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灰领人才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的研究1
灰领人才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的研究
一、依据
1、课题研究产生的背景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所谓“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实施人才生根战略是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人才,人才就是决定性因素。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昆山全面落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举措的关键一年。对昆山来说,“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在新的起点上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发挥灰领人才的作用,这是本课题研究产生的背景。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说:“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2010年6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天津市调研人才工作时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人才发展规划,把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走人才强国之路;人才强国是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各地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省、人才强市、人才强县之路,把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把人才优势作为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大力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
重视人才工作是历届昆山市委、市政府的光荣传统。昆山是各类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天堂,人才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十二五”期间,昆山 要在新起点上开启人才国际化新局面,构筑发展新优势。昆山经济之所以能长期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势头,与人才的支撑密不可分。
在人才资源中,灰领人才处于特殊地位,具有特殊作用,他们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可短缺的重要力量。昆山肩负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灰领”人才作为在制造企业生产一线从事高技能操作、设计或生产管理以及在服务业提供创造性服务的专门技能人员,已成为近期人才流向和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标志物。
3、国内外研究现状
灰领(Gray collar worker)灰领一词起源于美国,作为一种全新的职业概念的提出,不仅引发了人们对择业观念的思考,更是带动了全社会对“灰领”职业的探讨。“灰领”人才的内涵是动手与动脑能力的结合,他们是“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掌握熟练的心智技能的新兴技能人才”。灰领指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技能的人才。简单来讲,就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根据工作的行业和工作性质,“灰领”可以理解为是在制造企业生产一线从事高技能操作、设计或生产管理以及在服务业提供创造性服务的专门技能人员。他们不仅是某些关键生产环节中的操作者,还是整个生
1产环节的组织者;同时他们还具备很强的技术革新开发攻关、项目改进的能力。德国是“灰领”培养比较成功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注重职业教育, 其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 灰领” 人才的主力。目前, 德国约有2/3的工程师、约1/2的企业经济学家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毕业于高等专业学院。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同时,成为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应用型工程师,为了使学生将来在社会中有较强的竞争力,采用“双元制”职业教育,一方面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训练。“关键能力”是指与纯粹的专业性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无直接关系,超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范畴的能力。“关键能力”包含的具体能力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于评价的能力。
河北工业大学教授李景元是“中国灰领”概念提出第一人,他于1994年提出的中国灰领阶层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是对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事业作业现场多重专业岗位高技能运作与管理人员职责科学归纳和总结,这一界定使与白领、蓝领相对的灰领阶层具有技术与经济学科的特征,揭示了现场专业技能人员的运作规律,开拓了企业管理学科新的方向和研究领域,填补了我国这一方面的空白。李景元教授首次提出的中国灰领及其定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对中国灰领内涵表述实现了“动手与动脑、管理与操作、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体现我国企事业作业现场基础层次的主体管理、群体管理、民主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成本管理等相关内容。
昆山经济的发展,经过“农转工”、“内转外”、“低转高”的三次大的飞跃,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都更新换代,从“昆山加工”向“昆山制造”、再向“昆山创造”转变,昆山经济的每次飞跃和转变都与人才紧密相关,如何有效利用灰领人才促进昆山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问题,这是本课题所要着重研究和探讨的。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
