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环保局等部门关于农田污灌危害农产品
【发布单位】河北省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3-08-05 【生效日期】2003-08-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环保局等部门 关于农田污灌危害农产品问题解决意见报告的通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省环保局、省水利厅、省农业厅《关于农田污灌危害农产品问题解决意见的报告》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三年八月五日
关于农田污灌危害农产品问题解决意见的报告
省人民政府:
按照省领导指示精神,我们就全省农田污灌危害农产品问题进行了调查,现将控制农田污灌保证农产品安全的意见。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省海河流域分为七大水系,流域面积18.76万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203亿立方米,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为全国平均值的1/7和1/9。全省废水排放总量16.7亿吨,其中工业废水10.3亿吨,生活污水6.4亿吨。七大水系的133个水质监控断面中,38%的断面属重度污染。子牙河水系污染最为严重,92.6%的河段处于重度污染状态。
据初步调查,全省污灌面积81万亩,污灌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棉花和部分蔬菜。污灌危害农产品问题,重点集中在子牙河水系的滹沱河、氵交河、牛尾河、汪洋沟、滏阳河、沧浪渠、北排河等7条河流,主要涉及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沧州5市。滹沱河每年接纳正定、藁城、无极、深泽等工业和生活污水5000万吨,主要污染物COD浓度超标6―9倍。氵交河每年接纳石家庄市区、赵县、栾城县等工业和生活污水5400万吨,水质超标4―7倍。牛尾河每年接纳邢台市区、邢台县、任县等工业和生活污水4800万吨,水质超标0.5倍以上。汪洋沟每年接纳石家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邢台市宁晋县工业和生活污水3700万吨,水质超标4.5倍以上。滏阳河邯郸段涉及峰峰矿区以下7个县(区),水质基本达标;邢台段污染来自汪洋沟,水质超标1.4倍以上;衡水段污染来自冀州市、桃城区和武邑、武强等县,年纳污水2300万吨,水质超标4倍以上;沧州献县段污染严重,污染来自上游沧浪渠和北排河每年接纳沧州市区和沧县、黄骅市、献县、青县等工业和生活污水2800万吨,水质超标4―9倍。以上5市、29个县(市、区)排放污水2.40亿吨,占全省污水排放总量的14.4%,其中约60%为工业废水,40%为城镇生活污水。
二、主要问题
我省每年农灌需用水量153.6亿吨,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70%以上,农业用水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利用污水灌溉农田,是弥补农业用水不足的重要措施。污染农产品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低,多数城镇特别是县城生活污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排河道。目前全省建成了20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173.9万吨,其中县级城市13万吨,县城3万吨。全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不足40%。
二是国家现行的部分重污染行业排放标准偏高,不能满足农灌用水要求。特别是制浆造纸行业,其耗水量和污染程度均居各行业之首。国家现行的造纸行业排放标准是COD450毫克/升,即使完全达标排放,也满足不了国家海河规划中要求的农业用水COD100毫克/升的水质要求。
三是部分企业存在违法超标排污行为。按照国家统一部署,2000年底所有工业企业基本实现了初步达标。但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存在擅停设施、偷排偷放的环境违法行为,部分重金属超标废水,对农田土壤和农作物危害尤为突出。
四是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城市周边禽畜养殖场产生大量粪便和粪水。化肥不合理施用带来水体富营养化。农药特别是高毒高害农药带来农作物和食品残留超标问题。
此外,我省平原区绝大部分河流,没有清洁水源对河流污水加以稀释,许多闸前蓄的都是城镇和工业排放的污水,在减轻污染,兼顾农业生态环境用水方面,无法发挥闸涵调度作用。对污水灌区水质、土壤、农产品、地下水的监测、指导薄弱,农民对农灌科学知识普遍缺乏了解。
三、解决意见
(一)充分认识控制农业污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环境保护工作,要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的总体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本着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把解决农灌危害农产品问题作为环境保护的头等大事,狠抓落实。
(二)强化工业污染防治。以子牙河水系7条河流为重点开展污染综合整治。相关5市、29个县(市、区)要根据河流污水汇集范围,制定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各县出境水质目标和完成时限,预期达不到目标要求的,境内所有重点监控污染源必须采取限产停产应急措施。要逐条河流、逐家企业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坚决遏制污染反弹。要组织对污染源进行排查摸底,按不达标、不能稳定达标、基本达标、稳定达标分类列出重点监控污染源名单,制定监管措施。对不达标的,要坚决关停;对不能稳定达标的,要先停产后整改,验收合格后方可重新生产;对基本达标但存在违法排污隐患的,要责令限期整改;对稳定达标的,发现偷排偷放行为,责令其停产整顿,在污水处理厂建成前不得恢复生产。
(三)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根据农业环境污染承载能力,制定本辖区各河段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将排放总量指标和削减任务分解到沿岸各地区各重点监控污染源,落实到工程措施上。加强排污许可证管理,做到指标、任务、措施、时限、年审“五个”配套,逾期完不成的要吊销排污许可证。要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7条河流相关5市、29个县(市、区)停止审批造纸、化工、酿造、印染、皮革等未经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的重污染建设项目。关停不能稳定达标的造纸企业生料制浆生产线。
(四)加强环保执法监督力度。落实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河北省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省政府令〔2001〕第20号),统一环境监测,统一信息发布,维护环境安全。重点污染源要分期分批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实行全自动、全天候监控。谋划在7条河流跨市界断面建立自动监测网。建立企业环境行为、河流水质、农作物和食品基地环境质量状况公示制度。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确保食品安全。
(五)各有关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切实负起责任。农业部门要加大农业执法力度,组织开展污水灌区的水质、土壤、农产品、地下水质量监测,向农民宣传农灌用水安全标准,指导科学农灌。同时要加大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节水灌溉,出台规范办法,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严查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害农药。林业部门要将子牙河水系各主要河流列为造林绿化重点,制定工作计划,采取植物修复手段,控制河道污染物渗漏。
(六)环保部门要依法认真履行环境保护统一监管职责。环保部门负责组织制订农灌水源保护规划,研究确定农产品产地污染防治与环境监督管理办法。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协同联动,形成合力,狠抓落实。要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形成人人关心环保、支持环保、为环保做贡献的良好氛围。
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市、有关部门贯彻落实。
河北省环境保护局
河北省水利厅
河北省农业厅
二○○三年七月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关于整顿和
【发布单位】河南省
【发布文号】豫政办 〔2005〕76号 【发布日期】2005-09-08 【生效日期】2005-09-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关于整顿和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
件和非法煤矿工作方案的通知
(豫政办 〔2005〕76号)
各产煤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省国土资源厅、煤炭工业局、工商局、公安厅、监察厅、环保局、电力公司等部门制订的《关于整顿和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九月八日
