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模版]
小组学习课堂需注意的十个问题
这两周,各班级分开了小组,大部分教师都能在课堂中发挥小组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下面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自学后,才进行对学和群学。充分自学后,后进生会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提出疑问,小组长对他们的指导才会更有针对性。这也符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小组长不要在同一个问题上反复讲。可以先问组员:什么地方不会?让他先暴露问题,只讲一遍。小组长要先讲思路,后讲做法。语言格式是:这个问题要怎样想?为什么要这样想?还有别的思路吗?最简捷的思路是什么?
2、教师一定要发挥小组评价的作用,每人准备一个可保存,可累积评价的笔记本。有的老师课堂评价太随意,随便在黑板上写几个分数。
3、轮到成绩差的孩子回答问题时,学生往往会哄堂大笑。教师要对后进生的点滴进步大加鼓励,也要引导班里学生对这些孩子多加鼓励,真诚的欣赏这些孩子的点滴进步。表扬学生的时候,不能只会说,你真好,你很棒。学生会不好意思。不要表扬结果,可以表扬过程,如,你回答得很好,老师很佩服你,你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你开始做题使用了因式分解,最后用了一个简便的方法使结果很顺利地得出来了。这样表扬就很具体,学生会心服口服。
4、教师还没有做到完全相信学生,还缺乏等待的艺术。往往群学还没有进行,教师就迫不及待的进行讲解。一些知识完全可以由小组长上台讲解,发挥孩子善于展示的天性。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到:静悄悄,不辅导,(不能把答案太快地告诉学生),同时,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即注意看和听,把握学情。
5、班级人数多,小组多,展示不过来怎么办?可以用不同问题轮流展示的方法,也可增加点问题难度,让小组竞争展示,回答问题多则加分多。
6、程丽红老师提出,学生积极性太高,吵的太很,太注重分数,以至于忽略了知识。开始进行小组学习,能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是很好的开端,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要慢慢引导,要注意培训,要制定规则,要注意所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比如可按程度不同,把每个小组组员分成一二三四号,最难的问题让每组一号同学答,容易的四号答。这样不但体现了公平竞争,而且每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比如别的小组回答问题时,其他小组该如何认真倾听,大声喧哗如何处罚等;比如指导学生二人讨论,只需二人听见的声音,四人,使用四人声音,全班回答问题,则需声音洪亮,让全班学生都听见。
7、这段时间,老师们上课后,最好都写一写教学反思,记下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得与失。
8、每节课必须目标明确,包括自习课,让小组有事可做;建设小组不要怕浪费时间,小组文化建设、小组纪律、如何展示、课堂模式都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去培训。
9、小组合作学习也应该根据学习内容进行,需要合作的就合作,不要为合作而合作。比如读课文,你让孩子对着脸读,可能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10、展示时,教师做到:①认真倾听学生说话,②指导学生说话,③不重复学生的话(有的学生说到重点了,老师重复了一遍,这样不好,可以这样做:可以说,你说得很好,这个地方是重点也是难点,你再说一遍好吗?教师要学会做一个智慧型的懒教师。
第二篇: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但是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各小组成员间关系不融洽、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目标无意义、教师忽略了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展示等问题,需要我们去注意,去避免,去解决,让这新型的教育模式在我们的教学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教育理念下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异质小组为主的学习共同体,旨在促进不同程度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成绩为激励依据,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学习创新体系。从内涵来看,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属于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共同体。[1]这样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育理念。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一种生生、师生对话的行为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它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但是我们在强调其优点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各小组成员间的关系是否融洽
组建一个小组目的是让小组内的学生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这一点出发每一教师都要时时注意观察学生情感动向,了解小组成员间的关系是否融洽。许多教师把本班学生分成了小组,组织了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小组成员间关系不断融洽,学生互帮互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发展,个性得到了张扬。而有部分教师同样把学生分成了小组,组织了学习,但是没有注意做小组内学生之间关系的协调,中途使许多学生关系紧张,个别优生对差生产生歧视心理。
