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 再别康桥 诗两首

时间:2019-05-14 12:1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雨巷 再别康桥 诗两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雨巷 再别康桥 诗两首》。

第一篇:雨巷 再别康桥 诗两首

诗两首 学习目标

1.了解新体诗;

2.了解作者及作品风格;

3.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知识积累 文化常识

1.现代诗派:30年代,是由后期新月派与20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来的,同时还受到欧洲现代派影响。代表诗人: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卞之琳、废名等。现代诗派特点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行”,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的特点。诗作表现了幻灭中的追寻,对现实的理性批判意识,孤独寂寞的心态;追求语言的自然质朴、形式的自由舒展,以新异的手法提升了诗歌的表现力。

2.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胡适、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梁实秋等中国现代第一流的诗人。他们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3.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4.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高中毕业后,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他: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有一副对联是写他的,这样说的: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5.写作背景: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中国现代史上有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刚刚发生。反动派们提出了“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疯狂口号,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这一时期,他所避居的友人家正是施蛰存,戴望舒对施蛰存的妹妹一见钟情。在革命理想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他原本希望在爱情上有所收获,可是施蛰存的妹妹对他仅仅是敬重,而没有爱情。我们可以看到戴望舒在写作《雨巷》的时候,正在遭受理想和爱情的双重困境,所以他所创设的“雨巷”这一经典的意象,早已超脱了原本的意义,升华为一种低回而迷茫的境界。

《再别康桥》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康桥”现在通译为“剑桥”。他年轻时曾经在在这里生活学习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徐志摩重游康桥,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要赶着去会见

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了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字词汇总

彳(chì)亍(chù)颓(tuí)圮(pǐ)青荇(xìng)斑斓(lán)漫溯(sù)长篙(gāo)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雨巷》运用象征手法塑造了悠长寂寥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独行者的形象,传达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彷徨,呈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

《再别康桥》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把握重点 《雨巷》

诗中有九个意象,如果把诗中的雨巷作为母意象,那么子意象还有油纸伞、我、丁香、姑娘、雨、眼光、梦以及篱墙。其中,尤以丁香为重要。“丁香”在全诗中出现了七次之多,是子意象的核心。丁香花南方有,北方也有,常开几种颜色。无论紫色、白色还是淡红色的丁

香花,都是素雅淡净、柔和可人的。风一吹而摇,雨一打而惊,一副楚楚可怜的娇弱样。由物及己,物伤而心伤,心理上很容易引起无穷的愁绪和伤感。

在《雨巷》中丁香是愁,也是姑娘的化身。自从屈原《离骚》发明“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以来,香草和美人一直关联,与中国古典诗词以丁香喻愁心相同,《雨巷》中的丁香不仅象征着“一个丁香一样地”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而且也饱含着“丁香一样的忧愁”。这样一来,《雨巷》中的丁香这个意象就完成了从花草到美人,再从美人到愁心的意象转换。戴望舒的丁香形象区别于以往古诗词中的,首先是由丁香单独喻为愁怨变成了美好理想的化身;其次戴望舒的丁香形象有别于古典诗词中的真实形象,它是戴望舒想象的一个形象。所以丁香这个意向来自于古典诗词,却也超越于古典诗词中的意义,有戴望舒自己赋予的时代意义。在诗中,“雨巷”一词总共出现了四次,分别在

“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相较于丁香的七次,不能算是频繁,但它隔节现身的形式恰好构成了一个基本对称、相对封闭的诗歌世界。我们会发现《雨巷》中的丁香、姑娘等八个意象所在环境就是“雨巷”。尽管“姑娘”的篇幅远远大于“雨巷”,但“姑娘”的一举一动无不包围于疏而不漏的“雨巷”之中。换个角度看,“姑娘”实际上就是“雨巷”的某种内部展开,很大程度上加深着“雨巷”蜿蜒无尽的绝望感。扩而言之,“我”和“雨巷”的关系亦是如此。

这样,“雨巷”就拥有了双重含义,它既是“我”和“姑娘”之间幻想式的相遇相离的实体性空间,更是抒情主人公进行精神突围的象征性空间。“姑娘”犹如一根救命稻草,“我”希望逢着她,幻想着果真出现在眼前了,但又眼睁睁地看着她梦一般地飘远;“姑娘”在“雨”的哀曲里“消了颜色,散了芬芳”,消散了她“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姑娘”在困境中消亡了,一朵瘦弱的丁香花在风雨的夹击下萎缩了。于是不得不陷入新一轮的希望与失望,如此循环,及至无穷。我们看“雨巷”在这里就成为一种象征,是人类普遍困境的象征。

用江南狭小的雨巷来象征困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开创。然而,“雨巷”这一困境绝对不是绝境。因为象征障碍的“篱墙”是“颓圮”的,经过一翻努力是可以推倒或者跨越的。《雨巷》中的“我”热切地渴望着自由,执着地追寻着自由。“我”在困境中艰难地跋涉着,期待着脱离困境。然而到底“我”只是做着一个渺茫的梦而已,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我”依然在困境中挣扎,依然在“雨巷”中彷徨。

好诗都是能创造意境的。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包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2

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戴望舒的《雨巷》中的“我”满怀孤独和彷徨,踟躇在阴雨落寞的小巷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于是就构成了一个同样的意境结构:“我”是追寻者——雨巷是阻隔——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伊人。

在《雨巷》中,戴望舒没有使用“找到”、“寻着”,或其他类似的表示主动积极的词语,而是强调了一个“逢着”。这个“逢着”暗含一种无所作为的期待意味,而当一切梦一般出现又梦一般幻灭之后,我几乎连“逢着”的希冀也不再存,变成了“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逢着”和“飘过”,一则表现出寄希望于一种人生的偶遇、邂逅、一种不期然的惊喜;一则表现为邂逅的希望破灭后,徘徊者失去了继续寻觅的信念,只能向虚无缥缈中寻求寄托。

在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只有阴霾天地里的“凄婉迷茫”与“丁香姑娘”幻灭后的颓然失意、灰暗落寞。这是戴望舒的追寻,夹杂着些微希望与更多幻灭的追寻。

《雨巷》自始至终是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中度过的,除了我“撑着油纸伞”的彳亍和阴雨一样织成的愁网,除了“我”淡漠而被动的期待,我们没有发现“我”为心中那朦胧的希望做过什么努力,失望是早已预知的结果,所以“我”收获的只有更多的痛苦与绝望。《再别康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河畔的金柳为什么要用新娘来做一个比喻呢?在一个女人的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刻一定是她收获爱情作为新娘的那一刻,所以诗人说那河畔的金柳,竟是夕阳中的新娘了。而这新娘美好的身影在夕阳的康河里泛起涟漪,然而荡漾的岂止是那艳影,还有诗人那颗为之痴狂为之颠倒的心,所以他说“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诗经》国风第一篇《关雎》中就有“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感叹,这是最古老的关于爱情的歌咏,此处无论是实指还是虚写,“软泥上的青荇”未尝不可以作为诗人对于自己当初爱情的一份遥想,正是在康桥,徐志摩和一代才女林徽因相遇,诗人惊叹于她的才华和美貌,疯狂的追求。徐志摩与林徽因于1921年四五月间在剑桥发生了短暂但激烈的爱情故事,据说两人曾经在康河边立下誓言,我想在这里一定留下过两个人相伴而行的身影,那份爱的甜蜜,爱的痴迷,康河正是默默无语的见证者,所以诗人说“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这句话也是情之所至的心灵私语。“甘心”二字把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康河的依恋表露无遗,此刻康河岂止是一条河,这河边有太多的记忆,有自己读书求学的影子,有自己青春的狂妄,更有自己甜蜜的爱人,所以他说即使是一颗无人知晓的水草,只要是在康河的柔波里,自己也是心甘情愿的。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别处,正是以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的拜伦命名的“拜伦潭”。据说拜伦当年在剑桥读书的时候就经常在这个潭里游泳,所以有此名。徐志摩作为一个后辈,作为一位诗歌写作者,他一定在此处获得了更多的天才诗人之间的共鸣和温暖。你看他把我们平时都能见到的景象写的如此的美妙。清澈的潭水,天上的彩虹,彩虹映照在潭水中,清泉就不是单一的水色了。彩虹是多彩的,七种颜色,“揉碎在浮藻间”,也许是因为有风,水面并不如镜,所以彩虹的倒影在潭中显得破碎,所以用“揉碎”一词,似乎是人为的,充满了人的动作。潭水是绿的,彩虹是七色的,水藻也该是绿色的,所以整个画面瑰丽斑斓,而且天上是静,水中是动,动静相融。这真是令人心动的风景。在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年代,外面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而在康桥内康河边却是如此的静谧美好,仿佛世外桃源。可是面对这么美丽的景致,诗人却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梦是彩虹一样的,是最为美丽的,也许关于梦想,也许关于爱情。总之,是人年轻时候最深刻的记忆,最不能忘却的心事,现在诗人要将这个彩虹似的梦“沉淀”。沉淀就是封存,把最美好的记忆埋藏在康河里,把自己最美好的想象最美好的感受都一并沉淀在康河。可是,真的封存吗?真的不再提起?

