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做法(精选)
科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做法
上夹河中学 马莹 2007-10-24
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对此数学教学是有许多工作可做的。下面仅以讲授初三几何第七章“圆”为例,就如何将科学史融入课堂教学谈谈我的做法与体会。
一、结合教材内容,“见缝插针”,使科学史自然融入课堂教学。
“圆”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和它密切相关。有关圆的知识在战国时期的《墨经》、《考工记》等书中都有记载,授课中将有关史料穿插进去,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例如讲解圆的定义与性质时,我向学生介绍,约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我国已有了圆的概念,考古说明我国夏代奴隶社会以前的原始部落时期就有圆形的建筑。至于圆的定义和性质在《墨经》中已有记载,其中,“圆,一中同长也”,即圆周上各点到中心的长度均相等;此外,还进一步说明“圆,规写交也”,即圆是用圆规画出来的终点与始点相交的线。这与欧几里得的定义相似,而《墨经》成书于公元前4~3世纪,是在欧几里德诞生时间问世的。再比如圆心角、弓形、圆环形、圆内接正六边形、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圆锥等一系列概念与性质,在《墨经》、《考工记》、《九章算术》等书中都有记载,在讲到这些内容时,我便用几句话向同学们作简要介绍。这样,随着这一章教材的不断展开,同学们对我国古代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概貌有个初步的了解,明白我国古代就对这些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特别是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论证几何学的萌芽,几乎与古希腊的几何学同时产生。
二、根据教材特点,适当选择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作出过卓越贡献。该章的“读一读:关于圆周率π”对此作了简单的介绍,并提到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我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了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最初一些文明古国均取π=3,如我国《周髀算经》就说“径一周三”,后人称之为“古率”。人们通过实践逐步认识到用古率计算圆周长和圆面积时,所得到的值均小于实际值,于是不断利用经验数据修正π值,例如古埃及人和巴比伦人分别得到π=3.1605和π.125。后来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利用圆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来求圆周率的近似值,得到当时关于π的最好估值约为:3.1409〈π〈3.1429;此后古希腊的托勒玫约在公元150年左右又进一步求出π=3.141666。我国魏晋时代数学家刘微(约公元3~4世纪)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弧矢割圆术”计算π值。当边数为192时,得到3.141024〈π〈3.142704。后来把边数增加到3072边时,进一步得到π=3.14159,这比托勒玫的结果又有了进步。待到南北朝时,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更上一层楼,计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求出了准确到七位小数的π值。我国以这一精度,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中,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记录直到公元1429年左右才被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卡西打破,他准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十六位。这样可使同学们明白,人类对圆周率认识的逐步深入,是中外一代代数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我国不仅以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数学方面也曾在一些领域内取得过遥遥领先的地位,创造过多项“世界记录”,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就是其中一项。接着我再说明,我国的科学技术只是近几百年来,由于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才逐渐落伍。如今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长征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同学们的肩上。我们要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为了使同学们认识科学的艰辛以及人类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我还进一步介绍:同学们都知道π是无理数,可是在18世纪以前,“π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一直是许多数学家研究的课题之一。直到1767年兰伯脱才证明了π是无理数,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然而人类对于π值的进一步计算并没有终止,例如1610年德国人路多夫根据古典方法,用262边形,计算π到小数点后第35位。他把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这项工作上。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数刻在他的墓碑上,至今圆周率被德国人称为“路多夫数”。1873年英国的向克斯计算π到707位小数。194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弗格森分析了向克斯计算的结果后,产生了怀疑并决定重算一次。他从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用了一整年的时间来做此项工作,结果发现向克斯的707位小数只有前面527位是正确的。后来有了电子计算机,有人已经算到第十亿位。同学们要问计算如此高精度的π值究竟有什么意义?专家们认为,至少可以由此来研究π的小数出现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对π认识的新突破进一步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几千年来,没有哪一个数比圆周率π更吸引人了。根据这一段教材的特点,适当选配数学史料,采用读后小结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人类对圆周率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也使学生受到感染,兴趣盎然,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吃透教材精神,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教学效果。
