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考前练习题(二) 031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入相应的括号内)。1.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征是(B)A.学校的产生
B.学制的建立
C.教育实体的出现
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2.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A)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3.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B)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科夫 4.“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B)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5.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A)A.赫尔巴特
B.康德
C.培根
D.夸美纽斯 6.制定课程计划的首问题是(A)A.学科设置
B.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C.学科顺序
D.课时分配
7.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是(B)A.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
B.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教育方针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的教育方针
D.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的教育方针
8.班级成员在认识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相互之间形成一定的依存性,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推动班级的发展,是指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应该具有(B)
A、共同统一的准则
B、共同的目标
C、共同的组织机构
D、平等、相容的氛围
9.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是()B A.裴斯泰洛奇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柏拉图
10.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C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11.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B A.人口环境
B.社会生产 C.政治制度
D.自然环境 12.()是社会生产中最为活跃和革命的因素。B A.劳动对象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
D.劳动者
13.19世纪初,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的“导生制”出现在()B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14.现在体育界在国际比赛中得了金牌,奖励一直追溯到运动员的启蒙教练,这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B
A.未来性
B.滞后性 C.连续性
D.广延性 15.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统一的过程。D A.个体与环境
B.个体与社会
C.个体与教育
D.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
.目前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实现(D)的重要措施。A.教育终身化
B.教育社会化 C.教育生产化
D.教育民主化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16.___生产力水平___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
17.教育学是以__教育现象____、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8.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全面发展与__因材施教____相统一的教育。19.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具有潜在性、整体性、持久性__非预期性____等特点。20.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__课程设计____。
21.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具有历史性、时代性、__社会性____,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2.在德育认知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叫做__道德两难____。
23.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二是了解和研究学生群体,三是了解和研究学生
成长环境(学习、生活环境)。
24.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_效度_____、区分度和难度。
25.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教育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
产学合作,二是教育、生产、科学一体化。
26.___教育立法___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民主化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干预和管理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2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_林哈德和葛笃德_____》。28.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按___年龄(或知识、能力)分级___的教育制度。
29.社会文化促进教学内容的变革第一个表现是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第二个表现是__课程结构____的变化。
30.___教师的专业素养___是当今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31.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提出___环境决定论___,否定了人的遗传素质和人的自觉能动性。
32.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专业人员,___教书育人___是教师的专业工作,是区别其它职业的根本标志。33.陶冶主要包括_人格感化_____、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等。
34.中学德育中的知行统一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时,要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培养__道德实践____能力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和谐发展。
35.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__综合性____、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有6道小题。每题5分,共30分)。36.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37.简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38.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及其构成。39.简述教师的专业素养? 40.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41.简述综合课程的优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有2道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龙活现
42.试述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43.一次语文课上,当学习柳宗元的《江雪》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钓鱼吗?”这个新鲜而又古怪的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大家都在思考:“是啊,他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有些老师这时候或许会搬出教参中现存的答案来解决,马老师却没有这样做,而是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希望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试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这堂课。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B制度化教育主要是指正规教育,即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制度化教育始于近代。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因此,答案为B。2.【精析】D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理论的发展进步得益于教育问题的深入探讨,由此推动教育研究的加深,对教育规律的揭示也将更加深刻。因此,正确答案选D。3.【精析】B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同时夸美纽斯还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认为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每一个人都能够接受并掌握知识。因此,正确答案选B。4.【精析】B 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认为,“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他的这一观点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是“教育万能论”的观点。因此,答案选B。5.【精析】A赫尔巴特所著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人称为“现代教育之父”。因此,正确答案选A。6.【精析】A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学科设置。7.【精析】B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是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教育方针。8.【精析】B共同的目标
9.【精析】B赫尔巴特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10.【精析】C传统与现代两大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赫尔巴特和杜威。11.【精析】B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生产,它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它决定教育这个上层建筑领域。12.【精析】C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为活跃和革命的因素。13.【精析】B 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4.【精析】B运动员得到金牌,要奖励启蒙教练,这说明运动员的成绩和启蒙教练的辛苦劳动是密切相关的。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滞后性。15.【精析】D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统一的过程。
二、填空题
16.生产力水平
17.教育现象 18.因材施教
19.非预期
20.课程设计 21.社会性
22.两难问题
23.成长环境(学习、生活环境)
24.效度 25.产学合作
26.教育立法
27.林哈德与葛笃德 28.年龄分级 29.课程结构
30.教师的专业素养
31.环境决定论 32.教书育人
33.人格感化
34.道德实践
35.综合性
三、简答题
36.(1)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奠定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基础。-教育性是教学的重要特点。
(4)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37.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承受者,学校教育的成果表现在学生身上,这是由学校的使命和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所决定的。
(2)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从事精神生产,教育生产的产品是人才,是人在品德、智力、体质方面的发展,这种精神生产的过程,也就是对人的培养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下,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的,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完整地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一方面要肯定学生是教育对象,要接受教育,学校和教师不可懈怠教育的职责,发挥其育人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必须强调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8.(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规定教育的社会性质和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依照教育目的,可使教育避免发展方向的失误。
(2)激励作用。教育目的具有激励教育行为的作用,它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向着更高层次发展。
(3)评价作用。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是以教育目的为准绳,衡量实际教育活动与预定目的的偏差的,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及时做出调整,进行有目的的控制。
(4)协调作用。教育目的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教育力量,促进学生的成长。教育目的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性质和方向做出规定。以期培养出与一定社会需要相一致的人;二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体质、审美等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39.(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3)教师良好的人格特征。(4)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
40.(1)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人的发展必须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缺乏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人的遗传素质是人赖以泼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心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人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正是遗传素质成熟程度的表现。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限制,超越遗传素质成熟程度的学习和教育是很难成功的。(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不同的相貌、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个性特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素质的影响。
(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遗传素质具有从先天而来的稳定性,同时,也具有随环境影响而改变的可塑性。
41.(1)打破了旧有的学科界限,促进了知识的融合,有利于增强课程的内在联系,使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2)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从整体上认识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有利于减少学习科目,减轻学生负担。
四、论述题
42.(1)个人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就是个人智力、体力充分自由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在个人自我素质(德、智、体)发展的同时,会做各种工作。素质教育正是以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全面提高人的各种素质上。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指导思想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2)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目标,使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把应试教育主导下的淘汰教育、选拔教育变成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教育。43。答:(1)从教学目标来看,马老师的这堂课实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即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保护了学生的想象力。(2)坚持了启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坚持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马老师之所以不用教学参考书的答案来解释,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课堂上,老师唯有真正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才是学生学习的乐园。
第二篇:最新2011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考前冲刺密卷
最新编2011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冲刺密卷
长沙教育学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1.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征是()A.学校的产生 B.学制的建立 C.教育实体的出现 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2.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3.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科夫 4.“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5.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 B.康德 C.培根 D.夸美纽斯
6.制定课程计划的首问题是()A.学科设置
B.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C.学科顺序D.课时分配
7.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是()A.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
B.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教育方针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的教育方针 D.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的教育方针 8.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是()A.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 B.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方针,二者指的是同一件事
C.教育方针属教育政策范畴,教育目的属教育理论范畴。二者没有直接联系
D.教育目的包括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9.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是()A.裴斯泰洛奇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柏拉图
10.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11.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A.人口环境 B.社会生产 C.政治制度 D.自然环境
12.()是社会生产中最为活跃和革命的因素。A.劳动对象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 D.劳动者
13.19世纪初,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的“导生制”出现在()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14.现在体育界在国际比赛中得了金牌,奖励一直追溯到运动员的启蒙教练,这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A.未来性 B.滞后性 C.连续性 D.广延性
