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案:更好的满足群众就医需求的建议
提案: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需求的几点
建议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卫生工作事关千家万户,做好卫生工作既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需要,也是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2009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民生工作的重视。近年来,在XX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县的卫生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全县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整体医疗水平跃居全市先进行列,县乡村一体化建设和对口帮扶工作扎实推进,乡镇卫生院整体实力得到明显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2009年我县农民参合率达到98.7%,人均参合资金达到120元,有效地缓解了群众因病致贫、因贫返贫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就总体而言,我县卫生事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和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卫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低,各医疗机构的维持主要靠“以药养医”;
二是卫生资源过于分散,设备资源配置不合理,各医疗单位在设备配置上各自为政,缺乏统筹规划,导致同类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而核磁共振、多排CT、直线加速器等大型医疗设备缺乏,患者只能到XX等地检查,既增加了患者负担,也影响了全县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
三是社区卫生机构建设滞后,目前我县社区卫生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服务机构少,在技术水平、医疗设备、人才配备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社区预防保健、基本医疗等服务难以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
四是患者住院环境亟待改善,以人民医院为例,内科、儿科等6个科室的病人还住在80年代建设的旧楼房里,住院条件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也影响了救治质量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带来了医疗安全隐患;
五是医疗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诊疗不规范、服务不到位的现象仍然存在,人性化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卫生事业发展 一是增加卫生投入。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建议政府要切实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充分体现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认真贯彻落实2009 年7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意见》,实现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尤其需要特别关注的是,随着新医改的推进,“以药养医”政策将被取消,建议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的补偿政策,完善投入机制,确保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
二是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尤其在完善新农合和城镇职工保险制度、落实新医改方案、打击医闹等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强卫生和社保、劳动、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逐步探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报销、医患矛盾“第三方”调解等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是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近两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随着医疗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随之而来的是,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快速增加,已远远超过了目前我县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从2009年下半年各医疗机构收治住院病人数量来看,人民医院“一床难求”的问题较为突出,全院近五分之一的病人只能住在病房走廊的加床上,其他各家医院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一现象。建议政府应该进一步督促各医疗机构改善住院条件,提高服务能力,将县人民医院病房楼建设等项目作为民生工程列入政府工作日程,适应人民群众多样 化、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解决广大群众住院难问题。
二、搞好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居民的健康教育水平社区卫生服务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适应新医改要求、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按照《XX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针对我县社区卫生工作的现状,首先要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支付和补偿机制。建议政府要建立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专门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并随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其次要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服务,通过建立健康档案、慢性病调查、健康知识宣传等多种形式,让居民了解和接受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健康教育水平。第三要推进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的形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一般常见病的诊疗,对难以在社区诊治的疾病及时转诊到医院,医院收治的住院病人在康复期适时转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形成一套规范有序的双向转诊制度。
三、加强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按照新医改要求,结合我县卫生工作实际,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巩固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一是要强化县级公立医院的主体作用。按照卫生部提出的“每处县域有一家重点建设医院”的发展思路,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对重点医院给予支持,改善办院条件,以提高卫生服务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从而真正发挥出县级医院的龙头带动作用。
二是要加大卫生资源的整合力度。根据卫生部2009年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原则》的要求和我县实际,对服务领域宽、服务能力强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多配置一些卫生资源,对业务量少、服务领域窄、发展潜力小的医疗机构,可以减少配置卫生资源或通过兼并、合并等其它方式进行整合。
三是要统筹县乡卫生事业平衡发展。结合我县实际,根据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等方面的差别,采取分步走战略,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同时继续完善县乡对口帮扶工作,逐步实现所有乡镇卫生院在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财务、药品等方面的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能力,发挥乡镇卫生院的枢纽作用。
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轻患者负担
在提高医疗水平上下功夫。鼓励县乡医疗机构之间的人才互动,探索利用医学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提高基层医生、年轻医生的技术水平,及时掌握医学新技术、新 知识,提高县乡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逐步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镇”的目标。
在减轻患者负担上下功夫。强化公立医院的服务功能,通过落实单病种限价、临床路径、检查结果相互认可等惠民措施,做到合理检查、合理诊疗、合理用药,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加财政补助,提高报销比例,降低患者的医疗负担。
在提升服务质量上下功夫。继续改善服务质量,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大人性化服务工作力度,逐步形成一套有考核、有奖惩的人性化服务管理体系,构建温馨和谐的医患关系,真正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到实处。
谢谢大家!
