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邶风·静女》《秦风·无衣》说课教案

时间:2019-05-13 01:06: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邶风·静女》《秦风·无衣》说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邶风·静女》《秦风·无衣》说课教案》。

第一篇:《邶风·静女》《秦风·无衣》说课教案

《邶风〃静女》《秦风〃无衣》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静女》《无衣》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中的两首诗,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其教学内容属于古典诗歌鉴赏部分。因此,这节课是学习鉴赏古诗的开始、基础,是对《诗经》内容及表现手法等艺术特点进行总结的课,也是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这两种艺术手法进行比较的课,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地位很重要。

(二)教学(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背诵这两首诗。

②理解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情感。

③理解把握《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④归纳总结并理解把握《诗经》的现实主义特点。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结合相关注释理解把握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②培养学生主动创作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其改编创作能力。③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使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

④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综合的能力,使其掌握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⑤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特别是把抽象的内容再现成具体直观形象的能力,从而掌握鉴赏诗歌的这种直观再现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了解《诗经》的文学文化价值,引导学生珍视民族文化。②引导学生树立国难当头之时,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 ① 背诵这两首诗。

② 理解把握《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四)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并理解把握《诗经》的现实主义特点。

二、教学方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导悟研评”式教学方法,它包括: 导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悟学:学生自学自悟。研学:学生合作研究。

评学:师生合作,互相探究、评价。在整个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三、教学设计分析

(一)导学阶段: 创设情境

(一)教师活动:

1、提问背诵课文。

2、提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活动:1回忆背诵。

2、倾听。

教学意图:

1、通过提问背诵,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使学生重新感悟品味《诗经》“国风”中的民歌。

2、提出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时提高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悟学阶段:

创设情境

(二)教师活动:

1、明确学习目标《静女》。

2、指导阅读,提出自学自悟题:①《静女》这首诗写了什么?②请同学们描绘出这三幅画面。③背诵这首诗。

学生活动:

1、小组代表朗读课文,找出字词,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

2、其他同学倾听、记笔记。

3、背诵课文。

教学意图:

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完成对《静女》这首诗主要内容的把握。

2、通过描述三幅画面,培养学生概括并复述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直观再现形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4、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

(三)研学阶段:

创设情境

(三)教师活动:

1、教师语言创设情境,提出讨论题:①将《静女》改编成现代诗歌。②探究《无衣》的内容及表现手法。③研究同泽高中“同泽”之意。

2、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学生活动:

1、动笔改写,小组代表朗读作品,学生倾听。

2、自主探究、讨论,得出结论,代表发言。

3、背诵课文。

教学意图:

1、通过改编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世纪的能力,即运用所学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学习实践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的能力,并培养热爱自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5、培养其归纳总结的能力。

6、培养并提高识记能力。

(四)评学阶段:

教师活动:

1、提出研究讨论题:①从三首诗歌所描述的事物,思考《诗经》是重在写实还是写虚?②从事歌的内容取材角度,思考《诗经》是重在反映生活还是重在表现理想?③从诗歌表达感情的方式,思考《诗经》是直抒胸臆还是寓情于物、于事?

2、归纳总结。

学生活动:回忆要点,归纳总结。

教学意图:

1、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验到获得学习成果的喜悦,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4、学会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静女

无衣

相约来见

统一思想

恋人相见

统一行动

依依惜别

同上战场

现实主义源头

设计意图:突出知识要点,简明扼要,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二篇:《秦风 无衣》《邶风 静女》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时间:2005年9月7日下午第二节

地点:常州市一中高二教改(1)班

执教者:程代军

(预习中已经解决字词问题,学生在早读时已经能熟读)

一、教师明确任务:这节课学习《静女》《无衣》两首诗,方法是小组讨论教师出示的问题,组长主持工作,记录员写下讨论中的答案,发言人准备将小组讨论成果在班内汇报。

二、教师板书讨论题

1、“静女”到底静不静?

