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严重心理问题的护理案例分析报告
严重心理问题的护理案例分析报告
一、患者基本情况介绍
来访者:李某,女,15岁,初二学生。初一因害怕去学校休学了半年,复学后又常跑回家,后来父母怎么劝就是不肯再去学校,因此父母陪同前来咨询。
患者在初一时,给一男生写过一张表示自己喜欢对方的字条,因为不敢当面交给那位男同学,便让另一位女同学帮自己传给对方,那位男生没有任何表示,自己开始没在意,后来觉得那位女同学已经将自己写字条的事告诉了别的同学,认为大家都知道了自己的秘密,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看不起自己,遂不肯再上学。父母见其无法坚持学习,便为她办了休学半年的手续。休学在家时,因怕别人说自己有病,就极少外出,在家多以睡觉、看电视打发时间。半年后转学到另一学校,但依然不敢与同学交往,害怕同学知道自己过去的事,又因为离家远了更想家,于是经常不去学校,后来就坚决不上学了。因为不去上学,父母对她特别失望,经常不回家,这使她很担忧。
平素身体状况一般,13岁时因不敢上学,到医院检查没有明确诊断,曾服用一些抗焦虑的药,效果不明显。未发现家族史,但其母亲性格也较为敏感,面子观念较强。体格检查无特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精神健康检查:年貌相符,衣着整洁,说话虽有些胆怯,但语言清晰,思维逻辑正常,未查及幻觉、妄想及其余感知觉障碍,表情不太自然,伴有紧张、焦虑,自知力完整。辅助检查: SAS为32分,SDS为40分,没有明显的抑郁和焦虑。
二、患者心理问题分析
1.心理咨询诊断:严重心理问题
主要依据:来访者为少女,她的问题是不愿上学,主要是社会心理因素所致。造成该心理问题的原因较为复杂,与其早期经历、青春期性的萌动与成熟及其家庭教养、父母及本人的个性特征均有关系。时间经历一年,从无法面对同学,不愿意上学,发展到为了不让他人说自己,尽量不外出。在这段时间里,平时对李某事事迁就的父母,既不能在心理上给予安慰和帮助,反而是因为望女成凤心切,多次逼其去学校学习,这使她在精神上又产生了新的痛苦,致使该问题持续时间较长。2.心理分析
李某心理问题的产生,除特定事件的刺激外,更有其人格及心理社会因素的原因。从来访者的陈述中得知她从小受父母宠爱,形成对父母的依赖,只要有困难都由父母出面解决,缺乏独立性和判断力。如在青春期发育阶段,少女的怀春心理使其渴望与异性交往,但被老师、家长反对后不敢违抗,家长、老师认为不正经、学习不好的女孩子才会与男生交往,这一观念影响着她,但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育使她在内心深处更渴望了解异性和两性之间的关系,于是只好从影视节目中得到补偿,又由于影视节目良莠不齐,学校和家庭都没有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进行健康的性教育,无法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受情爱镜头的刺激不能自持,养成了自慰的不良行为,而从父母对自己与异性交往的态度中她觉得这是不应该的,也因此而自责。这种不良的性经历,还使其产生了怕羞心理。
三、心理护理方法与技术 1.方法:
(1)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给予来访者积极的关注和共情,使其负性情绪得到渲泻。(2)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一是阐述心理障碍产生的个性、心理社会因素及文化因素,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引发来访者思考、发现其错误认知的非理发性,从而逐步领悟到引发疾病的内在因素。二是制订每日活动计划表,分散注意力,降低对自我的关注程度,树立自信心及愉快感。
(3)家庭干预治疗(咨询)。通过咨询者对来访者家庭中的成员定期进行接触与交谈,促进家庭做出某些适应性改变,从而减轻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许又新教授说:“家庭是整个生活的基础”,“家庭成员若相互供给感情上的支持,则能团结一致应付各种困难”。[1](4)家庭作业。每次面询后留给来访者的任务。如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 主动和人打招呼,逐渐扩大与外界的交往。2.护理技术:
初次面询,首先是建立信任的咨访关系。观察到李某情绪低落,觉得没人能理解自己,迫切希望有人能体谅她的苦恼,希望有人相信她的害怕是有根据的,并不是自己无端地想出来的。为此,主要是鼓励她将自己的烦恼说出来,倾听其陈述,她详细说了自己父母要逼着自己去读书,自己不愿去又怕父母伤心的矛盾心理。通过分析,使其压抑已久的负性情绪得到较好的渲泄。我表达了对她目前不敢去学校读书的理解,并引导她思索以下几个问题:自己害怕的究竞是什么?害怕的根源来自哪里? 其他同学被别人说过吗? 他们怎么处理? 让她将问题一一记录下来,下周来咨询时告诉我答案。同时布置作业,回去和父母好好谈一次,告诉他们自己希望父母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帮助自己。结束前李某表示终于有人能够理解她的痛苦了,对别人说了这么多的心理话,感到轻松了许多,表示愿意好好配合治疗。
其次,与李某父母会谈,进行家庭干预的第一步。请他们回忆在对女儿的教育过程中自己一直来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及对女儿成长的利和弊。当他们谈到女儿过去的听话和现在的不愿上学的巨大反差让他们无法接受,使他们心灰意冷,以至于看女儿呆在家里,就尽量晚些回家,希望用冷落她的办法促使她尽快回学校读书时,我让他们思考一下这样做后有什么效果? 他们说没有任何作用,但也没有别的办法。为了让他们理解女儿,我又让他们换位思考,即假如他们是李某,这时最需要的该是什么呢? 是冷淡还是关爱? 当他们有所领悟时,我们一起讨论了该如何关爱孩子的问题。爱孩子应该是无条件的,有条件的爱显得很功利,往往会伤害孩子。爱的方式也是个问题,如果对小孩过于溺爱,会造成小孩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使他们难以客观地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上,往往表现得过于敏感或难与人人相处。
初次咨询将重点放在家庭干预上,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的背后往往是家庭教育的问题,个体出现心理障碍,特别是孩子,仅仅纠正个人是不够的,改变一个家的不良互动模式,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在和家长会谈中做到不责备,提问不纠缠于过去,而是着眼于现在和未来,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会谈较为成功,李某的家长表示一定会配合咨询老师一起对女儿进行帮助。
一周后,李某第二次面询。述说心情好了许多,与父母讨论了他们的态度问题,父母答应以后下班后按时回家,也不再要求自己一定要去学校后,心理没有那么紧张了,白天可以看一段时间的书,也试着上过一次街,买过两回菜,但父母要求自己早上不能睡懒觉还没能做到,晚上还是很爱看电视,还特别担心:下周开始要去一位退休老师家补课进校门怎么对门卫说? 别的同学看见了怎么办?我建议过一会儿再讨论这一问题,先说说上次让其思考的问题。害怕的究竞是什么? 害怕的根源来自哪里? 她说她想了很久就是害怕别人说自己,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她认为害怕的根源可能是自己的性格,因为以前班上也有人跟男生玩而被别人说,可她们根本不管,照样跟男生玩,自己做不到。我肯定了她能认真思考自己的问题,并针对她和她同学对相似事件的不同态度和反应为切入点,说明一个人的看法和态度是如何影响到人的心情和行为的。并让她认识到:如果一个人在过分敏感的状态下可能会把事情放大,也就是说这时的感觉并不是真实的,与现实是有差距的。例如我提问:“你总说别人都在议论自己,实际上是不是听到了呢?”她回答只听到过一两个同学说过。接下来,与来访者交谈了其家庭及其成长经历。自述: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小学成绩好,听话,父母宠爱,凡事都不用自己动手,但家里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很严。后来因喜欢和男生玩,父母不让,常把我锁在家中,我很闷,变得不爱学习,天天看电视。后来的事在上次我都告诉你了,但还有件事我不好意思说,说了会很丑,你会不会看不起我?在我的鼓励下她终于将自己喜欢看爱情片,看到一些接吻的镜头就会忍不住手淫的事说了出来。这件事对她是个很大的压力,一是认为自己是个不正经的女孩子,这是她产生自卑心理和害怕他人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二是担心自己以前经常做,以后会影响结婚和生孩子。我从青春期发育谈到性生理和性心理健康,说明手淫只要不过度,对身体不会有太大影响,让她正确地看待,不要有思想负担。继续与其父母交流意见,嘱多鼓励少参与,对其进步要及时表扬,适当奖励,在出现反复时要相信她,不说懈气的话,培养她的自信心,激发她的自尊心和积极心态。
