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伤逝》研究报告

时间:2019-05-14 13:5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近十年《伤逝》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近十年《伤逝》研究报告》。

第一篇:近十年《伤逝》研究报告

近十年《伤逝》研究报告

近十年《伤逝》研究报告

鲁迅所写的小说《伤逝》,形式特别,意蕴深厚,解读空间较大,因而自1925年面世以来,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特别是最近10年,更是论者颇多、论文频出,且论者的研究方法已不再局限于过去的社会学、历史学层面的解读,而是将多种西方现代的文学批评方法作为武器,试图从新的批评视角,对《伤逝》的复杂意蕴进行更为准确的透视和更深层次上的把握,以期抵达文本的本质意义。

一、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分析

贾振勇认为,“鲁迅在《伤逝》‘真实’与‘虚空’的对立紧张的矛盾中”,“看到了男性价值世界在制造‘娜拉出走’这一历史乐观主义女性神话所起的助封为虐的作用,看到了男性中心主义文化霸权对它的终极价值目标釜底抽薪的势能”。“《伤逝》正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在展现‘娜拉出走’这一现代性民族集体经验的虚妄性特征时,集中而深刻地展现了它的男性中心文化的霸权性和引诱性,展现了他对女性这一历来受压抑群体的本体性漠视,以致古老的男性中心主义文化借助它而获得了现代性工具”。周玉宁也认为,《伤逝》“细腻而深刻地展示了男女间的隔膜与厌弃”,“显示了男女性别意识的差异,理解与沟通的困惑”,“子君才从父权的家庭走出,就又自觉自愿地将自己置于夫权之下,以期得到一种稳定的保障”,她的悲剧乃是“一个尚处于半‘新’半‘旧’状态中的女性的悲剧,一个受过个性解放启蒙,而思想意识的出发点仍停留在男性中心范式里的女性悲剧。涓生虽然标榜男女平等,也真心希望子君能与他共同奋进,却仍脱不了男权意识,最终还是习惯地以女性为牺牲”。

二、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发掘主题内核

鲁迅写作《伤逝》到底动机何在?王文彬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涓生的悲哀与悔恨的心理内涵包括辩白、自责和超越三个层面。而贯穿他和子君爱情生活全过程连续不断的思考中,表明他对爱情悲剧原因的分析,对生活和生命的认知,对子君之死实有的体验及其升华,抒写在他悲哀和悔恨中由对个性主义和自我牺牲的人道主义的两难选择到两难都选择的心灵历程。”赵敬立也认为,“写作《伤逝》是鲁迅假借了恋爱的形式,对自我从思想到人生道路进行深刻而痛苦的反省、探索、总结与调整”,是他“由‘仿徨期’心路历程的曲折而艺术化的反映和记录,是他崇奉给自我(及改革家)的一篇深自悲泣和伤悼的‘诛文’,一曲长歌当哭的哀惋”。因此:“《伤逝》有着‘双重’叙述主题,表层显在‘主题’是爱情主题”,“深层潜隐的主题”则是“自我伤悼”,鲁迅并不是真的“要把爱情故事当作一个主题去叙述”,而是“以反讽的笔法借用这恋爱的形式的”网。陈留生则认为,鲁迅与一个叫许羡苏的女孩子交往共1年,“在写作《伤逝》时已相交5年,鲁迅对许羡苏一直有好感,而许羡苏对鲁迅则是敬中有爱,但始终缺乏使二者关系飞升到恋爱层面的契机,许羡苏的婚事因此而耽搁。在鲁迅与许广平确立恋爱关系并准备向新的生活迈进时,他在有意无意间感到有愧于许羡苏,因此就虚拟自己果真与她结合了其结局必然会像涓生与子君那样,以悲剧告终。既然如此,还不如不结合。这样,鲁迅悬着的心终可平衡了。

谢世洋对上述观点持鲜明的反对态度。他指出,《伤逝》是对五四时期沉酒爱情、躲避社会斗争的青年群体的典型刻画,是对知识分子“国民性”的反思、啃叹与批判日。刘起林、易瑛认为《伤逝》的主题内核是“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涓生是站在追求生命终极价值的角度来对待人生以及他与子君的爱情的,他对子君爱情的追求与放弃,都与他对生命最高意义的追求紧密相连,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对涓生来说实际上是一曲生命终极意义追求的悲歌”。为论证自己的观点,他们还将作品的意蕴揭示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终极意义的憧憬期”、“现实生活的品味期”、“凡俗人生的彻悟期”和“生命追求的抉择期”,并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阅。另有一些论者,如罗小茗认为,在涓生眼中,之所以会出现一个由进步变为落后的子君,是因为作为公务员,涓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力与怯弱,需要种种启蒙者的成就感来掩饰,而维持这些成就感,以及继续启蒙的力量,则来自于‘大无畏的子君”,“所以,与其说有一个‘革命的子君’被涓生选择了,倒不如说是涓生选择了一个活生生的子君身上被额外赋予了光明意味的某个部分”,“在对现实生活无限度的解释权力中迅速地无需中介地回附到物质的平庸,这无疑是涓生思路中最可疑最可怕之处”谢菊在考证了作家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之后认为,《伤逝》“其实就是鲁迅借助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将这些事件的经过(即兄弟失和、失业、与许广平恋爱等)、他的思考以及他内心深处难言的隐痛写出来”。“出于这样的动机,《伤逝》是为他自己而写的,是写给自己看的作品,因此没有公开发表而收人文集出版。而用爱情题材来表达,既与他当时正在和许广平恋爱、有切身的生活体验有关,也与当时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内在逻辑一致”,因为兄弟失和“是鲁迅心中永远无法愈合的创伤”而在冯金红那里,涓生被看做是“一个既矛盾分裂又统一和谐”的人物形象,表面上涓生忏悔的是“无过之过一一说出真实”,但事实上涓生的“过”是在他“说”之前,他的忏悔“有着双向乃至矛盾的自我评枯”,“他在哀怨惆怅的叙述中不自觉地将他和子君之间关系破裂的责任几乎全推给了子君,而自己却给人一个勇于承担后果的印象”,在这个“忏悔的迷宫里”,“高尚、善良、勇于自我批评、承担责任的涓生与另一个似乎更为醒目的自私的、个人主义的涓生扭作一团”