15.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统一的过程。A.个体与环境 B.个体与社会 C.个体与教育
D.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16.义务教育依据“法律规定”,具有义务性、免费性、______性。17.教育学是一门以______、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8.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______。
19.从课程制定者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______三种类型。
20.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______。
21.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一般称为______。
22.在德育认知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叫做______。
23.从教育内容的角度看,古代教育以人文教育为特征,现代教育则以______教育为特征。
24.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______、区分度和难度。25.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______两种。
26.______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民主化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干预和管理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2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28.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按______的教育制度。29.文化对教育具有______作用,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30.科技和______在当今世界被人们视为社会发展的两大支柱。31.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提出______,否定了人的遗传素质和人的自觉能动性。
32.教育的自身状况是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它主要包括教师队伍、物质条件和______等方面。
33.陶冶主要包括______、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等。
34.中学德育主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的能力、抗拒腐蚀的能力和______的能力。
35.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______、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有6道小题。每题5分,共30分)。36.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37.简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38.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及其构成。39.怎样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 40.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41.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大题有2道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42.试述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关系。43.试述中学德育的基本任务和内容。
2011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里学模拟冲刺试卷(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1.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A.《教育心理学》 B.《教育心理大纲》 C.《教育心理发展史》 D.《教育心理论》
2.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A.《比纳一西蒙量表》 B.《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C.《韦克斯勒量表》 D.《比纳一推孟量表》
3.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加涅 D.苛勒
4.奥苏贝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A.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B.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C.概念学习和意义学习D.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5.维纳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其中不属于自身内在因素的是()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易 D.身心状态
6.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根据()的不同而不同。A.学习效率 B.教学要求 C.学习毅力 D.任务性质
7.学会写“木、石、口”,有助于学习写“森、磊、品”,这是一种()A.顺向迁移 B.水平迁移 C.一般迁移 D.具体迁移
8.把《辛丑条约》的内容记为“钱禁兵馆”,主要是运用的记忆术是()A.位置记忆法 B.关键词法 C.缩简法 D.视觉想象
9.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长之和都大于第三边”,属于()知识。A.陈述性 B.条件性 C.程序性 D.策略性
10.安德森的心理技能形成三阶段论的第三个阶段是()A.认知阶段 B.联结阶段 C.评价阶段 D.自动化阶段
11.智力活动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作用于观念性对象的阶段是()A.原型定向 B.原型操作 C.操作整合 D.原型内化
12.调节策略属于学习策略的()A.认知策略 B.提问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13.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高见,具有新奇性。这反映了创造性的()特征。A.变通性 B.流畅性 C.独创性 D.先进性
14.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A.自然观察法 B.实验法 C.两难故事法 D.对偶故事法
15.随着考试临近,学生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是一种()A.焦虑症 B.强迫症 C.恐怖症 D.人格障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16.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__________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17.2~7岁的儿童思维具有单维性、不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等特征,处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__________。
18.__________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是人格的核心。19.规则学习主要有两种学习方式:发现学习和__________。20.苛勒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__________。21.强化是一种操作,其作用在于__________。
22.积极诱因使个体产生积极行为,__________某一目标;消极诱因则使个体产生负性行为,远离或回避某一目标。
23.一般条件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呈__________关系。24.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属于__________。25.__________是原有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26.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被称为__________。
27.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28.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__________%时,记忆效果最好。29.知识学习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__。30.组块的方式主要依赖于__________。
31.根据练习时间分配的不同有__________与分散练习。32.__________模式主要用来帮助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由教师和一小组学生一起进行。
33.学习策略的本质属性是对学习进行__________。34.原型定向阶段是主体掌握__________ 的阶段。
35.发散性思维的三个特征分别是__________、变通性、独创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有6道小题,每题5分,共30分)。36.简述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37.简述动机的强化理论。38.简述迁移的作用。39.简述复述策略的方法。40.如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41.简述教师自编测验的常见错误。
四、论述题(本大题有2道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42.试论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43.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第三篇:湖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简答题
简答: 1.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第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森严的等级性.第三,学校的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确的保守性.第四,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第五,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第六,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2.现代教育的特点? 第一,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第二,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第三,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第四,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第五,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3.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教育终身化,教育社会化,教育生产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多元化.4.简述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第一,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第二,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 第三,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5.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第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第二,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第三,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 第四,教育相对于政治经济制度 6.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7.学校是怎样产生的? 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第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8.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第一,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第二,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第三,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9.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第一,教育不能无视生产力发展提供的条件而盲目发展,生产力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第二,教育也不能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加速或滞后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决定了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三,如果教育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需要改造的是教育而不是生产力发展水平。10.生产力如何对教育起决定作用?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第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
第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11.为什么说教育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 第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第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第三,人力资本理论
12.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第一,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第二,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第三,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第四,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13.简述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第一,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第二,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第三,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14.学校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第一,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第二,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第三,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已任 第四,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15.学生文化的成因? 第一,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第二,同伴群体的影响 第三,师生的交互作用 第四,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第五,社区的影响
16.为什么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1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互补性。18.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形式?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发展不均衡的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19.遗传的意义是什么?
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遗传素质是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三、遗传在人的发展中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20.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二、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三、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21.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是什么?
一、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及各个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2.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三、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2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
二、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客观需求和创造的可能条件
三、提出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24.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三、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25.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6.学生的义务?
一、受教育的义务
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三、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四、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五、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7.简述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是素养教育的基础。教师的人格特征包括: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韧不拔的毅力,广泛的兴趣,绝对的善良。28.简述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职业专业化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良好的道德修养。29.学科课程的优缺点是什么?
优点:一是它以其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简约性为特点,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将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知识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二是它符合学校特定任务的要求,由于大多数教师都曾经接受过学科的训练,适合于教师组织教材的特长。三是按科目组织课程易于编订教材,可以使学习材料清楚地列出,并且易于评价。
缺点:一是学校在课程中逐渐形成传统之后,对纳入课程的新科目往往作出抗拒或排斥,以至于对课程改革造成障碍。二是因为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课程的编制以学科为中心,只重视对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容易忽视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常常会把非学科的知识排除在课程之外,在进行学习时,远离学习者的现实生活,不利于学生与实际的社会生活联系,不易唤起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阻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三是学科课程把知识切割成零碎而孤立的科目,忽视了生活是一个整体,使学习者很难理解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世界,也与当代科学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不相适应。四是它常常忽略学生和社会的实际需要,让学生在学习进程中习惯于被动的学习方式,偏重记忆而忽视理解,教师也习惯于采用灌输的教学方法,很少关注问题解决和知识的获得过程。30.简述制订课程的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与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学科中心和活动中心课程论;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对课程的影响 31.简述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安排课程表,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32.课程的改革趋势?
