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韩非子的君权主义思想

时间:2019-05-14 13:35: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韩非子的君权主义思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韩非子的君权主义思想》。

第一篇:浅论韩非子的君权主义思想

吉首大学毕业论文

目 录

摘要 ······················································································································· 1 关键词 ··················································································································· 1

一、韩非子及其君权主义思想概述 ··········································································· 1

(一)韩非子简介 ································································································· 1

(二)君权主义思想 ····························································································· 1 1.严刑峻“法”,治吏治民 ······································································· 2 2.以“术”驭臣,规范臣的行为 ····························································· 2 3.以“势”固权,以势尊君 ····································································· 3

二、韩非子的君权主义思想与现今制法思路的比较 ··············································· 3

(一)主体 ··········································································································· 4

(二)目的 ··········································································································· 5

(三)途径 ··········································································································· 5 1.传播渠道 ······························································································· 5 2.奖惩机制 ······························································································· 6

三、结语 ······················································································································· 7 注释 ······························································································································· 7 参考文献 ······················································································································· 8

吉首大学毕业论文

浅论韩非子的君权主义思想

摘 要: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出现了各种政治思想。其中法家是极力推崇君权者,韩非子作为先秦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他从君主集权的现实政治出发,为君主尽心竭力地谋划权利之道,将“法”、“术”、“势”三种学说融于一炉,为君主制造了一套完备的专制独裁理论,进而直接深刻地影响了秦以后的中国社会。而韩非的经典之作《韩非子》无疑成为历代帝王统治的理论依据,它在本质上也成为一部地地道道的中国法家帝王学。

关键词:韩非子;君权主义;法;术;势

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等其他学派都闪耀着灿灿星光。但到了战国末年,法家思想占了优势。法家学派中有韩非子、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思想者,其中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要研究韩非子的君权主义思想,那么首先我们必须了解韩非子其人及君权主义思想的内容。

一、韩非子及其君权主义思想概述

(一)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先秦法家杰出的思想家,他从荀子那里接受了性本恶的学说和刑法成分,彻底摒弃了儒家的仁义立场及典章制度,吸收黄老的刑名之术,又博采前期法家思想以丰富自己的学说,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三者结合起来,明确阐述了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家思想体系,以此来治理国家,成为战国后期法家集大成的人物,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君权主义思想

君权主义思想,就是君王用权利来管理官员和百姓。权就是君和臣民间的纽

带。为了维护君权,韩非子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1],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从而可以看出,他是倡导君主专制的。而君主专制是我国封建王朝的产物加强了古代帝王的个人权力,在某些程度上,巩固了我国的封建制度。这种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是君主对全国实行独裁。

在《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人之初,性本善。”[2]是说人之初,其本性是善的。然而法家思想家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是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人生来就爱好追逐利益,并且拥有贪婪、懒惰、等一切恶习。那么法律一方面,制约人性中的恶的一面,若恶的习性泛滥,就会得到法律的制裁,对其进行刑罚。另一方面,人性恶便趋利,所以用利益去诱导人民做相应的事情,实现统治者的意愿,就此来统治人民。

韩非子继承了商鞅以法治国的主张,他看中法律的功用,认为法在治理国家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的方法理论,为封建君主加强其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韩非提出:“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 1

吉首大学毕业论文

弱则国弱。”[3]在韩非子看来,法是决定国家政治命运的关键,因而他反对儒、墨两家尚贤主张,认为治国应该尚法而不是尚贤。因为他认为,“释法术而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术,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4]意思是放弃法术而凭主观愿望来治理,那么象尧一样的圣人也不能端正一个国家;去除规矩而凭主观意愿来推测,那么象奚仲一样的巧匠也不能做成一个车轮;废除尺寸而去选择长短,那么象王尔一样的巧匠也不能命中一半。使中等才能的君主守住法术,使笨拙的工匠守住规矩尺寸,那么就万无一失了。领导人民的人能够去除贤人巧匠所不能的智慧,守住中等和笨拙的那种万无一失的方法,那么尽到能力功业也就建立起来了。对于君主治理国家来说,最可靠的是法律。而且,韩非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恶害,主张性恶论,所以,要通过法律中的赏罚,做的好就予以赏赐,做的不好通过刑罚来制止,这样的话,人人都在法律的控制之中了。

韩非子以“性本恶”为学说的逻辑起点,继承和发扬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归本于黄老的君主无为而治。韩非论法,旨在镇压人民;讲术,要控制和驾御群臣;谈势,意在尊主重权。因而“法”、“术”、“势”成为韩非君主专制思想理论的核心,韩非倡导的君主专制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严刑峻“法”,治吏治民

韩非子的“法”在商鞅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春秋时期,贵族统治平民的武器为“刑”,贵族也可以随意更改。但是,韩非子的“法”是客观的法治,强制的法治,赏罚完全按照一个人的功与过来进行。法律就像社会中的准绳一样,人们的行为以法律没准,法律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可以有效地制止社会**。

所谓“法”,在《难三》中,韩非说:“法者,编著之于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也。故法莫如显。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之也”。在《定法》中,韩非又说:“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在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可见,法是君主制定的,官吏执行的,是百姓必须遵守,规范言行的。有法,则上尊主强,民治国安;无法,则君主如有船无水,寸尺难移。用法律的形式禁锢人民的言论思想,进而镇压人民的反抗,加强对人民的统治,自然而然之间达到其专制的目的。

2.以“术”驭臣,规范臣的行为

所谓“术”,在《定法》中,韩非子说:“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只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难三》中,又说:“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君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治国之道,是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给他相应的官职,要让他名实相符。用自己手中的生 2