第二篇:中国农民信贷需求及满足情况
关于瑞安市农民贷款情况的调查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的是抓好生产发展。农民要生产发展,资金是关键,由于农民底子薄、条件差,缺乏自有资金,因此,贷款成为农村融资的主渠道。围绕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从探索金融支农的途径、措施入手,先后走访了瑞安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湖岭支行、农业龙头企业等有关单位及农户,就瑞安市农民贷款情况进行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贷款基本情况
到2002年止,瑞安市建设、工商、农业等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出于防范风险和提高经营效益的考试,纷纷撤出了“不赚钱的农村”。目前全市仅农村合作银行(前身是农村信用联社,2005年改制挂牌)还扎根于农村,提供金融信贷服务。近年来,农村合作银行围绕服务“三农”的工作宗旨,在全市设立网点78个,员工共700多人,坚持小额、分散、本土化的贷款准则,积极把贷款投向“三农”。2005年共累放贷款79.58亿元,吸收存款51.25亿元,年末贷款余额38.23亿元,帐面利润9934万元。其中全年累放农业贷款76.88亿元,农贷余额33.95亿元,占农村合作银行贷款总额88.1%,占瑞安金融农贷总额的95%。
当前,农民贷款用途主要有两种:一是消费性贷款。主要是农户因为建房、购房、婚嫁、子女教育而产生的借款需求。从农村合作银行贷款发放情况看:2005年末用于农民消费性贷款19592万元,与上年同比减少2393万元,2006年6月末余额17277万元,同比减少4147万元。从中反映出农民消费性贷款逐年减少。二是生产性借贷。主要包括农民的农业生产投入、农民个体经营发展、农业企业与合作社的扩大生产等产生的借贷需求(见表1),这类贷款需求正逐年增加,同时也反映农民发展生产的趋势正逐步扩大。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唯一的政策性银行,目前仅负责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其经营业务范围狭窄,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作用不明显。
目前,瑞安市邮政储蓄网点遍布城乡,但其业务是只存不贷,抽走了农村大量的资金。2005年邮政储蓄余额达8.3亿元,其中来自农村的邮政储蓄为4.5亿元,占邮政储蓄总额54%,其储蓄存款上存邮政总局,没有反哺农村。
农信担保公司在全市金融支农工作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其主要职能是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户提供担保。农信担保公司是从2004年开始运作的,瑞安市供销总社同市财政分别投入255万元和245万元存入农村合作银行作为担保基金,为贷款对象提供担保和较低利率的优惠;出现险损时,担保公司与合作银行按8:2比例分担代偿责任。2005年,共对127户农业企业、农户提供授信担保贷款1743万元。公司运行两年来,共累计担保贷款2852万元,一定程度地缓解农业生产主体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金融支农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改进金融服务,农业信贷投入呈逐年增加趋势,农民贷款难问题得到一定缓解。如按照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文件精神,瑞安市农村合作银行从2003年开始可享受6年的企业所得税返回50%的优惠政策;人民银行瑞安支行给予农村合作银行每年3000万元的支农借贷款,专项用于“三农”贷款;市财政每年安排25万元作为农信担保公司补充风险准备金等。
二、关于农民贷款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农民贷款难
1、贷款满足率不高。农村合作银行于2004年调查统计:全市有贷款需求的农民(指向合作银行申请贷款的农民)得到贷款满足率为88%。这一数据初步表明,农村合作银行发放贷款基本能够满足瑞安市农民的需求。但是从瑞安市对十个村一百户农户问卷调查得出:瑞安市农户对投入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要资金来源,有51%选择自有资金,25%为民间借贷,24%为申请贷款。这说明还有49%的农民希望通过借贷途径获得资金,而金融贷款仅能满足不到其中一半的农民需求,农民贷款需求仍有较大空间。
2、贷款手续繁琐。从“十村百户”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农民对获得农业贷款是否方便的选择上:18%为方便,55%为一般,27%为不方便。从申请小额贷款手续看,单填写表格就达9类之多,期间还要经过口头申请、提供各类证明材料、调查、审批等环节,这些程序对于处在偏远贫困山区、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申请贷款更为困难;又如,农业企业申请贷款,在提供财产担保情况下申请无风险的贷款昌,仍然要通过非正规途径取得信贷员的认可。
3、贷款利率较高。目前农村合作银行发放专门用于种养业农户小额贷款(5万元以下,无需提供担保、抵押)优惠利率为4.725厘/半年期,其他类贷款如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等其利率达7.98厘/半年期和8.5厘/半年期以上(人民银行确定基准利率4.25厘,上下浮动由各银行自行确定),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农村合作银行贷款总额中占比非常低(见表2)。所以。大部分贷款农民承受了高利率的支出,体现不出金融支农的实质意义。
4、贷款渠道不畅。从瑞安市农村合作银行贷款发放情况看(见表2),农户担保贷款和房产抵押贷款正逐步减少,说明农民的贷款渠道不畅。究其原因,一是联保贷款难实施。联保贷款一般十人一组,集体联保时,如有一人不守信用,那么其他人都无法贷到款,因此,农户对联保贷款都不积极。二是房产抵押贷款难操作。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民面临无物抵押的尴尬境地,主要的固定资产-——房屋无产权证且地处偏远,市场评估价极低,致使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物。
