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论下数学概念教学的模块化研究
新课程理论下数学概念教学的模块化研究
河南师大附中数学组:关仲卿
摘要: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数学教师重解题、轻概念造成数学解题与概念脱节、学生对概念含混不清,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数学课堂变成了教师进行学生解题技能培训的场所;而学生成了解题的机器,整天机械地按照老师灌输的“程序”进行简单的重复劳作。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这与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已严重背离。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如何才能灵活地应用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我想关键的环节还是在于教师如何实施数学概念教学,新课程理论就是以人为本,按照人的发展为准,按照模块进行研究教学,所以对数学概念进行模块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模块 数学教学 概念 策略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本文重点谈谈新课程理论下模块化教学中该如何实施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调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感性经验和知识,去感知理解材料,经过思维加工产生认识飞跃(包括概念转变),最后组织成完整的概念图式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概念、发展认识能力,必须扎扎实实地处理好每一个环节。
一、数学概念教学模式为:引入—形成—巩固与深化。
1、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以及“将如何建立这一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 活动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提取有关知识,为建立概念的复杂智力活动做好心理准备。新课程标准提倡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教师努力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因此,在引入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概念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一般可采取下述方法:
(1)联系概念的现实原理引入新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有关事物、模型、图识等,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概念,理解概念的实际内容,搞清楚这些概念是从什么问题上提出来的。例如:在椭圆概念的教学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所画出来的图形,归纳总结出椭圆的定义。
(2)从具体到抽象引入新概念。数学概念有具体性和抽象性双重特性。在教学中就可以从它具体性的一面入手,使学生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立体几何里讲异面直线概念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室或生活中的各种实例,再看异面直线的模型,抽象出其本质特征,概括出异面直线的定义,并画出直观图,即沿着实例、模型、图形直至想像的顺序抽象成正确的概念。
(3)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概念。类比不仅是一种重要形式,而且是引入新概念的重要方法。例如:可以通过圆的定义类比地归类出球的定义。作这样的类比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及区别概念,在对比之下,既掌握了概念,又可以减少概念的混淆。
2、概念的形成。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它主要是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充分利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往、多边互动来促进学生学习,发挥学生学习潜能的教学方式。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充分利用合作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1)在挖掘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理解概念。新概念的引入,是对已有概念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有些概念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原因,很难一步到位,需要分成若干个层次,逐步加深提高。如三角函数的定义,经历了以下三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磨刀不误砍柴工”,重视概念教学,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2)重视概念中的重要字、词的教学。2 在概念教学中重要的字、词就是一个条件,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剖析概念,才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例如: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里“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同一个常数”的含义,一定要透彻理解,让学生知道如果漏掉其中一句甚至一个字,如“同一个常数”中的“同”字,都会造成等差数列概念的错误。(3)在寻找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掌握概念。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平行线段与平行向量,平面角与空间角,方程与不等式,映射与函数等等,在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再如,函数概念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初中给出的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自变量的每一个取值,与唯一确定的函数值对应起来;另一种高中给出的定义,是从集合、对应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原象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与象集合中唯一确定的元素对应起来。从历史上看,初中给出的定义来源于物理公式,而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函数可用图象、表格、公式等表示,所以高中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抓住了函数的本质属性,更具有一般性。认真分析两种函数定义,其定义域与值域的含义完全相同,对应关系本质也一样,只不过叙述的出发点不同,所以两种函数的定义,本质是一致的。当然,对于函数概念真正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容易的,要经历一个多次接触的较长的过程。
