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中的净土
心中的净土
刘一骄
《 人民日报 》(2016年10月08日 12 版)
甘孜的天空,与成都实在是迥然不同。有时成都的天空雨后会露出让人期待已久的淡蓝,金灿灿的阳光让很多人痴迷。但甘孜的天空,永远是深深的蔚蓝,如海一般的天空中高悬着一颗一直火辣的太阳。在这澄净的天空所覆盖下的,是高低起伏的山丘,与其包夹着的一望无垠的草原。山地是生机盎然的,青翠的绿色将它们包裹。沿着穿梭其中的公路前行,很容易看到“牲畜出没,缓慢前行”的标牌。不久之后,总是能看到群牛摇晃着尾巴,或是在草地里,或是在公路边,悠然自得地低头吃草,丝毫不注意身边飞驰而过的汽车。最令人惊喜的,是这里大片大片的云朵。每一朵云,都大得像能吞进一座山丘一样,呈现千姿万状的形态。但庞大的它们却静静地悬挂在群山的上方,如同雪一般圣洁,而又轻盈。
稻城是壮美的。它纯净无瑕,仿佛一个圣地。它海拔高,却不会带给人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而稻城的灵魂,则是被称为“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的亚丁。
进入亚丁,冷冷的空气直接钻进衣服里,但并不怎么刺骨。坐进车中,沿途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山与地相互结合,不单调,也不繁杂,恰到好处。这里的树实在是漫山遍野。山脚下、道路边,一排一排的。不管转向何方,看向哪里,生命的颜色总会出现。同行的人说,这里的秋天是个好季节。我想是的。想想,整个亚丁成了一个金色的世界,与洁白的雪山相互呼应,确实让人赏心悦目。
一路上,总是有一座雪山在我们前方。它被群山紧紧簇拥着。其它的山都是绿色的,只有它,在这一片一片的绿色之中,带给了我一片赏心悦目的白。就像一盏明灯,我们朝着它前行。
亚丁有三座“神山”,但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们只近距离地接近了一座,正是先前所见名叫“央迈勇”的洁白雪山。
从餐厅的阳台往外眺望,“央迈勇”似乎近在咫尺。信步下楼,两座青山之间,眼前是一大片草地。绿茸茸的芳草中,夹杂着些许鲜艳的小花,以及一个一个小巧的水洼。两山身披绿衣,围成一个“V”,山脚下,山坡上,满是密密麻麻的“小树”形成的森林。雄伟的山围护着一片池塘,也许是因为水太清了,一眼望去,只能看到水底的石头和青苔,一条鱼也没有。抬头,只见在那两座山形成的“V”中,“央迈勇”傲然挺立。它像是一把三角形的宝剑,顶端是锋锐的剑尖,染上了雪的颜色,寒光夺目。整座山没有一丝绿色,被灰色与白色覆盖。自山顶往下,白色灰色层层渐变,与周围的山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周围的青山绿树芳草,似乎是弥漫红尘气息的俗世,而这座高耸入云的白色山,则如仙境般圣洁、出尘。浑身洁白的“央迈勇”如同是从天外飞来的一般,给整个亚丁添上了圣洁的气息。
雪山、青山、森林、草地、池塘、水洼……当每一个都能成为单独景点的秀美景观汇聚在一起的时候,亚丁就有了它独特的风韵。这里没有因众多游人的到来而失去自己的高洁,是一处完完整整的人间净土。
第二篇:心中那片净土
心中那片净土
界牌中学 2013级4班:王敏
指导师:张冬梅
那片高坡上的树林,我用美好去定义。
每天上学、放学的途中,我都会骑车路过它,然后习惯性地抬头仰望,树林总会用不同的表情迎接我探寻的目光,让我收获一次又一次的惊喜。
清晨,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抬头便被一树繁花迷乱了眼。那是一树怎样的花啊!纯净,美好,洁白,俏丽如一只只轻灵的蝶,静静地栖在枝头令人不由得敛声屏气,生怕一声惊叹就会惊飞满树粉蝶。潮润的空气中氤氲着淡淡的花香,我心中也平添了几许美好淡定。
傍晚,天高云淡。当我匆匆赶回家吃饭时,总会看见树林中袅袅升起的炊烟。那一缕轻烟,映在粉色的晚霞中,撩拨起人的满怀情思,也给树林抹上了些许人间温情。此情此景,总会令我浮想联翩:有这般闲情逸致择居树林的人,是诗人,还是画家?
