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国初期我国所面临的形势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形势
建国伊始,新中国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在军事上获得基本胜利,但还没有完全结束。国民党还有上百万的军队残留在西南、华南等人民解放军尚未到达的地区进行负隅顽抗;在新解放区,国民党在溃逃时遗留下来的大批残余力量,同当地反动势力相勾结,以土匪游击战争的方式对我进行捣乱破坏,他们寄希望于帝国主义对中国内战的干涉和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妄图卷土重来,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
在经济上,国民党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全面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交通梗阻,民生困苦,失业众多。特别是国民党政府的长期滥发纸币,造成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市场混乱。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有没有能力制止恶性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把生产迅速恢复起来,把经济形势稳定下来,从而在政治上站稳脚根,这在当时是比进军和剿匪更加困难的新的严峻考验。
在国际上,妄图称霸全球的美国,在其“扶蒋反共”政策失败之后,仍然不肯放弃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拒绝承认新中国,还竭力阻挠其他国家与中国建交,妄图在政治上孤立中国,在经济上实行封锁,在军事上实行包围。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也面临着新的考验。这不仅要求在新的任务面前学会新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否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在“糖弹面前”不“打败仗”。这是党中央领导十分担心的,也是我们的党外朋友十分关切的。
面对这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繁重艰巨的任务,要求我们党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克服面临的困难,为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和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而共同奋斗。
第二篇:当前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形势.
当前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形势
摘要:国家安全就是国家不存在危险或不存在对国家的威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世界外部形势的变化,国家安全包含不同的内容,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也发生着变化。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等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信息安全随着网络的出现也被提上日程,全球环境变化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字:国家安全国防经济文化信息环境
自国家诞生起,国家安全就是一个国家永恒的根本目标。
一、国家安全的发展变化
传统安全观以主权国家为基本安全单元,以解决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为主要内容,以行使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这种安全观自主权国家诞生之日起出现,于两极冷战对峙时期为盛。传统安全观认为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国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国家的国际目标是谋取最高权力,国家安全也主要限于军事领域,军事实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要手段,国家的军事力量越强大,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也越强。
“冷战” 结束后,世界无论在政治、军事、意识形态方面 ,还是在经济、科技、文化领域,都开始出现许多以往没有的新特征。后冷战时期,苏联解体,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但是,也使得使世界安全形势变得更为复杂,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由此形成的暗中较量,已经不再局限于军事、政治、意识形态等领域。在科技革命继续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在综合国力竞争取代了军备竞赛的新时代 ,科技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等随着出现并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地位迅速上升。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已经成为国家和军队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这也给国家安全带来了许多新的威胁。同时,工业社会几百年发展积累下来的各种矛盾和遗患开始逐渐浮出水面,以及能源的过度消耗,各国之间能源的互相争夺,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信息安全、生态安全以及能源安全。
二、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
在当今国与国之间互助合作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也发生着变化。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突出地体现在国防、经济、科技、文化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如经济间谍,西方政治思潮和文化价值观的渗透影响,计算机系统和信息网络难以预料的“严重故障”、“有意破坏”和“突然失灵”等,都会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1、国防安全仍然是国家安全的支柱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安全的内容发生着变化。但是,国防安全仍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它包括国家的主权、领土不受侵犯。
领土完整是国家独立的重要标志,是国家主权、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土主权是国家主权的核心,是国家政治安全和建立独立平等的国际关系的基础。所谓领土安全,其内涵是指领土与领土主权不受侵犯和威胁,领土不被占领、不被分裂、不被分割或兼并其外延包括国际法规定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自然资源所有权与管辖权不受侵犯和威胁。[1] 目前,对我国主权、领土造成威胁的安全问题主要是分裂主义以及一些沿海问题。“三股势力” 的渗透问题严重影响了边疆地区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的灾害,(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就导致 156名无辜群众死亡, 1700多人受伤。[2]已构成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最紧迫 的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织作用的问题。分裂主义对国家传统安全的威胁是极其严重的,它对国家的领土、主权的完整、内外部的安全与稳定均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钓鱼岛争端、南海问题等都严重影响了我国主权与领土完整。
2、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安全概念愈益复杂,结合同样愈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崛起遭遇空前挑战,同样也影响到每一个国人的未来发展。
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亨廷顿说过“在一个大国之间不大可能发生战争的世界里,经济力量将是决定一国是处于主导或相对优势地位还是从属地位的日益重要的因素。”
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内涵 ,一些学者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例如: “一国经济在整体上主权独立、基础稳固、健康运行、稳健增长、持续发展;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自卫力和竞争力” [3];“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的根本经济利益在不受伤害的条件下正常运行的态势” [4];“把经济安全的本质规定为经济和政权机构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国家利益的捍卫,政策的社会目标 ,足够的国防能力,即使在内外环境均不利的条件下,都能够得到保障” [5];等等。经济安全实质上是国家利益、国防能力、政策目标等即使在内外环境均不利的条件下都能得到保障的这样一种经济和政权机构状态。
当前,威胁中国经济安全的主要是激烈的经济情报战。后冷战时代, 世界主要国家的情报部门把工作重点从获取政治、军事情报转向猎取经济、金融和科技情报。经济间谍是经济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力拓“间谍案”让中国的经济安全问题成为关注焦点。
