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天安舰事件将如何收场与中国策略

时间:2019-05-14 13:09: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原创)天安舰事件将如何收场与中国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原创)天安舰事件将如何收场与中国策略》。

第一篇:(原创)天安舰事件将如何收场与中国策略

(原创)天安舰事件将如何收场与中国策略

朝鲜半岛向来是东西方冷战以来的最前线,直到今天也算得上东亚和平稳定的风向标,也是大国博弈的重要战场之一;所以一但有突发事件发生,都会牵动世界敏感的神经,尤其在围绕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陷入持续僵局人们正期待柳暗花明的时刻。无疑最近发生的两件事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一是韩国“天安舰爆炸沉没事件”,二是这一敏感时刻朝鲜最高领导人秘密访问中国。

“天安舰爆炸沉没事件”造成数十名韩国水兵死亡,极大的冲击了韩国民众的神经,民众也强烈要求政府尽快查清事件真相,至少在韩国国内引起群情激愤,而相对于这种大动静,嫌疑最大的北朝鲜方面则一直没有反应,即使作为亚洲大国的中国,也保持着低调,仅仅在过了很多天后表态“这是一件不幸的事件”云云,而金正日密访中国正值韩美联合调查天安舰爆炸沉没事件的关键时刻,加上之前韩国总统李明博与中国首脑的会晤,中国的作用更加被韩国政府和民众关注,也让全世界注目和期待,甚至在李明博30日访问中国之前,韩国媒体上突然出现大量要求中国“主持公道”的声音。该国《朝鲜日报》报道称:“大韩民国5000万公民对30日的韩中峰会拭目以待”,其结果可能影响“今后100年的韩中关系”。似乎将中国一下子推进了这一突发事件的漩涡和矛盾中心,中国也似乎一时变得骑虎难下。

然而与韩美的高调及世界媒体的炒作相比,中国与朝鲜始终继续保持着低调,也就在今天,据台湾“中央社”援引韩国媒体15日报道,韩美两国政府对于“天安舰爆炸沉没事件”作出结论,认定是遭朝鲜鱼雷攻击所致。美国将它视为“对(美国)同盟国的攻击”。南韩《东亚日报》今天在头版头条以“美国将天安舰事件视为是对同盟国的攻击:已将之判断为朝鲜所为,正考虑送呈联合国安理会,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可能于25日访问韩国”为标题,报道了美国当局的立场。韩国当局计划在国防部于20日公布“天安舰沉没事件”的调查结果后,由韩国总统李明博在本月下旬以对国民谈话的形式表明立场。显而易见,既然韩美已经将惹祸目标公开化,那中国又能采取什么态度与作为呢?世人的目光必然聚焦到两点,一是美国的后续反应措施,二是中国的态度。

(资料图:韩国方面描述天安舰沉没示意图)

其实韩美联合调查最后归罪于朝鲜的攻击,这一点也不令人意外,本来朝鲜既有动机也有机会,一直就是天安舰爆炸沉没事件最大的嫌疑,但基于韩国与美国的政治考虑,即使不是朝鲜干的,最终调查的目标也只能指向朝鲜,不可能有其它第二种选项,而事件发生后,韩国骨子里认定是朝鲜干的,但将解决问题的目光却瞄向中国,韩国《首尔新闻》28日说,中国掌握着解决此次事件的决定性钥匙,因为中国是唯一能对朝鲜施加直接影响的国家。“凑巧”的是几天后,金正日就密访了中国,谁也不知道双方到底谈到了什么,但可以肯定除了中国关心的六方会谈问题外,敏感的天安舰事件一定是话题之一。

我为什么说“天安舰爆炸沉没事件”的杀手是不是朝鲜最终调查结论都只能是朝鲜,其实这是有道理的,首先,韩国自诩超级强国很多年,所以当这样一个强国连自己的作战舰艇神秘沉没都没办法解释的话会很丢人。对于韩国这样一个国家来说,面子问题是最重要。找不到事故原因,或者说不愿意承认一些自己的原因,那么一个显而易见的替罪羊——朝鲜是合适的。因为中国是朝鲜事实上的保护国和国际责任承担国。可以这样形容,中国是朝鲜的监护人。朝鲜惹了事,中国要出来赔礼道歉和负责。所以,韩国要向中国施压,这摆明就是说朝鲜做的这事。中国必须给个说法。把问题甩给中国,李明博政府就可以摆脱民愤。从容的和人民站在一起,同仇敌忾的拷问中国。只能说小国在政治上也就这一点小手段。其次,我们知道,被中国人讥讽为棒子的韩国人以为自己发达了,财大气粗,居然经常表现出对中国不屑一顾,其实说实话,韩国瞧不起中国是因为他们作为被大国玩弄的小国一种极端的民族自卑心理,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心理,这从韩人自豪的认为亚洲尤其是中国的文化都是起源于韩国可见一斑。因为一个总是被别人统治的民族(至少曾长期是中国的属国,目前也在美国阴影之下),当它认为它凌驾于宗主国之上的时候,它就有了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这次韩国求助中国,就可以看出来现在的国际格局,有网友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牌桌上坐着很多出牌的人。但是在牌桌后面坐着三个出资人。这个游戏有规则也没有规则。当韩国这个出牌手被朝鲜这个出牌手阴了。而且朝鲜和其他出牌手并不理会韩国的抗议。韩国回头望老大美国,美国也隐在暗处不说话。那么韩国只好越级直接像朝鲜的老大—中国叫喊。让中国主持公道。它知道中国是三个出资人里最爱当和事佬的。

