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必修22014-2015模块题
第Ⅰ卷 阅读题(5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早在中国文字诞生之前,我们的先人就开始了有目的的诗创作活动,作为这种集体创作的记录,即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诗经》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作品,故又称《诗三百》。
《诗经》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众多的生活场面和生活希望,题材广泛,笔法多样,情调各异,涉及到劳动、祭祀、爱情、战争、阶级对立等诸多领域,深刻宽阔地显示出我们先人高度发达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能力,既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宝,在世界文学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几乎与《诗经》的同时,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人民创作了一种体裁的诗——楚辞(楚地之诗)。与《诗经》基本上四行一句的格式不同,楚辞的写法较为灵活,句式参差多变,且注重想象,虚幻性强,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经由伟大诗人屈原之手,楚辞得以发挥和完善,形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的现实主义交相辉映,代表着中国诗的两大文学传统。
两汉时代,是我国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汉诗总的风尚,是对质朴的写实主义的推崇,不重华丽,反对空洞,因而,诗的现实性都很强,生活气息浓郁。这一时期,中国诗经历了从四言诗向五言诗的转折。多了一个字,既加大了容量,又多了一种表现形式,诗作的技巧也有了更多的经验。
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国诗进入了另一个重要阶段。一方面,魏晋诗人继承了汉诗直面人生的艺术精神,产生了曹操那样慷慨悲歌的豪气诗人。另一方面,由于魏晋时的阶级斗争更加剧烈,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倾轧更为无情,稍有不慎,性命不保,因而,文人们表面上只谈玄学,从空到空,实则是痛不欲生,对现实极为不满。这就形成了魏晋诗凄苦闷郁的另一基调。这时期,对七言诗的探索已经出现。
从《诗经》、楚辞开始,中国诗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产生了一批伟大的诗人,诞生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楚辞的浪漫主义影响不很显著,杂言诗也不太多。《诗经》的影响却是一目了然的。这一阶段的诗,现实性都很强烈,其形式由四言发展到五言,且趋于完善,七言诗也出现,诗的创作在形式和技巧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唐朝诗人把这一阶段的诗统称为“旧体诗”或“古风”。这的确是一股神奇的、深邃的、美丽的古风,直到今天,它还在时时吹拂着我们,为我们的心灵注入清丽的奇思和幽深的玄想。
(节选自王长虹《风歌一曲唱辉煌——唐以前的中国诗》)
1.下列对《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集,是我们先人有目的的诗创作活动的记录,它的创作早在中国文字诞生之前就开始了。
B 《诗经》所收录的作品大约三百零五篇,这些作品是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
C 《诗经》中的作品题材广泛,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的生活场面和生活希望,《诗经》从而成为中国诗现实主义风格的源起。
D 《诗经》在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显著地位,它深刻宽阔地显示出了我们先人高度发达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能力。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楚辞的产生几乎与《诗经》同时,它是屈原创作的一种体裁,后来成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B
两汉时代,是我国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由四言到五言,虽只多了一个字,却代表了中国诗的转折。
C
魏晋南北朝时代,诗风有两种走向,一方面是慷慨悲歌的风格,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凄苦闷郁的基调。
D 旧体诗的形式由四言发展到五言,最后五言诗趋于完善,又出现了七言诗,诗的创作形式和技巧也渐趋成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 楚辞体诗相较《诗经》而言,写法较为灵活,句式参差多变,且注重想象,虚幻性强,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B 两汉时代,诗风质朴,作品现实性都很强,生活气息浓郁。因而,此时的诗不重华丽,推崇写实主义。C 魏晋时的文人们表面上只谈玄学,从空到空,实则对现实极为不满,谈玄论道只是他们内心苦闷的一种宣泄形式。