此次咨询,完成了来访者从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到关注自身的个性和心理障碍的过度,来访者将困扰自己已久的性心理问题倾诉了出来,这是这种错误的性观念是导致她自卑心理和害怕他人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青少年性机能的成熟导致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了对异性的好感、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种种条件或观念的限制,这种要求会受到压抑或指责,令他们在异性面前产生害羞感,极力掩饰对异性的好感和爱慕,使他们处于想见异性又怕见异性的矛盾之中。李某又因家庭环境影响,做事较不成熟,让同学传了字条后方知后悔,从没有独档一面的她采取了逃避。布置作业让其进一步认清自己,启发她将自己不敢上学、怕别人说与自身的个性缺陷、心理紊乱联系起来。同时继续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及家庭治疗,共同协助来访者降低对自我的关注程度,培养独立、自信的个性。
两周后,李某第三次面询。心情较为放松,脸上有些笑容。自述:自己在家中接待了一大帮来看望自己的同学,买了好些水果给他们吃,以前当别人吃自己的东西时会觉得不舒服,但因为之前和你通了电话,明白了礼尚往来的道理,同学关心自己,自己招待他们是应该的,那天大家玩得较开心。她还说:“现在才发现以前我一点都不会和别人交往,没有朋友也不能只怪别人,我太爱考虑自己了。现在能外出,也主动去表姐家玩或和同学出去玩,自己还开始到另一个学校老师家中去补课,但还是尽量避开人多的时候,只是有一两次因想睡懒觉没有去。”她还找到了自己不少优点,例如,绘画、书法都不错,英语和作文也学得比较好,会打羽毛球,乒乓球等。还说读了我那本书后也能控制自己,不再有那种自慰行为了。
从李某的陈述中,可能看到她明显的成长,她已基本找到了自己心理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了。她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但还缺乏信心和毅力,因为不去上学可以不用去面对许许多多的问题,这正是她不能迈出关键一步的原因所在。遂采取支持疗法,肯定了她在三次咨询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及认识上较大转变,并说明每个人都不是一开始就能战胜困难的,都是一点一点进步的,相信不久之后的新学期她一定能重新回到同学中去。同时,具体地和她谈了与亲人、同学、老师、陌生人交往的一般礼貌和人们在交往中的心理需要,让她在生活中去体验,同时让她体会这句话:不敢独自在外生活的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我已经是个大孩子了,我不怕自己在学校生活,逃避只能使自己越来越胆怯。让她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增强自信。
一个月后,来访者单独前来咨询室告诉我说自己现在准备去学校上课了,但因为上初三,暑假要补课,比原计划提前了,心理上还有些不安,但认为自己还是应该去。她自己评价自己经过两个多月的几次面谈和多次电话交流,觉得自己开始有了自信,认为自己如果努力,也可以读重点高中,甚至读大学。我及时给予了赞扬和支持,并嘱来访者在今后学习中遇到困难要及时咨询,以巩固成效。目前,李某和其母还常有电话联系,其母表示在孩子出现反复时一定会给予支持、鼓励。
四、护理的体会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产生往往与家庭教养方式和青春期性心理问题有一定关系。此案例中的来访者正是这两方面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的心理问题。表面上看是因一突发事件引起而害怕同学议论自己,从而不愿上学。其深层的原因一是因为家庭的溺爱,教育方式不当,导致来访者自我中心、脆弱、依赖、胆怯的个性特征,不善于与人交往,从而导致的闭锁心理;二是在青春期机能的成熟导致性意识苏醒之时,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需要被不了解孩子心理特点的父母所限制,在她做出了不同寻常的举动后及她早期有过的不良的性经历(自慰),从而产生了羞耻感、罪恶感,导致对与字条事件有关系的同学的害怕,以至于不肯上学来逃避矛盾,而这种逃避矛盾的方式又正是早期的家庭教养导致的。这是一种消极的防御,当然也是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但由于家人不明其由,一味逼其上学,使李某的心理紊乱长达一年之久未能得到消除。咨询开始,考虑到来访者蓄积已久的担忧无处宣泄,因此并没有过多地与其谈该不该上学等问题,以免引起患者的反感和失望。而是耐心倾听,任其宣泄,来访者感到遇到了能理解自己的人而愿意配合。以此奠定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在接下来的咨询中,没有将咨询者对她形成的印象和分析结果通过劝导、说教的方式强压给他,而是通过让其与父母亲沟通讨论、布置作业的形式引导其发现自身的个性缺陷和错误的性观念,并让其自己领悟到不上学实际上是为了逃避困难,从而找到心理紊乱产生的根源。并通过家庭干预,使其父母亲能较好配合,不再对她施加压力,从而缓解了她内心的紧张和担忧,完成了短期目标。
咨询的长期目标应是协助来访者改进人格缺陷,促进自我成长。岳晓东说:“心理咨询确信人皆可自我完善,而非人是不可逾越的。”因此在咨询中应促使其在充分认识自身个性缺陷的基础上,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不断改变其错误的认知观念,包括性观念,培养其自信,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她真正成长,在遇到新的困难时,不再逃避矛盾。当然,长期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咨访双方长期、共同的努力,在此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反复,咨询者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第二篇: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范文
一例“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方强劳教所心理矫治科金 萍
【摘要】:本文是一例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求助者因前女友举报其骚扰而入所,而后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情绪异常。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情况采用了合理情绪疗法,经过四个阶段的咨询,帮助求助者识别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同时,协助求助者对咨询效果进行巩固。使得求助者在情绪方面的问题基本解决,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关键词:严重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
一、【一般资料】
学员丁某某,男,1985年3月30日出生于江苏省赣榆县,汉族,小学文化,农民,未婚。家族中无精神病史,本人无重大疾病史。
二、【求助者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心情压抑,烦躁,内心苦闷,爱发脾气6个月。