3、巩固深化概念,训练运用概念的技能。要使学生牢固、清晰地掌握概念,必须经过概念的巩固、深化阶段。(1)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进一步理解其区别与联系,有比较才有鉴别。将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明确它们的区别误概念,理解、巩固和深化概念的有力措施,也是形成清晰概念、层次清楚的认知结构的必然要求。(2)通过练习形成运用概念的技能。学习概念,是为了能运用概念进行思维,运用概念解决问题。依据认识论的观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经过“由感性的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规定”和“再由抽象的规定发展到思维中的具体”这样两个科学抽象的阶段。因而概念的运用阶段也是数学概念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但要注意,练习的目的在于巩固深化概念,形成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选题要典型、灵活多样,对题目的挖掘、探讨要力 3 求深入。
二、模块化教学研究中掌握数学概念的过程分析:
研究表明,数学概念获得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学生由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这种获得方式,在心理学上称为概念形成;另一种是直接向学生展示定义,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理解新概念。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心理学中称为概念同化。概念形成要求学生由具体事实概括出新概念。这就需要从大量的具体例子出发,利用学生在实际经验中的生动事例,以归纳的方式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初步形成一个新概念。而概念同化要求学生利用旧知识导出新概念,即利用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来学习,这是一种接受学习,是中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主要方式。由此表明,不论概念形成还是概念同化,都需要学生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反复观察、对比、分析、综合,进而将它们结合成类,这种结合的产物便是数学概念。
掌握数学概念需要有一个过程。该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概括。“概念形成主要依赖的是对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概念同化主要依赖的是对感性经验的抽象概括”。师生一起通过对具体事例或已掌握知识的分析,抽出事物的关键特征,摒弃非关键特征。
第二阶段,表述。对某类具有相同关键特征的事物命名,并使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陈述定义。
第三阶段,识别。在给出概念表述之后,教师应该区分学生对知识是理解记忆还是机械记忆,“是根据关键特征掌握概念,还是根据无关特征回答有关概念的问题。”教师可以举出一些与教材中叙述方式类似的新例子或不同于教材中叙述方式的新例子,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
第四阶段,运用。“已经获得的概念可以在知觉水平上运用,也可以在思维水平上运用。” 在知觉水平上运用是指当遇到这类事物的特例时,能立即把它看作是一类事物的具体例子;在思维水平上运用是指“新的概念或命题被类属于包摄水平较高的原有概念或命题中,或一类已知事物的一个新的不大明显的代表被识别出来(在思维水平上分类)”。数学概念教学不仅要在知觉水平上运用,例如识别不同位置、不同颜色、不同内角的三角形;还要在思维水平上运用,如能够 认识到正比例函数是一类一次函数等。在思维水平上运用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概念关键特征的表现,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中学数学方法论》指出,“渗透整体思想,正确形成概念,并正确地运用概念来解释和理解数学内容,不能不成为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就是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尽管它是逻辑思维能力中最基本的。”同时又指出,“概念的形成过程渗透了整体思想,在感性基础上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并进而得到本质认识的结果,教学中应尽量反映此过程。”
三、模块化教学中数学概念的教学研究
概念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突破口,是认识过程的一个飞跃,数学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概念、定理、公理、公式、法则的学习.《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因此加强数学概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把握概念产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数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合理抽象,对于数学概念的生成过程,教师不能进行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或规定,而是应该启发学生积极探索其形成过程,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其理解与运用能力.例如,在讲解椭圆的定义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具演示的过程,并提出学生确定变量与不变量. 力争让学生自行得出 F1,F2是两定点、| MF1| + | MF2| = 定长、M 是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动点等结论,从而非常自然地概括得到椭圆的定义,此时让学生描述出来,并在此基础 上,让学生放手去建立坐标系,推导出椭圆的定义.又如,在教学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时,先由椭圆第二定义即定点的距离到定直线的距离之比等于一个小于 1 的常数时是椭圆,那么大于
1、等于 1 又是什么轨迹呢? 从而得到双曲线、抛物线的第二定义,进而可归纳出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2、深刻领会概念的本质,消除符号的神秘感学生不领会概念的本质,就会产生对某些符号的神秘感. 例如,对函数概念的教学,应着重从集合、对应的观点认识函数的三要素,即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学生在学习函数不久,在判断函数 y = x2(x∈R)与函数 u = v2(v∈R)是否为同一函数时,不少学生对不同字母的函数分析无从下手.倘若学生清楚函数的本质是反映两个集合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与字母符号无关,只要是定义域、对应法则相同,就可以认定是 同一函数,就可以迅速作出判断:上述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都是实数集,对应法则全是平方,因此可认定为同一函数.
3、讲透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澄清易模糊的概念对于数学概念的讲解,教师既要把握关键又要深入浅出. 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概念更应引起教师的注意,不妨尝试运用对比讲解的方法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例如,在进行集合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出发,引起学生理解概念. 以“某校高一年级的学生”为例进行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之所以能组成一个集合,是因为这个集合元素———“高一年级的学生”是确定的,即对任何一名学生来说,要么是高一年级的,要么不是该年级的,不能含糊不清. 而对这其中的任何两个不同元素就代表两个不同的学生,而且每名学生的顺序不影响这个集合。这样举例就使学生了解了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再进行对比举例,“高一年级成绩好”“高一年级喜欢打篮球”的学生能够组成集合吗? 进而说明,因为“成绩好”“打篮球”等是不确定的,不清晰的概念因而不能组成集合. 这样就澄清了概念,加深了理解.