把科学史融入日常教学,进行思想教育,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的知识内容,还要努力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并采取多种形式,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初三几何教材第七章的7.3节的例题四,是通过计算赵州桥桥拱的半径,使学生掌据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应用,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好材料。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上课前我请美术教师画好赵州桥的彩色图画,当它在课堂上展示时,同学们被这造形奇特、气势雄伟的赵州桥画面吸引住了,等待教师的讲解。我指着画面向同学们介绍道:“这是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整个桥身是圆弧的一段,长50多米,宽9米多。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37米宽的河面上。这样巨型的跨度,在当时是首屈一指。而更显示其先进技术的,是大拱圈上的两肩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既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还增加了洪水季节桥下的过水面积,四个小孔可以辅助渲泄洪水,减轻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种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创造了敞肩拱的新式桥型,使拱桥的建造技术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比欧州19世纪建造的同类拱桥早一千二百多年。赵州桥经历了洪水、地震等自然界的袭击和一千多年使用的考验,依然巍然挺立,雄姿焕发,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综合运用包括数学在内的多种科学知识的典范。下面我们就来算一算桥拱的半径„„”这样引导,同学们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第二篇:科学史融入初中科学教学的探索
科学史融入初中科学教学的探索
【摘 要】新课程的实施,为重新审视学科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提供了契机。科学史在教育教学中具有特有的教育功能,能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使科学教学更具有人文精神;使学生对科学方法有更丰富、更完整的认识,并使学生对科学方法论有一定的理解。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教学策略是多样的,适合初中科学教学的主要有多元化教学模式和HPS教学模式。
【关健词】科学史 科学学科 意义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7-0140-02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中有一项是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其内容均渗透到科学基础知识中,这一目标的落实给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史立足于过去与未来、自然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的交叉点上,是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理想工具。科学史在科学教学中有怎样的价值和教育功能呢?在科学教学中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以充分发挥科学史应有的价值和教育功能?本文将结合《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和本人的教学体会探讨这两方面的内容。
一 科学史在科学课中的作用和意义
科学史的学科创始人乔治•萨顿曾说:“科学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桥梁,它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人性的形象,从而全面的理解科学、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通过科学史可以了解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科学本身的认识,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使科学教学更具有人文精神因素;使学生对科学方法有更丰富、更完整的认识,并使学生对科学方法论有一定的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使学生得到情感、意志、价值观上的教育。
1.促进学生全面把握科学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是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某一特定时期,由于世界观、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局限,科学知识具有正确性和绝对意义,但将其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去进行考察,它则是发展的。教师在基础知识的内容里适当穿插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科学史知识,运用历史的方法从发展的观点去追踪一个科学概念或理论的演化过程,便于学生全面领会和掌握科学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创新精神
创新活动始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则起源于问题和怀疑。中学生好奇心强,但往往表现为只是对新奇事物感兴趣,对事物仅停留在了解水平上,而忽视进行深层次的研究,缺乏探索性。以科学史的经典实验作为探究的问题情境,这样通过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实验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和质疑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索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初中科学课程所关注的三维目标之一,是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更有价值的要求。课堂中融入科学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不畏强权、坚持真理的精神以及合作的精神等。教师应该努力挖掘,充分利用,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启迪和熏陶。
4.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乃是科学家用于解决问题、探索新知,以增进人类知识的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发现真理的桥梁和手段。“了解一位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甚至比发现本身更具价值”。特别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文盲的涵义已不再是目不识丁,而是指没有掌握科学方法、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联系曲折发展的科学史实,介绍化学家的研究方法以及他们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并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 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以新教材《科学(7~9年级)》为例,教材中引入有关科学史方面的材料有很多。科学史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实际的科学课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教材中科学史的材料,以充分发挥科学史应有的价值和教育功能呢?