D 从《诗经》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诗,是先人留给后人的丰厚的文化遗产,直到今天,它还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古文与现代诗阅读(共2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3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兰亭集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其次:它的旁边,指曲水之旁 B.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 指自然界的万物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相与: 互相赠与 D.或取诸怀抱 怀抱: 胸怀抱负
5.下面全都属于作者感到“信可乐也”原因的一项是(3分)
① 暮春之初,修禊事也
②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③ 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④ 无丝竹管弦之盛 ⑤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⑥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A.① ③ ⑤ ⑥ B.② ③ ⑤ ⑥ C.① ③ ④ ⑤ D.② ③ ④ 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写兰亭聚会,畅叙幽情。描绘兰亭周围的山水美景,暗示它可以引发与会者的诗兴,从而有了“一觞一咏”的作诗情形。
B.第二段情景交融,以景托情。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先用美景烘托,由此说到“俯”“仰”之所见,再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顺理成章。
C.第三段兴感抒情,发挥议论。先说躁者“悟言一室之内”;静者“放浪形骸之外”;接着指出不管怎样不同,人总要死,从而提出“死生亦大”的观点。
D.文章借题发挥,立意高远。从一次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诞”“妄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⑴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⑵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二)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8-9题。(7分)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 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地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轮鞅:指车马。②墟曲:乡野。③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
②
③
①8.此诗着意写乡居生活的宁静。前八句是怎样表现这种宁静的?请简要分析。(4分)9.结尾四句运用了什么方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根据语境,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相应语句。⑴ 《诗经·氓》中用桑叶枯黄飘落比喻女子憔悴、衰老被弃的名句是:。
⑵ 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诗人怨恨国君荒唐、不体察民心的两句是:。⑶ 苏轼在《赤壁赋》中写箫声使蛟龙起舞、使寡妇哭泣的名句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在古代有几个熟人
我在家有个习惯,当心情低落时,即翻开几幅水墨,大声朗诵古诗,要么是《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要么是陶公的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很奏效,片刻,身上便有了甜味和暖意。
我觉得,古诗中,这是最给人幸福感的两首,像葡萄酒或巧克力。至少于我、于我的精神体质如此。
踱步于这样的葱茏时空,白天那个焦煳味的世界便远了,什么华尔街金融风暴、胡德堡美军枪击、巴格达街头爆炸、中国足坛赌球……皆莫名其妙、恍如隔世了。
我需要一种平衡,一种对称的格局,像昼与夜、虚与实、快与慢、现实与梦游、勤奋和慵散……生活始终诱导我做一个有内心时空的人,一个立体和多维的人,一个胡思乱想、心荡神驰之人。
读书,可让人如此。
明人李贽读《三国志》,情不自禁欲结书中豪杰,大呼“吾愿与为莫逆交”。“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副对联让左宗棠自励终生。人最怕的即孤独,尤其精神上的冰雪冷寂,布衣贩夫、清流高士皆然。特别后者,无不染此疾,且发作起来更势急危重,所以围炉夜话、抱团取暖,便是人生大处方了,正所谓“闲谈胜服药”。翻翻古诗文和画谱,即会发现,“朋聚”“访友”“路遇”“重逢”“雅集”“邀客”——乃天下文人竞趋和必溺之题。那“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场景,不知感动了多少寂寞之士。
然而,知音毕竟难求。尤其现世生活圈里,虽强人辈出,却君子稀遇,加上名利纠葛,友情难免有瑕疵,保养和维系的成本亦高。与古人神交则不同了:古人不拒,古人永驻,古人常青。凡流芳后世者无不有着精致人生,且永远一副好脾气,无须预约,不会扑空,他就候在那儿,如星子值夜。你尽可来去如风,更无利益缠绕,天高云淡,干干净净。名儒陈继儒如此描绘自己的神交:“古之君子,行无友,则友松竹;居无友,则友云山。余无友,则友古之友松竹、友云山者……每当草蓑月冷,铁笛风清,觉张志和、陆天随去人未远。”陆天随即陆龟蒙,与作者隔了近八百年。
“去人未远”,是啊,念及深邃、思及幽僻,古今即团圆。此乃神交的唯一路径,也是全部成本。山一程、水一程,再远的路途皆在意念中。
古人尚神交古人,今人当如何?
有朋友说:“为什么我们活得如此相似?”
