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专题讲座(二)阅读兴趣培养与阅读能力
“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专题讲座
(二):阅读兴趣培养与阅读能力提升
山东德州跃华实验学校小学部 特级教师 李怀源
李怀源:各位老师好,现在我们进行第二讲,第二讲的题目是──阅读兴趣培养与阅读能力提升。
当我们问很多作家应该如何去指导学生阅读?很多作家都会给出相同的一句话,相信大家也听过,“阅读还需要什么指导?只要给他书,让他去读,学生自然就学会阅读了”。我们很多老师可能也抱持着相同的观点,认为阅读就是让学生有书读就可以,认为阅读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就会有兴趣。其实我认为不是这样的,阅读不仅要有书,而且需要我们去指导。很多老师也问如何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也想问老师们,你认为孩子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对阅读或者对其他的学习最有兴趣?我想大家会慢慢地找到相同的答案,就是当学生听得懂,学的会,知道的多的时候,他就会对这件事情,会对这个学科的学习感兴趣,对阅读同样如此。学生要具备阅读的兴趣,首先要应该读的懂,能够和文中的人物进行沟通,能够和作者有情感上的交融,能找到相同的感觉,也就是共鸣,这个时候孩子才会对阅读本身产生兴趣。对我们学校体制内的阅读教学而言“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持续”大家思考过没有,其实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能够读懂文章,能够理解文中每一个他感兴趣的词语的意思。学生的慢慢地知道了越多,他就越有感受,就会对阅读产生自己的兴趣。
所以,我们先来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如何让学生增强体验,读懂文章,才能使学生产生能够和文中的人物沟通对话的过程。
下面我出示的这篇文章是我在上一讲里边简单提到的《桥》。大家看这篇文章,很多老师可能也比较熟悉,这篇文章的字数不是很多,但是有他本身的特色,是什么呢?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他用非常简洁的语言,用典型环境当中人物的表现来表达人物的形象。这篇小说我们如果想让学生读得懂的话,就应该明白怎样把学生的体验结合起来。上一讲我已经提到了,我们可以给学生讲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我们身边的某些人是怎么做的,他们是抱着什么情感,这是对这篇文章的价值取向的理解。下面我们来看,我们对这篇课文中人物的内心应该怎么理解,怎样贴近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这篇文章根据它的特色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计,老师们自己也可以思考。如果我们把所有描写洪水的大雨的这些自然环境的文字去掉,然后去感受人物的表现,这样读起来就非常地突兀。怎么样才能把人物的内心表达出来,就得通过周围环境的这种剧烈的变化。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他碰过最大的雨或最大的山洪或是最大的自然灾害的时候,他的内心有没有这种恐惧,他的那种恐惧是源于什么?其实是源于人类自身的对大自然的本质的恐惧。这时候我们就加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中人物的这种情感的对接,就能让学生体验到那一群人的恐惧,才能凸显老汉信仰的坚定与崇高。这样就能够让学生读得懂这篇文章,他就会懂得这个老汉。学生除了知道身边的人有人出于善良,出于信仰来这样做,也能体会到一群逃命的人对于生命的那种渴望,对于自然的那种恐惧,才能更加地体会到双重的更多层的含义,而不是只凸显老汉一个人,这样就建立起一种联系。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还要去了解小说的结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让学生更深地理解小说的结构呢?我们可以把这篇故事读给学生听,在某些点上我们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下面的情节是什么。尤其是在学生还没有接触,没有读过这篇文章的情况下,我们给他去读。比如说我们在“人们跌跌撞撞的向那桥拥去”在这里停下来,下面会发生什么事,让学生去猜测。然后我们还可以从“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的呻吟”在这里下面会发生什么事儿。我们还可以从“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它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停下来后面会发生什么事儿,还是不发生呢?后面出现了一位老太太,她就是这位老人的丈夫,她来祭奠他的丈夫和他的儿子,就是那个年轻人。这样我们也是让学生懂得故事结构的推进,学生就真正地能够读懂这篇文章,就会建立自己的阅读兴趣,他在碰到类似的文章或者是下一篇的文章的时候,他就可以自己试着去推测,试着去感受人物的内心,那就是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自己的内心的追问来理解文中的人物,这样就架立起读者与文章的作者沟通的桥梁。这就是我们如何加深体验,让学生去读懂一篇课文,所以不管这篇文章的年代离这个我们现实有多远,我们都能够和作者进行对话。
下面,我们看第二个问题──阅读教学中要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词语教学。大家在新课标实施以后,对词语的教学,可以不客气地说是在削弱了。我们有些词语是让学生自己去查,自己去感受,或者自己去讨论,甚至是有些老师就不再进行词语的教学了。其实词语的教学是我们汉语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但是词语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自己背过意思,或者说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或者是查出字典里边词语的简单的意思。当然词语教学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但是还要有一些基本的规律在里面。
词语教学第一方面应该是发现词语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看斯霞老师《我们爱老师》的这个案例中他对“关心”这个词是怎样来引导学生来一步一步地理解的。比如说“关心”是什么意思,这个是我们平时词语教学中比较容易问到的话,但是斯霞老师在后面又追问了一句“老师平时是怎样关心你们的?”这就不一样了,这就一下子搭了一座桥梁,这个桥就把“关心”这个词从课本当中直接拽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学生就会想到在平时老师是怎样关心自己的,那知道关心的意思以外,他也知道了关心有哪些行为,可以作出哪些事情来。其实大家可以看到,斯霞老师这个案例非常简单,但是给我们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很多词其实是和我们的内心结合在一起的,学习语文和学习做人所结合在一起的。我觉得通过这些结合在一起才是词语的现实意义。