“寻梦?”

全诗之中,这是唯一的一次问号,诗人此时此刻一定陷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中,有些人有些事过去了就过去了,可是有些人有些事又总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究竟如何是好?诗人接下来说:

“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这是诗歌的高潮,这是不管不顾的态度,这是诗人彻底释放自我,这是诗人决意寻梦的举措。读到这里的时候,让人就有一种心中意气冲决而出的感动,就像感受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洒脱和率性,“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康河、彩虹似的梦、青荇、星辉,面对此景,真是言之不足,所以不放歌不足以抒发此刻的情怀。

可是,当你准备迎接诗人快意的歌唱的时候,他却停下来了,“但我不能放歌”。

一个转折词,但,这是诗意的一次转折,也是诗人情绪的一次转折,真的能放歌吗?不能,因为这是离别的时候。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有的时候,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的情要诉。可是有时候到了离别的时候,我们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柳永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生的场景,此时的静默和无言是和康桥道别的最好的方式,也是最美的方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会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借用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诗句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首名作一直被人所称道的是开头和结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久别重逢,却只是轻轻地来,如同轻轻地走;挥手作别,也只是悄悄的走,正如悄悄的来。可是“轻轻”和“悄悄”又有一些不同,诗的开头,诗人说“轻轻的”是无声的,静静的,像风一样的来了,可能带着的是久别重逢后的喜悦,无限的憧憬,也可能会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担忧。诗歌一步步发展,经过了旧时风景的相会,当初梦想的唤醒和寻找,尤其是“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一过程,诗人用“悄悄的”,似乎比“轻轻的”又更进了一层,比轻轻的还要轻轻。我们会发现,开头的轻轻的是压抑着的喜悦,而结尾部分却是压抑着的离愁和悲伤。

这首诗歌可以说是新月派的扛鼎之作,新月派诗歌主张的,“理解节制情感”,“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在这首诗中体现的非常充分,但是他又绝不受制于这些理论的条条框框,可以说是徐志摩戴着理论主张的镣铐跳得最华丽的一支舞曲。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爱”、“自由”、“美”,徐志摩爱康桥,所以他的眼里康桥是美的,他挚爱他的康桥,所以他的笔下康桥无与伦比。眼中只有什么,写出来的自然也只有什么。“爱”“自由”“美”也可以作为《再别康桥》的注脚。

一首好诗,总是会有不断生发的层次,总有言说不尽的意蕴。这首诗首先是写景的,是关于离别的;其次也未尝不可以理解为他对于往昔岁月的一次回望,一次祭奠,这岁月里有他的梦想,也许更多一点的是他的爱情梦。写作特色: 《雨巷》

全诗韵脚密布,节奏舒畅,富有流动的音乐美,而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亦强化了音乐效果。

1.音组、音节少,分行、停顿多。全诗不足三百字,却分了七节,每节六行,四十余行,每行长短不一。押韵的位置错综变化,常用首语重叠,加上奇特的字句组合,似乎断裂实际相连的分节跨行。人为地舒缓了诗歌的节奏,使得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优美的旋律,细腻而传神地传达出诗人低回而迷茫的心境。

2.诗中双声叠韵词的频繁使用,具有语音上的粘着性,扩大了感情力度。这种语言上的重见、复沓,像交织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从而开拓了音乐在新诗中表现的新天地。

3.节奏回环、婉转。诗人用契合内心情绪节奏的音乐性,传达了行走中的彷徨、惆怅、哀怨和寂寥,从而使得诗歌所具有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正好传达出诗歌内容所追求的情绪。

4.诗的开首段和结局段几乎完整的反复,达到主旋律不断对应和首尾呼应的效果,大有曲终绕梁之感,从而抒发出一唱三叹,回环重复的情感,一次次将人拉回到诗中的情境中。《再别康桥》

1.“三美”主张的完整体现

1)“建筑美”。《再别康桥》共有七节,每节四行;其中第一、三行都比第二、四行出头一字;而第二、四行基本上比第一、三行拖出二字。这样的排列形式整齐、匀称,从总体上构成了“建筑美”。

2)音乐美。《再别康桥》每行诗基本上保持了三顿,即有三个节奏,如“轻轻的我走了”,即为“一、一、一”;如“那河畔的金柳”,也为“一、一、一”;再如“那榆荫下的一潭”,同样为“一、一、一”„„自始至终的统一节奏,使全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极富有韵律。

3)绘画美。诗中写到的花、草、树、河、夕阳、小船,都用上了美丽的词汇来修饰,如将金柳比喻为“夕阳中的新娘”、将青荇拟人为“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夸张地把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于是,全诗呈现出一副副动人的画面,使人读了难忘。

2.托物寄情,意象展示,达到了清丽、洗练而又内涵丰厚的艺术效果。

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正是通过一个个小场景而借景托物来表露的。新娘似的金柳,正依偎在河水波光,又在诗人“心头荡漾”。金柳、波光成为意象,可到底激起诗人怎样的思绪?诗人只用“荡漾”来了一个含蓄的表示。于是,读者会将自己的情感去投人、去填补,从而创造出更多的遐想。

诗人托物寄情、咏物寄兴,使人浮想联翩,这正是意象的艺术效果。诗人内心潜藏的忧伤、忧郁与怅惘,又不时跳出,使人帐然若失,思绪万千。一首好诗的意境就是这样建造起来的。知识迁移

《雨巷》

1.在《雨巷》中诗人心中渴望见到的姑娘应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把她和丁香花联系在一起? 2.对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整首诗凄清,婉转,而又含意绵绵。B.整首诗意境深远,让人肝肠寸断。

C.诗人以“雨巷”为题,揭示内心的苦闷、惆怅以及对理想的渴望。D.诗人大量运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给人回味。

3.比较诗歌的首尾两节,说说它们有何异同点? 4.请从诗中选取一处,简析戴望舒诗歌的意境美。

《再别康桥》

5.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 的内心感受。

6.“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的“梦”是指(当时、昔日)的梦。

7.《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参考答案

1.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像“我”一样冷漠、凄清、惆怅,充满梦幻与哀怨。丁香花气味芬芳,但不像玫瑰、牡丹那般娇艳夺目,而是淡雅可人的,在诗人眼中,他心中的姑娘就应像丁香一样淡雅清秀,气质高洁并略带一丝伤感。

2.B 点拨:本诗并没有让人达到肝肠寸断的程度。

3.首尾运用反复的手法,内容大致相同;不同处是,开始表明希望逢着,后面则是希望飘过。4.如诗的第二节,诗人拿丁香来比喻姑娘,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充满了意境美,在这里,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姣好,但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因此,作者又把她置于雨中去哀怨、彷徨,更突出姑娘的凄清、迷茫、叹息,增强诗歌的惆怅、清丽的意境。

点拨:要认真体会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感情,才能领略诗歌的意境。

5.悲伤、遗憾、苦闷 点拨:要抓住诗人在诗歌中贯穿始终的感情。6.昔日;

7.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既是写景,又是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离恍惚,色彩斑斓。清泉潭底的浮藻间荡漾着染有晚霞的榆树的倒影,美丽得如同幻觉,使诗人遥想当年的欢乐。这些美丽的、斑驳的颜色和水草,仿佛是当年欢乐和理想的沉淀,像梦一样遥远,可它又在眼前。诗歌景中有情、音调柔美,被人称道。

点拨:解答此题,要把景物描绘的内容写出来,同时把寄寓的情道出来。拓展阅读

戴望舒作品 狱中题壁

如果我死在这里,当你们回来,朋友啊,不要悲伤,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我会永远地生存 用你们胜利的欢呼 在你们的心上。