问得太好了。人的个体性、差异性越来越小。恰如生物多样性之锐减,人生多样性也急剧流失,精彩的生活个案、诗意的栖息标本,皆难寻觅。
而比我们有意思有意义的人得去古代找。论数量,古有几千年、数十朝的人物库存,可供“海选”。论质量,物境决定心境,那会儿时光舒缓、云烟含幽,万象步履稳健、优游不迫,又讲究天人合一、师法自然——所滋养出来的人物,论心质、趣味、品性,皆拔今朝一筹;论逍遥、活法、各色,亦富饶于当代,可谓千姿百态、洋洋大观。
“朝市山林俱有事,今人忙处古人闲。”
有支摇滚乐队叫“唐朝”,唐朝乐队有个主题曲叫“梦回唐朝”。
唐朝?我欣赏这记冲动。这是理想主义肩上的红旗,是精神漂流瓶里的小纸条。投宿于何朝无所谓,重要的是它意识到生命除了当代还有别的,除了现实还有“旁在”。重要的是它不甘心被时尚蒙上眼罩,不甘心一辈子只与现状为伍,乖乖在笼子里踱步,不甘心肉体被驯服后还要交出灵魂和梦——并让该逻辑无理地合理化,不甘心精神上只消费当下和当下制造……它要挣扎、突围,它试图溯源而上、逆流而上,循着古代的蹄印搜索未来的马匹。
人之外,还有人;世之外,还有世。
一个人的精神,若只埋头当下,不去时空的地平线以外旅行,不去光阴深处化缘,不以“古往今来”为生存背景和美学资源……那就不仅是活得太泥实太拘谨的问题,而是生命的自由度和容积率,遭遇了危机。若此,人生即难成一本书,唯有一张纸,无论这纸再大,涂得密密麻麻、熙熙攘攘,也只是苍白、薄薄的一个平面。
探古而知今亏,藏古方觉身富。
一个人,肉体栖居当代,只有“个体的一生”,但心灵可游弋千古,过上“人类的一生”。
(节自王开岭《在古代有几个熟人》)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3分)
A. 张志和的《渔歌子》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像葡萄酒或巧克力,能使你在情绪低落时读之而倍觉温暖,是最给人幸福感的两首古诗。
B.清流高士最怕的是孤独,尤其精神上的冰雪冷寂,所以围炉夜话、抱团取暖,便是人生大处方了,正所谓“闲谈胜服药”。C.和古人相交的好处是,你喜欢谁便可去阅读谁,他们不会爽约,也无须预约,更与你无利益缠绕,其精神还会滋养焦躁的你。
D.物境决定心境,现代社会污染严重,到处充满了焦糊味,所以现代人不可能像古人一般优游逍遥,因而我们要多种些古意葱茏的树。
E.现代人若想活得不太泥实不太拘谨,便不能只埋头当下,要去古代寻宝,要去地平线以外——大海上旅行。
12.作者想“在古代有几个熟人”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意概括。(4分)
13.读文即读人,你觉得文中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
14.作者读古诗读古文,让自己的心灵获得了涵养。谈谈你对“经典诵读”的看法。(5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49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9分)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就永远也不会知道成功的意义有多重要。面对失败,能够常心以待,那么也便离成功不远了。
(2)我们在面对顺境和不顺时,特别是自己所处的环境人力不能改变的时候,就不如面对现实。
(3)国际油价日前跌至2010年以来最低,但油价下跌并未引发OPEC的恐慌,OPEC海湾阿拉伯产油国也对油价下跌。
A.安之若素 随遇而安 泰然处之B.安之若素 泰然处之 随遇而安 C.泰然处之 安之若素 随遇而安 D.随遇而安 泰然处之 安之若素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无论是古都名邑,还是商埠重镇,在历史积淀、市井民俗等方面千差万别,但任何一座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包容”的城市。
B.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布全国各地陆续放开“单独二孩”政策已近一年多,但民众反应与部门预期差距较大。
C.在第二十二次APEC会议欢迎宴上,习近平指出,我们有责任使太平洋真正成为太平之洋、友谊之洋、合作之洋。D.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大雨倾盆,深圳、厦门等沿海城市不仅可以看海,长沙、济南、北京等内陆城市也可以看海。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近年来,我突然喜欢看建筑师、设计师的文字,因为我觉得他们的实用感是我们这些做文章的人需要学习的。房子是建来让人住的,服装是剪来让人穿的,所以
;做文章是让人读的,也应该这样。山本耀司很喜欢从老照片中汲取灵感,喜欢那里面人与衣服之间的关系,人们穿的不是时尚。或者换句话说,山本耀司希望他设计的服饰能够给穿它们的人以这种感觉。我想,这是一种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穿着认识自己的感觉,当你照镜子的时候,而非衣服或时尚。
附加题(20分)
19.班里准备开一个“诗意地生活”主题演讲会,请为你的演讲稿写一段开场白。(要求语言简明生动,最少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4分)
20.下面是“中国网民文化节”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字。(4分)
构图要素:
寓
意:
21.将《西洲曲》下面几句诗扩写为一段100字左右的散文。(6分)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连心彻底红。22.给下面文言短文用“ / ”断句并理解含义。(6分)(1)给下面画线句用“ / ”断句。(4分)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
(2)老子在这里是要告诉我们:
(2分)
五、作文(4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40分)
唐代高僧怀素的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极富盛名。他自幼家贫,父母就送他到寺院当和尚。他因练字而对书法产生浓厚兴趣,没钱买纸,就在芭蕉叶、漆盘和方板上写字。他仔细揣摩前辈书法家的碑帖,反复练习,天长日久,漆盘和方板都磨穿了,用秃的笔头有成千上万。他把换下来的秃笔头埋在屋外一个土坑里,久而久之,土坑竟成了一个高高的土堆。这个土堆就是著名的笔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二篇:必修三专题四检测题
历史专题四测试题
命题人:江红梅 审题人:杨大天
一、选择题(50分)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其正式提出于()
A.兴中会成立时 B.中国国盟会建立时 C.《民报·发刊词》中 D.临时总统誓词中 2.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主要含义不包括()
A.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B.把反清与建立资产阶级的民族国家结合起来 C.突出反满反清 D.将反清与反帝结合起来 3.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因为民权主义主要解决了()
A.夺取和建立政权的问题 B.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问题 C.怎样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关键问题 D.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根本途径
4.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利工程之一,孙中山先生最早提出了开发三峡水利的设想,这主要体现了他的()
A.民族主义 B.民主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权主义 5.下列关于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新三民主义是实现三大政策的唯一途径
C.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与发展 D.新三民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6.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方面,比三民主义的进步性表现在()
A.反对清王朝专制 B.反对帝国主义 C.自由、平等、博爱 D.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7.毛泽东曾指出:“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A.新三民主义是三大政策的代名词 B.新三民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C.新三民主义蕴含了三大政策的精神 D.新三民主义有局限性,不可能实现 8.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 C.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 D.仍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9.假如你是一位高考阅卷老师,在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对新三民主义进行评价。”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该给分的是()
A.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新三民主义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C.新三民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 D.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10.毛泽东在下列哪篇文章中明确指出农民阶级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 D.《新民主主义论》 11.1927年9月,毛泽东创作了《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创作时毛泽东已()
