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负荷快速变化与滑压运行对锅炉安全的影响
负荷快速变化与滑压运行
对锅炉安全的影响
随着煤炭市场的日趋紧张、电网对机组AGC变负荷速率要求的提高,我公司机组在滑压运行时,锅炉调节对外界负荷变化的适应能力变差,已危胁到锅炉运行的安全。
一、机组滑压运行的特征
滑压运行时,汽机调节汽门基本保持不变,依靠改变进入汽轮机蒸汽压力的变化来适应外界负荷的变化。这种情况下,当外界负荷变化时,机组相应的调整工作全部依靠锅炉来完成。
二、汽包锅炉对滑压运行的适应性
对于汽包锅炉而言,滑压运行对电网调频的适应性差。当机组负荷增大时,锅炉必须增加燃料量以提高汽压,锅炉的蓄热能力不能利用,还因压力的升高(饱和温度升高)而存储一部分热量,这就较定压运行要增加更多的燃料量;反之,当机组负荷减小时,随着汽压降低(饱和温度降低),锅炉的蓄热会被释放,较定压运行要减少更多的燃料量。
这就造成,在升负荷时,锅炉燃料量大幅上升,给粉机超转速运行,且汽压上升缓慢,甚至协调切除;在降负荷时,锅炉燃料量大幅下降,炉膛温度大幅下降,可能会造成锅炉灭火事件的发生。
三、滑压运行对汽包安全的影响 滑压运行时,由于汽包压力随负荷而变化,饱和蒸汽温度也随之变化,与它接触的厚壁承压部件将受到较大的热应力,汽包是最严重的。在负荷变动时,汽轮机高压缸及高压转子的温度基本不变,温度的变化被全部转移到锅炉汽包上。所以滑压运行会影响汽包的安全及使用寿命。
四、我公司面临的形势
1、燃煤热值大幅下降,灰份据高不下,锅炉炉膛温度下降。在变负荷时,给粉机转速波动大,经常超出力运行;低负荷时燃烧稳定性变差。
2、电网对负荷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变负荷速率每分钟最低为满负荷的2%,AGC投入率要求100%,使锅炉调整更加困难,经常出现因给粉机超转速而限负荷的事件。3、8、9、10号机组投入滑压运行,将变负荷时的调整工作全部转移至锅炉,给锅炉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不利的影响。
五、典型事件 1、2011年6月22日23:05至00:45,8号机组滑压运行,AGC投入,变负荷速率4MW/min,有功负荷最低降至110MW,就地观察炉膛南侧火焰明显发暗,向中调申请,将有功负荷升至130MW后,炉内火焰相对好转。
查当时负荷、汽压、给粉机转速变化情况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负荷由143MW至110MW,变化幅度为33MW;汽压10.4MPa至8.6MPa,变化幅度为1.8MPa;给粉机从683r/min至195r/min,变化幅度为488 r/min。
查化学化验报告,当班煤质发热量为16498kj/kg,灰份为40.77%,挥发份为12.2%。属目前入炉煤的通常煤质,但受到给粉机波动大的影响,引起炉膛燃烧不稳。2、2011年6月24日07:20,10号机有功按6.6MW/min的速率由170MW升向300MW的过程中,负荷升至285MW时,锅炉汽压由11.8 MPa 升至14.8MPa,汽机调速汽门开至100%,CCS切除,升负荷中止。原因为锅炉汽压升速不能满足负荷升速的需求。
以上事件可以看出,在负荷速率变化快的情况下,投入滑压运行,会增加锅炉调整的困难,对锅炉燃烧的稳定性及抢发电量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
六、应采取的措施
1、克服困难,极积寻找新煤源,提高入炉煤质量,尽量接近设计值,使负荷变化时锅炉燃料量波动幅度减小。
2、减小负荷变化速率。受电网调频制度的限制,此措施不可能长期实现,只能做为应急手段暂时使用。
3、机组采用定压运行的方式。既能快速抢带负荷,也能够降低锅炉灭火的机率,同时还可以减少变负荷对汽包的损坏。
第二篇:煤质变化对锅炉燃烧影响及应对措施
煤质变化对锅炉燃烧影响及应对措施
