第一篇:影响农村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因素的研究.doc新的
试论影响农村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
刘长远
(单位:重庆市潼南柏梓中学402676)
摘要:影响农村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中学阶段,是道德、性格形成的关键期。了解影响农村学生健康成长社会因素的现状与成因,对于提高农村家长及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有关方面的认识,从而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教育,促进农村中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影响农村中学生健康成长主要因素
影响农村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关键而富有特色的时期,是道德、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所谓学生健康成长是指遵守社会正常的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以及在社会适应方面成熟的行为。而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社会因素在农村中学生中是具有普遍性的。
在社会中,周围客观环境、条件对人的影响很大。众多事实充分证明,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情操、精神、知识、智慧、能力等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环境(包括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社会舆论、文化导向、宣传意识等)对学生的影响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学校就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整个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学校都有反映。中学生的学习,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正是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期,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但又还没有完全形成,思想上容易产生波动,具有多变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加之当今经济社会的信息发展网络化,大众性、娱乐性的文化生活传播快,受众广、影响大,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了解影响农村中学生健康成长因素的现状与成因,对于提高农村家长及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有关方面的认识,从而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教育,促进农村中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概括起来对农村中学生发展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不良文化与环境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导致学生认识错位
(一)社会文化的多元冲突
(二)网络文化、虚拟文化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1)网上黄色流毒,对青少年身心的摧残;
(2)暴力文化:对青少年行为的误导
(三)社区教育平台的消极影响
(四)学校周边的环境影响学生成长。
(五)“新读书无用论”的抬头。
二、家庭因素-现代家庭的教育和控制功能的缺位
(一)家长认识不到位,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
(二)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协调一致
(四)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五)教育内容单一,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
(六)教育方式传统简单,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
1.期望值过高,家教过于严厉。
2.盲目溺爱或疏于管理。
3.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过分严厉。
(七)农村家长学校质量参差不齐
三、学校因素-现代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缺失
四、身心特点- 青少年自身的身心特点是引发行为偏差的重要根源
五、针对问题和现状,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对策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二)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平台
(三)综合治理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
总之,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要靠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身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社会要树文明之风,大力搞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从制度上、文化上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素质,充实家庭成员间的情感,建立民主的家庭关系,改善家长培养子女的目标和方法;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整合传统伦理资源,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重视媒体外界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做好思想预防工作;青少年自身要不断修正和完善人生观,价值观体系,进行经常性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教育。我们相信,只要动员全社会积极力量的参与,对青少年加强正确引导和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就一定会打造出一片明净的天空。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
2、《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导致学习困难的研究报告》《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年第4卷第08期
3、《中国教育学问题》陈桂生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4.《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张向葵)
后现代文化
所谓后现代文化,又可称为后现代主义文化、后工业社会文化、信息社会文化、晚期发达或跨国资本时期文化、后资本主义文化等,是指本世纪50年代、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迅即风靡整个西方发达工业社会并迅速向世界其他地区渗透的一种国际性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文化是建立在高度发达富裕的经济生活基础之上的,生长于信息社会条件下的,以高度商品化为标志,以大众闲暇为消费条件,以满足大众消费欲望来赢利的一种新兴文化。
第二篇: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因素研究结题报告
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因素研究
结 题 报 告
邢台技师学院
袁 超
二 零 一 一年 六 月
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因素研究
《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因素研究》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今社会是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多元化,需要大批的高智商人才投入到社会的建设中去。然而我看到的一份资料却使我大为惊诧。据我国公安部的统计,在50-60年代,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3%,到80年代增到70%以上,至今居高不下。这就是我们要培养的人材吗?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子女成才的源头”。我认为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和终生教师。家长的素质和教育观念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
现在在国内,很少有中职学校会给学生做心理辅导,其实中职学生现在正处在青春期,很容易受到外在社会的影响,他们现在还小,心理不够成熟,很难分清事物本身的好坏,学业上也会有一定的压力,在外国,中职学校里会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一定的生理知识,这样有助于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对社会也有一定的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大都有叛逆性,这时期的父母,一方面要照顾孩子,一方面要照顾老人,还要忙工作上的事情,压力很大,有时他们的情绪会影响到孩子,而父母往往会忽略到这方面,认为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就可以了,忽视了他们的精神生活,现在青少年的犯罪也不少,学校教育,也应该加入一些心理教育,如今我国在提倡素质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就更应该被重视了。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人类对心理健康问题及其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可谓历史久远,无论是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还是古代中国圣贤孔子的著作中,都可以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始思想,以及实践中的原始形式。但是,这些思想和实践都是零碎的、不系统的。现代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现实需求,也提供了发展契机;现代科学特别是心理科学的发展为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目前美国所有的大学几乎都有心理卫生、心理咨询机构,配有专职人员。学
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美国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建立了一系列的职业道德规范、培训标准、权力范围等。心理咨询和治疗在社会上已经成为一种相当发达的行业,服务也日趋多样化、规范化。日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日本大学中90%的学校设有心理咨询机构,并有专项经费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形代写毕业论文成了以管理工作者为主,医务人员、学生管理人员相互配合的实力很强的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在日本教育中已确立了应有的地位,影响越来越大。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其他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许多大学也都设有心理卫生服务机构,为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扰,预防心理疾病,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发展快。上个世纪80年代在国外广为流行的心理咨询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阶段的主要形式。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明显滞后,单一,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不仅是未来他们的未来,更为重要的是这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长治久安。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1.本课题自身的特点。
研究学生的心理,并且将之与教育教学相结合,这是当今教育行业当中非常先进的理念。身为教师,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武装自身的头脑。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才会符合时代的要求。这种要求带有很大的迫切性,如果不能去准确的适应,最终会被未来的竞争所淘汰。
2.本课题研究的特点。