吉首大学毕业论文

杀大权,考察臣子的才能;权术,是要藏在当权者的心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控制群臣的。可见,“术”是君主依靠权势对群臣施展阴谋加以控制的手段。他认为君主身边的大臣、显贵等等往往会给君主带来威胁。因此,君主为了防止来自身边的威胁,必然要用术,才能统治官员,督促群臣尽忠职守,防止臣子营私舞弊。群臣是术之所指,阴谋诡计是术之所凭,而君主神秘莫测地行事则是术的奥秘之所在。所以,君主只有善于运用权术,才可以稳操胜券,南面高坐,专制独裁。韩非强调君主以术驭臣,规范臣的行为,首先要识别忠奸善恶,辨别奸佞之臣施展阴谋诡计的伎俩,既而清除出局。君主还要注意不要让一些能臣与群众之间联系过密,如果他们声望过大,超过君主的威望,就会威胁君主的地位。

3.以“势”固权,以势尊君

在势、法、术三者当中,韩非更注重势。帝王之所以为帝王首先在于有势。“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5] 就是说圣明君主使国家强盛安定,是因为他使用他的权力。“势”是韩非子极端专制独裁理论的核心,他为中国君主的专制集权政治提供了依据,将君尊臣卑的观念发挥到了极至。什么是“势”?韩非说: “势者,胜众之资也”[6] ;“势者,便治而利乱者也”[7]。威势,是制服民众的一种资本,它既便于治理天下,也有利于扰乱天下。所以“势”成为君主统治人民的有利武器,有势,则君主能威临天下,一呼百应,四海之内莫敢不从。无势,则君主有如摆设,观赏而已。其必然导致上行而下不效,奸佞之臣篡权夺势,陷君主于无权无威之地。因而韩非尖锐地指出,桀之所以制天下而亡,是因为势重而非贤能。

君主独揽大权,不可分权于臣下,主张君王集权,国君就代表国家具有无上的权威,拥有最高的权力,此权力由君王独揽,不可旁落,否则君王就成了傀儡。君王利用赏罚来牢固权势,掌握赏罚大权,就有了权势。在一定总体上,韩非子认为君王在治理国家的方略上,把提倡法律,重视君权,善于权术等结合起来,这样才是最有效的治国方略。

总之,韩非从“法”、“术”、“势”三个方面阐述了他的君权主义思想,以为三者不可偏废其一,应相互渗透互相交融,“势”是“法”的前提和依靠,有“抱法处世则治,背法去势则乱”[8]之说。“法”与“术”又相互依存,“法”是强制性的政策,显于外,而“术”是在“法” 的基础上巧御臣下,藏于内。因而韩非子“法”、“术”、“势”的帝王之术不仅给统治者创建了一套完备的法律制度,并且给了他们驾驭臣下的有大智慧的操臣术,使君主轻松地达到携黄老而无为可天下太平的神话境地,并将这种治国之术熔铸于长达两千年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的体系之中。

二、韩非子君权主义思想与现今制法思路的比较

吉首大学毕业论文

(一)主体

君主是法的规定物,还是法是君主的手中物,这是判断法是否具有民主性的基本标志。韩非一方面劝说君主要尊公利抑私便,另一方面他又直截了当地宣布国家是君主的工具和私物,《外储说右上》说:“国者,君之车也。”国家只是君主的一具马车。韩非把天下完全视为君主的私囊之物。可以看出,韩非子还是重在维护君主的利益。

韩非子是一个极端君主专制制度的支持者,在他眼里,法不可能摆脱工具、手段的命运,他要求君王守法并不表示他认为君王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君王可以超然于法律之上,只不过不要随意破坏法令,要做出遵纪守法的样子来示范臣下,以塑造法律的威严。

为使所有人都能遵法、守法、以法为路,法要详细具体。《八说》曰:“书约而弟子辩,法省而民讼简。是以圣人之书必著论,明主之法必详事。”也就是说,书的内容太简约,弟子就会发生争论;法律条文太省略,民众就会争论不休而轻慢不拘。除此之外,法还要明,要公之于众。《难三》说:“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这样,举国上下,事无巨细,一切决断于法。法令是国君制定的,国君也应该依法令行事,《问辩》说道:“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还一再批评君主不按法令行事的弊政,指出这是亡国之政。有人根据这点认为韩非思想中包含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乍然一看,似乎有这种味道。其实,在“人人”中是不包括“君主”的。《扬权》说得很清楚:“道不同于万物,„„君不同于群臣。”事情很清楚,在韩非那里不存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是在君主面前,人人要绝对服从君主。韩非把法绝对化,也就是把君主绝对化,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法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君主颁布了法令,人人要遵从。那么臣属的作用是什么呢?臣的职责是贯彻法令。韩非借孔子之口说道:“吏者,平法者也。”官吏的任务是固守法,不得越雷池一步。违法固然要重罚,法之外立功也要罚。所罚的不是好事或立功本身,而是因为与人主争名。《八经》说:“明主之道,臣不得以行义成荣,不得以家利为功。功名所生,必出于官法,法之所外,虽有难行,不以显焉;故民无以私名。”一句话,一切功德、美名、桂冠,都只能戴到君主的头上。从而,我们也看出,韩非子的法治其实是一种人治。

由上可以看出,法家所实行的法治与民主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毫不相干,法家的法治只是君主专制的手段。法治与民主不是必然连在一起的。而现在的法律具有普遍性,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和韩非的法不同,它的主体是人人,即所有公民。它是维护民主的一种手段,谁都无法凌驾于法律之上。无论身在何位,权利有多大,都要受到法律的制约。即使是统治者、高官,只要触犯法 4

吉首大学毕业论文

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目的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在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他的君权主义思想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韩非的“尊主为首,安国、利民在次”的观点也再次让我们看到,他的思想是以君主为主,上文也提到,“国者,君之车也。”国家都只是君主的一具马车。从而,可以看出,在韩非子的思想中,重要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法,也只是通知这维护通知的工具。

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在政治书中就学过,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我国通过建立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在现在看来,人民群众有着主体地位。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现在的法,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

总之,韩非子的君权主义思想中的法,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是为了维护君主的利益。而现今的法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途径

