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大全
浅议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提纲)
一、开展地方史教学的机遇与挑战。
二、开展地方史教学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2、是历史课程的重要补充。
3、进行爱家乡教育,进而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
4、激活历史教学。
三、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导入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的应用 、在作业中的应用
2、在第二课堂的应用
四、地方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有驾驭地方史的能力。
、教师运用地方史的前提是:对教材的基本知识要做到非常熟悉。、教师运用地方史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了解地方史。
2、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 、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④、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论由史出
⑤、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不取孤证)
3、要注意使用地方史资料的度的问题
浅议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讲话稿)
一、开展地方史教学的机遇与挑战。
漳平区域文化属河洛文化,是闽南文化的一个分支和必要组成部分,处于一个富有特色的多元文化区域,呈现了多姿多彩的悠久的历史文化。
1、有相当价值的文物古迹,如古民居、古庙宇、石刻、商周时期考古发现、宋代永福鳌头窑址、和平陶瓷、特别是奇和洞遗址考古新发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首次落户我市)等;
2、有不少历史文献(传世作品、族谱、);如明主事戴时宗文章《开建漳平县治记》、赤水镇廪膳生曹文烨、曹鸣凤奏章《请分设宁洋县议》、《徐霞客游记》等;
3、众多历史人物,如北宋时,漳平和睦里新桥出了“刘氏三代三进士”,刘弼(1067)、刘棠(1091)、刘琮,父子孙三代人均高中进士,人文蔚起,领龙岩县科举考试之先。王景弘,著名航海家,明代永乐、宣德年间与郑和一同下西洋,八次扬帆率数万人下西洋,这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一大创举,永载史册。民国时期侨界领袖陈性初等;
4、有丰富多姿的民俗文化。如巫术民俗、信仰民俗、服饰、饮食、居住之民俗、生产民俗、岁时节令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等。
5、此外漳平还有红土文化、漳平地方的特色文化等。多姿多彩的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我们地方史教学提供大量的素材。
由于现实和历史原因,漳平地方史研究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古文物保存观念淡薄且惨遭文革“大扫荡”;漳平地域文化有被边缘化的趋向;本土文化研究人员少,学术氛围不浓;史料收集渠道不畅,原始史料匮乏;诸多因素使我们感觉进行地方史教学的紧迫性。可喜的是,在局校的关心及文彬老师的努力下,今天“陈文彬历史工作室”挂牌成立,开展《融入山乡文化,点亮历史课堂》课题研讨活动,我们历史老师也有了机会为漳平的地方文化传承做一点贡献了。丰富的地方史料及工作室活动,为地方史教学带来了机遇,而漳平地方史研究现状就不失为一种挑战。今天在这里谈谈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旨在抛砖引玉。
二、开展地方史教学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历史感觉起来离我们太遥远了,对于发生在其他地方的事件,学生往往很少有兴趣感,对于他们来说,关注更多的无疑是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地方史是学生生长地的历史,在历史教学中结合地方文化史,就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注入情感,融入记忆。这样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不可捉摸的人和事,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可触可摸的存在,同时也产生历史感,养成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从而达到:“通过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地方史资料,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中学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该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特别是研究性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适时引入一些地方史资料,使学生进入历史,走入社会,走近生活,亲自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及其对未来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是历史课程的重要补充。
中国历史卷帙浩繁,线索众多,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确定了课程需要讲解的主要内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程度。中学历史课本选择了最重要的知识进行介绍,但是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历史悠久的国家,仅仅依靠书本知识的介绍,显然无法全景式地详细介绍我国历史,此时,地方史就可以发挥很好的补充作用,让历史知识更加细腻,让历史更加直观,让学生了解的更加详细透彻。
3、进行爱家乡教育,进而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
“欲放眼天下,应心怀乡土”。“爱国主义并非空泛的口号,爱国必先爱家,只有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才能热爱她建设她;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学生学习本地方史,不仅可以很好地了解故乡的历史情况,了解昨天以更好地认识今天,积极地投身到本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而且还可以由近及远,通过地方史的学习更好地学习,掌握祖国的历史,受到更加生动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国情教育。
4、激活历史教学。
学生对地方史不会觉得陌生,相反,会觉得十分亲切。学生往往因为涉及自己家乡有著名的历史人物、事件而感到自豪,学习起来就会有更大的兴趣、更好的效果。教学相长,如果将地方史纳入到正规的教学范围,事实上,对教师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多年来,我们的历史教学仅存在知识的固化教学,没有老师的发挥空间。久而久之,老师的历史思维也停滞不前。地方史教学的出现,能够给历史教师提供一个个性化的思想和知识空间。如此,历史课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复活”。
三、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导入的应用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一堂历史课,头开得好,就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迅速活跃课堂。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果能利用学生身边的历史来导入,无疑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中外交往与冲突》时,就可以用王景弘事迹导入,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效果非常显著。、在教学过程的应用
