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必修五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
1(1)目吴会于云间 目 为名词作动词 恭疏短引 疏 名词作动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犹有未树也(树、n.作v.树立)
臣少多疾病。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臣少仕伪朝。仕:名词作动词,做官。历职郎署。职:名词作动词,任职。
谨拜表以闻。表:名词作动词,上奏表。
(2)“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 星 为名词作状语
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上 下 为名词作状语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飞。下,落下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则刘病日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2(1)“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为使动 腾蛟起凤 腾 起 为使动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 屈 窜 为使动 彼于致福者(使动用法,使„„到来)
德合一君(使动用法,使„„投合,使„„满意)而徵一国者(使动用法,使„„信任)具以表闻。闻:使动用法,使„„闻,拜表以闻。使„„知道。
(2)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 带为意动用法
3(1)宾主尽东南之美 美 为形容词作名词 《齐谐》者,志怪者也(怪、adj.作n.怪异的事物)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正、adj.作n.正道
夙遭闵凶。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猥以微贱。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第二篇: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整理
2012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整理
《劝学》
1、輮使之然也 动词用作名词,指用火熨使物弯曲这道工序。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3、非能水也 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名词用作动词,跨步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师说》
1、吾师道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2、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愚益愚: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4、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5、吾未见其明也 形容词作名词 明智
《赤壁赋》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8)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9)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天亮)
《始得西山宴游记》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5)穷山之高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7)萦青缭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8)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六国论》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2、以地事秦(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3、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
5、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
《烛之武退秦师》
(一)名词作动词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2、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3、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结盟)
4、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5、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
6、阙秦以利晋(使„得利)
(二)名词作状语
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8、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9、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
(三)动词作名词
10、君亦无所害(害处)
1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四)形容词作名词
12、臣之壮也(壮年)
13、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14、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五)形容词作动词
15、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使动)
16、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六)一般动词的使动
17、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1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1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廉颇蔺相如列传》
1、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2、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3、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4、怀其璧(怀,怀揣着)
5、蔺相如前曰(前,走上前)
6、臣乃敢上璧(上,献上)
7、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8、臣语曰(语,告诉)
9、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10、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表示“至”的方式,从小路)
11、奉璧西入秦(西,方位名词状语,向西)
12、乃前曰(前,,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
13、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14、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15、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16、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17、以绝秦望(绝,用„„断绝)
18、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19、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20、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名作动,宽容)
21、而绝秦赵之欢(欢,形作名,友好关系)
22、宁许以负秦曲(曲,形作名,理亏之责)
23、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动作名,盟约)
24、大王必欲急臣(急,形作动,逼迫)
《鸿门宴》
1、沛公军霸上(驻军)
2、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3、吾得兄事之(侍奉)
4、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5、若入前为寿(上前)
6、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7、道芷阳间行(取道)
8、沛公欲王关中(称王)以上名作动
9、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10、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11、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12、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13、头发上指(向上)
14、道芷阳间行(从小路)以上名作状
15、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16、从百余骑(使„„跟从)
17、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进来)
18、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19、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20、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以上使动
2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为王)意动
22、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23、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
24、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
2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以上形作名
《陈情表》
1.夙遭闵凶:不幸的事
2.2.猥以微贱:社会地位低下之人 3.3.凡在故老:年老之人 以上形作名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作动,离 5.则刘病日笃:名作状一天天地 6.谨拜表以闻:使动,使皇上闻
《逍遥游》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向南飞。名词用作动词)2.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上,向上飞;下,落下。名词用作动词)3.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郊野景象。形容词用作名词)4.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指自然之性。形容词用作名词)
第三篇: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文言文复习·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周熙熹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几种题型
2、以名词活用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课后以此为例,总结归纳其他词类活用的规律。掌握词类活用中名词活用的语法特点及规律。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练习中的句子所属的名词活用类型正确归类,分析总结出名词活用的常见规律,并加以概括化。
2、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复习方法
识记积累,讲练结合。
课前准备:PPT课件、词类活用课堂练习
教学步骤:
一、导入:回顾文言实词之知识网络 明确考点
1.明确考纲要求,使学生知道“考什么”。(课件展示)
【文言实词之知识网络】
1、异读字词义扩大破音异读词义缩小通假异读
4、古今异义词义转移古音异读感情色彩变化通用字名称说法改变假借字
5、偏义复词古今字本义
3、一词多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名、动、形、数词等的相
6、词类活用互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通假字2.明确考纲要求,使学生知道“怎么考”。设题主要有两大类:(课件展示)
⑪单独设题。以《2009浙江高考样卷语文测试卷》19题为例 19.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A.母之贤既已闻县中B.里中人贤母
C.母一言冰解而兽伏D.公令榜其门
⑫用某些实词的活用作为题眼设置在翻译题中。
明确:近几年的高考更多地是采用这种设题形式,而且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切相关。比如:
1.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2005年浙江卷《书褒城驿壁》)(暮、朝:名词活用为状语))(宾客)都是晚上到达早上离开,难道会有爱惜之心吗?