要达到上述目的,维护主体的利益,就一定要有途径。一般,达到自己的目的的途径都会有几种,而现在,就韩非的君权主义思想和现在制法思路的宣传渠道和奖惩机制两种途径分别进行对比分析。

1.传播渠道

《难三》中,韩非说:“法者,编著之于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也。故法莫如显。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之也”。韩非子主张广泛地宣传法律,要做到妇孺皆知,这和他所论及的法的公开性相照应,要使得法律成为人们思考问题、言行举止的唯一标准和规范。这种知法守法的思想,有助于国家秩序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使人人都能自觉遵纪守法,不做违法的事情。大家也只有知法,才能知道哪些是法律的范畴,不能去碰触,才能知法、守法、维法。在当时,法,编著于图籍,颁布法令后,由官员一级一级下达,分布到全国各个地方。由官府发布公文贴出来,让百姓知道。

吉首大学毕业论文

而现在,社会飞速发展,宣传的途径层出不穷。如:印发法律知识传单、书籍,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录制法律声像作品等等,当然,在现在这个互联网当道的社会,也少不了互联网的宣传,如制作法律方面的网页等等。社会的发展,让现在的法律知识能够得到更好的宣传。

2.奖惩机制

在韩非子看来仁爱慈惠与法相对立。法术要求按规范化的规定处理问题。仁爱慈惠则以同情心为基础,表现为人治和心治。以同情心亦即个人的情感为基础处理事物,必然是随心而定,而没有客观标准。《奸劫拭臣》说:“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难三》也说:“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也就是说,以恩赐作为治国手段,无功可以得赏,有罪可以免罚,这是法制败坏的原因。人们都喜欢高谈仁爱而厌恶残暴,其实在韩非看来,仁爱与残暴都是亡国之道,仁与暴是心治的两个极端,仁者与暴者并无本质的差别,他在《八说》中写到:“仁暴者,皆亡国者也”。就实而论,韩非这种见解是相当有道理的。因为舍法而从心,失去了政治标准,在无标准的情况下,与其把仁义与残暴视为对立,不如视为一个问题的两方面。因而,韩非子倡导轻罪重罚。韩非提倡的法治,实际上是刑治,认为治国必须用重刑,重刑可以治国。然而,在现在法律中,就没有这么严苛,不必要轻罪重罚,依据法律,根据具体情节来判定罪行。

韩非在《初见秦》中说:“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即作为臣子,不忠,就应当死,言论不当,也应该死。而在现在,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相对于韩非的法,现在的法具有言论自由权。再如:在韩非子所处时代,杀人就要偿命,无论杀的是什么人,都要偿命。而在现在的法律中,会根据具体情况,如果是正当防卫、或者误伤,就会根据当时的情节来定罪。因而说,现在的法律还是比韩非子分轻罪重罚要人性化。

至于奖励,以前是加官进爵,奖励农耕,金银等,其实,跟现在的奖励也大同小异。现在主要拿军功进行一下对比。

秦朝设了二十级军功爵位制[10]。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敌军的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证据是敌人的人头(首级)。就是说在战后,把敌人的人头砍下来,带回军营。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甲士”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释放。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杀敌人五个“甲士”可拥有五户人的仆人。打一次胜仗,小官升一级。大官升三级。而现在我国军官军衔设三等11级。1963年9月总政治部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时 6

吉首大学毕业论文

立功条例(草案)》和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等军事法规中,都规定了立功的原则、等级、标准、批准权限、评定方法和奖励方法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功章分为:一等、二等、三等,每年评定一次,通常由群众评议,党委(支部)和领导机关审查批准,必要时可由领导机关评定。评定后,庆功报喜,授奖,并授予军功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第十六条规定:“个人或者单位遵守纪律,在作战、训练或者其他工作中的某一方面表现突出,取得优良成绩或者被评为优秀士兵的,给予嘉奖。”第三十条 规定:“奖励必须根据个人和单位执行任务的客观条件、事迹、作用和影响的大小,全面衡量,按照本条令规定的奖励项目、条件和程序,及时、正确地实施。”相比之下,可以看出,这跟秦朝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还是有着相似之处的,都设有等级,都是依据所做贡献进行奖励。

三、结语

韩非的全部政治思想,是以加强君主独裁和维护君主利益而开展的,这是韩非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他以“法”、“术”、“势”为核心的君主专制集权思想,把尊君卑臣,严刑峻法,皇权至上推向了顶端,为历代统治者精心铸造了一柄统治人民的利剑,一辆控制驾御群臣的战车,只要帝王在它的指引下厚黑而用,就完全可以无为而治,他这一主张无疑符合君主的口味,在国家四分五裂,诸侯争霸的时代是具有现实意义并且实用的,但是他把君主公开置于与一切人对立之中,从而又使君主陷于孤立,这并不能满足统治者长治久安的需要。他最真实地揭开了君臣、君民之间关系的帷幕。不揭开这个帷幕,双方都缺乏自觉性,遭了殃都不知道原因在哪里;可是一旦揭开这个帷幕,又使双方处在了恐怖之中,这对维护君主的统治带又带来了副作用。中华上下两千年,封建君主一面标榜儒家的仁爱厚义,一面用血淋淋的双手推行法家的残暴之术,这是不行的,应该将儒家思想的仁爱与之想结合,这就是统治阶级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所以,放眼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决不能重倒前人的覆辙,要牢牢树立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思想,把人民利益永远放在首位,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长久而不衰。

注释:

[1] 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第98页 [2]王应麟著《三字经》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页

[3]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第84页 [4]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第542页 [5]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第957页 [6]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337页 [7]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第998页

吉首大学毕业论文

[8]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001页 [9]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第836页

[10]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从低到高”:公士、上造、簪枭、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大庶长、关内侯、彻侯

参考文献:

[1]王应麟著《三字经》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2]蒋重跃《韩非子的政治思想》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江荣海《论韩非的人治思想》 北京: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三期 [4]王先慎、钟哲校点《韩非子集解》 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5]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

