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蒋芳芳 《冼星海》教学设计
巢 湖 市 柘皋 中 学
科目:音乐课题:冼星海教师:
蒋芳芳
教
学
设
计
《冼星海》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介绍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及作品创作的年代、背景,认识、了解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光辉一生。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对作品整体把握的鉴赏能力,通过细赏其中的乐章,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感受作品情感内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聆听、感受《黄河大合唱》各乐章的链接,引导学生把握该作品的音乐情绪及音乐力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并思考音乐要素在该作品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
一、情景导入:通过抗日战争视频资料,创设欣赏抗日歌曲的音乐氛围,(音像或图片资料)
1.设问:引导学生说出抗日战争时期的优秀歌曲?(《解放区的天》、《东方红》、《二月里来》)
感受音像片段。让学生简单了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历史情况。
展开深入
二、欣赏歌曲《二月里来》(图片投影)1.设问:
(1)歌曲的作者是谁?(冼星海)(2)冼星海的介绍?
① 冼星海广东番禺人,人民音乐家。1905年出身于贫苦的船工家庭。在中学时开始学习音乐。1926年进入“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学习小提琴及作曲理论。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第二年1929年赴法国巴黎深造。1935年结业于巴黎音乐戏剧学院由著名作曲家杜卡领导的高级作曲班,并于同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年仅40岁。
②主要作品
1936年《救国军歌》、《热血》、《青年进行曲》等。
1937年—1938年《保卫卢沟桥》、《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
三、《黄河大合唱》的结构
播放《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剪辑音乐视频,学生分别说出八个乐章曲名,并随机说说该作品由一个序曲和八个乐章共同组成,八个乐章分别为: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2)《黄河颂》(男高音);(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7)《保卫黄河》(轮唱);(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整部作品的精练概括,艺术感染力达到全曲顶峰。
每章开始均有配乐朗诵,以朗诵和乐队将各乐章相连。八个乐章服从于一个主题:抗日、爱国。每个乐章的音乐相对独立,但是情感发展始终非常紧密、统一。
每个乐章其中的音乐特征或随音乐唱唱其中的乐句。
(1)教师简介作品体裁—声乐套曲,学生总结听赏八个乐章总体印象,填空:作品(音乐内容)丰富,(音乐情感)丰富,(表演形式)丰富。
教师小结:《黄河大合唱》的音乐以群众歌曲的音调为基础,同时吸取了民间音乐的因素,在曲式结构上还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由此可以看出冼星海无论是在音乐专业创作的安排上还是在主题内容的把握上都做得非常的细致。(2)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乐章,有的可以唱唱有特点的乐句,或朗诵其中的文句。
过渡语: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其中在老百姓当中传唱非常广的二个乐章,那就是《黄水谣》和《保卫黄河》。
四、欣赏《黄水谣》
1、播放视频《黄水谣》,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体验音乐情绪的变化。
《黄水谣》是一首“民谣体”的歌曲。
民谣体:是指一些流行在民间带诉说性的民歌。
2.让学生朗诵《黄水谣》歌词部分。
描绘黄河两岸沃土千里,千百年来勤劳的人民在黄河两岸劳动、生活的情景;它借黄水的日夜奔流,倾诉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在敌寇的践踏下人民群众发出了悲愤有力的控诉。
3.欣赏歌曲《黄水谣》(图片投影)
4.提出问题:
这是一首带再现的三段体合唱歌曲:
A主部乐段
第一乐段的音乐是波浪起伏型的,显示出黄河奔腾叫嚣的威力,象征着中国人民处在革命战争中的严酷考验中。
第二乐段,曲调亲切、明朗,展现出一幅人民勤劳的生活画面。
B副部乐段
音乐转入由低沉逐步推向悲愤的控诉,表现了敌寇入侵的铁碲践踏了祖国大好山河,敌占区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愤。
A主部的再现,深沉的诉说着这空前的灾难。
5.复听歌曲《黄水谣》 变播放歌曲,变讲解:
它前后所表现的情绪有变化吗? A:旋律抒情、明朗,(人民对过去黄河两岸美好、和平、宁静生活)
B:悲愤的音调,缓慢的速度(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Aˊ:是A段的再现,凄凉(黄河依然如故,然而物在人去,天各一方)