现在韩美突然高调宣布朝鲜是天安舰事件的罪魁祸首,美国并言之凿凿的要搞到联合国安理会去,并“将天安舰事件视为是对同盟国的攻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也将于24和25日在北京出席中美经济战略对话后,可望于25日访问韩国,对外宣示韩美两国固若金汤的同盟合作关系,似乎美国希望从天安舰事件中捞什么好处,并试图将中国从战略上置于一种不利的地步,一般看来,全世界都会关注,下一步该中国出牌了。

其实我倒觉得中国目前的不置可否或低调态度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我们抛开政治意识形态来看朝鲜问题,从国家利益和战略的高度来看,朝鲜就是中国的东亚战略缓冲,即是地缘的,也是历史的,中国与朝鲜历史上就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也必然要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不管这个民族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而朝鲜半岛上发生的事所涉及的大国博弈现实就是中国与美国的关系,表面上看,美国声称“将天安舰事件视为是对同盟国的攻击”,也就是说已经确定了朝鲜是罪魁,那就是朝鲜对同盟国开了战,不过我们不要以为美国是傻子,它真的会因此也用战争的手段报复朝鲜,因为美国更清楚一个事实,朝鲜停战协定是美国与中国为主的协议,它不可能冒着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的危险来处理天安舰事件,韩国更不敢,它没有战略空间,只不过用这一事件来试探中国干涉朝鲜半岛事务的决心和态度,如果中国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身份,站在美国操纵的联合国一边指责朝鲜,那中国就彻底失算了,并将失去在东亚问题上的主动权,也失去了中国与美国在国际事务上博弈的最重要的战略牌,而如果中国表现出偏袒朝鲜,继续在政治和经济上给予朝鲜支持,不管朝鲜这个政权如何不令人喜欢,但这绝对是中国唯一正确的选择。至于韩国人声称的其结果可能影响“今后100年的韩中关系”,更是无稽之谈,中韩双方关系的基础是经济和文化,不是政治,更不是意识形态,要说仇恨,60年前的朝鲜战争中国军队重点打击韩国军队并分割了朝鲜半岛足以让他们仇恨300年,事实是现在韩国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中国经济的增长了,中美也一样,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和国家利益才是国家间关系的基础。

很多人担心此次韩美公开宣称天安舰事件的调查结果并直指朝鲜所为会让中国处理起来骑虎难下,甚至猜测中国可能会教训或埋怨朝鲜胡作非为给中国惹事,但我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中国完全不必按照美国的逻辑随鸡起舞,也不必担心中国在国际上或者在与韩国、美国关系上受到长期损害,其实这次韩国天安舰爆炸沉没事件,充其量只是过去几十年来朝韩双方围绕所谓西海划界争端的继续,只不过这一次韩国吃了大亏,军舰沉没了,水兵也死了这么多人,当然引起了韩国国内民众的愤怒,韩国政府才是这一事件压力最大的方面,将矛盾引向朝鲜和中国当然是转移视线最现实的选择。而我们应该清楚,近十年来朝韩双方在西海划界的军事冲突和争端,大多数都是韩国占了便宜,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在陆地上的38度线基本按照实际军事控制线划定,但中国军队的实力并不能延伸到海上,造成所谓的西海划界争议,在西海朝韩有争议的海域,美韩联军单方面划定了西海北方分界线(简称NLL),认为此线以北属于朝鲜,以南则属于韩国。按照此线划法,附近的五个小岛(包括大青岛、小青岛、延坪岛等)都属于韩国。但朝鲜从来就没有承认过此线为南北海上分界线。因此,半个多世纪以来,NLL就成了南北方最敏感的军事前沿,擦枪走火之事时有发生。近十年来在这海域更是爆发了三次较大的交火,造成舰艇被击沉击伤、多人死伤的流血事件。

第一次,1999年6月15日延坪海战。韩国海军击沉了朝鲜1艘鱼雷艇,击伤4艘舰艇,朝方死亡20多人,遭到重创。

第二次,2002年6月29日延坪海战,正值举行韩日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此战韩国方面6名海军官兵阵亡,18名负伤。此次交火韩方吃了亏。

第三次就是去年底在大青岛附近的南北海军交战。交火只进行了短短的11分钟,结果朝方舰艇被击伤,人员1死3伤。而韩方没有任何伤亡损失。

回顾这三次海战,几乎都是交火中吃亏的一方事后谴责对方蓄意挑衅,开启战端,要求对方道歉,处罚责任人,并保证以后不再发生此类事件。而今年发生的韩国天安舰被炸沉没,也只是韩国击伤朝鲜军舰后几个月时间,朝鲜当然也报复性军事打击的权力,这完全是朝鲜与韩国双方的冲突,基本上与中国和美国关系不太大,中美双方之前的几次冲突也没有介入,只是要求双方克制或装模作样的表态。因为美国并不真正干预,以至于去年底冲突后,韩国的保守势力就那次交火说事,向政府强烈呼吁,提出韩国应与美国重新讨论2012年韩国收回战时军队指挥权问题。那么这一次韩国吃了大亏,即使下次再发生冲突,也还是韩国与朝鲜之间的事,何况李明博政府上台后,放弃卢武铉执政时期的“阳光政策”,朝韩关系实现了大逆转。韩国的媒体也经常批评卢武铉的对朝政策,特别是在西海划线问题上的软弱。在此背景下,韩国政府和民众将矛盾丢给中国来转移视线是不负责任的,也是卑鄙的伎俩,与他们习惯性的剽窃中国历史和文化别无二致。

所以就算这次韩美联合调查天安舰事件的祸首是朝鲜,还得由韩国政府自己来面对,如果面对不了、收不了场,李明博政府就下台,就这么简单;中国绝不能在联合国支持美国的动议,更不能为此来打压朝鲜(这与国人喜不喜欢朝鲜体制无关,只要它的存在符合中国利益),维持朝鲜半岛稳定以及围绕半岛核问题的六方会谈才是中国要做的,这或许才是中国维持东亚主导权的唯一战略选择