第二篇:韩非子管理思想

韩非子管理思想

班级:10会专五 姓名:韩觉锐 学号:100322522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此前各位法家思想家如申不害、慎到、商鞅等人的思想,而且也广泛吸取了儒(荀子)、道(老子)、墨(墨子)等学派的精神成果。兼容并蓄,深入的思考和清晰的表达,铸造了韩非子管理(治世)

思想的独到价值。

一、韩非子的管理思想概述

和所有的法家思想家一样,韩非子也是旗帜鲜明地把富国强兵作为国家管理的直接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韩非子提出了

如下管理原则和手段:

首先,构建权责明晰的层级关系。韩非子认为,君主的责任就是选好官员,并以赏罚加以督察,而不是事必躬亲,事事亲力亲为,即“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韩非子·定法》。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皆出《韩非子》)因此,韩非子明确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认为“圣人不亲细民,明主不躬小事。”这才是当好君主的策略。在此基础上,政府的管理应当进一步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有智慧的最高管理者,只要掌控住包括权力枢纽在内的原则性的东西,则自然会使下级各部门围绕基本原则与要求开展工作。上级把握原则,下级处理事务,一切都由此而井然有序。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超五帝,侔三王”的伟业。

第二,依靠法治。法治的思想是包括韩非子在内的所有法家的核心思想。按照韩非子的理解,法是管理国家的基本手段,即“法者,王之本也。”国君如果能够依赖法术治国,则国家富强,反之,国君如果放弃法治,则国家的管理必定会陷于混乱:“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不仅普通君主如此,即便古来圣王,其在管理上取得的成功,归根到底也是因为依靠法治。因此,中常之主,只要遵守法制管理国家,就可以维护国家的安定:“释法术而心治,尧不能正一国„„使中主守法术,则万不失矣。”

第三,执法必须强势。执法是推行法治的关键,因此,必须强力而彻底。一方面,必须毫不留情、坚决果断地打击那些违背法令、胡作非为的豪强和权贵,即“法不阿贵,绳不屈挠„刑过不避大臣”;另一方面,官员在执法时要有强直的品格,即“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第四,厚赏重罚。韩非子认为,君主推行法治,所依赖的基本手段或工具就是赏罚,他称之为“二柄”。因此,“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厚赏有意外之喜,因此能真正有效地起到劝善的作用;而严刑重罚就好像是让人面对一块烧红的金子一样,即便充满欲念,但也不敢伸手去拿。在此基础上,韩非子还提出了“重轻罪”策略,即通过加重对轻罪的处罚,而防止百姓犯轻罪。轻者不至,重者不来。这便是韩非子所谓“重刑止奸”,“以刑去刑”的思维。

二、韩非子管理思想的价值

韩非子管理思想的大致轮廓略如上述。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韩非子管理思想仍然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第一,韩非子所提出的一些具体的管理技巧和管理艺术,仍有现实的借鉴价值。例如他关于循名责实、信赏必罚、善用刑赏二柄的主张,和现代管理的精神就十分相近;他的术治思想所体现的领导艺术,也值得领导者学习体会。

第二,韩非子的一些寓言和比比皆是的格言,也有极高的管理提示价值,有助于管理者整合各种相关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巧,进而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例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狗恶酒酸、画鬼容易画马难、滥竽充数、自相矛盾等等。

第三,韩非子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论述人性恶的思想家,虽然其思想难免偏颇,但是,他对人的逐利本性的观察和论述,应该说,是深刻而犀利的,颇能发人深省。2000多年后,欧洲的傅立叶才有了类似的论述,这让人不能不感佩韩非子

智性之高。

第四,最重要的是韩非子的思维方式带给我们的启示。其一,韩非子的整个行文和论述,体现出目标明确,而整个思维又紧扣目标的清晰脉络。也许正是因此,我们在读韩非子时,才一方面有犀利痛快之感,另一方面又有明显的偏狭的缺陷感。但不论怎样,韩非子所展示的恰恰是追求事功者最典型的思维方式,对于今天的管理者而言,这是值得认真借鉴的。其二,重赏重罚、以刑去刑的思路。法家重赏重罚的主张和他们在变法实践过程中的严刑峻法使得法家留下了刻薄寡恩的历史形象,但事实上,法家的以刑去刑使得多数人成了守法的良民。其三,韩非子在系统论述人的逐利本性的基础上,为管理确立了一个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基本目标,这便是让每个人都成为不做坏事的守法之人,而不是像儒家倡导的那样,让每个人成为有道德的好人。应当说,儒家的目标是一个理想化色彩极浓、管理难以完成的设想,而法家的目标则是现实的、管理可以完成的任务。在管理思维方面,儒法是完全不同的,但却是可以互补的。汉代以后,阳儒阴法的策略便成为一种主流的统治策略,标志着古代管理思想的真正成熟。

总之,韩非子的思想是一座常读常新、取用不尽的管理精神宝库,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珍惜。

第三篇:韩非子法治思想

韩非子法治思想及其历史影响刍议

杨璞玉

滕海滨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摘 要: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体系。韩非子法治吸收了老子的道本论,继承了荀子性恶论思想,总结和发展了先秦法家思想,其法治思想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着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的历史影响,本文从韩非法治思想的内容、来源入手分析其历史影响,以期为今天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方法。

关键词:韩非子 法治 理论来源 历史影响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汉朝以来,虽然儒家思想开始占据社会政治的主导地位,但经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却呈现出了更为明显的儒法合流趋势,因此,法家思想并没有退出社会政治舞台,而是依托着儒家,通过儒法互补,在历史的长河中体现着其应有的思想理论价值,于今乃于历史发展的未来,都有着可资借鉴的启悟方面。当然,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也有其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具有珍重历史同创造未来相统一的品质,让有进步意义的优秀思想传承下去,以成为我们社会不断探求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和方法。