日本鬼子的奸淫烧杀、疯狂掠夺的野蛮行径,迫使黄河的儿女们四处逃亡,妻离子散,天各一方。我们为什么要在自己的土地上逃亡?同学们我们甘心就这样被压迫、被蹂躏、被驱逐吗?(不)那么我们要把这笔血债清还,将仇和恨化成如滚滚黄河般汹涌磅礴的力量,赶走侵略者,保卫我们的家园。
6.作品是怎样体现歌词中所描绘的奸淫烧杀一片凄凉,扶老携幼四处逃亡的场景?(从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等要素思考)
五、播放视频《保卫黄河》,学生欣赏 1.提出问题:(1)老师想知道现在同学们心里的感受?两首歌曲听的效果一样么?结合音乐要素谈一下。
(两首歌曲形成鲜明的对比。激昂、兴奋。战斗的情绪)(2)歌曲在演唱中运用了哪些演唱形式呢?(女声合唱、混声合唱;齐唱、轮唱;)2.练唱《保卫黄河》(1)学唱歌谱,突破难点,感受歌曲由低到高的旋律特点。(2)随琴哼唱歌词。
(3)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声音不一定很大,但是要坚定有力。
第一乐句:突出“吼”字和“叫”字,强调重音。用高亢有力的声音演唱。第二乐句:做渐强处理。
第三乐句:是学生掌握较模糊的地方,学生可随教师模唱,解决附点与八分音符的连接及空拍的处理。用轻快有力的声音歌唱。
第四、第五乐句:用自豪有力的声音演唱,提醒学生注意“少”字要唱足拍子,并注意换气。
第六乐句:休止符处声音要处理的干净利索,不要拖拍,注意咬字。
(讲解这里为什么要用休止符)第七乐句:用坚定有力的声音,在逐渐加强的歌声中以必胜的信念结束歌曲的演唱。注意最后一个字的演唱要拖足拍子。
师:音乐除了可以用唱的形式表现外,还可以用什么形式表现?(画的,跳的,朗诵„..)
3、复听歌曲第二部分轮唱(1)欣赏第二部分,师:听一听,在歌词、旋律都一样的情况下,它的演唱形式有什么不同?有几个声部在演唱?她们演唱的顺序是一样的吗?(两个声部在演唱,一个声部先唱一个后唱)
师:轮唱,是合唱中的一种形式,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声部,分不同的先后顺序,演唱同一段旋律。我们刚才欣赏的这一部分,是有两个声部进行演唱的,所以称之为?
(二部轮唱)
(2)师:你们想不想尝试两个声部的轮唱?
(将学生分为两组,在教师指挥下,进行二部轮唱。)
师:刚才我们的演唱的声音效果像什么?(此起彼伏的波浪,)
师:这就是轮唱的音乐特点。通过这种演唱形式,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抗日浪潮此起彼伏,波涛汹涌。)
师结:同样的歌词和旋律,由于采用了轮唱形式,让我们感受到此起彼伏的抗日浪潮。
4、复听第三四部分
(1)师:第三部分在相同旋律下,又采用了怎样的演唱形式?(三步轮唱)
(2)师:作者为何要运用三部轮唱的方式呢?他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心情?
(随着人们不断的加入,声音不断的加强,表现抗日的力量从小变大,由弱到强)
师:歌曲的第四部分又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又回到了齐唱)
师:和第一部分相比,旋律都一样,演唱形式也一样,都是齐唱,为什么是高潮?音乐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力度加强,速度加快。音调升高)
师小结:随着速度的加快、力度的加强以及旋律音调的升高等音乐要素的变化,把歌曲推向了新的高潮,歌声更加明快有力,更加激动人心。表现了抗日队伍的发展壮大,势不可挡。终于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5、完整复听
师:通过刚才的分段欣赏,我们对这首歌曲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了充分的了解,我们发现,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这首歌曲由一个声部的齐唱到两个声部、三个声部的轮唱,以及后面的移调齐唱使我们感受到了抗日力量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展现了我们国家抗日力量的不断壮大以及全国人民打败日本鬼子的必胜决心。
6、启发学生:
(1)战斗性的进行曲,要注意突出强拍,尤其是每一句的句头要加强重音。(2)激发情感:自己仿佛就是抗日军民中的一员。日寇的残暴行为让我们愤怒,心情震撼,热血沸腾。要表现出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斗争精神。(3)歌曲中为什么要运用轮唱形式? 这是一首进行曲体的轮唱曲。
轮唱: 由两个、三个或四个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不是同时开始的齐唱而是先后相距一拍或一小节出现,形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效果。
老师补充:一是这种演唱方法适合群众演唱,二是有很强的艺术效果。鲜明、生动、有力的表现祖国英雄儿女斗志昂扬的奔赴战场,同时也表现出革命武装在斗争中发展壮大,革命队伍千军万马势不可挡,像洪水滚滚,汹涌澎湃,把敌寇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六、小结:
播放背景音乐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
同学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黄河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我们要时刻不忘国耻,牢记自己责任,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早日统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富强而奋斗。
同学们,在课堂的最后,老师想和同学们来对接梁启超先生的一段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你们努力去实现你们的这一承诺,就一定也会成为像冼星海一样优秀的人!
