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论文

时间:2019-05-14 12:32: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汉语史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汉语史论文》。

第一篇:汉语史论文

被动式的发展与演变

摘要: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子,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受事者的句子。被动句根据有无形式标志,可分为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上的被动句和有标志的被动句即被动式两种。该文即从意念上的被动句和被动式两方面进行分析辨别,并阐述汉语中被动式的产生、发展与演变。关键词:古汉语,意念被动句,被动式,发展演变

汉语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句式,根据主语与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两类。主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的句子;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的句子。简言之,被动句就是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句子。古汉语由于历史悠久,它的被动句式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且拥有丰富多变的句式,这必然会产生被动句与主动句难以区别的问题。本文从意念上的被动句和被动式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意念上的被动句

意念上的被动句是指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句子中的意思上去理解,没有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也没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动的句式。这与主动句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例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从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来看,“金石”、“兵、地”、“蔓草”是不能发出动作行为的事物,所以只能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即“金石”是被“镂”的,“兵”是被“挫”的,“地”是被“削”的,“蔓草”是被“除”的。又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兔”在前一分句中是动词“得”的宾语,是受事者,在后一分句中则是动词“得”的主语,但表示被“得”,仍是受事者。“人”在前一分句中是动词“知”的主语,但表示被“知”,是受事者,在后一分句中则是动词“知”的宾语,仍是受事者。

二、被动式

被动式是指被动句中有表示被动词语的句子,是一种有被动标志的句子。被动句发展到后来,被动式逐渐取代意念上的被动句,成为古汉语中占主导地位的被动句句型。被动式的标志是放在句子谓语动词前面或后面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归纳起来主要有“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字式、“见„„于„„”式、“被”字式等。

下面就来分析这几种被动式句型:

(一)“于”字式

这种句式常以“主语+动词+于+名词”的形式出现。例如: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履。(《左传・鞌之战》)。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篇》)。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对于这种带“于”的被动句,介词“于”本身是没有表示被动意义的,其被动意义是由介词“于字所介绍或引进的名词在句子中充当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而产生的。因此,在分析和理解“于”字式的句子时,就不能单从介词“于”字来判断是否为判断句。在古汉语中,“于”字宾不限于表示被动,还常用以表示处所和时间、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比较对象等。例如: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越王勾践棲于会稽之上。(《国语・勾践灭吴》)。“于”表示处所。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尚书・无逸》)。繁启蕃长于春夏,积蓄收藏于秋冬。(《荀子・天论》)以上表示时间。

先民有言,询于芻荛。(《诗经・大雅・板》)。爱公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郑伯克段于鄢》)以上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上表示比较对象。所以,在分辨“主语+动词+于+名词”这种句式是否为被动句时,关键是判断“于”字后面的名词是否谓语动作的发出者(施事者),当这个名词是施事者,则句子为被动句,否则就不是被动句。

(二)“为”字式

这种句式的结构主要是“主语+为+名词+动词”例如: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句中的介词“为”用以引出施事者,“名词”作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施事者),后面的“动词”为及物动词。有时,“为”字后面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为”直接放在动词前面,与其后紧接的及物动词构成被动式。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为戮没”就是“被戮没”,“为禽”就是“被擒”。

有时,“为”字前面的主语也可以不出现,同样具有被动性质。如: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到战国末,用介词“为”的被动式逐渐发展成“为„„所„„”的被动式,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放在“为”和“所之间,即构成“主语+为+名词+所+动词”的句式。例如: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外储说上下》)。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为„„所„„”结构是战国末期以后,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在古汉语里,介词“为”后的行为动词优势也可以省略,使“为”和“所”连载一起出现。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为”字在古汉语中的用法比较广泛。用介词“为”表示被动意义的语义是由动词“为”转化而来的。所以“为”的本义是作动词,表示“做、作为、成为”等,之后才慢慢演变为表示被动的意义。

(三).“见”字式

这中句式通常是在及物动词前加助动词“见”构成“主语+见+动词”的被动式。例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

值得注意的是,像这话总用助动词“见”构成的被动式“见”字后不能直接引进行为的施动者。放句子需要明确表示动作的施动者是,则需要用“于”字里引出。这和“为„„所„„”式都是比较确定的被动句式,一般只要出现这样的句式就可判断为被动句。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随着汉语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后来表示被动的助动词“见”又演变成了副词,放在动词前,表示对人所发出的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这类句子的结构域“见”字句的被动式结构相同。但是,根据前后文的语义关系,可以看出,当“见”字表示被动式,句式结构为“受事主语+见+动词”,当“见”做副词时,句式结构为“施事主语+见+动词”。由此可辨析句子是否为被动句。

