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文学专题(小说、戏曲)》考试大纲
《古代文学专题(戏曲小说)》课
考 试 大 纲
Ⅰ考试目的
《古代文学专题(戏曲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阶段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属于考试课目。
本课程的考试兼顾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主要考核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的创作发展和历史演变、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学现象与重要的作家作品等基本知识,以及综合运用戏曲、小说史知识和文学批评理论分析评价戏曲、小说作家作品及论证解决作家作品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Ⅱ考试内容
一、制定考试内容的依据
本课程的考试内容及范围,依据本教研室编写的《古代文学专题(戏曲小说)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并参考国家教委高教司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和本教研室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中的有关要求,同时结合戏曲、小说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来确定。有关章节的设置,则是为了配合教学过程当中的具体情况和可操作性。
考试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的发展演变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学现象、相关概念及理论、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等。
二、考试内容的具体范围
戏曲部分
绪论 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发展
识记戏曲的定义。了解关于戏曲起源的异议。领会并掌握中国戏曲的孕育与产生。了解中国戏曲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 元杂剧概说 第一节 元杂剧的形成
了解元杂剧形成的背景。
第二节 元杂剧的形式
领会元杂剧的形式,包括结构体制、演员角色、组成因素及演出情况等。记忆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点。
第三节 元杂剧的兴衰
了解元杂剧的创作发展情况,即前期兴盛、后期衰落。记忆元曲四大家(元曲六大家)等知识点。
第二章 元杂剧分类概说 第一节 元代爱情戏
掌握元代爱情戏的五大类型,识记“元代四大爱情戏”及各类爱情戏的代表作品,并记忆作家作品与作品人物的对应关系。
第二节 元代历史剧
理解历史剧的概念。记忆元代历史剧的代表作品《赵氏孤儿》与《单刀会》,掌握其剧情大义与剧中人物。
第三节 元代公案戏
掌握公案戏的概念,理解公案戏就是当时的现实剧。了解元代公案戏的代表作品《窦娥冤》《陈州粜米》等,掌握剧情大义,识记剧中人物。
第四节 元代神仙道化剧
掌握神仙道化剧的概念,了解神仙道化剧出现的背景。识记元代神仙道化剧的代表作品及其剧情大义、剧中人物等。
第五节 元代伦理道德剧
掌握伦理道德剧的概念,理解伦理道德剧的现实意义。识记元代伦理道德剧的代表作品及其剧情大义、剧中人物等。
第三章 关汉卿及其剧作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与创作
了解关汉卿生活的社会背景及生平经历。掌握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及散曲创作,并识记其代表作品。
第二节 关剧的思想内容
掌握关剧的思想内容。
理解并分析关剧以下层人物为主、以女性形象为主、以正面人物为主的创作倾向。
第三节 关剧的艺术成就
理解并掌握关汉卿的杂剧创作所取得的艺术成就。领会本色派的特点。
第四章 王实甫与《西厢记》 第一节 关于作者王实甫
了解《西厢记》作者的异议。了解王实甫的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关于作品《西厢记》
了解“西厢”故事的源流,并记忆其中的知识点。
了解《西厢记》的剧情大义,记忆剧中的主要人物及情节。
第三节 “西厢”人物论
理解并分析崔莺莺、张君瑞、红娘、老夫人的性格特点。
第四节 《西厢记》的思想主题
把握《西厢记》的主题思想。理解《西厢记》对男女之情的肯定与超越。
第五节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掌握《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并能够具体分析《西厢记》的结构艺术、人物塑造及语言艺术。领会文采派的创作特点。
第五章 元代南戏 第一节 南戏的形式
了解南戏的产生与发展。识记南戏的概念。
掌握南戏的结构体制,以及与北杂剧结构体制的不同。
第二节 南戏的创作发展
掌握元代南戏的创作发展情况。
识记“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荆刘拜杀”四大传奇、高明的《琵琶记》等代表作品。
第六章 明代戏曲 第一节 明代传奇
了解明代传奇的由来。掌握明代传奇的结构形式。识记相关名词概念。了解并记忆明初传奇的萧条与四大声腔。识记明初传奇的代表作家与作品。
掌握明中叶传奇的发展与昆腔改革,识记昆腔改革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领会明末传奇的繁荣的原因,并识记明末出现的戏曲流派。理解临川派与吴江派的创作差异。识记“临川四梦”。理解并能分析《牡丹亭》的思想认识价值,以及作品对情的歌颂。
第二节 明代杂剧
了解明代杂剧创作上的衰落,以及结构体制方面的变化。识记明代有代表性的杂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第七章 清代戏曲 第一节 清代传奇
总结传奇戏的发生、发展小史。了解清代传奇戏在创作上出现的新变化。
掌握苏州派作家的创作特点,识记苏州派的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领会《清忠谱》“事俱按实”的创作特点。
识记解历史抒情剧作家作品。
理解风情喜剧的创作风格,并识记其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大致掌握清代戏曲理论的发展情况。
了解清中叶传奇戏创作的衰落。识记诗人剧作家蒋士铨、民间艺人作家陈嘉言、内廷大戏作家张照、案头之曲作家唐英及其代表作品。
掌握“南北双璧”的相关知识点。对《长生殿》和《桃花扇》不求甚解,但要识记作家、作品以及作品人物对应关系,了解作品的剧情大义,并大致掌握“南北双璧”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清代杂剧
了解清初杂剧的衰落及清中叶杂剧创作的回光返照。识记杨潮观及其《吟风阁杂剧》的相关知识点。
第三节 清代地方戏
了解地方戏的形成,识记地方戏四大声腔。大致掌握四大徽班进京与京剧的产生。了解地方戏的形式及代表作品。
小说部分
绪 论 中国小说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小说的含义及其要素
记忆小说的含义、小说三要素。
识记国外对“小说”一词的定义中所强调的重点词是:散文、长度、虚构。
理解小说这一文体所具有的四个基本的艺术特征。了解并识记“小说”一词含义的演变。
第二节 小说的起源与形成
掌握古代神话对小说的影响。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寓言故事对小说产生的影响。
了解先秦两汉时期的历史著作对小说产生的影响。领会《史记》对小说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理解《史记》在描写人物方面的成就。
认识先秦两汉诗歌对小说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了解辞赋对小说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 笔记小说概说 第一节 关于笔记小说
识记笔记小说的概念。记忆教材上笔记小说的定义。
概括笔记小说的产生与发展。记忆《韩非子》和《吕氏春秋》为志人类笔记小说的发源。领会《汉书·艺文志》中所谓“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正指出了笔记小说的起源。
识记《西京杂记》和《异闻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形成。
了解清谈之风极大地推动了笔记小说的发展,使笔记小说一步一步地趋向成熟。
识记杂俎类笔记小说之先声,代表作是晋·张华的《博物志》。
识记《世说新语》和《搜神记》代表了南北朝笔记小说的最高成就。其中《世说新语》达到了志人小说的顶峰,后人称之为“世说体”;而《搜神记》中的《左慈》篇则开创了记体传奇小说的先河。
概括笔记小说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志怪小说
识记志怪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神话和原始宗教。《山海经》和《汲冢琐语》首开其源;汉代陈实的《异闻记》标志着志怪小说的形成。
简述志怪小说兴盛的原因分为社会原因和文学原因两个方面。识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了解唐代志怪小说的创作发展情况。
记忆宋代我国小说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志怪小说集是洪迈的《夷坚志》。
记忆明代瞿佑的《剪灯新话》、李祯(字昌祺)的《剪灯余话》和邵景瞻的《觅灯因话》。
识记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袁枚的《子不语》。了解清代出现的仿志怪之作、仿传奇之作、仿“聊斋”之作和仿“草堂”之作。
第三节 志人小说
概括志人小说兴盛的原因也包括社会原因和文学原因两个方面。
识记“世说体”志人小说也称清谈小说,其内容主要是记叙人物的轶闻琐事和高言异行,受魏晋清谈风气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明显。今天所见最早的“世说体”志人类笔记小说,当首推晋·河东处士裴启所撰的《语林》。而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则是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识记“笑林体”志人小说又称诙谐小说,是志人小说的分枝,与《世说新语》中的“排调篇”比较接近。此类作品大多以幽默滑稽为内容,以讽刺寄托为目的。后世因称之为“笑话”或“寓言”。最早的诙谐小说当首推魏·邯郸淳的《笑林》。记忆《笑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笑话集。
第四节 杂俎小说
识记杂俎小说全称为杂俎类笔记小说,为古代杂记之书,其内容广搜博取,无所不包,如肴蔬之杂陈于俎,故称杂俎小说。
记忆明·胡应麟称《洞冥记》为杂俎之源。《山海经》之类的地理博 7 物书,可以视为杂俎小说的源头,后经《十洲记》、《洞冥记》,到晋·张华的《博物志》,已具备了杂俎小说之雏形。唐代段成式的《酉阳阿俎》,宣告了杂俎小说的正式成熟。
第二章 传奇小说概说 第一节 关于传奇小说
识记传奇小说的概念。认识关于传奇小说的文体与称谓之辩。认识传奇小说的源流
第二节 传奇小说的创作发展(即传奇小说的作家作品)
识记唐代传奇的代表作家作品,识记明代“三灯”,识记清代的“仿传奇”之作和“仿《聊斋》”之作。
分析李朝威的《柳毅传》的思想主题。
第三章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第一节 关于作者——蒲松龄
记忆蒲松龄的生卒字号。了解作者的籍贯家世。了解蒲松龄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并领会作者的生平经历对其创作《聊斋志异》的作用。识记蒲松龄的著述情况。
第二节 关于作品
了解《聊斋志异》的成书过程,并识记其中的知识点。概括《聊斋志异》的题材有三个来源。识记《聊斋志异》的卷次版本及异称别名。
第三节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理解并分析《聊斋志异》的三大主题。包括爱情主题、社会主题和科举主题。了解《聊斋志异》作为短篇小说集,还表现出其他的思想内容。
第四节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理解并分析《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理解《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特殊创作手法。理解《聊斋志异》塑造人物形象的二个显著的特点。
领会《聊斋志异》因人写事的传记体结构,以及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理解并能够分析《聊斋志异》古雅简炼、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
第四章 话本与拟话本小说
第一节 说话与话本
识记说话四家数:小说、讲史、说经、说合生。识记话本的含义。
第二节 话本小说分类概述
了解并识记搜神志怪类、婚姻爱情类、武侠公案类话本小说的代表作,以及明清时期话本小说的代表作。
第三节 话本小说的思想与艺术
概括话本小说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市民观念和市民理想。简述话本小说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二大方面。
第五章 冯梦龙与“三言” 第一节 关于作者——冯梦龙
了解冯梦龙的生平经历,以及作者的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了解并记忆冯梦龙的创作成就及其文学思想。
第二节 关于作品
识记“三言”的概念,及题材的来源。
第三节 “三言”的思想价值
领会并分析“三言”的思想认识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四节 “三言”的艺术成就
理解并掌握“三言”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六章 章回小说概说 第一节 章回小说形成的条件
了解章回小说形成的条件:文学因素、经济因素、印刷条件的改善。
第二节 章回小说的特点
概括并理解章回小说的特点:
1、文体上的兼容性;
2、体制上的特殊性;
3、表现方式的叙事性;
4、描写内容的现实性;
5、语言上的通俗性。
第三节 章回小说发展概况
掌握章回小说的创作发展可分为形成期、繁荣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了解并识记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及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第七章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第一节 关于作者——罗贯中
了解罗贯中扑朔迷离的生平,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罗贯中是东原(今山东东平)人。
第二节 关于作品——《三国演义》
理解明·高儒《百川书志》中的一段话:“《三国志通俗演义》二百四十卷,晋平阳侯陈寿史传,明罗本贯中编次。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 概括《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认识《三国演义》的版本系统。了解《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
第三节 “三国”人物论
概括、分析、评价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几个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节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概括并分析《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第五节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概括并分析《三国演义》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理解《三国演义》处理历史题材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概括《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第八章 曹雪芹与《红楼梦》 第一节 关于作者——曹雪芹与高鹗
了解曹雪芹的家世与生平。认识《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与高鹗二人。
第二节 关于作品——《红楼梦》
简述《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了解《红楼梦》的续书问题。
概括《红楼梦》的版本:抄本系统、刻本系统、通行本系统。识记《红楼梦》的异称别名。
了解《红楼梦》的故事梗概。认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世系及关系。
第三节 “红楼”人物论
概括、分析、评价《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及意义。
简析《红楼梦》中的丫环群。了解《红楼梦》中的其他人物形象。
第四节 《红楼梦》的思想认识价值
理解并分析《红楼梦》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认识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领会《红楼梦》是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四大家族的罪恶与腐朽的。
了解《红楼梦》思想内容上的不足之处。
第五节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概括、理解《红楼梦》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 11 面。分析《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简述《红楼梦》现实性描写所起的作用。分析评价《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和结构艺术。
三、有关层次要求术语的说明
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理解、应用三个方面的能力。了解、认识、领会:指对中国小说史上一些常识性的文学现象、小说理论、作家生平、作品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基本的把握,不强调一定得记住。
识记、记忆:在了解的基础上还要求进一步记住中国小说史上的一些知识点。比如作家作品、名词概念等。