阳光满地的春日,绿荫阴翳的夏晨,月凉如水的秋夜,银装素裹的冬季„„树林总让我对下一次路过充满了期待。然而,我却从未踏入过树林,只因终日忙碌于“两点一线”的生活,但我以为这已足够。有这片树林陪伴着,我的心就能源源不断地汲取美的养分。这片树林,就是我心灵的阳光地带。
暑假终于在期盼中姗姗来迟,但我已是初三学生,暑假于我平时相比也没多大区别。但唯一不同的是,不再有机会远望那片熟悉而又陌生的树林。时隔不久,便向妈妈乞了一个小时散步,其实是为了看望树林。
迫不及待地来到高枝下,一抬头,却顿时愕然:高坡上多出了一块空地,四周凌乱地散落着砖瓦和树木。我默默地拾起一片瓦,又痛惜地捡起一根枝。这砖瓦,是属于那曾经升起炊烟的房子的吗?这树枝,是属于那曾经开满繁花的大树吗?
怎么会变成这样?小镇中最后的一片天然树林,人们竟也不愿放过。难道,只有小镇被钢筋混凝土筑就的大厦充斥而不见湛蓝的天空时,只有当小镇的夜晚被霓虹灯刺眼的光芒照亮而不见温情的月光时,抑或只有当小镇的空间被喧嚣的流行音乐湮没而听不到悦耳的鸟鸣时,人的心才会得到满足么?我悲愤地凝望倒下的树,它们不语;我沉痛地仰视尚未倒下的树,它们默然,却依旧用挺拔的躯干撑起葱郁的树冠,洒下一片浓浓的树荫。这时,有风吹过,细碎的树叶相互碰撞,奏响一曲悲情的哀歌,为自己,更为人类。
面对越来越污浊的河水,面对越来越少的绿地,面对一种又一种珍稀动植物的灭绝,还有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赤潮„„人啊,你们怎么可以无动于衷甚至变本加厉?难道伴随着环境一同恶化的还有我们的心灵?
心灵本是一粒种子,需要以美丽为阳光,以真诚为甘霖,以善良为土壤,才能在阳光地带成长。为自然留下一片阳光地带吧,有阳光,有花香,有鸟鸣。相信自然的阳光地带定会演化为心灵的阳光地带,孕育出一颗颗向往美好的心灵!
这就是我的家乡——安县。一个既平凡有和谐的地方。我愿意用心灵去守护这片净土„„
第三篇:为了心中那片净土
为了心中那片净土
——记大悟县阳平镇余冲教学点余廷丰教师
大悟县阳平镇初级中学 黄志永 ***
QQ:1198077061 前言:“一校终身四十载,两袖清风守讲台,扎根山区育桃李,赢得芬芳八面来!”