三、文本的比较研究

王兵以《野草》为参照,发现了《伤逝》的象征意义。他指出,“以往,我们称鲁迅为现实主义作家,强调的多半是他创作中的现实性”,其实,“从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就采取了一种独特的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而“在(野草》中,象征性终于盖过真实性而达到了高峰”。如“《伤逝》中的‘家’和‘夜’象征着人类的生存困境,‘爱’象征着人类精神追求中世俗的牵绊和情感的重负,‘花与动物’、‘谈天、读书、散步’与‘家务’象征了脱俗与世俗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子君’象征了一种虚无的存在,‘涓生’象征着不可征服的生命”等等。而“涓生这类形象的出现,表明鲁迅的创作由病态的人格揭露跨向了理想人格的塑造的新阶段”。王兆胜则从家庭文化角度,将《伤逝》与钱钟书的《围城》放在一起加以解读。他在比较中发现:鲁迅的《伤逝》对家庭采取的是“内审”方式,而钱钟书的《围城》则采取“外观”方式;《伤逝》表现了作者的一腔热血,真挚、热烈是作品的基调,《围城》则表现作者的冷漠关照,清冷是作品的态度;《伤逝》的叙述模式为“以涓生为叙述视角的限定视角”,《围城》则是“以全知全能视角进行非限制视角的描述”。鲁迅以“爱情和幸福的家庭”作为理想和信仰,而对逝去的爱情和以爱情为基础的家庭感到伤惋,而钱钟书则消解了“爱情和幸福的家庭”的理想意义,对此做出世俗的理解,采取了漂移的态度,从而表现出了不同的家庭观念问。郭海军把《伤逝》与鲁迅的另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放在一起加以比较、鉴别,认为虽然《狂人日记》的叙事模式是第一人称修辞模式,《伤逝》的叙事模式是第一人称客观模式,表现的思想内涵也完全相异,但在形式建构方面仍具相似性。“日记”和“手记”形式的使用,使得“独白性内容获得了客观化的品行”,“大大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徐新江在对《离婚》和《伤逝》进行比较后认为,爱姑和子君的悲剧分别是“熟睡国民”的悲剧和“猛醒女性”的悲剧,并把这两个悲剧分别归人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徐慧琴和冀爱莲则认为鲁迅是“怜作为农村劳动妇女的爱姑不觉悟,惜作为知识分子的子君的落伍;他怀着一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火热心肠,给青年导航、指路”。

综上所述,近10年《伤逝》的研究虽然还难见惊人之作,但研究的多元化态势十分突出,使人明显感觉到论者学术思维的日益拓宽,其中从性别角度的分析(认为涓生、子君的爱情悲剧乃是两性之间的悲剧)颇具说服力,虽然这类文章给人以蜻蜓点水之感,但与从其他角度切人的论文相比,显然更接近文本的原意。而意义的潜在性、非自明性也注定了:通过不懈的努力,经典作品《伤逝》所蕴涵的一切,必然还会得到更深、更广的探寻和挖掘。

参考文献: 【1】贾振勇.现代性的女性神话——鲁迅小说《伤逝》再诠释[J].鲁迅研究月刊,2001,(3):23-27.

【2】周玉宁.性别冲突下的灵魂悲歌——《伤逝》解读[J].江苏社会科学,1994,(2):119-123.

【3】王文彬.两难选择,两难都选择——《伤逝》心理内涵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1995,(5):46-53.

【4】赵敬立.唱歌一般的哭声,给旧我送葬——《伤逝》新解[J].鲁迅研究月刊,1996,(11):16—24.

【5】陈留生.《伤逝》创作动因新探[J].南京师大学报,2003,(2):1 15—120. 【6】谢世洋.是“兄弟情”之哀还是“国民性”之叹?——《伤逝》主题辩[J].南昌大学学报,2003,(3):110—114.

【7】刘起林,易瑛.《伤逝》主题内核: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4):106—109.

【8】罗小茗.涓生的思路——《伤逝》重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3):221-222.

【9】谢菊.《伤逝》解读[J].鲁迅研究月刊,2001,(11):56-61.

【10】冯金红.忏悔的“迷宫”——对《伤逝》中涓生形象的分析[J].鲁迅研究月刊,1994,(5):21-25.

【11】王兵.人生终极意义的永恒追求——以《野草》为参照看《伤逝》的象征意义[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1):39-42.

【12】王兆胜.伤惋与漂移——从家庭文化角度解读《伤逝》和《围城》[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86-90.

【13】郭海军.生动而有效的艺术传达——《狂人日记》与《伤逝》的叙事模式比较分析[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4,(1):21-24.

【14】徐新江.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离婚》与《伤逝》的悲剧意义比较[J].兰州大学学报,2000,(5):128-131.

【15】徐慧琴,冀爱莲.女性反抗者悲剧的解锁者[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51-52.

第二篇:《伤逝》

《伤逝》:质疑现代女性解放神话

一.“娜拉出走”与鲁迅的质疑

大家大概会记得茅盾在论及《彷徨》(涓生是他的重要论据)时说过的一段话:‚《彷徨》呢,则是在于作者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毕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革命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文化运动’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何呢? ——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

如果剥离茅盾论述中社会学层面的阶段论色彩,不难看出他实际上已经指出了《彷徨》所寓示的对“新文化运动”所追求的现代性理念内在矛盾的反思:启蒙者“转变”了,启蒙的价值理想失落了,被唤醒者不是如子君死于“无爱的人间”,就如涓生那样陷于无地彷徨的“虚空”。这是因为“铁屋子”的万难毁坏? 或是启蒙理想的内在缺陷? 许多当代学者也敏锐地感觉到了这点,比如汪晖在《反抗绝望: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中论及《伤逝》时写道:“爱情、觉醒这类‘希望’因素乃是先觉者得以自立并据以批判社会生活的基点,恰恰在‘希望’自身的现实伸延中遭到怀疑。这种怀疑很可能不是指向新的价值理想本身,而是指向这一价值理想的现实承担者自身:‘我’真的是一个无所畏惧的觉醒者抑或只是一个在幻想中存在的觉醒者?!因此,觉醒自身或许只是一种‘虚空’?!在这里,‘绝望’的证实也绝不仅仅是‘希望’的失落,不仅仅是爱情的灭,而且包含了对‘觉醒’本体的忧虑。”但是,汪晖在准确地指出了《伤逝》蕴涵的对觉醒本体的忧虑的同时,却令人遗憾地将《伤逝》包孕的对新的价值理想的怀疑排除了自己的视界。他从生命哲学的层面开掘《伤逝》的形而上意义和现代性体验时,却遮蔽了它们的历史内涵及其价值谱系。对《伤逝》终极价值意义的揭示,往往沦为普泛的人生体验,从而丧失了历史维度和现实旨归。如果沿着他们的研究继续往前,联系鲁迅走出“铁屋子”的犹疑,质疑和反思“娜拉出走”这样一个现代性的女性解放神话,就成为它的一个重要价值旨向。

1.娜拉形象:“我只对我自己负有神圣的责任” 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在20世纪初已开始,到20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一段时期内达到高潮。其中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扮演了至为关键的角色。1918年,胡适翻译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随之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成为五四时期妇女解放的象征。按照当时流行的理解,一个中国娜拉对自己的基本责任就是应该有爱的权利。【比如凌淑华的《酒后》中她的形象】