第二,进入词语营造的意境。我们看霍懋征老师在执教《月光曲》时有一个片断,他问“清幽”是什么意思?学生说很安静没有一点声音。但是老师是怎么说的,他说不但静而且显得很美。虽然是一间茅屋,但是在月光下像批上了一层银纱,显得幽静、美,这才是清幽啊!你看霍老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又尽情的描述,就把学生带入了一种清静而优美的环境当中,让他们通过老师的描述来理解我碰到某种情境的时候,这种情境才叫清幽,而不是清静。再看看他的其它片断,老师说“什么叫微波粼粼?”学生说形容海中波浪不大,这个意思是通的,但是老师说“微波是小的波浪,但是被月光一照,粼粼怎么样?”学生就反馈出来,不光是波浪大小的问题,还要像粼一样闪闪发光。接着老师又对这个词语进行了描绘“静静的海面,小小的波浪,月光一照,霎时间整个大海怎么样?撒遍了磷光。”就把学生带入到海面波光粼粼的意境之中,并且是微波,小小、动态的。这就是词语营造的情境,一定要让学生走入这种情境。
我们再来看,我们要发觉词语的表现力,我们看袁榕老师执教《狼和小羊的》的时候,老师说“这个时候狼不想再争辩了,龇个牙逼近小羊。想想这个时候狼是一副怎样的神情?它有哪些行动?”学生就进行想象,老师接着说“狼逼近小羊大声嚷”,“嚷”是什么意思?学生来解释,“嚷”就是大声喊,老师说,我们把“嚷”字换成“喊”字行不行?学生说行。但是这里为什么用“嚷”不用“喊”呢?学生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这里面包含着无理取闹,“嚷”就是故意用那种声高来掩饰自己内心的那点龌龊的想法。老师就通过对学生的这种比较,让他比较“嚷”和“喊”的用词的不同来理解词语的表现力。表现什么?表现人物的内心,表现作者的情感都在这里面,所以说要来了解词语的表现力。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要通过词语教学来掌握词语的解释方法。大家可以看左先生在执教《伟大的友谊》的时候,有一个片段,片断当中老师说“同学们注意,这个‘汇’是什么意思?”学生说就是“寄”的意思,左老师又说“有一封信请你寄一寄的话,能不能说有封信请你汇一汇?”学生一听,对啊,不能用这个词啊。同学说“汇”是“送”的意思,老师又说了“这支笔你送给我,能不能说你汇给我?”。学生又体会,对啊,“送”也不对。“汇”是什么呢?“汇”是寄钱到某个地方去,学生最后理解了。老师说“汇”有“寄”的意思,我们平时是这么说的,爸妈每个月都要寄钱给奶奶和外婆,但是书面语言“寄钱”,一般都用“汇款”或“汇钱”。大家想一想,左老师在这里面渗透的解释方法是什么?学生用相同意思的词语来代替“汇”字的时候,左老师会用一个词,用一个生活的情景来问他“你说这样的代替,究竟准确不准确?”最后学生体会到“汇”有一个专用的领域,就是“汇款”或者“汇钱”,这样学生就掌握了词语的一定的解释方法。
我们再来看片断二,左老师执教的时候,他说“厌恶”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说“厌恶”是恼恨的意思,还有的学生说是令人憎恨讨厌的意思,还有说是对某一些事物或某一些人感到十分反感。老师就说“你背了词语手册上的话,你能不能自己来说?”大家注意,学生会去描述或是记住字典或是一些教辅的资料,老师碰到这个的时候,怎么样来教给他解释词语的方法?就是非常有效的一句话,就是左老师的这句话“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学生可以说对人产生反感,老师又说可以一个字一个字解释。他启示学生,我们把“厌”和“恶”拆开来,“厌”是什么?是讨厌;“恶”就是反感,厌恶就是讨厌加反感。他比学生单独说的反感,说的憎恨更丰富更完善。拆字就是解释词语的一种方法,两个字的词语我们把它拆开来解释,这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词语解释的方法。其实通过这样的拆解,学生对词语的解释有了更多的切身的体验,在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时,他可能会有意识地去用。比如下一次他碰到其他词语的时候,他会想一想,老师上一次是让我那样解释的,那我再来拆开来试一试,看能不能解释出这个词语的完整的意思。其实解释出词语的意思本身可能并不重要,大家想一想什么最重要?思维最重要。老师让学生去拆解这个词语的时候,一是调动了他过去的语言积累,二是让学生去思考,我应该怎样准确地描述出这个词的意思,我怎样通过原有的词语来表达这个词语的。学生在头脑中就要不断地检索,不断地去找一些词语来表述这个准确的意思。其实这样就是一个最终的目的,在词语教学当中,让学生的思维也动起来。
我们下面再来看一看薛法根老师在执教《爱如茉莉》这篇课文的时候的一个片断,学生说“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我感觉到了爸爸对妈妈的爱。这个时候老师就板书出这个“奔”字的两个读音,一个是bēn,一个是bèn,奔跑的奔,一个是奔向远方的奔。老师说奔(一声)和奔(四声)有什么区别吗?你们查过字典吗?学生就开始想了。这个也是老师把问题抛出来促使学生去想,bēn和bèn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有的学生就得出来了,说bèn是有目的的,有目标的,有方向的;bēn是无目的的,无目标,无方向的。老师这个时候就表扬了,文字是不是有温度的?从奔(四声)字体现出嫦娥奔月中的“奔”应该是怎么读,是嫦娥向着月亮去。老师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学生在词语需要解释的时候,他得到什么样的方法?他得到同样一个字,同样一个词读音不同的时候,他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能够体会到一种心情表达的时候,应该用不同的词语的这种不同的意思。比如说“爸爸直奔医院”,这个奔(四声)是向着医院直接就过去。老师又通过举例“嫦娥奔月”,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奔”字基本的含义,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就可以看到词语教学可以多方面多方位甚至是多角度的来进行。
刚才我们举这些例子除了薛法根老师的以外,其他的相对现代的教学而言,可以说是年代比较久远的,那都是斯霞、霍懋征、袁瑢这些老师执教的课例。我们现在这个年代再反观那些课例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这些老一辈的教育家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真的把教书与育人完美地结合起来,哪怕是在词语教学这个小小的方面。学生真正的能够体会到一个词语包含的那种情感,那种温度的时候,他怎么不喜欢阅读呢?他怎么能不喜欢咬文嚼字呢?怎么不会深刻体悟这个词的本身的意蕴呢?所以说词语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准确地把握词语的意思,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入词语的意境,能够使文字在学生的头脑当中生动起来。词语就像学习语文的一把钥匙,老师们一定要握住这把钥匙,那样我们就可以开启学生学习语言之门。学生握住了这把钥匙就可以自己走进文字的大门,进入无限的广阔的语言空间。词语教学有无穷的魅力,引导学生学会解释词语发现词语构成的规律,有意识地积累词语,运用词语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当中不能只是让学生查字典,知道词语的意思,不能只是让学生把词语抄写在本子上,在考试的时候会写就可以了,应该有更多的更广泛的天地。