(四).“被”字句

“被”字句在先秦时很少出现,在汉代才出现得多一些。“被”既可以作为助动词放在动词前,也可作为介词引出动作的发出者,构成“主语+被+动词”或“主语+被+名词+动词”的被动句式。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兄固被召诣校书郎。(《后汉书・班超传》)。可怜夭艳正当时,刚被狂风一夜吹。(白居易《花》)。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含有“被”字的句式都理解为被动。例如:下施之万民,万民被其利。(《墨子・尚贤中》)。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闻妻言,如被冰霜。(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被”字的本义为“衣被、寝衣”,表示被动意义的“被”是由本义引申为“覆盖”,再引申为“蒙受、遭受”,最后由及物动词“蒙受、遭受”虚化为助动词的。因此,当“被”字后面仅有名词而无动词即为“主语+被(动词)+名词”时,“被”字本身就作为动词用,再结合全句或上下句的语义关系,即可知上面三个例句中前两例句的“被”的意思是“蒙受、遭受”的语义,第三个例句中的“被”的意思为“覆盖”的语义。三.总结

综上可知,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式丰富多样,我们在工作学习中要不断积累,巧妙地运用语境关系、句式转换、文言常识和历史知识等方法来分析、了解古汉语中被动句式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从而发掘汉语无限的语言魅力。

参考文献:王力《汉语史稿》

王力《古代汉语》

《汉语被动句的发展》

《古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标志和句法结构研究综述》

第二篇:汉语史学习心得

《汉语史》心得

学了一学期汉语史这门课程,说实话,我本人对语言类的课程有些恐惧,感觉语言类的课程太难了,但通过这一学期对汉语史的学习,虽然没有学的十分好,但我对语言的反感不是那么的强烈了,也对我们汉语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汉语史这门课程给我的感觉是语言特别是汉语言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不断地增加音节,减少音节或者音节永远的消失。通过学汉语史我对一些语言学学家有了比在古代汉语课上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比如古代的学者段玉裁,近代的学者王力、吕叔湘、蒋绍豫、向熹等人,外国的学者太田辰夫。

通过这一学期的上课,我了解了汉语史这门学科的创立的标志是1958年王力先生《汉语史稿》的出版,对于音韵学、训诂学、词汇学、文字学有了比以前跟深刻的理解,虽然这种理解是较浅层的,但是我还是很高兴。而且接触到了《切韵》这本韵书,知道了“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等36字母,知道了用反切上字、反切下字来了解声母类别和韵母类比的方法。

总之,通过对三十多节课对汉语史的学习,虽说没有把汉语史学的十分精十分透,但是也是我比较用心学用心听用心记的一堂课,也了解了汉语史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它的组成部分,哪些学者对它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最后,还是要谢谢老师的讲授,辛苦了。

第三篇:汉语修辞学史

汉语修辞学史

袁晖 谭全基 宗廷虎 戴婉莹李金苓著

袁晖 宗廷虎 主编 胡裕树作序 山西人民出版社

所谓修辞,即是语言运用的方法或技巧,换句话说,也就是调整或修饰语言以提高表达效果的活动或规律。

修辞学三大领域:描写修辞学,解释修辞学,修辞学史。

修辞学史研究的任务:首先,多角度研究——从时间上,可以编写修辞学断代史。——从部门上,可以编写辞格、语体、风格研究史等;也可以研究学者和专著,例如刘勰修辞思想研究,《修辞学发凡》研究。——从体裁来说,还可以研究某一种文体的研究史,如诗歌修辞史等。其次,可以从修辞学史的角度开展对比研究。如:曹丕、陆机修辞思想对比研究,大陆和台港澳的修辞学著作对比研究等。再次,可以进行修辞学史的资料整理和汇编工作。

汉语修辞学史研究的分期。古代(20世纪以前)分为七个时期。现代(建国)分为现代、当代两个时期。

先秦——萌芽期

儒家文质并重的修辞观。孔子:“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道家疾伪主朴、顺乎自然(“不饰之饰”)的修辞思想。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庄子:“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

墨子实证逻辑的修辞理论。《墨子。小取》修辞学史上第一篇专论。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记,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模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

法家韩非尚质重用的修辞理论。“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韩非。说难》(情境修辞观的实质即根据特定的环境或对象的特点来遣词放言。)” “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韩非。解老》”。

先秦经传中的修辞思想。《周易》“修辞立其诚”,首创“言不尽意”说。《尚书》“辞尚体要”。《左传》的“言以知物”,“以辞为功”说。《国语》的“巧言辩惠则贤”说。《礼记》的“言语之美穆穆皇皇”说。

两汉——成长期

《淮南子》(《淮南鸿烈》)是汉初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合著的哲学著作。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兼取儒法道墨的思想。“”反映的是综合修辞观。质、情为重,朴素为美。首评《离骚》情志统一的修辞观。

董仲舒(今河北枣强广川镇人)的中和辞质论 “质为文,物为文,文著于质”的质文兼备修辞观。

司马迁的综合修辞观 “题旨情境”说——《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 首倡审美性修辞——《屈原贾生列传》。

刘向的“辞不可不修”说 《说苑。善说》:“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故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 “六比”说(比德、比智、比义、比勇、比仁和比情)是对荀子的“比德”说的发挥和归纳。

