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司转型升级中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战略的作用研究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企业转型升级中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作用研究-人力资源
企业转型升级中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作用研究
潘国强 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格局出现,经济竞争就是技术竞争的体现形式,而技术的载体正是人力资源,从现代企业管理角度分析,企业竞争势必会转化为人才竞争。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谁拥有优秀的人才,谁就会在竞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因此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在企业内部打造一支新形的员工管理队伍,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精神动力,是当下企业管理中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 :企业转型升级 人力资源管理 战略研究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我国的钢铁行业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虽然钢铁总产量突破了5亿吨,但是整体增长率却下降了1%。面对这种情况,我国颁布了钢铁企业调整计划,这就意味着当下的钢铁企业必须进行企业转型。而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若想实现钢铁企业的整体调整和振兴,就势必要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
一、当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在经济转型的新形势下,只有针对现下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不足进行分析,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使企业走出当下困境。对此,笔者认为当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至少存在以下两点问题。首先,现下的钢铁企业只注重生产,对人力资源管理却不够重视,在这种守旧的管理观念中,企业管理体系出现缺陷,也使企业资源被逐块分割。而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析,企业员工是一个整体化概念,但由于钢铁企业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下,是由干部和工人两种身份组成的,在这种界限分明的管理中,很难对其进行整体人力资源规划。这/ 4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从某种程度上就限制了工人员工的长远发展,同时也削弱了干部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其次,在很多钢铁企业只注重人才使用,却不注重人才开发。通常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分为三个基础环节,即吸收人才、奖罚监管、退养辞退。退养辞退暂且不做分析,在吸收人才、奖罚监管上就存在很大问题,一些企业在引进新员工时,只注重员工的入职学历和工作经验,却不注重员工日后深造进修,而有些企业虽然意识到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是仍然不能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做到专款专用。同时绝大多数的企业,在岗位配置与业绩考核上,都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影响企业全面转型升级。
二、企业转型升级中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作用研究
1.更新企业管理观念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人才,因此钢铁企业只有把人力资源规划作为转型升级中的重点,明确当前的工作目标,并在国际化的市场中,建立“大人力资源”的概念,吸取宝钢或者现下先进民营企业管理理念与实践经验,实现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强化和落实,并通过管理经验,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强企业员工素质,建立学习性企业团队,才能从各个方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在先进的管理理念中,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建设,通过合理资源经费投入,加大企业人才开发力度,并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使企业员工知识、技能得到全面的提升,是未来企业发展的重点。
2.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从当下市场形势分析,钢铁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因此对于每个企业而言,只有从企业自身的特点出发,完善自身的绩效考核体系,运用科学的方式,去进行岗位评价,才能对企业员工的工作做出有效的评价激励,进而调动员/ 4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工工作的积极性。而在完善绩效考核体系过程中,企业首先要明确自身的考核目的,并设计出合理的考核指标,才能使绩效内容与考核标准行之有效。同时在考核过程中,企业也要着重检查员工工作中的错误和不足,实施奖罚分明的薪酬管理,并建立一套具有激励性质的薪酬管理体系,才能为企业员工做出激励。
3.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要以人才作为坚强的后盾。企业应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并能够结合国情、厂情、行情,建立一套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能实现钢铁企业的转型升级。首先,企业要更新人才观念,不只把应试员工的学历、资历与资质证书作为面试需要,还要通过实践去考量人才。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应以项目课题为导向,积极的展开员工培训,才能把企业人才直接作用于生产,进而实现企业生产力的提升。同时也要注重对国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并深化现有的人力资源改革,以人事、劳动、工资三个方面进行改革推进,进而在招聘、选拔、薪酬制定、职业规划多个方面实现企业优胜略汰的管理机制。其次,改变现有的职称评聘制度,一改以往对资历、学历的终身评价,把员工的岗位绩效作为职称聘任重点,实现企业内部责任、权利、义务之间的统一。最后,注重钢铁企业一线员工的操作情况,通过提升操作人员工作热情,扩大企业技术钻研力度与技能级别评定,从整体上提升企业钢铁加工技术水平。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也是钢铁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从更新管理理念、完善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三个方面出发,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全面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 4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1] 张学珍.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的组织与实施[J].中外企业家,2016(18)
[2] 郭昕頔.就业稳定性视角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15)/ 4
第二篇:新形势下保险行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新形势下保险行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报告导读:本报告立足于当前经济转型升级整体发展形势,对新形势下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情况、经济运行数据、主要细分市场、进出口、竞争格局、重点企业等进行了分析及预测,并对2012-2016年保险行业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下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研判,最后在前面大量分析、预测的基础上,研究了保险行业今后转型升级下的发展与投资策略。
报告名称:《新形势下保险行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报告简介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跌宕起伏,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区域一体化的逐步抬头,实体经济面临错综复杂的环境,世界经济前景难以乐观,我国经济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除成本、资金等因素外,我们面临的压力有3方面:一是项目重复建设、扎堆上马;二是需求萎缩、市场低迷;三是国际竞争对手的打压。面对严峻形势,我国必须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另外,中国尽管成功地避开了金融危机,但是中国过去三十年经济持续增长严重依赖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发展中积累的一些问题开始凸显:产业低端化、环境压力大、通货膨胀、贫富差距拉大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不仅势在必行,而且是恰逢其时。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正逐渐减弱,国内经济增速因此逐渐放缓。此外,随着材料、劳动力成本增长,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力正在增强,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传统企业的生存发展。要顺利渡过这一瓶颈阶段,企业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我国企业转型升级面临巨大的压力,但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机会和空间。目前国内消费市场正处于加速扩展时期,蕴藏在民间的巨大消费潜力,将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进一步创造出新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此外,科技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投入的提升,也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此时此刻,推动企业技术、管理的创新升级恰逢其时。
当前各个行业及省市都在抓紧制定转型升级战略,保险行业也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培育和健全企业创新机制。同时,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提升创新能力,重点突破制约产业价值链提升的关键环节,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标准、物流、营销等生产性服务环节,促进生产服务化和服务知识化。同时,通过“创造性破坏”,建立新的技术和生产体系,以生产效率的提升抵消、对冲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
未来五年,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的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在于正确处理好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环境保护等的重大关系,改善和提升产业整体素质,着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12年1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把整个工业作为规划对象,并且由国务院发布实施的综合性中长期规划,指导未来五年我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方向。
广告机 http://www.xiexiebang.com
报告用途及价值
本研究咨询报告,主要依据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国家商务部、中国海关总署、行业相关协会、国内外相关刊物的基础信息以及保险行业研究单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结合深入的市场调查资料,立足于当前经济转型升级整体发展形势,对新形势下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情况、经济运行数据、主要细分市场、进出口、竞争格局、重点企业等进行了分析及预测,并对2012-2016年保险行业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下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研判,最后在前面大量分析、预测的基础上,研究了保险行业今后转型升级下的发展与投资策略。
为保险行业生产、贸易、经销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洞察先机,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了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银行信贷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注:本报告将保持时实更新,为企业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提供最新资讯,使企业能及时把握局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应对策略。
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全国经济转型升级大背景
第一章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1 第一节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1
一、我国经济面临的形势 1
(一)2012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1
(二)中国2012年经济形势比09年还严峻 1
二、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2
三、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4 第二节 转型升级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 7
一、工业是转方式的主战场 7
二、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 7
三、结构整体优化迫在眉睫 8 第三节 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9
一、形势趋紧倒逼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9
二、完善环境倒逼机制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10
(一)完善环境倒逼机制有助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10
(二)完善环境倒逼机制有助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10
(三)完善环境倒逼机制有助于发展新兴产业 10
三、完善环境倒逼机制的切入点 10
(一)完善项目准入机制 10
(二)完善市场运作机制 11
(三)完善政府监管机制 11 第四节 “中国制造”需加快转型升级 11
广告机 http://www.xiexiebang.com
一、应对欧美“再工业化”:“中国制造”转型提速 11
二、应对新兴国家“同质竞争”:重构“新比较优势” 13
三、应对国内“双重挑战”:向改革要“新空间” 13
四、“中国制造”要实现“中国创造” 14
五、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成为艰巨任务 15
六、以新兴产业带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16 第五节 转型升级成企业唯一出路 17
一、转型升级成企业唯一出路 17
二、转型升级成中小企业唯一出路 18
三、转型升级是民企未来生存唯一途径 19
第二章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环境——PEST分析法 21 第一节 经济环境分析 21
一、国内经济形势 21
(一)2012年国内经济运行形势分析 21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33
(三)2012年国内经济运行发展展望 35 1、2012年国务院部署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措施 35
2、未来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分析 35
(三)2012-2016年国内经济运行发展展望 36
二、国际经济形势 41
(一)2012年国际经济运行形势分析 41
(二)2012年国际经济运行发展展望 43
(三)2012年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回归 45
(四)2012年欧美制造业现小规模回迁趋势 45
1、欧美制造业回迁 46
2、回迁趋势 46
3、退出还是转型过渡 47
4、回迁策略 48
5、制造业回迁欧美的警示 49
6、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50
(五)2012年希腊退出欧元区对中国经济影响几何 50
(六)2012-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 52
三、经济环境新变化和转型升级新动力 53
(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导致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 54
(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空前提高 54
(三)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明显上升 54
(四)代际之间的消费倾向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54
(五)东部沿海地区遭遇增长困惑和转型压力 55
(六)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加快 55
