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国公益慈善事业法律法规现状
浅谈我国公益慈善事业法律法规现状
摘要:近几年,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不断升温,但由于公益慈善事业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我国慈善立法滞后已经制约了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体系, 增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正确处理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 促进慈善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关键词:慈善事业;法律制度;慈善组织;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广大人民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神不断加强,公益慈善一词在我国不断升温,特别是在5·12大地震和玉树地震受灾严重之后,社会各界的慈善捐赠不断增多,各种不同类型的慈善组织也不断涌现,慈善这一观念也开始在大众群体中得到普及。但是,伴随着公益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些违反社会公益道德的事件,例如明星“诈捐门”以及吵得沸沸扬扬的郭美美事件,这些事件出现以后,公众对慈善捐赠和相关公益事业的热忱度骤然下降,慈善事业组织的社会公信力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的质疑。当遇到这些慈善事业中出现的问题之后,我国对其的应对能力还是比较薄弱,而慈善事业的继续发展非常需要法律制度为其保驾护航,尤其是我国的慈善事业还处在初级的起步阶段,虽然慈善的立法工作早已提上了国务院的工作日程,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慈善法来对慈善事业进行规范,在法制范围内对慈善事业各方面进行规制的主要是一些零散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法律体系。
“慈”本意是爱,正所谓“慈为爱之深也”;“善”本意是吉祥、美好,后来演化成亲善、友爱。对于“慈善”在我国学术界还没有确切的法律定义,中华慈善总会的创始人崔乃夫曾经对慈善下定义:慈善是有同情心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慈善乃是怀有人类最基础的关怀之情,不图私利的对他人以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和关怀。而慈善事业通常是指社会公众建立在自愿基础上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爱心救助行为,它通过第三方——以慈善机构为代表的社会中坚力量,根据特定的弱势群体需要,合理配置资源。它是在传统分配制度基础上再进行的一次分配,即所谓第三次分配。第一次分配是基于市场的分配;第二次分配是基于税收和财政的分配;慈善事业则是第三次分配。第三次分配把财富从高度集中流向高度稀缺,从富裕流向贫穷,是对财富的再一次平衡。如果说第二次分配是第一次分配的补充,即政府弥补市场之不足,那么第三次分配则是第二次分配的补充,即民间捐赠弥补政府之不足。慈善事业作为社会化的公益事业,能够解决许多政府难以顾及的问题,对社会困难群体和边缘群体给予慈善援助,无疑会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然而,慈善事业和其他事业一样,需有法律的促进和保障,而我国现行法律并不完善,因而阻碍了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慈善事业的相关法规分为四个类型:
第一,法律。我国最基本的与慈善相关的法律,以1999年制定的《公益事业捐赠法》及1993年制定的《红十字会法》为代表。前者主要是对作为慈善机构的代表之一,红十字会组织、标识、经费财产做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在第十一条明确了红十字会这一慈善机构的社会团体法人资格。后者主要是对慈善机构筹集的资金进行法律规定,主要涉及捐赠人和慈善组织这一对法律关系主体,规定了捐赠和受赠、捐赠财产管理和使用及法律责任,目的是为了促进与鼓励捐赠行为,保护捐赠资金的正常运转。此外,还有一些法律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慈善事业的条文,但是有些条款的规定与公益事业等捐助主体有关,例如《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对于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资格,做了具体的规定。
第二,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基金会管理办法》和《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了基金会的登记管理办法以及基金会如何运作,如何募集、使用资金;在《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对社会团体及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作了规定,但是总体上看,在行政法规层次上,这些规定主要是原则性规范。
第三,部门法规。这类法规,主要针对各部门特殊情形而制定的与各部门、各地方相适应的慈善法规。民政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行政机构都制定了相关的慈善法规。例如国务院职能部门颁布的许多部门规章,这些规章主要是针对各个不同的慈善事业主体的捐赠行为,以及在捐赠物品的运送过程中涉及的税收作了规定,民政部颁布的《社会福利性募捐义演管理暂行办法》、《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发布的《扶灾、慈善性捐赠物资免征进口税收暂行办法》等等。
第四,地方性法规。由于各地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各地方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相应的制定了不同的地方法规,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实施办法,例如《江苏省实施(红十字会)办法》、《江苏省华侨捐赠条例》;《上海市红十字条例》、《上海市华侨捐赠条例》;《广东省基金会管理条例》、《广东省社会救济条例》等等。
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对规范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规范和促进作用,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有关慈善事业的法律制度仍滞后于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在现实中慈善事业法律法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比较差。这已成为制约慈善事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慈善法律体系不完善,不足以规范和保障慈善事业的发展
