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教材中吸取写作的滋养

时间:2019-05-14 13:41: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语文教材中吸取写作的滋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语文教材中吸取写作的滋养》。

第一篇:从语文教材中吸取写作的滋养

从语文教材中吸取写作的滋养

有一则关于作文的笑话流传甚广:老师告诉学生脑袋要灵活,学上一种方法可以“通吃”多种题目。比如,开头只要会说一句“屈原向我们走来„„”就能“启发”学生包用百题,可谓简便易学。请看如何“变通”: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他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的爱国之情,像山一样沉稳„„他的文思,像水一样灵动„„”;2005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凤头、猪肚、豹尾与人生的关系”,他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帝高阳之苗裔兮’,他的出生正是这样一种‘凤头’„„当他举身赴汩罗江时,他画出了人生的‘豹尾’„„”;2006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怀想天空”,他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仰望楚国的天空„„”下面仍然用老一套„„教师就这样教学生“以不变

”。

当然这只是一则笑话,有点戏谑的成份,借以揶揄教师作文教学中投机、俗套、机械的现象,但笑过之后我们仍可以从中获得一点启示: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能找到一些可值借鉴的捷径或模式用于学生的写作实践,学生自然易学易用,定能事半功倍。在学生的词汇量与生活积累已达到一定程度的前提下,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而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写的问题上。我认为提高课堂作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从现成的教材中学写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教材资源本身的内容丰富性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新的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以现有文本为基础,在作文的拟题、立意、技法、语言等方面给学生提供很多行之有效的写作范式,将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融合为一体,则语文教师再不会因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绞尽脑汁

了。

下面将我平时教学中积累与借鉴的一些方法介绍如下:

一、从

拟题,永远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标题也是文章的眼睛,而中学语文课本中所收篇目,标题可谓异彩分呈。或直奔主题,气势逼人,如《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念奴娇赤壁怀古》;或托物言志,《书愤》《短歌行》;或意境深远,含情脉脉,如《荷塘月色》《孔雀东南飞》;或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如《六国论》《庖丁解牛》《阿房宫赋》„„

对这些颇具特色的标题,在导入新课释题之时,我着重从内容、范围、文体、语法、修辞等方面启发学生品味,抓住文章的“眉眼”让学生明白绘人重绘眼,写文先抓题的道理。学生既掌握了命题技巧,又深味了文章内涵,同时我也补充以最新的诗词拟题法,悬念拟题法,修辞拟题法等新颖的拟题技巧,就这样点面结合,在自命题作文课上学生根据平时的训练,随性而作,拟出了很多颇具吸引力的好题目。例如《种树郭橐驼传》《项羽之死》等许多夺人眼球的好题目。

二、从

意旨犹如作文中的太阳,太阳一出,光芒四射,整篇文章顿时生辉。反之,则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堕五里雾中。作文构思立意方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可以从课文中找到可供借鉴的佳作。记叙生动细腻,抒情议论生动简明;记叙着眼于表现人或事,抒情、议论借文中故事的意义表明自己对人生的感受,从而在立意上以小见大,化实为虚。这种“人生经历+人生感受”的两段式结构是写作的基本结构,叙议结合,结尾画龙点睛,深化主旨,学生易学易用。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的描写,极其自然的体现了月夜下的荷塘的美景。对这些构思精,立意深的课文,在教学时则不必面面俱到,选其最精当的一点与学生共同揣摩、研讨,引导学生悟出“怎样写”的规律,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准相似点,选好依据的文例,快速运思成文。学生经过“借瓶装酒”到“借神骨以创新篇”的历练,很快会有新的发挥与突破。

