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邶风 静女》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
高中语文《邶风 静女》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
古典诗歌(1)
一、课前热身
(一)知识回顾:
1、《关 雎》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文学常识:
1、诗歌简介:
(1)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直接抒情
按内容有无 抒情诗 借景抒情
较完整的故 借人、事的描写抒情
事和人物分 叙事诗
现 新诗 格律诗
代 按形式分 自由诗
曲(又称“词余”)
杂剧
剧曲(已是供演出的剧本)
传奇
2、诗经简介: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2)时间: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反映了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3)名称:《诗》《诗三百》《诗经》,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4)篇数:共305篇。“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
《诗经》六义:
一、风雅颂(乐曲、表现内容)
1、“风”(即15国风,大多为民间歌谣)
2、“雅”(又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创作的宫廷乐曲歌词)
3、“颂”(宗庙祭祀乐歌)三大类。
**“风骚”:《诗经》里的“国风”;屈原的《离骚》
二、赋比兴(表现手法)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作用——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往往“形象逼真、细节细腻”。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
作用——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作用——发端,增强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静女》
一、疏通文字:
1、给下面的字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姝():。俟:()。
踟蹰()(娈():
彤():
归荑(洵():
炜():
其:
有:
2、通假字:
例句
假借字
本字
意义
爱而不见
爱
“愛”
隐藏、遮掩
爱而不见
说怿女美):。贻():。怿(:。。。区别:踌躇():。)()踯躅()()-5
的感
2、试给本诗划分层次,并说明划分的理由。
3、你认为他们是不是第一次见面,为什么?
4、能想像得出小伙子急得心神不定时,躲藏着的姑娘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吗?
5、你认为哪个地方的描写最具有生活情趣?为什么?从这里可以体现男女主人公什么性格特点?
5、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三、延伸拓展
1、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郑风·子衿》
——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②嗣——传送,给予。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3、现代爱情诗欣赏《致橡树》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_/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静女》答案
一、鉴赏分析:
1、爱情诗,第一人称,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表现了男青年对心爱姑娘热烈而纯朴的爱
节。《邶风·静女》中“搔首踟蹰”写出男子的憨厚,《郑风·子衿》中“挑兮达兮”写出女子的缠绵。
2、参考一:文雅的姑娘啊,你是那么的漂亮/我们相约在此地/可我足足等了半天还不见你,/ 漂亮的姑娘啊,请你快来到我身边吧/我这强壮的心脏快承受不了这漫长的等待了/文雅的姑娘啊,你是那么的美好/我已经喜欢上了你/可蠢笨的我无法向你表白/美好的姑娘,请你快来到我身边吧/只要你温柔地对我说一句话/我就会感动得唏哩哗啦、噼哩啪啦、嘀哩嗒啦地流下眼泪/ 不是你说的话有多么感人,让我流泪/而是你,文雅漂亮美好的姑娘温柔地对我说话。
(《致静女》
参考二:姑娘啊,姑娘/My beautiful girl/既然你已然来到/就不要让我苦待/徘徊/我手里的攻瑰快要凋零/姑娘啊,姑娘/你送我的萧笛/鲜红如你的心灵/樱唇/我吹响它召唤你的到来/姑娘啊,姑娘/这爱情的玫瑰中/有我对你的祝福/祈祷
(现代版静女)
参考三:姑娘温柔又静雅,约我城角去幽会/有意隐藏不露面,徘徊不前急挠头/姑娘漂亮又静雅,送我一支红管萧/红管萧色光灿灿,更爱姑娘比箫美/送我野外香荑草,荑草美丽又奇异/不是荑草本身美,宝贵只因美人赠。
附录4:《静女》改写举例
《静女》诗歌改写
《珍藏》(王莹)
秋日,火红的夕阳,散落在颓败的城墙,倚着古老的榕树——
是你 身影袅娜 裙袂飞扬,笑容如花绽放。
傍晚的天空没来得及变色
女孩早已守在了一旁
黄昏的夕阳差一点就消失
男孩匆匆地跑来赴约
转身、叉腰、屈膝、挠头
“女孩就是不守时”
探头、捂嘴、咬唇、偷笑
“男孩就是不老实”
男孩沉不住气准备寻找
女孩放下矜持跳了出来
“你怎么才来?”