很多人都在从事这方面课题的研究,大家的研究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在实施我们的研究工作开始之前,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材料,丰富了自身的理论知识。在学习当中,积累了大量的笔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理念。
(1)采用更多的先进的方式方法,去挖掘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深层次原因。比如在课题研究伊始,我们在研究过程当中就引入了一个学生心理健康评测系统。这套系统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也有利于我们了解影响中职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因素到底有哪些。先进的方法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教师研究的积极性,也引得学生的积极配合与关注。
(2)更加贴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我们每一个教师扎根在同学们中间,做学生的真正的朋友,找寻到第一手资料,帮助自己的学生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学生的口里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素主宰者广大青少年的心理。
(3)把学生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家长,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走访学生的家长,听取他们对学校的意见,了解他们对自己子女的心理的关注度。与家长建立一个常态的沟通机制。让他们意识到教育子女是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来进行的。
(4)制作了大量的调查问卷,挨家挨户走访调查。既有对学生的,也有对家长和其他社会层面的。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理论意义
心理健康.优于躯体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把智力健康及其它健康因素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本没有错,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大于其他任一健康因素。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心态,其他任何健康都将是“镜中花,水中月”。唯有心理健康了,我们也才可能把别的事情做好。心理健康是我们做任何事业的基础。抛弃心理健康去谈一切,都是枉然的。
学校因素大于家庭因素以及其他社会因素
在我们看来,在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中间,学校是最关键的一环,它的重要性远大于其他任何因素。把学校教育搞好了,实际上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2.实践价值
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心理健康,在全社会已达成共识。了解我们的青少年,服务于他们,真正理解他们,对于我们的教学活动,对于我国的建设,对于中职生未来都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
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时地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保持健康的心理就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
(2)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对竞赛技能的发挥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学习和工作就有劲,效率就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工作上,既影响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的发挥。
(3)有利于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对于促进人的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发挥人类最大的聪明才智,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处在智力发展成熟和个性形成时期的中职学生尤为
重要。一个人重视心理健康,可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发挥大脑功能,有利于开发智力,充分发挥各种能力,有利于个性的和谐发展。
(4)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
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注意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以防止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数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积累逐渐形成的。如果发现学生有了心理病变的苗头,就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它在量变过程中得到以终止和消失;如果确实患了心理疾病,应及早给予积极的治疗,使之尽快恢复健康。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界定(一)研究的范围
中职学校在校生的心理健康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1.健康。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
2.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3.社会因素。我们这里的社会因素指的是一切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事物和人。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理论心理学
理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根本性质理论的一个心理学分支,也称体系心理学。它以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以及心理现象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为任务,不但可以解释、预测并有意识地支配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而且可定向指导心理学各局部分支学科的研究。是研究心理现象、探讨心理科学基本原理的一门学科。它关注心理现象的实质、机制和过程,追求普遍的解释、科学的理论和预期的指导力量。它象理论物理学那样在本学科群中处于基本理论地位。
2.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
教育心理学是主要研究教学过程和学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主要侧重于正常学生群体的心理规律的研究,考察这些学生在常态的教学中是如何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
在我国,教育心理学是讲授给将要从事或已经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的一门理论知识,并指导教师的实践。教育心理学者除了到学校做实验外,并不介入学校的心理辅导、咨询、评估和矫正学生的实际活动中。总之,教育心理学具有抽象性、理论性的特点,是以研究课题为核心的。
3.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是从人体生理和神经生理、神经解剖、神经生物化学等方面进行关于心理的生理基础和机制研究的学科,是心理学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理心理学在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和现代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揭示各种心理现象在脑的解剖部位及脑功能上发生的规律。生理心理学还包括神经心理学、心理生物学、动物心理学等分支学科。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的主次关系。
2.找出心理健康与社会因素的内在联系。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怎样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
2.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各自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如何?
3.中职生健康存在哪些问题?
4.中职学校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如何? 5.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哪些? 6.怎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1.邢台技师学院机电专业130班39名中职生。2.邢台技师学院铁路电气化专业131班45名中职生。3.邢台技师学院铁路电气化专业132班42名中职生。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研究国内关于科学成才的成果与发展动态,学习其现代化的手段、理论和方法等。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课堂实践找寻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3.调查法: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学生、家长等各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学校以及家庭、社会环境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
4.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学生身边的具体案例的观察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更加直观地解决与学生健康成长有关的实际问题。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自2010年5月至2010年6月)1.设计方案
2.组建领导小组与课题组 3.培训相关理论知识 4.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分清层次,有利于课题研究。5.设计调查提纲、问卷 6.实验研究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自2010年7月至2011年4月)1.培训
2.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问题学生访谈等形式调查了解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3.调查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对比相关材料,了解中职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4.实施实验研究
根据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研究具体的解决方案。边实践,边完善策略。
5.阶段成果展示
与课题组之外的教师交流,展示具体成果,征求意见。6.理论专题研究
总结成果,一年来的经验与教训。提取其中成熟的,有借鉴意义的东西。
(三)总结阶段(自2011年5月至2011年6月)1.培训
2.征求学生及其家长意见
学生和家长是课题研究的最直接的受益者,他们的意见是最直接的,最真实的。根据他们的意见及时调整我们研究思路。
3.听取专家关于本课题意见 4.课题组成员间交流
总结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经验与教训。5.撰写研究报告 6.总结推广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2、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代青少年时跨世纪的一代。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己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在生理方面、体重、身高迅速增长,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但由于他们自我的发展还不成熟,“精神成人”方面还有待于引导,因此加强青少年教育势在必行。
3、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是我国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青少年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史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为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稳定,我们应该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发展,重视实行良好的身心健康教育!
