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时间:2019-05-14 13:4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第一篇:《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指导老师:周先林 学员:田春

摘要:《西游记》有很鲜明的社会指向性,描绘了大千世界的种种世态,也批判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丑恶现象。作品对当时的统治阶级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批判。作品也对当时社会上那些禁锢人们心灵的迂腐愚昧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关键词:西游记 社会现实 讽刺 批判

《西游记》是我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作品以天马行空般的想象描绘了师徒四人在遥远的取经过程中所经历的千难万险,歌颂了他们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读过小说的人,无不为精彩的故事情节击节赞赏,无不为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惊叹不已。

但是,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必然都是对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西游记》亦不例外。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此书“‘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①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

更有人认为这部书“于明代政治之黑暗专制,实为一种反动。”即便作者自己也说:“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③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西游记》虚构的神魔世界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影子。作者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假、丑、恶现象信手拈来,诙谐轻松的刻画出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世间众生像,轻轻地撩开那社会黑暗现实的可笑可怜的面纱,抖落出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的笑料,使人在笑中去体会作者对世情的调侃,去体会作者春秋笔法的真实含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部小说有非常现实的社会意义:它有很鲜明的社会指向性,描绘了大千世界的种种世态,也批判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丑恶现象。

一 《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严肃批判

我们不难发现,在《西游记》在神奇瑰丽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黑恶现象的不满,进而给予了严肃的批判。

②作品对当时的统治阶级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批判。作品里所描写的天上人间,实际上都没有一块干净的“乐土”,神圣威严的天宫和地府,在冠冕堂皇的外衣之下,隐藏着腐败和丑恶。

唐太宗魂游地府时,判官崔珏因为生前是“先皇帝驾前之臣”,更因收到当朝宰相魏征的求情,而他与魏征又是 “八拜之交,相知甚厚”(第十回)④所以就私改生死簿,让唐太宗得以延年二十,还魂阳世。乌鸡国那个狮猁怪,因为他“官吏情熟”,与神佛阎王有亲,所以就仗势欺人,不但霸占王位,害死国王,而且使乌鸡国王“无门投告”,有冤难伸(第三十七回),一个国王尚且有如此经历,黎民百姓的生存状况可想而知。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唐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西天 “极乐世界”时,却因为 “不曾备得人事”,被阿傩、伽叶二尊者 “掯财作弊”,不肯“白手传经”。为了取得真经,唐僧只得把那只“沿途化斋”的饭碗——紫金钵盂都献了出去。书中写道:“那阿傩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须臾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更可气的是如来的话语:“佛祖笑道:‘„„。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止讨了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来子孙没钱使用。’”(第九十八回)从这里,我们一眼可知贪腐的源头是在哪里。

即便是最高统治者,作品也大胆的给予无情的讽刺和揭露。车迟国的那个国王,根本不懂为君之道,是非不辩,宠信奸佞,把邪道奉为国师,是个十足的昏君。胡适先生考证的吴承恩大概生于正德之末(约1520年),死于万历之初,恰好经历了嘉靖朝的昏庸政治。我们把车迟国王和嘉靖皇帝比一比,就不难发现,这位国王的一言一行,就是现实中崇奉道教,自号什么“灵宵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的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璁的一面镜子。嘉靖皇帝在位长达45年(1521—1566),当时文有杨廷和、海瑞,武有俞大猷、戚继光,朝中不乏能人志士,但嘉靖帝对内不修朝纲,不问政事,任由严嵩、严世蕃父子专擅朝政;对外疆界荒芜,武备松弛,使得倭患不断,黎民涂炭。而他自己的主要兴趣和唯一志向仅仅在于向神仙祈祷和觅取道家的秘方以期长生不死。书中描写的其他帝王也好不 到哪去:比丘国王受妖道蛊惑要拿小儿作药引;宝象国国王,“愚迷肉眼不识妖精”,与黄袍怪“认了亲眷”;乌鸡国国王同青毛狮子精“八拜为交,以兄弟称之”„„,即便书中备受称誉的凤仙郡郡侯,也只是个不能齐家(连妻子也管不好)、不能治国(纾解民困)窝囊废而已。

人间的帝王或崇信邪道或沉迷女色,多是昏庸无能之辈。那么天上的玉帝呢?这个庄严的偶像,在《西游记》里也是一个贤愚莫辩,专横独断人物。一方面,他对待孙悟空这样的造反者,在太白金星,太上老君一伙的策划和支持下,设骗局,搞阴谋,软硬兼施,无所不用其极;另一方面,对黎民百姓,极尽欺压之能事,例如对凤仙郡里的那些顺民,因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一己之私怨,迁怒全体人民,三年不雨,把人往绝路上逼。书中借凤仙郡郡侯之口描绘了凤仙郡民的惨状:“一连三载遇干旱,草子不生绝五谷。大小人家买卖难,十门九户俱啼哭。三停饿死二停人,一停还似风中烛。”而玉帝的暴行却看不到尽头:“有一座米山,约有十丈高下;一座面山,约有二十丈高下。米山边有一只拳大之鸡,在那里紧一嘴,慢一嘴,嗛那米吃。面山边有一只金毛哈巴狗儿,在那里长一舌,短一舌,餂那面吃。左边悬一座铁架子,架上挂一把金锁,约有一尺三四寸长短,锁梃有指头粗细,下面有一盏明灯,灯焰儿燎着那锁梃。„„直等鸡嗛了米尽,狗餂得面尽,灯焰燎断锁梃,那方才该下雨哩。”这是何等残暴的统治,不给人民一点出路,却还要假仁假义的美化自己的恶行,厚颜无耻的自称“公平”(第八十七回)。在这些统治者身上,人们可以看到人间那些昏庸贪婪,作威作福的封建帝王和官僚的真面目。

《西游记》尽情地嘲弄,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荒淫残暴,揭露了当时社会那种官官相护,徇情枉法,贪赃行贿等种种黑暗腐败现象。也对当时社会上的地方强梁以及东、西厂、锦衣卫特务等黑恶势力给予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遇到的许多妖魔鬼怪,大多是当时社会中欺压良善,危害人民的社会黑恶势力的写照,作者都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撕破,赤裸裸地摆放在我们面前。取经途中,几乎每一座山都有妖精或者是强盗,他们占山为王,祸害一方。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在平顶山占山为王,抢劫过往客商;通天河里的灵感大王,吃摆渡过河的客商,见了唐僧还要吃唐僧肉;波月洞里的黄毛怪,抢了国王之公主,霸占为妻;牛魔王夫妇控制了火焰山的地盘,因收不到保护费,就不让下雨,导致连年大旱,民不聊生„„ 在第四十四回车迟国一章中,虎力、鹿力、羊力三个妖精化为道士,在车迟国以妖术迷惑国王,大肆迫害和尚,“„„把我们寺拆了,度牒追了,不放还乡,亦不许补役当差,赐予那仙长家使用,苦楚难当。”使和尚们欲死不得,欲逃不能,“四下里快手又多,缉事的又广,凭你怎么,也是难脱”。而且迫害所及,“就是剪鬃,秃子,毛稀的都也难逃”。这不正是当时社会中东厂、锦衣卫“缉事人四出,道路惶惧”,“一家犯,邻里皆坐”⑤的特务统治的写照吗!

