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反思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反思
四年级 刘武英
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个常见的数量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前解答各种应用题时都遇到过,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本课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要求独立的意识。因此,在课堂上应把内容放手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本节课上,我并没有简单地把数量关系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找找黑板上的这些题有哪些相同点,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出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路程这两个数量关系,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时,让学生找出例题的共同点,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几乎不用怎么引导,学生就找出了共同点,而且,给共同点命名,只有总价是老师加以引导,单价和数量都是学生自己命名;速度和时间是一名学生直接说出,因为在平时的讲课中我有涉及到,学生记忆深刻,我在表扬学生生活经验积累丰富的同时,让学生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还让学生列举大量的生活实例,进一步认识单价、速度等概念。
第二篇: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 活动地点: 任课教师: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组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组数量关系。
2、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超市的销售发票和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图片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起探究。
二、探究新知
(一)研究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
1、教学单价的概念
2、学习例4,解答下面的问题。(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多少钱?(2)鱼每千克10元,4千克多少钱? 这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
3、你发现了单价、数量与总价有什么关系?
4、完成P52“做一做”。
(二)学习例5,研究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可以写成16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小林每分钟走60米 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
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70千米/时,4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三、巩固新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3、钢笔每支4元写作——
4、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5、电视机每台3200元写作——
6、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7、P54“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九第3、5题
教学反思:
第三篇: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说课稿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说课稿
徐 金 芳
我讲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第52~53页的例
4、例5,也就是“单价、数量、总价和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关系”。
在学习之前,学生对单价、数量、总价并不陌生,只是这三个概念还没有提炼概括,所以这节课主要是从生活现实出发来认识理解概念,提炼归纳概念。另外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也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预想达成的教学效果如下: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和总价,以及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含义,理解并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以及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对于“单价”对“速度”的理解就较难。“速度”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路程那么明确,不像时间那么常见,并且速度的单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是一个复合单位,它的表示形式学生们从未见过,因此,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各种数量的定义;掌握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是理解速度的定义。
为了更好的达成预期效果,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1、复习导入新课;
2、主动探究,理解两种数量关系中每一种数量的含义
3、解决问题,探究三者关系;
4、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第四篇:常用的数量关系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反思 “单价×数量=总价”与“速度×时间=路程”这两个数量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前解答各种应用题时都遇到过,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本课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努力实现以下几点:
一、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发现数学。
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每个数量关系教材中只是静态地呈现了2个例题,我在设计本课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数学实例,课前布置了预习学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新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有趣、有用、好学。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要求独立的意识。因此,在课堂上应把内容放手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本节课上,我并没有简单地把数量关系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找找黑板上的这些题有哪些相同点,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出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个数量关系,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时,让学生找出例题的共同点,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几乎不用怎么引导,学生就找出了共同点,同时让学生列举大量的生活实例,进一步认识单价、速度等概念。
三、注重知识拓展,培养学生思维。
在学生概括出两个数量关系,并通过举例说明什么是单价、速度等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总结单价怎么求,数量怎么求,速度及时间的求法,学生都表现不错,气氛非常活跃。
四、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应用意识。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本节课上,我精心设计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练习中更加深刻地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这节课虽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教学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对两个数量关系式认识不深刻,本节课上完后感觉过于让学生硬记两个数量关系式。如果将本课两个知识都与以前学习乘法时认识的“份数、每份数、总数”结合起来,应该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2、练习题较少,形式单一。可以增加如:判断下面支的哪个量?一本书5元、每分钟走65米、走了3700米„„
总之,通过对本节课的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兴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在今后的教学中认识到教学设计应更加人性化,符合学生特点。
第五篇:《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教学模式】“三六一”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2--53页例4和例5。【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使学生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组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3分)
小黑板展示信息:检测学生预习情况并反馈:(1)每个书包50元,4个书包多少钱?
300元钱买了6个同样的书包,每多少钱?(2)一辆动车每小时行20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一辆动车行了800千米,每小时行200千米,行了多少小时?
二、出示目标(学生学习目标)
三、新课探究: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52页例4。(1)什么叫单价、数量、总价。(2)举例说明。
(3)讨论总结关系式: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2、尝试训练:教材52页做一做。
3、学生自主学习教材53页例5。
(1)什么叫路程、速度(千米每时)、时间。(2)讲解速度的。
(2)讨论总结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尝试训练:教材53页做一做。
四、当堂检测(8分)
根据所学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1、学校图书室买了12本故事书,每本4元,一共用去了多少元?
2、学校图书室买了故事书一共用去48元,每本故事书4元,买了几本故事书?
3、学校图书室买了12本故事书,一共用去48元,每本故事书多少元?
4、甲乙两地相距320千米,一辆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75千米,问4小时它能否到达目的地?
五、课堂小结(4分)学生谈收获和自我评价。
六、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九:3,8,9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