(二)银行难贷款
1、交易成本高。由于农业信贷需求主体数量多,而贷款以小额贷款为主,造成银行工作量大而利润少,交易成本高的现象,使银行对这类对象更加“惜贷”。
2、贷款风险高。一方面农民收不足,户均拥有财产和抵押品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周期长,受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影响大,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了农业贷款风险高,导致银行不得不提高贷款“门槛”。如:银行出于自身考虑,制定了较为严格的信贷员责任规范,规定不良贷款连续3个月超过责任贷款的6%,即予以停贷,及按照万分之十的赔偿率向信贷员追偿。这些规定制约了信贷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得信贷员更加的“嫌贫爱富”。
(三)金融支农主体单一
目前,瑞安市农村、农民数量庞大,而且对金融需求量大面广,但是,各商业银行却更多地以集中在市区和发达地区为主,仅农村合作银行面向“三农”,造成了金融支农主体的单一性。这种现象使农村合作银行在缺乏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更多地从自身利益出发,以规避风险、保守贷款为原则,从湖岭支行近年来无出现坏帐的情况可以看出,许多有贷款需求但无担保、抵押或偿还能力较弱的农民被拒之门外。同时,从另一方面说,金融支农机构的单一性也决定了其投放农村金融贷款的额度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农村融资需求。
三、对策建议
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村金融具有交易成本高、风险高的特点,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难以完成,必须有 政府的支持、引导和推动。因此,政府应采取措施,着力推进金融支农工作。
(一)加强政策引导,发挥商业金融支农作用。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如继续执行企业所得税50%返回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贴息等措施,鼓励、引导各商业银行广泛开辟农业农村金融服务,特别是要强化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功能,扩大信贷投入,有效解决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时,应重新定位农业发展银行,使其从单纯的粮食银行转变为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型政策性银行。另外,要建立邮政储蓄资金回流机制,在国家邮政银行即将成立的条件下,积极做好邮政储蓄支持“三农”的试点工作,争取更多资金回流农村,扶持农业农村生产发展。
(二)建立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规避机制,培育良好农村信用环境。一是加快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二是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市财政设立金融支农风险基金,对商业银行在金融支农中出现的不良贷款及损失予以适应的补偿。
(三)完善农村信贷政策,加大银行贷款投入。可采取将市财政性存款定向储存于金融支农的银行,一方面扩大其贷款投放额度,另一方面鼓励其采取低利率的农业贷款,促进农民充分利用信贷发展生产。同时,应充分发挥农信担保公司的融资担保作用,切实解决农民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在措施上应加大财政投入,增加担保基本金额度,扩大其业务范围,让更大农民在担保公司的保驾护航下“借鸡生蛋”、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四)创新工作机制,使金融服务贴近“三农”。金融服务机构要摆正理念,端正认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兼顾社会效益,即有义务为“三农”的发展提供服务。一方面要结合“三农”的特点,在加强信用建设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式,简化信贷手续,方便农民群众办理贷款手续。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工作人员改进工作作风,真心服务农民群众。另一方面,要敢于分担适当的贷款风险,积极为贫困农民等弱势群体提供有力的支持,并在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降低贷款利率,减少农民贷款费用支出,切实体现政策扶农、金融支农的现实意义。金融
监管机构应创新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强化金融支农工作,如鼓励各商业银行拓展对“三农”的服务、对农业贷款工作实行单独考核等等。
(五)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瑞安市农村合作银行几年来农业贷款呆帐率很低的情况也说明了农民的信用观念较强,这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下阶段,瑞安市农民协会信用部应加大农民信用评级工作力度,加快信用村、镇和信用农户的评定工作进度,尽快建立起农村信用体系。对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的信用贷款过程中,桂峰乡黄岭村的放贷模式值得借鉴:由于桂峰乡地处偏远,在农民申请贷款、农村合作银行放贷调查都不方便的情况下,湖岭支行通过该村责任心强、信用好、在村民中有威信的村长,调查了解该村村民贷款需求,并集中授信委托于该村长,由其汇总呈交贷款农户名单与贷款额,办理农户贷款手续后,实行一次性划拨贷款,并由村长负责发放与催收。仅2005就一次性发贷26万元,这种方式实施5年来无出现迟滞还贷现象。
