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课内阅读练习三
何老师工作室
初中语文辅导班(暑期版)
第1——2期:阅读提高班
第二章:七年级课内阅读
练习三
基础训练题
第三单元
1.①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②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传记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③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④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
⑤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⑥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12.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相同的地方是(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2分)
13.文章表现了奥本海默
的性格和为人;表现了邓稼先 性格和为人。(2分)
14.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的原因除了他们自身的因素外,重要的是因为(2分)
15.文章主要运用了 的写法,这样写的作用是(2分)
2.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何老师工作室
初中语文辅导班(暑期版)
第1——2期:阅读提高班
第二章:七年级课内阅读
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宣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6.选文一、二两段起什么作用?(2分)17.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每件不超过8个字)(3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这句话表明了闻一多先生 的精神。(用一成语填写)(1分)19.在文中用直线划出与“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一句相照应的句子。1分 20.文善于用典型的语言和神态表现人物性格,请从选文中选出相应的语句。(2分)21.选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22.最后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第二篇:当堂达标课内练习必不可少
当堂达标课内练习必不可少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书,而在教学生学”。因此教师不能只顾“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应该重视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科知识,还应把“教会学生学”作为已任,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让他们掌握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但是,长期以来面临着“一考定终身”的现实,我们的英语教学一直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尤其是课堂教学,教师依然搞“一言堂”、“唱独角戏”。教师讲的辛苦,学生学的痛苦。而且教学效果甚微。课堂教学失去了素质教育的功能,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新世纪呼唤着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因此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课堂教学已刻不容。
一、课内练习在课堂教学的作用
随着学科领域整体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也发生可喜的变革。教师从认识到实践,根据小学 英语教学大纲,考虑教材的内容和形式的实际,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外语心理的特点,突出听说训练 的地位,使学生的听说能力与教学内容的程度较为一致,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运用外语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但与此同时,亦出现了忽略课内练习的倾向。即使采用了课内练习,但却缺乏科学的设计及合理的编排。例如,在单课(新授课)的课堂教学中,尽是大量的听说训练。在双课(巩固课)的课堂教学中,课内练习只是作 为一种弹性的安排,往往因时间不够便作为家庭作业。或只在一节课集中课内练习,练习的内容多半是练习册 整单元的习题,也有是从内容到题型都大体相同的社会上销售的练习题。“学生会读课文了,在课堂也上会口 头用英语表达,但为什么遇到写(做作业,做考题)就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错呢?”这一令老师们感到困惑不 解的问题,正是上面所述的对课内练习的安排的负效应。在考试卷里,我们也可看到学生书面应用英语能力欠 佳种种问题。当然,过去那种只重视课内练习而忽视听说练习,把学生培养为“高分低能”型的做法不应该再 生。至少,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布局合理的课内练习是一种不完美的教学。课内练习和听说练习一样,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课内练习具有帮助学生为加 深记忆痕迹而联系旧知识的复现功能;课内练习具有帮助学生把口语和书面语挂钩的连结功能;课内练习具有 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汇集、归纳、比较的综合功能;课内练习还具有帮助学生在比重大的听说训练中消除学习疲劳的调节功能。各种练习的作用不仅是巩固语言知识,而且也是培养语言技能。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 的程度上取决于练习的质和量。同样,课内练习的质取决于练习安排的合理性,练习与学习内容的一致性,练习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吻合的针对性和练习对智力、能力发展的有效性。不加分析就把各类练习卷分派给全体学 生完成,把学生带入无效的、耗时的机械重复的练习,这种做法是极不可取的。课内练习的量应是适度的,一 再被唾弃的“题海战术”不应抬头。听、说、读、写是一个整体,它们是相互作用的,是有机联系一起的。每 节课安排上质好量宜的课内练习,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相宜的训练而得到发展,使之成为提高教 学质量的相关。
