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草原第二----五自然段重点
草原2-5自然段主要写了去陈巴尔虎旗公社的所见所闻和主人的热情好客。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 答:最初的感觉是草原十分辽阔
2、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
答: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可以。
3、“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可以。”这段话中的“洒脱”是什么意思?
答:洒脱是指不受拘束。在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4、“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 答:说明草原的环境十分静寂
5、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答:草原的环境变的热闹起来了,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6、“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答: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河比作带子。
明如玻璃说明这条河十分清澈明丽。
“迂回”是指回旋,环绕。形容草原的河流像一条带子,蜿蜒曲折。它的近义词是蜿蜒
6、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答:环境变得热闹,鞭子的轻响说明有人。
7、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 答:因为有水的地方适宜动物和人的居住。
8、蒙古人的热情好客体现在哪些方面?(括号内是文中句子)
答:
1、热情迎客(。。)
2、激情相见(。。)
3、盛情款待(。。)
4、尽情联欢(。。)
5、深情告别(。。)
9、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1)“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答:疾驰是指车马等奔驰,襟飘带舞是指衣襟和腰带都飘动飞舞起来。形容草原上的人们骑着骏马飞驰,热情奔放的样子。
(2)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答: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当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10、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答: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第二篇: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
《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片段教学设计
(2012-12-21 10:52:34)标签:
杂谈
《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片段教学设计 坂东镇中心小学 刘燕 授课时间:2012.12.20 授课班级:三(2)教材简析:
《秋天的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11课,是一篇想象奇特、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课文以秋雨为线索,抓住秋天的特点,写了秋雨到来后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极尽描写秋雨的奇特、秋景的美丽、秋天的快乐。作者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篇语言艺术化,给人以美感。文章描写具体生动,用词精确。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积累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秋雨的奇特、秋景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抓具体的语言文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课文中描写的秋天美景,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聚焦“五彩缤纷”
1、范读第二自然段,同学们想一想。
为什么作者说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咱们把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用小圆圈圈出来吧。出示课件
2、这么多的美景,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件
3、难怪作者说:“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刚才我们通过找课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这种学习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二、品词,赏句。
1、说说在这一段里,你喜欢哪一句?
读一读,你觉得秋天是怎样的?(温柔的,清凉的,自由的)
2、这些句子都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比喻)我们也学着说一说。
出示红色的柿子,红色的苹果,紫色的葡萄。
仿说:你看,它把红色给了柿子,红红的柿子像 摇啊摇啊。
3、在这一段里,除了比喻,作者还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
三、积累词汇,运用仿写 用这些词说说你眼里的秋天。
秋雨绵绵 天高去淡 枫林如火 秋高气爽 五谷丰登 秋风习习瓜果飘香 大雁南飞 秋风送爽 蟹肥菊黄 丹桂飘香 春华秋实 仿写:
例如:秋天 秋雨绵绵,秋天是 凉爽的。
秋天,秋天是。
第三篇:搭石片段1第二自然段
《搭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流程: 一)回顾什么是搭石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回忆什么是搭石?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什么是搭石。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样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卷起来)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生1:脱鞋绾裤)收工就必须——(生2:脱鞋绾裤)赶集就必须——(生3:脱鞋绾裤)访友就必须——(生4:脱鞋绾裤)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秋凉后,人们为了行走方便在小溪里摆放了搭石,如果是你走在搭石上,发现有的搭石不平稳,你会怎么办?文中有一位老人,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相一想,你能从课文中感受到什么样的画面?
出示ppt: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师:你来说说。
师:你好像看到了一位老爷爷在一块搭石上反复地踩动,原来他发现了一块不平稳的搭石 师:你呢,你看到了什么? 师:你看到了老爷爷正弯着腰在溪水中摸石头,并且你还听到了老爷爷“呼呼”地喘气声了,你猜老爷爷他一定累了 师:还有吗?你来
师:你好像看到了老爷爷修好搭石后又在修好的搭石上踏了好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离去,并且他还一边走一边回头望。
师:作者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留给了同学们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动作去描写人物。请大家再读一读这一段,仔细体会体会老爷爷动作的词,思考老爷爷做这些动作的时候在想什么?出示ppt(赶、发现、放、找、踏、离)
师:老爷爷在赶路的时候想:我要快点,不然来不及了
师:老爷爷发现石头不平稳就放下东西,这时他在想:我得把这块石头放平稳,否则别人一不小心就会滚到水里。秋天了,水很凉的。师:老爷爷在调整过的搭石上踏上几个来回。他在想:我多踩几次,就能确定这块搭石是否真的平稳,免得别人踩上去掉到水里。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老爷爷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 生: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师:从哪可以看出来呢?