关于整顿和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工作方案
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省国土资源厅 省煤炭工业局 省工商局 省公安厅 省监察厅 省环保局 省电力公司
(二○○五年八月二十六日)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05〕21号)要求,现结合我省煤矿实际,特制定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以下简称“整顿关闭”)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国办发明电〔2005〕2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前期开展的煤炭资源整合工作,严厉打击煤矿违法生产活动,整顿和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促进矿业秩序、生产秩序和安全状况持续稳定好转,切实保证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组织领导
为了保证整顿关闭工作的顺利开展,省政府成立以分管安全生产的副省长为组长的整顿关闭工作领导小组。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省国土资源厅、煤炭工业局、工商局、公安厅、监察厅、环保局、电力公司等单位为成员单位,并邀请省人民检察院参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负责日常工作。
各产煤市、县(市、区)、乡镇政府要成立相应的机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切实加强对整顿关闭工作的领导。
三、整顿关闭任务
(一)以下七类矿井必须立即停产整顿:
1.7月13日之前,没有提出办理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申请、煤矿安全监管监察机构已责令停产整顿的矿井;
2.已提交申请、但经审查认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责令限期整顿的矿井;
3.证照不全的矿井;
4.超能力生产的矿井;
5.没有按规定建立瓦斯监测和瓦斯抽放系统的矿井;
6.没有按规定采取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措施的矿井;
7.没有经过安全生产“三同时”竣工验收而投产的基建和改扩建矿井。
对确定停产整顿的矿井,省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地方政府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要下达停产整顿指令书,并分别抄送同级地方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工商行政管理、煤炭行业管理等部门,有关部门要依法暂扣其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矿长资格证、工商营业执照和安全生产许可证。
各产煤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制订煤矿停产整顿工作方案。对列入整顿的煤矿,要依据其安全生产状况和整顿工作难易程度规定整顿期限;鼓励有条件的煤矿早整顿、早达标,尽快恢复正常生产;所有整顿的煤矿,只给予一次停产整顿机会,届时达不到安全生产许可证颁证标准的,一律依法予以关闭。停产整顿最后期限不得超过2005年底。
停产整顿的煤矿要认真按照有关安全生产标准,查找存在问题,确定整改内容,制定整改方案及停产整顿期间保障安全的有关措施,按照分级与属地结合的原则,分别报各级政府整顿关闭领导小组(联席办公会议)办公室审查批准。煤矿整改完毕后,向整顿关闭领导小组(联席办公会议)办公室提出验收申请,由整顿关闭办公室组织验收;煤矿整改合格,依法取得有关证照后,方可恢复生产。
(二)以下四类矿井必须立即依法予以关闭取缔:
1.证照不全拒不停产或无证生产的矿井;
2.已被关闭又非法生产的矿井;
3.明停暗开或“停而不整”的矿井;
4.经整顿仍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
此外,2005年年底前不能按煤矿资源整合方案与骨干煤矿实行整合的小煤矿也必须于年底前予以关闭。
关闭取缔工作由各产煤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对确定关闭取缔的矿井,相关部门要及时吊销有关证照,一个月内关闭到位(切断电源、拆除地面设施、炸毁井筒、填平场地、恢复地貌、遣散从业人员)。
四、有关部门的相关职责
全省整顿关闭工作按照分级与属地结合的原则进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省属六大煤业集团所属煤矿的整顿关闭工作。各产煤省辖市人民政府负责市属煤矿的整顿关闭工作,各产煤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县以下所属煤矿的整顿关闭工作。对于已经确定资源整合的煤矿,整合到省属煤矿的,由省级负责;整合到市属煤矿的,由市级负责。乡镇人民政府参加所属县(市、区)对本辖区小煤矿的整顿关闭。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所属的五个监察分局参加其辖区内市级整顿关闭工作。
省直有关部门的职责如下:
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负责会同省煤炭工业局对停产整顿矿井依法作出停产整顿、停止施工的监察指令,并把停产整顿矿井名单分别抄送当地人民政府;依法暂扣停产整顿矿井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对决定关闭的矿井及时依法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
省煤炭工业局负责会同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对停产整顿矿井依法作出停产整顿、停止施工的监管指令;对责令停产整顿、停止施工的矿井进行监管;会同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对原定关停的小煤矿进行检查,如发现有擅自组织生产的,报省政府按有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及地方政府的责任;对决定关闭的矿井及时依法吊销煤炭生产许可证和矿长资格证;依法暂扣停产整顿矿井的煤炭生产许可证;对省属煤矿企业停产整顿矿井进行验收;负责确定并向省整顿关闭工作领导小组提供证照不全拒不停产、经整顿仍然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明停暗开或“停而不整”的矿井名单。
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确定并向省政府提供无证生产和已被关闭又非法生产的矿井名单;依法暂扣停产整顿矿井的采矿许可证;对决定关闭的矿井及时依法吊销采矿许可证。
省工商局负责对决定关闭的矿井及时依法吊销、注销工商营业执照;依法暂扣停产整顿矿井的工商营业执照。
省公安厅负责收缴决定关闭矿井火工品,注销民用爆破器材准用证;负责维持矿井关闭现场的秩序;对拒不执行停产整顿指令、非法生产的矿井依法按妨碍执行公务处理。
省监察厅负责对已经投资入股煤矿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业负责人在一个月内退股情况进行监察,对逾期不撤出者,要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理;查处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矿事故背后的官商勾结和腐败现象;负责对参与整顿关闭工作的有关部门和个人履行职责情况实施监督监察,查处接受贿赂、公开或暗中包庇袒护致使煤矿未能停产整顿或关闭取缔的违法违纪行为。省电力公司负责切断决定关闭矿井供电电源,拆除供电设施;查处地方供电部门和企业向无证非法煤矿转供电的行为。
以上各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制定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案,9月10日前报省整顿关闭工作领导小组。
五、工作安排
(一)9月中旬,排查确定停产整顿和关闭矿井名单。在9月15日前,各产煤市和省属煤炭企业把确定的名单和关闭矿井工作计划上报省整顿关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9月下旬,停产整顿煤矿确定整改内容、制定整改方案,并报有关部门审批,经批准后方可进行整改。各产煤市和省属煤炭企业上报煤矿停产整顿工作计划,省整顿关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督查。
(三)10月、11月,停产整顿煤矿按要求进行整改,整改结束后,随时申请,随时验收。省整顿关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督查。
(四)12月,各产煤市和省属煤炭企业上报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工作总结,省整顿关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全面验收。
六、工作要求
(一)建立工作汇报制度。各产煤省辖市政府每月20日前将本地整顿关闭情况报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每月22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总结前一段全省整顿关闭工作情况,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要对整顿关闭工作情况进行一次通报。
(二)建立工作责任制度。各产煤省辖市政府根据本方案的要求,摸清本辖区的煤矿底数,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把关闭整顿工作责任层层落实到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各项工作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确保整顿关闭工作环环有人管,层层抓落实。