“你怎么不找?”
“我早已来到。”
“我早已想找。”
“望着你焦急等待的身姿让我快乐”
“等着你随时出现的倩影让我心动”
点评: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比及对话手法的巧妙运用,把女孩的活泼调皮与男孩的焦急
3你来不来都一样
这世间的万物
皆已成你
点评:本诗从男孩的角度出发,较好的刻画了男孩在等待情人时候的种种遐思的形象,生动表现了一个恋爱中男孩的可爱与真情。最后一节是男孩感情的升华,亦是等待的最高境界:来不来都一样,因世间万物都已成她,读来不禁为此男孩折服!
俟思(陈炜)
漆黑的夜晚,我倚靠在寂静的城墙。
手中的彤管,闪烁着温馨的光芒。
沉默的长空,悬挂着点点的星光,照亮了四周的街道,点明了踟蹰人的心房。
思念的是你娴静的举止,记挂的是你优美的身姿。
你自田园带来的白茅,时刻撩拨着我脆弱的心灵。
月色投洒在焦虑的面庞,冷风吹抚着单薄的衣裳。
我心爱的姑娘,5漂亮的乐器让人爱不释手
她的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
一把茅草更把它们衬托的
玲珑剔透
那是她采自野外的茅草
那是她要送给我的茅草
那是世界上最美的茅草
我独自站在又高又长的墙边
我与她在城角告别
她美丽的背影渐渐远去
亲爱的人儿啊
我们何时才能相见?
点评:这首诗突破了原诗三小节的局限,有意安排了前后照应的两小节,营造出回环往复效果。第一节和第三节借用了文学作品中一些生动的比喻,可见其善于借鉴。
静女(杨晖)
寻寻觅觅,踟踟蹰蹰。
为你茶饭不思彻夜不眠,终于等到你我相约于城隅的一天,7
静 女
南 屏
静女最早出现在诗经里,有了诗经那美丽的文字,我爱上了静女。
世上女子千千万,美丽婉约、智慧娴淑、活泼娇蛮、腼腆羞涩、高雅端庄,真是千娇百媚。她们在现代生活里忙碌穿梭,用服饰、用发型、用知识展示自己的美,也用节奏敲打着生命的音符。而静女静静地坐在诗经里,约会着心爱的人儿。静女其姝,是一份娴雅一份美丽。我相信她的眼神里已是褶褶生辉,光辉里一定有如冷月般的安宁和淡定。尽管从韶华坐到暮年,可她浓密的皱纹里流淌的仍是古典的气息。
我从少女时代就走进了诗经。我读诗经,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还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那些睡在诗经里的女子成为我最美好的梦想,成了我年少的偶像,虽然我们只是在梦里见面,可她们已经让我插上了华美的翅膀,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看她们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迷茫于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痴情后的绝决,是那个年代的女子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我不知道是什么能让她们有如此开阔的心灵境界。那时没有任何载体带给她们以开启心智。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年轻的她如桑叶未落,柔嫩茂盛,可桑叶到了秋天是会黄会落的,一切都如自然影像,花开花落。就在春夏秋冬、日出日落中吟唱着古老的歌谣,安抚着不朽的宿命。
我反反复复吟诵着这些或凄美或快乐的句子,让自己纤细的身体穿上柔缦的轻纱,把如缎的秀发盘成高耸的云髻,缓缓的来到小溪旁,擦了胭脂的脸蛋在水波中羞羞答答,忽然心中的少年在水中对着我盈盈地笑,他解开了我的云鬓,长发落入水中遮住了我娇羞的脸。在我的启蒙时代,静女就以这种姿势、这种韵致定格在我的心中。
静女其娈,是柔韧,是婉约。女子柔,如水;韧,如丝。因了她的柔,她的泪让你疼,因了她的柔,她的血让你痛;为了她的韧,你千回百转,为了她的韧,你回头也找不到她的岸。
我爱静女,是其柔美,是其忠贞。
在这野蛮女友盛行的年代,我更思念静女。当钻石在情人节的夜里闪着它如鬼魅般的迷人光芒时,我更想念静女从野外采来的嫩茅草,沉迷于它鲜美的颜色和勃勃的生机。
这一生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做一名男子,让静女约我在城角见面,而她又躲着不见我,急得我搔首踟蹰,转身却被她茅草编的戒指套住了我的心。
应该恢复历史的真面目,应该将“静女”解释为“靓女”,美貌的女子。“静女其姝” “静” “姝”是同义词。“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翻译过来就是:一个美丽的女孩约我城外相见。若译成:—个安静的女孩约我城外相见,那多没意思。
第二篇:高中语文《邶风 静女》同步测试 北师大版必修2[定稿]
高中语文《邶风 静女》同步测试 北师大版必修2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3、选出对“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二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A.红色的彤笛有色彩,漂亮的乐器让我喜爱。B.彤笛鲜艳又光亮,漂亮的乐器真让我喜爱。C.彤笛鲜艳又光亮,美丽的姑娘更让我喜爱。D.彤笛鲜艳又光亮,静女叮嘱我要喜爱它。
4、选出对《静女》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6、下面对此诗赏析错误的二项是()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第一次恋人的约会的情景。B.全诗三章,二章重在写场景,一章重在写心理。
C.第一章写青年之约,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
D.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E.诗歌重章复唱,不注重细节描绘,从大处着笔,风格朴实,增添了艺术魅力。
第三篇:邶风静女 教案
邶风静女(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邶风•静女》公开课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分析、再现艺术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静女》蕴含的感情,所表达的爱情共性。
《静女》的朗读技巧。
教学难点:
《诗经》的艺术特色。
《静女》人物艺术形象的把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回顾第一单元所学内容,导入新单元,介绍《诗经》。
二、《诗经》概况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一)《诗经》的编纂者
孔子删诗说、王者采诗说、周朝太师编定
(二)《诗经》的分类:
1、体例分类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2、从内容上划分: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姻
爱情诗(老师关键字词板书)
(二)《诗经》的艺术特点
1、赋比兴(表现手法)