2.(2008年全国卷1,《 宋史• 廖刚传》11 题)(10分)
(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田。(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参考答案】⑪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⑫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第(1)句注意“日”为名词作状语和“哺”、“莫”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君之”的“君”和“兄之”的“兄”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明确本课内容:以名词活用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同时引导学生课后以此为例,总结归纳其他词类活用的规律。
二、锦囊妙计
引导学生由概念走向课文内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提问: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明其用法。(课件展示)⑪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⑫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⑬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⑮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⑯左右欲刃相如 .⑰人皆得以隶使之 .⑱无乃尔是过与? .⑲常以身翼蔽沛公 ⑳范增数目项王 .⑴吾师道也„„ .⑵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⑶吾从而师之。.⑷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学生讨论归类,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引导归类: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⑪、⑭、⑯、⑱、⑳、⑴、⑵、名词活用为状语:⑫、⑬、⑰、⑲、⑸ 名词活用为使动词:⑮、⑷ 名词活用为意动词:⑶、⑸
提问:对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状语中的句子还可以再归类吗?请找到归类的标准。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类,思考、归纳活用的规律。
⑪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劝学》)⑯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课件展示)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⑱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季氏将伐颛臾》
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课件展示)⑴吾师道也„„(师:学习)(《师说》)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不是并列、偏正、判断等关系,而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课件展示)⑳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鸿门宴》)
⑵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课件展示)
(常用否定副词:弗、否、不、非、毋、莫、罔、勿、未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不冠不袜
君子不齿。 非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⑫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劝学》)⑬日削月割。(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六国论》)规律五: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课件展示)⑰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⑲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
规律六: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课件展示)
⑮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臣:使„„为臣)(《韩信拜将》)⑶吾从而师之。(师:以„„为老师)(《师说》)
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为宾客)(《《伤仲永》)规律七: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课件展示)提问:以上归纳的规律能用更精炼的语言表述以便记忆和运用吗? 教师明确:(课件展示)
名词活用歌
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不能带兵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三、牛刀小试
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疑难,以形成能力。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课件展示)
(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⑪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鄙: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把„„作为边境)
⑫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东:名词活用为状语,在东边;封:名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成为边界)
⑬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盟:名词活用为动词,订盟约)
迁移训练
(二)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自《国语·鲁语上》
⑪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翻译:季文子在宣公、成公时期做国相,家中没有穿丝绸的妾妇,马也不喂粮食。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国相;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⑫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人们大概会认为您是吝啬,而且使国家也显得不光彩。华:名次活用使动词,使„„光彩)
⑬无乃非相人者乎(这恐怕不是做国相的人应该做的吧!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国相)
季文子相①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②以③子为爱④,且⑤不华⑥国乎!”文子曰:“吾亦愿⑦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⑧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⑨德荣⑩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参考译文:
季文子辅佐鲁宣公、鲁成公,没有穿丝绸衣服的妾室,没有吃精饲料的马匹。仲孙它进谏说:“你是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君王。你的妾不穿丝绸的衣服,马不吃精饲料,人们大概会认为你是一个吝啬的人,况且也不能替国家增添光彩。”文子说:我也很希望那样做,然而我看见我们的百姓,那些父老乡亲们吃粗粮和穿破衣服的还有很多,因此我不敢那样做。那些父老乡亲们吃粗粮、穿破衣服,我却把我的妾和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辅佐国君的人恐怕不应该这样做的吧?况且我只听说以高尚的德行作为国家的光彩,没有听说过以妾和马的华丽来为国增光的。”
注解:(1)相:辅佐(2)其:大概(表推测)(3)以:认为
5(4)爱:吝啬(5)且:况且(6)华:使动,使„„华(荣耀)(7)愿:希望(8)无乃:恐怕(9)以:把(10)德荣:品德高尚