三、从

学记叙文的“五笔”:文章开头是倒叙,开门见山“轻点一笔”;文章中间对第一段所叙写的事进行补说、解释,可以说“交代一笔”;再回到叙事主线,开始出现“镜头”,略写一家人“散步”,这叫做“简叙一笔”;中间散步过程出现“分歧”,由于“分歧”,散步中就有了“故事”,就有了“波澜”,这叫做“巧折一笔”;最后一段,抒发情感,又表达感受,画龙点睛,这叫做“深化一笔”。“五笔”,呈现了一种记叙文的写作模式。我从中还悟到课文中的其它一些技法。1.“假中藏真法”: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结尾鲁提辖“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踏步去了。”只这一骂,一个精中有细,有勇有谋的鲁提辖就承现在读者面前。还有“我的老师”中到“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哭了,她也哭了”这一举动,老师是“假”怒“真”爱,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便在这一落一迎中体现了。2.“巧设悬念”法: 3.“言为心声”法:《陈涉世家》中第一段,陈涉只说了两句话“苟富贵、毋相忘,”“嗟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而这两句话已表明陈涉不安居于人下,胸怀大志的性格特点,用人物对话描写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4.“环境烘托”法,例如《最后一课》中对自然环境明媚的描写,对社会、环境险恶的描写都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孔乙己》中在孔乙己的最后出场时用环境的萧瑟来暗示了人物必然的悲惨命运„„

可以说写作方法千变万化,只要是有心人,一定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找到很多可供学习的好文章、好方法。

四、从

课文多为名家名作,可谓字字珠玑。先说句式,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和“或许„„或许„„或许„„”,《星星变奏曲》中“如果„„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都给学生们创造了仿写的空间。再说词语,可以说每篇文章都有各自独特的美文美词。例如《老王》中“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镶嵌”二字用得精妙,不说站,不说立,不用伫,也不能用靠,只有这二字能把老王病如膏肓、骨瘦如柴、身体僵直的形态刻画出来。再如社戏中“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的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了。”其中“回望”“漂渺”“罩”这些词语都值得细细

味。

在平时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一要咀嚼,领悟美文,感受它美在何处,培养语感;二要多读多写,以读促写,注意对课文中词汇的积累与摘抄;三要学以致用,要在课堂说话训练与写作训练中运用所学词语。最重要的是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点,感

点。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好用活课本这个“例子”,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这种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有利于师生省时省力。由于这种方法重视挖掘教材资源,在平日的文本教学中即可边学边用,学生进行词句段篇基础知识学习和听说读写基本功训练时即练就了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些知识技能通过领悟内化,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写作能力,既节省了资源,又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老师也不用穷经皓首地遍翻典籍,只需借这一泓活水来引导写作。

二、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虽然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资源定义很广,但对于农村、山区偏远地区的教师而言,教材仍然是最直接,最普遍的信息载体,而其他的如图书、报刊、电影、报告会、网络等课程资源使用起来要受到当地经济文化水平的制约,不如教材这种经典的资源易于发掘与捕捉,更能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三、有利于从课内走向课外。教材是最有效的课程资源,但它也只是课程资源的一种,是学生生活与大千世界的桥梁,活用教材,超越教材,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每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课堂、教室、学校、社区形成一个丰富的资源空间,语文即生活这样的大语文观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可以说教材中的文章是名家荟萃,很多是经时间洗刷筛选下来的不朽之作,把课文的读和作文的写结合起来,既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又解决了作文教学天马行空,长篇累牍的痼疾,促使学生重视课文,乐于写作,提高了课堂作文教学的效率。

当然利用课本学写作并不是要大家如开头笑话中的老师一般将教材生吞活剥、囫囵吞枣,而要在学生已具备一定遣词造句与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将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有效的进行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迁移,让学生在模仿中领悟写法,从而有所创造,提高写作水平。

第二篇:从语文教材中汲取作文营养

从语文教材中吸取写作的滋养

有一则关于作文的笑话流传甚广:老师告诉学生脑袋要灵活,学上一种方法可以“通吃”多种题目。比如,开头只要会说一句“屈原向我们走来„„”就能“启发”学生包用百题,可谓简便易学。请看如何“变通”: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他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的爱国之情,像山一样沉稳„„他的文思,像水一样灵动„„”;2005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凤头、猪肚、豹尾与人生的关系”,他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帝高阳之苗裔兮’,他的出生正是这样一种‘凤头’„„当他举身赴汩罗江时,他画出了人生的‘豹尾’„„”;2006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怀想天空”,他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仰望楚国的天空„„”下面仍然用老一套„„教师就这样教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当然这只是一则笑话,有点戏谑的成份,借以揶揄教师作文教学中投机、俗套、机械的现象,但笑过之后我们仍可以从中获得一点启示: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能找到一些可值借鉴的捷径或模式用于学生的写作实践,学生自然易学易用,定能事半功倍。在学生的词汇量与生活积累已达到一定程度的前提下,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而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写的问题上。我认为提高课堂作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从现成的教材中学写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教材资源本身的内容丰富性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新的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以现有文本为基础,在作文的拟题、立意、技法、语言等方面给学生提供很多行之有效的写作范式,将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融合为一体,则语文教师再不会因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绞尽脑汁了。