(三)建立督导制度。省政府将组织督导组,对各产煤市和省属煤炭企业整顿关闭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要组织督导组对辖区内整顿关闭工作进行督查。督导组要深入现场,按照标准逐项检查督促指导工作。
(四)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各级、各部门对需要有关部门配合或者处理的问题,要及时以书面文件形式予以移交,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认真处理。
(五)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各产煤省辖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把停产整顿和关闭取缔的矿井名单及时向社会公布,公开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
(六)加强监督监管工作。停产整顿的煤矿必须停实,产煤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向停产整顿煤矿派出监督员,坚决防止明停暗开,日停夜开,假整顿真生产。同时,要加强煤矿安全监管,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
(七)煤矿企业要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整改。企业负责人要全面掌握本单位的安全隐患,积极组织采取整改措施,并报当地人民政府及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凡属被责令停产整顿、关闭取缔的煤矿,必须严格自觉执行地方政府和煤矿安全监管监察机构的指令。
七、责任追究
(一)对拒不执行停产整顿指令擅自生产、非法生产的煤矿,按妨碍执行公务处理。依法没收违法所得,按规定处以罚款,并严格查处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触犯刑律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严肃查处煤矿安全工作中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对在煤矿参股分红、充当保护伞的国家公务人员和国有企业领导,一经查实,一律开除公职。凡已经投资入股煤矿(依法购买上市公司股票的除外)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业负责人,必须在1个月内撤出投资,逾期不撤出投资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理。对在监管监察执法中失职、渎职的公务人员,也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对在整顿关闭中收受被检查单位财物、在被检查单位报销票据的,一经发现,要严肃追究,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立案查处。
(三)凡一个县(市、区)发现两处、一个乡镇发现一处属于应关闭取缔而未关闭取缔矿井的,对县、乡政府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对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给予降级、撤职处分,对有关主办人员给予开除公职处分。(四)对该关闭没有列入关闭名单的煤矿,该停产整顿没有列入停产整顿名单的煤矿,不符合安全条件验收为合格的煤矿,一经查处,立即关闭,对相关责任人一律开除公职。
(五)对有关案件应移交不及时移交,或者接到移送后不认真处理的,要追究有关主办人员的责任。
(六)由于监管人员监督不力,造成煤矿明停暗干,依法依纪追究监管人员的责任。
八、省直有关部门举报电话
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0371-63838397
省国土资源厅:0371-65966931
省煤炭工业局:0371-63937745
省公安厅:0371-65882301
省监察厅:0371-66343090
省工商局:0371-66779114
省环保局:0371-66312369
省电力公司:0371-67903027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南京市环保局等部门关于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南京市环保局等部门关于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2011年07月26日 16时59分 82 [ 相关资料 ] 主题分类: 环境保护
“重金属”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南京市环保局等部门关于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农委、市卫生局拟定的《关于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七月十八日
南京市环保局等部门关于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有效防治重金属污染,保障环境安全,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环保厅等部门关于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42号)和全省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重金属污染是在长期的矿产开采、加工以及工业化过程中累积形成的,具有长期性、累积性、隐蔽性、潜伏性等特点。近年来,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重金属污染问题逐渐显露,省内外陆续发生的重金属污染事件,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尤其是儿童的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涉及重金属行业仍将保持增长态势,由此带来的重金属污染压力将持续增大。重金属污染隐患的长期存在,将严重制约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要求,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的理念,切实担负起重金属污染防治的责任,全力以赴,重拳治污,确保防治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让群众远离重金属污染危害。
二、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强化环境执法监管,提高健康危害监测和诊疗能力,严格重金属行业环境准入,依靠科技进步,完善政策措施,有效控制重金属污染,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全市生态环境安全。
(二)工作重点。我市重点防控的重金属污染物是铅、汞、镉、铬、砷;重点防控区域是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相对集中的地区;重点防控行业是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业、含铅蓄电池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重有色金属冶炼业等;重点防控企业是环境危害风险较大的重金属排放企业。
(三)工作目标。在进一步核查全市重金属污染防治现状的基础上,突出治旧控新、源头预防、综合推进。近期实现减少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努力遏制重金属污染事件的发生。到2015年,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重金属污染防治体系、事故应急体系、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重点防控的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减少15%,历史遗留问题初步得到解决,重点防控企业实现稳定达标排放,重点防控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点防控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水平明显提高,全市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三、工作任务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与重金属相关的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及省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坚决淘汰涉及重金属企业的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淘汰的落后产能禁止向其他地区转移。市有关部门要制定和完善与重金属相关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实施更严格的落后产能淘汰措施,定期向社会公告限期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名单和各区县执行情况,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涉及重金属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涉及重金属生产企业的节能、环保、安全、土地使用和职业健康等方面的准入条件,涉及重金属的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业、含铅蓄电池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重金属冶炼业等项目的核准(备案)由市以上投资主管部门负责,各区县一律不得审批。涉及重金属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由省级及以上环保部门负责审批,并将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价作为环评的重要内容,科学确定环境安全防护距离。实施涉及重金属产业准入公告制度,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新增落后产能。试行重点防控的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重点防控区域要制定并严格执行区域环境准入政策。对涉及重金属排放的企业,定期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后督查。