理解、概括、简述:指在对知识点的把握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对中国小说史上发生的一些文学现象、小说理论、作家作品等问题有较深入的理解,并能作简要叙述。
掌握、分析、论述、评价、评论:要求切实掌握中国小说史上出现的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小说理论和重要的作家作品,并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和理论,对作家的文学思想或作品的人物、思想、艺术,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的全面分析、评价。
Ⅲ考试方法
本课程考试的总体原则,一是考查对教学内容的识记、理解情况,二是考核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
本着这一总体原则,形成了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方法。除期中考查与期末考试外,在学期开始与期中考查之间,要求学生做一次与作品相关的随堂作业,在期中考查与期末考试之间,要求学生做一份读书报告。
期末考试通常为闭卷方式,时间为120分钟。
期中考查则比较灵活,或组织座谈讨论,或撰写学期论文,或举行随堂提问,或抽查听课笔记。
随堂作业一般是对较短作品的评价赏析,或课堂发言,各抒己见;或随堂作业,任意发挥。
读书报告通常在学期初布置本学期要阅读的古典名著书目,要求学生课后及早阅读,十四周前后完成读书报告。
Ⅳ命题原则
考试命题通常依据教研室规定的《教学大纲》进行。通常由任课教师命题,教研室主任审阅通过。
鉴于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研究的进展,考试范围也不局限于《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任课教师在讲课时补充的新内容、新成果,也属于考试的范围。
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客观性试题40-50%,主观性试题50-60%。
不同能力层次的比例:知识题50%,理解题30%,应用(能力)题20%。
不同难易度的比例:易15%,较易35%,较难35%,难15%。
Ⅴ成绩结构
课程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即:
学期成绩=10%随堂作业+10%读书报告+20%期中考查+60%期末考试
第二篇:618中国文学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中国文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618)
学院名称(盖章): 文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 制 时 间: 2014年7月10日
《中国文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618)
一、考核要求
《中国文学》科目由“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两部分构成。
“中国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近代、现代、当代等11个文学史时期,包括诗歌、辞赋、散文、骈文、词曲、戏剧、小说等多种体裁和各个时期的文学发展、嬗变和文艺思潮。要求考生对中国文学有比较全面的把握,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基础。具体包括:主要的作家与作品,作家与作品的基本风格与艺术特色,文学流派及其形成的原因,不同文学时期划分的依据,对历代文学作家与作品及其相关问题能够进行有条理性和逻辑性的分析,有较好的审美能力与写作表达能力等等,同时能注意到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的紧密联系。
二、考核评价目标
《中国文学》主要考查学生学习阅读和分析鉴赏中国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求重点掌握中国文学史上的主要作家和代表作品,了解各个时期的文艺思潮、文学现象,以及各种不同的文体、风格与流派,以便为将来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本科目的考试命题,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比例来组配试卷,掌握好试题的重点、内容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度。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题型主要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阅读理解等,可酌情组合,以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要考核评价目标。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各占75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题量以中等考生能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限度。
三、考核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部分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论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中国文学的起源;先秦文学的形态及作者的流变;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轨迹。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神话的概念及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四大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反抗精神;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上古神话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 《诗经》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的内容——爱情婚姻、农事诗、征夫诗、思妇诗、民族史诗;《诗经》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诗经》在文学中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的发展过程;《左传》的叙事和记言;《国语》的文学成就;《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先秦说理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先秦说理散文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离骚》的思想内容及美人香草意象、形式和语言;屈原的其他作品——《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宋玉及其作品的地位及影响;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绪论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汉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态势;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汉代文学样式嬗变及分期。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吕氏春秋》的成书及文学成就;李斯的散文及地位和影响;汉代初年的政论文;《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第二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骚体赋及“九体”;枚乘《七发》和“七体”;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扬雄四赋;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成书;《史记》的叙事艺术、人物刻画及风格特征;《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乐府和乐府诗;乐府诗的内容与艺术成就: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娴熟巧妙地叙事手法、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第五章 东汉辞赋
班固、张衡的京都赋;述行赋和抒情小赋。第六章 《汉书》和东汉散文 班固和《汉书》;《吴越春秋》;《论衡》和《潜夫论》。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班固、张衡、秦嘉的诗;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的情况;乱世与乱世文学;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玄学、佛教对文学、文人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曹操与曹丕;曹植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建安七子及蔡琰;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第二章 两晋诗坛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左思、张协与刘琨;郭璞的游仙诗;王羲之、孙绰、许询与玄言诗。第三章 陶渊明
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与思想性格;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陶渊明的地位及影响。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南朝民歌与北朝民歌的差异。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谢灵运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鲍照的诗歌创作及其对七言诗的贡献。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齐梁诗人集团;宫体诗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北朝文化与文学;南北文风的交融;庾信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南朝美文的衍化:齐梁新变之风;《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世说新语》的编撰及其文学成就。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代文学;佛、道二家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隋代文学;初唐诗坛:贞观诗风及上官体,王绩与四杰,文章四友;沈佺期、宋之问与五律的定型;陈子昂与唐诗风骨;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王昌龄、崔颢等人的作品;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的边塞诗。第三章 李白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李白的乐府与歌行;李白的绝句;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第四章 杜甫
杜甫的生平;杜甫的律诗;杜甫诗的艺术风格;杜甫诗的地位及影响;杜甫诗的作品分析。第五章 大历诗风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大历十才子;顾况与李益。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及艺术风格;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白居易的闲适诗;新乐府运动及其诗人;元和体。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韩愈、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唐传奇及其嬗变;唐传奇的表现艺术;俗讲与变文。第十章 晚唐诗歌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
第十一章 李商隐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凄艳浑融的风格。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李煜词及其他南唐词人。
第五编 宋辽金文学 绪论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第一章 宋初文学
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宋初的晚唐体诗人;西昆体的盛衰。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宋初词人对五代词风的因革;开拓词境的尝试;柳永词的新变。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王安石等人的散文;王安石的诗歌。
第四章 苏轼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苏轼的诗;苏轼的词;苏轼的意义与影响。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黄庭坚的诗歌;陈师道的诗歌;江西诗派的形成及演变;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黄庭坚、晁补之、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等人的词作及其文学成就。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李清照的词论及其作品;朱淑真的作品;朱敦儒、张元干、李纲、岳飞等词人及其作品。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陆游的影响;杨万里与诚斋体;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辛词的艺术成就;辛派词人。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姜夔及其词作;吴文英及其词作;宋末的其他词人。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骈文
南宋的政论文和笔记小品;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散文;南宋的四六。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宋末诗歌;辽代诗歌;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绪论
元代的社会与文学;叙事文学的兴盛;元代的抒情文学;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说话艺术;小说话本;讲史话本;说经话本;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二章 关汉卿
关汉卿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旨趣;《单刀会》、《西蜀梦》、《救风尘》、《窦娥冤》等作品;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 《西厢记》的作者及故事的创新;《西厢记》的戏剧冲突;《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 白朴的生平;《梧桐雨》、《墙头马上》;马致远和《汉宫秋》。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剧作
杂剧的南移与衰落;郑光祖、乔吉、宫天挺、金仁杰、秦简夫等人的作品。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及艺术成就;四大南戏及其他。第八章 元代散曲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元前期散曲创作;元后期散曲创作。第九章 元代诗文
元代诗文概况;元代前期、中期、后期的诗歌。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绪论
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第一章 《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三国演义》的主旨;《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的影响。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水浒传》的成书与作者;《水浒传》的主旨;《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水浒传》的影响。第三章 明代前期诗文
明初诗歌与散文:高启、杨基、袁凯等人的诗作,宋濂、刘基的散文;台阁体与茶陵派;明代的八股制义文。
第四章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归有光与唐宋派。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朱权、朱有燉、贾仲明、杨讷等;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王九思、康海等;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第六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明初传奇概述;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
第七章 汤显祖
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代表作《牡丹亭》;临川四梦;汤显祖的影响。第八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神幻世界的奇幻美与诙谐性;《封神演义》等其他神魔小说。