这些强盗、妖怪,虽然都受到了打击,但其成员的命运,却是各不相同。有的被铲除掉了,但更多的却因为有保护伞的庇护而安然无恙。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照样回天庭做老君的童子;灵感大王照样回观音的莲池;下凡作恶的奎星照样官复原职;小雷音寺的黄眉大王、寿星的梅花鹿、观音的金毛犼„„这其中的缘由,却是大有学问。

以上种种情节,无不深刻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无情批判。这种不满和批判之情,在作者的长诗《二郎搜山图歌》中也有深刻的体现。诗中写道:“我闻古圣开鸿濛,命官绝地天之通。轩辕铸镜禹铸鼎,四方民物俱昭融。后来群魔出孔窍,白昼搏人繁聚啸。终南进士老钟馗,空向宫闱啗虚耗。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 作者甚至直言不讳的说:“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其中对当时时政的态度显而易见。诗歌的末尾作者写道“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日有矢救月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麐凤,长享万年保合清宁功?” 胡适先生因此认为:“这一篇《二郎搜山图歌》很可以表示《西游记》的作者的胸襟和著书的态度了。” ⑥

二 《西游记》也是对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讽刺

《西游记》也是对当时的时代思想的讽刺,作品通过对唐僧之流荒唐可笑的思想性格及其严重危害的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批评了当时社会中一些所谓的追求并代表着“真理和正义”的人,并进一步抨击了佛家教义和封建儒学思想的荒谬有害和欺世惑民,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社会意义。

唐僧是取经集团形式上的首领,如果说西天取经在《西游记》中是作为正义事业的象征加以歌颂的话。那么,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个正面人物;但是,就其人物形象的性格内容和思想意义来说,唐僧却基本上是一个被批判的人物,甚至可以说唐僧是《西游记》中最具讽刺内涵的典型。唐僧所恪守的“慈悲为怀”、“一心向善”和“忌杀生灵”的思想信条。正是佛教的最重要教义和戒律;他所恪守的“仁爱”之心和“温良恭俭让”,正是儒家的传统思想那一套,这些思想,恰恰就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时代思想。我们可以说,唐僧就是这种思想的忠实捍卫者:他一再宣扬毫无原则的“慈悲”思想和“仁爱”观念,处处拘泥于“温良恭俭让”,不分对象地一味“行善”,反复鼓吹什么“出家人以慈悲为怀”、“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操心怎似存心好,争气何如忍气高”„„,结果就是人妖不分,颠倒是非:他把伪装的吃人妖精当作好人加以姑息、纵容;却对火眼金睛识破妖精、忠心耿耿降妖救主的孙悟空无端责骂、残酷打击。特别是他还顽固地一概反对杀生,甚至在他历尽灾难,处处遇到妖魔鬼怪要吃他的肉,害他的命的情况下,竟然还认为杀人是天大的罪过,迂腐愚昧达于极点!所以孙悟空说道:“只管行起善来,你命休矣。妖精乃害人之物,你惜他怎的!”

但是,深受这一套假仁假义的思想毒害的唐僧是屡教不改的。在唐僧身上最具讽刺性的是他不断重复的那套说教言语,什么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一心向善”,什么“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什么“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几乎每遇孙悟空杀妖除恶,他总要喋喋不休地反复唠叨,简直没完没了。即使自己一再深陷险境,却仍是始终如一,让人感到既可气又可恨。同时又让人深深体会的这种思想在当时社会对人心灵的禁锢,又让人有一种无奈的感觉。作者让唐僧一再重复这类荒谬的陈词滥调,使他显得格外迂腐可鄙,不断加深人们对他的厌恶之感,具有强烈的讽刺作用。

而更具讽刺性的是,每次唐僧行完善,报应就来了,刚刚前脚赶走打死白骨精的孙悟空,后脚就在黑松林里,被黄袍怪拿住,并在宝象国宫廷公然把他变成一只斑斓猛虎。被当作妖魔“用铁绳锁了,放在铁笼里”。真实“因果报应”啊!这种人妖颠倒的场面正是对唐僧之流不分人妖、一味“行善”的行为的绝妙讽刺。最后,还是要靠被贬逐的悟空来解救。作者让孙悟空对着铁笼里变了形的唐僧尖锐嘲笑说:“师父啊,你是个好和尚,怎么弄出这般个恶模样来也?你怪我行凶作恶,赶我回去,你要一心向善,怎么一旦弄出个这等嘴脸?”这是何等的痛快淋漓、一针见血!对旧思想进行反思与批判的同时,作者也必然表现出对新的思想的追求。作品体现了在明末出现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胆战心惊,天兵天将束手无策,孙悟空更是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既是对统治者无能的讽刺,也表现出在当时的社会里,作者已经深刻地感受到平民百姓与统治阶级地位上的不平等,已经有了对平等自由的向往。

作者受当时启蒙思想的影响,还借猪八戒这一可爱又可笑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的态度。猪八戒是西游记中最为复杂的一个人物形象,是取经队伍中立场最不坚定的一个,是作者花费大量笔墨揶揄、嘲弄的对象。他最突出的特点,是无所不在的对人生欲望的强烈追求。他贪吃、贪睡、贪色、贪图安逸、贪生怕死、见利就上、遇难而退,又爱打小报告,在孙悟空和唐僧的冲突中总是起推波助澜的做用,他的经典台词就是“把行李分了,回高老庄去”。总之,作者几乎将人本能具有的欲望全都加在了猪八戒身上。但我们要看到,猪八戒的本质不坏,他只是不合所谓的“道统”而已,猪八戒的一言一行,与佛教的教义和正统的儒家道德修养格格不入!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猪八戒的这些贪欲从没有改变,也不加掩饰,但作者文笔到处,丝毫不觉得其人可厌,反觉憨厚、可爱。由此看来,作者对普通的“人”持有一种非常宽容的态度,与书中表现出的对统治阶级的尖刻嘲讽和严肃批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与作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是完完全全背道而驰的,是对迂腐、教条的主流思想的反讽。

总而言之,尽管《西游记》的作者充分驰骋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把读者引向远离尘俗的神魔世界,但细细读来,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作者想象的翅膀飞得再高也没有离开的现实的土壤。西游记中的人物设定和情节展开,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基本都有其真实的身影。“不论是作者精心构建的神魔体系,还是众神佛妖魔的形象特征,都是现实社会的折光与投影。”即便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西游记》依然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只要把西游记里的人物关系和当今林林总总的社会现象一对比,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这根本不是什么浪漫主义的神话,分明是现实题材的一部大戏。作者酝酿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与现代社会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出入,不论是神,是魔,一旦置于作者所构建的体系之中,它们的行为便都显得“人化”了。其相互间的关系,越看越近乎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说:作者对书中人物的讽刺和批判就是对现实社会的讽刺和批判!恰如鲁迅先生所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实有的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魏征向李世民进谏时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

⑦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如果我们能以《西游记》中所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形象为鉴,知耻知荣,正行敛止,以美好的追求激励自我,或许能够有助于我们社会的风清气扬。

同时,《西游记》在艺术成就方面,其讽刺艺术和表现手法已经相当丰富和成熟,作者娴熟的运用讽刺手法,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的结合起来,虽然《西游记》不被称为讽刺小说,但它直接影响着后来的讽刺小说,对《儒林外史》等讽刺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艺术借鉴和丰富的艺术营养。

注释:

①②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一九三一年北新书局版)袁珂:《西游记》研究。《台湾文化》1948年第1、2期。③ 吴承恩:《禹鼎志》。④《西游记》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5月版(下同)。⑤《明史·刘瑾传》 ⑥ 胡适:《西游记》考证。《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五卷三号。⑦ 边翠芳、王甜甜、吴楠:神佛妖魔尽显众生世相——浅谈《西游记》的现实意义。现代语文2006年第06期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一九三一年北新书局版)