下面将我平时教学中积累与借鉴的一些方法介绍如下:

一、从课文中学拟题

拟题,永远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标题也是文章的眼睛,而中学语文课本中所收篇目,标题可谓异彩分呈。或直奔主题,气势逼人,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艰难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我的信念》;或托物言志,巧用修辞《海燕》《丑小鸭》《大自然的语言》;或意境深远,含情脉脉,如《爸爸的花儿落了》《孤独之旅》;或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如《杨修之死》《香菱学诗》《唐睢不辱使命》„„

对这些颇具特色的标题,在导入新课释题之时,我着重从内容、范围、文体、语法、修辞等方面启发学生品味,抓住文章的“眉眼”让学生明白绘人重绘眼,写文先抓题的道理。学生既掌握了命题技巧,又深味了文章内涵,同时我也补充以最新的诗词拟题法,悬念拟题法,修辞拟题法等新颖的拟题技巧,就这样点面结合,在自命题作文课上学生根据平时的训练,随性而作,拟出了很多颇具吸引力的好题目。例如《一碗牛肉面》《项羽新说》《春天就在冬天的身后》《轻叩记忆的门》等许多夺人眼球的好题目。

二、从课文中学立意

意旨犹如作文中的太阳,太阳一出,光芒四射,整篇文章顿时生辉。反之,则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堕五里雾中。作文构思立意方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可以从课文中找到可供借鉴的佳作。例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余映潮先生曾就此写过文章《一课三学:<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文技法》使我很受启发,此文记叙在前,抒情议论在后;记叙生动细腻,抒情议论生动简明;记叙着眼于表现人或事,抒情、议论借文中故事的意义表明自己对人生的感受,从而在立意上以小见大,化实为虚。这种“人生经历+人生感受”的两段式结构是写作的基本结构,叙议结合,结尾画龙点睛,深化主旨,学生易学易用。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也用四次背影的描写,极其自然的体现了在乱世之中弥足珍贵的父子之情。对这些构思精,立意深的课文,在教学时则不必面面俱到,选其最精当的一点与学生共同揣摩、研讨,引导学生悟出“怎样写”的规律,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准相似点,选好依据的文例,快速运思成文。学生经过“借瓶装酒”到“借神骨以创新篇”的历练,很快会有新的发挥与突破。

三、从课文中学技法

这一部分我着重推荐余映潮先生的《读美文、学作文》系列,他的这一系列文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从课文中可以学到怎样的写作技法,对老师、学生都有裨益。例如读莫怀威的《散步》,学记叙文的“五笔”:文章开头是倒叙,开门见山“轻点一笔”;文章中间对第一段所叙写的事进行补说、解释,可以说“交代一笔”;再回到叙事主线,开始出现“镜头”,略写一家人“散步”,这叫做“简叙一笔”;中间散步过程出现“分歧”,由于“分歧”,散步中就有了“故事”,就有了“波澜”,这叫做“巧折一笔”;最后一段,抒发情感,又表达感受,画龙点睛,这叫做“深化一笔”。[2]“五笔”,呈现了一种记叙文的写作模式。我从中还悟到课文中的其它一些技法。1.“假中藏真法”: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结尾鲁提辖“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踏步去了。”只这一骂,一个精中有细,有勇有谋的鲁提辖就承现在读者面前。还有“我的老师”中到“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哭了,她也哭了”这一举动,老师是“假”怒“真”爱,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便在这一落一迎中体现了。2.“巧设悬念”法:例如《枣核》中三设悬念,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悬念一,“同窗索要枣核”;悬念二,“同窗珍惜枣核”;悬念三“同窗“故弄玄虚”。设悬念是使文章跌宕起伏的好技法。[3]3.“言为心声”法:《陈涉世家》中第一段,陈涉只说了两句话“苟富贵、毋相忘,”“嗟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而这两句话已表明陈涉不安居于人下,胸怀大志的性格特点,用人物对话描写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4.“环境烘托”法,例如《最后一课》中对自然环境明媚的描写,对社会、环境险恶的描写都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孔乙己》中在孔乙己的最后出场时用环境的萧瑟来暗示了人物必然的悲惨命运„„