二、课内练习在课堂教学的设计
认识课内练习的层次、类别、时间是必要的,是我们为完成教学任务去组织练习的材料、形式的依据。写的训练 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控制式的写,第二层是引导式的写,第三层是自由式的写。在小学学习阶段,写的练习有听写、仿照例子写句子、联词成句等,是属于控制式的。它是学生在后来的中学学习中所接受的第二、第 三层次写的训练的基础。语言学家对练习作出这样的分类:从教学内容看,可分为语音练习、语法练习、词汇 练习和课文练习;从练习的性质看,可分为机械练习、复用练习和活用练习;从练习的难易程度看,可分为辨 别练习、理解练习、记忆练习和综合练习。课内练习可从写的层次、类别和功能等方面组织、安排,使之达到 巩固教学效果的预期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施行的笔头练习,要注意下列问题。
⒈课内练习的安排要有循序性
所谓循序性是指对儿童学习采用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的教授法。课内练习运用这一 教学原则,使练习进入合适的程序编制。当学生接受这种有序的、台阶式的练习后,便可使其学习任务变得容 易。例如现行教材,小学科英语课本第三册练习册中有一练习题为:仿照例子写句子
Model:There is a book on the table.(box)There isn't a book on the table.But there is a box on it.学生在首次接触到这类题时,往往不能按要求完成改写的第二句But„„原因是练习的要求第一句的改动为 替换原句的主语、把动词to be改为相应的否定形式,而在第二句的改动为用代词代替原句状语中介词的宾语,把it代替table。学生在每改写一组的句子,都要考虑主语的替换,动词的否定形式和用什么代词,难度较大。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好这练习,可在课堂上布置练习前,先让学生做一种较为简单的过度性的练习。可设计为这样:
Model:There is a pen on the desk.(pencil)There isn't a pencil on the desk.1)There is a dog under the tree.(cat)2)There are some eggs in the box.(oranges)降低了坡度的练习要求显示:只改写一句,只改动两处。练习的目的,让学生先行掌握句型的变换方法,并了解它与改句的一致性。然后回到原先的改句的练习,就能较为顺利的完成练习了。
⒉课内练习的对象要有层次性
我们所面对众多的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和智力水平均存有差异。根据因材施教 的原则,从教学内容方面 构思,设计不同类型学生完成的练习,使他们各自都得到相宜的练习,能在原有的基 础上都有所提高。这也是一种处理教学目的、任务统一性和不同类型学生个别差异之间关系的具有优化意义的 做法。在教材第四册Lesson One(Ⅰ)的教学,在课的巩固阶段可设计一些带有不同练习要求的习题如:
①根据所给音标的提示,填入下列单词所缺的字母:
(附图 {图})
②根据打电话的过程,把下列句子重新排列:
Speaking,May I speak to Rose?It's Joan here.Who's this,please? ③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_____we go to the Children's Park_____afternoon? 2)_____meet_____the gate_____the park_____2:30.可安排学习程度低的学生做第一题,学习程度中等的学生做第二题,学习程度高的学生做第二、三题。也 可让学生自选一题,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多做。练习的设计还得以教学目标中的下限目标作为练习基本要求,以 保证练习的效果。
⒊课内练习内容要有复现性
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倘若长时间得不到复现,就会遗忘。心理学家称之为暂时神经联系的抑制。如果我 们在教学中对学生所学的知识不反复强化,就会逐步加深这种抑制,最终导致已建立的神经联系完全消失。加 强练习内容的复现性,正是减少遗忘,帮助学生记 住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利于学生加快学习的速度,提高学习的效果。在第三册Lesson Eight的教学中,可结合学生新近学习的疑问词whose设计能帮助学生回忆所学的疑问 代词、疑问副词用法的练习。如
用what,whose,how many,where,how old,what colour填空: 1)______is the man in brown? Mr Green.2)______is Tom? He's in the tree.3)______teachers are in your school?Fifty-five.4)______is near the green house?A bus.5)______is your mother?Forty-four.6)______is his cousin's job?He's a soldier.7)______are the walls?They're white.复习性练习的量,一般在双课(巩固课)后,较之单课(新授课)多为宜。
⒋课内练习要有针对性
课内练习要围绕教学目标去设计,它是为实施教学目标而施行的。针对不同课型的目标要求,要组织性质 不同的笔头练习。按教学内容划分的课型,分为新授课、巩固课和复习课三类。在新授课练习的要求多是机械 性的操练,在巩固课练习的要求多是复用性的,在复习课练习的要求多是活用性的。练习若能有针对性,能得 到精心设计,便能收到巩固知识,发展技能的效果。在第二册LessonOne(Ⅰ)新授课的巩固教学环节里,可安排 练习: 1)用所给的字母、字母组合i,e,ar,oo,ey把单词补充完整: l_sson, th_se, th__, I__kat, It's c__, r_ver 2)找出句子中使用不当的词:
What are this these? They're I my books.练习是针对学生要学会新课的词汇,记住新句型的学习目标而设计的。在第一册巩固课Lesson Seventeen 《READ AND SAY》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正确使用人称代词he、she,可安排下列的一种练习:仿照例子写句 子 Model:This is Rose.She is in Class One.1)This my brother._____is a pupil.2)This Jack's sister._____is our monitor.3)This is Tom.______is twelve.4)This is Joan.______is English.在第一册复习课Lesson Eighteen的教学里,结合学生能综合运用动词to be的目标,可设计一些综合性的 练习如:
把下列对话补充完整: A: Hello.B: Hello.A: I____Kate.I____a new pupol.B: I____Jack.I____a monitor.A: So you____our monitor.Who____that girl on the bike? B: She____Rosr.She____our classmate.A: ____the boy with a ball our classmate? B: No,he____.此外,练习除了要针对课型的特点、要求之外,还要针对所教教学班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实际,这里就不再 一一列举了。课内练习尽可能安排在每节课里,要量少而精。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倡把练习册的内容划分到每 节课的笔练之中。总之,正确地使用笔头练习,注意练习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促使学生理解、掌握和巩 固所学的知识,能有利于学生更快同化新知识,更好地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在重新认识笔头练习在课堂教学 作用的同时,应坚持小学外语教学以听、说、为主的阶段侧重原则。在对学生进行听说主训之时,适时、适量、适度地渗进笔头练习是必要的,是可以完善我们的教学的,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的。
三、小学英语课堂练习设计的类型 1.练习设计的类型
在英语教学中,从课型来看,我们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和复习课;从一节课的教学环节来分,我们又可分为课堂准备、课堂反馈、课堂巩固、课堂拓展四个阶段。不同的课型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也就有着不同的练习设计。如:在新授课中,新授前组织基本功练习或为学习新知识作好知识迁移的准备性练习;新课进行过程中要结合有关内容作单项的、局部的反馈性练习;新授结束时要作巩固性的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新课后要作提高性的对比练习、综合练习,也可以为继续学习新知作孕状性的练习,或为激发学习兴趣、满 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安排难而可攀的思考性练习。因此,我们将课堂练习分为课堂准备性练习、课堂反馈性练习、课堂巩固性练习和课堂拓展性练习,见下表。
(1)课堂准备性练习。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仔细分析教材,挖掘每个单元间的内在联系,根据新授内容设计一些相关联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准备性练习。它的目的是为新知识的铺垫做准备,所以应注意扣紧新旧知识的连接,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知识点,为学生顺利地由旧点过渡到新知识点架桥引路,以达到帮助学生减轻在课堂上的某些负担和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2)课堂反馈性练习。新课进行过程中要结合有关内容作单项的、局部的反馈性练习。在授课过程中要进行形成性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在设计这部分练习时,主要是要围绕着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专项练习,包括机械性操练与意义性操练,要注意在适当的机械性操练基础上进行意义性操练,应以情景性的意义操练为主,以便学生掌握新知识点。
(3)课堂巩固性练习。授课后进行巩固性练习,目的是巩固新知识,活用新知识,设计这类练习应注意帮助学生通过练习发散思维,形成技巧。练习是为学生巩固学习成果而设计的,所以,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实现优质教学成果转化的根本。课堂巩固性练习要强调整合性、专题性。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将当堂所学内容进行巩固,促进内化。要不断提升思维,从简单模仿到综合运用,做到层层递进。
(4)课堂拓展性练习。为了拓展学生的口语和写作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课的拓展阶段安排适量与本课话题有联系的课外材料作为学习内容,学习形式不限,可以是阅读练习、话题作文练习、口语练习等。
总之,教师若能正确地使用课堂练习,注意练习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理解、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快同化新知识,更好地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我们每位英语教师应不断地思考,探究英语课堂练习的设计,采用高效的练习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要教好每一个学生,需要有这样的思想观念,“人人都能学好”,“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每一个学生都能合格”。
第三篇:优化课内练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优化课内练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摘要] 课内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课内练习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本文从尊重主体,让学生爱做练习;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启迪思维,让学生思路开阔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优化 课内练习提高 课堂教学 实效
