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三优论文 Microsoft Word 文档
学做小小摄影师
--------场面描写 镜头写作
五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八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在学习了本单元的课文之后学习场面描写。场面描写在本单元的课文中出现不少。在进行写作之前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场面?场面描写是人物同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事件发生的场合,人物表现的“舞台”,就是场面。例如春节联欢,那联欢的场合、情景,运动会,庆祝六一的庆祝会,又如劳动场面、战斗场面等。
一、场面描写要注意点面结合。首先以课文为范例,感悟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感悟课文范例: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点)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面)
读了这段话你眼前是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看见了毛主席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还看见很多的群众在欢呼。为了让学生感受这种点面结合的手法。我告诉学生我们写场面的时候就好比一个摄影师,写出来要给人画面感。写很多群众欢呼的画面是摄像师把镜头调远了,看见的是大面积的情况。写毛主席的画面是摄像师把镜头调近了,是特写镜头。这在场面描写中叫做点面结合。在“宣布成立”这个场面中“点”是什么?“点”是毛主席,“面”是什么? “面”是首都人民欢呼雀跃。面要简略的介绍,点要详细具体地描绘。
只有把特写镜头写好了,才能感人,打动读者,感受到场面的氛围,以点带面,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写镜头要抓住典型的人,典型的事,典型的物。典型要细致描写,精心刻画,不能用一两句话带过去。要做好摄影师,写好特写镜头,有什么精囊妙计呢?以例示范:下面是拍皮球的一个片段: 比赛紧张极了。有的把球拍的高,有的把球拍的低,有的不留神把球拍到了别人脚底下,引起了小伙伴们一阵欢笑声。小芳同学蹲着拍,把球拍得矮矮的。“一、二、三、四„„”随着计数员大声报数,她全神贯注,眼睛盯着上下跳动的皮球,头上渗出了汗珠。突然,她脚下一滑,坐在了地上,那球也一下子蹦得老高。正当同学们为她捏了一把汗的时候,她猛得又站起身来,用手继续拍球。“71.72.73„„”计数员的报数声越来越响亮,围观的同学不时地发出喝彩声和欢笑声。
1、点的选择要有典型性。比如上面这篇文章中的小芳就是点,是给小芳做了一个特写。因为小芳的神态、动作最能反映排球时同学们的认真,紧张。比如在写拔河比赛的时候,选择什么作为点进行重点描述呢?当然是拔河时最卖力的同学,最使劲的同学。
2、场面描写中点的特写要描写细致,就是要详细刻画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只有详细描写典型,才能突出场面的重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拔河比赛中的点选好后,要对这些同学进行特写,写出他们的神态、动作、表情等。如拔河比赛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最卖力的是排在前面的班长,虽然她是个女生,但是她却像个女汉子,双脚一前一后,牢牢地贴在地上。袖子挽得老高,好使出全部的力气。这时,只见她脸挣得红红的,嘴里一边喊着一二一边使劲往后拔。”在这段特写中有人物的动作、姿势、神态等的描绘,把班长拔河时的丝毫不懈怠的认真劲写出来了。
二、场面描写适当地进行气氛的渲染。任何一个场面,都有其特定的气氛,要描写一个活动场面,就一定要重视场面气氛的烘托。不同的场面也有不同的气氛,有的热闹,有的紧张,有的安静,有的快乐、、、、、、1、在烘托气氛的时候有时也需要像的摄影师一样捕捉当时的环境。通过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描写,可以衬托人物活动的心境。比如拔河比赛时能捕捉到场地的镜头,就能制造出紧张的气氛。“我们来到拔河比赛的场地,一条粗粗的长绳摆在中间,只见长绳的中间拴着一条红红的带子。绳子的两旁站满了各班的拉拉队,都探着头望着这条又粗又长的拔河绳。”这样的场地环境描写,就能感受到些许紧张和期待。
2、在烘托气氛的时候也可以寻找场外的镜头来烘托气氛。比如写拔河比赛的时候,可以寻找场外的观众来进行特写,烘托出紧张的气氛。“站在边上的小军,眼看我们班的绳子一点点向过移,急坏了,瞧他又是跺脚,又是挥手,冲着三(1)班直喊:“加油,加油。”
写好场面要仔细地观察,细心的体验,要像摄像师一样有一双善于捕捉精彩的眼睛,把场面还原成一个个精彩的镜头,有自己的笔进行细致的刻画,场面就会描写得让人如临其境。
第二篇:三优论文
寓教于乐,以乐促学
——以学习兴趣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归州镇航天希望小学 姜士娥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英国教育理论家斯宾赛也明确指出:“快乐学习,能使学生自学不辍,并得到精神的满足。”由此可见,是否寓教于乐,以乐促学,使学生快乐地投入学习,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高低。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感到寓教于乐,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是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途径。
一、注意新课的导入新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我边播放西沙群岛奇异景色的录像,边配以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奇妙的西沙群岛中,并把美丽而富饶的西沙群岛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起联系,使学生对西沙群岛奇异的景色产生兴趣,并产生主动探求西沙群岛神奇景象的欲望。可见,创设情境,可优化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采用灵活教法,探索求知规律。
教学实践中,我常常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采用灵活的教法。有时先抓住总起句,再讲分句;有时从结果讲起,一步步追述原因;有时从关键性的词句入手,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运用变序式教法,学生感到新颖有趣。如教学《盘古开天地》一文的教学,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问:“文中哪一句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经过讨论后认为:“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我就接着说:“我们就先从这一段学起,然后再来探讨盘古是怎么用他的身体创造了整个宇宙。”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形象直观
