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维能力

时间:2019-05-14 13:5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维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维能力》。

第一篇: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维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维能力

摘要: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关键。但在实际教学中,初中学生受到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发展状况等影响,学生的思维基本上是单项和固定的。教师也基本是把学生的思维“组织”到自己的思维之下。本文根据作者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论述和分析了在普通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从激发学生兴趣,精心研究教材,精心构思课堂设计,让学生比较、分析并通过总结规律等几方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以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

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它是一种历史的认识活动,在这种历史的认识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科学的历史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用它来考察和解决社会历史问题,这是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1]。

那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如何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呢? 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成才的先导,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在动力。新课程也要求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如创设历史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上出现的矛盾、纠纷,从而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愿望[2]。如果一个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在历史学习时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状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兴趣的产生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利用各种方法激发、保持学生浓厚的兴趣,包括以情激趣、以美激趣、电教激趣等多种渠道。如我在讲授《新民主主义的崛起》这一课时,利用这一历史时期教学资料丰富的优势,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也播放了《我的1919》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讲述“五四风雷”做好铺垫。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发现”了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又如在《法国大革命》一课中涉及到对拿破仑的评价问题,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辩论会,探究主题为《我心目中的拿破仑》。在辩论会上,学生各抒己见,辩论过程很激烈,也出现了不少亮点,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知水平。正如孔子所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兴趣”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把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来完成,以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2.精心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蕴含的思维能力要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保证。

历史教材不仅是历史知识的载体,而且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历史材料。它同时又蕴含着相应的思维能力,思维方法以及思维训练的最佳策略。历史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对教材提供的历史材料进行改造制作的过程。它可以用知识网的结构对历史材料进行梳理,例如,以《邓小平理论是现代化建设的指针》为例: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奠定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二大(特色理论)

(初步形成)

十三大(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逐步发展)

“南巡谈话”(“三个有利于”解放思想)→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走上成熟)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完全形成)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

(丰富发展)

经过上述列出的知识结构,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概念和观点。

3.精心构思课堂设计,这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趣味性很强的科目,其学科特点具有很鲜明的“过去性”。如果传授方法不得当,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要使学生受到感染,使课堂教学变得生 动活泼,形象鲜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就一定要注重课堂45分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3.1精心设计精彩的导入。

精彩的导入,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促使学生精力集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我在讲《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拿出一张美国星条旗图案,演示介绍说:“美国的国旗有十三道红白相间的条纹和五十颗白色的五角星,这五十颗星代表着美国现在的五十个州。但在美国最初的星条旗上,却只有十三颗白色的五角星,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美国独立前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这十三道条纹和十三颗星就代表着当初发动独立战争时的十三个殖民地。也就是美国最初的十三个州。因此,星条旗记载着独立战争的光辉历史。”由此导入新课,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谓妙趣横生,其乐无穷。更为课文的学习铺平了道路,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3.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2.1注意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启智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一环。

不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方法,配备哪些教学设施,最终都应设疑,这样才有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正如古希腊学者亚理斯多德所说的“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大胆怀疑,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核心在于一个“疑”字。质疑本身就表现为一种探索精神,蕴涵着创新。俗话说:“读书有疑,方始是学”,“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历史最关键的就在于质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培养其质疑习惯。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创造意境、制造悬念、创造一些问题情景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求索。如《西安事变》这一课,我在讲解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时,让同学们根据前面所学的历史知识来探讨一下蒋介石被扣之后应该如何处理,是杀,是关,还是放?这样通过设疑置难激发他们去思考去讨论,让他们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理由。最后对同学们的观点再进行总结评析。分析当时的历史形势,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蒋介石可杀,但又不能杀,必须迫使其抗日。这样使学生深刻理解西安事变的伟大历史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从民族大局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战略决策;真正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不为私利,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的宽阔胸怀;加深了学生对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培养了他们全面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使能够运用这种经验归纳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总之,教师应善于点拔、引导、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回答问题更全面、思 3 维更严密。