案例:一位学生开学初回家时对其母亲说:“妈妈,我今天好高兴哦,老师分小组时终于不把XX同学分到我们组了,他成绩最差了,上学期总是拖我们小组的后腿。”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学生对他所谓的差生产生了埋怨、歧视心理,很不愿意与其共同学习,精神压抑,同时我们不难想象被称为差生的学生一定产生了自卑感,无学习兴趣。那么以上这一现象我们该如何避免呢?首先,教师注意作好组建学习小组前学生的思想工作,事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小组不是纯粹的交友小组或娱乐小组,而是一个合作学习的团队,就像到了社会上,我们不能选择单位里的同事,难以选择和谁做邻居一样,我们要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是要关心那些交往能力弱、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司学,愿意接近他们,争取共同进步。[2]其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既要宏观掌控,又要微观协调,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目标是否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是通过小组内的讨论,意见的沟通及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成果交流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而这个任务与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深度、难度,是要通过学生们的思考,相互讨论之后才能完成弄懂的,这才体现出合作的价值。如果一个人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却要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合作学习就显得无意义了。案例:教师在上六年级《老人与海鸥》时,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划出文中描写老人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的句子。问题一出示,各小组的同学很快围在了一起,但是他们没有讨论就直接在自己的书上划了出来。
从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完成,这时用小组合作学习显得没有必要。为避免合作学习的盲目性与无效性。我认为教师要熟悉掌握教材,在教材中选取重点、难点或热点问题,并了解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学习准备和可能反应,确定讨论的目的,形成讨论的题目和具体要求。[3]讨论的题目如果创设得有针对性、启发性能使得“一石”能激起“千层浪”;创设得有挑战性,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创设得有趣味性能让学生“欲罢不能”。
第三、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是否已正确对待 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都能积极地加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在讨论某些问题时由于学生思维存在个性差异,讨论的结果也不相同,在不同的结果中,有些是教师希望得到的最佳答案,而有些却与教师所预设的最佳答案有所差距,这时有些教师会只抓住最佳答案,让讨论出最佳答案的小组来展示他们的成果,而忽视了其他小组的讨论成果。
案例:某教师在上四年级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时,教师说明条件: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三分钟。之后出示问题:怎样才能尽快地吃上饼?教师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问题。在教师精心预设与适时管理、调控之下学生有序地探讨着。几分钟后各小组都完成了探讨任务,教师快速地巡视发现全班共有三种不同的答案,分别是:用18分钟能吃上饼、用12分钟能吃上饼、用9分钟能吃上饼。这时教师点明让“用9分钟能吃上饼”的小组上台演示,演示完之后教师直接明确这就是烙饼最短的时间。接下来就进入了下一环节的学习。
如果长期的小组合作学习都像案例中的教师一样,学生的积极性会被慢慢的被打消掉。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找出几种不同的又有代表性的答案来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学生会经过对比找出最佳答案,答案不完整或不正确的小组学生也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如果时间有限,教师应说明没有展示的小组,可以在下课与老师或同学交流汇报,也可以将其成果在教室里展出。总之,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劳动是受了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和认可的,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4] 总的来说,“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在我们实施过程中会碰到许多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继续去探讨、去研究、去解决。只要我们始终以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为目标,尽量避免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不利因素,这样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就一定会在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焱波.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C].青年时代千校万师专集,2013(10)
[2]、《教师如何上好课》[R].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04页 [3]、《教师的教学技能》[R].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134页 [4]、《教师如何上好课》[R].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08页
第三篇: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
在当代中国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小组合作学习日渐受到各地学校老师的青睐,形成了丰富的合作形式和方法。但在笔者的听课经历中,扎实有效的小组合作并不多见。究其原因,是对某些细节问题缺乏敏感和打磨。这些细节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小组合作学习从哪里开始?