2、胡适《<西游记>考证》;(《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五卷三号)

3、《明史》(《刘瑾传》等部分章节);

4、边翠芳、王甜甜、吴楠:神佛妖魔尽显众生世相——浅谈《西游记》的现实意义。(现代语文2006年第06期)

5、袁珂:《西游记》研究;(《台湾文化》1948年第1、2期)

联系地址:泗阳棉花原种场中心小学

邮编:223700

电话:***

第二篇:阅读指导课教案:西游记对社会现实的影射

阅读指导课教案:

《西游记》对社会现实的影射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原文,体会原著的精妙,学生学会精读古典文言名著经典片段的方法,激发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著作阅读的方法、技巧,增强阅读的信心。教学重点: 体会西游记的社会意义与现实意义。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课文《猴王出世》导入。(1分钟)

同学们,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是什么?老师吟诵:“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这段描写选自我过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这个石猴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生答(孙悟空),同学们,在中国无论老少都知道机智、勇敢,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并且都对孙悟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家在课余时间,有的阅读过了《西游记》这本原著,有的同学看过电视剧《西游记》,有的同学看过《西游记》的小人书或者连环画。今天这节课外阅读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西游记》!

二、读书汇报。(14分钟)

(课前指导:第一组搜集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简介。第二组总结西游记故事的梗概。第三组总结概括西游记人物简介。第四组搜集有关西游记的各方面的趣事)

据我所知,我们班大部分的学生读过《西游记》,并且对其中的精彩章节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就可以讲出许多有趣的故事。相信同学们对《西游记》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同学们来回答这些选择题,看谁的<<西游记>>知识最丰富。

(一)选择题:

1、《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

A、玄奘 B、玄明 C、唐三藏

2、猪八戒原本是天上的——

A、弼马温 B、天蓬元帅 C、卷帘将

3、《西游记》一书共有——

A、八十回 B、九十回 C、一百回

4、唐僧的坐骑小白马原本是——

A、东海龙王的儿子 B、西海龙王的儿子 C、南海龙王的儿子

5、《西游记》中唐僧的徒弟是指——

A、孙悟空、猪八戒、小龙马 B、孙悟空、哪吒、沙和尚

C、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

6、孙悟空一个筋斗能飞——

A、十万八千里 B、十万三千里 C、十万里

7、沙和尚的法号是——

A、沙悟净 B、沙悟能 C、猪刚鬃

8、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指——

A、《西游记》《三国志》《水浒传》《红楼梦》

B、《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C、《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

9下面我们有请第一组的代表来介绍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简介,第二组总结西游记故事的梗概,第三组总结概括西游记人物简介,第四组搜集有关西游记的各方面的趣事。

(二)我的读书心得

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听了刚才同学的汇报,你一定有许多自己的读书心得和大家交流。现在你们自己出题,检查大家的读书情况,看谁的题目最有意义,看谁的题目最有新意,看谁的题目最出人意料。

三 西游记对现实的影射

(1)西游记的社会意义——现实事态的讽刺批判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西游记》小说写神的世界,就意味着写现实的世界,上到玉皇大帝,下到天兵天将,和现实社会中的上到皇帝,下到各级官吏,两者之间构成一个对应的关系。玉皇大帝只是皇帝的一种象征,是皇帝的一种抽象化的符号。其他的仙官仙吏、天兵大将也都一样,都是现实社会中各级官吏的抽象、象征。所以凡是对玉皇大帝、对神将仙卿的调侃、揶揄、讽刺,实际上都是对现实社会中皇帝、官吏的调侃、揶揄、讽刺。《西游记》中描写的玉皇大帝、神将仙卿,一个个昏庸无能,奴颜媚骨,尸位素餐,作威作福,这实际上是明代那些荒淫腐朽的世俗帝王及其文武群臣的投影。

另一方面,《西游记》中写西行路上经过了许多国家,这些国家有个特点,就是很混乱。这些国度里的国王,不是怯弱昏庸,就是荒淫无度。在他们统治下的王国,大部分都是社会混乱、政治黑暗,奸佞当权,荼毒百姓。比丘国的例子我们最熟悉了。比丘国王追求长生不老,有个妖怪变的南极仙翁献了一个很美丽的女子给国王作为王后,他就被封为“国丈”了。而且这位“国丈”还给国王献上一副长生不老的“仙方”,即要用1111个小儿的心肝熬成汤做药引子,然后炼这副药。这种做法是非常荒淫残暴的。这种荒淫无道的国王本性无疑有一种鲜明的现实指向性,是用夸张的手法讽刺明代的皇帝。明代的弘治、嘉靖两个皇帝有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迷信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在皇宫里建道教的祭坛,在祭坛上作法,把皇宫里弄得乌烟瘴气。成为小说中对迷恋道教的那些国王的夸张描写,因此有了影射现实的特点。

再比如第九十三回写猪八戒狼吞虎咽,沙僧告诉他:你吃东西要斯文点。猪八戒就说:“斯文!斯文!肚里空空!”连一向老实的沙僧也禁不住笑了。古代“斯文”有两个含义,一个指做事要文雅一点,还有一个指文人,文人就是斯文。很少说笑话的沙僧这时就说:“二哥,你不晓得,天下多少‘斯文’,若论起肚子里来,正替你我一般哩。”这就辛辣地讽刺了天下的秀才,天下的读书人。《西游记》的作者本身应该是个读书人,他讽刺的不是自己,不是哪个朋友,而是对当时一班只知作时文八股的读书人的嘲笑。

《西游记》里讽刺调侃的对象往往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尊贵的对象也常常被置于被调侃的位置。比如小说第九十八回里,唐僧师徒历尽艰难,好不容易到了

西天,如来佛的两个侍者阿难、迦叶居然公开索要贿赂。这能使人联想到明代宰相府里的门丁比七品县令还要大,因为门丁有特殊的权力,想见到宰相必须要通过他那道门,要贿赂他才能见到当官的。如来佛说:“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经是很重要的东西,哪可以随便就给你呢?上次众比丘僧下山到赵长老家里念了一通经,“保他家生还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忑卖贱了”,把我这个经书卖得太便宜了。小说中把如来佛写得这么势利,念经成了一种谋生的手段,说得不客气一点,的确是有点亵渎神圣了。

现在很多寺庙,和尚借念经来谋取一定的经济收入,大量寺庙的经营都是非常好的,寺庙的高僧们收入一般都很高。从这种现象可以看出,这种现象自古有之,现在仍有。小说借如来佛形象来讽刺社会,是抽象的讽刺。再怎么样的得道高僧都可能有不良品质,都可能有谋求财务的心态,这样就摘掉了圣人身上的光环。不管怎样神圣的人,也许在其见不得人的背后也有乌七八糟的东西,也有凡俗的心理,也有跟普通百姓一样谋求功名利禄的心理,千万不要为其身份、地位所蒙蔽。【北京师范大学郭英德教授著作《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2)西游记的象征意义——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西游记》的核心故事是英雄寻宝,一僧三徒所寻求的宝物是与宗教联系起来的“真经”;而他们之所以寻求真经,则是因为对现实秩序不满,想通过寻求真经,以重建理想的秩序。小说中,如来佛总论南赡部洲时说:

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淫多狂,多欺多诈。不遵佛教,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牲,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虽有孔氏在彼,立下仁义礼智之教,帝王相继,治有徒流绞斩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纵无忌之辈何耶!(第九十八回)

