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共五则)

时间:2019-05-14 13:2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第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根基。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本、精神之魂,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才有深厚的民族根基,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文化基因、精神纽带、价值源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程。如果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在世界文化的相互激荡中站稳脚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根源,但不是惟一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广泛吸收了人类文明的其他优秀成果,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普遍愿望,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开放性、广泛性、民族性等特征,是当代中国最进步的价值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和现代复归,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升华,同时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前提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对那些具有民主性精华、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和现代社会相协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继承弘扬,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仁者爱人”、“民胞物与”的大爱情怀;“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的做人准则;“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等等。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具有某些历史局限性,不尽适应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继承的目的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一是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思想道德营养,只要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不难发现其现代价值。如儒家强调“仁者爱人”、“博施济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爱本意是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如果深入挖掘,则可以发现其中包含了以人为本、平等博爱、和谐友善等现代价值。将它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大力培育人们的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精神,形成相互友善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改造。“天人合一”体现古代先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古代先民认为:天人关系犹如父子关系,人由天派生,天与人共存。天人和谐,则万物兴盛;天人相逆,则人要受到天的惩罚。如果抛弃“天”的人格神含义,完全可以将“天人合一”改造为现代生态文明思想,即人们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是直接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体现了古代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揭示了一个真理:老百姓是社稷的基础、国家的根本,只有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社会才能繁荣,统治者地位才能巩固。如果直接将民本思想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就是我们党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化育功能

普及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宣传,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象牙塔。先进的文化只有走向民间,普及大众,为群众喜闻乐见,才能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一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通俗解读。对一些较难懂的古文,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文字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使群众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二是在国民教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作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书本、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帮助广大学生普遍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树立文化自信与价值自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人才辈出。

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化育功能。近年来,各地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探索出了一些好的载体和形式。如开展经典诵读、传统艺术展演、中国历史巡礼等活动,以及创办道德论坛、百家讲坛、历史大观园等品牌栏目,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利于滋养人们心灵、陶冶道德情操。要充分发挥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料,使公民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增强大家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要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积极健康的民俗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如在清明祭祖时,举办一些纪念祖先活动,不仅“慎终追远”,追忆祖先的创业功绩,而且“民德归厚”,提高自己尊老、敬老、感恩、孝亲意识;通过端午节划龙舟等民俗活动的开展,既缅怀屈原的爱国精神,又增强国人的爱国情感。

第二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宋乃庆 《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07日 06 版)

今年5月4日,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深入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对于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括和提炼。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层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牢牢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下功夫。

准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二者在内在上是统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离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华文化历来强调“民本”。《尚书·五子之歌》中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指的就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唯有百姓富足安康,国家才能和谐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要求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关注民生,唯有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富强昌盛,这是民本思想在当今时代的升华。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意指人类活动应顺应自然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而不同”则强调在与人交往之中既能与之保持和谐友善关系,又能坚守自己的立场,不完全附和对方。这种理念要求人们在与人相处时应“求同存异”,保持人与人之间自由、民主、平等的关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尊重自然,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这反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即是“和谐”思想的体现。

从社会层面来看。《论语·卫灵公》中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要顾及他人感受,不能将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孟子·滕文公上》中讲:“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教导人们要彼此关心、互相扶助。《孟子·梁惠王上》中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在赡养老人、抚育孩子时,也应顾及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及小孩。这些强调博爱的论述都是以“和谐”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映。体现在当代,就是要求致力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公民层面来看。《周易·乾》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指君子应发奋图强、勇于拼搏、永不停息。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谈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指国家存亡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要求人们以国家兴亡为己任。《论语·里仁》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求人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德修身。《论语·述而》中讲:“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要求人们待人接物懂得包容,以宽厚胸怀承载万物。《论语·子路》中讲:“言必信,行必果。”强调做人讲求信用,答应别人的事要办到。《论语·为政》中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证了“诚信”的重要性。《孟子·离娄下》中讲:“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指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孟子·公孙丑上》中讲:“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指要待人善良、乐于助人。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公民层面的论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上存在着诸多矛盾与问题,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乎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切身利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反映的民族精神、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在当今仍有借鉴价值意义。新的时代,应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作者系西南师范大学原校长)

吴潜涛:弘扬传统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

2014年08月08日10:53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人民网北京8月8日电(万鹏)为深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今年组织编写了通俗理论读物《改革热点面对面》。今日上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潜涛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话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吴潜涛在访谈中讲到,总书记在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指出,它是一种德,这种德,是大德,是国家的德,同时也是社会的德,还是个人的德。国家没有德是不能兴的,一个人没有德,是不能立的。因此,我们国家强调核心价值观,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一个迫切需要,也是我们国家繁荣发展以及国民自身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需要,核心价值观是为国家民族的发展提供价值的支撑,同时为国民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提供了价值的力量。

吴潜涛认为核心价值观有一个自身的特点就是民族性。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它都是以本民族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它蕴含了民族的一种特点。我们中国现在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说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它积淀着最深层次的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因此,我们今天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我们过去发生的、至今对社会仍然有影响的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说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总书记在几次重要的讲话中讲得非常好,他讲这是一个源泉。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思想之源,另外还强调,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固有之本。这样的思想之源和固有之本的关系,我觉得讲得非常精辟。