扬雄的文质并重观 《法言。吾子》“或曰:女有色,书亦有色乎?曰:有。女恶华丹之乱窈窕也,书恶淫辞之屈法度也。” 《法言。重黎》“威仪文辞,表也;德行忠信,里也”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王充的言文一致修辞观 《论衡。超奇》“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自纪》说:“”把“意欲”提到决定修辞方式的中心地位,比起情动言形,言为心声说又深入了一步。“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是对“心意所欲”的重要补充。

桓谭、班固等的修辞观

《诗大序》及二郑诠释中的修辞思想

魏晋南北朝--修辞学建立期

一、文学概念的净化促使文和史、诗和论的分家,从而推动了修辞学的发展。西汉的文学观是载道尚质的,魏晋的文学观是缘情重饰的,修辞理论自然由尚质重用而向文质兼备过渡,审美性修辞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曹丕提出文体论和风格论。

三、言意之辩推动了修辞已经与哲学的结合。

四、《文心雕龙》标志古代修辞学的初步建立。

曹丕《典论。论文》的修辞思想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 突出修辞个性化——“文以气为主,气(才能气质)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作家风格论——“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应?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气质、天赋、才能不同,决定文章诗赋的风格不同。)文体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以赋的形式写成的著名论文。)论作文的构思、谋篇、创新,研究表意措辞等问题——《文赋.序》“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肯定意由物生、辞由意定的辩证关系——写作是从“玄览”、“典坟”和“瞻万物而思纷”开始的,有了感受,才引起文思。所以,修辞必由意生,意生必由学习和物动而起。文体分十类——“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

朦胧的音韵修辞观——“暨音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挚虞和左思的修辞思想 挚虞《流别集。文章流别论》“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今之赋,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情义为主则言省而文有例矣;事形为本,则言当而辞无常矣。文之繁省,辞之险易,盖由于此。” “夫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辞过壮,则与事相违;辩言过理,则与义相失;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 左思《三都赋》--继承和发挥王充以来的实证修辞思想。

言意之辩的修辞学意义 荀粲的“言不尽意”说(“言不尽意”说源自战国《周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及《庄子。天道》“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盖理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久立立像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也;系辞焉以尽意,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因蕴而不出矣。” 王弻的说(“得意忘言”说也来源于《庄子。外物》 “笙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笙。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鱼,得意而忘言。”)欧阳建“言尽意”说《言尽意论》“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苟其不二,则无不尽矣。吾故以为尽矣。” ¬--言意之辩三种不同说法,分属两种不同的角度,从表达角度谈的“言不尽意” “言尽意”,从接受角度谈的“得意忘言”。前者就传递信息而论,后者就接受信息而论。都是修辞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葛洪与的修辞主张 葛洪--因时因地因境措辞而异的修辞观点:《抱朴子。疾谬》“善于依因机会,准拟体例,引古喻今,言微理举,雅而可笑,中而不伤,不?人之所讳,不犯人之所惜。” 《抱朴子。喻蔽》“昔诸侯访政,弟子问仁,仲尼答之,人人异辞。盖因事托规,随时所急。” 沈约--(“永明体”领袖)声律说“四声八病”。

刘勰的修辞理论 钟嵘《诗品序》论诗的修辞 诗的起源--(同刘勰)物感性动说“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不满“永明体”把诗的音律引向刻板机械的做法。

萧统《文选》第一次区分了诗赋文学同诸子史传的区别,使《文选》成为第一部诗文总集。

颜之推《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文章》“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事理、词语和音律三者统一的修辞观。说明“避讳”修辞。

宋金元时期——成熟期

欧阳修、苏轼论修辞 欧阳修(宋初古文运动领袖)《六一诗话》“君子之所学也,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事信矣,须文。” 苏轼《答谢民师书》“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王安石、司马光 王安石:注重练字“春风又绿江南岸”;论“用事、对偶” 司马光:论“婉转、镶嵌”修辞格。

黄庭坚(江西诗派创始人)“点铁成金”说——“古人之为文章,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陈言入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夺胎(规模其意而形容之)换骨(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说——一种意同辞异的表达方法。“无一字无来处”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叶梦得、洪迈 叶梦得“言与意会,言随意遣”;“言与竟会,言中有节”;“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不见刻削之痕。” 洪迈《容斋随笔》论“比喻、叠字、双关、对偶、歇后、避讳、仿拟”。

朱熹“不必著意学如此文章,但须明理;理精后,文字自典实”。《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陈骙《文则》——第一部修辞学专著(标志我国古代修辞学走向成熟)。

王若虚

陈绎曾 王若虚(1174—1243)藁城(今河北)。不满于黄庭坚诗文片面追求新奇:“山谷之诗,有奇而无妙,有斩绝而无横放,铺张学以为富,点化陈腐以为新;而浑然天成,如肺肝中流出者不足也。此所以力追东坡而不及欤!”《?南遗老集。诗话卷中》。他极力反对黄山谷提倡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说,未免过于偏激。论词语运用——用词不当,词语冗复,妄改成语、„成言‟,文势不相承接。论旋造(如:“泉香而酒洌”,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倒装”格)、示现(“凡为文有遥想而言之者,有追忆而言之者,各有定所,不可乱也。《归去来辞》”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将„示现‟分为三类)、用典、比喻、比拟、歇后、借代、夸张。