A.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B.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 D.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12.毛泽东从理论上阐述中国革命道路的文章是()
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②《井冈山的斗争》 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④《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B.新民主主义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
C.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武装斗争的主体是工人阶级
D.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 14.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
①《论人民民主专政》②《论十大关系》③《井冈山的斗争》④《新民主主义论》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5.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其依据是()
①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②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正确经验的总结③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④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16.毛泽东曾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 中共“高明些”的表现有()
①工农武装割据②一国两制③大跃进运动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⑤科学发展观 A.①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17.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的理论成果有()
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②中国革命的动力与前途问题
③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提出 ④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8.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指的是()
A.纠正了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C.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心 D.使全党认识到“文革”是错误的
1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式开辟,其依据有()①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形成③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④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的内容有()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②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 ③人民民主专政 ④新民主主义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1.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是()
A.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B.中共十四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22.邓小平理论主要解决了什么历史课题()
A.“中国的革命性质是什么,中国怎样进行革命”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D.“姓资还是姓社” 23.下列不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是()
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始终代表农民阶级的根本利益 2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者共同的本质特征是()A.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D.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25.关于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正确的理解有()
①前者是后者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②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③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④后者取代前者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本卷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奉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材料二
在《遗嘱》中,孙中山总结数十年的革命经验:“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的是三民主义的哪一内容?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制定的宪法是什么?该宪法确立了怎样的资产阶级政体?(3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孙中山晚年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3)简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历史影响。(5分)
27.中国农业人口众多,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都不能背离这一国情。(15分)
材料一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国还存在一种“另类”的乡村政权,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红色苏维埃政权 中国的苏维埃政权虽然始终在农村,来源却很洋气,是直接从苏俄引进的。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张鸣《苏维埃乡村追求》
材料二
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神情隐秘而带悲壮地签订了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影响。(5分)
(3)聆听历史,是一种智慧。综合上述问题,谈谈你的认识。(5分)
28.国庆大阅兵是中华民族逐步崛起并走向现代化历程的阶段总结和历史见证。(22分)
材料一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阅兵式隆重举行,鸣响的28响礼炮,象征中
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游行群众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则饱含对领导自己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共产党人的无限尊敬。开国大阅兵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谱写了民族崛起的序曲。
材料二
1959年10月1日中国举行建国10周年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为用十年左右时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赶上英国而奋斗”、“人民公社万岁”等口号。这次阅兵是那个狂热浪漫的神话年代的鲜明体现。
材料三
1984年国庆35周年盛大阅兵,是新中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后举行的第一次国庆大阅兵。参加游行的100万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丰收果实,也将中国5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在世界面前。游行队伍中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则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以上材料均摘自《新民网》 材料四
