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来学习环境及文具的发展变化

时间:2019-05-14 12:47: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60年来学习环境及文具的发展变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60年来学习环境及文具的发展变化》。

第一篇:60年来学习环境及文具的发展变化

60年来学习环境及文具的发展变化

四(4)班顾庄毅

作为学生,文具,图书,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中必不可少。每天我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有崭新的课椅,漂亮的书包,还有各种各样很现代的文具!妈妈和奶奶总是说我现在的学习条件真是好。她们那时候怎么样怎么得,今年是祖国60华诞,那60年来这些学习用品又是怎么一个变化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查找了许多资料。

在网上有这么一个真实的信息,记者在县档案馆看到了海盐县初级中学1949年应届毕业生的档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海盐县的首批初中毕业生,今年76岁的鲍祥麟就是其中的一名,鲍老回忆说,当时的海盐县初级中学(现海盐高级中学)只设有初中部,是当时全县最“高等”的学校。学校设在张元济老宅,位于老海盐中学内。当时学校开设有国文、算学、英文等课程,但是教学设施十分简陋。上下课需要校工手摇铜铃提示,下课摇一下,上课摇两下。教室里没有电灯,老师晚上都在煤油灯下备课。物理、化学课没有实验仪器,实验过程都是通过在黑板上画图来演示。上体育课没有标准操场,在泥地上用白石灰画几道线就是跑道,去海边扛些沙回来填在自己挖的土坑里就是沙坑。那个年代,学生们没有校服,没有书包,没有铅笔盒。“我用的文具只有毛笔和铅笔两种,书包就是一块布,把书簿和文具裹一下,再用一根绳绕几圈固定。课余时间,我们玩的游戏是踢毽子、打弹子、捉迷藏等,反正都是不用花钱的。”鲍老深有感触地说。“课桌椅是从各处拼凑来的,大小不一,高低不一,能有一个小纸盒放文具会引来全班同学的羡慕。”鲍老的爱人吴慧珠补充道,“条件虽然差,但同学们都十分刻苦,求知欲望非常强烈。”

上世纪80年代,鲍老的小女儿曾在海盐中学念书。“那时候海盐中学已经设立了高中部,教学条件有了很大变化,操场上有煤渣铺设的跑道和水泥浇筑的沙坑。教室里安装了电灯,上下课也有电铃了。”

现在我们有了良好的条件,有漂亮的塑胶跑道,有玻璃质的篮球架,还有宽阔的网球场,校内四季如春桃花菊花、杏花、桂花,真是百花争艳。学校如花园般美丽!教室里明亮宽敞,上课时也用上了有了投影仪、电脑、电视机,有些教室还装了空调。上课的时候学习用品也是应有尽有,我们写字用得也是自动铅笔钢、笔、水笔等,有了漂亮的校服、漂亮的书包还有漂亮的图书。比起鲍老那时候不知好了多少倍啊!真是没法比较。

在这么好的环境下学习,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吗?我们难到不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让我们发奋图强吧!

第二篇:近20年来家乡发展变化

近20年来家乡发展变化

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113班高丽婷学号:1103070307

家,对于每一个在外漂泊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想一想就会觉得温暖的字眼。当你困难无助的时候,当你面临挫折的时候,当你开心喜乐的时候,当你事业有成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必定是自己的父母,家乡的位置,无论你有多忙,不管你身在何方,家乡的点滴变化都会牵动你的心绪,你的心会为它而跳动,你的神思也会为它而伤。

很喜欢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于家乡,我们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眷恋情结,它的变化一方面会让我们觉得欣慰,另一方面也会让我们觉得伤感。一年前,我还未离开家乡,身在家乡,一天天看着在门前的黄土高坡被黝黑的柏油马路替代,原来的低矮平房逐渐增高,变成高耸的大厦,一块块的黄土地上铺满了绿草,感受着它的变化,唯一的感觉就是新奇、开心,而如今,身在他乡,家乡的变化给我更多的却是怀念,担心再次回去后一切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自己只能在梦中缅怀过去。但世界在变化,家乡也必定是要变化的,虽然笑着哭最痛,但我们还是要祝福家乡,祝它变得一天更比一天好。