一是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二是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三是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33.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的主要弊端?
课程管理僵化,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落后 34.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一是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二是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三是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 35.教学的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36.教学进程的特点?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37.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8.如何处理好师生在教学中的关系与地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发展、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关系 39.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主要体现?
第一,教师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还引着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第二,还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方式与学习态度发挥着作用;第三,还影响着学生的个体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40.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进程划分为五个阶段: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 41.运用教学过程应注意?
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要割裂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阶段对整体的功用 42.我国中学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我国中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3.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方法。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第三,充分运用语言直观。44.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第三,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发扬教学民主 45.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第二,重视组织各种复习。第三,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6.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第二,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第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47.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地发展 48.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联系实际。第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第四,开发必要的校本教材。49.选择适当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主要依据?
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50.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二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演示法,实验法和参观法等;三是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如练习法,读书指导法等
51.最有影响力、最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哪些? 发现教学;程序教学;范例教学;暗示教学 52.选择教学方法的因素?
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要求;课程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教师本身的素质;各种教学方法本身的功能以及教学时间、设备等其他教学条件。53.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优点:第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第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三,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缺点: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容易肢解知识的整体性,容易理论脱离实践 54.分组教学制的优缺点?
优点:较好地照顾个别差异,重视学生的个别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 缺点:第一,对学生能力和水平的鉴别不一定科学,却要按能力和水平进行分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第二,对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较大,被分到所谓快班或实验班的学生容易骄傲自满,被分到所谓慢班或普通班的学生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第三,在分组教学的问题上,家长,学生,教师与学校的意见很难达成一致;第四,由于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为了确保学生在分组教学中能受到恰当的教育,分组就必须经常进行,情况一变就得重新分组,教育管理上比较麻烦。55.综合课的构成?
一般来说,综合课大体上由如下五个环节构成: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掌握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
56.德育的意义?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57.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
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58.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学生的年龄特征;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 59.中学德育的内容?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60.德育规律?
包括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61.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正面教育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62.正面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思想,以理服人。第二,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榜样教育引导学生进步。第三,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第四,正面教育要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
63.贯彻知行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联系实际,讲清理论。第二,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分析,评价,解决实践中的德育问题。第三,教育学生要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64.贯彻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尊重,信赖,爱护学生。第二,要根据学校德育任务和学生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合理的,明确具体的,序列化的德育要求。第三,把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65.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承认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性和差异性。第二,要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和品德现实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切忌采用成人化,一般化的做法。第三,要从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德育 66.贯彻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第二,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第三,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
67.德育的途径?
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课外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68.班级管理的意义?
一是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二是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三是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69.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班集体是班级发展的高级形式,它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健全的班集体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即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70.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71.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一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二是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三是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72.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第四篇:200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练习题答案
绪论
一、填空
1、人的教育
2、教育现象,教育目的
3、教育规律
4、论语
5、儒家和墨家
6、看之、闻之、听之
7、学记
8、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9、雄辩、问答法
10、苏格拉底讽刺、惬以、助产术
11、理想国
12、政治学
13、夸美纽斯
14、大教学论
15、大教学论
16、爱弥尔
17、康德
18、普通教育,赫尔巴特
19、伦理学,心理学 20、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21、赫尔巴特
22、赫尔巴特
2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24、教育学
25、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论
26、新教育大纲,杨贤江
27、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28、布鲁纳
29、布鲁纳 30、赞可夫
31、巴班斯基 《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32、社会方面,心理方面,控制方面
二、多项选择
1、AB
2、ABCDEFG
3、ABCDEFG
4、AB
5、ABCD
第一章 教育概述
一、填空
1、学校教育
2、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3、生物起源论 利托尔诺、沛西能
4、孟禄
5、口耳相传
6、古埃及
7、礼、乐、射、御、书、数
8、官学、私学、培养剥削和统治农民的官吏、四书和五经、个别教学
9、九年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10、学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 11、3——6岁
12、专科、大学、研究生院
13、小学、初中、高中,六三三制、五四二制
14、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
15、保罗朗格朗
16、《义务教育法》
17、义务教育
1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义务教育法》
二、多项选择
1、ABC
2、ABC
3、ABCD
4、ABCD
5、ABCDE
6、ABCDE
7、ABCDE
8、BCD
9、ABCDE
10、AB
11、ABCDE
12、ABCD
13、ABC
14、AB
三、简答题
1、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P23-24
2、当代学制改革的一般趋向是什么?P34-36
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政策有哪些?P39-40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填空题
1、经济发展水平
2、物质形态
3、观念形态
4、学校文化
5、课程文化
6、直接、间接
7、教育最有利于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
8、培养人
9、文化背景、民族文化传统
10、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11、存储形态、活跃形态
二、多项选择题
1、AB
2、ABC
3、AB
4、AB
5、ABCD
6、ABCDE
7、ABC
8、ABCDE
三、论述题
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P43-47
2、教育与政治的关系P48-51
3、教育与文化的关系P53-59
4、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60-64
四、分析题
1、P47——东北师大教育新举措: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教育内容,制约着人才培养规格)
2、P51——政治人才的培养与形成: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能够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
3、P59——同一类的漫画引出不同的结果: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填空
1、身体和心理
2、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3、人的发展
4、生理的发展
5、外烁论
6、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7、物质前提、环境、主导、动力
8、生理前提、可能性
9、遗传
10、发展过程和成熟程度
11、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2、环境决定论
13、环境决定论
14、环境决定论
15、统一性和相互联系性
16、顺序性
17、阶段性
18、不均衡性
19、互补性 20、个别差异性
二、多项选择
1、ABCD
2、AB
3、ABC
4、BC
5、ABCD
6、ABC
三、简答题
1、什么是人的发展,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各起什么作用?(P68-75)
2、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P72-74)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哪些,教育应该怎样遵循这些规律?(P77-81)
四、分析题
1、案例P76——辛格博士挽救狼孩: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填空题
1、总要求
2、教育目的
3、教育目的
4、社会制约性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全面发展教育
8、智育
9、体育
10、素质
11、素质教育
12、身体素质
13、身体结构、身体机能
14、心理素质
15、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16、应试教育
17、主动性、创造性
18、个人本位论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ABC
4、ABCD
5、ABC
6、ABC
7、ABCD
8、BCD
9、ABC
10、ABCDE
11、ABCD
12、AD
13、ABCDE
三、简答题
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有哪些?各部分的含义是什么?任务是什么?P104-106
2、什么是素质教育?P107素质教育的任务有哪些?P109-110 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有哪些?P111-112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一、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专门职业,专业人员,社会化;
3、斯滕豪斯
4、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
5、培养人;
6、主动性;
7、主体性和示范性;
8、个体性和协作性;
9、广延性和连续性;
10、周期性和后延性;
11、职业素养;
12、政治思想素养、教育思想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业务素养;
13、教育观;
14、热爱教育、献身教育
15、热爱学生
16、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17、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18、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19、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理论知识 20、教师专业发展
21、自主发展
22、客体、主体
二、多项选择
1、ABCDEF
2、ABC
3、ABCD
4、ABCDE
三、简答题
1、教师职业角色(特点)有哪些?P115
2、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P118-120
3、教师应具备哪些职业素养?P120-126
四、论述题
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如何转化?P116-117
2、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哪些?P127-128
3、什么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P133-135