近几年出现的问题表明,我国的慈善事业出现问题时无法对其作出及时的应对和处理,有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综观上述的一些法律法规可以发现,我国现行的慈善立法层次都比较低,还没有制定出用于鼓励和规范慈善事业运行和发展的综合性、完整性、系统性的《慈善法》等基本法律。另外,目前我国尚没有针对性、特定性的专门规范慈善组织的法律法规,包括对慈善组织的性质定位、慈善事业运行机制、监督机制及机构的活动领域等方面, 都缺乏完善、系统的法规规范。而地方性法规一方面它的效力层级太低,另一方面地域性特点突出,不适于普及。因此他们也难于对整个慈善事业和所涉及的社会关系进行全面的调整,制约了慈善行业社会环境的整体改善。总之, 我国非常缺乏慈善事业的基本法律, 慈善组织制度、财务制度以及机构的活动领域和救助项目都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 慈善活动难以规范和统一。
(二)法律对慈善组织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完善,慈善组织准入标准过高 以1994 年4 月中华慈善总会合法成立为标志,中国慈善事业的参与主体可以分为三类组织:一是专门的慈善机构,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中华慈善总会以及省级、县级、乡级的多级别的慈善会。二是国际性的人道主义组织,如从事人道主义求助事业的红十字会。三是其他参与慈善活动的非营利性公益社会团体,包括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1984 年3 月成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1988 年3 月成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1989 年3 月成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1994 年12 月成立),以及一些宗教团体和工会妇联组织等。在这三类组织中有关的立法却不多,而作为目前高层级的法律《红十字会法》和《公益事业捐赠法》仅仅涉及了一部分参与主体,对于专门的慈善机构的法律主体地位并没有作规定。虽然《公益事业捐赠法》涉及到慈善组织,但并未对其下定义,也没有给予独立法人的法律地位,甚至在设立基金会时,还需要出具业务主管单位的规定,这就说明慈善组织没有作为一个独立法人,在管理基金的运作必然会受制于主管单位,不能完全自主的分配基金,不利于慈善事业的发展壮大。只有《红十字会法》对于中国红十字会这种特殊的慈善组织给予了社会团体法人的法律地位。
另外《基金会管理条例》中对基金会这一慈善组织形式做了详尽的规范,包括对其进行定义和规定基金会的准入标准等。但是从他对基金会这一慈善组织的规定来看,不难发现我国现在的慈善基金会的准入门槛太高,并且本身的性质难以定位。《基金会管理条例》第八条是对慈善基金会的准入标准进行规定:全国性公墓基金会的全是基金不低于800万元,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400万元,非公墓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原始基金必须到账货币基金。从这一条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对慈善基金会的准入要求是很高的,注册所需的资金数目太大且需必须到账的货币基金,这就使得很多有着慈善热情的组织和个人没有能力来注册基金会,也就使进行慈善活动的积极性大大减小。
(三)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慈善捐助实际减免率过低, 执行标准不一, 影响了企业和民众捐赠的积极性
根据我国现行新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 在年度利润总额12% 以内的部分, 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这说明我国政府在税收方面加大了对发展慈善事业的支持, 利于企业更加积极主动的投身于公益事业,实现多捐少扣,但是在目前我国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尚处于初级阶段、慈善捐赠积极性普遍不高的情形下, 12% 的捐赠免税比例所体现的支持力度还是不够高。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财政部下文确定了几个公益组织接受企业捐款,捐款企业可以享受免税政策,这个政策仍然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不是所有的公益团体都可以享受这一政策。并且目前给予慈善机构捐赠全额免税的,仅限于中华慈善总会与中国红十字会等五家慈善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多数中小慈善机构和公众的捐助热情。另外,在个人捐赠方面,法律有明文规定,个人在进行捐款后,可以申请对于捐款金额部分免除或者退回个人所得税,这一点往往被广大群众所忽略。而且,很多人捐款之后没有申请免税, 除了有不了解税法的原因之外, 也有因申请免税手续繁琐而放弃的,申请退税和免税的手续过于繁杂,在某种程度也阻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
(四)政府管理和监督慈善组织的机制存在问题, 影响了善款的募集和使用效果 现有法律法规在规范慈善组织行为的的基础上, 对于慈善组织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方面有很多缺陷, 影响了慈善组织的发展, 限制了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政府在慈善组织的管理方面制约过多, 抑制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 所有慈善机构都必须有上级主管单位, 而主管单位必须是政府及其授权的组织。主管单位拥有干涉慈善机构的权利, 其中包括负责人的推荐和任免, 大型的慈善机构理事会通常由官员或者退休官员主导。这种格局导致了慈善组织具有了“准政府”的性质。使有些慈善组织形同虚设或成“二政府”,削弱了慈善组织的自治性。很多的民间组织由于找不到业务主管部门, 不得不采用企业注册登记的办法, 使这些非营利性的组织得像营利性企业一样纳同样的税, 影响了慈善组织的发展。
第二, 政府对慈善组织的监督不力, 慈善组织在募集善款和使用善款方面出现随意性, 造成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缺失和募集善款有限, 影响了慈善组织社会救助责任的实现。我国筹集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政府拨款,严重依赖由政府组织的以社会动员式的集中募捐活动,借助电视、网络等媒体向公众传播消息。这种模式是以公众基于对政府组织的信任为基础,而一些基金会的从业人员在缺乏必要的监督时,没有将钱真正用于慈善事业,由此造成违规使用善款、最终救助效果不明显、慈善组织公信力弱、募集善款有限等后果也就不奇怪了。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完善我国慈善事业法律制度的立法对策:
(一)提高慈善立法的层级, 制定系统规范的慈善事业基本法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滞后, 根本的原因不在于经济发展的落后和慈善资源的不足, 而在于法制的欠完备影响了慈善机构的发育与成长。要营造真正有利于全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环境,就要尽快制定全国性的慈善基本法。这部慈善事业基本法应当把整个社会的慈善行为都囊括在内, 但又不缺少其系统性、指导性、纲领性。因此, 为了使慈善事业进一步社会化、专业化, 此法的基本内容除了规定其基本任务和原则以外,还应当包括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慈善工作机制,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慈善组织的进入和活动制度、促进单位,企业和个人参与捐助的积极性、增设制定解决慈善纠纷和犯罪的规定等等