地处大悟县阳平镇余冲村的余冲教学点,其前身是余冲初级小学,这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一直到2008年,村里才修通了第一条通往县城的公路。1975年7月,刚从大悟一中高中毕业的余廷丰回到了家乡,当起了民办教师。这一干就是四十个春秋,他也从一个充满青春的小伙子转变成了一个发白发苍苍的老教师。
“在我工作的教室里,放飞的是希望;在那块黑板上,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我用那根粉笔画出的是彩虹,留下的是泪滴……”(余廷丰)。
一、“不用扬鞭自奋蹄”
有人说过:“一个脑子里装满自己的人,纵然是物质财富的富有者,他在精神上却是空虚的;因为他不懂得人生真正的价值是什么,他只是贪婪地向社会“取得”,而不是努
力地为社会“贡献”。这种人永远尝不到精神享受的滋味。“我从不言苦不叫累,无怨无悔,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不图名利。为了山区的孩子,在艰苦的教学一线,一奉献就是一辈子”。余廷丰老师如是说。
在近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不计报酬,甘为人师,做一个无怨无悔的辛勤园丁。四十余年来,他一直在余冲小学任教至今。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于山。刚当民办教师的那几年,村里的年轻人都到村里挖磷矿,干两天活挣的钱就相当于民办教师一个月的收入,余廷丰没有动摇,仍坚持着自己的信仰。
“村小学鼎盛时期,有六个年级、十二间教室、十二名教师和二百多名学生。”当地村民常讲,“后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增多,生源越来越少。2004年,村小学变成教学点。当时有四十多名学生,四位老师。由于该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一些年轻老师来了没呆多久久调走了。到2011年5月,教学点剩下十一名学生,两名老师。2012年9月,这里仅剩下余老师和两名学生……。”“除了唱歌,余老师什么都教”,当地村支书也常常念叨。尽管如此,在余老师简陋的办公室里,黑板上依然工工整整写着作息时间表,办公桌上,各科作业本依然整齐地摆放着,一如人品。
“虽然学生不多,可教学上马虎不得!”余廷丰老师常笑脸面对每一个关心教育的人说。近四十余年教学生涯,并
非一帆风顺;有过喜悦,也有过不幸;经历过挫折,也遇到过很多困难;但都动摇不了他为山区教书育人的信心和决心。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学习进步,余老师做到了从不因个人私事而耽误学生一节课。为辅导学生,他更是牺牲了自己不少的节假日。每当妻子,儿子问余廷丰:“你为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总是异常坚定:“为的是山区的孩子学好知识,早日成才,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
二、放飞希望、描绘彩虹
“四十余年来,我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勇挑重担,从无怨言。几十年来工作是平凡的,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豪言壮语,只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实干家。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尽管工作职位在变化,但敬业的精神,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没有变。”(余廷丰言)
教师和母亲,是一个神的两个化身。母亲的奉献默默地奉献给了儿女,而教师的慈爱却默默地奉献给了学生。余老师的爱总是带着“批评的目光”,总是用爱的圣泉清洗学生心灵上的尘块和污垢,让他们的心灵闪耀着金子一样的光芒。
那年秋季开学不久,余老师上课,走进教室时,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张张气愤、哭哭啼啼的小脸蛋。有的说:“老师,我的彩笔不见了”;有的说:“我的铅笔不见了”;有的说:“我差几个本……”。余老师经调查,发现是一个家庭很贫穷的女同学干的……。事后,他没采取粗暴的态度训斥、责备那个女学生,而是主动同她谈心,帮她分辨对与错、树立改正错误的信心和决心。为了不伤害那个女学生的自尊心,余廷丰还在班上制止学生喊她“小偷”,要求同学们理解她。当余老师用真诚的心向学生们介绍了这个同学的家庭情况后,同学们都默不作声。课后发现同学们热情地牵着她的手,玩得不亦乐乎。
“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爱”是育人的基础。爱学生就要从一点一滴的细小事情做起,关心体贴,“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不能使幼小心灵留下阴影,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让这一棵棵幼苗不受害虫侵蚀。”(余廷丰)