课内练习是新授知识的拓展延续,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课内练习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效。那么,如何优化课内练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我认为:
一、尊重主体,让学生爱做练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作为练习设计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真正爱做自己的“练习”。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以便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中巩固基础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达成三维目标。
在教学“温度与气温”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探究意识:今天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气温一样吗?哪个会高一点?我们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分小组讨论并设计验证方案。通过学生的积极探索,生成了几种不同的方案,然后四人/小组在室内、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等不同地方进行温度测量,记录、分析所测温度,让学生在练习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动是自主的,也是学生爱做的;尽管有些学生测出的温度、得出的结论与实际有所出入,但他们毕竟思考过、努力过,这就是收获。
二、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科学课标提倡科学教学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多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后,让学生做这样的练习:洗发液、醋、酒精等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食用油却不能溶解在水中,假如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几滴洗涤剂,振荡后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学生通过演示练习发现:加入少量洗涤剂后,食用油也被溶解了。弄明白这些道理后,像碗碟、抽烟机、脏衣服等许多被油污染的东西就可以借助洗涤剂来帮忙了,这样就可以解决生活中许多实际的问题。这样的练习,能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掌握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拓展知识。
三、启迪思维,让学生思路开阔
课堂练习能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设计练习时要尽可能减少命令式的习题形式,尽量增加练习的开放性和选择性,以使学生的思维更自由,思路更开阔,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拓展和延伸的目的。
例如在“溶解的快与慢”一课练习中设计了以下练习:(1)、这里有一颗水果糖,怎样使这颗水果糖快速地溶解在这100毫升的水中呢?(2)、这里有100毫升的水,我想把这5颗糖都放下去,这5颗糖会不会都能溶解,如果会,我再放5颗、10颗、15颗,它们还会溶解吗?通过具有一定开放性的练习,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了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同时还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进行了拓展练习,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新课标下的课内练习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合理地设计,练习中既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好所学知识,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第四篇:再见了亲人课内练习附答案
三、阅读。(30分)
再见了,亲人(片段)
大嫂,请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山路这样崎岖,您架着双拐,已经送了几十里。就是您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吗?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1、选择最合适的答案,把编号写在括号内。(2分)
()①“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吗?”中“这样高的代价”指的是什么?
A、这句话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B、朝鲜大娘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付出了血的代价——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
C、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倾家荡产,表现了朝鲜人民对志军的深情厚谊。
D、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付出了血的代价——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
()②“已经送了几十里”这句说明了什么?
