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时间:2019-05-14 13:31: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第一篇: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郑风田:十八届三中全会重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从“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二以”到“四位一体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来健全城乡一体化的机制体制,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我国城乡巨大差距的核心原因是长期以来城乡要素的不平等交换,是农村资源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的结果,未来应该改变目前不平等的要素单向流动,允许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实行城乡互动的双重循环,让农民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昨日,众人关注、期望很高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文公报正式发布,虽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还需再等时日,但大政方针已现。公报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纵观公报全文,在三农方面又有哪些重要政策进展呢?

其一继续重申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其实已提了数年,尤其是上届三中全会,对土地政策迈出的步子很大,如给予农民长久的承包土地权等等。时光已过去五年,目前的确权颁证工作还没有完全解决,最新的一号文件相关部门给出的时间是五年,可见这个工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面临的难度。如何真正落实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还需要更多的实质性政策来推动。有关农村非农建设用地能否真正做到同地同权同利,虽然各地已进行了诸多试点,如果没有全国性的纲领性文件,城乡统一还会继续争论下去。

其二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从“二以”到“四位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公报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过去在新城乡关系,重点关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这次改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由过去的二句话变动四句话: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把以工补农变成一工促农,从原来的被动变成主动,而增加的工农互惠、城乡一体,能够更完成地构画出工农城乡关系,他们是一体,是需要双方互相帮助,而不是过去单向的帮助。

其三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报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这个内容也是此次公报三农方面最大的亮点。农民目前的整体收入中,来自财产权利的收入不足3%,这和农民拥有的巨量财产其实是不相适应的。农民拥有18亿亩耕地,还有2.5亿亩的非农建设用地,这个非农建设用地与城乡非农建设用地数量相当,但由于各种制度障碍,农村巨大的土地资产,目前基本上处于沉睡状态,还没有给农民带来财产性收入。农民在农村的房子在家让老鼠住,自己在城里打工却只能住老鼠窝。农民的宅基地、承包地不能进行抵押贷款,城市资金进入不了农村,农民只能陷入衰落之中。

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就应该打破目前的各种障碍,让农民的财产真正为农民带来收益。农民拥有的最大的资产是土地,通过确权颁证,应该允许农民进行抵押贷款,进行出租转让。应该逐步缩小征地范围与面积,允许农民带地迈向工业化与城镇化。改革开放之初,广东珠三角农民建设工厂用来出租出借,至今不但继续拥有增值后的土地与厂房,而且还得到巨大的借金分红。而后来全国一刀切的强制性的低价征地高价卖出,受益的只是地方政府与老板。仅征地一项,改革开放后几十万亿的土地增值收益离开农村,农民却受益不多。未来应该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土地的增值收益。

城乡要到平等交换也有很大的政策改进空间。我国城乡巨大差距的核心原因是长期以来城乡要素的不平等交换,是农村资源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的结果,未来应该改变目前不平等的要素单向流动,允许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实行城乡互动的双重循环,让农民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城乡二元结构是目前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也是我国城乡差距愈拉愈大的主因,这种制度不但使城乡生产要素交换不平等,而且形成一个巨大的抽水机系统,单向地把农村生产要素抽向城市:每年高考,数百万的农村青年通过考学离开农村,每年还有近千万的农村青年在完成义务教育后离开农村到城市及沿海地区打工,这些人力资源的输出几乎是单向的,回归的比例极低;另外农村大量的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及设在农村的金融机构网点输向城市,而农村居民因为主要财产承包地与宅基地难以进行抵押从而很难得到金融贷款;农村每年大量的土地被低价征收用于工业与城市建设,而给予农民的补偿却极低。目前巨大的城乡公共品服务“势差”更加剧农村宝贵的人力、物力、财力大量单向地流入到城市,农村失血比造血多,长此以往,只能造成城市畸形繁荣,农村陷入衰落。

过去几千年来我国城乡差距一直不大,主要原因是城乡双重循环制度在起作用。中国特有的科举制度让农村的有志青年通过赶考流到城市,退休之后一般还会告老返乡,解甲归田,置数亩良田,成为乡坤。这种城乡的人力双重循环使乡村不至于陷入衰落。我国目前出现的空心村等农村衰落现象都是因为单向的资源流动造成的,必须在制度上进行探索,让城乡要素实现平等交换,城乡互动,实现城乡双重循环回复的链接,让城里的人力、物力、财才也能够向乡村转移,从而真正地实现城乡一体化梦想

第二篇:十八届三中全会体会: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体会: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众人瞩目中于2013年11月12日顺利闭幕,审议通过了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最关心的是城乡一体化建设.从“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二以”到“四位一体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来健全城乡一体化的机制体制,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实行城乡互动的双重循环,让农民分享现代化的成果,促进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昨日,众人关注、期望很高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文公报正式发布,大政方针已现。公报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纵观公报全文,在三农方面又有哪些重要政策进展呢?