吴潜涛讲到,今天我们讲的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三个层面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国家的层面、社会的层面和个人的层面。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这三个方面来概括呢?这就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观的这种概括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在传统文化中讲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对传统的核心价值观的概括,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思维模式,也就是从个人、国家、社会这三个层面来概括。因此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概括的思维模式,也是与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是紧密相传承的、相衔接的。

吴潜涛认为,从价值上来看,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优秀的价值理念,这些优秀的价值理念具有民族性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超过时空的。就是任何时代的都可以用的,都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赋予它新的内涵。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里面的很多价值理念,很多都是与中国先哲提出的价值理念是密切相关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理念,再结合时代的特点、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给它赋予新的内涵,本身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我们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离开这个根基。离开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你这种核心价值观就没有生源。任何一种核心价值观要想生生不息,就必须具有民族性,没有民族性的东西,那是不可能长久的。吴潜涛指出,我们在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非常凸显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的关系问题,总书记也特别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有了很多重要的精辟论述。我们现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种密切的关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要建立在立足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吴潜涛讲到,我们说立足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根基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是对过去哪一个先哲原话的照搬或者经典著作的照搬,我们要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对于弘扬传统文化,要把握好创造性转换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既要找到共性的价值理念,我们讲信用、讲仁义求大同,求和合;过去讲义以为上、义以为质、以德治国、以文化人等。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优秀的价值理念、优秀的成果作了非常系统的概括。我们把这些东西找到以后,再结合着实际,进行一些创造性地阐释,这才是创造性的发展、创造性地转换。因此,弘扬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目前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需要我们深入探索性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也是我们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抓住的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和把手。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对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价值影响;中国传统文化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个字为基本内容。但是,短短的二十四个字,却是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和目标,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探析

1、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

(1)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和兴旺发达。中国传统文化中“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生动表达了国家富强,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繁荣的幸福场面。“民为重,君为轻”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民主内涵则是当今民主建设的重要文化来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要求就是要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同社会,早在中国传统文化《礼记》中就有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人民和睦的和谐大同社会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平等,就是要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公正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 “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平处于公,公出于道”、“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则蕴含着的公正平等的文化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就是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当今爱国精神的文化基础。诚信,在中国传统化中历来受到世人的青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中蕴含着诚信精神是营造良好诚信风尚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和发展的精神力量,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凝聚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基础。具体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位卑未敢忘忧国”等孕育着深刻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蕴含着不屈不挠的改革发展精神,“因材施教”、“审时度势”、“与日俱新”则包含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些深刻的优良传统文化构成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思想精神,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在新时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不仅与中华民族美德相承接,而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为人民群众进行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判断行为得失,规范日常生活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继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中自强求富、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内涵。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个人价值准则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内容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爱祖国、守诚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牢固的文化基础。抛弃传统,丢弃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活力和命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国文化是我国当前在世界文化多元化交流融合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支柱和精髓。其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创新发展,发展具有时代鲜明特色的文化价值理念。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时,也注重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从中汲取其丰富深厚的文明成就。在继承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

1、对于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内容极为丰富。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侮都是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来,融入民族意识中的爱国主义传统成为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始终凝聚着中华各族儿女的共同心愿,引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凝聚作用。同时,爱国主义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力量源泉,爱国主义精神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发展舞台和指明方向。

2、对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和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培育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的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创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求,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

和思想基础的源泉是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不仅对于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而且对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析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有利于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引领建设道德风尚。建设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利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国富民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中华梦。同时,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体现,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和谐、更加文明、更加美丽的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使中华民族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1] 房广顺,张宏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意蕴探析[J].理论探讨(上半年刊),2015(01).[2] 崔宜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认识[J].道德与文明(上半年刊),2014(05).[3] 孔宪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兼论中国共产党关于传统文化的新认识[J].教学与研究(上半年刊),2015(01).

第三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总书记谈中华传统文化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

四、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夲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分别从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的建设目标,是从国家、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概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统领层次。(对外展现的形象)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价值取向,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概括。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国内社会的表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概括。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对国内社会公众个体素质的要求)

这24个字有人反映不好记,如果你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思考就不难记住了,再说这24个字也不用专门记,平时生活中只要记住“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八个字就行。因为作为个人行为来说,平时真正践行的是这八个字。