五、分析题
1、P136师生关系调查——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六章中学课程
一、填空题
1、进程
2、组织方式
3、学科课程
4、经验课程
5、学科课程,经验课程
6、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7、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8、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9、课程编制的结构
10、总体规划
11、课程标准
12、教材
13、教科书
14、课文
15、教材
16、课程标准
二、多项选择
1、ABCD
2、ABC
3、ABC
4、ABCD
5、ABC
6、ABCD
7、ABC
8、ABCDE
9、ABCD
10、ABC
11、ABCDE
12、ABC
13、ABC
三、简答题
1、制约课程的因素有哪些?P138-139
2、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标准有哪些特点?P149
3、中学教材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有哪些?P151
4、简述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157
5、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P158
第七章 中学教学(上)
一、填空
1、教材
2、中学教学
3、中学教学
4、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5、智力
6、思维能力
7、创造力
8、教育者所提出的要求与学生原有水平
9、教学过程的规律
10、裴斯泰洛奇、斯宾塞
11、掌握知识
12、发展智力
13、间接
14、理解课程内容
15、教学原则
16、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17、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18、掌握知识,提高思想
19、启发性原则
20、巩固性原则
21、循序渐进原则
二、多项选择
1、ABDE
2、ABCDEF
3、ABC
4、ABC
5、ABC
6、AB
三、简答题
中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P165—167
四、论述题
1、中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各自含义是什么,如何理解?P173—179
2、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贯彻的基本要求有哪些?P185—190
五、分析题
1、P190——掷得一石巧,激起浪千层:启发性教学原则
第八章 中学教学(下)
一、填空
1、讲演,讲读,讲解,讲述
2、布鲁纳,洛扎诺夫
3、启发式,注入式
4、个别教学
5、班级授课制,个别指导,现场教学,复式教学
6、《大教学论》
7、京师图文馆
8、柏克赫斯特
9、特朗普
10、综合科,单一课
11、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
12、详案,略案
13、教学进程,教学内容
14、上课
二、多选
1、ABCDEF
2、ABCD
3、ABC
4、ABC
5、ABCDE
6、AB
7、ABCDEF
8、ABC
三、简答
1、中学教育有哪些教学方法,运用的基本要求有哪些?P196-201
2、什么是班级授课制,其优点和缺点如何?P209
3、教师如何才能上好一堂课?P222-224
第九章 德育
一、填空
1道德教育
2、德育目标
3、活动和交往
4、个体品德发展需要,原有品德水平
5、德育原则
6、说服教育法
7、榜样教育法
8、交往实践法
9、道德讨论法
二、多项选择
1、BDE
2、ABC
3、ABC
4、ABC
5、ABCD
6、ABCD
三、简答题
1、德育的功能有哪些?P237-241
四、论述题
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如何理解?P252-256
2、德育原则有哪些?贯彻的基本要求有哪些?P257261
3、德育的方法有哪些?实际运用中有哪些基本要求?P263-268
五、分析题
1、P262
魏书生转化差生的奇招(发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2、P261
张柏苓与学生共同戒烟(知行统一原则)
3、P269
未成熟的李子(说服教育法)
4、P271
一段师生对话(交往实践法)
第十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填空
1、班级,自功能性,半自治性
2、班主任为班级成员进行角色定位
3、科学地诊断班级人际关系状况
4、班级文化
5、班级物质环境
6、班级舆论和班风
7、自功能性
8、半自治性
9、组织整合阶段
10、自主竞聘
二、多项选择
1、ABCDE
2、ABCD
3、ABCD
4、ABC
5、ABC
6、ABC
7、ABC
8、ABC
9、ABC
10、ABC
三、简答题
1、班主任工作的时代任务有哪些?P276-277
2、班主任胜任力的时代要求有哪些?P277-278
3、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有哪些?P281-285
4、班级管理的内容包括哪些?P294-298
四、分析
1、P280 绝不再对迟到的学生罚站
2、P286
李镇西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总结
1、P287高高地举起你的右手
P288我当了一回“福尔摩斯”第十一章 教育法规知识问答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C
4、A
5、A
6、B
7、A
8、C
9、A
1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
3、ABCD
4、AB
5、ABCDEF
6、ABC
7、ABCD
8、ABC
9、ABCDE
10、ABCDEF
三、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发展教育事业
3、提高全民族素质
4、社会主义
5、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
6、教育督导制度
7、教师资格制度
8、少年
9、小学、初级中等普通教育、初级中等职业教育
三、简答题
1、《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权力包括哪些?P303
2、《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的义务包括哪些?P303
3、《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哪些权利,应该履行哪些义务?P304
4、《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哪些权利?P309-310
5、《教师法》规定,教师应该履行哪些义务?P310
6、取得教师资格应具备的条件是什么?P310-311
7、《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P322
第五篇:2011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重点归纳
中学资料
2011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业。”
3、教育是什么:
(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独有的活动。
(二)、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5人与动物教育的区别: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他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综上所述,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6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8、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是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教育问题是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教育规律是指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已经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19、按实施教育的不同社会空间分为:社会教育学、学校教育学、家庭教育学。按实施教育的层次分为:幼儿教育学、初等教育学、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继续教育学等。中学教师学校的教育学是普通的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教育教育的一般现象和一般问题,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48教育学发展的特点:第一: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第二: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潮对教育学研究影响极大。)第三、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4、教育学的49基本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法、归纳法与演绎法,比较法与分类法,分析法与综合法,系统法。
20、普通教育学的任务: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两大任务。
1、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含义:交易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境界、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2、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是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把教育的定义分为三种:规定性定义、即不管他人怎么认为教育的意思,我认为就是这个意思。描述性定义“教育实际上是什么”及纲领性定义“教育应该是什么”。
2、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2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滞后性和超前性)
10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生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教育不仅在实践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
1(一)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
1、非形式化教育是指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2、形式化教育主要指定型的实体化教育,包括古代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机构。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正规教育,即具有类型和层次结构的。分级结构。
4、非制度化教育思湖,并非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针对制度化教育的弊端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库姆斯等人的对非正规教育要领的陈述,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教育的代表。
(二)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
1、学校教育。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8学校的特征:
1、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表现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组织性和系统性。规范性和连续性);
2、专门性,3、稳定性
14、学校产生的条件:生产的发展、统治阶级对于人才的要求、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学校教育出现最早的地方,也正是在文字产生最早之处,如古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从奴隶社会开始,教育就出现了两种形式: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
2、家庭教育指一个人在家庭这个特殊社会结构中所受的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随机性和经验性。个别性。
3、社会教育(是指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或团体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具有
以下特点:对象的全民性。地点的广泛性。内容的实用性。时间的终身性。形势的开放性。
2、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度,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传统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一样上的“年龄阶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传统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教育。
22、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根据不同要求有意识地以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形势去规范学校的其他工作。)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人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23学校教育从一出现就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在个体身心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2将社会分为三大类型:一是以极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为标志的原始社会,人们主要用石器或利用天然工具;二是以手工工具为标志的物质生产力社会,包括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三是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标志的现代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13原始社会的教育是起始阶段的教育,是出于比较低级的教育,显得简单和原始,具有以下特点:
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劳动、生活中分化出来,没有成为专门的事业。)
2、教育具有原始性(目的单
一、内容贫乏、方法简单)
3、教育具有同一性(具体表现在内容的统一、对象的同一和目的的同一。)
1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第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如唐朝的“六学二馆”。第三: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如我国以“四书”、“五经”为主要的教育内容。(中国古代奴隶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雅典的稳压教育、文法学校、弦琴教育。西欧教会学校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第四: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教学。第五: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第六: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体系。
16、现代教育的特点:簋一:现代教育具在鲜明的生产性。第二:现代教育逐渐走上了大众化道路(1763年普鲁士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规定5~13岁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这标志着人类社会对学校教育的需求发生了一种质的变化。)第三: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第四: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第五: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西方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重视教育立法,强调依法治教。)
17、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社会化。第三':教育生产化。第四: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向有越来越多的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第五:教育国际化。第六:教育现代化。第七:教育多元化
4.利托尔诺 2.沛西能在《教育原理》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9(1)、1965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 “终身教育”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生生存》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21孔子《论语》,“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重视因材施教。22墨翟,以“兼爱”“非攻”,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的培养,重视实用技术的传习。“亲知”“闻知”“说知”是获得知识的途径。23道家主张回归自然。
24战后时期,《礼记》中《学记》儒家 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5汉代的董仲舒、宋代朱熹、明代王阳明、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是中国教育学家教育思想家。
27苏格拉底以问题方式启发他人的思想(问答分为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28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以“理念说”为核心形而上学、价值论及知识论(灵魂才是人的本质;灵魂有理性、意志、感情三部分构成。)
29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政治学》,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儿童心理发展的
特点,提倡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全面的教育。教育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服务于社会的和服务与个人闲暇生活的。
30古罗马的昆体良得《论演说家的教育》,论述教育问题。31 “教育学之父”捷克教育学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班级授课)
32法国卢梭小说体著作《爱弥尔》以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 33德国哲学家康德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34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建立了分科教学法,开创了师范教育的先河。35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国家教育与民主的教育思想《人类理智论》提出了“白板说”,绅士教育应当把德行的教育方法放首位。