(三)齐女徐吾者,与邻妇合烛①夜②织,吾贫而烛不继,邻妇请先无与夜③。徐吾曰:“妾日④起常早,去常后,扫尘以待,为贫故也。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益明,去一人烛不为暗,何爱东壁馀光?幸分之!”邻妇遂复与织。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
(翻译:齐国有一个叫徐吾的女子,跟邻家的妇女合伙出钱买蜡烛晚上织布。徐吾家贫,不能继续出钱买蜡烛,邻家的妇人就叫她晚上不要来了。徐吾说:“我每天常常是很早就来,常常是最后回去,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来等待织布,就是因为贫穷啊。现在整个房子里边,增加一个人蜡烛不会更加明亮,减少一个人蜡烛不会因此变暗,何必吝惜照在东边墙壁上剩余的烛光呢?请把它分给我吧!”邻家的妇人于是跟她一起织布)
①烛:名词活用为动词,买蜡烛;②夜:名词活用为状语;③夜:名词活用为动词,夜织;④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四、布置作业(课件展示)
1.阅读并理解词类活用教学案,按照本课的做法自己总结归纳其他词类活用的规律。2.完成词类活用小练习
词类活用课堂练习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明其用法。⑪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⑫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⑬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⑮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⑯左右欲刃相如 .⑰人皆得以隶使之 .⑱无乃尔是过与? .⑲常以身翼蔽沛公 ⑳范增数目项王 .⑴吾师道也„„ .⑵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⑶吾从而师之。.⑷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二、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
(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秦伯说,与郑人盟。
(二)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自《国语·鲁语上》 1.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2.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3.无乃非相人者乎!
(三)齐女徐吾者,与邻妇合烛①夜②织,吾贫而烛不继,邻妇请先无与夜③。徐吾曰:“妾日④起常早,去常后,扫尘以待,为贫故也。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益明,去一人烛不为暗,何爱东壁馀光?幸分之!”邻妇遂复与织。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
词类活用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一般情况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例如:“谍报敌骑至”,“报”是“谍”发出的;“至”是“敌骑”发出的。但在使动用法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并不是动作行为的直接发出者,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直接发出,主语只是使宾语发出这种动作行为,含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动词“生”不是主语“君”直接发出的,而是宾语“之”直接发出的,含有“君使之生”的意思。
我们知道,同是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别,及物动词是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是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例如: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同上)
又数刀,毙之。(《狼》)
“止之”是叫他不要这样做;“已”是使止,“去”是使去;“殚„‘竭”都是使尽的意思;“毙”是使毙,即杀死。这些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i)之,见(xiàn)其二子焉。(《论语·微子》)——(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形容词用作谓语,是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构成描写句。例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形容词“尊”和“厚”的后面都不带宾语,这是形容词的一般用法。如果形容词的后面带上宾语,那么这个形容就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形容词“尊”的后面带有宾语“长安君之位”,意思是“使长
安君的地位尊贵”。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的现象很多,例如: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
“固国”是使国家强固;“苦其心志”是使他的心志苦,“劳其筋骨”是使他的筋骨劳,“空乏其身”是使他的身体空乏;“远我”是使我距离远。“又绿江南岸”是又使江南岸绿。
名词用作使动的例子不普遍。名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名词用作动词带宾语,表示使动,含有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意思。例如:
先破秦入成阳者王(wàng)之。(《史记·项羽本记》)——先攻破秦军打进成阳的,就让他做王。
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膑》)——齐威王打算让孙膑当主将。
“王之”的“王”本是名词,在这里是活用为动词,后面还带有代词宾语“之”,意思是“使之成为王”;“将孙膑”是“使孙膑成为主将”的意思。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活用形容词的性状,宾语本身并不一定真的具有这种性状,只是一种主观的认为。例如: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刺史颜证奇之。(《童区寄传》)
愬然之。(《李愬雪夜入蔡州》)“甚异之”是认为非常奇怪;“毒之”是认为它痛苦;“奇之”是以为奇特;“然之”是认为他对。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活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也是一种主观认为。例如:
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客我”是以我为客;“宾客其父”是以其父为客。
(3)名词用如动词
在文言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临时被用如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名词用如动词后,原有的名词义并没有消失。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的意义而已。例如;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普说赵太后》)
见其矣十中八九,但徽颔之。(《卖油翁》)
“福”指赐福;“缟素”白色的丧服,这里指穿丧服;“侯”指做诸侯;“颔”指点头。
(4)名词用如状语
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猱进鸷击,或能免乎?(《冯婉贞》)
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可译为“像„„那样”。“犬坐”译为“像犬一样坐”;“猱进鸷击”译为“像猱一样前进,像鸷一样攻击”。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膑》)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鸿门宴》)
“客待之”是用客礼对待他;“兄事之”是用事奉兄长的礼节事奉他。都是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孔子东游,见两小辫。(《两小儿辩日》)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布囊其口。(《童区寄传》)
