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需科目--金民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金民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讲座之五
金民卿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核心提示:当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金民卿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三个方面为我们进行深入解读。当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要对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
有根据方可不迷失,有立足方可不盲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有自己立足的根基和发展的方向。第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要立足自身、放眼世界。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文化相互激荡也相互渗透,相互交流也相互交锋。特殊性的民族社会、民族文化与普遍性的全球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并生,是当今文化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一方面,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认同,是一个民族国家存在的文化合法性前提,没有这一点,民族国家就缺乏文化的根基,每一种文化都有必须得到尊重和维护的尊严和价值,每个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发展其文化。
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对地方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全球文化潮流在很大程度上否定、限制或修正着地方文化,地方特性认同与地方文化涵义被全球文化的同质化所侵蚀。尤其是一些文化强势国家把自身的价值观幻化为全球普世价值,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强行在全世界推行他们的价值观和社会治理模式。
为此,必须正确处理全球文化互动中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推动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健康发展,既要大力发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文化精神,继承民族文化中优秀的合乎现代发展的文化,巩固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又要大胆地广泛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化。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价值观都必须建立在民族特点之上,才能有根基而不迷失,有立足而不随波逐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建设的关键就是立足自身、放眼世界。
第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建构逻辑和文化根基。
中华文化历来是在异质重构进程中不断融合创新,是一个融合和沙汰、萃取和扬弃、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在中心扩散与外来融合并存的双向互动过程中,一方面坚守已有的优秀文化内容和核心文化理念,使之沉淀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因子,作为判断、吸收其他文化的依据和标准;另一方面用自己的优秀文化去感染、引导其他文化,并吸收其优秀充分,不断地增加新的内容,实现文化的异质重构和综合创新,在不断扩大文化系统的同时建构新的文化形态,形成一体多元的民族文化体系。
中华民族在其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优秀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最集中的表现,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深深熔铸在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之魂。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又造就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因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依据;时代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文化依据。
第三,离开民族特点和时代精神而照搬所谓普世价值决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构建和弘扬,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逻辑的当代延伸,必然是一个综合创新的过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正确处理普适性文明与制度性要求、民族性文化与全人类共识的关系,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反映中国人民的理想愿望和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离开社会主义制度发展方向而放弃基本原则,离开民族特点而照搬照抄的所谓普世价值,离开人类文明发展大道而封闭自守的做法,是不可能成功的。
为此,我们既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全盘古化,而是要立足和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掘和弘扬其思想精华并赋予其时代价值,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各种优秀成果并使之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有机结合,实现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当代中国人提供合理的价值观支撑。
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要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更好地理解。
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的祖国无限忠诚和热爱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集中地表现为人们为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第一,爱国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因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历来把爱国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强调个人要以自身修养为基础,以服务社会为归宿,以忠于国家为根本。中国文化注重个人,但是注重的更多是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人格完善,是服务社会、效忠天下的知识丰富和能力提升,而不是外在的物质积累、财富增值,是道义仁爱而不是物化利益,是公德之心而不是私利之欲。因此,价值观的走向是建立在个人完善之上的集体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剥离其时代局限性,留下的价值观精华是长远的。
《大学》提出了“三纲八目”的君子为人处世之大道,这就是立足于自身,奉献于社会,忠诚于国家,放眼于天下。“三纲”之中,君子追求的最高人格境界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谋求道德人格的高度完善。“八目”之中,先是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达到自我人格和能力的提升,中心环节、根本立足点是“修身”,最终目的是要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个人的知识积累、能力提高、道德修养是前提、基础和立足点,而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天下是目标和归宿。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修身养性的基本要求,所谓“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明确提出孝的三个境界,“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把孝敬父母、忠于国家、成就事业统一起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理念,这就是以个人提升为立足点,以服务社会天下为己任。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的思想财富是十分丰富的。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等等。这些思想是爱国主义思想的高度凝结,激励着中华儿女的不懈奋斗。第二,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不仅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更深化到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实践中,成为推动民族发展和个人实践的强大精神动力。历史上,中华民族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的光辉范例。苏武牧羊的故事,至今仍然催人泪下,催人奋进。这个故事讲述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畏强权,仍然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公元前100年,汉朝皇帝派遣苏武出使匈奴,苏武一行被扣留,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苏武严辞拒绝,遭受酷行。时值严冬,苏武被关入露天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苏武在地窖里渴了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穿的羊皮袄,始终不改变自己对国家的信念和忠诚。之后,苏武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长达十九年年的时间,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但是他爱国归国的意志和信念更加坚定。苏武的崇高气节和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杨维桢的题苏武牧羊图,表达了人们对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的赞颂:“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