然而,当时“女性解放”这一现代性价值理念的虚妄性、乌托邦色彩和男性中心主义的诱惑性,并没有被充分清醒地给予认识到。鲁迅在1923年12月26日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发表演讲《娜拉走后怎样》,以出走后的娜拉“不是堕落,便是回来”的悲惨境遇,向这一现代性价值理念及其推行者、实践者提出深刻质疑:倘若没有强大有力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的保障,觉醒者娜拉经不住物质、现实和众数的沉重压力与打击,最终结果只能是要么回去、要么堕落。

他早在1920年所写的《头发的故事》里,借主人公N先生之口,尖锐质疑“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诸多现代性价值理念的虚妄性和乌托邦色彩:‚现在你们这些理想家,又在那里嚷什么女子剪发了,又要造出许多毫无所得而痛苦的人!……改革么,武器在那里?工读么,工厂在那里? 仍然留起,嫁给人家做媳妇去:忘却了一切还是幸福,倘使伊记着些平等自由的话,便要痛苦一生世!我要借了阿尔志跋绥夫的话问你们:你们将黄金时代的出现豫约给这些人们的子孙了,但有什么给这些人们自己呢?‛

因而,可以说,在1925年9月创作《伤逝》,以寓言化的小说境遇意识,形象化地展现“娜拉出走”这一现代性命题的幻想性特征和乌托邦色彩。因此《伤逝》不仅是写新一代知识者的精神追求和现实社会结构之间的矛盾,还是写娜拉们的出走充其量是一种时髦的姿

态和浪漫的实验。“娜拉出走”只预设了“爱”这一至善至美的虚拟目标,却导致子君们死于“无爱的人间”。正如他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所发出的颇为矛盾和虚无的警告:‚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警醒他。‛《伤逝》所展现的“用真实去换来的虚空存在”的生命体验,恰恰是对一切乐观主义的人生期待的深刻怀疑,是对现实的无可希望或绝望状态的证实,从而也是对“娜拉出走”这一现代性命题虚妄性的深刻反省。

二.对男性中心主义文化霸权的批判

鲁迅在《伤逝》“真实”与“虚空”的对立紧张的矛盾叙事和结构中,还看到了男性价值世界在制造“娜拉出走”这一历史乐观主义女性神话中所起的助纣为虐的作用,看到了男性中心主义文化霸权对它的终极价值目标釜底抽薪的势能。

从性别文化的视角解读《伤逝》者不乏其人。认为鲁迅在营造《伤逝》的现实环境的同时,显示了男女性别意识的差异、以及理想与沟通的困惑;或者认为其悲剧是“新时代难以避免的两性悲剧”,两性危机是人性的普在;还有人认为,其叙事本身呈现强烈的“男性中心化”倾向,认为“叙事者涓生的叙事话语忏悔抒情基础的虚伪,与其说是他的人格或个人品质,毋宁说是父权制意识形态的虚伪,隐含作者所以从主观的性别关怀滑入客观的性别歧视,可说是男性中心文化所具有巨大的命运般的历史无意识力量施逞威风的结果。”这后一种见解在发掘《伤逝》“男性中心化”的历史倾向时,却将批判矛头指向了创作主体。

詹明信在《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中,分析了鲁迅小说的民族寓言性质:‚第三世界文化中的寓言性质,讲述关于一个人和个人经验的故事时最终包含了对整个集体本身的经验的艰难叙述。‛《伤逝》正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在展现“娜拉出走”这一现代性民族精神、民族性格集体体验的虚妄性特征时,更是集中而深刻展现了它的男性中心文化的霸权性和引诱性,展现了它对女性这一历来受压抑群体的本体性漠视,以至古老的男性中心主义文化借助它而获得了现代性面具。

在《伤逝》的寓言世界中,涓生正是“娜拉出走”这一现代性价值理念的化身和推行者。无论是在会馆还是在吉兆胡同的小南屋,他始终是两人世界的中心。涓生始终视子君为他“启蒙”的对象,自认为自己的爱情追求和人生的要义是现代的,将子君置于被动和被赐予的位置:“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壁上就钉着一张铜板的雪莱半身像,是从杂志上裁下来的,是他的最美的一张相。当我指给他看时,她却只草草一看,便低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这些地方,子君就大概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

缚。”当子君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时,涓生竟然将这一私人化的爱情表态上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这几句话很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在涓生眼中,子君是“稚气”的、“未脱尽旧思想”的,不是“无法可施”的。然而这个现代爱情的启蒙者与追求者,将自以为是的“纯真热烈的爱”表示给子君时,预先设想的那些居高临下的男性爱情攻略在爱情爆发的时刻竞毫无用处,“在慌张中,身不由己地竞用了电影上见的方法了。后来一想到,就使我很愧恧,但在记忆上却偏只有这一点永远留遗,至今还如暗室的孤灯一般,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涓生的形象和姿态,深刻体现了启蒙主义现代性理念的男性中心主义文化色彩,以及它对“娜拉出走”这一现代理念所持有的双重价值标准。

男性文化霸权主义对子君们的双重价值标准的支点,具体体现为涓生两个冠冕堂皇和自欺欺人的借口:“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恰恰体现了自私、虚伪、卑鄙的男性文化道德。然而当“外来的打击”

悄然来临,他竞痛心“那么一个无畏的子君也变了色”,将怨艾洒向子君:“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当他以“真实”和“空虚”的灵魂肉搏掩盖男性的虚伪和卑怯,以“无爱”为理由逼走子君时,竞“心地有些轻松,舒展了,想到旅费,并且嘘一口气。”他向“新的生路”跨出的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或者说只求得自己的心理安慰。所以,自从涓生这一形象诞生以来,就遭到有识之士的猛烈批判,尽管他们尚未意识到男权中心主义文化对“娜拉出走”所代表的现代性理念终极价值目标的解构作用。【始乱终弃?】

作为“娜拉出走”这一现代性观念的提倡者和受益者象征的涓生,实际上是男性文化符号的化身,代表着这一现代性价值理念众多解构之维中的重要一维——男性中心主义文化的霸权。正是涓生眼中“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的子君,代表着对“娜拉出走”这一现代性价值理念终极目标的追求。换句话说,爱情不过是涓生预设的一个诱引子君的神话而已。庐隐的作品中就经常出现欺诈与受害的主题:初出茅庐的娜拉式少女们因为对爱情的幻想,在男人主宰的社会中陷入“自由恋爱”的圈套,她们起初的叛逆往往沦为堕落,在这一理念和自以为这一理念神圣无比的“理想家”那里,他们也如“涓生”那样将“子君”置于被解放的位置。他们明知女性是一个弱势群体,却很少考虑这一弱势群体的特殊要求。这恰恰体现了这一现代价值理念在当时历史境遇中的内在歧视性。它是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普遍主义的文化观念。它往往打着解放的旗号将男性的意志强加给女性,并按照自己的模式将女性塑造成没有自己本质的他者,以普遍主义的价值观遮蔽特殊群体的独异性。造成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控制。