地方史料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素材。这些素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弥补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只偏重历史学科的“知识系统”,呆板教条、单调枯燥等缺陷;可以拓宽学习和研究视野,从而使历史学习和研究显得更加饱满丰腴,富于情趣,活跃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如在讲述中国现代历史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时,就结合本地文史资料、长辈们的讲述,将本地几十年来几个不同时期的历史状况作了一个对比,使学生对该问题的观察视野拓宽了,很容易就理解了教材的内容,教学目的得以轻松实现。再比如教学八年级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革命史时,就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革命事迹。(注:漳平是当年闽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中央苏区范围的一部分。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岁月里,朱德、罗荣桓、谭震林、粟裕等我党我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漳平这块红土地上战斗和生活过,留下了光辉的革命足迹。漳平的革命基点村31个,重点老区村48个,革命老区村36个,同时确认老区乡镇的比重为100%,老区人口占总人口的90%,属于全国一类老区县(市))、在作业中的应用
给学生安排作业,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挖掘历史素材,去发现我们身边的历史事件。安排作业,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历史”,选一个角度去调查研究。比如选“餐桌上的变化”:可以从三辈人的吃饭谈起。爷爷时期,挨饿受冻,填不饱肚皮。讨饭是常有的事,当然就谈不上吃好的问题了。爸爸的时代,处在农业合作社和改革开放时期,由生活不满足到吃饱、吃好的大转折时代。1958年到1960年的天灾人祸,挖野菜啃树皮吃糟咽糠,其后的六七十年代,喝汤吃红薯面艰难度日;改革开放后,首先是吃饱了,然后就逐渐吃好,白面肉食富足;今天生活档次提高,人们注意营养,开始注意食用绿色食品。
2、在第二课堂的应用
历史演讲会、寻访历史遗迹,采访革命前辈的课外活动、指导学生编写地方历史小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社会调查报告——身边的历史”等。今天我们来到了南洋参观学习,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水仙茶香飘四海”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课。通过走访、问卷调查、上网查阅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漳平水仙茶的种植历史、种植技术、制作工艺、销售情况、饮茶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漳平特色文化的了解。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参与其中,亲自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的历史厚重。学生在考察实践中对自己的故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充实了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内容,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史积极性,又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理解历史的素材。
四、地方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有驾驭地方史的能力。
地方史是地方鲜活的记忆,其资源是丰富的,既有文字资料,如地方志、拓片、家谱、旧报刊等等,也有实物资料,如文物、遗址、古董、老照片等等,还有无形的资料,如传说、民谚、方言、老人的口述等。如何将这些地方史资源有效地加以整合并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我想应做到以下几点:
、教师运用地方史的前提是:对教材的基本知识要做到非常熟悉。这就要求教师能对这些知识点加以有效整合,从而构筑一个清晰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在掌握教材基本知识点之后,还需要明确教材每章节的重难点,根据每节课教学重难点知识点的需要,搜集与之相关的典型的地方史资料,来丰富教材主干知识,从而促使学生突破重难点。对教材的熟悉与理解是灵活运用地方史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我们充分了解了大的历史,并能准确把握人类历史演进态势,方可将地方史恰当地加以运用。
、教师运用地方史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了解地方史。了解地方史是运用的一个重要基础。只有当我们了解地方史,我们才可能谈得上运用。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积累丰富的地方史知识,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第一,阅读地方志,地方志是地方的百科全书,通过地方志,我们可以很快了解到地方的方方面面的情况。第二,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料室。第三,利用文保机构的考古发现资料,并将其列出一个清单。第四,利用数字图书馆的网络资源。第五,有必要做些实地考察,多了解地方,这样才可能讲得有味。当然,学习地方史,还需要对地方的地理环境了解,特别是对于地图方面,尽力不要出现地点张冠李戴的低级错误。
2、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由于研究者的立场不同;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时代的局限性等因素。地方史研究出现不少问题如:盲目的认祖宗;研究方法上的东拉西扯、牵强附会;史料运用上的庸俗实用主义,如对野史的不经考证的信以为真;史学观的不真诚、不严肃。如文史研究者对村名、遗存事物的主观臆造,如风景区开发之需要而造出来的大人物足迹等。
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 、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④、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论由史出
⑤、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不取孤证)
3、要注意使用地方史资料的度的问题。
毕竟课堂只有四十五分钟,要充分利用这宝贵的时间。地方史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好比是佐料或润滑剂,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核心知识点。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切忌出现主次颠倒的现象,切忌出现一节课只谈地方史,而不谈大历史的情况。真正科学、合理的做法是将地方史与大历史有效整合,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同时充分利用地方史中的优良文化传统来感染、教育学生、启发学生。
第二篇:浅谈地方史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地方史资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甘肃省成县二中
权威
张书强
