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暑期征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暑期征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暮霭时隐时涌,不知何处传来渺远的箜篌声。如此销魂之景,心弦亦为之撩动,吾梦难成。独品《东坡全集》,闭目吟咏,若饮醇醪自醉,渐感诗意朦胧,又觉豪气顿生。掩卷长思,挥毫作此篇,以抒余情
他,曾是一位居庙堂之高的进士,他,又是一位处江湖之远的隐士。他,胸怀济世为民之壮志,却灭不了仕途横流的私欲;他,心存坚忍不拔之毅力,却涉不过官场滩多流急。昨夜旖旎,今宵就成了冷寂,可他的脸上总是波澜不惊,眼中只有秋风洛水清波,身旁只有竹杖芒鞋雨蓑,决不苟同于凡夫俗子。一骑扬尘,东坡谪居黄州,愁绪飘飞成一段《记承天寺夜游》;壬戌之秋,也曾赤壁泛轻舟,把盏临风,举酒属客,携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公瑾在赤壁谈笑风生,而子瞻望乱石穿空,听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也卷起万丈豪情。他故国神游,道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绝唱,留下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伤,以如椽巨笔挥洒一段难解的沧桑。乌台诗案,不过是一场游历的序幕,把曾经的东坡遗忘在京都,如今的东坡,开始了一场真正让人心仪让人醉的人生。
黄州的东坡,与民同乐,在贫瘠的黄土上栽下青苗,摇曳的却是散仙一般的潇然。如屈原的香草美人,如太白的飞殇醉月,他孑然一身,遥望姮娥,独饮浊酒万斛,品一分浪漫,一分恬然,心境却不同了。他不再想密州的琼楼玉宇,天上宫阙,还有密州出猎时的锦帽貂裘,牵黄擎苍,也不再思索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彼时东坡,犹残存着亲射虎,看孙郎的老当益壮,西北望,射天狼的不羁狂放;彼时东坡,仍抱有对仕途得志的幻想,仍在乎那初入仕途的豪情万丈,可如今却只愿沧海济余生了。《东坡七集》、《苏氏易传》、《东坡志林》一缕缕墨香是你的足迹,恰似飞鸿踏雪泥!
纵观历史长卷,多少圣人贤士,却无人能比子瞻。老子西出函谷,不问世间事;陶潜心归田园,不闻车马喧。太白斗酒诗百篇,子厚逍游小石潭。他们独上高楼,守护了自我,抛弃了污浊,可霓为衣兮风为马的痴想怎能粉饰万古之愁;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隐居却忘记了天下苍生。而东坡,为了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瞧盱的理想,选择了豁达。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啊,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哀思啊,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的幽怨啊,都埋葬在回忆的坟冢,有的只是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之外的不凡。
追溯昨日,感叹今朝,那些红袍加身,紫带缠腰的佞臣,那些见利忘义,奸诈诡谲的小人,相比东坡,多么渺小。那些因为一点挫折、一道坎坷而一蹶不振的人们,相比东坡,多么可笑。后者为懦夫,前者则更为可怕。他们作威作福,腐蚀了人类社会,葬送了大好河山,此为国之恨。还有那些口中诵读着《圣经》,却对贫民视而不见的牧师,苦阅金经却毫无普渡众生之心的教徒,以及前面谈到的懦夫,可曾做过一点点有益于人民的事?此为国之哀。而乐观爱民的苏轼则为国之大幸了。他筑苏堤,开东坡,建雪堂,甚至执犁把锄,躬耕田野,心系黎民,情系百姓。屡遭贬谪、痛失伉俪、仕途不达、早生华发所有的沉郁,一切的寂寥,只化作笔端流淌的华彩。夜渡琼州海峡时,也不忘道一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的宠辱不惊,他的九死不悔,他的兀傲孤高,他的随遇而安,怎能不让人感慨?
