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CIS发展现况与展望[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4 12:1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CIS发展现况与展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CIS发展现况与展望》。

第一篇:中国CIS发展现况与展望

中国CIS发展现况与展望

我国企业形象策划现状:

1、我国企业导入 CIS的比率不高,地区分布不平衡

由于我国的企业形象策划正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企业推广CIS的比率还相 当低,为数不少的企业不熟悉CIS,有的企业竞不知CI为何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8年,我国导入CIS的企业只有1000家左右。这个数字且不说与我国数 以百万计的企业相比微不足道,就是与中国独立核算的37万多家国有企业相比也是微乎其微。而美国在80年代初实施CIS战略的企业比例即达 6o%,日本在同一时期的比例也达50%,可见我国导入CIS战略的企业并不普及。就地区分布来看,我国导入CIS的企业主要以长江三角洲流域的江浙两省和珠江三角洲地带为主,而内地省份的企业导入CIS还不多。

2认识不足 畏缩不前

一些企业的领导缺少现代企业管理的经验与理论,认为 CIS乃花拳绣腿、华而不实,过去不是没有使用 CIS,甚至听都没有听说过CIS,不是也取得了成功吗?所以没有必要引进 CIS战略。一些实行承包制和任期制的企业,行为短期化,得过且过。在位者、承包者只做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要做的事,急功近利,缺乏发展的意识和长远目标,仅仅拼命追求产值或利润。因为 CIS的效益短期内难以直观体现,不如产品让利促销来得实在,而对具有极高附加值的 CIS战略投资十分吝窗。一些企业的领导,因对CIS的性质、运用过程、投入与产出缺乏了解和把握,在 CIS这一新的竞争战略面前,信心不足,丧失勇气或犹豫不定,畏缩不前。

3、误将CIS作为灵丹妙药

企业形象策划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在短期内产生立竿见影的效益。有些企业对导入CIS的长期性认识不足,赋予 CIS过高的期望值。误把导入CIS当成治疗企业疑难杂症的灵丹妙药认为只要导入CIS,企业存在的产品质量不高、管理水平低下、经济效益不好等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这些企业对导入CIS期望过高而忽视企业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手段.致使 CI导入失败。实际上CIS战略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是一种差异化战略,企业必须辅以相应的技术革新、管理手段等,使企业形象从内到外鲜活起来。不少企业耗巨资聘请专家,全面导入C1S,然而效果却并不是所期望的那样,很大程度上是只依赖于CIS的导入而忽视企业的经营策略、技术革新、管理手段等等,特别是忽视企业理念的构建。

4、导入CIS企业好景不长,造成负面影响

太阳神通过率先导入CIS取得的辉煌业绩曾被企业界认为是C1S创造的神话,太阳神抓住机会迅猛发展,通过导入C1S大力促销产品,产值数十倍、数百倍地增长。但随着1998年甲A足球联赛中的太阳神队降级,太阳神集团已失去昔日的辉煌,公众心目中的“太阳神”已日落西山。太阳神10年产值的抛物线图的确令人唏嘘和感到惊讶,但随之而来的经营失策却令企业滑坡不止,这仿佛就是90年代一批民营企业成功和失败的大致模式。太阳神如此,三株、巨人、飞龙也如此。这些导入CIS企业的纷纷落马,给我CIS事业的推广蒙上了阴影,难免使众多的企业对导入C1S产生观望和悲观消极情绪。

5、脱离实情 华而不实

CI的导人应该具有挑战性和战略性,而不是原地踏步。企业导入 CI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自我、超越自我。但 CI的导入和推广必须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脱离企业实际情况,任意拔高或自贬企业形象塑造的 CIS,都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甚至会产生负影响。因此,CIS的导入应该是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CIS的导入应该具有挑战性和战略性,要求企业家必须从全局和发展的长远目标上考虑问题。慧眼独具,透过各种现象,以具有创意的远见,作好规划,果断实行,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决不落伍。

展望;在信息时代,企业将本身的商品或服务,或企业本身所特有的价值转换成信息,并且传达给企业有关的集团。由此产生的价值就是信息价值。而时代发展的趋势是以形象优先取代人员优先。就这个意义而言,企业形象已经成为整个企业的信息价值。

目前市场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的阶段,简单的叫卖式行销方式逐渐将被淘汰,现代的企业

行为将由单向推销转为双向沟通。企业已经把发展的可持续性放在了首位。鱿鱼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的材料品质,生产技术,销售价格均趋向于同质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的斗争中获胜,除了产品本身外,打好市场,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都很重要。可以这么讲,一个好的,成功的企业索要研究的除了好的商品并把这种商品卖给消费者外,还要了解消费者的使用情况,并通过市场的检验,优化产品,不断调整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这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未来企业的活动,应对商品力,销售力,形象力作适当的协调投资,因为这三方面的要素具有相当的竞争力,而形象力的投资活动,便属于CIS计划问题的了。

在整个CIS系统中,MI是核心。作为设计人和CIS计划策略的实施者,所能做的就是发型企业自身的价值观和商业文化,找到企业的个性,利用技术技巧和专业知识将这些灵魂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时期形象化,用图案,色彩,声音,等形式直观的加以表现,并将文化思想贯彻到VI即形象设计的始终。这样的设计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CIS设计。如果我们把一个企业想像成一个人的话,可以形象地称MI为“想法”——企业的心,人的理念共识化;BI为“做法”——企业的手,企业环境活动化;VI为“看法”——企业的脸,企业设计整合化。企业这张脸漂亮与否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它是否符合企业的要求,也就是说合不合适才是关键。