(二)中职生存在哪些心理健康问题?
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与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疾病患发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职学生
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与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探索和研究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不但指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是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有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内,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里不健康状态。据调查分析,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问题:学习问题居各类问题之首,约为40%左右,学习带给学生们的压力是巨大的。首先,社会重视学历,而舆论导向使每位学生重视分数的高低;其次,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不容许半点松懈;再次,学生在学校中必须适应高节奏的学习生活和教师的高标准要求,“优胜劣汰”的心理时刻敲击他们心灵。长时间处于多重压力下学生便表现出学习焦虑、厌学症和考试焦虑等。
(1)学习焦虑。据部分学生反映:他们经常一捧起书本就头疼、恶心,心情烦躁,坐立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混乱;夜间常有失眠发生,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种问题多是学生长期处于过度紧张和疲劳状态造成的。他们是较要强但学不得法的学生,又极力想满足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学习很努力,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多,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2)厌学情绪。这类学生的口头禅是“我觉得学习没有意思”、“我讨厌学习”“学习好又不一定有出路”等等,他们对学习极度的厌倦,认为它枯燥无味、没有乐趣可言,甚至出现旷课、离校出走。
(3)考试焦虑。考前适度紧张,可以促使学生高水平发挥。但有些学生考前过度紧张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思维混乱,导致考试失利,这是一种需矫治的病态心理。
2.家庭问题:笔者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发现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和父母关系紧张。笔者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发现:有许多学生与父母或某一方性情不和,而导致关系紧张。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而学生逆反心理强烈,因此家庭关系表现出不融洽的态势。
(2)负疚心理。有部分学生,尽管学习刻苦,但成绩不理想,父母知道他尽力了,不责备,尽心照顾好他的生活,变着法地鼓励他。但父母越体谅,他们的内心却愈加内疚。
(3)单亲家庭或孤儿。单亲家庭子女由父母中一方抚养,缺乏正常的父爱或母爱,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几乎人人都有心理偏差,如自卑导致郁郁寡欢或行为乖张,对别人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等;而失去双亲的孤儿的心理更不平衡,他们没有父母的关爱,觉得是被这个世界遗弃的人,所以学习对他们而言没有实际的意义。
3.交往问题:笔者强烈感受到现在有些学生以“我”为中心,对人苛求,爱猜忌别人;拉帮结伙,攻击他人;胆小羞怯,不善与人沟通等等。主要表现有一下几方面:
(1)与教师的交往。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他们所期望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是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的罪魁祸首。
(2)与同学、朋友间的交往。中职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归属感,渴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青少年都强烈地渴望友谊,朋友之间的感情非常浓厚,但也存在着大量问题:如情感不够稳定;对朋友的要求苛刻,有排他心理;对朋友的选择有时缺乏原则等等。
(三)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中职学生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被教养起来的。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区环境、社会风气和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都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着影响。
1.社会环境
这里所指的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局面等。中外心理学家就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等,从出生之日起就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他们,使他们逐渐形成理想、信念、世界观、需要、动机、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品质。不同的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影响,其中有些是健康的,有些则是不健康的。据报道,在美国、英国等文化发达地区,歇斯底里患者较为罕见,而忧郁患者却很普遍;在文化水平低、文盲多的地方,如印度、埃及等国家,歇斯底里患者较多,忧郁患者却较少。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社会信息作为媒介的,中职学生对社会信息的获得,可来自于自己的直接观察,也可来自于别人的见解传授,如,电视、报刊杂志、书籍、电影等。健康的社会信息,有助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腐朽没落的社会信息,则会造成种种危害。如,暴力电视或电影会引起中职学生的攻击和犯罪行为。
2.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与中职学生的关系就像自然气候与植物的关系一样,社会风气可以通过家庭、同伴、传媒、流行等途径影响其心理健康。如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上曾一度刮起过“走后门”、“一切向钱看”、“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等不良风气,都曾使一些中职学生的心理受到了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要确保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净化环境,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3.学习生活环境
处于不同学习生活环境的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相同。有研究发现,城乡差异、人口密度、环境污染、噪音等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的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存在明显影响。如生活在城市的中职学生,由于住房单元化,同邻居伙伴的交往明显减少,这种状况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化,使其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还有研究发现,人口密度过大与青少年犯罪率有密切关系,精神疾病以及其它心理变态也与人口密度有关。大城市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导致了大量过量信息的产生,使人们的心理严重“超负荷”,拥挤使人们更容易产生矛盾、争吵,生活在其中的中职学生也容易产生心理紧张,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4.社区环境
社区是指若干群体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内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如街道、住宅小区、村庄、小镇等。社区对生活在其中的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社会传媒和社区环境产生的。学校和家长充分发挥社区对中职学生心理的辅导作用。如,有选择地组织中职学生观看健康的、符合其年龄特点的电影、电视;欣赏音乐会、美术、摄影展等;充分挖掘社区环境中的积极因素,组织他们参加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如绿地认养、照顾孤寡老人、环保宣传等„„从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中,中职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心理会变得更加成熟。
总之,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而言,家庭因素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要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三方面因素的协同努力。