我的家乡——朔州是一个历史沉淀十分厚重的地方,峙峪遗址表明,早在2.8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秦朝即设马邑县,北齐设州延续至清末。三国大将张辽、北齐名将耶律金、唐代开国元勋尉迟恭、明朝宰相王家屏等均为朔州人氏。边塞文化是朔州的一大特色,从秦汉到唐宋到明朝,朔州一直是北方要塞,有大量宝贵的边塞遗迹,包括全国最大的汉墓群、全国仅存的辽代古城旧广武、杨家将

抗辽的古战场金沙滩以及象征华夏文明的内外长城。佛教古建是其另一文化瑰宝,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千年木塔应县释迦塔、集中体现金代建筑艺术成就的朔城区崇福寺,均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然而20年前的朔州,却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满眼是黄色,无风灰蒙蒙”的景象。

由于过度垦牧,北朝民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所描绘的丰美朔州早已变得草场退化,林木凋零。而当新朔州市伴随煤电开发孕育而生后,她在概念中给人的印象,不是黑便是黄。曾经的顺口溜形象地说明了当时脆弱的生态环境:“挖了一窑煤,干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剩下一堆灰。”“十山九秃头,洪水遍地流,风起黄沙飞,十年九不收。”听长辈们谈起过去的天气,无非就是黄沙漫天,春耕时分尤其严重,出去走一遭,立马就能抖一簸箕黄土下来,不做防护措施很容易就会伤到眼睛,当沙尘暴来袭时,风中的沙子吹到玻璃上,乒乒乓乓的,听得都心惊胆战,深怕一不留神,玻璃就被打出洞来,但今天,这种情况却不会再出现了。

20年来,朔州一直在绿化方面做努力,成果也是显著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哥哥去帮忙植树。家里并不是很富有,我们的零用钱也很有限,但在某一天,我哥回来后就买回来很多好玩的,好吃的,听他说这是用他植树所得的酬劳买的,当时只是觉得有好吃的、好玩的很开心,只是觉得那一天的生活变得很多彩,如今,想得更多的却是家乡气候天翻地覆的变化。从黄沙漫天野人家到绿树成荫塞外明珠,这20年来,朔州的气候变化不可谓不大。

另一项巨大的变化则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上。“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历史上,朔州虽孕育了特色鲜明的边塞文化,但对普通百姓来说,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几乎占据了生命的全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现在所有人都认为吃粗粮有益于身体健康,可若真正以粗粮为日常饮食,又有几人能够忍受?大家现在所熟知的朔州小吃,像用莜面制作的莜面窝窝、鱼鱼、蒸饺等各种面食,用特产的土豆生产的土豆粉制作的粉汤、水晶饺、凉粉等吃食在以前也只是能在像春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食用,平时根本是见不到的,至于荤菜更是一年难见,而现在,最起码每户人家能保证每餐摄入足量的营养,吃自己喜欢的食物。还记得小时候的衣服吗?手肘处、膝盖处、臀部最常见的就是补丁了,而且往往是两三层摞在一起的,当时的经济发展可见并不很快,当然,现在也会看到打补丁的衣服,但这种补丁和那种补丁却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生活必然,一个却是一种时尚风格。

人们精神风貌的变化也是巨大。说起20年前看电影,张爷爷记忆犹新:“那时没电视,书也少,只能听听广播,能看上电影就是享受了。老电影院在旧城东大街上,逢年过节人山人海,买不上票是常事;后来在东门外又建了新电影院,大些敞亮些,几乎每一场也都是满座儿„„”然而,现如今朔州市共有影剧院9座,电影公司7个,朔州人不仅看电影的场所宽敞了,还开始拍自己的影视作品,建起了标志性文化工程: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图书馆、市博物馆,维修了市影剧院,建起了具有二级标准的市群众艺术馆并作为市歌舞团团址。现代

化进程在稳步前行,与此同时民俗文化也在发展。节日必定少不了各种节目,在朔州,如果没有扭秧歌的表演,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朔州秧歌戏是融舞蹈、戏曲、武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可以说是节日的最重的重头戏啦。曾经,这只是一种不入流的小把戏,大家也只是看看,乐一乐,谁也不会把它当回事,更不会去学习,而今,扭秧歌却已成为百姓健身娱乐的一种休闲活动,也是一些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不可否认,朔州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今朔州的硬件设施已经很不错了,但相应的城乡公共文化体系及社会保障体系仍有待提高;城镇化水平仍偏低,城市功能还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落后,城市的承载能力、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大,城市商业品质还需要继续提升;生态建设尚需努力,城市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但我坚信,朔州会越来越好的,朔州的明天会更辉煌。