(七)来自国际社会的多重压力上升 55 第二节 政策环境分析 56
一、完善产业政策支撑工业转型升级 56
二、商务部:加大外贸转型升级力度 56
广告机 http://www.xiexiebang.com
三、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57
四、中国出台首个国际级文件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60
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出台 61
六、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 61
(一)加强宏观引导 62
(二)加大要素支持 62
(三)加快体制改革 62
(四)强化科技创新 63
(五)积极培育市场 63
(六)开展国际合作 63
七、“十二五”工信部将营造良好环境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64
(一)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65
(二)着力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65
(三)着力推进企业的兼并重组 65
(四)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 65
(五)加强企业的质量品牌建设 65
(六)深化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65 第三节 社会环境分析 66
一、中国经济社会面临大转型 66
二、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转型 68
(一)“东亚奇迹”中的经验和教训 68
(二)保持我国经济上行态势面临的挑战 69
(三)在人口发展中打造“人力资源红利” 71
三、转型时期的社会管理创新 72
(一)社会管理问题增多是我国特殊发展阶段的正常现象 72
(二)当前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思维 73
(三)创新社会管理的具体措施 74
四、改善民生与社会稳定是经济转型成功的标准 75
五、企业家应加快探索转型升级之路 77 第四节 科技环境分析 77
一、科技是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 77
二、科技创新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78
三、科技创新决定经济转型成败 79
四、科技创新是转型的根本出路 80
五、中国转型的科技支撑 81
(一)中国科技发展现状 81
(二)中国科技发展思考 83
(三)建立适应发展的科技体制 84
第三章 2012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现状分析 87 第一节 2012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状分析 87
一、总体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87
二、把加快转型升级放在第一位 90
三、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91
广告机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节 2012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特征分析 91
一、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91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有效进展 93
三、进一步拓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95
四、继续推进实施走出去战略 96
五、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攻关取得实效 97
六、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推进低碳发展 98
(一)我国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98
(二)2012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目标 98 第三节 2012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关注方面 99
一、发展高端产品,促进结构调整 99
二、提高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 100
三、转变粗放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03
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103
五、整合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104
六、中国发展前景依靠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105
第四章 2012年主要行业经济转型升级情况分析 107 第一节 2012年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分析 107
一、2012年工业增速 107
(一)工业增加值 107
(二)工业企业利润 108
二、未来发展更重转型升级 109
三、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助力工业转型升级 110 第二节 2012年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分析 110
一、2012年新兴产业发展状况 110
(一)节能环保产业 110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12
(三)生物产业 112
(四)高端装备制造业 113
(五)新能源产业 114
(六)新材料产业 115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115
二、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6
三、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117
(一)必须强调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和关键所在 117
(二)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应措施 118
四、2012年国务院讨论通过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119 第三节 2012年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分析 120
一、2012年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120
二、2012年科技部十措施促传统农业转型 122
三、2012年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转型引发投资热 122
四、农业转型方向就是农业投资方向 123 第四节 2012年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分析 124
广告机 http://www.xiexiebang.com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城市转型升级的内在推动力 124
二、现代服务业全方位促进城市转型及可持续发展 125
(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了城市能级 126
(二)现代服务业是城市外部效应的重要源泉 126
(三)现代服务业优化了城市空间资源 126
(四)现代服务业创新驱动城市竞争方式的转变 126
三、“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 127
(一)借鉴“城市发展阶段理论”,超前谋划城市转型 127
(二)借鉴“城市差异化理论”,强化产业发展战略导向 127
(三)以制度创新突破“体制束缚” 128 第五节 2012年对外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分析 128
一、2012年对外经济形势 128
二、转型升级是出口解困的根本途径 129
三、我国大批外贸出口企业成功越过转型期 130
四、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步入加速转型升级期 134
五、以对外投资促经济转型 134
(一)优化经济结构的切入点 135
(二)日本、印度经验借鉴 137
(三)战略实施需顶层设计 139
六、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 140 第六节 2012年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分析 142
一、通信业 143
(一)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143
(二)发展面临六大挑战 143
(三)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143
(四)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驱动产业增长 144
(五)云端协同推动移动互联 144
二、机械业 145
(一)下行压力急剧增大 145
(二)成本继续高速增长 146
(三)倒逼行业加快转型升级 146
三、石油业 147
(一)2012年石油产业景气指数 147
(二)非常规油气资源引人关注 151
(三)产业亟须转型升级 151
四、化工业 152
(一)化工行业将进行调整 153
(二)“十二五”化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53
五、医药业 154
(一)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154
(二)目标在前任务艰巨 155
(三)转型升级策略 156
六、钢铁业 157
(一)2012年钢铁行业亟需转型 157
广告机 http://www.xiexiebang.com
(二)钢铁产业的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是必然选择 157
(三)“十二五”期间是中国钢铁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158
(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策略 159
七、机床业 160
(一)须加速转型升级 160
(二)机床行业转型特征 161
(三)“转型升级”已成为机床行业的热题和主旋律 163
(四)我国机床行业未来转型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164
八、汽车业 165
(一)汽车产品升级转型现状 165
(二)自主品牌乘用车转型升级情况 166
(三)十二五中国汽车工业转型主要战略取向 167
九、家电业 168
(一)形势依然严峻 168
(二)转型效果显现 170
(三)家电业进入转型关键期 170
(四)家电连锁企业进入新转型期 171
十、金融业 172
(一)以金融转型助推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173
(二)金融转型助推经济转型的着力点 174
(三)实现金融转型的途径 176
十一、船舶工业 179
(一)十二五船舶转型升级成关键 179
(二)十二五船舶转型升级的挑战 180
(三)十二五船舶行业转型升级投资重点 181
十二、动漫产业 182 十三、五金行业 183
十四、电子信息业 186
十五、装备制造业 188
十六、服装纺织业 190
十七、有色金属业 193
十八、出版传媒业 194
十九、食品饮料业 194
二十、建筑房地产业 196
第五章 2012年主要省市经济转型升级情况分析 201 第一节 广东省 201
一、2012年广东转型升级成效 201
二、2012年广东主动转型升级 202
三、2012年广东转型升级策略 203
四、2012年广东主要城市转型升级策略 204
(一)广州 204
(二)深圳 206
(三)东莞 209
广告机 http://www.xiexiebang.com
(四)佛山 210
(五)中山 211
(六)佛山 212
五、2012年国家工商总局出台政策大力支持广东转型升级 212 第二节 上海市 213
一、2012年上海转型升级成效 213
二、2012年上海转型升级策略 214
三、文化产业成上海转型升级主战场 214
四、上海探索多种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216
(一)上海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式 216
1、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强原始创新 216
2、承接国家标志性创新工程,抢占产业制高点 217
3、推进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激发国企活力 217
4、改造老厂房,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218
5、延伸产业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18
(二)上海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18
1、路径依赖制约自主创新 218
2、创新投入仍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存在差距 219
3、创新环境建设仍有较大改善空间 219
4、部分制度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219
5、宏观调控政策与创新扶持政策协调性不够 220
(三)启示和建议 220
1、完善倒逼机制,打破路径依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20
2、优化要素配置,完善法律法规,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环境 220
3、把打破制度约束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 221
4、增强政策连贯性和协调性,着眼于长期能力的提升 221 第三节 江苏省 221
一、2012年江苏转型升级成效 221
二、2012年江苏转型升级策略 222
三、2012年江苏主要城市转型升级策略 223
(一)南京 223
(二)无锡 225
(三)苏州 225
四、2012年《江苏省“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纲要》等九项发布及解读 226
(一)2012年《江苏省“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纲要》等九项发布 226
(二)“绿色制造”成硬约束指标 229
(三)将建156个中小企业技术平台 229
(四)4万余家企业将实现阶段性转型升级目标 230 第四节 山东省 231
一、2012年山东转型升级成效 231
二、2012年山东转型升级策略 232
三、2012年山东主要城市转型升级策略 233
(一)青岛 233
(二)威海 236
广告机 http://www.xiexiebang.com
(三)济宁 237
(四)潍坊 238
四、2012年山东印发《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239
(一)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239
(二)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 240
(三)强化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措施保障 247 第五节 浙江省 249
一、2012年浙江转型升级成效 249
二、2012年浙江转型升级策略 256
三、2012年浙江主要城市转型升级策略 257
(一)杭州 257
(二)宁波 258
(三)温州 260
(四)舟山 261
四、工业转型升级成浙江省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261 第六节 北京市 264 第七节 河北省 265 第八节 湖北省 266 第九节 甘肃省 267 第十节 河南省 269
第二部分
保险行业转型升级现状及形势分析
第六章 2011-2012年国际保险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情况分析 271 第一节 世界保险行业发展概况 271
一、世界保险历史发展概况 271
二、2011年全球保险业发展分析 273
三、世界保险工业的发展趋势 278 第二节 2011年世界保险工业发展情况分析 280
二、2011年全球保险工业发展分析 280
二、2011年全球保险企业发展分析 285 第三节 世界保险发展特点及趋势 287
一、2012年全球保险需求增长预测 287
二、2012年全球保险生产预期 287
三、2013年全球保险企业经营环境预测 288 第四节 世界主要国家保险业发展状况分析 289
一、美国 289
(一)2011年美国保险产量 289
(二)2012年美国保险企业业绩 290
(三)美国保险需求研究分析及保险企业发展趋势预测 292
二、欧洲(除俄罗斯)294
(一)2011年欧盟保险产量 294
(二)2011年第四季度欧洲保险企业分析 294
(三)2011年欧盟保险进口情况及2012年预计 295
广告机 http://www.xiexiebang.com
三、俄罗斯 295
(一)2011年俄罗斯保险产量增长 295
(三)2012年欧盟保险进口情况分析 298
四、日本 300
(一)2011年日本保险产量 300
(二)2011年日本保险订单量 301
(三)2011年日本保险出口总量 301
(四)2012年日本保险出口情况研究分析 302
(五)2012年日本保险发展预测 303
五、印度 303
(一)2012年印度保险发展分析 303
(二)2015年印度保险消费预测 304
第七章 2011-2012年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及形势 306 第一节 2011-2012年中国保险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306
一、2011年中国保险工业运行情况 306
(一)保险企业景气情况 306
(二)保险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307
(三)保险生产情况 309
(四)保险需求情况 314
(五)保险价格变动情况 321
(六)保险行业经济效益分析 322
二、2011-2012我国保险及成品保险产量统计 326
三、2012年我国保险行业运行状况分析 328
四、2012年我国保险业经营情况总结分析 328
五、2012年我国保险产业景气度分析 329
六、2012年我国保险行业兼并重组趋势预测分析 336 第二节 2012年中国保险行业发展障碍分析 340
一、供过于求仍是保险市场主要问题 340
二、2011年以来中国保险行业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341
三、2012年我国保险行业存在三大问题亟待解决 344
四、2012年保险市场要关注4个方面问题 345 第三节 2011-2012年我国保险企业行业危机原因分析 346
一、2011年中国保险业濒临的危机点评 347
一、2011年中国保险业濒临的危机点评 347
二、2012年中国保险业面临亏损危机 347
三、2012年改善保险企业经营环境三个建议 349
四、2012年我国保险业发展策略研究分析 351
第八章 2011-2012年我国保险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形势分析 353 第一节 2012年我国保险行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353
一、2012年保险行业亟需转型 353
二、保险产业的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是必然选择 353
