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
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
一、论文的基本结构
1、题名(标题)
2、署名(作者单位、邮编)
3、摘要(概要,内容提要)
4、关键词(3—5个为宜)
5、正文(引言—本论—结论)
6、参考文献
二、论文的结构及写作规范
1、题名(标题)
•题名是一篇论文的总题目,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论文精髓的集中表现,它以简洁的 词语反映论文中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让人一看就能清楚地了解论文的主旨和中心内容
•题名应醒目,简练,新颖。题名往往决定读者是否阅读 •中文标题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最多25个字
•副标题是对题名的补充,一般说明写作的原因、内容和范围
2、署名
•署名位于题名之下的位置,还要写明单位、邮编
•署名表明对作者的尊重和作者应有荣誉,也表明文责自负 例: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
庞丽娟 韩小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875)
信息技术支持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沙景荣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姚勇伟 河北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河北 保定 071002)
3、摘要(概要,内容提要)•摘要是全文的高度浓缩。是简明、确切地记述论文重要内容、不加评论(包括自我评价)、不加补充解释的短文
•摘要是文章内容索略而准确的表达形式,不分段,中文字数一般在200-300个之间 •摘要的特点
独立性和自明性:忠实于原文,与原文具有等量的主要信息 浓缩性:限制字数
筛选性和系统性:有利于信息检索 创新性:传递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 •摘要的主要功能
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以补充题名的不足,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为文献检索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方便。论文发表后,文摘杂志或各种数据库对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从而避免他人编写摘要可能产生的误解、欠缺甚至错误。同时论文摘要的索引是读者检索论文的重要工具,所以论文摘要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被检索率和被引用频次。•撰写摘要的注意事项(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因特未来教育怎样走进我的课堂》,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本文回顾了因特未来教育怎样走进我的课堂„”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逻辑清楚,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4)用第三人称。不必使用“本文”、、“本人”、“作者”、“笔者”等作为主语。
4、关键词
•关键词是表明论文主要概念的规范化语言,是那些出现在论文标题(篇名、层次标题)以 及摘要、正文中,能表现论文主要内容具有实质意义的规范的、关键的、可作为检索入口用的词语。
•一篇论文的关键词以3-5个为宜,不考虑文法上的结构,不一定表达完整的意思。•作为关键词的几个词语彼此分开,或用逗号隔开。
5、正文
•引言 简要说明撰写论文的原因,或论述问题的目的意义等 •本论 论文的核心部分(本论中一般包含若干个层次标题)
•结论 是对本论论点的强调,是对论文最终的和总体的高度总结,是对本论最终的必然逻 辑发展,也是整篇论文的归宿和作者认识上的升华。
6、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著录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执行)。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3],„,应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和格式一致。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 ”结束。一篇论著在论文中多处引用时,在参考文献中只应出现一次,序号以第一次出现的为准,应将序号归并到一起集中列出。不得将参考文献标示置于正文中的各级标题处。
格式要求 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用数字加圆圈标注(如①、②„),注释分为: •随文注(夹住),紧接文句,用圆括号标明。•页下注(脚注),在本页下端的适当空白处作注。•篇末注(尾注),在文章后面对全文的引文统一作注。引文注释 •引文