(四)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心理障碍是当今社会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中职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在所有心理疾病中,神经衰弱、强迫症、人际关系紧张、考试焦虑等占相当高的比例,个别中职学生甚至因为不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竞争激烈的学习生活而离家出走,甚至自杀。无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已陷入重视智力开发,忽视品德教育;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的误区。学校
教育与社会教育则已陷入重视知识教学、升学问题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中职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形成的误区。由此可见,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迫在眉睫。
1.努力创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作为中职学校教育的具体决策者和组织者,中职学校校长首先应该担负起这个重要职责;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定专职教师,定专用教室;成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室;建立集教育、科研、咨询于一体的心理健康科室,指导、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好心理教育专职或兼职教师的待遇问题。
创设心理环境,保证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而为中职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心理环境。
学校心理环境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主环境建设。好的教育要有好的主环境。主环境建设包括教学大楼、实验室、运动场等建设,要体现出“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名花异草、茂林草坪、曲径通幽的小道,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改善学生心理环境的目的。
(3)校园建设要做到校有校风、班有班风、教有教风、学有学风。这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的心理环境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学校还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可从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汇编家庭教育通讯、家长委员会、咨询活动等,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既关心子女身体健康,更重视子女心理健康,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家长们要正确地爱孩子,学会赏识孩子,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孩子,使他们拥有爱心、拥有自信、明确自己的责任。这样,良好的情绪就会长期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位置,从而保证每位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同时,学校也要利用社会环境,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努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中职学生不少心理问题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也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才能真正得以解决,换言之,中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培养和提高。那么,教师作为学校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承担者,是中职学生德、智、体、美、劳、心理等素质全面发展的引路人和促进者,教师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有特殊的地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未能引起教师足够重视。某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所以学校要努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1)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心理健康知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对学生人格特征的形成有着直接作用,在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心理投射,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要发挥铸造学生心理、塑造学生品德、启迪学生心智的作用。在学校中,中职学生与教师直接接触最多,受教师影响最大,教师在课堂内外既教书又育人。教师渊博的知识,和蔼可亲的教态,炽热的感情,踏实谦逊的作风,无不给学生的心灵打下美好的烙印。同时,教师宽广的胸襟、高尚的人格、优良的品德也会深深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师的言谈举止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发挥巨大的作用。让教师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懂得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用自己真正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组织教师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心理问题产生一般可归结为三个原因:
(1)在日常交际中对人际关系的焦虑。中职学生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社交范围也在不断增大。但是很难得到成人正确指导其交往能力,难免会由于交往不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例如,有些学生缺乏自信,个性过于孤僻,内向;有的则任性,虚荣,嫉妒心强;有的害怕交往,害怕谈话。
(2)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学生在平常,由于所处的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例如父母离异造成孩子抑郁或走极端;社会不良风气,复杂的人际关系让孩子心理矛盾、困惑、疑虑,教师不得法的教育和严厉、放任,使得孩子对抗情绪或畏缩心理形成。
(3)在学习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应试教育泛滥,只见分不见人。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学生尽信老师,老师迷信标准答案;学校以“分”定位,教师以“分”晋级,学生以“分”择校读书,真正的“分在增值,人在贬值”,学生往往得了高分,失去情感意志与追求,学生在高分、高心理压力下,丧失了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把学习视为畏途、恐学、厌学心理加剧。
3.指导教师讲究科学方法,保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1)正确引导:心痛尚须心药医。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教师要对症下药,区别对待。对待这些心理问题,解决时不能一概而论,更
不可粗暴急躁,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更不可讽刺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耐心启发、正确引导。要教育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必须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也就是有意识提高自身修养,宽容待人,并且善于审时度势,要热爱生活所赐予的一切,要学会关心自己,使自己活得坦坦荡荡,快快乐乐;还要善于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任何时候,任何情况,往最坏处去想,就会发现自己最幸运,遇到想不通行不通时,退后一步自然宽,还别忘了改变和克服情绪心态,否则,社会意志衰退,上进心全失,患上心理疾病。
(2)善于等待:心理问题的解决有一个漫长过程,潜移默化,水到渠成,不能立杆见影,所以我们要善于等待,坚持不懈,滴水穿石。
作为教育工作者,还要尽量做到:表扬、批评适度;减轻学生心理压力,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别人。
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再全方位,多角度,才能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才能勇敢地直面人生,笑对人生,以平常之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逐渐形成热情、开朗、乐观、宽容、自信等心理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之目的。
(五)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
