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不要轻易惩罚孩子》有感
不要轻易惩罚孩子
马家砭镇中心小学
郝乐
这几天我在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这本书中的不要轻易惩罚孩子这一节,读过之后我心里有很多感悟。
惩罚是一种敏感性极强、不无伤害的教育手段。不禁联想的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惩罚学生似乎是我们教育教学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这些事件不但对学生造成了心理阴影,有的时候还产生了抵触的情绪。这让我想起在我教学中发生的一件事,记得当时带的是六年级,是一个毕业班,班里有不少学生喜欢在考试的时候抄袭,这是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什么也不懂,当时只知道一味的去批评学生,叫学生家长,但是有几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却没有一点点提高,照抄水平反而提高不少,这让我心里大受打击,在其他老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大家对学生心理疏导,讲抄袭的危害才解决了这一矛盾。所以惩罚对于学生来讲大多时候没有积极的作用,只会让学生越来越叛逆,越来越消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教师要学会谅解,感动他们具有的自尊心,敏感的小心灵。并激发他们内心深处改正错误的积极性”。看到这一句话时,我的心中就有一个事例浮现在我的眼前,这件事发生在我教学的第三年,当时我教三年级。这一年陕西省开始实施 “蛋奶工程”,政府为孩子们免费发放鸡蛋、牛奶、火腿肠。当时牛奶是学生最喜欢的食品,但是我们的班里就有一名叫张智轩的学生,他十分聪明,看着牛奶,居然想到了低价收购牛奶,高价出售给其他同学的生意来。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里既可气,又觉得可笑,不知道说什么好。但是我心里想着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但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当时我把这个学生叫到我的办公室里,一开始我一言不发,静静的看着他的眼睛。他青涩的面孔没过多久就变得忐忑不安。这个时候我才说:“张智轩,你觉得你做的好不好?”他说:“不好。”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收牛奶,卖给其他同学了。”听到他的回答,感受到他还对卖牛奶这件事只知道表面上的错误而不明白里面存在主次关系,我就对他说:“张智轩,你现在还是一名小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做生意。更何况你的行为也是不符合《小学生行为规范》的。要知道现在的学习,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老师不反对你做生意,但不是你现在的小学生活,而是以后的学业结束之后。到那时你做的好,老师也会为你感到自豪的。”他发现我没有惩罚他,而是谅解了他,直到小学毕业再也没有出现在学校做生意的情况,并且能认真学习,考到西安念初中去了。作为教师学会谅解学生的错误,学生可能会激发出远超你想象的进取心。
惩罚是我们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但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只惩罚,给孩子一些阳光,给孩子一些雨露,要学会孩子的眼光看问题,学会谅解学生的小错误,只有这样你才会看到拥有别样风采的学生。
第二篇:永不放弃梦想——读《不要轻易认输,因为梦想还未成真》有感
永不放弃梦想——读《不要轻易认输,因为梦想还未成真》
有感
侯洁如
梦想,这个词伴随着我们一生。我们出生就承载大人的梦想,长大有了自己的梦想,当我们老了,我们又成了很多人的梦想。可以说,梦想的重量是我们这一生必须承担的,但是你们想过要放弃你们的梦想吗?路勇的这本书《不要轻易认输,因为梦想还未成真》,是给我们在追梦路上的一种新的诠释。前两天看《朗读者》节目,正好是关于演员王学圻的采访。讲述的是王学圻在20年前拍摄一部电影,自己做导演的一个故事。一个剧组最后剩下了三个人,片子最后剪了15遍。他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完全是梦想的韧劲在支撑着他。如果没有坚持拍下去的梦想和勇气,早就在剧组没钱的时候放弃了。最终,苦心人天不负,由他执导的《太阳鸟》获得第二十二届蒙特利尔电影展评委会大奖、第五届大学生电影节艺术创新奖。所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人告诉你:不要轻易认输,因为梦想还未成真时,请不要当耳边风,这对你绝对受用。
路勇是著名的心灵励志导师、职业规划师、专栏作家。《不要轻易认输,因为梦想还未成真》是路勇的新作。路勇的文章清新隽永,语言活泼,总是从很小的事情出发,然后总结人生的道理,让你看完如醍醐灌顶,感同身受,尤其受年轻读者们的喜爱。