3.2.2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美国不少学校有一种教育叫“不盲从”教育,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新课程也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如对学校周边的文物古迹、社区、村庄、企业等进行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的调查,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并加以整理和分析,进行较为完整的叙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讲到《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北伐战争这一节课上,我故意引用了我们当地的一位北伐名将——陈可钰将军。但我故意把他的一些事迹讲错。讲完课后要求学生回去调查和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写一篇陈可钰将军的简介。结果全班同学都按照我说的去写了,所以全部都给了很低分。有同学就发牢骚说完全是按照我说的,怎么这么低分。我就告诉大家:这个其实是我故意讲错的,你们为什么丝毫不怀疑老师课上讲的也可能是错的呢?为什么不去调查,搜集资料呢?故意把错误的内容“传授”给学生,目的就是让学生不“盲从”老师。因为惟有不盲从,才能更好的发现问题,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而且,现代教育界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应服务于学生的“学”。新课程中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只起引导作用:导思、导学、导练,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活动,自己去探寻、发现知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一种直接经验,靠教师的传授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主动去参与、体验、内化才能获得。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有梯度,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要选择最佳的切入点,设疑引思,善问善诱,多创设一些悬念,多设置一些障碍,多营造一些氛围,多激发一些兴趣,让学生在频繁的思考和想象中体味“发现的喜悦”和“创造的喜悦”,点燃学生创新求异的火花。例如:我在讲解《鸦片战争》一课时,关于近代中国落伍的问题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落后挨打”。有学生通过阅读似乎形成这样的印象: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似乎中国落伍主要是西方列强侵略造成的。于是就提出问题:中国是因挨打而落后还是因落后而挨打?这样就启发了同学们去充分思考和争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既学到了知识,锻炼了思维,又使思想得到升华。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这样便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

3.3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化角色,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也要发生改变。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现代的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开展讨论是实现这些学习方式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开展讨论,学生发表了对历史问题新的见解,阐述了自己对问题认识的理由和依据;通过开展讨论,不但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的思维敏捷性、逻辑性也得到了提高。同时,课堂讨论也体现了师生平等、多元交流、机会均等、人人参与的特点,并成为改变学生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

在讨论中诱导学生思维时,我十分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点:讨论不可流于形式。讨论前,要让学生有充分准备,包括知识的储备和资料的准备,而且既要分工明确又要有效组合;讨论时,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保障,并创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教师只是学习中的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使每个学生都敢说都能说;讨论后,我及时进行归纳总结,让归纳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二点:所讨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精心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尽可能联系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社会热点。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事件”的影响时,有的学生认为普林西普应该这样做,是民族英雄;有的人认为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会爆发。通过讨论,并联系在美国发生的“9.11”事件,让学生们更主动地认识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从而使课堂效率提高。

3.4巧妙运用评价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问题的回答,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多样化。要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来激发学生兴趣。这样,既能给学生知识,又能教会它们求知、合作、竞争,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如我在评价学生时多用“很好,不错”“你的想法有创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呢?”“如果„„这样就更好了”“你帮老师解答好吗?”等。即使学生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能站起来就是一种肯定,此时教师可以试试用:“你的想法很特别”“你再想想看”等引导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语言和行为。还有,教师应从本地区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并创造出多种合理的评价方法,并注意各种评价方法的整体组合和综合运用[4]。所以在每节课后我也要求学生作出自我评价。如学习目标上:“这节课,我获得了什么知识?”;“本节课,我获得了什么技能和能力?”;“本节课,我对哪些内容和活动有兴趣?哪些枯燥?引起兴趣和感到枯燥的原因是什么?”还有在体验与探究上:“这节课我受到老师的关注 5 了吗?”“这节课我有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吗?我的展示受到同学关注了吗?”“在听课、阅读、回答问题、讨论和辩论、角色扮演、问题探究、材料研习调查等学习活动中,有哪几项我参与最多?”“这节课我是否进行了想象,启动了思维?”。这样通过各种评价,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4.最后,让学生综合比较、分析,找出规律。

历史规律包括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属于方法论范畴)和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属于世界观的范畴)两种。总结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分析,可总结归纳出工业革命的产生需要一个政治前提和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资源等条件,把此上升为方法论进而就可分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前提是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确立和发展;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掠夺提供了资金、市场等物质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经验,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还可进一步归纳总结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这就是思维的变通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生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得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通过找出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和异同之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每节课的质量,启发学生在在分析中理解,在归纳中综合,在记忆中找规律。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相信,经过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研究,学生学习历史的负担将不是越学越繁重,历史教学的效果也不再是仅仅使学生记住一些史实,相反它会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参 考 文 献:

[1] 雒启坤.《中学历史创新教法——素质训练方案》[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6.1.[2]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8.[3] 刘芳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113.[4] 欧阳青尼主编.《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一)(二)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88.6

第二篇:浅谈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佛山市高明区中小学教师2008年教育教学参评论文

题目:浅谈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工作单位:高 明 一 中 学 科:历 史 姓 名:何 云 耀 参评时间:2008年12月

浅谈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明一中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越来越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所重视。因此,历史学科为什么要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目标?何为历史思维能力?该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成为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就以上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见解。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历史思维能力 重要性 历史学科能力 独立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面向未来的需要。我们知道,在世界两极格局瓦解后,至今尚未形成新的国际格局,只是呈现多极化的趋势。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使我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求我们今天能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具有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具有强健的身体和文明的行为习惯。特别是独立思考、开拓进取、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形成,要求我们应重视学科能力的培养,而中学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起承担着培养新时代人才的任务,故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就是教育面向未来的需要。

其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是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大势所趋,它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所说的“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应该是获得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

历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最终目的应不在于让学生熟知和牢记具体的史实,而在于引导他们利用历史知识这个厚重的载体,去认识和明晓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认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展他们作为一代新人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犹为重要。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才能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对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做出准确的认识和把握,才能以史为鉴,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对未来作出科学的预测。所以我们要凭借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空间,教会学生无限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创造力。

再次,历史思维能力的强弱是历史高考成败的关键。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决定并非每一位高中毕业生都有机会进入大学继续深造,于是就有选拔性考试——高考的必要,只有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才有可能进入大学。为适应形势的需要,高考也朝着重视能力的方向发展,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历史学科的好成绩,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也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具备了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学好其他相关学科,如政治、语文等。

总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会历史”,更有助于他们“会学历史”。因此,我们应在历史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作为学科的核心目标,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内涵

什么叫历史思维能力?虽然在史学界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历史思维是一般思维活动与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活动的融合,是实现由对历史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揭示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的思维过程,它散现于历史学科的各种能力之中,如历史材料的搜集应用能力,历史事实的理解阐释能力,历史现象的再现再认能力、历史问题的分析评价能力、历史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等。

三、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历史知识的传授,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出就是历史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离开了历史知识这个载体去谈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那是空谈。然而知识的掌握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知晓,指“由不知到知”,即晓得知识所反映的事物;二是理解,指“知其所以然”,即了解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联系;三是运用,指“行”,即将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用于解决新的问题。

历史知识的掌握亦然,最终衡量的标准应是活学活用,而不是要死记硬背,正如列宁所说的“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对基本事实的了解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不仅应该掌握知识,而且应该用批判的态度来掌握这些知识,不是用一堆无用的垃圾来充塞自己的头脑,而是用对一切事实的了解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没有这种了解不可能成为一个现代有学识的人”。

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关键在于备课时如何处理教材,如何使教学内容有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例举三方面加以说明:

(1)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能力

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仅记住零星的历史知识,不叫掌握历史。在教学中应防止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见到森林,但那是杂乱无章的森林,一走进去就迷失方向,不知东南西北,而是要让学生不但见到森林,且要能明了森林纵横交错的关系,知道这棵树与别的树的枝丫是如何连接的,这样才能出入自如。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地处理教材,把教学内容系统化,在明确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明确本章节在整体中的地位,注意历史的前后纵横联系,如果说把整个人类历史作为一个大系统,把其中 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作为子系统,那就应让学生明了子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各个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时代特征的把握,有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严密性系统性的培养。

例如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个概念的学习,就应让学生从它形成的背景、途径、影响,体系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与矛盾以及它是如何瓦解的,它的瓦解说明了什么问题,它与维也纳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又有何异同点,它对我国历史又有何影响等方面加以把握,这样才完整,思维才严密。

2、揭示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仅仅追求知识结构的系统与完整是不够的,不仅要求全求细,而且要求深求透,多角度审视,多层次挖掘,多形式设问,全方位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吃深吃透,培养其探究性的思维习惯。所以在处理教材时一定要注意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的分析并揭示其本质。