(六)研究制订金融支农政策。财政支农是输血,金融支农是造血,强化金融支农功能,对于“三农”发展重大意义。政府应制订出台金融支农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引导各商业银行积极服务“三农”,促进农业农村生产发展,实现政府扶农、农民增收、银行赢利的“三方”共赢局面。
第三篇:企业宣传片策划提案如何更好的把握客户需求
企业宣传片提案是影视公司和企业形成合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案能更好的说服客户,从而促进影视公司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往往许多影视公司因为提案准备不够充分而流失客户,那么百容为您分享影视公司提案要点以及所要做的准备:
1、了解属性,调研市场讯息:首先企业宣传片制作策划中,策划人员一定要对产品的相关属性有深度的了解,产品的亮点如何挖掘、产品与目前市场上相关产品的优势所在,产品能够带给消费者什么样的便利条件等。另外还要做好相关的市场调研,相关类型产品未来的大势所向,产品的消费人群都有哪些,产品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策略等。只有在以上沟通调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一个符合企业商业性的创意。
2、激发创意,符合企业战略:激发创意是策划方案必经的一个过程,方案是企业宣传片提案的基础,所以这个过程至关重要。创意的激发要求策划人员立足市场、贴近产品特性所出来的想法。这个想法更符合产品的风格,也让企业宣传片更贴近市场需要。这个过程要结合企业的长期战略为方向,从而为企业未来发展打下深厚基础。
3、设身处地,说服客户理由:当策划方案完成后,就需要为企业宣传片提案。这个过程中,策划人员一定要生动的将方案讲解给客户听,同时要给客户一个同意此方案的理由,将策划方案的优势充分展现,同时要提前考虑客户所要提出的问题,给客户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以上是企业宣传片制作提案时所需要做的准备,以及提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希望能让影视公司和企业的合作更亲密无间。
第四篇: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满足群众基本用药需求.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满足群众基本用药需求 邵明立
基本药物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用药需求的药物,其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价廉。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包括国家有关基本药物的遴选、生产、供应、使用等项制度。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就是要加强政府对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科学管理与宏观指导,合理配置药品资源,提高药品的可供应性、可获得性和可支付性,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提供物质保障。
一、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用药权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工作。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讲话时强调,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党的十七大报告都把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表达了我们党决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坚强政治意愿。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快速发展,药品生产供应体系进一步完善,社区和农村医药卫生发展进一步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进一步健全,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挑战:医药卫生行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还不适应;人民群众基本用药的保障水平在城乡、区域之间差异还较大、发展不平衡。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用改革的办法,从制度、机制上完善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体系,保障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用药权益。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重要基础。为此,必须加快基本药物制度建设,推动医疗保障政策、国民健康政策和制药产业发展政策等方面改革的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二、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目标与原则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总目标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用药,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全面健康协调
发展,维护健康公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体目标是:
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人民群众基本用药的生产供应和使用,药品价格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降低药品在卫生保健总费用中的比重,切实保障低收入人群基本药物需求;到2015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形成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城乡、区域之间基本药物供应保障水平的差异明显缩小,基本药物得到有效合理使用,基本药物的供应保障水平、价格调控能力和社会支付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明显改善;到2020年,建立起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主体的、规范的、覆盖城乡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并与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体系的各项制度、政策、要求相互衔接,保证人民群众能够及时获得安全、必需、有效、价廉的基本药物,保证基本药物的规范合理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标,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从预防控制疾病发生、满足基本医疗用药需求出发,一方面,必须确保基本药物的安全、有效与使用合理;另一方面,必须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保证基本药物价格与人民群众承受能力相适应。
(二)坚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基本药物品种的遴选、生产、供应都必须符合国情。基本药物供应保障水平必须与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水平相协调,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基本药物制度必须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体设计、同步推进、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三)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强化政府保障基本药物供应的责任,加强药品监督管理。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保障基本药物充足生产,提高医药产品集中度,减少流通环节,引导基本药物生产供应的公平有序竞争,保障基本药物的供应。
(四)坚持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与解决当前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突出重点、持续推进,分阶段实现制度建设目标。合理确定基本药物品种,逐步提高医保报销比例,规范和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的工作模式,强化部门责任与协调配合,鼓励地方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三、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必须强化政府对基本药物的
遴选调整、生产供应、采购配送、规范使用、支付保障和价格控制的监督管理,确保基本药物供给保障,提高医药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
(一)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立法工作。把法制建设作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的重点。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纳入医药卫生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政府、企业与有关方面在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中的作用,明确政府、医药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社会第三方、社区及个人在基本用药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管理。根据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围绕公共卫生和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重点疾病及常见病、多发病,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医并重的原则,开展循证医学和药物经济学评价,进一步优化基本药物品种类别与结构比例。建立基本药物目录与基本药物处方集同步调整机制,逐步实现与诊疗指南的制定和修订紧密结合。指导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基本药品的配置使用,形成基本药物目录与临床使用、价格管理及支付报销政策的协调互动机制,促进诊断治疗用药的科学合理与协调统一。
(三)确保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建立保障供给的基本药物生产配送体系,逐步实现基本药物的招标生产和集中配送。建立药物短缺监测报告处理机制,对生产供应不足的基本药物,采取措施确保其生产供应;对因利润低而生产供应不足的基本药物,运用价格杠杆机制促进其生产;对用量小、生产销售成本高的急救用基本药物,可采取政府补贴或税收减免等政策保障其生产;对治疗特殊病、罕见病的药物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对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基本药物需求急剧增加的,可采取强制许可和进口等各种措施。完善基本药物储备制度,将用量小、生产销售成本高的急救用基本药物,以及治疗特殊病、罕见病的基本药物优先纳入药品储备中。