多媒体进课堂,已是当前教学活动的一项很重要的形式。它以有趣的音乐、图象、颜色、画面、动作,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把幻灯片、录象片、教学光盘等教学手段穿插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兴趣盎然。《观潮》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我们的学生基本上没有亲眼目睹过这种罕见的壮观景象。在学习这一课“来之时”段,我让学生先观看录象,再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像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最后,谈出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去熏陶,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出浓郁的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训练智能。
四、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秋天的雨》教学设计中,我重点设计以“读”为主线贯串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把抽象的、文学性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想象,让一幅幅秋天的图画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教学中,老师营造了一个美的氛围,通过音乐、图片等渲染,创设了良好的气氛,并通过教师的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秋天的美,课文语言文字的美。在朗读中遵循学生的个性体验,并没严格按照课文中句子的排列顺序来指导学生朗读,而是根据学生的爱好,选择性地进行对句子的朗读指导,并没有过多理论上的要求,只是用了一个动作,一张图片,让学生对整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既有了形的感知,又有了情的体验。
运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课堂就有新意,就能吸引学生,寓教于乐。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变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篇:三优论文
三部曲,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浅谈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丰富学生各方面的信息,提高学生的智力,增强社会适应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明确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多种形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的方法让学生多读、多感悟、多反思,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为给阅读教学打开突破口,我采取以下形式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
1.教师进行精彩的范读。
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及他们的阅历与经验尚浅,所以他们的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对教师的范读还有依赖,教师精彩的范读有助于激发他们读书的积极性。教师在范读时,学生能够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对教师的表情、语气、声调等能直接领略,在这样的过程中能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在一些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教师精彩的范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教师的感情与学生发生共鸣时,就会激发他们朗读的激情,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通过形象而精彩的范读,把对作品的理解融入范读中,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2.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多种文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厚、语言优美、气势磅礴的《长江之歌》一课时,就必须采用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长江的秀丽风光,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在身临其境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阅读能力,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如在教学《烟台的海》这篇课文时,我巧妙设计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导朗读四季的海是什么样子的这一段时,我先挂出挂图,进行描述,接着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学生在声画的作用下入境了。我提问:哪些地方是作者看见的,谁来读一下,看能不能读出海的那种气势!这样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读后教师指导总结,在读中怎样才能把海的凝重表现出来,哪些字应重读!而后再读,要求读出海的特点,以此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从中体会出:冬天的海凝重,春天的海轻盈,夏天的海浪漫,秋天的海忙碌。在这样声情并茂的情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阅读能力。
三、创新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力求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有新的发现,鼓励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的点滴表现给予肯定,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在学习《永远的白衣战士》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感悟,学生大部分都从白衣战士那种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来回答,这充分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内容,但是为了帮助学生拓宽思维,我进一步启发学生:那些昼夜奋斗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临危不惧,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他们中的一些人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别人生命的安全。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为何说他们是永远的白衣战士呢?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创新思维被激发出来,阅读着,感悟着,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总之,小学阅读教学的方法还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时刻贯穿新理念,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在不同的阅读形式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把阅读的情感体验抓好、抓实,向着追求真实的目标迈进,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参与阅读教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阅读是学生与作者心灵沟通的窗口。