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育九养 班会教案之学习
三育九养养思之学习
一、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的效率是被动学习的五倍。主动学习是快乐的,被动学习是不快乐的,做到主动学习,就是做到快乐学习。
如何做到主动学习呢?
1、激发学习动机;
被动学习分为自我被动和他人被动,首先要争取把学习由他人被动转为自我被动。
2、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被动学习中通过小成就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
3、学乐精神。如果学习本身不能给你带来乐趣,那你就在学习过程中找乐子;
孔子说玩索而有得,强调学乐。
比如你可以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时把自己想象成马克思先生,他会怎样的面对数万群众去表达这个思想?你安照你的想象模拟一下。
比如你可以用周杰伦的歌唱风格来演绎一下让你感觉枯燥的文字,会很有意思;
4、如果你不善于找乐子,不是一个幽默的人,那你应该是个喜欢挑战困难的人。
那你就把每一次不愿意学但不得不学的学习当作对自己的一次挑战。挑战的过程和挑战成功后的乐趣也是一种学乐精神。
5、真正的主动学习来自兴趣;
不但有乐趣,更要有兴趣,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
你就要寻找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去学。这是主动学习的根本。
二、合作学习
“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合作学习不仅是有效的教学手段,而且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有人曾经作过调查统计,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十五是专业才能,而百分之八十五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合作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但如何让学生学会合作,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选好合作学习的切入点。
共同的任务与合理的分工是促进合作学习的基本条件,首先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明确个人所承担的责任都关系到小组能否高效地完成本组的任务。其次,是在相对独立的基础上互补互学,互帮互助。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可能遇到许多不懂的字、词、句等,可以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等,分析字词的意思,也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还可以小组内的各人收集不同资料、信息互相讨论理解。
教师在找到“如何”理解、分析的有效切入点后,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合作探索,不进行详细讲解,细致分析,让学生“敢于发言、善于发言、乐于发言”,各抒己见,认真探讨。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寻求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合理分工是合作的前提。
合理分工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恰当的分工,让学生参与于到共同的学习中来,每一个成员在合作中努力尽到自己的义务,完成自己的任务是总任务的一个方面。合理分工有一个过程,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目的、要求各不相同的分工。在小组内学生可以自己分工,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长处,“各展所长,克己所短。”实例证明:学生自己分工是合作学习的必然,分工协作是保证任务顺利完成的基础,更能促进任务高效、迅速的完成。
3、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
“听、说”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在分工的基础上,每一位成员除了在独立的基础上协作以外,还需要学会倾听和表达。这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教师也得知道学生言而有序、听之成理。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从中获取有益的东西。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互助和支持是有效合作的确关键。
合作学习不同于独立学习之处便在于互助与支持。如识字超前的同学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讲述中合作者之间互助可以解决语言障碍;朗读中互助可以使朗读更美。实例证明:来自同伴的支持与互助比来自老师的鼓励更加有效。所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之间的这种协作,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集体感与荣誉感。
5、矛盾与冲突是智慧的碰撞和交流
在合作学习中,学习发生矛盾和冲突是一种必然现象,因大家的不同感受、理解、认识、表达和交流而应运而生,当然事物总在矛盾中才能得到发展,正是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争辩,才能愈辩愈明。而且,在冲突过程中,每一个成员都会获得更新知识的机会,而超越自我,战胜自我、否定自我。冲突可以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克服自己思维的狭隘与不足,促使自己反思自己的观点,更有助于凝聚小组的合力,是成员认识到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学习他人,提高合作共事的能力。
总之,“水清则无鱼”。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一个新问题。有待于我们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实践,大胆试验,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创设一种更为有效、符合学生实际的合作方法,促进学生学会更多的合作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三、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使学生更富动态的、更有个性的去学习,绝不是表面文章和某种形式。
如何进行较好的探究学习呢?