一、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来源

(一)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身处战国末期,诸国争雄,战乱不断的时代背景下,所以其思想的落脚点就是要富国强兵,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以法治国,这也是韩非子思想的[1]核心内容,他认为“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突出表现了法治对于富国强兵的重要性。其法治思想基本内容就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抱法”:法令乃衡量民众行为的客观尺度,它必须公开、详实、稳定,尤其强调要公开。韩非子认为“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要使“境内卑贱莫不闻知”,制定法令必须要“书约而弟子辩,法省而民讼简,是以圣人之书必著论,[2]明主之法必详尽事”,并且法令要“法莫如一而固”。即法令必须要简省明确、内容详实、言以服人、稳定如一,这样民众守法就不会有争辩,儒生就不会钻空子,君主就可以用法令治理国家。

第二,“行术”:实行“刑赏二柄”,遵循“法不阿贵”的原则。韩非子说:“无威严之势,[3]赏罚之法,虽舜不能以为治”。他认为没有权势和赏罚规则,即使是圣人也无从治理国家,[4]并且赏罚要遵循“赏不加于无功,而诛必行于有罪”。君主利用好赏罚工具,就能使臣民忠实于他,这样就可以达到“制”民、“御”民的目的。在推行刑赏二柄时,不能有等级差别,即要“法不阿贵”。《韩非子·有度篇》曰:“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诚有功

[5]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在韩非子看来,惩罚不能偏袒权贵,行赏不能遗漏百姓,君臣百姓之间要不避亲疏,不分贵贱,一断于法。收稿日期:2010-12-29 作者简介:杨璞玉(1989-),女,汉族,宁夏吴忠人,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外国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东方哲学;滕海滨(1969-),男,汉族,山东烟台人,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的相关研究。第三,“处势”:强调“重刑”是韩非子“造势”的最重要方法。他认为君主应该推行“明

[6]赏严刑”的赏罚方法,因为“夫民之性,喜其乱而不亲其法”,对这些“喜乱”之民,就无须讲仁慈和恻隐,也不该指望他们能自觉向善,因此,君主就必须用重刑让他们慑服于刑法、忠实于君主,也就是韩非所说“刑重者民不敢犯”,这样的重刑罚虽然残忍但却是治理国家的长利之道,它能够维护和巩固好王权,始终保持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

上述三者抱法、行术、处势联系非常紧密,韩非子认为“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

[7]于下”,君主“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三者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没有权术,虽有权势和法令则无法知道有奸臣;没有权势,法、术就无法实行;最重要的是没有法令,便会无规则以行事。因此韩非子认为这三者之中,法最为重要,术、势则是以法治国的方法,所以他强烈宣扬用以法为主,抱法、行术、处势有机结合的法治思想来治理国家。

二、韩非子法治思想的理论来源

韩非子法治思想产生于战国末期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家思想为他的法治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活水源头。他的思想是虽出入各家,但又不同于各家,韩非子在对诸子思想继承的基础上又对他们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发展,形成了其系统的法治理论体系,这主要体现在其对本体论、人性论以及前期法家思想三个方面的继承和发展。

1、韩非子“以道为常,以法为本”的法治思想的本体论基础——对老子道本论的扬弃 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就必有其思想体系的哲学基础,否则就是空中楼阁。韩非子博大精深的法治思想体系也有其坚实的哲学本体论根基,即韩非子所谓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这是对老子道本论思想的继承。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他一方面认为道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本源及存在、发展的本质和依据;另一方面主张“道法自然”,将道和以道为依据的万物的特征和存在状态归结为“原本如此”之“自然”。韩非子继承了老子的道本体论,他

[8]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物之所稽也。”并且他认为道与法的关系就是“以道为常,以法为本”,即道为法的理论支撑和本体依据,法的存在皆合道性,乃出于自然,道的统一赋予法以形而上学的保证,使法获得了神圣的意义。

与此同时,韩非子发展和改造了老子的道本论,他引入了“理”的范畴,并由此引出了道君同体的思想,这就为他的以法治国的政治思想找到了哲学依据。他认为万物都有其“道”的特殊性表现,即“理”。他说:“短长、大小、方圆、坚脆、轻重、黑白之谓理”、“万物各

[9]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道理相应”,“理”和“道”的关系就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道通过具体实在的“理”表现出来,如此,则韩非子的“道”便消解了老子的“道”的玄之又玄,这正是韩非子对老子的玄虚的“道”的一种扬弃。然而韩非子“以道为常,以法为本”的本体论最终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他提出道君同体的思想,宣称“道”只能为君主所掌握,英明的君主只要掌握了“道”,就能够知道万物的根源和成败的缘由,他赋予君主以道的高度,认为君主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君主与臣民的关系就如同道与理的关系,所以君主要无为,而使臣民无不为,君主只需掌握法、术、势,从而达到统治臣民的目的,这其实就是“缘道理以从事”。韩非子的法本体论最大程度的为其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法治思想提供了哲学依据。

2、韩非子“好利恶害”的法治思想的逻辑起点——对荀子性恶论的继承与超越

韩非子师出荀子,深受荀子“性恶论”思想的影响,他们身处征战不断的战国末期,如何能富国强兵成为了他们各自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目的之一。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主张人天性好利恶害,但却走向了不同的思想学派,因此,可以说师徒两人是同出一辙并又是殊途同归的。这就表现在了韩非子对其师“性恶论”思想的继承与超越两方面:

首先,韩非子继承了荀子人性本恶的思想。荀子认为“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人“生而有好利、生而有疾恶、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10],荀子将人性之恶归其“本始材朴”的本能欲望。关于人性,韩非继承了荀子“人之性恶”的基本思路,提出“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属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11]不免于欲利之心。”,韩非认为人都有求生存的本能,这种本能决定了人趋利避害的本性。所以韩非子思想的出发点与荀子是同出一辙的。