力拓间谍事件给我国的钢铁产业造成了7000亿元的损失。其最终影响就是威胁到我国钢铁产业的生存安全、产业发展战略、重大经济决策。它伤害到我们整个国家经济中最核心的命脉的钢铁产业,对国家经济结构、经济发展、财富再分配、乃至对国家经济决策权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分析,力拓案具有对中国经济支柱产业的战略性间谍渗透,存在巨大的潜在威胁,具有刺探、窃取中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机密信息的重大间谍行为的嫌疑。所以说力拓案它不是简简单单的商业间谍案,它直接威胁到了中国的经济安全,威胁到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此案折射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形势与挑战。
3、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前提
文化生存是国家和民族生存的前提条件, 文化的生存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化成果, 而且还蕴含着过去向未来的发展基因, 一旦文化遭遇威胁, 则必然要给民族和国家带来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 从而也构成了国家文化安全的全部内容和意义。
全球化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 ,而且还扩展到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 ,扩展到人类的一切生活领域。戴维·赫尔德指出, “在全球化的诸多体现形式中 ,几乎没有什么像国际品牌、大众文化偶像和工业品以及卫星向各大洲成千上万的人现场直播重大事件那样如此直观 ,覆盖面广且渗透力强。全球化最大众化的象征包括可口可乐、麦当娜和 CNN(美国有线新闻网络新闻。无论这些现象有着怎样的因果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也很少会有人怀疑 ,最直接感受到和经历的全球化形式是文化全球化。” [6]
文化全球化 ,主要是美国文化 ,借助于这些新的机制 ,成功地渗透到全球的每一块地方 ,对本土文化造成缓慢的然而却是重大的影响 ,从根本上起着重塑人们文化经验、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的作用。因此 ,从后果方面来看 ,文化全球化明显地是强势文化主要是美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扩展 ,而不是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与互动 ,以至于从总体上对国家文化安全构成了一种挑战和威胁。
正如萨义德所说, “在我们这个时代 ,直接的控制已经基本结束;我们将要看到 ,帝国主义像过去一样 ,在具体的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和社会活动中 ,也在一般的文化领域中继续存在。”[7]
杜勒斯就明确地指出: “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 ,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所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8] 世纪 80 年代末苏东事件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文化上长期对苏联及东欧共产主义国家实行渗透、宣传和颠覆的“硕果”。
当前 ,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三独” 势力(“台独势力”、“疆独势力” 和“藏独势力” 在图谋分裂国家的战略和策略上也采用了不同形式的文化分裂主义。
与主要诉诸极端文化本土化的“文化台独” 不同 ,海内外的一些“疆独势力” 和“藏独势力” 主要选择了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文化原教旨主义作为解构和重塑广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思想武器。
台湾岛内的“台独” 势力为了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 ,不断地制造“文化台独”。早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台独” 分子在海外就出版了《台湾人四百年史》这类宣传品。
4、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耿雁生称,当前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国际性问题,它不仅影响到社会领域,而且也影响到军事领域,中国也是网络攻击的受害者。
信息网络时代独特性质给许多反动团体、恐怖组织,甚至个人以破坏国家安全的机会。因此,信息网络时代给人类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对国家的安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威胁。
国家增强传统国防力量取得至少可以与敌对方的力量均势 ,这或许有可能使自己远离硝烟弥漫的战争 ,但未必能够避开软武器———信息武器条件下更残酷的战争。美国前陆军参谋长沙利文上将称:“信息时代的出现将从根本上改变战争进行的方式。” 这种战争方式就是信息战。科索沃战争 ,是美国实施信息战的一次试验 ,证明了信息网络已成为高技术战争的重要对抗领域。
维护传统国家要素安全的同时 ,特别注意维护信息这种新的国家要素的安全 ,在保护有形的国土确保金瓯无缺的同时 ,更要构建一条“网络长城”,保护好自己的信息国土。
5、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生态环境退化引发的自然灾害对区域和国家安全的威胁, 其危害的严重性不亚于战争的威胁或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威胁。国防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
所受到的威胁, 时间往往是较短暂的。但一次生态危机, 其危害的时间却往往持续许多年。今年日本地震中的核事故所造成的危害绝不是几年、几十年就可以消除的。
地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威胁着每个国家和每个地球人,与每个国家都发生利益关系。当全球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达到足以改变社会政治文化平衡的程度时 ,就可能导致重大生命损失、社会矛盾的激化、社会秩序的破坏、区域冲突加剧 ,直接威胁到国家安全。
目前 ,我国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已接近极限 ,资源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对国际资源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 ,这些问题已经演变为威胁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9]。受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影响 ,以类型多、频率高、强度大为特征的自然灾害自古至今一直是威胁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这种威胁将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的加剧而进一步增大[10]。同时 ,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将面临能源结构性匮乏、矿产资源短缺、水危机、耕地与粮食风险及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等诸多挑战 ,全球环境变化引起的资源和灾害变化将使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9]。
三、结论
在当今全球的大范围中,应对全方位的安全挑战 ,以国防为主导包括军事、政治和社会的传统安全仍然是国家安全的支柱;以经济为中心包括科技与金融安全、石油安全、粮食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必须坚守的精神阵地;信息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也越来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全球化浪潮中 ,中国需要强化自己的主体文化和国家精神 ,守望好自己的文化疆域 ,才能在融入世界中不迷失自己。在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 ,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参考文献
[1]跃进.国家安全学[M],北京: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8页.[2]《人民日报》2009年 8月 6日.[3]马林 ,雷家骕.完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制度与机制框架[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4]张士铨.国家经济安全的整体研究[J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3,(3。
[5]宿景祥.现阶段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问题[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1.[6]〔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M].杨雪东,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56页.[7 ]樊得生,王晓方.谁在说话———中国文化年报[ R].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 10页.[8]Times ,July 9,1984.转引自王晓德著:美国文化与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年,第 220 页.[9]葛全胜,方修琦,张雪芹,等.20世纪后半叶中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 [ J ].地理研究,2005, 24(3 : 345-358.[10] 秦大河.进入 21世纪的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与对策 [ J ].科技导报,2004,(7 : 4-7.