1、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自开展探究学习一来,分组和分组学习是教师首先采取的重要措施。在分组上教师应该慎重。要多了解学生基础和个性特征,并作出合理的调配。组与组之间的实力,活动所能带动的动力和氛围,最好能做适当的均衡。且可以尝试动态分组,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重组,增强小组的活力。
在合理分组的基础上还要考虑明确的分工。分组探究首先应该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阅读、思考、知识的领悟这些首先应该是个性行为,在个性基础上得到一些共鸣。所以探究课要让每个学生切实在探究,不要落于形式或是一窝蜂。
2、开放性和导向性要有机结合。
探究课题的设置开放,是多方位的,既可以探究已经被他人发现的问题,也可以探究还没有被人发现的,只要探究的问题是大多学生目前还不知道的或不全知道的均可。而问题的提出既可以有老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
但也要注意方向性,这方面教师的引导尤为关键。探究的问题必须能体现语文性,应该是语文的,如语言、文学、文字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考虑问题的设计与学生实际的关系,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不妄自菲薄,但也不能揠苗助长。
3、成果检验和评价要及时。
成果检验是激励学生持续探究的动力。成果可以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面对各种形式的成果,教师的检验与评价要能及时而准确的跟上,不可拖拉。评价还要注意要中肯,现阶段我们大多提倡表扬反对批评。笔者认为对高中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是非观念,一味肯定表扬或是一味批评都不可取。而应该对批评和表扬都要强化。评价不可指鹿为马,更不可言不由衷。
第二篇:三育九养教案-----尊重
三育九养------尊重
高二年级11班
南建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学习和生活中,知道怎样尊重他人。
2、能力目标:培养尊重他人的品德,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尊重他人,自觉遵守道德规范。重点难点:掌握尊重他人的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三育九养”是我校的教育理论方法体系,而德育是教育之首,百善孝为先,尊重乃养善之先。我们学校是寄宿制学校,生活中处处存在尊重的话题:同学之间、老师之间、师生之间、每位同学和学校每位工作人员、和教室楼道保洁人员等。不尊重的现象到处可见,如:有时迟到学生迟到后不喊报告直接进门、有的学生随地乱扔瓜子皮、有的学生老师提问问题回答不积极、食堂中吃剩的馒头很多、同学们之间轻轻磕碰一下就大肆谩骂、大打出手等。出现这些情况就需要我们班主任去教育。
班主任工作应该说是千头万绪,现代社会形势下的学生,应如何去管理,的确值得大家思考,沿用过去的老办法,我们都已经体会到了,那是事倍功半。虽然有的班主任仍然是“很严”“很有威信”,但往往伴随的是班级很沉闷,学生的个性扭曲,人格不健全。因此,我认为: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切入点,是班主任自身修养、人格魅力的最基本体现。体现在更多、更细致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体现在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
思考:尊重他人应从哪些方面重视?