撰写学术论文,尤其是社会科学类的学术论文,常常要引用一定的文字材料,把别人的观点、理论或论述放进自己的文章里作为论据,这就是引用。引用的形式一般有两种: 转述,也称为复述或间接引用,转述的部分不加引号
节录,又称直接引文,是对原作中话语的直接引用,这样的引用要加“”;如果是成段的引文,也可以不加引号而依照正文内缩两个字的位置独立成段。注释的要求
•引文一般都需要明确标出其来源,特别是节录形式的引文更需要认真严肃地对待,这项工 作称为注释,注述。
•引用一定要加注释,而且要准确的加注释。•准确注释两个方面,:一个是引文和注释的内容都要准确,不能有错误。这也是目前很多
学术期刊编辑非常重视的一点,他们在审稿子的时候往往都要想办法去核对原文。所以,我们如果在投论文时如果能够附上我们引文的复印件,这对于我们稿子的录取会有一定的帮助。另外一个就是,注释的方式/写法要正确。参考文献
•作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参考的学术著作、重要论文,通常采用“参考文献”的形式在文后标 出。“参考文献”不一定每篇论文都有,它多见于学术著作和篇幅比较长的论文。
•列参考文献要精当,要有代表性,不可随便凑数。•参考文献标识出论文写作的主要思想资源和材料来源,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研究的广 度和深度。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和参考文献等项目 引言 •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又称前言、导言。它写在论文之前,用来说明论文研究的缘起、对象、目的、意义、研究方法及相关领域里前人的工作基础,一半篇幅比较短,常常用一小段文字来表述。但是如果是数万字以上的长篇论文(如硕士及博士论文),也可能把“引言”作为一章或一节独立存在。
•引言的写作应该开门见山,言简意赅,不能与摘要相重复,或变成摘要的注释,“引言”二 字可有可无。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它要集中表述作者的研究成果,作者对问题的分析和对观点的论 证等,又称“本论”。
•正文中应该集中论述自己的创见,而不要重复一般性的常识,如果确实有必要涉及常识或 别人的研究成果,也要严格限制,不要冲淡和模糊了自己的创见。
•不同学科的学术论文,研究的选题、研究的方法、分析论证的过程、获得的结果、表达的 方式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对正文的内容不能做统一的要求。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找出一个大体一致的格式。结论
•结论,是论文的结尾的部分。它对论文起着概括、总结、强调和提高的作用。有时,还要 指出该课题研究中的不足,说明还有哪些方面值得继续探讨。“结论”在一篇论文中不容忽视,它常常是读者在没有阅读全文前,想对论文观点及价值有大体了解时,连同“摘要”一并浏览的。因此,结论应写得简洁有力,既不画蛇添足,也不草率收篇。致谢
•致谢不是学术论文主体部分不可缺少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致谢时作者对曾 经给予自己论文的研究和写作以帮助的组织或个人表达谢意的文字记述。因此,内容要实在,语气要诚恳,语言要恰当,文字要简短。修改定稿
•学术论文的初稿写成以后,必须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最后定稿。•论文修改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 •观点的修正 观点主观、片面/陈旧 •论据的修正 •结构的修正 •语言的锤炼 •学术论文修改的方法:热加工法、冷处理法、“集体会诊”法
三、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 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① ”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9)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10)附录: 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1)参考文献:另起页,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2)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上海复旦大学XX学院2007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四、纸张与页面设置
1、纸型及页边距
(1)A4纸(297mm×210mm),纵向;
(2)页边距:天头(上)20mm,地角(下)15mm,订口(左)25mm,翻口(右)20mm。2.页眉
(1)设置:1.4cm(2)字体:统一使用汉语:小五号宋体。(3)分割线:3磅双线;(4)内容:××学院本科期末论文,居中。3.页脚 内容:页码,居中。
五、论文分类
1、科学技术报告