第三篇:浅谈客运所面临的形势及改善建议
浅谈客运所面临的形势及改善建议
李 丹
先来看一下现在我们国家的大环境:改革开放前我国一直是计划经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转变成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用市场这个杠杆来调节供求关系。所谓市场就是商品的需求,由于商品需求常常是通过购买者体现出来的,因而也就是说市场是具体产品的实现与潜在购买者所构成的群体。对于客运行业言,旅客就是市场。随着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中西部地区发展,中东与中西部的经济交流合作加强,人员交流增多,全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因此人员流动性明显提高,这种形势对我们客运工作是十分有利的。一个企业的竞争力表现在它拥有市场的多少,那么铁路客运又能争取到多少客源呢?
我想谈一下铁路客运所面临的形势,就公路、铁路、航空客运工作一下比较。
一是来自公路客运的冲击:首先,公路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做到门对门的运输,这一点铁路是望尘莫及的,总不能把铁轨修到谁家门口吧!公路运送旅客灵活多变,随时可以上下乘客,而铁路只能在停靠站完成旅客的乘降工作。其次,现在公路网络越来越发达,高速公路铺天盖地而且时速比火车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大大缩短了公路和铁路的运送时间差。第三,在车票购买方面,具有关资料显示80%旅客认为汽车票比火车票好买。尤其是短途旅客,可以随买随走。在售票车间见习时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一名旅客下午四点买去开封的火车票,可是最近也要等到下午七点的K154才有票,那位旅客转身就走了,然后说了句“没票还让我排了这么长时间队,有这时间我也到开封了。”因此不少短途旅客选择了坐汽车。
二是来自航空客运的冲击:航空最大的优点是速度快。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长途旅客选择乘坐航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效率、时间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很多商务出差旅客选择了省时,服务周到,乘坐环境舒适的飞机。其次航空业在淡季会推出一系列的打折措施来吸引旅客。以从郑州到上海为例,火车硬卧票价为232元,飞机票价800元,在淡季飞机票能打到三折也就是240元,坐飞机也就是2小时左右,而火车是10个小时,如果我是旅客我当然选择坐飞机。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航空的安全系数也在不断的提高,据有关数据显示,1999年调查的920名旅客中85人认为飞机比火车安全系数高,仅占9.23%,而2003年调查显示38%的旅客认为坐飞机比坐火车安全。第三,航空的服务质量是最好的。这样以来航空拉走了相当大一部分的长途旅客。
比较中发现以前铁路具有快速、安全、经济实惠的优点,现在这些优点受到很大的冲击,铁路客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这要求我们所有铁路职工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主动向旅客展示推销自己。铁路客运应该继续发扬其优势,从自身找出劣势。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改进。
1.改进售票方法。
针对旅客反应买票难的问题,郑州车站已经开设了电话订票、外点售票,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买票难的问题,可是春运暑运期间售票窗口的队伍还是很长,电话订票时常打不进去。另外有很多票务信息只有我们内部人才能查阅,我想如果把这些信息放在因特网上,这样能方便旅客查阅所需的票务信息。网上查票系统的实施使旅客足不出户就能知道是否有自己所需的车票,再也不用排很长时间的队才知道没票。网上查票系统的实施在技术上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主要是面临现实的考验。
第一,我们的售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售票大厅38个窗口再加上外点的几个窗口同时售票。如果旅客在网上查到有票,可是打电话订票时票就售完了,这样旅客很有可能投诉我们。我们的网页虽然可以滚动刷新,但是不能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建这个网页的根本目的是方便旅客购票的,可是这样会给我们郑州车站惹祸上身,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我们可以在这个网页先做一个声明:“欢迎旅客进入火车车票查询系统,由于车票的售出情况是个动态信息,我们的网页也是不断滚动显示的。但是由于售票大厅38个窗口和市内代销点同时售票,您当时看到有票,很可能打电话订票时车票就已经售完。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请您谅解。” 这样我们可以免于一些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第二,我们的车票是长短途搭配的,显示某车次有票可能是长途也可能是短途,并不是这趟车到它所经过的各个车站都有票。例如一名旅客在网上查到K337次有票,打电话订想订一张到昆明的车票,但是售票员告诉他,没票那是到许昌的量,这样也会有旅客投诉我们。所以我们的网上查票系统应该显示是长途有票还是短途有票。第三,网上查票系统建成后很可能给票贩子造成可乘之机。在售票车间有规定,一次最多只能售出三个到达方向的车票。我想电话订票应该再减少为两个到达方向,坚持这个售票原则,就能减少票贩子囤积车票的可能性。另外,票贩子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火车票难买,如果旅客能够急时了解售票信息,很便捷地买到车票那么票贩子也没有什么可乘之机了。
现在是信息化的社会,各行各业的信息越来越多的向公众公开。我们的售票信息也应在一定程度上向旅客公开。把售票信息公开并且解释清楚就算旅客最终没有买到车票也会谅解我们,因为我们正在创造条件去方便他们的购票。从过去到现在有很多旅客排半天的队才知道要买的车票已售完,这是对旅客自尊心的一种伤害,很可能下次再出远门时都不会考虑选择乘坐火车。这样我们怎么能有回头客呢?我相信网上查票系统能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网上查票系统的实施将改变旅客长期以来对铁路的看法,使更多的旅客选择铁路这运输方式。一个新事物的产生肯定有它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关键看它是利的一面是否能大于弊的一面。我认为网上查票系统是铁路客运售票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2.改进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春运期间郑州车站的售票大厅重新装修,设立了残疾人通道从车站广场延伸到售票大厅;开设残疾人专口;在每个窗口安装了排队机;在大厅的墙壁上安装了超大的电子显示屏显示各个车次在各个到达站是否有票,有哪个席位的票;这一系列的人性化服务设施都是方便了广大旅客有秩序购票。铁路客运急需改善的是乘车服务设施,如卫生间的简陋、绿皮车车内通风差等。我认为在提高服务质量方面我们铁路要向航空取经。
首先要转变思想意识。现在还有不少铁路职工和干部有“官商”气息。现在时代已经变革了,铁路再也不是什么“铁老大”了,你不争取客源,那么客源将被公路、航空抢占了。我们铁路职工的思想意识应该由“人人要我服务”转变为“我要为人人服务”。要改善服务态度,应该多为旅客着想,进行换位思考,以旅客为亲人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在家的感觉,那样才能让他们想“常回家看看”。
其次要提高服务人员素质。一是客运服务人员的英语水平有待提高。在售票车间见习期间发现有一些外国朋友来咱们窗口购买火车票。许多售票老师的英语水平不是很好,听不懂他们说什么。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们河南郑州也越来越多的被世界了解,会有更多的外国友人来郑州旅游、商务洽谈。我们郑州车站客运说是对外的一个门面,我想如果我们郑州车站客运服务人员的英语水平能够更上一层楼的话,会给我们河南郑州添一份光彩。这点实施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客运职工的业务学习就已经占用不少的业余时间了,还要学习英语。我想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进行简单的英语培训,对自己业务范围内的口语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二是要了解一下西方的礼仪习惯。我们客运工作者与外国旅客接触的机会是越来越多。中西方的礼仪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我们应该了解他们的礼仪和习惯,尊重他们的习惯,这是展示我们河南人民的好机会。组织我们的职工集体学习西方礼仪是不太现实的,我建议我们的局电视台能不能定时地播放金正昆教授讲的礼仪讲座,这样不用占用职工太多的业余时间,不知不觉就会学到很多礼仪知识,会使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受益匪浅。3.加大广告宣传力度。
现在郑州车站把临时加开的列车车次、经由都打在横幅上,挂在车站广场上,并且不停地用高音喇叭播放加车信息。这样方便旅客了解加开车次,有更多的选择。但是我觉的这个宣传力度还不够。在旅客没有到车站买票之前他们不知道这些加车信息。本来旅客是打算买某某次列车的车票但是这次列车已经没票,加车有票,但是加车时间没有和同路的伙伴商量,商量后在排队买票又害怕没票了,买了吧又怕伙伴不同意,使这些旅客处于两难境地。
我想我们对加开的临时客车应该加强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加开临客的信息。我们可以在郑州车站的官方网页上显示我们加开客车的车次、经由和车体类型,鼓励那些没有买到车票的旅客尝试一下看加车是否有票。还可以在电台媒体作一下宣传。当然在电台媒体作宣传是需要经费的,我们可以有效的利用我们的闭路电视这一免费媒体,为自己的企业作宣传。我们还可以利用播音电台,这种相对廉价的广告宣传方式。我发现不少旅客在旅途中带有小型收音机,我们可以通过电波向他们推销自己的客运产品。
以上是我这个刚刚入路不久的学生对客运工作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批评指教。
第四篇:关于我国现代化面临形势和任务的若干思考
关于我国现代化面临形势和任务的若干思考
张军扩 侯永志http://www.xiexiebang.com2010/9/10 10:31来源: 中国发展观察