第三篇:河源市改革开放30年来各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查

河源市改革开放30年来各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查 调查时间:寒假期间

调查地点:河源市

调查对象:河源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

调查方法:实地考查及网上搜索

调查人:***

自改革开放30年以来,河源市的各项事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保持平衡增长,响应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不断地完善政治体系,文化方面的建设亦得到加强,积极地引进外资投资力度,发展本市的旅游业,在教育方向更是进行“先发教育”,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是广东文化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最突出的地域优势,解放思想永远不能停止,改革开放永远只有逗号没有句号。人类社会发展是无止境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思想文化观念的变革也是无止境的,因而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也是无止境的。

一、河源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自改革开放30年以来,河源市的经济发展迅猛,其中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394.13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7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16.5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4.80亿元,分别增长5.4%、12.8%和9.1%。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4∶53.4∶33.2调整为13.4:54.9:31.7。人均生产总值达13860元,增长8.9%。全社会工业增加值199.75亿元,规模以

上工业增加值183.46亿元,分别增长15.6%和16.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61亿元,增长16.2%;完成税收总收入36.45亿元,增长2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96亿元,增长1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7.18亿元;外贸出口额12.47亿美元,增长39.3%,两江交汇增幅居全省第一;实际利用外资3.22亿美元增长10.1%。城镇年末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2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43元,分别增长6.7%和7.0%;人口自然增长率7.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6.4%。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而10年后更是有了较多的增长,2010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74.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增速比上年加快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9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262.1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150.6亿元,增长6.4%;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1∶52∶34.9调整为13∶55.2∶31.8。人均生产总值15985元,增长10.9%。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883亿元和230亿元,分别增长24.8%和21.9%,总量排全省第15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1亿元,增长24.3%,提前一年实现翻一番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2.7亿元,增长22.5%;实际利用外资1.68亿美元,总量居全省第14位;外贸出口17亿美元,增长20 %,总量居山区市之首;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1亿元,增长17.2%。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53.8%。富县强镇战略取得初步成效,县域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1%、18%、19%,紫金、东源和龙川3县财政

综合增长率在全省排名分别前移19、12和5位。根据《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河源市居全国综合增长竞争力第首位。

二、河源市文化方向实行“先发教育”,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不断突破。

30前的河源教育事业仍未十分完善,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基础设施亦不健全,而如今且看河源文化教育事业如何在30间完美蜕变,站在这个改革开放30周年的拐点处,它又会有以何种面貌再次扬帆启程。据本人调查,它主要有二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1、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我市已于1996年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2006年秋季入学开始,我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2006至2007学年,全市共有44.2万中小学生(其中小学生29万人、初中生15.2万人)享受了免费义务教育,全学年免学杂费总额约为1.6亿元,其中有10.4万人(其中小学生72991人、初中生31281人)享受“两免一补”待遇。省财政给予免书杂费和补助生活费金额1918.6万元,以保证河源市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以下困难家庭子女完成义务教育。从2007年秋季起,在我市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的基础上,免收书本费,农村孩子真正享受了完全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从2008年春季始,我市实行城镇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政策,全市共有513778名中小学生享受了免费义务教育待遇。至此,我市已基本解决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问题,切实推进了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

展,进一步巩固提高了全市九年义务教育水平。2008年,全市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9.78%,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19%,3至6周岁儿童入园率56.03%。

2、高中教育打响“攻坚战”。2008年,市委市政府把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程作为“十项惠民工程”之首,加大了对新建或扩建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的投入力度,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有力推进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目前,我市有高中阶段学校57所(其中普通高中40所,中等职业学校17所),在校生88465人。2008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62.4%。全市通过新建学校新增普通高中学位1537个,通过扩建、改建学校新增学位9746个。

2009年,全市计划招生41800人(其中普通高中24000人,中职教育17800人),需新增高中学位15121个(其中普通高中6800人,中职学校8321人),需完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程建设投入6.5亿元。

确实,河源市现今教育事业发展有了较为突破性的发展,就我家乡而言,感受较深。来校的前几天,我与同学一起前往了我镇上一个我之前从未涉足偏僻的小村庄-大鲁,原先都有听起同学讲那里经济不好,而且文化教育方向也大大地缺失,但此次前行,却让我对它有了较大的改观。去到那边听村民讲,以前的大鲁村几乎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落,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给钱修了路,以前的瓦房小学易亦变成了现在的楼房,从之前的尘土满天的泥变成现在的水泥