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他怀着的深深仇恨,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 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本诗写作于1942 年4 月24 日,是诗人在日本侵华、全民抗战的“灾难的日子”。在自己身陷狱中, 面临酷刑和死亡时的自白。与前期诗作的灰颓、低沉相比, 面对死亡, 诗人大彻大悟了生命的真义, 为自由和光明, 他宁愿赴死, 而“他的灵魂”将“高高飘扬”。

这是一首现实主义诗歌, 诗义一目了然。诗的第一节, 诗人假设自己会死于监狱之中, 却劝告朋友们“不要悲伤”, 伤感的情绪中仍然有盼望“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到了第二节, 诗人的情绪转为激愤——对于日本侵略者的深深仇恨。而第三节中, 当“你们回来”, 高唱着凯歌, 在欢庆胜利的呼声中, 牺牲者的灵魂将会高高扬起。第四节继续着第三节的感人至深的盼望, 表达了一个躯体被囚禁却热爱阳光与自由的灵魂的梦想: “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着太阳, 沐着飘风”。

“题壁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并不少见。戴望舒的《狱中题壁》明确以“朋友”为阅读者, 隐秘地传达出了双重含义: 一 写给朋友的诗竟需要题壁, 表明了身陷黑暗潮湿的囚狱中的失去自由的状况;二 同时也表明了诗人为了民族大义, 慷慨赴死的决心和对胜利终会到来的信心。《狱中题壁》一诗的情绪由伤感流向激愤再流向悲壮, 真切地传达出诗人面临死亡时的心情, 并以一个个体的境遇与心情映射了整个中华民族誓死抗战的精神!徐志摩的浪漫

他是一个浪漫的诗人,志摩在上海与其夫人陆小曼分别前有一段对话,亦说明他性格的浪漫。

“给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许坐飞机。”小曼着急了。

“你知道我多么喜欢飞啊,你看人家雪莱,死得多么风流。” 有时候无心说出的话竟然成了真实。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坐的飞机飞行到山东济南上空的时候,飞机坠毁,无一人幸免。诗人徐志摩亦在其中,时年36岁。

其实志摩并非一定要坐那架给他带来厄运的飞机,他只是想赶上林徽因在11月19日晚在北京协合小礼堂给外国使节讲授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场演讲。可以说志摩是死在追求爱、美与自由的旅途上的。从这一点来说,他的死亦不乏浪漫、不乏诗意。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⑴彷徨()⑵彳亍()⑶凄婉().....⑷颓圮()⑸青荇()⑹长篙()...⑺漫溯()⑻笙箫()...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悠长 有尝 寂寥 寥廓 愁怨 B.忧愁 惆怅 泠漠 凄清 迷茫

C.迷惘 河畔 艳影 映射 榆荫 D.浮躁 浮藻 装载 揣摩 幽雅

3.根据所提供的语句中划线的部分各仿写两个句子。

例句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仿句(1): 仿句(2): 例句二: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仿句(1): 仿句(2): 4.文学常识填空

⑴戴望舒,浙江杭州人,中国(时代)著名诗人,诗集有《我底记忆》 《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和早期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作“ ”。

⑵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诗集 《志摩的诗》 和散文集《巴黎的鳞爪》《自剖》《落叶》等。延伸拓展

甲.阅读徐志摩的诗,回答问题

雪花的快乐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飏,飞飏,飞飏,——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凉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飏,飞飏,飞飏,——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飏,飞飏,飞飏,——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他的衣襟,贴近他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5.诗人把自己比作雪花,借此去追求。

6.文中反复出现“飞飏,飞飏,飞飏”表现出一种的执著。7.“她”是诗人美的理想的代称,那么最后一句“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如何理解?

乙.下面是苏阿芒的一首小诗,读后答题。

诗歌永不屈服,诗歌是火,诗歌是光,它将冲破紧闭的牢房。越过高墙,越过电网,在人们心中找到回响。诗歌永不屈服,不管诗人将遭到多少痛苦。没有纸,没有笔,只有无比的愤怒。

8.“诗歌是火,诗歌是光,它将冲破紧闭的牢房”。这句话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9.本诗虽短却换韵,一、二段的韵脚依次是什么?

10.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小诗的内容主要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

参考答案

1.⑴páng huáng ⑵chì chù ⑶ wǎn⑷tuí pǐ⑸xìng ⑹gāo ⑺sù ⑻shēng xiāo 2.D(A.尝—偿;B.泠—冷;C.荫—阴)

3.提示:仿写一定要合乎题干要求,一要看句式的特点,而要看例句所创设的情境,如例句一中的“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例句二中的“我悄悄的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等。

4.⑴现代 《望舒草》 雨巷诗人 ⑵散文家 《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5.自由、美好 点拨:要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6.坚定、欢快、轻松自由 点拨: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来。

7.诗人愿化作雪花,自由地毫无拘束地飘舞在空中,去追寻永恒的东西。他借雪花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欢乐,一旦追寻到美好的东西,就再也不会放弃。

点拨:抓住“溶入”一词来理解。8.比喻 ; 9.“房”“响”和“服”“苦”“怒”(“光”“墙”“网”可以不押韵);

10.诗眼:诗歌永不屈服。表现了诗人不惮逆境而以诗歌作为武器的顽强斗争精神。

第二篇:诗两首《再别康桥》《雨巷》教案

《诗两首》教案

【教学设想】

本课所选的两首诗均为温婉、沉静的抒情诗,在艺术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有很多相同和不同之处,因此本文先将两首诗分别处理,之后再加一节课综合处理本课,以使学生从各个角度对两首诗进行对比分析。相对而言,《再别康桥》所表达的感情更加单纯、明朗,而《雨巷》所传达的感情则更加朦胧、复杂,因此,也可以考虑先处理《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1、通过意象、联想、反复朗读等方式体会两首诗作者所表现的情感。

《雨巷》:着重体会雨巷、丁香和姑娘这两个主要意象,体会诗作中哀怨、朦胧、落寞、惆怅,以及怀着一丝微茫的希望情感。

《再别康桥》:依依别情、悠悠深情、宁静、温柔、细腻

2、欣赏两首诗的艺术特点

共同点:回环、复沓、音乐美、绘画美 《雨巷》:虚实难辨、象征手法 《再别康桥》:建筑美

【教学难点】

两首诗,尤其是《雨巷》,所表达的情感比较微漠、朦胧,甚至复杂,不像《沁园春•长沙》一般张扬、喷薄,因此需要通过反复的诵读及联想才能体会、捕捉到作者的情感。与此同时,因其朦胧,不同的人诗歌就有着不同的理解,是故在引导学生恰当体会诗作情感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特见解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雨巷》

一、导入

导入语: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另一种美感。

提问:

提到雨、江南和小巷,你脑海里出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每个人,因其经历、情感状态的不同,在相同的环境下,所感受到的东西也都不一样。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诗人戴望舒在雨巷中看到、想到以及写下了些什么。首先请几个同学试着有感情地朗读《雨巷》。其它同学在听的同时,也要注意感受作者的情感,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二、从主要意象着手,贯穿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读完全诗,大家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感情是什么?请结合诗中具体的字词说明。明确:朦胧、幽怨、惆怅。

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凄清”、“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

带着这种朦胧、幽怨、惆怅的基调,再把课文朗读一遍。

(二)我们知道,诗歌的情感总是依托意象表达出来的。那么这首诗中有哪几个主要意象?请结合你最喜欢的诗句说一说你从这些意象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雨巷、丁香和姑娘。一般人读这首诗都应该有比较丰富的感受,因此学生应当会比较踊跃的发言。对于学生的发言,当给予适当肯定。

1、雨巷。

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也可以把它虚化成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所期待的是什么?