2、《诗经》的句式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 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史上永恒的母题。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子衿》)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 以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蒹葭》),那是指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邶风•静女》(板书)
二、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强调个别字词的读音。
姝(shū)
俟(sì)
见(xiàn)
蜘蹰/躇(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
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
归(kuì)荑(tí)
洵(xún)
三、全班朗读(强调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四、老师范读。
五、全班再齐读一次,用3~5分钟背诵全诗。
六、具体讲解(采用提问教法):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板书:见面前,约会的场景)
1、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
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城墙上的角楼)
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顶真:前一句的结尾词语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词语的那种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
表达作用: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板书)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
“彤管”作用如何?这一章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顶真)。
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1、“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板书:“彤管”“荑”的双关作用,总结:
1、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
2、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
“说怿女美”,爱不释手;
3、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
七、介绍新诗:
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对此诗曾作了极为达情传神的今译,现抄录如下供你参考:
幽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我爱你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
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虚词积累:
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其:①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作定语。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的,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左传•庄公十年》
②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例: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又,其中的。例: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山木》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③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命令等。例: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论语•宪问》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
④形容词词头。例: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于:
在文言文中,“于”最重要的用法就是介词用法。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是不同的。如果“于”字在一个短语或句中前边是动词,后边是名词(这个名词是地名)则此时为“在”、“到”的意思。“游于三辅”、“舍于其址”;如果在一个短语或句中前边是动词,后边是表示人名的名词,此时句中的“于”是“向”、“对”的用法。“言于孙权”,“赵氏求救于齐”;如果“于”的前面是形容词,他往往又是“比”的意思,如“王若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值得注意的是,“于”用作介词时,还可以作为被动句的形态标志,引进动作行为的施事。如:
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八、实践活动:表演
具体要求:一人旁白,两人(一男生一女生)表演
根据诗歌内容,认真揣摩男女主人公的情态及心理活动。
九、布置作业:
1、回答课后问题
2、背诵课文
3、预习《氓》
附:课堂扩展(第一课时)
※
《诗经•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 《诗经》中赋、比、兴的解释,从来就有很多说法,这里,我们只引用朱熹的话加以说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铺叙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
用今天的话说:“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一般说来,虽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