陈绎曾《文说》(1916被周钟编入《文学津梁》)。《文笙》(流传日本,名为《文章欧治》)。

《文说》——论“用事”(现代称为“引用”格);“拗语”(现代划归“错综”格)。把篇章作为一整体,分为头、腹、结三部分,“头起欲紧而重”,“腹中欲满而曲折多,欲健而快”,“凡结欲轻而意足,如骏马驻坡”。

修辞论资料汇编 宋代诗话大量出现,便产生了诗话汇编的书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魏庆之《诗人玉屑》;王构《修辞鉴衡》(第一部以“修辞”命名的专书。)

词论、曲论修辞的产生 李清照《论词》“词别是一家”。其词论是格律词派修辞论的先声。张炎《词源》。沈义父《乐府指迷》。周德清《中原音韵》(总结北曲的作曲规律)。

明代--修辞学的纷争期 明代——纷争期

明初的修辞论 宋濂支持“台阁体(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身之不修,而欲修其辞,心之不和,而欲和其声,……决不可致矣。”《文说赠王生?》。李东阳(茶陵派领袖),反对“台阁体”。胡震亨《唐音?签》——我国第一本断代的修辞学资料汇编。

文体论的代表作——吴讷《文章辨体》和徐师曾《文体明辨》。

明中叶后的纷争 修辞学上复古思潮,前(李梦阳、何景明、等)后(王士祯<“……篇法、……句法、……字法”>《艺苑卮言》,李攀龙、等)七子。反复古思潮: 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竟陵派(钟惺<竟陵人>、谭元春)。

李贽“童心说”和焦竑“性灵说”,都提出把真实感情放在第一位,反对复古修辞。

杨慎《词品》 谢榛《四溟诗话》 李腾芳《文字法三十五则》 高琦《文章一贯》——修辞资料汇编

费经虞《雅论》——一部重要的修辞资料汇编,提出一个带有总结性的修辞体系。

王骥德《曲律》(明代,南戏兴盛)

清代——丰收期

清初——进步思想家:顾、黄、王;反对封建专制,批判程朱理学。王士祯(康熙时期诗坛主要人物)提倡“神韵说”(力求“超脱”,要做到若即若离,容易使人脱离时代现实。)康熙下令编《分类字锦》(供修辞作文使用,并作序。)

乾隆时期,编《四库全书》。出现乾嘉学派(淹没于繁琐考证。)汪中《释三九》体现了考据学在研究修辞方面的作用。刘青芝《续锦机》(修辞学资料汇编。总结古代诗歌的修辞学的成就。)

清初:顾炎武《日知录》“文须有益于天下”。黄宗羲“诗以道性情”。邵长蘅《与魏书子(魏禧)书》论“定体、定格、定理”。叶燮(反潮流<即反形式、复古、教条的文风>的修辞理论家)《原诗》(继《文心雕龙》后,在修辞理论方面非常重要的著作)李渔《闲情偶寄》(论戏曲修辞)

康熙年间修辞工具书《佩文韵府》《骈字类编》《分类字锦》。

清代中叶——沈德潜“格调说”(代替“神韵说”);翁方纲“肌理说”(两者都带有复古色彩)。袁枚“性灵说”与以上两者相反。

清中叶及中叶以后的修辞学:清代中叶,特别是乾隆嘉庆年代,出现“考据风”。文风也走上拟古和形式的道路:文有“桐城派”,诗有沈德潜“格调说”《说诗?语》;翁方纲“肌理说”。反对的:文有史学家章学诚“文德说”和“文理说”、《古文十弊》;诗有袁枚《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性灵说”。

李?《秋山论文》具体指出叙事的手法“顺叙、倒叙、分叙、类叙、追叙、暗叙、借叙、补叙、特叙、夹叙夹议”。袁守定《占毕丛谈》谈文和诗,甚为精辟。方东树《昭昧詹言》论诗法(“学诗六法”)及文法。包世臣《文谱》独创一修辞系统。施补华《?佣说诗》论修辞手法和辞语分类。唐彪《读书作文谱》论“修词”。

清代中叶及末叶——“桐城派”(方苞《望溪文集》论“义法”;刘大?《论文偶记》“行文之道,神为主,气为辅。”;姚鼐《古文辞类纂》论文学理论三要素“义理、考据、文章”、“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修辞四要素>);反对者是史学家章学诚“文德说”和“文理说”;《古文十弊》。

汪中的修辞论文《释三九》(一篇科学的修辞学论文)把数分为两类“实数,可稽也;虚数,不可执也”,指出“虚数”的修辞意义;“辞之形容者”。

蒋澜《续诗人玉屑》精选千人的论诗歌方面修辞手法的材料;

修辞批评的代表作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说(„知临文之不可无敬怒,则知文德矣!‟”和“文理说(为文的„法度‟)”;