2、丁香和姑娘。

世界上有这么多种花,为什么作者不用别的花,却偏偏选了丁香? 提示:

▶丁香的图片: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小,是球状花序,故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郁结、愁肠百结)。木本,长高约2~5米。花香浓郁,特别。丁香开在暮春时节。

▶有关丁香的古诗词(参看课后第四题):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璟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常用作美丽、孤高与忧愁的象征。

而这首《雨巷》诗人选用丁香为主要意象,即化用了这一象征意义,增添了姑娘的忧郁、空灵之感,与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相符合。在本诗中,丁香即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与无限的惆怅。

3、其它

▶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丁香先生”。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三)再次朗读本诗,通过这写意象,你认为诗人实在述说一种怎样的情感? 雨巷所蕴含的惆怅、落寞、孤独的情感意味是容易理解的,但对丁香所蕴含的冷漠、孤高、美丽和忧愁的把握却较难,因此对这一意象的分析要结合古诗词中若干与丁香有关的句子,以帮助学生领会丁香这一意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与此同时,每对诗歌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就应当及时地朗读诗歌,以巩固这种感觉,并进一步触发更深的理解。

与此同时,所谓“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对诗中雨巷、丁香和姑娘的品味又都可以有实和虚两方面的不同把握,应鼓励学生做不同的探讨。当学生的思维限制在实写这一层面时,可以通过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而引导学生将姑娘与作者的追求、理想联系起来。(那位像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但是她没有乞求或颓唐,她是冷漠和高傲的,仍然是那样的妩媚和动人,在沉重的悲哀下她没有低下人的尊贵的头,像一面旗子一样地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难以实现的理想,是戴望舒的诗的悲剧性的主题。)

三、作业

进一步朗读《雨巷》,并预习《再别康桥》,并尝试将两首诗进行比较。

《再别康桥》

一、导入

▶提问:在座的各位,有谁比较了解剑桥大学以及剑桥?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么? ▶感谢这位同学!剑桥也叫康桥,坐落于康河之上。美好的事物往往能激发起美好的情感,关于这座桥、这条河,有一个诗人曾为她们写下过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名胜在名人的眼中、心中以及笔下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二、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一)、初步朗读,划分层次

现在请同学们齐读《再别康桥》,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这首诗共7节,根据作者情感的变化,可以分成几层?每一层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第一层:第一节。潇洒、淡雅、宁谧的别情,掺一丝淡淡的忧愁。

第二层:第二节~第六节。第二节~第四节,想象瑰丽奇妙,表达对康河深深的爱恋之情,情感是甜美的,欢快的。第五节,作者的情感开始升华,达到情绪的高潮,而到第六节,情感突变,从欢快的想象中猛然回到现实,复归静默的别情。

第三层:第七节。愈加潇洒、淡雅、宁谧。仿佛连忧伤都没有了。

(二)、以诗人情感变化为线索,辅以意象分析、反复朗读,分层处理

因为本诗意象的选取以及情感的变化都有明显的线索,故索性以情感变化为脉络,按节次一次处理。

1、第一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首诗可谓字字珠玑,每一句都很有神采。第一节四句诗,有如从天边飘来,令人耳目一新。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认为这一节诗好在哪里,他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又为什么给了你那样的感觉呢?

这一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潇洒、淡雅、宁谧”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谱出了一个安谧的道别姿态。诗的开头有意连用三个“轻轻的”,瞬间将诗人对康河、康桥的依依深爱与脉脉别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清风一样飘来,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诗人不忍打破这里的宁静之美。

带着感情,朗读第一层。

2、第二层:

第2~4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第2~4节选用了三个柔美、曼妙、轻盈的意象,作者是怎样描绘着3个意象的?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情感效果?请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展开联想和想象,说一说你的感受。

选用了三个意象:柳、青荇、清泉(潭水)。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比喻新奇恰当,拟人出神精当,令人不禁叹为观止,也深为作者对着眼前之景的深爱而感动。▶提示:“河畔的金柳”,“柳”为何称“金柳”?从金柳到艳影到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柳树披着晚霞,泛着金黄的光,远远望去,就仿佛一个柔美的女子,长发飘扬,在河边驻足。诗人是如此地爱慕这安静温柔的姑娘,以致觉得她就是自己待娶的新娘。粼粼的波光里新娘依依的倩影,柔柔地拨动着诗人的心弦——诗人的喜悦、幸福和满足之情就如山间清泉,汩汩溢出字里行间,令每一个读者为之感动。

▶ 写水草,着“油油”一词,水草青翠、娇嫩的生机勃勃瞬间浮现于读者眼前。“招摇”本为贬义,然作者不拘俗套,用“招摇”写水草,越显出水草古灵精怪、孩童般单纯、灵动的可爱,仿佛在同诗人招手,要请他一同玩耍——将一派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状写无遗。我们不禁想到:微风轻拂,水波轻荡,流水清清,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然而诗人不满足做一个观光的过客,在这一番美景前,诗人意乱情迷,物我相忘,甘愿做一条逍遥的水草,投身碧波,化身这无边美景中哪怕微小的一部分。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自此,诗人对康河由衷的、强烈的的喜爱之情可以想见。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不是说桥下的河水,而是说榆荫下的一潭,榆阴下,状树木葱茏之貌;一潭,写河水温润沉静之态。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暗喻,比喻巧妙而新奇:仿佛是康桥弯弯的倒影令人想到天上的一弯小桥;又仿佛是河水粼粼,反射的七彩之光令人如见那绚丽的虹霓。这想象如此浪漫而安静,然水中调皮的浮藻仿佛嘻嘻哈哈地用温柔的手,将这一潭水揉碎,悠悠地悠悠地沉到诗人心中,如彩虹似的、渺远的、绚烂的梦。

上述三节诗,几乎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这些画面涂上了“金”“艳”等亮丽的色彩,描写了七色的“彩虹”。由此可见,这些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境鲜明、色彩绚丽。作者还使用了“荡漾”“招摇”“揉碎”和“沉淀”等大量动词去描写意象。因此,画面还具有怎样的特点?画面生动,富于动感。

第5节~第6节:“寻梦,撑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烂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紧承上一节“彩虹似的梦”,作者的情感进一步高昂,他想象自己正撑着一支长篙,在夜色中的康河里荡舟。水草是一层比一层翠绿,而星光是愈加斑斓辉映,荧荧的星光挥洒而下,他小小的船仿佛被这星光所溢满——他的心是如此地雀跃,幸福溢满了心,笑容堆满了脸,他忍不住要引吭高歌!

▶歌声尚未飘出喉咙,诗人的心仿佛被猛地一击——但,他不能放歌!梦正醒来,人要离去,哪里还有心情放歌呢?于是陪伴诗人的只有沉默的一切。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别有深情挚爱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用欲放即敛的方法,采用警句或新颖漂亮的比喻或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 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又瞬间急转直下,戛然而止,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

带着感情,朗读第二层。

3、第三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但这种复踏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复踏,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朗读第三节。

(二)、小结,通读全诗,整体体会作者的情感

先请若干同学朗读全诗,再全班齐读,反复渲染,直到能较恰当地表现本诗的情感。

三、作业

请收集古今中外若干叙写别情的诗歌,并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写一篇你对“离别诗”的看法。角度自选,文体不限,字数不限,但要有感而发,写自己的真实看法。

综合处理

一、导入

前两天我们仔细地体会了《雨巷》和《再别康桥》两首诗所传达的情感。与一般的散文、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不同,诗歌的美除了表现在内容、情感等方面以外,还表现在很多其它方面。比如形式、音节等。《雨巷》和《再别康桥》在很多方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今天我们要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来分析分析他们共同的,和不同的美。

二、比较、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点

(一)、结构的异同

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代诗词,我们就会知道,尤其在中国古代,诗词曲等的写作在结构上,比如一首诗共多少句,每一句多少个字等等,都是有很严格的要求的。诗歌在结构上的讲究,一方面是为了易于诵读,另一方面也是为诗歌的情感抒发服务的。那么,从诗歌的结构上来看,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这种相同和不同分别营造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明确:

1、同:回环复沓

这首诗的首尾两节均基本相同,《雨巷》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再别》开头三个“轻轻地”,结尾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渲染了诗人的情感,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与此同时,《雨巷》中妙用复沓句式。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雨巷》还注意词的重叠运用。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回环和复沓都是通过反复的吟诵来加强诗歌的情感,加重其感染力度。

2、异:《再别》的建筑美

诗歌的建筑美表现在诗行的排列和组合上。《再别》全诗7节,每节两句,四行一节,每行字数相当单行、双行错开一个排列,整齐划一,形式上给人美感——富于建筑美。

(二)、音律上,都具有音乐美。

《雨巷》和《再别》两首诗都押韵,音节和谐,朗朗上口,错落有致,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美,使诗歌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雨巷》从头至尾没有换韵,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ang”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

《再别》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

(三)、内容上的异同

1、同:绘画美

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歌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

《雨巷》全诗运用雨巷、丁香、颓墙等的意象,其色彩都是低沉暗哑的,读来不消多想就可以看到一幅朦胧的水墨画,虽然没有缤纷的颜色,却独有一番淡雅、哀怨的韵味。是一幅淡雅的中国写意画。