阅读效果业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影响教学进度、教学效果等。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自悟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如何才能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呢?下面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让学生在情境导入中体验快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拥有学习和发展的自由。因此,教师必须把学习的自由,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个性的发展。例如:教学《圆明园》时,第二到第三自然段之间变化很大,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圆明园经过6个皇帝150年的经营,成为了当时世界最精美最壮观的园林。它被称为‚万园之园,一切园林之典范,‛这凝聚着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 血汗啊!然而今天我们只能从断墙枯草中遥望它曾经的辉煌,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 一次奇耻大辱,是英国列强侵略中国的铁的罪证。饱含激情的为下文的 学习打下了一个感情基调,学生在朗读中必有所获。又如在讲授《槐乡的孩子》时,我让学生先读‚导读‛内容,明确自学要求:
1、读读课文,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
2、和同学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
3、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让学生按导读提示充分自主地读课文,自读自悟。接着让学生围绕问题在小组内交流,相互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把略读到的信息汇总到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这样的自主学习,更好地避见了其片面性,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因此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二、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感悟快乐。
在体验过程中,读者与文本的相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情感贯穿了整个阅读活动的全过程。同时,情感的不同,经验能力的不同,也必然使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从而产生一定的阅读差异性。因此,对于一篇课文的理解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创新思维。
学生在个体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疑问,正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因此,我在教学中改变了过去那种逐段分析,面面俱到的做法。我首先引导学生确定一个学习目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到达目标。这样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会发现不懂的问题。用泡泡的形式记下来,并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是小组交流等方法解决较简单的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集体合作探究较难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有人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读读写写、高潮迭起。针对以上的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选用了‚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以视频影像引入,让学生感受美,这样一来,学生的朗读就不会空泛无物了。同时在欣赏美环节里。笔者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此我安排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学生自得其乐。读完以后,老师追加问题——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会表现出纷呈的个性,待到解决问题时,学生的个性也就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
三、让学生在自觉品悟中体验快乐。
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该关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三袋麦子》时,有的学生认为小猴最笨,辛辛苦苦把麦子种下地,还要浇水施肥,麻烦死了。不如学习小猪把麦子变成各种各样好吃的食品吃了,吃完了还可以再找土地爷爷要。面对学生这样的看法,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好好读课文,再品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劳动最光荣。让学生明白小猴的行为是正确的。
孩子们这些感受不仅是在感情朗读进入情境后的个性感悟,也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四、让学生在自由畅想中体验快乐。
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或点到为止,或留下空白,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在教学中则抓住教材预留的空间诱导学生猜想,发展学生的思维。如教《小摄影师》一课后,我让全班同学讨论:‛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我让学生大胆猜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看法的依据。大部分同学联系高尔基对小男孩给他照相时的表现猜测,猜测小男孩会再来。也有同学猜测,高尔基是有名的文学家,每天工作很忙,不会再见小男孩,所以小男孩不会再来。还有几个同学大胆地揣测了小男孩的矛盾心理:小男孩自己忘记带胶卷,耽误了高尔基爷爷那么多宝贵的时间,他不好意思再来。可他想到班上的墙报,同学们对他的希望,他第二天还是会来的……这样,学生通过大胆猜测,对小男孩和高尔基的品质有了更为丰富的感悟。同时,在续编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个性思维相互碰撞,个性感悟、个性情感自由放飞,并引发生成了许多有意义的东西。