作者把64个有趣或深情的小故事,结成诗意的八个篇章,细心诠释着怀揣梦想努力前行的意义。该书沿袭了他一贯讲故事明哲理的清新活泼,从生活入手,从梦想走出,深入浅出,让你感受追寻梦想的旅途上的种种波澜起伏。当我们读完会发现,我们深深地代入了故事,让我们有了不论何时,都有坚定的信念,能保持初衷,一路走下去的勇气。我相信,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是出生在很富裕的家庭。我们前面的路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可是,前面的路是泥泞地,即使你走的是康庄大道,上面也会有水洼,如果你不仔细看也会栽跟头,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有梦想并将其实现,只要你不放弃。
当我们在追逐梦想的时候,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羁绊。甚至一些羁绊在不经意间就会压垮我们。我们需要做的是咬牙坚持,当我们跨过这个坎回头看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这些困难只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小插曲。当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不要轻易认输,因为梦想还未成真。不要轻易向这个世界认输,因为你还有执着的梦想。请记住:你流下的每一滴汗、每一滴泪都会让梦想之花开得更灿烂。
第三篇:读《美国惩罚孩子不打也见效》有感
读《美国惩罚孩子不打也见效》有感
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里火热转发一篇名为《美国惩罚孩子不打也见效》的文章,光看标题我就知道大致内容了,出于对大家如此热情转发的好奇,我还是打开看了下,不看也就算了,这一看啊,让我实在忍不住要写下这篇文章,不是批评作者和转发文章的朋友,只是觉得如果我们能通过自己的行为照见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想法那将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我以为大部分人都知道惩罚孩子到底有多么不好。从文中来看,对美国父母来说,打孩子是会失去孩子甚至进监狱的,看来这种不好的确很严重,所以美国父母们(部分人)在绝对不能打孩子的基础上开动脑筋想出各种惩罚孩子的办法,反正不打到孩子身上就不会触犯法律,这样的事情被中国父母看到之后拍掌叫好,潜台词是“我怎么没想到这么好的办法呢,既可以不打孩子又能对他的错误行为起到警示的作用”!
以上的情景实在可以理解!孩子虽是天使,但是他们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各种调节和控制能力都还没发展好,所以经常会做一些影响父母或其他成人的事,此时被事件激怒的成人情绪该有多么不好啊,打孩子之后内疚自责很久“我怎么这么没素质……我怎么就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不打孩子更不行了,孩子都能骑到我们头上了……所以这篇文章《美国惩罚孩子不打也见效》对开始想要改变教养方式的父母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必须得学习,必须得收藏,必须得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们(请原谅我的讽刺)。
其实,如果你愿意学习,我们面对孩子挑战时还可以有很多其他不伤害孩子的方式!PET父母效能(可咨询LULU7月广州工作坊)就是坚决抵制惩罚和溺爱,培养平等合作亲子关系的沟通体系。
惩罚孩子主要是两种方式:一种是身体的惩罚,俗称体罚(打孩子、罚站、罚跪、罚做某个动作、罚……)另一种是心理(自由、权力)的惩罚,俗称限制(不能做某事、不能吃某物、不能享受某福利……)
美国父母们确实避免了体罚,所以他们最后都选择了限制,“限制”这种手段用在孩子身上貌似很管用,比起体罚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单从行为上来看,年长的孩子应该会记住这次限制,为了将来不再失去自由,也会在行为上有所调整(年长的孩子有了思维,可以对现在和未来有简单的预测)。年幼的孩子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次数来理解限制和自由之间的关系,但最终来说,他们还是会选择调整自己的行为,因为人类对于获得自由和权力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
不管是哪种方式的惩罚孩子都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手段,孩子行为的背后是什么,有多少人知道且有多少人在乎呢?只是在行为上做文章真的有用吗?
行为只是冰山一角,只是冰山最上端大家可以看到的一部分,行为之下有那么多的内容,我们是否关注到孩子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下文简称感受到渴望)拿《美国惩罚孩子不打也见效》文中两岁左右的汉娜因与妹妹争抢玩具而咬妹妹的事件来举例说明:
1、两岁左右的孩子为什么会被贴上“TerribleTwo糟糕的两岁”的标签?