近年来由于煤炭行业矿难频发,国家对煤矿的整顿进一步加大力度,随着小煤矿的关停,供热公司的煤炭供应日趋紧张,煤源由原来单一的煤矿转向为多个煤矿,煤炭质量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煤种杂、煤质差,煤种质量严重偏离锅炉的设计煤种,引发了各供热车间司炉工劳动强度明显加大,锅炉及辅助设备故障显著增加,职工工作环境有所恶化,环境保护工作难度更加突出,造成锅炉燃烧运行困难,锅炉出口温度不能达标,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正常供热。煤碳的燃烧过程:
煤从进入炉膛到燃烧完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水分蒸发阶段,当温度达到105℃左右时,水分全部被蒸发;挥发物着火阶段,煤不断吸收热量后,温度继续上升,挥发物随之析出,当温度达到着火点时,挥发物开始燃烧。挥发物燃烧速度快,一般只占煤整个燃烧时间的1/10左右;焦碳燃烧阶段,煤中的挥发物着火燃烧后,余下的碳和灰组成的固体物便是焦碳。此时焦碳温度上升很快,固定碳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量,煤的燃烧速度和燃烬程度主要取决于这个阶段;燃烬阶段,这个阶段使灰渣中的焦碳尽量烧完,以降低不完全燃烧热损失,提高效率。
良好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温度。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度快,燃烧就愈快。层燃炉温度通常在1100~1300℃。
2、空气。空气冲刷碳表面的速度愈快,碳和氧接触越好,燃烧就愈快。
3、时间。要使煤在炉膛内有足够的燃烧时间。碳燃烧时在其周围包上一层灰壳,碳燃烧形成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往往透过灰壳向外四周扩散运动,其中一氧化碳遇到氧后又继续燃烧形成二氧化碳。也就是说,碳粒燃烧时,灰壳外包围着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层气体,空气中的氧必须穿过外壳才能与碳接触。因此,加大送风,增加空气冲刷碳粒的速度,就容易把外包层的气体带走;同时加强机械拨动,就可破坏灰壳,促使氧气与碳直接接触,加快燃烧速度。如果氧气不充足,搅动不够,煤就烧不透,造成灰渣中有许多未参与燃烧的碳核,另外还会使一部分一氧化碳在炉膛中没有燃烧就随烟气排出。
对于大块煤,必须有较长的燃烧时间,停留时间过短,燃烧不完全。因此,实际运行中,一般采取供给充足的氧气,采用炉拱和二次风来加强扰动,提高燃烧温度,炉膛容积不宜过小等措施保证煤充分燃烧。
供热公司各供热车间的锅炉基本上都是链条炉,属于层燃燃烧。2 链条炉排的燃烧特点:
链条炉排着火条件较差,主要依靠炉膛火焰和炉拱的辐射热。煤的上面先着火,然后逐步向下燃烧,在炉排上就出现了明显的分层区域,共分五个区。燃料在新燃烧区1中预热干燥,在炉排上占有相当长的区域。在区域2中燃料释放出挥发分,并着火燃烧。燃烧进行得很激烈,来自炉排下部空气中的氧气在氧化区3中迅速耗尽,燃烧产物CO2和水蒸气上升到还原区4后,立即被只热的焦碳所还原。最后在链条炉排尾部形成灰渣区5。
在燃烧准备区1和燃烬区5都不需要很多空气,而在燃烧区2、3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空气,否则则会出现空气在中部不足,而在炉膛前后过剩的现象。为改善以上燃烧状况,常常采用以下三个措施:合理布置炉拱;采取分段送风;增加二次风。3 链条炉排对煤种的要求:
链条炉排对煤种有一定的选择性,以挥发分15%以上,灰熔点高于1250℃以上的弱黏结、粒度适中,热值在18800~21000kJ/kg以上的烟煤最为适宜。
煤中含有灰分应控制在10%~30%。粉煤(0~6mm)应不超过50%~55%,0~3mm的煤粉不超过30%,块煤尺寸不超过40mm。
煤中含水量推荐值为:煤中小于3mm的煤粉含量为20~40%时,含水量控制在5~7.5%,煤中小于3mm的煤粉含量为80%,含水量控制在12.5%,煤中小于3mm的煤粉含量为~100%,含水量控制在20%。
目前各供热车间普遍反映煤质存在的问题有:
1、煤炭灰份较多,2、煤炭颗粒不均,3、煤炭中含有大量的杂质,4、煤炭的发热值较低,5、燃烧时不易引燃着火,6、煤炭中水分含量不定。
7、煤炭不好烧,炉渣含碳量高。