生:因为句子中说“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就是说老人无论自己有什么着急的事,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一定会把搭石摆好。所以我说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师:有理有据,说的不错。从这个场景中,你还看出了什么? 生:我感觉这是一位很善良的老人。师:理由呢?
生:因为这位老人宁可自己先不赶路,也一定要把搭石摆好。从这我能看出这位老人非常善良。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2、上了点年岁的人,怎样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师:谁能读一读这两句话?(指名读。)
师:能说一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吗?哪句话描写老人摆搭石的场面更适合?
生:第一句话更合适。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一句话中,有无论,只要,一定,这些关联词语,而且后面还说“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
师:“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这是因为老人怕搭石不稳,从这也可以看出老人很为别人着想。师:从你的发言中老师也可以看出你是一位读书认真,并且善于思考的孩子。是啊,老人生怕搭石不稳,是反复地踏,从老人反复踩踏的动作中,你感受到什么?(奉献美或心灵美)(板书:奉献美)谁能再读一读描写老人认真搭石的句子?(指名读。)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一般。我觉得在读的时候,应该把那几个关联词语读得重一些。
师: “无论、只要、一定、直到、才肯”读重强调了什么呢?你来说说(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指导学生读)
师:哦?那你能为大家读一读吗?(生读。)师:读得确实不错。
师:透过句子,我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这位善良,乐于助人老大爷说的呢?
生:老大爷,您的心真好。
生:老大爷,谢谢您为乡亲们摆好搭石。生:老大爷您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德真令人敬佩。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让我们带着崇敬,感激的心情认真地读一读这段话。师引读:上了点年岁的人,生齐读。
总结:同学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表演这段话,明天我们请同学表演,看看谁演老爷爷演的最生动。下课
第四篇:《荷花》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教学教案[推荐]
浙江省绍兴县稽东镇越峰分校 金丽芳 师: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生:是围绕“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这句话来写的。
师:荷花开放时有哪几种不同的姿态?自由读读有关句子。(第句)
师:荷花美吗?这么美的荷花,你想不想画一画呢?请你挑一种你最喜欢的姿势来画,请班上的三名“小画家”到黑板上分别画。(学生兴趣盎然,分别挑选作画)
师:画完后,我想请同学们给上面的小画家评评分,看他有没有画出荷花不同的美丽姿势。(学生纷纷评说,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结合课文理解了“才展开”“花骨朵”“饱胀”等词)
师:看来,这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让人看了真是不愿离开,你能再次读读这些句子,读出荷花的美吗?
(第二次在画画、理解的基础上读,学生读得更美、更陶醉)
师:这一节除了写荷花还写了什么?(荷叶)老师这里有一些荷叶,谁能把它们和荷花贴到一起?
(贴的过程中,再让学生评一评,荷叶应贴得紧一些,并贴在荷花下面,以此来理解“挨挨挤挤”“冒”的意思。)
师:看,一幅美丽的荷花图构成了。下面,我们请“几朵特别美的荷花”到上面来表演,老师给配上音乐,别的同学在座位上为他们配乐朗诵,好吗?
(在轻柔的音乐中,孩子们边演边朗诵,陶醉在荷花的美丽中,陶醉在语言文字的魅力中)
第五篇:草原重点梳理
《草原》重点知识梳理
班级姓名学号
1.《草原》的作者是谁?我们还学过写的哪几篇课文?
(答:《草原》的作者是老舍。我们还学过他的课文有《猫》、《母鸡》。【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中国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
2.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喜迎远客)、(主客联欢),读后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了内蒙古(奇丽的草原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让我们感受到了(蒙汉两族)之间浓浓的民族情。
3.《草原》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答:《草原》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4.第一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答:第一自然段是围绕“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句话写的。)5.文中“这种境界”指什么?
(答:文中“这种境界”指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6.“这种境界”在文中具体指哪句话所描述的境界?
(答:在文中具体指“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7.找出文中直接写自己感受的句子。答:文中直接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是: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想高歌,是因为心情愉快。】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想低吟,是因为美丽的草原让作者陶醉、回味。】
(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表达自己喜爱草原,离开草原依依不舍的心情。】
8.整篇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答: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
9.“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10.请你找出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一)比喻句: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 白色的大花。(这句话把“一碧千里的草原”比作“绿毯”,把“白色的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写出了一碧千里的草原非常的美。)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 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把“草原”比作“中国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让人赏心悦目。)
(二)拟人句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 白色的大花。
(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 趣。
11.你从第二段中“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答: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草原很辽阔。)
12.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这句话好在哪里?(这句话把骑着马疾驰而来迎接我们的队伍比作一条彩虹。,非常巧妙贴切,因为主人们鲜艳的服装如同彩虹般绚烂多彩,并且骑马的速度非常快,远看就像一条彩虹,形似而且神似。)
13.背默1、2两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