第九章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金瓶梅》的创作时代及其作者;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金瓶梅》的续书及其影响。
第十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市民社会的风情画;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明代的文言小说。第十一章 晚明诗文
李贽;袁宏道与公安派;钟惺、谭元春与竟陵派;晚明小品文;明末文坛:复社与几社。第十二章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明代散曲;明代民歌。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绪论
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清初遗民诗及其影响;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钱谦益与虞山诗派;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词的中兴:陈维崧和阳羡词派,朱彝尊和浙西词派,纳兰性德和“京华三绝”;王士禛与康熙诗坛。
第二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清初戏曲:吴伟业、尤侗、李玉、李渔等;洪升与《长生殿》;孔尚任与《桃花扇》。第三章 清初白话小说 小说续书与《水浒后传》;《醒世姻缘传》;李渔的短篇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第四章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狐鬼世界的建构与内涵;文言短篇小说的艺术创新。第五章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理想文士的探求;《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第六章 《红楼梦》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和叙事艺术;《红楼梦》的影响。
第七章 清中叶文学 袁枚和“性灵派”;桐城派和清代散文;骈文的复兴和汪中;浙派词的嬗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李汝珍与《镜花缘》;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地方戏的勃兴和京剧的诞生;讲唱文学的盛行。
第九编近代文学 绪论
西学东渐的狂飙;作家的新旧分野与作家主体的转型;文学观念与作品形态的变化;文化下移与文体革命;近代文学的历史分期及其思想特点。
第一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龚自珍的思想与创作道路;龚自珍的散文与诗、词;魏源与林则徐;宋诗派、桐城派、常州派与近代前期词。
第二章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侠义公案小说;人情世态小说;近代前期的戏曲。第三章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黄遵宪与“诗界革命”;梁启超与新文体;近代后期的散文、诗歌与词。第四章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的兴起;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民初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苏曼殊的哀情小说;戏剧改良运动与话剧的诞生。
四、参考书目
袁行霈等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章培恒等著:《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现代文学部分
第一章 晚清中国文学的近代化特征
第一节 晚清以来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了解)第二节 晚清以来的文字革新运动(了解)
第三节 晚清的文学革命运动和文学创作的繁荣,晚清文学革命的意义和缺陷(理解)第二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了解)
标志文学革命的开端的两篇文章,文学革命的发展过程,新文学阵营与复古派的斗争过程,新文学阵营的分化,文学革命的意义。
第二节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了解)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未名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民众戏剧社、戏剧协社等文学团体。
第四节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熟练掌握)
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胡适、周作人的文论。第五节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理解)
体现科学民主的理性精神,个性化的追求,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第三章 鲁迅
(一)第一节 《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熟练掌握)
鲁迅前期小说的主要内容:对农民和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关注。鲁迅前期小说的艺术特色:现代小说的结构框架;看/被看与“归乡”等多种叙事模式;“白描”等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鲁迅前期小说在文学史上的意义。第二节 《阿Q正传》(掌握)
阿Q形象及典型意义
第三节 《野草》精神内涵与艺术特色(理解)第四节 散文集《朝花夕拾》(理解)
鲁迅的青少年生活,表现鲁迅思想发展历程。
第四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小说,叶绍钧、许地山的创作(理解)第二节 乡土小说与王鲁彦、台静农、废名的小说创作(理解)第三节 抒情小说与郁达夫的小说创作(理解)第四节 通俗小说
(一)(了解)
通俗小说的概念,民国旧派通俗小说创作,张恨水与现代通俗小说。
第五章 郭沫若
第一节 郭沫若的诗歌创作(熟练掌握)
《女神》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文学史意义,赏析郭沫若的诗歌作品。第二节 郭沫若历史剧的基本观念与创作成就(理解)第六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新诗创作
第一节 “五四”新诗运动与早期白话诗(了解)
五四新诗运动,早期白话诗创作,胡适与他的《尝试集》。
第二节 冯至等人的诗歌创作(理解)
湖畔诗社的诗歌创作,冰心、宗白华的“小诗”创作,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
第三节
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熟练掌握)
新月派的美学主张与创作特色,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创作,赏析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作品。
第四节
早期象征诗派与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了解)
李金发诗歌的创作得失,蒋光慈为代表的中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第七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了解)
杂文的形成及主要代表作家。
第一节 周作人与“语丝”派散文作家(理解)
“语丝体”的特点,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第二节 朱自清、冰心与文研会作家散文(理解)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冰心《寄小读者》的内容与特色
第三节 创造社和“现代评论” 派散文(了解)郁达夫、郭沫若、陈西滢等人的散文创作。第八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戏剧创作
第一节 话剧的引入和“文明新戏”的兴衰(了解)
春柳社、进化团的话剧演出活动,“文明戏”的概念,“文明戏”的兴衰。第二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理解)
五四文学先驱对中国旧戏的否定,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第三节 “爱美剧” 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理解)
“爱美剧”的概念,提倡“爱美剧”的出发点。第四节 田汉与丁西林等人的戏剧创作(理解)
田汉、丁西林的剧作特点
第九章 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艺思潮与运动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和与“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了解)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的主要内容,“左联” 的成立,“左联” 成立后的主要活动及影响。第二节
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了解)
自由主义文艺观的最主要观点与代表人物,两大思潮的对立。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理解)
相对五四时期而言,三十年代文学在创作思维、写作题材、文学形式各方面的变化,左翼文学、京派、海派等几个文**流并存的局面。第十章 茅盾
第一节 从文学理论工作到小说创作(了解)第二节 茅盾小说创作概况(了解)第三节 茅盾小说艺术成就(理解)
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茅盾笔下的人物形象
第四节
长篇小说《子夜》(熟练掌握)
创作意图、主题思想、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十一章老舍
第一节 老舍小说创作概况(了解)
第二节 老舍小说的艺术成就与历史地位(理解)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京味”与幽默;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老舍笔下的人物形象。
第三节 《骆驼祥子》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熟练掌握)第十二章巴金
第一节 前后期小说创作(理解)
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巴金笔下的人物形象。第二节 长篇小说《家》的杰出成就(熟练掌握)
《家》的反封建意义,杰出的艺术手法。第三节 巴金小说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理解)第十三章沈从文
第一节 沈从文创作概况(了解)
第二节 沈从文小说的选材特点(了解)
第三节 沈从文小说独特的艺术追求(熟练掌握)
能够分析沈从文的主要作品
第十四章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左联”和左翼小说(了解)
1蒋光慈、华汉、洪灵菲、戴平万等人的创作。2叶紫、柔石、胡也频的创作。3丁玲的创作。
3张天翼、沙汀、吴组缃、艾芜等人的小说创作。4“二萧”与东北作家群的创作。
第二节“京派”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理解)
废名、萧乾、芦焚等人的创作,李劼人的创作。
第三节
海派的创作(理解)
新感觉派的创作。第四节 通俗小说
(二)(了解)
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武侠想象世界的多方拓展
第十五章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殷夫和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了解)第二节 后期新月派的创作(理解)
第三节 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较熟练掌握)第四节
臧克家等人的诗歌创作(理解)第十六章鲁迅
(二)第一节 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理解)
第二节 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熟练掌握)第三节 鲁迅后期小说《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了解)第十七章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 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理解)
第二节 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理解)第三节 “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了解)第四节 报告文学与游记的丰收(了解)第十八章曹禺
第一节 曹禺生平与剧作概观(了解)
第二节 曹禺戏剧创作的艺术成就(熟练掌握)第三节 早期剧作《雷雨》(熟练掌握)
分析曹禺作品《雷雨》的人物和作品的社会意义。第四节 《北京人》与《家》(理解)第十九章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话剧创作 第一节 左翼戏剧运动与创作(了解)
第二节
田汉、洪深的新剧作(理解)
田汉、洪深剧作的艺术特点。
第三节 夏衍、李健吾的戏剧创作(熟练掌握)
夏衍剧作的艺术特点。
第二十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
第一节 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活动(了解)
四十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几种文艺思潮的特征。
第二节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及新的文艺方针的确立(理解)
《讲话》的核心内容,党的文艺方针的确立。第三节 文学思潮与文艺论争(理解)
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问题的讨论,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讨论。第二十一章赵树理
第一节 赵树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了解)第二节 赵树理小说的题材与内容(熟练掌握)
能够赏析赵树理的作品
第三节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民族化、大众化方面的贡献(掌握)第二十二章第三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暴露与讽喻(理解)
张天翼的《华威先生》、钱钟书的《围城》、沙汀的“三记”等。第二节
体验与追忆(理解)
“七月派”小说与路翎等人的小说创作。第三节
通俗与先锋(掌握)
张爱玲、苏青、梅娘、徐訏、无名氏等人的创作。第四节 现实与民间(理解)
孙犁等解放区作家的创作。第五节 通俗小说
(三)(了解)
雅俗对立的渐趋消解,各种类型通俗小说的“现代化”,解放区的文学通俗化运动
第二十三章艾青
第一节
艾青的历史地位(了解)
第二节 艾青诗歌的题材选择(理解)
第三节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主体意象(熟练掌握)第二十四章新文学第三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七月诗派”的创作(理解)
第二节 冯至等校园诗人和“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理解)第三节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诗歌创作(理解)
群众性的诗歌运动,民歌体叙事诗,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第四节
国统区讽刺诗的兴盛(了解)
《马凡陀的山歌》等代表作品
第二十五章新文学第三个十年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 报告文学的勃兴(了解)第二节 继承鲁迅风格的散文(理解)第三节 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理解)第二十六章 第三个十年的戏剧创作 第一节 抗战短剧的风行(了解)
第二节 历史剧的兴盛(理解)
第三节 讽刺喜剧的蓬勃发展(理解)第四节 新秧歌剧与民族新歌剧(理解)
四、参考书目
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中),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中国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大纲剖析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中国文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618)
学院名称(盖章):
文史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
制
时
间:
2011年3月18日
《中国文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618)
一、考核要求
《中国文学》科目由“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两部分构成。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近代等九个文学史时期,包括诗歌、辞赋、散文、骈文、词曲、戏剧、小说等多种体裁和各个时期的文学发展、嬗变和文艺思潮。要求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比较全面的把握,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基础。具体包括:主要的作家与作品,作家与作品的基本风格与艺术特色,文学流派及其形成的原因,文学不同时期划分的依据,对古代文学作家与作品及其相关问题能够进行有条理性和逻辑性的分析,有较好的审美能力与写作表达能力等等,同时能注意到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