学生讨论:
1、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兴趣爱好、学习成绩。
作为人,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我们的传统教育历来把教师与“天地君亲”供奉在一起,学生必须尊敬老师,但老师对学生不用客气,只要觉得必要,“打、骂、罚没有什么不可以”。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奴性十足,缺乏主见,当面一套,背面一套。这样的学生,人格是不健全的。所以,尊重学生,首先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让学生信任老师,能在老师面前讲真话、讲实话,即使是犯了错误,他得到的也是告诫,是安慰、是指点。高中生应该是处于“多愁善感”的年龄阶段,他们有纯洁、丰富的情感:他们热爱自己的父母,与学友情同手足,甚至对异性也有着朦胧的好感,这些都是人的美好感情。老师应该尊重学生这些美好感情,不能以这些作为要挟,学生有问题,就叫他们的父母、同伴或是异性朋友批评、训斥等等。这其实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只有老师尊重了学生,学生才能学会像老师一样尊重人,才会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学生的隐私之一,我们不应过分地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根据,批评学生就用成绩来说明问题。其实,大家都知道,学习成绩的好坏只是学生全部能力的一个方面的体现,绝不是全部。尊重学生,我们也应也尊重学生的隐私。总之,一个人一旦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会加倍的自重自爱。这也就是达到了管理的目的。
2、要尊重就得充分信任学生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健康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石。学生的诚信是建立在教师的信任基础之上的,是教师经过精心培养而盛开的高贵的人格之花。其实,信任学生也能让学生自我约束。让学习欠刻苦的同学做学习委员,他会加倍的努力,让喜欢吵闹的同学管理寝室,他能以身作则,让行为习惯不好同学管理教室卫生,他也会变得谨慎小心,这都是信任的结果。学校政教处组织的值周活动,同学们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因为他觉得这不仅是责任,更是一份信任。同时,他们自己也会做得很好,因为只有自己做好了才能管理别人,所以这也是一种约束。
我从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中获得了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这也使我的班级管理工作顺利了很多,虽然也遇到过一些困难的挫折,但我会一如既往,用尊重和信任来感动学生、约束学生。
3、榜样激励,带动学生
作为班主任应该始终融于班级活动中,成为班集体的一员,而不能游离于学生之外。如果只有言教,无身教,再多的说理也是徒劳。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其一生,树好榜样,做好表率,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既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班级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现在的学生大多是90后,家庭独生子女,他们集体意识不强,劳动观念淡薄,每次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卫生劳动,无不怨声载道。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习惯,我每次都率先垂范,主动参与劳动工作的分工,带头打扫。要让学生不做劳动的旁观者,自己就不能把劳动“高高挂起”;要让学生态度认真,自己就应从脏活、累活、重活做起,这样才能激励学生,让他们心服口服;要学生愉快劳动,自己就不能流露半点劳累之苦,而要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让他们体验劳动的光荣和快乐。在自己的身教下,学校组织的卫生大扫除甚至其他集体活动,我班都能全员参与,取得较好的成绩。
4、改进方法,体谅学生
“学生问题比学生还多”是事实。作为班主任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如果班主任一直沿用老方法、老观念去对待,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入手,全面了解、综合分析、因材施教。比如,对有错误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有些班主任因为生气,通常会对其大声地呵斥、责骂,甚至通知学生家长来校。其实,遇到此类事情时,我们一定要冷静处理,弄清原因,切忌冒失、急躁。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中学 生的自尊心极为强烈而又极为脆弱,要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小心……”用含蓄、委婉的语言否定,制止学生犯错误,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班主任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语言要委婉忌刻薄,简单忌冗沓,文明忌粗俗。要注意选择谈话的方式、场合和时机,慢慢引导,不能急于求成,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5、解决困难,关心学生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由于经验不足或认知滞后等原因,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和疏导,容易引发心理障碍。