三、“十二五”期间是中国保险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354
广告机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节 2012年我国保险行业经济转型升级环境分析 354
一、2012年我国明确加快推动保险工业转型升级 355
二、2012年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出台对保险业的影响 355
三、“十二五”保险行业将把产品升级放在首位 357
四、“十二五”保险业成为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调控重点目标 358 第三节 2012年我国保险行业经济转型升级现状分析 359
一、2012年保险业转型调整成关键词 360
二、2012年保险业进入全面过剩促进企业转型 362
三、2012年保险业已经走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364
第三部分
保险行业转型升级下竞争格局
第九章 2011-2012年保险行业转型升级下竞争形势分析 366 第一节 2011-2012年世界保险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366
一、全球保险竞争力排名分析 366
二、全球保险业出现新的竞争格局 369
三、2010年全球保险业并购重组解析 375
四、2011年亚洲保险市场竞争新格局正在形成 378 第二节 2011-2012年中国保险行业国际竞争布局 380
一、中国保险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380
二、中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势 381
三、中国保险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着眼点 383
四、中国保险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 386 第三节 2011-2012年中国保险行业国内竞争概况 388
一、中国保险产业竞争力分析 388
二、2011年中国保险行业企业重组并购情况 391
三、2012年中国保险行业企业重组并购情况 393
四、“十二五”期间保险业将加快兼并重组 396 第四节 中国保险企业应对竞争的策略 396
一、中国保险企业竞争策略的多角度分析 396
二、中国保险业竞争策略的改变 400
三、中国保险行业提升竞争力战略 405 第五节 保险业未来竞争的定位 407
一、控制保险业供应链下游 407
二、以用户为方向创造价值 408
三、政府创造稳定的政策环境 411
第十章 2012年保险行业重点省市转型升级分析 413 第一节 河北省保险产业 413
一、2011年河北省保险产业发展分析 413
二、2012年河北省保险行业发展分析 414
三、“十二五”河北省保险产业发展预测 415 第二节 湖北省保险产业 416
一、2011年湖北省保险业发展分析 416
广告机 http://www.xiexiebang.com
二、2012年湖北保险出口逆流而上 420 第三节 山东省保险产业 423
一、2011年山东省保险业发展现状分析 423
二、山东保险工业发展的对策及保障措施 425 第四节 江苏省保险产业 438
一、江苏省保险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438
二、未来江苏省保险工业调整目标 439 第五节 广东省保险产业 440
一、广东省保险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440
二、广东省保险产业面临的形势 442
三、广东省保险产业发展目标 442
四、广东省保险产业主要任务 443
五、广东省保险产业政策措施 445 第六节 江西省保险产业 446
一、2011年江西省保险业运行分析 446
二、2012年江西保险产业发展新格局 447
三、“十二五”江西保险产业发展预测 450
第十一章 2012年保险行业重点企业转型升级分析 451 第一节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451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451
二、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451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 452
四、企业SWOT分析及BCG分析 452
五、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453
六、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455
七、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58
(一)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458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458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459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59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460
八、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460
九、企业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461
十、2011-2012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463 第二节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64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464
二、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465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 465
四、企业SWOT分析及BCG分析 466
五、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467
六、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468
七、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71
(一)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471
广告机 http://www.xiexiebang.com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472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472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72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473
八、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473
九、企业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474
十、2011-2012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476 第三节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77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477
二、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478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 479
四、企业SWOT分析及BCG分析 479
五、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480
六、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482
七、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85
(一)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485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485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486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86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487
八、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487
九、企业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488
十、2011-2012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490 第四节 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491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491
二、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492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 492
四、企业SWOT分析及BCG分析 493
五、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493
六、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495
七、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98
(一)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498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498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499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99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500
八、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500
九、企业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501
十、2011-2012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503 第五节 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504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504
二、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505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 506
四、企业SWOT分析及BCG分析 506
广告机 http://www.xiexiebang.com
五、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507
六、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508
七、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511
(一)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511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512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12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512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513
八、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514
九、企业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514
十、2011-2012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516 第六节 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517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518
二、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518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 519
四、企业SWOT分析及BCG分析 519
五、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520
六、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522
七、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525
(一)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525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525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26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526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527
八、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527
九、企业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528
十、2011-2012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530 第七节 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531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531
二、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532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 532
四、企业SWOT分析及BCG分析 533
五、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533
六、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535
七、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538
(一)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538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538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39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539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540
八、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540
九、企业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541
十、2011-2012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543 第八节 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544
广告机 http://www.xiexiebang.com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544
二、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545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 546
四、企业SWOT分析及BCG分析 546
五、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547
六、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548
七、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551
(一)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551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552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52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552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553
八、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554
九、企业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554
十、2011-2012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556 第九节 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557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558
二、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558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 559
四、企业SWOT分析及BCG分析 559
五、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560
六、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562
七、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565
(一)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565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565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66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566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567