路,从之前的小学一到三年级同一个班到现在的三个班,更是历史性的改革,更是验证了那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是推动文化建设的新桥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河源市源城区在新起点上谋求新跨越。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河源打造成为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新兴高端制造基地、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生态旅游度假基地和泛珠三角物流基地,着力创建现代生态园林城市和全省低碳示范城市。

源城旅游出台新规划,重点突出生态特色严防盲目开发,充分利用河源市自然风景地理位置优势,吸引外来游客。深入挖掘资源潜力,完善城区旅游总体规划,源城区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和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 用的原则,坚持科学规划,发展“山水休闲、生态野趣、温泉保健、客家风情”特色旅游产品,防止盲目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破坏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

随着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日益改善,旅游业已经成为全区第三产业的发展龙头,成为全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源城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该区提出,要把源城建成珠三角居民旅游休闲的胜地,争取到2010年,接待过夜游客达150万人次、旅游收入10亿元、占全区第三产业的25%以上的发展目标。

追梦三十年,得益于改革开放,现今的河源市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可谓是政通人和。而今后我亦坚信,我们河源市会有更骄人的成就,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充分利用河源自然地理优势,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贡献一份薄力!

第四篇:改革开放30年来清河门的发展变化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30年来清河门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惊雷般开创了中国建设的新局面。三十年来地方各项事业发展更是雨后春笋般蒸蒸日上,不断走向致富之路。为了进一步深化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意见。为响应辽宁大学开展暑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怀揣对改革开放三十年后辽宁省阜新市清河门区的巨大变化和成就的感慨之情。我选取具有典型性的清河门区作为调研对象,利用暑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相对深入的调查。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状况

清河门区坐落于辽宁省阜新市西南部,距市中心25.18公里,距锦州海港115公里。辖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境内土地平坦肥沃,河流环绕,风光秀丽,蕴藏着丰富的土地、矿产资源和水资源。清河门全区总人口8万人,农村人口占35%。除汉族外还居住着蒙、满、锡伯、回等少数民族。

清河门区有耕地60735.6亩。2007年农业总产值14352万元,粮食总产26081吨,蔬菜产量46407吨。在搞好种植业生产的同时,林牧副多种经营也有较大发展。全区林业绿化面积达27915亩,宜林地面积2538亩。

清河门区畜牧业发展也在加快,目前全区饲养牲畜猪9.4853万头、牛5431万头、羊5956万头、产肉7379吨。副业以果木为主,全区果树面积已达5843亩,产量达596.4吨。服务业产值270万元。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达到3万千瓦,农机具751台,粮食机械播种、耕整地作业、脱粒实现机械化。

清河门物产资源和自然资源都非常丰富。目前清河门境内已探明的煤炭储量有1.1亿吨。此地煤质优良发热值一般在18810焦耳---22990焦耳。可供地方开采的煤炭尚有1069万吨。大理石,储量为40---60万吨。白泥,地下储量丰富,开发价值巨大。燧石,是加工装饰用品和工业品理想原料,储量丰富。陶瓷粘土,探明储量383万吨。石灰石,储量丰富。另外,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二、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屡创新高

清河门区的工业以国有、股份为主,集体、民营、个体为辅,形成多种经营格局,具有一定规模。2007年工业总产值158662万元。全区工业主要有电厂、煤矿、机械制造、食品等行业。如“绿浪”牌新绿酱油等。

清河门区的电厂是今年来带领经济发展的领头雁。阜新金山煤矸石热点有限公司位于阜新市清河门城区,总占地面积35公顷。该项目总投资24.75亿元建设规模较大,实现集中供热,达年产后上网电量30亿kwh,实现税后利润1.2亿元。该项目出色完成了建设之初制定的目标,并且创造了“四个之最”。四台机组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部投产运营,创造了国内同类型机组电厂建设最快的记录创造了千瓦造价东北地区电厂最低的记录,真正做到了节能高效。该项目符合国家的能源政策、产业方向及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合阜新市开展的“百万农民增收致富工程”,清河门区还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动员城郊农民从事第三产业,扩大劳务输出,将其做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内容来抓。截至目前,全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户已达1899户,占全年计划的375.4%。

2007年,全区有批发和零售业1231户,住宿和餐饮业142户,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2户,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66户,从业人数达5000余人。