在词语教学当中,以上两点就从两个方面来告诉大家如何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正地有兴趣地学生才能喜欢阅读,只有爱上阅读的孩子才能够在阅读方面有深远的目标,将来有比较好的发展。只是有兴趣不是阅读教学的全部,阅读教学应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果没有阅读能力,学生也不会有阅读兴趣。
第三个方面我们就谈一谈阅读教学当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课程标准当中对于阅读能力有这样的一些描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课程标准中把学生的阅读能力定位在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各学段可以有侧重,但是不能把他们机械地割裂开来,这是课标的描述。还有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这又是两个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评判这个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是课程标准从六个方面理解、欣赏、感受、评价还有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前四个是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后两个更倾向于学生阅读的过程。除了课程标准的描述以外,我们再来看几个观点。一是祝新华先生把阅读分为六个层次: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二是李俞明司长从语言学的角度认为人的核心能力就是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以及在此基础上创造新信息。我们提取这个信息,就可以看出阅读从语言学的角度应该是什么?应该是收集、加工、创造这三项能力。在国际阅读能力测试当中,考察的内容又大概分为四个方面:获取信息整体感知、形成解释、反思与评价。其实这些观点综合起来以后我们会发现它有一些交汇的地方,就是有一些是相同的。有一些在描述上可能是不同的,但是通过这些观点我们可以知道阅读能力是真实存在的。你不信咱们来看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能力标准对阅读能力的说明。第一,阅读能力从方式上说有默读、朗读、诵读、精读、略读和浏览。从词语描绘上有词语理解、联系、体验、感受、积累、复述、体会、把握、了解、辩别、推想、领悟、揣摩、体味。大家都在不厌其烦地来解读阅读能力,就说明阅读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巢宗祺教授是怎样看待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
巢宗祺:课标中关于阅读能力里面提到过,有默读、朗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这些方法就是从阅读的方式上来说的。这些阅读方式各有各的用,各有各的功能。
语文大量阅读当中运用的最多的恐怕是默读了,所以我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默读能力。有的人小时候没有培养好,长大以后甚至到老了,他还是读什么东西都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念出来。他不会默读,所以影响速度,有的时候,效果也不好。
朗读的作用一个是练习大脑的发音器官或者是视觉器官,眼睛到大脑再到发音器官一个联动的机制。同时也练发音的活动。朗读的情感的投入,语音的发音的正确都在当中得到锻炼。
诵读这个概念,是在古代经常强调这样的。其实诵读在不同的时期或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某种程度上来讲,诵读可能是包含着朗读、背诵,朗读、朗诵等等,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诵读的作用,我在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的时候就谈到过了,诵读有哪些作用呢?我们课程改革特别重视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精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把语文文字运用的精妙的地方给指点出来,引导学生去读这是精读。这要下功夫。实际上有时候我们可能是关键的地方要下功夫仔细看,一般的地方眼睛一扫就过去了,这是阅读要做的事儿,而浏览就是快速地从里面提取信息。
又有人提到课程标准里面有些通过阅读要达到的一些目标,比如说理解、联系、体验、感受等等。这些其实多数是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不同的表现。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表现,有不同阶段不同方式的表现。有的时候我们老师要提到什么是理解啊,什么是领悟啊,甚至什么是了解啊,这里都差不多,将来我们要做这个工作。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一个约定,什么是理解?什么是了解?过去我们好几个学科在考试方面,考试说明都归做一个大体的解释。按照这样的想法,“了解”是知道的比较多,“理解”是要了解这个意思,然后用我们的自己的语言来进行解释,我们在这方面当然还没有做一个严格的鉴定。有几个地方我们要做一个比较,比如说理解和感受。“感受”是通过感觉器官去接受信息、感受信息,“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要提高的,道理上,从理性的认识上能够把握的。在这基础上还有一些感受、体悟、体味、领悟。领悟是一个总体的综合的把握,而体悟体会是要通过感受器官去感受信息,然后获得自己的品位。这些词语在目前的课程标准还没有做一个明确的界定,因为做这样一个界定一个分析还需要一个研究的过程。而且这个是需要大家约定的,我们希望在这个方面做深入的研究。现在我们要关心的是什么呢?就是从哪些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李怀源:刚才我们听了课标修订者巢教授对于阅读能力的观点和看法,或者说对课标的一些认识和解读。阅读能力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培养的,是不是我们每天一篇一篇地教课文,把12个学期所有的课文都教完了,我们的学生就想当然地具备了课标当中所描述的这些阅读的能力了呢,其实不是的。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课文和语文之间的关系,我们现在更提倡的是用课文去教语文。对于教课文和教阅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怎样才能把课文教好,怎样才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我们来看一看,台湾小语会长赵镜中教授是怎么样来看待的。