二、考核评价目标
《中国文学》科目“中国古代文学”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学习阅读和分析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求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主要作家和代表作品,了解各个时期的文艺思潮、文学现象,以及各种不同的文体、风格与流派,以便为将来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本科目的考试命题,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比例来组配试卷,掌握好试题的重点、内容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度。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题型主要有填空、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阅读理解等,可酌情组合,以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要考核评价目标。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各75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题量以中等考生能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限度。
三、考核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部分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论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中国文学的起源;先秦文学的形态及作者的流变;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轨迹。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神话的概念及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四大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反抗精神;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上古神话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 《诗经》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的内容——爱情婚姻、农事诗、征夫诗、思妇诗、民族史诗;《诗经》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诗经》在文学中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的发展过程;《左传》的叙事和记言;《国语》的文学成就;《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先秦说理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先秦说理散文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离骚》的思想内容及美人香草意象、形式和语言;屈原的其他作品——《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宋玉及其作品的地位及影响;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绪论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汉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态势;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汉代文学样式嬗变及分期。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吕氏春秋》的成书及文学成就;李斯的散文及地位和影响;汉代初年的政论文;《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第二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骚体赋及“九体”;枚乘《七发》和“七体”;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扬雄四赋;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成书;《史记》的叙事艺术、人物刻画及风格特征;《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乐府和乐府诗;乐府诗的内容与艺术成就: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娴熟巧妙地叙事手法、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第五章 东汉辞赋
班固、张衡的京都赋;述行赋和抒情小赋。第六章 《汉书》和东汉散文
班固和《汉书》;《吴越春秋》;《论衡》和《潜夫论》。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班固、张衡、秦嘉的诗;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的情况;乱世与乱世文学;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玄学、佛教对文学、文人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曹操与曹丕;曹植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建安七子及蔡琰;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第二章 两晋诗坛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左思、张协与刘琨;郭璞的游仙诗;王羲之、孙绰、许询与玄言诗。第三章 陶渊明
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与思想性格;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陶渊明的地位及影响。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南朝民歌与北朝民歌的差异。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谢灵运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鲍照的诗歌创作及其对七言诗的贡献。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齐梁诗人集团;宫体诗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北朝文化与文学;南北文风的交融;庾信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南朝美文的衍化:齐梁新变之风;《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世说新语》的编撰及其文学成就。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代文学;佛、道二家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隋代文学;初唐诗坛:贞观诗风及上官体,王绩与四杰,文章四友;沈佺期、宋之问与五律的定型;陈子昂与唐诗风骨;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王昌龄、崔颢等人的作品;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的边塞诗。第三章 李白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李白的乐府与歌行;李白的绝句;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第四章 杜甫
杜甫的生平;杜甫的律诗;杜甫诗的艺术风格;杜甫诗的地位及影响;杜甫诗的作品分析。第五章 大历诗风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大历十才子;顾况与李益。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及艺术风格;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白居易的闲适诗;新乐府运动及其诗人;元和体。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韩愈、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唐传奇及其嬗变;唐传奇的表现艺术;俗讲与变文。第十章 晚唐诗歌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
第十一章 李商隐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凄艳浑融的风格。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李煜词及其他南唐词人。
第五编
宋辽金文学 绪论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第一章 宋初文学
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宋初的晚唐体诗人;西昆体的盛衰。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宋初词人对五代词风的因革;开拓词境的尝试;柳永词的新变。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王安石等人的散文;王安石的诗歌。
第四章 苏轼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苏轼的诗;苏轼的词;苏轼的意义与影响。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黄庭坚的诗歌;陈师道的诗歌;江西诗派的形成及演变;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黄庭坚、晁补之、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等人的词作及其文学成就。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李清照的词论及其作品;朱淑真的作品;朱敦儒、张元干、李纲、岳飞等词人及其作品。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陆游的影响;杨万里与诚斋体;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辛词的艺术成就;辛派词人。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姜夔及其词作;吴文英及其词作;宋末的其他词人。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骈文
南宋的政论文和笔记小品;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散文;南宋的四六。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宋末诗歌;辽代诗歌;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绪论
元代的社会与文学;叙事文学的兴盛;元代的抒情文学;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说话艺术;小说话本;讲史话本;说经话本;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二章 关汉卿
关汉卿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旨趣;《单刀会》、《西蜀梦》、《救风尘》、《窦娥冤》等作品;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
《西厢记》的作者及故事的创新;《西厢记》的戏剧冲突;《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
白朴的生平;《梧桐雨》、《墙头马上》;马致远和《汉宫秋》。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剧作 杂剧的南移与衰落;郑光祖、乔吉、宫天挺、金仁杰、秦简夫等人的作品。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及艺术成就;四大南戏及其他。第八章 元代散曲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元前期散曲创作;元后期散曲创作。第九章 元代诗文
元代诗文概况;元代前期、中期、后期的诗歌。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绪论
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第一章 《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三国演义》的主旨;《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的影响。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水浒传》的成书与作者;《水浒传》的主旨;《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水浒传》的影响。第三章 明代前期诗文
明初诗歌与散文:高启、杨基、袁凯等人的诗作,宋濂、刘基的散文;台阁体与茶陵派;明代的八股制义文。
第四章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归有光与唐宋派。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朱权、朱有燉、贾仲明、杨讷等;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王九思、康海等;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第六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明初传奇概述;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
第七章 汤显祖
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代表作《牡丹亭》;临川四梦;汤显祖的影响。第八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神幻世界的奇幻美与诙谐性;《封神演义》等其他神魔小说。
第九章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金瓶梅》的创作时代及其作者;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金瓶梅》的续书及其影响。
第十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市民社会的风情画;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明代的文言小说。第十一章 晚明诗文
李贽;袁宏道与公安派;钟惺、谭元春与竟陵派;晚明小品文;明末文坛:复社与几社。第十二章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明代散曲;明代民歌。第八编
清代文学 绪论
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清初遗民诗及其影响;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钱谦益与虞山诗派;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词的中兴:陈维崧和阳羡词派,朱彝尊和浙西词派,纳兰性德和“京华三绝”;王士禛与康熙诗坛。
第二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清初戏曲:吴伟业、尤侗、李玉、李渔等;洪升与《长生殿》;孔尚任与《桃花扇》。第三章 清初白话小说
小说续书与《水浒后传》;《醒世姻缘传》;李渔的短篇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第四章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狐鬼世界的建构与内涵;文言短篇小说的艺术创新。第五章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理想文士的探求;《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第六章 《红楼梦》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和叙事艺术;《红楼梦》的影响。
第七章 清中叶文学
袁枚和“性灵派”;桐城派和清代散文;骈文的复兴和汪中;浙派词的嬗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李汝珍与《镜花缘》;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地方戏的勃兴和京剧的诞生;讲唱文学的盛行。
第九编
近代文学 绪论
西学东渐的狂飙;作家的新旧分野与作家主体的转型;文学观念与作品形态的变化;文化下移与文体革命;近代文学的历史分期及其思想特点。
第一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龚自珍的思想与创作道路;龚自珍的散文与诗、词;魏源与林则徐;宋诗派、桐城派、常州派与近代前期词。
第二章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侠义公案小说;人情世态小说;近代前期的戏曲。第三章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黄遵宪与“诗界革命”;梁启超与新文体;近代后期的散文、诗歌与词。第四章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的兴起;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民初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苏曼殊的哀情小说;戏剧改良运动与话剧的诞生。