那是因为他们已经知道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开始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了,所以他们认为他所见所想所听都是自己的,不能与其他人分享,如果成人能理解此时孩子的想法,又何以会觉得两岁是糟糕的呢。
2、汉娜是因为妹妹要过来玩而推倒妹妹再咬妹妹的,此时妈妈的应对方式是不问不听不看就把汉娜抱到楼梯处说“You need to time out!”(你得独处了/你不能再玩了)。
汉娜自然哇哇大哭,妈妈不管不问,十分钟后汉娜不哭了,妈妈才过来问汉娜是否知道自己错了,再大道理一通最后汉娜又开心的和妹妹去玩了。
整个过程看似很好,但是谁在乎汉娜当时的感受了,汉娜为什么推开过来的妹妹,是因为她担心妹妹抢走自己的玩具,自己就没得玩了,再咬一口是想告诉妹妹自己很厉害,休想抢走我的玩具。当妈妈有了上面的做法后汉娜为什么哇哇大哭“妈妈不理解他的感受,不认同他的玩具不能被别人抢走的观点,她对妈妈的期待只不过想得到妈妈的理解,而她最根本的渴望只不过是被爱和有价值(对于一个家庭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妈妈的应对方法显然没有照顾到汉娜行为下面的那些感受到渴望,汉娜哭了十分钟显然是累了,也觉得哭没有用,拿不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最后干脆不哭了,压制自己的感受到渴望,去迎合妈妈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妈妈再过来管自己,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在体罚和限制的体制下长大的孩子应该会特别关注自己的自由和权力,此时他们能否关注到他人的感受、能否与他人建立连结应该是他们此生最大的挑战!因为他们自己有感受和需要连结时父母根本没有这样给过,所以他们将来也无法给别人。
其实,有很多父母明知道上面这些理论还是会选择惩罚孩子,我想大概是害怕不惩罚孩子就不会记住“分享、谦让、合作……”这些有多么重要了,我想大概也是因为父母本身的恐惧和不安,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中因为没有良好的品行和道德而失去地位和尊重,而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
当然,可能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只是这些原因是父母本身的问题还是确实是孩子本身的问题啊,有时候我们能否分清楚呢!那么,面对孩子的挑战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如何能捕捉到孩子冰山下面的感受到渴望?如何能真正的积极聆听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如何化惩罚为理解和连结?这些才是我们作为父母应该真正去了解和学习的地方,而不是不用打的惩罚孩子!
第四篇:不要轻易说不
不要轻易说“不”
———— 雷州市杨家中心小学黄国权
在这个时而大雨滂沱,时而酷暑难耐的夏天。“不要轻易说不”这个命题曾令莘莘学子们绞尽脑汁,也被众多记者、作家等拿来在报刊杂志上借题发挥,也为我们一些未曾经历过挤“独木桥”者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不要轻易说不,就是不要随随便便、不假思索就对某事某物予以否定或拒绝,毕竟世事无绝对,一切皆有可能。地震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过后,因为不轻易说不,所以不放弃、不抛弃,才有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高考落榜后,只有不轻易说不,才坚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行出状元,活出别样精彩……这个辨证性的论点放到四海皆准之。我们小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对学生的发言、见解不要轻易说不。语文是个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个开放性的综合学科。它不像类似数学的一些题目一是一、二是二,同一意思有多种表述,同一事物有多种看法,可谓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有节口语交际课我向学生讲了这样简短的故事: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爬,一次次地掉下来……然后,让大家评一评这只蜘蛛。同学们众说纷云,归类起来大多数属两种观点:其一是认为这只蜘蛛愚蠢,不会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其二是认为这只蜘蛛坚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我又让大家再评一评这两种不同看法。有的同学说持蜘蛛愚蠢观点的人也许只会投机取巧;有人说持蜘蛛坚强观点的人也许只识盲干……谁是谁非?对谁也不能说不,横看成岭侧成峰,各个导演只会拍出各个不同的《三国》。
俗话说:学校不是工厂,课堂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车间,用上不拿同一个模子去塑造所有学生,社会也不可能只需要一种人才。课堂上,对于学生的独特的见解,不要轻易说不,就算它不顶全面或值得商榷,也应适当引导,加以鼓励,不能为了节省时间,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为师者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或干脆叫些口齿伶俐的优等生去包办。为了调动学生有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当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鼓励学生敢说、爱说,甚至提出和教师不同的看法,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评价不能绝对化,一刀切,要充分认识到差异性。应尽可能呵护学生发散思维,肯定一些别具一格的看法,不能因其异同于大多数而遭打压,否则使学生信心受挫,把学生有灵气的“棱角”磨平了,那是可悲的。只有关注到各类型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课堂上才真正达到全程参与、全体参与、有效参与。不轻易对孩子说不,留给孩子机会,只要告诉他们表达意见是他们的权利,只要说明很多问题其实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许多领域是未知的有待探索的,只要热情地鼓励学生,真正地赏识学生,就能看到孩子敞开的心灵之窗,就能听到孩子发自心灵深处的声音。
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要转变观念,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少年,不能说不深入人心。但不可置否的是我们有的老师有时就是喜欢对学生说不,念自己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何缘故?为了考试不失分呗!这除了老师观念陈旧外,现在还存在着应试教育这一弊端不能推脱其责。
语文课上对学生不轻易说不,并不代表什么时候都不说不,对于错误的言论,绝不能放任自流,放纵其胡言乱语,应否定,指出错误,不过方法、方式要注意。最好是委婉些,避免语言暴力、挖苦、讽刺,毕竟其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本身是值得肯定的。
毋庸多言,不轻易对孩子说不,这应是活力、理想的课堂标志之一。
第五篇:教育孩子不要轻易使用威胁恐吓方式!