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又是迈向社会的中继站。家庭环境是指家庭中能够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全部条件。如果把家庭环境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那么按控制和作用的特点,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硬环境”,相当于这个系统中的硬件;一类为“软环境”,要当于这个系统中的软件。家庭“硬环境”是指家庭中对子女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和具体评价标准的客观条件。它对子女身心发展一般起积极促进作用。家庭“软环境”是指家庭中客观存在的,主要由家长控制和把握的,经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各项条件。如家庭氛围、家长的人格特点、教育方式等,它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产生何种影响,取决于在这一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的家长。
1.家庭“软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呈现出复杂性,具体有以下两大特点:
(1)既是多方面的,又是最深切的。由于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其天然的亲子之情是无可比拟的。因此,父母在子女身心发展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它就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且这种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渗透的,可以说,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个眼神,对某件事的态度、处理方式等都是构成家庭“软环境”的要件,它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地对子女身心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二十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代,中
国家庭在这变革中不断受到冲击,进而演化和变革。现代的家庭“软环境”经历了这一次次洗礼,正趋于优化。尤其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国民的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家庭作为文化传统的最忠实的载体,由于长期深受封建思想的浸染,家长素质难以脱胎换骨。许多封建传统思想如家长制作风等严重禁锢着人们,因此,我们的家长素质普遍较低,在一些偏僻的农村地区,甚至很大一部分仍处于文盲状态。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家长虽然普遍重视子女的智力发展,但忽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些家长在这方面存在迷惑或失败感。因此,家庭“软环境”呈现的差异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甚至,消极性远大于积极性,这是不容忽视的。
2.家庭“软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软环境”影响子女健康乐观情绪的形成
人的心理健康不仅受其认知的支配更受其情绪的直接影响。积极情绪能提高活动水平,有利于身心健康;反之,则有害于身心健康。所以,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家庭“软环境”中的诸多要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子女的情绪。在由父母营造的家庭氛围中,子女既可形成积极愉快、健康乐观的的情绪状态,亦可产生消极、悲观的不良情绪反应。所以,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关注与子女情绪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庭“软环境”,营造健康乐观的情感氛围,让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成为子女日常生活中的主导情绪。
(2)“软环境”影响子女健全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心理健康的人在意志品质方面主要有以下四个具体特征:①独立自主;②较强的挫折耐受力;③良好的自制力;④果断。这四点是一个人健全的意志品质的标志,对于一个人成长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家庭“软环境”中核心——家长在这方面的表现直接影响子女健全的意志品质的形成。一个办事犹豫不果断、不独立、自制力不强的家长不可能教育出一个果敢、独立的子女。
(3)“软环境”影响子女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认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儿童个性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前提。子女正确的自我认识,只有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才能逐渐形成和发展。家长对子女的态度教育方法等都会直接影响子女的自我评价和认识,最终影响子女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4)“软环境”影响子女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强有力的促进。子女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深远影响。子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严重的心理障碍,与
子女不良人际关系等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帮助子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进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家庭氛围、家长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方法、方式等无不对子女产生深刻影响。所以,加强家庭“软环境”建设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
3.家庭“软环境”的建设
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许多家长纷纷投资于家庭“硬环境”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的“软环境”比“硬环境”更为重要。它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关键作用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家庭“软环境”的建设。
(1)家长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
当前,我国大部分家长要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子女智力发展的片面做法,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视为重中之重。家庭“软环境”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影响应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过程。家长应视其为系统的教育工程,研究并掌握子女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不同年龄表现出的具有本质区别的心理特征,把握子女心理发展的“关键年龄”。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儿童学前期是心理发展的飞跃期,16-17岁是心理发展的成熟期。家长应不断学习,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因势利导,顺利帮助子女度过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避免各种不良心理的产生。
(2)营造良好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子女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家长应积极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不仅在生活上要悉心照顾子女,而且要时刻关注子女的心理发展,应努力使自己既成为好父母,更要成为好朋友。大量事实证明,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对于塑造良好个性的子女作用极大,所以家长力求摒弃“棒打出孝子”的传统教育观念,改变那种训斥、甚至打骂的教育方式,将子女视为一个真正完整、有独立人格的人,采取民主、平等的对话方式。这样,良好的、宽松的育人氛围会使子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一个心理健康发展的新人。
(3)有关教育部门应重视家长教育,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教育活动 尽管目前有些大中城市家长教育搞得很红火,但全国各级、各地区教育部门都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把家长教育纳入正常的系统的轨道,使之能顺利、有序地开展。当地教育部门应做好本地区的家长培训工作,可结合本地区特点,以单位或社区或乡村居民委员会为中心,成立家长培训点、家长咨询委员会、专家门诊等,以解决家长教育中的难点、疑点。
除了有关教育部门外,学校也应担当起家长教育的重要角色,子女所在的学校可成立类似的家长咨询培训中心,定期举办类似的讲座、专家析疑等,以解决我国目前非常棘手但又亟待解决的难题。
(六)课题研究前后,参与课题活动的中职生发生了显著地变化。1.开朗了,乐观了,有上进心了,不再自卑,畏惧困难了。2.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方向进一步明确了。
3.讲文明了,懂得尊重别人了,改掉了很多不健康的行为习惯。4.同学之间协作精神加强了。5.师生关系融洽了,加强了。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设想
(一)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学知识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人生价值观。