摘要:全国各地都有一些珍贵的地方史料,尤其在我们甘肃,由于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所以更有一些史料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穿插到教学中去,肯定能激发学生的活力,弥补现行历史教材不足,丰富中学历史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准备从四个方面叙述地方史料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地方史资料
历史教学
运用
一、在教学中运用地方史料的作用。
对于历史课本的编排,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来看,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甚至于存在一些谬误之处。例如教材内容缺乏详实、缺乏具体生动的情节、内容因离学生太远而造成一种神秘感等,都不能很好的给学生应有的动力。于是我们可以挖掘地方史料,来弥补教材的不足,对教学来说,是极其有利的。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地方史料,有以下点作用。
1、弥补教材的不足,有利于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正如前面所言,历史教材因为篇幅有限而内容条块单一,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在内容上缺乏详实、缺乏具体生动的情节等不足,例如对三皇五帝的描述,其实是很苍白的,对这一点,作为我们陇南人就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伏羲皇帝就是陇南市西和县大桥山仇池山人,那里有有伏羲庙、伏羲崖等遗迹;另外仇池山还是观音菩萨、普贤菩萨的故乡;陇南市礼县还是大秦王朝的发祥地等,把这些地方史料适时适地地引进中学历史课堂,不仅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很好的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为他们都会因为当地有这样的先贤而感到自豪,在和先贤的对比中,会点燃起激情,欲仿效先贤,造福人民。
2、打破神秘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历史教材中的史实,普遍都离我们的学生很遥远,对学生来说无疑有一些陌生感和神秘感,仅仅学习历史课本,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但是如果适当地引入
地方史料,就会截然不同。例如讲解放战争中的历史,我们要是引进我们陇南乃至于成县的一些可歌可泣的史实,其感人的力度就非比一般了。另外,我们成县土生土长的一些地下党员,也应该名垂青史,受人民怀念。例如1935年牺牲在成县小川镇的陇南游击大队队长台万山①,国民党地方武装对他严刑拷打,打到遍体鳞伤,直至把他的牙一个个拔下来,他不仅一个也没有供出来同时,还骂不绝口,最后反动派气急败坏地将它碎尸撒于荒郊野外;再如1935年牺牲在成县宋坪乡的陆金海②、张凤英③烈士,他们落入敌手后,敌人用烙铁烫张凤英的乳房,直至昏死泼活数次,她还是没有供出一个同事,并大骂敌人英勇就义„„其实,在当时“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人”白色恐怖当中,就我们成县小川镇就有350多名地下党员,52个党支部,然而这些人现在绝大多数已经不被人所知,实在可惜!我们如果在教学中能引入这些,肯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会因热血沸腾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3、通过考证地方史料,可以纠正历史课本的谬误。
历史虽然秉承着“不虚美不隐恶”的优良传统,但是一般都是时过境迁才写的,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我们要是对一些地方史料进行考证,就能纠正这些谬误。例如佛教的传入中国,教科书认为是西汉末年,然而观音菩萨是佛教名片式的人物,她和汉高祖刘邦是同一时期的人,系仇池山人。从她生活的经历来看,当时西和县有白雀寺,而且僧人不少。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是有问题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肯定还是有的。
4、通过研究地方史料,可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断引用地方史料来考证历史,肯定会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使他们不断长进,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哪些地方史料能够运用在教学中。
地方史料和其他知识一样,是纷繁复杂的,既有珠玉,也有糟粕。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引用,而要选出有价值的、充满正能量的或者能给人某种启发的运用。例如在书法方面,我们成县就有西峡颂摩崖石刻,他是汉三颂里面保存最完美书法瑰宝。因为它既有考古价值,又有艺术魅力。像这种史料,以及前面列举的那些,就是可以应用到教学中的。而一些争议性比较大的如闫峻山④等人的史料,其实意义不大,也就没有必要补充进课堂。
三、怎样运用地方史料和注意事项。
在运用的方法上,要注意课前精心选材,并注意制作成易于展示的课件,而且不能占用时间过长,绝不能做临场发挥式的即兴演说,这样肯定质量不高;在地方史料应用史料的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一是应该考虑的以课本知识为主,地方史料为辅,不要喧宾夺主;二是要注意史料的真实性,既然是史料,一定要考虑到其真实性,绝对要遵循史实,不能把传说等当做史料;三是要注意引用要精当,剪裁要恰如其分,要能充分为教材和学生服务,决不能把它当做卖弄多才博学的道具。
总之,因为历史教学在小学和初中不被重视,甚至于受歧视,到了高中,已经属于先天不足,再加上课本本身的局限性,如果我们按部就班,肯定是教不好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一些地方史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
附注:
①台万山:男,汉族,1911年生,成县小川镇台家崖人。是黄埔军校四期毕业生,1936年9月请假回乡探亲参加红军。以勇著称,被任命为小川苏维埃游击大队长。后不幸被俘,英勇就义,时年二十五岁。
②陆金海:男,汉族,1936年随红军长征途中流落到徽县并定居,1938年春与失散红军战士张风英结婚。秘密从事革命活动,1949年11月不幸被捕,宁死不屈,被杀害在宋坪乡格楼坝,时年37岁。
③张凤英:女,汉族,生于1910年,原籍四川省巴州县,在家乡参加红军,1936年因长征途中患重病,流落到徽县定居,与陆金海结婚,从事革命活动,49年与丈夫一起英勇就义。
④闫峻山:男,汉族,陇南市康县人,生卒不详,土匪出身,后有农民起义特色,颇有争议。
第三篇: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应用
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宕昌县实验中学 付占桃)
论文关键词:现代多媒体技术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摘要]自从多媒体介入教学之后,为历史教学开创了新天地。当然计算机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在历史教学中要“恰到好处”地应用,千万不能滥用。
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所有的历史都不能重演,不能再直接体验。历史学习只能通过保存下来的文字材料、考古文物、音像资料等来间接了解过去的人类历史。历史学科的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大量资料,尽可能形象地、直观地、真实地将遥远的过去移于现在,再现出来。但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大大减少,而要求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却大大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教学方法,而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的特点就是集文字、图像、视频、声音为一体,向学生传递丰富的信息,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提高了学习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打破时空界限,突破了课堂狭小天地,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面卷。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能够主动地学习。