班主任应责无旁贷地关心和爱护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为学生办事。每担任一届新学生的班主任,开学初,我总是通过观察、交谈、访问,全面、深入地了解了本班每位学生的情况。当了解到某学生性格内向、孤僻时,就及时地开导他,帮助他寻找问题根源,创造条件让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他的集体意识,使他获得愉悦感和自信心;当发现学生身体不适时,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我都能把学生及时送到医院,帮助挂号、买药,陪伴在其左右,安抚了学生身心的痛楚,振奋了学生战胜病痛的信心;当得知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在考试比赛中遇到挫折时,我就耐心、细致地帮助其重振信心。通过 “细心、耐心、爱心”的工作,我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温暖了学生的心灵,学生都能在班级里开心学习快乐成长。
6、评优公开,取信学生
公开评选各类先进是班级工作最有效的监督手段,也是消除学生各种疑虑,提高学生内在积极性,取信于学生的重要举措。一年一次的评优,是对学生在某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或综合素质的充分肯定,目的是使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我的做法是每次评优时,坚持把评优的标准、原则、项目、数字公布于众,严格程序,做到个人小结、申请,小组讨论评比,班委考核评定,班主任综合把关,杜绝不透明的暗箱操作。评优以每周的个人量化总分值为依据,内容涉及思想品德、日常规范、学习成绩、爱好特长、实绩成果等。这样的公开形式,项目齐全,内容完整,数据确凿,程序规范,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既发现了差距,又明确了方向,心悦诚服,班主任的可信度不断提高,从而使学生全心全意做好班级工作。
小结:尊重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班主任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尊重他们的人格,广泛采纳其意见,与学生交朋友,严于律己,争作表率,增强感召力与凝聚力,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把学生捏合成一个整体,使其向班风纯正、学风浓郁、凝聚力强、活动积极、成效显著的先进集体方向努力。
第三篇:三育九养实践总结报告
三育九养实践总结报告
三育九养实践总结报告
李金萍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实践,我已从内心接受了三育九养这一理念,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在最初培训时所了解到的在这种理念下的一些做法,总觉得在我们学生身上不能实现,但真的那么做了之后,发现是可行的,所以最初的怀疑已经没有了,只不过对于我们的学生,很多事情做起来不是那么容易,一个学期也过来了,我觉得我的工作完成的还可以。
关于班级管理方面共性的东西就不再多说了,我只就以下我认为具有我
们班特点的几个方面做以总结:
一、关于民主管理
班级的常务班委会都是民主选举产生的,关于值勤班委会我们班是这样执行的,值日班长由班里所有学生轮流担任,这与其他班没有差异,但在小组管理上,并不是让每位组员轮流担任组长,我们班的每个小组的每位成员在组内都有具体分工,比如,有人专门负责本组卫生,有人专门负责纪律,组员的分工甚至细化到专人收本组作业,摆放本组桌椅,查穿校服的情况等等,按照分工的不同,把每组负责同项工作的人员组成一个小的部门(类似于学生会组织),比如我们班的六个小组中负责卫生的六名学生组成卫生部,负责纪律的学生组成纪检部,还有像督检部(查校服,出操人数)学习部(收做业,测试卷),还有组织部(组织本组积极参与课堂、班会的讨论),宣传部(出板报),生活部(负责摆放本组桌椅,桌面整洁),然后由班级常务班委会的班干任这些部门 的部长,像卫生委员就任卫生部部长,其他部也是如此,如果哪一组在哪一方面明显好于其他组,就给本组每人都加分,负责这项工作的管理人员加双倍分,这样管理有其很有利的一面,专人负责专事,时间长了,他们会积累一定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每人每天都有事做,管理人员又可双倍加分,更能调动大家在管理方面的积极性,组与组之间又有了竞争,一举多得。班级实行的是分组管理,我想每个小组都能做到自我管理了,那整个班级自然而然也就好了。
二、关于成长规划课
我们班自从正式实行值日班长制度后,每个周六的第七课都会开一个周例会,直至期末前一周,一次都没有间断过,这个班会由一名常务班委主持,发言人是本周做值日班长的六名学生(要求都备有发言稿),学生在发言时多数都非常正式,内容是对每一天发生的大事小情进行总结,发表看自己的看法,或提倡或批判。有的学生说的特别好,大家会发自内心的给以掌声。然后大家讨论,把优点如何继续发扬,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主持人做最后总结,会后由这六人办一期周报,把班会中涉及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对学生有促进的东西体现到周报中,其他内容由学生自行决定,只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就可以。我觉得这种形式也可以让学生成长,因为我觉得开会的过程首先是个全体学生反思的过程,通过反思才能自省,对很多问题可以重新认识,再者就是要发言的学生在他做值日班长的那一天他一定会认真关注班里发生的小大事,并且会不断总结,对他而言在认识上也是一个提高,而且他的表现还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可,要两个月的时间所有学生都可以得到一次这样的锻炼,由于学生刚刚步入高中,很多习惯没有养成,并且老师和学生对三育九养理论的认识还不那么深,所以采取了这样的形式开展成长规划课,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先规范学生的习惯,这学期打算依然延用这种形式,但我会的就某个主题再开展几次较有针对性成长规划活动,两种形式结合我相信效果应该会更好些。