1.多元化教学模式
所谓多元化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互动,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广泛推行,各学校、各科教学都在克服一元化的教学活动,以多元化教学活动代之。科学史融入理化教材之中,所强调的是针对某一个科学理论或科学概念,利用讨论、辩论、教师示范实验或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方式。而当时科学家们所产生过的争论、质疑、错误也一一呈现在学生眼前,可以避免学生犯以前科学家所犯的错误。
2.HPS教学模式
在以往科学课程中,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科学史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将科学史与科学教学内容分离的教学过程是低效的。HPS教学模式(孟克和奥斯本)的教学过程包括以下6个环节:(1)演示现象,这一自然现象必须是以往科学家在历史上进行理论研究的一个现象;(2)引出概念,老师启发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3)学习历史;(4)设计实验,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5)显示科学观念和实验检验,介绍教科书上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学生对自己的观点和解释进行实验检验;(6)总结和评价。例如,在讲授“空气”一课时教师先拿出一个空的玻璃杯做演示实验,问学生“杯子里有什么东西?”然后将一小截蜡烛点燃,把空杯子倒扣在蜡烛上,燃着的蜡烛熄灭,提出问题:蜡烛为什么会熄灭?熄灭后杯子里面还有什么?从而引出问题,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强烈欲望。待学生讨论后可以得出几种观点,再讲述二百多年前拉瓦锡的实验以及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科学家的观点。HPS教学是以问题情境为基础让学生进行探究,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和建构知识。
科学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事实说明,课内外给学生讲一点科学史知识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是有好处的,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都应该不断地去“探访”这块宝地,引导学生去认识它,从中汲取力量,使它真正成为科学教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朱时清.科学(7~9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兵.科学史的功能与生存策略.驻守边缘.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
[3]袁维新.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原则、方式和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6
[4]丁邦平.HPS教育与科学课程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0
〔责任编辑:高照〕
第三篇:如何将游戏融入小学数学教学
如何将游戏融入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不仅要靠老师出色地教,更要靠学生自主地学。为了使小学生兴趣盎然地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小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游戏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有趣的数学游戏,每位学生不仅是游戏的参与者,也是学习的小主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断获得健康、有趣的学习体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将游戏巧妙地融入数学课堂,进行实践和探索,这是很有意义的尝试。
一、将游戏融入数学课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游戏可以被用来创设情境,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教材相关有具有新颖性,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游戏来把教学内容通过游戏显示出来,使学生更清晰形象地理解数学知识,它既有体现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启迪了智慧的火花,也帮助他们理解了教学的内容,起到了活跃思维的作用。
1、游戏导入,提高学生情趣。
刚刚开始上课,学生的精神状态处于高度兴奋阶段,人虽进了课堂,但心中还想着课间的玩乐。此时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通过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清冽的刺激,引导他们兴奋中心的转移,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而且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欢乐、愉快、乐学的气氛中学习,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在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264”,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2”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2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2整除,哪些数不能被2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难住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2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2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2、新知教学中穿插游戏,加深知识的理解。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且有意注意不易持久。因此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就容易注意力分散、思维松懈,有时还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所以在教学中间,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些游戏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玩中悟理益智,形成积极思维的心向。