1、加强对灰领人才的认识。灰领这个概念在我国才出现十几年,很多人还不知道有这个名字,更谈不上认识,所以有必要宣传、引导,让大家都来认识灰领的作用。
2、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情况分析。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通过对有关政府部门、外资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等调查研究,寻找企业转型升级的出路。
3、灰领人才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中作用情况分析。产业转型升级从根本上讲是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通过创新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的结果。决定产品市场需求和供给成本的力量是产业升级的动力,企业是产业升级的主体和实施者。灰领人才在产业转型升级中作用不可或缺,利用知识型技能型人力资源的新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4、引进和培养灰领人才情况分析。要创造一种能够吸引各类人才的创业机会、文化氛围和生活环境,形成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做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制度环境,充分利用我市知识型技能型人力资源的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采取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1.调查法:课题组成员将深入有关企事业单位、走进社区,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积累课题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了解人们对灰领的认识以及灰领在企事业单位中的作用;
2.文献法:课题组成员将通过学习有关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理论,邀请和组织有关专家讨论,通过对昆山产业转型升级,从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中,形成对产业转型升级和灰领人才关系的科学认识;
3.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才能发现进步,我们将采用比较对不同时期、不同产业的灰领人才和产业转型升级关系的比较,进行跟踪和比较,确保研究时效性、真实性;
4.访谈法:通过课题组成员和受访灰领、有关人士的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灰领人才的心理和行为,一边访谈,一边了解灰领人才对产业发展的想法以及企事业单位对灰领人才的需求情况,确保所得到的资料的研究价值。
四、计划进度和考核指标1、2011年3月到4月,课题审报、立项阶段,课题组初步筹建,组员开展理论学习,完成“设计任务书”,提高对课题研究的认识;
2、2011年5月到11月,课题组将开展一系列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并将有关资料汇总,完成“灰领人才情况调查表”和“企事业单位灰领人才使用情况调查表”等有关调查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
3、2011年12月,课题研究进入后期整理、分析、提炼阶段,完成具有较高质量的有关论文和调研课题报告,侧重将理论和资料研究转化为理论结果。
第二篇:我市经济转型的背景研究
近几年来,*市围绕“打造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结构调整,经济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经济转型的工作设想,并且通过制订规划,推进转型来加快经济发展。作为2005年三大规划(“十一五”规划、经济转型规划和激活民资规划)之一的经济转型规划将勾画出*市未来的经济发展蓝图。
一、*市经济发展情况
*市是河南省改革开放发展特别试点县(市)、加快城镇化进程重点县(市)、对外开放重点县(市)和扩权县(市)。全市总面积1001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303个村委会、27个居委会,人口75.5万,其中农业人口64万。
改革开放以来,*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实施综合开发,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形成了以煤炭、耐材、造纸、建材四大传统产业为支柱,化工、服装、食品、医药、机械、电子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多业并举的工业体系,基本完成原始积累和一次创业,顺利实现了由农业县(市)向工业县(市)的跨越。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120.9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42.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3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84.7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645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953元。全市经济进入了加快转型、全面提速的新阶段。总结*市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情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经济总量大。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三个指标,在河南省县(市)中分别排第五、第三和第二位,综合经济实力两年来均居全省第二位,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2003年在全国县(市)中居169位。
二是集群产业经济优势明显。全市主要工业企业超过1300家,四大支柱产业近1000家。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近80%,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近70%。并且出现了超化耐材、大隗造纸、曲梁服装、白寨建材等一些专业乡镇和特色经济群区。耐材产业在全国居优势地位,2004年耐材产量159万吨,占河南省耐材产量507万吨的31%,占全国耐材总产量1800万吨的9%;煤炭产业2004年产量957.8万吨,占郑州市煤炭总产量2500万吨的38%;服装产业年加工西裤200多万条,占郑州市西裤批发市场的86%。
