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在历史教学史中的学习

时间:2019-05-15 02:17: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差生在历史教学史中的学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差生在历史教学史中的学习》。

第一篇:差生在历史教学史中的学习

对历史学科中学困生的教学法浅析

月望中学 赵荣东

摘要:在现在的班级授课制下边,难免不会出现学生成绩好坏的差异。这时我们为优生欣喜,同时又为差生苦恼。在教学中老师们一直在高呼转化差生,想方设法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如何转化差生?许多专家学者已研究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我们效法。那么,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差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呢?如何引导差生自主学习等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关键词:历史 引导 成绩 初中生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差生的主要特征

1、学习兴趣淡薄、记忆力差和注意力不集中。历史学科和其他科不同的是有很强的过去性,客观的历史事实不能重演,也不能借助实验加以再现。学生通过对文字资料感知到的历史事实是空洞的抽象的,时间地点是枯燥的,加上历史知识本身实用性不强,这些因素的存在使许多学生不愿学习历史。有些学生直言不讳地对我说,如果没有中考压力的话,他将不学历史。至于差生来说更缺乏学习的兴趣,他们往往只对故事感兴趣,对知识的掌握则缺乏兴趣。他们记忆知识速度慢,持久性不长。有的学生表现出“记得快、忘得也快。”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差,准确性低。他们的注意力差,无论是上课或做作业都难以聚精会神,带有明显情绪,抗干扰的能力差,有时教室内一点细微的声音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2、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这是大部分差生的共同特征。他们上初中仅仅由于国家法律及家长的压力,不得不到学校学习。他们常认为“我不是为自己学”,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混,过一天算一天,到毕业为止。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在学习中表现出不努力、不认真。这是所有科目差生的共同之处,历史也不例外。

3、基础知识不牢固,知识结构不合理。他们对教材中要求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史实常常混淆,答题时颠三倒四。另外对历史知识中的理论不能理解,形不成完整的知识结构,造成学习困难。

4、其他的原因等。

二、历史教学中差生形成的心理原因

历史教学中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教育工作的不足,有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有学生思想意志等方面的因素。在一个差生身上往往有很多原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我认为差生形成的原因中心理原因起着重要的影响,其中由于失败的挫折体验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和情感是造成差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

有学者发现,造成许多差生成绩落后的原因并不是他们的智力低下而使其无法学习,事实上是他们根本不愿学,有一种强烈的厌学情绪,表现为学习无目的、不自觉、不专心、贪玩、消极应付作业等。这都是消极情绪和情感在作怪。差生的消极情绪和情感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在其就学过程中产生的。有的来自家庭,有的来自社会,有的来自教师,更多的是来自学生对学习失败的挫折的体验,其实每个学生在进学校第一天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学好每一门科目,成为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但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总是不断地遭到挫折,从而遭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训斥,自尊心不断地受到伤害,自信心下降,自卑感严重,从而产生消极厌学情绪他们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学生自暴自弃的种心理严重地妨碍了学习。有的学生由于过多的失败,其自尊心变得异常强烈,为了不受到家长和老师的伤害,常封闭自己来保护自尊,从不轻易地暴露自己的弱点。有的学生则在失败中则产生一种强烈的对立情绪,他们往往通过破坏纪律来发泄不满,对学习和老师采取对抗态度,用粗暴的言行来顶撞家长和老师对他的批评,这种对立情绪使之成为纪律和学习都差的双差生。

三、转化差生的策略

首先,加强对差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消极心理是差生学习的心理障碍,要转变他们应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获取成功,培养他们成功的心理。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为差生设立合适的目标,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在一次次小的成功中不断地克服消极情绪。另外为差生创设新环境。作为教师要学会欣赏他们,多发现他们的长处,多表扬少批评,为他们提供展现自我才能的机会。