第二篇:将和文化与中国梦相结合

将和文化与中国梦相结合

【核心提示】实现中国梦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符合中国文化。无论从传统还是现实角度,将和文化与中国梦相结合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讯(记者邓之湄)为深入学习总书记对“中国梦”的有关论述精神,贯彻落实十八大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部署要求,5月18日,“和文化与中国梦”高峰论坛在京召开。论坛主要研讨以“和”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深刻内涵,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思想文化支撑。该论坛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人民政协报社、海南省三亚市政协共同主办。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杨振武、海南省政协主席于迅出席开幕式。周铁农发表开幕讲话,王伟光为论坛做开题演讲,杨振武和于迅分别致辞。

周铁农在讲话中表示,和文化与中国梦,融合了传统文化意蕴和时代发展精神,兼具重大理论价值和重要现实意义。和文化与和合精神在历史的演进中贯穿,在中国梦的内涵中得到新的升华与发展。中国梦凝聚了国家、民族和个体的期待,容纳了多元社会思潮和多样价值诉求,统合了国家发展目标与世界和人类进步的趋势。中国梦本身就是一个和合的梦。

在谈及理解和文化与中国梦的意义时,周铁农指出,第一,它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国情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以贤能、礼让、和睦、秩序超越对抗与斗争,一向是中国传统政治逻辑的灵魂。当代中国的政治格局和发展道路,也是最符合中国国情需要、最能光大和合文化精神的选择。第二,它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国际战略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认识。要超越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思维方式,超越大国崛起的既有路径,以和合精神共同应对挑战,共赢发展。第三,它有助于加深对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构想,彰显了和合精神及对人与自然间更加理想、融洽关系的追求。

王伟光在开题演讲中表示,实现中国梦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符合中国文化。无论从传统还是现实角度,将和文化与中国梦相结合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和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文化讲包容,讲慈善,讲核心,讲主义,几千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为人处事。将实现世界、国家和民族的和谐发展作为自身奋斗目标,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其次,从中国多灾多难的近现代史而言,和文化是中华儿女从苦难中形成的宝贵经验。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民族自强后的一种燃醒。正因中国百年的切肤之痛,我们提出中国梦的实现一定要走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道路。再次,从中国当前现实出发,和文化是凝聚各方力量实现中国梦的思想源泉。为什么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能得到13亿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一致拥护?主要因为它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等变成人民听得懂的语言、摸得着的未来。在信息化时代,文化学者不能再用高深的语言说话,人民需要最通俗、朴实的语言来憧憬未来。此次论坛中一些文章,来自草根,既有新意又通俗,让和文化接了地气,体现了中国梦的“三个共享”精神。

来自国内多所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如何践行“五和”理念、开展文化慈善等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发布时间:2013-05-21 10:15:00

第三篇:911事件与中国战略机遇期

911事件与中国战略机遇期

[3193](2011-09-30)

2001年爆发的911恐怖袭击事件是美国自二战以来的最大伤痛,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尤其在美国的国家安全发展战略、全球军事战略和外交政策方面,都因911事件进行了重大的调整,整个世界的战略格局随之改变。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911事件对中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回顾911事件爆发后的这10年,是中美关系稳步推进的10年,是中国多边合作成效显著的10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10年。当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世界已经意识到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国是这世界上最大的赢家。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将21世纪的头20年看作为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基于对世界战略格局和各种世界矛盾深刻分析得出的判断,也必然会考虑到911事件对世界的深刻影响。911恐怖袭击事件在改变世界战略格局的同时,中国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度过了关键的10年发展期。911事件是惨痛的,没有人愿意这样的悲剧降临于人类,但911事件的发生客观上促使中美战略关系的转变,客观上有利于中国21世纪初战略机遇期的形成和进一步的延续。

一、911事件前的美国对华政策

2001年1月20日,随着美国新总统就职仪式的举行,共和党总统小布什的内政外交时代正式开始。在民主党总统克林顿时代,由于中美两国特别是中美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努力,提出致力于建立两国间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当然,这仅仅是美国对华政策总体框架中一个比较中听的词,但也是一个积极的目标,展现了两国政府对于推动双边关系的良好愿望。在冷战后的时代,美国政府经过多年摸索,到克林顿的第二个总统任期,已经形成“接触加防范”的对华政策总体框架,其基本内容是:在合作和摩擦中,影响和改变中国的内外政策,力图将中国融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防止中国对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形成挑战。克林顿政府与中国当然也有摩擦,但由于中美入关谈判的最终成功,中美两国经济的进一步交融,中美两国领导人频繁接触以及建立了相当不错的私人关系,中美之间的合作在多个领域有着良好的进展。如果再把时间推到苏联解体前的冷战时代,美国为与苏联争霸世界,需要中国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巨大利用价值,采取“联中制苏”政策,当时中美关系虽然热络但也是不成熟的。

小布什在上台前的竞选中谈对华政策时强调中国不是“战略伙伴”而是“战略竞争者”,预示着小布什上台后将会改变克林顿政府相对积极的对华政策,会走较为强硬的路线,会突出对华政策中防范和遏制的一面,预示着会有较多的摩擦发生。2001年4月1日,发生了中美撞机事件,以此为契机,小布什政府在中美关系的众多问题上先声

夺人、步步紧逼,导致中美关系大幅度倒退。911 事件之前,美国新政府的对华政策已基本成型。

(一)在中美两国战略关系上重新定位。小布什政府将克林顿政府确立的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重新定位为政治上的“战略性竞争对手”和经济上的“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将中美两国的战略关系分割为政治和经济两个不同层面处理。在政治上遏制中国,而在经济上要从中国的发展中获得好处。