A、大娘送别的路程很长。B、大娘和志愿军的情谊深厚。
C、送别的路程很长,朝鲜人民和志愿军的情谊深厚。
D、大嫂和志愿军的依依惜别,大嫂想跟志愿军走。
3、大嫂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请你结合课文和资料,想象一下志愿军为朝鲜人 民做了哪些事?(3分)答:
4、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4分)答:
5、在这依依惜别的时刻,朝鲜大嫂会对志愿军战士讲些什么?(不少于30字)(4分)
附:参考答案
1、①D ②C(4分)
2、学生言之有理即可。(3分)
例:战争时期,浴血奋战,赶走侵略者。抗美援朝后期,志愿军留守部队,为朝鲜重建了桥梁,铁路,完善了战备地下通道,完成了很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朝鲜以后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3、学生言之有理即可。(4分)参考:
在漫条的岁月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结下了深情厚谊,虽然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
1、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大娘为了志愿军失去了唯一的孙子,小金花为了志愿军叔叔失去了妈妈,大嫂为了志愿军失去了双腿,这都是足以表明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所以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2、同时,在这片土地上也洒下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的鲜血,还长眠着许许多多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所以朝鲜人民也称志愿军为“亲人”。
注:必须从两方面回答,回答到其中一方面得1.5分,回答到两方面得3分,语言有条理得1分。
4、学生言之有理即可。(4分)
例:志愿军同志,我为了亲人受伤又算什么呢?比起你们来,真是差远了。八年来,你们帮助我们打击侵略者,重建家园,你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没有志愿军,哪有我们今天?你们要走了,我一定要送送你们!这片土地有你们的深情,也包含着我们对你们的深情!再见了,亲人。
第五篇:七年级三单元说课稿
11.春
一、教材分析 《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二、学情分析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五、教学理念
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2、联系现实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并思考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3、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六、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七、学法指导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主评价老师范读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朗读抒情散文,体会春的优美意境;在分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八、教学流程
(一)课文引入
“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春天的样子,以及对春天所寄寓的感情。”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同时展示课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乐,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由景入情,进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
(二)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朗读和多媒体课件的配合,在学生头脑中描绘出春天的景象,而课件文字的背景画面又暗示了该段文字的主题,情景交融,把学生带入朱自清先生《春》的世界。第二,通过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进行评价以及自读,激励学生发挥想像对文章进行初步分析和感悟,使自己对春的感受和作者对春的感受进行碰撞,同时让学生掌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分小组讨论六幅春天的画面,并且给出“研讨提示”,但学生的研讨并不限于提示,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尊重体验的个体差异,不求结论统一和唯一,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验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景物特征词语感悟春的美丽。如“春草图”,通过“偷偷地”、“钻”、“嫩嫩的”、“绿绿的”等词语来表现出春草嫩绿的特征;通过人的动作“坐”、“躺”、“踢”、“滚”、“跑”、“捉”等词语,以及人的感受“轻悄悄”、“软绵绵”等词语来体现对春草的喜爱。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变句分析,如比较“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和“小草从土里长出来”,以此体会“偷偷地”表现出小草不经意破土而出,而带给人们的喜悦;“钻”表现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全班共同研讨开头和结尾。让学生了解简洁有力的开头结尾对点题、揭示主旨、升华主题的作用;了解拟人、排比、比喻等手法在传情达意、增加文章感染力方面的作用。第三,带着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进行朗读,并勾画出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并仿写一个。让学生和文章产生共鸣,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侧重从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方面加以引导。有如下要点:
1、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
2、要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3、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并通过直接抒情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4、要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五)作业设计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春天。这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习、欣赏、借鉴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九、板书设计
用精炼、概括的文字勾勒出文章的结构,脉络清晰,形象直观,使美丽、温馨的春天永驻学生心中。
12.济南的冬天
一 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是一篇景美,情美,语言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选取了一个个独特的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语言准确生动,充满了对济南的热爱之情.从本单元教材编排的意图来看,学习本课,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在《春》中所学到的比喻,拟人的修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作品中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据此并结合本单元编排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确定三维目标.2,教学目标
① 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文章中的各个层次。
②:通过朗读,在作者质朴生动的语言中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③通过品读文中优美语句,体会本文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描写济南冬天的各个层次。
难点: 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二)说教法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我以审美为突破口。我把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部分设计成三个大板块,即“课文品读三部曲”: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并在每个板块中引用一句名人名言作为这个环节的“眼”.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美的语言,体会美的情感,领悟美的意境,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辅之以如下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示范品评法,个性化教学法(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据此并结合本文内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美文诵读法,画面再现法,鉴赏品评法,合作探究法 ,做到授之以渔.(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课下布置大家找来一幅最美的图画,自己配上一段欣赏画面美的文字,要求尽量多地用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准备课前交流.(此环节的设置,用一种新颖,生动的形式解决字词教学,既可以督促学生预习又可以初步训练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二,导入新课