我们的学生需要的心理辅导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文化课教育,同时也需要心理学的学习。心理学的教育决不可轻描淡写地忽视它,一定要把它提到一个关系到学生未来的高度来研究。
2.没有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是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目标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 辅导站、咨询信箱、热线电话等,为求助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可以使学生的消极情绪得以释放,顺利摆脱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改变不合理的积压和行为,提高心理平衡能力和承受能力。我们的相关设置太少了。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3、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
稳定而健康的心理状态,源自对自我的清醒、深刻的认识。学生 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体又是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自我教 育的过程中。学生应当对自己,尤其是自身的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当自己充分了解了自身的能力特点时,才能确定适合自己的追求目标,并通过艰苦努力来实现预定目标。
4、需要更好地创设心理环境,建立家庭、学校沟通渠道。
首先,要创建学校内部心理环境。通过对学校主环境建设、校园 文化建设和校园校貌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场所,陶冶学生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善学生心理环境。其次是创建家庭内部环境。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是培养学 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是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同时,还要建立家庭和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这是提高学 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学生心 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积极相互配合,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因
此,学校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二)今后设想
1.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我们的课题研究,找寻我们工作当中的不足,推广自己的经验。
2.向其他先进的地区取经,完善我们自身的的理论素养,扬长避短。3.建立一个心理评测体系,方便教师和学生,帮助他们及时发现自身心理是否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珠海市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编印
2、陈家麟 《学校心理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
3、涂光辉 《班主任工作技能》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李子勋《心灵飞舞——李子勋谈心理健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6
5、傅安球、史莉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0
6、顾春《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出版社,2006.10
7、徐应隆《青少年生理心理特征与教育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
8、熊华堂、张晓东《学生心理调试指导手册》,新世界出版社,2007.10
9、孙圣涛、张薇《中职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2
第三篇:我国农村恩格尔系数影响因素的研究
我国农村恩格尔系数影响因素的研究
写作要求:
内容摘要: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研究农村恩格尔系数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农村的真实现状。本文在定性分析经济发展、物价变动、贫富差距对恩格尔系数的影响的基础上,通过把人均GDP、基尼系数与CPI和恩格尔系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人均GDP、基尼系数与恩格尔系数负相关,CPI相对变动系数与恩格尔系数正相关,并且都对恩格尔系数有显著影响。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优化消费结构,防止食品物价过快上涨,减小城乡收入差距等政策建议。详情请见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第2期。
关键词:恩格尔系数;经济发展;物价变动;贫富差距
第四篇: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
姓名:邢焕非
学号:1112143139
班级:经济1104
指导老师:曹俊杰
学院:商学院
学校:山东理工大学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 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开始越来越不合理,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结构已不再适应我国经济的现状,为此,我们要寻找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为我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途径产业结构
正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因此,在积极地领会和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经济建设实践中,为促进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由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研究需要对加快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现实作用做出具有普遍应用意义的深层理解。
一、经济发展的本质、动力与方式
经济增长是对国民经济统计的一种现实描述,是单纯的数量化的经济范畴;经济发展则包含着全部的生产变化内容,国民经济的范围有多大,经济发展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就有多大,发展是针对内容变化的,是对内容质的水平提升的表述。在学术界的讨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认识有两方面:一种是结构角度的认识,即认为经济发展反映了一系列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生产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再一种认识是强调指标变化,即基本的必需品的消费指标、收入分配均衡程度指标、人口健康指标、公共服务满足度等[1]。但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所谓经济发展,就其本质而言,在于对现存劳力及土地的服务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利用;这一基本概念使我们得以声称:实现新的组合,是靠从原先的利用方式中把劳力及土地的服务抽调出来才得以成功的。”① 显然,这一表述不同于其他人对经济发展含义的认识。熊彼特讲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对现存劳力及土地的服务以不同的方式利用,这是他不同于他人见解的深刻之处。他讲到的内涵是对劳力和土地的利用方式的变化,没有提到资本,却是从资本的角度来认识的,即熊彼特所说的经济发展本质是指资本以不同的方式对劳力和土地加以利用。如果合乎逻辑地推断,那么不难推出,资本在以不同方式利用劳力和土地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身。因而,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可以明确,熊彼特对于经济发展本质的认识,有自己的卓尔不群的立场,却缺乏对更深层次的劳动范畴的理解[2]。
现代经济学研究表明:劳动是经济的实质内容,劳力是劳动主体,资本与土地是劳动客体,从本质上认识经济发展,看到资本、劳力、土地之间的不同方式的组合变化,更准确地讲,应当是从劳动整体的发展来认识。在经济发展中,资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利用劳力和土地,表明资本的作用提高了,但资本的这种变化并不是自变的,而是由劳动主体的智力因素作用提高引起的。这就是说,资本改变劳力的前提是劳力改变资本,能够建立这一前提的不是劳力的体力因素,而
是劳力的智力因素,是具有创新能力的智力因素发挥作用的结果。由于有劳动主体智力因素作用的提升,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引起劳动整体的变化,才能引起作为劳动客体存在的资本的变化,使起支配作用的资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利用劳力和土地,改变经济结构和经济指标,推进经济发展[3]。
从本质上讲,经济发展就是劳动整体的技能水平提高,亦可简称为劳动水平的提高。由劳动发展决定的经济发展在现时代的表现是资本对劳力和土地的利用方式发生具有创新意义的变化。