三、对学生的评价
开学初时,我学到了一种我觉得很不错的对学生量化考核的办法(学自任主任),通过对三育九养理论的学习,还有王主任的指导,又进一步完善了这种评价方法。每天学生的加减分都记载的非常清楚(主要以加分为主)主要依据的就是值日班长日志。基本上两周进行一次评比,然后公布评比结果,包括个人得分,小组得分,张贴在班级,对优胜个人和优胜小组提出表扬,在期末的时候做了最终的汇总,把这个得分按40%计,期末成绩按每人平均分的60%计,算出每个人及每个小组的综合测评分数,按这个得分按一定比例确定学生的等级,分优秀,良好,合格三等,高考前填学籍档案时可以这个为依据。在本学期开学前一天特意让学生返校,对上学期的优胜个人和优胜小组进行了奖
励,发了奖状,我觉得在开学第一天拿到这个奖状对孩子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对他们是应该是个很好的促进,没得到奖励的学生虽然会很失落,但对他们也会是一种激励,这样学生就能很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以上几个方面是融进了我自己的想法的,在开展这些工作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困难,好在有我们的专家组的指导,我们年级的两位主任,还有比较有经验的谭老师,我们接触的多一些,也经常一起探讨,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这表示感谢,我知道我的工作还有很多的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领导多多指教,给以宝贵意见,我一定会虚心接受,然后虚心学习,进一步完善我的班级管理工作。谢谢!
高一年级组
2014年2月28日
第四篇:三养一改主题班会教案
三养一改主题班会教案
班级:2014级幼师(6)班
时间:2014年9月19日 下午 第二节 授课教师:Xx
教学课题:三养一改(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改观精神面貌)
教学目的:
1、充分意识到好习惯对成长的重要作用,提高培养好习惯的自觉性。
2、让学生能辨识好习惯,发现并改正不良习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教学难点:讨论如何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并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教学方法:归纳、自评、讨论。教学过程:
1、主持人提出主题:养成良好的习惯,改变精神面貌。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举例说明良好习惯与成功之间的必然联系。
2、学生列举出自身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3、每个同学自己评价自己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良习惯,并说明理由。
4、讨论:如何克服不良习惯。有则改之,无则嘉勉。
5、树立榜样。请学习习惯好的同学谈谈他们的学习习惯,请讲卫生,爱 劳动的同学谈谈他们的卫生习惯,热爱运动的同学来谈谈他们的生活习惯。
6、总结
良好的卫生习惯:
1、早晚刷牙、洗脸,睡前洗脚。
2、饭前便后洗手。
3、勤洗头、勤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
4、不吃手指、不咬指甲,不玩脏东西。
5、自己洗衣服。
6、按时整理和打扫房间:起床叠被子,物品摆放整齐,及时打扫房间。
7、保护五官:不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看书时坐直,书本不离眼睛太近;不长时间看电视或玩电脑、玩手机;不乱挖耳朵、鼻孔。
8、不吃不卫生的食品,不吃无质量保证的食品,不乱吃山上的野果、蘑菇等。
良好的生活习惯:
1、按时睡觉和起床。
2、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每天至少运动一小时。
3、不偏食、挑食、暴饮暴食。吃东西时细嚼慢咽,不边吃边玩。多喝开水少喝饮料。
4、注意交通安全:过马路注意红绿灯,前后左右看清车辆;不在公路上打闹;不乘坐三轮车、摩托车、农用车。
5、注意防火:不玩火,不乱燃放烟花爆竹;冬季烤火注意安全,熏制腊肉有人照看;祭奠逝者移风易俗,不燃放烟花。
6、冬天生火取暖时预防燃气中毒,取暖的炉子要有排气管。门窗保持通风,睡觉时卧室不摆放炉子;使用液化气和沼气后及时关闭。
7、不随便在野外池塘、河流中游泳;不随便进入溶洞或沟谷中探险、玩耍。
8、防止雷击:雷雨天不在树下躲雨,不冒雨行走,不呆在山巅。
9、注意用电安全:不在高压线附近玩耍,不攀爬电力设施,不在电线上晾衣物;电器使用完毕,及时切断电源。
良好的学习习惯:
1、爱惜文具、书籍等各种学习用品,书籍、文具摆放整齐。
2、写字工整,仔细阅读。
3、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4、勤于思考,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
5、勤学、好问。
6、善于与同学交流。
7、全面发展不偏科。
8、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9、阅读课外书籍,丰富文化知识。
10、常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
7、提出目标:重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
8、班主任小结。
第五篇:“三育”教案
“三育”教案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心理健康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认识.而且为他们个性发展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