36独立学科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806《普通教育学》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指出三中心的特点“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材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中心地位”。(统觉理论)
37,1826年德国福禄培尔写的《人的教育》重视儿童发展,特别是对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38,1861年英国社会科学家斯宾塞出版《教育论》,教导人们怎么生活,强调实用科学的重要性。39,20世纪初,欧美出现了拉伊和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提倡用实验的方法 40、20世纪上半叶,美国哲学家杜威的实用教育理论,《民本主义与教育》,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强调教材与专教法统一,目的与活动统一。(五步教学法)
41,20世纪上叶,对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生重大影响的是凯洛夫《教育学》,从马克思主要观点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主要吸收了赫尔马特的思想,把教育学分为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习管理论四部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42杨贤江出版的《新教育大纲》,试图用马克思主要观点论述的教育著作。43、1956年,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和“掌握学习理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44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发表《教育过程》提出“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强调学习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性。45苏联心理学家先赞科夫的《教育与发展》强调教育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46苏联科学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
47法国 保尔?朗格朗 提出了终生教育,完成了《学会生存》的报告。
50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文献法(搜集,鉴别,分析)、调查法(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实验法(分为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比较法(横向比较,纵向比较)、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的内容,政治经济制度是直接决定着教育目的因素。
3、政治经济因素制约教育制度。政治经济因素与教育的关系是决定于被决定的关系。(1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这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在行政机构和管理权限上几乎完全对应。2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政治经济制度和教育的关系是决定于被决定的关系,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都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因素。(指学校不能忽略自身的办学规律而受政治经济制度所左右,不能放弃学校自身的教育任务而直接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二、教育对经济制度的影响:
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2、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三、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的作用(社会物质生活活动是教育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和得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高基础性条件。(提供人力与时间,财力与物力)。
2、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将着眼点由培养知识型人才逐步转向重视基础学力、适应力和选择上,培养出富有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人)
4、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四、生产力与教育的相互作用表现为:生产力发展的已有水平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能,社会生产力的未来发展对教育提出了要求,教育总是建立在已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又为明日的生产力发展创造力条件,正是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生产力和教育都不断的向前发展。可以说是生产活动决定教育活动。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新的学科一教育经济学,美国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人力资本理论)。
1人力资本的核心就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源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在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应该视为一种投资。(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的发展不但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1、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作用:l、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l、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
2、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1)首先,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成为现实。(2)其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3)第三,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3、文化主要有五种表现形态:l、物质形态文化。
2、制度形态文化。
2、观念形态文化。
3、活动形态文化。
4、心理、行为形态文化
4经济、政治对教育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教育与文化是相互包含、相互作用、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交融关系。
5、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2、社会文化打造促使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加强。(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广泛性和渗透性)
3、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
4、文化发展印象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保存、传递、交流、融合、创造、跟新):l、教育是社会文化发展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三、学校文化(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5、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核心是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6、校园物质文化是为了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建造和设置的各种物质设施和环境的总称,是校园文化的第一个层面,在载体文化,他从外表上反映了一所学院的文化特点和发展水平。
4、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学校环境文化,是包括校园的总体结构和布局、校园绿化和美化、具有教育含义的教育和教学场所
及校园环境卫生等。二:设施文化,包括教育仪器、图书、实旌设备、办公设备和保障设施等。
5、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是保证学校教学管理生活各项工作正常运转,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6、学校精神或者观念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存在脑海中的价值观念、社会态度、思维模式、审美情趣等现象的总称。
7、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结构,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分解为如下四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8、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9、校风是一所学校风气的总成,他是学校成员中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
10、学生文化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11、学生文化的特征: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5学生文化具有生成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指作为负责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
2身体发展是指个体有机各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因素(感觉 知觉 记忆 思维)的各种非认知因素(情感 意志 兴趣 需要 个性)的发展。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心理发展也影响着身体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一)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二)个体身心发展具能动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人身心发展的流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柏拉图,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
(二)外铄论,外发论者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包括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和训练等。洛克和美国的华生的观点更为彻底。荀子强调,人只有通过学,才能发展善。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辩证唯物主要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通过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首先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提出了发展关键时期。个体发展不平衡要求教育活动要善于捕捉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即时施教,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
及时施教,以促个体更好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著不同的发展任务。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内容和方法。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应发现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实现教育的丰富化和多样性。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9、个体身心发展水平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素质、成熟机制、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10、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11、遗传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地位:1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2遗传素质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
12、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13、成熟的概念: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4、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速度和特点,他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和限制。
15、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提出成熟决定论
16、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按范围:大环境 小环境
小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更为直接。)
17、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消极和积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环境决定论把人看成是环境的消极适应者,片面夸大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
18、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个体主观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9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具体反映在四个方面:人价值的发现(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人潜能的发掘(潜能是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人力量的发挥、人个性的发展)
20教育对人体个性的发展: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21、个性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们在生理,心理,社会性诸方面的一种稳定特点的综合,具有整体性和独特性。
24心理学家将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者心理断乳期。这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不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特征:身体状态的巨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这是人生过程中单纯对外部世界的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
25初中教育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青少年起飞。初中时期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青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初中教育应该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在认知方面,初中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感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得到的思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为标准。
25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人生的定向期。26紧张的学习和升学或择业的心理压力。要将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广义教育目的是指主体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设计。
2、狭义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作用: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均具有指导一样,教育目的的视线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一)导向作用
(二)协调作用
(三)激励作用
(四)评价作用
三、教育目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教育目的(关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通常称为教育目标
他是有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学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者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的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者产生的变化。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2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1教育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2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
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生产力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性因素。3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思想。
三、教育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马克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社会生产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生产力的性质。
4教育理想:就是要是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
5教育目的具有主观的性质,是存在于人头脑中的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
6社会本位论以柏拉图和涂尔干为代表,基本观点是:教育目的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来确定,7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8个人本位论以卢梭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基本观点是: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本性和需求来确定,教育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得到自然的最完善的发展。