按照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设想,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步和第二步的目标,人民生活在上个世纪末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所做出的部署,本世纪头50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也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小康更加宽裕,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现在即将进入第二个十年,即2011-2020年,正在向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在此基础上,再经过30年的努力,在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现代化新的历史起点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第一,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彻底改变了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以来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100多年积贫积弱的局面。在改革开放以来长达30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8%的高水平,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按照世界银行统计计算,200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三。如果用汇率法衡量,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份额从1978年的1.8%提高到6.4%;而如果用购买力平价法衡量,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份额为11.3%,高于日本的6.2%,低于美国的20.4%。与此同时,体现综合国力的钢铁、化工、粮食等若干重要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国民经济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空前提高,为经济持续增长和技术不断进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中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祖国现代化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根据2008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标”,2006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2.7岁,高于中等收入国家71.1岁的水平。同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达到93%,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也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
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社会生活从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过渡。2009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6.6%,比改革开放初期提高28.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近1个百分点,每年有1000—2000万人口,相当于世界上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跨越50%的大关,将实现从以农业为主的农业社会到以非农业为主的城市社会的历史性过渡。
第三,中国已经成功开辟了适合国情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和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是引领我国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继续前进的最重要也是最有力的保障。它不仅能够提供现代化所需要的动力,而且能够保障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兼顾和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巩固政治和社会稳定,提高国家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
在看到我国现代化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现代化水平总体上依然较低,在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明显差距。比如:
——虽然目前我国经济总规模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不到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根据我们的研究,这个水平仅相当于美国上个世纪40年代初、日本上个世纪60年代中后期和韩国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的水平(参见附件1)。
——我国虽然已经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自主品牌不多,与我国的经济大国地位很不相称。在创新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目前,我国每万人中的研发人员数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高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倍左右。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已有显著提高,但绝对水平依然较低。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0多个多百分点,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个多百分点。况且,这46.6%的城镇人口中还包括了一部分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但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城市文明生活的农民工群体。
——虽然我国现代化水平已经有了明显提高,但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较大,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发达国家一般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在教育、养老、医疗和住房等方面,为全民提供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而我国在这些方面,不论是就保障水平还是就均等化程度而言,与发达国家都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总体来讲,我国国民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准与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甚相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发展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变的阶段有关,最主要的是与我国国民受教育的水平有关。2006年我国大学毛入学率仅为21.6%,而同年世界平均水平为24.7%,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66.6%,美国为81.8%。考虑到过去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更低这一因素,我国国民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要远低于发达国家。
——在环境和生态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很明显。为评价各国的环境和生态状况,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四家国际及学术机构联合开发了“环境绩效指数”(EPI)。根据其2008年发布的报告,我国在报告所列出的14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105位,而排位在前50名之内的大多数是发达国家。
我国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
可见,要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按照“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我国要在2050年前后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关于这个目标,有两点需要进一步明确。第一,什么是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二,我们要达到的,究竟是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三步走”战略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是2050年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根据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理解和认识,所谓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应当是指发达国家群体中的中位水平或平均水平,而我们要努力实现的,应当是2050年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不应当是上个世纪80年代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见附件2)。据此,我们对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目标要求做了情景分析。即,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在2050年达到届时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果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今后的40年中仍然按照它们过去40年的年均2.6%的速度增长,那么,我国在今后4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需要达到7.3%左右;而如果发达国家年均增长速度降至2%左右,那么我国需要的增长速度为6.6%左右(见附件3)。
当然,这只是就经济增长的目标要求而言的。在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实现其他方面的任务,保障现代化的全面协调推进。
第一,在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始终是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但这并不能保证今后还能快速增长。随着我国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发展阶段的变化,内外经济不协调、投资与消费不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协调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要想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将会面临很大困难。因此,必须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力争在“十二五”或稍长一段时间里,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只有这样,才能为此后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是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也是现代化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文明的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基础变化和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还必须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加以深化。为此,要通过扩大人民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三,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文化软实力。没有自身的文化建设作后盾,现代化模式将是无力的,不稳固的。同样,只有物质的现代化,而没有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和文明素质的明显提升,也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取得最终成功,就必须在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开放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博采众方之长,逐步形成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开放性的优秀文化。同时,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努力提高全体国民的文明素养,形成与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国情特点相适应的具有自信、开放和现代意识的国民素质。