核心价值观的背后,积淀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理念和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和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传统道德理念密切关联、一脉相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与传统文化中“国家一统”的理想追求、“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民惟邦本”的为民情怀、“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和而不同”的处世智慧相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借鉴了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允执厥中”(意指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的思维方式和“隆礼重法”的治国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则是对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言而有信”的诚信观念、“仁者爱人”的忠恕之道的传承和弘扬。爱国......“爱国”永远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基石,永远是中华民族光荣而伟大的优良传统。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20名正部级委员联名提案:呼吁恢复岳飞民族英雄地位《(关于在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恢复岳飞民族英雄历史地位的建议》)。提案中建议组织对中小学生教材涉及岳飞历史地位存在问题的进行修正;对已删除的关于岳飞民族英雄历史地位的内容进行恢复。提案建议中说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民族英雄岳飞的“精忠报国”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源泉。爱国主义永远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永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基石,永远是中华民族光荣而伟大的优良传统。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共圆“中国梦”的今天,必须大力弘扬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爱国主义精神。敬业......诚信......2014年5月14日,我看《贵阳晚报》有条报道:XX县一名女环卫工人在垃圾箱中发现报纸包着的XXXXX元现金,报警找到失主。友善......----七旬老人除夕夜不回家 照顾XXXX只流浪狗 2015年2月20日法制晚报报到:XXXX的几位六七十岁的老人除夕夜不回家,照顾XXXX只流浪狗。凌晨4点便起床为狗煮食,之后打扫狗窝、喂食、再煮食、再打扫„„在本应与亲人团聚的年三十,陕西渭南的几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却守护着约XXXX只流浪狗,过完了整个除夕。他们的年夜饭,是在安顿好所有流浪狗之后,匆匆煮好的一碗汤面。就连整个春节,他们都要轮流照顾这些流浪狗。狗场主要负责人王彦芳对记者说:“没养过狗的人,不会理解这种感情,它们就和你的孩子一样,舍不得,丢不下。”

所以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只要记住这24个字就能达到内化以心、外化以行。而是要在平时起心动念和一言一行中,在平时为人处事和生活工作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特别是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道家、佛家文化思想。这些思想至今都在影响着毎一个中国人,尽管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人受西方价值观影响较大,但国人骨子里流淌的还是中华传统文化基因,这是改变不了的。

比如说,有些国人移民到西方国家生活多年,但平时一些起居生活习惯,特别是精神层面生活,仍保持中国文化传统,骨子里还是改变不过来,移民在外的华人基夲上还是生活在华人社交圈子里,始终不能融入当地社会主流。这是今天的现实。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超越时代局限、反映中华文明永恒价值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沃土与思想源泉。

2014年3月18日,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就贯彻落实总书记、赵克志书记关于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指示精神进行部署。

----2014年3月26日下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刚率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前往贵阳孔学堂,参加知名文化学者、武汉大学教授欧XX所作的“国学经典与为政以德”国学讲座。市领导以及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班子成员聆听讲座。

王保建在主持讲座时指出,全市党员干部要更加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党性修养,构筑“精神高地”,增强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提高服务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创新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当前中央宣传部全国范围内开展“四德”教育(社会讲公德,职业讲道德,家庭讲美德,个人讲品德)和我省文明委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实践活动及去年市直机关工委开展的评选机关“十大标兵” 等活动,就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重中之重的具体体现。

---贵阳孔学堂古为今用传承教化: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周末贵阳孔学堂开展公益国学讲座, 结合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在孔学堂举行的传统文化典礼活动。

二、总书记谈中华传统文化习近平:抛弃传统等于割断精神命脉

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自觉传承包括道德理念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各类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2013年3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讲话

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3年9月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时讲话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014年2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讲话

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也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只要把我们的优秀文化传承好,核心价值观建设好,就一定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

——201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2014年5月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丰富深厚的道德理念,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提供了精神归依和心灵居所,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其道德理念的最新形态。包括仁义、忠恕、孝悌、人本、诚信、中和、廉耻、质朴、勤俭、宽厚等在内的中华传统美德,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熠熠生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必须立足于人的价值主体地位。人是社会的主体、历史的主体,也是价值观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包含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三个层面,但其实践主体是公民个人,实践基础是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注重人的生命存在问题、人的德行问题、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追求理想人格和崇高的人生境界,在个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等方面形成了许多启人心智、润人心田、催人奋进的道德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人的价值主体地位,自觉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

总书记谈“三严三实”: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我认为最基础最根夲的是“修身做人”。

儒家经典《大学》开篇最后一段就讲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做人-----做事(为民、为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决定中强调,要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五个基本原则,五个基本原则中有一个原则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2014年11月17日,中央纪委网站刊发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是《德法相依 相辅而行》。这篇文章主要是讲法治和德治的关系。文中指出: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鲜明特色。这是由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决定的。我们国家这么大、有13亿人口,如果仅仅依靠法律治理,都退到了底线,那就会很危险。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德治礼序、崇德重礼的文化精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绵延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文化,也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管权治吏经验。德治思想和实践贯穿在中国历朝历代,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古代有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等丰富的民本思想,有礼法相依、德主刑辅、治国先治吏等丰厚的治国理念,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示范,为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历史借鉴。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民族精神的根脉。中华传统文化是伦理文化、责任文化。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天经地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首要。治国从治家开始,只有修好身,才能理好家、治好国。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文化的DNA,经过千锤百炼,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迄今为止,还没哪个人敢挑战这八个字,敢说自己不孝、不忠、不信、不义、不廉、不耻!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再健全、体系再完备,最终还要靠人来执行。领导干部如果在德上出了问题,必然导致纲纪松弛、法令不行,必然违纪违法、走向腐败。看看腐败重灾区的山西,腐败已不是个案,“而是一坨一坨的,一查就是一帮,一动就是塌方。” 省级干部被查7人,太原三任市委书记、三任公安局长被查处,受反腐影响,省管干部空缺近300名,触目惊心。

2015年3月10日上午,王岐山参加“两会”山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山西发生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案件,教训十分深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看待腐败问题要有历史、哲学和文化的思考。”

历史上,一个德行端正的好县令,在一塌糊涂的朝代里,能够把一个县给治理好的不乏其人。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一些干部没了人形,根本问题都是出在“德”字上,缺德了!