可以说写作方法千变万化,只要是有心人,一定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找到很多可供学习的好文章、好方法。

四、从课文中学语言

课文多为名家名作,可谓字字珠玑。先说句式,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和“或许„„或许„„或许„„”,《星星变奏曲》中“如果„„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都给学生们创造了仿写的空间。再说词语,可以说每篇文章都有各自独特的美文美词。例如《老王》中“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镶嵌”二字用得精妙,不说站,不说立,不用伫,也不能用靠,只有这二字能把老王病如膏肓、骨瘦如柴、身体僵直的形态刻画出来。再如社戏中“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的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了。”其中“回望”“漂渺”“罩”这些词语都值得细细品味。

在平时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一要咀嚼,领悟美文,感受它美在何处,培养语感;二要多读多写,以读促写,注意对课文中词汇的积累与摘抄;三要学以致用,要在课堂说话训练与写作训练中运用所学词语。最重要的是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美点,感悟美点。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4]用好用活课本这个“例子”,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这种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有利于师生省时省力。由于这种方法重视挖掘教材资源,在平日的文本教学中即可边学边用,学生进行词句段篇基础知识学习和听说读写基本功训练时即练就了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些知识技能通过领悟内化,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写作能力,既节省了资源,又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老师也不用穷经皓首地遍翻典籍,只需借这一泓活水来引导写作。

二、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虽然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资源定义很广,但对于农村、山区偏远地区的教师而言,教材仍然是最直接,最普遍的信息载体,而其他的如图书、报刊、电影、报告会、网络等课程资源使用起来要受到当地经济文化水平的制约,不如教材这种经典的资源易于发掘与捕捉,更能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三、有利于从课内走向课外。教材是最有效的课程资源,但它也只是课程资源的一种,是学生生活与大千世界的桥梁,活用教材,超越教材,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每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课堂、教室、学校、社区形成一个丰富的资源空间,语文即生活这样的大语文观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可以说教材中的文章是名家荟萃,很多是经时间洗刷筛选下来的不朽之作,把课文的读和作文的写结合起来,既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又解决了作文教学天马行空,长篇累牍的痼疾,促使学生重视课文,乐于写作,提高了课堂作文教学的效率。

当然利用课本学写作并不是要大家如开头笑话中的老师一般将教材生吞活剥、囫囵吞枣,而要在学生已具备一定遣词造句与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将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有效的进行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迁移,让学生在模仿中领悟写法,从而有所创造,提高写作水平。

第三篇:从传统家训家规中汲取优良家风滋养

从传统家训家规中汲取优良家风滋养

陈 来

2017年01月26日04:4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同志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训家规集中体现了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我们今天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可以合理吸收中华传统家训家规的精华,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形成新时代的良好家教和家风提供丰厚滋养。

传统家训家规是传承家风的重要依据

“家风”一词较早见于魏晋南北朝,唐以后大量使用。东晋玄学家袁宏提出“有家风化导然也”之说,认为家风的作用是“化导”,即教育引导。南朝经学家皇侃提到“家风由父”,说明当时父亲在家风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古人把家风教育作为教育的初始阶段,强调“昔称幼学,早训家风”“自童子耳熟家训”“少习家训,长得名师”。北周文学家庾信在《哀江南赋》序中说,“潘岳之文章,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把家风世德作为文学作品优先考虑的题材。当时的大家族皆以“世守家风”为要务。唐宋以后,家族形态有所变化,但仍重视家风的传承。古人多以清白形容家风,如柳宗元句“嗣家风之清白”等。