《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科目大纲
一、考核要求
1、了解和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过程。
2、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二、考核评价目标
考核评价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能力层次,要求应考者理解相关的文学史知识,具备对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做概括性表述,或进行简单的分析、论证、评述,或运用已学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现代部分)
第一章
晚清中国文学的近代化特征
第一节 晚清以来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了解)第二节 晚清以来的文字革新运动(了解)
第三节 晚清的文学革命运动和文学创作的繁荣,晚清文学革命的意义和缺陷(理解)第二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了解)
标志文学革命的开端的两篇文章,文学革命的发展过程,新文学阵营与复古派的斗争过程,新文学阵营的分化,文学革命的意义。
第二节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了解)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未名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民众戏剧社、戏剧协社等文学团体。
第四节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熟练掌握)
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胡适、周作人的文论。第五节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理解)
体现科学民主的理性精神,个性化的追求,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第三章
鲁迅
(一)第一节
《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熟练掌握)
鲁迅前期小说的主要内容:对农民和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关注。鲁迅前期小说的艺术特色:现代小说的结构框架;看/被看与“归乡”等多种叙事模式;“白描”等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鲁迅前期小说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第二节 《阿Q正传》(掌握)
阿Q形象及典型意义
第三节 《野草》精神内涵与艺术特色(理解)第四节
散文集《朝花夕拾》(理解)
鲁迅的青少年生活,表现鲁迅思想发展历程。
第四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小说,叶绍钧、许地山的创作(理解)第二节
乡土小说与王鲁彦、台静农、废名的小说创作(理解)第三节
抒情小说与郁达夫的小说创作(理解)第四节
通俗小说
(一)(了解)
通俗小说的概念,民国旧派通俗小说创作,张恨水与现代通俗小说。
第五章
郭沫若 第一节
郭沫若的诗歌创作(熟练掌握)
《女神》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文学史意义,赏析郭沫若的诗歌作品。第二节
郭沫若历史剧的基本观念与创作成就(理解)第六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新诗创作
第一节
“五四”新诗运动与早期白话诗(了解)
五四新诗运动,早期白话诗创作,胡适与他的《尝试集》。
第二节
冯至等人的诗歌创作(理解)
湖畔诗社的诗歌创作,冰心、宗白华的“小诗”创作,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
第三节
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熟练掌握)
新月派的美学主张与创作特色,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创作,赏析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作品。
第四节
早期象征诗派与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了解)
李金发诗歌的创作得失,蒋光慈为代表的中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第七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了解)
杂文的形成及主要代表作家。第一节 周作人与“语丝”派散文作家(理解)
“语丝体”的特点,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第二节 朱自清、冰心与文研会作家散文(理解)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冰心《寄小读者》的内容与特色
第三节 创造社和“现代评论” 派散文(了解)
郁达夫、郭沫若、陈西滢等人的散文创作。第八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戏剧创作
第一节
话剧的引入和“文明新戏”的兴衰(了解)
春柳社、进化团的话剧演出活动,“文明戏”的概念,“文明戏”的兴衰。第二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理解)
五四文学先驱对中国旧戏的否定,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第三节 “爱美剧” 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理解)
“爱美剧”的概念,提倡“爱美剧”的出发点。第四节
田汉与丁西林等人的戏剧创作(理解)
田汉、丁西林的剧作特点
第九章
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艺思潮与运动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和与“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了解)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的主要内容,“左联” 的成立,“左联” 成立后的主要活动及影响。第二节
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了解)
自由主义文艺观的最主要观点与代表人物,两大思潮的对立。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理解)
相对五四时期而言,三十年代文学在创作思维、写作题材、文学形式各方面的变化,左翼文学、京派、海派等几个文**流并存的局面。第十章
茅盾
第一节
从文学理论工作到小说创作(了解)第二节
茅盾小说创作概况(了解)第三节
茅盾小说艺术成就(理解)
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茅盾笔下的人物形象 第四节
长篇小说《子夜》(熟练掌握)
创作意图、主题思想、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十一章老舍
第一节
老舍小说创作概况(了解)
第二节
老舍小说的艺术成就与历史地位(理解)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京味”与幽默;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老舍笔下的人物形象。第三节
《骆驼祥子》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熟练掌握)第十二章巴金
第一节 前后期小说创作(理解)
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巴金笔下的人物形象。第二节
长篇小说《家》的杰出成就(熟练掌握)
《家》的反封建意义,杰出的艺术手法。第三节
巴金小说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理解)第十三章沈从文
第一节
沈从文创作概况(了解)第二节 沈从文小说的选材特点(了解)第三节 沈从文小说独特的艺术追求(熟练掌握)
能够分析沈从文的主要作品
第十四章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左联”和左翼小说(了解)
1蒋光慈、华汉、洪灵菲、戴平万等人的创作。
2叶紫、柔石、胡也频的创作。
3丁玲的创作。
3张天翼、沙汀、吴组缃、艾芜等人的小说创作。
4“二萧”与东北作家群的创作。第二节“京派”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理解)
废名、萧乾、芦焚等人的创作,李劼人的创作。
第三节
海派的创作(理解)
新感觉派的创作。第四节
通俗小说
(二)(了解)
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武侠想象世界的多方拓展
第十五章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殷夫和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了解)第二节
后期新月派的创作(理解)
第三节
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较熟练掌握)第四节
臧克家等人的诗歌创作(理解)第十六章鲁迅
(二)第一节
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理解)
第二节
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熟练掌握)第三节
鲁迅后期小说《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了解)第十七章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
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理解)
第二节
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理解)第三节 “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了解)第四节
报告文学与游记的丰收(了解)第十八章曹禺
第一节
曹禺生平与剧作概观(了解)第二节
曹禺戏剧创作的艺术成就(熟练掌握)第三节
早期剧作《雷雨》(熟练掌握)
分析曹禺作品《雷雨》的人物和作品的社会意义。第四节 《北京人》与《家》(理解)第十九章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话剧创作 第一节
左翼戏剧运动与创作(了解)第二节
田汉、洪深的新剧作(理解)
田汉、洪深剧作的艺术特点。
第三节
夏衍、李健吾的戏剧创作(熟练掌握)
夏衍剧作的艺术特点。
第二十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
第一节 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活动(了解)
四十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几种文艺思潮的特征。
第二节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及新的文艺方针的确立(理解)
《讲话》的核心内容,党的文艺方针的确立。第三节
文学思潮与文艺论争(理解)
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问题的讨论,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讨论。第二十一章赵树理 第一节
赵树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了解)第二节 赵树理小说的题材与内容(熟练掌握)
能够赏析赵树理的作品
第三节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民族化、大众化方面的贡献(掌握)第二十二章第三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暴露与讽喻(理解)
张天翼的《华威先生》、钱钟书的《围城》、沙汀的“三记”等。第二节
体验与追忆(理解)
“七月派”小说与路翎等人的小说创作。第三节
通俗与先锋(掌握)
张爱玲、苏青、梅娘、徐訏、无名氏等人的创作。第四节
现实与民间(理解)
孙犁等解放区作家的创作。第五节
通俗小说
(三)(了解)
雅俗对立的渐趋消解,各种类型通俗小说的“现代化”,解放区的文学通俗化运动
第二十三章艾青
第一节
艾青的历史地位(了解)第二节
艾青诗歌的题材选择(理解)
第三节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主体意象(熟练掌握)第二十四章新文学第三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七月诗派”的创作(理解)
第二节
冯至等校园诗人和“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理解)第三节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诗歌创作(理解)
群众性的诗歌运动,民歌体叙事诗,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第四节 国统区讽刺诗的兴盛(了解)
《马凡陀的山歌》等代表作品
第二十五章新文学第三个十年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
报告文学的勃兴(了解)第二节
继承鲁迅风格的散文(理解)第三节
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理解)第二十六章
第三个十年的戏剧创作 第一节
抗战短剧的风行(了解)第二节
历史剧的兴盛(理解)第三节
讽刺喜剧的蓬勃发展(理解)第四节
新秧歌剧与民族新歌剧(理解)第二十七章
台湾省的现代文学创作
第一节
台湾省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了解)
三个时期:草创期、创作期、凋零期。第二节
台湾省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了解)
赖和、杨逵、吴浊流等人的文学创作。
(当代部分)
导言
当代文学的性质、特点(了解)当代文学与文学传统(了解)第一章
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
第一节
第一次文代会和50年代前期的文艺运动(了解)
第二节
“双百”方针、文艺界的“反右”及“大跃进”时期的文艺运动(了解)第三节
“文革”时期的文艺路线斗争(了解)第二章
十七年的诗歌 第一节
概说(了解)
十七年诗歌的颂歌倾向,诗歌创作的阶段性特点,老一代诗人的艺术困境及创作努力,七月派和九叶派的失落,《阿诗玛》等民间叙事诗的发掘整理,几种基本的抒情方式。第二节
主要诗歌群体的创作(理解)
李季、闻捷及“写实”倾向,郭小川、贺敬之与政治抒情诗,李瑛、公刘等新一代诗人的创作。
第三章
十七年的小说 第一节
概说(了解)
十七年小说的题材内容,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农村现实生活题材的小说,工业题材的小说,其他题材的小说,十七年小说的艺术追求与成就,长篇小说创作概况,短篇小说创作概况,十七年小说创作的阶段性特点。第二节
长篇小说创作(掌握)
1.杜鹏程、吴强、曲波等的创作
革命战争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繁荣,孙犁的《风云初记》,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红岩》。
2.柳青、赵树理、周立波的创作
农村现实题材长篇小说的巨大社会影响与历史认识问题,赵树理的《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浩然的《艳阳天》。
《创业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梁生宝、梁三老汉等人物的典型意义。
3.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与欧阳山的《三家巷》。
《红旗谱》对中国农民革命历史性转变的艺术展现,朱老忠形象的典型意义,梁斌融合东西方小说艺术的尝试及其意义。
《青春之歌》的思想内容,林道静形象及林道静道路的典型意义,对《青春之歌》中有关小资产阶级倾向等问题的反思。
《三家巷》在人物塑造、表述方式上的特殊意义。4。《上海的早晨》、《李自成》
第三节
中短篇小说创作(理解)
1.路翎、峻青、王愿坚、茹志鹃的创作
十七年革命战争历史题材短篇小说的创作,峻青小说的思想艺术追求,王愿坚小说的思想艺术追求,茹志鹃小说的艺术特色,孙犁的小说思想艺术追求,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和《初雪》。
2.“山药蛋”派及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十七年农村生活题材短篇小说的创作,“山药蛋”派的流派特征,赵树理的小说创作。3.李准、王汶石等的创作
王汶石的《风雪之夜》、《新结识的伙伴》等小说,李准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
4.王蒙、邓友梅等的小说创作
“双百”方针鼓舞下的短篇小说创作,“干预生活”的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爱情题材小说《在悬崖上》、《红豆》。第四章
十七年的散文 第一节
概说(了解)
十七年散文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十七年的散文作家。第二节
主要作家、作品(掌握)
1.杨朔的散文
杨朔散文的思想内容,杨朔散文的艺术特点,杨朔散文艺术追求在当代散文发展中的意义。
2.秦牧与刘白羽
秦牧散文的艺术特征及文学史意义,刘白羽散文的艺术特征,刘白羽散文美学风貌的当代意义。
3.吴伯箫
吴伯箫散文的艺术成就。
4.十七年的报告文学与杂文
第五章
十七年的戏剧文学 第一节
概说(了解)
十七年话剧创作演出的繁盛状况与几个重要时期,十七年话剧主要表现的生活内容,重要戏剧家的创作,历史剧、现实剧创作,新歌剧与现代京剧。第二节
老舍及其《茶馆》(掌握)
《茶馆》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第六章
“文革”时期的文学创作(了解)
“文革”时期公开文坛的文学作品的概况及特征,“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活动与潜在创作。第七章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
第一节
思想解放运动与文学的新时期(了解)