第四,加强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提升社会发展水平。国际经验表明,由政府以公共产品的形式向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不仅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增进社会
公平、公正,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利于减轻居民后顾之忧,使居民把原本用于养老、看病、子女教育等的储蓄转化为消费,从而扩大总的消费规模;还有利于改善国民健康状况,提高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积累人力资本,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今后需要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第五,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再发达也会黯然失色;收入水平再高,生活质量也会大打折扣,全面和高质量的现代化也就无从谈起。虽然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就越来越大,但把生态文明列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或重要内容,还只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由我国的现实国情和我国工业化、现代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和时代背景所决定,我们不可能重复发达国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而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也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为此,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各类资源利用效率等,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的生产模式;也要采取有效措施,教育和引导城乡居民形成文明、合理的消费理念,减少直至杜绝消费环节中的各种浪费现象,形成与生态文明相一致的消费模式。
我国现代化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主要挑战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主要有以下五个有利条件: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支撑我国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多数基础性因素,在今后一个时期还会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有些还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加强。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时期,巨大的需求潜力能够为我国在较长时期保持较快发展提供足够的市场空间。特别是,我国发展的不平衡性,可以使庞大的需求潜力分阶段释放,从而使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更长时间。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仍会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继续存在,并得到质的提升。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我国劳动力优势又呈现出高素质劳动者数量多、成本相对低的特点,这使得我国有可能在技术研发、信息服务等高素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方面,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第二,科技革命的加速推进和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扩大了我国技术选择空间,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20世纪中叶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技术革新的周期不断缩短,高新技术层出不穷,以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空间、海洋等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并不断地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值得关注的是,最近一段时间,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新能源、信息技术等领域,正在酝酿技术突破和孕育新经济增长点。“智慧地球”、“物联网”等概念的出现,预示着信息技术与物质生产有可能形成深度和全面融合,并对生产方式、经济结构乃至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这可以使我们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国际形势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进程。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虽然经济全球化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曲折,但总体趋势不会改变,而且还可能在结构变革的基础上得以深化。现代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将使跨国、跨境交易更加
便利,全球贸易和投资还会继续增长。与发达国家早期的发展过程相比,现阶段我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程度更深,这可以使我国在更大范围和更高水平上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更长一个时期的平稳较快增长。
第四,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为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最为重要和基本的条件。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独立、社会政治的稳定是现代化顺利推进的基本前提。我们现在不仅具有这样的前提,而且也有能力维护这样的前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我国的国情特点相适应。既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又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增强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既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促进发展,又可以保持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作为我国现代化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丰富的保持政治社会稳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执政经验,也具备与时俱进、不断进步的自我完善能力。
第五,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健康推进提供了重要思想保障。在认真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和认识成果、充分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适应现阶段变化和新发展要求的科学发展观。它不仅与新时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高度一致,也站在了世界发展理念的最前沿,具有很强的前瞻性,能够指导我们有效解决现代化面临的突出问题,保障我国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实现既定的目标。
与此同时,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在传统的资源环境问题不断加重的同时,又面临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压力。我国的人口规模比世界上现有的56个高收入国家的全部人口之和还要多出3亿多。如此规模的人口进行现代化,相当于把过去一两百年来世界范围的现代化历程在中国重演一次,而我们既不具备他们早期发展所具有的相对宽松的国内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也不可能像他们那样通过开拓殖民地掠夺现代化所需要的资源。在能源和其他资源约束加强的同时,水资源不足的约束更具挑战性。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矛盾突出,而且在可预见的较长时间内难以缓解。另一方面,我国的现代化正赶上世界范围新一轮的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印度等一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使我们面对的资源环境挑战更为严峻。
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新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减排的本质是给全球的增长附加了一个新的约束条件,要求降低碳排放强度,提高单位碳排放的产出。显然,这种约束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将产生重要影响。虽然目前我国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水平仍然很低,但年排放总量已达世界前列。而且,由发展阶段所决定,我国的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还不可避免地具有高碳排放的特征,使得我们面临的减排压力和难度异乎寻常。我们既要在国际谈判中积极争取我国应有的权益和发展空间,又要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现代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在传统竞争优势逐渐减弱的同时,将会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低成本的优势。而随着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发展政策的转变,这