姓名;吕明威

学号;2013255128

班级;环艺1321

第二篇: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与展望

英语学院 张依依 2008220154 债券市场是发行和买卖债券的场所,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是一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个统一、成熟的债券市场可以为全社会的投资者和筹资者提供低风险的投融资工具;债券的收益率曲线是社会经济中一切金融商品收益水平的基准,因此债券市场也是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载体。可以说,统一、成熟的债券市场构成了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的基础。

中国债券市场有诸多特点。债券发行期数和规模增长迅猛,地方企业发债数量增加较快。增信方式进一步多元化,应收账款质押及组合增信方式被广泛应用。企业债券发行期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五年期成为主力品种。直接债务融资规模增长迅速,与间接融资规模之间的差距大幅缩小。2009和2010年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又一个里程碑,企业融资结构开始发生质的变化,总体上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间的差距大幅缩小。

债券一级市场,从02年开始,债券发行规模大幅增加。伴随积极财政政策和低利率政策,为加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央行在03年4月开始发行央行票据,规模迅速增长。伴随商业银行股改,04年开始出现次级债券,补充资本金。05年,在央行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出现短期融资券,成长非常迅速。抵押贷款债券05年底推出,但发行规模有限,流动性较弱,06年出现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MBS银行参与不积极。企业债发行出现加速势头。债券二级市场,96年至03年8月份,伴随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持续的低利率环境,债券市场走出了持续的牛市行情。03年8月下旬至04年4月,市场终结牛市行情,出现下跌。04年4月下旬至04年11月,受一系列宏观调控影响,出现短时最大跌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历史性高点,市场开始逐渐恢复。04年底至05年10月,受惠于经济回落和商业银行股改,市场再次走强。05年10月至2007年3月,人民币稳步升值,流动性过剩成为常态,债券市场资金充裕,市场波动幅度减少,收益率曲线平坦化。2007年4月至今,经济再度趋于过热,通胀压力加大,加息周期预期强化,市场下跌,收益率曲线先陡峭化,而近期平坦化。

总体来说,1988年,财政部在全国61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的试点。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开始接受实物债券的托管,并在交易所开户后进行记账式债券交易,形成了场内和场外交易并存的市场格局。1994年以后,机构以代保管单的形式超发和卖空国库券的现象相当普遍,市场风险巨大。同年,交易所开辟了国债期货交易。1995年,以武汉证券交易中心等为代表的区域性国债回购市场因虚假的国债抵押泛滥而被关闭。同年5月,国债期货“3•27”事件爆发,国债期货市场关闭。1995年8月,国家正式停止一切场外债券市场,证券交易所变成了中国惟一合法的债券市场。1996年,记账式国债开始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大量发行。随着债券回购交易的展开,初步形成了交易所债券市场体系。1997年,商业银行退出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债券市场。同年,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基础上建立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国债券市场就此形成两市分立的状态。1998年5月,人民银行债券公开市场业务恢复,以买进债券和逆回购投放基础货币,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促进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活跃。1998年9月,国家开发银行通过银行间债券发行系统,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首次市场化发行了金融债券。1998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保险公司入市;1999年初,325家城乡信用社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1999年9月,部分证券公司和全部的证券投资基金开始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交易。2000年9月,人民银行再度批准财务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2002年10月,央行允许非金融机构法人加入银行间债券市场。2005年,银行间市场推出短期融资券品种。截至2006年末,有210家企业共发行短期融资券4336.6亿元,余额2667.1亿元。2007年3月初,企业年金基金获准进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用国债进行投资是政府有计划的配置闲置资源,是在内需不足和出口乏力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支持国家保持较高水平的投资,筹集建设资金,扩大建设规模,并使经济结构的调整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国债发行是政府弥补财政赤字、调整结构、调节货币流通、影响外汇收支、促进供求平衡的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国债提供的信用工具,在启动投资的同时,提供了公开市场操作业务理想的工具,进一步推动了证券与金融市场的改革,国债所发挥的作用对宏观经济的全面平衡和稳定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经过多年的的发展,我国的国债市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发行规模迅速增大。其次是发行种类较多。第三,国债发行方式越来越合理 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原来我国国债的发行基本上是依靠行政摊派的办法完成的。组织国债发行的承购包销,这标志着国债一级市场初步建立起来。自1999年第九期记账式国债开始,中国的国债市场发行基本上采用招标机制。第四,国债交易市场活跃,交易手段灵活。我国债券交易市场包括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这两个市场的交易规模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第五,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得以开展。第六,交易机制更加完善,市场交易主体扩大,参与者增多。