其次,结合学科特点,激发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动机。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往往胜过责任感。”一位先哲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历史本身具有许多生动的题材,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培养学生抗挫折的竞争意识。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差生的兴趣。这样一来,既培养了能力又激发了兴趣。再次,改进教学方法,教会差生学会学习。作为历史教师,在转化差生的工作中应把注意力转到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方面来,真正做到“授之以渔”。一般选择历史概念少叙述强的课文作为阅读训练教材:第—步,把本课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列成问题写在黑板上,由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第二步由学生列出读书提纲,再对照我的板书查漏补缺。第三步由学生设问我回答。经过这三个步骤初步培养差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作为校园里的特殊人群——差生,需要得到家庭、社会、学校的关心。作为教师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尽管把他们培养成才要做大量而细致的工作,但是只要我们善待他们,欣赏他们,他们也会成为一群可爱的人。

第二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历史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历史

——高中历史生态课堂教学的备课心得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钱学萍

“生态”,它原本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它应指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中自然生成知识及思想状态,能够为其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积累知识和能量以及确立人生的方向。因此我认为历史生态课堂应该是“情境”的课堂、“体验”的课堂。教师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做到课伊始,趣意生;课正行,趣意浓;课已尽,趣犹存,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在活动中获得智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建全知识体系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中真正受益。以下我以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例,谈谈高中历史生态课堂教学备课和上课的点滴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知是以情境为基础的。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理特征,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疲劳程度,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与过程,能够缩短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经验、接受能力之间的距离,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准确、快捷地感知、理解、运用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在教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时,我先投影幻灯黄梅戏《天仙配》歌词选段和“男耕女织”的图片,配乐《黄梅戏》选段,并让同学们一起跟着哼唱。在听完、唱完《黄梅戏》选段后,教师让同学们“图说历史”:①刚刚的歌词和这些图片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经济模式?②这种经济模式的基本特点有哪些?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饶有兴趣地跟唱戏曲,重温了原有的重点知识,为学习新知做了铺垫。接着,我这样导入新课:“产生于中国战国时期的自然经济,到了近代是不是还是坚不可摧,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鲜活的图片、轻松的背景音乐、亲切的导入„„引领学生饶有兴趣地走进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分析完第一个子目——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后,我如此过渡:“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以“洋”字开头的词汇,请同学们说说有哪些?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回答出了“洋油”、“洋钉”、“洋火”、“洋服”、“洋务”、“洋务运动”等等。老师顺着学生的回答提问“那什么是“洋务”,“洋务运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教师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创设教学情境,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创设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历史

新课程观指出,课程不应仅仅理解为教材,而应当看做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增加体验,获得发展。

在教授“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这一知识点时,我想改变以往仅仅让学生阅读教材文字得出结论的方法,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表演《朱其昂力排众议办机器磨坊》的历史短剧。有了这个想法后,我让课代表去找四位放得开的学生分别扮演朱其昂及其父亲、妻子、朋友。四位同学是大家公推的表演才子,他们果然不负众望,正确传神地表达出了意思,并辅以适当的肢体语言,其中一位同学还对剧本进行了二次创作。在同学们的会心的笑声中,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剧中虽然朱其昂遭到老父亲和妻子的极力反对,朋友的劝导,但是,他为什么还要坚持创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让我们重温朱其昂的两句话:1.父亲,我这可不是心血来潮,去年洋人在咱天津城里开的工厂可是日进斗金,比起耕田种地是强上千百倍。2.官府自己也办了不少机器工厂,我只要按时交纳各项赋税,官府应该也不会太为难我呀!至于人手问题就更好解决了,你没看到现在农村中无以为生的闲散人员越来越多吗?咱开办机器工厂也就给他们提供了一条生路,何乐而不为呢?我把这两句话投影幻灯,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得出了以下几点原因: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逐步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②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③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企业。

通过表演或观看历史剧,同学们在体验中深刻认识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并且从民族资本家朱其昂身上学到了冲破艰难险阻,开拓创新的优秀品质。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历史生态课堂的点滴体会,我会上下求索于“生态课”!