(二)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军事威慑。在中美撞机事件尚未了结时,美国便恢复对中国的侦察飞行。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表示,美国要重新制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欧洲地区威慑苏联为主的防务政策,言外之意就是要把对中国的军事威慑作为美国防务政策的重心。美国增加了瞄准中国战略导弹的数量,调整加强了针对台湾的军事部署,积极筹划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军事训练和演习。美国不顾中俄等国的反对,执意发展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意在抑制和削弱中俄针对美国的核威慑力量。美国也加强了与中国周边相关国家的军事合作,对中国实行军事上的围堵,大有与中国进行军事对抗的势头。

(三)调整台海政策。2001年4月24日,美国公布了对台军售清单,总值40多亿美元,军售的性能和规模是空前的。小布什政府一改中美建交以来历届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模糊政策”,推出清晰的台海政策:如果中国主动使用武力统一台湾,美国会在军事上介入,协防台湾;如果台湾宣布独立从而引起中国使用武力,美国将不给台湾以支持。小布什更在相关场合宣称美国有义务保卫台湾,会竭尽所能协助台湾保卫自己。

(四)降低对华政策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阶位。美国新政府刻意弱化中国的大国地位,将中美关系置于与其盟国关系之后,有关官员甚至声称“中国并不是一个强国”。小布什政府表示将更加强调日本在美国亚太政策中的中心地位,不会犯克林顿政府为讨好中国而冷落朋友的错误。

总之,从小布什上台到911事件发生这一阶段,美国新政府正在有意识改变克林顿时期的对华政策,而中美撞机事件使得美国政府和民间的反华情绪迅速升温发酵,中美关系陷入深重的危机。

二、911事件促使美国对华政策重大调整

2001年9月11日上午,猝不及防的灾祸从天而降,恐怖分子掌控的其中3民航客机撞击了世贸大厦双子楼及五角大楼,还有1架撞击目标为国会大厦因乘客反抗未果,3千多人在事件中罹难。事件因媒体的迅速传播放大给全世界特别是美国人造成极其强烈的心理冲击。如此沉重的打击,美国朝野在悲痛中艰难承受并迅速作出反应,同时不得不面对凸现在眼前的无情现实:

首先,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祸害,恐怖分子是美国的主要敌人,发动反恐战争是美国最紧迫的任务;其次,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存在巨大漏洞,强大的海陆空军备和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防范不了恐怖分子的非对称攻击;再次,为了国家安全和重建国民的安全信心,美国必须倾全国之力防范类似的恐怖袭击,同时需要世界相关国家的大力合作;最后,在全力打击恐怖主义的同时,如何根除产生恐怖主义的土壤,应该作为美国国家安全的长期战略来考虑。

911事件发生后,中国领导人迅速作出反应。9月12日,江泽民主席与小布什通电话,表示中国强烈谴责发生在华盛顿和纽约的恐怖活动,表示愿意协助救援,愿意与美国及国际社会加强对话、开展合作,打击一切恐怖主义暴力活动。小布什感谢江泽民主席的慰问和哀悼,期待与江泽民主席及世界其他领导人一起,加强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中国领导人抓住美国因911 事件重新审视评估其全球战略的机会,采取一系列行动,配合和促成小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积极转变。在此后的几天内,中美两国领导人数次通话,表达双方的合作诚意,小布什表示将如期参加10月在上海举行的APEC会议,透露出美国将重视改善与中国的关系。9月21日,中国外长访美,就中美两国合作打击恐怖主义具体交换意见。美国官员称:“在反恐怖主义战争中,中国可以证明是一个有益的朋友。”9月25日,中国情报和执法专家组团赴美,与美国情报机构和执法人员进行磋商、交换资讯。此前,中国已采取措施,切断恐怖分子与中国所属银行的关系,以实际行动配合美国的反恐作战。至此,在911事件的背景下,小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中美两国在关系跌入谷底后都在采取措施进行修补和重新定位。从政治层面上看,由于美国倾全力打击恐怖主义,不仅需要其盟国的支持,也需要中国的支持和配合,美国必须把与中国在一些问题上的分歧放在次要位置,必须防止中美关系的紧张恶化。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活动是中国的既定政策,中美两国在反恐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中国在联合国给以予美国政治和外交支持,利用影响力说服巴基斯坦同美国合作,在新疆采取军事措施策应阿富汗战争。中美逐步建立了反恐合作机制,在成立反恐合作小组、情报交流、反恐磋商、限制恐怖活动资金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中美的反恐合作不仅在国家安全方面取得成效,也加强了两国之间政策层面的对话和磋商,促进了政治上的互动、互信。

从经济层面看,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美两国经贸关系日见紧密,两国贸易量逐年增加,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在美国经济增长乏力,世界经济特别是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艰难复苏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愈来愈大,世界需要中美之间的经济合作。同时,中国也清醒地认识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各国间只有在经济上紧密合作才能有效化解危机取得发展。从军事层面上看,美国在本世纪初同时陷入两场战争。就伊拉克战争而言,一方面让世界见识了美国令人吃惊的发动现代战争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战争之后的善后是一个甩不掉的巨大包袱。除了美国人特别在意的伤亡人数外,巨额的战争费用也让美国难

以承受。同样,以反恐名义发动的阿富汗战争打了很长时间,虽然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建立了民选政府,但肃清塔利班残余势力非常艰难,阿富汗战争的总体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两场战争使美国常备军事力量的使用达到极限,美国无意在军事上挑衅中国,惹出进一步的麻烦。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了军备建设,但中国的军事战略是防御性的,中国在不触及国家核心利益时,无意同美国进行军事对抗。

911事件促使美国对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个调整是有阶段性的。从“战略对手”到“利益攸关者”到“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三个阶段的调整时段正好是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