三、调转船头构建经济发展独特模式

曾经一度靠煤致富的清河门人在不断探索中了解到,经济发展一味靠能源输出是在给自己挖坟墓。清河门大桥因长期挖煤导致地基塌陷,最终被炸毁。耗资巨大却化为灰烬,清河门人在爆炸声中清醒的认识到必须给自己找到新的出路。清河门走上了经济转型的道路。在这条走向富裕的路上清河门人笑逐颜开。

清河门人根据近年来农业发展的经验,确定了明晰的调整方向和目标,就是大力发展既节约土地、又能促使农民增收的新型养殖业,大力发展抗灾避灾的设施农业,逐步减少传统种植业的比重,并把农业结构调整和全市近年实施的“百万农民增收致富工程”结合起来进行。随着矿产资源日益萎缩,清河门区委、区政府已深刻意识到农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如何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和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是调整成败的重要因素。为此,全区上下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区农林水利局一方面在节水灌溉上动脑筋,另一方面通过净化区内4个大矿的工业排水,解决园区用水和居民饮水难问题。同时,各村也采取各种办法抗旱。河西镇邢家屯村果树面积已发展到2600亩,为减少干旱对果业造成的损失,村里从今春开始实施“每户一亩地,一地一眼井”的建园模式。今年3月20日——5月24日打了深井42眼。乌龙坝镇还利用矿井水增加喷灌面积3000亩,全部种上了经济作物。

目前全区建立农业园区9个,并在每个园区都设有管委会,下设销售部、信贷部、防疫部、管理部等部门,负责为农户聘请技术员做统一技术指导,另外,还做到统一选购品种,统一销售,这些服务尤其对下岗职工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岗职工刘玉杰夫妇刚到园区时对养殖业一窍不通,从引进种猪开始每一步都有人手把手地教他们,现在他们已掌握了养猪的要领,还主动帮助新人住的棚户解决困难,今年他们两口子已经卖了80多头猪,获纯利润8000多元。

该区通过利用外部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内部深挖潜力,已使农业结构调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乡镇经济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日益减少,而特色种植、养殖业所占比重正稳步提升。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对头,效果明显,致使大灾之年农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以畜牧业和设施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获得长足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工业兴镇”这一双轮驱动的行进脚步不断加快,使新一轮“百万农民增收致富工程”进展得扎扎实实。

四、文化教育和卫生设施完备

在教育方面,加大了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清河门区各级各类学校共计22所,其中,高中职高1所,初中3所,教育局直属小学6所,体育小学1所,村小11所;在校生总计6942人。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从普通教育到专业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较完整的教育网络。清河门区文化体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现有业余文化团队10余个,文化馆、图书馆、有线电视、新华书店、社区文化站、图书室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形式的多样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硬面健身活动场地17488平方米,篮球场地25块,健身活动室17个。

清河门地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到58所,有综合医院三所,镇卫生院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5所,集体诊所4所,个体诊所5所,村卫生室33所,有区级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机构各1个。拥有大型医疗设备53件,医疗用车5辆。全区医疗卫生机构遍布城乡,形成覆盖全区的区、镇、村三级城乡卫生服务,构建了全区卫生服务网络平台。

五、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当家自主

清河门区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2006年初,当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刚刚吹来时,清河门区经纪人协会应运诞生了。该协会旨在通过各种活动对会员及广—大农民提供种植业、养殖业等各方面的技术和信息服务,以减少经营风险,增加经济效益。协会积极开展技术、信息、金融、保险、无公害产品认证等各方面工作,在产业化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阜新清河门区根据区里转型园区建设的实际情况决定,由区委组织部牵头,在全区开展领导干部“手拉手,一帮一,百名干部下园区”活动。全区近百名县级、科级干部和园区、小区的150余名下岗职工结成帮扶对子,在转型一线建立了自己的“联民岗”,为园区的稳定发展创造条件。为更好地服务转型大局,清河门区还把每年6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定为全区领导干部“联民岗”工作日和党员义务奉献日。近三年来,他们分别开展了大规模的“联民岗”工作日和党员义务奉献日活动,为群众送技术、送资金、送服务、送项目,帮助群众施肥、抹房,共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3000多件,有180户贫困户脱贫,有60户农户成为科技示范户,有246名职工实现再就业。