例如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应从它的内容入手加以分析,才能认清其本质。①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实质上是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②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税率征收关税,实质上是取悦英国的政策,因为当时英国控制中国的海关管理权,而取悦英国的目的是为了使他支持美国的政策;③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的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运费,实质上美国企图凭借在全球首屈一指的经济实力,得以插足任何一国的势力范围,最后达到独霸中国的目的,可见其狼子野心。如果能坚持这样的分析,学生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探究性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3、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历史规律包括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属于方法论范畴)和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属于世界观的范畴)两种。总结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会学的境界。

例如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分析,可总结归纳出工业革命的产生需要一个政治前提和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资源等条件,把此上升为方法论进而就可分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确立和发展;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掠夺提供了资金、市场等物质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经验,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还可进一步归纳总结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这就是思维的变通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生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总结历史规律性的认识还可“以史鉴今”,例如对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进行分析,即可得出这样规律性认识:战争 中往往正义者、得人心者胜;社会形态制度优越者胜;经济上技术先进者胜;智者勇者胜;反之则败。这可在实际战争中供借鉴,也可助你预测战争的成败,思维的灵活性也由此得以培养。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1、挖掘教材的深度是培养学科能力的前提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和途径,钻研教材,优化教学方案则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而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本质和精华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挖掘教材中内在的因果关系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学生引入深层思维的前提。

如:我在讲述“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唐朝灭亡。”这一史实时,通过设计优化教学方案,来挖掘教材的深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设问有: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生产发展,因而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之为什么?而到唐玄宗天宝年间,出现了怎样的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有哪些?上述危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它为什么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还有哪些因素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又是什么事件瓦解了唐朝的统治?唐朝灭亡的根源和直接原因是什么?这段历史的学习,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这样设问式的教学方式,既保持了学生思维的深入,又加强了学生对唐朝“强盛——衰弱——瓦解——灭亡”这段历史的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深层思维的能力。

2、注意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启智是要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关键一环

不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方法,配备哪些教学设施,最终都应设疑,才有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正如古希腊学者亚理斯多德所说的“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当然,历史问题的提出不是随意的,而是要有目的性,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来设计。问题的设计应注意梯度,由易到难逐步推进,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都能开动脑筋,尽自己的最大能力跳起来摘桃子,能力强的能摘到大桃子,能力弱的也能摘到小桃子,让他们都有所获。

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善于设疑,而且要善于启智,有时如果问题提得太难,学生一时间回答不出来,那么教师就应由难化易分解成问题组,例如讲“中共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可变为如下问题组:

(1)西安事变发生后,出现了哪几派不同主张的政治派别?(2)各派政治力量的不同主张其实质是什么?(3)杀蒋可能会导致什么 局面的出现?不杀蒋呢?(4)可见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基于什么原因?

总之,教师应善于点拔、引导、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回答问题更全面、思维更严密。

3、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史学观,培养史论结合的能力

学习历史,最根本的是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逐步学会 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质,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高要求。

中学历史教材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编写的,对历史的认识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如以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为例,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法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理论上认识,两国革命实质上是封建社会内部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同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革命后两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表明革命后建立的新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认识和掌握这些观点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原因和结果,阐述历史发展规律,并掌握解决具体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比如,有人说:“如果没有天京变乱和当时的孤军北伐,太平天国革命本可成功;如果光绪皇帝是实权皇帝,中国也许能够实现君主立宪;如果没有袁世凯,辛亥革命前后的局势恐怕也会大不一样”。这些观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它只看到历史的偶然性而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仅看到现象而未能抓住历史的本 质,片面夸大了个别历史人物的作用。只有把必然性与偶然性,现象与本质结合起来,才能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真实面目。因为农民阶级自身的小生产者的局限性,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他们的失败是必然的。只有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的本质去分析问题,才能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正确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辩证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史论结合,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4、精练精讲,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巩固和反馈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还应通过练习、测验来加以巩固,并了解学生思维能力的水平,取得反馈。但练习、测验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精练,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水平来精选题目,最好能根据学生的思维现状分层次布置练习。教师通过认真批改,了解学生做练习时反馈回来的思维水平,然后结合学生存在的失误加以讲解,注意分析失误的原因,教给避免失误的方法,引导学生朝思维的正确方向发展。