“四五”运动与“文革”的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思想解放潮流,第四次文代会,文学的新时期概念,阶段性特征。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文学发展的基本态势(了解)
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现代主义的兴起、论争及文学的多元化走势,人文精神论争与新世纪展望
第八章
新时期以来的诗歌 第一节
归来的歌(理解)
艾青的创作,曾卓、牛汉等七月派诗人的创作,公刘、流沙河、邵燕祥等的创作,雷抒雁等青年诗人的创作。第二节
朦胧诗(掌握)
朦胧诗的形成与论争,朦胧诗创作群体与代表诗人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朦胧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朦胧诗在当代诗歌发展中的意义。第三节
新生代诗歌潮流(理解)
新生代诗歌的形成与发展,新生代诗歌的主要倾向与审美追求,新生代诗歌的意义。第九章
新时期以来的小说
第一节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掌握)
伤痕文学产生与思想内容,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刘心武的创作。,反思文学,反思的内容与深度,反思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王蒙、张贤亮、高晓声等人的创作。
知青文学,知青文学的独特反思。梁晓声、史铁生、叶辛等人的创作等。第二节
城市改革文学与农村生活小说(掌握)
改革文学,蒋子龙的小说创作,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与同类题材小说,高晓声、路遥、贾平凹的小说创作
第三节
风俗文化小说与寻根文学(理解)
文化小说兴起的社会根源,寻根文学的由来与发展,寻根文学的意义和影响。第四节
现代主义文学尝试与先锋小说(理解)
新时期文学中的现代主义问题,王蒙的意识流与心理小说,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等“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潮流。
第五节
都市生活与新写实小说(理解)
当代都市生活小说的发展。新写实小说的兴起。新写实的代表作家作品。新写实的文学史意义。
第六节
“女性文学”与女作家的创作(理解)
“女性文学”的概念,女作家的小说创作。
第十章
新时期以来的散文
第一节
新时期散文、报告文学的发展概况(了解)第二节
巴金、孙犁、杨绛、张中行等的散文(了解)第三节
余秋雨、周涛的散文(了解)第四节
报告文学创作(了解)第十一章新时期以来的戏剧、影视文学 第一节
戏剧与影视文学走势(了解)
第二节 高行健的剧作,新时期的京华风俗戏(理解)
高行健话剧的艺术探索
参考书目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中下),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古代小说戏曲试题库(精选)
古代小说戏曲
一、填空题
1、《红楼梦》蕴涵着宝玉的爱情、________、________三重悲剧。
2、关汉卿杂剧艺术重视舞台效果,创立________风格。
3、被贾仲明称作“曲状元”的杂剧作家是________。
4、在现存的宋元南戏中,被称为“南戏之宗”的是《_______》,主人公是蔡伯喈和_______。
5、清代苏州剧派主将李玉的传奇作品“一笠庵四种”包括《一捧雪》、《_______》 《_______》和《占花魁》。
6、洪升的代表作《________》写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7、乱弹的声腔系统大致包括三个:_________、_________和皮黄。
8、京剧的行当主要分为生、________、净、丑四大行。
9、__________:清代小说,作者吴敬梓,是中国第一部讽刺小说。
10、中国古代戏曲发端于先秦两汉,酝酿于隋唐,形成于宋,繁荣兴盛于__________,发展演变于__________。
11、中国古代小说形成于在魏晋南北朝。当时有志怪小说如干宝的__________和志人小说如刘义庆的__________。
12、在六朝志怪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_______》。
13、《________》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小说”为书名的作品集。
14、__________的出现标志着文言小说的成熟。
15、宋元时期文言小说向两方面分化,一是保持语言的______;二是语言趋于浅显,注重故事的______意义。
16、元代前期的社会剧,具有突出代表性的有《窦娥冤》、《看钱奴》、《潇湘夜雨》、《秋胡戏妻》等。其中,关汉卿的《_______》无疑是元代前期社会悲剧的光辉代表作。
17、公案戏与绿林戏在元代前期剧坛上的火爆,应视为吏治腐败、民怨沸腾的社 会现状的逆向折光。元代前期著名的公案剧和绿林剧有:《__________》、《后庭花》、《蝴蝶梦》和《___________》、《李逵负荆》等佳作。
18、婚恋剧在元代前期也十分活跃。元代前期婚恋剧的题材类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清初朱素臣的传奇剧本《______ 》(又名《十五贯》),后来被改编成昆曲《十五贯》。
22、《_______》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有关世态人情的长篇小说。
23、宋代戏剧的典型范式是宋杂剧。________可说是中国戏曲的雏形阶段,而南宋官本杂剧和________则是北宋杂剧的延续和发展。24、13世纪中叶,由宋金杂剧脱胎而来的________以完备成熟的戏曲形态步入文学艺苑,揭开了我国近古时期文学艺术的崭新篇章。由于该剧兴盛于元蒙灭金入主中原以后,通常被称作元杂剧,或名以“________”。
25、元杂剧作为成熟戏剧形态的重要标志,就是具备了中国戏曲独特的艺术体制。元杂剧迥异于其他文艺样式的体制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角色与演出体制。
26、元代前期历史剧不仅数量丰硕,而且佳作如林。除了有口皆碑的“四大历史剧”:《单刀会》、《________》、《梧桐雨》、《________》之外,还有《楚昭王》、《西蜀梦》等传世名作。
27、________的《西厢记》体现着元代爱情杂剧的最高水准,在中国戏曲史及至封建社会后期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8、元代南戏较著名的作品有________、《白兔记》、________、《杀狗记》。后人称为四大南戏。
29、《西厢记》打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通例,也就突破了戏剧人物形象单一的局限,塑造了莺莺、________、红娘三位个性鲜明的戏剧典型。《西厢记》塑造得最成功、最具撼动人心的艺术魅力的,是相门闺秀________。
30、在《三国演义》中“义绝”是指________,“智绝”是指________,“奸绝” 是指________
31、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作的________,这出戏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32、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也被看作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
33、“三言”是《____》、《警世通言》、《_____》三部小说集的总称,它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白话短篇小说总集.标志着古代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34、________的杂剧主要以历史传说和爱情故事为内容,《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是历史传说剧的代表,也是使他得以享名的作品。他是元前期杂剧作家中的重要一翼,是继承金代文学传统,开元杂剧________派先河的人物。
35、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67种,现存18种。关剧现存剧目为大多数学者认可的有15种。这15种杂剧的题材,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________(亦可叫公案剧),有《窦娥冤》等4种;第二类是爱情风月剧,有《救风尘》等7种;第三类是________,有《单刀会》等4种。
36、宋元说话分为四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合生。
37、康熙年间.在戏剧方面出现了________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________》这两部名作,两位作者因他们的优秀创作,获得“南洪北孔”的称誉。
38、《________》一书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39、明代中期,先后产生了三部著名的传奇作品:李开先的《________》、梁辰鱼的《浣纱记》、无名氏的《________》。这三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创造性和崭新的面目给后世戏曲以巨大的影响,故有“明中期三大传奇”之称。
40、________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戏曲家。戏曲作品有《紫钗记》、《________》、《南柯记》、《邯郸记》。他的这四部传奇记,因为都写有神灵感梦的情节,故总名为“临川四梦”。
41、洪升不仅是清代杰出的戏曲家,也是著名的诗人。袁枚曾指出:“人但知其 《________》曲本与《牡丹亭》并传,而不知其诗才在汤若士之上。”
42、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明清传奇、清代花部(“乱弹”)等四种基本形式。
43、关汉卿的喜剧《救风尘》和________分别塑造了赵盼儿和谭记儿这两个女性英豪形象。
44、元水浒杂剧中描写的英雄形象最多的人物是________
45、“四大南戏”,也称“荆、刘、拜、杀”,是__________、《(刘知远)白兔记》、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部南戏的合称。
46、《孤雁汉宫秋》,简称《汉宫秋》,是________的代表作。剧本深刻地流露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沉痛的忧伤情绪,是元代著名的悲剧,也是现存最早敷演王昭君故事的戏曲剧本。
47、在现存的宋元南戏中,除被称为“现戏之宗”的《____》外、其他较有影响的作品是产生元末的《_____》、《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等“四大南戏”。
48、________的诗文有《柔克斋集》。他的卓越成就在于创作了《琵琶记》。《琵琶记》是我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明魏良辅《曲律》称其为“曲祖”;明吕天成《曲品》认为它是“神品”,等。
49、________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
50、我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是指:《三国演义》和________和________、《西游记》
51、______的故事框架,与汉代以来一直流传民间的“东海孝妇”故事颇为相似。
52、________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它的出现揭开了我国长篇章回小说的序幕
53、徐渭的“四声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和《女状元》四部戏剧作品。
54、________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作者是董解元.本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会真记》。
55、《三国志通俗演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被称为“四大奇书”。
56、李玉的剧作,历来以
一、人、永、占最负盛名,是指_______、________、《永团圆》、________。
57、汤显祖的《紫钗记》、_____、_____、______四部传奇,被合称为《临川四梦》。
58、集文言小说之大成,并代表中国文言小说创作最高成就的作品是________。
59、我国古代戏曲中第一部描写现实重大政治事件的时事剧是王世贞的________ 60、代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的是冯梦龙编纂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61、明初“吴中四杰”中,以________、________的诗成就最高。62、受《水浒传》的影响,明代代表性的英雄传奇小说还有________。63、明末冯梦龙编创的“三言”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4、清初曾参加武装抗清的岭南著名诗人是________。65、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被誉为“京华词苑三绝”。
二、单项选择题
1、“青梅煮酒论英雄”故事中的主人公是()A.刘备与曹操 B.刘备与袁绍 C.曹操与孙权 D.刘备与诸葛亮
2、下面哪位人物是《聊斋志异》中的“恶妇”形象()。A.薛素姐 B.江城 C.潘巧云 D.青凤
3、《儒林外史》中,有较多作者本人影子的人物形象是()。A.匡超人
B.杜慎卿
C.杜少卿 D.牛布衣 4被鲁迅先生称为“以小说见才学者”的是()。
A.《镜花缘》 B.《醒世姻缘传》 C.《儒林外史》 D.《阅微草堂笔记》
5、最早提出并运用故事演进及母题生长来研究古代章回小说的是()。A.鲁迅
B.王国维
C.郑振铎 D.胡适
6、无杂剧中有许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出自()一剧的李千金是其中之一。A.《救风尘》
B.《望江亭》
C.《墙头马上》
D.《谢天香》
7、被王国维誉为“纯是无籁,仿佛唐人绝句。”的元代小令是()A.【双调·沉醉东风】《别情》
B.【越调·天净沙】《秋思》 C.【双调·夜行船J《秋景》
D.【双调·清江引】《抒怀》
8、.下列作品属于“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艺术风格的是()A.《红楼梦》
B.《西游记》
C.《金瓶梅》
D.《儒林外史》
9、现存最早的话本小说集是()
A.《大宋宣和遗事》
B.《京本通俗小说》
C.《清平山堂话本》
D.《喻世明言》
10、小说彻底地从“言论”阶段飞跃到“文字”阶段的时代是()A.先秦 B.汉代 C.魏晋 D.隋唐
11、明代中期才产生了一部小说最有中华民族特色和中国人的思想观念。()A.《金瓶梅》
B.《西游记》
C.《红楼梦》 D.《儒林外史》
12、古代文言小说的三个要素:①必须是写人的,以人为中心;②必须有故事,有情节,反映社会生活中一定的矛盾冲突;③必须有非纪实性的特征;④必须用文言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唐传奇的题材内容:爱情婚姻,如()
A.《李娃传》、《莺莺传》、《离魂记》
B.《虬髯客传》、《红线传》 C.《枕中记》、《南柯太守传》
D.《莺莺传》、《离魂记》
14、下列不属于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繁荣的原因项是:()A.宋元“说话”艺术的直接影响;
B.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C.和市民思想感情息息相通的一些带有个性解放特点的新思潮,D.交通和通讯的发达为通俗小说的刊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15、被誉为“元曲四大家”①关汉卿②郑德辉③白朴④马致远⑤王实甫()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6、伟大的戏剧家王实甫创作了被称为是“天下夺魁”的代表作是()A.《丽春记》 B.《破窑记》 C.《西厢记》 D.《芙蓉亭》
17、关汉卿创作的剧本现存十八种,大致可分为三类:公案剧、爱情风月剧和历史剧。下列属于公案剧的是()
A.《窦娥冤》、《蝴蝶梦》
B.《诈妮子》、《救风尘》 C.《单刀会》、《西蜀梦》
D.《拜月亭》、《苦存孝》
18、白朴的代表作是:()
A.《墙头马上》
B.《赵氏孤儿》 C.《李逵负荆》
D.《梧桐雨》
19、南戏与北剧有诸多不同,下列错误项是:()
A.内容上,南戏叙事性强,抒情性弱;北剧故事情节较简单,抒情性强。B.语言上,南戏俚俗无文采,北剧文学性较高。
C.音乐曲律上,南戏有严格的曲律,用韵混乱;北剧不重视曲律,在宫调、用韵上有严格规范。
D.音乐曲律上,南戏没有严格的曲律,用韵混乱;北剧重视曲律,在宫调、用韵上有严格规范。
20、明杂剧创作主体的特点对杂剧创作的影响表现, 下列错误项是:()A.因作家地位较高,故其作品更多表现对文人自身的关注,表现文人自己的精神世界;
B.因其创作多为家班演出所用,故注重自娱,而不考虑民众的欣赏要求和舞台演出效果;
C.因其所兼作南戏与传奇,故其杂剧多受南戏、传奇的影响。
D.因其地位低微或经历过深切的忧患,故其作品常常表达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历史、人生的思考;
三、名词解释
1、《长生殿》
2、宋话本
3、南戏
4、一人永占
5、“临川四梦”
6、话本小说
7、临川四梦
8、元末“四大南戏”
9、“拥刘反曹”
10、南戏:
11、章回小说:
12、“三言”和“二拍”
13、四大奇书:
14、桐城派:
15、格调说:
四、简答题
1、简述元杂剧的体制特征。9
2、简述章回小说的体式特征。
3、简要分析元杂剧创作繁荣的原因
4、简述《金瓶梅》对长篇小说文体的历史性贡献。
5、《聊斋志异》故事的人 与异类互变的特点。
6、话本小说的体式特征。
7、中国文言小说的发展历程
8、“三言”“二拍”的情节构置艺术
9、梁山英雄形象的塑造
10、关汉卿杂剧卓越的艺术成就
11、《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12、简要分析潘金莲形象的悲剧性及其悲剧的社会意义
13、章回小说的体式特征。
14、简要分析《牡丹亭》的创作成就
15、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16、简要分析孙悟空的形象和《西游记》的时代精神
17、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18、简述宋元话本小说的主要内容
19、比较宋元南戏和北杂剧的区别
20、试论《三国志演义》中的战争描写
21、简要分析关汉卿与马致远在精神实质上的区别。
22、简要分析《牡丹亭》的创作成就。
23、简要分析潘金莲形象的悲剧性及其悲剧的社会意义。
24、简要分析南戏与传奇的差异。
25、《桃花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6、《长生殿》艺术成就有哪些?