2、“匪女之为美”能改为“匪其为美”吗?

3、如果你是男主人公,对于“彤管”和“荑草”,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诗中如果安排女子出场,效果好不好?

5、《无衣》三段文字基本相同,是否罗嗦?

6、123三段文字能否排成213或312形式?

三、小组讨论10分钟。

过程热烈。

四、交流发言,教师引导归纳

1、不静。“爱而不见”见其调皮。(教师追问:那为什么诗名叫“静女”呢?)因为这是无题诗的一种形式,它是取诗的第一句中前两个字命名的。(教师再问:那这诗是男子作的,这男子为什么认为她是静女呢?)推测:一是女子躲起来,在男子看来是娴静的;二是这男子已经被迷得不知道审美标准了。就用“静”来代替理想的称呼。

2、(这题很难。很多小组说没研究出来。教师先让学生翻译这两个句子。发现它们的差异在于人称上,学生逐渐找到感觉)如果是第三人称,那说明男子离那草很远,那他对静女的爱也有距离了,如果是用第二人称,好象爱人就在眼前,便于倾诉。(教师用左右手比画距离,很形象。补充了人称转换的作用,举《我的老师》中突然改用第二人称的范例)

3、(目的是训练学生理解中的移情,很多学生猜出了命题意图,都往真情上想象,剧本比较精彩。教师建议学生在注释上取“彤管”的一个解释,大多取乐器,说这是买来的,买来就不是很辛苦。不像荑草要到野外去摘,历经千山万水~~~~还有学生说,由彤管到荑草,看出这男子等待的时间很长,先用音乐感怀爱人出场,有点关雎中“琴瑟友之”的目的,但是静女没出来,他就用杀手锏,把荑草这爱的信物拿出来,这女子估计忍不住了。靠,都学会了我的这招!)

4、(主要是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不出来好的,便于想象,什么样的脸蛋,什么的眉毛。尽管往美出想。一出来就没想象余地了。同时,不让男的多等一会,这感情就浅薄了。《氓》的教训。

5、不罗嗦。排比,有力量。(教师抛出术语:重章叠句的结构样式)语气加强,语意拓深。(联系关雎的情感表达)

6、不可换。内容上的逻辑关系,先思想再行动。(那能不能换132呢?这问题问倒很多人,因为23两段都是写行动的,换换好象也没关系。教师点拨“行动上也有不同”)先行动口号,再行动实际,这也是逻辑。

五、读读背背,下课

第三篇:《秦风•无衣》《邶风•静女》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诗经>三首》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的教读课文,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据《大纲》要求,学生要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能诵读一定数量的名篇。《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所以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为后面的唐宋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结合高考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吟唱诵读,理清线索,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妙处。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唱出诗歌的情感,并以此促进他们读出情节发展的节奏,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二、说教法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理论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寓教于乐”和“文道统一”的原则及中学生对《诗经》敬而远之的心理及喜欢吟唱歌曲的年龄特点,我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吟唱、诵读法 对《无衣》《静女》“寓教于唱”,雅俗互通,使之通俗而不低俗,以唱促读,在轻松愉快的歌唱中,帮助学生实现快乐背诵;并准确把握基调,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另外课外印发张晓风散文《诗课》《地泉》《尔雅》)。

2、讨论法

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关键诗句,让学生明确诗中主人翁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3、引导、比较法

将课外知识和课堂内容比较,如引进宋祖英演唱的民歌《十八弯水路到我家》第一段的细节描写同《静女》细节描写等的比较,既延展了课堂容量,发展了学生思维,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品位。

4、讲练结合

指导学生在理解《诗经》手法的基础上,将之活学活用于05《汉宫秋》、07年北京卷《莩苡》高考题的解题。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善教人者,应教方法。最近也正提倡“启动—互动—自动”的教育理念,教学中应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做到让学生自己读书,自行找合适的曲谱改唱或自谱曲调,分小组研讨。