此外,还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方面加以培养,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以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肯学、乐学到会学、善学。

总而言之,时代需要我们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他们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因此,教师教学的着力点不仅是教“书”(传授知识)而是要教“学”(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达到“无师自通”的 目的。从而把自学引入到教学过程,把教学实践从原来只重视研究“教”转变为同时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从原来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重视智力、能力的培养,“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第三篇:浅谈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浅谈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历史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历史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近年高考命题发展趋势来看,也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查,这就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中必须要把提升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既适应了高考发展趋势的需要,又能培育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面就这一问题发表个人的粗浅之见:

一、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全面、系统的历史基础知识体系,就无从谈论能力的培养。因为分析、归纳、比较等认知活动均需要以扎实的历史知识作为前提和支撑。全面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是形成对一定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以及与这一事件相关的横向与纵向知识联系的完整认知。学生头脑中有了纵横相交的知识结构体系,思维活动就有了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基础。如讲述“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时,学生可能会质疑:文艺复兴为什么不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而是古代人文精神的复兴?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就需要对“古代人文精神”的含义,以及对中世纪神学黑暗统治和文艺复兴表现出的精神内涵的理解,这需要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有较深刻的认知。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就容易得出结论:古代人文精神已经湮没,它不是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古代人文精神的复兴和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如果没有掌握 “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当时欧洲社会状况的有关知识,就不能理解文艺复兴的实质。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线索、发展特征等方面的分析与讲解,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形成这种体系的过程中本身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等能力。

二、掌握基本的史学理论,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论基础。

历史思维能力包含对问题的分析、评价等活动,在分析、评价历史时,应该遵循一定的指导思想—史学理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学生全面、客观和辩证地看待历史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史学理论,才能站在正确和更高的角度去分析评价历史。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的渗透,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地看待问题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理论;还要加强历史观的教学,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近(现)代化史观”等史观。熟悉并正确地运用史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有助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导向,提升历史思维分析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如讲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时,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史观来分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给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世界带来的重大变化。从“文明史观”角度分析“新中国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里程碑,是文明的重大进步”;从“近代化史观”角度分析“它为中国工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从“全球史观”角度分析“它对国际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榜样”等方面的意义。通过分析,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就有了全面的认识,也加深了对其意义的理解,还提高了在史学理论指导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配备有大量的课程资源。如有丰富的原始材料,历史插图、漫画,图形表格;许多的知识链接、资料卡片,以及相对应的课后阅读思考题。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它们作为载体,结合课文所学知识,对其中相关问题进行讨论、论证,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讲述“专制下启蒙”时可采用“资料卡片”中伏尔泰的话来

训练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对伏尔泰主张“自然权利”学说的理解。通过课后“自我测评”中“启蒙时期主要思想家及其主张的表格”来探究“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主张及他们思想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探究这一问题时,必须要运用概括、综合、比较等方面的能力,在思考与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提高了。教材中的这类资源相当丰富,教师在利用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课程目标来选择课程资源,是选择图表、史料,还是选择知识链接?要根据实际需要,没有必要把教材中的全部资源解析透彻,应挑选其中有代表性的资源,挖掘材料的内在含义,讲清分析解决问题时所运用的方法与能力,做到以点带面,这样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提升能力。

四、开展生动的课堂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最好形式。

学生在课堂讨论、探究活动中,必须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还要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同时在讨论中要表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这需要学生具备历史学习的各种能力,因此,课堂讨论、探究是思维提升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新情境,设计新问题,开展课堂探究、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及时进行点拨与总结,对学生的思维活动给予正确的引导与评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巩固基础知识,还可培养和提升学生能力。如讲述“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时,提出“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有何区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这一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这两个时期的思想家的主张进行分析,去提炼,并且提示学生从事件的时代背景去寻求差别的原因。学生在查找分析各种材料的时候也在进行积极思考、论证,并且通过讨论形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在开展课堂探究活动时,首先要精心命制探究题,重视题目的新颖性、可操作性和思维性。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思;要掌握时机、因势利导;要鼓励质疑,紧扣主题,不断将探究活动引向纵深。