八、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567
九、企业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568
十、2011-2012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570 第十节 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571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571
二、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572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 572
四、企业SWOT分析及BCG分析 573
五、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573
六、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575
七、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578
(一)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578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578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79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579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580
广告机 http://www.xiexiebang.com
八、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580
九、企业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581
十、2011-2012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583
第四部分
保险行业转型升级趋势预测
第十二章 2012-2016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趋势 585 第一节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585
一、“十一五”工业发展回顾和“十二五”形势分析 586
(一)“十一五”工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586
(二)“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形势 588
二、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589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589
(二)主要目标 590
三、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592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593
(二)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594
(三)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595
(四)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597
(五)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 599
(六)推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601
(七)优化工业空间布局 602
(八)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603
四、重点领域发展导向 604
(一)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604
(二)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 607
(三)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 610
(四)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 612
(五)提高国防科技工业现代化水平614
(六)加快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相关服务业 615
五、保障措施及实施机制 617
(一)完善保障措施 617
(二)健全实施机制 618 第二节 转型升级是“十二五”工业发展中心任务 619
一、中国工业转型升级规划明确未来五年政策取向 619
二、转型升级要适当放缓工业发展速度 620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621
四、发展实体经济,防止产业“空心化” 621 第三节 2012-2016年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研究分析 622
一、以质量和效益提升为中心 622
二、着力内涵式发展 623
三、切实营造有利制度环境 624 第四节 2012-2016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探讨 625
一、中国经济转型提升的战略标志 625
广告机 http://www.xiexiebang.com
(一)推动绿色发展 625
(二)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提升 625
二、中国经济转型提升的结构特征 626
(一)内外结构:由出口导向向消费主导、内外联动转型提升 626
(二)产业结构:由工业立国向产业协同转型提升 626
(三)区域结构:由板块崛起向区域协调转型提升 626
(四)城乡结构: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发展转型提升 627
第十三章 2012-2016年保险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趋势 628 第一节 “十二五”期间保险工业发展趋势分析 628
一、市场消费预测 628
(一)发展环境 628
(二)2015年保险消费量预测 628
(三)中远期保险消费量预测 629
(四)关键保险品种需求预测 629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630
(一)指导思想 630
(二)基本原则 630
(三)主要目标 630
三、重点领域和任务 632
(一)加快产品升级 632
(二)深入推进节能减排 634
(三)强化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635
(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637
(五)优化产业布局 638
(六)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639
(七)加快兼并重组 639
(八)加强保险产业链延伸和协同 640
(九)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640
四、政策措施 640
(一)完善行业管理体系 640
(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640
(三)加强行业标准化工作 641
(四)加强政策宏观引导 641
(五)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641
(六)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641
(七)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641 第二节 2012-2016年行业发展前景 642
一、2012年全球保险表观需求预测 642
二、2012年保险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642
三、“十二五”期间将优化保险区域布局 643
四、全球保险行业面临的趋势 644 第三节 2012-2016年保险市场预测分析 647
一、2012-2016年保险市场需求预测 647
广告机 http://www.xiexiebang.com
二、2012-2016年保险市场供给预测 648
第五部分
保险行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
第十四章 国外经济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51 第一节 德国经济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51
一、实行市场经济是经济转型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 652
(一)经济全球化是德国经济转型的主要背景 652
(二)具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成功经验 652
(三)经济转型的主体是企业 652
二、服务化趋势是经济转型的主要导向 653
(一)产业结构的优化趋势非常符合发展规律 653
(二)现代服务业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653
(三)注重新兴产业发展 653
(四)强调总部经济的作用 653
三、因地制宜是经济转型的重要策略 654
(一)不同城市产业特色十分鲜明 654
(二)传统产业继续发扬光大 654
(三)落后产业综合改造升级 654
(四)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655
四、高水平的教育培训是经济转型的支撑条件 655
(一)颇具特色的教育体系 655
(二)转型升级教育先行 655
(三)德国高等教育留有缺憾 656
五、政策支持是经济转型的助推力量 656
(一)加强组织和规划 656
(二)注重科技和环保 656
(三)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 656
六、完善的社会保障是经济转型的稳定机制 657
(一)德国是社会保障制度最完善的国家之一 657
(二)极其重视结构转型中的就业矛盾调处 657
(三)德国的社保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657 第二节 日本经济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58
一、日本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历程 658
(一)战后至50年代初的经济恢复阶段 658
(二)50—60年代的重化工业化阶段 658
(三)70—80年代的技术密集型产业阶段 658
(四)90 年代后的新技术立国阶段 659
二、日本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经验 659
(一)产业政策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 659
(二)技术进步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659
(三)依法调整是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 660
(四)注重产业组织政策与产业结构政策相辅相成、协调运作 660
(五)政府对衰退产业进行转型和援助 660
广告机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节 韩国经济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61
一、韩国产业升级的历程 661
(一)1961年以前的进口替代阶段 661
(二)1962 ~1971 年的出口导向阶段 661
(三)1972~1979年的重化工产业发展阶段 662
(四)1980~1990年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 662
(五)90年代后的产业结构高技术化阶段 662
二、韩国推动产业升级的主要策略 663
(一)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 663
(二)推行企业集团化战略 663
(三)优先发展“战略产业” 663
(四)实行推动产业技术升级的财税政策 664
(五)注重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664 第四节 台湾经济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65
一、保持农业稳定发展 665
二、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665
三、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665
四、提升科技水平与人力素质 665
五、扶持中小企业 666
六、推动民营化和金融自由化改革 666
七、实施能源节约措施 666
第十五章 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68 第一节 从外销到内销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69
一、成功案例 669
二、经验借鉴 670 第二节 从代工到自主品牌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71
一、成功案例 671
二、经验借鉴 672 第三节 从低端到高端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73
一、成功案例 673
二、经验借鉴 676 第四节 从制造到服务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76
一、成功案例 676
二、经验借鉴 677 第五节 整合产业链资源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78
一、成功案例 678
二、经验借鉴 679 第六节 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79
一、成功案例 679
二、经验借鉴 681
第十六章 2012-2016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研究 682 第一节 复杂世界经济背景下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682
广告机 http://www.xiexiebang.com
一、建立消费导向、环境友好、内向依赖型经济增长模式 682
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 683
三、以全球价值链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684
四、以创新驱动内需的扩张 686
五、以创新和服务业的发展促进转型升级 686
(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服务业竞争,大力发展服务业 687
(二)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不断促进产业升级 687
(三)打造世界一流高等教育,為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提供重要保障 687
(四)加强官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688
六、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转型升级 688
七、如何实现无衰退转型升级 689 第二节 经济转型升级产业化路径研究 690
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微笑曲线”的产业链整体替代,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690
二、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攀升“微笑曲线”高端环节,提升产业价值创造能力 691
三、突出推动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改造,拉平“微笑曲线”,提升综合制造能力和制造环节的价值含量 691
四、工业转型升级须靠消费转型升级 691
五、创新发展促进转型升级 692
六、健全产业转型升级的倒逼和激励机制 693 第三节 2012-2016年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战略研究 696
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矛盾特征与“十二五”时期结构调整面临的起点 696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向关键环节和生产性服务业滞后的制约 697
(二)“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新的起点 697
二、“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要求 698
(一)基本原则 698
(二)调整目标和思路 698
(三)战略任务 699
三、“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 701
(一)以突破关键环节为重点,提升产业分工层级 701
(二)推进产业之间融合与互动,提高产业发展的协调性 701
(三)支持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704
四、相关政策建议 704
(一)政策重心由结构性政策为主向支持关键环节的功能性政策为主、兼顾结构性政策转变 704
(二)强化制度创新,为促进分工细化深化和向主要依靠非价格竞争转变提供制度性条件 705
(三)促进自主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705
(四)继续加大对教育、职业培训的支持力度,提升要素禀赋 705
(五)加强金融创新和公共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706
(六)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和促进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 706
(七)支持建立我国自己的全球生产体系 706 第四节 2012-2016年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研究 707
二、产业链延伸战略 707
广告机 http://www.xiexiebang.com
三、品牌升级战略 709
四、终端化战略 711
五、国际化战略 713
六、内涵发展战略 717
七、创新技术改革 719
八、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型 720
九、品牌化、标准化 721
十、资本化、上市化 722
十一、信息化、高端化 722 第五节 央企转型升级需全球视野与顶层设计 723
一、主动全球化,面向全球配置资源 723
二、要转型升级,更要注重顶层设计 724 第六节 转型升级期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 725
一、转型升级期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意义 725
(一)转型升级期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目的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726
(二)管理创新可以导致竞争力转移,为中小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 726
二、正确理解管理创新内涵,纠正管理创新误区 727
(一)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误区 727