其一继续重申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其实已提了数年,尤其是上届三中全会,对土地政策迈出的步子很大,如给予农民长久的承包土地权等等。时光已过去五年,目前的确权颁证工作还没有完全解决,最新的一号文件相关部门给出的时间是五年,可见这个工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面临的难度。如何真正落实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还需要更多的实质性政策来推动。有关农村非农建设用地能否真正做到同地同权同利,虽然各地已进行了诸多试点,如果没有全国性的纲领性文件,城乡统一还会继续争论下去。

其二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从“二以”到“四位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公报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过去在新城乡关系,重点关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这次改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由过去的二句话变动四句话: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把以工补农变成一工促农,从原来的被动变成主动,而增加的工农互惠、城乡一体,能够更完成地构画出工农城乡关系,他们是一体,是需要双方互相帮助,而不是过去单向的帮助。

其三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报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这个内容也是此次公报三农方面最大的亮点。农民目前的整体收入中,来自财产权利的收入不足3%,这和农民拥有的巨量财产其实是不相适应的。农民拥有18亿亩耕地,还有2.5亿亩的非农建设用地,这个非农建设用地与城乡非农建设用地数量相当,但由于各种制度障碍,农村巨大的土地资产,目前基本上处于沉睡状态,还没有给农民带来财产性收入。农民在农村的房子在家让老鼠住,自己在城里打工却只能住老鼠窝。农民的宅基地、承包地不能进行抵押贷款,城市资金进入不了农村,农民只能陷入衰落之中。

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就应该打破目前的各种障碍,让农民的财产真正为农民带来收益。农民拥有的最大的资产是土地,通过确权颁证,应该允许农民进行抵押贷款,进行出租转让。应该逐步缩小征地范围与面积,允许农民带地迈向工业化与城镇化。改革开放之初,广东珠三角农民建设工厂用来出租出借,至今不但继续拥有增值后的土地与厂房,而且还得到巨大的借金分红。而后来全国一刀切的强制性的低价征地高价卖出,受益的只是地方政府与老板。仅征地一项,改革开放后几十万亿的土地增值收益离开农村,农民却受益不多。未来应该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土地的增值收益。

城乡要到平等交换也有很大的政策改进空间。我国城乡巨大差距的核心原因是长期以来城乡要素的不平等交换,是农村资源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的结果,未来应该改变目前不平等的要素单向流动,允许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实行城乡互动的双重循环,让农民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城乡二元结构是目前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也是我国城乡差距愈拉愈大的主因,这种制度不但使城乡生产要素交换不平等,而且形成一个巨大的抽水机系统,单向地把农村生产要素抽向城市:每年高考,数百万的农村青年通过考学离开农村,每年还有近千万的农村青年在完成义务教育后离开农村到城市及沿海地区打工,这些人力资源的输出几乎是单向的,回归的比例极低;另外农村大量的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及设在农村的金融机构网点输向城市,而农村居民因为主要财产承包地与宅基地难以进行抵押从而很难得到金融贷款;农村每年大量的土地被低价征收用于工业与城市建设,而给予农民的补偿却极低。目前巨大的城乡公共品服务“势差”更加剧农村宝贵的人力、物力、财力大量单向地流入到城市,农村失血比造血多,长此以往,只能造成城市畸形繁荣,农村陷入衰落。

过去几千年来我国城乡差距一直不大,主要原因是城乡双重循环制度在起作用。中国特有的科举制度让农村的有志青年通过赶考流到城市,退休之后一般还会告老返乡,解甲归田,置数亩良田,成为乡坤。这种城乡的人力双重循环使乡村不至于陷入衰落。我国目前出现的空心村等农村衰落现象都是因为单向的资源流动造成的,必须在制度上进行探索,让城乡要素实现平等交换,城乡互动,实现城乡双重循环回复的链接,让城里的人力、物力、财才也能够向乡村转移,从而真正地实现城乡一体化梦想。