种低成本的优势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随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模仿、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空间越来越小,传统意义的后发优势也会逐步减弱。
更大的挑战来自于人口的老龄化。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预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会在2013年左右达到最高值72.1%,而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将会在2016年左右达到最高值,为9.97亿左右。另据全国老龄委预测,本世纪头20年将是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阶段,期末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而2021-2050年将是老龄化加速阶段,期末老龄化水平将达到30%以上。老龄人口比例的迅速提高,和人口总抚养比的大幅攀升,势必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人口红利”逐步减少直至最终消失。
第三,由我国发展阶段和独特国情所决定,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不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还是亚、非、拉等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表明,“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则滋生着**。”(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现代化过程必然伴随着利益格局和社会成员相对地位的变化,需要始终把握和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由于我国现代化进程所具有的特殊性,我们面临的矛盾更为复杂,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一是从发展阶段来讲,我国正处于收入快速增长,同时收入差距和社会矛盾也不断增多的时期。二是我国是一个人口和地域大国,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利益关系问题更加突出。三是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伴随着体制改革的过程,二者交织在一起,使利益格局调整的过程异常复杂。四是我国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发达国家在较长时期完成的任务,使得我国现代化过程同时存在传统农业社会的矛盾、工业化进程中的矛盾,以及后工业社会中的矛盾,而这三种矛盾在发达国家是在不同时期相继发生的。
第四,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我国的现代化将会面临一些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外部挑战。作为一个超大型经济体,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对全球市场供求关系和既有国际经济和利益格局有重要影响。虽然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会相应增大,但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我国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的期望,也会不断提高。一些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虑,甚至采取或明或暗的方式进行干扰、阻挠和破坏。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在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特殊性,我国也将始终面临一些国际势力西化、分化的企图。另外,各国对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反思和应对,可能导致今后一个时期有关国家发展模式的调整,国际政治、经济和金融治理结构的重构,以及国际利益关系格局的重大变化。如何促进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着朝我有利的方向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机遇和挑战的关系是辩证的。如果应对得当,就可以将挑战转化成机遇,而如果应对不当,则不仅会使挑战变成难以克服的现实困难,还可能丧失宝贵的发展机遇。比如,温室气体减排问题,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成本,增加了难度,是一个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机遇。减排将会催生许多新技术,包括节能技术、减排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这又为我们提高生产率、改善发展质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新的机遇。
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面临的机遇千载难逢,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面临的任务艰巨繁重。只有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整个现代化的全过程,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化的各个方面,才能抓住机遇,成功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把我国的现代化顺利地推向前进。
第一、在我国现代化成功启动并已迈出历史性步伐的基础上,要高度重视保持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环顾全球,曾经成功启动过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不少,但真正能够推动现代化进程持续不断进行下去,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国家并不多。不少国家在启动现代化进程后,最初的发展势头相当不错,但后来却出现停滞,甚至发生逆转。阿根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在上世纪上半叶时,人均收入水平与最发达的国家不相上下,但此后其国民收入一直没有显著增长,甚者出现过大幅下降。又如印尼,它曾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但一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就使其收入水平下降了将近一半。再比如伊朗,在上世纪的60年代和70年代上半期,其增长速度之快堪称举世无双,但此后国内社会和政治的连年**,也使得发展进程严重受阻。
即使那些最终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其现代化进程也并非都是一帆风顺,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多次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西欧北美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此后却出现了严重的生产过剩危机和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瓜分世界市场和争夺势力范围而进行的白热化竞争,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不仅使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也使世界经济出现了长达30年的停滞与徘徊。
直观来看,导致现代化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有的是由于国内社会政治动荡导致发展过程受阻;有的是由于在经济对外依赖较大的情况下受到外部因素的严重冲击;有的则是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长期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等。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关键是没有及时调整发展方式,而这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增长已经跨越最初的启动阶段、传统竞争优势开始减弱的情况下,由于经济发展的战略、政策及相应的体制未能及时做出调整,使得新的竞争优势迟迟未能形成,从而导致发展动力不足。二是由于经济和社会政策未能随经济发展阶段和利益格局变化而适时变化,导致国内区域之间、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财富分配极不平衡,社会矛盾激化,从而引发国内社会政治动荡。
转变发展方式是现代化进入一定阶段后各国普遍面临的挑战。如果能够成功应对这个挑战,就能保持现代化的连续性,反之亦然。我国的经济已连续保持了几十年的快速增长。要把这个势头保持下去,最关键的是要适应发展阶段变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解决发展中面临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创新和提升我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增强抵御内外风险的能力和持续增长的动力;同时,要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妥善处理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及各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全社会能够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更加注重现代化的全面协调推进,处理好现代化进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只有经济的现代化,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还要建设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在特定的历史阶段 7
上,现代化的某些方面可以发展得快一些,另外一些方面可以发展得慢一些,然而,如果这种不协调长期存在下去,则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延缓现代化进程。