第三篇: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维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维能力

摘要: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关键。但在实际教学中,初中学生受到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发展状况等影响,学生的思维基本上是单项和固定的。教师也基本是把学生的思维“组织”到自己的思维之下。本文根据作者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论述和分析了在普通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从激发学生兴趣,精心研究教材,精心构思课堂设计,让学生比较、分析并通过总结规律等几方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以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

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它是一种历史的认识活动,在这种历史的认识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科学的历史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用它来考察和解决社会历史问题,这是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1]。

那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如何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呢? 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成才的先导,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在动力。新课程也要求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如创设历史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上出现的矛盾、纠纷,从而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愿望[2]。如果一个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在历史学习时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状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兴趣的产生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利用各种方法激发、保持学生浓厚的兴趣,包括以情激趣、以美激趣、电教激趣等多种渠道。如我在讲授《新民主主义的崛起》这一课时,利用这一历史时期教学资料丰富的优势,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也播放了《我的1919》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讲述“五四风雷”做好铺垫。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发现”了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又如在《法国大革命》一课中涉及到对拿破仑的评价问题,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辩论会,探究主题为《我心目中的拿破仑》。在辩论会上,学生各抒己见,辩论过程很激烈,也出现了不少亮点,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知水平。正如孔子所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兴趣”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把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来完成,以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2.精心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蕴含的思维能力要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保证。

历史教材不仅是历史知识的载体,而且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历史材料。它同时又蕴含着相应的思维能力,思维方法以及思维训练的最佳策略。历史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对教材提供的历史材料进行改造制作的过程。它可以用知识网的结构对历史材料进行梳理,例如,以《邓小平理论是现代化建设的指针》为例: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奠定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二大(特色理论)

(初步形成)

十三大(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逐步发展)

“南巡谈话”(“三个有利于”解放思想)→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走上成熟)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完全形成)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

(丰富发展)

经过上述列出的知识结构,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概念和观点。

3.精心构思课堂设计,这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趣味性很强的科目,其学科特点具有很鲜明的“过去性”。如果传授方法不得当,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要使学生受到感染,使课堂教学变得生 动活泼,形象鲜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就一定要注重课堂45分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3.1精心设计精彩的导入。

精彩的导入,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促使学生精力集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我在讲《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拿出一张美国星条旗图案,演示介绍说:“美国的国旗有十三道红白相间的条纹和五十颗白色的五角星,这五十颗星代表着美国现在的五十个州。但在美国最初的星条旗上,却只有十三颗白色的五角星,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美国独立前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这十三道条纹和十三颗星就代表着当初发动独立战争时的十三个殖民地。也就是美国最初的十三个州。因此,星条旗记载着独立战争的光辉历史。”由此导入新课,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谓妙趣横生,其乐无穷。更为课文的学习铺平了道路,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3.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2.1注意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启智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一环。

不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方法,配备哪些教学设施,最终都应设疑,这样才有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正如古希腊学者亚理斯多德所说的“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大胆怀疑,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核心在于一个“疑”字。质疑本身就表现为一种探索精神,蕴涵着创新。俗话说:“读书有疑,方始是学”,“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历史最关键的就在于质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培养其质疑习惯。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创造意境、制造悬念、创造一些问题情景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求索。如《西安事变》这一课,我在讲解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时,让同学们根据前面所学的历史知识来探讨一下蒋介石被扣之后应该如何处理,是杀,是关,还是放?这样通过设疑置难激发他们去思考去讨论,让他们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理由。最后对同学们的观点再进行总结评析。分析当时的历史形势,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蒋介石可杀,但又不能杀,必须迫使其抗日。这样使学生深刻理解西安事变的伟大历史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从民族大局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战略决策;真正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不为私利,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的宽阔胸怀;加深了学生对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培养了他们全面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使能够运用这种经验归纳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总之,教师应善于点拔、引导、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回答问题更全面、思 3 维更严密。