五、精选、精练习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提升与巩固的,做练习题就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途径。通过练习把所学的知识与能力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具灵活性与准确性,这是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心由之路。教师在命制习题时,要有针对性与目的性,围绕练习的重点和能力要求精选题目,精心整合。如命制针对选择题、材料题、图表题、论证题等各类题型的专项训练,可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表述等方面的能力;亦可针对某种能力训练的需求来命制题目。在练习的过程中要用好、用足每一道习题,变一题一练为一题多练、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如讲评选择题时可把其中的四个选项变成四道题目来讲解,亦可把题的知识点变式成材料题、问答题来演练。通过各种方式的训练,达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巩固。

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告诉我们,能力高低是立足社会之本,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他们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在。

第四篇:如何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其次是当今世界对人才的要求已把“创新意识”摆在重要位置。所以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学生在课堂上个人看法,要让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让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要有新意。当然也不是让学生孤立地去创造,教师的积极引导可与观察力、想象力、判断力相结合,合理地想象。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实践中我是从如下两方面进行。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先是让学生学会“发现”。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却要悟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所以,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亲自探索思考,在自主学习中激励他们智慧与全内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

1、首先要培养学生乐于发现问题的兴趣。

对于枯燥无内容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与被动的,如果能够主动发现,往往会是风光无限,其乐无穷。所以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方法是很多的,在这里我只说“运用电化手段,提高展示”的例子。如上小语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用灯片来演示细长的葫芦藤、可爱的小葫芦、雪白的小花,以及和葫芦有关的根、藤、葫芦。我们给葫芦浇水施肥后,养料被根吸收,通过藤送到叶子,叶子被太阳照射后,把养料加工成葫芦成长所需要的营养,这样葫芦就慢慢长大了。这种效果使学生兴趣大增。教师再把叶子葫芦的中间加上蚜虫(动画显示)一只只蚜虫那么开心地吃叶子,学生不难想到: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没长大就落了呢?学生也会很有兴趣的去寻找答案:叶子生了蚜虫,它吃掉了能制造葫芦生长所需要营养的叶子,没有了养料,葫芦就慢慢地“饿死”了!

2、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的精神与善于发现的能力。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中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成功的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我们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要彻底改变老师的“全盘授予”,放下教者的架子,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善于有潜入深地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的精神,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完《赵州桥》后发问:“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请大家探究的?有一位学生问:“赵州桥这种设计既然是一个创举,有那么多优点,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南京长江大桥不做成石拱桥呢?”显然这一问题闪现思维的智慧火花。于是,我立即将它提升为:在建桥技术上,古代和现代有什么不同?在建筑材料上,有什么不同,赵洨河和南京长江两岸宽度又有什么不同?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一番争议,学生的认识趋于一致:古代和现代不一样,现代建桥技术比古代更先进;现代建筑材料除石头外,还可以用钢材,而古代只能用石头;南京长江两岸要比赵县洨河宽得多。再如:在讲完《草船借箭》,一位学生问:为什么诸葛亮比周瑜高明,原因是什么?这位教师马上引导:在筹划备箭上,周瑜和诸葛亮的策略有什么不同?即他们在考虑问题上的思路有什么不同?哪种思路好?经过讨论交流:诸葛亮的思路和周瑜不一样,周瑜是以常规思路来思考的,以为箭只能“造”才能得到;而诸葛亮用创造性的思维来思考,想到以“借”可得到箭,也就是以“借”代“造”的方法智取,即利用天时地利向多疑善猜的曹操去“借”箭,课题上的一个“借”就说明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要比周瑜高明得多。

有了问题就需要讲,所以,怎样说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语言。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语言,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二者是统一的。下面就谈谈以培养思维为主的语言训练。

1、语言积累。

语言积累首先是一个量的积累。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即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它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言语本质上是习得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获得。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让儿童从做中学”,积累语言是为了用,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语言的积累。不运用语言,语言的积累是没有意义的。

2、换词比较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要想让学生说,首先是让学生有话可讲,然后才是怎么讲。积累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讲,换词比较就是怎么讲。操作方法是:第一是可以换哪些词?第二是换了这个词行不行?第三哪个词最好?如在教学小语第四册《葡萄沟》中“到了秋天,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一句时。“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这是在写什么? ”(写葡萄的颜色)形容颜色多的词有哪些?(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文中用了哪个词?(五光十色)在文中,把“五光十色”换成“五颜六色”,行吗?为什么?(“五光十色”不仅写出葡萄的颜色很多,而且写出了葡萄富有光泽,非常美丽。同时,也说明葡萄成熟了,获得丰收)