三、中美关系改善与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初步形成战略机遇期指对全局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一段时期,一个国家战略机遇期的形成有其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外交关系之一,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心,是中国战略机遇期形成的外部条件中的关键因素。911事件促使小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重大调整,并且对后来的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产生影响,尽管两国间仍有一些摩擦,但中美关系总的趋势是不断改善,这为中国争取国家发展的良好外部条件打下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益攸关方”的提出。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并不必然是美国的“敌人”或者所谓的“战略性竞争对手”。中国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世界,也有利于美国。中美关系的演变和发展不仅决定东亚的和平稳定,也决定了世界的和平稳定,中美两国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911 事件后,美国朝野上述的观点占了上风。2005年9月21日,小布什政府重臣,美国副国务卿罗伯特.佐利克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演讲中指出:“我们需要促使中国成为这个体系中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国际体系帮助中国获得成功,中国也有责任加强这个体系。”“作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中国应该认识到国际体系维系着他们的和平繁荣,因此努力维护这个体系。在对外政策方面,中国面临很多机会,能够成为负责任的一员。”作为一个标志,佐利克的演讲被看作为美国对中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和急剧上升的国际影响力的承认。中美两国在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制止扩散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国际恐怖主义斗争等方面进行合作,中国充分体现了在国际事务中维护世界秩序的大国风范和作用,有效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二)中美经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关系。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相当大的部分仍然依赖于出口,中国的出口导向和美国的过度消费形成一种特殊的“经济联姻”,覆盖了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GDP,这种联姻主导了世界经济秩序。一方面,中国向美国及世界提供了大量价廉物美的产品,同时在国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令人吃惊的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美国国民已经习惯于使用中国产品来降低消费成本,提高生活质量,美国在中国的投资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尽管美国

在人民币汇率、贸易逆差上对中国屡屡施加压力,但中美经济关系总体上稳定发展,也带动了中国与世界其他重要经济体的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愿望。

(三)在台湾问题上扩大共识。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中最主要、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晴雨表。克林顿政府曾经提出“三不”政策,被看作美国对台政策的重要转变,受到中国政府的欢迎;小布什上台后一度在台湾问题上向中国叫板,让中国政府绷紧了神经。911事件发生后,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小布什政府的对台政策也随着改变。2006年5月,佐利克公开表示:美国必须慎重处理有关问题,美国不能助长台独倾向,因为台湾独立就意味着战争。随后,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杨苏棣也公开表示“我们的政策一直都是反对台湾独立”。显然,美国政府的明确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台独行为,使陈水扁的玩火动作有所收敛。随后,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大陆与台湾关系得到实质性的改善,美国政府对此表明了欢迎和赞赏的态度。2011年的《中美联合声明》中,美方赞扬海峡两岸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欢迎两岸间新的沟通渠道。美方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期待两岸加强经济、政治及其他领域的对话与互动,建立更加稳定的关系。当然,美国对台政策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示好是为了稳定中美关系的大局,是为了不让台湾问题搅乱中美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的合作,也是为了保护美国的核心利益。而对中国来说,美国不在台湾问题上横生枝节,有利于台海局势的稳定发展,有利于中国抓住机遇集中精力谋发展。

(四)中美关系的最新定位。2011年初,胡锦涛主席应奥巴马总统邀请访美,中美与2011年1月19日发布《中美联合声明》,提出“中美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是中美双方对中美关系的最新定位;“美方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这是美国对中国地位和身份的确认。2011年的《中美联合声明》是前10年中美关系积极发展的成果,也为21 世纪第二个10年的中美关系确定了基调。

由于中美两国关系的积极进展,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及国家集团的外交关系基本上朝积极方向发展,在新世纪第一个10年争取到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间多领域的合作,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大国作用,牢固树立中国的大国地位,中国在众多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中国经济以平均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GDP从2000年的9万亿人民币增加到2010年的近40万亿人民币,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引擎;中国成功举办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完美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现代中国的和平、友谊、进取精神,中国邀请到了包括美国总统在内的诸多世界政要参加盛会,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也让中国进一步敞开开放的大门;中国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不断加深与世界的融合,中国在世界各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强。21 世纪的头10年,难得的机遇已被中国抓住,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已初步形成。

结束语:回顾中国在21 世纪头10年的快速发展,我们不得不庆幸中国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这是中国发展必备的外部条件。中美关系对中国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至关重要,中国有与美国建立良好关系的动机和强烈的愿望,但决定中美关系走向的主动权并不完全掌握在中方,而在911事件发生前,中美关系已经恶化并且难以把握其后来的走向。如前文所说,没有人愿意看到惨痛的911事件的发生,但911事件确实在改变世界战略格局的同时改善了至关重要的中美关系,改变了小布什政府已经开始实施的以遏制为主的对华政策,使中美两个大国中诸多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防止了中美在政治、经济甚至军事领域可能发生的冲突。中国抓住机遇,在这关键的10年里,拓展了国际空间,大大增强了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迈上新的台阶。911事件是无人料到的突发事件,它与促进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初步形成虽然是一种巧合,但两者间的紧密联系又是无可替代的。

安徽巢湖 孙启放

《联合早报网》

第四篇:中国能源安全与应对策略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问题,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是有效利用、长时间延续我国和平发展战略机遇期的重大课题。面对来自多个方向、日益严峻的能源安全新挑战,必须着眼于今后十几年几十年内外环境的可能变化,以前瞻性战略思维谋划新的应对举措。

(一)构建新时期应对新挑战的能源安全指标体系

我国新时期能源安全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适应应对新挑战的战略需要。既要考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国际能源环境的可能变化。这一指标体系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能源安全体系。根据国内权威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该体系应当包括高效合理的能源利用体系、安全稳定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及时灵活的能源预警与应急响应体系、复合多元的世界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协同保障体系。核心目标应是,全面提升持续稳定的能源供应能力、合理需求调控能力、风险规避与应对能力、国际能源市场影响能力。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与能源外交战略,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健全能源安全保障机制;推动能源生产方式的变革,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行能源消费总量与强度的“双控制”;加强国际能源合作,打造符合现代化、国际化要求的能源发展与能源外交人才队伍。