3.2.2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美国不少学校有一种教育叫“不盲从”教育,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新课程也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如对学校周边的文物古迹、社区、村庄、企业等进行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的调查,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并加以整理和分析,进行较为完整的叙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讲到《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北伐战争这一节课上,我故意引用了我们当地的一位北伐名将——陈可钰将军。但我故意把他的一些事迹讲错。讲完课后要求学生回去调查和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写一篇陈可钰将军的简介。结果全班同学都按照我说的去写了,所以全部都给了很低分。有同学就发牢骚说完全是按照我说的,怎么这么低分。我就告诉大家:这个其实是我故意讲错的,你们为什么丝毫不怀疑老师课上讲的也可能是错的呢?为什么不去调查,搜集资料呢?故意把错误的内容“传授”给学生,目的就是让学生不“盲从”老师。因为惟有不盲从,才能更好的发现问题,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而且,现代教育界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应服务于学生的“学”。新课程中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只起引导作用:导思、导学、导练,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活动,自己去探寻、发现知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一种直接经验,靠教师的传授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主动去参与、体验、内化才能获得。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有梯度,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要选择最佳的切入点,设疑引思,善问善诱,多创设一些悬念,多设置一些障碍,多营造一些氛围,多激发一些兴趣,让学生在频繁的思考和想象中体味“发现的喜悦”和“创造的喜悦”,点燃学生创新求异的火花。例如:我在讲解《鸦片战争》一课时,关于近代中国落伍的问题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落后挨打”。有学生通过阅读似乎形成这样的印象: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似乎中国落伍主要是西方列强侵略造成的。于是就提出问题:中国是因挨打而落后还是因落后而挨打?这样就启发了同学们去充分思考和争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既学到了知识,锻炼了思维,又使思想得到升华。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这样便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

3.3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化角色,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也要发生改变。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现代的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开展讨论是实现这些学习方式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开展讨论,学生发表了对历史问题新的见解,阐述了自己对问题认识的理由和依据;通过开展讨论,不但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的思维敏捷性、逻辑性也得到了提高。同时,课堂讨论也体现了师生平等、多元交流、机会均等、人人参与的特点,并成为改变学生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

在讨论中诱导学生思维时,我十分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点:讨论不可流于形式。讨论前,要让学生有充分准备,包括知识的储备和资料的准备,而且既要分工明确又要有效组合;讨论时,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保障,并创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教师只是学习中的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使每个学生都敢说都能说;讨论后,我及时进行归纳总结,让归纳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二点:所讨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精心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尽可能联系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社会热点。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事件”的影响时,有的学生认为普林西普应该这样做,是民族英雄;有的人认为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会爆发。通过讨论,并联系在美国发生的“9.11”事件,让学生们更主动地认识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从而使课堂效率提高。

3.4巧妙运用评价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问题的回答,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多样化。要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来激发学生兴趣。这样,既能给学生知识,又能教会它们求知、合作、竞争,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如我在评价学生时多用“很好,不错”“你的想法有创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呢?”“如果„„这样就更好了”“你帮老师解答好吗?”等。即使学生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能站起来就是一种肯定,此时教师可以试试用:“你的想法很特别”“你再想想看”等引导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语言和行为。还有,教师应从本地区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并创造出多种合理的评价方法,并注意各种评价方法的整体组合和综合运用[4]。所以在每节课后我也要求学生作出自我评价。如学习目标上:“这节课,我获得了什么知识?”;“本节课,我获得了什么技能和能力?”;“本节课,我对哪些内容和活动有兴趣?哪些枯燥?引起兴趣和感到枯燥的原因是什么?”还有在体验与探究上:“这节课我受到老师的关注 5 了吗?”“这节课我有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吗?我的展示受到同学关注了吗?”“在听课、阅读、回答问题、讨论和辩论、角色扮演、问题探究、材料研习调查等学习活动中,有哪几项我参与最多?”“这节课我是否进行了想象,启动了思维?”。这样通过各种评价,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4.最后,让学生综合比较、分析,找出规律。

历史规律包括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属于方法论范畴)和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属于世界观的范畴)两种。总结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分析,可总结归纳出工业革命的产生需要一个政治前提和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资源等条件,把此上升为方法论进而就可分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前提是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确立和发展;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掠夺提供了资金、市场等物质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经验,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还可进一步归纳总结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这就是思维的变通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生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得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通过找出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和异同之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每节课的质量,启发学生在在分析中理解,在归纳中综合,在记忆中找规律。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相信,经过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研究,学生学习历史的负担将不是越学越繁重,历史教学的效果也不再是仅仅使学生记住一些史实,相反它会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参 考 文 献:

[1] 雒启坤.《中学历史创新教法——素质训练方案》[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6.1.[2]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8.[3] 刘芳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113.[4] 欧阳青尼主编.《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一)(二)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88.6

第四篇: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

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

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这种主动建构必须是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验、反思的基础上实现的。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学生都是有着丰富的人格、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在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当今课堂上,越来越呼唤“体悟”教学。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谈“体悟”教学。

一、猜想创编,于探索挑战中“体悟”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数学的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因此,我认为在进行数学规律探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大胆地让学生进行猜想。

二、实践探索,在操作情境中“体悟”学习

数学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在发现中体验认知、情感、技能、态度才能协同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体验。这正是“学科本位”转向“关注”学生。在《什么是周长》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1)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三个环节,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知周长。让学生在比较中给图形分类,揭示封闭图形与非封闭图形。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媒体的直观演示,便于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互使用,发展了思维能力。请同学评一评,并指出所画图形的周长,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感,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2)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实物操作,再到画图表征,充分体验周长的意义,并感悟周长的实质。激起学生的思维振荡,放射出欲罢不能的情感元素,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

《课标》的基本理念部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面对新的问题,虽然没有现成的经验,不同的学生也能依靠各自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加深对图形周长的感受、体验。

三、沟通联系,在迁移同化中“体悟”学习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与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以往的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导出“1份可以怎样表示”。在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时再引出分数。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完整,牢固的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面对问题、主动搜索、沟通联系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用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同化新知的过程,也是未知与已有的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思维,同时也在解决问题学习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引导深究,于反思总结中“体悟”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一切认识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得以完成。所以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以诊断和判断自己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自己设置的目标。通过反思,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学到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元认知能力。我认为课堂上教师应“导在所当导,放在不得不放处”。上面的教学中,当学生暴露口算除法有多种想法时,教师创造性地提供了一个变式,让学生深究,从而强化对口算方法和转化思维的认识,又孕伏了优化的策略思想。这样的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建构。

五、营造氛围,在师生评价中体悟学习

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也就是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本,对学生进行终合评价,使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每个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发展。在我的教学中,很注重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学生评价。对于一些后进生实行“暂不答分”,“舍得送分”,对于一些特优生的表现,实行“突破满分”。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师生的鼓励声中,激励声中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去攀登知识的高峰。课中,课尾的师生自发的热烈鼓掌,既是对问题解决的评价,更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总之,要实现数学教学从获取知识这个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大关县寿山柑子村完小657400)

第五篇: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寻找快乐

内容摘要:

为儿童创造开放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寻找快乐、体验快乐、获得快乐;绘画是每个孩子抒发自己情感最直接的途径之一,美术课是孩子们感情交流的重要场所;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感受快乐是培养孩子审美能力、想象能力、体验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开放教学情感交流和谐愉快生动活泼自由评价

正文:

如何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实践?近年来,我们以“自主探究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为突破口,走出封闭、单一的课堂,创设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发展。

一、开放的课堂为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的气氛

在我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体会到,教师掌握人际关系的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及在校行为等均有直接关系。教师必须能够以最大的热情和爱心对待所有从事的工作,才能在教学中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于对教师的眷恋。儿童常因喜欢老师愿意参加美术活动,因为喜欢老师而变得守纪律和听话,他们愿意积极配合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情感交流在教学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师与学生的接近度直接影响情感交流,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的缩短,以及师生面对面机会的增多可以增进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因此,教师应该经常置身于学生中间,利用自己和学生的空间接近度,促使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表现更积极主动,因为教师的靠近会被学生看作是对他们的喜爱、赞同和友好。教师如果习惯走在学生中间讲课,与他们一起动手实践,以他们中的一员的身份参与活动之中,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和谐温暖的气氛,也会提高教师的作用和加深教师的影响。