(二)明确慈善主体的法律地位,给予慈善机构以独立法人地位。
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赠基础之上的民营社会性救助事业。我国慈善事业基本法调整的对象应为独立的民间慈善组织,因此应取消慈善机构的登记注册要挂靠一个业务主管单位的规定,对慈善机构的性质、使命、运作和管理模式应作出明确规定。
(三)进一步提高慈善捐助税前免税率,确立完善慈善捐赠激励机制
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企业和个人捐款。扩大国家税务总局批准的慈善公益组织的数量,使更多的慈善组织,享受捐赠所得税税前全额扣除的优惠待遇,提升企业慈善捐赠免税率。在个人捐赠方面,修改个人所得税的税收减免规定,重新规定一个比值,如果个人应缴纳的所得额低于这个比值,则在应缴纳税收总额中扣除已捐赠的金额;如果个人所应缴纳的所得额超过这个比值,则在个人应缴纳的所得额中扣除这个比值的金额,实现越多捐款越少收税,另外,还应简化免退税申请的程序,提高个人慈善捐赠的积极性。并立法设定多种渠道、方式来激励和奖励为慈善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 奖励方式有物质上的, 也可有精神、名誉上的, 奖励机制必须制度化、规范化。表彰和鼓励个人和机构的善举, 发挥先进集体和个人的模范表率作用。2011年7月1日起,全新的《公益事业捐赠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实施,我国的捐赠开始逐渐步入规范的操作流程。
另外,学习美国,鼓励富人开办基金会,将基金用于贫困群体、教育和文化事业,对于受助群体赋予一种法律义务,即在他们将来有能力偿还受助金额时,即时偿还,同时使他们树立一种慈善捐助意识,以便帮助社会上的其他弱势群体。把富人的捐赠行为看作对社会的贡献,在评价企业的实力时,引入社会贡献率的概念,作为评价企业的潜在和内在价值的一个因素,以此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公众认可度。
(四)正确处理好政府与慈善机构之间的关系
慈善机构不能是政府的附属物, 慈善机构与政府的关系应由法律规定。“政府的角色就应该是一个支持者、扶持者、监督者, 而不是领导者、管理者, 应该是伙伴关系, 是互利互助的关系。”因此在立法时要明确限定政府的权力,例如取消基金会的成立需要出具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规定。政府应转换在慈善事业中的角色,逐渐淡出捐助的主体市场,而主要担负起监督、检查、评估等职能,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让慈善机构合法提取运行成本, 使社会参与慈善的法律环境得到改善;要建立全国性慈善信息统计制度, 对慈善捐赠进行确认、登记、分类、汇总, 这是衡量慈善事业发展水平、规范慈善事业发展所必须的。
在经历了郭美美事件对我国慈善事业领域的大震荡之后,完善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显得愈发重要,加快慈善事业的立法, 在我国不仅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 而且具有紧迫性,希望我国能尽快出台一部完整,综合,全面的公益事业基本法,来规范和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 1]赵倩.论我国现有慈善法律制度的几大缺陷[ J].法制与社会,2007(10)[ 5]张娅茜.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制进路与优化[ J].求索, 2010(3)[5]王云斌.建构慈善事业法律体系[J].社会福利,2010,(6).孙高辉.浅论中国慈善事业法律制度的缺陷和对策,法学研究,2011 陈发云.真的需要你,但是不容易——中国慈善业法制环境探.中国律师.2005.12期.
[ 1] 李培林.慈善事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1).[ 5] 吴兴国.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之立法选择[ J].中国民政, 2005, 10.[ 6] 李慎波.慈善立法: 中国慈善事业的现实路径[ N].法制早报, 2005-07-17.[ 7] 钱飞鸣.慈善事业需要制度培育[ N].深圳商报, 2006-07-13.[ 9] 孙萍, 吕志娟.慈善事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J].中州学刊, 2006,(2)[ 10] 葛道顺.我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5,(1)
第二篇: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历史、现状
悠久的历史
中国慈善事业和慈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社会慈善和保障已见规模,并初步形成了一种制度和模式。在西周的统治机构之中,设有地官司徒掌管荒政、安抚民众等。周代还设有疫医负责治疗患病的国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慈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慈善事业在此期间得到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专门收容贫病者的慈善机构——六疾馆。佛教此时在中国兴盛,对中国慈善事业影响深远。隋唐时寺院里开始建立固定场所的慈善机构——悲田养病坊。两宋期间出现了一大批慈善家,如蔡京、真德秀,他们设立了一批慈善机构,挑起了慈善事业的大梁。元代更是在法律上规定了慈善事业的必行性,慈善医疗事业可圈可点。明清时期民间慈善事业开始发展,商人在慈善的地位逐渐提高。
慈善的近代化
中国慈善事业的近代化发轫于晚清光绪初年民间社会兴起的大规模的义赈。晚清赈灾开始突破传统的地域性赈灾模式,破除了狭隘的地域观念。传统慈善事业开始向近代慈善事业转型。
中国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慈善事业出现在戊戌变法期间。这一时期,一些传统的善堂、善会广泛地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慈善公益活动,同时涌现出了许多慈善公益团体。
进入民国以后,慈善事业开始向制度化、法制化转变。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慈善机构管理慈善救济,并制定了相关制度。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民间慈善的法规。近代慈善事业的内容要丰富得多。一方继续重视传统型的慈善活动,另一方面广泛设立慈善医院、慈善学校、慈善工厂等,推广以工代赈,实物救济和劳务谋食相结合。
新中国的慈善事业
1950年,中国颁布了《劳保条例》和《劳保条例实施细则修正案》等相关法规。然而,新中国建立后的慈善事业完全由政府包办,民间慈善事业的独立地位被否定。
1978年改革开放为慈善事业的复兴具备了条件。以1981年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成立为起点,内地的慈善事业逐步走向了复兴。
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创立后,民间慈善机构纷纷建立,慈善活动开始频繁。内地的慈善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并将沿着非政府化、法制化、专业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