个人陈述:半年前因为骚扰其前女友而入所,自己对此有强烈的自卑心理,认为其他学员也看不起自己;入所后自己在在社会上最好的朋友在来看望他的途中出车祸死亡,对此有强烈的自责心理,看谁都不顺眼,也不愿和别的同教罗嗦;感到改造没目标,出去也丢人,生活没有目标。
近四个月来,自己感觉心情压抑,看什么人都不顺眼,和其他同教相处得也不好,自己好冲动,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容易产生暴力行为且不考虑后果。民警带其到医院检查脑电图以及心电图,都没有发现问题,后请求民警带来作心理咨询。
三、【观察和别人反映】
(一)咨询师观察:丁某某自知力较正常,对自己的情绪现状有一定的认识,心理过程协调一致,在提及自己的朋友出车祸时伤心落泪,逻辑思维正常,思想略显偏激。
(二)陪同来的劳教所民警反映:丁某某容易被激怒,情绪较难控制,有暴力行为,有 1
时为了泄怒,会用手捶打墙壁,平时爱一个人待着,不喜欢搭理人,觉得他挺怪的。
四、【心理测验】
SDS标准分60分;
SAS标准分58分。
五、【评估、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评估、诊断:
根据丁某某的临床资料,综合其相关因素,其反映的材料是真实可信的。家族中无精神病史,本人无重大疾病史,丁某某本人对症状自知,有求医行为,根据精神活动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判断,可排除丁某某有精神病。丁某某目前心理与行为问题是由于骚扰其前女友入所;入所一个月其好友出车祸去世,在所内和其他学员不能正常相处,其冲突具有现实意义,痛苦的情绪反应强烈,已达6个月,不良情绪已泛化,对社会功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经过检查无器质性的病变,符合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
引起丁某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生物因素:不明显
2:社会因素:
(1)自小娇生惯养,父母溺爱;
(2)骚扰前女友入所;
(3)入所一个月最好的朋友出车祸去世;
3、心理方面的认知因素:
(1)该求助者自小时,父亲和母亲就对他极其溺爱,造成了他极度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怎样和别人相处,很难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2)思维方式单一,遇到问题时,往往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导致暴力行为;
(3)由于对人或事物的看法比较偏颇,骚扰前女友而入所,感觉比较丢人,不能正确对待挫折。
(二)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知情意是统一的,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症相鉴别:该求助者存在明显抑郁情绪,意向下降,兴趣下降,但皆因内心冲突引起,是由于受入所不适应、好友出车祸的现实刺激所致属心理冲突的常形,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
3、与神经症相鉴别:该求助者虽然存在抑郁、焦虑等症状,但时间持续短,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功能,且求助者的心理冲突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与神经症性的心理冲突的变形不同,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3、与一般心理问题鉴别:由于该求助者问题持续时间较长,已经有六个月左右,而且情绪反应强烈,有泛化现象,社会功能有一定受损,也可以排除一般心理问题。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与求助者协商,确定以下咨询目标。
(一)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帮助求助者改善抑郁、焦虑情绪,调整认知方式,用合理的观念代替不合理的观念。
(二)最终目标和长期目标:使求助者正确看待自我,建立良好人际沟通模式,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主要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
合理情绪行为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注释1)。
(二)双方责任与义务
按照心理咨询的制度要求明确咨询师以及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应提前告知。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应提前告知。
(三)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1小时,共7次.(四)咨询收费:50元。
八、【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第一次)首先咨询师利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对求助者充分表现了尊重、共情、积极关注等态度,阐述了咨询师以及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咨询过程的保密原则,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形成了安全、信任的咨询氛围;然后通过摄入性谈话搜集了求助者大量的临床资料,并形成了初步诊断;(第二次)在找出求助者最希望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和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咨询目标;最后,咨询师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使求助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及其对自己问题的解释。
第二阶段:(第三次)咨询师通过理论的进一步解说和证明,使求助者在更深的层次上领悟到他的情绪问题不是由于其生活经历的影响,而是由于他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因此他应该对自己的问题负责。
第三阶段(第四次):这是合理情绪行为疗法中最主要的部分。在此阶段中,咨询师首先检查了求助者的家庭作业,完成较好。咨询师主要利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
第四阶段:(第五、六次)在本阶段中,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另一方面,咨询师运用“黄金法则”,让求助者明白“如果你希望别人怎样对你,你就要先去这样对待别人”,以此来改善他在劳教所和其他同教的人际关系,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除此之外,咨询师还教给求助者一个简单的放松训练(遇事时深呼吸),帮助他在遇到事情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缓解焦躁情绪,提高应付负面情绪反应的能力。(第七次)最后暗示求助者要结束咨询,求助者内心和行为较平和,结束咨询。
九、【咨询效果评估】
求助者自我评估:压抑情绪有所减轻,通过咨询,感觉心里轻松了许多,也觉得心情比较畅快。
咨询师评估: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求助者能坦然敞开心扉,说至动情处潸然泪下,对咨询师建立了较高的信任感,在与咨询师进行不合理信念辩论时有所感悟。
所在劳教所民警评估:能够和他犯相处,但情绪有波动,自控力有所增强,改造与以前相比较积极。
心理测验评估:
SDS:52分;
SAS:52分。
咨询小结与体会:
1、建立咨询关系是很最难也是最重要的,一是每个人的自我防御机制都是很强的;二是咨询师完全接纳与理解求助者是件困难的事;三是与人沟通是件困难的事,不能深入求助者的内心世界,不能站在求助者的立场,仅就事论事对求助者进行讲道理,是没有多大效果的,求助者道理都懂,就是不改变。