从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来讲,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很难在一个国家的某个或某几个地方率先实现。比如: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某些方面是全国范围内的事,很难在一个地区单独推进。因此,人们常说的某个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指率先实现经济的现代化或其他某个方面的现代化,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也正因为如此,在评判现代化实现程度时,学者们大都认为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才是较为理想的评判单元。
国际经验也表明,区域差距过大,既不利于现代化的全面推进,也不利于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和政治局面。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大多聚集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与民族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使得协调推进各地现代化、保持区域发展大体平衡尤为重要。当然,所谓不同区域之间现代化的协调推进,主要是指,使不同地区人民享有大体相当的生活和福利水平,而不是说所有地区都要实现相同水平的工业化或城市化。相反,由于不同地区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不同,其在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全局中的功能和定位也应该有所不同,其现代化的过程和最终形态必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第三、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我国后发优势的新特点,牢牢把握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我国的现代化总体上属于后发国家的追赶式现代化。由于后发优势的存在,这种现代化一般都会呈现出“时间压缩”和“内容叠加”的特征,我国也不例外。实现同样水平的收入增长,我国所用的时间远少于发达国家。比如,按照1990年可比价格衡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提高到3000美元,美国和日本用了将近70年,而我国只用了不到20年。这说明,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经过30多年的发展,虽然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后发优势正在逐步减弱,但在新阶段新形势下,我们又有了一些新的后发优势。在新一轮技术革命蓬勃发展和快速传播的背景下,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所决定,我们利用高新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比其他国家更加有利的条件。
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具有增长空间大、成本较低的优势。发达国家在传统产业领域已经形成了大量的生产能力,而其市场则相对饱和,需求增长的空间小、速度慢,在进入新的技术和产业领域时,往往需要大规模淘汰旧的生产能力,面临大量沉没成本。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国内市场需求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增长迅速。这使我们有条件直接“用新技术来满足新增需求”,而不像发达国家那样必须大量淘汰现有生产能力。比如:为了满足我国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我们既可以直接采用超超临界技术建设10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以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也可以在经济性允许的情况下直接采用最新光电转换技术和风能技术建设电力设施;为满足我国城乡建设对钢材的大规模需求,我们可以集成当代先进技术,建设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型钢铁企业;为了满足城乡居民迅速增长的对家庭轿车的需求,我们也有可能在技术和成本条件允许时,直接采用最新技术生产节能环保汽车。
同时,国内潜在市场巨大,也有利于新产业的成长及其规模化发展,积累产业发展的经验,快速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迅速回收投资成本,缩短新技术应用周期,推动技术以更快的速度进步。
另一方面,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又具有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明显优势。我国不仅在一些新技术、新产业领域接近世界前沿,甚至在若干领域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具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所不具备的人才储备和研发能力;而且,由于我国具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制造业生产能力,使得我们具有更强的将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这些条件有可能使我们在一些新的技术和产业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还可能局部领先。当然,也要看到,在全球化背景下,新技术和新产业领域的竞争必将异常激烈。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纷纷采取行动,力争在新技术和新产业领域赢得优势。比如,美国奥巴马政府准备把研发投入提高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上,欧盟宣布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本地区的“绿色经济”。面对竞争,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国内潜在市场规模大的有利条件,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选择一些具有优势的技术和产业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四、全面系统地加快制度建设,为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提供根本保障。制度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现代化又好又快推进的根本保障。国内外经验表明,现代化过程的启动与现代化过程的持续需要不同的制度安排,前者只需要一些最基本的条件,比如国家的统一、政局的稳定等,而后者则需要更多的持续不断的制度建设和创新,比如建立完善的价格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社会信用制度、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以及国家权力行使的监督和制约机制等。据《哈佛商业评论》最近刊发的一项研究成果,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上,发展绩效与制度因素之间的关系不甚密切;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发展绩效和制度因素之间的关系则越来越密切。这项研究还表明,如果不能建立起良好的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制度,那么,一个国家便不能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发展水平最终难以逾越人均收入10000-12000美元的“高墙”,而进入现代国家行列。
经过30年的不断探索,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也要清醒看到,这个体制还不完善,影响发展的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的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过去,改革的重点是突破旧的体制,而新时期则需要更加注重体制创新,不仅要在经济体制方面继续创新。也要在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创新,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形势的变化,经济社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体制障碍也会有所不同,改革和创新的重点领域也要随之变化。
纵观建国以来的历史,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对国情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总结经验的过程,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我国的现代化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党领导人民根据时代变化,独立自主地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要继续顺利推进我国的现代化,我们依然要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与模式创新。
附件1
中、美、日、韩发展比较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麦迪逊的分析,按照1990年美元不变价格衡量,2001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583 美元(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第562页)。
再根据2001~200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中国统计摘要2009,第22页),则按1990年美元不变价格计算的200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应为6902美元。这相当于美国1940年的水平(在二十年代末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6899美元,但由于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延误了十年的增长);相当于日本1966~1967年的水平;相当于韩国1987年的水平。
附件2
关于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两点认识
第一,所谓中等发达国家,首先应当是属于发达国家,而不是中等收入国家,但又不是最发达的,也不是发达国家中水平最低的,因此应当属于发达国家群体中的中位水平或平均水平。
第二,关于现代化,理论界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把它看成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即由工业革命所导致的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阶段。根据这种理解,一个国家可能并不需要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或赶上世界最新潮流,就可以实现现代化。而另一种理解,则把现代化视为落后国家追赶发达国家和世界潮流的过程。按照这种理解,即使一个国家完成了传统意义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但如果其与发达国家或与世界潮流存在较大差距,仍很难说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对于我国而言,第二种理解可能更为贴切。就是说,我国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追赶发达国家和世界先进潮流的过程。事实上,近代以来的有识之士、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先驱,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大都是从这个意义上认识我国现代化的。如果到2050年我们达到的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也就是说,与2050年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存在70年的差距,这很难说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附件3