(二)努力构建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互动效应 727
三、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促进中小企业管理创新 728
(一)中小企业具有广阔的信息化市场,信息化建设是中小企业各项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728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个性化服务、差异化实施的特点 728
(三)采用便捷高效的“云计算”模式开拓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 728
四、构建优秀企业文化,实现从中小企业行政文化向企业文化转型 729
(一)建设符合本企业特点的组织文化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729
(二)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模式 729
五、推进中小企业的管理战略创新 730 第七节 财务人员职能转型升级的路径探讨 730
一、营造财务人员职能转型的有利环境 731
(一)优化现有的财务核算流程和方法 731
(二)加强决策支撑模型工具的建设 731
(三)加强财务系统横向集成和纵向一体化 731
二、财务人员职能转型升级的方法 732
(一)参与制订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计划 732
(二)参与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退市的全过程管理 732
(三)协助营销部门进行市场营销管理 733
(四)参与投资决策的全过程管理 733
第十七章 2012-2016年保险行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 734 第一节 2012-2016年我国保险行业转型升级策略 734
一、2012-2016年我国保险行业微利时代发展态势探讨分析 734
二、2012-2016年国内保险产能过剩现状及布局策略分析 735
三、2012-2016年我国保险行业转型升级策略 737
(一)适度减产 737
广告机 http://www.xiexiebang.com
(二)创新技术改革 738
(三)适当发展其他产业 738
(四)政府加强政策引导 739
(五)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型 739
(六)下游需求仍是产业发展重点 739 第二节2012-2016年我国保险工业转型升级下结构调整策略 740
一、逐步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740
二、去产能化将成为保险业的未来趋势 741
三、提升附加值是保险行业发展趋势 741 第三节 2012-2016年我国保险工业转型升级下多元化策略 742
一、避免进入“多元化陷阱” 743
二、加快优化整合,大力培育优势其他产业 743
三、加快由“内生型”转向“市场型” 743
四、建立适合其他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 744
五、造就一批促进其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 744 第四节 节能减排是促进保险行业转变的发展方式 744
一、保险业成为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调控重点目标 744
二、保险行业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 746 第五节 保险行业:绿色之路是根本 747
一、依靠科技创新 努力转型升级 748
二、绿色低碳技术 保险必由之路 748
第六部分
保险行业转型升级投资策略及风险评估
第十八章 2012-2016年保险行业经济转型期下投资策略探讨 750 第一节 2012-2016年把握经济转型期下的投资机会 750
一、看整体大势 750
一、新兴产业 752
二、消费投资 753
三、科技创新 754
四、服务性消费 754
五、节能减排 754
五、低碳环保 754 第二节 保险行业进入退出壁垒分析 755
一、我国行业进入退出壁垒现状分析 756
二、我国保险行业进入退出壁垒现状分析 757 第三节 2012-2016年中国保险行业投资环境 758
一、投资国内保险行业的有利因素分析 758
二、投资国内保险行业的不利因素分析 759
三、投资国内保险工业建议 760 第四节 2012-2016年保险行业经济转型期下投资策略探讨 761
一、总体原则 761
二、准入标准 761
(一)鼓励类 761
广告机 http://www.xiexiebang.com
(二)允许类 762
(三)限制类 762
(四)退出类 763
第十九章 2012-2016年保险行业转型升级风险评估 765 第一节 2012-2016年企业转型的风险与机会 765
一、公司转型的全面观点 766
二、以鞋业追赶为例谈转型八步骤 767
三、转型——风险与机会 770 第二节 政策风险及防范措施 770
一、宏观经济政策 770
二、产业政策 771
三、风险防范措施 771 第三节 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及防范措施 772
一、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772
二、风险防范措施 773 第四节 技术风险及防范措施 773
一、技术风险 773
二、风险防范措施 775 第五节 供求风险及防范措施 775
一、供求风险 775
二、风险防范措施 775 第六节 原材料风险及防范措施 775 第七节 竞争风险及防范措施 776 第八节 产品结构风险及防范措施 777 第九节 国别风险及防范措施 778 第十节 区域风险及防范措施 779
第二十章 行业研究部专家建议 780
图表目录
图表:2006-2012年我国季度GDP增长率 21 图表:2008-2012年我国三产业增加值季度增长率 22 图表:2009-201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走势图 23 图表:2008-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走势图 24 图表:2009-2012年东、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走势图 24 图表:2008-201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走势图 26 图表:2008-201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构成走势图 27 图表:2009-2012年我国CPI、PPI运行趋势 27 图表:2008年-2012年企业商品价格指数走势 28 图表:2009-2012年月度进出口走势图 29 图表:2008-2012年我国货币供应量 31 图表:2008-2012年我国存贷款同比增速走势图 31
广告机 http://www.xiexiebang.com
图表:2008-2012年我国月度新增贷款量 32 图表:2008-2012年我国外汇储备 33 图表:2011年4月-2012年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 107 图表: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图 451 图表: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453 图表: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BCG分析 453 图表:2011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主营构成数据分析表 457 图表:2009-2012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分析表 458 图表:2009-2012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利润构成与盈利能力分析表 458 图表:2009-2012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能力分析表 459 图表:2009-2012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资产与负债分析表 459 图表:2009-2012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 459 图表:2009-2012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分析表 460 图表: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图 465 图表: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466 图表: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CG分析 466 图表:2011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营构成数据分析表 470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分析表 471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利润构成与盈利能力分析表 472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能力分析表 472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资产与负债分析表 472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 473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分析表 473 图表: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图 478 图表: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480 图表: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CG分析 480 图表:2011年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营构成数据分析表 484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分析表 485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利润构成与盈利能力分析表 485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能力分析表 486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资产与负债分析表 486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 486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分析表 487 图表: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图 492 图表: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SWOT分析 493 图表: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BCG分析 493 图表:2011年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主营构成数据分析表 497 图表: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图 505 图表: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506 图表: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BCG分析 506 图表:2011年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主营构成数据分析表 511 图表:2009-2012年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分析表 511 图表:2009-2012年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利润构成与盈利能力分析表 512 图表:2009-2012年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能力分析表 512
广告机 http://www.xiexiebang.com
图表:2009-2012年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资产与负债分析表 512 图表:2009-2012年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 513 图表:2009-2012年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分析表 513 图表: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图 518 图表: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520 图表: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BCG分析 520 图表: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图 532 图表: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533 图表: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BCG分析 533 图表: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图 545 图表: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546 图表: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BCG分析 546 图表: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图 598 图表: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600 图表: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BCG分析 600 图表:“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指标 591 图表:实施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工程 593 图表:“十二五”技术改造专项工程 595 图表:发展信息化相关支撑技术及产品 596 图表:工业节能降耗减排专项 597 图表:主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重点 598 图表:工业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 600 图表:产业集聚区及工业园区提升改造 602 图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发展及示范应用工程 606 图表:原材料行业调整升级重点 608 图表: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 609 图表:轻纺工业改造提升重点 610 图表: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 611 图表:基础电子产业跃升工程 612 图表:物联网研发、产业化和应用示范 614 图表:工业设计及研发服务发展专项 615 图表:2015年关键保险品种消费预测 629 图表:“十二五”时期保险工业发展主要指标 631 图表:十二五下游行业主要用保险产品升级方向 632 图表:十二五保险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重点 634 图表:十二五保险行业技术创新重点 635 图表:十二五保险行业技术改造重点 636 图表:十二五保险行业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 637 图表:2012年保险行业风险因素分析表 765
HBM(汇百美)广告机 http://www.xiexiebang.com
广告机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研究
目 录
[摘要]...................................................................I [关键词].................................................................I
一、前言.................................................................1
二、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的现状.............................................1
三、中小型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
(一)内部问题........................................................2
(二)外部问题........................................................4
四、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意义.........................................7
五、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策略.........................................8
(一)企业层面的转型..................................................8
(二)国家层面有关政策的转型.........................................10 六 结束语...............................................................11 [参考文献]..............................................................12 致谢语..................................................................12 I 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研究
[摘要]
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和国内发展新阶段等各种约束日益显现,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遭遇诸多不利条件,如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进口需求缩减,加之人民币升值导致的国内土地、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我国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成为了必然趋势。本文通过研究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中小型外贸企业如何转型升级使得企业进一步的提升生存能力,扩大企业的贸易范围,终而使得中小型外贸企业能够成功的经济转型、行稳致远。
[关键词]
中小型外贸企业 对外贸易 现状 转型 升级 I
一、前言