另外,还可以利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为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法则等知识,引导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形象地表演“数的组成”、“数的分解”、“数字歌”、“找邻居”、“送信”、“争当优秀售货员”等游戏都是借助学生的表演动作和生活常识来理解数学知识。在游戏中,为学习有关的应用题做了铺垫。在生动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们还可设计“小擂台”、“点将台”等游戏,以激励学生互帮互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借助游戏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把被动式的教学变为直观式的兴趣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增强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拓宽思维空间,丰富想象力。
3、游戏融入练习,加深知识记忆。
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如果把练习内容融于游戏之中,就能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生兴味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欲望。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我在练习中设计了“老狼和小红帽的”的游戏。游戏规则是:老狼要吃小红帽,小红帽们必需团结起来,合力对付老狼。请9人上台表演“小红帽”,其余的学生一起说:“老狼老狼几点了?”我就说“2点了。”9个学生,每2人抱在一起,请其余的学生列出除法算式,9÷2=4(组)……1(人)。如上不断变换“小红帽”的人数和点数进行游戏,其余的学生列出不同的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这样教室立刻活跃起来了,课堂活了,精神振奋了,思维积极了,学生不仅巩固了有余数的除法知识,而且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二、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注意的原则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游戏教学也是如此,用好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游戏教学时,一定要坚持以下原则:
1、游戏的目的要明确 游戏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数学游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所以教师应根据课堂上学习内容的需要来确定是否开展数学游戏,游戏要有助于突出知识重点,突破难点,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会思维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一年级“认识上下”这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体验上下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节课看似简单,但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认识有一点难度。游戏“点鼻子”是学生比较爱玩的传统游戏,在第一个活动中运用这游戏是让一些不是很理解上下空间位置的学生乐意去用游戏来认识“上下”空间位置和顺序。学生能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来点中小猪的鼻子,而且在玩的过程中学生不知有多高兴。其实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体验到上下的位置关系,这样才会点中鼻子,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在游戏中领悟。
2、游戏形式要简单
游戏中教师要发挥组织、引导和调控作用,使活动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保障学习过程顺利进行。一是要合理分配课堂教学的时间,随机调控课堂节奏;二是要考虑每个游戏的注意事项,游戏前要提出要求;三是设计的教学游戏要简单易学、省时高效、适合班级条件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便于操作,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如在学习“认识钟表”时,在平时我就观察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玩“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于是我就改编利用这游戏来给学生学习认识整时和半时。我提出了做游戏时的要求与注意事项,然后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男生问:“老狼、老狼几点钟?”女生回答:“老狼、老狼八点钟。”……一问一答,朗朗上口,学生热情高涨。如此反复再交换,在教学中便于操作同时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3、游戏过程要面向全体
数学游戏时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进入游戏角色,获取过程体验。如果在课堂上只让少部分学生参与游戏,其他大部分学生充当小观众,那么学生的参与面就太窄,游戏活动也就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为教学服务。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尽量设计能让所有学生参与的游戏。
在学习了“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后,我设计了一个“凑24点”的游戏,学生每四人一组用扑克牌计算,全员参与动中有静,静中有思,学习效果令人惊喜。在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时,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来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游戏之前,我给每一位学生的胸前戴上一张数字卡片,每一张卡片上是0 ~ 10中的任意一个数。当“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来握握手,我们都是好朋友!”的歌声响起来的时候,我说:“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10的就是好朋友。”小朋友就开始随着歌声找自己的好朋友,当歌声停止的时候,胸前的数合起来是10的两个小朋友手拉手站在一起,我接着又说:“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8的才是好朋友!”欢快的音乐声又开始伴随着小朋友找到自己的朋友。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迅速地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于是10以内数的组成很快就被小朋友牢牢地记住了。所有的小朋友都为自己能参加这样的游戏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能找到好朋友而感到骄傲,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4、游戏过程要有严格的组织性。