9文化本位论以狄尔泰,斯普朗格为代表,基本观点是: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的制定也是围绕着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
10马克思主义关于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概况起来如下几个方面:1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2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客观需求和创造的可能条件。3提出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具体来讲,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包括: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面性是反映人对生产力总和的全面占有;二是人的发展是指人的体力与智力能力与志趣道德精神和审美精神等多反面的发展;三是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的和谐的发展;四是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全社会人的全面发展,而且
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全社会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总之,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就是人的身心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4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1、1957年毛泽东在当时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包含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会议上修改通过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等全面发展。3、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所需要培养的各类人才都应该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热爱社会主义。4、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发展全面性人才。”我国各个不同时期表述的教育目的始终没有改变其共同的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社会主要有用人才,这些方面经始终如意是因为:一是我国教育目的哲学基础始终没有改变,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二是我国教育的根本性质即社会主要性质没有改变。
5、可以看出,从20世纪五十年年代的教育目的演化发展到现在,我国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表述的教育目的始终没有改变其共同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原因有二:一是我国教育目的的设学基础始终没有改变,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二是我国教育的根本性质即社会主义性质没有改变。
6、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早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坚持社会主要方向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三)培关现代人的品质。在于首先“以人为本”,把人当做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其次把全面发展的人培养成为现实社会所需要的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7、素质教育是
(一)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8、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我们强调的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1要求普遍提高教育质量,2要求全体适龄儿童都入学接受现代学校教育,3普遍提高学生的素质,4要求根据不同儿童的发展特点和水平进行因材施教,总之,素质教育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使每个人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教育。)
9、全面发展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德育:智育: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受教育者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体育:增强体质 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10、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的智能分为八个方面;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11、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特征,是一种人格特征,也是一种精神状态。
12、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1教育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整体系统,在诸多种要素中,学生和老师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
2、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具有主观能动性,思想感情,个性特征。
(二)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3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特点是: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具有获得的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2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以学习为主,这是学生质的规定性)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这是学生与从事学习活动的其他社会成员的区别之一。)
5、对学生社会地位的传统认识:现实社会中学生经常处于从属和依附地位,承认和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并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
6、学生的社会地位: 《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就是维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其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而动尊严规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7、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是国家公民,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8、学生的合法权利,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人身权(最基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受教育权(是学生应该享有的最主要的权利)。在义务教育阶段有其还要关注平困和残疾学生,是他们享有物质帮助权。
9、学生的义务:遵守国家法律,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学习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学习为了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制度有关管理制度。
10、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专门性职业(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职业。)2是教育者,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3担负神圣的使命教书育人。
11、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专业工作,是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根本任务。
12、教师职业的特点(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人类文化的传递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示范者的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 读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管理者角色;父母与培养的角色;研究者角色。
13、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要求。):
(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包括以下: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了解所教学科的相关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育活动观。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学科研究能力;教育研究能力。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1、积极乐观的情绪。
2、豁达开朗的心胸。
3、坚忍不拔的毅力。
4、广泛的兴趣
四、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团结协作精神。
4、良好的道德修养
14、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
15、语言表达能力:首先,口头语言应该规范简洁明快生动准确合乎逻辑;其次,教师的语言要求富有感情;第三,教师的语言要富有个性;第四,教师不仅要善于独白,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对话艺术。教师的体态语要丰富生动自然大方)
16、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对待的态度。
17、师生关系的发展三个阶段: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主导主体说。
18、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的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及时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知道、引导学生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他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动着的个体。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是的好友帮助的关系。)
(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正真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
19、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2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20、创造新型师生关系我们需要:
1、老师要认真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2、崭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第六章
课程
1、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2、课程的概念:指课业及其进程。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广义概念: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概念:是指一门学科。
3、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个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个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4、课程的分类:
(一)根据课程制定者或者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二)根据课程任务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三)根据课程组织的核心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四)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
5、国家课程(是由国家专门机构开发的课程。它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专门开发、编定的课程。)、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读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基础型课程(这类课程注重学生对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获得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市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必须有严格的考试)、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重研究过程胜于注重结论)。
7、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各学科均有特定内容、一定的学习史书和学习期限。优点:它以其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简约性为特点,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将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只是有效的传递给下一代;适合于教师组织教材的特长;易于编订教材,评价。缺点:对课程改革造成障碍;容易忽视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不以唤起学习积极性;忽视了生活是一个整体,使学习者很难理解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世界,也与当代科学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不相适应;教师也习惯于采用灌输的教学方法,很闪关注问题解决和知识的获得过程。)、8、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有成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他打破科学逻辑组织的界限,是以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为基础,以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为中心而实施的课程。
杜威的“工作单元“
不足:忽视了知识的逻辑顺序,不利于系统传授知识,学生学到的只是零散片面的知识;不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教学带有极大的偶发性和随意性;课程缺乏明确的社会方向)、9、综合课程(又称为广域课程。他克服了学科课程的封闭性和活动课程的随意性通过合并相邻域学科的办法,把若干教材组织在一门学科中综合而成的优点:促进了知识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从整体上去认识世界;有利于减少学科数目,减轻学习负担。
缺点:教科书编写难度大;逻辑体系比较松散 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要求较高)。10显性课程(又称为正式课程、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一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课程。)隐形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是由贾克森1968年在他的《教师的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教育因素。包括:物质情景、人际情景、文化情境。特点是:潜在性。整体性。持久性。非预期性。)
11、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的关键因素)
(一)一定历史时期新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知识发展水平
(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可接受性
12、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2、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学校自身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他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
3、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他是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习课程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等方面所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特点: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4、教学目标: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
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
13、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1、对学生的研究: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2、对社会的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是课程目标的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15、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编制。
16、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合目的性
2、合科学性
3、合发展性
17、美国课程论学者团在1949年提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秦勒原理”。四个基本问题是: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方能实现这些目标。
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实现
18、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
1、确定教育目标
2、选择经验
3、组织经验
4、评价结果