赵镜中:政府开始做这样的一个教改,到了2006年他们又参加了台湾也参加了其它地方的教研,结果香港第二名,新加坡第四名,台湾第22名。我自己在教育部工作,在做阅读教学这块儿,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研究,我们知道教课文不等于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我们虽然知道但是我们怎么去讲,怎么跟老师谈没有用,因为整个社会氛围还没到那个地方。讲没有用,去考吧,考出来的成绩就不理想。
我们看一下这是国际间对阅读能力的鉴定。我看过大陆的课纲,你们现在应该叫做课标,我觉得大陆的课标应该是比较合理的,不是在这边就故意说好话,我现在正在做这样的比较研究。因为台湾大概在2002年公布了最新的课纲,之后接下来8年内要推出新的课纲,我们单位就负责要做这个事情,所以我们现在也在做一些国际比较研究。我手上都拿着各国的课纲在对照,我们确实看到了大陆课标里面听说读写各年段的能力安排,各方面我觉得是蛮清楚的,不繁琐。台湾新的课纲最大的特色就是以能力为导向,我们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唯一的问题是能力导向是有分段能力指标来牵线的。我们把语文的能力在国民教育界分成三六九,三年级六年级跟九年级。第一阶段,小孩子应该在三年级达到这些能力,就是所谓的最低标。问题是到第一阶段这三年,他达到的听、说、读、写、注音、符号六项,每一项洋洋洒洒列了数十条的分段指标。所以到三年级我们的孩子要达到一百二三十条能力指标,太繁琐了。老师在执行上有困难,可是你看国际间,他们对阅读能力就是这几条就够了,就清楚地标识出国际间认为一个公民应具有的阅读素养就这些,学生能够理解并能运用书写语言的能力。
很重视运用、理解和利用,不是只有接受。能够从阅读中学习,所以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先知。当然语文的相关知识技能,一些词汇、篇章、结构这些概念也是知识。但是除了语文知识之外,阅读可以学习科学,阅读可以学习社会,阅读可以学习艺术人文。孩子要通过阅读来学习,然后参与学校中,社会中的社区活动。阅读应该是有一种乐趣,就这么简单,不管他是小学中学大学都一样。那语文的知识结构是不是像数学或者科学知识结构有系统呢?一般来讲是没有的,不是很早就推进了所谓的集中事实大量阅读嘛。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累积了相当的量,台湾累积知识的常态分布,一到六年级的识字量基本上都差不多,而且这个都不重要,不是说你哪个字你一定要先认识,不然你就不能学了。所以语文课的特色不像科学和数学,它需要有它的结构性,2006年国际间对阅读能力是这样子鉴定的。反过来我们自己教学的现场,我们写出来的教学目标是不是会导向这些,还是其实没有导向这些。在台湾我们看出来,我们没有导向这些,所以我们去参加比赛,我们的成绩单就不好。而他们会考试嘛,需要测验,他们刚才的那五项,把素养转化成具体的指标,然后由指标去命题,才能够检测孩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要测的主要不是文学故事体,他要测说明文。所以我们阅读最大的一部分就是说明文,也是生活里面最大的一块儿。我们需要阅读是因为我们需要获得新的知识,获得新的资讯,解决我们的生活。文学的阅读其实多半是陶冶心情,但是文学是介入文化的非常好的桥,文学又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所以在语文教学里摆脱不了文学,这个是没有话讲的。但是语文教学不能只教文学,更重要是教一些实用性的文章,然后会写这样一些测验。他的题目是这样出来的,出来题目之后,他会做一些问卷。因为考试不见得的准,他还要做一些现场的访谈问卷,所以我们基本上相信这样一个国际组织的调查是公正的,是客观的,是有效的。
我们再来看,我们出来的成绩是怎么样的。例如他考了一篇这样的说明文:美国第一位宇航员回来后写了一本自传,描述他自己在太空中的生活经历。这样的一篇文章当然不是硬的科学性的文章,它是自传体的文章,所以里面还是有一些文学,但是包含着很多科学知识。他就会出这么一大段文字,这个女太空人谈她怎么样到太空。好象是去年吧,我们的第一位太空人离仓太空漫步。其中就写到她在太空中怎么穿太空衣,穿了太空衣之后才能出去。然后你注意到他除了说明了之外还有这种方块,这是说明性文章的特色,它不是都是叙述的,还有一些不同的,你看会有一些表格来帮助说明的。他们的题目是怎么出的:“为什么太空人需要准备几个小时才可以出太空仓,举出两个理由。”其实这个还不算太难,直接可以从文章中找到。可能文章里面有好几个理由,他只要你找到两个就好。“为什么隔壁仓里需要有第三个太空人”?这个问题还是可以从文章里找到,是可以直接提取的。“为什么作者提到太空人走进太空前会再一次抓抓鼻子”?这个问题文章就没有提到,必须读者做一些联系,做出自己生活经验的联系。当他穿上套圈的宇航衣的时候,他再也没有机会触摸到自己的身体了,也许我们不会有这种经验,因为你随时都可以抓都可以摸得到。但是当你到太空里面穿上太空衣的时候,你就感受不到自己真实的皮肤了,所以他们习惯戴上头套的那一刹那抓抓鼻子。
李怀源:刚才通过赵镜中先生的介绍大家应该感受得到教课文不是教阅读的全部,它只是教阅读的一小部分。我们说除了教课文以外,还要让学生去读很多其他的读物,或者是相同类型的文章,或者是一本一本的书。但是教课文本身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目前的情况下,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应该先教好课文才能够再完成其他的阅读相同类型的文章,或者是一本一本的书。如果我们连课文这一篇一篇的短的东西都没有教好,那学生学习那些长文章的时候,需要那一本一本书的时候肯定是有问题的。怎样才能把一篇一篇的课文教好,其实我们可以借鉴其他人对于问题的一些设计,我们就可以知道教课文不只是去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我们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工作去做。
下面大家一起来看一看《美国语文》当中关于阅读的一些提示。我所列出来的这些就是直接摘取美国课本每一篇课文后面直接列出来的题,没有经过任何的改动。我们来体会一下,美国语文的课文后面这些问题对于阅读的指向,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这是我所看到的这部《美国语文》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篇,是以美国的历史为线索,选取一些美国历史时期的文章来让学生学习,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是哥伦布写的一篇文章,在后面的阅读理解的问题里我列出这样几个方面,大家可以看,有阅读理解,有思考,有评价,有应用。
我们首先来看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有三个问题。
一、哥伦布看到景色之后的反映是什么?这个要到课文当中去找。
二、根据哥伦布的叙述,为什么当他和船员们到达那些房屋的时候里面空无一人?这个时候光到课文里面去找是没有答案的,因为是让我们根据哥伦布的叙述去想房屋里面为什么是空无一人。这个是学生凭借文章当中的那些细节自己去推想,去猜测,这个理解就已经是在整理信息重整信息的基础上再去理解了。