德国艺术大家温克尔曼曾经赞叹古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 “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马克思也说,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它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而童年一去不复返,因而也是永恒的。
第四篇:2017《诗经 邶风 静女》赏析.doc
《诗经 邶风 静女》赏析
资料来源:网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关雎》)
——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 子衿》)
——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蒹葭》)
——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本教案首次尝试构建网络与古诗文教学有机结合的平台,探索语文传统课堂教学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古诗文教学新模式。
本教案演示文稿请参见本页面“我的网站”,中“研究成员”页面。
三幕话剧参加前一篇文章。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如实地展示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劳动人民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在《诗经》中表现男女青年相思、相慕、相爱、相恋的情歌占了很大的比重。从
《诗经》开始,民间情歌成为爱情重要的载体。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中民间情歌的风格奠定了后世我国民间情歌的基本基调。
教学目的:
在第一单元《诗经》学习的基础上,本课通过对《诗经 静女》、《诗经 蒹葭》、《诗经 关雎》、《诗经 逃夭》、《诗经 子衿》等情诗的赏析,引导学生以分析民间情歌常用修辞手法,如双关、象征、顶真、比兴等的表达效果为切入点,预期达到以下教学效果:、使学生了解民间情歌思想内容、风格特色、艺术技巧等方面的一般特色。、培养学生从以上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鉴赏民间情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民间情歌中双关、象征、顶真、比兴等修辞手法的辨别及其各自的表达效果。
教学模式:
构
建语文研究性学习与网络资源交流的平台,以学生自主研究、发现为主,以教师指导、点拨为辅,在本课结束后形成师生的共同研究性成果:民间情歌的一般特色和鉴赏民间情歌的角度。
教学方法:
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以高雅的图画,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学生以“话剧”形式,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引起同学情感共鸣。
以小组自主研究和讨论为辅。
教学过程:
准备活动:
开课前一周,教师组织学生在图书馆和多媒体阅览室查找和本课相关的资料:
《诗经》中民间情歌名诗名句的收集。
双关、象征、顶真、比兴等修辞手法的概念,例句,思考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主组成研究小组,课下从研究《诗经》常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入手,分成以下几组展开自主研究。《民间情歌的思想内容》、《民间情歌的艺术技巧》、《民间情歌的结构和韵律》、《民间情歌的风格特色》。各组设立小组长,负责汇总研究成果,最后每组形成研究性小论文《民间情歌的特色》。
课堂教学:
一、《诗经》中“爱情三部曲”导入《诗经 邶风 静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 子衿》)
——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蒹葭》)
——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二、《诗经 邶风 静女》朗读、疏通字词,以及翻译。
三、讨论一:各小组同学就《诗经 邶风 静女》这首民间情歌的修辞手法展开讨论。
四、各小组课堂发言,展开交流,交流中教师适当点拨,最终形成师生共同的研究性成果。
五、讨论二:民间情歌在思想内容、艺术技巧、风格特色、结构韵律等方面的一般特征。
六、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得出研究性成果二。
七、作业:
请同学运用本课研究得出的民间情歌的常识,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南朝民歌《西洲曲》,200 字左右。
八、拓展研究:民间情歌修辞手法辨析。(请学有余力和感兴趣的同学自主研究)、双关和反语的联系和区别。、顶真和回环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象征和借喻如何区分,各用在什么语境中。
九、学生三幕话剧表演《静女》。
第五篇:邶风·静女-教学教案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氓》讲的是爱情悲剧。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是不是又是一个悲剧的演绎。
二、朗读(根据内容读出情感)青年之急——青年之恋——青年之诚(俟于城隅不见人——贻我彤管思情人——爱屋及乌重归荑)
三、讲解分析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其,形容词词头)
翻译: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故意躲藏看不见,抓耳挠腮人彷徨。
评析:这一句用赋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一对年轻的恋人,相约在城角相会。姑娘先到,见小伙子远远地来了,就故意躲藏起来捉弄他。小伙子为迟到已经心急如焚,明明看到姑娘的身影一闪便不见了,坐立不安,抓耳挠腮。这一段情节写得精彩极了,整个场面没有安排一点声音,但是却让人隐隐约约地听到两个炽热的心在激烈的跳动,火热的爱情在燃烧。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啦。
2、《静女》描写了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全市共三章,每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
3、《静女》中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那一个?