在我国古代,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训家规结合在一起的。家训家规是一种以家庭为范围的教育形式,古已有之。我国历史上以家训为名的著述在南北朝就已出现,之后绵延不断,直至晚清民国,是我国教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古代刊印流传的家训作品,数量多、历史久、影响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说来,我国古代家教文化作品,以家训为名者居多,以家规等为名者相对少一些。在古代文化的知识分类中,成文的家训家规属于子部儒家类礼教之属;在成文的家训家规以外,还有家族内口传的不成文的家训家规。二者都促成了优良家风的形成,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家教文化。一般说来,家训表达一个家庭的基本价值观,家规是家庭关系与活动的具体规范,二者常常互通互见;家风则体现家庭的整体道德风貌。

传统家训家规的源起与流变

我国古代的家训文化起源甚早,如《尚书》中的《无逸》就是周公对其侄子成王的告诫之辞。成王当政后,周公恐其贪图享乐、荒废政务,故作此文告诫他不要逸乐。孔子看见经过庭院的儿子孔鲤,问他“学诗乎”“学礼乎”,并告诫他“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后世把孔子在庭院中对儿子的教训称为庭训,也可以说是家训。这两个例子历来被认为是古代家训的源头。汉代流行的诫子书,亦可看作家训的形式。如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晚年的《诫子书》倡导“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修身养德,为后来的家训家规树立了典范。南北朝是家训文化盛行之始。北齐的颜之推作《颜氏家训》20篇,其训诫不再是以家庭某个成员为对象,而是以家庭整体为对象,分修身、治家、处世、为学4个部分,被后人称为家训之祖。清代一些学者认为《颜氏家训》一书“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家训文本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并不多,至北宋开始大量增加,代表者如司马光的《家范》等。当然也有简约的家训,只用一句话表达,如唐朝人说“以忠贞为仕模,以勤俭为家训”。

家规在唐宋时代已经多见,如唐代韩愈说“能守家规”。宋人很重视家规,强调“为子孙者尤当善守家规,翼翼以诚身,兢兢以保业,进修不已”。我国古代家训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名人家训很多,流传亦广。除北朝颜之推外,北宋司马光,南宋朱熹、陆游、袁采,明代方孝孺、杨慎、傅山、张履祥,清代焦循、曾国藩等都传有家训。他们的后代繁衍久长,这些家训的社会影响也十分久远。明清时代,在统治阶级的倡导和推广下,家训家规的普及达到了新的阶段。家训中有许多名言警句,成为人们服膺的治家良策或修身典范,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我国古代刊印的家训家规有上百种,虽然各起于不同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感受,但主题内容大体相近。古代家训家规的主要内容是强调尊祖宗、孝父母、和兄弟、严夫妇、训子弟、睦宗族、厚邻里、勉读书、崇勤俭、尚廉洁;以家庭伦理为主体,以勤俭持家为根本,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成德。我国古代家训都强调道德规范,如苏氏家规中的“和善心正,语言必谨,举动必端,处事必公,为官必廉,事君必忠,费用必俭,睦人必善,乡里必和”,这“八必”是通行的道德规范,并不限于家族内部。可见,家训家规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官员治家修德的重要资源,也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社会主流价值实现大众化、深入社会基层的重要渠道。

传统家训家规的主要社会功能

家训家规是我国古代以家庭为范围的道德教育形式,也是中华道德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训家规,始作者多是文化名人或有名的官员,社会影响较为广泛。这些家训家规的功能远远超出对本家族的教育作用,而成为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了家庭教育范本和楷模。尤其是这些家训家规对其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容易引起后世更多人的关注和效法,从而使得这些家族内的训规成为道德教育的普遍教材。正如王锡爵家训序所说,“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

我国古人早就提出,治家的关键是不能“有爱无教”“有爱无礼”,强调要“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司马光《家范》),对妻子儿女都要教之以礼、训之以义;主张“人之爱子,但当教之以孝悌忠信……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陆九韶《家制》)。家规严谨、家风朴厚、家教严正,是古代士大夫的治家理想,对今天领导干部管好家庭、管好子女也有启示意义。古代家训不只强调以五伦为中心的规范规矩,同时也强调道德修养,推崇忠孝节义、尊尚礼义廉耻。例如,张之洞的家训便始于“治家”而终于“修身”。很多家训重视为官之德,也重视常行之德。金华胡氏家训“为官当以家国为重,以忠孝仁义为上”,杨慎遗训“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张氏家训“一言一行,常思有益于人,唯恐有损于人”等,至今仍脍炙人口。