子君在涓生说出心中的“无爱”之后,她的不出走并非不可能。她的出走似乎满足了涓生的“无爱”,但她追求的是至情至爱,对她来说,没至爱,毋宁死。这是对涓生所表征的男性霸权虚伪、卑怯与自私的蔑视。当“爱”的神话破灭后,伟大的、坚忍的、圣洁的子君没有选择“堕落”,也没有认同“回去”,而是选择了“死”的抗争。

茅盾在评论《伤逝》时,以他杰出的艺术感知力敏锐地觉察到了“娜拉出走”这一现代价值观念及实践形式对弱势女性群体特殊要求的忽视:“比起涓生来,我觉得子君尤其可爱。她的温婉,她的女性的忍耐,勇敢和坚决,使你觉得她更可爱。她的沉默多愁善感的性格,使她没有女友,当涓生到局办事后,她该是如何的寂寞呵,所以她爱动物,油鸡和叭儿狗便成了她白天寂寞时的良伴。然而这种委婉的悲哀的女性心理,似乎涓生并不能了解。”其实正是涓生所表征的男性中心主义霸权文化,一面向娜拉们预约了黄金世界的出现,一面又忽视女性群体的特殊要求,没有意识到支持娜拉们出走及生存的支点只有一个纯净的“爱”,然而正是“浪漫爱情为男性提供了一个任其玩弄感情的手段,„„对浪漫感情的认可于双方都有利,因为这往往是女性克服加于其身的更为强有力的性压制的唯一条件。”同时,也恰恰是男性中心主义霸权文化对女性的排斥和压抑,轻而易举地击碎了娜拉们的“爱”。

正是鲁迅以他博大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对女性的无比尊重与同情和冷静而清醒的现代理智,在《伤逝》中以寓言形式一针见血地指出:娜拉们面对的“无爱人间”不仅是寓指黑暗的社会,而且也是寓指鼓动她们出走的现代性价值理念的男性中心主义权利空间。“娜拉出走”这一现代性价值理念的乌托邦幻想引诱娜拉们出走,可是这一观念的男性中心主义霸权与黑暗社会合谋,宰制和压抑着娜拉们到达至善至美的爱的彼岸。

第三篇:有关《伤逝》

有关《伤逝》

一直都不是很热衷于鲁迅的作品,一半是因为他写的太好了,读起来压力大;一半是因为他写的太难懂了,读起来不通。这次迫于论文的压力,我只好硬着头皮拿起鲁迅的作品集开始读。在浏览目录的时候,我被“伤逝”这个题目吸引住了。以前就听说过这篇文章,因为她是鲁迅唯一一篇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

第一遍读完《伤逝》后,觉得心里很郁闷,觉得涓生非常狠心,觉得很同情子君,除此之外没什么别的感受。

又第二遍读《伤逝》。之前先上网搜索了一些关于当时的背景和鲁迅的情况,当时正值“五四”年代,恋爱和婚姻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问题,鲁迅此时正处于和许广平的热恋中,或许他把自己和许广平的恋爱感受写进了文章中来,不过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主观猜测。我的想法一经提出便立即遭到了室友的反对,文中子君与涓生冲破家庭阻拦私自结合,到后来迫于生活压力而分开,甚至是结束生命,这一系列的情节就鲁迅而言是不曾体验过的,所以有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基础,我大致上认为是空想出来的。

又第三遍读《伤逝》。这次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其一,小说通篇是以第一人称“我”即涓生的角度进行叙述的,这倒也符合小说的副标题——“涓生的手记”,而对于女主角子君,她的话语描写却是少之又少,只有“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那算什么。哼,我们干新的,我们„„”“没有什么,什么也没有”“是的。但是,„„涓生,我觉得你近来很两样了。可是的?你,你老实告诉我”这样简单的四句话,不得不让人产生疑惑,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其二,小说多次描写了子君的眼色,“孩子一般的眼色”,文中对于子君的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不多,但却对子君的眼色进行了多次呈现,这又是何意?其三,这也是我最想知道的一点,当涓生决绝地说出“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此时此刻的他真的不再爱子君了吗?他们义无反顾地结合,最终难道就以一句“我已经不爱你了”而宣告终结了吗?其四,子君和涓生会走到这一步,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当时的社会,还是他们自己的原因?

对于提出的几点疑惑,自己又好好地思考了一下,也翻了翻书,查了查网上的评价。针对第一个问题,我想以《伤逝》的小说结构,在当时来说应该是非常特别的,整篇文章就像是一个人在面前细细絮絮地诉说、忏悔,还时不时的抹眼泪。涓生就是这样一个诉说者,从头到尾不断的在诉说,也或许是作者让他这样说的,毕竟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隐含了作者的身影。那鲁迅为什么只让涓生不断地诉说,而不让子君有更多的说话机会呢?我想这也许和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有关吧。就算是到今天,到21世纪,我觉得中国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男尊女卑的思想,时至今日,男权仍然在中国占有强有力的地位,更别提那个还在摸索前进的“五四”年代。当时,对于爱情和婚姻这个敏感的话题,虽然女人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和自主,但是有资格为自由恋爱和婚姻讲话、为社会制造舆论的人还是男人。女人们不会没有想法,也不会闭口不言,但是群众最终能听间的声音,莫过于像涓生这样男人们的声音。这样想来,对于子君的少言寡语也是可以理解的。鲁迅刻意不让子君说话,而把说话的机会都给了涓生,大概也有这里面的原因,那些在“五四”年代刚刚解放思想的年轻人,尤其是男人,涓生的诉说中也包含了许多他们对于自由恋爱和婚姻的想法吧。

针对第二个问题,我仔细数了一下,小说中用“孩子般的眼色”来形容子君的共有5处(包括用“稚气”形容的)。第一处是在两人搬到吉兆胡同之前,还在破屋子里住的时候,涓生不断地说,子君只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就如文中所说,此时的子君“大概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对于涓生所说的和自己所做的、所要面对的一切,充满了期待和憧憬,这大概也是恋爱中的女子对幸福和美好爱情的向往。我想这时子君眼里的稚气是纯粹的。第二处是同居几个月后,子君在面对涓生的求爱和回想自己和涓生的幸福片段时表现出来的,此时的两人俨然如蜜月期,虽然子君“孩子似的眼里射出悲喜”,但是仍然能够体会她眼里的稚气是纯粹的。第三处是两人已经搬到吉兆胡同,并且生活出现危机,冷战持续进行时。涓生的冷漠,子君间或温暖的神情,“眼里忽而又发出久已不见的稚气的光来”,我想这时的稚气已经不纯粹了,里面已经夹杂了生活的艰难和涓生的不满所带来的痛苦。第四处是涓生说出自己已经不爱子君的时候,“瞬间便又苏生,眼里也发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这样的时候,子君眼里的稚气仍然没有去尽。第五处是二人分开后,涓生独自一人想着子君,“灰黄的脸,睁了孩子气的眼睛”。一直到两人分手,子君也没有摆脱自己身上的“孩子气”,也许这就暗示了她是个悲剧人物,眼里的稚气决定了她对待爱情的态度是盲目纯真的,即使面对生活的压力、旁人的指指点点,甚至是涓生的不满,子君始终没有真正从旧思想里摆脱出来,缺少对生活的冲劲,只是沉溺于爱情之中,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行不通的。