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依靠外来力量提高劳动技能水平,实现经济发展,而更重要的是自身必须从劳动主体方面努力提高劳动技能水平,不能单纯地依靠劳动客体条件的优越。提高劳动技能水平是经济发展的本质,因而,从本质讲,不能促使劳动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就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不能保持已达到的劳动技能水平就相应会发生经济衰退。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单纯依靠自身的优越劳动客体条件与外来的高智力的劳动主体结合提高劳动技能水平,那么一旦优越的劳动客体条件丧失,或是外来的高智力的劳动主体撤离,必然会发生经济衰退或严重的经济衰退,现时代经济学研究对于经济发展本质的揭示说明存在这样的经济机理。
进一步讲,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的本质,才能准确地认识和保护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是社会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劳动整体之中,劳动客体是受动的因素,起被动的作用,劳动主体是施动的因素,起主动作用。因此,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劳动主体,而不取决于劳动客体。由于对劳动技能水平的提高起作用的只是劳动主体智力因素的功能,因而,经济发展的动力就在于劳动主体的智力因素。在社会经济现实之中,这种动力存在外化表现为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复杂劳动者,尤其是拥有高智力水平的复杂劳动者。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不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复杂劳动者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而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简单劳动者为经济发展的动力,那么除去其他条件不说,这个国家或地区很可能压制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复杂劳动者的作用,无法实现经济发展或者是经济发展的水平很低。经济的实质内容是劳动,经济发展取决于劳动的发展,而劳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劳动主体的智力因素作用的提高,虽在体力劳动中也有智力因素作用,但体力劳动中的智力因素作用一般不具有创造性,不能提高劳动整体技能水平。在现时代,主要是高智力的复杂劳动者发挥作用不断地促进劳动技能水平提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不论是哪一个国家或地区,压制高智力的复杂劳动者,必然阻碍其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必然要依靠脑力劳动的作用,体力劳动不起决定性作用,而且,体力劳动作用的提高是随着脑力劳动作用的提高实现的,对体力劳动作用与脑力劳动作用之间的关系是不能颠倒认识的。
以往的经济学理论对推进经济发展存在两种认识上的偏差:一种是过于强调经济发展中的物的作用,即资本作用,似乎经济发展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本,将经济发展置于物的主导之下;再一种是笼统解释经济发展中人的作用,即劳动者作用,没有区分劳动者作用的不同,似乎只要有了人就什么经济奇迹都能创造出来,缺乏对高智力复杂劳动者提高劳动技能水平决定性作用的准确认识。这两种经济发展理论存在的认识偏差都是与客观的事实相悖的。
事实上,哪个国家或地区在哪个时期重视保护高智力的复杂劳动者,哪个国家或地区在哪个时期就具备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经济发展的动力存在是客观的,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受这种客观性的制约。抽象地准确地认识这一
事实,是当前科学地推进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成果表现。客观地认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有助于提高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自觉性,有利于缩小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的经济发展差距。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欣欣向荣,“十五”计划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十一五”规划正在顺利落实。只是,在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仍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发展方式不适应的较为严重的问题。如同经济发展不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也不同于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亦有不同的要求。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与集约型的区别,有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三高一低与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三低一高的差异[4]。而对经济发展方式来说,更需要有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只有符合经济发展本质要求的方式才是科学的方式,才是要由现在的方式向其转变的方式,向其加快转变的方式。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加快向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迅速改变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科学方式,实现正处于高增长期的中国国民经济的全面科学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依据科学发展观,构建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既是经济理论研究无可回避的挑战,也是改革实践必须加快实现的任务和目标。
二、经济发展与非必需消费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第一方面具体要求,是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其转变的突出点是增加了依靠消费,即明确强调增加消费对于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问题在于,当中国走向全面小康社会,人们的生活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特别是2007年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之后,增加消费不仅是要增加必需生活消费,更为重要的是增加非必需活消费。
在人类劳动不发达时期,社会难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人们的消费主要是必需的生活消费,很少有非必需的生活消费。因此,缺少非必需生活消费是劳动不发达或者说经济发展水平低的一种外在表现。但当人类劳动高度发达之后,人们必需的生活消费品在总体上是能够满足的,即人们基本的吃、穿、用、住等方面的需求在劳动的复杂程度提高之后是社会完全可以支撑的,包括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家庭轿车都已成为了必需的生活消费品。这时,必需消费自然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人们只满足于必需的生活消费,那么市场很快就会饱和了,生产的创造力会大大高于人们的生活消费需要。这就是说,在现代社会,只注重必需消费,经济就无法继续发展了,因为不可能在市场消费需求饱和的状态下进一步发展经济。如果要进一步发展经济,那就必须扩大人们的消费,以此扩大市场需求,而消费的扩大必须是由必需生活消费扩大到非必需的生活消费。所以,非必需的生活消费的扩大是现代市场需求的重要特征,非必需的生活消费是作为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消费内容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经济越是发达,越是要促进和保证市场实现更多的非必需生活消费。
参考文献:[1]姚开建 《经济学说史》[z] 北京中关村大街31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4月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3][美]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中译本1999年
第五篇: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Factors influencing on road traffic safety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机动车辆的数量与日俱增,然而交通事故也随之而来,这么多的交通事故不仅给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更给不少家庭带来难以弥补的灾难。本文主要介绍了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以及解决我国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对策。关键词:交通事故;道路交通安全;因素;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a motor vehicle traffic accident, but also pose, so much traffic accident is not only to bring huge economic loss for many families more at the same time bring irreparable disaster.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road traffic safety, and solve the our country road traffic safety countermeasures.Keywords: traffic accident;Road traffic safety;Factors;countermeasures
一.道路交通安全