20、教学计划:概念: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21、教学计划的三个基本特征 :强制性 :普遍性 :基础性
22教学计划的构成:由教学计划设计的知道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知识和实施要求几部份组成。
23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大致包括六类:一是语文、数学等基础性科目;二是思想品德教育科目;三是社会基础知识科目;四是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科目;五是体育、保健、艺术审美科目;六是劳动技术教育科目。另外还有外语、计算机等工具性科目。
24、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25、课程标准的构成:说明部分(说明本科开设的意义)、文本部分。
26、教科书:教材与教科书的区别:教材是师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额材料,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知识传递——接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教科书称书本,是一句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应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27、教科书的作用:第一:是学生在学习状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材料。第二: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第三: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第四:对各教学阶段的课题教学和课外活动作出系统安排。
28、教科书的编写:1在内容上,要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目标及内容范同来确定教材的基本框架。2在编制形式上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选择是适当的教材编排方法,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操作性。3注意研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4设计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参考资料,给师生提供进一步思考的线索。5教材的板式、印刷等技术问题要符合卫生学和美学的要求。
29、课程实施的概念: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核心。30、课程实施的结构:(七个方面)第一:安排课程表(遵循原则:整体性,迁移性,生理性原则)(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第二迁移性原则;第三生理适宜原则)。第二:确定分析教学任务。第三: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第四:选择并缺的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第五: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第六: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第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构,为下一论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31、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2、教师(教师是课程实施成败的决定性力量,特别是在课堂教学层面,教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的参与;教师的态度;教师所具备的能力;教师与其他参与者之间交流与合作。)
3、学校的特点:学校领导和行政部门的态度和工作;学校的支持系统;学校的环境
4、校外环境
32、课程评价的概念:是指略持课程的、编订和实旖是否实现了教育的的目的,实现的进度如何,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33、课程评价的目的:改进课程;改进教学。功能:诊断功能;修正功能;决策功能。
34、课程评价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与访谈
3、纸笔测试
4、表现评估
35、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要点:
1、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变学业评价
为学生整体发展评价)。
2、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3、建立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
4、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36、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l、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
2、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
3、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14、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确立的目标:2001年,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37、我国课改和发展:(一)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的弊端:
1、课程管理僵化。
2、课程结构不合理(科目多,重学科轻活动,重必修,轻选修课时比例不均)。
3、课程内容陈旧,落后。(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思路:l、课程功能的转变
2、课程结构改革
3、课程内容变革
4、课程实旖的改革
5、课程评价变革
6、课程管理变革
38、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一)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权限)(二)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三)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这就意味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不仅要巩固现有的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力,还要进一步加深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四)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五)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
第七章
教学(上)
1、教学与智育:是既互相联系有弧线区别的两个概念。区别是:教学时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而智育则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教学不等于智育。
2、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通过教师育日的,有汁划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现阶段教育是进行全砸发展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一下方面:
1、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教学的意义(教学时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一)教学是社会经验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二)教学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三)教学是学习教育工作的主体
4、教学的任务:(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文化技能(这个是首要任务)(二)发展学说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1.发展学生的智力,2.发展学生的体力3.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三)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四)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5、基础知识是指个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
6、技能是指运用一定知识,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能够在实践中顺利完成某种人物的比较稳定、系统的动作方式。它包括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
7、智力,是指个体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识能力系统。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
8、学生的创造才能主要指他们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世界的能力,使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信心的综合体现。
9、个性心理品质是一个人的气质、能力、性格、意志、兴趣、动机等个心理特征。
10、教学过程: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良好品德、发展个性的过程。
11、教学过程的概念:(一)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采用科学方法)(二)教学过程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
21所谓五步教学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做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断那一只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实践检验、修正假设、获得结论。
22、教学过程的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赫尔巴特 这是首次明确提出教学具偶教育性的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24、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5、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26、教学中促进知识与智力相互转化四个条件:第一,传授知识应准确科学、反应出一定的规律。规律性 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迁移功能。第二,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推导与论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在活动中亲自动手操作,全方位感受知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27、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于组织者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参与教学的主题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平等的师生关系。
28、教学过程的结构: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是中心环节。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一是讲明记忆的目的;二是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三是在阅读过程中,善于思考,把知识内化之后进行记忆;四是指导学生把集中识记和分散实际相结合;五十指导学生动用多种方式回忆所学知识,比如用联想推论。)
4、运用知识(知识主要通过教学性实践来实现。)
5、检查知识。
29、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前提。
30、中学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要通过观察活动或运用形象化语言,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及其过程的清晰表象,获得感性知识,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发展认识能力。)
2、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性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技能,长久的保持记忆,并能在需要时及时再现出来。
4、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集鞥你,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因材施教原则(指教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方式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是每个学生都获得最佳发展。)
6、理论联系实践原则
31、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方法: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充分运用语言直观。
32、启发性原则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33、巩固性原则的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知识:通过组织复习巩固;在扩充、改组和运用中巩固知识。
34、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按教材体系进行教学;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入难。
35、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挥。
3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开发必要的校本教材。
37、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及教与学相互活动方式的总成。)
38、一般来说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主要依据是:
1、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的特点
4、教学实践、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依据个性特点。
39、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
1、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知识方法
2、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3、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
40、中学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
1、师生的互动和联系加强
2、自主和合作学习方法增加
3、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41、发现教学的提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以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步骤的教学方法,称为发现教学法,或者发现教学。
42、发现教学的四个环节: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要解决的课题;2教师提供结构性材料,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3学生验证假设,交流初探成果;4得出原理或者概念,并验证假设。
43、程序教学(关键在于程序教材):美国新行为首要心理家斯金纳等人根据动物的操作条件作用,以简单的行为教学形成为模式而设计的教学方法。分为三类:机器教学,课本式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44、程序教学分为:直线式程序(斯金纳提出);分支式程序(克洛德提出)两种。
45、程序教学的目的要求明确,便于学生掌握预定的系统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自由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有利于强化学习动机,其局限性在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另外师生之间、生生之阅的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较少。
46、范例教学:
1、德国学者瓦根舍因首创。找到关键性的问题并并对之进行实例分析和研究。
47、范例教学的特点:发现基本性;体现基础性:体现范例性:体现四个统一。
48、暗示教学是指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的一种方法。保加利亚医学和心理学博士 卢扎诺夫
第八章教学(下)
1、教学的基本程序主要有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基本环节。
2、备课(备课就是教师课前的准备和对教学的策划工作)(一)专研教材:弄懂教材:吃透教材;内化教材。(二)了解学生(三)制定教学方案:学期教学方案;课题教案;课时教学方案
2、教案:讲义式,提纲式,综合式。
3、上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4、课的类型:据教学任务进行分类,分为传授新知识课;巩固新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又可以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另一种是根据教学中所采用哪国的主要方法进行分类: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5、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环节及各环节开展的程序、时限及相互关系。
6、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7、上好课的具体要求:主要包括: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8、作业(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的练习。)检查与批改
9、布置作业注意点: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2.作业的分量要适当。3.布置作业是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时间完成,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4.教师要及时批改和讲评作业。
10、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的评定学生个人能力得到的结果。)百分制,等级制。
11、试题类型:供答型和选答型(简答试题和陈述试题,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填充题)
12、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他所要测量的属性或者特点的程度。