传统修辞学的重要里程碑刘青芝《续锦机》辑录前人修辞学的论述而加以编排。(金代元好问《锦机》); 传统修辞学的殿军刘熙载《艺概》文体分类的代表作。“文不外理、法、辞、气。理取密而通,辞取雅而切,气取清而厚”。“盖文惟其是,惟其真”。“辞之患,不外过与不及”。论叙事法、情景交融;“眼”:文眼、诗眼、词眼。

汉语现代修辞学的建立和发展

新派修辞论的代表——引进日本修辞学的“仿日派”:龙伯纯《文字发凡》、王易《修辞学》《修辞学通诠》、陈介白《新著修辞学》。——模仿英国讷斯菲的《高级英文作文法》:唐钺《修辞格》(用白话文写作,建立我国第一个较为全面而科学的修辞格系统。)

旧派修辞论的代表——郑奠《中国修辞学研究法》。杨树达《中国修辞学》《词诠》《高等国文法》。马叙伦《修辞九论》。张文志《古书修辞例》

修辞史上的丰碑——陈望道《修辞学发凡》(1932年问世):建立一个崭新的、科学性强的修辞学体系。

白话修辞学和实用修辞学的发展——董鲁安《修辞学讲义》,金兆梓《实用国文修辞学》、石苇《作文与修辞》,汪震《国语修辞学》、宋文翰《国语文修辞学》。

第四篇:工艺美术史论文

中国美术工艺史论文

通过系统的学习,吴老师向我们详细地说明了工艺美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各个方面的美术加工,也就是对人们的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化。从工艺美术的用途分,有生活日用品和装饰欣赏品;从工艺美术的制作分,有手工制品,机器产品和电脑产品;从工艺美术的性质分,有传统工艺,民间工艺和现代工艺。通常是以材料来分类的,如染织工艺,陶瓷工艺,金属工艺,漆器工艺,木工艺,玻璃工艺,塑料工艺等。就工艺的创造过程来说,它包括设计和制作两个阶段。所以,工艺美术及不只是手工制作或传统制品。,也不只是设计的范畴。工艺美术是生活和美学的结合,它通过没的工艺美术形象(包括造型,色彩,装饰)对各种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做美术加工;工艺美术是艺术和科学的产儿。工艺美术不只是美的设计,最终是制成物质成品。因此,工艺美术作为一个艺术实体,他具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它是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一种精神产品。随着历史的延伸工艺美术大体分为欣赏性工艺美术和实用性工艺美术两类。前者已朝边缘性质转化,而后者却随着现实中使用的限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按照人们的情感的逻辑而潜移默化地发挥它应有的审美作用。为此,在广泛的现实生活中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特征必然成为工艺美术最本质的审美特征。i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的破坏的反思,使得如今的设计趋于绿色设计的方向。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我,深知工业设计在为人类创造了现代生活方式,特别是工业设计的过度商业化,加速了资源,能源的消耗,并已经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地球逐渐变暖就是一个实例。也正因此,尽量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使产品的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利用或重新利用,成了绿色设计的主要原则。所以,现代设计要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减少高能耗材料(如锌,黄磷电石等)的用量,多用可循环的再生资源或是一些速生植物作为原料,如竹子等。

工艺美术作为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应需要而存在,应存在而被改变。设计不是无源之水,其本质是选择一种适当的方式,用以满足源自生活中产生的人类各种需求的计划、行动和结果,任何人为事物,例如建筑、道路、桥、轮子、计时 1 器等等,它们的起源和演进最终都是因主观的或客观的限制与调整、突破,进而归结到一种适当的形式而存在。ii正如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也受着文化,经济等因素的限制。现今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让我们可以很好的将其很好的发展下去,所以,如今的我们除了要很好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还要很好的与当代设计相结合,将传统的工艺美术资源以另一种方式传承下去。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对产品的加以开发,增加新的品种,新的创意,提高产品的质量,是现代设计的发展的关键。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发展,无论是宫廷画师还是民间艺人,还是人文宗教画,经过无数画师、艺人、巧工名匠的历经多年的创作专研,积累了大量种类繁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期的青铜,从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到汉代的雕塑画像石,从唐宋的绘画到明清的瓷器,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木版年画、建筑、纹饰、戏装、面具等等,有的体现了恢弘灵巧,有的简约,有的精致,有的工整,有的奔放,有的质朴,有的奢华。无论是讲究意境的国画笔墨还是板刻结圆的装饰图案;无论是造型夸张的民间剪纸还是色彩强烈的木版年画,这一切都在无形中为当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传统工艺美术资源。