一般情况下,锅炉最好使用设计煤种或与设计煤种接近的煤种,以确保燃烧稳定。近年来由于克拉玛依周边煤炭供应日趋紧张,供热公司的煤炭供应日趋多元化,煤炭质量比以往煤种有很大的差异,对锅炉的稳定燃烧和正常供热运行带来很大影响。4煤质对锅炉稳定燃烧的影响
4.1煤的发热量是反映煤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当煤的发热量低到一定数值时,不仅会影响燃烧不稳定不完全,而且会导致锅炉熄火,使锅炉出口温度很难达标,影响正常供热。4.2挥发分在较低温度下能够析出和燃烧,随着燃烧放热,焦碳粒的温度迅速提高,为其着火和燃烧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另外挥发分的析出又增加了焦碳内部空隙和外部反应面积,有利于提高焦碳的燃烧速度。因此,挥发分含量越大,煤中难燃的固定碳成分越少,煤粉越容易燃烬,挥发分析出的空隙多,增大反应表面积,使燃烧反应加快。挥发份含量降低时,煤粉气流着火温度显著升高,着火热随之增大,着火困难,达到着火所需的时间变长,燃烧稳定性降低,火焰中心上移,炉膛辐射受热面吸收的热量减少,对流受热面吸收的热量增加,尾部排烟温度升高,排烟损失增大。
4.3煤的灰份在燃烧过程中不但不会发出热量,而且还要吸收热量。灰分含量越大,发热量越低,容易导致着火困难和着火延迟,同时炉膛温度降低,煤的燃烬程度降低,造成的飞灰可燃物高。灰分含量增大,碳粒可能被灰层包裹,碳粒表面燃烧速度降低,火焰传播速度减小,造成燃烧不良。另外飞灰浓度增高,使锅炉受热面特别是省煤器、空气预热器等处的磨损加剧,除尘量增加,锅炉飞灰和炉渣物理热损失增大,降低了锅炉的热效率。有关资料显示,平均灰份从13%上升到18%,锅炉的强迫停运率将从1.3%上升到7.54%。
4.4煤的颗粒度对锅炉的燃烧有很大影响。颗粒度过大时,煤块在锅炉内燃烧时停留时间过短,煤炭中的焦碳没有完全燃烬,炉渣中的含碳量增大,增加了锅炉炉渣的物理热损失;颗粒度过小时,细煤粉在炉排上燃烧时通风不好,碳与氧不能很好地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易形成黑带,同时细煤粉也易被空气吹起,很快随着烟气被带走,增加了锅炉烟气中的飞灰热损失,(在层燃烧锅炉中,尽量不要燃用煤粉(~3mm)含量超过30%的煤种)。因此要根据煤炭颗粒度合理调整给风量。
4.5煤的含水量在一定的含量限度内与挥发分对燃煤的着火特性影响一致,少量水分对着火有利,从燃烧动力学角度看,在高温火焰水蒸气对燃烧具有催化作用,可以加速煤粉焦碳的燃烧,可以提高火焰黑度,加强燃烧室炉壁的辐射换热。另外,水蒸气分解时产生的氢分子和氢氧根可以提高火焰的热传导率。但水分含量过大时,着火热也随之增大,同时由于一部分燃烧热用来加热水分并使其汽化,降低了炉内烟气温度,从而使煤粉气流吸卷的烟气温度以及火焰对煤粉的辐射热都降低,这对着火不利。
4.6煤中杂质不仅会吸收煤燃烧生产的热量,阻碍煤与氧充分接触,影响煤的燃烧,降低锅炉热效率,增大锅炉运行时的除渣除灰量,而且对锅炉的安全运行带来很大危害。5煤质对锅炉及其辅助设备运行的影响
当进入炉膛的煤质与锅炉设计煤质和校核煤质要求相差较大时,会对锅炉燃烧和辅助设备带来如下不良影响:
5.1煤质较差时,锅炉点火和运行调节困难,难以燃烧,容易灭火,严重影响了锅炉出口温度达标。
5.2炉膛容易结焦,对流管束、省煤器、空气预热器等受热面处磨损严重,且容易积灰,锅炉送风阻力增大,影响锅炉热效率。
5.3煤块较大时容易卡住分层给煤器和炉排,影响了煤炭的稳定燃烧和锅炉的安全平稳运行。5.4煤质不好时,锅炉耗煤量相对增加,炉渣的含碳量也增大,输煤、除渣系统运行负荷大大增加,输煤机、除渣机、抓渣行吊等设备故障增多,煤炭拉运和炉渣拉运成本加大。5.5灰分大的煤燃烧后,不仅影响了除尘器的除尘效果,而且增加了除灰、排灰系统的运行负荷,容易出现运行故障,对工作环境和外部环保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5.6煤质含硫量大时,容易引起水冷壁高温腐蚀,锅炉尾部烟道、省煤器、空气预热器等处的低温腐蚀,造成锅炉爆管,影响锅炉安全运行。6建议采取的应对措施