第二篇:教学设计——肖云芳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
1、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情分析】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P59情境图。观察动画,引出活动:这些同学在做什么?
2、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
3、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学例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草莓)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学具摆得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3)(课件演示分草莓)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4)学生汇报,形成板书:6÷2=3(盘)请你再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再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课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小组内思考、讨论)出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比较各种表示方法。小结:在数学上可以这样表示:7÷2=3(盘)„„1(个)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下1个草莓。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余数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那一部分)(3)比较归纳,完善认知结构。(课件出示两次分草莓的过程和算式)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在书上第60页“做一做”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反馈交流:17÷2=8(组)„„1(个)23÷3=7(组)„„2(个)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四、课堂小结、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练习十四第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7÷2=3(盘)„„1(个)
第三篇:《比多少》教学设计--李芳
《比多少》教学设计
-------李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理解“多”“少”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会正确地进行“多、少”的比较。教学难点:会比几个物体的多、少。教学用具:动画课件;学具卡片。教学方法:情境演示、启发式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猪、小兔盖房子的情境动画。
兔妈妈看到小兔们一天天长大了,就决定盖一间大房子,小猪也来帮忙。小兔搬砖,小猪扛木头,它们终于盖了新房子!你怎么知道是小兔要盖房子? 〔从房子上面的头像知道的)你观察得真仔细!你们看水中的小鱼也在为它们加油呢!小猪、小兔互相帮助,我们应该向它们学习。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
观察动画片,组内交流。说一说动画片里的物体的个数。
2、小组交流。
(有4个萝卜,3个苹果;有3只小猪,4只小兔;有4根木头,4个小凳;有1只兔子搬1块、没有多余的砖或兔子)
同学们说得很好,兔子和砖是一一对应的,这时我们就说兔子和砖同样多。你们记住了吗?
(板书:同样多)
同学们,动画片里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 谁愿意说说?
(1只小猪吃1个苹果,小猪和苹果同样多;1只小兔吃1个萝卜,小兔和萝卜同样多;还发现1只小猪扛1根木,还剩1根木头)
你发现了谁多谁少吗?(木头多,小猪少)(板书:多
少)很好,还可以怎么说?(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同学们真聪明,刚才同学们讲的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多少)
3、同桌互相说一说。
动画片中还有什么与什么同样多?什么比什么少?什么比什么多?
三、巩固运用,深化拓展
1、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① 一个同学先摆,同桌需摆得和他同样多。② 同桌合作,一个摆得多,一个摆得少。
同学们合作得真好,想一想,怎样摆,老师一眼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或者同样多?(数一数,写上数。对齐摆,长的表示多,短的表示少,一样长的表示同样多)他们的方法都好,你们是怎样摆的呢?我们应该多动脑,多思考,讲究方法。
2、说说生活中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谁能用”同样多“"多些”“少些”说说生活中的事?
(我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的手指同样多。我家女的比男的多,男的比女的少„„)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说得这么好,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课堂演练
第4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
A、用数的方法:先数出红珠子有几颗,黄珠子有几颗,再比较。
B、一颗红珠子和一颗黄珠子是一对朋友,最后剩下哪种颜色的珠子,哪种颜色的珠子就多。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可真聪明,说得妙极了!这节课大家学得很好.其实数学王国里还有许多奥秘呢!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好好学习,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第四篇:林芳《gkh》教学设计
5.g k h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声母ɡ k h,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能正确认读ɡ k h与单韵母组成的6个音节,能看图读带调音节和拼音词。【教学重点、难点】:g k h的发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看卡片认读6个韵母。
2、我们已经学过几个声母?谁来读?哪几个声母读起来要送气?(f t)
(二)引出新课,提出要求。
我们已经学了6个单韵母,10个声母。今天,我们要学习第5课,认识3个新朋友,比一比看谁最先学会,做到会读、会写、会认。
(三)教学声母g。
1、看插图说话引出g:图上画着什么?它们在干什么?(听话说话:图上画着几只鸽子,衔着一只花环。)
师引入:鸽子的“鸽”声母是g。花环的形状像g,板书:g。
2、教学g的发音,记清字形。
(1)示范发音,仔细听,看口形。
(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3)记字形,启发想象,g像什么?
教顺口溜:一群白鸽g g g,鸽子花环g g g,9字加g g g。
3、指导书写。
(四)教学声母k。
1、看插图说话引出k: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数一数有几只蝌蚪?它们一齐向什么地方游去?(八只小蝌蚪在水里一起向草丛中游去)。
引入:蝌蚪的“蝌”的声母就是k,一棵水草两蝌蚪就是k。板书k。(启发式教学方法)
2、教学k的发音,记字形。
(1)示范发音,讲要领:发音时,嘴要送出一股气,用小纸条示范。
(2)请学生口对手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3)你能在插图上找到k吗?还有什么办法能记住它?