比如我在讲授《六王毕四海一》一课中,我制作一幅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割据称雄的动态地图,七国分别用不同的颜色表示,通过变色的方式动态模拟秦陆续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配上雄壮的背景音乐,很好地解决了用语言和挂图难以解决的大规模统一战争的问题。然后再插入一张秦始皇的画像,形象地展现了“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神韵和气势。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老师再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秦国为什么能够统一天下?统一的意义何在?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学史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教学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改变课堂,扩大学生的视野
历史的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是历史学科的一个最显著和最根本的特点,教师无法通过实验去重现,更无法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但历史又是具体、生动、形象的。不管教师具有多么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都不可能使学生的脑海中产生真实的历史表象。要在课堂教学中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是不可能实现大容量信息传播的,也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记忆和消化。因此教师利用多媒体存储量大,容纳教学信息多,执行速度快,能在短时间内呈现大量的形声材料.使学生在相同时间内接受比传统课堂教学多得多的教学信息。故而,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拓展学生视野。如在教《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时,精心制作了题为《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的课件。开始时通过播放台湾歌手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渲染了一种浓浓的情感氛围;结束时又由幻灯打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诗,让同学们带着感情集体朗诵,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中间通过一幅幅画面重点讲述了香港的变迁及台湾的历史与现状。自始至终,学生情绪激昂,课堂气氛活跃。由此,同学们对“三项条约”、邓小平在香港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一国两制”的由来与含义,台湾与大陆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条件与主要障碍及两岸关系将如何发展等问题,学生都有了深刻的印象。这样就加大了课堂教学密度,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提供丰富逼真的视觉表象
历史是人类社会已消失了的过去.因此,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而这种“过去性”往往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种隔膜感和距离感。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化远为近,真实、形象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为学生提供丰富逼真的视觉表象.把学生带到当时当地的情景中.增强历史的真实感,更便于深刻理解历史知识。例如:我在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让学生仅听教师的精彩讲述是不够的.正如教育家布鲁纳所说:“语言描述的再直观都是抽象的,”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缩短时空距离,加大信息容量。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思考及剖析历史,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原历史,传递情感,加强思想教育
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拓宽教育渠道,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帮助青少年形成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就应充分依据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景、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以达到深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如讲《鸦片战争》内容时,适时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如在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时,在课件中加入介绍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人先进事迹的影片片段,并在看完影片片段后设问“我们应向这些英雄模范人物学习什么?”典型感人的片段剪辑,虽然只有很短的时间,却能引起感情上的广泛共鸣,不仅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而且总结出的向英雄人物学习的内容、要点,培养了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如:讲南京大屠杀时有一教育要点,即让学生认识日军侵华罪行并牢记这一国耻,在这一教学环节,我利用了计算机的幻灯片功能,展示了一组图片,配以悲愤的解说.低沉的音乐,一幅幅惨绝人寰的画面.一张张日军耀武扬威的嘴脸.短短几分钟,学生个个疾首蹙额,义愤填膺。他们的心灵被撞击,被刺痛,纷纷表示恨透了日本鬼子,真切领悟到落后必定挨打的道理。通过多媒体不仅把爱国主义情感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学生.更加强了思想教育。
总之,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教学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知识容量扩大,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知识掌握更加牢固,甚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延伸到了课外,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下自觉地预习课文,但前提是,我们应充分发挥其优越性,妥善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充分体现素质教育与创新教学的现代教育改革新理念,让多媒体这种现代先进教学辅助手段更好地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
第四篇:浅谈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豪洋中学 初中部 赵武