27、元明清英雄传奇小说的四种类型是什么?
五、论述题
1、试论述关汉卿剧作的思想特征和艺术成就
2、试论《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3、《聊斋志异》是一部以幻想的形式写成的社会问题小说,它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有哪些方面?
4、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作者的政治理想是如何体现的。
5、举例分析《西厢记》中红娘的形象特点。
6、试论述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及《红楼梦》的艺术描写特色
7、试论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8、试述章回小说对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
9、《红楼梦》是一曲“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女性大悲剧,作品是如何表现 这些女子事迹的呢
10、《琵琶记》的艺术特色
11、试论述王实甫《西厢记》的独到价值。
12、试论述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及《红楼梦》的艺术描写特色。
13、论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14:简述马致远《汉宫秋》和白朴《梧桐雨》在处理历史题材上的异同?
15、论述《桃花扇》与《长生殿》的异同?
16、为什么说《红楼梦》达到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巅峰?
作业题:
1、简述马致远《汉宫秋》和白朴《梧桐雨》在处理历史题材上的异同?
2、论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3、简述《西游记》浪漫主义手法的具体体现?
4、试论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5、试论述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及《红楼梦》的艺术描写特色。
6、论述《桃花扇》与《长生殿》的异同
7、为什么说《红楼梦》达到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巅峰?
第五篇:6古代戏曲小说
古代戏曲小说专题考题
一、填空题
1、《南村辍耕录》的作者是陶宗仪,《宋元戏曲史》作者是王国维。《录鬼簿》的作者是钟嗣成。
2、关汉卿的《单刀会》、《望江亭》。《教坊记》作者是唐代的崔令钦。《梧桐雨》作者是白朴,《汉宫秋》作者是马志远。《太和正音谱》作者是朱权。
3、《赵氏孤儿》的作者是纪君祥。《李逵负荆》的作者是康进之。《琵琶记》的作者是高明。
4、汤显祖是临川派的代表人物。《曲律》的作者是王骥德。
5、李玉的作品《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战花魁》最为著名,被称为“一人永占”。《清忠谱》是李玉的代表作。《风筝误》作者是李渔。
6、《桃花扇》的主题:借候、李离合之情,写南明兴亡的历史。
7、四大奇书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8、《北宋志传》的作者是熊达木。《西游补》的作者是董说。《封神演义》的作者是许仲琳。
9、《新齐谐》作者是袁枚。《略微草堂笔记》的作者是纪昀。
10、《水浒后传》的作者是明代遗民陈忱。《醒世姻缘传》原名《恶姻缘》,是西周生辑注。
11、《绿野仙踪》的作者是李百川。《镜花缘》的作者是李汝珍。
二、名词解释
1、代言体是与叙事体相对而言的,叙事体是叙事人站在本故事之外讲述故事,代言体则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模拟、表演故事。
2、汉代百戏: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期,曾从民间征集了一批杂戏到首都进行汇演,其中多为杂技、杂耍一类的节目,如同后世的魔术、摔跤、举重、武术格斗、气功表演、舞龙舞狮之类。当时叫做“角抵”,后来又叫“百戏”。
3、参军戏:是由两个演员合演的滑稽小戏,内容以调笑为主,被调笑者叫“参军”,调笑者叫“苍鹘”。
4、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与马志远、白朴、郑德辉(一说郑霆玉)被并成为元曲四大家。
5、科范:元杂剧的表演“唱念做打”俱全。科范就是做与打的做工表演,一般简称“科”,在南戏中则称做“介”,或统称科介。
6、题目正名: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待剧名。一般取末句作为全剧的剧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戏剧内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
7、《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明初编辑的《永乐大典》,收录戏文33种,计27卷。今存最后一卷,为《张协状元》、《小孙屠》和《宦们子弟错立身》3种,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8、“荆刘拜杀”或“四大南戏”:在《琵琶记》前后产生的南戏作品中,负有盛名的还有《荆钗记》、《白兔记》(也叫《刘知远》)、《拜望亭》与《杀狗记》,合称“荆刘拜杀”或“四大南戏”。
9、四大声腔:明传奇的繁荣与辉煌,与南曲声腔的繁兴与改良有直接关系。宋元南戏原用温州地方腔歌唱,在流传到江南各地之后,即与当地的曲乐与方言结合,于元末明初之际逐渐形成种类繁多的地方性声腔系统。其中最为流行的有“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
10、联曲体:由多支曲子连缀起来说唱故事,称为联曲体。
11、《四声猿》:徐渭的代表作是《四声猿》,包括《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狂鼓史》四本杂剧。郦道元《水经注》引渔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徐氏名其剧为《四声猿》,盖出于此,意谓猿鸣四声更属断肠之歌。
12、明中叶三大传奇:明传奇的成熟与振兴是以嘉隆年间问世的三部名作为标志的,这就是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合称明中叶三大传奇。
13、临川四梦:汤显祖的剧作主要有《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因剧中都有梦境描写,故合称临川四梦。
14、花部、雅部:清代兴起的地方戏主要包括四大声腔,即戈阳腔、梆子腔、皮黄腔和弦索腔。这些声腔剧种多是在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曲调粗犷,不受宫调曲牌限制,语言朴素自然,带有浓厚的乡村朴野气息,故封建正统文人称之为“花部”,而将昆山腔称为“雅部”。
15、三言:是明代冯梦龙编辑创作的三本拟话体小说集,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与《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每集40篇,三集共120篇,均刊刻于天启年间。
16、二拍:明代凌蒙初所编著的两本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合成“二拍”。
17、“三灯丛话”:明代文言短篇小说集最出名的有所谓的“三灯丛话”,即瞿佑的《剪灯新话》、李昌祺的《剪灯余话》与邵景瞻的《觅灯因话》。
18、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指晚清的四部讽刺小说,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跣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
三、简答题
1、简答:元杂剧的体制有什么特点?