由此可见,现实社会已陷入混乱不堪的无序状态。小说理想中的秩序或者说作者理想的社会秩序,则是封建圣王唐太宗治下的大唐帝国,“一天瑞气,万道祥光。仁风轻淡荡,化日丽非常。„„介福千年过舜禹,升平万代赛尧汤”(第十二回)。为了重建这样的秩序,不仅要发扬儒教的忠孝仁义,还要遵佛教,问善缘,援佛入儒,取经救世。

所以,一僧三徒西行途中的杀伐除恶,既平自然灾害,又除人间患难,其寓意可以理解为,通过杀伐,通过死亡,通过除恶,企图重建风调雨顺的自然秩序与和谐安乐的人文秩序,这是通过神话故事表现出来的深层的象征意义。

其次,《西游记》还构置了一个象征性的形象体系,以启发人们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小说围绕着取真经、成正果的中心,设计情节,展开想象,构成了一个假定性的整体形象,一个开放式的象征体系。如果说“真经”象征着真理,“正果”象征着理想,那么,西行取经则传达出人生进取的顽强品格和人类文明的探求精神,以及这种精神背后所隐藏的艰辛与痛苦、希望与成功。

例如,在小说中,唐僧和孙悟空的师徒关系是因取经而建立的,他们的目标在于求取真经、劝人为善,而唐僧一念西行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念,是取经队伍中的任何人包括孙悟空也不能与之相比的。孙悟空之所以师礼唐僧,拜伏在唐僧脚下,根本上就是因为对至善理想的虔诚崇拜。然而,在如何达到“劝人为善”的目的这一问题上,唐僧与孙悟空之间存在着重大分歧,因而衍生出种种矛盾冲突。唐僧“微生不损,见苦就救”,“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企图以“善”的手段求善,以致人妖颠倒,善恶不分,受尽妖精折磨。而孙悟空则

主张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主动出击,除恶务尽,是以“不善”的手段求善,终于降伏一切妖魔,取得真经,成为“斗战胜佛”。小说实际上否定了唐僧的迂阔冬烘,肯定了孙悟空的顽强进取。

再从局部象征看,《西游记》中的“九九八十一难”大致分为四大类:一类是表现自然力和象征自然力的难,一类是象征社会种种邪恶势力的难,一类是直接来自最高统治这的难,一类是取经人生观错误造成的难。既要扫除自然灾害,又要战胜社会邪恶;既要抵抗外来的磨难,又要克服自身的弱点。小说构成的这种自然与社会、外在与内在的多重象征体系,共同指向人生进取与文明探求这一潜在的哲理寓意。

(3)《西游记》中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的哲理。这个“人”是大写的人。“成人不自在”,就是说你要真正成为大写的人,首先要接受社会的规范,不自在,不能够是一种极端的自由。“自在不成人”,如果过分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就成不了大写的人,就会沦落为欲望的奴隶,就丧失了自由——实际上精神的自由。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就会发现,一方面希望个体有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作为一个人面临着种种的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处理这种两难的处境当中找到一种最佳的位置。找到这样的位置意味着什么呢?要追求“成人”的建功立业,就不能不丧失某些“自在”的人身自由;追求“自在”的我行我素,则不可能实现“成人”的人生价值。最高的追求就是“成人”的“自在”或是“自在”的“成人”。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同样的,唐僧、猪八戒亦是成功的。他们成功的经验就有了一种象征的意义。像孙悟空这样,把个人对自由的追求融入到群体对自由的追寻的事业中,才能找到精神的真正意义上的归宿,因为群体精神自由的实现可以造就个人精神自由最终的实现,这就是小说给我们的人生意义或说人生哲理。

五、总结拓展(1分钟)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几百年来,孙悟空、猪八戒等鲜明的人物形象几乎家喻户晓,许多经典故事人人口耳相传,老师希望还没读完《西游记》的同学继续读下去,同学不妨再多读几遍,或许每一次你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一下西游记中各种妖精的出身,看看你会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第三篇:对个人主义的批判

对个人主义的批判

[摘要] 个人主义本来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是西方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 这种源于西方的思潮正在严重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通过对个人主义这种错误人生观的批判, 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个人主义的错误和危害,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大学生应摒弃个人主义人生观的影响,自觉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 个人主义

批判

一、什么是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的思想渊源于西方,在西方历史上, 个人主义最早表现为古希腊智者学派关于个人地位与作用的思想。普罗塔哥拉关于“人是万物的尺度” 的思想, 造成了西方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文艺复兴时期, 个人主义反对神性, 提倡人权反对神权, 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它作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 起着思想解放的作用。因此,个人主义是一种社会和政治哲学,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个人主义本来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是西方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必然会产生的一种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个人主义强

调一起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为了个人利益甚至可以牺牲集体利益。个人主义主张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个人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与社会主义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根本对立的。以下简要列举个人主义主要的特征:

1、个人主义属于资产剥削阶级的人生观,代表的是狭隘的剥削阶级的利益,它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并且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不容许任何人哪怕是他的家庭成员有侵犯他个人利益的行为; 强调个人拥有绝对的的自由,不容许任何人去干涉其拥有这种自由的权利; 强调每个人都有权利维护个人私有利益,哪怕是需要牺牲集体利益。推崇个人主义人生观的人可能会为了获取个人的利益而无视道德甚至法律的存在,对整个社会健康发展来说,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极端个人主义。

2、个人主义把极端的个人私利当作判断人的行为善恶的标准, 以个人能否获得最大利益作为事物存在价值的判断标准,它的实质在于个人主义是以自我为中心, 强调个人的利益是一切行动的目的,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最高行为准则, 以个人欲望的满足为目标。从实际行动来看, 推

崇个人主义的人对于于己无益的事绝对不做, 他们的行为和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个人欲望的满足, 并以此作为价值的判断标准。另一方面,个人主义对人的需要的理解也是片面的,夸大了人生的某些方面的需要,而无视而人的全面发展性和人生的整体需要。

3、个人主义没有正确地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且忽视了人存在和活动的本质是社会性。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会使人失去社会和集体意识,不顾一切地都追求个人的最大利益, 不以社会、集体的发展和需要为目标导向,仅仅是片面地追求个人的发展,强调个性和自由是一个人的价值所在,反对任何人对其个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进行任何形式的干涉和限制。

4、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体自主性。主张依靠自己、自足自立,反对怨天尤人、依从他人,主张个人具有足以成就伟大事业的能力,实际上,个人主义

在本质上就是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自我至上,也就是利己主义。

二、为什么要批判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人生观曾经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起过积极的作用,它曾经作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为人类反封建斗争作过贡献。但是,个人主义以个人的价值为目标, 强调的也就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强调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平台, 为了个人利益, 可以不择手段。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 它明目张胆地鼓吹以个人为中心和个人本位, 为了个人的私利, 不惜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 主张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做出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尔虞我诈, 以至不顾道德、人格等丑恶现象。这种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 就是消极腐败、功利思想的严重泛滥, 导致社会中的一部分人不思进取, 腐化堕落等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这也是个人主义引起道德焦虑的种种表现。因此,在当今社会中,个人主义主要起消极作用,它会导致社会道德状况的败坏, 导致社会人际关系的恶化, 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和发展,导致社会凝聚力的涣散,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与国家的稳定。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个人主义是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根本对立的,从某种程度来说, 个人主义就是侵蚀和腐化当代大学生的最大诱因。

个人主义是一切以个人为中心, 一切从个人出发, 以满足个人私欲为目的的人生观。个人主义人生观过分张扬个性的自由, 过于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独立自主的个人价值。个人主义直接表现出反对权威, 反对国家和集体对个人的限制、干预, 提倡人人自治, 无为而治等, 这样的思想在现实中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社会个体之间缺乏团结,个人严重脱离集体,社会和集体的力量严重削弱等后果。从已有的实际事例来看,个人主义使高校学风不正, 使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 价值观念扭曲, 校园风气败坏, 从而使部分大学生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