本文所述的中小型外贸企业中的“中小型”和“外贸”作为企业的前置定语分别从企业规模以及企业行业属性作为评判标准界定了企业性质,因此,在这里可以将中小型外贸企业理解成:中小型的、以出口经营为主要导向的产品生产和贸易或者服务的企业。
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内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以及内部化优势的逐渐减弱,我国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外贸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更加容易受到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影响使得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中小型外贸企业对外贸易发展转型升级是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推进对外贸易发展转型升级,必须继续实施好各项传统贸易战略,实现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从模仿创新驱动向自主创新驱动转型,从粗放型、不可持续增长向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包容型增长转型,从低成本竞争优势向全要素综合竞争优势转型。
二、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的现状
中小型外贸企业是我国中小型企业的重要组成,也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自改革开放确定了中国出口替代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通过不断满足世界市场需求,促进进口,众多中小型外贸企业因而迅速发展起来。根据中小企业网的统计估计,如果将各行业自身横向及行业产业链纵向来看,中国现在有近六成以上是中小型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是完全或者是主要以出口为主导的。
由我国相关部分近年最新发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表示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规模分别要从从业人员和营业收入这两方面来看。其中工业的中小型外贸企业从业人员在20人到1999人,营业收入在300万元人民币到40000万元人民币。商务服务业的中小型外贸企业从业人员在10人到299人,营业收入在100万元人民币到120000万元人民币。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中小型外贸企业较西部地区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较为成熟,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优越的港口区位优势再加上受改革开放的影响,起步早、发展快、平均产值规模高于中西部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和福建等地从事外贸进出口业务的中小型企业规模均在 2 万亿元左右,贵州等西部地区的规模产值不足 3000 亿元。
我国传统中小外贸企业产业类型主要集中在轻型制造、加工组装型制造、食品加工、饮料制造、服装、皮革皮毛、木材加工、家具制造、文教体育用品、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电子通信、仪器仪表等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一般生产和加工出口。
三、中小型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也进入了漫长的调整期,同时给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带来了着极大的挑战,将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前期所积聚的问题凸显出来,使得我国外贸经济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本文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分析当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内部问题
自我国开始对外贸易以来,我国众多外贸企业都被作为“世界工厂”纳入全球价值链,从事着劳动密集型的初级加工制造业生产和销售,企业盈利主要来源仅是微薄的代工收益,自有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极度匮乏。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急剧下降,代工如今很难继续支撑贸易发展速度,并且外贸企业的创新不足开始凸显,成为制约我国在未来较长时期外贸发展的关键问题。
1、劳动力优势逐年下降
我国的劳动年龄大多在16岁 到59 岁之间,在 2012 年我国劳动人口达到了顶峰之后逐年下降,这意味着自改革开放30 年以来我国一直持续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并且,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带来的老龄化问题的逐年加剧,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年轻劳动年龄人口(15 到 29 岁)的数量仍会持续减少。导致的将是劳动力成本的持续攀升。根据2015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5 年中国大 2 学毕业生就业报告》的统计数据,从2009年至 2015年,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工资从 2369 元增至 4793元,每月增幅达到8.527%,相比往年有较大增幅。同一时期,农民工的工资也从 1417 元涨到了2864 元,平均月增幅达到了8.521%,几乎与本科毕业生的工资增速持平。面对连续几年以两位数增长的工资水平,近几年很多外资企业陆续将部分工厂从中国迁移到越南、印度、印尼、菲律宾以及孟加拉国,其中有在服装制造业的知名品牌阿迪达斯、耐克、优衣库、无印良品等,家电制造业的明星品牌三星空调、飞利浦、松下,以及食品类企业雀巢、百事,等等。众多外资企业的移出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出口量,然而劳动力价格水平的攀升很大程度的增加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成本,阻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2]由于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主要从事传统的制造业,且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与此同时,印尼等国家也不断出现新的、强大的、更具有优势的劳动资源。因此,我国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导致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影响了国际市场对此的需求,对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2、中小型外贸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来看,我国众多企业加入了国际贸易的行列当中,但全球贸易竞争十分激烈,我国外贸企业凭借着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占有一席之位,并有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在我国设有加工生产基地。
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能力总体的不断提升,而我国大多外贸企业却规模小、结构单
一、实力弱、研发、品牌、营销方面投入资金少,大多只专注于生产低附加值商品,很少中小型外贸企业有考虑过要利用或引进外国的技术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或是改造自身企业。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局势的震荡,我国劳动力、原材料等等生产要素价格也不断提升,种种因素使得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的优势急剧下降。
3、盲目多元化
我国外贸企业在发展中,较容易忽视核心竞争力,盲目地进行扩张,使得资金分散,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比如,有许多企业如果发现了销量热的产品,便会跟风投入生产。最后,导致市场上产品供应过多,库存积压,又不得不以低价销售,给企业带来许多的损失,更有甚者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不利 于外贸企业的长远发展。[3]面对崭新的市场竞争格局,由于众多管理者的素质尚不足以充分把握经济全球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深远意义,市场的预测和运作能力低下,管理方式和经营体系仍相对落后。缺乏对国际市场应有的了解,盲目的跟风多元化,没有针对市场需求为企业制定专门的生产方案,长期如此会成为企业的发展的绊脚石,利少亏大会使中小企业面临破产的僵局。
(二)外部问题
1、对外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其对资金的需求与俱增。但受我国国内经济下行、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宏观政策收紧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融资业务,尤其是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处于国内外经济板块连接处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受到较多冲击,面临着各方面不确定风险因素的考验。因此,金融机构在信贷政策的把控上趋严格。
出于中小企业承受风险能力弱,经营中不确定因素较多,自筹资能力较差,金融机构对待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轻则上浮融资利率,重则不给予融资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在资金风险方面:跟大中型企业比较起来,小型贸易公司因为经营规模小,经营的商品多以小商品为主,一笔交易的金额多则几万,小型贸易企业的企业主一般家底薄,没有稳定的现金流,贸易的运营基本依赖于银行贷款,即便有一些资金充裕,在业务量与经营能力上依旧欠缺。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融资,无法获得支持自身发展的大量资金。[4]资金的长期短缺使中小企业进一步增规模求发展的目标难以得到实现,亦难以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发能力和产品营销能力。如果资金周转困难重重,为了维持经营发展,中小企业多会选择民间借贷的方式获得短暂的资金周转,高额的贷款利息和难以为继的市场环境,会让中小企业发生资不抵债的情况,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从而难以维持经营破产倒闭。
2、对外贸易中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中美间存在较大的利率差,我国外汇储备过多,并且国际收支双顺差,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不断施压等原因,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人民币升值带来总是弊大于利,因此人民币升值使得企业利润严重缩水,影响企业持续发展。.(1)外币资产贬值 2005年汇改至2013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已经累计升值了四成。如此大幅度的升值已经对中国的出口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出口压力。尤其是对规模小,资本金少的中小型外贸企业造成的生存压力十分之大。2014年,人民币汇率开始呈现贬值态势,双向波动局面开始呈现。因此中小型企业在未来的几年很难躲过人民币升值带来经营困难。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尚未最终完成,当并且在国际贸易中大部分使用的是外币,特别是以美元为结算货币。这造成中小型外贸企业将所拥有的外币资产折算成人民币的价值大幅缩水。例如,在贸易过程中外贸企业必存在许多由于商业信用而产生的应收款项,这类资产一般是用外币表示的。人民币汇率上涨导致这部分资产的价值大幅下滑,给企业的汇兑带来严重的损失,而这部分损失一般是没有利息来作为价值补偿的。
(2)汇率变动造成的国内市场竞争力下降 015年,人民币汇率的不可预测性较强。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再一次扩大人 民币对美元的浮动区间,将浮动区间从1%扩大到2%,增加了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可能。外贸形势的严峻,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使得众多中小型外贸企业“苦不堪言”。有许多企业表示,只敢接短单而不敢接长单,作为普通的中小型外贸企业缺乏对汇率波动的判断力,所以不敢轻易接大单,并且普遍的存在着缺单的现象。一家宁波中小型工贸企业的总经理朱先生谈到:“企业曾有一次真实的体验,因为与美国一个客户签订了一笔高达几百万美元的合同,而订单的周期是比较长的,由于汇率波动的问题,最终导致企业的损失巨大。”在从事对外贸易中,中小型的企业对汇率的变动极其敏感,人民币币值不稳改变了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价格,大大的削弱了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竞争力,随着我国出口成本也相应提高,出口商品的价格也相对应上升,价格优势的下降,由此造成了外国市场的需求不断减少,交易量也大幅度降低,外贸企业的利润严重的缩水,对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打击。
3、国家出口退税幅度下降,经济结构面临着转型的局面
出口退税管理政策的变化对中小外贸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期,政府针对相关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做了调整,大部分商品(比如有色金属等)的退税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外贸企业的价格竞争优势也越来越少,严重影响了资金的周转使用,加大了资金的占压成本。很多缺乏竞争力的企业,由于出口退税下降的影 响,将会面临着破产的风险。因此,只有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经济结构转型,才能缓解如此紧张的局面。
4、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反倾销越演越烈
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市场,打着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生命健康的幌子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已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之一。而中小外贸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属于技术含较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措施的出台更加大了其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
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各国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强,我国自然成为了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对于外贸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屏障,比如反倾销,从而不利于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而对于外贸企业,如果遭遇到了反倾销,销售量就有可能从几十亿下降到零,这样一来,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毫无出路,最终将会面临着倒闭的风险。[1]
5、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增速放缓
2013 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 4 万亿美元,进入了对外贸易大国的行列中,其中从贸易组织的角度来看,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国(APEC)、欧盟(EU)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为我国的主要贸易对象。从国家或地区的角度来看,我国主要的贸易对象有:美国、香港、日本、韩国、台湾、德国、澳大利亚等。随着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贸易国的经济增速也呈现了放缓的趋势,从而大大的抑制了我国的出口。1以表1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同这些主要贸易国的进出口总值同上年比较除美国外均呈下降趋势,严重了影响我国总体的进出口总值。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受到很大的冲击,中小企业出口需求量大减,使得企业利润低,收入越来越少,甚至存在入不敷出的情况。
表1 2015年我国同主要贸易国的进出口总值
① 资料来源:商务数据中心
资料来源:商务数据中心
6、国家政策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的影响
总体而言,中国对国际自由贸易的理论研究在相当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的 WTO多边贸易框架体制下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以及中国当前在对外开放领域的相对滞后,对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继续保持当前固步自封、裹足不前的被动状态,不仅不利于中国的国际形象,不利于走出去,也不利于通过扩大开放促进国内改革以完善体制机制,而且更重要的是,可能导致中国在新一轮国际贸易自由化浪潮中,在标准和规则制定方面被边缘化,最终无法维护好战略机遇期,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败下阵来。
四、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意义
2014年“新常态” 这一词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世界也许再也无法回到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前稳定的“正常”状态,它将面临一个全新的“正常”状态。[5]我国的经济也同样处在新常态时期,如果再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密集型生产的方式、粗放型投资扩张和过度发行货币来维持经济增长的“常态”已经难以为继,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性调整期。总书记也曾指出:我国的发展现仍然处于重要的机遇期,我们要增强自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要继续抓住和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与时俱进,中小型外贸企业如何正确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外贸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 对稳定,新常态需要新机制,新机制就是倒逼外贸企业转型升级,从而坚定维护好战略机遇期的平稳延续,为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五、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策略