三是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强劲。通过推进产业整合、加快产品科技提升,四大支柱产业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煤炭行业生产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小煤矿年生产能力均在6万吨以上;造纸行业联合治污得到新的推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5万吨以上的企业达到10余家;耐材行业生产工艺和产品档次不断提高,隧道窑生产线达50多条。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医药、服装、食品、机械制造、化工等产业发展较快,出现了一批如豫密药业、泛美制衣、国华食品等龙头企业。三年来,规模工业增加值高于生产总值10个左右百分点增长,规模工业企业在发展中迅速崛起,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317家,销售收入超2亿元的工业企业3个,超1亿元的9个,超5000万元的58个。
四是原始积累雄厚。全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近几年增长速度惊人。2003年为69亿元,2004年达到84.7亿元,今年八月底已增至99.4亿元。
五是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目前全市民营经济占GDp比重接近90%,从业人员近20万,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占绝对主导地位,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六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通过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曲梁科技产业园等园区经济带动,2003年至2004年两年,全市有效利用外资1566万美元,利用国债及专项资金1.42亿元。目前,*市的独资、合资企业23家,具有出口所有权的企业达26家。2005年外贸出口增长形势良好,元至七月份,直接出口609万美元,同比增长了59.8%。*招商引资的“洼地”效应初步显现。
二、*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从近几年经济发展情况看,*市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稳定增长。虽然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速度,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对*市未来经济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受国家政策影响支柱产业企业数量大幅减少
目前,*市四大支柱产业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家产业发展、环保治理、安全生产等政策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煤炭和造纸产业企业数量大幅萎缩,耐材和建材产业企业数量也将走向萎缩。
煤炭行业。全市煤炭企业数量最多时期有552家,近些年在五次大规模的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整顿中,*市关闭了许多不符合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加之部分煤矿因资源枯竭相继闭坑,到2004年全市煤炭企业仅剩213家。2005年,根据河南省进行资源整合
第三篇:浅谈人才战略在二次转型中的作用
浅谈人才战略在二次转型中的作用
有句话说得好,企业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人的问题,把人改造好了,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农信社之所以要进行“二次转型”,就是因为在多年的改革发展中积累了各种内外部问题,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要破解这些问题,也必须从自身的人力资源部门入手。
原广东省联社罗继东理事长在全省农合机构2013年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实施二次转型要以人力资本为基础支撑。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二次转型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我省农合机构是否具有充足、有用的人力资源。”充分说明了人才战略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关键在于人,谁重视人的因素,谁尊重人的价值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谁就抓住了根本。没有人才作支撑,企业战略转型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信社要推进二次转型,缩小与先进商业银行的差距,也要从人才战略抓起。可以说,只要解决好人才管理机制上的问题,统一思想、凝聚智慧、形成合力,二次转型的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
当前很多农信社仍实行“按级论、大锅饭”的绩效与薪酬管理制度,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出现了人才流失的现象,对改革发展极为不利。要留住人才,推动农信社二次转型,就迫切需要加强人才管理机制建设,健全、完善、优
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人才发展的动力体系。一是要重视人力资源部门建设,发挥人力资源部的伯乐作用,打破近亲繁殖的现象,为农信社引进优秀的人力资源人才;二是要根据业务发展规划和员工利益,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以及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工资增长机制,完善职务序列和员工级别管理办法,让人才有发展利好;三是要做好外来人才的安置计划,为其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关心其感情生活,让新进来的大学生既来之,则安之,甘心为农信社作奉献;四是要注重人才的差异化培养,通过培训等不断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发掘员工潜力,发现员工特长,区别对待操作型人才和销售型人才;五是要坚持人才以用为本的理念,为各类型人才提供展示拳脚的舞台,把现有人才用好,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作用;六是要坚持人才需求导向性原则,根据专业人才缺口情况,强化人才培养引进与农信社业务发展规划的链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七是要坚持能人导向,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制定人才评价标准,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在用人上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激励干部员工干事创业;八是要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改变一劳永逸的人才任用制度,用好人才储备库;九是要坚持贡献导向,以对企业的“贡献度”为考量,优化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扫除不干事吃白