纵观近年来慈善事业的发展,有以下一些特点:
1.民间慈善事业发展迅速。汶川地震被视为中国的“公益元年”,民间慈善组织就是在那一年第一次参与了巨大自然灾害的救助。当时民间组织经验不足,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而到今年的芦山地震,民间组织已经在救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芦山地震中,民间慈善组织募集到的基金占到了总资金的一半。以壹基金为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工艺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说:“现在的壹基金与五年前是天壤之别,现在的壹基金能够在第一时间到达灾区,组织能力是政府也不可比拟的。”1从五年前的汶川 1 引自《从汶川到芦山,中国慈善学会了什么》《国际先驱导报》 地震到今天的芦山地震,民间爱心组织开始更自觉、自发地进行灾后救援,而公众也开始选择自己信任的民间公益组织献出爱心。2.民间机构的透明度提升
微博的流行也改变着慈善。芦山地震后,不少基金会通过微博等互动平台不断更新所收捐款和钱财使用情况。新的媒介手段的运用,增强了慈善机构的透明性,增强了公众对于慈善的信心。
现今慈善事业发展问题
1.慈善“去行政化”刻不容缓。慈善的本质在于公益,与权利无关。我国慈善机构的领导“中国红十字会”本身就是副部级行政级别,被列为中央财政一级预算单位。各省、市、县、乡镇的红十字会均为行政或事业编制,接受全额财政拨款。负责人由同级政府任命,在编工作人员享受公务员待遇。人事制度、层级设置、工作机制方面,红十字会的与政府的行政体制都是一致的。公务员的身份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没有危机感、压力、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而行政化的背景也使它很难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制度系统。在2010年之前,全国所有的慈善机构不能自立门户,只能挂名于红十字会之下,接受统一管理。上层组织尚且如此,其下的组织发展艰难可以想见。
2.红十字会遭遇信任危机。红十字会长期以来作为慈善事业的老大。官方背景给了腐败一个绝好的滋生场所。公款吃喝、豪华公车、挪用公款等其他政府机关常有的乱象在红十字会中也不时发生。而不透明的制度阻挡了公众的知情权。许多不良官员依靠着这不平等的制度,以为可以肆意滥用职权。但是事情终会败露。“郭美美事件”彻底引发了人们对于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南京市红十字会在芦山地震后为震区募集捐款,路人绕行。红十字会遭遇的信任危机,由此可见一斑。
3.缺乏规范的制度管理。目前全国慈善机构仍统一由红十字会领导、管理。官方性质的慈善会状况尚好,没有资金短缺等问题。民间慈善组织,如四川“爱心早餐”工程,成立半年间未曾收到一笔捐款。能否与一些食品企业签订赞助协议获取资金?此外,如何管理募集到的资金不被挪用?如何管理团队,使慈善可以运行得更好?使用什么样的制度可以更好地确保资金利用的透明度?怎样确定资助对象、资助标准?在资助过程中的吃喝、宴请费用怎么划分公费与私人消费?全部让慈善人掏腰包显然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造成不小的负担,不利于慈善的长期良性循环,全部公费又会大量浪费资金。建立合理、统一的制度,规定慈善组织内部领导体系、管理方式、资金筹集运作方式、资助方法和标准、资金公开标准、公费支出标准,这些势在必行。
4.增加民间慈善组织的自主权。民间慈善组织需挂名于中国红十字会名下,资金先由中国红十字会收取,再转给他们。这就造成了账目的混乱。而且中国红十字会官方色彩太浓,官僚主义太强,给民间慈善机构造成了许多束缚。减少中国红十字会对民间慈善组织的干预十分必要。日前已经试点“壹基金”账目脱离红十字会账目,独立收取资金,这是一个好的尝试。希望政府可以多一些这样的尝试,让民间慈善与官方慈善作为朋友共存,而不是上下级。
第三篇:第九章 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与志愿服务法规与政策
第九章 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与志愿服务法规与政策
(新增内容)
本章要点
(一)公益慈善事业的法规与政策
(二)志愿服务的法规与政策
一、公益慈善事业的法规与政策
(一)公益慈善的特点
1、自愿性。人们完全自愿地对社会弱势群体无偿救助,从事慈善活动不是被强迫的。不是一个强制的过程。
2、大众性(社会性)
慈善事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产物。公益慈善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有组织、有规模的民间社会救济行为,是一项人人可参与的事业,中国慈善领域出现了平民慈善、富豪慈善、企业慈善交相辉映的局面。
3、公益性
公益的一般含义是公共利益,即一个社会中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公益性是现代社会慈善事业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属性。
(二)公益慈善的领域
继续重视传统型的慈善活动,如就住在海、救济贫困、安老助残等;乏味拓展至助残、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如慈善教育、支教助学、慈善医疗等。从形式上来看,既有传统的自愿捐赠资产,也有新兴饿志愿慈善服务。
二、公益慈善组织
(一)公益慈善组织的特点
1、非营利性:慈善组织向社会提供的产品是价值观或利益聚合,作为公共财富的生产者为服务对象
提供服务。
2、公益性:公益组织提供的服务具有惠及公众的性质,取之于社会公众用之于社会公众。
(二)我国公益慈善组织的主要类型
1、慈善基金会。
2、非盈利社会团体。
3、草根慈善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
(三)我国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1、1993年1月,中国出现第一家地方性慈善组织——吉林省慈善总会。
2、1993年10月,《红十字会法》正式颁布施行,这是全国唯一的一个为慈善机构制定的全国性法律。
3、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第一批公益基金会,通过募捐,兴办慈善事业。
4、2005年,民政部在《关于促进慈善类民间组织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规定:
(1)培育发展慈善类民间组织的方针。(2)鼓励慈善类民间组织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3)鼓励慈善民间组织开展活动,加强人才培训(4)规范和监督慈善类民间组织的行为。
三、公益事业捐赠的主要规定
(一)公益事业捐赠的原则
1、平等原则
2、自愿无偿原则
3、公益原则
4、合法与符合社会公德
5、国家鼓励公益事业捐赠
(二)公益事业捐赠人和受赠人的权利和义务
1、捐赠人的权利和义务
《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捐赠人包括境内外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捐赠人权利:
(1)选择受赠人的权利。(2)捐赠的决定权。(3)捐赠留名权。
(4)捐赠人有权向受赠人查询捐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捐赠人义务:
(1)捐赠的财产应当是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
(2)捐赠人应当依法履行捐赠协议,按照捐赠协议约定的期限和方式将捐赠财产转移给受赠人。(3)捐赠人捐赠财产兴建公益事业工程项目,应当与受赠人订立捐赠协议,对工程项目的资金、建设、管理和使用作出规定。
(4)捐赠人的公益事业工程项目由受赠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u审批手续,并组织施工或者由受赠人和捐赠人共同组织施工。
2、受赠人的权利和义务 受赠人有如下权利:
(1)受赠人依法接受捐赠。
(2)对于不易储存、运输和超过实际需要的受赠财产,受赠人可以变卖,所取得的全部收入,应当用于捐赠目的。
(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为受赠人时,可以将受赠财产转交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公益性非盈利的事业单位。受赠人有如下义务:
(1)捐赠的公益事业工程项目竣工后,受赠单
位应当将工程建设,建设资金的使用和工程质量验收情况向捐赠人通报。
(2)受赠人接受捐赠后,应当向捐赠人出具合法、有效的收据,将受赠财产登记造册,妥善保管。(3)对于捐赠人查询捐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的,受赠人应当如实答复。
(4)受赠人与捐赠人订立了捐赠协议的,应当按照协议约定的用途使用捐赠财产,不得擅自改变财产的用途。
(5)受赠人应当公开接受捐赠的情况和受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接受社会的监督。
(三)捐赠财产的使用和管理
1、捐赠财产登记造册
2、合法有效使用捐赠财产
3、健全捐赠财产的管理
4、公开使用捐赠财产,接受监督
(四)对捐赠人的优惠措施
1、对企业捐赠的优惠措施
2、对个人捐赠的优惠措施
3、对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优惠措施
4、对境外捐赠的优惠措施
5、对捐赠的工作项目的优惠措施
(五)救灾捐助管理的主要内容
1、救灾捐赠受赠人的类型
第一类是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及其委托的社会捐助接受机构;
第二类是经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认定的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民间组织;
第三类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组织。
2、组织救灾捐赠与募捐
(1)民政部门可以根据灾情组织开展跨省或者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按照部署组织实施;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救灾捐赠活动。(2)救灾募捐主体是指在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登记的具有救灾宗旨的公募基金会。
(3)开展义演、义赛、义卖等大型救灾捐赠和募捐活动,举办单位应当在活动结束后30日内,报当地民政部门备案。
3、接受救灾捐赠
(1)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接受救灾捐赠款物,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指定社会捐助接收机构、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民间组织组织实施。
(2)救灾捐赠受赠人应当向社会公布其名称、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银行账号等。
(3)救灾捐赠受赠人接受捐赠款物时,应当确认银行票据,当面点清现金,验收物资。
4、境外救灾捐赠
民政部负责对境外通报灾情,表明接受境外救灾捐赠的态度,确定受援区域。
5、救灾捐赠款物的管理和使用
(1)救灾捐赠人应当对救灾捐赠款指定账户,专项管理,并对救灾捐赠物资建立分类登记表册。(2)在民政部组织开展的跨省或者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中,民政部可以统一分配、调拨全国救灾捐赠款物。
(3)发放救灾捐赠款物时,应当坚持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公开发放等程序,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手续完备、并向社会公布。(4)对灾区不适用的境内救灾捐赠物资,经捐赠
人书面同意,报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批准后可以变卖。
(5)可重复使用的救灾捐赠物资,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应当及时回收、妥善保管,作为地方救灾物资储备。
(6)接受的救灾捐赠款物,受赠人应当严格按照适用范围,在本内分配使用,不得滞留。(7)救灾捐赠款物的接受及分配,使用情况应当按照民政部规定的统计标准进行统计,并接受审计、检查等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8)各级民政部门在组织救灾捐赠工作中,不得从捐赠中列支费用。
四、彩票与公益事业的发展
(一)彩票的发行、销售
1、彩票的发行:国务院特许发行福利彩票、体育彩票。
彩票品种的审批程序。彩票发行机构申请开设、停止福利彩票、体育彩票的具体品种或者申请变更彩票品种审批事项的,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的程序报财政部门批准。
彩票销售。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可以委托单位、个人代理销售彩票。
2、彩票机构的设置和职责
民政部、体育行政部门依法设立的福利彩票发行机构、体育彩票发行机构,分别负责各国的福利彩票、体育彩票发行和组织销售工作。
3、彩票监督管理工作
财政部负责全国的彩票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负责本行政需与的彩票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各级公安机关和县级以上工商行政
管理机关,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法查处非法彩票,维护彩票市场秩序。
(二)彩票公益金
1、彩票公益金的比例
2002年1月1日起,彩票发行资金构成比例调整为:返奖比例不得低于50%,发行费用比例不得高于15%,彩票公益金比例不得低于35%。
2、彩票公益金的管理
《彩票管理条例》规定,彩票公益金按政府性基金管理办法纳入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不得用于平衡一般预算。
3、彩票公益金的分配与使用
彩票公益金按50:50的比例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分配,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彩票机构上缴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
(三)彩票对公益事业的促进
1、国家发行彩票是筹措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
2、国家发行彩票为人们提供了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的平台
第二节 志愿服务的法规与政策
(4)志愿服务的特点
1、自愿性