2、平时求助者没有机会倾诉,只有建立情感的氛围,他才可能在这种氛围中探索自己,触摸自己平时不敢触摸的心灵的痛楚,咨询师不是灵魂的修理匠,其职责是“助人自助”,让求助者自己做自己心灵的向导,所有的一切都靠自己领悟。
3、在咨询过程中,容易建立咨询以外的关系:一是由于多年的管理教育学员,容易在咨询中产生解决求助者的实际问题;二是不能理解咨询关系,容易把咨询关系转变为管教关系。这些都是应该坚决杜绝的。
4、许多学员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认知或认知障碍,如不良的认知品质、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认识,等等。在对学员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伴随着学员原有错误认知的牢固性,对咨询师的要求很高,咨询过程中还有很多的反复,需要从收集资料、分析判断、制定方案、咨询过程等各个环节都认真准备,严格按照规范执行。
注释: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2.汪道之编著、《心理咨询》、北京市、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4.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5.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二○一一年四月十日
第三篇: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
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张用锋
云南星耀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摘要:
本文是一例关于焦虑情绪问题的心理咨询个案。咨询者主要运用认知情绪疗法对一小型个体美容店业主的焦虑情绪进行咨询,其过程包括来访者的一般资料的搜集、评估与诊断、咨询目标与方案制定,咨询过程与效果的评估。咨询后,来访者的焦虑情绪有了缓解。关键词:焦虑;严重心理问题;认知疗法; 一、一般资料
陈某某,女,39岁,某小型个体美容店业主。身高168厘米,体重45公斤,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高中文化。家庭和睦,有一儿子,今年5岁。现与父亲同住。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陈某某于1973年生于黑龙江,祖籍为山东,出生时,父亲在某林场工作,母亲无业,跟随父亲一起生活,陈某上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均跟随父亲一起生活。2岁时,父亲将陈某三兄妹及其母亲送回山东老家生活,父亲单独一人继续在黑龙江工作。
陈某的童年具有不幸的经历。回山东老家农村后,由于是一个妇女带着三个孩子,所以经常受村里同族长辈的欺负。据其回忆,从她记事起,她家每一星期就会与同族的伯母或阿姨打架的经历。这种打架的经历一直持续到她18岁去东北。在放学的时候,只要在回家的路上听到有打架的声音,她就知道是她家在打架。每次打架,她都感觉很害怕,心里总会突突的跳,由于当时还小,她总是悄悄的躲藏在一边,等到打架结束时才出来。问及是由于何种原因导致经常性的家庭冲突时,陈某称,当时她们家族很庞大,有大约上百口人,男性说了算,妇女在家族中没有地位。而她家从小在东北生活,直至她妈妈带着3个孩子回到老家。当时整个家族都很穷,她们回家后,无异是和同族中其她叔叔伯伯们争夺了生存空间,并且她母亲很能干,不服同族中男性的管教,因此,导致经常性的家庭冲突时时发生。不过在陈某长大以后,冲突逐渐减少,并且,遇到家庭冲突后,能主动找村长协调解决。
陈某从小自卑。认为自己没其她小朋友好,不如人家家庭幸福,不如人家不受欺负,自己无论各个方面都比不上其她小朋友。在上小学生,情况缓解,在学校担任班长,能和大多数同学合得来,大多同学都比较认可她,能听她的话。
在山东老家生活期间,她父亲平均每年回老家一次,每次大约10多天的时间。虽然她父亲和母亲每年只有仅仅这么短暂的见面,但是只要见面就是争吵,几乎是天天争吵。她父亲脾气暴躁,母亲倔强,往往只是为鸡毛蒜皮的事,就会吵架,甚至动手打人。每次父母吵架,她都会感到极度痛苦。
18岁时,她去黑龙江上学,两年中专。这两年她没有在家住,住校学习。这两年带给她的是愉快的回忆。
20岁时,她到昆明打工,刚开始干过推销员,送报工等职业。24岁时,开始学习美容技术,半年后开始专门从事美容,当时也嫌丢人,但是,为了生存,也就不管那么多了。于是从事美容工作至今。
2002年,经别人介绍,她认识了现在的老公,经过半年多的恋爱后结婚,婚后,家庭生活美满,夫妻关系和睦。据陈说,她丈夫对她非常好,经常开导她,这是她最大的欣慰。
2006年初,陈某拿出多年的积蓄6万元,再加上四处借款5万元终于交了首付款,买了一处房屋,月供需2900元,30年还清。与此同时,在小区内租了一间门市房,开了一家个体美容店,陈某又当老板,又当员工,一天到晚有时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
2011年秋,陈某父亲突然因眼部疾病来昆明住院,医生说要做手术,否则可能要失明,做手术大约需要2-3万元。无奈,陈某一边照顾美容店,一边照顾父亲。想起贷款那么多,美容店刚开业时间不长,生意也不是太好,于是很焦虑,烦躁不安,睡眠困难,神情抑郁寡欢,至今已有八月有余。
二、主诉及个人自述 陈某某称,“最近因为有愁心事,经常发愁,睡不好觉,已一个多月了”;“刚开了一个美容店没多久,客人也不多,正需要我全心投入的时候,我父亲又突然生了眼病,需要做手术,可能要花很多钱,而且我还得在美容店和医院之间跑来跑去,十分劳累,刚货款买了房子,每月都要还债,”;“现在美容店不景气,父亲还需要花钱,房子还要还贷款,我的压力很大,每一想起这些事,我都很发愁,烦恼。
她也曾找过心理咨询老师,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去医院做了检查,并且开了一些帮助睡眠和抗焦虑的药,老师也定期的给我疏导,但效果并不稳定。我很担心长此下去会影响到我的前途,所以让老公陪着前来就诊,希望自己能尽快好起来。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及她人反应
1、咨询师观察到的情况
求助者,高挑,身材较为纤瘦,衣着合体,但是妆容有些浓重,走进咨询室时步态稳重,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就座以后可以自然略显严肃的看着咨询师,主动讲述自己的情况,情绪偶尔激动,表现出自卑和求治的愿望。未见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
2、咨询师了解到的情况
(1)既往史:既往身体健康,无重大的器质性病史,无手术史,无传染病史,无输血过敏史,无高热抽搐及外伤昏迷史。来前曾在综合医院做过CT、神经功能测定、心电图等检查,并未发现躯体疾病。
(2)个人史:双亲家庭,性格较内向、敏感,朋友不多。
3、她人反应
老公叙说:陈某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女孩,自身条件也不错,有几次她主动找我谈话,我发现她其实是一个情感细腻,较为敏感的老婆。而且从小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影响很大。我发现她的情绪变得低落,也不是那么的合群。
老公也反映陈某自身的条件很好,而且小时候学过一些特长,这对于工作也是很有帮助的,学习上应该比较轻松。刚结婚时大家相处的不错,后来慢慢的发觉她不是很愿意与我们靠近,做事非常的谨慎,而且有时过于的敏感,总是认为别人在背后议论她,与别人发生过几次冲突,虽然双方都有过错,但是大家都觉得她有点过于敏感了。
四、心理测验结果
1、EPQ: E: 37 ; P: 53 ; N: 68 ; L: 48。
2、SCL-90: 总分: 187 焦虑:2.8 抑郁:2.0
3、SAS: 标准分为 63
4、SDS: 标准分为 56
5、对该求助者的资料进行整理,得出该求助者产生问题的原因是:
(1)生理原因:女性,39岁
(2)社会原因:
① 存在负性生活事件,童年父母分开,挚爱的亲人相继过世。② 朋友少,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帮助。(3)心理原因
① 存在认知错误:认为周围人的谈笑及一些行为都是指向自己。② 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在有矛盾时无法有效沟通和控制情绪。