运用游戏教学,游戏过程要有严格的组织性,如果课堂游戏组织无力,学生活动的秩序较差,就会收效甚微。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同样是一门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恰当的利用多种形式的数学游戏活动,使这把教学内容融于游戏之中的教学形式更贴近孩子们的心,给小学生带来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去学习,发展了小学生的智力,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合作的精神,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游戏教学不仅是小学生渴望的、教师追求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现代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初中数学教学反思需要的一种教学手段。
第四篇:浅议小学数学教学怎样融入实际生活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怎样融入实际生活
罗坡小学 罗礼兵
人类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数学,并且促进了数学的发展,数学又服务于社会,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数学将成为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融为一体,课堂教学才充满活力,才能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为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
一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国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针对我们目前数学课堂教学,我认为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
1.教与学脱节。教师只顾一味讲课,很少关注学生如何学;学生只知道学,为什么这样学,学生没有发言权,没有教法与学法的相互碰撞和交流。
2.数学教学公式化。如简便计算:28*25,我们现在的教学是让学生看25想到4,把28拆分成4和7,4*25*7;如有的学生把28拆分成2和14,算成2*25*14,这样做就不对;象应用题教学数量关系分析太细,太深奥,不少老师还非要让学生按“要求什么,必须知道那些条件?”这样的教学模式去思考分析不可。这样太公式化的教学,是不少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使得一些原本喜欢数学的学生也产生了厌学情绪,大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愿望。
3.为考试而组织教学。为了对付考试,不少一线教师只注重考试内容教学,不考试的内容一带而过,甚至不教,只重结论,不重思维过程;数学课是满堂灌。
4.脱离学生周边的现实生活。一方面有的教材选材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感到陌生;另一方面教师处理教材不够灵活,教法单一,课堂教学停滞在封闭的教室里,忽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与用脱节。
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融合在一起的积极作用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融合为一体,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1、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要以大数学的教育观为指导,打破“纯
数学课”界限,联系生活实际。一些科学知识,使数学教学与其它学科知识有机结合,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如:我在讲到圆柱体体积计算时,利用装有水的圆柱形容器,带领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出了土豆的体积;讲到比的时候,介绍一些黄金比的知识及黄金比在世界著名建筑中的运用,增强建筑物的美感;也可以把近段时期新事物编成题目搬到数学课中来,如奥运知识;利息税;如何存款更合理;如何煎饼更节省时间;如何计算校园内环形跑道的周长和面积等。使学习数学与学习语文等其它学科有机结合,让枯燥的数学呈现在生活的情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地领会、掌握、应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打破了“纯数学课”的框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减少学生接受知识的被动状态,气氛活跃,双边效果好。
2、能够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的向前发展,使得人们对数学的需要发生变化,对具体计算的要求降低了,而对数据的采集,归纳,分析并作出解释和判断的要求提高了,对解决问题过程中逻辑推演的要求降低了,而实际问题的模型化及应用模型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提高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如:教完“折扣”以后,出示这样一题:康悦到紫胜书屋买十万个为什么,可是他只有56元钱,按原价只能买8本,到书店门口看到这样一块广告牌:凡在本书店一次性购书满30元者9折优惠;满60元者8折优惠。请你帮康悦算一算怎么买最合适?为什么?
象这样的习题,学生必须跳出一般的思考方式,要对题中所给的数据加以分析,采集并作出判断,才能灵活,创造性的去解决问题,从而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流畅性,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怎样和实际生活融为一体。
1、创设“生活情境”、把课堂教学呈现在生活中
数学课本是人类生活知识的抽象和概括,小学数学更是贴近生活,往往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影子。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是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场面,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我们是如何把具体的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来思考的。
2、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如:义务教育教材第十一册利率知识的教学,先引导大家讨论,你们听说过利率的那些知识?接着从学生熟悉的教育储蓄谈起,告诉学生教育储蓄利率为5.4%,然后抽象成应用题:爸爸妈妈给超超存了2万元教育储蓄,存期为 3年,年利率为5.40%,到期一次性支取,支取时凭非义务教育的学生身份证明,可以免征储蓄存
款利息所得税。
①超超到期可以得到多少钱?
②如果是普通三年期存款,应缴纳利息税多少元?