饭等不公平现象。
当然,农信社发展人才战略,也不能搞一刀切。在当前农信社的队伍中,人员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思维方式等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未能根本转变,对新知识、新业务掌握较慢。搞一刀切不仅会伤害到员工,影响到业务,还会增加农信社改革发展的不稳定性。但也不能一味的换血,不计成本地大量输入新员工进行换血,只会大大增加人力成本,不仅人均效益很难提高,人才也留不住。二次转型是全体信合人共同参与的农信事业,这就要求我们农信社在推进二次转型的时候,要把广大干部员工的利益当作改革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毫无疑问,改革会触及各个方面的利益,改革也是利益调整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走极端,只能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分阶段实施,平稳过渡。让老员工乐意继续发光发热,让新员工乐于立足农信事业,才是我们农信社人才战略的目标,才能推动农信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人才是现代企业的黄金资源,是现代银行未来竞争制胜的关键。农信社推进二次转型,出主意得靠人才,用干部得找人才,干事情得要人才。只要我们把人改造好了,具备充足、有用的人力资源,就能化解各种内外部矛盾和压力,顺利实施二次转型,并在现代银行的未来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四篇:我市经济转型的背景研究
近几年来,*市围绕“打造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结构调整,经济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经济转型的工作设想,并且通过制订规划,推进转型来加快经济发展。作为2005年三大规划(“十一五”规划、经济转型规划和激活民资规划)之一的经济转型规划将勾画出*市未来的经济发展蓝图。
一、*市经济发展情况
*市是
河南省改革开放发展特别试点县(市)、加快城镇化进程重点县(市)、对外开放重点县(市)和扩权县(市)。全市总面积1001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303个村委会、27个居委会,人口75.5万,其中农业人口64万。
改革开放以来,*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实施综合开发,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形成了以煤炭、耐材、造纸、建材四大传统产业为支柱,化工、服装、食品、医药、机械、电子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多业并举的工业体系,基本完成原始积累和一次创业,顺利实现了由农业县(市)向工业县(市)的跨越。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120.9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42.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3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84.7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645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953元。全市经济进入了加快转型、全面提速的新阶段。总结*市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情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经济总量大。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三个指标,在河南省县(市)中分别排第五、第三和第二位,综合经济实力两年来均居全省第二位,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2003年在全国县(市)中居169位。
二是集群产业经济优势明显。全市主要工业企业超过1300家,四大支柱产业近1000家。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近80%,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近70%。并且出现了超化耐材、大隗造纸、曲梁服装、白寨建材等一些专业乡镇和特色经济群区。耐材产业在全国居优势地位,2004年耐材产量159万吨,占河南省耐材产量507万吨的31%,占全国耐材总产量1800万吨的9%;煤炭产业2004年产量957.8万吨,占郑州市煤炭总产量2500万吨的38%;服装产业年加工西裤200多万条,占郑州市西裤批发市场的86%。
三是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强劲。通过推进产业整合、加快产品科技提升,四大支柱产业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煤炭行业生产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小煤矿年生产能力均在6万吨以上;造纸行业联合治污得到新的推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5万吨以上的企业达到10余家;耐材行业生产工艺和产品档次不断提高,隧道窑生产线达50多条。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医药、服装、食品、机械制造、化工等产业发展较快,出现了一批如豫密药业、泛美制衣、国华食品等龙头企业。三年来,规模工业增加值高于生产总值10个左右百分点增长,规模工业企业在发展中迅速崛起,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317家,销售收入超2亿元的工业企业3个,超1亿元的9个,超5000万元的58个。
四是原始积累雄厚。全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近几年增长速度惊人。2003年为69亿元,2004年达到84.7亿元,今年八月底已增至99.4亿元。
五是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目前全市民营经济占GDP比重接近90,从业人员近20万,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占绝对主导地位,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六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通过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曲梁科技产业园等园区经济带动,2003年至2004年两年,全市有效利用外资1566万美元,利用国债及专项资金1.42亿元。目前,*市的独资、合资企业23家,具有出口所有权的企业达26家。2005年外贸出口增长形势良好,元至七月份,直接出口609万美元,同比增长了59.8%。*招商引资的“洼地”效应初步显现。