农村电视、广播、电影事业继续发展。全区农村闭路电视已基本普及;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一年来在各村放映优秀影片80余场。农村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全区60%以上农户安装了入户电话,使用移动电话的农民不计其数。“万名农民上网工程”已启动,在7个村建起信息服务站,区、镇有关部门开展了农民上网培训工作。现在全区约有500户农民上网收集和发布农产品市场信息,促进了生产发展和收入的增加。

农村客货运输业日益繁荣,新建的客运公司实行规范化管理,为农民出行提供了良好条件。

此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也得到加强。去年有6名致富党员新当选为村支书,14名骨干党员被选进村支部,真正把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好、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推进了各村领导班子。民主选举、民主理财、村务公开、民主议事已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六、结语

在采访调查的几天里,我走访了清河门的5个乡和区上的各个小巷。清河门人脸上洋溢的自信幸福的笑脸是给我最深的感受。白发苍苍的老人向我自豪地讲述清河门的发展变化,天真的孩子在广场表演着,让人们在这幸福的日子陶醉着。棚户区销声匿迹了,清河门人用汗水垒起了一座座高楼,用肩膀抗起了建设家园的重任,他们用勤劳勇敢书写了属于他们的壮丽诗篇!

在调查中我了解到有这样一首词在念奴娇,清河门赋在清河门人中间流传。我想这首词不仅概括了清河门区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显示了清河门人对这片沃土的热爱,那是言语所不能企及的。“昔日清河,急顺缓,两畔庶民心喧。西望青山,东巫闾,两省两县辖权。明墙清门,烽火台串。长设胡虏犯。弹丸之地,千里盛名传。今观小城容颜,荒山数楼片,铁公交便。村壕温室,蔬名远,东西两镇煤炭。电厂新启,雄姿浪接天,节能发电。盛世人间,谁想如此巨变!”

(后附实地调研照片和当地调研证明)

第五篇:毛概实践-20年来仙林大学城地区的发展变化

仙林大学城地区20年来的发展变化

一、导言

大学城建设已成为世界性城市发展趋势,比较有代表性的当数美国的两大高校密集区。一是加州的硅谷地区,拥有斯坦福大学和伯里克利分校,以及加州的州立大学和社区大学体系;二是128公路地区,云集了波士顿地区的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等一大批名校。而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现代化事业建设的需要,北京、上海、杭州、西安、天津、南京、厦门等地的大学城也已经悄然建立起来了,其中,南京仙林大学城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一批大学城之一。

仙林大学城隶属于南京栖霞区,是由南京和江苏共同组建的一座现代化大学城,自2002年初宣布建立南京市仙林大学城管理委员会至今,总投资已逾100亿元。

截至2016年11月,已有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应天职业技术学院、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南京审计学院金审学院等院校及其校区入驻。

仙林大学城定位于南京三个副城之一,是江苏省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重点地区,主打高档社区和科研机构错落分布,借鉴国外高尚人文社区的规划,以高起点,以绿色人文为主题的高发展为目标。

二、调查目的与方法介绍

(一)调查目的

研究仙林大学城的建立对仙林地区的发展的影响。

(二)调查方法

通过网络查找相关文献,查阅地方县志,搜集相关新闻报道,采访当地居民等。

(三)分析方法

对收集得到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对比,参考相关文献,最后进行总结。

三、仙林地区的发展变化

(一)历史概述

在“三大改造”之前,是没有“仙林”这一地名的。一直沿着仙林大道往东走,直到和句容的交界处右转,会来到西岗,当时的仙林就被称为“仙鹤门-西岗片区”。

1956年1月11日,毛泽东主席视察蒋王庙乡玄武湖红光蔬菜农业社(1995年划归玄武区)和尧辰乡太平村、花林村(今属栖霞镇十月村)农业社。当晚,新合、尧辰、乌龙三乡农民讨论筹办高级农业合作社。1月15日,区境内第一个高级农业合作社(简称高级社)正式成立,定名为十月高级农业合作社,包括上花林、下花林、顾庄、俞庄、太平村等自然村。之后,栖霞、衡阳、摄山、仙林等高级社相继成立。1958年。9月1日,衡阳、仙林、尧辰、乌龙、新合5个乡7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合并成立十月人民公社,入社农户5030户、22387人,耕地33287亩,原7个高级社改变为7个生产大队、160个生产队。