尽管我国的债券市场得到稳定的发展,但我国的企业债券仍有很多漏洞。制约我国企业国债市场发展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管理层应确保国债发行的需要。1992 年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迅猛发展,一定程度上使国债市场受到了冲击,国债的发行不畅,迫使国务院于1993 年专门规定,国债发行完毕之前,其他债券一律不得发行,并且公司债券的利率不得高于国债利率;从那时起,企业债券的发行就处于国家计委的严格控制之下。而且,随着每年国债发行规模的逐步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一直没有得到一个较大的发展。管理层对债券发行额度的管制极大地限制了企业债券的发行。其次,管制过严,限制了企业债券发行。这些条条框框严格地限制了企业债券的发行,虽然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为了控制企业债券的投资风险,通过提高发债企业的规模和盈利水平来减少发债企业的违约行为,但这些严格的限制条件也许起的却是因噎废食的作用。第三,企业没有通过债券融资的动力。比如,2000 年美国证券市场上有199 家公司通过发行股票融资,而有1592家公司通过发行债券融资。但在我国,发行企业债券的多为国有企业,当企业管理层考虑到通过债券融资就必须还本付息的硬约束,从而更倾向于选择没有偿债压力的股票融资,因为股权融资是一种无风险的永久性融资,即使企业不进行股利分红,投资者也无法要求其偿还本金,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配股和增发募集更多的资金。再加上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可能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者的一个重要想法就是融到了资金就不想还。在这样一种思想支持下,很少有企业会希望通过债券融资。

对于企业债券的发展,不容置疑,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一是核准制的发行制度。从2001 年,股票发行已经实行了核准制。但目前企业债券的发行还在实施计划额度管理和严格的审批制,不过随着新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的出台,这一发行方式也许会得到实质性的改变。而且从管理层对发行制度改革的方向可以预期企业债券市场实行核准制发行也许为期不远。但是企业债券的发行和流通要想真正实现像美国OTC 市场和全国自动报价系统那样,尚需要一定的时日。不过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金融机构加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公告,各类金融机构加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实行准入备案制,让我们看到了一点OTC 市场的雏形,一旦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可以参与到银行间债券市场,一般投资者又可以通过在这些中介金融机构的柜台进行场外委托,一个债券场外交易市场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就等着把越来越多的债券产品放进来,各种信用等级的企业债券就是其中一种。二是采用做市商制度。2000 年初人民银行推出《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首次提出了双边报价商的概念。至此,我国债券场外交易市场已实施了做市商制度,将来在柜台市场交易的企业债券肯定也不例外。但是我国交易所债券市场还没有实施做市商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债券场内交易的流动性,再加上交易所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太小,机构投资者很难进出,从而导致了企业债券的交投不活跃、换手率很低。但从趋势上看,交易所市场也会像银行间市场债券和柜台市场一样实施国际上通行的做市商制度。三是增加中介机构的责任。在我国随着企业债券发行制度的自由化,债券发行中介机构的责任将有所加大。四是发展债券评级制度。我国的证券评级始于80 年代,当时许多省市级人民银行在内部设立了评级委员会。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大约有40 多家。依照这些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程度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银行系统的评级机构,另一类是相对独立或完全独立的评级机构。我国的评级业虽然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现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在于评级市场需求不足、评级机构缺乏权威性、行政色彩太浓等。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债券进行信用评级的都是由拥有独立财产、承担无限责任、并完全靠出售自己的评级结果来赢利的信用评级机构独立进行的。应该说,评级的有效需求和发展取决于债券市场的发行规模,随着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评级业应该会有一个大的发展。而张维迎教授的观点应该说是道出了评级机构发展的实质:我国信用评级业一定是在有真正的需求时才能发展,如果只是满足一个审批程序的需求,那么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就成问题。五是严格区分企业债券和市政债券。比如以地方企业的名义发行地方企业债券,而实质上却仍是市政债券,资金的用途也是为了地方基础设施发展的需求。应该说市政债券与企业债券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企业债券是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而且资金的应用绝对是为了收益最大化或者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市政债券是以地方政府的信用为基础的,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带有一定福利性质的地方医院、学校等的发展,而且是以地方税收为担保的。这种地方政府以企业的名义发行企业债券的状况容易导致地方政府行为的企业化,推脱地方政府的责任。因此,应该在允许企业自由发债的同时,也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并把二者严格区分开来。

中国债券市场未来之路会很艰辛,理由有很多。它的发展严重滞后,目前存在四大问题:第一个是总的规模过小,债券市场存量只有18万亿,相当于GDP的54%,远远低于美国、日本、韩国也低于很多新兴市场。第二,品种结构不合理,我们80%是国债和金融债,公司债还有市政债其它产品比例非常之低。另外,市场严重分割,缺乏统一监管。在前台、后台等领域不能实现互联互通,市场效率低下。再就是,投资者结构存在严重根本性的缺陷,商业银行持有国债比例超过60%,金融债70%,短期融资债65%,中期票据95%,企业债券35%,严重偏离了直接融资的发展方向,蕴含着非常高的系统风险。哪一天银行系统出问题了,不仅贷款市场面临着崩溃的危险,债券市场也同样如此。比较起来美国的公司债市场,其它债务市场规模远远超过国债。美国债券与股票发行的比较,债券融资比例非常之大,还有美国的持有人结构,商业银行2009年底持有债券的比例不到3%。

针对2011年的宏观经济和债券市场,债券市场的投资收益超越2010年是大概率事件,整体收益或将超过5%,同时表示债券市场真正的风险在于通缩到通胀、不加息到加息的过程,而通胀来临时其实是债券投资的好时段。