而《再别》则选用了很多种灿烂的颜色,如:西天云彩饱满的红色、金柳灿烂的金色、青荇灵动的翠绿色、潭水清莹的碧色等等,画面饱满、丰富,读来仿佛观一幅细腻的油画,如童话般深情、感人。

2、异:《雨巷》的虚实结合以及象征手法

《雨巷》中,丁香、姑娘等的出现都是好似有又好似无的存在,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自由理解,是作者虚实结合的手法所致。

《雨巷》象征手法的运用:丁香一样的姑娘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三、反复朗读,小组讨论两首诗不同艺术手法的价值

现在请自由朗读两首诗,然后分小组讨论两首诗的作者运用不同艺术手法的原因,以及达成了怎样的效果。

第三篇:诗两首《再别康桥》《雨巷》教案(推荐)

《诗两首》教案

本课所选的两首诗均为温婉、沉静的抒情诗,在艺术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有很多相同和不同之处,因此本文先将两首诗分别处理,之后再加一节课综合处理本课,以使学生从各个角度对两首诗进行对比分析。相对而言,《再别康桥》所表达的感情更加单纯、明朗,而《雨巷》所传达的感情则更加朦胧、复杂,因此,先处理《再别康桥》。【教学目标】

1、通过意象、联想、反复朗读等方式体会两首诗作者所表现的情感。《再别康桥》:依依别情、悠悠深情、宁静、温柔、细腻。《雨巷》:着重体会雨巷、丁香和姑娘这两个主要意象,体会诗作中哀怨、朦胧、落寞、惆怅,以及怀着一丝微茫的希望情感。

2、欣赏两首诗的艺术特点

共同点:回环、复沓、音乐美、绘画美 《再别康桥》:建筑美 《雨巷》:虚实难辨、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两首诗,尤其是《雨巷》,所表达的情感比较微漠、朦胧,甚至复杂,不像《沁园春•长沙》一般张扬、喷薄,因此需要通过反复的诵读及联想才能体会、捕捉到作者的情感。与此同时,因其朦胧,不同的人诗歌就有着不同的理解,是故在引导学生恰当体会诗作情感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特见解是本课的难点。【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雨巷》

1、导入 导入语: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另一种美感。

提问:提到雨、江南和小巷,你脑海里出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每个人,因其经历、情感状态的不同,在相同的环境下,所感受到的东西也都不一样。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诗人戴望舒在雨巷中看到、想到以及写下了些什么。首先请几个同学试着有感情地朗读《雨巷》。其它同学在听的同时,也要注意感受作者的情感,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2、从主要意象着手,贯穿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1)读完全诗,大家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感情是什么?请结合诗中具体的字词说明。

提示:朦胧、幽怨、惆怅。

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凄清”、“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

(2)我们知道,诗歌的情感总是依托意象表达出来的。那么这首诗中有哪几个主要意象?请结合你最喜欢的诗句说一说你从这些意象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雨巷、丁香。一般人读这首诗都应该有比较丰富的感受,因此学生应当会比较踊跃的发言。对于学生的发言,当给予适当肯定。

① 雨巷的意境

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也可以把它虚化成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所期待的是什么?

② 丁香。世界上有这么多种花,为什么作者不用别的花,却偏偏选了丁香? 提示: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小,是球状花序,故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郁结、愁肠百结)。木本,长高约2~5米。花香浓郁,特别。丁香开在暮春时节。

有关丁香的古诗词: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璟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常用作美丽、孤高与忧愁的象征。

而这首《雨巷》诗人选用丁香为主要意象,即化用了这一象征意义,增添了姑娘的忧郁、空灵之感,与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相符合。在本诗中,丁香即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与无限的惆怅。

③其它

▶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3)再次朗读本诗,通过这写意象,你认为诗人实在述说一种怎样的情感? 雨巷所蕴含的惆怅、落寞、孤独的情感意味是容易理解的,但对丁香所蕴含的冷漠、孤高、美丽和忧愁的把握却较难,因此对这一意象的分析要结合古诗词中若干与丁香有关的句子,以帮助学生领会丁香这一意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与此同时,每对诗歌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就应当及时地朗读诗歌,以巩固这种感觉,并进一步触发更深的理解。

与此同时,所谓“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对诗中雨巷、丁香和姑娘的品味又都可以有实和虚两方面的不同把握,应鼓励学生做不同的探讨。当学生的思维限制在实写这一层面时,可以通过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而引导学生将姑娘与作者的追求、理想联系起来。

(那位像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但是她没有乞求或颓唐,她是冷漠和高傲的,仍然是那样的妩媚和动人,在沉重的悲哀下她没有低下人的尊贵的头,像一面旗子一样地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难以实现的理想,是戴望舒的诗的悲剧性的主题。)

3、作业

进一步朗读《雨巷》,并预习《再别康桥》,并尝试将两首诗进行比较。

《再别康桥》

1、导入

提问:在座的各位,有谁比较了解剑桥大学以及剑桥?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么?

感谢这位同学!剑桥也叫康桥,坐落于康河之上。美好的事物往往能激发起美好的情感,关于这座桥、这条河,有一个诗人曾为她们写下过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名胜在名人的眼中、心中以及笔下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2、初步朗读,整体感知(1)、初步朗读,划分层次

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再别康桥》,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这首诗共7节,根据作者情感的变化,可以分成几层?每一层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提示:

第一层:第一节。潇洒、淡雅、宁谧的别情,掺一丝淡淡的忧愁。

第二层:第二节~第六节。第二节~第四节,想象瑰丽奇妙,表达对康河深深的爱恋之情,情感是甜美的,欢快的。第五节,作者的情感开始升华,达到情绪的高潮,而到第六节,情感突变,从欢快的想象中猛然回到现实,复归静默的别情。

第三层:第七节。愈加潇洒、淡雅、宁谧。仿佛连忧伤都没有了。(2)、以诗人情感变化为线索,辅以意象分析、反复朗读,分层处理 因为本诗意象的选取以及情感的变化都有明显的线索,故索性以情感变化为脉络,按节次一次处理。

①第一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首诗可谓字字珠玑,每一句都很有神采。第一节四句诗,有如从天边飘来,令人耳目一新。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认为这一节诗好在哪里,他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又为什么给了你那样的感觉呢?

这一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潇洒、淡雅、宁谧”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谱出了一个安谧的道别姿态。诗的开头有意连用三个“轻轻的”,瞬间将诗人对康河、康桥的依依深爱与脉脉别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清风一样飘来,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诗人不忍打破这里的宁静之美。

带着感情,朗读第一层。②第二层:第2~4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提问:第2~4节选用了三个柔美、曼妙、轻盈的意象,作者是怎样描绘着3个意象的?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情感效果?请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展开联想和想象,说一说你的感受。

提示:选用了三个意象:柳、青荇、清泉(潭水)。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比喻新奇恰当,拟人出神精当,令人不禁叹为观止,也深为作者对着眼前之景的深爱而感动。

提问:“河畔的金柳”,“柳”为何称“金柳”?从金柳到艳影到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提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柳树披着晚霞,泛着金黄的光,远远望去,就仿佛一个柔美的女子,长发飘扬,在河边驻足。诗人是如此地爱慕这安静温柔的姑娘,以致觉得她就是自己待娶的新娘。粼粼的波光里新娘依依的倩影,柔柔地拨动着诗人的心弦——诗人的喜悦、幸福和满足之情就如山间清泉,汩汩溢出字里行间,令每一个读者为之感动。

上述三节诗,几乎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这些画面涂上了“金”“艳”等亮丽的色彩,描写了七色的“彩虹”。由此可见,这些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境鲜明、色彩绚丽。作者还使用了“荡漾”“招摇”“揉碎”和“沉淀”等大量动词去描写意象。因此,画面还具有怎样的特点?画面生动,富于动感。

第5节~第6节:“寻梦,撑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烂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紧承上一节“彩虹似的梦”,作者的情感进一步高昂,他想象自己正撑着一支长篙,在夜色中的康河里荡舟。水草是一层比一层翠绿,而星光是愈加斑斓辉映,荧荧的星光挥洒而下,他小小的船仿佛被这星光所溢满——他的心是如此地雀跃,幸福溢满了心,笑容堆满了脸,他忍不住要引吭高歌!