其次,韩非子人性论思想更有价值的则是对荀子思想的超越。荀子虽承认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但他仅仅看到由此导致的争夺生,辞让亡,残贼生、忠信亡等负面影响,没有看到人趋向欲利所暗含的正面作用。他强调要通过“化性起伪”使得“人人皆成尧舜”,即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使人性向善。而韩非子则深化了对人性之恶的认识:一方面他拓展了荀子对人性的价值评价,认为人的自利除了有其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还有其不可小视的正面作

[12]用。他说:“人臣挟大利以从事”,即人的自利可以通过君主的“刑赏二柄”促进人积极主动的自为,让臣民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最大程度的获得他们所求,从而达到国家的有序治理;另一方面荀子的“性恶论”始终是维护儒家道德礼仪的,他有着和孔孟相同的价值倾向:对仁义的敬仰、追求和肯定。所以韩非子批判荀子的“礼治”,他认为荀子思想脱离了实际,“礼治”不是治愈社会混乱的良药,人的恶的本性不会因为礼仪教化而转向善,只凭借人自觉的道德约束来维系社会生活、结束战乱是靠不住的,因此韩非子强烈主张不务德而务法,法出于道之自然,而礼乐教化纯系人为,并坚信惟有强力的法治才能够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3、韩非子抱法、行术、处势不可一无的法治思想体系——对先秦法家思想的总结和发展

韩非子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治思想必然离不开对先秦法家思想的继承和总结,他深刻分析了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抱法”、申不害“行术”和慎到“处势”的法治思想,认为他们的思想“皆未尽善也”。商鞅主张抱法,认为君主要“秉权而立,垂法而治”[13],才能国富兵强,韩非子认为抱法却不行术,君主则“主无术以知奸”,帝王集权就会旁落;申不害强调行术,认为君主必须用术隐藏个人好恶,以免臣民偷窥到君主想法,才能统治住臣民,韩非子认为“徒术而无法”,则不能给群臣百姓提供客观的行为准则,就会造成[14]“臣无法则乱于下”;慎到主张“处势”,他认为“民者固服于势,势诚易以服人”,所以君主必须以势服众,韩非子批判其只“重势”而无“法术”,如果君主之势不结合行之有效的实践准则和方法,那么君主的权威则得不到巩固和维护。

韩非子分析这三者思想虽未尽善,但其却相互补充,联系紧密:“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君主“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三者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所以他总结了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思想,主张坚持以法为主,同时又必须兼顾行术和处势,这样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维护封建君主专制为最终目的的以法为主,抱法、行术、处势有机统一的法治思想体系。

总之,韩非批判总结了先秦法家思想,形成了法家思想内部的优势互补,不仅如此,韩非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上,为法家思想建构了本体依据和心性依据,形成了一套道法统一、道理相应、法与性恶相互对待的完整的法治思想体系。

二、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历史影响

韩非子法治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对其所处的时代还是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影响包括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

(一)韩非子“法治”思想的进步性

从政治功绩方面讲,韩非子提出的法治思想内容强调抱法、行术、处势,其所抱之法要“书约而弟子辩,法省而民讼简,是以圣人之书必著论,明主之法必详尽事”,其法有着之前法令所不具有的完整性和强制性,这为秦朝的法治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成文依据,也为以后的各个朝代的法律制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成文借鉴;行术之术指出要秉持“刑赏二柄”、“法不阿贵”的品质,要求“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韩非子所指法律必须是人人平等的包括王权贵族,使得民众在心理上的心悦诚服的去服从法令,这在当时封建宗法等级森严的背景下具有着革新的精神和魄力;处势之势虽有重刑,但却力图极大程度的集中权力于君主、巩固君主专制、保护中央集权,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的目的,这对其所服务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目的来说,有很强的务实性和功效性。总体上说,在战国整体上战乱不断的历史背景下,韩非子法治思想对结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具有突出的进步意义,可以说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为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方案做出了贡献。

从思想文化方面讲,韩非子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有机结合“法”、“术”、“势”,将法家以法治国的法治思想不断完善,使法家思想系统化,尽显法于平治天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使源远的法家思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得以流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使在秦王朝灭亡之后,法家法治思想虽然没有成为后世中独立存在的主流思想,依然以“儒法合流”的方式得以延续,中国历代王朝表面上秉持的是以儒之礼乐德教治理国家的理念,但内涵却建立在法治基础上,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两千年以上。法家的治国思想与儒家的思想融合,形成了德礼刑政并举互补模式,成为中国数千年封建统治最基本的政治[15]模式。在思想观念上,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在诸家思想的较量中,弥补了儒、道等观念主义的思想所存在的缺陷,相比于诸子百家,他的思想更符合现实要求。

虽然韩非子法治思想有其进步性,但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受其历史局限性影响,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二)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局限性

首先,韩非子过分强调重刑,夸大法律的作用,忽视了人的权力和尊严。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主张君主应利用重刑造势,用严刑峻法来控制和制约人自利自为的本性,达到“去刑”的目的,所谓“刑重者民不敢犯”,这样君主才有足够的权势统治好国家。“民智无用”是思想在韩非法治思想中贯穿始终,人民只是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这便为重刑提供了存在的依据,而重刑主义本身严重的践踏了人的人格尊严,它是不得人心的,加之法律也不是完全被动的被人服从的,因为人是有主动行为的,极端的重刑使法律失去了公平公正,这样的法律就不会被人民心甘情愿的拥护和服从,更何况法律的作用也没有大到可以独立解决一切问题的份上,因为任何法律都离不开人的运作,正如王伯琦先生所说“韩非之论,始终任法,把人的因素,一笔勾销。„„倘说有了治法,不必要有治人,那是把白纸黑字的法的力量看的太大了”[16]。所以韩非子的法治思想过分夸大法律的作用,暴虐的重刑使世间天怒人怨,众而叛之,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