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 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的文件。
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
2、学术论文
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
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和讨论;
是在学术刊物上发表; 有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它应提供新的科学技术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绝对不允许重复、模仿、抄袭别人的工作。
第二篇:论文写作要求及方法
论文写作要求及方法
(一)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选题口径恰当,理论基础扎实,并能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论文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资料详实。尊重他人学术成果,引用资料标明出处,严禁任何抄袭。符合论文格式和体例要求。严格遵照论文写作进度。
(二)论文写作的基本程序
确定论文选题方向——搜集阅读资料——确定论文选题——搜集阅读资料——确定论文写作大纲——搜集阅读资料——完成初稿——论文修改三稿——论文定稿
确定论文选题方向:(1)与专业有关(2)本人比较熟悉的领域或非常感兴趣的方向。(3)能与工作相关(3)最好与热点问题相关。
搜集阅读资料:(1)搜集资料的主要渠道:上海图书馆期刊资料,交大图书馆数据库期刊网,GOOGLE学术搜索。(2)阅读资料的方法,每阅读完一篇相关文献要做阅读笔记(3)按相关内容进行归档。
论文选题:(1)口径小,井。(2)有一定的新意。(3)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可依托。
(4)联系实际问题,最好与实际工作有关。(5)对该课题本人具有驾驭能力。
论文大纲拟订:导论,第一章 第一节 一第二章 第一节 一。。。一般论文有四章。
导论:已有文献综述,本文的写作意义,本文主要内容,本文不足之处。
第一章 提出问题。其中第一节第二节将本文涉及的基本概念交代清楚。第三节
提出问题。
第二章 以及
第三章 分析问题多角度、多层面。国别比较法,案例法,数据实证法等。
第四章 解决问题,提出对策。
依据大纲内容,结合阅读相关资料,完成初稿。
论文第一稿修改:论证是否富有逻辑,论据是否详实,(小部分同学)对论文结构是否需要做少许的改动,基本概念和理论是否准确。
论文第二稿修改:行文是否严密流畅,资料是否注明出处。
论文第三稿修改:格式,文字要求等。
定稿打印。
第三篇: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
论文写作方法
(以下仅为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仅供参考)
《机械工程学报》上刊登的大多为科技论文,具有其自身特定的写作方法,现根据科技论文的通用写作方法,并结合《机械工程学报》对于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针对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做简要介绍,以期供广大作者参考。
通常情况下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步骤包括:
(1)经过一系列的理论与试验研究,得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或研究结论。
(2)查阅欲投刊物对于稿件格式、内容的具体要求,投稿时做到有的放矢。
(3)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为论文写作做好准备。
(4)用简洁易懂的语言撰写论文。
(5)撰写完成后,仔细通读多遍,确认语句通顺,公式、图、表无缺漏或顺序颠倒,如为英文论文最好请专业英语教师或外籍教师对全文的语法及是否符合英文写作习惯进行检查,做好投稿前的核对工作。
下面针对论文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写作方法做简要介绍。
1.题名(篇名)
题名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用最简洁、恰当的词组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把论文的主题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并且使之具有画龙点睛,启迪读者兴趣的功能。一般情况下,题名中应包括文章的主要关键词。题名像一条标签,切忌用冗长的主、谓、宾语结构的完整语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以保证达到“简洁”的要求;而“恰当”的要求应反映在用词的中肯、醒目、好读好记上。当然,也要避免过分笼统或哗众取宠的所谓简洁,缺乏可检索性,以至于名实不符或无法反映出每篇文章应有的主题特色。
题名应简短,不应很长,使用简短题名而语意未尽时,或系列工作分篇报告
时,可借助于副标题名以补充论文的下层次内容。