十八大后落马的多名省部级官员中,在官员违纪表述中几乎都有-条“生活腐化”戓“道德败坏” 与“生活糜烂”。[中纪委的工作人员曾称:官员违纪表述中,最常见的就是“生活腐化”,比这个形容更恶劣的是“道德败坏”与“生活糜烂”。“生活腐化”说的是三个以下情妇(夫);“道德败坏”与“生活糜烂”,是指三个及三个以上情妇(夫)。] 为政以德,正心修身。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知古鉴今、心存敬畏、慎独慎微,讲规矩、守戒律,决不能无法无天、胆大妄为。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对自己的历史文化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汲取经验和教训,取精华、去糟粕,把握住文化根脉,坚守和弘扬优秀传统,让民族文化的生命得以延续。

法律是他律,道德是自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坚持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让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四、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夲理念

中华传统文化不是只有儒家思想一家,而是主要有儒、道、佛三家思想,他是一个整体,互相交错融和。儒家思想只是其中一个部份。所以讲中华传统文化只讲儒家思想,不提道家和佛家思想是不完整的。从人的生命科学角度来讲,道家和佛家思想占有很重要位置。形象一点讲,儒家是小学,道家是中学,佛家是大学。可见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重要。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夲理念就体现在这三家思想中。---儒家思想: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尊重知识。善於吸取别人的长处。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义、礼、智、信,崇尚中庸,崇尚和谐。儒家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儒家的楷模,儒家价值观是仁爱,中庸,以仁为主。儒家:讲道德,讲伦常,讲礼义。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八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古人的八条做人基本道德准则,过去人违犯了任何一条,都是对不起祖宗,都无脸面对家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是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亮点。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指的是人应崇尚、追求的五种高尚品德。“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温、良、恭、俭、让的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指的是人应培养、陶冶的五种高尚品性。温良恭俭让这五种美德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这五种美德,是古代人们待人接物的准则,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

忠、孝、勇、恭、廉的意思是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指的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意思。)品德侧重的是德性,是对人的为人处世原则的概定; 品性侧重的是性情,是对人的自我性情秉持的概定;

品格侧重的是风格、人格,是对人的持家理政风格、人格的概定。

三者中,品德是基础,品性是品德的外现形态,品格是品德表象化后的典范。

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中庸”

“中庸”是指思想观念不偏不倚,中正平和。反对“过”与“不及”,凡事要讲适度,不要走极端,“物极必反”。中庸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大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说得好:儒家极高明而道中庸,禅极高明而道超越。

儒家讲的是德行方面的修养,儒家讲真诚。儒家是以人为中心来思考万物,儒家对人是充分肯定的,叫人文主义。儒家肯定人性向善,然后人的一生都要择善固执,最后还要止于至善。

儒家经典《大学》开篇第一段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精髓是:顺其自然、清净无为。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逆天(这里的天,就是客观规律)。道家价值观是清静,无为,以道为主。

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自然”,运用到人类社会跟自然关系上,就是人类要学会尊重自然、顺从自然、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然后才能享受自然。用今天的话来讲,道家思想就是人类世界最早的的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科学发展观。

自然概念运用到人类社会的治理上,就是无为而治,政府做政府应当做的事,百姓做百姓应当做的事。

“无为”是道家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对“无为”观进行解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化对道家哲学的认识,而且能为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一定启示和借鉴。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自然而为。有为而不落痕迹就叫无为,就是佛家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做了一件好事,却不著相,正是无为;你无所事事,什么人事都不干,正是有为。

人类“无为”,万物才能“自然”。“无为”意味着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万物,根据事物的本性与发展趋势“辅助”万物达到“自然”。

什么是自然,自然就是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任何事物都要经过生、长、收、藏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说,“无为”主要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不为”,二是“顺自然而为”。

“不为”主要体现为让万物自我化育、自我生成、自我转化。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又必然要“有为”,即要与自然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不过,若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人之所“为”就必须是“顺自然而为”,顺规律而为,而不是肆意妄为。

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中,人们对农田采取用养结合的方式,通过撂(音:料)荒、休闲、轮作等维护农田生态,就是“顺自然而为”。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实行“封山育林”“休渔”“休牧”等,也是“辅万物成其为自然”的措施,对维护生态平衡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都是道家思想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道家思想的精华是“无为而治”: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