其次,韩非子法治思想对道德价值缺乏足够的尊重,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相背离。韩非子法治思想过分重视法的客观强制性,但忽视了对道德价值的尊重,早在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之前,就有儒家所崇尚的礼乐文明,它是对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继承,礼乐文明和道德教化是“天时”、“地利”以求人和的农耕文明发展的必然向度,因此,重视礼乐教化有其客观的必然性。礼乐文明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统治者所青睐和标榜的治国理念,已积淀为文化传统内部的深层底蕴。尽管三代文明传统和儒家的德治思想也有其不合理之处,但却相对于法家思想而言更符合文明传统和建立大一统社会,实现社会关系和发展的需要。法家思想对结束战乱、一统天下虽功不可没,但其政治主导的地位和作用却是特定的,是春秋战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出于整顿经济,富国强兵,使其在战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和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选择,秦的统治便是一个历史的典型例证,秦凭借法家思想得以强盛,并最终统一天下,然秦的统治者并未意识到法家思想与传统农耕文明的抵触,相反“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为实现“唯法独尊”而“焚书坑儒”。这也正显示出了法家思想的局限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韩非子主张以法为主,抱法、行术、处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他的法治思想来源于对老子的道本论的吸收,荀子性恶论思想的继承,和对先秦法家思想的总结、发展,当然由于他所述的历史背景,使其法治思想具有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影响,所以我们要以辩证的态度,将珍重历史同创造未来相统一,批判的继承他的思想,吸取其积极的思想,不断反省消极思想,要重视民主、民生和以德治国,这对于今天完善民主法治建设、实现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丁辛百.名家讲解韩非子[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8,第40页 [2] 丁辛百.名家讲解韩非子[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8,第552页 [3] 韩非子.韩非子·奸劫拭臣[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第72页 [4] 韩非子.韩非子·奸劫拭臣[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第76页 [5] 韩非子.韩非子·主道[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第4页 [6] 丁辛百.名家讲解韩非子[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8,第613页 [7] 韩非子.韩非子·难势[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第174页 [8] 韩非子.韩非子·解老[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第17页 [9] 丁辛百.名家讲解韩非子[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8,第188页 [10] 荀子.荀子·性恶篇[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第21页 [11] 韩非子.韩非子·解老[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第93页 [12] 韩非子.韩非子·六反[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第46页 [13] 商鞅..商君书·垦令[M].北京:中华书局,2009,第47页

[14] 丁辛百.名家讲解韩非子[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8,第569页

[15] 张亚娥.法家法治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其评价[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第51页

[16] 姜腾兵.韩非法治思想的道德审视[J].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7] 伍永忠.韩非“法治”思想的哲学分析[J].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8] 关立新.韩非子思想研究[J].黑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9 [19] 孙 颖.韩非政治哲学思想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第四篇:思想主义

思想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这一理论体系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发挥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作用,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同样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指引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创建了新中国、建立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化建设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指引。要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与风险,必须始终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各国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完善了党和国家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我们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实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得到巩固。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上,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比如,宣扬极端自由化、全盘私有化等主张的新自由主义;宣扬指导思想多元化、“三权分立”、多党制等西方民主思想的民主社会主义;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宣扬否定革命、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成就等观点的历史虚无主义;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具有普适性和永恒性的思潮等。这些思潮,或以与马克思主义完全对立的立场观点来出现,或以割裂、曲解马克思主义的形式来出现,或利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某些挫折、失误来出现,或打着“学术探讨”、“还原历史”和“价值中立”等名义来出现。这些思潮,尽管说法不同,具体观点不大一样,但实质都是要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党和人民历经艰辛曲折、付出巨大历史代价而选择的正确理论和道路。正如邓小平同志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不能搞资本主义,如果搞资本主义就会天下大乱,中国就会变成西方大国的附庸。”同时,也有人无视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质疑改革开放政策、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此我们也要有清醒的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切实做到在复杂的形势中不忘记根本、不迷失方向,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始终保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广泛深入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积极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舆论和文化产品占领各种思想文化阵地,唱响主旋律,进一步形成主流思想文化的强势,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五篇:浅谈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及意义

浅析韩非子的“法”

作者:马娟

时间:2012--06--05 论文关键词:法治 原因

内容

意义 现代法制建设

论文摘要: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他把法家的理论推向了高峰,其思想包括法、术、势三个部分。韩非子以主张“法治”著称。在韩非子看来,造就人为之势必须依靠法治,因为法律是统一人民思想行动的最好工具,“一民之轨,莫如法”.[1]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韩非子的“法”的思想。本文首先阐述了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形成原因和主要内容,继而论述其法治思想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一、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形成原因。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的形成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基础。

1.历史背景。

韩非子出生于韩国,韩国在当时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韩非子作为韩国的公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能够变法图强、壮大国力,但始终未被韩王采纳。这使他非

常悲愤和失望。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同时,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韩非子生活于战国末期,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标志着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己经有了很大发展,产生了新兴的地主阶级。新兴地主阶级为保证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不断地运用自己的实力和权利,改革传统的社会制度、社会观念、经济制度,使封建生产关系日益巩固和发展。政治上,周王室东迁以后,势力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各诸候国为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兼并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大国之间争霸。“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己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取代。礼制己不能治理天下,法治观念逐渐兴起,并被各诸侯国所实行。随着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逐步形成,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最尖锐而集中的则是建立、巩固封建制同维护与复辟奴隶制的矛盾。在这种急需加强君主集权,巩固封建制度的社会客观历史条件的呼唤下,韩非的法治思想也就应运而生了。

2、哲学思想基础。

韩非的学术渊源主要在于道、儒、法,韩非子对它们分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与吸收,并加以融会贯通,作为其法治思想的哲学基础。其中道家思想和商鞅变法对其影响较大。韩非的整体思想归本于黄老之学,韩非以老子思想为旨归即其理论基础以建立自己的学说体系,韩非认为道是万物之始,因此所以成万物的是道,成万物之理

者也是道,而法是顺于道而立的,所以法可以在客观上稽核万物之是非,人主执法以行,则所宜守之道备。此外,他有选择地接受并发展了前期法家思想,综合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术治,慎到的势治理论,提出了一套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专制的统治术。[2]