资深人士认为,明年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确定的,债券市场在这一轮紧缩的货币政策下肯定会进行调整,但调整幅度不确定;不过他希望这一轮债券的调整幅度能够更大一些,这样明年债券市场更好做一些。预计明年加息的次数大概在2-3次左右,上半年之前完成。2011年利率产品投资配置机会的出现取决于央行能否现在到明年二、三季度加两、三次息,在加息并且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情况下,债券市场是否会进行第二轮调整。他认为第一轮调整幅度比较大,但仍觉得不够,还要进行第二轮调整,如果经过第二轮调整到位,利率产品从配置型还是交易型角度说,投资价值就比较高了。今年债市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一是前三个季度,1-9月份债市走出小牛市,但在10月后的两个月债券指数急剧下跌,截止11月底今年债券指数整体下跌,前三个季度涨幅全无,2010年债券市场的整体收益大约在2-3%。2011年债券市场的投资收益超越2010年是大概率事件,整体收益或将超过5%,但在加息的过程中,债市的波动幅度也会较大。普遍观点认为通胀来临债券机会就不大,但实际上,通胀对于债券投资不是否定因素,债券市场真正的风险在于通缩到通胀、不加息到加息的过程,而通胀来临时其实是债券投资的好时段。过去十年中,2004、2007年债券的收益最好,当时都是高通胀环境,目前债券市场的风险主要在今年10、11月的这一轮政策转向的调整中,刚加息时是债券市场风险释放期,随后再加息过程是债券市场震荡期,最后一次加息前后是债券市场真正的牛市开始。

对于中国债券市场的展望,我有自己的理解。我认为,2011年通胀将呈前高后低的走势。关于未来通胀走势,主要是观察产出缺口和货币供应量超趋势的变化。明年通胀总体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全年CPI约为3.8%左右,通胀的高点将出现在明年第一季度末或第二季度初,季度高点可达5%左右。货币政策将渐趋稳健,预计明年加息2-3次。管理通胀预期仍将是2011年宏观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央行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思路重点则将着力流动性管理,同时特别强调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有效性。首先,2011年信贷规模将控制在6.5-7万亿左右,M2增速将控制在16.5%左右。其次,为了应对通胀,应该有2-3次加息,分别在2011年年初、2季度和3季度。2011年债券市场供略大于求,主要机构需求结构性调整。预计2011年央行将继续加强数量手段收紧流动性以管理通胀水平,公开市场操作将持续活跃。从机构需求看,主要机构需求将会结构化调整,商业银行和基金债券配置需求将有所回落;而伴随保费收入增加和收益率上行,保险公司债券投资需求将继续上升。利率产品明年短端上行风险较大,收益率曲线将继续平坦化。基于对2011年利率政策方面的判断,2011年利率产品短端上行风险较大,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尚有65-90BP的上行空间,1年期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收益率将分别较09年末的收益率水平上行50-68BP和59-81BP;明年国债收益率曲线将继续平坦化,3-5年国债收益率上行幅度相对较小。

显然,债券市场的发展将会影响到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作为经济中心,我们以上海为例,经济实力较强、科技水平较高、智力资源丰富、城市开放度高,有基储有必要在低碳经济上率先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又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城市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本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低消耗、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注重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的创新突破。因此,我们要发展好上海的经济,从而更好的发展中国债券市场。第一,依托上海要素市场的优势,建立以上海为中心的市场。第二,依托上海服务经济的优势,创建服务经济的主导地位。上海是一个商务发达、商业活跃的现代化都市。2008年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无论从自身发展的周期看,还是从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规律看,上海都将加快转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也是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城市领先于国内其他城市的优势所在。结合上海实际重点,借助世博会的品牌效应,发挥世博后续效应,注重相关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利用、推广和传播,第三,依托上海科技人才的优势,聚焦突破面向未来经济强国前进。技术创新是动力,技术进步对于发展经济起着关键作用。第四,依托上海经济中心功能的优势,引领可持续发展模式。作为我国经济科技实力较强、开放程度较大、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要率先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服务经济,降低重化工比重,以制造业与信息化的融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我国向国际债券市场看齐的过程中,上海要进一步发挥经济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引领国家在债券市场上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其中包括国债和企业债券等。

我认为只有一个地区的债券市场得到真正的复苏,才会给这个地区的经济带来改善,进而引导我国的债券市场,使之走上更稳定更正确的道路。

第三篇: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回顾与展望

政府流程再造的基础理论与现实意义

姜晓萍

[摘要]政府流程再造,是当代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旨在阐释政府流程再造的基本内涵与特性,分析政府流程再造的基本原则与目标,为提升政府绩效提供必要的路径依赖和对策建议,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关键词] 政府流程 ;公共服务;服务型政府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纷纷兴起了以“政府再造”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浪潮,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将“流程再造”引入政府部门,实施过程控制与结果导向并重的绩效管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在探索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程中也开始尝试政府流程再造,尤其是各地通过举办行政服务大厅的有利契机,对各项行政审批流程进行了重新整合。然而,从我国实践看,更多是技术层面的移植,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分析和提炼,本文旨在阐释政府流程再造的基本内涵,分析政府流程再造的基本原则、程序、目标,为提升政府绩效提供必要的有效路径。

一、政府流程再造的内涵与特性

(一)政府流程再造的内涵

政府流程再造,是指在引入现代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以“公众需求”为核心,对政府部门原有组织机构、服务流程进行全面、彻底的重组,形成政府组织内部决策、执行、监督的有机联系和互动,以适应政府部门外部环境的变化,谋求组织绩效的显著提高,使公共产品或服务更能取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满意。其基本内涵是:

1、政府流程再造是对传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政府流程再造是以政府为主体的政府部门在反思传统行政组织业务流程弊端的基础上,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摈弃以任务分工与计划控制为中心的工作流程设计观念,打破政府部门内部传统的职责分工与层级界限,实现由计划性、串联性、部门分散性、文件式工作方式向动态化、并联化、部门集成化、电子化工作方式的转变,建立以问题诊断为前提,以解决问题为宗旨的服务流程模式。这无疑是政府部门迫于外部环境变化和公信力下降而进行的一场自我变革。