4、运用概念进行解题,巩固深化所学概念由于数学概念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不易达到牢固掌握的程度. 因此,通过适当的练习来巩固、消化数学概念是十分必要的. 特别是学生学习了几个相似概念之后,新知识容易在头脑中产生交叉,这时就有必要多做些题,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了椭圆和双曲线的定义后,可布置这样一道题:已知两点坐标 A(-2,0),B(2,0),求满足下列条件的动点 M 的轨迹:(1)|MA| + |MB| =4;(2)|MA| + |MB| =6;(3)|MA| - |MB| = 2;(4)| MA| - | MB| = - 2;(5)| MA | -|MB| =2;(6)|MA| - |MB| =6. 通过让学生练习,就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椭圆和双曲线的概念,也训练了学生运用定义解题的能力,一定会获益匪浅。
总之,数学概念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概念的来龙去脉,只有对旧概念熟稔于胸了如指掌才能对新定理、新命题理解得更加深刻和透彻.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概念、定理、公理、法则、公式的推理过程及内在规律展示给学生,不但让他们知道,更要让他们理解、消化、运用.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们的数学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们的数学素养。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概念教学设计(模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概念教学设计
摘 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是数学概念课的教学。关键词:数学概念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是数学概念课的教学。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很多老师往往重解题而忽略了概念,有时候虽然重视数学概念,但也仅限于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结果导致审题不清,或者应用不当,或者只是迁移能力不强,解题能力不高,遇到新的题型或者出现新知识时束手无策。
新的课标下,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重视数学概念;改进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探索,加强数学概念的理解,以不变应万变来应对新的教学要求。
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怎样上好数学概念课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以实际问题引入数学概念,引起学生兴趣。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不可分的联系。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引入,总有它的现实或数学理论发展的需要。在进行概念教学的备课时,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事例。
比如在引入“等比数列”时,我带了一口袋糖果给学生,并提出谁回答对他的第一个问题将得到一颗糖,回答对他的第二个问题的学生可以得到两颗糖,以后依次回答对后一个问题的学生得到糖果的颗数将是前一个学生的两倍,学生的参与热情顿时高涨,都纷纷回答问题,这样在游戏中让学生思考、体会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实践证明: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明显。从这个事例看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动手能力,在亲自实践体验中形成数学概念
新课程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亲身感受概念的形成过程,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增强对数学课的兴趣,感受过程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对概念由来充分了解,帮助记忆。
如在“椭圆”概念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先准备一条细线,将细线两端分别固定,分别记为F1和F2,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所得图形,提问思考讨论:
①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
②当细线长等于两定点之间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③当细线长小于两定点之间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④请同学总结,完善椭圆定义。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辨析比较,揭示本质。
学生产生概念混淆往往是由于不能区分概念之间的异同,主要原因就是对有关概念比较太少或缺乏比较,尤其是一些表面相似而实质不同的概念。
如在“排列组合”教学中,学生往往没有从本质上区别两个概念,在具体解题时经常用错,我在教学中举了如下例子用以辨析:
①求1~9九个数字任取4个构成四元素集合的个数。(组合)②求1~9九个数字任取4个构成四位数字的个数。(排列)③求七支球队进行淘汰赛(单循环)的比赛场数。(组合)④求七支球队进行主客场(双循环)的比赛场数。(排列)
四、在教学之后,要变式训练,强化理解。
由于概念所指的对象除了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以外,还会在非本质属性方面有不同的表现,在概念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变式来帮助学生获得更精确的概念。
n如在学习“二项式定理”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公式(a+b)中a,b的普遍意义,可以让学生做以下的变式练习:
①求(x+y)12展开式中的倒数第4项.②求(x3+2x)7的展开式中的第4项的二项式系数。
五、利用多媒体设备,对概念有感性认识。
制作课件,进行直观演示和模拟操作,让学生直观感知,对知识理解简单化。
如在“正弦型函数y=sin(x+)”这节课中,我通过课件演示A,,对图像影响及变化。这样学生可形象地感受概念产生过程,加深对正弦型曲线了解。
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数学知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数学概念的教学同时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技能,学生学好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前提,学生对数学概念掌握与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其它数学知识的学习。因此,数学概念的教与学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在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时一定要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之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之策略