流年偷换,转眼他便垂垂老矣,足音跫然间,他终是归去了,但留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懒。
东坡的路已终结,后人无法续写
不觉间已是拂晓,月牙儿下了树梢。
《东坡全集》静卧枕边,氤氲着墨色的缱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第六中学初三:李继豪
第二篇:一蓑烟雨任平生优秀散文(范文)
我笑,便绚如夏花,任凭庭前花开花落;我生,便静如秋叶,漫随天上云卷云舒。
——题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古有曹操借酒浇愁,愁那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而今天,也有那可怜的断腿女生发出生活悲叹而不能自拔。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时古今难全,既然如此,当命运敲响你的人生之门时,何不坦然以待,一蓑烟雨任平生呢?
乐观是面对苦难的一种高洁情怀;
著名作家雪小禅在低谷期,曾用3年时间随一高僧云游,学至深处,发现世人的苦难远比她受的多。于是她在文中写道“一切都过去了,人生在世,关键在于与苦难搏斗,最后将它化成一朵花,别在你的衣襟上”。确实如此,人生之路,遥至千里,其中并无舟楫可渡人,除了自渡,别人爱莫能助。
毕淑敏曾说,怎样度过人生的低谷?安静地等待,锻炼身体,好的体魄任何时候都用得着,与朋友聊聊天,回忆快乐的往事。我将你放下,享受着生活的乐趣;林语堂说,随遇而安亦无不可;三毛则说,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既然岁月如此安好,为何不与时光化干戈为玉帛,明媚自己的一生?
乐观是面临厄运的一剂心灵良药;
想起了苏东坡,集诗人、书法家、美食家于一身的他,在许多方面成就卓越,广为传颂。可更为人称道的是他面对厄运的坦然与豁达:“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夜中皎皎明月,庭院中松树柏树在徐徐的夜风中摇曳,枝桠拂动,像是纵横交错的藻荇,在如水的月色中漫步,月色清凉,自许“闲人”,心情舒畅,何等写意的心境!可一代词宗身上背负着的分明是乌台的波诡云谲,赤壁的波涛汹涌,黄州儋州与漳州的孤独寂寞。
乐观亦是直面残缺的一丝精神慰藉;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灯红酒绿,但街头的人们行色匆匆,心事重重:股票又下跌了,销售业绩完不成,升职希望渺茫……可别忘记,看看身边那些比你痛苦比你累的人们,他们有的没有住房,蜗居都市一隅,没有车、没有工作、没有稳定的收入,他们含辛茹苦,像蚂蚁一样生活在繁华的车水马龙之中,在芸芸众生中卑微地飘来飘去。这时候,你该知道:自己得到的,其实已不算太少,知足才能驱除本不该有的痛苦。从自己造的精神囚笼中解脱出来。
面对种种非人力可改变的不如意,我们只能选择把该做的做好,剩下的上帝自会安排。这种选择也许是一种向命运的屈服,但却是恪尽人力之后的屈服,这屈服包含了人类不可屈辱的尊严。
别丢掉,心中的宁静致远,莫忘记,佛为骨,道为心,儒为衣,大度看世界。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三篇:《苏东坡传》读后感: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
向来相信缘分,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而且人与书之间亦如此。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两本书,其中一本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另一本像是《朱元璋传》(不确定,但前一本很确定)。当时的反应是我怎么可能对这种书感兴趣呢?!遂不以为意。然而喜好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随着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你会自然而然的对一些东西产生兴趣,甚至是以前不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说这本书……
多少年之后,初到杭州,求学于此。期间与好友漫步于西子湖畔,走到苏堤的南端,旁边即是苏东坡纪念馆,遂进去参观。其中有一段引用的林语堂的话深深的吸引了我。话是这样的: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部……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看完这番话,很有共鸣。心想多么有意思的人生啊,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吗?活的潇洒自在、洒脱率性,做着各种各样有意思有趣的事情。成人的理性兼具孩童般的心灵,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而又不出格。惩恶扬善,有强烈的正义感,有着知识分子阶层的悲悯情怀和极高的道德修养,不违背自己的良心。这样的人生,堪称完美!