③ 性格敏感、自卑。
五、评估与诊断
1、综合临床资料,对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严重心理问题。
2、诊断依据如下:
(1)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原则,该求助者的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能主动求医,无逻辑混乱、幻觉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2)该求助者的主导症状是焦虑和轻微的抑郁。其程度与其个人经历和处境相符合,内心冲突为常形,可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3)该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泛化,对学习与人际交往造成影响,症状持续达半年以上。
3、鉴别诊断如下:
(1)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该求助者是以焦虑为主导症状,但内心冲突为常形,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2)与抑郁性神经症相鉴别:抑郁症神经症在症状上主要是抑郁,病程在2年以上,而该求助者抑郁状态是伴发症状,且持续不到1年,因此可以排除抑郁性神经症。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经过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的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
(1)在良好的咨询关系基础上,引导求助者改变不适应的认识方式。
(2)降低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及缓解抑郁情结。
2、远期目标:在达到上述具体的目标的基础上,最终达到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目标。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1、针对本案例,计划采用的咨询方法及咨询原理如下:
(1)咨询方法:采用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进行治疗,具体有七个步骤:
①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咨询师扮演诊断者和教育者双重身份,以求对求助者进行诊断并引导其主动再学习。
② 确定咨询目标: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
③ 确定问题,接触求助者的认知过程及认知观念,发现求助者行为问题背后的不正确的认知观念。
A.提问:由咨询师提出某些特定问题,把求助者的注意力导向与她的情绪和行为密切相关的方面。
B.自我审查:鼓励求助者说出她对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这些看法进行体验和反省。
④ 检验表层错误观念:建议、演示和模仿
表层错误观念就是指求助者对自己的不适应行为的一种直接、具体的解释。
A.建议:进行一项与她对自己问题的解释有关的活动,用以检验自己原来的解释是否正确。
B.演示:鼓励求助者进入一种现实的或者想象的情境,使她能够对其错误观念的作用方式及过程进行观察。
C.模仿:让求助者先观察一个模特完成某种活动,然后要求求助者通过想象或模仿来完成同样的活动。
⑤ 纠正核心错误概念:语义分析技术
⑥ 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⑦ 巩固新观念:认知复习
(2)咨询原理:认知疗法是由贝克与雷米提出的,这种方法认为导致不适应行为和情绪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认知过程和观念。治疗的目标包括缓解症状,帮助求助者解决她们最紧迫的问题,以及教给求助者防止复发的方法。咨询师在治疗过程中扮演诊断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分析,层层的深入剖析,然后引导求助者意识到自己认知中的错误,从而慢慢的纠正不适应的行为和情绪,以达到康复。
2、向该求助者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如下:
(1)求助者的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材料;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2)求助者的权利: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利选择或者更换合适的咨询师;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对咨询方案和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3)求助者的义务:遵循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4)咨询师的责任: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严格地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5)咨询师的权利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本着对求助者负责任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者终止咨询。
(6)咨询师的义务:向求助者说明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个方面的内容;尊重来访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左右。
4、咨询收费:每次100元人民币。
5、测量收费:EPQ为30元,SCL-90为50元,SAS为20元,SDS为20元。
八、咨询过程
1、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2、具体的咨询过程:
(1)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1-2次)
① 目的:
A.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B.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C.确定主要的问题,做心理测验。D.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②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③ 过程:
A.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B.对求助者进行EPQ、SCL-90、SAS、SDA 测量,向求助者了解其成长过程及生活现状。
C.反馈测验结果。
D.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收集信息,准备实施认知疗法。
(2)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第3-8次)
① 目的:
A.进一步加强咨询关系。B.使用认知疗法,实施治疗。② 过程: A.确定问题
a.提出问题,引导求助者注意那些具体问题和可观察到的但是容易被忽略的事实。b.自我审查,说出对自己的看法,并对这些看法进行细致的体验和反省。
B.建议表层错误观念:
a.建议求助者进行一项活动,这个活动是与求助者自己的问题相关的。
b.角色扮演,让求助者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她对这些角色直接观察体验。
c.观察其她人模仿的活动,然后让求助者想象或者模仿这一活动。
C.咨询师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与求助者探讨自己的问题,步步深入,让求助者认识到她对事物不良后果的可能性估计过高或者其她逻辑上的错误。