当然,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株富有个性的小幼苗,只有创造机会让他们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才华,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广阔天地,阅读教学才能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之浅见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学生不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就无法阅读和作文。字词教学因其特殊的基础性,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承担着奠基石的角色。阅读教学由它始发,并由它贯穿起句段篇的教学。若没有扎实的字词教学,随后展开的阅读教学将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因此依照个人角度,对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进行反思,愿与同行商榷。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这句话道出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这句话也 常听 老师挂在嘴边,但在教学中怎样凸现识字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把握不准。我认为这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转换教师角色,但到底怎么改,怎样把握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教师心中没底。于是,反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忽视双基的教学,课堂上一会儿合作,一会儿探究,在新颖的形式下,缺少实实在在的内容。
2、对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准。如第一册教材的拼音部分,这部分教材安排了学拼音、学生字、读儿歌三项任务。三项任务有轻重之分,但教师在教学中平均用力,甚至本末倒置,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读和理解儿歌上。由于教学中忽视了识字教学,更没有在识字方法上深入探究,所以教师难以完成识字任务。
那怎样才能提高识字效率?我认为主要是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堂本应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不仅是低段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教学、识字教学本身内在的要求。那么,在识字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呢?
一、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低年级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旨在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愿意识字,喜欢识字,逐步形成识字能力,为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基础。倘若学生并没有把学习看作是如饥似渴的需要时,教师再精彩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认知活动也是无吸引力的。需要影响情感,一般来说,学生对于符合自己需要并能满足其需要的事物、活动抱有积极肯定的情感。
1、充分肯定学生生活识字的成果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1》一课时,让学生说说:这么多的生字宝宝中有没有你的老朋友?一生说:‚我认识‘春’,过年时春联上就写着‘春回大地’这四个字。‛一生说:‚我认识‘桃’,因为我的名字叫‘杨桃’,我姓杨,桃花盛开时出生的,所以爸爸妈妈给我取了这个名字。‛……对学生的回答,我都及时地给予了肯定,使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自主识字的愿望更强了。
2、从汉字本身的规律中寻找识字的乐趣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引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在教学‚元‛字的时候,采用新旧知识联系的办法,给‚元‛字添上宝盖头,再换上口字框等,从而引出了‚完、园‛,使每个生字的学习都有一个特定的情境。这样,学生的识字由于碰到具体的语言经验而发展起来并固定下来。学生也在愉快的环境里接受形象的感受,使之印象深刻。
3、开展多种有趣的识字游戏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只要是游戏,孩子们就会喜欢。让学生在玩中认识汉字,边活动边识字,符合儿童的天性。
(1)传统的‚开火车‛游戏法和‚欢乐对对碰‛游戏法都能提高学生的识字乐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一种轻轻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字,提高识字的效果。
(2)学生对字谜非常感兴趣,恰到好处地运用字谜帮助学生识字,也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生在猜字谜、编字谜的过程中,既识记了字音、字形,又理解了字义,锻炼了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如‚懂‛字的字谜是‚重心靠边戴草帽‛;‚改‛字的字谜是‚己见反文尾巴小‛;‚员‛字的字谜是‚宝贝小口头上开‛。再后来,学生也能模仿着自己编,比如‚照‛:一个日本人拿着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洒下四滴血。我也因此趁机对学生简单讲述了日本侵华事件,真是一举两得。
(3)看字词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字词。在教到一些动词时,我就让小朋友们看着字卡自己创编动作。例如讲到‚飞‛时,我就引导他们:‚小朋友,你们知道飞是怎么样的吗?谁会做做飞的动作?‛这可难不到他们,纷纷站起来,做着各种动作。于是我便叫上一个学生,请他做飞的动作,然后请在座的学生猜猜,他做的是谁飞行的动作?猜对了我就请他们边看着黑板上的字,边做动作,边说:‚我学小鸟飞飞飞。…‘我学飞机飞飞飞。…
(4)编顺口溜。例如,教学‚于‛字时,我先让学生想想与‚于‛字相近的字,小朋友们一下子就想到了‚干‛,接着我把‚干‛写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小朋友找出‚于‛和‚干‛的区别,编出顺口溜:‚干字带钩于于于。‛长此以往,小朋友们编出了许多顺口溜,如‚半个月亮就是胖‛、‚两人并排土上坐‛、‚人才进门就是闭‛……
二、丰富生活识字的途径
现代汉字教学观认为,儿童识字,是他们自己生活、学习、成长的需要。为此我们应努力在汉字与儿童生活间建立联系,丰富识字的途径。
1、让课堂回归生活
比如在教学《自选商场》。课前我把教室装扮成自选商场的场景。当学生看到生活中的自选商场搬到了课堂上,看到那么多熟悉的物品出现在自己的眼前,甭提多兴奋了。我顺势展开自选物品认汉字的活动,寓教于乐,从孩子熟悉的生活中去构思教学情境,不仅把汉字和实物建立起联系,丰富了这些汉字的人文积淀,更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了愉悦。
2、做生活都有心人
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为识字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可让孩子自由地选择生字,进行课外识字,成效也不错。但低段学生缺乏自觉性,选择性,需要教师和家长的不断提醒。经过一学期的引导点拨,现在班里的学生基本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在班级、校园边走边认汉字;在家长的帮助下,选择在电视、商品包装袋、路牌、广告牌等途径,反复地接触认识汉字,积累了不少字词。