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认真阅读并朗读诗歌,基本解决生字词的音义,基本弄懂诗歌大意。(如:渐、愆、袍泽之谊、同仇敌忾等)

2、结合注释,利用旧有的知识储备,回忆初中对《诗经》的有关了解,重温有关内容,重点是对“诗经六义”中赋、比、兴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的理解。(初中学过《木兰诗》,赋的表现手法,已有所了解。还学过《关雎》《蒹葭》,兴的手法也已经知晓,但还把握不够)

3、(《诗经》本身就是先民的歌唱,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作品,除有感情诵读外,最接近其本真状态的莫过于歌唱本身)要求学生在用心理解的基础上,试找一首现代歌曲曲谱依调演唱或自谱曲,课堂上大家评议谁的曲调最能传情达意,最有表现力。

四、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或多媒体

五、教学时数:三课时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讲读《卫风•氓》略)要点:

1、由中国是“诗的国度”引出其源头——《诗经》,再在回忆初中所学的基础上,简介《诗经》的主要内容、“诗经六义”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通过诵读和讨论来突破教学重点,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及赋的手法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3、引导学生将本文同《关雎》在比兴手法结合起来,并引进“羊群走路靠头羊,陕北来了共产党”“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等民歌来突破比兴手法尤其是兴手法的教学难点。第二课时(讲读《无衣》《静女》)

一、导入

以《义勇军进行曲》导入《无衣》,同为军歌,具有相似的背景。

二、整体感知

1、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学生揣摩感情基调齐读一遍。

2、推荐班上一两个读得较好的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好不好,是否读出四言诗节奏,穿情达意如何。(多半有不到位、欠到位的,当然也可能有较到位的)

3、学生评价后,教师点拨并范读(或:利用录音机或多媒体导读)。

三、走进《诗经》,“寓教于乐”

1、提问:同学们预习也诵读了这后两首诗,感觉怎么样,喜欢吗?

(分析:一般的多半是回答不喜欢,当然也许也有少数回答喜欢的。对不喜欢的表示理解:的确,由于《诗经》创作年代久远,古今语言的距离,使之就如众多雅乐、经典名著一样,让人难以亲近。对喜欢的,就着力表扬其感悟能力不错)

2、教师分别评价后,顺势引导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次新的尝试,以另一种方式——唱的方式来走近这部经典,消除与古典文化的隔膜,以便更亲近、更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诗歌,就如同赤足亲近生我养我的脚下的土地一样!

3、学生自思合适的曲调翻唱或自谱曲唱,自荐或各小组推荐演唱,大家评议,重点是基调的把握。

4、教师在评价肯定学生的尝试之后,如真有恰当无比的,就以之为蓝本;若无,就以自谱曲调教唱(或让文娱委员教唱最好是做成多媒体课件教唱)。因班级具体情况有男女生,所以分为两个声部,前两句男女二重唱,女声主要为和声,后两句合唱以壮声威,演唱中注意慷慨豪状的基调和跳跃有力的韵律感。

然后分组赛唱,在唱的基础上,创设氛围,让学生受到感染,与作品产生感情共鸣。为后面的研讨分析蓄势铺垫。

三、研讨分析,把握形象,触摸情感

《诗经》本身就是先民的歌唱,可以说,唱是接近先民的最本真最恰当的方式。唱着唱着,恍惚间,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群鲜活的人:他们的眉眼或许模糊,他们的衣衫或许褴褛、衣甲或许不全,但我们分明能触摸到他们的心跳和脉搏!感受到那个场面的热力与声响!

1、问:你们感觉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把握诗歌形象)

2、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你有何启示?(把握思想情感,传承优良传统)学生讨论,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回答后,教师归结:

这是一群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锐身自任的英雄群像。他们有着郁勃的豪情、奔涌的热忱和藐视一切困难的劲头!他们患难与共、救国图存、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让人仿佛听到誓师出征的呐喊,看到舞戈挥戟,威武雄壮的队列方阵!