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应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典型示范与一般要求相结合、讲授与引导相结合、肯定与补充相给合的原则指导下,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启发。下面就启发式的形式谈点肤浅的认识。
一、正问启发 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 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例如,讲《匈 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时,提出: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什么?匈牙利革命是不是暴力革命?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是否违背马列主义原理?为什么?当时匈牙利具备哪些历史条件使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这些可能性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主要问题是国家机器问题。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剧烈变化,造成国家政权不稳定,旧的国家机器软弱、瘫痪。而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没有外力压制人民,这就给和平发展提供了可能。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提问,使学生对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是无产阶级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有个深刻、完整的认识。
二、反问启发 这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 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教材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中国禁烟。)这样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
三、观察启发 这是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相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 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找出规律或加强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例如,讲《 黄海大战》时,让学生观看《邓世昌和直冲敌舰的致远舰》这幅插图,启发学生思考:致远舰上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烟团?为什么这些烟团向右倾斜上升?从而说明它多次中弹,而又是坚持战斗,宁可葬身鱼腹,也要开足马力向“吉野”舰冲去的果敢行动。接着再问:为什么致远舰撞不到“吉野”舰而反中鱼雷呢?经教师讲解致远舰制造技术不如“吉野”舰先进后,启发学生认识“落后就要埃打”的道理。
四、情境启发 这是教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电教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 题,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例如,讲林祥谦、李大钊、方志敏和刘胡兰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人物时,将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 死如归的神态,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同时提问:他们为什么敢于斗争、大义凛然、慷慨牺牲呢?经过启发,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一切反动派必然灭亡。他们具有这样的“大志”,才会有这样浩气长存的“大勇”。
五、推理启发 是依据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例 如,讲《资本主义萌芽》一课时,依据休养生息政策→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逻辑推理进行启发。可提问:①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是什么?②农业、手工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③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④资本主义最初萌芽的时间、地点、标志、特点和局限性是什么?同样,也可以依据④③②①的顺序进行逆向推理启发。不管是哪种推理,都会使学生对明朝经济发展的来笼去脉有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明确为什么到明朝中后期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六、判断启发 是依据史实,经过点拔,把认识提高到能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上,来判断历史结论的 是与非。例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科学论断,就是对民主革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一一判断总结出来的。这个问题涉及大量史实,可让学生简要回答下列问题:①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②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目的与作用;③辛亥革命的目的与失败原因;④北洋军阀和蒋介石集团要把中国引向何处?⑤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及其政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斗争的?以上中国近代 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政治力量(农民、资产阶级、新老军阀)除中国共产党外,都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 的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七、对比启发 这是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历史知识加以对比,经过启发,使学生加 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例如,讲“商鞅变法内容”时,可提问每点内容“废”的是什么?“立”的又是什么?①土地制度(生产关系中有决定性作用):废的是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立的是封建制的土地私有制。②奖励耕战:废的是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弃农经商的旧俗;立的是耕战之功,重农业生产的新风。③建立县制(上层建筑变革):废的是奴隶制的分封制,立的是中央集权制。通过一“废”一“立”的对比启发,不仅使学生彻底理解了变法的内容是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而且清楚地看到:变法是适应经济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化而产生的,也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变法的意义和性质。