总之,只要我们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孩子的喜好出发,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识字就不再是一种乏味地机械记忆,而是一种有趣的活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果,又发展了他们的能力,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第四篇:三优论文2
引导学生反思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学习过程
素质教育学习反思
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战地,彰显着新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新课改的崭新理念下的课堂,学生的活动丰富了,学习方式转变了,课堂变的热闹了„„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促进和增强学习者内部的学习过程。华东师大的张奠宙教授曾经指出:“强调体验、经历、探究,这是对的,但是我们忽略了反思,我认为反思可能更重要。”“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思,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学习过程。”
反思 就是学习者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在数学学习中,反思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的极好方法,是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可靠途经。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应当注意研究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真实观念,而且更应该注意研究这些观念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去促进这些观念的必要修正、改进或发展。所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就要关注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我检查,进行自我调整,从而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自觉投入且积极建构的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让课堂成为学生创造奇迹、唤醒沉睡潜能、彰显生命精彩的时空。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反思,促使学生思维发展呢?
一、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让学生思维走向深刻。数学教学走到今天,注重的已不再是结论,而是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为此,教师应积极创造和寻找可供学生反思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常规活动的内容及程序,我在教学中分以下几个阶段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1、学习新知前反思。
在学习新知前,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在记忆中搜索、反思以前所学的类似的内容、情境、方法,从而猜想本课内容的探究方法。如我在教学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后,学生掌握了剪、拼、割、补等方法,体验了“转化”的思想,在后面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和“梯形面积的计算”中,我只是简单地引导学生反思上节课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回顾中迁移,在反思中猜想,非常轻松地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同时,学生也深刻体会到了反思的优势所在,对于他们来说,新知已不新,通过反思,完全可以自己学会。
2、学习新知中反思。
数学学习过程是依学习内容不同而不同的。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即概念课、计算课、解应用题课(解决问题)。由于类型的不同,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则不同,那么教师让学习选择的学习方法和反思方法也就不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课教学,已不再把计算法则提炼成要点形成书面的文字了,但在实际的计算中还是得遵循法则。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反思:计算这道题要注意些什么?这一问不仅是要学生反思计算法则,而且还要说出他们在计算中容易出错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教师再去纠错、点拨。在概念课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反思这样几个问题:(1)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概念?这个概念的关键字词是哪几个?(2)我能举几个符合概念的例子吗?(3)我能举几个不符合概念的例子吗?(4)这个概念和以前学过的哪些概念有关系?在应用题教学中,学生读完题目后,我常引导他们反思:(1)知道了哪些条件?问题是什么?(2)哪些条件间有联系,可以求出什么?(3)要解决这个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4)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3、学习新知后反思。
在学习新知后,我总是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经验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方法、学习收获进行评估,对学习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我提问:(1)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2)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我能完成有关练习吗?(4)这节课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5)我能提几个问题吗?我还想知道什么?而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一堂课的重难点,如果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要告诉他们应采取什么策略(看书、问老师或同学)。当然,我们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把本节课学过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使他们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与他人的学习差异。