二、*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从近几年经济发展情况看,*市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稳定增长。虽然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速度,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对*市未来经济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受国家政策影响支柱产业企业数量大幅减少
目前,*市四大支柱产业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家产业发展、环保治理、安全生产等政策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煤炭和造纸产业企业数量大幅萎缩,耐材和建材产业企业数量也将走向萎缩。
煤炭行业。全市煤炭企业数量最多时期有552家,近些年在五次大规模的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整顿中,*市关闭了许多不符合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加之部分煤矿因资源枯竭相继闭坑,到2004年全市煤炭企业仅剩213家。2005年,根据河南省进行资源整合的要求,*市对一些煤炭企业进行了合并,目前煤炭企业数量减少到了84家。
造纸行业。1997年以前,全市有250家
造纸企业。“九七达标”时,全市关闭了44家麦草制浆生料造纸企业,到2000年全市造纸企业剩余数量为206家。2001年以来,*市为实现双洎河治污和环境“一控三达标”,又陆续关闭了108家设备工艺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的万吨以下造纸企业,到2005年上半年全市造纸企业剩余98家。2005年下半年,全市又对造纸企业又进行了重组,组合后剩
余数量为48家。今后随着造纸行业生产成本的加大,市场竞争的加剧,造纸产业发展形势将更加严峻。
耐材和建材行业。2004年,全市有658家耐材生产企业。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情况,全市耐材生产企业中有400多家是高能耗的倒焰窑型耐火材料企业。水泥行业,2000年时全市有水泥生产企业39家,经过几年的环保治理,目前水泥生产企业数量减少到14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市耐材、建材行业中的石灰窑、铝石窑、耐火材料导焰窑、水泥行业中的机立窑,均属国家淘汰性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到2007年底必须全部关闭。今年全市已经关闭了73家导焰窑耐材企业和1家直径为2.8米的机立窑水泥生产企业,明年和后年还将关闭300多家导焰窑耐材企业和11家直径为3.0米和3.2米以下的机立窑水泥生产企业。政策性地关闭企业,必将对全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强烈冲击。
(二)受资源走向枯竭影响经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市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进行了“有水快流”式的开发。煤炭资源的开采利用,为繁荣*经济,增强地方经济实力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对全市经济贡献较大的两种矿产资源(煤炭、铝粘土)已进入衰退期,五年内如果没有替代产业产生,将出现区域经济衰退现象。
煤炭资源。根据2005年9月份的最新资源勘查结果,目前*市浅部(距地表200米以上)煤炭资源储量为2.48亿吨,除去重大工程设施压煤、城市压煤等不能开采的资源,浅部可开采煤炭资源仅有1.49亿吨,现有的84家矿井将有三分之一在5年内闭坑。到2020年,浅部资源将无煤可采。深层煤虽然储量可观(地质储量4.07亿吨,可开采储量2.68亿吨),但开采深度均在450米以上,最深达800米,开采难度很大,形成的生产能力也有限。受瓦斯突出、煤尘爆炸等危险因素的影响和提升、运输、通风、排水等技术的制约,后续煤炭开采能否顺利支撑经济发展还有待努力。目前全市已勘探井田主要分布在曲梁、关口、崔岗、李岗等地,可建矿井仅有5个,到2010年仅可形成100万吨生产能力,到2015年最多可形成210万吨的生产能力。按2005年煤炭产量约1200万吨推算,考虑到新建矿井的生产能力,我们乐观地估计,到2008年*市的煤炭产量不超过1000万吨,到2010年产量不超过900万吨,到2015年产量不超过800万吨,煤炭产业总体上呈下滑走势。
铝粘土矿资源。*市的铝粘土矿没有大的矿体,多以“窝状”分布。经过20多年来的无序开采,浅部易开采的资源已经枯竭,耐材企业需用的大部分原料多年前就开始从外地购进。目前全市剩余铝土矿点仅有11处,年产量仅有10余万吨,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截止2004年,全市已查明铝粘土矿资源储量为5800万吨,可开采储量仅有706万吨。其中铝土矿资源储量3345万吨,可开采储量仅有106万吨。剩下的这些铝粘土资源,根据资源整合的要求,上级不发证,今后无法开采。即使国家允许开采,对经济的贡献也不大。
其它的矿产资源虽然储量大,但因产品附加值低,或者勘探程度不够,短时间内难以形成经济增长点。
石灰岩资源。*市的石灰岩资源丰富,远景储量13亿吨,可分为熔剂用灰岩、水泥用灰岩和建筑石料用灰岩。目前,*市石灰岩资源开采多用作建筑石料,产品附加值很低,仅有少部分用于水泥生产,每年用于水泥生产的石灰岩不足200万吨。总体上,石灰岩资源开采利用对环境破坏严重,对经济贡献不大。
其它矿产资源。全市除煤炭、铝粘土矿、水泥用石灰岩勘查程度较高外,其它矿产勘查程度较低。金属矿产如金、银、铜等矿种只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地质踏勘,镁、铁矿只是作了一些地质普查工作,玉石、硅石矿的勘查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入。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否成为新兴产业,还有赖于矿产资源的勘查结果。
由于煤炭和铝粘土资源日趋枯竭,全市在未来3—5年将出现区域经济衰退危机。2004年全市煤炭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4.9%,而财政收入中有1.12亿元却来自煤炭产业,占据了总财政收入的26%。在浅部煤炭资源日趋枯竭,深部煤炭资源没有开采利用,而经济又对煤炭产业依赖过大的情况下,*市如果没有新兴产业的及时跟进,在未来的几年内必将出现区域经济衰退。
(三)受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
长期以来,*市在经济发展上,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外延扩张轻内涵发展,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的路子。大部分企业是高投入、高消耗企业,许多企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煤炭产业90%以上是初级产品,只有少部分用于发电,虽然能源本身利润高,但产品附加值低。