题名应尽量避免使用化学结构式、数学公式、不太为同行所熟悉的符号、简称、缩写以及商品名称等。
2.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作者是指在论文主题内容的构思、具体研究工作的执行及撰稿执笔等方面的全部或局部上做出主要贡献的人员,能够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负责答辩的人员,是论文的法定主权人和责任者。合写论文的多位作者应按对论文工作贡献的多少顺序排列。
作者应署全名,且一般均用作者的真实姓名,不用变化不定的笔名。同时还应列出作者完成研究工作的单位或作者所在的工作单位名称、通信地址等,以便读者在需要时可与作者联系。
3.摘要
摘要是现代科技论文的必要附加部分,只有极短的文章才能省略。它是解决读者既要尽可能掌握浩瀚的信息海洋,又要面对自身精力十分有限这一对矛盾的有效手段。同时论文的中、英文摘要是国内外数据库收录的主要内容,所以摘要的内容直接影响到该论文能否被收录及收录后被引用的情况,作者应给予高度重视。
摘要有三种基本写法:①报道性摘要。指明论文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的简明摘要(也称简介)。②指示性摘要。指示论文的陈述主题及取得的成果性质和水平的简明摘要。③报道/指示性摘要。指介于报道性摘要与指示性摘要间的综合性摘要——以报道性摘要形式表述论文中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而以指示性摘要形式表述其余部分的摘要。一般的科技论文都应尽量写成报道性摘要,而对综述性、资料性或评论性的文章可写成指示性或报道/指示性摘要。
摘要应简明,它的详简程度取决于文献的内容。通常中文摘要以不超过500字为宜。摘要通常应包括下列内容:研究的目的、采用的方法、试验的结果、得出的结论。
除上述要求外,撰写摘要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排除在本学科领域方面已经成为常识的内容。
(2)不得简单地重复文章篇名中已经表述过的信息。
(3)要求结构严谨,语义确切,表述简明,一气呵成,一般不分或力求少分段落;忌发空洞的评语,不作模棱两可的结论。没有得出结论的文章,可在摘要中作扼要的讨论。
(4)要用第三人称,不要使用“作者”、“我们”等作为摘要陈述的主语;英文摘要应尽量使用被动语态,且采用一般现在时或一般过去时。(5)不要使用图、表或化学结构式,以及相邻专业的读者尚难于清楚理解的缩略语、简称、代号。如果确有必要,在摘要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
(6)不要引用参考文献。
(7)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以及正确地书写规范字和标点符号。
4.关键词
为了便于读者从浩如烟海的书刊中寻找文献,特别是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需要,现代科技期刊都应在学术论文的摘要后面给出3~7个关键词。关键词的标引应选能反映论文特征内容,通用性比较强的关键词。首先要选取列入《汉语主题词表》、《MeSH》等词表中的规范性词(称叙词或主题词)。对于那些反映新技术、新学科而尚未被主题词表录入的新产生的名词术语,亦可用非规范的自由词标出,以供词表编纂单位在修订词表时参照选用。要强调的一点是:一定不要为了强调反映文献主题的全面性,把关键词写成是一句句内容“全面”的短语。
5.前言
前言作为论文的开端,主要回答“为什么研究(why)”这个问题。它简明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较详尽地介绍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历史与现状(有时亦称这部分为文献综述),从而引出作者的研究意图与分析依据,包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范围和理论、技术方案的选取等。前言不要等同于摘要,或成为摘要的注释,不应详述同行熟知的,包括教科书上已有陈述的基本理论、试验方法和基本方程的推导。如果在正文中采用比较专业化的术语或缩写词时,可先在前言中定义说明。
6.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回答“怎么研究(how)”这个问题。正文应充分阐明论文的观点、原理、方法及具体达到预期目标的整个过程,并且突出
一个“新”字,以反映论文具有的首创性。根据需要,论文可以分层深入,逐层剖析,按层设分层标题。
正文通常占有论文篇幅的大部分。它的具体陈述方式往往因不同学科、不同文章类型而有很大差别,不能牵强地做出统一的规定。一般应包括材料、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等几个部分。试验与观察、数据处理与分析、试验研究结果的得出是正文最重要的成分,应该给予极大的重视。要尊重事实,在资料的取舍上不应该随意掺入主观成分,或妄加猜测,不应该忽视偶发性现象和数据。
写科技论文不要求有华丽的词藻,但要求思路清晰,合乎逻辑,用语简洁准确、明快流畅;内容务求客观、科学、完备,要尽量让事实和数据说话;凡是用简要的文字能够讲解的内容,应用文字陈述。用文字不容易说明白或说起来比较繁琐的,应由表或图来陈述。表或图要具有自明性,即其本身给出的信息就能够说明作者想要表达的问题。数据的引用要严谨确切,防止错引或重引,避免用图形和表格重复地反映同一组数据。资料的引用要标明出处。