三、哥伦布打算在这个岛上停留多长时间?文中没有给出详细的直接的说明,这个要让学生自己去想,要去文中找相应的信息来证实自己的推断。这些是关于阅读理解的,也就是说只有学生理解了,才能够有回答这些问题的权利。
第二再看思考,它列出了解释、评价和应用这样的三个角度。第一,你怎么判断岛上的美景给哥伦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课文中找证据。它括号列出来要证据支持,这就需要学生再细读这篇课文去找一条一条的证据,直到把所有的证据都找出来。第二,思考哥伦布选择送回西班牙的样本最大的初衷是什么?光靠这篇文章是不能分析出哥伦布把好的样本送回去是干什么的,要结合哥伦布航海的历史。哥伦布出来就是为了发现财富,他把样本送回去告诉西班牙的女王,我在这里发现了财富,你要不断地支持我发现更多的财富,这是要学生去分析的。第三,根据哥伦布的叙述,第一次与当地人的相遇是怎样进行的。要概括哥伦布是怎么和当地人相遇的时候进行交流的,这就是解释。要凭借文本的信息,生活的经验和自己已有的知识来解释这些问题。
第三个角度是评价。如果哥伦布写作的目的是请求进一步的支持,他在证明自己探险活动的价值方面做的如何。这个就已经不是对文本本身的解读了,就要读者做出自己的判断,判断哥伦布价值方面做的好还是不好,通过叙述我们来评价。
第四个角度是应用。如果这篇叙述是由一名船员写的将会有怎样的不同?假设换一个角度,不是船长写的,不是哥伦布写的,而是一个船员写的,会有怎样的不同。学生怎样才能把这个问题圆满地来解决,他去换一个角度去思考。
第五个,如果这篇描述是由一名观察船员活动的美洲当地人写的,将会有怎样的不同?你再去假设这个由当地人看到的这么一群人来到了他们的土地上,他应该从哪个角度上去写,应该怎样去重组这篇文章。这样就会发生角度的不同。这个时候的阅读就已经不是对文本意义的解读了,而是站在写作的角度。我们换位去想从这些人的角度应该怎样去写这样一篇文章。
一共是九个问题,当然这是中学语文教材,但是我们从当中这些角度可以看到美国语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只是让学生去感受和理解还有很多重要的能力。甚至我们刚才谈到的重整信息的能力、解释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伸展的能力都在里面包括了。
我们在来看《独立宣言》当中对这些问题的设计。我们可以只看括号里面的。比如说解释里面有分析,有推理,有联系。在扩展里面又谈到了表演艺术连线。他说“《独立宣言》如果作为一篇演讲会同样有效吗?解释理由?”如果是有效,他怎么样?如果是无效,那又是怎么样?这个时候就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了。大家都知道美国都靠竞选演说才能够竞选总统,这个问题就把《独立宣言》拉到生活中,如果它是一篇演讲会怎么样?因为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肯定也要用到演讲。比如说自己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说说他的理由,这就是阅读。
在《美国的危机》这篇课文当中,在括号里面有归类,有证据支持,还有评价。在《普利茅斯农场》这篇课文中,在括号里面列出来有归类,有分析,有综合。通过这些大家可以看到美国的语文重视的不是文本意义的挖掘和解读,而是对于学生作为阅读个体的阅读能力的提升。从中我们就能感受到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通过一些多角度来实施。其实台湾是很早学习外国的,包括美国先进的阅读经验。当然他们也有一些做法,也有一些成功的地方,需要我们去学习。但是可能也会在这个问题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碰到一些问题也是我们将来会碰到的问题。所以下面我们还是看一看台湾小语会理事长赵镜中教授关于“阅读能力应该怎么来教”的一些观点、看法和做法。
赵教授:教课文与教阅读这两个之间怎么去区别,可能各位老师没有很清楚的答案,但是要看老师的关注点是不是有一个对照。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时候我是要做课文教学,有些时候我是要关注孩子的能力。
给大家看一个故事吧,应该让大家比较轻松一点。我来读读这个故事。我们回忆一下,我们在阅读故事的过程里面都做了哪些事情?
《谁的脚踏车》这个是我的脚踏车。这是谁的脚踏车?老师说毛毛虫。毛毛虫有几只脚,这个踏板够吗?这个谁的脚踏车?老师继续猜测,老师猜测的判准是什么,我们开始观察,我们开始注意细节,我们开始连接生活经验。这是我们的脚踏车,这是谁的脚踏车?注意这个车子特征,它有一些很特别地方。这些东西跟我的生活经验会有产生连接,我们是一个阅读者,会很自然的做这些反映。它的特别的地方是轮子很厚,前面有一个水桶,后面还有一个耙子什么的,什么动物需要这样的车?这是谁的脚踏车?相对起来很小,重要的是它没有把手,然后前面有一盏灯,什么样的动物需要这样的脚踏车?土拨鼠扒洞在地底下暗无天日,睡觉需要掌灯照着,然后打到哪儿算到哪儿,不需要这个把手。这么小,这是谁的脚踏车?蚂蚁?蚂蚁有几只脚?它的脚放在哪里啊?它连踏板都没有,也没有把手,蜗牛?蚯蚓?很像。它是一种菜虫叫尺蠖,它的行迹是一伸一缩,一伸一缩,所以你看他根本不需要踏板,他就用自己身体的伸缩就可以前进。您在读这个的时候没有读任何文字对不对,所以老师比较容易还原到很原始的像孩子一样第一次阅读的那种经验。我们如何去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去读懂他,去推论去判断。我们都在做,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其实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我们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所以老师说是“蚂蚁”,但是想想又不对,“蜗牛”也不对。
阅读不是我们以往所说的练字识字的一个过程,阅读是一个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由读者去建构意义。我刚才讲了课堂课文教学,我比较忧心的是课文教学的过程里面是老师帮学生建构意义,虽然也在建构意义,但是是老师帮学生建构意义。有时候孩子确实需要老师的帮助,但是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自己能够面对作品自己去建构意义,而且最好是他建构出来的意义是符合一般大众的一种共同的观点。另外他在建构意义的过程里他又能获得更多的创意,这个是最好的阅读者。《这是谁的脚踏车》特别的地方在这儿,谁需要一天到晚地背着一个树啊,很怕热的动物背着,是吗?不是,是怕变色的动物,它是一只变色的蜥蜴,他背着树的话至少可以让自己永远是绿色的,他不用随处变颜色。《这是谁脚踏车》一样,它没有踏板,没有把手,但是大了很多倍。但是你看相对起来,其实我们成人在阅读的时候和孩子一样,我们用好多的线索帮自己读懂,我们越能利用线索就越是一个好的阅读者。这是谁的脚踏车?可能是鸵鸟的。鸵鸟是跑得最快的鸟,所以他根本不需要踏板什么的,他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沉重身体的有一个地方坐一下就可以了,他自己跑起来就很快了。特别的地方是他的把手特别地长,可能是长颈鹿,长颈鹿是脖子长,不是把手长。可能是袋鼠的。这是谁的脚踏车?这个没什么的特别的,这个是我的了。故事的结尾,小蜗牛,你的脚踏车呢?刚才有人提到蜗牛?那请问各位老师您觉得蜗牛给他设计一个什么样的脚踏车最适合它?