第一句名词“廷”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第二句方位名词“东”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方位;最后两句,名词“箕畚”“布囊”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三、词类活用的条件
怎样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经活用成另一类词呢?除了从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之外,还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的语法条件,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中列举了其中七项主要的,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例如: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采草药》)
“数目项王”是动宾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目”活用作动词;目:看,使眼色的意思。“冬实„夏荣”都是主谓结构,后面的名词“实”(本意是果实),“荣”(本意是花)活用为动词;实:结果实的意思;荣:开花的意思。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论贵粟疏》)
“所罾,的“罾”是一种鱼网,本来是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意思是“所网着的(或所捕捉的)”。“贵”“贱”‘卑”“尊”本来都是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都活用为动词,“所贵”“所尊”都是“所看重的”的意思;“所贱”“所卑”的意思都是“所轻视的”。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水”本是名词,受能愿动词“能”修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急”本是形容词,受能愿动词“欲”的修饰,活用作动词,是“逼迫”的意思。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治邺》)
“福”“衣”两个名词的前面有副词“弗”“皆”修饰,都活用为动词。“福”是“赐福”的意思;“衣”是“穿”的意思。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及陷于罪,然话从而刑之。(《齐桓晋文之事》)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
“刑”是名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作动词.“刑“是使用刑罚的意思;“远”是形容词,用在代 词“我”的前面,活用作动词,“远”是远离的意思。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乎”就是“于”)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风”是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乎舞雩”作宾语,活用为动词,是“吹风”的意思}名词“舍”带介词结构“于其址”,活用为动词,是“筑房子”的意思。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例如:
儿涕而去。(《促织》)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项羽本纪》)
名词“涕”“西”都用“而”和别的词连结,它们都活用为动词。“涕”是流涕的意思;“西”是向西的意思。
了解上述几种活用情况,能帮助我们阅读文言文。但在运用时要灵活掌握,要根据各类词的语法功能和结合关系,联系上下文去判断一个词是不是活用,这样才能达到正确理解文章的目的。
文言文之词类活用练习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当奴隶 ③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 ④夜缒而出 夜:在夜晚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⑥草行露宿 在草地上行,在露天里宿
2.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 是吃肉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① 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② 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③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④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龙:出现龙 虹:出现虹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3.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中山狼传》)肉:使„„长肉(生:动词使动用法,使„„生)②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4.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①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② 鱼肉缙绅
鱼肉:以„„为鱼肉 ③ 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④ 君子病无能焉 病:以„„为病
⑤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5.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①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②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铛:当作铛 砾:当作砾(鼎、玉、金、珠分别作铛、石、块、砾的状语:把鼎,把玉,把金,把珠)
③ 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作、制:措施、制度 ④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⑤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捕:搜捕活动
⑥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6.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①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命 ②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屈:使„„弯腰 ③ 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④ 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⑤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归:使„„归
7.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① 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哀:为„„哀怜 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③ 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
④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哀:为„„哀叹
8.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①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固:坚固的地势 ② 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③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④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⑤ 险以远,则至者少
“险”“远”:险峻、距离远的地方
⑥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远近”:天下的人。⑦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高处