中国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情景分析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按照2005年美元(购买力平价,下同)计算,2007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084美元,高收入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水平为34312美元。
如果205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需要达到目前(2007年)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则2008~205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需达到4.5%。
假设高收入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8~2050年维持其过去47年的平均增速,即2.6%,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在2050年达到当时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3462美元,则2008~205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需达到7.3%。
假设高收入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8~2050年年均增速降至2.0%,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在2050年达到当时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80399美元,则2008~205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需达到6.6%。
第五篇: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国家督学、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郑增仪
4月17日,我与学校的陈京玉、段延伟、王鹏、高凤林等5位同志有幸参加在漯河市实验高中举办的“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学校文化高峰论坛”,有郑增仪、程红兵、沈曙虹、李希贵、龚正行等5位教育专家作了专题报告,听后收获很大、感受很深。本人将郑副司长的报告做一回顾,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1、当前我国教育的现状:
幼儿园在校生:2658万
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15772万
巩固率:90.8%
普高:2445万 高中在校生: 4624万;毛入学率79.2%[
中职:2179万
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2979万
研究生:140万
毛入学率24.2%
两基取得的成绩:义务教育覆盖率:99.7%以上;西部;99.5%,除(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青海五省)都通过了国家的验收。
2、当前教育的三个不适应:
(1)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3)不适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
3、基础教育的三个转变;(1)从重视速度规模发展转到更重视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2)从重视义务教育普及转到更重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质是促进教育公平)
(3)从重视学生文化知识学习转到更重视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改革发展“二十字”工作方针
(1)优先发展;(2)育人为本;(育人放在第一位,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让孩子多念弟子规)
(3)改革创新;(4)促进公平;(5)提高质量;
“二十字”方针是今后十年的工作方针和要求。
5、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1)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2)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3)以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为使命。
(4)着力夯实基础、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内涵,不断提高教育事业现代化水平。
6、要突出重点、攻坚克难、扎实工作:
(1)重点准确把握我国教育的阶段性特征,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科学谋划,推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2)要破除传统的办学和管理模式,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育机制。
(3)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借鉴先进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开展教育国际合作。
(4)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质量、特色发展和促进公平上来。
二、要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
1、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强大的源泉: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过:“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一个好校长带领着一批优秀的教师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
一所学校如果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建立起好制度,即使换了一个校长,还能把学校办成好学校。(一些百年老校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
2、什么是学校文化?
(1)定义:学校文化如果从其形式来看,可以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类。学校精神文化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学校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
(2)学校文化是学校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的综合体现,有以下几个层次:
表层的:物质文化;
浅层的:行为文化;
内层的:制度文化;
深层的:精神文化;
学校文化的形成为素质教育创设了潜移默化的环境,学生正是在学校文化的熏陶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形成自己的内在的良好素质,形成了自己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3、建设学校文化就是通过制度文化来激励和约束,主要有以下建设:
办学理念建设;
学校制度建设; 传统活动建设; 行为规范建设; 校园环境建设;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紧紧把握新时期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新要求。
胡锦涛同志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杨振宁说过:“ 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起美国学生好的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综合国力。
(例子:王选发明的“汉字激光芯片技术”,邓中翰发明的“星光中国芯”2005年星光多媒体芯片,当年占全球多媒体芯片60%,出口创汇9000万美金,获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
2、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006年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表明:
80%的小学生认为学习负担“一般”或“较轻”;72%的小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只有42%的中学生认为学习负担“一般”或“较轻”;近一半的教师和校长认为高二和高三学生负担太重;
(1)要改变目前学生“苦读”教师“苦教”的“题海战术”。(2)要改变目前“题海战术”“反复考试”的机械苦练的状况。
(3)要改变目前节假日补课、加班加点、提前上课、反复复习的违背教育规律的状况。
(4)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5)改革学科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6)搞好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8)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3、推荐北京的一所中学的“教学十法”
(1)举一反三;(2)循序渐进;(3)深入浅出;(4)直观形象;(5)文以载道;(6)温故知新;(7)循序善诱;(8)有的放矢;(9)因材施教;(10)教学相长;
4、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学生眼中的好老师:“对我最有帮助的教师所具备的特质”:合作与民主的态度;仁慈有爱心,体谅有忍耐;兴趣广泛、公正无私;和蔼可亲、有幽默感;言行稳定一致、有兴趣研究学生问题;......老师,请您这样做:
(1)请教我如何去学习,而不是学什么。
(2)请教我如何去思考,而不是单纯让我去记忆,这样才能培养我的智慧。(3)在您纠正我的错误,批评我不守纪律时,请不要用身体惩罚或感情惩罚,如果您侮辱我的人格,就会伤害我的自尊,让我自暴自弃。(4)请您不要偏心,当您只表扬少数人忽略其他人,就会伤害我们之间的关系。(5)请重视我的优点,承认我的才干,在基础上建立起的自信能激励我前进。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
教育是爱的事业,用爱去呵护每一个学生!用爱去关注每一个教育环节!用爱去浇灌每一个成长环境!用爱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大爱无疆,教育无限!
汇报人:冉中朝 2010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