俗语云: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训家规的首要功能是“齐家”,即对家庭进行有序治理,重视其规范功能。在儒家传统中,修身是齐家的基础,齐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周易》的《家人》卦说“正家而天下定矣”,一个人不能治家也就难以治国。家训家规的另一个重点是“修身”,即家训家规不仅提供行为规范、重视约束,更强调道德修身、德性养成,把家庭作为道德训练和培养的基本场所,认为有了在家庭中培养起来的道德意识作为基础,就可以推之于社会实践的其他范围。《颜氏家训》说制定家训的宗旨是“整齐门内,提撕子孙”,整齐门内就是齐家治家,提撕子孙就是道德训导。家训家规都是家教的具体形式,家风则不是形诸文字的具体训导,而是一种文化,是在家庭实际生活中形成并传承的一种风尚。家训家规是有形的规范,家风则是无形的传统。在实际生活中,家风的形成、传衍有赖于家训家规的传承发扬。

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传统家训家规文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古代家训家规的出发点是维护家庭和家族的有序和谐与繁衍发展,其实际教训功能包括树立基本价值观、培养道德意识、造就人格美德。这使得它们成为古代以礼为教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华道德文化传承在社会层面的保证。批判地继承和弘扬这一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国古人的家教特别重视道德养成和价值观引导,尤其突出传统美德教育。这些都是值得重视的经验,应当继承发扬。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有些家训家规的内容已经过时。对待古代家训家规,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和弘扬。

习近平同志在谈到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时指出:“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自己明确的、独特的价值观体系,其突出特点是责任优先、义务优先、群体优先、和谐优先。中华传统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传统道德规范、道德感情、道德原则的基础,贯穿于治国理政、社会文化、个人行为等方方面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一。中华传统价值观具体表现为中华传统美德体系,如仁义礼智信五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等。在我国历史上,家庭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场所,家训家规是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实践的重要方面。传统的家风和家训家规及其蕴含的传统美德,在当今时代依然有其独特价值和现实意义。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传统家训家规文化,既是领导干部政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

《 人民日报 》(2017年01月26日 07 版)

第四篇:写作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课题:第一单元写作《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活动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训练,要学会怎样捕捉灵感,找写作素材。

2、抓住素材,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3.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资料的能力,学会写作。

活动重难点:

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教学器材:多媒体 活动指导: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引来生活之水,就会激活我们的内心世界。从生活中学习写作,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察:

观察生活:就要保持敏感和好奇心,时时捕捉生活素材。

同学们写作文时常常感到无话可写,其重要原因鱿是缺乏写作材料。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是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那么我们如何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呢?

1、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如果观察有顺序,能为今后习作有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如,观察静态事物,可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观察动态事件,可按“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植物,可按植物生长过程的顺序;写动物,可按“外形——生活习性”的顺序;写参观、游览,可按照空间位置转换的顺序。基本的观察顺序还可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上到下、由远及近、从局部到整体„„学生观察有顺序了,写作时才能做到有顺序。

2、观察要有目的和重点;比如寻找春天为例,公园里有山水、亭榭、花草、树木等许多的景物及游客,我们要观察什么呢?这就要根据观察的目的来选择。《饲养员赵大叔》作者的观察目的就很明确,其目的就是要去看看赵大叔喂牲口的方式跟别人有什么不同。正因为作者观察时抓住了重.氛,所以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来。

3、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一个事物的“特点”就是它与其他事物不同的地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要把不同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捕捉它们的特点。这样,才会使写出来的文章鲜活、生动,才能防止写出来的话千人一面、万人一腔。例如,写人物神态,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神态。场合不同,同一种神态表现出的意义就不同。笑,有微笑,有开心的笑,有冷笑,有假笑等,它们表达的意思都有不同,在不同的环境中每个笑都表露出它特有的