2、政府流程再造体现了以“公共需求为导向”的核心理念。

传统的行政组织流程是围绕“职能”与“计划”展开,对公众的诉求缺乏了解和回应。而流程再造的宗旨,就是要改“职能导向”为“需求导向”,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需求为核心,在了解公众需求的基础上,从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改善工作业绩,以提升公众对公共服务品质的满意度,提高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实现政府流程再造的价值追求。

3、政府流程再造是多向互动的系统工程。

政府流程再造既非工作流程的简化或重组,也非单纯依靠信息技术实现部门的整合或联动,而是对政府部门的行政理念、发展目标、行为准则、治理模式、制约机制的整体再造。它涉及政府部门内部机构之间、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必然会带来政府部门在组织结构、决策程序、运行机制、评估体系、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显著变化。因此政府流程再造绝非在原有流程上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场彻底、深刻、持续的内部革命。

(二)政府流程再造的特性

政府流程再造尽管源于企业流程再造,但由于再造主体、客体和环境的不同,导致政府流程再造不可能是对企业流程再造的简单模仿和移植,必须在“公共性”的基础上呈现特有的属性:

1、再造主体和目标的公共性。政府流程再造的主体是行使公共权力,掌握公共资源,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公共组织。这与企业流程再造的由私人部门启动有本质不同。主体的公共性提出了再造行为的合法要件与形式要件,同时也决定了在价值追求上的不同选择:政府流程再造不仅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更要最大限度满足公共需求,维护公共利益,使效率与效益有机结合,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政府服务。

2、对象需求与绩效评价的多样性。政府流程的对象具有普遍性,指受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行为影响,享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公众。同时政府流程的对象也具有特殊性,他们不是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公共权力的“所有者或主人”,政府的角色是“服务而非掌舵”,[1]政府流程必须以满足公共需求为前提。然而,对象的多元化导致公众诉求的多样性和满意度的多样性,他们不仅期望政府流程的高效、便捷,更期待政府流程的透明、公平与公民参与。

3、再造环境的复杂性与再造过程的长期性。

政府流程再造的本质是对政府在政治环境中的任务、产品与服务流程进行彻底的变革与改善,必然与政治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在政府流程再造的过程中,各种利益集团的博弈将影响和制约着流程再造的深度和广度,传统的以部门职能为核心的流程将被围绕过程与结果进行系统设计的流程取代,这势必引起政府部门功能定位、权利配置、职位分类、绩效评估、薪酬体系等敏感因素的变化,因此在政府部门实施流程再造会遭遇更大的阻力和障碍。

政府流程再造的复杂性决定了政府流程再造过程的长期性。政府流程再造既不是简单的组织结构重组或机构减肥,也不是单一的全面品质管理或电子政务的实现,需要一个不断改善、验证、持续跟进的过程。再造的流程必须用于实践检验,在实践中持续修正、改善,以保证新的流程全面达成改造的预定目标,使组织的核心能力有所增强。应通过检测流程运作状态、与预定改造目标进行比较分析、对不妥之处进行修正改善等方式,始终关注并实现流程再造的持续跟进。因此短期的效应和简单的满足并不意味着政府流程再造使命的完成。

二、政府流程再造的基本原则与目标

(一)政府流程再造的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政府流程再造必须以依法行政为前提,无论是对原有流程的梳理还是对新流程的设计,都需要对前置条件、程序等进行合法要件的审查。在实施政府服务流程再造中应特邀法律顾问参加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流程再造的合法性咨询和审查。

2、创新性原则。流程再造追求的是一种彻底的重构,而不是追加式的改进或修修补补的改良,它要求转变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发挥组织的创新能力,突破现存的结构与流程,重新发明完成工作的另类方法。故政府部门流程再造不能够简单地依靠减少几张申报表、缩短个别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更要根据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的组织管理原则,对政府部门内部职能进行整合,实行决策、执行、监督三职能的相互区隔与协调。

3、绩效原则。政府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实现绩效的飞跃,即非常显著地减少作业时间、降低作业成本、提高生产力、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这就要求政府流程再造过程应着重搞好规划、程序建设和行为监管,尽量减少部门摩擦,实现便捷互动。

4、便民原则。政府流程再造的根本目的是“便民、利民”。在流程设计中应尽量实 现“全程代理” 和“并联式”服务,以部门职能整合或通过授权组建跨职能的联动团队,压缩决策——执行间的传递过程,减少公众往来于各职能部门间的消耗,为公众提高公平、公正、公开的服务。

(二)政府流程再造的目标

1、流程便捷化。流程再造的直接目的就是在分解和诊断原有流程的基础上,实施流程优化,使之达到便捷化和自动化,从而降低时间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但必须指出的是,流程便捷化不仅仅指的是精简机构或者是单一职能部门内部的变革活动,而是众多部门的联动;它不是单纯的技术变革,而是把行政业务流程系统化为战略决策。

2、行为规范化。流程再造首先是一种管理工具,其技术性的内涵便要求它是通过准确地描述并形成标准作业的一系列过程,因而,必须要求其目标和结构的科学、系统、严密和可行;同时,作为公共行政运行系统的战略性革新,它必须追求再造过程中的法治化、制度化、程序化。总之,不管是对流程再造的过程本身,还是承担过程顺利运行的制度和人,规范化都是基本要求。