针对目前煤炭供应的紧张形势和煤质变化引起的锅炉燃烧困难,公司各供热车间应该面对现实,在实际的供热运行过程中,积极试验和摸索,制定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应对措施,努力调整好锅炉的燃烧运行工作,保证锅炉出口温度达标和减少锅炉及辅助设备的运行故障,以保证整个供热工作的安全、平稳、经济运行。建议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6.1加强司炉工的技术操作水平,使司炉人员及时掌握入炉煤的煤质分析情况,特别是煤的发热量、挥发分、灰分、颗粒度大小等,以便针对不同煤质的进行相应的燃烧调整。
6.2加强各煤种的混烧、掺烧和配煤技术工作。通过不断进行燃烧调整试验,探索出不同煤种燃烧时,锅炉的煤层厚度、炉排速度、鼓引风量、各风室的配风等运行参数,并在此基础上试验摸索不同煤种的混烧、掺烧和配煤技术,以提高各种煤质,特别是劣质煤的利用率,降低供热运行成本。
6.3加强对锅炉的燃烧调节工作。保证煤与空气量要相配合适,并且要充分混合接触,炉膛应尽量保持高温,以利于燃烧,调整锅炉负荷按规定操作,监视炉膛负压、排烟温度、氧气、二氧化碳等含量,使锅炉运行参数保持到最佳数值。对由于煤炭颗粒度不均匀、炉排不平整等原因引起的燃烧不完全、燃烧不均,对炉排上的火口或黑带进行人工拨火。
6.4加强对输煤工作的管理。对不同的煤种尽量采取按类分别堆放,根据需要,在不同时期燃用不同的煤种,或按不同的比例搭配使用。输煤时输煤工与当班司炉工及时沟通,对含水量较低或含粉煤较多的煤种可采取适量加水搅拌的办法,输煤时将杂质分拣出来,把大颗粒的煤粉碎等。
6.5加强锅炉燃烧设备和辅助设备的巡检及维修工作。及时排除锅炉及辅助设备(特别是锅炉本体密封、炉排、分层给煤器、省煤器、空气预热器、除渣除尘等设备)出现的故障。6.6加强对锅炉送风和炉膛温度的控制,保持较高的炉膛温度,有利于煤的着火和燃烬,炉膛温度越低,越不利于燃烧。
6.7加强对煤的保管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储煤风化和自燃,降低煤质质量,增加燃烧难度。
6.8加强对进煤质量的严格控制和管理,开辟煤质较好、较为稳定的煤源市场,及时准确地掌握进煤的工业分析数据,提供给各供热车间,以便运行管理人员选择较为适应本单位锅炉的煤种,进行相应的运行调节。
6.9采用比较成熟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改变燃烧状况。如分层给煤技术,煤炭助燃剂,振动碎煤机等。
6.10对个别不适应新煤种的锅炉进行局部改造。如炉排、前后拱的改造等。7结论
随着煤炭供应的日趋紧张,煤质随时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摸索研究不同煤种适应公司现有型号的锅炉,最大限度降低煤质变化对锅炉运行燃烧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供热锅炉的优化运行,不仅可以提高公司整体的经济效益,最重要的可以保证整个克拉玛依市民的正常供热。本课题值得各供热技术管理人员进一步摸索探讨,本文不妥之处,恳请同行们给予纠正。
第三篇:煤质变化对锅炉燃烧影响及应对措施
煤质变化对锅炉燃烧影响及应对措施
一、煤炭的燃烧过程
煤从进入炉膛到燃烧完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水分蒸发阶段,当温度达到105℃左右时,水分全部被蒸发;挥发物着火阶段,煤不断吸收热量后,温度继续上升,挥发物随之析出,当温度达到着火点时,挥发物开始燃烧。挥发物燃烧速度快,一般只占煤整个燃烧时间的1/10左右;焦碳燃烧阶段,煤中的挥发物着火燃烧后,余下的碳和灰组成的固体物便是焦炭。此时焦炭温度上升很快,固定碳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量,煤的燃烧速度和燃烬程度主要取决于这个阶段;燃烬阶段,这个阶段使灰渣中的焦炭尽量烧完,以降低不完全燃烧热损失,提高效率。
对于大块煤,必须有较长的燃烧时间,停留时间过短,燃烧不完全。因此,实际运行中,一般采取供给充足的氧气,采用炉拱和二次风来加强扰动,提高燃烧温度,炉膛容积不宜过小等措施保证煤充分燃烧。供热公司各供热车间的锅炉基本上都是链条炉,属于层燃燃烧。
二、煤质对锅炉稳定燃烧的影响