之后与好友漫步于林木茂盛、郁郁葱葱的苏堤之上,堤上有六个拱桥,甚是美观。一千年后还能享受到苏东坡提供给我们如此的雅致的环境,不禁更加感慨他的伟大,对他的崇拜也剧增,所以那天回去之后就毫不犹豫的把《苏东坡传》给买了下来。
看完后,确实是本好书,对自己很有启发:人生还可以这样有趣,原来心灵可以是如此美妙,同时也进一步明白了应当怎样做人。林语堂先生,这位学贯中西,兼具西方浪漫与东方雅致的江南才子,以他优美的文笔把这位极为有趣惹人喜爱的文坛巨匠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回味无穷!
下面就简单的说说自己的感悟:
首先,苏东坡是一个读书人,而他对人对事的态度则告诉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让自己变得更清高—你们这群凡夫俗子我才不跟你们玩呢—而是变得更加包容,更加随和,更加的平易近人,是一种对这个不完美世界的包容,对万事万物的包容。“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东坡的这句自我评价可以说是对此意一个很好的概括!而巧合的是英国著名诗人拉迪亚德·吉卜林在他那首经典的诗《如果》里面也写到:如果,你能和百姓打成一片,却拒绝随波逐流;或与王者同行,却不忘,庶民本色……可见,在这个话题上了东西方思想巧妙的达到了统一。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这个道理苏东坡可以说是践行的最好的,即使是被贬到偏远落后的地方,他仍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正如他在《超然台记》中所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蓝天、白云、村舍、竹林、小路、山川、河流、小桥、星辰这些意象哪里都有,在苏轼眼中只要它们随机的自由组合好在哪都是一幅美景!
想要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关键要有一颗美妙的心灵,读完苏轼的文章往往会情不自禁的拍手称妙,写的这么美,这么妙,惊叹其心灵之如此美妙!所以苏东坡文章的魅力不仅在于文笔,更在于其心灵的美妙,在于其情感的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而想要使自己的心灵优美,最关键的是要有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一颗心无杂念的孩童般的心灵。苏轼无疑全都具备了。有了真性情,再加上他那过人的才华—既有真性情,肚子里又有东西,那他就完美了。而苏轼是把这两点结合并发挥到极致的。
一颗美妙的心灵还不足以成就苏东坡的成就,他的乐观豁达的心态也是必不可少的。林语堂对他评价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一生仕途坎坷,历尽挫折。放在一般人身上可能就会一蹶不振,但苏东坡终非常人。对他来说生活是要继续的,遭遇挫折更要乐观的面对生活,更要积极的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美。既然官场上不如意,那我就在别的地方寻找成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着隐士般逍遥自在的生活:散步、读书、耕种、酿酒、与好友游山玩水喝到微醺之后再写出上好的文章……有意思好玩的事情多着呢,生活终归是精彩的,只要你用心去发掘和经营。
在我看来,正是由于苏东坡有一颗孩童般的心灵,使他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心灵才能如此美妙,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一个真性情的人。乐观豁达的心态,使他乐观的面对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再加上自身的天分、过人的才华和极高的道德修养,一个名垂千古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的苏东坡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四篇:一蓑烟雨一份情现代抒情诗歌
雨满眼
湿了画卷
飞入心田
淋湿我的记忆
仿佛,童年
瘦西湖的水
流过指间
船儿轻荡
飘过雨烟
那记忆中的人
恍若飞烟
让我思念
却又害怕相见
是谁
陪我看了江南烟雨
又是谁
拉着我去虎跑饮泉
那较弱的身影
在梦中出现
那一切的过往,成了一段段胶片
我的梦
何时才醒
我的心
何时了断
我不想沉醉自己
更不想忘了片断
我一遍遍的在瘦西湖观雨
在雨中思念
这到底是梦幻
还是思念的片断
一蓑烟雨
一份情
一段缘债
我的江南
第五篇:暑期征文
南京财经大学2010暑期学生主题征文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
计算机0901周鹏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一种全面、整体和可持续的社会发展目标,最重要的是体现在人的健康发展上。人的全面素质的提升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和保障,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的类容和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际上是通过全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的建设而实现人的全面自身建设。这就要求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充分协调好人与物的关系,在经济增长的追求过程中重视实现人的价值追求,在物质文明的建设中实现精神的提升。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不仅应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智力和技术保障经济建设人才需求,更要促进大学生人格的提升,为社会输送新型人才。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大学生人格的新要求