二、韩非子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1、法的定义

所谓法,是指在官府中明确颁布的成文法令,使刑罚和赏赐在人民的心中都有明确的标准,慎重地使用和遵守法律则能受到奖赏,而惩罚是对于那些扰乱法令的人的,这就是群臣必须遵循的。[3]

2、法治对象

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以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4]

3、法治核心

韩非所崇尚的法治,即所谓“事最适者”,就是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主专制服务,其核心就是通过立法令、行法令,达到“尊公废私”,而所谓“公”,实际上就是帝王。法律为君主所设,其基本原则当然要体现君主利益而废止臣民的私利,实现“利出一孔”的一元化的国家体制.[5]因此,法律对于官员来说就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这实际上也就是要求臣民的一举一动必须绝对符合法律的要求。当然,韩非还认识到,真正的法律不只是最大可能地限制人民,3

让他们不敢说,不敢做,而且应该“禁其心”,从内心惧怕法律,不敢违法。

(四)法治方略。

“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托天下于尧之法,则贞士不失分,奸人不侥幸。”“立法,非所以背曾、史也,所以使庸主止”[6]法律分明了,那么贤能的人不能够掠夺无能的人,强者不能够侵犯弱者,人多的不能够侵犯人少的。把天下置于类似尧的严明的法治之中来管理,那么正派的人不会失去他应得的待遇,奸邪的人不能侥幸逃避应得惩罚。建立法制,并不是用来防备孝廉之士的,而是为了使平庸的君主能够禁止盗窃的贪鄙小人的。可以看出,韩非子强调法治分明,制法严明。

三、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历史意义。

1、积极意义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在当时的大动荡的春秋战国时代,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利益,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反映了新型地主阶级变革现实的要求,为政治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符合当时社会发展潮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政治的稳定。

首先,在当时,新兴地主阶层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大多出身卑微,不享有贵族特权,但随着他们经济地位的上升,他们要求在政治上与贵族阶级平起平坐,而韩非子的“法不阿贵”思想,正好符合了新兴地主阶级变革现实的要求,其法的平等思想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的封建国家—秦朝,就采用了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在文化方面,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使得民众生活安定,国家稳固而统一。法的思想对秦国中央集权的加强,国家的统一,统治的巩固和封建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有力地促进了历史的发展。2.消极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制约,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是不可能真正实现平等的法治精神的。一旦统治巩固,就必然会以新的特权代替旧的特权,以新的专制代替旧的专制。其次,韩非子所提倡的“法治”是地主阶级利益的剥削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与人民的利益根本对立的。其主张对人民实行严刑峻法的残酷镇压,这是由其剥削阶级本质所决定的,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其实质是为了维护君主至上的一家一人之私利的统治权。韩非子不仅强调最大限度的约束臣民,还要让他们从内心惧怕法律,以至于达到“谈法色变”的程度,这样就会使臣民处于提心吊胆的状态,即使想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也会因为法的严格而噤若寒蝉,这样就易导致统治者的暴政。秦二世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一人犯罪,株连亲族、乡里”,致使数万人成为囚徒,人民惶惶不可终日,终究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暴发,一举推翻了秦王朝的暴虐统治。所以,法治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

四、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与现代法制建设。

(一)两者之间的传承

法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的文明程度,一个国家能否顺利走向法治,在相当程度上受其历史文化的影响。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强调法律在政治和社会中的规范化作用,这与我国当前建设的法治社会有相同的地方,对推动现代法治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两者之间的不同

(1)现代法治讲求的是法律至上,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允许有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权和个人。而韩非子的法,是强调君权至上,它是除国君以外的法治,具有君主专制色彩。所以法家的君权至上与现代法律至上的理念是不可调和的。

(2)现代法制建设强调权利平等,权利平等是指全社会范围内人们的权利是平等的,是承认所有社会成员的法律地位的平等。而韩非子的“法不阿贵”,从表面上是在强调权力平等,但它只是带有平等色彩,它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1]、[5]赵沛《韩非子》珍藏本 中国少年出本社

2004年版

第13 页

[2] 盛广智 《韩非子》译评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4年版(国文珍品文库)前言

[3] 赵沛 《韩非子》 珍藏本 中国儿童少年出版社 2004年版 第335页

[4]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第七节

[6] 张觉 等撰 《韩非子》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26 6

下载浅论韩非子的君权主义思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韩非子的君权主义思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韩非子的管理思想

    论韩非子的管理思想 摘要: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他融合法、术、势,主张法治。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

    韩非子法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范文合集

    王 颖:《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2008-12-05 12:39:37| 分类: 本科论文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王 颖 【内容提要】 战国末年韩非提出了以法来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的法治思......

    浅析韩非子

    百家争鸣之韩非子 ——浅析韩非子法治思想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由韩非子法家思想浅谈中国历史文化

    由韩非子法家思想浅谈中国历史文化 摘要: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或多或少推动社会的进步。在中国传统思想流派中,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在此扮演着很大的作用。“法家”韩非的法治思......

    7第七讲 法家思想:韩非子

    第七讲:法家思想一、韩非子的“计算社会”论人人都有“欲利之心”: ‚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解老》)......

    韩非子朴素的辩证发展思想(精选5篇)

    韩非子朴素的辩证发展思想 ──《中国哲学》学习体会杨 玉 龙“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关于发展变化的思想,虽然没有专门的论著,成系统的理论,但散见......

    韩非子名言[精选合集]

    韩非子名言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优秀的名言吧,熟记名言有助我们增加知识储备,打造语言亮点。名言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非子......

    《韩非子》读后感

    《韩非子》读后感 阅读《韩非子》一书,给我最主观的感受是其中的“阴冷”。似乎朝野中的一切都是针锋相对,不争个你死我活决不罢休:先看君主,虽然手握大权,身居高位,可因为担心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