李怀源:刚才,通过赵镜中先生比较有趣的演示了这样一个画面,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教阅读的时候会使人去思考。阅读本身的意义不在于去获取多少知识,而是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维获得发展,情感得到熏陶,同时获得语言、文字、学习各方面的基本经验。所以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对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两方面结合在一起的。有了阅读能力的提升,学生就会慢慢地形成阅读兴趣,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会自己自愿地阅读,并且老师给他一些方向的引领的话,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提升。其实学生阅读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我们老师能够正确地去引导,而不是抱持着我们固有的观念与方法。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不断地提升。
我们看一下本讲的作业。
第一,设计一个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课文的教学片断。第二,你现在是如何认识词语教学的?设计一个词语教学的教学片断。第三,在平时的教学中,你培养了学生哪方面的阅读能力,举例说明。推荐大家读一篇文章,两本书。第一篇文章是祝新华的《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及其在评估与教学领域当中的运用》这篇文章网上有,在《小学语文》的2008年的第四期也已经刊出了。一本书是吴忠豪的《外国语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本书是张健鹏,胡足青翻译过来的《美国语文》,一共是上下两本,是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
希望老师们通过这样的阅读,对阅读能力的层级了解的更多一些,了解阅读能力的层级不是我们人为的要把阅读能力分成很多条目来,而是让我们感受到阅读能力应该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目标。我们在进行不同课文的阅读教学的时候,自己要有所选择。起码我们每一位老师心中要有一个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不只是阅读教学的全部,阅读教学还应该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有更多的更加完备的其他方面的认识。所以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来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去补充自己关于阅读这个理论的欠缺。好,这一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二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情感与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情感与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指出: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兴趣,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教育家赞可夫也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却有几种不良的倾向:注重教师最优化的教,忽视学生最优化的学;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本人深深地体会到,注重了情感培养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激情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呢?本人结合平时的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 展示数学美,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兴趣
数学美感很强,数学学科本身知识结构的内在美,数与形特征的外在美,数学思想方法独特奇异的美,数学中表现出数学语言符号,图象信息简洁形象的美,课堂教学中探索思路解题过程美,点拨启发思维艺术的美,作用美等。这些都给学生以美感,因此,教师要依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精心提炼数学中蕴含的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情感。如教学黄金分割过程中,通过向学生揭示舞台上报幕员站的最佳位置;女青年腰带扎的最理想的位置;黄金分割用于优选法及建筑、绘画、舞台艺术设计等各种实际应用等,使学生感受到黄金分割的形态及应用价值,学生兴趣浓,就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动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探索事物的底蕴,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智力的发挥。有的学生怕数学,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了解数学的真谛,缺乏学好数学的耐心和毅力。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数学的历史,讲解数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既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要根据具体情况讲述古今中外数学家刻苦钻研的感人故事及他们对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介绍我国中学生在国际数学竞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美好愿望,要用教师自己勤奋进取的工作作风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用班级中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的学生作为榜样,让其他学生学习,使他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好数学的毅力。
列宁说:“学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他们渴求真情,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成功欲。我们要善于将学生好学上进的热情、欲望转化为他们持久的情感、永恒的兴趣和执着的追求;要善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握学生的动情点,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关心成绩较差的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点燃他们学好数学的火炬;要减少一点“威严”,增加一份“亲切”,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实上,一个亲切的表情、一句热情的话语、一件生动的事例,都会给学生一种愉悦的学习体验。
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习动机
“亲其师而信其道”,这说明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他最喜欢的老师所任的学科,这也是本人对四至六年级的学生所作的调查的结果。因此,要使学生对教师所教的课感兴趣,作为教师,应该先让学生对自己有一种钦佩感,只有教师教得好,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除了精心备课、设计教学流程外,自然亲切的教态、幽默精练的语言、简明工整的板书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的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要注意自身激情的调控。如果教师表情冷漠、情绪低落,学生的求知激情从何而来?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感,以些来感染学生的情绪,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还要依赖于教师对教学系统的设计,教师的学识水平,口头表达能力和是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对学好当前的课程,而且对学生的未来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如:在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一单的引入时,我不是照课本中的引例(“铺
设水管”)讲解,而是将其改成生活实际的设计问题(求水管的铅直高度),既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一下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开始讨论,制定方案,有的作全等三角形,有的用相似三角形等方法,我首先肯定了这些解法在理论中是不错的,但有的在实际中却是不可行的。那么是否有简单易行的方法呢?此时学生沉默了,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仿佛有豁然开朗之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于是这一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表现很积极,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为后续学习直角三角形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巧妙设问,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四、鼓励与肯定,增强学习信心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适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就会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讨论问题就会更加激烈,课堂情绪就会始终高涨。如在上述问题中有一个基础较差的学生抢先回答,他答得不太准确,有的学生就笑了。此时如果加以批评或否定,无形之中就会给这位学生,甚至是不太自信的学生以打击,给后面回答问题的同学心理压力。于是我并没有直接否定他的答案,而是先表扬了他积极发言的表现,接着告诉他已经答对了一部分,如果再有象他一样勇敢的同学加以补充,那就更完美了。听到这番话,他很自豪地笑了,之前笑他的同学也都举起了手,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可见,鼓励与肯定会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老师的表扬会如和风细雨般呵护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五、教法变换更新,调节学习情绪
教师上课犹如一幕精彩的戏剧,既是导演,又是编剧,还是演员。因此,要使玛丽扣人心弦,耐人寻味,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总体设计要科学,每节课型的教学方法要精心策划,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适时创造性地不断变换教学手段,让课堂更具魅力。
如:讲《垂径定律》一课时,我采用“试验观察法”,要求学生在课前用小纸片剪一个圆,课堂上通过“动手画”、“动手叠”、“仔细看”、“认真想”,即“试验——观察——猜想——论证”的教学模式。整堂课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效果良好。
又如:讲《解直角三角形》时,我采有了“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讨论解直角三角形的各种类型,然后将9种类型归为几大类,最后由学生出题,学生讨论,学生制定解决方案,最终在诸多方案中评选最优方案,这样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所学的知识在讨论中掌握,在讨论中吸收,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同时还可以在课前进行小测试,课中开展小竞赛,课后参与数学活动课等,调节学生的情绪,从而做到质“优”减“负”,让数学课成为多姿多彩,有声有色的快乐天地,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第三篇:如何在教学中培养阅读兴趣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阅读兴趣西安外国语学校 马亚军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有句话说:“得阅读者得天下”。往大处说,阅读对学生的人格精神的塑造也是起着关键作用的。但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阅读呢?首先一个问题是,怎么使让学生喜欢上阅读?这是前提。事实上,现在的中学生很少有喜欢阅读的。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网络和电视上,而从这些传媒中,他们大多得到的是明星轶事、错误观念、错别字、毫无深度的内容„„等负面的不利于语文能力提高的信息。论及阅读的内容,大多都是满脑子的玄幻小说、穿越小说、黑帮小说等,而对于正典的阅读少之又少。甚至对正典怀有不屑一顾的态度。而我在这里所讲的阅读就主要指的是正典阅读。学生喜欢网络小说也是有理由的。因为网络小说自由灵活,无拘无束,富有想象力。这是时代氛围和消费文化造成的结果,我们无法扭转。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尝试着从他喜欢的网络小说中解脱出来,去读读网络小说相关的历史人物传记。网络小说涉及到历史人物都是任意胡写,几乎不去考虑历史真实。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印象基本上都是漫画式的或简笔画式的。
此其一。即,不要一味地否定和打击学生的阅读趣味。引开他们的视线。可以介绍一些优秀的历史小说,与穿越小说做个比较,然后引导。如苏童的小说《武则天》﹑《我的帝王生涯》﹑《碧奴》等,因为这些历史小说写得幽默生动,情趣盎然,适合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
其二,想要学生喜欢上阅读绝非“一日之寒”就可奏效。要在课堂教学中间渗透。有一句说烂了的话讲:“要想让学生喜欢上你这门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上你这个人。”很难想象,一个自己没有读过多少书的老师,如何能让激发学生去阅读?一个自己阅读品位就不高的老师,如何让学生的阅读品位高。相反,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对于名著如数家珍,那么学生多少会心向往之。如果一个老师出口成章,才华满腹,文采飞扬,也会对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形成大概是有刺激作用的。所谓的“潜移默化”就是如此。
其三,阅读不可固守一端,一味地强调文学性。这大概很多语文老师的偏见,把阅读弄得急功近利。其实,我们在讲授古典诗词时,一幅古代山水画或人物画也是阅读的内容,国画除过有不完全再现情境的作用外,它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审美对象。在讲《兰亭集序》时候,《兰亭贴》无疑也是借以感受作者心境和风度的媒介,继而也是诱发学生对书法产生兴趣的契机。再比如,教授《曹刿论战》,顺便提及《孙子兵法》,此书虽属军事,然而对于迷恋武器与杀伐的学生来说,也是文之至宝。
第四,作文教学也是渗透阅读的大好时机。笔者曾在批改作文之际,发现一生对贾平凹的模仿可谓能传其神,于是就借此大做文章,效果甚佳。另外,学生在作文中往往道听途说,引错诗句名言,或者,只引用不理解。对此,教师要及时纠正,布置阅读内容,让他们知其然,寻本溯源,明白认真阅读仔细记忆,才能正确引用,增强文采。
第五,教学不分课内课外,渗透阅读要在课外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读什么,为什么喜欢读,想读什么,他们也可能好奇老师在读什么。给学生开了书目,不能光让学生做个读书笔记就算完事,他们阅读之后,肯定希望与人交流,想得到高明深刻的见解,教师在此时就要发挥自己的智慧,主动与之沟通。这样,学生在交流之后,才会有更深入全面的思考,才有可能产生更大的自信和阅读兴趣。
言而总之,阅读非一时一地之功,要有长期的考虑,要找契机,要视野开阔。最主要的是,要根据学生实际,因为,我们的目的是教学生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第四篇:浅谈兴趣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与培养