在教学中,教师的姿势、动作受个人风格、气质的影响。反映在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情况是教师的姿态亲切、谦和,对儿童的行为举止以手势、眼神来暗示,以面部表情来表示赞同和反对,这比严格的管理和申斥效果更加。一般来说,微笑可以造成一种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能起到提高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的作用。在自由活动的课堂上,教师的姿势和动作更不拘形式,在与学生的接触

中,一对一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儿童通常更喜欢接触,它胜于口头或目光交流。接触是课堂交流的一个自然部分。

教师上课时的着装和仪表应质朴大方、整洁素雅,避免慵懒或过于修饰。教师的外表举止若具有吸引力,就容易受学生欢迎和尊敬,便于与学生接近和交流。

开放性教育还十分注重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够尊重自己内在价值的教师也会十分尊重学生,对于儿童的创造给予保护和鼓励。儿童们年龄虽小也都有自尊,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图,才能恰当地提出建议和给予合适的帮助。教师应避免以个人的好恶进行作业评价,为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使自己眼界开阔、知识渊博,掌握多元文化艺术知识,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更大的包容心,帮助各色各样的学生发展自己。

二、开放的课堂为学生创设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自主发展 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有计划地巧妙设疑,置疑,创设问题情景, 为学生创设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者,欣赏者,模仿者,而且与教师共同面对问题情景,解决问题,成为讲授者,表演者,创造者.美术教学也必须在一种氛围中,一种文化中才可能进行.如果学生由头至尾都不能走进你的思路,那么美术教学就难以继续下去。

我在上《我们的田野》一课时,先是让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一首“我们的田野”歌曲,让学生感受那无边的田野、美丽的土地、蓝色的群山、飞翔的雄鹰等带来得美感。听完后,学生们都争着抢着说出自己的感受:老师我看到了金黄金黄的麦穗了;老师我闻到了花香;老师我看到我的爷爷正在田里干活(因为他的爷爷是在农村)„„这时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一幅超大表现田野的背景图,告诉学生我们要把将刚才你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景物和人物都画出来,然后用剪刀剪下粘贴到黑板上的田野中。这时的学生们早已按耐不住自己的愉悦心情急着想把自己的作品第一个贴在前面。毫无疑问,对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甚至比渊博的学识更为重要。课堂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业负担的轻重,决定着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和空间的拓展。

《画纸转转转》一课中,采用了集体无主题的绘画方式:每组第一位学生在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简单图形,到了规定时间后,无论完成与否,把自己的作品传给后一位同学,那到前一位作品的同学观察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继续学完成作业;同样在规定时间里,在把作品传给后一位同学,如此循环,直到作业完成。学生对集体完成的形象和突出的色彩感到兴奋和愉悦。采用这种接力游戏不仅给学生创设了自由、活泼的创作空间,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分享了学习成果的快乐,提高了学习效率。

《灵巧的手》一课,在进行手偶游戏时,在学生已按奈不住自己可以创造奇妙的手偶形象的激动心情时,我便让学生上台表演,有的学生做出了各种小动物的形象.如:穿裙子的小女孩,鸵鸟,蜗牛,长颈鹿,大灰狼„„还有的学生积极思维,做出了各种“百花齐放”,真让人赞叹不已,我也及时地参与其中,教师的一句肯定话语,同时让学生们的创造力有了进一步地发挥,有理由相信,在以后的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学会自己运用创造的策略进行更高水平的创造。

三、开放的课堂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表现形式空间提高学生创作能力

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观为21世纪的美术教育,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拓展和组织形式上提供广泛的空间和新的可能性,因此我在美术教学的表现形式上突出了选择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表现方式,都能突出自己的闪光点,都能获得成功。如在《小纸船的梦》的教学中,我把制作立体场景作为重点,因此为使学生对生活中很普遍的、合理存在的遮挡现象有初步的认识,促进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观察和表现遮挡关系。我在导入上直接切入遮挡现象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说出自己直观的感受,老师点出这种现象在美术中叫遮挡关系。启发学生说出身边的遮挡现象。在制作中,我让学生说出可以用几种形式表现主题。学生说出可用绘画、纸工、泥工等形式去表现。学生准备了不同的材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表现形式,发挥自己的创作特长。使学生在选择中有了兴趣,在选择中有了自信,在选择中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从学生画出的、剪贴出的、泥捏出的合理有遮挡关系的景象,你就会发现学生对生活的创作热情,展示自我的激情,创作美好未来的豪情。因此,开放性、选择性的学习给每一个学生创设了成功的机会和希望。