中小型外贸企业当今所处形势十分严峻,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扩大,要想在逆境中前行就必定要进行改革,否则,很容易面临破产的危机。对于中小型外贸企业缺的不是客户缺的而是不健全得外销体制,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前5-—10年是更多是靠老板的策略生存,而之后的5—10年靠的是实体制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一套健全的体制规范、指引以及吸引客户的策略,就象一个党没有党章一样,像一个人没有个性。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现正处于后面的一个5—10年,因此,应该抓住转型升级这一契机,企业自身应不断的从各个方面去改善企业的经验模式,政府也应施展一定的力度使得我国的中小型外贸企业能够稳步前行。
(一)企业层面的转型
1、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大产品的附加值
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产品的更新换代,需要不断的降低生产成本和延长产业链,从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不断的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中小型外贸企业要想实现转型,眼下就必须实行优化产业结构,使商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延伸产业供应链,还可以不断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通过延伸产业价值链,可以提高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比重。
2、增加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创新
国外有竞争力的产业都有庞大的执行产业与相关产业组成的产业簇群的支持。同样的,我国也需要进一步加大产业链的建设,要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力还需要从目标产业簇群上下功夫,同时要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外贸企业最迫切、最根本和最有效的途径是搞好创新,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企业将失去存在的根基,外贸企业还需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如果一直做传统外贸,很多外贸企业摆脱不了低端加工厂的困境,一定要掌握终端,掌握定价权,可以提高外贸交易中的地位。快速增长 的跨境电商行业中,除去自己研发电商平台,更多的中小型外贸企业通过eBay、阿里巴巴速卖通、亚马逊、敦煌网等大型电商平台,尝试网上外贸出口。[6]
3、通过强化企业管理,培养企业个性
强化企业管理创新,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要强化组织管理创新,建立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组织管理体系;强化制度管理创新,不断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增强制度的可执行性,使之更贴近企业运营与市场实际;强化人才管理创新,积极构建人性化的管理体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强化业务经营管理创新,建立现代化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业务人员的岗位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健全财务管理体系,规范财务制度,提升资金使用。
我国外贸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高级要素的建设。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专门教育的重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要和企业进一步加强联系,将研究和现实挂钩;企业自身也可从事研究开发工作,进一步建立高效的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的创造机制。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性与延展性等,都属于企业文化。它是决定现代企业效率高低、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外贸企业必须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促使企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4、企业对外贸易融资能力方面的提升
对于外贸融资方面的相关人才进行培养我国中小对外贸易企业对于对外贸易融资进行了充分的认识之后,就会发现对于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外贸易融资是需要非常专业的人才来操作的,这种人才必须具有非常广泛的知识储备以及非常专业的相关方面操作素质,目前我们国家的中小外贸企业的人员素质普遍不是很高。所以想要把对外贸易融资发展的更好更专业,就要加强相关方面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把一些国际上通用的贸易方面的法律知识尽可能详细的对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要让相关的从业人员对于国际上经常使用法律知识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其次,要帮助相关的从业人员对于银行方面的相关金融融资产品有一个具体的了解,使得相关的从业人员能够更好的和银行进行沟通,随时的对于新的融资产品有一个良好的掌握。企业自身也要学会应用国际贸易融资工具, 选择适当的融资方式,通过对外贸易的实践,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提高企业资信。
5、企业有关汇率方面的转型
虽然中小型外贸企业人员规模较小,资源不限,但也要建立一个能满足企业日常汇率风险管理的汇率风险预警机制,增强管理汇率的主动性。企业在内部建立汇率风险预警机制时,首先是确定一套指标体系,由于企业较小,不可能自己去采集相关数据,可以选择把研究机构或金融机构的预测指标进行适当地改进,变成本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当汇率的波动一旦达到较大幅度,企业能按照事先的预案进行处理,使汇率风险始终处于可控的范围内。
(二)国家层面有关政策的转型
1、改善融资环境
我国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无论是创业、成长以及创新都会遇到融资的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体系、金融配置效率不完善,金融监管的策略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限制以及社会环境不优种种因素导致中小企业在融资中遇到诸多困难,使得企业难以发展。因此在当下最要紧的就是:
(一)建立保障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发展的政府支持体系。(二)创建全面的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服务。(三)建立多元化的直接融资体系(四)建立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7]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应落实并创新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一是财政补贴政策。对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融资给予财政补贴;按照市场化方式,建立中小微企业偿债风险准备金。二是财政贴息政策。对特定领域、特定区域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给予财政贴息。三是奖励政策。对金融机构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表现突出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各级基层政府对金融机构给予各种奖励和支持。四是增信政策。健全信用担保体系,通过政策性担保机构提供担保和再担保,引导商业性担保机构定位于中小微企业等方式,促进担保融资。五是引导投资政策。政府直接出资成立引导基金,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PE(private equity)、风险投资基金 VC(venture capital)[8]
2、降低人民币升值对中小外贸企业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影响极大,于此国家可以运用宏观政策来进行调整:一是要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二是国家外汇局要进一步加强对外汇资金流入的监管,有利于减弱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同时,要密切关注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带来的潜在风险,一旦其货币政策调整,不排除人民币单边升值次逆转的可能性。政府也应进一步加快金融市场建设,完善外汇管理体制。自 2001 年我国加入 WTO 以来,我国对外经贸活动日益增多,因此政府应该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得更多的企业和机构能够参与外汇的结算,规避外汇风险,完善外汇管理体制。我国央行应该加大管理力度,合理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多管齐下加强对我国产业的政策扶植,积极鼓励优秀企业直接对外投资,并设立相应的咨询机构,对于我国的企业提供优质的信息,优化投资能力,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外贸企业应该实行市场多元化出口战略,在加强自身产品的基础上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和旧产品的升级,积极开拓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在出口结汇方面,外贸企业受汇率波动的影响较大,因此应该利用远期外汇期权等多种类型的金融工具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提高企业自身的生存能力。
3、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政府要联合金融机构搭建相应的交易平台,为中小型外贸企业提供丰富的金融衍生产品来使之在规避汇率风险的需要。政府加强对出口企业的保护力度。对出口企业实施政府补贴、税收减负。对于高科技产品企业,政府予以重点支持。政府在出口企业融资方面起导向作用,以此来带动市场对出口企业的借贷。政府也应改进扶持企业的税收制度,使它们在税收方面享受优惠,促进其发展,同时加强金融市场建设,拓宽企业防范风险的途径,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鼓励其发展。[10]此外,国家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来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于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 只有我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适当的对汇率水平及汇率制度进行调整,才能有效减少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4、帮助中小型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长期以来,中国出口企业在国外销售的价格低于国内价格,让国外消费者享受到廉价的“中国制造”。企业宁愿低价出口也不愿高价内销,必然是因为内销有更高的额外成本,比如,存在地方保护、物流成本高、资金难以回收等。为此,应深度整合国内市场,加快国内市场一体化,加快发展物流业地方政府应严厉打击欠款问题。此外,可出台补贴消费者的政策,鼓励购买外贸企业的内销产品。
六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要在国际贸易市场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看到自身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同时,必须要认清在残酷国内外竞争格局中存在的短 板以及缺陷,要能够做到扬长避短,用发展的眼光协调好内外作用力,能够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方面的支持,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最终使企业能够顺利的转型升级,也成为中国经济和中国发展的重要以及。
[参考文献]
[1]庞文雁.段小燕.吕明伟.出口退税政策变化对中小外贸企业影响分析[J]创新论坛, 2013(6)[2]谌莹.张捷.论我国外贸新常态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J]经济全球化,2015(4).[3]姚肖肖.浅析如何提高我国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J]政治经济法律,2015(1).[4厉刚.中国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方向.[J].经济论坛,2015,(7).[5][2014人本中国秋 新常态,新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9).[6]朱小群.中国对外经济转型亟需加快[J]特别策划,2013(9).[7]刘彬.浅析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对策[J]金融天地,2013(21)[8]商庆军.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解决之道[J]产业经济,2014(7)
[9]朱瑞王丹陈晴晴.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安徽省出口导向型企业影响研究.[J]市场/贸易.2016(2)
致谢语
......12
第四篇:浅谈人才战略在二次转型中的作用
浅谈人才战略在二次转型中的作用
有句话说得好,企业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人的问题,把人改造好了,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农信社之所以要进行“二次转型”,就是因为在多年的改革发展中积累了各种内外部问题,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要破解这些问题,也必须从自身的人力资源部门入手。
原广东省联社罗继东理事长在全省农合机构2013年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实施二次转型要以人力资本为基础支撑。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二次转型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我省农合机构是否具有充足、有用的人力资源。”充分说明了人才战略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关键在于人,谁重视人的因素,谁尊重人的价值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谁就抓住了根本。没有人才作支撑,企业战略转型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信社要推进二次转型,缩小与先进商业银行的差距,也要从人才战略抓起。可以说,只要解决好人才管理机制上的问题,统一思想、凝聚智慧、形成合力,二次转型的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
当前很多农信社仍实行“按级论、大锅饭”的绩效与薪酬管理制度,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出现了人才流失的现象,对改革发展极为不利。要留住人才,推动农信社二次转型,就迫切需要加强人才管理机制建设,健全、完善、优
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人才发展的动力体系。一是要重视人力资源部门建设,发挥人力资源部的伯乐作用,打破近亲繁殖的现象,为农信社引进优秀的人力资源人才;二是要根据业务发展规划和员工利益,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以及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工资增长机制,完善职务序列和员工级别管理办法,让人才有发展利好;三是要做好外来人才的安置计划,为其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关心其感情生活,让新进来的大学生既来之,则安之,甘心为农信社作奉献;四是要注重人才的差异化培养,通过培训等不断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发掘员工潜力,发现员工特长,区别对待操作型人才和销售型人才;五是要坚持人才以用为本的理念,为各类型人才提供展示拳脚的舞台,把现有人才用好,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作用;六是要坚持人才需求导向性原则,根据专业人才缺口情况,强化人才培养引进与农信社业务发展规划的链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七是要坚持能人导向,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制定人才评价标准,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在用人上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激励干部员工干事创业;八是要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改变一劳永逸的人才任用制度,用好人才储备库;九是要坚持贡献导向,以对企业的“贡献度”为考量,优化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扫除不干事吃白
饭等不公平现象。