(二)将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纳入破解美国战略围堵总体战略谋划中

我国能源资源供给与运输、国内资源开发与国际能源合作、绿色能源发展与能效技术研发等领域的战略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应对美国战略围堵的需要,放到破解美国战略围堵的总体战略中去谋划。既要努力推进对美能源合作特别是能源技术合作,又要为维护我平等利用世界能源资源的权利、世界贸易规则赋予的权利展开必要的斗争。在维护我国海洋能源资源权益问题上,尤其应当充分考虑美国因素。我国布局周边能源运输战略通道,必须考虑到海上运输受制于美国的危险性,加快周边陆上油气运输走廊的建设,增强海上油气运输的政治和军事保障能力。考虑到美国在世界能源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有必要大力发展与能源资源国的能源金融关系,推进本币结算和货币互换,防范美国可能制造的能源金融风险。针对美等西方国家散布的“中国能源威胁论”,必须理直气壮地向世界讲明:中国拥有平等利用世界能源资源的权利;中国能源消耗是种生存消耗、发展消耗,并且正在努力控制其过快增长;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参与世界能源资源开发,是对国际能源市场的重要“增量贡献”。此外,还要通过能源外交运筹,发展“紧密朋友圈”,强化新兴大国的能源安全协作,共同抵御霸权国家对新兴国家能源利益的损害。

(三)在推动全球能源治理、构建新型国际能源秩序中有更大作为

着眼于“全球能源安全不可分割”的现实,倡导“全球能源共同安全”理念,树立“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立足于既是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的特殊国情,在全球能源治理中发挥大国引领作用。在各类能源国际组织及不同能源地位的国家之间纵横捭阖,强化我国的国际能源地位。重点在G20框架下推动多边能源合作机制建设,同时扩大与欧佩克、国际能源署等国际能源政治中心的合作。强化主要新兴大国的团结,推动建立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平衡,为新兴国家争取更大的能源发展和能源安全空间。金砖国家在能源领域加强合作利于新型全球能源合作机制的建立、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重组及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有必要予以积极推动,下大力打造“能源金砖”。⑥ 应将构建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能源秩序作为营造良好国际能源环境的努力重点。新型国际能源秩序应以“稳定、共赢、合理、和谐”作为基本诉求,其中又应以“稳定、共赢”作为当前最具关键性的着力方向。推动建立有资源国、消费国、过境国共同组成的新型多边能源合作机制,推动资源国与消费国建立价格协调、利益平衡机制。强化“综合能源安全观”,推动能源领域上中下游全链条各环节、各领域的互利共赢合作。制止新干涉主义的肆虐,维护世界主要能源资源产地的稳定。推动世界主要经济体共同加强能源金融监管,减少国际油气市场的波动。抑制资源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泛滥,促进国际能源体系的开放性发展。

(四)将能源外交重点更多地转向周边地区

考虑到环里海国家、俄罗斯能源资源储量丰富,扩大能源资源开发合作是其发展战略的重要取向,也是我国运筹周边外交、打造“睦邻友好带”、“战略稳定

带”和“经济合作带”的需要,为了避免中东海湾局势长时间动荡、非常事态下美国干扰我海上能源运输对我国能源安全造成冲击,有必要将我国国际能源合作战略布局的重点更多地转向中亚国家、俄罗斯及周边其他友好国家,着力打造新时代的“能源丝绸之路”。要大力推动上合组织统一能源空间的建设,构建应对大国能源博弈的战略依托。还可考虑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战略伙伴建立能源风险与金融风险战略协作机制,将对方的资源优势与我国的金融优势相互结合,实现对方因国际油价大幅下跌而引发的财政风险与我国因遭遇强力围堵而导致的油气供给风险之间的相互对冲。通往南亚和经过南亚通往印度洋的南方“能源丝绸之路”,对于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尽快打通。⑦与此同时必须认识到,我国对中东海湾国家的石油依赖短时间里难以实质性减少,因而必须在强化周边能源合作的同时,并行不悖地发展与沙特等主要产油国的能源伙伴关系,构建更加广泛的国际能源供给网络。

(五)将经略海洋作为能源发展战略与能源安全战略新的进取方向

能否成为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是中国崛起为世界强国的一大关键。海洋油气开发是进军海洋的重中之重,加强海洋能源资源开发,既可增强国家的能源安全,又可宣示我国的海洋主权,既是能源经济活动,也是国际政治活动,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我国是海洋资源开发的后到者、落后者,必须迎头赶上。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海洋疆土疏于管理、海洋资源开发迟慢的被动局面。为了加快海洋油气开发,必须努力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及维护海洋主权和海洋资源的意识,实现国家地缘战略定位由“陆上大国”向“陆海大国”的转变;必须制定符合进军海洋需要的国家海洋战略,推出激励海洋能源资源开发的政策法规,构建灵活高效的海洋能源资源管理体制与机制,提高主要能源企业的深海油气开发能力,做好防范各种海上油气开发风险的准备。国有大型油气公司率先在争议海域进行油气开发义不容辞,可考虑以主要国有大型油气公司为主,吸纳有实力的地方国有公司和民营公司参与,共同打造几支海洋能源开发“航母战斗群”,逐步确立我国海洋能源资源开发的世界强国地位。我国海军发展滞后,维护海洋主权、保障海上经济活动的能力严重不足,必须大力加强现代化海军建设,在重点强化近海作战能力建设的基础上,争取尽快建成几支兼具近海和远海作战能力的航母战斗群,实现由近海海军向深蓝海军的跨越式发展。