八、类比启发 是将某些有共同属性的历史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 历史知识的真谛。同时,对提高学生鉴别能力也大有益处。例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与“鸦片战争” 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参战的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条约的内容、战争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找出相同之处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比鸦片战争侵略程度加深的内容。从而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这样纵向类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此外,也可以横向类比启发。例如,将东西方在公元前5世纪的两位有辩证思想的哲学家老子和赫拉克利特的观点进行比较。横向类比启发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广度。
九、辐合启发 是将某些历史事实进行综合,经过启发,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由感情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深刻、牢固的概念或理论。例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让学生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然后提问: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使学生认识到: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固有矛盾和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瓜分殖民地及势力范围的利害冲突引起的,这种帝国主义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从而得出“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结论。
十、扩散启发 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发问,让学生层层深入思考,重新组合知识,多方掌握知识,是一种有多种答案的思维启发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例如,讲《明治维新》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意义和局限性后,围绕这一问题指出: ①如何评价明治维新?②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③比较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 的异同。④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的戊戍变法却不能?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 生多方思考问题,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学会了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启发式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原则只有一个:就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以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为目的的。
第五篇: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应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 典型示范与一般要求相结合、讲授与引导相结合、肯定与补充相给合的原则指导下,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 行启发。下面就启发式的形式谈点肤浅的认识。
一、正问启发 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 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 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例如,讲《匈 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时,提出:
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什么?匈牙利革命是不是暴力革命?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 权是否违背马列主义原理?为什么?当时匈牙利具备哪些历史条件使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这些可能性中最 主要的问题是什么?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主要问题是国家机器问题。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剧烈变化,造成国 家政权不稳定,旧的国家机器软弱、瘫痪。而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没有外力压制人民,这就给和平发展提 供了可能。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提问,使学生对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是无产阶级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有 个深刻、完整的认识。
二、反问启发 这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 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教材 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
发动侵略战 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 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战争发生的必 然性是什么?(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中国禁烟。)这样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
三、观察启发 这是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相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 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找出规律或加强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例如,讲《 黄海大战》时,让学生观看《邓世昌和直冲敌舰的致远舰》这幅插图,启发学生思考:致远舰上面为什么有那 么多烟团?为什么这些烟团向右倾斜上升?从而说明它多次中弹,而又是坚持战斗,宁可葬身鱼腹,也要开足 马力向”吉野”舰冲去的果敢行动。接着再问:为什么致远舰撞不到”吉野”舰而反中鱼雷呢?经教师讲解致 远舰制造技术不如”吉野”舰先进后,启发学生认识”落后就要埃打”的道理。
四、情境启发 这是教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电教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 题,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例如,讲林 祥谦、李大钊、方志敏和刘胡兰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人物时,将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 死如归的神态,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 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同时提问:他们为什么敢于斗争、大义凛然、慷慨牺牲呢?经过启发,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一切反动派必然灭亡。他们具有这样的”大志”,才会有这样 浩气长