数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是学生学习数学、接受新知识的基础。准确而又彻底地理解和掌握数学课堂学习中的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备条件。一般包括定义、定理及推论,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条注重或注释都是经过认真而又细致地推敲并有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在整个教学阶段乃至整个数学学习当中又起到了相当重要作用。加上初中学生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讲解清概念,不能忽视每一个概念,不能认为概念是条条,只要学生记住这个概念就行了,而是让学生彻底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去记忆。这样既能使学生记得牢,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通过概念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从而达到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好初中数学概念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情景引导,发现本质
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概括。而本质属性的概括的过程就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要使学生获得清晰的概念,就要在概念教学中充分开展这样一个过程。按照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要尽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入概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概念潜移默化,而不是照本宣读,死记词句。例如,在教学平面内点的直角坐标的概念时,实质上是建立在平面内点和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借助于学生们看电影时找座位等一些学生所熟悉的实例来引入课题。让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进入新的概念学生当中,而不是就书认书,硬背概念。当然,要注意这样做的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是为了用形象的实例来探讨研究对象的抽象本质属性,因而应把精力放在如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过程上来。另外,生活实例并不等于数学概念,有的包括非本质属性,而有的遗漏了某些本质属性,因此教者在举例时必须切实,防止学生对概念的曲解,走向另一个极端。
此外,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要在概念的系统中形成概念,而不是突如其来的灌给学生。从原有的概念基础上引入,既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又要充分揭示新知识与旧概念的矛盾,使学生认识到旧概念的局限性,学习新概念的必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在教学前要很好地分析新概念在概念系统中的位置。例如,算术根在教材中的位置,它的前面是方根,后面是根式。它是为了便于研究根式的性质和进行根式的运算,因为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值,它们互为相反数。因此研究二次根式的性质只要研究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就可以了。算术根是为了解决实数范围内方根运算的可行和单值而出现的,从而为研究根式铺平了道路,它在概念系统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呈现定义,促进理解
概念的定义是我们所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概括,措辞更是精炼,每个字词都有其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逐步养成对定义的深入钻研,逐字逐句加以分析,认真推敲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讲解等腰三角形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有两条边相等的“有”字,而不是只有两条边相等的“只有”二字。前面的有两条边相等包括了两种情况:1.是只有两条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即腰与底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2.三条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又叫等边三角形,而后面的仅仅涉及到一种情况,排除了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的这一特殊情况。又如,“a、b、c不全等于零”和“a、b、c全不等于零”。这两条定义字词都一样,只是位置不同,但意义截然不同。再如,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若改写成三点确定一个圆,得出一个新命题,它既包括了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也包括了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种情形,而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不可能确定一个圆,即圆上任意三点都不在同一直线上。故将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确定一个圆写成三点确定一个圆是不成立的。因此,在讲述此概念时应突出“不在同一直线上”这句话。
三、新旧联系,正反对照
有些概念单纯地讲学生难以接受,难以掌握。但是把某些相关或相对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类比、对照,使学生既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注意到它们的区别。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另辟蹊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分为相容和不相容两种。相容又可分为同
一、交叉和从属三种关系。例如,正整数和自然数是同一关系,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是从属关系,方根和根式是交叉关系,矩形和菱形是交叉关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不相容关系。又如:讲“仰角”和“俯角”时,将这两个概念进行对照比较,就不难区别谁是“仰角”,谁是“俯角”。再如,“圆心角”与“圆周角”,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圆心角”是顶点在圆心的角,由此及彼,大部分学生就可以得出“圆周角”的定义:顶点在圆上的角叫“圆周角”这又恰恰错了。此时教师再将“圆周角”的定义叙述出来,学生就会觉得恍然大悟。这样通过比较“圆心角”与“圆周角”的概念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概念有待于深化,深化的关键在于应用,从应用中暴露出不足并深入领会概念和其他知识的纵横关系。我们教者应在概念的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的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通过应用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再回到实践来验证这一过程,熟悉、牢固地掌握概念,形成一个概念整体。