(三)开展重金属排放企业专项整治。各区县要结合环保专项行动,对涉及排放重金属的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和整治,彻底解决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铅酸蓄电池、铅冶炼等企业环境安全隐患,严厉惩治涉及重金属的环境违法违规问题。对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企业一律停产关闭;对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长期超标及超量排放的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对发现重大环境安全隐患的企业一律停产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坚决予以关闭;对无经营许可证从事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的企业一律取缔;对未经环评和“三同时”验收的企业一律停产整改;对存有严重环境问题或重大环境风险隐患的公司上市或再融资,两年内各级环保部门一律不得出具同意其通过环保核查的文件。涉及重金属企业排放的污水严禁直接接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
(四)推进涉及重金属生产企业入园进区。鼓励并引导涉及重金属企业实施同类整合和园区化集中管理。各区县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特点,统筹规划设立专业重金属企业生产片区,并报省市相关部门批准。各专业重金属企业生产片区建设和发展规划要进行规划环评,并报省环保厅审批。涉及重金属的铅酸蓄电池、电镀、冶炼、化工类项目不得在专业生产片区外新建和扩建,区外现有项目凡位置不当、防护距离不足或者有其他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的,要抓紧分批关闭或搬迁。
(五)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根据《清洁生产促进法》要求,对全市所有涉及重金属污染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第一轮审核工作必须在2011年底完成,以后每两年开展一次。积极推进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工艺升级改造,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及其他先进技术。2015年底前,所有涉及重金属的强制性审核企业必须达到国家相关行业二级以上清洁生产技术指标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涉及重金属废物的减量化和综合利用水平。
(六)建立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防控机制。严格执行《突发事件应对法》,涉及重金属的生产企业要在环境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应急防控机制,落实应急防控措施,提升应急响应能力。涉及重金属的电镀、酸洗、含铅蓄电池生产和再生利用企业更要迅速建立并完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器材和应急物资,定期培训和演练。各区县政府要健全应对重金属污染事件的快速响应机制,依法妥善处理群发性污染健康危害事件,优先保证食品和饮用水安全,保护群众健康。
(七)开展重金属污染健康危害监测与诊疗。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的重金属污染健康监测网络,建立重点防控区健康监测和报告制度、敏感人群定期体检制度,完善重金属污染健康危害评价、人群健康体检及诊疗和处置等工作规范。开展重金属环境与健康危害的调查研究。定期对重点防控区域内潜在风险人群有计划地进行健康检查,对可能发生的健康危害进行预警,对需要治疗的人群积极诊疗。
(八)提升农产品安全保障水平。开展基本农田土壤、城市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强化农产品产地及灌溉水重金属污染动态监控和风险分析,对重金属重点防控企业周边农田开展污染状况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实施农产品产地安全分级管理,划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指导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田土壤生态修复。加强对重点防控区饮用水、粮食、蔬菜、肉禽蛋奶、水产品和饲料等重金属监测评估以及生产、流通、消费市场监管。
(九)统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各区县人民政府要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本区域重金属污染现状和特点,实施技术、管理、政策等综合性手段,分阶段、分区域、分层次解决各类生产场所、矿区、农用地土壤特别是耕地等历史遗留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以及遗弃的、大量积存的重金属废物潜在的污染问题,加快实施铬渣、尾矿等治理方案,有效保障周边群众的健康和安全。对已关停的涉及重金属企业,要在开展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污染场地采取相应的治理和修复措施。受污染的场所和耕地在没有治理及修复达到相应的使用功能前,禁止进行房地产开发和种植食用农作物。
(十)编制和实施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期实施”的原则,组织编制我市“十二五”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划定重点防控区域,明确近期和远期的防治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重点解决污染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重金属排放企业污染问题。各区县重金属污染防治计划要在2011年7月20日前报市环保局备案。各重点防控区域要按照“一区一策”的原则编制本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和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把区域总量削减目标分解落实到具体企业、具体项目。各区县、市各有关部门要按规划总体要求,认真制订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建立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终期考核和动态调整机制,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由各级区县人民政府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人是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抓紧制订落实本意见的实施方案和本地区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将各项工作任务逐级分解到责任单位和企业,督促企业减少排污总量、规范环境管理、公开环境信息、提高治污水平。市各有关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齐抓共管良好局面。
(二)建立考核体系。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要纳入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区县人民政府要制定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考核办法,按检查考核。未完成任务以及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必须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暂停该区域新增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的审批。
(三)完善政策法规。以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为基础,针对我市现阶段重金属污染方面的突出问题,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重金属污染防治政策。建立落后产能淘汰补偿机制,重点防控的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企业实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逐步提高重金属排污费缴纳标准。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完善投融资模式和政策,发挥信贷税收综合调控作用,落实企业治污责任,激励社会资本投入。