D.通过设计特殊的行为模式或情境,帮助求助中体验一些通常被她忽视的情绪体验,通过这种体验让求助者认知观念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外显行为。
(3)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第9-10次)
在第二阶段中,咨询师从表层错误观念开始,运用建议、演示及模仿等技术对这些观念加以检验和纠正,并通过语义分析技术进一步揭示出求助者深层的错误观念,逐步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错误的观念和认知过程,用新的思维方式来代替、评估旧的思维观念,用新的行为方式代替旧的行为方式。但是并不是说这个阶段就结束了全部的任务,我们还需要认知复习来巩固新观念。
① 目的: A.巩固咨询效果。B.结束咨询。
② 方法:家庭作业、会谈。③ 过程:
A.反馈家庭作业,并讨论。
B.鼓励求助者在实际情境中继续应用演示或者模仿的方法来检验并纠正错误观念。
C.教会求助者语义分析技术,让她在咨询之后继续对自己的深层错误观念进行分析,巩固新观念。
D.结束咨询
九、咨询效果的评估
1.求助者自己的评估:通过咨询,焦虑和抑郁情绪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面对之前有过矛盾的人员能够平静和平的共处,对咨询效果满意。
2.求助者适应社会的情况:情绪稳定,能正常的学习和生活。3.求助者周围的人员的评估:通过咨询,开始能与她们主动交往,表现的较为开朗和积极。
4.咨询师的评估:求助者经过10次咨询后,情绪明显比刚来时好,能理智的运用认知技巧分析事件等,随后的电话回访了解到能和周围的人员和平的相处,能够较好的控制情绪,生活与学习质量明显提高。5.心理测量结果与咨询前相比,趋于正常。
参考文献
1.许又新,吕秋云主编.现代心理治疗手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 2.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徐俊冕、季羡林.认知心理治疗.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 4.张亚林.行为疗法.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 5.钱铭怡编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钟友赋.中国心理分析---认识领悟疗法.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7.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心理咨询师(三级)》、《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8.江光荣著,心理咨询与治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10.张小乔主编,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操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1.《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胡佩诚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12.《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石林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13.《心理咨询与治疗经典案例》,石林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第四篇:严重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诊断依据:
1、症状不是由躯体疾病所致
2、按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就医,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3、症状由婚姻问题引起,属于强烈现实刺激。
4、求助者的情绪反应已经泛化。
5、症状表现:主要心理症状是:内心痛苦、情绪低落、心烦、后悔、委屈、气愤、兴趣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主要躯体症状是:食欲下降、入睡困难、头昏脑胀。
6、症状持续时间长,半年左右,精神负担重,存在内心痛苦,影响了社会功能,有回避出现。
转介时需注意什么?
1、应当事先征求求助者的意见并说明理由。
2、咨询师应该向求助者介绍新咨询师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其专业特长
3、转介时可向新到额咨询师详细的介绍求助者的情况,提供自己的分析和看法,但不宜泄漏求助者出于对自己的信任而提供的隐私,否则就是对求助者不尊重。
4、如有必要,原咨询师可以与新咨询师交流。
阻抗表现形式:阻抗是求助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对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其意义在于增强自我防御。表现形式:(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包括沉默、赘言等。(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包括交谈、情绪发泄、谈论小事、假题问题。(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包括健忘、顺从、控制话题、最终暴露等。(4)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合理情绪疗法原理:创造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通过纯理论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其核心理论是ABC理论。A是诱发事件,B信念,C是情绪反应、行为结果。
2、ABC的关系:A不是C的直接原因;B是不合理的、不现实的信念导致情绪困扰和神经症;治疗核心是通过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来改变、控制情绪及行为结果。
简述合理情绪疗法的过程。
1、心理诊断阶段,明确求助者的ABC:寻找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2、领悟阶段:实现三点领悟:(1)是信念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
(2)求助者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应负有责任。(3)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各种症状。
3、修通阶段:(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2)合理情绪想象技术。(3)家庭作业(4)其他方法
4、再教育阶段:重建心理与行为模式。
阳性强化法的工作程序、原理及注意事项:程序:
1、明确目标行为
2、监控目标行为
3、设计干预方案,明确阳性强化物
4、实施强化
5、追踪评估。原理:阳性强化法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及动物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行为结果被强化的结果。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其行为进行阳性刺激,即奖励,通过奖励强化该行为,从而促进该行为的产生和出现的频率,行为得以产生或改变。这就是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注意事项:
1、目标行为单一具体。
2、阳性强化应该适时、适当。
3、随时间进程,强化物可以由物质刺激变为精神奖励,待目标行为固化为习惯后,最终可以撤销强化物。
咨询时与求助者商定的咨询方案主要包括什么内容?