2009年的60周年国庆大阅兵上。在阅兵典礼结束后的群众游行方队中,以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为主线,以“我与祖国共奋进”为主题,按照高举旗帜、展示成就和面向未来展开设计,分为“思想篇”“成就篇”“未来篇”三大篇章和七个部分,其中“思想篇”包括第一至第四部分《奋斗创业》《改革开放》《世纪跨越》和《科学发展》……
阅读材料,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一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怎样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作答,6分)
(2)结合史实指出,在那个“神话年代”“狂热浪漫”的表现有哪些?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
(3)“小平,您好”表达了人民群众怎样的心声?结合史实分析这一“心声”产生的原因。(5分)
(4)结合所学知识,“思想篇”体现了哪些重大思想理论成果?(6分)
高二历史专题四测试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1-5.C D A C B 6-10B C B C A 11-15.A B C B B 16-20.D D B B A 21-25.B B D C B
二、非选择题 26.(1)民权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3分)(2)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变化的原因: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屡次失败;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
际的帮助。(2+3分)
(3)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既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又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成为当时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5分)27.(1)“中国化命运”: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原因: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城市武装斗争的失败教训。(2+3分)
(2)原因:“左”倾思想的影响;人民公社化体制的阻碍;农民生活困难。
影响: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3+2分)
(3)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要符合农业大国的实际;农民在民主革命和改革开放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全社会都要关注“三农”。(5分)
28.(1)理论上: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实践上: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揭开了中华民族的新篇章。(3+3分)(2)表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2+3分)(3)心声:对领袖的尊敬爱戴;对改革开放的拥护。
原因:主持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国策;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2+3分)
(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6分)
第三篇:必修三检测题答案
高二历史必修三检测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CABA6——10:DCDDC11——15:DDABA
16——20:BDBDD21——25:ABABA26——30:BADDC31、(1)以德治民、仁。(2分)
(2)董仲舒主张“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4分)
(3)朱熹;“存天理、灭人欲”;(2分)
(4)命运:维新运动,孔子被康有为看做改革的先师,推动维新变法运动;(1.5分)袁世凯提倡尊孔复古;(1分)新文化运动,孔子被视为旧文化旧道德的代表遭到批判,走向衰落。(1.5分)
32、(1)①瓦特:蒸汽机。(1分)②蔡伦:改进造纸术。(1分)
③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社会繁荣;政策开放;科举考试的促进。(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得2分)④宋朝(1分)
⑤封建制度衰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宋元话本奠定了基础。(3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3分)
⑥人们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推崇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寻求新的精神寄托。(1分)⑦现实主义(1分)⑧《格尔尼卡》(1分)
(2)认识: 文学艺术作品具有时代性,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33.(15分)⑴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合乎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3分)
⑵思想:知识即美德(或强调教育对成就人的道德的重要性)(1分)
因素:伴随生产力的发展,新兴阶层(地主、工商业奴隶主)财富增长,社会地位提高; 文化教育的发展,文人(知识分子)队伍壮大;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思想活跃(任答2点,4分)
⑶变化:由肯定人性及合理的财富追求,到否定人性,否认财富的作用,追求纯粹的义理道德(2分)
影响:重视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1分);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产生了消极影响。(1分)
⑷现象:人们对财富和地位的崇拜超过对知识和美德的崇拜(拜金主义盛行),造成社会道德败坏。(1分)
认识:财富与道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体现;抛弃道德片面追求财富,或压抑人性片面追求道德都是不可取的。(2分,言之成理即可)
第四篇: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材料题
高中政治必修3材料题 后期整理 商鹂(山西阳泉)
A *12.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发展目标,真抓实干,取得显著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山东文化底蕴深厚。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充分利用山东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13.“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人认为,应该优先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有人认为,应该优先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评析上述两种观点。
*14.材料: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5.辨析题
“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没有表达能力,那他就是一个没有思想的人。”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辨析。
B *12.宣南文化是北京文化的一个缩影。宣南文化包括大栅栏商业文化、琉璃厂的历史文化,天桥的民俗文化,还有会馆文化,戏曲文化,也就是我们说的梨园文化。北京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之后,在北京800多年建都史中沉淀下来的宣南文化如何发展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运用“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的相关知识,谈谈宣南文化的发展为什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3.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注:本题漫画根据罗琪的《取之不尽》改编。
(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2)结合漫画,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14.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注:本题漫画根据方成的《洗澡》改编。左边人左手拿的瓶子上写着“元宵节”(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什么偏差?