唱着唱着,我们的热血也开始在胸中呼啸,豪情在心中奔涌,华夏儿女千百年来为救亡图存而振臂呐喊,为民族解放而浴血沙场的爱国情怀和生生不息的优良传统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荡涤着我们的灵魂!这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传承于《无衣》的豪迈悲壮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志愿军军歌》!

我们来晚了,不曾赶上那血与火的年月,不曾赶上那一代英雄之气在神州大地上如大风呼啸盘旋荡气回肠的豪情岁月!但我们又来得正当其时,对我们生存环境并不优越的新场中学人或者对正在赶超英美发达国家的中华民族尤其是祖国的未来——青年们来说,这种精神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让我们以满怀的激情来一齐演唱《我们是**中学人》(校歌)和《共青团团歌》,时刻激励自己承继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为学校的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四、学生再次唱《无衣》,教师引导小结

1、把握赋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2、小结并板书

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同赴战场 雄浑高亢的基调

重章复沓反复咏叹的手法

五、培养迁移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学生自渎《静女》整体把握,画出结构图。结构图:

俟于城隅不见人--贻我彤管思情人--爱物及乌重归荑

2、学生试歌唱《静女》,教师引导把握基调,最后建议以臧天朔的《朋友》曲调改编翻唱。要唱得洒脱不拘。

3、运用比较法,把握《静女》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将课外知识和课堂内容比较,引进宋祖英演唱的民歌《十八弯水路到我家》(第一段),利用多媒体播放同《静女》比较异同。讨论明确:

异:抒情主人翁的身份一为男、一为女。同:均为民歌,题材内容相似,是沐浴在爱河中的青年男女的心声,洋溢着不可遏制的青春激情和浓郁的生活情趣、生活气息;均运用了赋的手法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

六、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诗经》作品歌曲或翻唱《诗经》《论语》等。

2、课外阅读印发的散文《诗课》《地泉》《尔雅》,进一步亲近古典文化。

3、完成05、07两道与此相关的高考题

第四篇:邶风静女 教案

邶风静女(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邶风•静女》公开课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分析、再现艺术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静女》蕴含的感情,所表达的爱情共性。

《静女》的朗读技巧。

教学难点:

《诗经》的艺术特色。

《静女》人物艺术形象的把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回顾第一单元所学内容,导入新单元,介绍《诗经》。

二、《诗经》概况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一)《诗经》的编纂者

孔子删诗说、王者采诗说、周朝太师编定

(二)《诗经》的分类:

1、体例分类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2、从内容上划分: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姻

爱情诗(老师关键字词板书)

(二)《诗经》的艺术特点

1、赋比兴(表现手法)

2、《诗经》的句式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 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史上永恒的母题。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子衿》)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 以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蒹葭》),那是指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邶风•静女》(板书)

二、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强调个别字词的读音。

姝(shū)

俟(sì)

见(xiàn)

蜘蹰/躇(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

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

归(kuì)荑(tí)

洵(xún)

三、全班朗读(强调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四、老师范读。

五、全班再齐读一次,用3~5分钟背诵全诗。

六、具体讲解(采用提问教法):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板书:见面前,约会的场景)

1、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

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城墙上的角楼)

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顶真:前一句的结尾词语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词语的那种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

表达作用: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板书)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

“彤管”作用如何?这一章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顶真)。

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1、“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板书:“彤管”“荑”的双关作用,总结:

1、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

2、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

“说怿女美”,爱不释手;

3、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

七、介绍新诗:

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对此诗曾作了极为达情传神的今译,现抄录如下供你参考:

幽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我爱你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

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虚词积累:

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其:①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作定语。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的,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左传•庄公十年》

②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例: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又,其中的。例: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山木》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③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命令等。例: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论语•宪问》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