3、过程人性化。在整个流程再造过程中,要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始终以服务对象需求为导向,进行快速回应、周到的服务;同时必须明确,流程再造的过程不仅仅是全程信息、全面技术的革新,其落实与运行最终要归结于广大公务员的全面参与,因而必须通过人性化管理,注重组织文化再造,激励和发挥行政人员的创造力,建立一种知识化、团队化、网络化的工作平台和相互协调、相互监督、相互合作的工作关系。

4、品质标准化。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供给应体现无差别服务,公平与效率兼顾。再造流程的标准化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是达成政府部门业务流程彻底重构的基本前提。

三、流程再造是提升政府绩效的有效途径

政府作为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组织结构,它的根本任务就是高效优质地提供公共服务,改善社会生活质量,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使社会有序的运行和发展。但是,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加剧,现代政府组织在其运行的内、外环境中都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问题与困境,从而迫使政府通过行政改革摒弃传统积弊,突破发展瓶颈,如果说政府绩效评估是从结果评价的角度推动了政府绩效管理,那么政府流程再造则是从过程控制的角度改善政府绩效,在变革中追求成功。

(一)以流程再造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由于政府职能的扩张导致组织规模膨胀,层级增多,行政过程的链条过长。加之传统官僚制组织过细的部门分工割裂了完整的流程,使政府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与联动机制,从而降低了行政效率,提高了行政成本。成都市工商注册登记变“串联”为“并联”的流程再造为例,它原有的操作流程是:申请者必须串联跑六个部门,其中工商局就要跑两次;有较多从时间上难以控制的环节。由于部门间互为前置条件,只要一个部门出现拖延,就难以控制整个办件的时间;申请者与部门接触点多,协调成本高。(见图1)

图1成都市餐饮业工商注册登记的“串联”流程调查显示,企业和公众普遍认为目前的政府流程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审批申报前置条件烦琐、环节多、流程长,流程重复、效 3 率低,协调成本高。通过流程再造可以有效地减少报批材料,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限、提高办事效率。经济流程再造后,工商注册的流程就变为:一窗式服务,并联式审批。通过流程再造,新办企业涉及的卫生、文化、环保、工商、质监、国税、地税等12个部门按照“工商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的原则,在工商窗口受理进行办理(见图2),避免了办事群众在各窗口重复排队和若干次往返政务大厅。实践证明,新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办事时间。通过流程再造,信息资源的共享,不需要前置许可的新办企业,工商、质监、国税、地税4个单位窗口办理时间全部压缩至1天之内办结,办理“四证”由原来的7个工作日压缩到2个工作日;对于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办理前置许可的,也在原有基础上压缩了办理时限(压缩最大由20个工作日变为1个工作日)。

图2 成都市新办企业注册登记“并联”流程

实践证明,新流程还方便办事群众,减少办事环节。通过流程再造,不需要前置许可的新办企业,所有的中间环节无需办事群众来回跑路,原工商、质监、国税、地税4个部门的11套表221项需填写的数据整合为5套表74项数据,申请人只需在指定窗口申报资料,并在第二个工作日缴费、取证即可;需要前置许可的,群众也只需要在相关职能部门现场勘查时提交齐申请材料即可办理相关审批。

(二)以流程再造实现政府职能的合理区隔或有效整合,推动组织再造

尽管政府流程再造不是组织再造,但由于流程再造打破了以部门职能和分工为导向的流程设计模式,要求按照“公众需求”和围绕“结果”进行政府流程设计,必然涉及组织内部分工、职务、工作能力需求、薪酬、绩效评量、管理者角色及策略等因素,导致原有政府组织的重构。同时,对现有政府流程的问题诊断也表明:部门职能交叉与职能设置不够清晰、部门利益驱动、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意识不强、协调沟通不充分等是导致政府流程弊端的主要因素。流程再造要求突破部门间的界限,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互动与协作,以部门联动代替按部门顺序操作。其结果自然会因流程的调整或整合凸现原有组织结构的不合理,引发组织再造。如,变“外循环”为“全程代理”的流程再造模式就是一种有效途径。以成都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流程再造为例:成都市国土资源局的原有操作流程涉及53个环节,其中要局长签字两次,土地利用处要多次安排经办人,文件资料在服务大厅与土地利用处之间要往返多次;有些环节从时间上难以控制,如局长办公会、4 土地利用处经办人踏勘现场等。该流程中申请单位需多次与业务处室直接联系,这样既不符合建设服务大厅的初衷,又不方便群众(见图3)。根据“全程代理”再造后流程,则明确了执行、决策、监督三职能的区隔,在该流程中,由服务大厅统一接收,服务大厅成为执行机关。减少了领导签字,局长签一次字即可;减少40%以上的办事环节(见图4);减少了处室之间的交接,防止了处室之间审核标准不一,出现的推诿扯皮现象;实现了“全程代理”。

图3 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国有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流程图

图4 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国有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流程图

围绕流程再造,成都市国土局对局的内部处室职能进行了调整和整合,将综合处服务大厅作为全局对外服务的执行部门,主要负责对外服务的业务受理和办理。相关业务处室主要负责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各项业务的工作规范和标准,进行政策研究,并对执行部门的办件情况实施监督和业务指导。局纪检监察部门主要负责行政效能监督和廉政监督。局领导作为决策层,主要着眼于全市国土资源管理的宏观管理和重大疑难事项的决策管理。这样一种新的职能分工格局,基本符合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理顺了处室职责分工,实现了组织结构由垂直趋向扁平化,使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到位。