交通安全是指在交通活动过程中,能将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的状态。交通安全意味着人或物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可以接受的;若这种可能性超过了可接受的水平,即为不安全。道路交通系统作为动态的开放系统,其安全既受系统内部因素的制约,又受系统外部环境的干扰,并与人、车辆及道路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影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人的因素
交通是人类生存的四大根本需求之一,人是道路交通安全的主体,包括所有使用道路者,如机动车驾驶员、乘车人、骑自行车人、行人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活动的频繁,人与车、车与车之间的交通冲突机会增加,同时,人们的传统交通观念、出行习惯的沉积虽有所改变,但在短期内难以有较大的转变,人们群体文化素质不高及其提高速度与快速发展的交通事业之间不协调,交通意识转变速度与道路交通的发展、机动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管理的要求不协调,与交通管理的新技术、新手段不协调,这些也成为困扰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最为突出的就是机动车驾驶员引发的事故,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
2.车辆因素
车辆是现代道路交通中的主要元素,影响汽车安全行驶的主要因素是转向、制动、行驶和电气四个部分。我国机动车种类多,动力性能差别大,安全性能低,管理难度大。在我国机动车拥有量增长迅速,机动车拥有量增加速度已大大超过了道路的增长速度,使得本来不宽裕的路面更是雪上加霜,使交通事故绝对数和交通事故伤亡人数急剧上升,加之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步伐比较快,而车辆性能更新速度还未能跟上高速公路的建设步伐,车辆高速行驶可靠性差、安全性差,导致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处于快速增长的趋势,影响到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
3.道路因素
道路是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道路建设逐步加大,公路里程增加,高等级公路增加幅度明显,交通客货用量增加,道路结构和交通条件日益改善,为道路交通安全改善打下了基础。但是,在我国尤其是城市道路交通构成不合理,交通流中车型复杂,人车混行、机非混行问题严重;部分地方公共交通不发达,服务水平低,安全性差;自行车交通比率大,骑车者水平不一,个性不同,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和行人争道抢行;无效交通如空驶出租车较多、私人车辆增加,这些无疑恶化着我国城市的交通安全状况。许多城市道路结构不合理,直线路段过长,道路景观过于单调,容易使驾驶员产生疲劳,注意
力分散,致使反应迟缓而肇事。另外,路面状况对交通安全影响也较大。道路等级搭配不科学,路网密度不足,交通流不均衡,个别道路交通负荷度过大,交通安全性差;道路建设方面缺乏有效的交通影响分析,缺乏足量配套的措施、交通管理措施、停车设施等,容易形成交通安全隐患。我国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低于交通需求的发展速度,有的道路的设计要求与实际运行状况不协调;各地区道路线形、道路结构、道路设施不一,客观上给过境车辆的驾驶员适应交通环境带来难度;道路标志标线设置不科学、数量不足、设置不连续;道路周边的环境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没有与交通安全混为一体,设计标准和实际不协调,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
4.管理因素
管理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健全和统一高效的道路安全管理体制是减少事故,防患于未然的必要条件。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目前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的侧重点不同。其中,公安部门担负道路安全立法、维护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及安全宣传教育等职责;交通部门担负道路发展规划、科研设计、建设养护、路政及制定相应标准法规等职责,负责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的设置和监督管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宏观安全监管工作;城建管理部门则参与城区道路发展规划、科研设计、建设养护、城市公共交通及定制相应标准法规等工作。
5.环境因素
道路交通是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主要运输方式之一,现代交通运输所追求的快速、高效、安全、准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气象因素制约。交通运输属于对气象具高度敏感的行业。伴随道路运输的繁忙而来的就是道路交通事故的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的交通事故与恶劣天气有关。不利的气象条件引起的道路交通事故数量居高不下,对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6.交通法规因素
道路交通管理法规是秩序化交通,遏制道路交通事故的前提。道路交通规则的意义就在于秩序化交通,减少因无序交通而产生的交通堵塞、交通碰撞及因碰撞现象给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维护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共同利益,让每一个交通者都能平安、顺利地实现交通目的。然而目前,由于我国刚颁布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还没有被广大老百姓完全的了解,有的地方老百姓甚至都不知道《道路交通安全法》,在这样的情况下,致使各种交通隐患得以上路,从而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而路上尽管有一定的秩序规范,但它不仅缺少对隐患的制约能力,而且对路面秩序控制能力也明显不足。
三.解决我国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对策
1.加强交通安全教育
交通安全管理是一个社会问题,必须通过深入、持久的舆论宣传,增加全社会的交通安全意识,才能使预防事故的工作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目前我国驾驶员素质不高,法纪观念不强,有规不依,有章不循。因此,只有通过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才能提高驾驶员的交通意识和职业道德。同时,要加强对儿童和青少年的交通安全教育,将交通安全作为生活常识列入中小学校的教学计划这中,所以说,深入持久地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是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关键。据国外经验可知,不少国家都把交通安全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计划,从而使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有了重大的进展,交通事故得到遏制。
2.交通安全管理需综合治理
交通安全是交通管理工作的综合反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是人、车、路、环境四者之间的关系,又是社会问题,必须综合治理。我国的实践证明,只有全社会通力合作,使全社会共同承担维护交通秩序、履行交通安全的责任和义务,这样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当前各地实行各种形式的交通安全责任制是保障交通安全的一项很有效的措施,应当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3.依靠科技进步
现代交通管理必须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管理,要从我国的国情和混合交通的特点出发,大力开发应用交通事故的预防、交通事故控制技术,事故快速勘察和紧急救援系统,通讯网和信息网的建设,以及驾驶员心理和生理素质的研究等课题。
4.严格执法
交通安全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必须用科学的、统一的交通管理法规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交通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样才能维护交通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目前,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交通违章不被认为是违法行为,方方面面干扰较多,以致于交通管理法规难以贯彻。
5.提高汽车安全性能
道路交通事故大多数是汽车事故,汽车安全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尽可能的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和事故一旦发生能否保护驾驶员和乘客的人身安全。因此,提高汽车安全性能是预防交通事故的关键。
6.改善道路条件
我国现有108余万km道路中,其中80%的技术等级在四级以下,路况差,普遍缺乏安全设施,多数地方连必要的交通标志都没有。因此,改善道路条件,完善交通安全设施,是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孟宏伟.道路交通管理,群众出版社,2000.2、韦怀乾.陶清廉.道路交通管理调研论文集,1999.3、郑高峰.对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社会化的探讨.公安部交管局信息网,2003年10月21日
4.过秀成.道路交通安全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5.王俊人.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方法及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