三、怎样摒弃个人主义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摒弃对子女的溺爱,培养孩子在社会群体中生活的能力,学会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加强对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并在集体活动过程中,学会宽容、理解别人,及时纠正孩子独来独往、我行我素、言谈中只注重个人感受,与集体、他人保持距离的行为; 培养孩子关爱他人以及同情关心他人的良知; 培养子女对自己家庭的责任延伸到对社会、对国家责任的社会的责任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对国家的义务感。

在学校教育方面,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于大学生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通过认识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从而增强对个人主义的认识; 加强对大学生集体主义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人生观,让他们意识到国家、社会、集体并不是遥远的、虚无的,意识到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对大学生来说,当代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 排除一切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坚定自己的信念, 积极融人社会, 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 凡事以首先以集体利益出发;积极参与各种班集体活动,乐于助人,不计个人得失,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心系祖国;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生产劳动,社区活动等,在实践中坚定信念,自觉认同并践行集体主义本位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王惠杰.如何正确评价个人主义思想[J].学术探讨,2009,(4).3.朱彩霞.浅议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对立与反思[J].理论学习,2008,(11).4.汤平,陈正伦.本科生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调查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5).对个人主义的批判

一、个人主义人生观

个人主义人生观就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的人生观,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个人的利益、需要、尊严、以及权益至高无上。

个人主义是与无产阶级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根本对立的。个人主义也是小生产者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他们身上主要表现为自由散漫和狭隘自私。中国幸福学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不满足就是指人们都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事物更好。爱国主义其实就是人们不满足本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个人主义就是每个人都希望我的事物更好的信仰或理念。在个人主义中存在着一种极端个人主义,它是个人主义人生观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突出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否认社会和他人的价值,甚至不惜采用损人利己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古代希腊,民主主体论基本上是整体主义的。柏拉图的《理想国》贯穿了整体主义的精神,亚里士多德更是坚定不移地认为,“活人由于本性或由于偶然而不归于城邦的,他如果不是一个鄙夫,那就是一位超人。随着城邦的没落,各国相继出现了个人主义。很多人都持有个人主义人生观。直至演变到现在。

二、个人主义的表现

在当代大学生中个人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得失上十分计较;看重局部、表面和暂时;忽略全局、长远、深度和超越。

(2)挫折感增强,压抑、郁闷、感觉沉甸甸的、僵化。这都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与为人们服务、集体主义以及大公无私相矛盾而慢慢发展起来的。

(3)道德虚无主义、唯我主义以及享乐主义表现强烈。

而在国外个人主义表现更加强烈,就拿美国来说吧!在个人隐私上,中国人见面习惯问年龄、婚姻、工作和收入,在美国则不然。在美国人看来,这些都属于隐私,别人不得打听。一个人要访问另一家,必须事先打招呼,未得主人允许不得跨进别人的家门;在个人自立上,美国孩子长到18岁,便离开父母,自立门户。老人也不愿住在自己子女宽敞的家里。父母与子女进餐馆,吃罢饭后,各自付饭钱;在个人表现上,美国人勇于个人表现,爱“出风头”,爱冒险,爱新奇。一些美国人为争创世界纪录,比吃多少条“热狗”,吸多少支香烟,喝多少瓶啤酒,跳伞结婚、海底结婚、坟场结婚,无奇不有。

三、个人主义的错误

对于个人主义,我们不能简单的说它完全是错的,我们很多人对个人主义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个人主义绝不等于“自私自利”。因为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和资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反对封建贵族的反动统治和追求资产阶级的现实利益的斗争中,个人主义人生观也是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但是,随着资产阶级

走向反动,这种人生观则违背历史发展规律,阻碍了社会发展和道德进步。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所以严格的来讲,个人主义在当今社会中存在是不行的,是错误的,因此也遭到了各界人士的批判。

四、个人主义的实质

个人主义作为一种完整形态的伦理思潮和价值观念体系,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根据托克维尔和一些思想家的理论概括,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目标的理论,在个人同社会的关系上,特别强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集体、国家和他人,只不过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第二,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它强调个人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并极力反对集体、社会和国家对个人的干预和限制。第三,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想,是一种财产制度即个体所有制。

个人主义在历史发展中形成许多不同的学派,他们在阐释自己的理论时,存在着某些差别甚至相互攻讦,但却有着一般的、共同的性质。从表面上看,个人主义尊崇个人的地位和作用,其实它完全颠倒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的真实关系。个人主义者把个人利益作为判断行为的唯一而普遍的尺度,以个人欲望的满足为归宿。尽管不能把个人主义简单等同于利己主义,但它们之间并没有难以逾越的鸿沟。在个人主义思想体系中存在着利己主义的诱发因素,有时甚至直接表现为利己主义。我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主义在本质上就是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自我至上,也就是利己主义。

总之,个人主义,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和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它在历史上曾经起过进步的作用,但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尤其在资本主义制度完全确立以后,情形更是如此。

五、个人主义的危害

个人主义对于社会与个人来说危害十分严重,现实生活中个人主义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它严重侵害社会肌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社会生活领域,个人主义对个性自由的过分张扬损害了个人自由,迫使人只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在现实中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甚至出现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异常形态。第二,在道德生活领域,诸如大多数人的诚实、责任感、纪律感等品德在下降。个人主义的泛滥,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种种消极的道德与社会现象的出现,使得一个自由的国家是存在不下去的。第三,在政治生活领域,个人主义张扬个性自由,对个人自由、平等的追求,对政府权力的限制也易导致一些负面效应,如人民政治意识的淡化,极端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 的出现等。第四,在经济生活领域,个人主义给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一定危害。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自发性、盲目性,个人主义追逐一己之利能达到市场经济完善发展的说法在20~30年代经济危机中就已破产。

六、出现个人主义的原因以及如何对待

既然个人主义人生观严格的来讲是不好的生活态度,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并且十分严重呢?之所以出现这种这种情况,原因有许多方面。首先,不是每个人都生活在那种充满关爱的环境中,他所接触到的每一个社会索引,都在影响着他,所以,自私是一种习惯,个人主义是一种习惯。但这种习惯确是养成的,只不过滋养它的土壤是周围的环境。但严格来讲并不完全是这样的,要知道这个社会还是有很多很多阳光的,温暖的,让人心动的画面,这需要你自己去发现,但前提是必须让自己有那么一颗心。其次,現在的社會一切都向钱看,经济利益放第一。有些孩子的過度骄傲等現象,則是因为当今每家都只有一個孩子,亲朋好友及父母的注意力都在孩子一個人身上,自然会养成孩子骄纵的心理。在当代大学校园,个人主义现象非常普遍,大学个人主义弥漫严重,各种事情导致的脑力劳动沉重,应试教育的推动以及家庭独生子女所导致,再加上市场逐利等现象弥漫校园,种种因素导致了个人主义在大学校园普遍存在。当代科技发达,大学生得到信息的途径多只又多,国际信息通讯发达,因此也受到了西方思潮的影响,加上中国封建传统思想。导致大学校园个人主义现象十分严重。

既然个人主义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我们该如何来面对这种现象呢?首先我们要正确对待个人主义,不能用消极仇视的态度,不能去逃避不管,应该要正视,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去解决,使个人主义现象减少乃至消失。在学校中加强对个人主义知识的教育,让学生知道个人主义的危害,远离个人主义人生观。国家应该颁布相应的法律来惩罚因其个人主义而导致别人与国家安全与财产损失的人。参考文献