2、非营利性
3、无偿性
(5)我国志愿服务的主要规定
(一)我国志愿服务的规范性文件类型
1、宪法中的有关规定
2、法律中的有关规定
3、党和政府的政策性文件
4、社会团体规范性文件
5、地方规范性文件
(二)我国志愿服务规范性文件的主要内容
1、志愿服务的范围:涉及教育、科技、文化、环境保护以及大型社会活动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领域。
2、志愿者组织的职责:
(1)建立健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各项措施和制度。
(2)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考核和表彰等管理工作。
(3)制定志愿服务计划、协调、组织实施志愿服务。
(4)维护和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5)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帮助。
(6)志愿服务活动资金、物资的筹集、使用和管理。
(7)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的宣传、合作与交流。
3、志愿者组织的招募
招募志愿者可以分为自行招募、联合招募、委托招募、组织招募、社会公开招募、海外招募等。遵循公开原则。
4、志愿者的权利
(1)志愿加入或退出志愿者组织。(2)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方面的权利。
(3)获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真实、准确、完整信息。
(4)参与志愿组织的管理,对其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进行监督;可以要求志愿者组织出具志愿服务证明。
(5)参加志愿服务的保障。
(6)志愿者的个人信息未经志愿者本人同意不得公开;有困难时优先得到志愿服务。(7)志愿者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5、志愿者的义务
(1)遵守志愿者组织的章程和制度
(2)履行志愿服务承诺,完成参加的志愿服务工作。
(3)维护志愿者组织的声誉和形象。
(4)尊重志愿服务对象,不得损害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
(5)不得向志愿服务对象索取或者变相索取报酬。(6)不得以志愿者身份从事营利性活动或违背社会公德的活动。
(7)参加志愿服务所需的教育和培训。(8)按照规定佩戴和使用志愿服务标识。(9)不能继续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时,提前告知志愿服务组织。
6、志愿服务协议的签订
志愿服务协议作为明确志愿者组织、志愿者与志愿服务对象之间的文件,是伴随着志愿服务规范化进程而产生的。
7、适当与安全开展志愿服务
8、志愿服务的激励表彰机制
9、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
10、法律责任
第四篇:有关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主要有
有关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和国务院发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此外,信托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等法律以及财政部、民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制定的有关规章中各有部分条款涉及慈善事业。
中央纪委监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审定的《新编纪检业务教材》(以下简称“教材”)对此明确解释:“双规”措施是指纪检监察机关在案件检查过程中,有权要求涉案党员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就案件所涉及的问题作出说明。
王天华:
1.我国行政裁量基准制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1-06-11-专著)
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行政裁量权规制研究”课
题(课题编号:2009JJD820001)”(国家级重大项目,2009-12-02-专著,《行政裁量的规制》,40万字)
第五篇:浅谈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和解决对策
政法系2009级学年论文200982044005
浅谈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和解决对策
钟泽旭
(宝鸡文理学院政法系2009级4班陕西宝鸡 721013)
[摘要] 本文针对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存在的严重滞后于需求的现状,并结合东西方文化和制度差异,深入剖析我国法律制度、行政机关及公益文化等环境因素对慈善事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并通过转变政府观念、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和监管制度、培育公益文化市场以及慈善组织中的用人机制等途径寻求突破。
[关键词]慈善事业政府法律制度公益文化监管制度
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无论各种社会制度的如何不同,慈善从来都没有消亡过,反而发展得越来越快,越来越趋向社区化、平民化,越来越趋向国际化、全球化,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所必需的组织机构。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慈善事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十六届五中全会又发出了“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的号召,对慈善事业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十七大进一步加快了创建和谐社会的步伐,谋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共享改革成果已成为各阶层的共识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慈善事业提供了巨大的潜在资金来源,通过舆论宣传引导,公众的公益价值观念进一步加强,慈善活动和志愿服务日趋活跃,参与慈善捐赠的公民和法人不断增加。因此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的政治经济基础和法律、道德文化环境都在逐步完善。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仍严重滞后于现实需求,存在着总体规模小、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不完善、公益文化土壤贫瘠以及慈善组织用人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本文将通过中西方慈善事业的发展对比,深入剖析我国行政体制、法律制度、道德文化等环境因素对慈善事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并提出恰当可行的策略以寻求突破。