(三)以流程再造改进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公众满意度

政府行为的公共性决定政府绩效不仅强调效率,更要重视公平与社会责任。奥斯特罗姆认为“虽然效率准则规定稀缺资源应被用到其能生产最大纯收益的地方,但公平的目标则可能缓解这一目的,致使有利于特别是非常贫困的人群的实施得到发展”[3]政府绩效的特性表明:民众对政府的诉求与满意度不会仅仅局限在速度、经济等数量层面,随 着资讯的发达,民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既要求政府部门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又要求服务的公平、公正。而且希望加大政府过程透明与公民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对现有政府流程的问题诊断表明:暗箱操作、滥用自由裁量权、差别服务,态度生硬、作风粗暴等是导致公众对政府抱怨的主要因素。政府流程再造在强调流程高效、便捷的同时,更加注重行为的规范化,过程的人性化、透明化以及服务品质的标准化,始终把提升公共服务品质作为流程再造的核心价值追求。通过岗位说明书和部分工作说明书的编写,对具体岗位的名称、工作内容、责任范围、工作关系、工作标准等进行规范性描述,并且对某一工作的岗位承担者、权责范围、程序安排、服务标准、时限要求等进行规范性描述;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行岗位代理制,以规范各岗位之间和各级机构之间的授权行为,避免出现空岗,方便服务对象;同时还制定《服务细则与标准》,对服务的内容和服务品质进行解释和承诺,以方便公众监督和评估;最后形成流程再造的持续性评估机制,通过专家和公众的参与,在实践中检测流程运作状态、与预定改造目标进行比较分析、对不妥之处进行修正改善,以保证新的流程全面达成改造的预定目标。调查显示,成都市实现政府流程再造的部门公众满意度普遍提高,其中85.2%的公众认为工作作风与服务态度有很大转变,71.5%的公众认为政府部门的公平服务较好,87.3%的公众认为政府信息公开和过程透明较好。

(四)以流程再造推动公共服务的信息化进程

传统的公共部门服务流程是建立在传统的组织结构基础上的,一般被分解为由基层工作中采集业务资料、进行汇总、逐级分析决策、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最后再反馈到基层采取行动措施等几个流程阶段。由于以前的技术不能实现整个业务条块的联网,整个业务数据流程不得不按地理位置和人力分配被分割在多个部门,从一个部门转到另一个部门,增加了交接环节和复杂程度,致使相同的信息往往在不同的部门都要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和管理,不仅提供影响行政效率,而且加大了协调成本。

流程再造可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上政务大厅建立并完善信息系统;提供工作过程查询和监督服务,把原属于若干个管理环节、若干个流程作业线加以重新整合;将业务流程“前后顺序”的运作模式改成“左右平行”的运作模式,既保证了流程运作的透明、公开,也可减少作业流程的步骤并增进不同部门的协调;避免电子政务的形式化,通过流程与信息的协作实现政府信息化平台的内在活力和持久生命。

(作者系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地方政府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成都610074)

第四篇:2014 中国视频会议发展展望

2014 中国视频会议发展展望

1.视频会议在中国市场仍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在产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视频会议业务体验得到了极大提升。随着中国网络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宽带资费的持续下降,视频会议的整体部署成本也将保持同步下降,从而有效的提升产品的投资回报率。从用户角度来看,越多越多的用户认识到视频会议的价值,将其作为投资的一个重要方向,这些都为视频会议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市场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从2013年上半年的市场情况来看,已经有不少新的本土厂商推出了视频会议解决方案,其中个别厂商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举办了市场活动,以加强视频会议产品的宣传和市场拓展力度。同时,也有部分统一通信厂商加大了在视频会议产品上的投入,逐渐将其作为统一通信解决方案的核心。

3.视频会议云模式越来普遍。随着中国政府进一步放宽对电信服务市场的管制,将会有更多的国内厂商拿到IDC/ISP牌照,从而为其提供云服务模式奠定基础。从各大视频会议厂商最新的战略中也可以看出,云模式是其下一步拓展的重点。尤其是在光纤网络覆盖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的一线城市,云模式将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4.视频会议移动化进程将提速。根据工信部最新发布的消息,4G牌照将在年底前发放。而从中国各大运营商的最新战略中也可以看出,4G网络建设将是其未来1-2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在4G网络的有效支持下,中国视频会议的移动化进程将提速。2014年,视频会议将越来越常见,商业用户将定期通过他们的移动电话、平板电脑等终端参加视频会议。

第五篇:中国工程机械发展展望

中国工程机械发展展望

前言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成立、“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对于加快我国工程机械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能够调整我国的工程机械产业结构,对加快我国的工程机械走出国门,和对工程机械创新有着引领促进的作用。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国制造2025 工程机械 展望 正文

“一带一路”如中国再次腾飞的两个翅膀,由习主席一年之前提出,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初期,必然是铁路、公路、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必然带动区域内工程机械的需求,这是给我国的工程机械出口的一个机遇,同时弥补国内工程机械饱和的状态,对于推动工程机械发展以及走出国门都有巨大的作用。

“中国制造2025”着眼于整个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所制定的一个长期的战略性规划,它不仅仅要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稳定发展,还要实现在应对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当中,实现高端化的跨越发展。