当代设计可以将传统视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当代设计可以吸收传统的线造型,使一件工艺品有一种灵动的美。如交椅,以纤巧的线条为主要结构,造型简练,线条流畅,稳重不失轻巧。又如明式家具中的圈椅,以线为主,直中有曲,曲中有直,背板呈”S”形,与人的脊背弯曲度相符合,符合人体工程学;可以吸收传统工艺的意蕴感,将一件工艺不仅赋予现代感,又有意匠美。如宋瓷,由于宋代崇尚理学,所以是一个理性的时代,其反映在工艺美术的风格就是具有内蕴,恬淡,雅洁的特点,富于理性的美;可以吸收传统工艺那种重视材料自然美感的意识。《考工记》中“审曲面势”是指造物要顺应材料的特点,要认识材料的特征品性,从而适当选材用材。漆器,是我国传统工艺品,漆器专著《髹饰录》以生活本身为出发点,一书提出了“巧法造化,质则人身,文象阴阳”的工艺美学法则。iii可以说强调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着浓厚的生命象征意味,讲究因材施艺,因势利导,适可而止的工艺美学法则。如今,当代设计的发展趋势,除了绿色设计是其发展的趋势之一,设计的多 2 元化也是其发展的趋势之一。较早也较为系统的发展的国外工业设计,以其科技等一定的优势主导着设计行业,许多富有外国先进元素的产品冲击着中国的民族性的设计,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要将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元素有机的融合到所设计的产品中,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不能在文化的碰撞中丢失自我,丢失传统的精华,所以,传统工艺美术也要进行多元化发展,要与时俱进,希望在与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文明,现代工业设计相结合后,传统的工艺美术以新的多样的形式存在着,带着特有的时代特色,为人们的生活服务,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可以向世界展示一个悠久历史的中国,别具一格的中国设计风格。

对于历史,我们要辩证的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传统的工艺美术资源,我们也应当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将其中落后腐朽的舍弃,将其精华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与生活结合,以生活本身为出发点,回归生活,以另一种形式,一种富有时代特色的形式,将优秀的工艺美术资源传承发扬下去。

14视觉传达设计

梁钰沛 20140190118

第五篇:会计史论文

JIANGSU UNIVERSITY

论晋商在中国会计史上的贡献

学院:京江学院

班级:会计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

晋商在中国会计发展史上的贡献

摘要:明清时期,山西商人及其票号在商业活动中,对会计核算和会计制度所做的各种创新,不仅适应了当时企业管理的需要,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中国会计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中国会计事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晋商在商业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晋商对中国会计发展的影响和贡献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的重视。本文将主要通过晋商对中国人力资源会计的产生和实践所做出的贡献、当今会计职业道德及诚信建设的启迪、对金融和银行会计的贡献等五个方面对本课题加以阐述。

关键词:晋商,会计职业道德,人力资源会计,会计核算方法

Abstract: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Period , Shanxi Merchants and their draft banks made innovations in accounting and Accounting system, which not only met the needs of business management at the time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odity economy, but also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ccounting as a subject of study.With China's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accounting industry, and ShanXi in the commercial history of a pivotal position, ShanXi China accounting for the impact and contribution to development has been a growing number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attentions.This paper will mainly ShanXi Merchants of China through human resource accounting practice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made by the current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integrity of the building of the Enlightenment, the financial and banking accounting, and other contributions to the five aspects of this issue to be elaborated.Key Words:ShanXi Merchants,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Human resource accounting, Accounting method

目 录 引言....................................................................1 2 晋商的起源及发展........................................................1 2.1 晋商的起源............................................................1 2.2 晋商的发展............................................................1 3 晋商对当今会计职业道德及诚信建设的启迪..................................1 3.1 重商立业的人生观......................................................2 3.2 诚信义利的价值观......................................................2 3.3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2 3.4 同舟共济的协调思想....................................................3 4 晋商对金融和银行会计的贡献..............................................3 4.1 山西票号开创了中国金融史上专门从事异地汇兑的先河......................3 4.2 创造银行密押制度保证异地款项汇兑安全..................................3 5 晋商对中国人力资源会计的产生和实践所做出的贡献..........................4 6 晋商对我国会计核算方法的改进和影响......................................4 参考文献..................................................................6 致 谢.....................................................................7

一. 引言

商业已经成为当今经济社会的主题,而位居中国十大商帮之首的晋商以其近五百年的光辉历史在中国商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晋商对中国商业和社会发展的颇多贡献中,他对中国乃至世界会计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所做出的贡献当然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 晋商的起源及发展

2.1 晋商的起源

山西位于太行山以西的大山丛林之中,四面都是屏障,处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之中。自汉代以来就有几条官道穿行其中,虽然路不好走,但在当时有路有交通的状况就算不错的了,这样山西人很早就有了商品交换和物资流转的商业概念,先秦时期晋南一带就有了商业交易活动。晋文公称霸时,榆次、安邑就已经成为有名的商业集镇。秦汉时期,太原、平陆、平遥、汾阳等地已成为重要商品集散市场,唐朝初期定太原为首都,使太原城成为商业繁华的有名城市,当时就有文字形容太原是“郎朗闻街鼓,晨起似朝时”。2.2 晋商的发展

从明代到清代初年,山西商人势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当时流传着“凡是麻雀能飞到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说法。