教顺口溜:一群蝌蚪k k k,像挺机枪k k k。
(4)指导书空和书写,k两笔写成。
(五)课中操:
清清小河中,水草摇呀摇,一群小蝌蚪,来把妈妈找。(边做动作边念)
(六)、教学声母h。
1、看插图说话引出h:图上画着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听话说话:丁丁和冬冬坐在椅子上喝饮料。)板书:h
2、教学h的发音,记清形。
(1)范读,跟读,齐读。
(2)在图上找找h,记形:像把椅子h h h。
(3)指导书写,一笔写成。
(七)结合表音表形图,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字母g、k、h与图中哪些部分相似。
学生分组讨论g、k、h还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什么事物。如:9字加弯g—g—g,一把机枪k—k—k,靠背椅子h—h—h……(讨论式教学方法)
(八)学习g k h与单韵母组成音节的拼读。
1、出示音节,学生拼,老师评价。(指名读,齐读)
2、找朋友游戏:三个小朋友做g k h,6个小朋友做a o e i u u,全班小朋友唱“找朋友”的儿歌,一起拼读。(合作式教学方法)
(九).作业:
1.自己认读gkh卡片。
2.练习在四线格描红本上写gkh各一行。
第五篇:王淑芳_《比较》 教学设计
《比较》 教学设计
陈仓区虢镇小学西堡村小学
王淑芳
邮政编码:721300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一册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 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听过骆驼和羊的故事吗?骆驼和羊通过比较,知道了高有高的好处,矮也有矮的好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比较”,内容也和骆驼和羊的故事一样有趣,不信,你们看:
(教学设想:通过创设情景,以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导入,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等下汇报的时候再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
2.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
(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教学设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4.设疑激趣
师: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
(2)学生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
(1)认识同样多和“=”(熊和鹿比)
A、师问:咱们先把熊和鹿做比较,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机引导。
(教学设想: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谁和谁比?怎么比?比的结果怎样?”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同时教师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能激发孩子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敢说、敢想、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参与课堂学习,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这一理念。)
B、动手操作: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可以直接根据数量多少来比较,还可用摆的方法来比较,那么要怎么摆呢?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C、展示、交流: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同学摆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摆法?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摆出了不同的图形)
D、猜一猜:黑板上的每一种摆法,是怎么进行比较的?
(如果学生不懂得表述“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发表意见。)
(教学设想: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但算法多样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培植,只有在学生想法多样化、摆法多样化、说法多样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算法的多样化。)
E、认识 “=”
①揭示同样多:熊有4只,鹿也有4只,熊和鹿的只数一样,我们就说:它们的只数?(“同样多”、“一样多”、„„)
②认识“=”:熊有4只用数表示写几?鹿也有4只,用几表示?4和4同样多或者说相等,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相等关系?谁知道?
谁会写“=”?
板书: 4 = 4 读作:4等于4
③指导书写“=”
(教学设想:现在的孩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所以在认识同样多和“=”的过程中,应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是学生能说的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能写的让他们自己写,能教的就让他们自己来当小老师,教自己的小伙伴。)
(2)认识“>”、“<”(兔和猴比、猴和鸟比„„)
①师:接下来你们想把哪两种动物进行比较?怎么比较?可以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A.独立思考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怎么比? 比的结果?{引导学生表述:--比—多(少)}
(2)、认识“>”、“<”
A.师:5比3多,在5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你们知道吗?谁会写“>”?这个式子5>3怎么读?(5大于3);
B.师: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可以用“>”表示吗?应用什么符号表示?
“>”的名字叫什么?(大于号)
这个式子怎么读? 3<5(3小于5)。
C.指导书写:“>”、“<”
D.练习使用“>”、“<”
(练习中引导学生想办法分辨记忆“>”、“<”)
E.引导发现: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有的孩子说:口子大的朝大数;有的孩子说:有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还有的孩子说:想到把“箭号”的一横去掉就是大于号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住: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教学设想: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三、练习与拓展
(1)师:在这么多的动物里面,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小鸟最少,小兔最多)
(2)师: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请同桌交流: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也可以用数字说一说它们比的结果。
(3)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
(4)独立完成第13页练习题
小猴比小熊少
○ 4 小鹿比小兔 4 〇 5
小熊比小猴多
○ 3
小兔比小鹿 5 〇 4
()最多()最少
(5)填一填: ○ 3 4 ○ 9 3 ○ 3 5 ○ 8 10 ○ 1
〉 □ 6 〉□ 6 = □ □ = 8 □〈 9
总结:(略)
(教学设想:整堂课的教学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问题情景,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007-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