9.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② 恐事穷且得罪,乃再诣相府 穷:揭穿 ③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美:赞美
④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高:升高 ⑤ 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多:推崇,赞许
10.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 词使动用法。
①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使„„变绿 ③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④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削弱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①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② 予怪而问之 怪:认为„„怪 ③ 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④ 患志之不立 患:以„„为忧患
12.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① 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一:全、满 ②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一:专一 ③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有二心,背离
第四篇:高考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
高考专题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组成;
2、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运用本次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判断出活用词,根据活用的常见规律,明确活用类型。
教学难点: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的划分。
教学方法 :知识讲授法;问题点拨法和探究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六种形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总结。
二、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划分词类的目的:就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即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语法功能,讲语言的句法结构。
文言文词类的划分情况: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过的文言文的词类划分基本上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例如: 倚歌而和之。(《赤壁赋》)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动词又可分为使动词、意动词和为动词。例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例如:。
恐修名之不立。(《离骚》)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例如: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阿房宫赋》)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5.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例如: 人皆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7.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 师不必贤于师(《师说》)8.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例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9.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例如: 至丹以荆卿为计,使速祸焉。(《六国论》)10.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例如: 兰亭已矣(《兰亭集序》)以上十类词可以合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能够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有比较实在的意义的词叫做实词;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没有实在的意义,但是有帮助造句的作用的词叫做虚词。一般说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可是代词所指人或事物是不固定的,在古代汉语里,许多代词都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如“其”“之”),所以也有人把代词归入虚词类的。
在文言文中,量词还没有从名词中分化出来,这是先秦古汉语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的主要不同之处。
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例如: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冯婉贞》)课堂练习:(使用多媒体投影)
三、古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组成
古代汉语中除了特殊句外,一般句子成分组成是固定的,即: 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而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当然,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虽然都经常用作谓语,但构成的句子是不一样的。
由名词构成的谓语句叫判断句,又叫名词谓语句,简称名句,即: 名词+(者)+名词+(也)。(“主语+副词+名词+(也)”。)由动词构成的谓语句叫叙述句,又叫动词谓语句,简称动句,即:(状语)+形容词+(补语)。
由形容词构成的谓语句叫描写句,又叫形容词谓语句,简称形容句。(状语)+动词+(补语)。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总的说来,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自由地用作主语、宾语,而动词、形容词一般不用作主语和宾语,如果动词、形容词出现在主语、宾语的位置上,那么就是活用为名词;动词一般也不用作定语,而名词、形容词却经常用作定语,如果动词出现在定语的位置上,那么就活用为名词或形容词。
惧有伏焉 “伏”意为“伏兵”
吊有忧,贺有喜 “忧”“喜”意为“丧失”“喜事”
以上为动词、形容词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活用为名词。
2、动词一般用作叙述句的谓语,而且可以带宾语,而名词、形容词一般不用作叙述句的谓语,不带宾语,如果名词、形容词出现在称述句谓语的位置上,那么就活用为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烛之武退师》)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师》)鄙,把„„当作边邑。
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师》)盟,结盟。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质,做人质。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衣,穿。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衣,穿;王,称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游泳。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襟,连带。
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师,学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师,学习。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礼,礼遇。