(四)强化监管执法。各区县人民政府每年应组织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专项检查,保证区县各部门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各区县环保部门每两个月要开展一次重金属排放企业废水、废气、污泥等特征污染物的监督性监测,并逐步实现在线自动监控。严格涉及重金属上市公司的环保核查和后督查工作。加强执法、监测、监管能力建设,保证监管工作成效。
(五)重视科技支撑。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及健康保护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治理技术。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的研究力度,尽快确定专业重金属企业生产片区的建设条件,适时提高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大力推广重金属污染防治先进实用技术,推动重金属污染治理环保产业的发展。
(六)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宣传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意义、目标和措施,提高全社会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对公众普及重金属危害、预防、应急防护等方面知识,增强防护能力。做好舆论导向工作,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七)鼓励公众参与。切实保障社会公众对重金属污染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涉及重金属的生产项目建设以及设立专业重金属企业生产片区,要充分听取并尊重公众的意见。涉及重金属的生产企业要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各级人民政府也要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及健康保护等相关信息的公开,实施有奖举报,加强社会监督。
南京市环保局 南京市发改委 南京市经信委 南京市财政局 南京市国土局 南京市农委 南京市卫生局 二○一一年六月
第四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环保局等部门2005年全省开展整治%BF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办发〔2005〕55号 【发布日期】2005-07-15 【生效日期】2005-07-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环保局等部门2005年全省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
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晋政办发〔2005〕55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的通知》(国办发〔2005〕34号)要求,省环保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省监委、省工商局、省司法厅、省安监局、省公安厅、省建设厅、省国土厅、省电力公司、山西银监局联合制定了《2005年全省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五年七月十五日
2005年全省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的通知》(国办发〔2005〕34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根据国家六部委关于《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国环发〔2005〕75号)的安排部署,省人民政府决定从2005年6月至11月底,在全省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
一、范围及重点
根据《通知》要求,结合我省实际,2005年全省开展环保专项行动重点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一)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对2003年以来群众投诉的问题进行全面清理,集中整治,逐一解决。凡群众投诉后两年内仍没有解决的,一律作为市级挂牌督办案件。市、县人民政府要制定解决方案,明确时限、落实责任,切实加以解决。解决处理情况要通过适当方式反馈群众,并将群众满意程度向上一级环保专项行动领导组报告。
(二)强化对重点地区、重点城市的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对太原市重点污染源、闻喜县金属镁、祁县小玻璃、太谷小玛钢、阳泉耐火材料生产以及产焦集中区等重点污染行业和区域的监控,特别要加强对大同、阳泉、临汾三市的监督检查,促进“摘帽子”工作的落实,重点监管企业必须做到稳定达标排放;继续加大对晋陕蒙接壤地区的监管,河曲、保德、偏关三县及大同市新荣区政府要按照国家四部委《关于晋陕蒙宁有关地区电石铁合金焦化行业清理整顿要求》(环办〔2005〕15号),加快环境整治步伐,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三)开展饮用水源地专题检查和整治,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安全和十大景区生态保护的执法检查。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彻底清查辖区内集中式饮用水源泉保护区的划定情况和水质情况,查清影响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的主要原因,重点排查向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排放废水的各类污染源和建设项目,清理一级保护区内的直排口。对于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中禁止排放污染物规定的,要依法责令停业或关闭,限期拆除;对于超标排放的,要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必须停业或关闭。特别要加大对引黄河道沿线水污染源的督查和治理,确保引黄水质安全。同时,要加强对十大风景名胜区的环境监管,促进景区内污染企业的搬迁;要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及矿产开发的监管,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
各地应健全和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污染事故预案,制定具体的应急措施,确保饮用水安全。
(四)对环保专项行动以来查处的环境违法企业整治情况进行全面复查。
1、加大对未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的31个县(市)和已建成的17座污水处理厂的督查力度,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速度,保证已建成项目稳定运行。对2004年查处的不正常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列为2005年挂牌督办案件,各市要积极进行处理,及时上报情况;对管网不配套的,各市(县)人民政府必须于2005年7月底以前制定具体方案,限期解决,并向社会公布。对没有按国家政策要求征收污水处理费或污水处理费被挤占、挪用的,2005年10月前必须纠正;对设施不正常运行,超标排放以及偷排污水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征收超标排污费;对建成后基本不正常运行的,要重点检查、督办,公开曝光,向社会公布名单。所有污水处理厂都必须按要求安装自动监控设备并与环保部门联网。
2、加大对重污染行业中重点排污企业违法排污问题的整改和纺织、印染企业的检查力度。重点查处2004年集中整治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电石、火电、化工、造纸、铬盐、蓄电池等重污染行业的违法排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问题。各地要认真清理摸清底数,对严重超标排污、整改措施不落实的,该停的坚决要停,该关的坚决要关。要加大对纺织、印染企业的检查力度,7月底前各地要率先公布一批严重违法排污的纺织、印染企业名单。
3、继续强化土小企业连片污染反弹问题的整治。对列入取缔、关停、淘汰范围的“十五小”、“新五小”、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实施办法》(晋政发〔1997〕1号)规定应取缔的8种生产设施和未完成治理任务的11种生产设施、《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对焦化行业清理整顿决定》(晋政发〔2004〕17号)中规定的取缔、关停、淘汰的焦炉,必须严格按照取缔关停及淘汰标准,拆除生产设施,断水、断电,恢复地貌,消除死灰复燃的隐患。对违法转让淘汰设备的,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再次出现“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和列入国家淘汰产品、工艺、生产能力目录的企业及连片反弹的地区,要追究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行政责任。
4、加强对危险废弃物的处置工作,确保环境安全。对辖区内生产和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并组织一次对危险污染源的专项检查工作,检查发现对废弃危险化学品未做无害化处置的企业,一律责令立即整改。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