3、培养想象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法国思想家狭镇罗普说过:“想象,就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也就不能成其为人。”虽然说的有些大了,但是说明想象力的重要性。有了丰富和想象力在学习中,对课文的阅读情景就能具体理解,并能浮想联翩,且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怎样培养呢?方法也很多,我仅举两例:第一是提示关键词语、句子。如小语第四册《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柜台前个小男孩,只根看到谁买了小汽车,他就马上跟过去,目不转睛地盯着柜台上跑动的汽车,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他是多么喜欢小汽车啊”从哪能看出小男孩特别喜欢小汽车的?学习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只要„„就„„”“马上”“目不转睛”“盯着”“兴奋”等词语展开想象。第二是抓标点符号。如《金色的鱼钩》,文中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还嘱咐三个小战士:“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从这段话中的省略号和感叹号中,我们如果展开丰富的想象,老班长痛苦却又坚毅的神情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也能进一步体会他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的高大形象。

这些只是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点滴收获,不知对否?希望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第五篇:浅谈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

浅谈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历年高考英语试卷中,篇章阅读理解试题始终是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所占分数比重最大,已经成为高考英语试题的主体。阅读理解是英语学习和英语测试的重要手段,也是英语的直接使用。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阅读不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型语言活动,而是一种智力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劳动。但是,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时,学习方法是表面理解,死记硬背,在当时他们的学习尚能对付,到了高中,他们在做阅读理解等需要思维能力较强的习题时,就不能完全适应,开始觉得英语难学,成绩下降,要想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必须把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去。下面结合本人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具体的做法,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品质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索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趋向,如果学生对外语学习感兴趣,那么他就会感兴趣,那么他就会积极地去思考所学的东西。怎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日本的一位心理学家指出。在下列情况下容易产生兴趣:(1)新奇的事物:(2)最有希望成功的事:(3)使之愉快事:(4)适合本人水平的活动。按心理学家的指示,结合英语阅读的特点,本人先从课文入手,找到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如:BOOK 1 Unit4 阅读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The fish have very sharp teeth:they can eat a person in two minutes,leaving only the bones。”学生看到这句话感到非常新奇,有两分钟就能把人吃掉的鱼吗?他们急于想了解这种鱼的情况。那么老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兴趣,补充一些浅显的、有趣的阅读文章,如:小故事、小幽默和科普文章,学生愿意读,而且能读懂,并给出一些相应的理解题目,要求他们边看文章,边积极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又如:在教学某些单元之前,老师可以先介绍一些与该单元有关的背景材料,导入新课。与学生谈论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他们就一定更想了解Walt Disney和他创建的Disneyland,通过手势和其它动作可使学生急于了解Body Language,在这样内驱力的驱使力下,学生的阅读效果一定会更佳。

二、利用课文教学,让学生开展思维活动。

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创设一个好的情景即设置学习中的障碍,激起学习中的疑问等,有利于开展联想、猜想或作出一些设想等思维活动。

高中英语新教材中的阅读文章材料在丰富,涉及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体裁有记叙文,戏剧、书信、日记、说明文等,教师尽可以利用如此在丰富的材料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在教学BOOK 2 Unit2 NO Smoking,Please时本人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以下问题:

1.HOW many people in China smoke at present? 2.Are most of the smokers in china male or female ? 3.Why does cigarette smoking cost the Chinese govermment more money? 4.How many packets of cigarette are smoked each day by Chinese? 5.What about the problem of cigarette smoking is Britain? 6.Why do so many people find it hard to give up smoking? 但仅停留下回答表面理解的问题是不够的,按高考英语《考纲》对阅读理解的具体要求,还应在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态度等理解能力方面下功夫,以培养学生通过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以逐步适应高考阅读能力的测试。本人认为,在学生回答一些简单问题之后,应设计一些深层理解题目,让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可以使学生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学课文 NO smoking please 时,叫学生回答下列难度较大的问题: 1 What’s the writer trying to tell us with the text? 2.What do you think of smoking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 3.What should be done to encourage young people not to smoke ? 4.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ban on smoking in public places? 又如:在课文教学时,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划分段落并说出段落大意,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以上练习,其能力要求高,学生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表面文字,理解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培养了学生判断、归纳、推理等思维方面的能力。