为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协调,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国家制造强国建设全局性工作,审议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工作,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要事项。

“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成立,让我国工程机械的发展迎来一个良好的机遇。

国内比较出名的工程机械厂商有三一重工、徐工、龙工、中联重科等,国外著名的有三菱、沃尔沃、现代等。现阶段我国的机械产品与国外产品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明白差距,缩小差距。未来的中国工程机械将往这几方面发展。

一、工程机械更加环保。

我国工程机械设备行业的污染比重较大。节能环保之路都将成为工程机械发展的主流趋势。今后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将更加注重转型升级。工程机械的未来走向,必将是节能环保大势当道。工程机械企业必须依靠自己走上让产品工作效率更高效、节能降耗性能更出色的道路上。

二、生产标准提高。

工程机械生产标准有相应的提高,比如噪音、震动、燃油消耗、排量等。现阶段我国的工程机械主要出口于中东和非洲,这些地区对于某些指标没有过高的要求。然而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我们国家所生产的工程机械达不到其所要求的标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工程机械的出口。因此,提高工程机械的生产标准,虽然在一定程度增加制造难度,但着眼于未来,对工程机械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三、工程机械更加智能化。

当前,工程机械智能化已露端倪。工程机械行业是为国家基础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随着国家经济的继续发展,必然会对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提出更多要求。对于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来说,配套件的核心技术相比国外,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突破行业发展瓶颈,追赶上国际化步伐,国内厂商不仅仅是扩大海外市场,更是要获得更高端的技术,才能屹立在世界工程机械之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将逐渐成为工程机械发展的主流趋势,不仅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还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智能化无疑成为工程机械制造厂商的最佳选择。

四、机器人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中国制造2025对机器人产业发展作了详细规划。机器人的发展应用到工程机械上面,是未来的趋势之一。

未来工程机械将从局部自动化过渡到全面自动化,并且向着远距离操纵和无人驾驶的趋势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的介入,工程机械将加快其现代化进程,使逐步过渡到完全智能化的作业机器人目标。到那时,一些新的机器人化作业程序就会应运而生。五、一机多用。

一机多用,作业功能多元化是近年来工程机械装备出现的一个新技术特点,也将是未来工程机械装备制造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多功能作业装置改变了单一作业功能,推动这一发展的因素首先源于液压技术的发展,通过对液压系统的合理设计,使得工程装置能够完成多种作业功能。其次快速可更换链接装置的诞生,安装在工作装置上的液压快速可更换连机器,能在作业现场完成各种附属作业装置的快速装卸及液压软管的自动链接,使得更换附属作业装置的工作在司机室通过操纵手柄即可快速完成。

六、关键部件国产化。

现阶段我国工程机械的某些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比如高速轴承、控制系统等。今后,我国会更加注重对关键领域的投资研发,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替代进口实现国产化,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同时在关键技术、关键产品方面有所突破,弥补国内的空白与不足,缩小与国外的差距,甚至走在国际的前列。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还没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产业发展还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亟待突破。另外,我国还应该有一些重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些方面表明,我们还需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去转化、去努力、去奋斗。

“中国虽然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但大而不强一直是这几年制造业发展的掣肘。”针对德国工业4.0,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核心驱动力是抓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解决中国制造业由大国变强国的根本路径。其规划的十大领域中机械人、农机设备、海洋工程装备以及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的发展,对于中国的工程机械发展也有一定的创新推动作用。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也会对工程机械的发展有着引导指向作用。我国的工程机械发展将会往高技术高水平的方向发展,为制造强国添砖加瓦,同时期待我国的工程机械能与国外先进的机械一较高下。

下载中国CIS发展现况与展望[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CIS发展现况与展望[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公路交通运输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国公路交通运输发展回顾与展望 【摘要】公路交通运输在整个交通运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简要回顾我国公路运输业发展概况,分析公路交通运输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根......

    中国铁路现状与未来发展展望(最终定稿)

    中国铁路现状与发展 1. 中国铁路现状1.1 概况 从1876年修建第一条铁路到现在,中国铁路已经走过了130年的历史。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铁路的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

    中国转型经济学二十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国转型经济学二十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摘要:转型经济学产生已近20年,中国学者对转型中的许多问题,如研究范式、企业行为、公平与效率、经济增长、“中国模式”等进行了积极探索......

    世界世界城市发展历程与中国城市发展展望

    《世界世界城市发展历程与中国城市发展展望》听后感为了开拓我们的视野,促进我们进步,我院今天下午邀请了罗致刚先生为我们讲解《世界世界城市发展历程与中国城市发展展望》,我......

    浅谈中国钢铁工业6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最终定稿]

    浅谈中国钢铁工业6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2009-09-18 09:13作者:中国钢铁业 【慧聪建材网】内容摘要: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没......

    中国无土栽培的发展简史与展望

    中国无土栽培的发展简史与展望 1931年,我国中山大学的罗宗洛研究铵硝营养的成果受到世界同行的瞩目。1937~1941年,上海的四维农场(Safeway Farm)在虹桥附近采用“基质培”栽培番......

    浅谈存款市场营销的现况与发展

    浅谈存款市场营销的现况与发展 一、存款的重要性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农村经济的主力军。安徽省农村信用社始建于1951年,60多年来,为坚持服务农......

    中国居民营养现况与分析

    中国居民营养现况与分析 作者:陆静指导教师:热娜古丽 摘要:此论文主要针对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我国的膳食与营养结构指南,以及我国膳食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