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流传千古,感奋人心。“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疆场赴命,卫国保家,马革裹尸,壮怀激烈。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了许许多多以身许国、以死报国的千古佳话。陈毅元帅在示儿诗中写道:“国家若有难,汝当作先锋”,是爱国精神在共产党人身上的鲜明体现。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也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实践史。面对列强入侵,民族危亡,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筑成捍卫民族尊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钢铁长城,抛头颅,洒热血,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前仆后继。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黄海血战,三元里乡民抗英,义和团怒打八国联军,五四运动抗拒屈辱条约、怒打卖国贼。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赶出中国,并最终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切无不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芒,进一步丰富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
在中国人的道德和价值观评价当中,爱国已经成为一个根本的内在要素。卖国和叛国行为历来是遭到人们唾弃的。如秦桧、汪精卫等人。第三,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中国各族人民有着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前赴后继、英勇献身的精神;为巩固和发展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而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不畏艰险、世代相承地开发祖国物质文化资源,使祖国朝着繁荣富强道路前进的精神;当祖国面临外敌入侵时,团结一致,奋起抵抗,坚决维护祖国的主权和尊严不容侵犯的精神等等。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内容。在不同的时代具有特殊的内涵。在当今中国,爱国同爱社会主义是内在一体、密不可分的。
在中国古代,爱国同忠君是分不开的。即使到了近代,林则徐的爱国主义也难免受到历史的局限,还是同忠君思想相联系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是同明确的民主主义理想相联系的,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但因为没有找到中华民族解放的真正道路,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也没有取得根本性的胜利。只有当爱国主义与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结合起来之后,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这一爱国主义的理想才得以逐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传统才得到了新的升华,获得了新的时代内涵。爱国主义精神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新的高度。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就把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前途。政权更替、制度转换之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毫不动摇地选择了社会主义的方向,领导古老的中国获得了历史的新生。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历经艰辛,曲折前进,终于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正逐步变成现实。因此,在当代中国,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中国,弘扬爱国主义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那些靠出卖自己的祖国,靠反对社会主义中国的人,即使暂时得到了国外反华势力的支持和吹捧,最终是要被抛弃的。
总之,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第一,开拓创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创新精神是源远流长的。
早在商汤时期,“盘铭”上就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字句,表明求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一个不能停止的追求; 《尚书·康浩》篇云:“作新民”,强调要造就一代自新的人。《周易》的乾卦卦辞说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阐发了革故鼎新、独立自主、艰苦奋斗、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易传·系辞上》提出:“富有之谓人业,日新之谓盛得,生生之谓易。”从阴阳变易、天人合一的高度,强调生生不息、更新创造的精神指向。
《诗经·大雅·文王》写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就是说,周文王禀天命昭示天下: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先民们致力于开拓创新的思想和意志。
《大学》明确地把“新民”列在三纲之中,把作革故鼎新、振起自新作为至高的道德加以弘扬和推崇。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文化在发轫之际就已经内涵着创新发展的意欲,这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思想源泉。
第二,改革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精神凝结 中华民族的创新文化传统在当代获得了新的发展和飞跃。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解放,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过程。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创新。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邓小平为杰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果断地结束文化大革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全盘西化、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追踪时代发展步伐,大胆开拓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恢复和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三下两下,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推动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推进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雄伟画卷。
伟大的实践,孕育了伟大的时代精神。这就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邓小平在谈到改革开放时明确提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敢闯敢试的精气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这种敢闯敢试、大胆试验的精神就是改革创新精神的高度提炼。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人形成了十大观念:
1、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2、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3、敢为天下先;
4、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
5、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
6、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7、实现市民文化权利;
8、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9、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
10、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十大观念可以说是新时期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
在当今时代,那些走回头路的思想和僵化思想,是不行的。
第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弘扬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当代中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是几千年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更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的精神升华,是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伟大精神力量,引导和支撑中国人民度过一个个难关,战胜一个个困难,创造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辉煌历史。如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此,必须进一步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思想上进一步解放,行动上进一步开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最后,我想引用习近平同志的两段话作为结束:
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第二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1.当今文化全球化的基本特征是()。(单选题3分)
2.()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依据。(单选题3分)
B.民族精神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历来把爱国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强调个人要以()为根本。(单选题3分)
D.忠于国家
4.()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单选题3分)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单选题3分)
A.爱国主义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历来把爱国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强调个人要以()为根本。(单选题3分)
D.忠于国家
第三篇:2018西藏专业技术人员供需科目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1、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2、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要(开拓创新、求真务实)
3、(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依据。
4、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5、(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