物理量与单位符号应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的规定,选用规范的单位和书写符号;不得已选用非规范的单位或符号时应考虑行业的习惯,并尽量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和符号加以注解和换算。
教科书式的撰写方法是撰写科技论文的第一大忌。对已有的知识避免重新描述和论证,尽量采用标注参考文献的方法;对用到的某些数学辅佐手段,应防止
过分注意细节的数学推演,需要时可采用附录的形式供读者选阅。
7.结论
结论是整篇论文的最后总结,不应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主要回答“研究出什么(what)”。它应该以正文中的试验或考察中得到的现象、数据和阐
述分析作为依据,由此完整、准确、简洁地指出:
(1)由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或试验得到的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
(2)研究中有无发现例外或本论文尚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
(3)与先前已经发表过的(包括他人或著者自己)研究工作的异同;
(4)本论文在理论上与实用上的意义与价值;
(5)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课题的建议。
8.致谢
致谢一般单独成段,放在文章的最后面,但它不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曾经给予论文的选题、构思或撰写以指导或建议,对考察或试验过程中做出某种贡献的人员,或给予过技术、信息、物质或经费帮助的单位、团体或个人致以谢意。
9.参考文献
文后参考文献是现代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反映论文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而向读者提供文中引用有关资料的出处,或为了节约篇幅和叙述方便,提供在论文中提及而没有展开的有关内容的详尽文本。任何不重视参考文献,甚至于使用“文后参考文献从略”的编辑处理方法都是错误的。
被列入的参考文献应该只限于那些作者在论文中引用过,而且正式发表的出版物,或其他有关档案资料,包括专利等文献。私人通信、内部讲义、产品说明书及未发表的著作等,一般不宜作为参考文献著录。国内外对文后参考文献的著
录方法历来很多,但自从ISO制订国际标准以来已有渐趋一致的动向,目前,我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根据国际标准化工作发展趋势,制订出自己的国家标准——GB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明确规定我国的科技期刊采用国际上通行的“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前者根据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的先后,按著者、题名、出版事项的顺序逐项著录;后者首先根据文种(按中文、日文、英文、俄文、其他文种的顺序)集中,然后按参考文献著的姓氏笔画或姓氏首字母的顺序排列,同一著者有多篇文献被参考引用时,再按文献出版年份的先后依次给出。目前较常用的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顺序编码制”。
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形式比较复杂,具体执行时请随时查阅GB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参考文献著录的条目以小于正文的字号编排在文末
10.附录
附录是论文的附件,不是必要组成部分。它在不增加文献正文部分的篇幅和不影响正文主体内容叙述连贯性的前提下,向读者提供论文中部分内容的详尽推导、演算、证明、仪器、装备或解释、说明,以及提供有关数据、曲线、照片或其他辅助资料如计算机的框图和程序软件等。附录与正文一样,编入连续页码。
第四篇: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
《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
《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复习提纲
第一章科学研究的概论
1、科学的定义 P12、科学的分类 P23、科学研究的概念、内容、特征 P34、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概念及特点 P4~65、科研方法的概念与种类 P7~96、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P137、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 P14~178、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 P17~199、专技人员具备的科研能力 P20~2
4第二章经典科研方法