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是科技创新的基本后备力量,其人格状况作为大学生的精神动力和保障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大学生的人格水平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人的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发展大学生的新型人格高等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特殊背景下提出的,因而对大学生的人格要求反映了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就表现为“跨越式”的发展需求。一方面,我国的经济状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要在当今信息化、知识化的经济背景下赶超强国,就不能走循序渐进的常规发展之路,必须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的更新加快,大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现代科技理论的能力和将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我国经济建设创新的实践能力并具有与时俱进、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面对金钱至上、贪图享乐的个人主义倾向,大学生要做先进文化的践行者,要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要成为精神创新的表率。面对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必须塑造一种适应这种特殊社会背景和要求的“人性”和“人力”相统一的新型人格。既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物质世界进行科技创新的外在能力,也能克服精神困惑、超越心理障碍从而实现精神的超越。具体地说,这种新型的人格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自尊独立型的自我意识
自尊独立的自我意识就是指大学生要尊重自我个性,发现自我的价值,不盲目适应市场,在适应社会的生活中具有“我就是我”的自我意识,不因为适应社会而无原则地丧失自我的价值追求。
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以及大学生的“市场性格”的影响,近多少年有些大学生养成了一种过分迎合市场的商品人格,他们缺乏“我 1
就是我”的独立人格,而渐渐养成“我就是你需要的”商品人格。他们使自己的价值取决于市场效应。迎合市场、推销自我已成为大学生追求的时尚,而自己的个性、价值和内在追求都成为取得市场认可的附庸。至于一些大学生在论文中伪造数据、抄袭剽窃等行为更是其急功近利的商品人格的集中体现。
树立自尊独立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也是大学生良好人格的核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大学生只有自尊独立,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和辩证地处理市场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关系,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不失去自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巨大的创造潜能,才能自信自立,坚持基本的人性准则,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失去自身的价值追求。
(二)自主发展型的能力倾向
能力倾向并非能力本身,而是指如何驾驭和发挥自己的才能。自主发展型的能力倾向表现为具有自主学习、实践和发展的内在动机,具有探索和求知的内在认知意愿,而不是将学习和求知视为外部手段和工具。
从目前大学教学现状看,大学生在学习和能力发展上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接受型、占有型倾向:将知识和学习视为获得学分和谋取职业的外部手段,与自身的长久发展和精神提升相分离,只注重知识的外部功用和实用价值,忽视知识的内化和知识的真、善、美的全面营养,只注重学习的接受、知识的占有和记忆,以通过考试、获取学分、证书为满足,不能将学习和自身发展融为一体。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只能够呈现知识的逻辑表述,吸取知识的表层营养。这样的能力发展倾向显然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每个人终身学习、自我发展,形成一个学习型社会。知识的不断更新、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职业的不断变化使得大学无法提供一个人一辈子享用的知识和能力,大学的教育只能为一个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其实就是一个能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人。自主发展型的能力倾向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社会生活的前提。
(三)合作共赢型的交往态度
合作共赢就是要在充分展示自我个性的同时超越个人局限,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从对自然的征服、与他人的竞争、自我的物欲中超越出来,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合作共赢型的交往态度是超越个人占用性的主体性而走向类主体性的体现。
合作共赢的交往态度是社会进步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要求,也是解决当前大学生人际困惑、心理障碍的迫切需要。第一,社会的发展肯定人的主体性形态的发展。原始社会的人无法抵御自然的威胁,必须以群居的方式生存,个人无主体性而言,而是依附于群体,人具有的是一种依附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人虽然
大大摆脱了自然的威胁,但是宗法等级和皇权等级使人无主体性可言,人具有的是一种奴性;文艺复兴以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的主体性得以确立。市场经济弘扬了人的自由、平等、自立的价值观,科技发展使得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大大提高,于是人走向了独立性的存在,形成了个体化的独立人格。但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人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出现了精神的萎靡和异化,人成为物质的奴隶,受到技术的统治,人的物质追求和精神发展的分离使得人出现了物性化的人格,这种人格强调占有竞争,物质利益高于一切。随着社会的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肯定要克服这种片面的独立人格和个体化的主体性,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共赢。第二,大学生目前的人际交往中以个人为中心、强化竞争的观念使心理发展出现困境。目前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特定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养成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中心意识和争名夺利的功利思想。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原因中,人际关系困惑时排在第一位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惑主要体现在与人交往困难、缺乏交际能力、缺少知心朋友、经常与同学闹矛盾等等。显然,大学生缺乏这种合作共赢的交往态度,在人际交往中的过分自我中心和过分争名夺利的竞争意识是造成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