1、咨询目标
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
3、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
4、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5、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
6、咨询的费用
7、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
怎样和该求助者商定咨询方案?1.首先向该求助者介绍咨询方案的内容及制定的原则。2.按照咨询目标、原理与方法、评估、双方的责权利、时间与次数的安排、费用的估计及其他等项内容逐一商定。3.咨询方案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咨询师或求助者单方制定。4.最终制定的咨询方案以文字或口头形式固定下来。5.咨询方案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以进行修改。
摄入性谈话时,要注意些什么?1.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必须保持中性。2.提问中避免失误。3.心理咨询师在摄入性谈话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该求助者的谈话内容。5.在摄入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
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话,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第五篇:心理咨询师案例报告一例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心理咨询师案例报告 一例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摘要:美妙的旋律不但没有给她带来愉悦,反而让她痛苦,使一个少女失去了自我,严重的心理矛盾冲突让她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师通过分析、了解、观察,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与系统脱敏法相结合,从求助者的认知入手,改变错误的认知想法,引领求助者摆脱紧张、害怕的心理,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一、一般资料与主诉
苏某,女,12岁,初中一年级学生,身高1.54米,体态正常,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去年下岗现做点小生意,经济不宽裕,无老人同住。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神经症性障碍,家庭无精神病历史。
家住苏北某市,在幼儿园时老师夸奖有音乐天赋,上小学父母为其买了钢琴并请了老师学习,父母教育严格,希望她能考上名牌大学。小学成绩较好,并通过了钢琴六级考试,受到邻里的表扬,同学的羡慕。上初中转到一所较好的学校,自我感觉学习任务加重没精力再学钢琴,后听父母说钢琴考过十级,升重点高中时可优先入取,(当地学校规定有音、体、美特长的考生优先入取)如能考入重点高中才有希望考上名牌大学,为此就没再想不学钢琴的事。
近来学习成绩不很理想,自己特别着急,上钢琴课也不专心,受到钢琴老师的批评,事后很后悔、自责,每想到两年内要考过十级,心理就紧张、害怕,担心考不过去,不能优先入取重点高中,对不起下岗的父母,近4个多月来,心情一直很烦躁,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无心学习,不愿意上钢琴课,担心自己弹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想到考级,弹琴时手心冒汗,心里发慌,不能放松,文化课也受到影响,这样下去成绩会很快滑落下去,不仅考重点高中没希望,将来也考不上大学了,想到这些心理就难受,白天晚上都在想,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神,为此非常痛苦,不知道怎么办,特来求助。
二、观察了解
求助者由母亲陪伴而来,衣着整洁,说话时一直低着头,叙述时不停的流泪。从其母亲处了解到:求助者从小听父母老师的话,做事认真,非常懂事,要强,很体谅父母的难处,父母下岗后家里经济不宽裕,为了多赚钱让她学钢琴,起早贪黑的忙生意,无暇顾及她,只对他学钢琴和考试成绩过问较多,近来发现她钢琴练的比较少,问她也不说,再问就是哭。从老师同学处了解到:求助者性格内向,平时很少和同学来往,下课不喜欢活动,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胆量小,做事追求完美。
三、心理测验结果
1、《SCL-90》总分179分,超出分界值160分。其中抑郁因子 2.4焦虑因子2.8 躯体症状2.3 人际关系2.2分,均大于因子分2分。
2、EPQ(幼年版)测验结果,结果有效,E:35 分,P:70 分 N:68 分。
四、评估与诊断 a、症状鉴别
1、与精神病相鉴别: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分析,按照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协调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并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相鉴别
求助者虽然存在焦虑,紧张害怕,失眠等症状,但从时间持续短(4个多月),内容未充分泛化,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且求助者的心理冲突带明显的道德性质,与神经症的心理冲突变形不同,按照许又新教授的神经症评分标准不够6分,所以可以排除神经症。
3、据分析求助者有较强烈的现实刺激,要参加钢琴考
级,内心冲突属于道德性质的并具有现实意义,求助者有求助的愿望,想摆脱心理的痛苦,病程4个多月,已经出现泛化及回避,影响了社会功能,已经不属于一般的心理问题,综合以上分析考虑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b、主要表现:
1、对是否能考过钢琴十级过分担心、害怕,产生不良情绪。
2、想到钢琴考级就紧张、心慌,伴有一定的躯体反应。
3、对钢琴考级的过分害怕是表层出现的情绪反映,实 则是对未来升学的担心。
c、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该求助者为女性,12岁,已来月经,刚 步入青春期。
2、社会因素:
(1)家庭经济不富裕,父母对其期望值过高(名牌大 学)。(2)父母对求助者关心、沟通不够,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注,未得到正确的指导。
3、心理因素:
(1)认知出现偏差,认为考不过十级就不能优先入取 重点高中,进不了重点高中就不能上名牌大学。
(2)对学习钢琴缺乏正确的理解。
(3)求助者从小学到初中心理过度出现了断层,由“突
出”(受到邻里表扬,同学的羡慕)到“一般”(成绩不很理想、受到钢琴老师的批评等)造成不自信的心理。