针对第三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涓生是爱子君的,连他自己也说“我爱子君”。整篇文章读下来,并没有叙述两个私自结合的年轻人之间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没有山盟海誓,没有卿卿我我,似乎一切都发生的非常平淡,或许平平淡淡才是真吧。子君是真爱涓生的,她开始为他操持家务,还卖掉了自己唯一的首饰,只为了给自己的窝“加入一点股份”。而涓生也慢慢适应了两人的生活,和子君一起养油鸡、养叭儿狗阿随,一起度过“宁静而幸福的夜”。可惜再高的山顶也有它急转直下的一面,蜜月期已过,两人之间的矛盾就显现出来了。涓生对子君的不满和冷漠日益增多,油鸡、阿随都成为两人之间不合的标志。子君面对这即将冷却的爱情,既没有反思反省,也没有据理力争,她只是默默深受着,默默守着心理最后一道防线,直到涓生喊出那句“我已经不爱你了”,这最后一道心理防线轰然倒塌。子君本来就是因为爱才和涓生结合的,现在既然没有爱了,那么结合也就变得没有意义了,所以她选择了离开,也许是永远的离开。可怜这两个人,匆匆为了爱而在一起,在一起之后发现自己其实还没有学会如何去爱。

有人说真正打败爱情的不是任何人的阻挠,而是现实。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同样是一对年轻男女,在不顾家庭反对的情况下携手私奔,然而仅仅一年后,两人归来,并且形同陌路,爱意不再,而导致分手的原因竟然是女孩不满男孩总是把马桶圈尿的湿乎乎的。只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现实,就能使得曾经美好的爱情一去不回。同理可得子君和涓生的悲剧。都说“距离产生美”,当距离不再,是否美亦不再?涓生仅仅用三个星期的时间就“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之后不满情绪渐渐高涨,满屋堆砌的碗碟、弥漫的油烟也成为他冷漠的接口。面对日益压迫的现实,涓生甚至开始反感子君倾注全力的操持家务。而子君呢,和涓生一起后,似乎渐渐淡忘了自己还有生存这一任务,每天也只是做饭、饲鸡、喂狗,“连看书和散步的时间也没有了”,起初那个果敢、进步的子君仿佛不复存在,现在的她只是个普通的家庭主妇,或许她认为自己所追求的已经达到了,所以才止步不前,从此沉溺于生活琐事。这样一来,涓生对于子君的好感也是岌岌可危,他最欣赏的就是子君的反抗与上进,既然这两样已经没有了,那么他对子君的欣赏也逐渐没有了。曾经炽热的相爱在历经现实的磨练之后终究归于平实,子君和涓生也在这熙熙攘攘的世间擦肩而过。

读完《伤逝》,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果然是“伤”,为子君伤,为涓生伤,为爱情伤。只是亡者已然逝去,那留在活人心目中的“伤”是否能够逝去?何时才能逝去?都说时间是治疗创伤最好的药,但愿那些受伤的人能在岁月的流逝中做到真正的“伤逝”!

第四篇:伤逝评析

《伤逝》评析

《伤逝》是鲁迅先生发表的唯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鲁迅将这一对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放置在“五四运动”退潮后封建思想依然禁锢着社会大众的背景中,描写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在这样黑暗的环境中追求恋爱的自由,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压迫下,最终以悲剧收场的故事。

《伤逝》这篇小说,是一个悲剧,原本相爱的涓生与子君,终究没能走到最后。他们凭借着精神上的契合以飞蛾扑火的姿态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希望在这个由他们构建的小家庭中寻找慰藉。精神上的共鸣是他们生活的唯一支撑,可是在社会和生活的双重压迫下,两个人都产生了变化,都暴露出了性格上的弱点,子君原先的勇气在一点一点消磨,涓生很失望,对着子君竟也带上了虚伪的面具。以至于他们连最初的精神交流也中断了,这似乎在无形中预示着,涓生与子君走到了尽头。对生活的绝望也将子君逼上了绝路,留给涓生的,只有无尽的悔恨和悲哀。

在爱情中,双方应该怎样做,才能让爱情获得圆满和永恒,从鲁迅先生在这篇悲剧小说里所表达出的观点,给了人们很多思考和指导。

第一,个性解放和勇敢追求是获得爱情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坚定地喊出了这一口号,她原是一个封建家庭的小姐,受父亲和胞叔的严格管教,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喊出这样的口号,说明她的思想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解放,鲁迅先生对此也是予以肯定的。可是,她的这点觉悟似乎只是因爱而生,是爱情给予了她勇气,让她勇敢起来,但如果没有爱情,她断是没有这层觉悟的,在破屋里,涓生像一个教育者,“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她不好意思看雪莱半身像,涓生也感觉得到她还没有完全摆脱旧思想的束缚。所以,从开头就可以感受到,这段爱情的悲剧色彩,当他们的激情被日常生活冲淡,爱情渐渐淡去,子君这个依靠爱情存在的人物,也是以悲剧收场。

第二,经济条件是爱情成长的物质基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爱是有条件的,只有牛奶是不够的。涓生和子君的在封建社会里追求恋爱自由,与当时的社会制度产生了矛盾,他们虽然同居了,在一起了,却没有理想中的甜蜜,子君与家人断绝了联系,她的叔子不认她这个侄女了,涓生觉得走在街上,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他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他们很困难的才找到栖身之所,涓生又丢掉了工作,生活失去了依靠,爱情也渐渐岌岌可危,子君在这样的日子里也产生了变化,变胖了,变世俗了,除了操劳家务,已经没有时间读书散步,这一切冲击他们爱情的原因,便是经济原因,而导致他们产生经济危机的源头,便是那愚昧的封建社会,人们愚昧的思想,不能容忍恋爱自由,假使把涓生和子君放到现代社会,我相信,生活下去是不成问题。所以要维持爱情,必须有经济基础,要想取得经济权,就必须推翻愚昧落后的社会,取得社会解放。

第三,爱情必须保持新鲜。人生活在社会中,人的感情是会变的,无论是朝哪个方向改变。所以,爱也是会变的,要想让爱往好的方向不断发展,人就要学会在爱里面成长,保持爱的新鲜。小说中,涓生与子君同居后,在生活的压迫下,两人的性格弱点慢慢的暴露了。涓生觉得子君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而子君对于这空虚却并未自觉。不仅外表偏向世俗化,并且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她养鸡,养狗,做家务,与小官太太暗斗,不再思考生活还需要什么以及生活的问题处在了哪里,与一般的市井妇人已没有区别,此时,涓生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站在子君的角度,涓生也与以前相比两样了,他对子君带上了面具,虚伪了,他让子君决然舍去,说已经不爱她了,以此告终,结束他们勇敢的爱情。