1、《理想国》,作者柏拉图

第四篇: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后感

《当时只道是寻常》 读后感

“看得见开始,猜不到结局——一生恰如三月花”。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了这句话的意义。

这是一部不甘于淹没在浩瀚书海中的作品。她似在谈诗词,又似在谈风月。她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她用清丽、感性的笔调,配以优雅、飘逸的插图,描绘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诗人,词人,凸现其旷世奇才与至真性情。才子,佳人,似笑非笑的嫣然,执迷不悔的凛然,心照不宣的释然,让我们在悲喜交加中恍然„„

书中,汉高祖与戚夫人,下至清代才子纳兰性德与沈宛,唐玄宗、陆游、温庭筠,王昭君、杨玉环、李清照、鱼玄机、于诗词变幻中讲述了古代英雄美人、才子才女的不为人知的爱情侧面。你既可以像玩味诗词一样去品读它,更可以像猎奇爱情小说一样去挖掘它。每段爱情都有一个人性的情景回放,读者像看电影一样,在作者营造的文字王国里体验古人的爱情冒险。这是本书最具魅力的亮点,就是为诗词营造一个小说的氛围,既满足读者对诗词本身的知识需求,也满足了读者对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甚至野史掌故的了解,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兼具。值得一提的是安意如文字清冽,字里行间全无古诗词的晦涩难懂,更没有学院派大师的严肃压人的气势,甚至不讲究严格的语法,断句断

得如同古龙的小说。

情气回肠,愁心漫溢,书中对古典情怀的现代阐释,沉吟至今的情爱绝唱令人感伤。纳兰词,华贵的悲哀,优美的感伤。细读纳兰词会发现,豪放是外放的的风骨,优伤才是内敛的精魂。

读了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了纳兰性德,而且让我从中读了许多纳兰诗里许多词的故事。更加明白,人生如同是把乱掉的拼图重新拼凑起来,慢慢地拼出未知的图画,但是真正的图画在最后的一片拼图品上去之前,无人知晓,图画究竟是什么样,所以我们要过好每一秒,生命的奇妙也是从这每一秒的精彩所拼出。

第五篇:对非婚生子女财产继承权批判

初探中国非婚生子女财产继承权

作者:陆海天

指导老师:朱宇

(湖南科技大学 法学院 邮编430221)

中文摘要:继承制度几乎相伴着财产私有制而得到沿袭和发展。财产继承制度,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到今天的重要保证。随着人类婚姻制度的产生,公权对公民私人行为的规制,使得人类的财产制度,被赋予了身份权的色彩。然而,婚姻制度本身的一些有悖人性的规定,以及时代的发展,使得非婚生子女的出现成为可能。原有的继承法制度同婚姻法制度已经形成一个有机体系,因此非婚生子女的继承权问题,便成为了无论是国内国外的婚姻法与继承法制度,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本文旨在对中国婚姻制度的剖析,立足当前社会现实,侧重对合法婚姻关系中,无过错当事人合法财产保护的角度,对中国非婚生子女财产继承权进行批评。

关键词:继承法婚姻法婚姻制度的内在缺陷 人本思想 非婚生子女

非婚生子女是指依法确立婚姻关系前或婚外行为所生的子女,如非法同居、婚前性行为、姘居、通奸及至被强奸后所生的子女。非婚生子女这个词的出现,其实是对私生子女的法律化解读。这个过程,几乎伴随着人类婚姻制度出现的始终,非婚生子女就已经出现了。然而什么导致了非婚生子女的出现呢?非婚生子女的继承权问题,又是如何确定的?最后就是非婚生子女继承权的确立,对婚姻生活中的无过错当事人,又带来那些冲击呢?本文将从婚姻制度本身的缺陷入手,来解释非婚生子女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的来的社会问题,引发的对非婚生子女财产继承权制度的确立的原因,最后将重点分析该制度对无过错当事人财产的侵害。

婚姻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也是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最优选择。它存在的最重要目的是为了确保财产的安全。换言之,正是因为对于财产能够安全的过渡到合法继承人的手中,而形成了婚姻制度。也因为这个因素,夫妻双方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生育。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自婚姻家庭产生以来,它就担负着诸多的社会职能,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繁衍人口,养老育幼,组织生产和消费,婚姻与家庭,因其功能而存在,生育则始终是婚姻家庭的基本功能。”(1)婚姻制度可以说,是用来约束人类婚外的性行为,因为婚外行为可能造成新生命的诞生,因此婚姻制度,就成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财产纠纷的有效手段。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讲,它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然而,作为身来必然要繁殖的人来讲,婚姻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有缺陷的制度,它的内在缺陷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婚姻制度的内在缺陷,是导致非婚生子女问题出现的最关键因素。首先,婚姻制度,本身是一种契约制度,也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因此作为婚姻制度来说,既然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那它本身就必然受到时代生产力以及社会习俗的制约,这也就决定了,它绝对不可能使所有人都满意。而且,当到达一定历史阶段后,婚姻制度,本身就面临自我的更新,否则就会被历史淘汰。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社会历史产物的婚姻制度,必定不是完美的制度,也必然会暴露自身的缺陷。

比如以现代婚姻制度为例,现代婚姻制度,抛弃了过去“以家族为中心,既不是个人,也不是社会的婚姻制度。”(2)形成了一种受国家公权力调整的个人婚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男女两方基于合意,自愿结成夫妻,自觉履行婚姻法规定的义务,享受婚姻法规定的权利。特别是,随着近代人人平等观念的深入,以及女权主义的兴起,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实行一夫一妻的制度,这种制度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它符合这种社会的普遍需要——那就是夫妻的财产,以及他们继承的财产,能够通过确定的继承人,传递下去。因此在道德上,婚姻制度成为了人们讴歌的制度。

然而几乎伴随着这种婚姻制度诞生开始,反对的声音就没有停止过,无论是辜鸿铭的“茶壶论”还是乔治桑的“忠诚论”都无不放映着人们本身对这种制度,有超越的冲动。因为婚姻制度,可能减少了人类关于财产的纠纷,也确定了合法继承的前提,即血亲关系的特殊性。然而它无法改变人求变的欲望,特别是,社会越稳定,人就越想超越这种制度的束缚。至于婚姻制度规定的义务的履行,也因为婚姻生活的特殊性,而很难出现公权力追

究婚姻生活中绝大多数不忠行为的相关责任的情况。可以说,婚姻法的缺陷,反映了婚姻制度的缺陷。而婚姻制度的缺陷,也许反映的正是人的缺陷。

其次,婚姻制度既然是一种契约制度,从法律的角度上,契约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因此,人要想享有婚姻所带来的福利,就不可避免地要承担相应的义务。而且契约本身是一种合意的行为,达到一定条件,就可以毁弃。因此,俗话说的好,拥有了婚姻,不代表拥有了幸福,也印证了西哲们最爱说的,围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围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可见婚姻并不一定是幸福的。也因为这个,人们便有了背弃它的冲动。

为了弥补这种缺陷,人们发明了离婚制度,这比宗教不许离婚的禁令,要现实有用的多,这个制度的推广,超过任何一种反对婚姻背叛道德的传播速度。然而,婚姻的离异,其实还要考虑成本问题。这个成本就包括,社会对个人评价等因素。人们考虑到成本因素,比如怕切割财产,还有确实姑息情感等因素等原因。离婚其实并没有成为人们的最优选择。