1.煤的发热量是反映煤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当煤的发热量低到一定数值时,不仅会影响燃烧不稳定不完全,而且会导致锅炉熄火,使锅炉出口温度很难达标,影响正常供热。
2.挥发分在较低温度下能够析出和燃烧,随着燃烧放热,焦炭粒的温度迅速提高,为其着火和燃烧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另外挥发分的析出又增加了焦炭内部空隙和外部反应面积,有利于提高焦炭的燃烧速度。因此,挥发分含量越大,煤中难燃的固定碳成分越少,煤粉越容易燃烬,挥发分析出的空隙多,增大反应表面积,使燃烧反应加快。挥发分含量降低时,煤粉气流着火温度显著升高,着火热随之增大,着火困难,达到着火所需的时间变长,燃烧稳定性降低,火焰中心上移,炉膛辐射受热面吸收的热量减少,对流受热面吸收的热量增加,尾部排烟温度升高,排烟损失增大。
3.煤的灰分在燃烧过程中不但不会发出热量,而且还要吸收热量。灰分含量越大,发热量越低,容易导致着火困难和着火延迟,同时炉膛温度降低,煤的燃烬程度降低,造成的飞灰可燃物高。灰分含量增大,炭粒可能被灰层包裹,炭粒表面燃烧速度降低,火焰传播速度减小,造成燃烧不良。另外飞灰浓度增高,使锅炉受热面特别是省煤器、空气预热器等处的磨损加剧,除尘量增加,锅炉飞灰和炉渣物理热损失增大,降低了锅炉的热效率。
4.煤的颗粒度对锅炉的燃烧有很大影响。颗粒度过大时,煤块在锅炉内燃烧时停留时间过短,煤炭中的焦炭没有完全燃烬,炉渣中的含碳量增大,增加了锅炉炉渣的物理热损失;颗粒度过小时,细煤粉在炉排上燃烧时通风不好,炭与氧不能很好地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易形成黑带,同时细煤粉也易被空气吹起,很快随着烟气被带走,增加了锅炉烟气中的飞灰热损失,因此要根据煤炭颗粒度合理调整给风量。
5.煤的含水量在一定的含量限度内与挥发分对燃煤的着火特性影响一致,少量水分对着火有利,从燃烧动力学角度看,在高温火焰水蒸气对燃烧具有催化作用,可以加速煤粉焦炭的燃烧,可以提高火焰黑度,加强燃烧室炉壁的辐射换热。另外,水蒸气分解时产生的氢分子和氢氧根可以提高火焰的热传导率。但水分含量过大时,着火热也随之增大,同时由于一部分燃烧热用来加热水分并使其汽化,降低了炉内烟气温度,从而使煤粉气流吸卷的烟气温度以及火焰对煤粉的辐射热都降低,这对着火不利。
三、煤质对锅炉及其辅助设备运行的影响
当进入炉膛的煤质与锅炉设计煤质和校核煤质要求相差较大时,会对锅炉燃烧和辅助设备带来如下不良影响:
1.煤质较差时,锅炉点火和运行调节困难,难以燃烧,容易灭火,严重影响了锅炉出口温度达标。
2.炉膛容易结焦,对流管束、省煤器、空气预热器等受热面处磨损严重,且容易积灰,锅炉送风阻力增大,影响锅炉热效率。
3.煤块较大时容易卡住分层给煤器和炉排,影响了煤炭的稳定燃烧和锅炉的安全平稳运行。
4.煤质不好时,锅炉耗煤量相对增加,炉渣的含碳量也增大,输煤、除渣系统运行负荷大大增加,输煤机、除渣机、抓渣行吊等设备故障增多,煤炭拉运和炉渣拉运成本加大。
5.灰分大的煤燃烧后,不仅影响了除尘器的除尘效果,而且增加了除灰、排灰系统的运行负荷,容易出现运行故障,对工作环境和外部环保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6.煤质含硫量大时,容易引起水冷壁高温腐蚀,锅炉尾部烟道、省煤器、空气预热器等处的低温腐蚀,造成锅炉爆管,影响锅炉安全运行。
四、建议采取的应对措施
1.加强司炉工的技术操作水平。
2.加强各煤种的混烧、掺烧和配煤技术工作。
3.加强对锅炉的燃烧调节工作。保证煤与空气量要相配合适,并且要充分混合接触,炉膛应尽量保持高温,以利于燃烧,调整锅炉负荷按规定操作,监视炉膛负压、排烟温度、氧气、二氧化碳等含量,使锅炉运行参数保持到最佳数值。对由于煤炭颗粒度不均匀、炉排不平整等原因引起的燃烧不完全、燃烧不均,对炉排上的火口或黑带进行人工拨火。
4.加强对输煤工作的管理。根据需要,在不同时期燃用不同的煤种,或按不同的比例搭配使用。
5.加强锅炉燃烧设备和辅助设备的巡检及维修工作。
6.加强对锅炉送风和炉膛温度的控制,保持较高的炉膛温度,有利于煤的着火和燃烬,炉膛温度越低,越不利于燃烧。
7.加强对煤的保管工作。