(六)从经济结构、增长方式、技术创新等方面着力,争取在绿色发展中走在世界的前列,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变重GDP为重GNP和附加值,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重化工业比重过大的现状,切实解决能源消耗增长过快、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问题。同时应当认识到,今后相当长时间里,我国以常规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可能根本性改变,因而必须在提高能效技术、降低能源强度方面尽快取得突破,从而“倒逼”能源消耗下降,将石油对外依存度控制在一个合理限度内。清洁发展的时代潮流必然引发国际能源规则、体系和制度新的调整,未来国际能源领域的斗争与合作,相当大程度上将围绕新能源的技术标准、贸易规则及其管理制度展开。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在低碳发展、清洁发展、绿色发展方面,应当发挥世界引领作用。为此,既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更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在技术创新领域,有必要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制造“两弹一星”的精神,争取关键技术研发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同时要努力调动民营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为其释放创新潜力创造条件。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是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强化全民族的生态文明意识,制定低碳生活规范,推动绿色革命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广泛展开。

风蚀蘑菇: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露出地表的岩石水平节理、层理很发达,易被风蚀成奇特的外形。特别是一块孤立突起的岩石如果下部岩性较软,经长期侵蚀,可能会形成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称为风蚀蘑菇.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塬是中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

黄土地层中反映古气候的标志概括起来有:古土壤、湖沼相沉积、河流相沉积、黄土的颜色变化、化学元素组分含量和孢粉组合等。

古土壤,它是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表,在当时的气候条件下,经过成壤作用形成的。因此古土壤的类型、成分结构等特征都带有形成时气候特征留在土壤中的痕迹,这些痕迹直接记录了当时气候冷暖干湿等变化。

湖相沉积,黄土中常常夹有湖相地层,这类地层主要出代早更新世早期和晚更新世的早期或晚期。这些湖沼相沉积物中碳质成分含量很高,富含生物碳及孢粉,其所含铁元素多为还原状态,氧化程度很低,这些特征表明上述湖沼相堆积是在湿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河流相沉积物,主要为粗砂、砾卵石等,一般属于早更新世中后期及中更新世早期。在晚更新世时,一些盆地和山前地带的黄土中夹有不同厚度的砂卵石层,这些粗岩相沉积物说明当时黄土堆积时,曾经有过较大的丰水期,因而河流发育,水文活动积极,反映了当时湿润的气候条件。

黄土形成于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因而有不同的外观颜色。综合黄土高原黄土剖面颜色在垂向上的变化,自下而上大体可以分为4个主要颜色段:第一段,浅红黄色段;第二段,棕黄色段;第三段,灰黄色段;第四段,褐黄色段。黄土颜色自下而上由红黄—棕黄—灰黄—褐黄的变化。

黄土中化学元素组分的迁移是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所谓元素的迁移,是指土壤中的化学元素的转移和再分配,使化学元素重新分散或集中的迁移。在不同的物理化学环境中,迁移的方式、强度和结果都不相同。

元素迁移除。元素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元素的组合及其结构等内因外,还有外界的物理化学环境,如温度、压力、氧化还原环境等外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定黄土史时期迁移最重要的外界因素,通过测定黄土层中元素迁移量的大小、形式及其组合关系等,反演其迁移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气候条件,以达到了解古气候环境波动的目的。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孢子和花粉分别是这两类植物的繁殖器官。孢子和花粉当它们在植物的孢子囊和花药中成熟后,借助风、水或动物等动力的作用飞离植物母体,大部分落在土壤中,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孢子花粉也就变成了化石。孢粉学的任务之一就是用特定的方法把不同地层中的孢粉化石分离提取出来并鉴定其类型及组合,以此恢复古植被类型、群落,生长的古地理景观和古气候条件。[2]

第五篇:中国的腐败问题与反腐败策略

中国的腐败问题与反腐败策略

一、当前中国腐败问题的主要特点

1.个体腐败和群体腐败并存,群体腐败呈上升趋势

2.腐败犯罪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同时,一些领域的腐败行为公开化和制度化

3.腐败同时向高层发展和向社会蔓延,涉及层面不断扩大

4.腐败的社会认同度提高,腐败文化开始形成二、当前中国腐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体制转型期出现的体制缝隙和漏洞使贪污腐败者有机可乘

2.对腐败的惩罚力度不足以遏制腐败的蔓延

3.部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削弱

三、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的体系机制

1、.加强制度建设,消除产生腐败的体制缝隙和漏洞

制度是关于个人或者组织的行为规范、规则和惯例的总和,它规定和塑造着个人或者组织的行为。制度作为规范、规则和惯例的总和,是社会秩序的主要构成因素,有利于人或者组织获取一种共识信念,从而使得人或者组织的行为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期性。邓小平非常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他认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可以说,合法性政权和良好的制度安排所导致的有效的政府能力和经济绩效即制度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持久强大的根本保证。因此,制度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对于体制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更是如此。当前中国正处于体制转轨阶段,许多体制存在缝隙和漏洞,为腐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与条件。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需要,主动深入到腐败易发多发的领域和部门,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消除可能产生腐败的体制缝隙和漏洞。要尽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制度基础;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筑牢反腐倡廉的政治基础;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夯实反腐败的法治基础。同时,要加强反腐倡廉方面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保证作用。要完善反腐倡廉相关法律和规范国家工作人员从政行为的制度,加快廉政立法进程,研究制定反腐败方面的专门法律,修订和完善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当前,推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制 1

度改革和创新,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有关制度,三是深化财政、投资和金融体制改革,四是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五是建立市场配置资源制度,规范和完善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制度。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严格贯彻执行各项制度,要充分认识到,贯彻执行制度才是制度建设的关键方面。

2.、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筑牢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防线