当然,农信社发展人才战略,也不能搞一刀切。在当前农信社的队伍中,人员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思维方式等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未能根本转变,对新知识、新业务掌握较慢。搞一刀切不仅会伤害到员工,影响到业务,还会增加农信社改革发展的不稳定性。但也不能一味的换血,不计成本地大量输入新员工进行换血,只会大大增加人力成本,不仅人均效益很难提高,人才也留不住。二次转型是全体信合人共同参与的农信事业,这就要求我们农信社在推进二次转型的时候,要把广大干部员工的利益当作改革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毫无疑问,改革会触及各个方面的利益,改革也是利益调整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走极端,只能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分阶段实施,平稳过渡。让老员工乐意继续发光发热,让新员工乐于立足农信事业,才是我们农信社人才战略的目标,才能推动农信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人才是现代企业的黄金资源,是现代银行未来竞争制胜的关键。农信社推进二次转型,出主意得靠人才,用干部得找人才,干事情得要人才。只要我们把人改造好了,具备充足、有用的人力资源,就能化解各种内外部矛盾和压力,顺利实施二次转型,并在现代银行的未来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五篇: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行动计划
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行动计划
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结构优化、实现人才合理配置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迅速,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已达210家,服务产品日益丰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但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要求相比,与省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进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国家人社部《关于印发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7〕74号),省人社厅、发改委、财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的通知》(A人社发〔2017〕56号),市政府《关于助推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做好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临政发〔2017〕30号),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实施意见》(A发〔2018〕12号)等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部署要求,现提出以下行动计划,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总体要求
(一)目标任务
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服务有效保障、经营性服务逐步壮大,服务就业创业与人力资源开发配置能力显著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升。
产业规模进一步增长。到2020年,全市人力资源产业年营业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培育形成10家左右在全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培育有特色、有规模、有活力、有效益的市级以上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3家以上,积极创建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1家以上。
行业结构更加优化合理。到2020年,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到300家左右,服务主体进一步多元化,服务业态更加丰富,产品附加值显著提高,各类业态协调发展,形成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才测评、劳务派遣、人力资源培训、线上线下招聘、代理服务等全方位全链条的人力资源服务产品供给体系。
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行业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大。到2020年行业从业人员力争突破5000人。
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化、专业化水平和区域竞争力大幅提升,服务方式不断创新,规模化、品牌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新旧动能转化、供给侧改革提供人力资源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适应市场需求,提供优质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发挥政府作用,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促进公共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协同发展。
坚持融合创新,集聚发展。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推动跨界融合,探索新兴业态,开发创新服务产品、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供给水平。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集聚效应,建设覆盖全市辐射A南地区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群。
坚持促进交流,开放合作。紧盯“一带一路”、全市新旧动能转化和经济发展战略对人力资源的新要求,拓展市内、市外,国内、国外市场,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品牌。加大国内、国际交流合作力度,鼓励市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走出去,积极开拓外部业务。
二、重点计划
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3+3”行动计划。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计划、骨干企业培育引进计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开展“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行动、诚信主题创建行动、新旧动能转换人力资源服务行动,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培育市场主体,推进业态创新,加快开放合作。
(一)人力资源产业园区建设计划
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坚持面向A南苏北中心城市高新技术产业、进出口贸易、生产加工、科技研发、商品流通等行业对高中端人力资源的需求,培育建设有规模、有辐射力、有影响力的临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推动优质人力资源引进、交流和汇集。根据县域特点,统筹全市人力资源产业园布局,鼓励有需求、有条件的县区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需要,培育建设有特色、有活力、有效益的地方人力资源产业园。探索园区管理模式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园区集聚发展和辐射带动作用。构建长效机制,落实产业园在税收、资金、工商、土地用房等方面的政策,着力构建在省内有较强竞争力、在同行业有较大影响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新引擎。
(二)骨干企业培育计划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重点培育一批成长性好、有核心产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加快培育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鼓励开展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服务的企业,按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加快发展。积极推动品牌化发展战略,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人力资源服务商标,开展自主品牌建设,形成一批知名企业和著名品牌。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参选服务业重点企业名录和高新技术企业名录。各县区要加大对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重点骨干人力资源企业的发展。
(三)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着力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队伍。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依托知名高校、职业院校、大型企业、跨国公司,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开展行业急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培训。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行动计划,开展市内外学术交流和研修活动,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建立行业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库,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领军人才情况。
(四)“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行动
落实国家、省“互联网+”发展战略要求,推动人力资源服务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化建设,构建人力资源信息库,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强服务手段、商业模式、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支持互联网企业跨界兼营人力资源服务业务。进一步加强行业交流,鼓励搭建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平台,举办人力资源服务供需对接、服务产品推介等活动。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探索开展与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的跨界服务模式。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信息安全保护制度。
(五)诚信主题创建行动
坚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围绕诚信服务树品牌、规范管理促发展,深入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主题创建行动,打造一批“全市人力资源诚信服务示范机构”,发挥先进典型在市场管理和行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各县区结合实际开展选树人力资源诚信服务示范机构活动。围绕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良好制度环境,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信用记录,并将信用记录归集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为社会提供查询服务,形成诚实守信、规范发展的共同理念和良好氛围,不断提升诚信服务、优质服务水平。
(六)新旧动能转换人力资源服务行动
围绕服务于我市新旧动能转换,稳步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引进我市急需的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强与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合作,不断提升我市人力资源服务水平,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围绕“商城国际化”建设,引进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鼓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我市投资设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支持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我市设立的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根据对等开放原则,积极推动降低市场准入壁垒,鼓励有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商城国际化”辐射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为临沂海外商城和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为国内企业“走出去”承接国际服务,提供特色化、精细化人力资源服务。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要加强组织领导,将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支撑转型调整、促进就业民生的重要措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就业、人才、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健全工作机制,加强与组织、发改、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协调,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及时研究解决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考核评价,确保落实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措施。
(二)加大支持力度。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业扶持力度,根据市政府《关于助推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做好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临政发〔2017〕30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实施意见》(A发〔2018〕12号)以及省人社厅、发改委、财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的通知》(A人社发〔2017〕56号)精神,每年安排一定数量资金,专项用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补助、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培育补贴、人力资源服务业高端人才队伍建设补贴等。积极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园区建设,争创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鼓励社会资本、行业企业进驻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园区,打造产业发展优质服务平台,为入驻机构提供政策咨询、配套管理、创业引领、跟踪扶持以及经营场地租金减免优惠。对获评省级、市级人力资源产业园的,结合园区建设运行情况、租金减免情况,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的奖补;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信用体系建设,对获评省、市级诚信示范机构的,分别给予5万元、2万元的奖补;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建设,对获评省、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业优秀品牌的机构,分别给予5万元、2万元奖补。对参加全省评选新获人力资源服务驰名商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给予5万元奖补;鼓励服务机构引进高层次人才,对引进国家级高端人才、省级高层次人才和对市级重大项目、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且能突破科研关键技术或核心部件制造工艺的高技能人才和其他急需、特需人才的,经评估确认,按有关规定给予奖补。落实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税收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社会公益服务。稳步推动政府人才、就业工作临时性、阶段性专项服务事项面向社会购买,逐步延伸至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人才就业服务、人才引进测评、数据分析、课题研究、趋势预测等涉及人力资源管理配置各方面业务的服务购买,充分发挥市场化、专业化服务优势,提升政府综合管理能力。
(三)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依法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行政许可,进一步简化优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事中事后监管,实施随机抽查,建立报告公示制度。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持续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加大对网络招聘平台的监管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探索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级评价体系。培育发展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四)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宣传,充分发挥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站第一平台作用,积极探索利用微博、微信和手机APP等新媒体手段,不断提高宣传的有效性和影响力。鼓励举办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创业大赛、人力资源服务发展论坛等活动。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形式,注意总结人力资源服务业在促进就业创业、优化人才开发和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扩大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