8.加强对进煤质量的严格控制和管理,开辟煤质较好、较为稳定的煤源市场,及时准确地掌握进煤的工业分析数据,提供给各供热车间,以便运行管理人员选择较为适应本单位锅炉的煤种,进行相应的运行调节。
(编辑/刘佳)
第四篇:市场变化对企业运行的影响及引起市场需求变化的原因
市场变化对企业运行的影响及引起市场需求变化的原因
目前,企业订单数量和利润较以往有所减少,主要影响因素有三个:一是受人民币升值影响,二是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三是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不断增加。
第五篇:浅谈粮食保管模式的变化对储粮安全的影响
浅谈粮食保管模式的变化对储粮安全的影响
李保华王庆江
我国储粮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广大基层粮食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总结了丰富的保粮经验,促进了我国粮食储藏技术的进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储粮管理水平得到快速发展,于1956年提出了“四无粮仓”,1976年推出了“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20世纪80年代“双低”、“三低”、电子测温、机械通风等科学储粮技术得到广泛应用;90年代末“四合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我国储粮管理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当今推行储粮规范化管理的总体布局下,出现了一种新的储粮保管模式,现就对当今保管模式的变化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当前推行的储粮保管模式
用胶合板或塑料板做人行走道,铺成田子格形,把粮面拉平压光成镜子面,密闭时铺设塑料膜或粮面直接裸露仓内,即称为“田字形、镜子面”样板化粮仓。
1.1保管模式的优点
在仓房无裂痕内墙刷白的前提下,将粮面整成“田字形,镜子面”,从外观上给人一种“宾馆式”管理的感觉,受到同行和上级领导的好评。
1.2保管模式的缺点
由于只注重外观上的好看,而忽视了粮食储藏最基本的任务即减少粮食损耗、保持粮食品质、降低保管费用,以及安全、经济、有效的保粮原则,使储粮保管的重心发生了偏离,有可能发生储粮安全和品质下降的现象,其不足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保温性能差
在同等仓房条件下,通过对比实验表明,有密闭压盖物料的粮食在进行了冬季通风降温后,第二年粮温回升最高点不超过23℃,一般在准低温在20℃以下;而没有进行密闭压盖的粮食,上层温度一般在27℃-31℃之间,第2层粮温在18℃-25℃之间,中上层粮食难以实现低温储藏。并且在外界气温变化时,上层粮温也随之变化,上层粮
温稳定性差。
1.2.2 药量加大,害虫抗药性增强
由于上层粮温升高,与下层粮温形成较大的温差,久而久之,粮堆表层水分升高,环境湿度加大,形成了一个适合害虫繁殖的储粮环境。实践证明在这种情况下,在高温高湿的季节,仓内害虫发生较普遍,如果采用低药量熏蒸,根本不能彻底杀死害虫,势必加大熏蒸药量;由于粮温较高,湿度较大,在毒气浓度降低到一定极限时害虫又开始繁殖,导致重复熏蒸。这样反复运用导致储粮害虫抗药性增加,难以实现低药储粮。
1.2.3 粮食品质下降快
这种保管模式由于上层粮食受外界影响大,所处环境温度高,从而导致粮食呼吸旺盛、损耗加大,如果在正常保管中不注意这方面的生理变化,随着储藏年限的增加,在粮堆上层30-80cm处出现结露,在仓房的四角及门口有可能出现结块或点翠。这种情况表层粮温越高,持续时间越长水分升高的越严重,结露面积就越大,粮食陈化速度加快导致品质下降。
1.2.4粮情检测易出现死角
目前在大型粮库中粮情检测均采用微机测控系统,它的检测结果只是针对置好的固定点,按照查仓的基本要求,要固定点找规律,机动点查隐患相结合。因此势必破坏“田字格”的粮面,每次粮情检查势必局限于走道板两旁,缩小了检测的范围,至于田字格的中心部位就很难检测,因此造成检测死角,给储粮安全带来隐患。