第三篇:我国新型城乡关系及城镇化发展

我国新型城乡关系及城镇化发展

年级:2015级

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姓名:杨旺

学号:2015013165

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论文

我国新型城乡关系及城镇化发展

杨旺

(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学号:2015013165)

摘要:城乡关系是经济与社会关系中的重要关系之一,只有逐步改变传统农村和农村经济所固有的特征,不断调整历史上形成的城乡经济社会分割格局,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克服作为各自独立的城市系统与农村系统所必然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并为整个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而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和不断调整,我国已形成了新型城乡关系。关键词:城乡关系新型城镇化城市化农村

China's new urban and rural rela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Yang Wang(subject: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Number.: 2015013165)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lationship of economic and social relations, only to gradually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ountryside and rural economy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constantly adjust the formation of the division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the history, it can be possible to fundamentally overcome as a separate city system and rural system inevitably produces a series of contradictions,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economic and social system in broad prospects.After nearly 60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 adjustment, our country has formed a new type of relation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Key words: urban-rural relations new urbanized urban rural areas

引言

城乡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诸种经济与社会关系中的重要关系之一,它广泛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与互动关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等诸多因素在城市和乡村两者关系的集中反映。城乡关系是

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论文

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产物,自城市产生后,城乡关系便随之而产生。城乡关系的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健康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城乡关系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的进行调整,逐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乡关系。

一.城乡关系与城市化的关系

从城乡关系的角度讲,城乡关系与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是一种相互影响的正向关系

[8][20]

。当城市与乡村之间消除对抗,将关系调整为协调、平衡、融合的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关系时,社会经济就能较快的健康发展,并由此推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反之亦然。这是因为,在一定区域内,城市和其相邻的乡村共同组成一个区域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城市和乡村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这种依存和影响关系通过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技术信息等具体方式表现出来。同时,城市与乡村在资源上的互补性,在生态上的共生性,在经济上、发展上的相依性,也决定了二者在发展变迁上的互动共进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城市的发展和乡村的发展相互影响,二者任何一方的发展或滞后都会影响到另一方。在区域内,城市的发展变化,取决于自身以外的其他地域,主要是广大乡村的支持力度。乡村的发展虽然处于被动地位,但它却是一个区域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基础。在一定区域内,乡村的发展除了自身必须具备的条件外,与之相互依存的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和融合增长,其结果便是乡村的繁荣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近代中国城乡间的矛盾对立

[18]

关系的存在并日渐加剧,造成广大乡村经济的残破和农业生产者的贫困,导致近代城市的畸形发展和近代中国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受到诸多制约,使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无法得到必要的物质基础支撑,从而不可能健康、快速地得到发展。在认识到这些问题之后,在党的不断实践中新型城乡关系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为我国的经济再发展提供了平台。

二.建设新型城乡关系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土地权益和劳动权益缺乏保护

城镇化发展本是推动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手段。但是,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论文

一些地方不仅没有将城镇化作为实现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土壤,反而将城镇化当做解决城市扩张和建设用地紧缺的手段,为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和少数人的利益,将统筹城乡发展变成了“以城吃乡”,形成对农民利益的剥夺。这种剥夺突出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益遭到侵蚀,集体土地的终极所有者权利缺乏实质性保护,农民对土地的经营承包权得不到尊重,农村建设用地不能同市同价,市场将农村和农民分割开,不能将庞大的农村生产要素的发展动力充分释放出来。二是作为城市建设主力军的农民工权益缺乏保护,由于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以及区域隔绝的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导致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不能充分享受城市社会的福利,这些问题不仅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阻碍城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而且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公共资源和基本公共服务的缺失

从粮食生产上看,耕地数量日趋减少、水资源短缺加剧,种粮成本快速增长,粮食价格的并无明显增长,农民种粮比较收益不高,保障粮食安全的经济社会要素投入大,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不宽裕。从农村基础设施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交通、电力、与通讯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总量和规模较小、水平较低,基本设施及配套的功能陈旧、老化、落后甚至失效的问题比较明显,等级化、现代化、综合化、系统化程度较低,抗御大灾大害的能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较弱。从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市比较还有较大差距,城乡之间师资力量、教学硬件设施和水平、医疗卫生硬件设施和水平、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社会保障覆盖率和社会保障水平都存在很大差别。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着力解决农村公共资源和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欠账,迅速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能力的差距,加快推动城乡资源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7]