意思。比如,你把一件事做得很好的时候,别人的一个笑,可能就表示称赞;当你把一件事做错了,这时,别人的一个笑那就是鄙视的笑,虽说是同一个笑,可它在这样的环境下表达的意思就不同了。这样去观察事物,不仅提高辨析事物、区别异同的能力,还能在写作中写出事物的个性来。4.观察要“五官参与”教师指导学生在观察中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问、耳听、脑想,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特点,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体形象。例如,观察西红柿,通过视觉,了解西红柿的颜色、形状;通过触觉,感觉西红柿外表的光滑;通过味觉,品尝西红柿的滋味;通过嗅觉,闻一闻西红柿的芳香。同样观察人物、动物、事件等都需要五官参与

5、观察与联想相结合

学生天真活泼最富于想象力,只要我们使联想与 观察有机的结合起来,感知到的事物才有神。写出来的事物也会更有灵气和神气。

二、选材: 什么是选材:

1、就象蜜蜂采花,不是所有的花都能酿蜜,只有精心挑选、精心酿制,才有甘甜可口的蜂蜜一样,选材是根据主题需要,有目的的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主题,使主题产生最好的效果。

2、对于一篇好作文来说,主题是心脏;结构是骨架;语言是细胞;材料是血肉!材料的来源

1、直接生活经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人和事、听到的各种声音、感受到的喜怒哀乐等;

2、间接生活经历:听来的故事,书上读到的故事。如:爸爸讲在外面打工的故事„„,这些生活经历都是作文的素材,作文时,应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精心剪裁,才能用到文章中去。就是用进去以后,还要仔细修改,才能写成一篇好作文。

我们以考试作文为例,分析一下这个题目可以选择哪些材料: 你献出的爱

亲人、朋友、异性、陌生人、身边的其它事物(大自然、动物、植物„„)

你感受的爱

同上

你企盼的爱

理解、宽容、尊重„„ 你追求的爱

和平、幸福、美满„„ 怎样选材

这么多材料,我们不可能都写到作文中去,怎么办呢?选材的方法很多,我在这里只强调三点:

1、必须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典型的材料;

典型的材料是指那些能够揭示事物本质,更有代表性,更有说服力,更有表现力,更有感染力的材料。要慧眼识珠,不能以“捡到篮里就是菜”的态度来敷衍。

“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脸来,无非是把这块石头上不是脸的地方都剔掉罢了。”(契诃夫语)

2、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

选材时要有“自知之明”,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亲耳所闻的,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深切感悟的,了然于心的„„),这样才能得心应手。

3、选择新颖的、独特的材料;

俗话说:“隔夜好茶不好喝。”有些材料人人皆知,用雷同的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缺少新意。因此,选材时要尽量避开人们容易想到的材料,尽量选取别人不容易或不能够想到的材料。材料新颖独特,文章才能引人入胜。当然许多材料不是新的,但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来点化、引申,用来表现新的主题,也能出奇制胜,让人耳目一新。

总之,要挑选健康的、典型的、熟悉的、新鲜的、独特的材料,才能写出好作文。

二、感受生活

观察生活,不只是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思考。

三、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观察和思考要立足于自己熟悉的生活,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这样才会有独到的体会和感受,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内容空洞、思想贫乏。比如:以小见大的写法。以小见大是记叙文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它往往在选材上或撷取一个片断,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或选择一件小事,通过多种表现技法,努力开掘、提炼,写出它的内涵,以一目 传精神,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题。

“以小见大”的方法,一般从三个方面去表现,即以小见情、以小见德、以小见理

第一课时 写作

课堂过程:

一、观察秋天的花草树木,看看它们有什么变化,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记录你观察和思考。

二你步入了中学时代,有了新的老师了,认识了一些新的同学。相识是人生的缘分,是彼此交往的开始。选取一个你难忘的瞬间,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500字的作文,描述当时的情景和你的心情。(注意课本上的提示)

三、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自由和幸福的港湾。从小到大,家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吧?父母亲人的关爱,一定让你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吧?自拟题目上,以生活中真实的故事为背景,记叙或描写一位关心爱护你的亲人,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注意文中的提示)

(以上题目自选一个写作)