(四)保证基本药物质量安全。强化医药企业质量安全意识,加强生产经营企业责任教育,明确企业是药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督促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基本药物质量考核评估制度。严格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杜绝不合格基本药物进入流通环节。严格执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完善储存和配送管理。强化动态监督,定期发布基本药物质量检查情况。强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建立和完善药品召回管理制度,确保用药安全。
(五)健全和落实医疗卫生机构合理用药的制度与责任。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制度,根据诊疗范围
优先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用药管理、处方审核制度,建立基本药物使用和合理用药监测考核评估制度,促使医疗卫生机构和医药卫生人员按照诊疗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治疗用药。加快推进执业药师立法,发挥执业药师在规范临床用药行为中的作用。发挥医疗保险在规范和监督临床处方方面的作用,促进基本药物优先使用和合理用药制度的落实。
(六)加强基本药物的价格监督管理,减轻群众药费负担。完善和规范政府调控与市场作用相结合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强价格监督管理,限定最高零售价格和流通差价率。市场供应充分的基本药物,鼓励通过集中招标和充分竞争降低价格。市场供应不足或无供应的基本药物,按照调整价格或“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则,由政府与企业协商议定价格。健全基本药物价格监测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和纠正价格联盟等垄断行为,积极引导市场供给,平抑价格波动。
(七)加强基本药物的支付管理,提高公众对基本药物的可及性。不断扩大和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对基本药物的支付范围及水平,降低个人自付比例,逐步减少和消除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保障水平对基本药物的支付差异。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中使用的基本药物主要由政府支付。基本医疗服务中使用的基本药物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员使用基本药物的报销比例要高于非基本药物。不断扩大城乡医疗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基本药物在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支付报销比例,逐步消除地区和不同保障形式之间的差异,使全体公民能公平获得基本药物。
(八)开展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和运行绩效的监测评估。建设覆盖基本药物生产、流通、使用和支付报销全过程的信息监测网络管理系统,汇集、整理和分析基本药物生产、流通、质量、使用、报销和价格等各方面信息。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绩效评估制度,制定监测指标标准体系,采取统计分析和调查的方式,对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状况调查分析,进行绩效评估。及时发现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干预或调控。
(九)加强全民合理用药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医药卫生人员进行基本药物和合理用药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度和对基本药物的信赖度,普及合理用药常识,改变不良用药行为,在全社会形
成有利于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良好氛围。1
第五篇:满足消费者自我实现的需求
满足消费者自我实现的需求
美国有位商人开了一家“组合式鞋店”,货架上陈列着6种鞋跟、8种鞋底,鞋面的颜色以黑白为主,鞋带的颜色有80多种,款式有百余种。顾客可自由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款式,然后交给职员进行组合。顾客只需稍等十来分钟,一双称心如意的新鞋便可到手,而其价格与批发价格差不多,有的还便宜一些。此举引来络绎不绝的顾客,使“组合式鞋店”的销售额比邻近的鞋店高出了好几倍。
正如营销学指出的那样,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赢得较好的营销业绩,必须遵循消费者需求规律,把握不同时代、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
营销活动应寻求个性和独创性,有个性才有魅力,有独创性才有吸引力。只要企业经营者能千方百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善于创造和把握市场机会,就一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需求已经由低层次满足温饱的需求,转向了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新世纪,成功营销在于满足顾客自我实现的需求。
如果企业能搞活自己的经营方式,迎合消费者心理,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北京中关村有一家叫猎奇门的自酿场,就让消费者自己在啤酒作坊里酿啤酒,两个星期后从贮藏室里搬出自己酿制的那一桶啤酒,或自饮或与众人分享,可谓乐在其中。结果,在提供条件让消费者自我实现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自酿场的生意也日趋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