当前,领导干部面临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可能受到的诱惑越来越多。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道德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些原有的道德规范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些领域和地区是非、美丑、善恶界限不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蔓延,各种价值观念都开始在社会上占据一定的市场,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化倾向越来越强。不少领导干部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也缺乏廉洁自律和风险防范意识。在这种局面下,必须加强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育,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促进他们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廉洁从政意识,增强法治观念,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蚀,切实做到秉公用权、廉洁从政、抵御风险、拒腐防变。

反腐倡廉教育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的基础性环节,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以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主题,以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目标,进行理想信念和从政道德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党纪国法教育。要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等各个方面,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督促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反对和防止腐化堕落,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牢记“两个务必”,自觉经受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17] 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就是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增强预防腐败工作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一手段可以提高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主动参与监督和积极化解廉政风险的意识,促进决策民主、程序公开和运行规范。同时,也要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遏制腐败文化的传播,弘扬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

3、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监督是关键。做好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是促进领导干部正确使用权力,不犯或少犯错误的重要保证,是有效防止腐败的重要手段。当前,要不断完善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确保国家机关立法权、司法

权与行政权行使的相对独立与高效运行。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是国家职能实现的具体体现,分属国家三种彼此相对独立的职能机构。权力行使的相对独立性要求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具有相对的独立地位,在各种权力行使过程中不被其他权力所左右和控制。国家权力的高效运行要求配置或设定权力要以科学化和实效性为原则,以保证各种权力独立行使时能最大值地发生正向作用。在确保国家机关立法权、司法权与行政权行使相对独立的同时,要建立健全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从而防止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

当前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建设要突出四个重点:第一,加强党内监督。党内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都要加强,要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第二,加强人大监督。要合理界定党委、人大常委会和政府的职能,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明确人大和政府的职权界线,完善人大监督政府的法律、制度和程序。第三,加强法律监督。从中国法律的有关规定看,法律监督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通过对职务犯罪的立案侦查督促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法定职责时严格依法办理;二是通过追诉犯罪的活动伸张法律正义,督促全体公民尊重和遵守法律;三是通过参与诉讼发现和纠正诉讼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维护法律适用的合法性;四是通过对确有错误的刑事、民事和行政判决、裁定的抗诉,维护司法公正。[18]第四,加强舆论监督。当前,舆论监督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并在推进改革、防止腐败和保护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加强新闻立法工作,推动舆论监督法治化,完善舆论监督外部环境的制度建设,特别是要注重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总之,要使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体制内监督与体制外监督紧密配合,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监督体系和网络,完善和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

4.加强对腐败的惩治力度,充分发挥惩治腐败的重要作用

惩治腐败,必须从严。惩治有力,才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威慑力。惩治无力,教育就缺乏说服力,制度就缺乏约束力,监督就缺乏威慑力。依法依纪查处腐败案件,是惩治腐败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2003年至2009年,各级人民检察院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案件24万多件。在惩治受贿犯罪的同时,中国完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加大惩治和预防行贿犯罪力度。2009年,对3194名行贿人依法追究了刑事责任。[20]当前,要严肃查处违反政治纪律的案件,严肃查处利用审批权、人事权、司法权违纪违法的案件,严肃查处贪污、受贿、行贿、挪用公款等违纪违法案件,严肃查处失职渎职、严重损害国家利益的案件,严肃查处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和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等案件,并严肃查处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案件,严重侵害群众

利益的案件,群体性事件和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腐败案件。

严格依法办案,提高执法水平。要健全查处案件的协调机制,加大查处案件的组织协调力度。要坚持法律和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纪违法行为,都必须依纪依法严肃处理。要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要加强纪检、审判、检察、公安、监察、审计等执纪执法机关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跨区域协作办案及追逃、追赃机制,完善相关程序,形成整体合力。要综合运用法律、纪律、经济处罚、组织处理、限制从业资格等方式和手段,增强办案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切实提高执纪执法水平。查办案件工作既有治标的功能,又有治本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查办案件在治本方面的建设性作用。

下载(原创)天安舰事件将如何收场与中国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原创)天安舰事件将如何收场与中国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十大事件与点评

    2011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十大事件与点评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8月1日消息,国内专业电子商务研究机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今日,正式发布了《2011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

    当前中国的腐败问题与反腐败策略.

    一、当前中国腐败问题的主要特点 1.个体腐败和群体腐败并存,群体腐败呈上升趋势 群体腐败是指整个单位,包括国家机关、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行使公共权力的部门和个......

    当前中国的腐败问题与反腐败策略

    当前中国的腐败问题与反腐败策略 熊光清:当前中国的腐败问题与反腐败策略 作者:熊光清 来源日期:2011-9-6 [关键词]腐败;反腐败;反腐败策略 [作者简介] 熊光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当前中国的腐败问题与反腐败策略

    [摘要] 腐败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最大的危险。当前中国出现了个体腐败和群体腐败并存,群体腐败上升的趋势;腐败犯罪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同时,一些领域的腐败行为公开化和制度化;腐败......

    当前中国的腐败问题与反腐败策略

    当前中国的腐败问题与反腐败策略 [摘要] 腐败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最大的危险。腐败向高层发展和向社会蔓延,涉及层面不断扩大;其主要原因有:体制转型期出现的体制缝隙和漏洞使贪......

    教育部:中国将加大研究生考核与淘汰力度

    教育部:中国将加大研究生考核与淘汰力度无论是研究生还是研究生导师甚至学位授予单位,今后面临的风险都大了。 教育部今天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一份文件:对研究生实行严格的中期......

    朝鲜半岛事件对中国的冲击与影响(五篇材料)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形式与政策课论文 朝鲜半岛事件对中国的冲击与影响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金氏家族对朝鲜的控制日益加强,朝鲜问题不断升级,特别是自金正恩执掌军权以来,朝......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的应对策略1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中国的前途命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国际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中国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