(2)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
*15.2009年10月13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第61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加强文化交流 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演讲,他指出:“文化的影响力是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文化
因交流而丰富,因交融而多彩。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是什么?
(2)我国在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文化创新?
C ﹡14.近年来,浙江省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经济上,着力改变传统工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状况,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各类专业市场,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的力度,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和城镇化建设,力推“家电下乡”,建立和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等。在文化上,实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影放映“2131”、送戏送书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一系列文化工程,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有人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政府只要多出钱就行了,不必搞什么文化工程。”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15.2011年初,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
话题:文化是国家形象的灵魂
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D ﹡14.建国60年来,我们的共和国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岁月……在困难面前,在挫折面前,中国挺起了它不屈的脊梁!全民一心,搞建设,抗灾难,渡难关,使我们祖国的综合国力日日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呈现出勃勃生机。
从《文化生活》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中“不屈的脊梁”指的是什么?(2)中国为什么必须“挺起不屈的脊梁”?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怎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5.材料: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文化的汇聚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新疆的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开发建设新疆,形成了新疆多元一体、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共同捍卫了边疆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根据材料,谈谈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16.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解析
A答案:12.解析:科学发展观是近年来的热点命题,出题的角度多,考查的知识点较广。从长
远看这将是一个长效命题热点。本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实际就是回答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部分内容条理较为清晰,不难回答。
答案:①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建设文化强省,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②继承山东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③立足山东改革开放的实践,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创作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同时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促进山东文化产业发展。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建设文化强省的积极性。(若答出“不断融入时代精神”、“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培育文化人才”等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13.解析:首先先要分别分析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然后指出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应该努力发展;最后作出结论:片面看待和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不正确。
答案:①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是要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应该大力扶持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②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是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要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应该合理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
③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可以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都应该努力发展,都不应该片面强调。
④片面看待和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是不恰当、不正确的。14.一点通:本题考查的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答题思路:1.文化具有民族性及其原因;2.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具有普遍规律及其原因;3.我们对待文化的应有态度;4.答题时应与材料相结合。
答案:①各民族间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上海世博会各展馆的文化特色反映了文化是民族的。
②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上海世博会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反映了文化是世界的。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15.一点通:首先要弄清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其次要明确辨析题的答题思路,对辩题要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答案一:人的思想只有通过各种形式准确表达,借助传媒加以传播,才能为他人所接受,并产生社会影响。没有表达能力的人无法准确表达、传播自己的思想,他的思想就难以为他人所理解并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观点具有合理性。
答案二:人的思想只有通过各种形式准确表达,借助传媒加以传播,才能为他人所接受,并产生社会影响。但是有思想的人假如没有表达能力、不能准确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思想,并不能表明他没有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观点具有片面性。