(三)支撑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治理的人力资源匮乏

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不仅是生产足够维系我国人口稳步的粮食和农产品,更要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率,为在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对未来农业产业和农村发展的人力资源体系提出了空前的高要求。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发展态势却是与这种发展要求相差甚远。一是现有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和中小学文化的人群几乎占到90%左右。二是从事农业专业化生产和农业科技研发的人才规模和质量都有差距,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三是农村劳动力

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论文

大量外出务工,留守人口基本为老弱病残,农村人口空心化进而带来农村产业空心化和农村社会治理的空心化。导致农村社区越来越丧失内生获得秩序的能力,恶化了农村的发展环境,对村民自治产生消极影响,使得农村自治有效性不足,政治治理弱化,无法有效提供公共服务,最终加剧农村两极分化,放大农村社会的衰败。

(四)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

城乡之间存在不同的生产要素,它们在区际间的自由流动,能够改变地区要素的不足,提高区域生产效率并促进区际经济的协调合作。但就近几年而言,生产要素在我国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流动呈现出单向净流出的态势,以土地为代表的生产资料单向净流失,对农地特别是耕地的占用,已经危及到国家粮食安全。

(五)农村社区建设与城市的趋同化

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双轮驱动,推动着乡村居住条件发生着变化,传统的分散式居住方式越来越多的被迁村并点,集中式农村社区逐步取代过去分散的村落,这种农村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推动着农村现代化进程,并帮助农民迅速融入到现代化。但是农村社区毕竟不同于城市社区,农业生产特性、农村居民的族群特征、农村社会的生活习俗以及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模式都和城市存在巨大差别,即便是集中式居住,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在社会管理、社区自治、社区文化等许多方面也需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建设和管理方式。而现有的农村社区建设中普遍存在社区规模过大,人均占地标准过高。部分地方把城乡发展一体化误解为城乡发展一样化,忽视了农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和功能互补。农村社区的定位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生活需求。为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的发展带来了不便。

三.为建设新型城乡关系的改革要点

(一)土地政策改革实现保护

土地是农村的重要资源,同样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但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问题确实矛盾突出。因此,在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完善和改革城乡土地制度,实现城乡土地一体化。实施土地政策改革保护,一保耕地,二保发展,三保权益。推动农村建设用地市场化,地定权、农民定性;农地农有、农地农用;家中有地,进退有据;土地收益,城乡共享。农村政策制度的改革创新需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发证。

(二)保护农民非农方面权益

农民权益保护的重点在非农方面权益的保护,将就业、教育及培训、医疗保障和养老保

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论文

障作为农民在非农方面的基本权益予以保障,避免和杜绝以户籍、土地为名剥夺农民现有和应有权利。大力提高农民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比重,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和土地流转保值增值,形成农民家庭性收入为基础、工资性收入为重点、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快速增加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城镇基础设施的落后给居民生活带了很大程度上的不便,造成农村环境不断恶化的现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就是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共享资源,均等资源。对于人们生活重要的交通,通信,电力等加强建设,不能满足于眼前,要有长远的眼光。不光有基础的建设更要让农民享有更高的生活享受,逐渐实现基础设施城乡均等一体化。

(三)以城带乡,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8]

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是根据对中国过去那种高消耗、高污染、城乡二元分割、不具备新型特色的城镇化模式进行改革;与我国当前的实际相状相结合,选择一条与我国情符合的城镇化道路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到以人为本,全面统筹,兼顾工业、信息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以科学为依据,以和谐为目标,采取高效的模式,朝着城乡一体的方向,保证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要以节约型城市建设为发展目标,全面提升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发展大城市规模,并带动周边小城镇,形成辐射效果,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为发展的根本核心,全面提升城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做到生产、发展、环保、生活的协调性发展。