6、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的祖国无限忠诚和热爱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集中地表现为(人们为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
7、(时代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文化依据
8、当今文化全球化的基本特征是(特殊性的民族社会、民族文化与普遍性的)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历来(忠于国家)
1、根据《大学》提出的“三纲八目”的君子为人处事之大道,个人的目标和归宿是(奉献、忠诚、放眼)
2、以下选项中,属于改革开放时期深圳人(敢为,空谈、时间)
3、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ABCD)
4、培育和弘扬社核心价值观,必须做到(ABCD)5、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邓小平(恢复和重新、制定了、创立了“社会初级”)
6、在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多样性、全球化、全球文化)
7、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包括(ABCD)
8、时代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
9、《孝经》明确提出孝的境界包括(ABCD)
10、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创新精神是(ABCD)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追求√
2、在中国人的道德和价值√
3、中华文化历来是在异质重构进程中√
4、推动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
5、爱国主义是历史的、是具体的×
6、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
7、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走向×
8、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对地方文化产生√
9、离开民族特点和时代精神√
10、爱国主义不仅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
第四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时代精神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崭新的科学论断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率领全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结合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实际而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党的思想理论的又一重大突破。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重要意义
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其精神实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对于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极为重要而又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它受着一定社会基本制度的制约,是由一定社会崇尚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整体。由于社会意识具有的相对独立性特征,因而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都是复杂多元的,都会呈现出多元价值体系并存的态势。但是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或主导价值体系的强力支撑。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引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它能够有效地制约非核心、非主导的社会价值体系作用的发挥,能够保障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稳定和发展。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关系到社会的进退治乱。因此,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地位,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定与发展,都必然要利用其统治地位的优势,依靠国家的力量,大力倡导代表本阶级根本利益的价值体系,以确保其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与功能的发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我党传统的政治优势。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非常重视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思想,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三个概念联系在一起使用,强调其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进行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巩固和发展人民内部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移风易俗,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蔚然成风。”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我国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与此相适应,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新概念,并对其基本内容进行了精辟概括。《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各自以其特有的含义和实践要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与精髓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体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面,是指对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从根本上说,是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认同。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人类生产方式的辩证运动的规律中,发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演进的“自然历史规律”;从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对抗的本质中,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蓬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世界情况有很大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辉煌胜利。马克思主义正是靠着这种与时俱进的品格和精髓,才会在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地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创造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实际,使我们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新的理论高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指对国家、民族追求的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价值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只有同现阶段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才有其现实的价值。理想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繁荣富强的向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它是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总结了过去在理想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提出来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心和信念。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也曾出现过错误,但仍然不愧为不负历史重托、人民选择的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党的队伍中还存在消极腐败现象,但中国共产党具有反腐倡廉的决心和能力,因而能够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品格。只有中国
共产党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开创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只要我们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体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指对实现共同理想的动力之源的价值认同。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品格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一个民族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民族风格,就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这一统一体中,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处理民族内部各兄弟民族之间、各民族之间关系上的要求,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基本的要求,因为祖国的统一和全中国人民的大团结,才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个民族得以繁荣昌盛的基本条件,要爱国就必须保持民族的团结与统一。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扩展和延伸,是其体现在处理本民族与世界其他国家各民族之间关系上的要求,因为任何民族的发展都不能是封闭的,只能是开放式的发展,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力量的支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和精髓。这五种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爱国兴邦这一主题,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铸造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之魂。