④形容词词头。例: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于:

在文言文中,“于”最重要的用法就是介词用法。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是不同的。如果“于”字在一个短语或句中前边是动词,后边是名词(这个名词是地名)则此时为“在”、“到”的意思。“游于三辅”、“舍于其址”;如果在一个短语或句中前边是动词,后边是表示人名的名词,此时句中的“于”是“向”、“对”的用法。“言于孙权”,“赵氏求救于齐”;如果“于”的前面是形容词,他往往又是“比”的意思,如“王若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值得注意的是,“于”用作介词时,还可以作为被动句的形态标志,引进动作行为的施事。如:

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八、实践活动:表演

具体要求:一人旁白,两人(一男生一女生)表演

根据诗歌内容,认真揣摩男女主人公的情态及心理活动。

九、布置作业:

1、回答课后问题

2、背诵课文

3、预习《氓》

附:课堂扩展(第一课时)

《诗经•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 《诗经》中赋、比、兴的解释,从来就有很多说法,这里,我们只引用朱熹的话加以说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铺叙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

用今天的话说:“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一般说来,虽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

德国艺术大家温克尔曼曾经赞叹古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 “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马克思也说,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它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而童年一去不复返,因而也是永恒的。

第五篇:《 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网友来稿)-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⑴了解《诗经》有关常识

⑵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⑶背诵三首诗篇

重点难点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的读音。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这三首诗。

一 导语设计

《诗经》 同学们虽然没有学习过,但是你们至少听说过,甚至还会背诵其中的诗句。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一首十分出色的恋歌;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的是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归来时的悲戚之感。再如“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相思之苦表现的如怨如诉深切缠绵淋漓尽致等等。正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

二 《诗经》简介

(这一部分书上注释①都有,可以给出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看。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总结即可)

⑴ 性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六艺”之一。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⑵ 体制和内容: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大都是贵族作品,;“颂”,都是。《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⑶ 艺术表现手法: 赋 比 兴(教师在此无须多介绍,在具体研习时结合实例讲解)

三、整体把握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诵读,讨论诗歌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老师总结)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并不是标题,不能代表诗篇的内容。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一般读成“2/2”节拍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获得声韵上的美感。采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学生结合诵读提示再一次朗读三首诗歌,自由诵读。

⑷整体感知,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一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经历。

《秦风·无衣》是一篇军中歌谣,表现士兵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邶风·静女》写男女幽期密约的情形,其中主人公 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

四、布置作业

预习《邶风·静女》争取熟读能诵。

下载《邶风·静女》《秦风·无衣》说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邶风·静女》《秦风·无衣》说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邶风·静女-教学教案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氓》讲的是爱情悲......

    《秦风.无衣》教案

    《无衣》说课教案 【总说教材】 《秦风·无衣》,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唐以前诗歌单元)第一课《诗经三首》里面的第二篇,选自《诗经》中的《秦风》。 【教学目标】 (一)本......

    2017《诗经 邶风 静女》赏析.doc

    《诗经 邶风 静女》赏析资料来源:网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关雎》) ——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

    《诗经_邶风_静女》赏析

    《诗经 邶风 静女》赏析资料来源:网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关雎》) ——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

    高中语文《邶风 静女》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

    高中语文《邶风 静女》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 古典诗歌(1) 一、课前热身 (一)知识回顾:1、《关 雎》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

    高中语文《邶风 静女》同步测试 北师大版必修2[定稿]

    高中语文《邶风 静女》同步测试 北师大版必修2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

    穿越千年的爱情--《诗经(邶风·静女)》话剧剧本范文大全

    穿越千年的爱情——《诗经(邶风·静女)》话剧剧本 《诗经·邶风·静女》文本: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

    风 教案和说课材料

    《风》教学设计 都江堰北街小学周丽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重点指导写“戏”字。 2、学习诗歌有感情的背诵诗歌,抓住“颤动、点头、游戏”等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