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增强创新能力以及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也正是新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与要求所在。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概念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概念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学应当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达到理性认识,同时《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初中数学概念是初中数学知识基础的核心,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和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是学生解题出发点和突破口,所以数学概念的教学也应该成为老师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特别是在初三的复习过程中,很多老师往往重解题而忽略了概念,有时候虽然重视数学概念,但也仅限于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结果导致审题不清,或者应用不当,或者只是迁移能力不强,解题能力不高,遇到新的题型或者出现新知识时束手无策,老师陷入复习题型求全,知识点机械重复的题海之中。
新的课标下,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重视数学概念;改进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探索,加强数学概念的理解,以不变应万变来应对新的教学要求。
在新的课表要求下,教师首先要能够更新教学理念,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对概念轻描淡写,一代而过,或者即使注重理解,也只是机械的生搬例子,很少注重学生的反应和理解程度,然后就迫不及待的要求学生解题,结果往往造成学生消化不良。比如说在讲解函数时,很多老师只是用书上的图表来解释,很多同学好像理解了,但真正在以后的应用时却又把握不准,无从下手。
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真实感受,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他们主动去探索,理解概念的本质。在上课之前,老师都会认真备课,找很多的例子,进行比较和说明,以期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但是这种备课只是建立在老师对概念的理解之上,学生对于老师的例子是否能够很好理解并接受,还很难说。如果这时能够把这一环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然后加以归纳总结,并与书本上的概念进行比较,得出数学概念,也许效果会好很多。基于此,本人认为,要想加强概念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备课取材源于生活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不可分的联系。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引入,总有它的现实或数学理论发展的需要。在进行概念教学的备课时,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事例,实践证明: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明显。从这个事例看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新的概念最好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相近
数学教材的知识并不是孤立的,特别是新课程知识体系的编排大部分呈螺旋式,这样的编排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特别是概念的学习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在学习新的概念时,可以利用相近或者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再加工即可。比如本人在讲单调递增函数时,先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在初中时就讲了一次函数Y=X,Y随着X 的增加而增加,把这句话用数学语言翻译出来,然后在抽象化,就得到了递增函数的定义。由于y随x的增加而增加使同学们在初中经常见到的,所以一点也不会感到陌生,比较容易接受,一下子拉进了学生与新概念的距离。
三、在讲授新的数学概念时,让学生多举例子,多用学生的语言、思维习惯进行教学,并尽可能的让语言幽默风趣
例如有位女老师在怀孕期间刚好上到了《概率》中的随机事件,有个同学马上说“老师,您肚子里的孩子是男孩这是一个随机事件”,这位老师当场对这个例子进行分析,并得出了一个肯定的答案。学生一看老师把自己都当成了研究素材,一方面觉得非常有趣,另一方面觉得概率知识离我们的生活很近。而且还帮着分析,马上来了劲头,纷纷举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事例。通过这些事例,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大大的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课堂教学之后的复习过程中,要经常加以巩固,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在生活中也可以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初中学生的课务多,学业繁重,如果不及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复习,难免出现遗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在有相似的相近的概念出现时,要多加以比较,在比较的同时巩固。在解题过程中,也要借机复习。在本人看来,大多题目的条件都明显的是利用与定义相近的表述来给出,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先复习定义,然后读题目,并把定义和题目翻译成同一种数学语言,然后加以比较,这样不仅复习定义,而且也教会了学生如何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可谓一举两得。本人所代班级有一段时间学生买体育彩票的比较多,偶然一次被我看见了,他们以为我会批评他们,结果却是我问了他们这样一个问题:你的这张彩票中将的概率是多大,事先有没有通过概率知识研究过?学生一听,马上就和我讨论起这个问题来,我借机让他把概率的
总而言之,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要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并尽量让学生知道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概念的本质。掌控好了数学概念的教学,不仅仅对学生解题有好处,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从这些方面来说,搞好了数学概念的教学,也就实现了学生初中数学学习的目标。
第五篇: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概念教学设计
【中学数学教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概念教学设计