3、我们知道,同是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别,及物动词是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带宾语就活用为使动词: ⒈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退,使„„撤退。
⒉噽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勾践灭吴》)服,使„„臣服。
⒊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勾践灭吴》)去,使„„回去。
⒋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⒌夫如是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来,使„„来。⒍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亡,使„„灭亡。
⒎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⒏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却,使„„退却。
⒐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4、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状语一般由副词充当,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表方位的有:
1、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庙,在庙堂上。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上,向上;下,向下。
3、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臾之地,北收要害之都。(《过秦论》)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4、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北,向北;西,向西。
表示工具或依据
⒈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席,用席子。
⒉市中游侠儿的佳者笼养之。(《促织》)笼,用笼子。
⒊日将暮,取儿藁葬。(《促织》)藁,用稻草。
⒋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传》)间,从小路。
表示比喻 : ⒈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云,像云一样。
⒉雄洲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
⒊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
表示对人的态度 : 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隶,像奴隶一样。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判断一个名词是做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做状语,否则就是主语。
四、布置作业
复习本节课所讲内容。
板书设计: 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
1、划分词类的目的
2、文言文词类的划分 古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组成重难点解决过程
第二课时
一、示例解析
二、词类活用的条件
怎样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经活用成另一类词呢?除了从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之外,还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的语法条件,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中列举了其中七项主要的,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例如: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数目项王”是动宾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目”活用作动词;目:看,使眼色的意思。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论贵粟疏》)“所罾,的“罾”是一种鱼网,本来是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意思是“所网着的(或所捕捉的)”。“贵”“贱”‘卑”“尊”本来都是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都活用为动词,“所贵”“所尊”都是 “所看重的”的意思;“所贱”“所卑”的意思都是“所轻视的”。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水”本是名词,受能愿动词“能”修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急”本是形容词,受能愿动词“欲”的修饰,活用作动词,是“逼迫”的意思。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恐托付不效。(《出师表》)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效果”讲。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及陷于罪,然话从而刑之。(《齐桓晋文之事》)“刑”是名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作动词.“刑“是使用刑罚的意思。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乎”就是“于”)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风”是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乎舞雩”作宾语,活用为动词,是“吹风”的意思}名词“舍”带介词结构“于其址”,活用为动词,是“筑房子”的意思。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例如: 儿涕而去。(《促织》)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项羽本纪》)名词“涕”“西”都用“而”和别的词连结,它们都活用为动词。“涕”是流涕的意思;“西”是向西的意思。
三、学生质疑,教师解惑
课堂练习题(针对性练习)找出句子中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
1、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2、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
找出句子中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形容词
3、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4、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找出句子中使动用法的名词
5、楚交宗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
6、明主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找出句子中使动用的动词
7、卧赤子于天下之上而安。
8、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
找出句子中使动用形容词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10、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补充:现代汉语中这类形容词的使动用很多,巩固国防、繁荣经济、密切关系。
找出使动用的数词
11、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
12、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找出句子中意动用法的词语
13、吾妻之美我也,私我也。
14、臣闻王者父天母地。
15、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第五篇: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教学案