明代全国较大的商业城市有33个,山西就有太原、平阳、蒲州三处。这时,山西商人的资本积累相当可观。康熙中年,山西商人进入外蒙古草原贸易,从此,东北的松辽平原和内外蒙古草原就成为了山西商人贩运贸易的新市场。此外,山西商人还到四川、云南、安徽、广东等地贸易和经商。至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扬州的盐商,江西和福建的茶商以及长江口出海与日本的贸易,也数山西人最为活跃。因此,世界经济史学界也把晋商与意大利商人相提并论,给予很高的评价。伴随着中国会计事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晋商在商业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晋商对中国会计发展的影响和贡献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的重视。

三. 晋商对当今会计职业道德及诚信建设的启迪

晋商以其“诚信为本、以义制利”的商业理念,曾创建了辉煌业绩,在中国经济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研讨弘扬晋商精神,对现实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职业道德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从晋商各大家族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始由经商职业而后形成“诚信”的职业道德。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山西商人之所以能称雄商界数百年,从客观上分析,有其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但究其根本,“诚信为本、以义制利”的经商理念,成就了晋商富贾和晋商界精英,而且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失去这一基本理念,不仅失去了晋商的辉煌,而且也失去了我们所探讨的主体。

诚信,是晋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信条,也是其经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晋商称雄商界五百年,其完整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3.1 重商立业的人生观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重农抑商是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山西人自宋元以来,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一种重商观念,即“以商致财,用财守本”的立业思想,这种与传统伦理观念相悖的人生观,是山西商业发达,财富由省外源源流回山西的思想基础。

3.2 诚信义利的价值观

同全国各地一样,山西人受孔孟之道影响,崇尚信义。据老山西商人回忆,每到一地经营,各商号在号规中大都遵循“重信义、除虚伪”等经商之道,反对采取卑劣手段骗取钱财。晋商史料中就有很多不惜折本亏赔,也要保证企业信誉的记载,以致各地百姓购买晋商商品,只认商标,不还价格。3.3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晋地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较差。在这种环境中出身的商人,多能不畏艰险,万里行贾,勤俭经商。没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难以称雄于商界的。

3.4 同舟共济的协调思想

晋商信“和气生财”,重视与社会各方的和谐,尤其在同业往来中既保持平等竞争,又保持相互支持和关照。在晋商中,相互友好的同行为“相与”,凡是“相与”,必须善始善终,同舟共济。既是“相与”,必将尽心竭力维护,即使无利可图,也不中途绝交。

四. 晋商对金融和银行会计的贡献

4.1 山西票号开创了中国金融史上专门从事异地汇兑的先河

中国的异地汇兑,滥觞于唐宪宗时,当时主要由于铜料的缺乏,造币的手续又迟滞,社会上的货币,感到不足,并常有禁止钱币出境的事情,因而产生了汇兑的方法。商民交款于政府,取得证券,到目的地就可以兑现,当时称为“飞钱”,此种制度,实为政府办理汇兑。至宋初,又有“便换”的出现,此亦为政府为人民办理汇兑之法。到明清之际,又产生了为商民服务的“会票”,它虽突破了官府汇兑的范围,在商人之中进行,但此时的“会票”只限于地方和乡里的圈子之内,还没有被社会广泛使用。山西票号的产生,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产生了专门从事异地汇兑的民间金融机构,开拓了中国汇兑事业的新纪元。它的出现,使我国的货币清算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从运送现银为主的结算方式逐渐过渡到以汇兑为主的结算方式,这既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也节约了社会劳动,标志着我国金融汇兑制度的创立和成熟。

4.2 创造银行密押制度保证异地款项汇兑安全

为保证异地款项汇兑安全,使所用汇票真实无误,不发生假票伪票冒领款项,晋商创造了先进银行密押制度,各家票号所用会票(汇票)都有自己的密押。票号所使用的“票”,虽然各号有所不同,但都印制精美,书写规范,不易仿造。“票”的用纸各家有各家的特点,有的甚至使用了“水印”,一般不轻易更换;书写汇票,人员基本固定,其笔迹在各分号备案,兑票时要认真核对,以防假冒;票面美观大方,很是讲究,现存的一张平遥县蔚盛长票号的钱帖上辑录的“朱子家训”,全文约450余字,让人闻之有益。更让人叫绝的还属票号经营者们创造的以文字代替数字的密码法,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汇票的密押,或现代银行密押的

前身。号商们把代表签发汇票银两数目的10个数字、一年中的12个月、每月30天的这些数字,编写成易于背诵的汉字口诀歌,作为汇票的密码,写于每张汇票固定的位置,只有票面上所记载的时间、汇款金额与密码所代表的时间、款额相符,并与出票分号邮寄来的信函情况相吻合后,才能兑票。

五. 晋商对中国人力资源会计的产生和实践所做出的贡献

晋商较早地认识到人力资本在实现剩余价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率先实行身股与银股同样分取利润的分配政策即所谓顶身股。简言之,就是只出力,不出钱,以人力顶身股,与资本股同样分红,身股与银股并重,使财东(物力资本所有者)与员工(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利益有机结合,从而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