(4)求助者的性格内项,缺少交往,做事追求完美也 是造成心理困扰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本人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1)分析产生钢琴考级紧张的原因,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解决求助者的不合理想法。
(2)增进与父母、同学的交流沟通,改善不良的人际交往。(3)通过系统脱敏法帮助求助者治疗钢琴考级的紧张害怕心理。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在近期目标的基础上,提高求助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全面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的咨询方法与适应原理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系统脱敏法相结合 首先通过改变求助者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分析产生紧张的原因调整不良的情绪。
该求助者是以“钢琴考级”而产生紧张、害怕为中心的心理问题,心理负担太重造成的,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原理就是:让一个原可以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我认为采取这两种方法比较合适是可以达到预期的咨询效果的。
2、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咨询过程中,求助者权利和义务权利: 权利:
(1)有权选择更换咨询师
(2)有权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3)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方法、过程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权利和义务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义务:
(1)向咨询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资格相关的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果特殊情况提前告之求助者。
心理咨询师应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3、咨询时间和收费
咨询时间:共7次左右,每周1次,每次1小时。咨询收费:每次30元人民币。
心理测量收费:《SCL—90》40元/次 《EPQ》50元/次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三个阶段的咨询自2005年12月20日开始,前两次属于诊断阶段,其中四次为心理帮助阶段,后两次属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2005年12月20日)主要包括:
(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咨询关系;
(3)初步探寻心理发生问题的原因;(4)进行心理测验《SCL-90》 《EPQ》
(5)介绍咨询涉及的相关事项,协商咨询时间。
第二次(2005年12月27日)
目的:
(1)加深咨询关系,继续查找引起情绪问题产生的原因。(2)进行心理诊断(3)确定并商讨咨询目标及实施方案,并调整求助者的学琴动机,帮助改善不良的人际交往
过程:(1)助者的父母交谈,对产生钢琴考级害怕心理等问题进行分析。(2)求助者简单讲解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让求助者自己分析认知方面出现了那些偏差。寻找不合理的思维观念,改变错误的认知。
(3)助者学会沟通交流,能借助社会系统的支持来帮助自己解决心理问题。
(4)作业:每天要和父母交流10分钟,在校尽量主动和老师、同学一起参加活动
第三次(2006年元月4日)目的:
(1)过系统脱敏的训练解决对钢琴考级紧张、害怕的心理。(2)实施系统脱敏治疗
过程:
(3)上次咨询后留的作业
(4)介绍放松的方法,并在咨询师的引领下反复练习,直到掌握放松的技巧
(5)系统脱敏治疗的原理方法,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建构焦虑等级。
苏某在第三次来访时,自诉通过两次的交谈,许多的道理已经想明白了,还是对钢琴考级一事不能消除紧张、害怕心理,因此我们本次应用系统脱敏法来治疗。
放松指导:让求助者靠在沙发上,全身各部位处于舒适的状态,双臂自然下垂或放在沙发的扶手上,让求助者想象自己处于令人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咨询师用轻、柔、愉快的声调引导求助者依次练习放松前臂,头部、面部、颈、肩、胸、腹及下肢,重点强调面部肌肉的放松。
反复练习三次求助者基本掌握了放松。
咨询师引导求助者把引发焦虑(钢琴考级)的情景归纳整理,从引起最小的焦虑到最大的焦虑排一个顺序,并为每个情景指定一个焦虑分数,最小为0,最大为100。构成一个焦虑等级表。(1)考试前的三天 10(2)考试前一夜 20(3)走在钢琴考级路上 30(4)走向考级教室门外等候 40(5)离自己钢琴考试还有10分钟 50(6)离自己钢琴考试还有5分钟 60(7)离自己钢琴考试还有2分钟 70(8)听到老师在叫自己的名字 80(9)走向钢琴,坐在琴凳上 90(10)开始弹奏考试曲目 100 建立了这样一个等级表,准备开始脱敏。并鼓励她尽量忍耐治疗中产生的焦虑情绪体验,能和我密切配合。
这次咨询师为求助者只做了前两个等级的脱敏,因时间关系,其它等级的系统脱敏安排在下三次咨询时做。结束前安排求助者回家要反复练习放松。(将放松具体方法的材料给求助者按其要求来做)
第四次(2006年元月11日)
继续实施系统脱敏治疗,咨询地点改在钢琴室进行。
目的:让求助者置身其中,感受到实际的刺激,在出现相应的情绪变化时,通过放松达到不再焦虑紧张为止。
过程: 咨询师(以下简称咨):上次布置的放松作业你在家里练习了吗? 求助者(以下简称求):练习了,我每天放学后按您教的每次练20分钟
咨:效果怎么样?
求:还行,比这里练的差一些。
咨:现在开始放松,你觉得全身肌肉都放松了之后,举起右手食指,让我知道。(过了几秒钟,苏某举起了右手食指)
现在我们进行第三个等级的脱敏治疗,你闭上眼睛想象正走在参加考级去的路上,想象的画面尽量清晰,情景在脑海里出现时,举起你的右手食指告诉我,(过了十几秒钟,求助者:举起右手食指,咨询师:停顿了5秒)
咨:停止想象那个情景,告诉我你的焦虑增加了多少? 求:大约10分
咨:现在继续想象刚才那个情景。程序同上,(第二次的焦虑分数大约5分,反复训练,第三次分数降到0分。等级表第三项结束,可以进入下一项)程序同上,逐级脱敏。
经过三次,以后又进行了两次(元月18日,元月25日)的系统脱敏,苏某基本不在害怕钢琴考级了,虽然想起钢琴考级还会紧张不安10单位,但通过放松能自行解决。
结束:
1、求助者谈收获。
2、咨询师谈求助者前后的变化。
3、为求助者再次测试SCL-90 总分下降到正常,其他指数一切正常。
八、咨询效果的评估
在求助者积极配合下治疗有了明显的效果,求助者学习钢琴参加考级不再感到是负担。在半学期后随访证实已无考级前的情绪反应,并顺利考过钢琴8级。咨询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民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