一、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规模严重滞后于现实需求。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弱势群体的客观存在呼唤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慈善基金会数量少、规模小、资金来源匮乏、作用有限。目前我国共有各类公益基金会近千个,资产总额超过100亿元,年募集资金50多亿元,占GDP的比重不到1%。另据民政部的调查资料显示,近半数全国性基金会的资产规模在1000万元以下,资产规模超过了1亿元的基金会所占比例不到15%;地方性基金会资产更加贫乏,近40%的尚未达到210万元的最低资金标准。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以美国为例,仅一个盖茨基金会资产总额就超过千亿美元,而美国的企业和个人每年通过各【1】【3】---------------------------
[完成日期]2012-3-28
[作者简介]钟泽旭(1989-)男,陕西榆林人,宝鸡文理学院政法系 2009级行政管理专业学生
类基金会进行的公益慈善捐赠更高达6700亿美元,占GDP的9%。但与超过20万亿人民币的GDP相比,我国公益慈善基金占比不到0.1%,这与经济总量全球第四的泱泱大国地位不相匹配,也有愧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
(二)在慈善基金的运行监管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我国的公益慈善基金(尤其是公募基金)的运行监管中存在着以下现象:
一、是背离慈善基金的公益性本质和捐赠人意志,违规运用资金,置慈善基金以高风险状态,并使得大量的公益慈善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
二、是慈善基金会内部组织规范缺失、外部监督主体弱化,导致基金组织高层管理者权力过于集中且缺乏必要监督;
三、是财务管理混乱,公益资金的使用过程和结果缺乏透明度,缺乏公开化,造成了公益组织的公信力不足。
二、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一)政府观念和职能定位偏差
早期,大多数地方的慈善会都是由各地民政部门发起成立,很多慈善会都属于民政部门的一个处室或科室。但是,政府介入慈善,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角色与定位,“政府今天的介入,是为了明天的退出”。遗憾的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而很多地方的慈善会实质上仍然是民政部门的处室或科室,没有丝毫的改变。这种格局势必造成行政权力对慈善机构善款用途、人事任免的必然干涉,其结果是既削弱了慈善公益组织的独立性,又影响了其社会声誉。同时,行政权力对这些半官方慈善公益组织的干预与参与,也势必形成行政权力对其他社会慈善公益组织的惯性干预。
(二)慈善事业制度层次的缺陷
1.发展慈善事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滞后。慈善事业的进入、评估、监管、公益产权界定与转让、融投资、退出等完整法律框架尚未形成,不少意愿进入者只能驻步观望。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放开了对非公募基金的限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表明慈善事业的立法在加快,慈善公益机构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宽松。但是,慈善事业的发展长远来说依赖于第三部门的整体进步,并且和私有产权及其转让与继承、企业财产的转让与捐赠、国家税收
或调整。因此,建立并完善慈善事业的法律框架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2.公益慈善组织的用人和监管机制存在问题。对中国的许多慈善机构来讲,现在最紧缺的就是人才。大多数服务慈善的人,都是很多退下来的老干部。而这些慈善总会的少数领导,竟把慈善总会办成了家长制的协会,办成了一个人说了算的协会,办成了一个政府的行政机关中的行政单位,导致了行政、协会不分,在社会上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面对这样的慈善总会的主要领导,人才来了也留不住。更要加强慈善组织内部的监管力度,特别是要依法开展慈善资金的募集和救助。就目前全国慈善资金的募集和救助,仍然是不大规范的。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同时,这种救助和募资,还缺乏一定的透明度,大多数都是事后笼统地在当地的报纸上刊登一下救助的对象和金额,并没有将捐助的过程和结果公开和透明化,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三)公益文化土壤的贫瘠【2】【8】征管及财政转移支付等一系列国家重要制度息息相关,这些政策需要做出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改进
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除了政府的制度安排和法律保证外,还离不开公益价值观念的树立、道德文化土壤的滋润和培养。由于政府在计划经济时代长期统包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造成公民慈善观念落后,个人主动性慈善捐赠参与率较低。在美国,75%以上捐赠来自个人日常捐款,加上遗产捐赠,个人捐赠占社会捐赠的水平超过80%。反观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物质逐渐发达的同时,不少人的精神家园却渐趋荒芜,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国内有影响的公募基金会资金多来源于海外:宋庆龄基金会70%的资金来源于海外华侨捐款,中华慈善总会的这一比例为50%。而以企业和个人名义命名的私募基金发展缓慢,偶有名人成立的私募基金会出现,便有媒体竭力吹捧,难免炒做之嫌,舆论更关注的似乎是名人本身,忽视甚至背离了慈善基金成立的初衷。
三、突破环境因素制约,促进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一)扭转政府观念偏差,重新定位政府职能
政府部门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对政府职能客观定位,对政府能力合理估计,对政府权利适当限制,让出部分公用和公益事业领域,按照权利和义务对等原则,既放权,又放钱。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开展以下几项工作来鼓励慈善团体的成长和发展。
第一,对慈善公益组织少干预,多指导和引导。如指导、培训和监督慈善公益组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可以出台各项管理示范文本,对公益组织领导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培训等。
第二,加强对慈善公益组织的财务审计,加强其财务公开透明机制,保证公益组织的钱切实用在公益上,而不是中饱某些人的私囊。在这方面可借鉴国外对慈善组织的监督模式。
第三,出台对慈善公益组织资金运作的管理措施,保证组织资产在较为安全的前提下保值增值。
第四,是加强对慈善公益组织的检查,对不合格的慈善公益组织坚决予以取缔。