四.新型城乡关系的“四新”特点

新型城乡关系与传统的城乡关系相比,新型城乡关系的“新”在阶段、理念、制度、途径等诸方面均有体现,具有很多鲜明的特点与优势:一是由城乡分离与对立向城乡融合转变的新阶段;二是由“城乡分治”向“城乡统筹”转变的新理念;三是由“城乡二元化”向“城乡一元化”转变的新制度;四是由“城市片面发展”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的新途径。[4]

(一)新阶段

城乡关系主要是指城市和乡村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关系,其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方式。城乡融合即“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

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论文

避免两者的偏颇和缺点”,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城乡关系的发展都经历了从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差别缩小在到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的过程。而我国自十六大以来逐步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城乡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新理念

理念是灵魂,指导人的行为,马克思认为,城乡关系的最终发展是“城乡融合”。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城市的政策,导致农村发展迟滞,因此,“城乡二元”发展必须向“城乡一元”发展转变,统筹城乡发展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对城乡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改变了“城乡分治”的观念,跳出了“从城市看城市,从农村看农村”的思维定式,处理城乡关系的理念发生了转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也已开始形成。党的十八大提出“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将“统筹城乡”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三)新制度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以户籍制度为核心、以城乡二元财政体制为特征的城乡二元体制。城乡发展二元化的症结在于制度的二元,为解决城乡制度的二元问题,需要完善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建立户籍跟着人口走、户口登记地与实际居住地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充分保障城乡居民平等享受一切权益;要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和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一体化体系,城乡居民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及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方面享受同样的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使其达到城镇低保水平,进城落户并符合城镇低保条件的,可与城镇低保户享受同等待遇。

(四)新途径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新时期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在社会发展战略上将城市、农村视为一个整体,使城乡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逐渐消除城乡差别,最终融为一体。城乡发展一体化既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要推进城镇化。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角度来说,新农村不在单纯的强调加快城市化,而是要实行城市支持农村的策略,改变以往过分注重城市发展导致城乡差别扩大的状况,新型城镇化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也不在是以牺牲农业、农村、农民以及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实现

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论文

共同富裕。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历史教训决定了我们在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的辐射作用,将先进农业生产工具、技术、生产方法、信息和高级管理组织及时转送到农村去,促进农村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为农村提供必需的工业品、文化、教育、咨询服务等,促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变革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概括地讲,我们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农村的发展问题,不解决好农村的发展问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所需的原料、市场、劳动力、用地空间,以及粮食、副食品等就无法得到充足的保障,工业化、现代化势必成为一句空话。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必须建立在城乡同步协调、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任何忽视农业,忽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都将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只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以集镇为纽带,以乡村为基础,城乡融合,互惠互利,互相促进的发展方针,才能最终取得城市与乡村的共同繁荣和城市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传红,朱哲.五大发展理念视角下的中国新型城乡关系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54-59.[2]周立.新型城乡关系与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对城乡二元结构本质问题的再思考[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08):18-25.[3]周薇.“十三五”时期我国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6.[4]阳芬.把握新型城乡关系的“六新”特点[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03):64-66.[5]徐学庆.构建我国新型城乡关系的路径选择[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8-21.[6]孟祥林.新型城乡关系背景下农村发展趋势分析[J].发展研究,2014,(03):102-106.[7]蔡玉胜.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问题和途径及改革要点[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02):129-133.[8]张晓山.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新型城镇化[J].学习与探索,2014,(01):86-100+2.[9]武廷海.建立新型城乡关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中国城镇化[J].城市规划,2013,(11):9-19.[10]林聚任,王忠武.论新型城乡关系的目标与新型城镇化的道路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12,(09):48-53.[11]张婧,李诚固.中国转型期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J].地理学报,2012,(08):1021-1030.[12]曾万明.我国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西南财经大学,2011.[13]孟祥林.新型城乡关系:城乡一体化目标下的城乡空间融合对策探索[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1,(04):3-8.[14]党双忍.创建新型城乡关系是城乡发展的战略要务[J].中国市场,2010,(42):62-66.[15]韩俊.中国城乡关系演变60年:回顾与展望[J].改革,2009,(11):5-14.[16]马军显.城乡关系:从二元分割到一体化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8.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论文

[17]叶超,陈明星.国外城乡关系理论演变及其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1):34-39.[18]陈炜.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二重性:对立与统一[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1):119-126.[19]陈明,刘爱华.新中国建立前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型城乡关系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7,(44):110-111.[20]许经勇.我国新型城乡关系的演变[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121-125.[21]马远军,张小林,李凤全,王天阳.我国城乡关系研究动向及其地理视角[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03):78-84.[22]李泉.中外城乡关系问题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5,(04):207-212.[23]蔡云辉.城乡关系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5):117-121.