存的”大勇”。
五、推理启发 是依据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例 如,讲《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一课时,依据休养生息政策→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 的逻辑推理进行启发。可提问:①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是什么?②农业、手工 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③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④资本主义最初萌芽的 时间、地点、标志、特点和局限性是什么?同样,也可以依据④③②①的顺序进行逆向推理启发。不管是哪种 推理,都会使学生对明朝经济发展的来笼去脉有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明确为什么到明朝中后期会出现资本主 义萌芽。
六、判断启发 是依据史实,经过点拔,把认识提高到能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上,来判断历史结论的 是与非。例
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科学论断,就是对民主革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一一判断总 结出来的。这个问题涉及大量史实,可让学生简要回答下列问题:①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失败 原因;②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目的与作用;③辛亥革命的目的与失败原因;④北洋军阀和蒋介石集团要把中 国引向何处?⑤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及其政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斗争的?以上中国近代 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政治力量(农民、资产阶级、新老军阀)除中国共产党外,都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 的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 利。
七、对比启发 这是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历史知识加以对比,经过启发,使学生加 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例如,讲”商鞅变法内容”时,可提问每点内容”废”的是什么?”
立”的又是 什么?①土地制度(生产关系中有决定性作用):废的是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立的是封建制的土地私有制。②奖励耕战:废的是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弃农经商的旧俗;立的是耕战之功,重农业生产的新风。③建立县 制(上层建筑变革):废的是奴隶制的分封制,立的是中央集权制。通过一”废”一”立”的对比启发,不仅 使学生彻底理解了变法的内容是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而且清楚地看到:变法是适应经济变革和阶级关系变 化而产生的,也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变法的意义和性质。
八、类比启发 是将某些有共同属性的历史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 历史知识的真谛。同时,对提高学生鉴别能力也大有益处。例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与”鸦片战争” 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参战的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条约的内容、战争的结果进 行了比较,找出相同之处和第二
次鸦片战争比鸦片战争侵略程度加深的内容。从而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 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这样纵向类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 的深度。此外,也可以横向类比启发。例如,将东西方在公元前5世纪的两位有辩证思想的哲学家老子和赫拉克 利特的观点进行比较。横向类比启发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广度。
九、辐合启发 是将某些历史事实进行综合,经过启发,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由感情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深刻、牢固的概念或理论。例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让学生回忆第 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然后提问: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使学生认识到:两 次世界大战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固有矛盾和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瓜分殖民
地及势 力范围的利害冲突引起的,这种帝国主义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从而得出”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结论。
十、扩散启发 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发问,让学生层层深入思考,重新组合知识,多方掌握知识,是一种有多种答案的思维启发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例如,讲《明治维新》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意义和局限性后,围绕这一问题指出: ①如何评价明治维新?②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③比较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 的异同。④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的戊戍变法却不能?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 生多方思考问题,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学会了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启发式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原则只有一个:就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
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以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为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