浅谈兴趣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与培养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科,其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的学科,这也决定了数学是各学科中教学、学习难度较高的学科。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还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数学学科的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而应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数学课堂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场所;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轻松学习,完成教学目标,这点无疑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他们的学习情感,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还要让他们在学习体验过程中获取丰富的语言感知,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有效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学习,而应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兴趣学习。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使他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兴趣可以孕育愿望,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根本保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兴趣占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应当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下面我就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谈谈几点看法: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直接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数学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现行的数学课教材,改变了过去的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从实例着手,调动情感认知因素,引人入胜,使内容显得活泼有趣,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这就为激发兴趣提供了客观依据。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没有兴趣,如何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因素。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我们数学教学的一 项重要任务。正如一位教育家说的那样,“ 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莫过于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了。” 所以我们必须根据总体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科学,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有关学科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哲学、心理学、教学论、逻辑学等方面的一些新观点、新方法。时代赋予了我们教师的特殊使命,21世纪,我国对人才的需求需要我们应为社会输送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才。这就更应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去发挥学生学习上的兴趣,寓教于乐,力求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当前,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学生的兴趣越来越广泛。若课堂上不能激发学生兴趣,教法老化,手段简单,就不能吸引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参与的乐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快乐,对小学数学而言,在学习中也应是快乐的,快乐是学生有兴趣学习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在学习知识中找到快乐,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数学学习氛围,不仅能够让学生尽情地释放自己学习的潜能,还能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满足他们的数学学习发展需要。这种快乐学习氛围的营造,就是要为学生数学学习提供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自由轻松的学习,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以为,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主要体现在:
1、创设自由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能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氛围下积极参与课程学习,以体现他们的主人翁学习意识。
2、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问题和失误,鼓励他们勇丁:发言和交流,以此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3、营造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环境之中,与教师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讲容易引起,却难以保持和进入较高的状态,如果教学方法单调不变,引发起来的兴趣还会逐步减弱。针对小学生的兴趣特点,教师要在学生兴趣引来之后,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尽量给学生创造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掌握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稳固而强烈的学习兴趣:
1、巧设疑问,激发兴趣。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高质量的设疑可以激起浓厚的兴趣,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
2、寓新于旧,引发兴趣。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新知识总是某些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寓新知识于旧知识之中,化难为易,学生就学得轻松,兴趣自然而生。
3、动手操作,培养乐趣。小学生有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奇、好动手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通过摆一摆,量一量,拼一拼,画一画等实际操作活动,发现规律,抽象概括,有利于培养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实际的操作,可以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适当竞赛,提高兴趣。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在竞赛中,由于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的驱驶,他们总希望争第一,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总之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得成功,想办法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将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5、让兴趣在游戏中表现,又通过游戏产生并得到发展。通过许多游戏,在开发了学生的智力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只要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数学游戏,他们的兴趣就会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6、多利用一些辅助性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门的兴趣。上课有意识地搜集小故事、成语、笑话等,并不断穿插到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以此吸引学生更多的注意,使得课堂教学收到更为鲜明而生动的效果。
7、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在现代数学教学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点化教学可以更进一步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景中来学习。现代化教育的发展为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多媒体电化教学不仅能为课堂教学提供生动逼真的形象和画面,而且还有相应的辅助声音,使学生能够视听得到“充分享受”,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环境当中。当然,在教学中,教无定法。不管是用什麽方法,都要坚持讲练结合,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路。课堂上要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即使学生回答错了,经过再次纠正,也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过程。把“课堂”改为“学堂”,将“一言堂”改为“群言堂”。
四、优化师生关系,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模仿只能跟着走,创新才会出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还学生主人地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总结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交流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和帮助学生大胆表达交流,一方面,能够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在表达中便于形成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塑造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典范。教育心理学告诉人们: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用爱心去感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小学生天真好奇,会出现许多不好的现象,若是经常批评他们,久而久之会使他们对老师有成见,学生心理会产生害怕感。对此学生就没有听这位老师的课的好心态,造成成绩下降。因此老师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古人云“亲其师,乐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比如老师微笑着走进课堂,用明亮而亲切的眼光看着大家,学生就能从目光中感到教师的亲切,学习的愉快,从而充满信心上好这节课。所以教师要善于表达对学生的信任和鼓励的情感。课堂提问后,要多用鼓励的言语去评价自己的学生。教师评价学生,要把自己的欢乐情感融入到学生的成功之中,学生又从老师的夸奖中产生不可遏制的激情,使他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霍母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威咸。”因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使自己成为一个发明者、研究者和探索的希望和需要,从而体验到认识的欢乐,使他们感到知识是一种帮助学生接触生动的事实和现象,从而体验到认识的欢乐,使他们感到知识面是一种让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
五、激励评价,培养自信,感受成功。
小学生最喜欢教师赞赏性语言,最喜欢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语言学习心理出发。运用激励性的评价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运用激励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信心,首先应该肯定学生的进步,让学生能够看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意义;其次,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能够感觉到教师的关注;最后,运用鼓励性的话语或者眼神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发挥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尊重他们的学习心理需要和语言认知规律,定能够在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更为快乐地学习数学。这种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情趣的方法也是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有益探索。学生的积极性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教师鼓励性的评价,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为重要,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可见情感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在积极情感的催化下,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与学生亲近,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学生好好学的欲望,缺少这种力量,教学上任何巧妙的情绪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习成功是导致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而且事实上,往往是学习的某些成功或某次成功导致学生最初的学习兴趣的萌发,并在兴趣的推动下取得更进一步的学习成功,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形成了“成功——兴趣——更大的成功——更浓的兴趣”的良性循环。
反之,学习上的不断失败会抑制学生最初的兴趣,并进一步影响学习成功,导致学习兴趣的更缺乏,从而形成“失败——缺乏兴趣——更大失败——更缺乏兴趣”的恶性循环。总之,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有情、有趣、有味,要全面优化课堂结构。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才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肯下苦功夫,在实际教学中慢慢探索。总有一天,启迪真理的钥匙会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的教学一定会获得成功
第五篇: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范文]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县级二等奖)
宜阳县高村乡张元小学 史笑丽
在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什么是阅读?现代汉语词典里“阅读”的意思是“看并领会其内容”。从一般意义上讲:“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阅读就是吸取、探究、创新。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教学研究的永恒话题,在这里,我就激发兴趣和培养能力两个方面谈谈我对阅读教学的一些看法,与大家商榷并诚征同仁指点!