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对待事物应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无为而治”,不是讲在上面的领导人什么都不管,而是“无为无不为”,但也不要妄为。

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养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

简单来讲,无为而治不是不作为,而是要你不要妄为,要知常而为,在尊重自然规律基础上有所作为。顺自然而为,顺民心而为。

纵观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可不是这样啊,老百姓为什么对一些社会现象如此反应强烈,道理就在此。

道家的道法自然:就是说天道是自然的,自己本身当然如此。

人的最高道德修养,就是效法天地,天地生长了万物给人,他没有居功,没有自私的报功,也不想占有,而且天地是平等的,好的坏的,无毒有毒,他都生长,无分别;只有生生不息,没有要求回报。所以人的胸襟、道德、器度能够效法天地,是最重要的。

道家讲的是智慧方面的修养,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道家讲究竟真实。其实道家并不是人们说得那样消极避世,而是以超然的态度入世,辗转于世间。

学了老子道家思想,现实指导意义是:用道家出世的智慧,来指导做入世的事情,可以化解平时生活、家庭、工作中遇到疑难和困惑。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佛家思想:

佛的含义,信佛,学佛,修佛,研究佛法,首先要真正了解佛的含义。否则很容易与宗教迷信混为一谈。

佛是觉悟的意思,这种觉悟是真实的、彻底的觉悟,是对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的清楚、明白了。佛性就是觉性。

迷信,就是迷掉了,乱相信。一个东酉,一件事,你没有经验过,没有亲自摸过,没有看过,就随便下肯定的结论,不能说的要去说,不能做的要去做,没有的说成有,有的说成没有,要不然就非坚持有或者坚持没有不可。这才是迷信。

人若无知、自大、狂妄,必然让自己陷在迷信中。现在人们太相信当今科学,却不知当今的科学是人类现阶段有限的认识,如果太相信科学,也是一种迷信。现代人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对科学的迷信。许多现象,科学是解释不了的,现有的科学在认识上是有限的。

佛教:讲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讲因果(三世因果),讲轮回(六道轮回),讲智慧(般若),讲解脱(究竞)。价值观是慈悲、因果,以慈为主。简单的说就是诸恶不做,诸善奉行,深信因果,度己度人。----轮回 杭盖乐队歌词: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生老病死命运轮回,年月更替兴衰轮回。

佛教本来不是宗教,佛教是佛陀教育,教育启发大众破迷开悟,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当代现实生活中佛教已伦为宗教。大家要懂得它真正的意义,你就明白了,就不会把它当成宗教和迷信联系在一起。我这样一讲,大家应该明白了。

南怀瑾说:佛教,可以这样去理解,分三部分,形式上的佛教是宗教,真正的佛教的内容,这个佛的修持的方法,不是宗教,是科学,是人文精神方面最高的科学。那么他的最高的学理呢,也不是科学,是哲学。所以佛教同其他宗教不同。佛学实质上是关于生命的最究竟科学。

佛法不是宗教,不是信仰,更不是迷信。佛法是真理,是宇宙万法的实相。佛法是真正生命的科学,智慧的学问,它讲的佛理是要经过实证的,不是迷信。佛法是以求明了生命真啼,生死轮回之原因,进而超越生死。简单说佛法就是:宇宙的起源,和宇宙万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佛法不是迷信,是慧学,是高等哲学,里面东西很深,一般人不了解,把他与寺庙烧香拜佛联系起来就认为是迷信。佛法的确可以让一个人在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中,保持住自己的身心平衡、理智与情感的平衡、责任与权利的平衡、付出与得到的平衡„„

佛法这门学问,它不仅讲理论,还讲功夫,光有理论没有功夫印证,这不是佛法,只有功夫没有理论也不是佛法。

简单地说,佛法可以让一个人学会约束自己、尊重真理、敬畏因果;可以让一个社会充满和谐、互让、友爱,还有宽容。

成佛:就是成就究竞圆满的智慧,真实成就一切圆满幸福。成佛决不是成就佛像,一天到晚放在寺庙里供人拜拜,那是宗教迷信。

拜佛:拜佛是激发拜佛者的恭敬心、清净心、信任心、喜悦心、向善心,使拜佛者身心获益,所以拜佛实际上就是拜自己的心、拜自己内在的佛性。

因果律是宇宙万有的根本规律,宇宙的一切法則,始終不離循環往復的因果定律。

因果并不只是佛教的教理,在佛教未进入中囯以前,中囯的易经,全部都是讲因果的道理。佛教进入中囯之后,因果之说就更加重了份量,而且更普遍了。

世间一切成败得失、成住坏空,既不是鬼神所能操纵,也不是权势所能左右,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因果”法则。

前生因,今生果,今生因,后生果,因因果果,都是自造自作。

佛家常说“菩萨畏因,凡人畏果”。

佛家讲,有求皆苦,无欲则刚。善恶无常,因果报应。要深信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江湖上有句话,叫做“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说明什么?只要你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就留下了后遗症,那么你总有一天要偿还,要为此付出代价。这就是佛家因果律。