三、殚精竭虑、培育桃李
常年超负荷的工作,余老师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经常发作,发作时睡觉起床都很难,连高凳也不能坐,上完课也只能靠墙站着批改作业。2000年11月时,他口腔溃疡,整个上腭皮都腐烂了,导致近一个星期饭不能吃、话不能讲,万般无赖之下,余老师只好让学生自己做作业,进行单元检测。
2002年春,他咽喉炎再次发作了,也是饭不能吃,喝水都很痛苦,但他还是没有请假,一直坚守岗位。当年“五
一”放假期间,同校共事的余书华老师到河南新乡经复查,结果是鼻癌,不得已余书华老师被迫请假治病。中心小学听说后,表示另派其他教师来带余书华老师的课。听到消息,余廷丰老师找到中心小学校长,说余冲教学点现条件差,不用派人去……。而后,他把四个年级的学生合在一个教室里,这样四个年级的教学任务就落在他一个人身上……。
“沿着这40年的教坛之路走来,我领略到了浅尝甘霖的欣喜,屡遭挫折的痛楚,不眠不休的焦虑……。是孩子们清纯的眼眸给了我力量,是领导关切的话语给了我鼓励,是同事们的微笑给了我信心,是家长的信任给了我支持”(余廷丰)。
四、老骥伏枥、浅尝甘霖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余老师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它是那么自然平淡,不带一丁点儿世俗与社会的污浊;它又是那么珍贵不凡,带着震撼人心的纯洁,清灵秀气得像喜玛拉雅山上的雪莲花。
守着一个教学点,教书四十年。余廷丰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作,他用实际行动为农村的教育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为了千百个生长在农村的孩子能够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茁壮成长,他不怕苦不怕累,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着,脚踏实地地工作着。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余廷丰老师的事迹先后被各媒体报道:大悟教育网——“扎根山区育桃李,一片爱心献教育”(2012年12月);孝感晚报——“教学点上的守望者”(2013年11);湖北日报——“三个人的学校”(2013年1月)。而余廷丰老师本人,也先后被各级党委、政府表彰,2013年秋季,更是被大悟县政府表彰为“大悟县十佳最美乡村教师”。
“对于当初的选择,我无怨无悔!我感觉到从事教育事业是我一生的幸福,我将用我今朝的热血去谱写明天的辉煌,我将用自己的双手和大家一起默默耕耘,共同托起这如日东升的乡村教育”(余廷丰言)。
附人物简介:
余廷丰,男,1956年2月出生于大悟县阳平镇余冲村一农民家庭,1975年高中毕业后回家乡当起了民办教师。近四十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于教育事业,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其事迹先后被各媒体报道:大悟教育网——“扎根山区育桃李,一片爱心献教育”(2012年12月);孝感晚报——“教学点上的守望者”(2013年11);湖北日报——“三个人的学校”(2013年1月)。2013年秋季,大悟县十佳最美乡村教师”之一获得者(大悟县县政府表彰)。
第四篇:守住心中的那片净土(韩楠)
守住心中的那片“净土”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们无利而不往,小至平常百姓,大到政府官员,似乎心中的这杆天平难于持衡,当面对一己私利时,往往许多人没能恪守住心中的这把天平,以致深陷泥涡,无法自拔,玷污了心中那片神圣的“净土”。
说到这,我们无不为时尚店的厨师长韩楠,表示崇高的敬意。为什么这么说呢?事情是这样的,有个先前送油的供货商来找我们的韩厨师长谈话,说:怎么不用我们产的油了,于是韩厨师长说道:你家油太贵了。那供货商倒也挺机灵的,说道:要不这样吧,每件油我给你4—5元的回扣,怎么样?这时候韩厨师长也够直白的说道:可别啊,我还想继续在这工作,你要是这样,还不如直接给我们便宜点呢。看着韩厨师长的心如此坚定,于是那供货商只能娓娓离开。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本人也事先向韩厨师长了解了此事,在聊天中厨师长跟我说:自己在这个企业工作也有几年了,这已经融入了自己很多的汗水和心血,如果因为这些小恩小惠,不仅把自己辛辛苦苦换来的事业给毁了,还违背了自己做人的底线。再说,企业对我非常的照顾,我岂能做出泯灭自己良心的事,做人要懂得知恩图报。这时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触动着我大脑里的任何一根神经,因为韩厨师长守住了他心中的那片“净土”。