第三课时

作文点评

1、中心突出(20分)

2、详略得当,层次清晰(共10分)

3、格式正确,干净整洁。(共10分)

4、无错字、病句,每出现一个错字扣1分,每出现一个病句扣2分,标点使用不正确扣1分。(共10分)

第五篇: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一、导入

同学们请拿出一张纸来,你们猜猜老师要让你们拿纸做什

么?预设(听写、默写、写作文、做手工等)同学们的回答都和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这也正好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相关,出示课题: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老师让同学们拿纸将要做的也和我们的生活相关,那就是---叠纸飞机。你们什么时候叠过纸飞机?这和我们的童年生活相关,那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重温童年的生活吧!下面我们一起读一读活动目标。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叠纸飞机,给纸飞机起名,放飞纸飞机的活动学会观察生活,保持敏感和好奇心;

2、在活动中学会捕捉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并善于记录。

3、提炼活动中有意义的素材和独特的感受,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文字。

重难点:提炼活动中有意义的素材和独特的感受,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文字。

三、活动开始

(一)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开始叠飞机

问题:老师想知道刚才你们一边叠一边在想些什么吗?

(二)小组成员给自己的纸飞机起名字

问题:

1、小组合作交流,选出你们组叠的最好的纸飞机,然后起一 1

个有意义的名字,然后展示并介绍介绍你们组选出纸飞机。

(三)放飞纸飞机

问: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很期待把你们手中的纸飞机放飞呢?放飞之前你们先想一想,怎样的姿势能够让你的纸飞机放飞的更高更远呢?想好了吗?

1、请同学们起立摆好你们刚才想好的姿势听老师喊口令一、二、三起飞,你们在听到起飞后方可放飞飞机,预备一、二停:请同学们保持好你们的姿势互相观察一下,你们的姿势都一样吗?你们能把你们看到的不同的姿势描绘出来吗?

2、我们再来一次放飞一、二、三停,再仔细观察表情,再试试看同学的表情揣摩刚才同学的心理活动。

3、下面我们真的要放飞飞机,听口令一、二、三放飞。此时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呢?

四、回顾活动

学生思考问题:刚才我们重温了一下童年生活的一个场景,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把生活的场景写成一篇作文呢?(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加以整理总结。)

1、仔细观察生活,保持敏感和好奇心。

2、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用眼睛看,用心去思考。

3、提炼有意义的素材和独特的心理感受,将其转化成文字。

五、同学们既然已经知道写作的方法,不如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一下我们总结出来的理论。请同学们回顾活动内容,任选一个活动场景把它写成100字左右的小片段。

六、展示其写好的片段。

七、板书设计

八、作业,将今天玩纸飞机的活动写成作文。

下载从语文教材中吸取写作的滋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语文教材中吸取写作的滋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课文中学习写作

    , 从课文中学习写作 丁丽娜 第一单元学习主题是关于书的,我想其目的无非是想让小学的孩子们能和书亲近,能走进书本,能博览群书。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努力向这个方向靠拢,也做到了让......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小学生作文,无非是“我手写我心”。而学生生活就如同无风也会三尺浪的大海,不时地会激起澎湃的浪花。在学习生活中有成功难免也会有挫折,在课余生活中有开心不......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2.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素材,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3.再现亲人令自己......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学生例文: 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玖瑰和月......

    高三语文学会从教材中挖掘高考作文素材

    教案下载站 http://www.xiexiebang.com/ja/ 精品教学资源, 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欢迎各位网友下载! 高考作文素材要学会从教材中挖掘 中学作文教学中,每个老师都非常重视......

    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定稿]

    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 一、请假条 王老师: 昨晚我因发烧至医院诊治。经检查诊断为病毒性感冒并发症。特请假伍天(21~25),请批准。 此致敬礼 附医院证明 机电051班xxx......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用歇后语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用歇后语 挨了棒的狗——垂头丧气 砌墙的砖头 —— 后来居上千里寄鹅毛—— 礼轻情义重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徐庶进曹营—— 一言不发秋后的蚂蚱—......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用歇后语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用歇后语 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千里寄鹅毛——礼轻情义重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 十五个吊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