凡事有个因缘,强求不得。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淡定心情,播种善良,得失随缘。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凡是尽力而不可执着。因缘尽了时,要懂得放下,不要再去执着他。万法因缘生。一切随缘(所谓随缘,就是尽人事而听天命)。缘来则聚,缘去则散。缘深多聚聚,缘浅随它去。

一切因缘而起,因念而生,执着于某一事或某一物,就会患得患失,烦恼也接踵而至;如能看开一切,心无挂碍,就会无所畏惧,人生往往是怕什么来什么,当你看淡得失,无谓成败的时候,反倒顺风顺水,遇难成祥。人生最宝贵的,就是有一颗平常心,远离混浊,平静如水,不为世间五色所惑,不被人生百味所迷。

人生的境遇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别,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自性的清明智慧,才是一切意念的本源,日月经年,世事无常,人生如月,盈亏有间,人生在世,难免有忠奸善恶,是非情仇,成败得失,荣辱浮沉,我们应当不逃避,不强求,一切随缘,任由世事变迁,宠辱皆不惊,以一颗恬然淡定的心,泰然处之„„ 佛教的精义在明因识果,佛教的目的在教化人心。

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佛性,即“自觉”,和“觉他”的德行。佛性,最讲一个“善”字。

所以,我说:“你可以不信佛,但不可以不信因果。“贪、嗔、痴、慢、疑”五毒

佛家将人生的万千障碍,总结为五种最基本的烦恼:贪(贪爱)、嗔(怨恨)、痴(迷执)、慢(傲慢)、疑(怀疑),又称“五毒”。佛家说,人的烦恼主要是由“贪、嗔、痴、慢、疑”五毒造成的。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就不可能明心见性。

放下“贪、嗔、痴、慢、疑”,不执著于人生之乐,不绝望于人生的苦。其实没有谁可以轻而易举的抛去或克制“贪、嗔、痴、慢、疑”的念头,但只要适度的节制它们肆意扩涨,淡然面对每天、从容豁达行事、善待他人善待自己、由心而发的微笑生活,要相信别人。

贪: “贪”就是贪爱,不限制自己欲望的边界,不断地多拿、多占、多要,没有界限,无节制。

嗔:“嗔”就是怨恨,就是分别,这是你的,这是我的,就是较真,就是生气的意思。

痴:“痴”就是迷执,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还有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们讲对的,我们以为是错;人家跟我们讲错的,我们却以为讲对。总之,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

慢:“慢”就是傲慢、怠慢、轻慢、我慢,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只对自己的东西感兴趣,对别人不感兴趣。凡有自我膨胀的都是慢。

疑:“疑”就是怀疑,疑心重,不信任对方,老疑神疑鬼。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

学佛主要是修心和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如何拥有真正的智慧。学佛先要把人做好,学佛不是无情,而是重情重义。

学了佛家思想的好处是: 一是家庭和睦。

二是身心健康(在充满激烈竟争的现代社会中佛家的修身养性,可以达到减少心里压力、让身心更加健康的目的)。

三是知道宇宙人生真谛,明事明理,待人处事接物都能正确和谐应对。

对于中国人来讲,把佛学当宗教未免有些局限,把佛学当戒条未免太过沉重,把佛学当鬼神之说又未免太迷信。最好是能把佛学当做哲学看待,作为启迪智慧、反观人生、慰藉心灵的一种为我所用的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很多文人智者就正是这样,把佛学论证为禅理。这些禅理,又被他们精妙地写作一首首禅诗。读这些诗中的禅、禅中的诗,既是文学的享受,又是禅理的感悟。

我们今天,不妨抱着学习一门人生哲学的心态来看佛学,读禅诗、染禅心、知禅理,懂一点儿禅的智慧。---中华传统文化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核心是儒、道、佛三教。儒道佛三教其实它不是宗教,并不等同于其他宗教信仰,是人间的学问。(什么是宗教,南怀瑾先生说宗教就是控制人的情绪和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三教,是三个大宗派,这三家各有不同的法门,儒、道、佛三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相互辩论,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范畴内已经难解难分。共同构成我们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儒、道、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儒礼、道行、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在贵阳花溪青岩古镇的一条街上,有儒、道、佛三教道场,还有天主教堂,“四教合一”,相安无事)儒家重做人,道家重养身,佛家重养心。

儒家重道德,道家重精神,佛家重慈悲。

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

儒家讲究规矩,道家讲究和谐,佛家讲究包容。

儒家提倡:内圣外王,儒家讲治世。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道家讲治身。

佛家追求:物我两忘,佛家讲治心。

儒家,追寻人与社会和谐,道家,探求人与自然和谐,佛家,构筑人与内心和谐。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