据仙林农牧场的场志记载:大跃进年代,南京市为发展城市副食品生产基地,将栖霞区十月公社最穷的一个大队---仙林大队(15平方公里)划出,成立地方国营南京市仙林农牧场。并先后建起仙林养鸡场、仙林种马场(仙林乳牛场前身)、仙林茶场和仙林果树农作队等。

1996年,国家“211工程”确定,在21世纪,我国将按照国际标准规范,新建100所大学校。1996年,南师大领导、专家、教授和青年教师代表等,为选新校址,跑遍整个郊县进行评估,直到9月,最后选定紫金山北麓的亚东新城区,即今天的仙林大学城。

自此,仙林地区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2002年,仙林大学城正式挂牌成立,启动建设以来,仙林地区城市建成区面积从8平方公里增加到47平方公里,进驻院校由2001年底的2所高校、1所中学、1.5万学生增加到包括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程”院校2所(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本科院校8所,地区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丰富,成为全省高教资源最为集聚和科教优势最为突出的区域。

(二)经济

仙林地区因为地处丘陵,区域内以发展农牧业为主,是南京市的主要奶源地。大跃进时代,仙林作为栖霞十月公社最穷的一个大队,被集中规划成立地方国营南京市仙林农牧场,并先后建起仙林养鸡场、仙林种马场(仙林乳牛场前身)、仙林茶场和仙林果树农作队等。慢慢形成了以农牧养殖为主体果林为辅的经济结构,根据《南京统计年鉴》所记录,在未建立大学城的2000年和2001年。栖霞地区的农村收入占到其总收入的6.68%,而在2005年这一数字下降到了3.90%,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国家“211工程”的确立以及城市发展的新需要。江苏省和南京市共同规划,旨在仙林地区建立一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城。

仙林大学城现总投资金额已经超过100亿,整个大学城按照规划由四个片区和两个组团组成,四个片区为:大学集中区(仙鹤片区)、国际会展交流区(麒麟片区)、科技产业园(白象片区)、高尚住宅区(青龙片区);两个组团:玄武软件园和马群科技园。

在仙林大学城中,除了已经建成并独立运营的十几所院校外,在大学城周围新建住宅林立,如仙鹤山庄、咏梅山庄和香樟园等。仙林大学城地区的配套设施也在逐渐完善,苏果便利店、苏果社区店、仙林大成名店、金鹰百货、仙林鼓楼医院等。

随着十几万大学生的涌入,也对这片地区的社会消费需求带来了巨大的刺激。经计算,在校人数和社会消费品的相关系数高达0.9548,说明两者之间是高度相关的。随着社区的进一步发展,配套设施的完善、院校扩招和新院校的落户,届时年社会消费品总额将超过50亿元。

(二)交通

仙林大学城占地面积约为47万平方公里,依托城区内的十余所高校师生,人口早已突破30万。为了满足众多人口的出行需要,大学城管委会从完善路网建设、优化调整公共交通布局、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入手,不断加大城区内交通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打造道路顺畅、公交优先、交通基础设施人性化的现代化、立体化的交通体系。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地铁2号线的施建通车,它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减轻了公交路线的承载压力,并且大大缩短了仙林地区与市中心的时间距离。这一部署强有力的推动了城区内的公共交通建设,促进了人才流动与消费流动,加强了城市区域间的联系。

2010年7月1日 沪宁城铁开通,仙林站同步开通。虽然一天只有两班车的的安排引来了很多质疑,但仙林站的开通从客观上便利了仙林地区和上海以及沿线地区的联系。

此外市政道路的建设和公交路线的也在不断推进。一是建成一批市政道路。为更好的服务新建科技园区等产业项目,建成地理信息产业园西侧路、仙隐南路等4条道路;文枢西路西延将于近期通车,为仙林大学城新增连接主城的重要通道。二是公共交通全面优化调整。投入1000万元,建成总占地面积约8亩的灵山公交场站,高标准配置场站智能化软硬件设备;配合灵山公交场站投用,优化调整区域公交线路,减轻仙林中心区公交场站压力,提高仙林鼓楼医院、市委党校等重要节点公交覆盖率;积极推进仙林地区公交停保场建设。三是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投入170万元,新建成36个公交亮化站台、37处公交站名牌;协调公安、交管部门,在仙林大道、仙隐北路、文枢路等车流量较大的主干道路设置绿波带,提升安全、畅通指数。