歌声尚未飘出喉咙,诗人的心仿佛被猛地一击——但,他不能放歌!梦正醒来,人要离去,哪里还有心情放歌呢?于是陪伴诗人的只有沉默的一切。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别有深情挚爱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用欲放即敛的方法,采用警句或新颖漂亮的比喻或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 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又瞬间急转直下,戛然而止,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③第三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但这种复踏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复踏,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朗读第三节。(2)、小结,通读全诗,整体体会作者的情感。先请若干同学朗读全诗,再全班齐读,反复渲染,直到能较恰当地表现本诗的情感。

3、作业:

请收集古今中外若干叙写别情的诗歌,并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写一篇你对“离别诗”的看法。角度自选,文体不限,字数不限,但要有感而发,写自己的真实看法。

综合处理

1、导入

前两天我们仔细地体会了《雨巷》和《再别康桥》两首诗所传达的情感。与一般的散文、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不同,诗歌的美除了表现在内容、情感等方面以外,还表现在很多其它方面。比如形式、音节等。《雨巷》和《再别康桥》在很多方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今天我们要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来分析分析他们共同的,和不同的美。

2、比较、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点(1)、结构的异同

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代诗词,我们就会知道,尤其在中国古代,诗词曲等的写作在结构上,比如一首诗共多少句,每一句多少个字等等,都是有很严格的要求的。诗歌在结构上的讲究,一方面是为了易于诵读,另一方面也是为诗歌的情感抒发服务的。那么,从诗歌的结构上来看,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这种相同和不同分别营造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提示:

同:回环复沓

这首诗的首尾两节均基本相同,《雨巷》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再别》开头三个“轻轻地”,结尾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渲染了诗人的情感,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与此同时,《雨巷》中妙用复沓句式。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雨巷》还注意词的重叠运用。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异:《再别》的建筑美。诗歌的建筑美表现在诗行的排列和组合上。《再别》全诗7节,每节两句,四行一节,每行字数相当单行、双行错开一个排列,整齐划一,形式上给人美感富于建筑美。《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2)、内容上的异同 同:绘画美

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歌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

《雨巷》全诗运用雨巷、丁香、颓墙等的意象,其色彩都是低沉暗哑的,读来不消多想就可以看到一幅朦胧的水墨画,虽然没有缤纷的颜色,却独有一番淡雅、哀怨的韵味。是一幅淡雅的中国写意画。

而《再别》则选用了很多种灿烂的颜色,如:西天云彩饱满的红色、金柳灿烂的金色、青荇灵动的翠绿色、潭水清莹的碧色等等,画面饱满、丰富,读来仿佛观一幅细腻的油画,如童话般深情、感人。

异:《雨巷》的虚实结合以及象征手法

《雨巷》中,丁香、姑娘等的出现都是好似有又好似无的存在,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自由理解,是作者虚实结合的手法所致。

《雨巷》象征手法的运用:丁香一样的姑娘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3、反复朗读,小组讨论两首诗不同艺术手法的价值

现在请自由朗读两首诗,然后分小组讨论两首诗的作者运用不同艺术手法的原因,以及达成了怎样的效果。

第四篇: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及练习

2、诗两首课文精讲课文指津《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并使他赢得“雨巷诗人”的美称,也是他的代表作。全诗通过描绘“我”在江南梅雨季节,在小巷中渴望寻觅“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却不得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内心梦幻的期待和忧伤的情绪。全诗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绪,画面美丽而略带伤感,章节和字句之间,采用反复重叠的方式来吟咏抒情,有一唱三叹之感。《雨巷》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悠长的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的蒙蒙细雨等环境渲染和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来暗示的。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感觉到了。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定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诗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了。(蓝棣之)戴望舒在《雨巷》中创造的流动、婉转的旋律,不是为了愉悦别人的耳朵,而是为了创造一种迷离恍惚、如梦似幻的氛围,从而引发读者去追求那飘忽不定的意象,并进而唤起某追求而不可得的寂寞惆怅的情绪体验。《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众多抒情诗中极有份量的一首。在《再别康桥》中可以看出留学剑桥的生活对徐志摩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诗人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因此诗人告别康桥,也就是与人生中最美好的一个梦告别。这种依依借别的款款深情在这首《再别康桥》中委婉细腻地表达出来。在《再别康桥》里,已没有康桥的真实、具体、完整的图景,而只有从中提取的感觉和想像化了的意象,语言对意象的外部形态,也都是轻轻触及之后马上转化为心灵和情感反应,转化为主观想像和内心独白。答疑解惑《雨巷》是一种爱情诗吗?提示:这首诗为我们呈现了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撑着油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心中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而这姑娘却与我擦肩而过、转瞬即在小巷的尽头消逝。诗写得朦胧恍惚,既实又虚,没有将“我”无限的心事明白地道出来。“似乎在期待、追求着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却是那样的遥远而渺茫。单从字面上来看,我们完全可以把诗的情感归结为对“姑娘“的朦胧的爱情,但优秀的诗作一般都可以有多样的解读。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追求,它其实也表达了作者陷入人生苦闷时的仿偟心情,诗中可遇不可求的“姑娘”代表了作者追求又幻炒的理想。资料剪辑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于1929年出版)、《望舒草》(1933)、《灾维的岁月》(1948)等。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成名作《雨巷》被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徐志摩的诗大多是抒情寺,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他还创造了一种建立在现代汉语基础上的新的诗歌语言,为推动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创作,主要有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以及去世后的由陈梦家编辑出版的《云游》。散文散主要有《落叶》(1926)、《巴黎的鳞爪》(1927)、《自剖》(1928)、《秋》(1931),另有小说、戏剧、日记、译著等多种结集。1948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有《志摩遗集》5集8卷。名作欣赏乡 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阅读鉴赏】乡愁是游子心中的一种伤痛,一抹永远不会褪色的思念,也是游子的心中家园和归宿。在中国古今诗歌中,有许多描写乡愁的名篇,本诗是其中突出的一篇。台湾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余光中这首诗歌最大的特点,是将人心中无形的愁思化作了具体可感的形象。从邮票、船票到坟墓、海峡,无论从空间还是到时间,感觉表达得是如此鲜明,触手可摸,却又意味深长。每一段的结构相似,却并不让人有重复拖沓之感,第一段话中换上几个不同的关键词,相互之间衔接自然分明,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长年在外却始终思念家园的游子形象。想一想,诗人在每一段中所用的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与句子所表达的感情之间有什么联系?【思考探究】

1、诗中,“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各有什么含义?

2、诗人是如何来抒发内心的乡愁的?

3、全诗四小节,每小节都有形容词,如“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4、全诗四段,结构相似,在感情表达上,是否也相同呢?【思考探究答案】

1、“邮票”的含义是指“我”在书信中倾吐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船票”是“我”屡次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明证;而“坟墓”是表达“我”失去亲人的绝望和痛苦;“海峡”则是抒发对祖国大陆深切的思念和期盼。

2、(1)时间的顺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表明乡愁的连续不断和绵绵悠长,感情真挚浓烈。(2)空间感觉:邮票的两头,船票的两头、坟墓的内外及海峡天各一方,空间可以隔开亲人,却隔不断无尽的思念,令人读后意味深长。

3、加上这些形容词,是形成一种对比。“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从空间角度看,都是很小的,不大的物体,但正是在这些小东西和小物体上,凝聚了几代人不尽的忧愁和思念。这种对比感是强烈的,越发衬出了诗人内心乡愁之绵长悠远,表达了诗人几十年来的内心伤痛,令人为之震憾感慨。

4、不相同。前三段的感情表达是相同的,都是“我”对故乡母亲、亲人的思念,最后一段在感情上有一分升华,把个人的情感和希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联系在一起,因而这种情感更具典型性,更容易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第五篇:《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雨巷 教学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象征主义诗歌,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意境,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3、探讨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学会从深层次体味感情。教学重点

鉴赏姑娘的形象。教学难点

探究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教学方法

叠印剥离教学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戴望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现代派诗人,以一首《雨巷》赢得“雨巷诗人”的称号。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近雨巷,走近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一、朗读,体会情感。

点拨参考: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1、第一节

“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悠长”,重叠运用,舒缓悠扬的节奏。这个词,要读出江南雨巷幽深、绵延、空蒙的特点。“我希望逢着。”“希望”,应满含深情地读,读出希冀、企盼、向往的感情。

2、第二节、第三节 “丁香一样的。”丁香,散发出幽微的芳香,仿佛诗人正以鼻嗅之,读出心驰神往的情态。“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哀怨”、“彷徨”,重叠运用,读时声音低沉舒缓,要读出诗人哀怨而又彷徨的心境。“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回环复唱,诗歌的节奏巧妙地拉长,读时也要尽量拉长声音。

3、第四节、第五节 “她静默地走近。”“静默”,仿佛姑娘迈着轻巧缓慢的步履,向你走来,要读出这份悄无声息中的“静默”色彩,声音要低要沉。“走过,走近”,仿佛姑娘正向你走来,你热切地注视着,眼神充满期盼和渴望,要读出这种惊喜。

“你梦一般的,你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你梦一般的”,妙用复沓句式,形成诗歌回环往复的效果,要读出“梦”的飘忽、迷离。“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远了”,读的声音要越来越轻,读出怅然若失,读出迷茫失落。

二、默读,整体感知。

1、这首诗写得美不美?是一种怎样的美?