2.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很长的时期内,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追求主要局限在医学范畴,也就是耗费大量精力、财力、时间用于对心理疾病的治疗方面,而对于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却没有顾及。这种状况近年来开始出现改变,许多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专家越来越认识到,必须将注意的焦点转移,放到教会大多数社会成员如何预防心理障碍的产生、如何调适心理冲突等方面。也就是说,从以治疗为主转到预防为主,而预防的主要渠道便是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人们心理问题的产生。这种认识上的转变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标志着人类的心理健康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在我国,改革开放对于教育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领域,这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学校必须主动地适应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基础教育各阶段开展心理教育,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否则,学校交给社会的将是不合格的产品。
3、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精神的体现。我国进行了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体育与健康》新课标中明确提出:
(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2)正确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这些体现了我国新时期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形成、维护、促进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与国家教育的总目相一致,就是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和途径可以多种多样,但是,无论哪种途径,也无论在哪个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服从这一基本目标。形成----主要是指培养塑造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和保证;维护----主要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使他们避免和减少各种可能遭遇到的危险及心理健康的伤害和消极影响;促进----主要是指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特点,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健康教育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进行的。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是集体的或个别的心理辅导、心理支援,也可以是专门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活动,更多的应该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即寓心育于德育活动之中,于智育活动之中,于艺术教育、课外活动、体育活动和其他活动之中。
(一)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一个小学生,每天一般在校6个小时,其中4小时为上课时间,其余为自由活动和课间活动时间,所以对小学的德育、智育、体育、艺术教育、劳技教育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也必须与各育紧密结合,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完成。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既是智育的主渠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既教书又育人,育人先育心,因此心育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1)课堂教学过程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
①进行潜能开发和智力训练,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
小学低年级儿童认知水平尚有一定局限,例如:对大小、长短、高低等能够进行分化,但还不善用言语表达,而对类似祖国面积、长江长度等概念尚难于理解和认知;对昨天、前天、后天等时间、空间概念也缺少具体的理解。在注意力方面、稳定性只限于15--25分钟之间,只有到了小学高年级才能坚持到30分钟以上,而且注意的范围和其它品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从思维与想像力的发展水平上看,小学生善于形象具体的思维,并向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发展。分析综合能力正在迅速增强,但经常出现“卡壳”现象。在这种形势下,进行潜能开发和智力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提高学生们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
②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调控能力