(三)科技创新

世界各大城市的大学城历来都是高兴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重要孵化地,而仙林大学城座位南京着力打造的三大副城之一,也带来了城市功能的创新。美国的“三角”创业园周围有世界一流的杜克大学、北卡大学、北卡州州立大学和一大批社区大学。这个地区凭借这些大学作为后盾,凭借因此聚集起来的市场研发体系、人才素质,成为了科学家、工程师、创业者、各类公司,以及全球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中,政府-企业-学术界合作的典范。这对于仙林大学城乃至中国大学城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仙林大学城在规划时就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考虑在内,将建大学城与科技园区合为一体。科技园区位于栖霞区境内,在九乡河以东、七香河以西、312国道以南,面积约为14万平方公里。该科技园区主要用于安置国际知名大学和国内著名高校、科研机构以及IT、IC、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密集型企业和研发中心。由于城区内交通条件的完善,科技园区与高校园区将紧密连成一片,以智力密集的高校园区为依托,科技产业园区将成为南京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形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知识创新高地,并向外辐射发散,加快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四)楼市

伴随着土地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涌入,栖霞区固定资产也在逐年攀升。自2002年建设大学城以来,大学城周边的房价不断地进行飙升。2002年开始,销售售价为1980元/平,到16年8月的挂牌价格32975元/平,经历了16倍的涨幅。

仙林大学城房地产开发,自2000年启动,2015年区域土地基本开发完毕,房地产市场自此进入了存量房时代。在南京房地产投资的三个重要时段(2006-2007、2009-2010、2015-2016年),仙林大学城一直是南京投资客的三大主战场之一。

四、总结

20年的时间,仙林地区从一个落后的农牧乡村,慢慢发展成为一座富有人文气息的现代化大学城,也成为了南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的聚集地。

南京仙林大学城是城市扩张、城市边界向外延伸的产物,对优化城市生态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首先促进了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缓解南京城市中心区人口压力。从仙林新村变迁的阶段看出,大学城的规划建设,使周边用地由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居住用地,加速城乡结合部的发展,加快了南京城市化进程的。与此同时,仙林大学城作为南京的新副城,也为南京的发展的新篇章注入了新活力。

仙林大学城既是“大学”,又是“城”,具有双重的功能。一方面,它不仅仅是“1+1=2”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完善的服务和保障体系,并且能提供人才自由流动、教育资源共享、信息交互使用的开放式城区;另一方面,它充分体现了大学的性质和政府、高校以及其他组织组成的管委会共同管理的新型教育产业化。具备营造“以人为本”、富有现代文明气息的环境,对周边社区起先导作用,进而提升整个区域的文明程度和文化氛围,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等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下载60年来学习环境及文具的发展变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60年来学习环境及文具的发展变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10年来的学习

    我10年来的学习——成功应聘华为后的总结第0篇 学习计算机的人永远从0开始 我提前给我的大学生活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我一张白纸进来,没有一脑糨糊出去。我将收藏起这张记录......

    三年来学习和工作情况汇报

    三年来学习和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社区党员、居民代表: 上午好! 首先,感谢党委政府、社区党员、居民对我的信任,给了我这几年锻炼自我的机会。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十年来的个人思想、学习和工作总结

    十年来的个人思想、学习和工作总结 我出生于1976年6月,1998年8月分配到黎明乡农经站工作,转眼间,已在农经岗位上工作十多年了,十年多的时间里,我始终坚持以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半年来本人思想工作学习总结

    近半年来本人思想、工作、学习小结 年月日,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我将永远铭记这光荣的一天。从那天开始,我也掀开了人生新的篇章。在这半年中我认真按......

    半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总结

    半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总结 转眼我到单位工作已经半年了。这半年是我人生旅途中的重要一程,期间在领导的培养帮助、同志们的关心支持下我逐步完成着从象牙塔到政府机关、从大......

    研讨学习环境

    研讨学习环境 现在多媒体网络环境很常见,多媒体综合教室有利于教师与学生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开展教与学活动,可以利用多媒体组合与浏览网上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

    说说学习环境范文合集

    说说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可分为校内与校外学习环境。具体分析如下: 1、在实践中我们遇到的主要学习环境有:校园、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学软件平台、学习工具、各种学习资源......

    [经济学方法论] 三年来的学习总结

    其实这篇文章基本是接着上一篇《微观经济学教材浅介》,但是在坛子里看到某位大牛的文章后决意东施效颦,所以把题目改成了这个样子,当然,大牛读得是econ的phd,我是math的under,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