摘 要: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数学概念的教学不再是局限于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知道概念是怎么来。要实现上述教学目标,需要老师在备课环节上下足功夫。关键词:数学概念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学应当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达到理性认识,同时《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高中数学概念是高中数学知识基础的核心,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和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是学生解题出发点和突破口,所以数学概念的教学也应该成为老师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特别是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很多老师往往重解题而忽略了概念,有时候虽然重视数学概念,但也仅限于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结果导致审题不清,或者应用不当,或者只是迁移能力不强,解题能力不高,遇到新的题型或者出现新知识时束手无策,老师陷入复习题型求全,知识点机械重复的题海之中。
新的课标下,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重视数学概念;改进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探索,加强数学概念的理解,以不变应万变来应对新的教学要求。
在新的课表要求下,教师首先要能够更新教学理念,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对概念轻描淡写,一代而过,或者即使注重理解,也只是机械的生搬例子,很少注重学生的反应和理解程度,然后就迫不及待的要求学生解题,结果往往造成学生消化不良。比如说在讲解映射时,很多老师只是用书上的图表来解释,很多同学好像理解了,但真正在以后的应用时却又把握不准,无从下手。
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真实感受,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 1 学生的学习热情,然他们主动去探索,理解概念的本质。在上课之前,老师都会认真备课,找很多的例子,进行比较和说明,以期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但是这种备课只是建立在老师对概念的理解之上,学生对于老师的例子是否能够很好理解并接受,还很难说。如果这时能够把这一环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然后加以归纳总结,并与书本上的概念进行比较,得出数学概念,也许效果会好很多。基于此,本人认为,要想加强概念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备课取材源于生活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不可分的联系。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引入,总有它的现实或数学理论发展的需要。在进行概念教学的备课时,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事例,比如在引入等比数列时,老师带了一口袋糖果给学生,并提出谁回答对他的第一个问题将得到一颗糖,回答对他的第二个问题的学生可以得到两颗糖,以后依次回答对后一个问题的学生得到糖果的颗数将是前一个学生的两倍,学生的参与热情顿时高涨,都纷纷回答问题,这样在游戏中让学生思考、体会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实践证明: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明显。从这个事例看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新的概念最好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相近数学教材的知识并不是孤立的,特别是新课程知识体系的编排大部分呈螺旋式,这样的编排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特别是概念的学习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在学习新的概念时,可以利用相近或者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再加工即可。比如本人在江单调递增函数时,先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在初中时就讲了一次函数Y=X,Y随着X 的增加而增加,把这句话用数学语言翻译出来,然后在抽象化,就得到了递增函数的定义。由于y随x的增加而增加使同学们在初中经常见到的,所以一点也不会感到陌生,比较容易接受,一下子拉进了学生与新概念的距离。
三、在讲授新的数学概念时,让学生多举例子,多用学生的语言、思维习惯进行教学,并尽可能的让语言幽默风趣
例如有位女老师在怀孕期间刚好上到了《概率》中的随机事件,有个同学马上说“老师,您肚子里的孩子是男孩这是一个随机事件”,这位老师当场对这个例子进行分析,并得出了一个肯定的答案。学生一看老师把自己都当成了研究素材,一方面觉得非常有趣,另一方面觉得概率知识离我们的生活很近。而且还帮着分析,马上来了劲头,纷纷举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事例。通过这些事例,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大大的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课堂教学之后的复习过程中,要经常加以巩固,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在生活中也可以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高中学生的课务多,学业繁重,如果不及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复习,难免出现遗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在有相似的相近的概念出现时,要多加以比较,在比较的同时巩固。在解题过程中,也要借机复习。在本人看来,大多题目的条件都明显的是利用与定义相近的表述来给出,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先复习定义,然后读题目,并把定义和题目翻译成同一种数学语言,然后加以比较,这样不仅复习定义,而且也教会了学生如何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可谓一举两得。本人所代办级有一段时间学生买体育彩票的比较多,偶然一次被我看见了,他们以为我会批评他们,结果却是我问了他们这样一个问题:你的这张彩票中将的概率是多大,事先有没有通过概率知识研究过?学生一听,马上就和我讨论起这个问题来,我借机让他把概率的
五、重视数学定义的教学,还要重视三种数学语言的相互转换
由于高中数学相对初中数学来说,更具抽象性,如果不能将数学概念熟练的在三种数学语言之间进行转换,会严重的阻碍学生的解题,特别是现在的数学题目叙述越来越精练、简洁,如果不能将题目的条件与已学知识很好的连接,并进行转化,就会造成程思维受阻,解题不 2 顺。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的时候,对有些概念作适当的补充,增补必要的、生动的说明。总而言之,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要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并尽量让学生知道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概念的本质。掌控好了数学概念的教学,不仅仅对学生解题有好处,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从这些方面来说,搞好了数学概念的教学,也就实现了学生高中数学学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