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

儒家如小学,道家如中学,佛家如大学。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遥,佛家求自在。

儒家弃小人,道家弃造作,佛家弃烦恼。

儒家如粮店,道家如药店,佛家如百货店。

儒家表现于礼,道家表现于真,佛家表现于戒。

儒家讲修心养性。儒家偏重于从伦理(做人的道理)、人文、道德、行为方面入手,而到达形而上的道。

道家讲存心炼性。道家偏重于从物理入手,而到达形而上道。

佛家讲明心见性。佛家偏重于从心理入手,而达到形而上道。

从修为的层次上,一个比一个层次高。“五代十国”(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统一中国本土为止大约70年)吴越国王钱俶(俶音:处,吴越是唐朝之后五代十国時期中的一国)在为宋代永明延寿大禅师著《宗镜录》作的序上说:

“儒。吾之师也。道。儒之师也。释。道之宗也。惟此三教。并自心修。”

孔子对老子的评价:孔子一生曾多次向老子问礼。有一次孔子去拜访老子,回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变化莫测,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啊!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比较儒道二者的不同:“孔子更关注社会生活,而老子追问世界生命的本质。”但儒家思想从道家中有很多借鉴,孔子曾有言:“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过矣。”可见儒家对道家的推崇。

儒家讲仁爱,中庸,做人,属于世间法的范畴。

道家讲清静,无为,养身,属于出世间法(仙界)的范畴。佛家讲慈悲,因果,养心,既出世又入世,是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

道家仙界依然在六道轮回之中,而佛家可以了断轮回。佛家既包括了出世的部分,也包括了入世的部分。佛家在自利的同时,不忘众生而利他。

因此三者相比,佛家的境界是最高的。所以儒家为人道之圣。道家为天道之圣。佛家为圣中之圣。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

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这一学说的基本理念是使万事万物达到阴阳均衡和谐。

阴阳之道就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任何一对矛盾,如果一方脱离了另一方,不受另一方的制约,那它离消失、灭亡就不远了。你看,当今社会,有些高官不喜欢制约,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贪污受贿,其结果是什么就可想而知了。阴和阳就是如此。

大自然中,一个事物的出现,总有它产生的因素,但同时总会出现另一因素来制约它。这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也是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道理。

简单和复杂是一对阴阳,越是复杂的事情,往往用最简单的办法就可以解决。同样,看似最简单的问题,你往往解决起来并不容易,你付出极大的努力也不一定能解决得了。这就和刚柔一样,柔极能克刚,刚极柔不防。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要有这个思路,遇到复杂的问题要去找简单的方法解决,遇到简单的问题不要忽视它,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和毛主席所说的那样,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就是对问题给予藐视,对过程引起重视。

“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万事万物均有其阴阳属性,阴阳和合,万物才能生长变化。

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如此。如果违反阴阳基本原则,就会造成误会或冲突。一切离不开阴阳,万事万物离不开阴阳。这个根本就是阴阳。知其一,万事毕。

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万事万物都需要均衡和谐。

阴阳偏盛或阴阳偏衰都是失衡的表现。阴阳失衡必须用抑强扶弱的方式使之均衡和谐。

在自然界,阴阳失衡意味着自然灾害频发;

在人类社会,阴阳失衡意味着社会不稳定;

在个人,阴阳失衡意味着身体不适。

中华传统文化思维方式: 顺应规律,崇尚平衡,追求和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些基本理念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天人和谐、道法自然、以民为本、忧患意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实守信、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中国传统文化揭示宇宙人生真理: 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命由心造,福自我求。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缘来则聚,缘去则散,万法因缘生。

学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个人修养上要尽力做到: 敦儒家的品性(以儒家人伦为标榜,立己立人,敦品厉行),修道家的功夫(道家全生保真的修养),参佛家的理性(世界上形而上道的哲学,无论东方、西方,没有超过佛家理论的,佛家有究竟的明心见性的智慧)。

中华传统文化泰斗南怀瑾先生认为:

中国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原则是“乐天知命”。

乐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则。

知命,就是知道生命的道理。

要做到天人合一。

南怀瑾先生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做人要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

佛家的心是无欲则刚,佛心就是一颗善心,对任何人要慈悲为怀,不起分别心。

道家的骨是随遇而安,道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清高风骨。

儒家的表是中正平和,儒表就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礼)让的言行举止。

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 一是德薄而位尊, 二是智小而谋大, 三是力小而任重。

家庭伦常道——构建和谐家庭

什么是和谐?和是互相尊重,谐是互相礼让。俗话说,家和万事兴。

每个人在家庭中应尽本分,大家各行其道、各正本位,是与家人和谐相处的基本道理。在家庭中,要懂得知恩、感恩、报恩,“不看别人好不好,只管自己对不对”,对父母来说,“不管子女孝不孝,但看自己慈不慈”;对子女来说,“不管父母慈不慈,但看自己孝不孝”,这样一家人就能和谐相处了。

道德是天地的规律,本分是个人的规律,我们违背了规律,人就有灾难。

有道才有德,无道便无德,有德才有福,无德便无福。学道不是要求别人,而是为了完善自己!