(此环节我用优美的语言创设一种审美的阅读情境,唤起学生的美感情绪,使学生获得美感体验,立时把学生引入学习本文的情境中.)三,品读三部曲之一——发现美
1,美读课文:即读时一要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读出感情,二要有适当的表情,如读第二段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就要做出含笑的表情.(美读把教材的无声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以诵读方式融入语文的音乐美,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阻拦地接受课文内容的感染熏陶.)(此环节的设置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美读中发现美的语言,体会美的情感,领悟 美的意境,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加深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感情的理解,还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四,品读三部曲之二————欣赏美 1,“评析式”品味欣赏 ① 教师评析示范,老师在课前对自己喜欢的作了一番评析,学生参考.让学生在评析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一些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本文运用比喻拟人,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可是初一学生年龄小,阅读能力不是很强,特别是对写景抒情的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体会,理解不到位,这时教师的示范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做出实实在在的楷模,但教师应该主要充当组织引导者,示范点拨者和激发鼓励者的角色,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所以重点应放在下一环节:学生评析交流上.)②学生评析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最深刻最独到的阅读体验写成鉴赏评析的文字,看谁能用特别得体,特别生动,特别详实的语言展示出来.此环节为了避免欣赏语段的重复,把五个段落分给八个组,每组成员完成本组段落评析任务外,还可选其它段落评析.学生在点评交流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体味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对于修辞手法的辨析,采用“替换法”即通过与改为一般表述的比较,看表达效果的不同,重点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拟人,比喻写法的好处。(在此教学环节中,师生要学会倾听,欣赏他人的鉴赏点评,教师还能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提高学生欣赏品评语言的能力,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灵活突出本课重点.)2,体验反思 :体会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赞美之情的句子.探究“为什么老舍眼中济南最美 ”(本环节要在探究中突破难点,在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找老舍与济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在小组中把资料交换阅读,学生得知老舍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以致泼洒笔墨,情深意切的依次以济南的马车,洋车,大葱,秋天,冬天,齐大校园等景物,写出了长篇散文《一些印象》.通过探索会发现,老舍之所以把济南的冬天写得那么美,是因为他对济南有着深厚的热爱之情,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 语”,写文章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并做到情景交融,才能让 景更美,情更真.并理解体会别林斯基的名言“美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五,品读三部曲之三————“创造美”(让学生选择一个最喜欢的内容,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创造美,这种教学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差异,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有着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这样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发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感情,与本课开头照应。调动了学生的情感,通过一幅幅画面的描画和欣赏,使学生心有所感,情有所动,使他们在和谐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急于次走进文本,对课文去做审美体验与鉴赏.)
13.夏感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夏感》,《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多彩四季”的第三篇课文。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就是以反映自然世界内容为主的单元,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诵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体会情感。
2、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尤其是比喻和拟人句),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夏炽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强化诵读,感知内容,理清结构,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善于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五、说学法(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数: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一段有关夏天的音乐。然后请同学们看四季图,说说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师提示: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内涵,春有春的风情,夏有夏的韵律,秋有秋的色彩,冬有冬的个性。每个人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感悟。
在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看梁衡先生对夏有着怎样一种情感。
(设计意图:利用课前放一段音乐可以使学生有进入夏天的感觉。调动他们对四季尤其是夏天的兴趣。)
(二)落实基础
1.配音乐读: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音、语速、语调、节奏、重音与情感)。在朗读过程中老师播放一些课文中描绘的图画。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一边听课文一边对课文内容有具体直观的了解。这样可以尽快熟悉课文。)、检测字词并齐读两遍:
芊芊(qiānqiān)黛色(dài)磅礴(pángbó)匍匐(púfú)迸发(bèng)澹澹(dàndàn)(设计意图:生字词是基础,训练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老师及时检测。)
(三)整 5 体感知:默读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作者眼中夏天的的特点是什么?(紧张、热烈、急促)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
3.作者对夏天怀有怎样的情感?(作者对夏天、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有针对性的三个问题就可以让学生比较全面的把握课文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理解夏天的特点,特别是要找具体的句子,并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板书小结:
紧张
夏之景:景
美
夏感
热烈
夏之色:五彩缤纷
夏之人:人
勤
急促
(四)语言品味。
1.学生讨论: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设计意图:自由的品评语言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很有好处。老师给出一个示例这样学生在鉴赏时就更容易表达了。)
(五)拓展延伸:
1.关于四季的古诗还有哪些?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积累名句。)
2.仿写:仿照以下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之后,让学生想像心中的夏,然后进行仿写,这样达到了讲练结合的目的,对提高写作水平也大有裨益。)
(六)总结全文
(七)作业:你家乡的夏天美吗?试用一段优美的文字对你家乡的夏天作一番描绘。
14.《秋天》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单元及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单元第四课,属于“关注自然”单元,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本单元选取了《春》、《济南的冬天》等文情并茂的优美诗文,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的预设