B 12.解析:本题设问角度较小,要求大家明确“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的知识内容并结合材料从“为什么”的角度进行回答。
答案: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宣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对它的保护和发展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宣南文化如果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就会妨碍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13.解析:1.要读懂漫画寓意并理解注解中的关键词“《取之不尽》”; 2.审清设问。第(1)小题为两问,要分清层次。第二层次要一分为二分析;第(2)小题要结合漫画回答。
答案:(1)漫画反映了社会上有些人热衷于对中国古典名著进行影视翻拍的现象。中国古典名著蕴涵着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用影视翻拍的方式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对它的普及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漫画更主要的是提醒人们不应仅仅只是从中国古典名著中获得创作源泉,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应有正确的态度。
(2)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评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影视翻拍中国古典名著时不应该“全盘照搬”或“断章取义”。
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14.解析:读懂漫画中的文字说明及注解;注意第(1)小题“偏差”说明这种做法不合时宜,答题时要从否定角度作答。
第(2)小题考查中外文化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从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什么(换个角度,看答案)与怎么办的角度回答。
答案:(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只注重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的偏差。
(2)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就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使得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要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回答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什么时,语言组织上要有所变化)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15.解析:第(1)小题属于识记内容,背下知识内容来就会答; 第(2)小题要答出文化创新的四点要求并能结合材料。答案:
(1)①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2)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各国有益文化,进一步丰富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在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要克服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C 14.一点通:这是一道辨析型的题,首先要给辩题分层。分两层:第一层“统筹城乡发展,政府只要多出钱就行了”说的是经济决定文化,经济对文化发展有积极作用,是正确的;第二层“不必搞什么文化工程”,否定了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忽视了先进文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政治文明,本层次的说法不正确。最后要有结论。
答案:农村的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文化的发展。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然而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实施一系列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既需要物质载体,也需要正确的引导。实施文化工程,不仅有助于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保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政府既要给钱,又要加强文化工程建设。15.一点通:本题要求用文化的作用来分析,我们首先要阐明理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
会的发展有深刻影响,然后结合材料分析文化对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的国家形象有重要作用。
答案: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也给世界带来商机。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高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更多的人通过中华文化了解了中国,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D 14.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系列问题:(1)答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2)答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3)答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答案:(1)“不屈的脊梁”指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①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3)①发挥“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有了“主心骨”,才有了民族精神之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②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③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5.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属于识记层次,它们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答案: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6.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及其重要性。答题时注意联系材料回答设问的问题。答案:中华民族精神是团结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战胜灾难和困难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能够转化为激励中国人民战胜灾难和困难的强大力量;在战胜灾难和困难的每一次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成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中国人民的不竭力量源泉。
第五篇:政治 必修四 材料类型题
政治 必修四(哲学)材料类型题
1.2010年7月12日,如火如荼的南非世界杯落下了帷幕,也给世人留下了诸多话题……
话题一:西班牙夺冠
西班牙创造了历史,他们第一次闯入世界杯决赛就捧起了大力神杯。西班牙的华丽足球让人印象深刻,有媒体报道了西班牙夺冠的主要秘诀: 秘诀一:“三线均衡,阵容整齐。”西班牙队的阵容平衡,后防、中场、前锋、人才济济、搭配合理,在比赛中能够达到最佳的配合效果。秘诀二:“智慧和激情”。热情奔放的西班牙人运用了自身的智慧和激情,不仅使他们赢得了观众,也赢得了比赛。秘诀三:“重视训练的科学性”,西班牙队每天安排合理的训练,让队员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问题: 1)你从西班牙队的获胜秘诀中得到了哪些哲学感悟?