于是,一方面人们渴望婚姻外快乐,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承担离婚的风险,于是在外在诱惑的吸引下,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欲望的飞舟。然而,这种在婚外找幸福的行为,却不可避免地逾越了最初婚姻制度设立的目标——避免婚外性行为——防止产生非婚生子女。这一目标的破灭,直接带来了后来的非婚生子女财产纠纷的矛盾。可以说,非婚生子女的问题,其实是婚姻制度缺陷的产物,也是诸多婚姻问题的缩影。

二,当前中国社会形态的转变,是中国非婚生子女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基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因为战乱,婚姻不自由,法制不健全等因素造成的非婚生子女问题,已经不再是产生中国社会非婚生子女问题的主要原因了。而代之的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过快,人们自身生活习惯的改变,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以及人口流动性过快等因素。并且这些新的因素,引发了一系列与非婚生子女有关的社会矛盾。中国社会形态的转变,对婚姻制度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并由此带来更为严重的非婚生子女问题。

首先,传统农业社会静态的社会结构发生巨大转变,对人们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这里的静态,只是相对于现代社会巨大的流动性而言的,传统社会中,人们安居于一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个传统社会的普通人,一生接受地信息,可能还不到纽约时报一周的信息。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人们一辈子也不会发生多大的变动,除非是灾荒,或是战乱。一辈子只为“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而辛苦劳作。这种社会形态下,人们不太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非婚生子女问题。

而当前的中国社会,社会变动太大,一方面法制得到完善,法律对合法婚姻,有相关的规定并加以保护,另一方面同居的情况却呈现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什么呢?由于当代人,主要活动场所在城市,并且流动性非常大,人们不能像古人那样,早早解决个人婚姻问题,从而生育下一代,人们要解决自己的欲求问题,往往选择同居模式,而在这种过程中,非婚生子女出现,也就非常正常了。

其次,社会道德风气的衰落,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婚外情问题。当前中国社会就处在这一切因素的集中爆发期上,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没有余力,去应对由此带来的巨大的社会问题。发展的快速,也加速了人们对婚姻的不信任感,特别是改革开发以后,对待欲望的宽容态度,一方面激发了人们追求财富的创造力,也带来了更为激烈地满足欲望的冲动。婚姻制度作为这样一种缓冲地带,已经不堪重负。中国社会实际上,正在经历一个夫妻之间的信任危机。

三,法律和道德要求保护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益。

人本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使得国人认识到,孩子是无辜的事实,并且金元以来,中国人的传统中,就肯定对非婚生子女财产继承权的保护,这些因素带来了中国社会高层精英和大多数百姓的共识,那就是保护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益。

然而,另一方面,作为合法婚姻关系的无辜当事人,则在这个过程中,无形承担了一个新的负担。这个负担就是,非婚生子女继承权确立,对自身财产权利的侵害。这个争议点,结合现在中国社会的婚姻危机,变得愈演愈烈。

综上所述,这些都是导致中国非婚生子女矛盾的最重要因素。非婚生子女的出现,与社会越来越大得流动性,以及贫富差距等综合因素联系在了一起,导致了非婚生子女问题产生

原因的新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合法婚姻中另一当事人及婚生子女合法财产权益的损害问题。

然而任何制度,都是历史客观条件作用下得产物,非婚生子女的财产继承制度,也有其历史沿革的过程。

四.中国非婚生子女继承权的历史沿革

非婚生子女法律地位的确立,特别是财产继承权的确立,却是近代的事情。西方国家受宗教政治文化的影响,在历史的相当长的时期,对私生子的继承权是持否定态度的。然而近代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资产阶级要求更大的财产权利,尤其是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观念的深层次解读,要求西方民族国家必须出台法令,保护非婚生子女的财产继承权,用以确保财产权益的完整性。同时人本思想,特别是对非婚生子女权益保护的观念,也推动了非婚生子女财产继承权的发展。

历史上的中国,自金元两朝开始,就肯定了私生子的财产继承权。(3)金元时期法律规定:“奸生子有财产继承权,可与嫡庶子同一顺序分析家财,只是份额要少于嫡、庶子,可继承嫡子的四分之一,庶子的三分之一(4)” 明清两代也沿用这一制度,至明朝时,奸生子此时的继承地位明显提高,《大明令户令》明确规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奸生之子,依子数量与半分“如后,别无子,立应继之人,方许承绍全分”(5)。从历史的角度讲,当时接受这一制度,有自身的必然原因。笔者不同意部分学者所说的传统的人本思想是最主要的影响的观点。(6)。

笔者认为,宗法制度的惯性是导致这种立法思想出现的关键,那就是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宗法制度对宗族内部事务的调整。首先,我们可以发现,获得继承权的是私生子,而不是私生女。这种制度,体现的这一“重男轻女”特点,高度反映了宗法制度,以男性权益为中心的特点。可见,这种私生子继承权,实际上,还是宗法制度本身的组成部分罢了。因为没有了这种制度的调整,就有可能带来更多的社会矛盾,甚至带来整个宗法制度的崩塌。男性权威的维护,宗法权威的维护,都依赖于包括这种私生子同等的财产继承制在内诸多制度的保护。

其次这种制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具有事后救济的特点。它是对古代婚姻制度的补充,正如恩格斯等人所言,婚姻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财产制度,黑格尔认为婚姻制度与一般财产制度的不同,就在于它拥有爱情这种激情的参与。虽然在一个娶妻纳妾都不存在绝对限制的时代,似乎私生子同等财产制度的出现,好像有点多余,可是我们必须分析,这种救济制度出现的时代。金元明清几朝,正处在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历史上的诸多少数民族的涌入,实际上带来了多种包括婚姻制度在内的生活方式。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多民族观念的冲突。同时由于官方对汉族礼教的推崇以及其它民族生活方式的干预,国家权力对一定男女关系的要求等因素造成了当时男女极具反抗精神的时代性格。我国当代婚姻史专家董家遵对这些时期评论说,“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两性关系最放荡!最浪漫的时代”。(7)青年男女之私订婚约或暗中奔逃的事也来得最多,这不仅对于盲目的婚姻表示反抗,而且是对于性的禁压示威”(8)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的出现,这种对下一代权益的保护,其实非常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但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保护一定的统治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以及对于战后妇女儿童权益的保护,肯定了非婚生子女的财产继承权。改革开发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有产者的数量,不断攀升。人们要求法律对财产继承进行保护的需要,愈加强烈。特别是,妇联在内一系列社会组织,基于对青少年的保护,在这一历史时期,对于非婚生子女继承权问题,给以大量的关注。终于在八十年代相继出台的《新婚姻法》和《继承法》中都将非婚生子女的继承权写进法律条文中,成为中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分。换言之,在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中,非婚生子女享有完全的继承权。

可以说,非婚生子女财产继承权,是经历了漫长历史演变的一项,已被绝大多数国家人民认可的制度,它在人类婚姻制度,存续期间,必将继续发挥其历史作用。

五、对中国非婚生子女财产继承权的批判

中国确立的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财产继承权的制度,有其不可回避的优越性。它的优越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非婚生子女同等财产继承权的确立,完善了我国现行的婚姻法和继承法在身份财产权方面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的规定,配偶、子女、父母同属于继承的第一顺序。其中,第四款规定了子女,包括了婚生子女,也包括非婚生子女。《婚姻法》第二十五条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我国继承法同婚姻法将非婚生子女的财产继承权写进该法,本身就起得了完善自身的作用,为调节社会纠纷,提供了法律参考,同时也提高提高法律的威信。