第四篇:坚持大统筹,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坚持大统筹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与城乡结构和城乡关系的实质性调整转换密切相关。近年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不少地区实现了由扶贫攻坚转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市情、县情特点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是群众由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向环境、文化、精神等更高层次需求转变;二是经济发展由追求高速度向质量型、环保型转变;三是公共服务由偏重城镇居民向普惠城乡居民转变。在这种形势下,加大统筹城乡力度,拉平城乡政策差距,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是统筹城乡的大事之首。

一、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几点认识

(一)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前提是解决好人口与生产要素的流动配置问题

近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城乡差距仍然很大,问题的症结在于两个不协调:一是城乡之间物质要素流动与人的流动不协调;二是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与人口流动不协调。因此,推进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进城,使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与农村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 1 向城镇流动相一致,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尤为关键。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

1、促进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进城。一是要构建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关键是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享有同等待遇,保障农民工权益;二是要统筹解决农民工家属进城问题,包括子女就学和社会保障,让农民工家庭作为一个社会生活基本单位,在城镇生存发展下去。

2、促进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在公共资源配置领域,加快向农村延伸覆盖;在市场配置领域,通过政策干预和财政补偿,引导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努力实现“人口进城”与“要素下乡”双向推进。一是要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二是要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三是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服务“三农”。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讲的:“我们要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变为城镇居民,也要让农民有一个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关键是拉平城乡政策差距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破除长期以来束缚城乡居民自由迁徙的制度障碍是根本前提。拉平城乡政策差距,应着重抓好“四个完善”、“四个统一”、“四个推进”、“四个加快”。

“四个完善”:

——完善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建立户籍跟着人口走,户口登记地与实际居住地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充分保障城乡居民平等享受一切权益。

——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和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一体化体系,城乡居民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及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方面享受同样的政策。

——完善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达到城镇低保水平。进城落户并符合城镇低保条件的,可与城镇低保户享受同等的其他相关政策待遇。

——完善分区域统一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分区域统一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把县(区)划分为城区和乡镇(社区)两类区域实施住房保障。

“四个统一”:

——统一城乡退役安置及义务兵家庭优待标准。应征入伍的城乡居民所在家庭享受统一标准的民政优待政策;服役退伍后,有安置卡并联系到单位的,予以协调安置;有安置卡没有联系到单位和没有安置卡的,统一标准给予货币安置。

——统一城乡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城乡居民因人身损害赔偿,未明确规定适用统一标准的,应积极促成当事人双方在自愿的前提下使实际赔偿标准实现城乡统一。

——统一城乡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统一失业保险待遇标准。把各类企业新增岗位的30%用于解决已进城落户的经过培训的农村居民,对大量吸纳农民进厂务工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费减免或优惠政策扶持。

——统一城乡计划生育政策。对迁入城镇或新型社区落户的农村居民,可继续享受《陕西省计划生育条例》中农村居民的相关优惠政策。

“四个推进”:

——推进城乡教育同质化。实行十二年免费义务教育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加大学前教育,集中利用3-5年时间,为每个乡镇配套建设一个公办幼儿园,配齐配强教师队伍。使农村学生享受到与城镇学生同质化的教育。

——推进城乡环境建设同步化。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将县城卫生清扫和保洁机制逐步向乡村延伸,全面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建立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机制。

——推进城乡公共交通发展。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交通体系,打造更加完善的交通服务网络,将公交路线由中心城镇向新型社区延伸,使城乡居民出行更加方便。

——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在公路沿线基础好、交通便利的地方,按照土地集约利用、产业聚集发展、农民集中居住、4 服务管理城镇化的“三集一化”的标准建设新型社区,将城镇公共服务功能逐步向农村延伸。

“四个加快”: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企业参与农村土地流转,领办或合办的合作经济组织享受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政策,领办或合办的农业企业享受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优惠政策,加快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促进农村土地集中流转。成立县、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全面开展农村产权交易。