不容质疑,学生个体之间由于各种因素而存在着差异,在解决问题时也有各自的策略。每当这时,作为教师的我都不急于评判,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获取知识的经历,与已有的知识基础,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验证自己的想法,并对他人的解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反思:“这些解法跟我的解法比较怎样?“这种解法我为什么没有想到呢?”“这些解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在与他人对比中向他人学习,在学习中批判地进行反思,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锤炼了思维,也使所学知识更加深刻,更加系统化。
如:我在教学“十几减九”时,出示例题:“15-9”,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说:从15往前倒着数,15、14、13、12、11、10、9、8、7,所以结果应该是6;有的学生则是通过摆小棒,先摆15根小棒,拿走9个,就剩下6个;有的学生是想9+6=15,所以15-9=6„„学生在出现众多的解决方法后,我接下来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比较,感悟各种算法的优点,并找出其中一些方法的不足,从而在头脑中建构起自己理解的,可以接受的,喜欢的算法,优化了策略。
三、引导学生反思学习中的错误。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在于教师要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
有一次,学生在完成一道填空题:0.97÷0.12=8„„()时,大部分学生填的是“1”,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我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三种判断错误的方法: ① 余数1与除数0.12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填“1”是错误的。
② 余数1与被除数0.97比,余数比被除数大,说明填“1”是错误的。③ 验算:8×0.12+1≠0.97,说明填“1”是错误的。
紧接着,我再带着学生分析,找出正确的余数。由于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0倍,虽然商不变,但余数是被除数扩大100倍计算后余下的,所以余数也扩大了100倍,正确的余数应把1缩小100倍,得0.01。
上面的例子中,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中选取错例,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
学生从不同角度反思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对于解答错误的题,一般情况下在题目旁边打上“?”,对于学困生,除了“?”我还运用评语进行适时点拨,以帮助学生反思思路,学生通过反思能改正的则再给他打上勾,或针对不同的学生写上不同的鼓励性语言。学生尝到成功的乐趣,对于下次的错误有了自觉进行反思的动力。
四、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
有好些家长问过我:“老师,你教的知识我们孩子听得懂,也会做,可为什么老是要出错呢?”我也曾告诉某个家长:“你们家小孩上课回答问题相当积极,思路也正确,但就是一动笔做题,就出错。”我一直认为既然知识都学懂了,还要错,原因多半出在细心上,所以对于学生我唠叨得最多的就是“要细心,要细心。”直到有一天单元测试公布后,一位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站在我面前,沮丧地问我:“老师,我每天总是积极完成你布置的作业,而且回到家后妈妈还要叫我做同步练习,而且每次单元测试我都很认真、细心呀!可为什么每次都不能上A等呢?”这个问题当时真把我问住了,面对满脸难过、困惑,而平时学习真的很认真的学生,我不知道怎样回答她,因为我和她一样困惑,她的问题把我考住了。
五、鼓励学生写数学日记促反思。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平时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点点滴滴反思的收获,如对某题独特的解法、对某个知识有创意的见解、对某个知识点的质疑、释疑、对某方面知识的新发现等用文字记载下来,这就是在写数学日记。在写数学日记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根据反思结果进行思维梳理,进行再反思,使之更系统化,并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的过程。当然,也可反思一下自己的进步与不足,这样,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展示各自独特的情感体验,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发展机会,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个性的舞台。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之外、错误之处,应抓住时机及时追问,反思是一个必须的过程,生活是如此,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反思吧,让他们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第五篇:“三优” 投稿论文
探究式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新教材从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到课堂教学的实施均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投入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活动之中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下面,笔者谈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关键词】 探究式学习数学课堂实施
一、探究式学习的内涵及其作用
探究式学习,或称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特别重视探究式学习,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探究式学习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实际要求
本次课程改革并不神秘,一是打破传统教学中束缚学生手脚的一套做法;二是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三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只要能做到这三点,本次课程改革的目的便达到了。而学生的探究式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让孩子真正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小主人。正好满足了以上的三点,由此可见探究式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第二,探究式学习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但在许多的听课中笔者发现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课堂教学中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要想彻底地进行课程改革,笔者认为实施探究式学习是最理想的选择。因为探究式学习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学生独立探究与小组合作合作学习的运用,能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二、探究式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式的学习落到实处。目前的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情况,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具体情况有这样几个方面:
1、科学探究还不能深入人心。有老师认为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还是看分数,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关键在老师灌输给学生多少知识,看他的解题能力,而不是探究能力。因而从心理抵制科学探究。还有的老师平时上课还是传授式,有人来听课就让学生探究一下、讨论一下。
2、学生还没适应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虽然初中新课程已经实施多年,初中教师开设的一些公开课往往轰轰烈烈,学生讨论的气氛浓厚,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探究型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但那只是表面现象,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并没有养成,学生惰性比较强,还习惯于老师的填鸭式。
3、探究式学习的应用效果还不十分理想。常常设计了课堂探究教学活动,也动了很多脑筋,花费很大的功夫去准备,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乃至于失去信心,又回了原来的灌输式,因为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方式,老师和学生都很习惯,都乐意接受。
三、探究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即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题产生“问题悬念”,进而在某些感悟和认知冲突中,在自身的体验和思考中去主动发现,构建新知识,尽快进入学习的高潮。例如:笔者在讲授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设置问题:(1)任画几个大小不等的△ABC,分别量出∠A、∠B、∠C的度数(精确到1°),并计算∠A+∠B+∠C的度数。
(2)剪下△ABC,撕下∠A、∠B,并与∠C相拼,组成一个什么角?
(3)由此你猜测出什么结论?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虽然三角形的大小不同,但∠A+∠B+∠C=180°,从而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了初步印象;并通过拼角悟出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方法,画图、度量、计算和剪图等,便于学生操作,并能引起学生的积极猜测,深入思考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和度量计算等得出有关数据,进而根据这些数据,猜测出结论,这是数学发现的重要方法。如果按照这个程序创设问题情境,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又使学生尝试到模拟数学家发现结论的方法,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体验成功。
(二)观察归纳,猜想结论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他可以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可以在已知领域有所创新,在未知领域中有所突破。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尝试。当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长时间的探索,终于证实自己的猜想时,他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功感,学生一旦有了这样的体验,就会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就能促使他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主动的参与。例如我在讲解一次函数的图像时,我先教会学生画函数图像的基本画法,然后让他们猜想y=2x+3与y=2x的图像,学生这时就想可能是一条曲线,或是一条直线,或是通过原点的直线,面对学生的种种猜想,我并不马上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当学生验证以后,也就深刻理解了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通过原点的直线,这样对后面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很有好处。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运用类比、归纳、演绎等数学思想和特殊的技能技巧,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寓于猜想过程之中。
(三)上升分析,推理论证
《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在(1)知识技能目标上要能体会证明的必要性,掌握基本的推理技能。(2)数学思考目标上要能对一些数学猜想做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测的可信程度或推翻猜测,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3)在解决问题目标上要能用文字,字母或图表等清
楚的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解释结果的合理性。(4)在情感与态度目标上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感受到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本身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等。
(四)扩展反思,积极评价
评价是对学生行为变化或倾向变化给予价值判断的系统过程,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评价和反思就是将元认知理论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智能,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会反思使他们在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的反思过程中形成监控的习惯,提高自我意识,自我调控“元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对解题策略,方法的优劣进行反思,能避免学生陷入解题的死胡同,有助于其在转化上调节自我,促进同化顺应。
总之,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广祥:《数学中的问题探究》西南师大出版社
2、关文信:《新课程新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国人事出版社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探究式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小勐统中学李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