教育孩子不要轻易使用威胁恐吓方式!
教育孩子不要轻易使用威胁恐吓方式,这样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对于成长是很不利的!
例子:
有一次我和我的哥哥带着他5岁的女儿一起坐公共汽车,本来孩子在车上跟我们又说又笑玩得很开心,这时车上上来了一个警察,孩子就突然变得战战兢兢的,伏在他爸爸的怀里,连大气都不敢出了。我感到很奇怪,一问才知,原来在幼儿园里,老师经常拿警察来吓唬孩子,说如果孩子不听话,就让警察抓走她,致使孩子对警察产生了一种畏俱感。而家长知道孩子害怕警察,每每当孩子不听管教时,也经常用让警察来抓她吓唬孩子,结果孩子一见了警察就吓成了这副模样。
分析:
孩子神经细胞的机能较弱,耐受力较低,许多外界的刺激对孩子的神经细胞是沉重的负担。而且孩子渲泄心理吸张的机制也还很差,吓唬孩子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损害,轻则精神紧张、遗尿、夜里睡不安稳、经常做恶梦等,重的则会出现神经、精神性的症状,会导致孩子没来由地产生恐俱感。幼儿的恐惧感若不能得到很好的克服,长大后,男孩可表现为胆怯、退缩、自卑、孤僻以及人际关系障碍,女孩则表现为过分害羞,过分娇气,过分依赖。难以承担起生活中最起码的职责。
学前期是发展孩子想像力的最佳时期,孩子想像力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但孩子们丰富的想像力有时也会给他们带来麻烦,其中的一个麻烦就是想像力引起孩子的恐惧。大人们可以发现,4--5岁的孩子常常会出现各种恐惧,孩子们怕黑暗、怕外星人、怕骷髅、怕幽灵、怕鬼怪等等。孩子的恐供是其正在发展中的想像的一种伴随现象。
幼小的孩子由于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因此他们有时便会按自己的理解解释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例如,孩子在看了电视剧或者读了一些在我们大人看来完全是无害的、有趣的图书以后,常常会产生恐俱。孩子们感到恐俱的东西,对我们大人来说,都是毫无疑问的事,像外星人是人想出来的,兔精和老妖婆是不存在的,电视剧里的那个妖怪变的瘦老头样子很可笑等等。但孩子们用他们的眼光来看这一切时,那么这一切都会变成现实。因此,就会使孩子产生恐俱,这种恐惧有时严重的还会给孩子带来长久的,难于摆脱的心理压力。
对于孩子已经产生的恐惧,用大人的理解去给孩子解释,往往效果不好。例如,你告诉孩子外星人是没有的,骷髅是不能复活的,妖魔鬼怪是不存在的,这并不能解脱孩子的恐俱。要消除孩子的这种恐俱,最有效的办法是按孩子想像的逻辑来办事。
例如,有一个小姑娘,害怕一朵小黑花会从窗户里飞进她的房间,因此在晚上就不敢开窗。大人怎么劝说、解释也不起作用。妈妈根据心理学家的建议,在窗户台前摆放了一盆仙人掌,告诉小姑娘,仙人掌有刺可以保护她,不让小黑花飞进她的房间来,孩子就安静了,恐俱感也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