1、经典科研方法分类 P262、逻辑方法的分类 P263、归纳法的概念与类型 P26~294、演绎法的概念与主要形式 P295、演绎法的作用于局限性 P30~316、类比的定义特点 P32~337、类比的类型与格式 P33~358、类比的步骤与作用 P35~369、分析、综合、抽象、具体的特点 P36~3910、科研中的经验方法定义与分类 P3911、观察的定义与类型 P39~4112、科学观察的原则 P4113、实验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P42~4314、实验的特点与作用 P43~4415、实验的类型 P4516、实验的基本要求、要领与程序 P46~4817、测量的要求、指标、信度 P48~4918、统计的特点、作用、种类与局限 P50~5119、数学方法的特点与作用 P52~5420、运用数学方法的步骤 P5521、数学模型 P5522、模拟实验的定义与特点 P56~5723、模拟的作用于种类 P57~5824、理想模型的特点与作用 P59~6025、理想实验的作用 P6126、科学假说的来源、特征、作用、形式 P62~6427、怎样建立与验证科学假说 P64~66
第三章
1、老三论与新三论的定义 P67
2.、贝塔朗菲定律 P683、系统的概念与特征P69~714、系统方法的定义 P715、系统方法的特点 P726、系统方法的原则 P73~747、系统解决问题的程序 P748、系统方法的作用 P759、控制论的概念与研究对象P76~7710、控制过程的步骤P77~7811、管理控制的概念 P78~7912、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功能P7913、管理控制的目的 P79~8014、信息的概念与特点 P8115、信息技术革命的过程 P8216、信息反馈 P8217、信息方法的作用 P8318、新三论的构成 P83~8
5第四章
1、科学问题的概念、结构 P872、科学问题的分类 P883、科研选题的概念 P884、科研选题的分类与意义 P895、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的区别与联系 P906、科研选题的来源 P91~957、科研选题的原则 P95~1008、选择科研题目充分估计条件 P989、科研选题策略 P10110、科研选题的方法 P10211、科研选题的程序 P103~10712、选题计划包括的内容 P10713、确定课题名称的注意事项 P10714、科研选题的注意事项 P108~110
第五章
1、科研资料的特征 P1112、科研文献的概念、级别和种类 P112~1133、学位论文的种类 P1144、标准文献包括 P1155、专利文献的核心 P1166、查阅文献的重要性 P1187、如何根据查阅目的明确查阅方向 P119~1208、检索工具书的定义种类 P1209、国内外知名文献数据库 P121~12410、搜集文献资料的主要渠道 P120~12611、搜集文献资料的注意事项 P126~12712、文献搜索的途径和选择原则 P127~13213、文献搜索的步骤 P132~13414、如何鉴别文献资料 P134~13515、如何整理文献资料 P135~13616、怎样阅读文献资料 P137~139
第六章
1、国家级研究项目包括 P141~1482、项目申报的准备工作 P158~1593、科研项目申报工作流程 P159~1604、科研项目申报书的主要内容 P160~1615、科研项目申报书的基本要求和具体要求 P161~1646、撰写科研项目申报书的技巧 P165~1677、科研人员在项目实施阶段的行为规范 P1688、影响项目负责人作用发挥的因素P1699、项目实施方案应包括 P169~17010、结题材料的种类 P17411、处理结题材料的原则P17512、结题报告的内容和结构 P176~17713、结题报告的总体要求与具体要求 P177~18714、常见的结题报告形式 P182~18315、科研成果的分类 P183~18416、科研成果鉴定内容与形式 P184~18517、科研成果鉴定的程序 P185~18718、知识产权的定义 P19019、知识产权的类型 P19220、专利申请的类型 P19321、科研成果转化分类 P196
第七章
1、科研论文的概念 P1982、科研论文的特征 P199~201大标题
3、衡量专著的标准 P2044、期刊论文的定义与种类 P202~2035、科研论文的基本格式规范 P206~208大标题
6、参考文献的目的 P2087、论文标题的基本要求 P209~2108、层次标题的规范 P210~2119、拟定论文标题的方法和技巧 P211~212大标题
10、摘要的主要内容 P214~21511、摘要撰写的基本要求 P21612、摘要的主要类型 P217~21813、如何选择不同的摘要类型 P218~21914、选择关键词的基本规范、顺序和技巧 P219~22115、引言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P221~22216、综述的写作要求 P22417、专题研究论文的征文写作要求 P225~22618、征文的写作要点 P227~22819、结论的内容 P22820、结论的撰写要求 P22921、参考文献的定义 P23022、参考文献著录的作用 P231~23223、参考文献著录的要求与原则 P232~23324、作者及署名规范 P236~23725、编、编著和著的定义和区别 P23726、引用的定义和形式 P239~24027、合理引用和适当引用的规定 P240~24228、注释的定义、形式和规定 P242~2
43第八章
1、论文内容的检查修改 P2462、提交论文的方式 P2503、如何投稿 P244~254大标题