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的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业“洵美且异”,是对它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四、《氓》与《静女》比较
1、思想感情
两首诗都表现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静》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氓》的主人公感情更为复杂,初始她怀着爱情的忠诚决心“及尔偕老”建立了家庭,因此丈夫的负心就给她造成了巨大的感情伤害,但她并没有现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在总结出“无与士耽”的教训后,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义无反顾地离开丈夫,开始新的生活,更表现了人格的尊严。
2、艺术特点
两首诗也写得十分动人形象。如,同时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再入,写女子给男子的馈赠,《静》写恋爱时节赠的是浪漫的茅草,《氓》写结婚,带上的是整车的嫁妆,准确的写出了民间习俗和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朱熹观点: 《氓》,此淫妇为人所弃。《静》,此淫奔期会之诗也。
五、作业 a)背诵全诗
b)改写成小故事,语言要活泼,有文采,增添必要的细节描写。第三课时无衣
一、导入课文
前面我们连续学习了《诗经》中两首有关爱情婚姻的诗篇,不知是否给大家造成了一种错觉:《诗经》宣扬的都是情爱。那就大错特错。虽然“爱情价更高”,但是大敌入侵,国难当头,情爱又怎能救家人于水火,保自己于平安呢?“若为自由故”,“爱情也可抛”。人类自诞生以来,各种各样的战争就从未停止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尚武的精神,如果在外敌入侵的生死存亡的关头,没有一大批热血男儿在战鼓咚咚声中齐聚在猎猎的战旗下视死如归,奔赴沙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很难在世界民族之林生存发展。春秋的秦国,由一个小部落发展成为横扫天下的秦王朝,恐怕与秦人的尚武精神有关。现在是和平时期,中国和世界人民都渴望和平。但恐怕连上帝也无法保证:没有人会把战争之剑悬挂在我们的头上。武备不可松弛,图强以求平安。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大敌当前的秦国人民,是怎样慷慨从军,保家卫国的。
二、朗读
可理解为一首充满了英雄气概的出兵动员誓词。朗读是要慷慨激昂。
三、诗歌特点
重章叠唱:每一章字数、句数相等,但又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体现出一种高昂的战斗激情。结构图:
四、课文赏析(附本人论文,见《古今诗词曲精读150例》)
慷慨从军保家卫国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描写秦地人民慷慨从军的歌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以自问自答的形式,互相激励的口吻,重章叠唱的手法,反映了秦地民众团结友爱、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
全诗共三章,每章五句,前二句都以设问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那种奋起从军,慷慨自助的精神。“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战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内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战裙。”充分反映了士兵之间解衣推食,团结友爱,相待以诚的精神,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这后人,以至军人之间互称“同泽”。“同袍”、“同泽”、“同裳”也就成了精诚团结的代名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正是祖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军需品异常紧缺的情况下,人们奋起保卫祖国的真情的流露。正因为“同泽”是为了御侮,因此,一旦“王于兴师”,便毫不犹豫地擐甲砺兵,做到同仇敌忾。那“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描述,正是秦地民众那种摩拳擦掌,积极备战的高昂的战斗热情的反映。而每章的末句“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并肩作战,表现出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得意粉。王先谦说:“西戎弑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与子同仇”是维系战友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合作精神的纽带,惟其“与子同仇”才能“与子同袍”,“同仇”“同袍”互为因果,显出有爱有憎,爱憎分明,所以在大敌当前“王兴于师”的庄严时刻,他们才能无私无畏修甲兵,同仇敌忾去参战,表现出一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诗章。《诗经》“国风”中反战的诗篇很多,但那时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不义之战。但《无衣》却是从当时的保家卫国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而发出的讴歌正义之战的激动人心的战歌,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如南宋末年,和民族英雄文天祥同时代的爱国诗人谢枋得在宋亡后起义抗元,不幸军败,绝食而死。他曾心怀亡国之恨和复仇之志,无限感叹地说过:“春秋二百四十年,天下无复知有复仇志,独《无衣》一诗,毅然以天下大义为己任者也。”(《叠山集》)
五、布置作业
1、整理《诗经》有关知识
2、注音释义(自选六个)
3、用五个成语连缀成文:信誓旦旦夙兴夜寐振聋发聩功亏一篑各行其是
4、书后练习四
第四课时评讲练习内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