一、文言文翻译的规范和要求
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得漏掉一个字。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来的字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要在自己的心中将它落到实处。下面以近期做过的试题为例来说明。
例1: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八月月考《曾巩传》)译文: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
例2:又临渭置采木场,戎人不之争,移帐而去。(09六安一中第三次月考《张佶传》)
译文:(张佶)又(在)靠近渭水(的地方)设置了采木场,戎人没有争抢这个地方,迁移帐篷离开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障达到“字字落实”基本要求的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语汇,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意译为辅”,是说对于少数难以直接翻译的句子或句中的部分语汇,就要根据意思来翻译。如:
例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这里“利足”译为“脚走得快”就是意译。
例4: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室比空,非吾一人而已。(09全国二卷)译文: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穷,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
这里“耋齿”译为“老人”,“比室”译为“家家户户”都是意译。秋毫不敢有所近: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秋毫:比喻细小东西。客观地说,意译比直译有难度,需要根据词语的本意及上下文来揣摩,如同打游击战,要与敌巧为周旋,才能将其消灭。
2、要识别并重点译好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跟任何题目一样,都是按得分点给分的,而且多是每1分一个得分点。考生要通过训练,识别出句中的得分点,然后重点译好这些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中的得分点有:
(1)重要的文言实词(尤其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2)重要的文言虚词(《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3)文言句式(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4)文言特殊用法(通假字、互文句式、偏义复词,特别是词类活用)。(5)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
渤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为他的清贫刻苦而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
例5:曹州民有被诬杀人者,诏往案之,发摘奸伏,冤人得雪。(5分)(09六安一中第三次月考《张佶传》)
译文:曹州有个被诬陷杀人的百姓,(张佶)奉诏前去查办这个案子,揭发出隐藏未露的坏人,蒙冤百姓的冤情得以洗雪。
得分点分析:定语后置“民有被诬杀人者”,文言实词“诏”“按”“发摘”。
例6: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八月月考《曾巩传》)译文:曾巩就招待他吃饭,送给他帽子和衣服,把车马和随从借给他,在齐州四境夸示炫耀。
得分点分析:名词动用“饮食冠裳”,文言实词“假”,宾语省略“假(之)”,状语后置“以骑从”,介词省略“夸徇(于)四境”。
例7: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3分)(九月联考李渔《闲情偶寄.柳》)
译文:而它单单适宜在早晨(听赏)的缘故,人们就没有觉察它。得分点:代词“其”;省略动词“于晓(听赏)”;宾语前置“未之察”。
3、要做到文从句顺
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有些学生只注意将文言词句对译过来,而不习惯考虑通顺与否,那是不行的。即使词句意思都翻译正确了,但是不通顺,也是要扣分的。考生一定要养成斟酌、推敲语句的习惯。译过
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有三:一要字字落实,二要抓得分点,三要文从句顺。这三点必须做到。
讲到文言文翻译,就不能不讲到古人所讲的“信”“达”“雅”三个字的翻译标准。吃透古人讲的这个标准,对于做好文言文翻译很有帮助。
所谓“信”,就是“真实”。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所谓“达”,就是“通达”。要求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所谓“雅”,就是“典雅”。侧重于译文本身的提炼,要求译文选用的词语比较考究,规范得体,简明优雅。
2. 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不易,也算是高考中的一个“高难度动作”。其中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考生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容易得多;否则,就会捉襟见肘,甚至难以完成。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
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例8: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译文:自己认为不能够广泛施恩,以至使得这个人跌倒了,于是就在种植竹子处的水沟上建立一座小桥,让人足以能够通行。
原句中的“自”“以”“广”“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单音节词换成了双音节词。
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换”“调”“留”“增”“补”“删”五字诀。
五字诀是译文语言组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举例简述如下:
(1)“换”。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汉语。
例9: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09安徽卷)译文: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叟”换成“老人”,“识”换成“知道”,“意”换成“心思”,“怀”换成“揣着”。
(2)“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如例5中的定语后置,例6中的状语后置,例7中的宾语前置。
(3)“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例10;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09年全国一卷)
译文: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到他指挥的。(4)“增”。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甚至还有省略一个分句的现象,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 的语法规律增补必要的语言成分。如例1中的省略宾语,例2中的省略主语,例6中的介词省略,例7中的动词省略等。
(5)“补”,就是将文中省略掉部分补充出来。
(6)“删”。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经及一些凑足音节的助词。如例9中的“也”“而”。
4、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1.项伯杀人,臣活之。
2.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4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5.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6梁以此奇籍。(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7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8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