并且,我们还有注意到,这反映了在亲属法上的立法基本精神已经由原本的家长(父)本位、家本位,渐渐演进到子女本位,即以保护子女为优先价值。这与传统的,旨在保护宗法制度的法律制度,有了不同之处。它被写入婚姻法和继承法的事实为推动中国法制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其次,非婚生子女同等财产继承权的确立,有利于确保家庭财产的安全。非婚生子女一出生后,就享有了对生父母财产的继承权利。同其它亲属同属第一顺位。这本身就扩大了继承者的范围。这本身就有利于财产的继承,从而为财产直接过渡到血亲手中,带来便利。

第三,有利于保护非婚生子女的权益,便于非婚生子女,从生父母处,获得财产利益,这对于减轻了国家社会的负担,对非婚生子女的成长,以及个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现阶段的历史现实条件下,非婚生子女财产继承权的确立,也有其不利之处,这种不利之处也有以下几点:

首先,非婚生子女财产继承制度就本身而言,它提供的是一种法律救济制度。就是说,它是用来修补婚姻制度的缺陷,而存在的。它存在的特点,本身就是对财产所用人,支配自身财产权限的某些限制。比如,必须给未成年子女,留下必要份额的问题。因此,它无论如何,也难以完全解决所有的非婚生子女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不是建立在普遍社会道德认可基础上的制度,它反映的是权力的作用。在古代,人们肯定非婚生子女的继承权,是基于统治者,需要维护君权,父权,夫权的需要。人们接受它本身就带有无可奈何的成分,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法律认可的非婚生子女,在道德上,被歧视了,归根到底是权力对观念的引导,同社会群众自我认识的分歧。实在今日,现行的这一非婚生子女同等的财产继承制度,也面临着同等的挑战。中国的政治精英同普通群众对该制度的理解,必定是不相一致的。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中国人人本思想的觉醒这一事实,对推动该法律制度确立所起的作用。

其次,非婚生子女财产继承权制度,改变的仅仅是财产继承的亲属范围。换言之,它赋予了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同等的身份权。可是它无法解决非婚生子女身份上不合法的事实。非婚生子女这个概念的提出,本身客观上,造成了婚生子女同非婚生子女的区分,这种划分,不但不能消除对非婚生子女的歧视,其实在某一种角度,是肯定了这种歧视,甚至是这种歧视由来的直接原因。也因为这种歧视,本身就为非婚生子女权益的保护带来了隐患。

第三,中国的非婚生子女财产继承权制度,在设立之初,本身是比较粗糙的,因此在当前历史条件下,无法完全适应时代的新变化,最后竟给合法婚姻的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当今社会,社会危机不断加重,其中最主要的危机之一,就是婚外情问题,带来的婚姻生活的不信任。受害人口中的“小三”,虽是谩骂,却也反映出当代社会条件下,婚姻生活的主要问题,不是婚姻不自由,或者法律支持力度不够,而是枉法的行为,在加剧发展。小三与合法婚姻中的一方,所生育的子女的出现,对合法婚姻中无辜当事人,以及婚生子女的财产继承权,构成了威胁,因为,希望利用孩子捞一笔的“小三”们不在少数,因为有的第三者正是利用这一点,想从财产中分一杯羹,才生育子女,对合法婚姻带来威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婚外情在中国的特殊性,以及人们观念中,对它的排斥,更是加剧了中国社会的矛盾,在不少群众的眼中,非婚生子女财产继承权,和恶法有的一比。

六、非婚生子女财产继承制度的改革意见

任何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必须做出适当调整,来解决自身所存在的同时代不相符的内容。然而,非婚生子女的财产继承制度,必须保留,因为保护子女权益,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权利是当今立法的主流,在绝大多数现代国家,都取得了成功。事实上,在中国近五百年来,该制度很好的完成了自身的救济使命。因此,我们不但不能废除它,并且还有加以完善。这是一种自我更新行为,不变才是自我毁灭。基于现行非婚生子女财产继承制度的不足,我提出以下改革意见:

首先,必须进一步肯定子女的财产继承权,取消非婚生子女同婚生子女的区分。这种不同造成人们对非婚生子女继承合法性的怀疑,因此出于保护非婚生子女权益的目的,建议取消这种区分。

其次,设立婚内财产审查制度,一旦遇到此类事件,婚姻双方当事人,以及相关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婚内财产审查,也就是说,利用公权力,对现有财产进行评估,只允许非婚生子女,继承生父或生母的财产。这样做至少可以避免非婚生子女继承制度,对合法财产的冲击。同时,也有利于打击规避行为,确保非婚生子女的继承权得以实现。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合法婚姻内无辜当事人的利益。

第三,如果无法设立婚内财产审查制度,建议法律完善要求非婚生子女履行相应的赡养的义务,通过履行一定地赡养义务,使得非婚生子女继承非生父母财产,拥有道义上的可行性。当然,我们还要特别注意,未成年子女权益的保护,对于这部分子女权益的保护,应该是无条件的,国家甚至应当给与相应的经济法律援助。

综上所述,我们相信,通过法律人同群众的沟通,以及同国外先进制度的比较,以及对自身法律制度的反思,我们一定能完善我国的非婚生子女财产继承制度的。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22页

(2)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中华书局 2008年第3版,第97页

(3)(6)张焕琴,王胜国:人本主义对中国古代女儿及非婚生子女财产继承制的影响 【J】 河北法学

(4)(5)郭建,等.中国法制史[M].上海人民出社,2000.227,225.(7)(8)董家遵.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337,342

下载《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吴承恩写《西游记》也出错:弥勒佛当时没大肚皮

    《西游记》中,孙猴儿摸着弥勒佛的肚子,一副调皮的样儿我家有一个弥勒佛不倒翁,历经几次搬家,始终没丢弃。上世纪80年代,物质比较匮乏,小孩子没什么玩具,有一次,父亲出差,带回这个弥勒......

    王者荣耀讽刺对面的网名

    王者荣耀讽刺对面的网名 请自重一点好不 不要那么自信好不好 你以为自己长的非常帅吗? 冬天的时候不要把自己当做太阳 我感觉你非常相信蚍蜉撼树的故事你为什么要把学到的知......

    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后感[推荐5篇]

    入手安意如的这本《当时只道是寻常》,是因为某个机缘喜欢上了纳兰容若,想着以自己的理解能力,要一下子读懂他的词,痴人说梦罢了,更别说要去品其中的意境,那不如就借前人之手,走走......

    读《当时只道是寻常》有感

    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当时只道是寻常》有感"这是一句非常明白易懂的话,却道出了几乎人人都有的感觉。"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是一句怎么样的话,能牵出生命回望中的一花一树,一颦一......

    一、《纪念刘和珍君》鲁迅:观察冷峻,讽刺辛辣,批判严峻。

    一、《纪念刘和珍君》鲁迅:观察冷峻,讽刺辛辣,批判严峻。 1、 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高考解题链接: 表达方式类 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

    当时只道是寻常的随笔(五篇材料)

    记不得当日当时何事泪纵横记不得夕阳西下已近黄昏后记不得背影相对红笺字模糊记不得不期而遇憔悴更添愁在他的生活中太多的人太多的事大抵都不记得记不得对她是身留还是心留......

    当时只道是寻常情感散文(5篇模版)

    对四姨的记忆随着她的离世年数已经渐渐淡远,搜罗了每个角缝如补补丁般把残缺的记忆堆在一起,才能还原四姨原本面貌。妈妈兄弟姐妹六个,四姨排行老四,四姨性格活泼开朗,说话语速很......

    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后感(共5篇)

    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后感(一)祝儿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容若《浣溪沙》《当时只道是寻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