1.2.5保管员工作量加大
由于经常检查、清扫卫生及施药熏蒸粮面遭到破坏,为了保持平如镜的粮面,每年的春季密封前和秋季揭除物料后,进行一次规模较大的粮面平整工作,这样一方面加大了保管员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增加了不必要的保管费用开支。
2今后粮食保管模式的发展走势
据调查,我国大部分粮库和基层储粮单位仍采用保温材料压盖法,并且在实行“双底”保管的基础上,取得了许多成功的先进保管经验。通过实践证明,近年来推行起来的走道加一层薄膜密闭保管法是不可取的,虽然它的推行提高了粮仓的保管质量,但不能延缓粮食的陈化速度和确保储粮安全,因此在现有的仓房条件下,粮食的保管模式改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2.1实行以控温为主的储粮新技术
在现有仓房条件下,由于仓房隔热性能差,直接影响表层粮温。储粮单位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对仓房进行改造,即没有保温层的增设吊顶、加珍珠岩、泡沫板等保温材料;单门窗改为双门窗等。在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条件下,实行田字格的保管模式仍不能使储粮粮温控制在准低温以下时,可以在粮面上铺设如棉毯、泡沫板、PEF等保温材料,不仅能起到保温作用,而且将结露点转移到保温材料中,吸收由温差作用形成的水气。采用这种保管方式的粮食可以将粮温常年控制在准低温20℃以下,在搞好物理防治时,度夏可以实现无虫,也即实现了无药保管。
当然实现无药保管除需要上述诸多因素外,还需要机械通风积极配合。到秋季后要适时揭开物料进行通风降温,来年在气温回升前把粮面压盖好,方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2.2 积极探索“绿色储粮”的新路子
“绿色储粮”的含义是粮食没有污染,品质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利于消费者的健康。为了实现这一储粮目标,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储粮技术,一是不断改善仓房设施,确保仓房具有良好的保温、防潮、防虫等性能;二是严把粮食入库质量关,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粮食待整理合格后方能入库;三是坚持卫生清扫制度,始终保持仓内面面光,无死角,无灰尘蜘蛛网等;四是充分运用四合一新技术中的机械通风、微机查仓、环流熏蒸等储粮技术,将新入库的粮食水分和温度控制在安全的水分和低温状态;五是运用低温密闭储藏技术,采用新型材料PEF板或双层塑料薄膜夹棉毯进行隔热保温密闭;六是做好门窗防虫处理,安装防虫网和布设防虫线杜绝外界害虫对储粮的感染;七是采用预置害虫陷阱器定期检查粮堆内有无害虫孳生繁殖情况;八是利用轴流风机通风技术,适时排除夏季仓内的湿热气体,降低仓温对粮温的影响,延缓粮温的回升速度;九是由于仓内温度主要来源自仓顶的日光辐射的影响,因此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分期对仓库进行聚苯乙烯泡沫吊顶或者仓顶铺设聚氨酯发泡保温材料,均能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十是对改建或新建仓房墙增加保温层,降低墙体外温对四周粮食的影响。
总之,在实际的工作中如果做到科学的运用储粮技术,可以把粮堆内的温度常年控制在低温或准低温条件下,破坏害虫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从而避免药物熏蒸,杜绝了粮食污染,保持了粮食原有品质,延长粮食轮换周期,节约大量的轮换费用,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粮食,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