测验的信度,又称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进过多次测量所获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中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难度要适中。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13、评价是指根据测验的分数、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和报告对被检测验者的学习行为的优劣。或价值作出判断。)
14、教学的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15、教学的组织形式类型:
1、个别教学制。(起源于古代,是教师对学生一对一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凼材施教,但是成本高,效率低。)
2、班级授课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以固定的班级为,把一定数量的年龄相仿、水平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级,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统一的教学进度进行分科教学的组织形式。)
3、分组教学制(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水品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4、设计教学法(克伯屈)和道尔顿制(伯克赫斯)
16、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和发展:萌芽于16世纪的西欧,在我国与1862年京师同文馆采用班级授课制,1903年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下来。到十九世纪中叶已成为西方学校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现在仍然是我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夸美纽斯
17、班级授课的主要优缺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级体的教育作用
4、班级授课制也有明显的不足,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
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性。容易直接指示的整体性,导致理论脱离实践。
18、分组教学制:
1、外部分组:打破按年龄编班的传统做法,根据学生的能力或成绩编班教学。
2、内部分组:按传统的年龄编班。
19、分组教学制的优缺点:最显著的优点在于能根据学生的学校能力或者水平差异进行分层教学;较好的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因材旖教,发展学生个性。但是弊端也突出:1要科学、全面地简便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非常困难;2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3在分组教学上,家长、学生、教师与学校的意见很难协调一致;4由于学生的心智处在不断成熟和发展中,使分组必须经常变化,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20、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1、设计教学法:由美国杜威首创,由其学生克伯屈改进并推广。
2、道尔顿制:帕克和斯特在道尔顿中学创设,这种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和设计教学方法一样。过分强调个性差异,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容易造成教学上的放任自流。
21、教学策略具体说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22、教学策略基本特征:1综合性。2可操作性 3灵活性。
23、教学策略可以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性组要四种类型。
第九章
德育
1、德育是教育者安装一定社会的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从形式上说,德育通常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等。从内容上说,一般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健教育。
2、德育是培养学生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3、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要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4德育的目标的概念:通过德育活动是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达到总体规格的要求。
5、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呀: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3、我国德育的目标: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6、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德育日标在德育活动中的具体化.他其有规定者学生发展的政治方向和应掌握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规范。
7、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1、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2、学生的年龄特征
3、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 8中学德育的内容:
1、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国家的政策法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等。)
2、思想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的教育,革命传统和革命理想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等。)
3、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主要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培养及社会公德的教育。)
4、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9、心理健康教育概念: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10、心理辅导的方式:个别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
1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对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12、对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3、针对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
1、学习心理辅导包括:一是听课方法的辅导;二是学习方法的辅导。
2、生活心理辅导:一是生活习惯的辅导;二是娱乐方式的辅导;三是消费方式的辅导;四是自我意识的培养;五是人际交往的辅导。
3、学会选择,择业心理辅导。
14、德育过程的概念: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双方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的一种活动过程。
15、德育过程的结果和矛盾:
1、德育过程的结构:由受教育者,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
2、德育过程中的矛盾: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通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矛盾。
16、德育过程的规律:(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7、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他们之间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道德行为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知的支配,调节,同时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行为是关键。
18、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行为是关键。
19、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发展的。
2、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特点:引导性、目的性、组织性;内容、形式多样性、对象的局限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20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也是个体思想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21要实现矛盾想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转化,最根本的就是受教育者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
22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教育任务,自行实现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
23德育原则的概念: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他概括了德育实践,的宝贵经验,反映德育过程的规律。
24、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正面教育原则(教育者以说理疏导的方式,来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已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基本要求:一是联系实际,讲清理论。二是组织实践活动,隐去分析到学生、评价、解决实践中的德育问题。三是教育学生要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4、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基本要求:一是要尊重、信赖、爱护学生。二是要根据学校德育任务和学生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合理的、明确具体的、序列化的德育要求。三是把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5、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其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确定的与内容,选用的与方法和形式来进行正对性的教育的德育原则。基本要求:一是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二是要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和品德显示水平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三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处罚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德育。)
6、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基本要求:一是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二是同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三是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
25、正面德育原则基本要求:一是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思想,以理服人。二是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榜样教育应到学生进步。三是一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出发为辅。四是正面教育要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
26、德育的途径:1思想品德课余其他学科教学(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2学生会、共青团组织的活动3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4社会实践活动5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6班主任工作
27、德育方法:1说服法: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主义时机;以诚待人2榜样法:树立榜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选定榜样要具有导向性;教育者形象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3陶冶法:创造良好情境;教育者人格感化: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创设4锻炼法5品德评价法 28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29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景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30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景或问题。
31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生,是瑞士的皮亚杰提出,由美国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
32、体谅模式:英国:彼得?麦克菲尔的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第十章
班级管理
1班级概念:是一个复杂的,缩小的社会体系,是学习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通常由教师和一群年龄的,知识水平相似有着共同学习目标和需求的学生及环境组成。
2、率先使用“班级”的是埃拉斯莫斯。16世纪开始,西欧国家开始运用班级形式开展。十七世纪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19世纪初,英国“导生制”;出教师之外,还有高年级学生担任“导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
3、在中国,1862年京师同文馆最早采用班级组织形式。
4、(一)班级管理的概念:教师根据学校的教育模式和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带来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建构良好的班集体,以实现教育目的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5、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6、班级管埋的几种模式:
常规管理:主是通过制定和执行班级的规章制度以及贯彻落实上级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管理的基本模式,有基础性,强化性,可操作性。
每个班级都必须制定遵守的规章制度,这是衡量和评价班级工作的基本目标。
平行管理: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区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管理区影响集体,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 管理结合起来,以增强管理效果。班级平行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教育思想。
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实施班级民主管理的核心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对机体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从两个方面进行组织引导:一是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班级全程管理;二是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版及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7目标管理是“以目标管理为中心进行管理获得一种现代管理方法”,是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提出。关键就是要围绕全班成员共同确立班级奋斗目标。
8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由于收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取法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9、班集体的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10、班集体的教育作用l、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1、班级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级体的发展目标(一般以实现目标的时间和目标的达成难度为依据,把班级体的目标分为近期目标和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班级是一个小社会,更是一个教育组织,关键在于选拔和培养一批班级骨干形成班级核心。建立班级骨干的核心队伍,班主任要做好两方面:第一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第二应把对积极分子的实用和培养结合起来。)3建立班集体的政策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2、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三)班主任是处理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13、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一表现在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14、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15、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一)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了解和研究学生的群体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三)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1.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2.协助和指导班级共青团活动。3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16、了解学生的方法: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了解学生;通过对学生本人或者知情者的调查访问;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观察学生的日常言语和行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