第四,爱情是平等的。主人公追求爱情,追求平等,但是从开始,两人就是不平等的。一开始,子君便是抱着一种崇拜的态度来对待涓生,她以好奇的稚气的目光仰望侃侃而谈的男主人公;涓生向她表白,求婚,她有惊喜,同时也有怀疑,有惶恐,如同心中可望而不可即的偶像忽然之间与自己靠的太近般无所适从;他们去租房子,子君卖掉自己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想入一点股份,想追求到一点平衡、平等。自始自终,涓生都处于主导地位,子君依附着他活着,没有想过改变过这一现状,这旧式的夫妻模式对于受“五四”思想影响的人来说,是不能持久的。

这篇小说,语言不想鲁迅先生以往的小说语言那么犀利,柔和一些的语言更能表达爱情的美,同时也更能表达悲凉的情绪,但并不影响他的讽喻性,深刻的揭露黑暗的社会给青年人带来的伤害。

这篇小说创作于1925年,在《孤独者》完成的第四天,鲁迅先生与许广平确定恋人关系的第二天,鲁便完成了这篇小说,虽然鲁迅曾在非正式场合否定涓生与子君的形象来源于他的生活,但是仍可以感受到小说中反映的困惑、矛盾,与当时他的生活有密切联系。鲁迅先生也受过封建思想的伤害,他的第一段婚姻完全有名无实。鲁迅与许广平勇敢的在一起,也被迫离开北京,生活困窘,他把自己已经遇到的和可能遇到的困难在小说里展现的淋漓尽致,与小说不同的是,许广平甘心为鲁迅洗衣做饭,同时也不忘自己的追其,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一起奋斗,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度过了最艰难的一段。

鲁迅先生是一个真正有远见的人,在当时许多作家一味鼓吹男女平等,恋爱自由的时候,在一般作家写男女未得到爱情苦苦挣扎的时候,他的《伤逝》重在于把沉溺在爱情中的男女引领出来,王子和公主的结合都不一定会得到幸福,更何况是受封建礼教束缚的人们呢,所以,鲁迅引领青年人在追求爱情过后,更要思索爱情的真谛和生活的内涵,要把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结合在一起,才能有真正的恋爱自由。

鲁迅先生提出来的观点,深刻揭露了腐败、封闭的社会,指出了人性的弱点,正确的指引青年人,要大胆的追求,而不是盲目的追求,不要在盲目的追求中迷失了方向而沉溺于爱情当中,同时要承担起社会的责任,把个人和社会结合起来,解决了国民和社会的根本问题,才能获得个人的权利、利益,社会解放,才能得到个性的解放,这不仅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有指导意义,同样值得现代社会的人们去思考,不要只容纳小家,也要把大家放在心中,有大家,才有小家。

第五篇:关于汽车物流在中国近十年的研究报告

中国汽车物流发展分析报告

学院

经管学院 专业

会 计 姓名

王 强 学号

20095328

中国·重庆·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

学院 二0一一年四月

摘要:汽车物流是为汽车生产、整车运输以及汽车售后零配件供应服务的物流形式。随着近年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物流也得以快速发展,并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汽车物流是操作难度最大的物流形式之一,特别是在精益生产条件下的零配件准时制(JIT--just in time)生产供应物流。

关键字:汽车物流;现状;分析;发展

一、中国物流业历史发展过程及现状分析

要谈中国的汽车物流的发展,就不得不先谈谈中国的物流业的发展。

物流是集现代运输、仓储、保管、搬运、包装、产品流通及物流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是沟通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件商、物流公司以及最终用户的桥梁,更是实现商品从生产到消费各个流通环节的有机结合。

“物流”一词,最初是日本经济学界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美国的“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演变而来的。其原意是指“物流的分支”,日本译成“物的流通”,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改为“物流”。

物流概念引入我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至今已经三十年,但发展加快集中在最近十年。这是因为,近十年我国的市场竞争加剧,供求关系主体上市买方主导,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基本与国际同步。

我国与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差异主要是由我国和发达国家在经济体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技术水平上的差异导致的。发达国家现代物流业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而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物流想现代物流转型的过渡阶段。

1999年11月,原国家经贸委、世界银行首次举办中国“现代物流发展国际研讨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同志在会上说:“中国经济要融入世界经济,需要加速创造现代物流发展的宏观环境。……可以预料,21世纪,现代物流业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实现我国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

2001年,原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物流发展全面展开。2003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提出《关于我国现代物流情况的调研报告》。2004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建了“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在国家层面得到确立,中国现代物流业进入全面快速、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2009年3月,国务院批准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第一次完整、科学地提出了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指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信息等行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物流业作为中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优化经济流程、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等都具有全局性的积极影响。在中央政府明确中国物流业的定位之后,各级地方政府亦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物流业发展规划,并加强了对物流业的引导和扶持。

与此同时,中国放宽了物流业市场准入条件,取消了部分涉及物流企业的行政性审批,降低了外商投资物流企业的市场准入门坎,放宽了国内航空货运市场准入条件。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改委联合组织开展了物流企业营业税试点工作,先后认定5批近500家物流试点企业,享受营业税差额纳税政策。一步步,政策推动下,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渐入佳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1990—2002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速达到9.7%。2002年经济总量首次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从2003年到2005年,总量又从11.7万亿增加到了18.2万亿元。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构成了强大的物流需求。统计测算表明,自1991年至2002年,反映物流需求规模的全社会物流总值从3万亿元上升到23.3万亿元,增长了6.7倍,年均以20.4%的速度递增,大大高于同期GDP(按现价计算15.4%)的年均增速。2003年社会物流总值达到29.54万亿元,同比增长27%左右(按现价计算)。200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84万亿元,同比增长13.5%(按现价计算),增幅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3%,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这一年,我国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4万亿元,占第三产业全部增加值的17.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比;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5%,比第三产业增加值10.3%的增幅高2.2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可达7%左右,物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约在8%上下。2010年,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分别可达125万亿元和2.7万亿元,与“十五”末期的2005年相比,双双实现了总量翻番,年均分别增长21%和16.7%;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约为18%左右,可望比2005年降低0.3个百分点,相当于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可达7%左右,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16%左右,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

在过去的十年到现在,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有以下显著特点: 1.物流产业地位显著提升

2006年开始实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突出强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物流业的产业地位首次在国家规划层面得以确立。2009年3月,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物流业专项规划《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发布。

2.物流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2010年,我国物流市场总规模达4.9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一倍多。