(五)坚决纠正各级政府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错误做法。凡是利用招商引资、整治经济秩序、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等活动出台的限制、阻碍环保执法,违规减免排污费、承诺企业包干缴纳排污费的规定、办法和做法,或擅自延长关闭、淘汰时限的,降低环保准入门槛以及与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不相符的规定,要立即纠正,对于拒不纠正的,省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要进行公开曝光,并追究政府有关领导责任。
(六)集中整治城市大气污染。各级政府要针对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扬尘、异味、餐饮业油烟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对焦化、火电、水泥、化工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行业进行严格监督检查,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严格处罚。
(七)加大城市噪声污染治理力度。各级政府要把城市噪声污染综合整治作为为当地人民群众办实事的重要举措,统一协调环保、公安、城管、文化、工商等部门,对各类生产、建设、生活、娱乐及交通噪声进行全面监控,加大控制噪声污染的环境现场执法力度。尤其是在特殊时期,要采取限制或调整作业时间、安装噪声污染治理设施等强制性措施控制噪声污染。
二、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人民政府设立环保专项行动领导组,负责对全省环保专项行动的组织领导,各市、县人民政府为第一责任人,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领导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牛仁亮副省长
副组长:李福龙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王树静省环保局局长
成员:候殿龙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蔡衡省经委副主任
刘四龙省环保局副局长
黄福莲省监委副主任
赵勇省工商局助理巡视员
王华善省司法厅副厅长
唐晋省安监局副局长
廉兴有省公安厅副厅长
李俊明省建设厅副厅长
沙风英省国土资源厅助理巡视员
旷仁山省银监局副局长
燕福龙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
省环保专项行动领导组办公室设在省环境监察总队。
办公室主任:刘四龙(兼);
办公室电话:0351―6371085(兼传真)
(二)明确职责,加强部门联动。在环保专项行动中,环保部门负责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统一监督管理,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清理整治对象的调查摸底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和查处环境违法问题。
发展改革委员会要按产业政策,严把项目审批关,对未完成清理整顿的停止核准或审批该市、县(区)基本建设项目。
经委负责监督检查应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依法提请同级人民政府予以关停、实施淘汰。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协助执行政府对违法企业下达的取缔关闭决定,依法注销或吊销其营业执照;对无照经营的违法企业依法取缔。
监察部门负责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环境行为进行监察,对违反环保法规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和《山西省违反环境保护法规行为行政处分办法》规定追究其行政责任。
司法部门负责组织环保法制的宣传教育,为开展专项行动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对群众维护环境权益的行为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
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以及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监督检查,促使企业完善安全生产条件,以防止或减少因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
公安部门负责协助配合环境执法专项检查,对暴力抗法的要依法进行严厉打击。
城市建设部门负责组织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管网配套建设工作,并对已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进行监督。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对取缔关闭土小企业和违法建设项目的土地占用情况进行清理整顿,依法收回违法占用的土地。
银监局负责对各商业银行向违法排污企业发放贷款的监督。
电力部门负责对淘汰、取缔、关闭的违法企业实施强制断电措施。
各部门在行使各自职责时,凡涉嫌环境违法的案件应及时移送环境保护部门。各部门应由专人负责移送案件的受理工作,按规定程序办理移交或立案手续,处理结果要及时通报。
三、时间及工作安排
全省环保专项行动共分四个阶段。各级政府要认真把握各个阶段的整治重点,并向省环保专项行动领导组报告专项行动进展情况:(一)准备动员阶段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实施方案》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成立领导组、领导组办公室,确定环保专项行动信息报送负责人,并将有关情况尽快以文件或电子版形式上报省环保专项行动领导组办公室。
(二)摸底调查、自查自纠阶段(7月1―7月30日)
各市、县人民政府应对列入此次环保专项行动的六类重点进行深入调查摸底,仔细排查;对群众举报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确定第一批挂牌督办名单。对忻州市各县(市、区)政府规定由收费局代征排污费问题,作为今年省级挂牌督办案件,限期于8月底前予以纠正。各市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于7月25日前上报污水处理厂专项检查情况上报省环保专项行动领导组办公室;8月5日前将调查摸底情况、排查情况和挂牌督办名单上报省环保专项行动领导组办公室。
(三)全面整治阶段(8月1日―10月30日)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检查出的重点环境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公开查处、曝光一批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并根据上述要求确定第二批挂牌督办问题。各市环保专项行动领导组将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和第二批挂牌督办问题名单及第一批挂牌督办问题整改情况于8月20日前上报省环保专项行动领导组办公室;第二批挂牌督办问题的整改情况于9月15日前上报省环保专项行动领导组办公室。
8月25日前上报纺织、印染企业专项检查报告;连片污染问题专项检查报告;9月25日前上报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专项检查报告;10月25日前上报重点行业专项检查报告。
省环保专项行动领导组办公室将不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公开查处以下突出环境违法问题:
一是对2003年以来查处的屡查屡犯的违法企业、不正常运行的污水处理厂进行重点督查。二是对群众多次(2次以上)向省级以上环保部门反映但仍久拖不决的环境问题进行重点督查。三是对重点地区以及矿产开发、交通、能源等基础建设项目开发过程中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自然保护区突出的问题进行重点督查。四是公开查处一批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失职、渎职行为。
(四)总结提高阶段(11月1日――11月20日)
各市认真总结环保行动取得的成效与不足,提出加强长效管理的措施,提交《2005年环保专项行动工作总结》和《环保专项行动三年工作总结》,于11月20日前报省环保专项行动领导组办公室。
在全省环保专项行动开展期间,省环保专项行动领导组将根据《山西省2005年环保专项行动考核评分细则》要求,对各市环保专项行动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及总结考核验收,并将考核验收结果向全社会公布。同时,要把考核验收结果作为参加全国环保专项行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的主要依据,全省环保专项行动总结表彰工作由省环保专项行动领导组办公室具体承办。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环保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共)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9〕26号 【发布日期】2009-04-28 【生效日期】2009-04-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环保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
(皖政办〔2009〕2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环保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省农委、省建设厅、省卫生厅、省水利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林业厅《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四月二十八日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