依据本单元本课的特点,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预设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进行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3、教学重、难点的预设
依据以上两点,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二、说教法
1、教学的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所以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而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诗歌,适于朗读,所以讲析文章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绘的自然美。
2、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对语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节课,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3、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激发兴趣法(引秋)、问题导引法(品秋)、讨论质疑法(品秋)、诵读法(诵秋)。
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风景图片、使用相关的课件来辅助教学。
4、说学法
我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5、反馈调控措施
根据我所授课班级学生底子薄、认知水平低、自觉性差的现状,我估计学生可能会在“品秋”“写秋”环节中出现困难,这时教师可根据当时的情况,就出现困难的环节,以对话的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拉进师生距离,启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秋——诵秋——品秋——写秋”进行教学的。其中我把教学重点突出在“诵秋”环节;在“品秋”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引秋(2分钟)
教师给学生们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请学生说说看了图片,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由此创设情景导入。(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诵秋(8分钟)
本环节以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
1、初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语调。
3、学生自读与赛读,并在学生中互评,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4、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节朗读,也可找出你认为诗中用得好的词语,做适当的批注,并与同学交流。教师也可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词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加以引导。设计意图:这样就能使学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的同时,还能够掌握精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素养中注意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质中的兴趣与情感得以提升,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品秋(20分钟)
在此环节中,学生组成小组,主要围绕教师给出的三个问题讨论、质疑,探究全诗。①找出每节诗的点睛之句。
②诗中刻画了几幅图景,请分别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板书。)③这首诗创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归结出诗文的特点并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检测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的归纳、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把学生对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请学生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展开想象的翅膀,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并把它描绘出来。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课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描绘的图景,了解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若学生理解有不足之处,教师可以自己头脑中的图景加以引导。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使学生感悟到诗的意境美,以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写秋(15分钟)
这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态度两方面的语文素养。
1、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小诗或画一幅画。并给大家展示出来。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自然、体验自然和发现美的习惯。也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思想观念。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2、请同学们一起歌唱秋天(试背)
设计意图:教师可在学生试背过程中,在此出示与诗文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边看图片边回忆 8 诗文,进行背诵。这可以使学生智力素质中的记忆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可掌握一种理解记忆的方法。在朗读以及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达到了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3、布置作业:①查找描写秋天的诗歌、名句。
设计意图:在积累字词句篇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筛选、查找资料的能力。②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比较《秋天》与《秋景》,说说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本课所学知识的验收以及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拓展与延伸。
(五)、板书
15.古代诗歌四首
在这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我能够摈弃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分析、讲授诗歌意境为主的做法,积极尝试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创设校本实例及校本意境,尽量使课堂充满活力,把课堂还给孩子,积极努力尝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直至最后能独立品诗、写诗或作画,以突出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我认为这也体现了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渗透。让孩子们通过读诗来感悟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更好的品味诗意,领悟意境,我认为这充分体现出了语文的人文性,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大语文”的氛围。
《古代诗歌四首》是第三单元的第五课,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
古代诗歌四首》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三是背诵诗歌。分着教合着比,用三个课时。
观沧海 曹 操 东汉 四言乐府 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唐朝 五言律诗 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朝 七言律诗 赏花观鸟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代 元曲 悲秋思乡
《古代诗歌四首》是第三单元的第五课,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
古代诗歌四首》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三是背诵诗歌。分着教合着比,用三个课时。
观沧海 曹 操 东汉 四言乐府 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唐朝 五言律诗 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朝 七言律诗 赏花观鸟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代 元曲 悲秋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