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我们所说的时代精神,是一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崇高精神,它以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基础和依托,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呼唤,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要求。时代精神的内涵丰富,主要体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时代精神这一有机整体中,改革创新居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改革创新是时代的最强音,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灵魂,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两者不可偏废。民族精神离开了时代精神,不能及时地从实践中吸纳鲜活的力量,就会失去其时代的价值,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也就无从谈起;时代精神离开了民族精神,就寻找不到民族的承载体,就会失去民族特征,时代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同样也无从谈起。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体中,社会主义荣辱观居于重要地位,它指的是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荣或辱不仅是指人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产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体验,而且是指社会在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
形成的褒奖或贬斥。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是个别的、零散的荣辱观念的理性升华。荣辱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贬褒尺度和荣辱观是不同的。胡锦涛同志针对当今国际局势的变化,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实际,依据我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按照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史上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丰富,是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应该养成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高度概括。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四荣四耻”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的“五爱”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四荣四耻”体现的是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等领域中公民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它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的概括达到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的新高度。
三、坚持不懈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决定》指出:“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贯穿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容的以上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既彼此区别,又相互联系,有机地统一为一体。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理想信念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含义相同的两个概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就是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另一词叫共产主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分阶段理论运用于中国实际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有了这种共同理想的激励,就会视野宽广、心胸开阔,就能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祖国的关系,就能树立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努力走在社会创新的前列。相对而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三方面的内容是对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价值认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着理论前提和思想指导的功能和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与世界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相接轨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系统概括。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我们的社会里,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为各民族、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明确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同其他三个方面的基
本内容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由高到低、由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行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结构。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为的统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文明道德风尚。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形成思想共识、引领社会思潮,才能为建设和谐文化提供根本保障。
第五篇:兰州市2018年继续教育公修课培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答案
兰州市2018年继续教育公修课培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答案
单选
1.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3.0分)A
2.()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3.0分)A 3.当今文化全球化的基本特征是()。(3.0分)D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历来把爱国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强调个人要以()为根本。(3.0分)D 5.时代精神的核心是()。(3.0分)A 6.时代精神的核心是()。(3.0分)A 7.()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依据。(3.0分)B
8.()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3.0分)A 9.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要()。(3.0分)B 10.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3.0分)A 多选
说明:未写答案为ABCD 1.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邓小平为杰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体现为()。(4.0分))ABC
2.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创新精神是源远流长的,主要体现为()。ABC 3.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包括()。(4.0分))
4.《孝经》明确提出孝的境界包括()。(4.0分))ABC
5.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邓小平为杰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体现为()。(4.0分))ABC
6.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包括的()。(4.0分))7.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包括的()。(4.0分))8.时代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4.0分))
9.根据《大学》提出的“三纲八目”的君子为人处世之大道,个人的目标和归宿是()。(4.0分))BCD
10.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必须处理好()的关系。ABD
判断
说明:未写答案为√
1.离开民族特点和时代精神而照搬所谓普世价值决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3.0分)
2.在中国人的道德和价值观评价当中,爱国已经成为一个根本的内在要素。3.爱国主义是历史的,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不同的阶级内容都是一样的。(3.0分)×
4.爱国主义不仅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更深化到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实践中,成为推动民族发展和个人实践的强大精神动力。(3.0分)5.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对地方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全球文化潮流在很大程度上否定、限制或修正着地方文化,地方特性认同与地方文化涵义被全球文化的同质化所侵蚀。(3.0分)
6.在中国人的道德和价值观评价当中,爱国已经成为一个根本的内在要素。7.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对地方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全球文化潮流在很大程度上否定、限制或修正着地方文化,地方特性认同与地方文化涵义被全球文化的同质化所侵蚀。(3.0分)
8.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0分)
9.离开民族特点和时代精神而照搬所谓普世价值决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3.0分)
10.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