一、阅读兴趣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要求小学的课外阅读总量应100万字以上。要完成这样一项巨大的任务,光靠教师的指令是很难实现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只有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其阅读兴趣,才能化被动的任务性阅读为学生自主的阅读行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榜样。阅读从倾听开始,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孩子用倾听的方式开始最初的心灵阅读,构筑了自己精神的芳草地。听老师讲故事,听老师大声朗读用在识字不多的一二年级学生身上,可以解决他们读书难的问题,可以保证读书的质量。由于教师读的书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充满童趣,在加上老师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朗读每次都能使孩子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他们会觉得一本好书会有这么大的魅力,读书是这么有趣的事,渐渐的他们会觉得只听老师读是不过瘾的,自己得找本书读。这时可以讲一些名人读书的故事,如毛主席、老舍、叶圣陶、冰心等人读书的故事。“名人效应”自然不可低估,眼前的人对他们的影响更大,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 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2.教给方法。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 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中低年级摘抄为主;高年级除摘录外还要练笔,写读后感或进行仿写。2、指导学生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时间保障。这里说的时间,是指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因为只有进行自由的阅读,学生才可能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视书为朋友。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是在语文老师指导下的阅读,难免要受老师的影响,不是自由的阅读,更多的是学习方法和技巧,所读的也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文章。由于各种原因,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还无法满足学生自由阅读的需要,笔者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必须要有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而这个时间,应该由学校统一调配,每周安排适量的阅读课。这样阅读课,就是学生自由阅读的天堂。同时要切实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让学生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课余时间,从而有功夫去阅读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
4.展现自我。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学校每天可以安排 5 - 10 分钟的听说训练,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或新闻,或趣事,或古诗,或好词佳句,内容不拘一格,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厚积薄发,等到用时妙语连珠,妙笔生花。如能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学生展现自我的空间就更大了。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1.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词语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元素,句子是组成文章的细胞。只有理解了这些基本内容,才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才能准确地理解作者所表达出真情实感。既然词语和句子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加强词语和句子的训练。词语训练要重视理解和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对于常用词语,不仅要口头或书面造句,而且注重与其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对于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学会使用。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实际就是对词语和句子的训练,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此不再列举。
2.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实际出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阅读资料,来扩展或更替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阅读教学要打破课堂和校园的围墙,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开放,引导学生将教材里的一些课文与生活的观察实践结合起来,这比教师在教室里用口述,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要更直接,更生动。比如写景的文章,教师就可让学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悟、体会生活的美好,使阅读课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小学语文教学往往不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堂上教师一味的分析讲解,结果只能令学生昏昏欲睡。学生的朗读水平能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果对课文中的词语、句段意思不太懂,学生读起来必然不流畅;如果意思领会不正确,阅读时的语调、感情就不恰当、不自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该讲的讲,该读的读,该练的练,该做的做。而且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并与学过的内容相结合,以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创新精神。
3.培养阅读能力,要研究方法。阅读方法有很多种,要想在短时间内培养某一方面能力,进行专题阅读训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的训练学生容易接受,能收到较好的训练效果。具体来说可以分为:能力训练专题、作家训练专题、作品研究专题、读写互动专题等。例如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这一事件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就可以进行能力专题训练;鲁迅、茅盾等影响深远的作家可以进行作家专题训练;革命文学、乡土文学等可以进行作品专题训练。
4.培养阅读能力,要加强阅读交流。阅读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情感交流的过程,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所以,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并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也就是营造民主活跃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大胆发问,积极参加讨论或争论,在争论中才会感到阅读有用,有意义,才会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愿意读,课外阅读自然开展。通过一个阶段的阅读,学生有了自己的“所得”,我们就应该及时创设条件,搭建平台,让学生的成功体验飞扬起来。因此,每学期,应组织1-2次读书交流会,引导学生把读过的好书带到教室进行交流。在读书会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向同学推荐自己读过的优秀读物,谈谈自己采用的阅读方法,讲讲阅读到的生动的故事,说说阅读中的收获……但不管是哪一种形式,我们都要让学生谈自己的真实体验。这样,一方面可让学生再次体验到读书的乐趣,感受到读书的意义,从而强化成就感,另一方面也会使其他的同学受到感染,从而自发地更积极地参与到阅读中来。
5.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一个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疑”是刺激学生思维的诱导因素,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所以,在课堂上要放手让学生发问,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一改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被动局面,引领学生走“自问自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等多种问答形式。教师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会他们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的习惯与方法,鼓励他们讲出他们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勇于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总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小学教学的重点,作为我们教师,我们要不断的努力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效率,发展小学生思维,提高思维品质,从而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起科技意识,推进教育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