耐材产业中多数企业是规模小、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信息化水平较低的企业,高能耗、低效益、小规模的倒焰窑型耐材企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虽然全市耐材产品在产量上有一些优势,但中低档粘土砖和高铝砖所占的比重较大,高附加值的耐火材料制品并不多。
建材产业主要产品有水泥、石灰、石子、机制砂等。2004年建材工业企业共有350户,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22.5%,完成工业总产值3.8亿元。除14家水泥生产企业利润稍高外,其它均为规模小、生产设备落后、产品附加值低、仅对原材料进行粗浅加工的小企业。
造纸产业过去曾经是全国重要造纸生产基地,经过这些年环保整治中的关闭与整合,现在基本无优势可言。目前主要产品是瓦楞纸、涂布纸、黄板纸等中低档纸。与纸业发达地区相比,全市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原材料成本大、经济效益差、市场竞争力不强、环保治污任务重。
服装产业是*市的一个新兴产业。2004年底全市共有服装企业105家,其中曲梁乡81家。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进入全省十强的企业有2家。总体上*市服装产业是一个有群体无规模、有产品无品牌、有产量无效益及企业化管理水平较低的产业。多数企业是以贴牌生产和来料加工为主,没有自己的品牌。即使部分企业有品牌也无优势可言,生产利润极低。
电力行业是*市发展中的产业,目前共有发电厂7家,其中正在运行的有5家,在建的有2家。运营中的企业中有一部分企业属生产设备落后的高能耗企业。例如昌源电力公司,2003年至2004年间,由于煤炭价格上涨,连续两年出现了亏损,2004年亏损额超过800万元。
(四)受国家历史欠帐和政府化解金融风险举债影响经济发展包袱沉重
过去国家为支援其它地区经济建设,无偿从*输出了数亿吨煤炭资源,在国家输出煤炭的同时,也给*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其一是自然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对农作物生长和居民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其二是地表沉陷问题。目前,由国家大型煤炭企业给*市造成的地表沉陷区面积超过了300平方公里,由于地表沉陷,导致2500户群众住房成为危房,许多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经营,许多农田无法正常种植,上百公里路面反复整修。其三是地下水资源浪费问题。由于一些煤矿多年来向外排水,造成全市地下水位下降,许多地方群众用水困难。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欠帐,给*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市这些年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发展资金用在了环境整治上,每年市财政不得不拿出数百万元用于环境整治,加上民间投入的资金,每年用于环境整治的资金超过1000万元。
另外,为化解农村和城市信用社支付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市还承担了不应承担的责任。2002年*市政府举债7.737亿元用于兑付居民储蓄,为此,市财政每年不得不拿出1790万元资金用于支付利息。2004年上级财政部门通过预算扣除了到期本息5336万元,给*市造成了很大的财政困难。今后*市还本付息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国家金融风险实质上已转嫁为地方财政风险。
综上所述,*市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企业技术含量不高,与国家产业政策发生“冲撞”而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问题;其次是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下而出现的市场竞争力不强问题;其三是资源走向枯竭将引发的经济衰退问题;其四是由于历史包袱沉重带来的经济与社会不能协调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市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问题。解决上述问题,推进经济转型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
三、*市经济转型的特点
和全国其它地区经济转型相比,*市经济转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南方经济转型的特点。由于能源产业走向枯竭,也使*市经济转型兼具北方经济转型的一些特征。从*市经济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中不难看出,*市要加快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得对企业进行生产技术改造,使企业“顺应”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其次是让高新技术和商务电子技术与传统产业相融合,使高科技产业化,从而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全市高科技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实力;其三是发展高科技替代产业,减少能源产业衰退对经济发展的“冲击”。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外贸出口,使*市尽快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去。因此,*市未来的经济转型将是以工业生产技术全面进步为核心、产业结构适当调整为补充的经济转型。
第五篇:公司转型升级中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战略的作用研究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企业转型升级中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作用研究-人力资源
企业转型升级中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作用研究