省环保局 省发展改革委 省经委 省农委 省建设厅 省卫生厅 省水利厅 省国土资源厅 省林业厅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9〕11号)、《中共安徽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皖发〔2008〕22号)精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农村环境形势严峻。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进生态安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乡村环境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危及农村饮水和农产品安全;农村环保政策不完善,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监管体系缺失。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将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生态安徽,切实改善民生的客观需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下决心改变农村环境保护薄弱的状况,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农村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三)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结合起来,切实抓好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着力推进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四)主要目标。到2012年,全省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占农作物面积的比例达到8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提高10%以上,经认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占农产品总量的8%以上,农村户用沼气普及率达到2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65%,淮河、巢湖流域的乡镇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30%和35%,其他地区分别不低于10%和15%,农村清洁工程自然村覆盖率达到1%。
到2015年,农村环境管理组织体系初步形成,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能力明显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率显著提高,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初步得到有效控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逐步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
(五)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把保障饮用水水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配合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根据农村不同的供水方式,采取不同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开展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编制保护规划,依法加强监管,坚决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保护区。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制定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和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六)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制定农村清洁工程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部门职责,统筹考虑农村垃圾、污水、粪便等生活污染治理。加快编制县域垃圾处理专项规划,逐步建立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定点存放、定时转运、定点集中处理,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条件的乡镇应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城市周边村镇的污水可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其他乡镇和规模较大的村,可采取分散与相对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人工或自然湿地系统,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加快农村改厕步伐,农村集中新建住房和乡镇卫生院、中小学校、旅游景点及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要建造无害化卫生公厕。促进农村污染治理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结合,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七)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加大农村地区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执行力度,防止污染严重的企业和淘汰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和设备向农村地区转移,防止“十五小”、“新五小”等企业在农村地区死灰复燃。加强农村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不按规定进行环保审批、没有建设污染处理设施和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予以停产整治或取缔、关停。结合村镇建设规划调整,优化农村产业发展布局,大力引导农村地区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污染物的集中治理。
(八)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禁养区内严禁新建、扩建各类畜禽养殖场,禁养区内现有的畜禽养殖场要在2009年6月底前全部搬迁,逾期不能搬迁的,依法予以关闭。以综合利用优先为原则,引导养殖业适度规模、集中发展、种养结合。大力推广生态化养殖模式,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粪便还田等措施,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强畜禽养殖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等措施。科学、合理规划水库、湖泊、河流的水产养殖规模和数量,禁止在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围栏养殖,对严重污染水体的水产养殖场所进行全面清理、整顿,限制网箱养殖,取缔肥水养殖。
(九)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到2015年,粮食主产区和淮河、巢湖流域要基本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政策引导,指导、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精准施肥和缓释、控释化肥等技术。巢湖最高水位线外3公里范围内严格控制种植蔬菜、花卉等单位面积施用化肥量大的农业活动,严禁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推广废弃物资源利用、清洁能源、清洁生产等技术。加大宣传和监管力度,禁止在禁烧区内露天焚烧秸秆。编制省级秸秆综合利用中长期规划,制定鼓励政策,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十)稳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完成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编制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实施土壤环境安全教育行动计划。加强土壤污染监测,强化对影响土壤环境的重点污染源监管,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染灌溉,加强对农药、化肥及其废弃包装物以及农膜使用的环境管理,确保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在粮食主产区、“菜篮子”基地等与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的农产品生产地,实施一批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提高土壤环境质量。