三、选择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在阅读能力的测试中,其中一项是测试学生猜测词义的能力,在做这类习题时学生可以尽可能地利用提供的文章的上下来猜测词义,即从已知推求未知。因此,要求学生对上下文部分进行逻辑推理,这样就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人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侧重对特定单词含义的理解,并且注重对不同含义的多义词和不同词性和同形词的理解。在练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已学过的单词但在句子的含义不同,也有一些单词还未学过,但从句子中可以猜出意思来,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碰到这些单词时我不马上叫学生查词典或意思给学生,而是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猜测词义。

如:

1、The Town Hall clock would strike twelve in twenty minutes.2、When they reached the fire ,they saw that it was very big.It could not spread to the north because of a wide river

3、Everyone ,who wants to improve his or her spoken

English ,can dial the hotline and talk with the host or hostess directly.又如:在阅读能力测试中,另一类题目是要求学生既理解字面的意义,也理解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并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和引申,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如:

1、What the main point the writer is trying to make in the last paragraph?(NMET98)、What would be the title for the text/?(NME98)本人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选择各种题材的文章,并设计类似以上的题目,首先让学生自主解题,展开讨论,然后再总结讲评,对学生进行解题指导。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短文或段落的第1句是第2句,在许多情况下,文章的开关就是主题句,段落的开头就是段落的中心句,能归纳出主旨大意。但也有一些文章不是通过一两句话来表达中心的,这就要指导学生全面理解短文,抓住关键字眼或主要论题来归纳中心思想,另外还有些短文的核心观点设置在句尾或末段,也要求学生引起注意。在对学生进行解题指导时,还要求学生根据提问中某些关键词和短文中相应的内容加以逻辑推理,要弄清作者要阐述观点是什么,并强调不要脱离原文凭自己想象去胡乱推理,作题时,一字要在文中找到依据或理由。

通过以上两种类型题目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四、进行快速阅读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养成了一词一句仔细阅读的习惯,拿到文章就逐字逐句地读,或用手指指着每个字,而且注意力常集成于对个;别词句,片语的理解,忽视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些不良的阅读方法和习惯势必制约阅读效率。所以,本人培养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所指定的阅读的材料,要求他们迅速准确地寻找有关细节和回答阅读理解题所需要的事实及依据,了解并抓住文章的大意和主旨,使他们把注意力放在文章中的关键的信息上,而不是单语片词上。如能经常地进行快速阅读学习,对提高学生思维的的敏捷性有很大的帮助。

以上简要地谈了本人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体会和做法,总之,阅读是一个综合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依据学生整体的素质水平,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系统的训练,展开思维活动,做到讲练结合,就能逐步培养学生和思维能力。

下载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维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维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和实践(模版)

    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宝应县夏集镇中心初中陈跃章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

    《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识字》

    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识字 一、课题研究背景: 大部分学生对在阅读中识字很感兴趣,但识字率不高,语文基础不是很好。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汉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载体,掌握汉字......

    初中生历史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历史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姓名:陈艺虹 班级:2013教育学方向本科三人行班 学号:130737651 指导教师:陈伙平摘要:采用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进行研究,提出初中......

    中学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中学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学人 摘要: 没有创新,就没有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立足......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逊克一中:王玉生 从事高中地理教学以来,总是听到学生反映地理难学,有的看不懂图,有的缺乏空间感,有的对知识的理解差。我也认真分析其原因,总结起......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历史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历史 ——高中历史生态课堂教学的备课心得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钱学萍 “生态”,它原本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运用到课堂教学......

    差生在历史教学史中的学习

    对历史学科中学困生的教学法浅析 月望中学 赵荣东 摘要:在现在的班级授课制下边,难免不会出现学生成绩好坏的差异。这时我们为优生欣喜,同时又为差生苦恼。在教学中老师们一直......

    如何培养学生在面点学习中的兴趣1

    如何培养学生在面点学习中的兴趣 陈家芳 (荆州技师学院,湖北 荆州 434000) 摘要:如何培养学生在面点学习中的兴趣,使学生对面点学习产生积极性,进而为企业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