对学生来说,只有具备了合作的意识、方法、能力和习惯,才能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但这些方面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简要地提出几个要求,让学生领会一下即可生成的,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系统培养和训练,这里的细节不是培养的时间长短,而是训练的起点:从哪里开始培养和训练?可以从同桌合作开始,先尝试让同桌两人之间相互言说、倾听、补充与合作,再逐渐过渡到小组合作。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和适应过程。如果同伴两个人都不能很好地合作,如何指望他们能够顺利地进入到小组合作?
开展合作学习有哪些前提条件?
这里强调的是一些基础性的条件,至少包括三个条件:其一,学生对要学习讨论的内容要有基本的阅读了解;其二,合作交流前,学生先要有自己的思考,带着自己的思考与同学共同分享、探究,如此才能避免用集体的思考和声音替代个体独立自主的思考;其三,学生需要有合作需求。之所以存在“为合作而合作”的现象,原因之一在于学生本无合作的欲望,却硬要让他们合作。
如何分组? 一般情况下,存在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两大类型,许多老师陷入了纠结之中:两种分组方式各有利弊,如何取舍?解决之道在于轮换,不宜一学期或一学年都是同质或异质分组,可以这个月同质,下个月异质,取长补短,互补共生。
如何分工?
小组合作过程中,需要对谁做主持人、监督员、记录员、小组发言代表等有明确具体的分工。分工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也在于小小分工背后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有了分工,才会有责任;有了责任,才会有担当;有了担当,才会有更好更快的成长和发展。这样的小组分工,就把教学与德育、成事与成人融合联通起来了。
需要有什么合作的规则?
规则就是小组合作中对学生该如何做的具体要求。其中代表性的合作规则是“弱者先说,大家补充,强者概括或总结”。判断弱者和强者的标准,不只是成绩,还有性格和习惯:个性内向、内敛,课堂上不爱主动发言表达,沉默寡言者即为“弱者”,反之则为“强者”。
小组合作是否有“时间底线”?
经常看到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后,不到1分钟就匆忙结束,这样的小组合作不可能有实效,只能沦为形式化和表演化的小组合作。在我看来,真实有效的小组合作时间,至少不能低于3分钟。当然,到底安排多长时间,要视学情和合作学习的内容而定。
小组代表发言的第一句话该怎么说?
如果小组代表的第一句话是“我认为,我发现,我觉得……”教师需要赶紧制止和纠正,恰当的表达应该是“我们小组……”。无须小组合作,个体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既然是小组合作之后的代表发言,就不能只讲自己的,否则,前面的小组合作基本无效。
如何对小组代表发言进行评价和反馈?
一方面,评价谁?有的老师习惯性地点评小组代表,这是一种方向性的错误,实际上应该评价其背后的小组合作质量与成效。我们倡导教师这么评价:通过这位小组代表的发言,我发现他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很有成效,具体表现在,1、2、3……教师的评价语言切忌抽象的表扬或批评,越具体、明晰,越有针对性越好。另一方面,谁来评价?不只是教师,也可以让小组和学生之间互评,还可以让小组与个体学生自评,如此一来,就具体实现了“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
如何引发小组间的互动交流?
小组合作结束之后,进入到全班大组交流,此时很容易陷入“报幕式交流”的误区:小组代表各讲各的,组与组之间没有任何交集地互动,彼此割裂……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教师需要在第一个小组代表发言之前,发出清晰明确的指令要求:第一小组代表发言之后,其他小组代表在介绍本组合作学习成果之前,先对前面小组代表的发言,或评价、或补充、或提问、或质疑……在此基础上,再介绍自己小组的合作成果。这样一来,小组与小组之间就有了互动、对话和交流。
如何培养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倾听能力和习惯?
合作的过程,就是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倾听,实现生命能量相互转化的过程。这里的关键细节,是教师需要不断提醒并鼓励学生做好批注或笔记,把同学、老师在讨论中生成的好的观点、思路、方法和语句及时记录下来,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这个细节有助于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提升捕捉、提炼资源的能力。
小组合作如何体现年段特征?
这不仅涉及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学段的小组合作特征、要求与方法的具体化,甚至包括同处一个学段,如小学,低年段、中年段、高年段等,各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特殊合作要求和方式如何拟定。同时,也需要对不同年段之间的小组合作如何实现有机关联、衔接、转换与提升,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与研究。
小组合作如何体现学科知识特性?