又如:教学比例尺,学生经常看见地图,在校园里天天看见学校平面图,我们就从平面图或地图作为切入口展开教学。
课堂教学如能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着手,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适宜学生探索知识的环境,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情趣,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达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
3.敢于打破传统、积极树立“生活教学”的观念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课内外的界限,把数学知识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去学习,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得以沟通。
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周长”的教学,我就把课堂搬到操场上,让学生们实地测量圆形花坛的周长,理论计算圆形花坛的周长,实情实景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深刻掌握圆周长的含义,计算方法,从而体会到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并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豪情。
如:黄君言家新建了房屋,一楼客厅地面长15米,宽10米,铺设60厘米*60厘米的地砖,她爸爸叫她计算一下要买多少地砖?黄君言在班上和同学们议论的时候正好被我碰见,我马上想到这是一个很“现实”的教育资源,有很大的教育作用。回到家,我运用多媒体精心准备,第二天就把“购砖问题”搬上课堂,通过学习,原来用我们学习的面积知识,除法的知识就可以把“购砖问题”轻松解决,下课了同学们还沉浸在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之中。最后我告诉同学们在实际购买地砖的时候,应该比计算的结果多买几块,因为在泥工师傅施工中有可能被损坏等原因,会造成比计算的结果大。
数学教学同实际生活融为一体,教师首先要拥有生活数学的意识,生活数学的思维方式,做生活数学教学的有心人,放开手脚,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生活数学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让小学数学课堂变为开放的,与社会天地相接壤的数学大课堂。
第五篇: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几点做法
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几点做法
如何充分体现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特别是如何上好数学习题课,是摆在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1、从习题的选取方面来看,应精选习题,习题教学的成功与否,选题是关键,精选习题有助于学生理顺解题思路,明确解题规范,巩固、复习知识,提高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由于数学知识的应用灵活多变、题型繁多,讲课时不可能面面俱到,为此教师必须根据所教的内容对所选的习题进行筛选,要少而精,要精选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作为例题,这就要求我们所选的习题尽量的做到,第一所选的习题必须典型,即选择那些从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典型习题作为例题,第二所选的习题尽量有适当的剃度,也就是说尽量的选一些“跳一跳,够的着”的习题,要利用剃度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要利用剃度培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深刻性、发散性,第三所选的习题在设计上应有一定的层次,设计习题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尤其对于思维跨度比较大的习题,尽可能设计成一系列的习题,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从简单的设问开始逐渐的加大难度,最后达到最高点,可以采用一题多分、一题多问的方法,利用习题的层次引到学生的思维,使得每一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第四所选的习题尽可能具有延伸性,习题的延伸就是习题在知识和形成上可以进行生长和变化,通过一题多想、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一题多分等方法开阔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第五所选习题的内容必须科学,也就是说所选的习题内容必须严谨,条件必须充足,设问必须合理,习题所考察知识点的理论依据必须正确,如果习题本身有科学性问题,不仅给学生带来错误认识,久而久之还会误导学生。
2、习题讲解方面,习题的选讲应以开发思维、提高能力为重点,在习题讲解中要重视解题的思维过程,不能只着眼于几道习题,更不能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而要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解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积极想办法,找关系、抓“题眼”,要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引到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找出习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抓住解题的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适当的列出解题格式、要点和注意事项,使学生在解题思路、方法、层次和规范等要求方面受到启发,并通过对典型习题的剖析,引到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使学生通过听讲和指导在解题上不仅可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达到掌握方法、启迪思路、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可以从具体情况出发,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学,通过讲、练、评、议、启迪思路,传授方法,培养能力。
3、加强解后评析,解后小结,注意学法指导。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习题后的评析不仅能及时理清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同时对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特殊的功效,但解后评析决不能变成“就题论题”,而应当引导学生深化习题,挖掘习题的内涵,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进一步拓宽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方法可以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形式。在评析和小结中及时地指导学生总结习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使之系统化,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中常用的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学生通过评析沟通
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用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创造性、少走弯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4、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优化教学方法。一个班的学生从知识水平,思维方式,智力水平上不尽相同,在习题课上要使每位学生都得到最大的收获,除了在选题上注重习题的阶梯型和层次性外,在解题过程中还要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的指导,对于那些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思维宽阔的同学,要求他们达到最高的层次,解题方法上鼓励创新,鼓励用最简单的方法,以最快的速度解出题目。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尽量的踏上高一级的阶梯,但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至少要掌握一种方法,并能较熟练的应用这种方法。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应积极的鼓励他们尽量的登上最高的台阶,引导他们在解题上能用较简单的方法,并逐渐的提高解题速度。这样就能使每位学生均有收获的喜悦,思维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习题课应是以问题为核心、以效率为目的的课堂。习题课教师既要反思自己教学得失又要反思学生解题对错;既要巩固知识又要拓展方法;既要学生学会解题方法又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可以说,习题教学就是让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学的灵活,学的扎实,优化学习过程的教学程序,教会学生掌握解题思维程序,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提高数学解题素养,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我们数学教学才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