在一系列扩大消费政策引导下,商贸物流加快发展。一是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和传统批发市场增加储存、加工、配送、网上交易等物流功能。二是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强化物流系统。三是网购物流“爆炸式”增长。

3.物流企业加速成长

2009年50强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506亿元,比2005年增长26%。所有50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10亿元,其中9家企业超过百亿元,中远集团超过千亿元。从2005年开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依据《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国家标准,开展A级物流企业评估认证工作。到2010年年底,全国已拥有A级物流企业1061家。

4.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

到2010年底,我国公路网总里程达398.4万公里,高速公路发展到7.4万公里,“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提前13年全部建成,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加到9万公里以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达8358公里,内河通航里程12.4万公里,沿海港口深水泊位1774个,定期航班机场达176个。

二、中国汽车物流的发展现状

什么是汽车物流?汽车物流业是集现代运输、仓储、保管、搬运、包装、产品流通及物流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是沟通原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件商、物流公司及最终用户的桥梁,更是实现商品从生产到消费各个流通环节的有机结合。简单地说,汽车物流的概念就是把物流定义中的产品或商品特指汽车而言,包括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的物流配送业是各个环节必须衔接得十分平滑的高技术行业,是国际物流业公认的最复杂、最具专业性的领域,是物流行业的金字塔。

中国汽车物流伴随着中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增长而快速发展。中国汽车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汽车的产销量增长快、新产品不断推出。随着汽车行业竞争的加剧和新的管理方式不断出现,汽车产、供、销市场进一步细分,各汽车厂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迫不断降低销售价格的同时,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了物流这一“第三利润源”。与此同时,各大汽车厂商逐渐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用于经营主业,纷纷将物流外包给专业的物流公司,大量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汽车物流企业迅速崛起。但是由于汽车物流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长期以来中国国内汽车厂商供产销各成体系,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加之中国入世以后,汽车服务贸易领域逐步对外开放,国外汽车物流服务商开始抢占中国物流市场,中国汽车物流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首先来看看中国的汽车市场。

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汽车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1998年以来,我国每年GDP增长均在7%以上,并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为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002年,汽车市场增长速度达到37%,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高纪录。

汽车价格的大幅下降增加了汽车需求量。1971年,汽车产量突破10万辆;1980年,突破20万;1992年,突破100万。到2000年,汽车产量突破200万辆;2002年,突破300万;2003年,达到444.4万辆;2008 年,汽车产销分别达到934.51 万辆和938.05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21%和6.70%。预计2009 年汽车产量达到1,273.7 万辆。2010年,我国汽车工业延续了上年发展态势,在购置税优惠、以旧换新、汽车下乡、节能惠民产品补贴等多种鼓励消费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800万辆,分别为1826.5万辆和1806.2万辆,刷新全球汽车产销记录,较上年增长37%。

在看看其政策环境。汽车物流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的政策环境主要由汽车行业政策环境和物流也政策环境构成。1994年,国务院颁发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明确提出到2010年汽车工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到近期,《汽车物流术语》、《公路运输乘用车捆绑加固技术要求》、《零部件物流塑料周转箱尺寸系列及技术参数》和《汽车物流服务评价指标》等四项国家标准已进入向社会征求意见阶段。《汽车整车物流过程质量监控要求》、《汽车物流信息系统功能及基本要求》两项国家标准制定也已启动。涉及汽车整车物流、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及汽车服务备件物流等领域的十几项标准已开始前期调研。

我国的汽车物流企业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从传统运输企业转变来的;二是从汽车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三是伴随市场崛起的民营企业;四是中外合资的汽车物流企业;五是混合类型的汽车物流企业。

三、中国汽车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中国汽车物流目前的业务总量来说,物流规模已经相当可观,汽车物流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但从整个汽车物流行业的运作成熟程度来说,汽车物流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甚至大部分仍局限于一些传统的运输服务,远远达不到现代化物流服务的标准。其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观念落后、从业人员素质差;汽车物流市场运作还不是很规范,各类型层次的企业众多,呈现出“业务单

一、条块分割、自成体系、自我服务”的特点;物流企业管理、服务规范及运输工具目前均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等。

1.汽车物流链流程过长

目前中国整车生产厂和关键零部件制造商大都是合资企业,为保证产品质量,原材料采购中绝大部分都是采用进口件。由于进口件的采购比重过大,国产件个供应商个过于分散,生产凑措阶段和运输周期变得很长,各个整车生产厂附近常常都设在较高的安全库存,以保证生产线上的供应。这不仅增加了流程的时间和物流成本,而且也大大降低了系统的柔性,如果库存管理不够完善,有时甚至会出现零件的积压和报废。

2.汽车物流信息技术的匮乏

在信息数据处理方面,由于信息系统的不够完善,使得库存管理成本升高,目前许多生产厂的库存仍使用人工信息管理的是方式。这不仅意味着较高的人工成本,同时由于信息的实时性差、供应链流程时间长而导致的急件空运,也是中国汽车物流制造成本倨傲不下的重要原因。与先进国家相比,中国汽车物流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仍然很低。销售预测、生产计划、采购计划、物料凑措、物流跟踪、仓库管理等方面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不够完善,准确率低,与供应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之间的接口更是有待提高。

3.整车物流资源未有效整合

我国汽车物流企业普遍存在整车运力资源利用率低,运输成本高的情况。据业界统计,目前我国车辆的运输成本是欧洲或美国的3倍。全国运输汽车的空驶率约37%,其中汽车物流企业车辆空驶率达39%,存在着回程空驶,资源浪费,运输成本高等问题,这部分成本影响到汽车销售的价格,并最终转嫁给购车者即消费者。

4.汽配物流未有效运作

近两年,汽配市场中物流配送方式正在悄然兴起。目前,北京、上海、山西、河南等地相继出现了上规模的汽配物流配送体系运作方式,也有的在着手建立跨地区的物流服务网络平台。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经营效果并不都很理想。有的上游供货商渠道畅通,而下游经销渠道没有很好的连接起来,出现了较为尴尬的局面。

5.汽车物流标准有待统一

汽车物流零部件的品种多,尺寸和其他物理特性差异大。为优化汽车物流体系,实现包装、运输、仓储和装配线供应的一体化,发达国家的汽车物流行业通常都会采用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物料容器具,这不仅能实现搬运技术和仓储的机械化以及运输装卸的合理化,同时对产品底色为质量保证也至关重要。而中国汽车物流行业在物料容器的使用方面,与国外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为优化卡车的空间的利用率,干线运输通常采用纸包箱包装,这就意味着装卸车以人工操作为主。而各个整车装配线上要求采用物料容器具,因此需要在中间库对纸箱包装的零部件、配件进行改包装作业。这一过程造成很高的劳动成本,同时对零部件的质量也会带来不良影响。目前,虽然个别整车生产厂已经在推广物料容器具的使用,但由于各厂家的标准不不统一,同一种物料向不同生产商供货时需要采用不同的物料容器具,这不仅导致供应商投资的浪费,同时也使推广工作难以展开。