晋商的管理实践中,劳动者以人力投入企业的方式一般有两种渠道:一种是财东在出资开设商号时,对其聘请的掌柜,事先言明顶身股若干,并以合同的形式规定下来,一般为每人一股(十厘),偶而也有一股二三厘的;另外一种是,普通职工进号,工龄在十年以上,没有过失,由经理向股东推荐,即算顶了身股。

薪金是晋商基本的工资形式,它保证了一般员工的生存、发展,是晋商在处理人力资源成本与费用(即保障员工基本生活必须开支的工资)方面实施的一种补偿制度,使得每个员工均可按其工作年限和业绩领取酬劳,没有顶身入股的伙友和已经顶身入股的伙友都各有所得。较好地处理了人力资源资本与人力资源成本费用之间的关系。

六. 晋商对我国会计核算方法的改进和影响

明末清初,晋商使用的是一套既简单又实用的民间商业会计核算方法——“龙门账”,促使我国记账方法由单式记账向复式记账转化,形成了“有来源必有去路”的复式记账原理。晋商的会计要素习惯为四要素,即“进”、“缴”、“存”、“该”。“进”指全部收入,“缴”指全部支出,“存”指包括债权在内的全部资产,“该”指包括投资在内的债务。其原则是:进-缴=存-该,或者是:该+进=存+缴。账目的平衡称为“合龙门”,故有龙门账之称。

“龙门账”对我国会计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方面。第一,促进了单式记账向复式记账发展。进、缴、存、该全面连续地核算,解决了过去单式记账法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二,发展了记账原理。如把账目统叫流水账,现金账叫“银钱流水”,进、销货日记账叫“货物流水”。他们从实践中认识到资金运动和物资运动如同“流水”,治水筑坝最后要合龙,在“龙门账”中“有来源必有去路”,通俗地把资金来源和资金去路的关系比作“合龙”,如同西方会计把轧账叫做平衡一样。第三,初步明确了会计的基本职能。通过进、缴、存、该四大类的记账、算账、报账等环节,可以对商业经营过程进行控制和观察,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并作为经营者决策的依据。这就是现代会计学反映经营情况、监督经营行为和促进经营发展的基本职能。

参考文献

[1] 潘文伟:《中国商帮》,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2] 史若民:《晋商兴衰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3] 邢维权:“傅山先生、龙门账与山西票号”,《 财务月刊》,2007年第三期。

[4] 孔祥毅:“晋商在会计发展史上的贡献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一期。

[5] 黄鉴晖:《山西票号史》,太原,太原经济出版社,2002。

[6] 张卫东:“浅析明清时代晋商的人力资源会计思想与实践”,《太原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7] 张卫东:“人力资源会计鼻祖---晋商”,《会计之友》,2003年13期。[8] 林瑞焰、田朋:“山西票号内部控制分析”,《新理财》,2007年06期。[9] 康均:“山西票号的会计制度与会计方法”,《财会学习》,2006年07期。[10] 王雪丽、李占国:“从晋商的昌盛看商业诚信及会计诚信”,《商场现代化》,2005年18期。

致谢

首先,在此感谢XX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帮助,在平时的上课讲解以及课外的拓展中,给我介绍了很多有趣的故事,让我从中有了选定此次论文中心的灵感。本次论文从选题、方案选择、实际撰写,导师对我的帮助都是很大的,在提纲设计、开题撰写的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帮助我对论述内容进行重新思考,支持其中不连贯的、错误的部分,帮助我更顺利的完成全文。

另外感谢学习和写作过程中各位老师和朋友的帮助,是你们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资源,让我能够顺利的进行资料收集。同样,没有你们的协助我也无法找到如此多的参考资料。

最后再次感谢XX老师,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同学和朋友们。

下载汉语史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汉语史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技术史论文

    宗教人士如何如何做科学研究? People who believe in some kind of religion can still do scientific work, if they can separate religion effects from scientific or na......

    科学技术史论文

    从中国哲学对中国科学史的影响看“李约瑟难题” 摘要: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这与中国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电影史论文

    两岸电影共同体里独立电影的处境与命运 元培北京大学 【摘要】由两岸电影,分析独立电影的现状,探寻独立电影的未来与出路 【关键词】两岸共同体、独立电影、现状、未来 前言......

    科技史论文

    中国科技史论文 吴丽媛 20121102848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2013-11-11 中国科技史 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有着很多足以改变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发明,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生活......

    美国史论文

    美国印象 我不知道其他人选择研读“美国史”的原因是什么,而我是想来真正读懂美国的。我想要近距离了解在这个如今的“超级大国”背后,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历史足迹,而如今的它......

    兵团史论文大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迁移人口对新疆民族关系的作用 [摘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自成立以来,大批吸纳各种各样从内地来的劳动人员移民,对新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和......

    中国美术史论文

    中国美术史论文 题目:论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2014年 5 月 日 摘要:宋元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它突出展示了隋代展子虞、唐代李思......

    中国美术史论文

    中国美术史—论汉字书法早期发展 谢安 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 内容摘要 2班 20120915010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 )之一,却也是唯一能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