例如,语文课如何开展小组合作,体现“语文味”?数学课如何体现清晰的“数学文化”,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等不同学科的小组合作如何展现出明晰强烈的“学科感”?再进一步而言,即使是同一个学科,如语文,教“议论文”,如何进行小组合作?散文、小说、古诗词等又该如何进行小组合作?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教研中重视和解决。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有的教师基于根深蒂固的教案意识和教案情结,完全按照教案预设的小组合作时间节点来安排,不到这个节点就“按兵不动”。实际上,教师完全可以依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及时生成小组。这说明,小组合作也需要“动态生成”。
如上点点滴滴的细节,教师如果能够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关注并践行,那些形式化、表演化的小组合作,才可能走向扎实有效的、真正的合作学习!
第四篇: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风生水起,但不可否认的,在教学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难题、一些困惑。
一、是否小组合作一定要采取席桌式坐法?
学生换了新的席桌式坐法,会比较兴奋。而且由于座位的安排,对面的学生会在课上互相挤眉弄眼,并排坐的会讲话,而由于每个学生不再是面对老师,所以有时老师会注意不到。对于这种情况,我一般在上课时经常走到学生中去。我上课时基本上也不再站在教室前面,都是走到教室中间,在各组间走动。更加关注学生,并在下课后跟各科老师进行交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培养好组长,在班级树立良好风气,形成积极的学风。
二、怎样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不以成绩论成败
组内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里主要指学习上的差距。每个组都会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往往这些学生又特别敏感,在评比学习的时候,他们往往是要拉后腿的。这就要班主任引导学生全面地评价同学,我一再在班上说,分数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学会做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学会宽容别人的缺点。在学习问题上,我不允许小组内出现“都是怪你考得这么差”这类责怪的语言。如果小组内有人学习有困难,那是全组的责任,大家都应该帮助他。所以,一学期下来,我们班没有同学因为学习成绩差而受到其他同学的歧视。所以组内学习能力强的同学都会主动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
三、特殊学生的教育问题
每个班都会有一些行为习惯差的,不讨同学喜欢的学生,但这些学生更需要小组的合作。但是他们安排在哪一组呢,没有哪组愿意接受他们,勉强接受也会经常出问题。我班上就有这样的学生,比较突出的是杨瑶。她性格很外向,脾气又非常倔,在同学面前表现的比较霸道,在小组内惹了不少的麻烦。每次她这么做都是想吸引同学的注意,想跟同学玩,只是用错了方法。每次我找她谈话,他都知道错了,但是总是不能控制自己。我和小组成员交流,他们也承认杨瑶在组内是受孤立的,然后我再大力表扬杨瑶的优点,提出小组同学要多关心杨瑶,同时表示老师也会找杨瑶谈心。学生看得到杨瑶的进步,小组成员的评价是“杨瑶虽然还是会搞恶作剧,但是比以前好多了”。全班同学都可以从矛盾的产生和解决中会学习到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拥有一颗宽容与感恩的心。
第五篇:课堂观察应注意的问题
课堂观察应注意的问题
要使课堂观察活动更加有效地开展,特别是在推行新课程的今天,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方法和规律,我认为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课堂观察必须具备主题意识。作为整体而言,每次课堂观察教研组可以确定一个研究主题,将观察范围和观察面缩小,有利于把问题研究深刻透彻;作为个体而言,教师甚至可以长期的就某一主题开展课堂观察活动,这时,这个“主题”其实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的“课题”;
二是必须具备细节意识,量表制作是关键。没有细节的捕捉就没有课堂观察,捕捉有研究价值的关键细节,是个体观察的关键工作,事关关键细节的描述却必须十分精细。只有抓住细节,数据准确,才具有说服力和针对性。
三是观察点的确定不在于多,而在于准确与有效。一定要根据上课者说课材料去挖掘、提炼,根据学情、教学设计、教师的特点与需要去选择、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