正是基于我国汽车物流业存在上述问题与弊端,我国汽车物流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物流业始终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问题亟需解决。

四、未来我国汽车物流的发展方向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十二五”给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以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谋划中长期发展战略,注重提升发展;推动产业物流社会化,促进融合发展;培育物流企业群体,加快集约发展;整合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实现协调发展。

在未来的时间里,中国汽车物流将从初级发展阶段很快进入成长和成熟阶段,其主要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第三方物流服务将占主导地位

我国现行的主体汽车物流模式是供产销一体化的自营物流,即汽车产品原材料、零部件、辅助材料等的购进物流、汽车产品的制造物流与分销物流活动全部由汽车制造企业完成。制造企业既是汽车生产活动的组织者、实施操作者,又是企业物流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在这种模式下,制造商对供应物流、制造物流及分销物流拥有完全的控制权,能够掌握第一手客户资料,有利于改善客户服务和对整个物流进行协调和控制。

但随着物流业务的不断扩大,供应全球化和电子商务对汽车产品物流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柔性化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制造商具有更加强大的物流实力,不断加大对物流的投入以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随着汽车供应链全球化的发展,汽车制造商越来越需要社会化的第三方汽车物流企业帮助他们整合全球物流资源,以满足其生产和销售需要,对其供应链进行全程一体化的服务。而专业化的物流公司可以为汽车制造商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可以使企业集中精力在核心领域,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大大降低流通中的成本。在欧美,80%以上的汽车企业把汽车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

第三方汽车物流公司有其自身的专业化物流运作经验和技术,有专业的物流网络及设施、专业化的物流运作管理人才和现代化的物流信息系统,有利于促进汽车产品总体物流效率的提高和物流合理化。供应链中的企业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信息及仓储运输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还可以促进整体汽车物流的专业化、现代化,使供应链不断得到优化。

2.汽车物流向供应链一体化发展 供应链管理要求汽车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整合,通过汽车物流的功能整合和资源整合全面整合汽车供应链。汽车物流是以汽车制造商为中心,一产品制造和市场营销为主线,以相关信息流来协助供应商和客户行为的协作型竞争体系或市场竞争共同体。利用物流管理可以使产品在有效的供应链内迅速移动,使供应链节点企业获益。核心制造企业通过与物流公司、供应商、经销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完成整个过程的资源计划与控制。

对供应链整合的我目的是为了增强供应链的竞争能力,降低运输成本,减少供货时间,并能够便于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增加收益,提高客户满意度。第三方物流企业协调管理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既包括采购、生产和销售物流,也包括退货和废弃品物流等逆向物流,做到使产品在仓储、运输、分销过程中占用的空间最少,耗用的资源最少,便于回收和重复利用包装物,同时考虑到整个供应链的现有资源和分布情况,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资源利用最优,做到对环境的危害最小。

3.服务的标准化和资源的整合

汽车物流企业通过订立香相关的管理标准、服务标准等规范,形成汽车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环境。通过区域整合和运力资源共享,推进“协作物流”,实现优化配置

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回程业务的稳定性,提高运输效率,从而通过优化整条供应链实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

4.航运企业与我国汽车出口企业结成战略联盟

今后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了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我国远洋汽车船运输的发展和我国汽车出口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结成战略联盟后,汽车企业努力做好自己的核心业务----汽车制造 ;汽车船运输企业力求增强运力为蓬勃发展的汽车出口提供比国外企业更低廉的价格,使之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5.汽车物流将注重增值服务发展 目前的过国内汽车物流企业功能单

一、增值服务能力薄弱。据统计,汽车物流服务商收益的90%来自基础性服务(运输、仓储),而增值服务、物流信息服务和支持物流 的财务服务的收益只占10%。提供增值服务是一个企业采取差别战略提高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因此发展汽车物流增值服务成为一种趋势。例如著名的物流公司Exel,其汽车物流服务范围才超出一般的运输和仓储,该公司提供的服务组合项目包括:旧汽车的重新装修,特种车辆如救护车、解款车的改装业务,还有市场售后服务,以及汽车交运之前的现场体检、车身修建、车辆改装、车内维修、汽车备件储存管理、备件配送服务等。

参考文献

【1】 徐雯霞.汽车物流与信息技术[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 陶君成.中国物流经济发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 丁俊发.中国物流[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中国现在物流发展报告.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 赵皎云.物流业发展有望开创新格局_2009中国物流业回顾与展望[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0(2)

【6】 王厦.中国汽车物流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6)【7】 张彦敏.中国汽车物流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企业导报,2010(7)【8】 孟曦.中国汽车物流业问题研究[J].世界海运,2009(4)

【9】 丁俊发.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与国际竞争力[EB].http://www.xiexiebang.com.新浪财经,2007-11-09 【10】 何黎明.我国物流业“十一五”发展回顾与“十二五”展望[EB].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物流产品网,2011-1-25

下载近十年《伤逝》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近十年《伤逝》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近十年经验总结

    近十年经验总结 黎阳发表最新雄文2013年4月02日 http://www.xiexiebang.com/html/index.html 编者按:著名爱国学者黎阳先生近日撰文总结近十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并对其......

    《伤逝》论文

    鲁迅作品研究2015 从《伤逝》看妇女解放的虚妄性 摘要:《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部反映爱情故事的小说。它叙述的是发生在新旧文化冲突年代的爱情故事,塑造了典型的时代女性的形......

    解读《伤逝》(最终定稿)

    解读《伤逝》 ——《伤逝》到底写了些什么 《伤逝》是一篇及其独特的作品。之所以称其独特,是因为这是鲁迅先生所有作品中,最能反映鲁迅先生内心世界的作品。它的独特不仅在于......

    《 伤逝》重读

    《 伤逝》重读 — 浅析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摘要: 《伤逝》是鲁迅的唯一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它讲述的是两个诞生在五四运动的大潮中,深受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洗......

    伤逝读后感

    叹情已往,伤爱已逝 ——《伤逝》读后感 《伤逝》写于1925年10月,被认为是鲁迅虚构得最多的一篇小说。在《鲁迅作品里的小说人物》中,周作人先生对鲁迅小说中人物及其原型都一一......

    毕业论文 伤逝

    永远的伤势 关于《伤逝》悲剧的沉思 摘 要 《伤逝》描述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一对追求个性解放的青年男女——涓生和子君,由相聚到分离的爱情悲剧。也许很多人在看了这本书之后......

    伤逝读后感

    我原是没资格对鲁迅的《伤逝》发表任何感慨的。从前没有,那是因为十二、三岁的年龄还不懂得涓生的的矛盾和子君的凄然;现在不应有,那也是因为太过体验他们的思想弱点,感叹鲁......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 ——余漫君 《伤逝》是涓生的手记,是涓生在子君死后深深的忏悔,涓生说道:“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然而在我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