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转型期,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扩大民主政治,使人不受到自然和他人的束缚,独立自主,发展个人的主体性。大学生必须超越个人主义的局限,发展自主、自路、合作、超越的内主体性,在充发挥自身才能的同时,努力和他人合作共处,尊重他人个性、尊重差异,在合作的前提下竞争,以求得共同发展。
(四)知行合一型的处世作风
认识和行为相分离是我国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长期存在的一大问题,这与整个社会文化中的过分说教、知性化的教育模式有着很大关系,长此以往,肯定阻碍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知行分裂或知行对立的“双重人格”,这是大学德育的一个最大困惑。知行分裂或对立的“双重人格”使得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停留于认知层面,与其道德生活分离,近多少年,大学生中出现了许多道德失范现象,这并不是他们没有道德认知水平,而是他们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脱离造成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全民道德的现代化,特别需要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质。大学生的道德品行极大影响着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培养大学生知行合一型的处世作风是大学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大学生现代新型人格的培养需要改造大学教学
大学教学是大学生人格养成和发展的主要途径,必须改造传统的大学教学才能为大学生新型人格的养成提供良好的环境。这里主要从教学模式、教学制度、教学环境三个方面加以讨论。
第一,要努力构建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大学教学模式。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只有超越纯粹认知的、包含着知情意、真善美丰富内涵的自主性学习才能培养自主性的品质,为他们今后的自主性发展和良好人格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大学教学长期以来将知识看作是一个纯粹的逻辑演绎体系,因而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构建成了一种传授和灌输的过程,于此相适应,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基本上停留于一种接受性的、被动的学习,缺乏自主性的探究、批判和创新。这样的学习虽然具有较高的信息量,但从根本上会造成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和创新能力的低下。只有构建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全面人格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大学生新型人格的要求。
第二,建立激励型的而不是约束型的教学制度。在评价制度方面,要改造过去那种依据学业而非人的全面素质和整体人格的评价制度,构建反映人的全面品质的整体人格的评价制度;构建师生社会共同参与的多主体的评价机制,构建灵活多样的评价考试制度,构建个性化、灵活性、丰富性的评价标准体系,将人格的发展体现在各项评价标准中。在教师管理制度上,要突出教师劳动的个性化,解放教师的潜能,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同时努力促进教师的成长特别是教师的人格发展,构建有利于教师人格发展的新型教师培训机制。
第三,营造显性和隐性现结合的教学环境。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在教学环境的营造上,较为注重显性的教学环境的构建。例如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学习场地环境的布和营造等等。但是大学生的人格形成往往更容易受到一些隐性环境的影响,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大学生人格发展的良好教学环境。从目前大学教学环境的特点看,特别要主意隐性的教学环境的营造。例如,教学中教师的人格影响对大学生人格发展起着暗示的作用。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教学,以探索者的态度以身示范,以知行合一的态度为人处世,这些都将对大学生的良好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除此之外,还要注重非正式群体的“群体心理气候”,就是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价值观、人生观,努力引导他们的价值取向,形成健康向上的群体心理气候对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提人格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针对大学生人格现状而特别强调的,在培养大学生以上人格特征时应特别注重人格的整体和辩证性。自尊独立要与适应、超越社会相统一。自主发展也要与社会需要、工作意向相协调;合作共赢要建立在个性充分施展的基础上;知行合一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和互动,其前提是处理好知与行的辩证关系,而不是机械地将知转化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