4、发表论文涉及的问题 P2445、论文发表程序 P255~259标题
6、编审初审的内容 P2557、著作权定义 P2578、国内期刊论文发表费用类型 P2589、学术会议定义 P25910、学术会议类型 P26011、国际学术会议模式基本要素 P261~26212、学术报告定义与类型 P262~26313、参加学术会议注意事项 P265~266
第九章
1、科学共同体概念P2682、科学道德责任主要体现在P2693、科学道德定义 P2694、科研人员应具备的道德观念和科学品格 P270~2715、科研人员的基本行为准则 P272~2736、学术规范的概念 P2737、科研人员应遵守的学术规范 P274~281大标题
8、科研查新的作用 P2749、项目申请应遵守的规范 P274~27510、引文和注释应遵守的规范 P275~27611、参考文献应遵守的规范 P27612、学术成果发表及后续的工作规范 P276~27813、学术评价的概念 P27814、学术评价应遵循的规范 P279~28015、学术批评规范 P28016、人及实验研究对象规范 P280~28117、科研不端行为及其表现形式 P28218、科研不端行为的危害 P28319、抄袭、剽窃行为的定义、形式和界定 P284~28620、伪造和篡改的定义、形式和危害 P287~28821、一稿多投的定义、形式和界定 P290~29322、重复发表的定义 P29123、哪些重复发表不属于一稿多投 P292~29324、如何惩处科研不端行为 P293~294
第五篇: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
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
论文主体一般由绪论、本论与结论组成1、绪论
它主要说明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现实意义,更重要的是提出本文所要探讨的的问题。绪论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出本论。值得注意和是,问题要提得明确而实在。与此同时,随着问题的提出,还要对某些有关文章主题的背景材料加以介绍,说明自己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指出在当前学术界本问题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还存在哪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于该问题有哪些发展、探讨和补充等。
本部分在文章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毕竟不是文章的核心,因此该部分文字不宜过长,切忌论文头重脚轻。同时,也要防止主观臆断,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贬低别人;更要防止用过多的篇幅谈个人感受,或说一此言不由衷的客套话。
2、本论
本论是学术论文的核心部分,是集中表现作者研究成果的部分。本论部分约占全文的十之八九。它担负着阐明作者观点和主张的主要任务。该部分主要由作用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构成。其中总论点往往要分解成几个分论点,分论点要分解出若干个小论点,然后利用不同的论据,采取有效的论证方法,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曲说理、分析与求证,总论点与分论点如何进行一一阐明,论证的各层次和段落如何衔接过渡,这就是本论的结构层次如何安排的的问题。本论部分的结构形式有三种类型
(1)模式展开法:分论点不分主次披此独立,从不同的侧面、不同角度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在逻辑上呈并列关系。
(2)纵式展开法:指本论中的各个段落或层次之间逻辑关系不是横向的并列关系,而是层层递进的。通常是由第一段的内容和论证引入第二段,从第二段又推出第三段,各段之间层层递进。
(3)纵横结合式展开法。即纵中有横,横中有纵,纵横交错展开内容。通常表现为总体上是横向型结构而在各层次内部用纵向型结构,或者在各分论点层次上是递进结构而在分论点内部是是并列关系。
3、结论
结论是论文的结尾部分,在结构上绪论的照应,在内容和意义上又是本论的归纳,延伸和升华。文章在绪论部分提出问题,在本论部分进行充分论证,最后需要在结尾部分对全文作出结论,而且在结论中作者要明确表示对问题的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思路。因此,写结论时要注意与本论紧密衔接,与绪论最好形成前后呼应。
结论的写作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或对所研究问题进行综合归纳,提出结论性的看法;
或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指出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指明进一步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或通过对该问题研究前景的展望,指出哪些问题及其哪些方面值得人们继续研究等。
总之在结论中作者要态度鲜明,同时言语要严谨并适当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