小学低年级孩子尚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行为缺少自觉性,缺少独立性,对教师和父母有依赖性,这是自我意识水平低的表现。到了高年级,随着自我意识水平提高,独立性逐渐增强,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应了解这一心理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发展孩了的自我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③培养优良的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是各种教学必须完成的共同目标,而培养优良的件格、提高情商和进行意志品质训练等,过去教学大纲未做具体要求。教师应看到,提高情商、培养意志品质,是智力开发、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教师应把发展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做为课堂教学目标之一,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予以落实。
(2)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生活指导
少年儿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由于主客观原因,产生各种烦恼和困惑,经常受到心理挫折,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例如认知障碍、人际关系障碍、情感障碍,出现厌学问题、师生和同学之间团结问题等等。教师应观察了解学生,对每个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心理生活给予指导,应帮助孩子们度过一道道难关,帮助他们扫清各种心理障碍,保持健康的心态,既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又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了基础。
(3)通过课堂教学,养成少年儿童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交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互作用最集中的时间。教师行为最易于影响学生,同时教师也最易于观察学生,最易于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牛的个性心理品质、情感意志品质等等。例如,哪个学生活泼好动,哪个学生安静内向,哪个孩子意志薄弱,哪个孩子多愁善感等等,教师在课堂交互作用中,可一目了然,这就为培养孩子优良个性心理品质提供了前提。
2、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既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又有要求高、难度大的特点。教师首先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以此为载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既不能把文化课上成心理辅导课,也不能只顾文化课,忽视了心育内容,要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激发学习动机(2)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大门。认知兴趣是力求认识新事物、渴望获得新知、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一种求知欲。
培养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而且会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凶地而异。一般情况下,激发学习兴趣有以下几种方式方法:提出质疑、设问、鼓励求异思维、创设情境,开展游戏,挖掘教材内容等。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可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古人云:“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质疑、敢问、善问,引起好奇心和求知的兴趣。例如,在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做了这样的设计:
师:几天来,我一直有一个想不通的问题,你们说说,为什么各种车的车轮都是圆的,而不是其它形状,不是三角形的,不是正方形的?
生:(哄堂大笑)生:如果是正方形、三角形的就不能滚动呀。师:那么就做成椭圆的吧!
生:那样车子前进时就会忽高忽低,坐车的人受不了!
师:那为什么做成圆形轮子就不会忽高忽低了呢?生:开始议论纷纷。经过热烈而欢快的讨论得出结论:车轮上的每一点到车轴心的距离相等。圆的特征、圆的概念一下子形成了。是疑问引发了求知欲,是兴趣导航促使学生发现了规律,学到了知识,培养了思维能力。(3)培养自信心,实施成功激励 自信是成功的前提。
有一个跳高运动员,跳高成绩早已达到1.69米,在每次训练中一到1.70米必然失败,这一高度成了一个禁区,训练几个月都无所成就,几次参赛都因失去信心而败北。教练员正为此而忧虑烦恼之时,又迎来了一次重要赛事。经过几次试跳之后,教练员在保密情况下,让赛场工作人员把横杆放到了1·73米高度上,然后若无其事地告知运动员:“现在高度是1.69米。”运动员信以为真,轻松一跳,成功飞越。这时教练员激动不已,紧紧拥抱运动员并惊喜地相告:“你知道方才跳过的是多高吗?是1米73呀!”连运动员自己也不敢相信,是自信心使他跨过了心理障碍,也跨过了新高度。
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关键是教师要信任学生,放手让孩子们去做,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说声“我行”,“我能行”,“我必胜”,“我会成功”!