①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从整体着眼、顾全大局,又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西班牙队正是靠三线均衡、阵容整齐,讲究配合,增强了整体实力,最终获胜。②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西班牙人运用智慧和激情帮助自己赢得了观众和比赛。
③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西班牙队重视训练的科学性,遵循运动规律,这为他们夺冠创造了条件。
2)有人认为,误判影响了比赛的公平性,英格兰和墨西哥两支球队都因为遭到误判或多或少的影响了比赛的结果。
也有人认为,误判同时也促进先进的科技手段更多的运用到足球场上,如国际足联正考虑引进电子裁判等方式,从而促进比赛公平,推动足球运动发展。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知识,谈谈误判对足球运动发展的影响。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误判破坏了足球比赛的公平性;另一方面,误判也促进先进的科技手段更多运用到足球场上,推动足球运动的发展
2.某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陲,风景秀丽,四季如春,但基础产业薄弱,科技和教育事业都比较落后。根据这种情况,该地区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建立了绿色经济产业带、民族文化特色区等。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战略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这个地区的发展情况。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另一方面,要视重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该地区的风景秀丽,四季入春,但基础产业薄弱,科技和教育事业都比较落后的状况 决定了发展绿色经济产业带、民族文化特色区等。
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这个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
3.1978年11月,被饥饿所迫的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被判“现行反革命”风险,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来“大包干”,解决了温饱问题,掀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从此,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中国农村改革热潮迅速蔓延中国,给中国的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实践证明,“大包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一年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未进富裕门。”进入新世纪以来,小岗村和我国中西部的多数农村一样,面临温饱过后的发展瓶颈。敢为人先的小刚人再次摸索发展的新路子,他们把昔日分到各户的田地部分的进行“土地流转”。掀起了第二次改革的热潮。
1)上述材料如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基础?
答: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0年前小岗村被饥饿逼出来的“大包干”成功实践,使农村改革找到正确方向。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大包干”到“土地流转”的新改革出路,是实践推动认识不断发展。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当时正确,土地流转有待检验.④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大包干”到“土地流转”都为了农民富裕,解决农民问题。
2)你如何评价中国农民在我国农村改革中的首创精神?
答: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30年前,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决定。30年后的今天,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适时作出在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情况下,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决定,促使“土地向规模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中央要求各地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各地情况的土地流转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材料,分析党在稳定和完善农村政策时是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理
要求我们在矛盾的普遍性指导下具体分析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办法。2)30年前,为调动农民积极性、解决农民问题,中央出台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
30年后,为解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中央决定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这体现了对农业生产不同发展阶段矛盾特殊性的把握。
3)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中央要求先试点,然后寻找适合各地实际的模式稳妥推进,这是对不同地区矛盾特殊性的把握。
5.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
(1)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关系。
(2)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
(3)从联系的多样性看,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
6.一位马拉松冠军在谈夺取冠军的经验时说:自己事先考察了马拉松的全部路程,并用沿途有特征的建筑作标志把全程分为几段,一个建筑就是自己的一个目标,一段路途的完成,就是一个希望的实现。这样,漫长的马拉松全程就变成了实现他的一个个希望的愉快之旅。这位冠军的话体现了辩证法的什么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方法论:1)我们在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简而言之,即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
这个冠军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取得了胜利。
7.材料一:目前,几乎在所有的中国大中城市,私人轿车拥有量不断攀升,它已经不是过去意义上的财富、地位的象征,而是成为相当一批普通百姓的代步工具,使更多的人体会到了“汽车文明”带来的方便、舒适、快捷。但随着轿车数量的快速增加,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燃油紧缺等负面效应也逐步呈现并加速恶化的趋势。
材料二:国外城市交通“缓堵”招数种种:——纽约:私车一律停郊外;——华盛顿:公交车送官员上下班;——东京:地铁至上;——巴黎:“公交优先”,轿车分单双号入城; ——伦敦:停车费抑制轿车
材料三:广州市政府称“交通两难”为特大城市的“癌症”,目前任何一个城市几乎都找不出一招制胜的灵丹
妙药,从去年开始推行的“停车新政”也是广州在目前环境下所能采取的迫不得已的举措。“但是两者的缺口越来越大,公共资源是有限的,占道停车也总有尽头,问题总爆发可能就在明年。”“要把面临的问题原原本本地告诉老百姓,通过民主促民生的方法来应对这场危机。” 这些难题包括:要不要进行总量控制;要不要在特殊时段特殊地段收取拥堵费;要不要完善停车收费体系;要不要实施错时上下班……每一个问题都相当“重量级”,涉及到几乎每个新老广州人甚至外来游客的出行。
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角度提出解决广州停车难的措施
① 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并且妥善解决矛盾.城市私家车的日益增多,必然导致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燃油紧缺等负面效应,这是矛盾的普遍性的体现,我们要正视矛盾,积极提出解决办法,不可因噎废食。② 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办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国外一些大城市因地制宜采取的疏导车流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杭州市有自身特色,如积极发展公共交通、自行车。③ 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各城市缓堵得做法虽然不一,但都是对汽车消费热的疏导而非简单禁止。可借鉴其他城市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