四、开放的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在教学中我通过电脑网络、收集资料、参观访问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大量接触美术作品,拓展其艺术视野,吸收时代信息和多元美术的艺术观念,印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思想的深度。在《欢腾的大西北》这一单元,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前作业:发动同学收集有关青海、江南宁夏等地的资料--照片、图片、画册、邮票等。那天上课前,我刚跨进教室,孩子们哗地全围了过来,他们纷纷递过来找来的资料,有图片的、有文字的,他们有的相互交流,还有的学生迫不及待的向我讲起了青海的故事。看着他们那快乐的神情,我知道他们这一课有许多内容画了。通过网络、图书等手段,孩子们不仅找到了有关资料,也找到了学习的快乐,丰富了知识,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都跃跃欲试的用不同的形式表现自己最感兴趣的画面。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拓展学生的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西北的热情,增强了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意识。

《邮票设计》、《贺卡设计》、《重复与组合》这几节设计课,我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的优势,使之成为学生美术欣赏、获得视觉资料的得力工具。由于学生占有资料充分,吸收了当代大量的崭新信息,拓展了艺术视野,学生的设计思路开拓、思维活跃,而且学生还能在电脑上进行创作。如在电脑上设计的邮票《奇妙世界》、《奥运会》,利用电脑的特殊功能设计的重复与组合的作品《乡村》、《美丽的白天鹅》等他们设计的作品都呈现出表现内容、手法、形势、风格的丰富与多样的效果。

五、开放的课堂为学生创设自由评价自我表现的舞台培养学生能力

激励性评价是教学中的艺术,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课.这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育手段之一。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上会有一定差异,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学生的美术作品,更不能用“画得像不像”来衡量学生的作品。在教学中,画得特别好的学生,最大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

评价和鼓励;某些技法差的,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落。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时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画得差的要表现他的“闪光点”,表扬你“想法好”,“用色大胆”等等其它方面,去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创作,从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同,对美术作品的评价结论也就不同。在每次下课前给孩子评价自我,可以相互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审美等方面的能力,并且学生在互动中学会了宽容还能经常听到“他画的比以前进步了”,“他的颜色涂得好”,“我要学„„

因此,只有创造开放的课堂,才能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的空间,课堂才会因此而多彩并充满活力。

下载差生在历史教学史中的学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差生在历史教学史中的学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锦龙小学英语教研活动 为了让我校英语教师能够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与英语教学质量,我校英语课教研组于4月16日进行了一次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支......

    浅谈地方史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地方史资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甘肃省成县二中 权威张书强 摘要:全国各地都有一些珍贵的地方史料,尤其在我们甘肃,由于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所以更有一些史料是非常有价......

    浅议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大全

    浅议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提纲) 一、开展地方史教学的机遇与挑战。 二、开展地方史教学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2、是历史......

    化学史学习中的自然辩证法

    化学史学习中的自然辩证法 Natural Dialectics in the Study of Chemical History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所在院系: 所学专业: 南 京 理 工 大 学 中国·南京 2015年12月 摘......

    历史教学中史料史实史论史观史识的问题

    历史教学中史料、史实、史论、史观、史识的问题 史料、史实、史论、史观、史识是高中历史教学经常涉及的几个概念,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是一面地注重对于学生历史课本知识......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祁连山小学 陈万华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正因为如此,......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我们的现代教学更要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态下自主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中,经过几年的探索有以下几点感受。......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新的世纪,中国在腾飞,素质教育已进入全面推进的历史阶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落实在每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