(4)进行潜能开发和智力训练
(5)学习毅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6)群体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集体活动,每个学生都必须遵守集体规范,受课堂纪律约束;同时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正是在这种有约束的人际交往实践中,学生受到了集体主义的薰陶。
(7)培养乐观、开朗活泼的性格
一个学生的情绪状态如何是他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精神状态良好的标志是生机勃勃、精力充沛、活泼乐观、积极向上、乐于交流、欢天喜地、无忧无虑、学习劲头十足、效率极高且不知疲倦。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并不失时机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着力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使他们逐步养成活泼、丌朗、乐观的优良个性心理品质。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还有许多,譬如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等等。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就足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健全的人格。
3、课堂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愉悦性原则
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教师只有满而春风地走进课堂,精神饱满、情绪高昂,才能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为营造一种良好、和谐、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要有一定的幽默感,可以使用诙谐、逗趣的语言,随时调节课堂气氛。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会产生压抑感,这时如果教师能讲一个小笑话,会使学生哄堂大笑,立即兴奋起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会变苦学为乐学,变老师让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2)激励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以激励的教育方式,诱导学生产生内驱力,从而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便会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自觉的发展。这正如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启示、激励、引导及创设一系列科学的教学程序和学习氛围,可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努力因素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互场,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句话都要投向学生一份爱,一份期望和鼓励,通过设立激励的目标,运用激励的语言,采用激励的方式,形成激励的氛围。教师要牢记课堂忌语,切记不要对学生讲“你是笨蛋”,“朽木不可雕也”,应杜绝使用讽刺、挖苦、讥笑、揭短、打击学生积极性之类的语言。
(3)差异性原则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受的教育也不同,个性品质、智力都存在差异,所以教学中不要搞一刀切,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为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次教学,对好、中、差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使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尤其是对后进生,要体谅与理解,生活上要给予更多的体贴,思想行为上给予更多的理解尊重,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使他们建立“我能行、不比别人差、我能学会”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和浓厚的求知兴趣和学习热情。
(4)支援性原则
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听不懂、啃不动等情况,这时就会产生认知心理障碍,表现苦闷和急躁,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绪低落,进而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此时教师要置身于学生的位置反思一下,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要伸出友谊之手,给予支援。用充满信任的目光唤起学生的信心与勇气,用激励的话语,例如“你再想一想,你很聪明,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学会”等语言提示,并适时启发点拨,使学生在一种倍受教师尊重信任的的情绪体验下学习。对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无论说的对与错,都不要挫伤其积极性,要让他们把话说完,并能体面地坐下,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5)预防性原则
学校实施心理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保证学生智力和个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为此,必须在教学中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防止学生不良心理状态出现,防止不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大量的、主要的是养成性教育,而改造性教育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补救措施。为防止学生不良个性心理品质、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教师应主动设计教育方向和教育方式方法,以养成学生健康心理品质为主,把工作做到前头。
教学中为防止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还必须贯彻量力性原则,把学生过重负担减下来。如教学内容应当难易适度,当学生经过积极努力,克服困难,取得学习上的胜利时,就会感到自己的智慧和毅力的力量,体验到一种刻苦努力后的喜悦,学习情绪和班级气氛就会为之大振。
另外,教师的教态、站姿、表情以及手势等体态语言对学生的影响也尤为重要。教师的站姿要挺拔自然,行走时协调有神,讲授中手势的配合干脆利落、文雅和谐,速度适宜,起落有节;讲课的语调应强弱适度、抑扬顿挫;与学生交流时目光表情应丰富多彩。安排学习时间不宜过长;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建优良的课堂环境,如适宜的温度、湿度、照明等,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学生疲劳的早期表现,及时组织休息,恢复他们的心理机能,以预防不良心理现象的发生。
(6)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也是教育学生的一种力量和教育手段。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受到学生的热爱和信任,并把教师做为模仿榜样。教师热爱学生,在课堂上应表现为对学生信任、尊重、关心、称赞和体贴,学生会感到温暖、有信心,欢乐和上进心十足;相反,一个经常受到教师训斥、冷漠、厌弃和批评的学生,则会产生被看不起、遗弃的感觉,产生自卑感、怨恨情绪、怯懦、孤僻、冷漠、暴躁等不良性格特征,在得不到及时纠正情况下,还会发展形成病态人格。热爱、尊重学生,并非一味的宠惯学生,放松要求,而是要做到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严师出高徒。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是必不可少的。长期放任自流,松松垮垮,会使学生养成任性、自私自利、不思进取、马马虎虎、无责任心等不良行为习惯,而严格要求则能促进学生形成自觉、自律、自尊、自重的性格,能培养负责精神,进取心和责任感;养成关心集体、尊重他人的好习惯。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偏爱、溺爱,严格也不是刻薄、苛求,而是爱严适度,爱严结合,这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