在这错综复杂的社会中,韩厨师长的例子使我们都清醒的认识到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深刻含义。因此全面增强对拒腐防变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不断加强自身的责任感,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牢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才能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同时,让自己站稳立场,做到自重、自律、自警,常怀律己之心,抵御住各种诱惑,始终保持壹加壹人的浩然正气,坚持恪守住心中那片神圣的“净土”。
第五篇:寻找心中的净土瓦尔登湖优美散文
有一个故事,一个渔夫整日以打渔为生,每天只打很少的够吃一天的鱼便在海边悠闲地晒太阳,一天一个有钱人见到他在懒洋洋地晒太阳便过去批评渔夫好吃懒做,有钱人说:“你怎么不去搞水产养殖?过几年那可以赚多少钱啊!”渔夫说:“赚那么多钱干什么?”有钱人说:“这样的话就可以不用每天出海打渔了!”渔夫问:“不出海打渔了那我每天干什么?”有钱人显得很骄傲的说:“你就可以整天很悠闲的晒太阳了!”渔夫说:“我现在不就在很悠闲的晒太阳么?”有钱人语塞。芸芸众生,世间万象,我们经常无法在纷繁复杂、灯红酒绿中看清自己真正需要的归宿。
百六十余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选择在瓦尔登湖畔独自幽居。三年中,他建造了自己的小屋,一边渔猎,一边沉思;一边耕耘,一边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深深影响了一代人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
“我隐居在林中,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只和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周旋,看我究竟能否领略其中的奥秘。以免待我将死之时,才发现我原来听天由命,我想深入生命,以摄取精华,我想藉此坚忍不拔与精心简朴的方式,剔除生活中的一切累赘,以大刀阔斧的方法,摘取生命之核,显其最根本之面目。生命如无核之果,我也将此显露给世人,如能通过体验而获正果,也可将其福音带给世人。” 梭罗如是说。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雪域;冰雪淅淅、孤舟独钓的寒江;群山葱葱、紫雾腾腾的山林,想一想都让人心醉!可是,能无忧无虑地过这种生活的人真能存在么?现在已无真正的隐士。《瓦尔登湖》的作者大卫梭罗也只是过了三年的山林生活便又重新入世,即便是如此,这段经历也是弥足珍贵,试问有谁能花三年的光阴来尝试这种简朴生活并能够富有情趣地刻录下自己的心迹?梭罗并不是一位隐士,而是一个生命的探险者,他不是为了逃避生活,而是想以一种赤裸裸的姿态去直面生活,走进生活的深处,为人们提供生命的真信息。在《瓦尔登湖》的第一章中,梭罗就已经向读者说明,他在瓦尔登湖的隐居生活是为了证明一个观点,即人类真正的生活必需品通过简单的劳动就可以轻易地获得。在书中,他这样说明自己来到瓦尔登湖的意图:“我隐居在林中,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只和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周旋,看我究竟能否领略其中的奥秘。以免待我将死之时,才发现我原来听天由命,我想深入生命,以摄取精华,我想藉此坚忍不拔与精心简朴的方式,剔除生活中的一切累赘,以大刀阔斧的方法,摘取生命之核,显其最根本的面目。生命如无核之果,我也将此显露给世人,如能通过体验而获正果,也可将其福音带给世人。”在书中,梭罗还从经济角度详实地记录了他在隐居期间的所有经济记录,他用他记录的数字证明了简朴的生活方式——个人隐居生活的实际可操作性,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说:“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而他短暂的一生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梭罗,他的思想比我们走得深远,他超越了感官的愉悦让思维的触觉深入生命和自然的内核,让灵魂找到了一个依托的所在,同时将自己的内心对生命的种种感受,提纯为一种精神一种智慧,他勤奋著书,创作了二十多部思想性的随笔来润濡千千万万读者的寂寞心灵,让人们从中获得生活的勇气和智慧。特别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读着《瓦尔登湖》,会感觉心情恬静下来,觉得他的文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人衷肠。”(最初译者徐迟语),会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归隐田园“南山种豆”、“东篱采菊”的东方自然之子陶渊明,他自耕自作,观照自然和生命的本身,让生命和自然相融,同样也曾给我们以最直接最真实的启示。这是自然之子的伟大之处,也是所有伟大心灵的非凡之处,他们的光芒总是辐射人间,让许多在尘世漂泊的灵魂找到安宁的家园,不至于在纷争的名利场中迷失自己,不致于被泛滥的物质异化而丧失了人性的本真。
同学们,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自己的内心探险去吧!