明确:美,是一种凄凉的美、哀伤的美、朦胧的美。

2、这首诗的意境怎样? 明确:朦胧、含蓄、空蒙。

3、诗中都有哪些意象?

明确: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沾染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中的意象有雨巷、丁香、油纸伞、篱墙。第二课时

三、品味语言、鉴赏姑娘形象。

1、姑娘是怎样的一个姑娘?从诗中找出一句来概括。明确:“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2、为什么说“结”着愁怨?“结”字有何意蕴? 明确:“结”字是用来写“丁香”的。古典诗中有这样的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结雨中愁”“结愁干绪”,“结”字写出丁香花的特点。丁香花,纤小柔弱,清香幽雅。花片单薄,花蕾丛生如结,不绽放,象征情结或心结。“结”,有凝固、阴郁的特质,写出了姑娘忧郁的气质,从骨子里散发出淡淡的哀愁,弥漫周身。

3、从诗中找出姑娘的动作、神态描写。明确:①动作:“彷徨”“彳亍”。这两个词写出姑娘的迷茫、困惑、无助。②神态:“冷漠、凄清又惆怅”。“冷漠”一词写姑娘孤独、忧伤中却透着高贵、傲气,很不容易接近。

③神态还有一个特写,就是姑娘的眼神,用“太息”“凄婉迷茫”来写的。“太息”,即叹息,写出了姑娘的神韵。姑娘眼神会说话,会传情,很有内涵。“凄婉”的“婉”字写出了姑娘性格的另一面,“婉”即“温柔”,姑娘虽然忧伤冷漠,但眼神中却有一丝温柔。

总结:可见这是一个美丽高贵的姑娘,是一个温柔忧郁的姑娘,是一个很有内涵很有气质的姑娘。

4、诗人与姑娘以怎样的方式相逢?有感情交流吗?从文中找出语言来回答。明确:

①相逢方式:“飘过”(概括)

“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具体)“静默地远了,远了”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

点拨:我和姑娘仅仅是擦肩而过,缘分很浅。我没有递上手中的伞,也没有缔结一段千古奇缘。

②感情交流:“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点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是姑娘与我进行的感情交流,是唯一的交流。尽管我和姑娘各有各的方向,但毕竟有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个眼神,诉说的是一种理解、一种友爱、一种关怀。

四、探究诗人的情感和意象的象征意义。

1、为什么和姑娘以这种方式相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姑娘有什么象征意义? 点拨:

①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求。姑娘是诗人追求的那位可望不可即的伊人,“诗经﹒蒹葭”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句子。

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寻。姑娘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理想还很朦胧,希望还很渺茫,但毕竟透出一点点星光。

③表达了诗人对心灵慰藉的寻求。姑娘就是理解、关怀、支持自己的人。人从本质上来说是孤独的,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人与人之间总是疏离、隔膜。对于一个在痛苦孤寂中挣扎的人来说,多希望有一个人能和自己互吐心曲。哪怕来自路人的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关切的月光,都将成为生命的支撑。“茫茫人海心无岸”,我们需要一种心灵的依托。总结:古人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这首诗,或许,就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泻。这是一个人在梦中流露自己的潜意识,像梦一般朦胧。

2、雨巷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戴望舒是江南人,杭州人,他少年时期就穿行于江南的这些小巷中。雨巷阴暗、狭窄、潮湿、幽深、空蒙,墙角长满了青苔,墙面已经剥落了。走在雨巷,心情很寂寥,很惆怅,也会像天气一样变得湿漉漉的。身不在雨巷,但心却可能在雨巷,我们的人生有时置于一个逼仄狭窄的境地,你会感觉路越走越窄,一片风雨凄迷,这便是我们人生的雨巷。课后练习

写一篇随笔,化入为出,把自己的收获用文字记录下来。下面两题目中任选其一,写一段300字以上的随笔。(1)《雨巷》读后感(2)《雨巷》中“姑娘”形象赏析 教案评价

《雨巷》这首现代诗歌,意境朦胧迷离,一位丁香般惆怅的姑娘彷徨在雨巷中,也彷徨在我们的心中。诗人想表达怎样的情感,我们很困惑。针对这种情形,本教案采用叠印剥离教学法,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探究诗歌的深层意蕴。

本教案分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就是对姑娘形象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语言切入,从诗中找出姑娘的神态、动作描写;然后对语言进行品味揣摩,解读姑娘的形象。其中“冷漠”、“凄婉”这两个词很关键,要探究这两个词的深层意蕴,从而对姑娘形象有一个全面的把握。特别是“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中“太息”这个词,表达了姑娘怎样的情感呢?这一细节描写,也是诗中“姑娘”与“我”唯一的一次情感交流,一定要深入探究。

为什么要鉴赏姑娘形象呢?是为了进入教学的下一层次。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诗人希望在雨巷邂逅这样一位姑娘呢?为什么仅仅是“走近,走近”“远了,远了”“消了,散了,消散了”这样的相逢方法呢?这实际上已进入了教学的最深层次,即对诗歌深层意蕴的探究。本教案是分层解读文学作品的一个典范。“披文以人情”,层层剥离,不是对诗歌的拆卸和作贱,而是把诗歌的蕴味、情感、灵性融入了我们的心灵。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新乐派”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语言,感悟意境,反复吟咏全诗。

3、深刻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培养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力。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

鉴赏意象,感悟意境。教学方法

四步语感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徐志摩,中国现代文学大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35个春秋,悄然逝去,一首《再别康桥》,却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牵挂和思念。今天,我和大家共同走近徐志摩,走近那纷繁美丽的情感世界。

一、诵读,体悟艺术美。

1、第一节诗

(1)学生朗读第一段,学生评价,老师点拨。

(2)教师朗读指导:

第一节诗连用三个“轻轻地”,要用轻柔舒缓的语调读,仿佛诗人缓慢而轻柔的步履。一别几载,康桥已接纳了那么多的学子。熟识的校园,陌生的面孔,物是人非。“轻轻地”三字,蕴含了诗人此时此刻那种淡淡的愁绪、那种难言的生疏、那种幽微而又细腻的情感。

2、第二节

(1)学生朗读,同学评价,老师点拨。(2)教师朗读指导: “新娘”“河畔的金柳”,此时幻化为美艳的新娘。这个词,要读出惊艳的喜悦,声音要响要亮。诗人此时仿佛又回到过去的美好岁月,无比地陶醉和幸福,要读出这种感情的跌宕。“荡漾”一词,要读出水面荡起层层涟漪的“荡”感,要读出心泉摇曳的多姿。声音要低柔悠长,满含深情。

3、第三节

(1)学生朗读,同学评价,老师点拨。(2)教师朗读指导:

“油油的”一词,要读出滑滑的、润润的感觉,要读出“青荇”这种水草的特质。“招摇”一词,声音可以张扬一些,读出自在无束的感觉。

4、第四节

(1)学生朗读,同学评价,老师点拨。(2)教师朗读指导:

“天上虹”这个词,要读出“虹”的绚烂明丽,声音要亮要美。“揉碎”一词,要读出破碎的感觉,声音要低要柔,情绪黯然。“沉淀”一词,要读出沉淀感来,声音低沉。

“梦”一词,要读出梦幻色彩,声音要有飘忽迷离感。

5、第五节

(1)学生朗读,同学评价,老师点拨。(2)教师朗读指导: “漫溯”,声音要悠长深远,读出追寻的色彩,读出对“青草更青处”的想往。“星辉”,声音要满含欣喜,读出星光粲然的感觉。“放歌”,声音要高亢喜悦,此时此刻,诗人的情感已达到高潮。

6、第六节

(1)学生朗读,同学评价,老师点拨。(2)教师朗读指导:

“但”字后,要稍作停顿,因为诗人并没有放歌,并且也不能放歌。这个“但”字,要读出顿挫感,要读出深沉凝重的色彩。

“悄悄”一词,要轻轻地读,此时,诗人的情感回到“别离”的情境,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别离”一词,要读出感伤的色彩,声音低沉舒缓,满含哀愁。“沉默”一词,回环往复,声音尽量拉长,读出叹息,读出沉重。

7、第七节

(1)学生朗读,同学评价,老师点拨。(2)教师朗读指导:

“悄悄地”一词,连用三次,要用轻柔舒缓的语调读,要用声音把诗歌推向那种默无声息的境地,声音要略带忧伤,略含无奈。第二课时

二、品读全诗,鉴赏语言,揣摩意象,体悟情感。

1、教师鉴赏指导: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作品,语言华美。尽管这是一首现代诗歌,但却处处流淌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韵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语言的深层意蕴的探求,我们获得的是美的感悟、情感的共鸣。请同学们运用增删调换法和联想想像法,找出你最有感悟的地方,说出你的体会。

2、交流品读结果,教师点拨升华。(1)第二节诗 意象金柳

①“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是“新娘”,这是什么手法?有何情味? 点拨:比喻。让“金柳”幻化为美丽的新娘,这是绝美的比喻。柳宗元“一树春风万千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杨柳细、嫩、柔、软,春风吹来,万千枝条婆娑起舞,婀娜多姿,牵扯着离人的愁绪,弄得人心烦意乱。志摩是深谙中国古典文学的,让康河畔的金柳幻化为美艳的新娘,这里一定有离情,也体现了诗人唯美的情怀。②“荡漾”换成“浮现”,可以吗?为什么? 点拨:换了,情味就变了。“荡漾”写出了一种心泉摇曳的美。心泉波动,荡起层层涟漪,写出了诗人温柔而又缠绵的情怀。那康河畔的艳影,会永存诗人的心间。我们可以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如“你的笑容荡漾在我的心间”。(2)第三节诗 意象青荇

①“油油的”换成“轻快的”,可以吗? 点拨:不可以,“油油的”,有一种光滑、细腻、随意的感觉。写出水草色浓,青翠碧绿;写出水草态美,美好轻盈。②“招摇”换成“摇摆”“摆动”,可以吗? 点拨:不可以。a“招摇”,贬义,如“招摇过市”“招摇撞骗”,张扬外露。诗中却是褒义,写出水草的无拘无束,有一种自在地狂野。诗人想做一条水草,隐身于水底,接受康河的爱抚和洗礼。b“招摇”,也有“摆手”“招手”的意思,康河里的水草向诗挥手致意,对诗人的到来表示欢迎。

③“甘心”有何情味?

点拨:心甘情愿的意思。物我合一,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感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徐志摩至情至性,一生的三大追求是爱、自由与美。“甘心”二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求。(3)第四节 意象天上虹

①“揉碎”这个词用得好吗?是不是有点破坏情调呢?这个词换成“辉映”,可以吗? 点拨:a“揉碎”一词,实际上是说天上虹辉映在拜伦潭中,但是浮藻掩映,斑驳陆离,才会形成破碎感,用得很准确。b表面上说虹碎了,实际上是说梦碎了。拜伦潭有诗人最美好的记忆,诗人曾在榆阴下读书、乘凉、遐思。梦是美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康桥唤醒了志摩内心的浪漫和诗意,滋润他饥渴的心田。但他唯美的情怀,他浪漫的情致,在这里得到了极致的张扬。但一别数载,物是人非。“揉碎”这个词里,有世事的变迁,有人生的无奈,有岁月的沧桑,有生活的艰辛。②“沉淀”一词好在哪里呢?有何情味? 点拨:历时久远,经时间岁月的筛选,最终保留下来的,都是最真最美的记忆。“沉淀”一词,写出了梦的永存。梦虽破碎了,但残留于心底的,最终会成为晶莹璀璨的记忆。(4)第五节 意象星辉

①“漫溯”一词换成“漫游”,可以吗?为什么? 点拨:溯,逆流而上,写出了追寻之状,《诗经•蒹葭》中就有“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句子。

②船能“载”满星辉吗?“载”字有何妙处? 点拨:“载”字写出了星光斑斓、波光闪亮、晶莹澄澈的境界。星辉可载可感,这是人的浪漫。古典诗词就有“只恐又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十里湖光”的句子。我们今天说的“你的眼中写满哀愁”“我的心中盛满忧伤”“你的眉宇之间,锁着我的爱恋”,同样也是化抽象为具体,让感情可盛可载。(5)第一节、第七节 意象云彩

①为什么“悄悄”“轻轻”地“来”“走”?换成“匆匆地”可以吗?

点拨:a不忍破坏情境,不忍打破这寂静无声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温柔细致的情怀、体贴入微的心境,这种悄无声息恰恰是一种最深刻、最美丽的情感。

B物是人非、孑然一身、形单影只的愁思。康桥已非昔日的康桥,志摩已不是先前的志摩。亲切中有些许陌生,熟悉中有些放疏远,这种感情又有多么幽微多么难言,这便是志摩的“别”。②不带走“云彩”,有何深义?

点拨:a连一片云都不带有,不忍惊扰康桥,这是一种温暖细致的情思。

b感伤、眷恋,还有绝决的情感。康桥于自己,是灵魂,是归宿;但现在却有着那么遥远的距离,一切都无从寻觅,怎不让人怅然若失呢? C“云彩”,体现了诗人飘逸、浪漫、洒脱的情思,古典诗词中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片云天其远,永夜月同孤”的诗句,其实志摩又何尝不是天边那朵飘逸的云呢? 第三课时

三、美读,综合领受。

(1)教师或优秀学生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完成美读。

四、写读,化入为出。

(1)根据自己的学习所得,写一段语感随笔(200至300字)。(2)背诵全诗。教案评价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对语言的涵咏、玩索过程中,我们获得的是美的体验和感悟。探求语言的深层意蕴,是语感教学的途径和手段。语文素养,体现的是人的修养、品格、情感。拥有细腻丰富的心灵世界,才可能对自然人生有诗意而浪漫的感受。

这篇《再别康桥》的教案,采用四步语感教学法。在对诗歌语言的朗读、品读、美读、写读的反复玩味过程中,一步一步地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走近康桥的美丽境界。其中品读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徐志摩首先是中国诗人,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熏染,文字功夫了得。这首《再别康桥》,他炼字神妙,于自然灵动中营造了浪漫而又美丽的诗境,让人赞叹。其中泛舟康河一节诗,显现给读者的,是晶莹璀璨的康河夜景,一个“载”字,点石成金,意蕴无穷。同时,徐志摩又是现代诗人,深受西方文明的浸染。从某种角度说,是康桥开启了他的性灵,滋养了他的性情。康桥的一草一木,都与他合而为一,融入他的骨髓。“荡漾”一词,写出志摩细腻而又诗意的情感世界,美妙绝伦。“招摇”一词,表面写水草摇摆,但实际上表现的是诗人洒脱而又浪漫的情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诗中处处都可触摸到。

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没有语感,便没有情味,没有诗意,从而一切都变得黯淡无光。让我们在语感教学中去感受生活的真谛、人生的意义。

下载雨巷 再别康桥 诗两首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雨巷 再别康桥 诗两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两首再别康桥雨巷拓展测试练习答案(写写帮推荐)

    拓展测试 1.(2005年高考北京卷)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舷梯 娴熟 悬崖勒马 弦外之音 B.按捺 纳税 刚毅木讷 方凿圆枘 C.静谧 猕猴 弥天盖地 所向披靡 D.皎洁......

    2018年诗两首《雨巷》说课稿-文档资料

    诗两首《雨巷》说课稿 【小编寄语】“说课”是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特地为教师朋友分享短文两篇中的其中一篇《雨巷》的......

    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解析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雨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

    《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者:周茜妩 时间:2017/9/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反复吟诵诗词,感知诗歌中体现的三美 过程与方法:再吟诵中感悟诗歌的三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自......

    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雨巷》21.

    《诗两首 雨巷》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抓住意象,体会意境。 过程方法:在合作讨论中,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

    高一语文《雨巷》《再别康桥》导学案(5篇)

    《再别康桥》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导学案) 2011、09、01 编写:高一语文 【学习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其作品,掌握象征手法的特点 2、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内容,把握诗歌......

    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 再别康桥》教案

    《诗两首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康......

    诗两首

    《郭沫若诗两首》学案 学习目标 1、 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体会诗歌的主题 2、 赏析文中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自主学习1、查阅关于作者作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