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方向: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今天我用中华传统文化中三句话结束今天的讲课:

谢谢大家。2015.3.23

第四篇: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在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必须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

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价值观属于文化范畴,它的形成、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历史文化传统。核心价值观是在一个国家、民族的长期发展中孕育形成的,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必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

首先,在表现形式上,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三个倡导”,这个概括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和大众化、通俗化的特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烙上了传统文化的独特印记,展示出雄浑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其次,在具体内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3个层面的倡导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借鉴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思想。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借鉴了儒家“天人合一”、“允执厥中”、“隆礼重法”思想。“自由”在古代多指人通过发扬善心,进而知性、知天,“参天地之化育”,最终实现天道与人道交融互通,达到物我为

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则正”,一个人如果能守护善性,言行不偏不倚,就会保持公心,体现公正。“法治”在传统文化中作为德治的重要补充,受到不少思想家的推崇。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爱国”是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信念,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诚信”思想最早来自儒家,《中庸》讲:“诚者,天之道”。天道至诚、真实,所以,人道也应如此,人性真诚善良。“信”为人言,人要言必信,行必果。由“诚”到“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儒家认为,仁义礼智信是每个人都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仁”的推行表现为善待他人,推己及人,即“友善”。“义”的推行表现为处事得体,办事尽心,即“敬业”。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闪耀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

重拾传统并不等于简单复古

传统,即“传而统之”,其“神”在于传递,其“魂”在于统摄人心,反映的是一种承前启后的文化自觉。每一代人都生活在传统之中,同时,又从现实出发对传统进行不断地修正、更新和扬弃。然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多元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社会结构、经济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加上西方价值观的推波助澜,许多传统价值观不断受到挑战和冲击,一些传统美德被怀疑甚至抛弃。人们急切地想通过背离传统而踏入现代。岂不知,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不可能摆脱传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同样要根植于传统文化。我们可以长得像韩国人,穿得像德国人,说话像英国人,但我们的内心一定要是中国人。

重拾传统在今天并不是要回到过去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代,而是党在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高扬民族旗帜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其实,我们党始终强调要正确对待传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曾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改革开放以来,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更加自觉。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十七大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十八大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日,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让优秀传统文化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

离开传统文化的“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很难获得人们的心理认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认真挖掘,辩证对待。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强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何为精华?何为糟粕?这个问题弄不清楚,“取”和“去”的说法就毫无意义。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吸取什么,扬弃什么,直接决定着民族精神的延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当务之急是要像总书记提出的: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第二,与时俱进,讲究方法。面对当前社会存在的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现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特点,讲究方式方法,也就是要关注“怎样取”的问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如何能更好地得到传承?比如,备受热议的老人摔倒扶不扶的争论,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必须扶!因为尊老爱幼、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怎么扶?如何在助人的前提下更好地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这也是今天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所以,我们要努力寻求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传统文化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即使是其中的精华,也要根据时代需要合理汲取,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在时代变迁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优秀传统文化也才能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真正起到精神导航的功能和助推剂的作用。

第三,丰富载体,创新形式。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对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表达,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从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等多个层面和维度,着力构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机制和氛围。采取行政推动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各类场馆、讲堂、社会团体,借助重要节庆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运用新兴媒体、公益广告,以灵活多样、品位高雅、创意新颖的形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培育文明风尚。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作者单位:陕西省委党校哲学部)

编者按

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13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可以说,国家的发展,既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也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撑;民族的进步,既有赖于物质文明的积累,也有赖于精神文明的培育,有赖于进步的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如何理解总书记所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怎样对待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本期“理论解读”为您释疑解惑。

■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 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第五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集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荣辱观为一体的思想文化体系。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和传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层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牢牢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下功夫。

准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二者在内在上是统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离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华文化历来强调“民本”。《尚书·五子之歌》中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指的就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唯有百姓富足安康,国家才能和谐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要求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关注民生,唯有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富强昌盛,这是民本思想在当今时代的升华。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意指人类活动应顺应自然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而不同”则强调在与人交往之中既能与之保持和谐友善关系,又能坚守自己的立场,不完全附和对方。这种理念要求人们在与人相处时应“求同存异”,保持人与人之间自由、民主、平等的关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尊重自然,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这反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即是“和谐”思想的体现。从社会层面来看。《论语·卫灵公》中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要顾及他人感受,不能将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孟子·滕文公上》中讲:“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教导人们要彼此关心、互相扶助。《孟子·梁惠王上》中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在赡养老人、抚育孩子时,也应顾及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及小孩。这些强调博爱的论述都是以“和谐”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映。体现在当代,就是要求致力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公民层面来看。《周易·乾》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指君子应发奋图强、勇于拼搏、永不停息。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谈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指国家存亡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要求人们以国家兴亡为己任。《论语·里仁》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求人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德修身。《论语·述而》中讲:“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要求人们待人接物懂得包容,以宽厚胸怀承载万物。《论语·子路》中讲:“言必信,行必果。”强调做人讲求信用,答应别人的事要办到。《论语·为政》中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证了“诚信”的重要性。《孟子·离娄下》中讲:“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指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孟子·公孙丑上》中讲:“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指要待人善良、乐于助人。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公民层面的论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上存在着诸多矛盾与问题,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乎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切身利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反映的民族精神、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在当今仍有借鉴价值意义。新时代的我们,更应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下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