——加快农村产权认证。对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房屋四项产权进行确权颁证。为农户行使财产的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租赁权、担保权、贷款权提供法律依据,促进农村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加快农村金融信贷改革。创新农村金融管理体制,在农村产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推广农村房屋抵押借款,探索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以及椒果园等多种抵押借款方式。发展农村金融信贷担保组织,拓宽农村融资渠道。

——加快农民进城落户。按照农民“进县城、进镇、进新型社区”的思路,整合资源,梯次推进,把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使农民在新型社区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鼓励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居住。

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是落实大统筹发展的当务之急 市委提出的抓好十件大事和转型突破年完全符合市县城乡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实际,我们要以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为抓手,坚持大统筹转型突破,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强化五种认识,把握六个原则。

五种认识:

1、统筹城乡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是一种普遍的发展趋向,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

2、统筹城乡发展是一种决策理念。统筹城乡发展,需要不断解放思想,跳出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把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农民与市民放在同一个层面来决策。

3、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统筹城乡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进行调整、优化的系统工程,需要对经济体制、社会管理服务体制、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深刻变革。

4、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统筹城乡发展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渐进式的改革,必须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长期坚持不懈,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5、统筹城乡发展必须高端发力。必须从更高的决策层面破除城乡二元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统筹城乡加速推进。

六个原则:

必须坚持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为保障;必须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必须坚持以农民受惠为前提;必须坚持以政策引导为基础;必须坚持以农民思想观念转变为主线;必须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

第五篇:构建新型和谐的城乡关系

努力构建新型和谐的城乡关系

妥善处理城乡关系,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必须积极构建新型和谐的城乡关系,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

构建新型和谐的城乡关系,一要加大投入,直接有力地惠农助农扶农。通过财政税收手段,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目的。要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尤其在“多予”上着力,优化资金投向,集中财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就安康而言,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是城乡差距的主要表现,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山、水、田、林、路、村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沼气建设。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成果,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积极引导村庄建设和农房改造,促进村容整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二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新型和谐的城乡关系,实现工业反哺农业,要以市场机制为纽带,以产业延伸为平台,形成工农互动、协调发展的利益关系。推进农业产业化,主要是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和农村专合组织,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覆盖面和带动力。从政策、投入、信贷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实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农村专合组织多样化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的程度,使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要把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放在突出位置,引导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采取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生产要素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经济关系,确保农户从加工、销售等环节获得后续效益。

三要加快城镇化步伐,积极发挥以城带乡的重要作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和谐城乡关系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把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和生活。要以科学规划为依据、功能培育为基础、产业发展为支撑,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安康城镇化进程。

四要深化农村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围绕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把工作重心转到对农户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和营造发展环境上来。积极推行“乡财县管乡用”的管理模式。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种权利。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拓宽信贷资金支农渠道,引导各类资金投向“三农”发展。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加快农村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

(市政府办公室:孙传志)

下载新型工农城乡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型工农城乡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型政商关系

    习近平用“亲”“清”二字密切新型政商关系 “两会”伊始,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了联组讨论,强调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两......

    新型劳动关系

    发挥工会的参与协调维护作用促进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广州市冶金工业研究所工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劳动关系的深刻变化,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

    新型城乡一体化(精选5篇)

    三、解决城乡一体化问题的途径 如何遏制城乡发展的失衡现象,加快解决二元结构的突出矛盾?这不仅要靠中央政府的 政策向“三农”倾斜,而且要靠工农、城乡的直接互动,逐步实现......

    在统筹城乡关系中走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人口从1.72亿增长到2009年的6.22亿,城市化率也从17.9%上升到2009年的46.6%。城市化已成为支撑中国下一个3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但快速城市化对城市......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本站推荐)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迅速发展的新兴大国,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是实力最强的守成大国。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也是最具代......

    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对于任何政府来说,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始终是最重要的关系,是决定自身盛衰兴亡的基础。在当代社会,人民群众是划分为阶层、界别、地域、团体的。作为人民政府,正......

    新型政商关系(合集5篇)

    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要明确国家与市场、官员与企业家之间的互动边界,出台详细的、可操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但政商关系要想富有活力、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

    新型师幼关系初探范文大全

    目 录 一、师幼关系存在的问题„„„„„„„„„„„„„„„„„„„„„„„„1 (一)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冲突„„„„„„„„„„„„„„1 (二)游戏活动中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