(十一)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坚持农村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矿产、交通、旅游、水利、林业等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管理,防止新的人为生态破坏。按照“村庄森林化、路渠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农田林网化、岗坡林果化”的要求,加强村庄、庭院、道路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建立完善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提高农村绿化覆盖率。到2010年,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和皖南山区村庄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60%、45%和25%。做好农村地区古树名木的挂牌保护。结合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开展农村地区河塘清淤整治和水生态修复,提高水生态功能。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外来有害入侵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和蔓延,保护农村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农业野生动植物资源。
(十二)扎实开展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工作。各地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程、农村清洁工程、百镇千村万户生态示范工程以及文明村镇、卫生村镇创建等试点、示范工作,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试点,整合涉农环保资金,产生集聚效应和典型示范作用。要及时总结推广试点中的成功经验和模式,稳步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探索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十三)认真组织实施国家“以奖促治”政策。各市、县政府,特别是淮河、巢湖流域所属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政府,要按照国家“以奖促治”政策的要求,研究治理措施,积极开展项目申报和组织实施工作。已获得国家“以奖促治”资金支持项目的地方,县级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抓紧组织实施,确保在2009年6月底前完成。省环保局、省财政厅要加强指导、协调、督促和考核,确保“以奖促治”政策取得实效。
四、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措施
(十四)落实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各级政府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将农村环境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编制并实施本地区农村环境保护相关规划,及时研究解决影响农村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环保部门负责统一监管和协调指导农村生态环境工作,强化农村工业、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监管和饮用水源地保护;组织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监管。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综合协调农村环境保护工程建设规划编制,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的立项及审批工作。经委负责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和设备,推进农村地区工业企业清洁生产进程。农业部门负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开展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指导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组织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及水产养殖的污染防治工作;组织指导生态农业建设、农业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农业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建设部门负责指导小城镇规划修编和村庄规划编制,组织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卫生部门负责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指导乡镇医疗机构依法处置医疗废弃物;组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卫生学评价及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对农村改厕予以技术指导。水利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组织开展农村水系整治、水土保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国土部门负责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组织农村未利用地适度开发、土地整理复垦;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过程中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组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林业部门负责植树造林,突出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防护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有害生物防治。
(十五)建立农村环境保护投入机制。逐步建立政府资金主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民自主投入的多渠道筹资机制。省政府将在环保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并不断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各市、县政府要配合国家“以奖促治”政策的实行,在预算中安排本级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补助资金,逐年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积极整合涉农相关资金,重点解决农村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一事一议”的规定,发动农民筹资筹劳,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十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机构能力建设。到2010年,70%的县级环境监察机构完成三级以上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80%的县级环境监测站达到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加强农业环境监测和执法能力建设。乡镇政府要切实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明确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人员,逐步建立全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管理体系。
(十七)强化农村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重点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农用化学品减量化技术、农村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等研究开发,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发布制度和推广服务体系,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十八)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制定村规民约,引导农民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各级妇联、共青团、科协等群众团体和民间组织的作用,开展环保法律法规、环保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干部和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能力。对涉及农民群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如实向社会公示,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尊重农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