“无土时代”,我们的生命根植何处?
语文科组 冯素梅
电影《天下无贼》在全国公开上映引起社会轰动,相信不少人能对片中明星如数家珍,但不知有多少人知道原著作者是谁。电影是根据赵本夫的中篇小说改编而成的。
和《天下无贼》的通俗感人不一样,赵本夫在《天下无贼》之后创作的长篇小说新作《无土时代》则关注着人类在“无土时代”里的生命状况和生存意识,里面凝缩了很多的思考,如果联系现实细细品味,它的醇厚和繁复会让人陷入深深的忧虑。
《无土时代》叙写了现代城市从钢筋水泥、霓虹闪闪的现代都市到乡土化、纯净化、原始化的变迁。小说故事情节曲折,内容新奇、环环相扣,同时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交替描写。小说面对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探讨着人们面对高楼与土地所作出的选择:太多的人一生奋斗的目标不过是抹去一身的土气,而又有太多的人居于高楼却喜欢自然的气息。它讲述了既冷峻而又严酷、既滚烫而又炽热的现实生活,展现了当代民众对土地的执著与眷恋,带给人们巨大的心灵震憾,反映了现代社会人类焦躁的城市生活和美好的田园追求,揭示了当代中国城乡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作品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它是人类对生活、对土地的一种渴求和向往。作品通过对主人公石陀的讲述,展示出作家独特的审美追求和价值理念,反思着城市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和生存问题。
经济的快速发展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城市和乡村究竟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无土时代》的描述触目惊心:城市里到处是高楼大厦水泥路面,城市人讨厌春秋四季风霜雨雪,已经完全忘却了头顶上的天空和太阳,紧紧挤在“城市”的套子里走向迷失。农民挤进了城市的各个角落,村里留下的房屋无人收拾日渐倒塌,土地荒芜一片破败;除了村长,草儿洼的所有男性都离开了农村,留守的女性欲望压抑性情全变,城市里的男性农民流连暗娼发泄欲望。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呈现出强烈的“荒原”景象。
小说用“无土时代”来命名,在很大程度上揭露了现代文明的工业废墟和城市社会浓烈硝烟,反映出在这个物质文化极其繁荣的社会背景里,城市人的生活、情感发生着畸变和扭曲。同样,在现代文明急剧扩张的“无土时代”里,仍然居住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热爱土地、眷恋自然,他们同样在城市里居住,但是城市的发展变迁让他们意识到自我精神的空虚和失落,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寻找自我生存的根基。为此,著名评论家王干对该小说作出了深情的发问和评述:“是谁在都市里播种麦子?是谁在城里怀念庄稼?他们莫非是城市社会的破坏者?他们难道是是现代文明的掘墓人?”
很显然,“无土时代”中的“土”已不仅仅是实指意义上的土地,而是指足以承载人们生存的生命之源,精神之基。显然是作为一种根本性的哲学层面的价值观来演绎的,它成为小说中许多人生命行为或潜或显的动因。
《无土时代》是写实的,又是浪漫的;它是真实的,又是奇幻的;它是粗犷的,又是细节的;它是叙事的,又是抒情的;它是感性的,又是思辨的。小说的人物形象极其生动,又借鉴悬疑小说的某些特征,故事悬念叠生,非常好看。时下的长篇小说普遍思想匮乏,而《无土时代》继王小波《黄金时代》等三部曲之后再次展示出思想锋芒,对全球化为表征的现代文明进行了尖锐的反思,对当下经济过热、国土流失、生态失衡等社会问题也作了深刻的追问。《无土时代》这部赵本夫继《天下无贼》之后创作的长篇力作,值得我们忙里偷闲花点时间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