潘国强 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格局出现,经济竞争就是技术竞争的体现形式,而技术的载体正是人力资源,从现代企业管理角度分析,企业竞争势必会转化为人才竞争。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谁拥有优秀的人才,谁就会在竞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因此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在企业内部打造一支新形的员工管理队伍,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精神动力,是当下企业管理中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 :企业转型升级 人力资源管理 战略研究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我国的钢铁行业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虽然钢铁总产量突破了5亿吨,但是整体增长率却下降了1%。面对这种情况,我国颁布了钢铁企业调整计划,这就意味着当下的钢铁企业必须进行企业转型。而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若想实现钢铁企业的整体调整和振兴,就势必要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
一、当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在经济转型的新形势下,只有针对现下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不足进行分析,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使企业走出当下困境。对此,笔者认为当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至少存在以下两点问题。首先,现下的钢铁企业只注重生产,对人力资源管理却不够重视,在这种守旧的管理观念中,企业管理体系出现缺陷,也使企业资源被逐块分割。而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析,企业员工是一个整体化概念,但由于钢铁企业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下,是由干部和工人两种身份组成的,在这种界限分明的管理中,很难对其进行整体人力资源规划。这/ 4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从某种程度上就限制了工人员工的长远发展,同时也削弱了干部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其次,在很多钢铁企业只注重人才使用,却不注重人才开发。通常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分为三个基础环节,即吸收人才、奖罚监管、退养辞退。退养辞退暂且不做分析,在吸收人才、奖罚监管上就存在很大问题,一些企业在引进新员工时,只注重员工的入职学历和工作经验,却不注重员工日后深造进修,而有些企业虽然意识到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是仍然不能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做到专款专用。同时绝大多数的企业,在岗位配置与业绩考核上,都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影响企业全面转型升级。
二、企业转型升级中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作用研究
1.更新企业管理观念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人才,因此钢铁企业只有把人力资源规划作为转型升级中的重点,明确当前的工作目标,并在国际化的市场中,建立“大人力资源”的概念,吸取宝钢或者现下先进民营企业管理理念与实践经验,实现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强化和落实,并通过管理经验,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强企业员工素质,建立学习性企业团队,才能从各个方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在先进的管理理念中,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建设,通过合理资源经费投入,加大企业人才开发力度,并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使企业员工知识、技能得到全面的提升,是未来企业发展的重点。
2.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从当下市场形势分析,钢铁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因此对于每个企业而言,只有从企业自身的特点出发,完善自身的绩效考核体系,运用科学的方式,去进行岗位评价,才能对企业员工的工作做出有效的评价激励,进而调动员/ 4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工工作的积极性。而在完善绩效考核体系过程中,企业首先要明确自身的考核目的,并设计出合理的考核指标,才能使绩效内容与考核标准行之有效。同时在考核过程中,企业也要着重检查员工工作中的错误和不足,实施奖罚分明的薪酬管理,并建立一套具有激励性质的薪酬管理体系,才能为企业员工做出激励。
3.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要以人才作为坚强的后盾。企业应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并能够结合国情、厂情、行情,建立一套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能实现钢铁企业的转型升级。首先,企业要更新人才观念,不只把应试员工的学历、资历与资质证书作为面试需要,还要通过实践去考量人才。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应以项目课题为导向,积极的展开员工培训,才能把企业人才直接作用于生产,进而实现企业生产力的提升。同时也要注重对国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并深化现有的人力资源改革,以人事、劳动、工资三个方面进行改革推进,进而在招聘、选拔、薪酬制定、职业规划多个方面实现企业优胜略汰的管理机制。其次,改变现有的职称评聘制度,一改以往对资历、学历的终身评价,把员工的岗位绩效作为职称聘任重点,实现企业内部责任、权利、义务之间的统一。最后,注重钢铁企业一线员工的操作情况,通过提升操作人员工作热情,扩大企业技术钻研力度与技能级别评定,从整体上提升企业钢铁加工技术水平。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也是钢铁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从更新管理理念、完善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三个方面出发,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全面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 4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1] 张学珍.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的组织与实施[J].中外企业家,2016(18)
[2] 郭昕頔.就业稳定性视角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1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