(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慈善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在短期内尽快改革慈善事业的准入制度,健全公益财产管理制度、公益机构分类分级监管制度、行业评估制度和信息统计制度,使行业组织的进入和运行初步得到有法可依,在政府之外独立发展。目前迫切需要对公益机构的双重审批、注册的进入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取消公益机构的主管部门审批制,采取直接注册或备案制的进入制度,培育更多的慈善公益组织,由市场优胜劣汰。公益财产的和公益机构的财务管理制度也需要尽快出台并实施。多年来,公益组织只能借用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在会计科目的核算上牵强附会,给公益机构的财务反映和监督带来很多不便。慈善公益机构要分类分级管理,慈善筹款机构、慈善执行机构要相互区分,全国性、区域性和社区性公益机构要相互依托发展。要建立全国性慈善信息统计制度,对慈善捐赠进行确认、登记、分类、汇总是衡量慈善事业发展水平、规范慈善事业发展所必须的。
(三)加强慈善组织的监督管理
这加强监督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自己内部的上下级之间的监督;二是行政机关的层级监督和平级之间的职能监督,包括各个社会团体的监督;三是领导与被领导的正常的监督;四是群众和社会舆论及行业之间的监督;五是捐赠者的正常的监督。
另外除了国家要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外,各慈善机构必须要制订出行业的规则,强化体【6】【6】
制内的管理,接受体制外的监督,要努力做到依法办事,树好公正公平的社会新形象
(四)公益文化市场的培育
在慈善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法律制度和公益文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公益文化市场的发展提供示范引导和制度约束,而公益文化的健康发展和深入人心则通过提高公众对法律法规的认同度来改善法律执行的效率和效力。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法律和文化同属上层建筑,但相对于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公益文化市场的培育有更长的路要走。公益文化涉及公众的道德觉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诸多因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只能积极引导和培育。
1.政府应责无旁贷地积极引导和广泛宣传,从创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将慈善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部署和规划中来。
2.要特别强调大众传媒在舆论导向上的重要作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应通过开辟专栏或其他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扶贫济困、诚信友爱、乐善好施、奉献社会和他人的良好风尚,介绍国内外慈善活动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价值观和公益观,自觉加入公益事业中来。在众多媒体的实践中,央视二套的“春暖2007”就特别值得推崇。
3.大力发展志愿服务组织(义工组织),培养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弘扬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良好社会风气。通过完善志愿服务活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推广和普及志愿者登记、培训、时间积累、绩效评估和表彰制度,引导更多的主体参与志愿服务;推动志愿服务领域的延伸和拓展,以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及城乡低收入家庭为重点服务对象,以社会救助、优抚助残、环境保护、法律援助等为重点服务领域,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常性和制度化。
(五)引导和培育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
1.按照国家鼓励、社会参与、民间自愿的方针,大力培育城乡各类慈善组织,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慈善活动,促进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在慈善组织成立和发展过程中,民
2.改革公募慈善组织的用人制度,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用人制度改革将具备强烈责任心和正确的公益价值观、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到公募基金会的管理层中来;并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发展慈善事业的经验;通过在职培训等形式提高慈善组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3.加强自律和他律,完善监督制衡机制,规范慈善组织的管理和运营,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强化登记机关、业务主管部门、国家审计部门、社会中介机构和社会公众等的多重外部监管机制,通过慈善组织内部组织机构的规范、规章制度的完善等措施,对慈善组织管理者制定必要的、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指标和激励约束机制,逐步改变目前的监督主体弱化甚至虚置的状况,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道路上,政府的观念和行为最为关键:一方面要彻底转变以往的政府观念,让出部分公用事业领域给慈善组织,并从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从道德层面对公益文化的发展积极引导,并为于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及慈善组织监管体制的完善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政策法律、公益文化【4】【7】政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在启动资金、办公场地、人员配备、项目开展等方给予必要支持。
等环境的改善,我国慈善事业的春天即将来临。
参考文献
[1]李文新.慈善投资——公益性基金运作的新途径[J].金融经济,2006,(12).[2]唐钧.给慈善捐款免税找个充分的理由[J].社区,2005,(5).[3]卢汉龙.基金会管理与“第三次分配[J].检察风云,2005,(9).[4]茅于轼.社会责任投资——新世纪的慈善事业[N].中国经济导报,2006,(6).[5]葛道顺.我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6]徐卫华.对21世纪中国慈善的若干问题的思考[N].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网站
[7]谁阻碍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关于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讨论.中国社会报,2009.[8]基金会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