答:元杂剧的体制十分精严,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折,首先是剧本情节的一个自然段落,可以是一场(一个固定场景)戏,也可以包括多个场次。楔子,只唱一二只曲子,篇幅比折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放在剧本开头,对人物、故事进行简要的介绍或交待,其作用相当于引子或序幕。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歌唱。
2、问答:南戏的体制有什么特点? 答:(1)首先是剧本的结构体例,南戏具有开放性与灵活性。(2)其次是南戏的角色比较复杂,除了静、末与北剧相同,生与丑则是南戏独有的。在歌唱规制上,与北剧正旦或正末的一角独唱达不相同,南戏每本都有生旦两主角,不仅主角主唱,而且其他角色均可歌唱。歌唱形式也很丰富,有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形式十分灵活。(3)还有“副末开场”的形式,即第一场戏照例由副末首先登场,通过歌唱词曲以及与后台演员互相问答,概括介绍剧情和交待创作意图。
3、简答:《长生殿》的主题。
答:把整治主题和爱情主题紧密结合在一起,抒发作者国家兴亡之感。作品是借歌颂帝妃之间的真挚爱情,寄寓作者的崇高爱情理想。
4、简答:《金瓶梅》对当时及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答:影响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一是才子佳人小说,如:《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等。(2)二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来描绘世态炎凉的,如:《醒世姻缘传》、《林兰香》、《红楼梦》等。(3)三是猥亵小说。猥亵小说又称艳情或淫秽小说,如《浪史》、《闲情别传》等。
5、简答:《金瓶梅》对当时及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答:影响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一是才子佳人小说,如:《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等。(2)二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来描绘世态炎凉的,如:《醒世姻缘传》、《林兰香》、《红楼梦》等。(3)三是猥亵小说。猥亵小说又称艳情或淫秽小说,如《浪史》、《闲情别传》等。
6、简述《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答:(1)对封建吏治的批判与揭露,赞扬被压迫者的反抗。重要作品有:借阴间影射阳世的,如《席方平》;借历史针砭现实的,如《促织》;借梦境揭露官吏的,如,《梦狼》。(2)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抨击与讽刺。考场黑暗,贿赂公行:如《考弊司》。考官昏聩,贤愚不辨:如《司文郎》。考试荒唐,黜佳进庸:如《贾奉稚》。考生心态,神魂颠倒:如《王子安》。(3)
抨击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如:《婴宁》、《海霞》等。(4)还有一些作品通过对一些生活现象的描写,揭示出令人深思乃至警觉的哲理。还有一些作品属于杂记,致使一些生活现象的纪录,不足称小说。
7、《聊斋志异》与《略微草堂笔记》有何不同? 答:不同于蒲松龄借《聊斋志异》六朝志怪“孤愤”,纪昀撰作《略微草堂笔记》则是唐宋传奇“欲使人之所劝惩”,故此书虽记孤鬼之奇闻异事,却多是以之宣扬礼教伦理、证明果报不虚。
8、简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点。答:(1)“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作者把司空见惯的可笑可鄙之事,加以艺术集中和概括,使其具有典型性。(2)讽刺以真实为基础,但并不排斥适度的夸张。作品常以冷静的白描和任务瞬间行为的适度夸张结合起来,让读者在会心的微笑之后去领略隐于这一夸张情节之后的文化内涵。(3)通过人物自我悖谬以获得讽刺效果,是《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又一特色。(4)《儒林外史》的讽刺又能“秉持公心”,对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的讽刺。
四、论述题
1、论述:《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答:
(一)情节结构线索清晰,波澜横生。《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以老妇人为一方,同以崔、张、红为另一方的矛盾。这是守旧势力与青年叛逆者之间的对立冲突,构成贯穿全剧的主线。另一条线索是由崔、张、红之间的矛盾构成。两条线时分时和,交错展开,既互相制约又互相生发,曲折跌宕,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作者善用突转的手法制造波澜,往往因为剧中的人物的一个举动、一句话,就造成剧情出人意料的突然转折。
(二)利用相反相成的原则塑造人物。剧中的人物性格都有对立的两面的因素构成。如莺莺的性格就表现出真假两面。她明明真挚的爱着张生,表面却装出相反的样子,所以红娘说她有许多假处。在莺莺身上,“真”是主,“假”是宾,通过外在的假,更深刻的透视出内在的真。总起看来,人物性格两面性的和谐统一,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真实可信。
(三)对杂剧体制的突破创新。《西厢记》5本20折,突破了元杂剧1本4折或2本8折眼熟一个故事的体例,其规模之宏伟,结构之严谨,前无古人。
(四)以华美清丽为主的语言风格。王实甫是元曲问才派的代表,朱权把他的曲词风格比作“花间美人”,极言其华美清丽。把传统诗词骈文的语汇、语法及其表达手法熔炼入曲,优美工细,是《西厢记》曲词的突出特征。《西厢记》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后世言情小说和戏曲多受其影响。
2、论述:《三国演义》的叙事艺术特点。答:(1)从故事到情节的成功转换。《三国志平话》曾将三国故事装在一个因果报应的框架里,显示的是民间的心理与民间的文学特点。罗贯中舍弃了这一框架,但却吸收了它重因果关系的经验。在叙述每次战役时,先写出双方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因素,随后再使其一一在战役结果中起到作用,因果关系显而易见。同时,前此战役之果又往往是后次战役之因。这就使全书成为一个浑然一体的艺术整体。(2)以人物塑造为中心的叙事原则。本书的重要目的之一虽然是在叙三国百年之事,而且其主要内容也大都由战争事件所构成,但作者叙事时又主要是紧紧围绕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形成的。作者突出人物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采取戏剧化的手法,突出主要将领在战争中的作用,从而达到突出个体的目的。可以说史学著作只写了人物做什么,而本书则写了人物怎么做。(3)叙事节奏的把握。本书的整体格调是豪迈雄壮的,但作者在这整体格调里,又往往间以优美细腻的笔调。这种叙事节奏的把握,不仅仅使读者在心理上得以调整,而且增加了美感的容量。但更重要的是,其中还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尽管在《三国演义》中还存在着一些为照顾历史而附着的闲散文字,使其叙事没有达到真正的春节明净,但从上述各点作者对叙事的掌握来看,它的确已经成为较为高级的叙事艺术。
3、简论《水浒传》在人物塑造上有什么特点? 答:(1)首先是传奇性与真实性的结合。《三国演义》塑造的大多是理想化的英雄人物,《水浒传》也基本上以草莽英雄为主,它写鲁达倒拔柳树的超人,写武松徒手打虎的壮举,写石秀跳楼救人的气概,写花容箭无虚发的神气等,都给人以传奇的色彩。但作者在写这些时,又都不给人以虚假之感,都充满了个性的特色。这主要得力于作者将这些传奇置于真实的基础之上。(2)其次,在对个性的追求当中,同时也就注意到了性格的矛盾与发展变化。而且这种发展变化又是紧紧与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改变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林冲在作品出现时主要表现为忍气吞声的软弱,便是与他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地位与家有娇妻的环境分不开的,它为了保住这些,所以才对高俅的陷害采取忍让的态度,火烧草料场后,希望破灭才不得不杀仇人上梁山。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在这变化的性格里,林冲也并非面目全非,而是原有性格的合理延伸。(3)再次,由于对人物个性的重视,同时也带来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水浒传》引为来源于说话中的“小说”门类,从而使其语言更贴近日常用语,便于写出人物的不同语言特点。《水浒传》的语言不仅在对话中已取得很高的个性化成就,其叙述语言也是成熟的白话文学语言。
五、赏析题
1、赏析:分析窦娥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答:窦娥是元杂剧中塑造的最成功的悲剧形象。构成她悲剧性格的内容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
(一)首先是命苦。她3岁丧母,7岁被卖,新婚不久却丧夫守寡,最终由被统治者以法律得名义推上了断头台。剧本通过不同人物之口,反复诉说窦娥的不幸遭遇,极力把她写成苦难的化身,旨在激发人们的深刻的同情怜悯之心,制造出强烈的悲剧审美效应。
(二)第二个层次是善良柔弱与刚强不屈的结合。作者极力想把窦娥塑造成一个贞孝妇女的形象。她在公堂上被贪官打得死去活来决不招供,而当贪官转而要对婆母动刑时,却主动承担了毒死公公的罪名;在赴刑场的路上,她向刽子手提出不走前街而绕后街,是担心婆母遇见,使老人精神难以承受;即使做了鬼魂,在她平反冤案之后也没忘记嘱托父母代为抚养婆婆。强调出了窦娥的自我牺牲精神与善良品质,旨在说明,一个像窦娥这样的对生活只知奉献而无所索求的好人竟被社会现实无辜吞食了,这个社会的合理性就值得怀疑了。另外还应看到,窦娥之孝不同于传统孝道观提倡的逆来顺受、惟命是从的愚孝。窦娥的孝而不顺是从“一妇不更二夫”的传统贞节观出发的。善良刚直、刚强不阿正是窦娥后来与贪官污吏“争到头,竟到底”的性格基础。
(三)第三个层次是由“认命”走向“抗争”。窦娥面对人间苦难,咀嚼着生活的]艰辛,开始也曾产生过焦虑和抗争,但只能默认命运的安排,决意为夫守节、侍养婆婆,用今生的苦修来世的福。当张驴儿以害死公公罪相要挟,要窦娥在公了和私了之间进行抉择时,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说明她对官府仍报有幻想,坚信封建法律的公正与公平。是贪官污吏的严刑拷打和昏聩判决才使她一步步的认清了残酷的现实。由否定蜀州太守到否定所有官府,进而对代表现存秩序的天地鬼神提出抗议与怀疑,显示出了女主人公性格变化的轨迹。窦娥性格的升华集中体现在了她赴刑场时所唱的[滚绣球]一曲。这支曲子指天骂地,对社会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现实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血泪控诉。女主人公终于走向与命运独立抗争的道路,发誓要“争到头,竟到底”,决不妥协。从此,她不再认命由天,而是坚信正义在我,公理在我,并指令天地为我作证。窦娥在临死前,面对苍天大地从容发出三桩大愿,并一一实现,这些情节把她反抗命运的性格推向顶端。剧本结尾的鬼魂上诉报仇,则象征着女主人公反抗精神的生死不渝,是窦娥上述性格层面的逻辑延展。
2、赏析:试分析明传奇《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
答:杜丽娘。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特别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独特经历,也是非常罕见的。作者赋于了这个形象什么特征,以下将要分析。
1、所处的封建社会环境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任何人性格的形成,都有三个要素。一是天生的秉赋,二是所处的社会,三是个人的经历。后两者指的都是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际上都是杜丽娘性格的起点非常之低。这是由于她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视作掌上明珠,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的护雏之情,而是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总之,要求她一举一动都要严格按照礼教行事。她所处的环境正是明代严酷礼教环境的反映,故她所处的环境较之崔莺莺更加可怕、冷酷、沉闷、封闭,令人窒息。封建礼教充斥在她身边,无所不在。这种或者耳提面命,或者潜移默化的教育,给杜丽娘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2、作者细腻地描写了她青春的觉醒和独特的走向家庭教育反面的过程,体现在她性格的发展变化上。这不仅表现在她追求美满婚姻上,而且特别表现在她对家庭,也就是社会为自己规定好的生活道路的反抗上,杜丽娘并非是为了美满的婚姻而去追求柳梦梅的,而纯属因为随着女性青春期的到来,因而青春觉醒,产生的对异性渴望的本能。这种生命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促使她在梦中与柳梦梅幽欢。反抗性格的形成分成三阶段,一是觉醒,二是追求,三是反抗。杜丽娘真正与环境和自己的封建礼教意识的冲突始于惊梦。她满怀对异性的憧憬而入梦。因此,自然出现了梦中幽会的场面。作者按照生活和人物性格的逻辑,在幻想中让杜丽娘发在梦中与柳梦梅结合不屈反抗是杜丽娘性格第三阶段的突出特征。这也是她性格完成的阶段。如果只有前两阶段,作品的主题就还不算完成。她还魂后,又回到现实中,但在现实中又失去了在幻想中已经获得的自由,重新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她要求父亲承认她与柳梦梅的关系,但是不仅没有成功,父亲反而连她这个女儿都不承认,认为自己的女儿已经死去,根本不会还魂。她由对父亲存在幻想,到坚决与父亲斗争,性格发展到高峰。宁愿不当杜家女,也不离开柳梦梅。在封建社会中,一个女子的性格发展到这个高度,真是难能可贵了。最后皇帝做主,给他们的婚姻了合法性,并且迫使杜宝重认了女儿,承认了女婿。作者把现实中情无法战胜理的事实,在想象中翻了过来,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在这个阶段,她的虽说情与理表面上看来是取得了妥协,但这种妥协是以情的胜利作为前提的,而理是战败者,只是靠了这样一种陈腐的形式,才勉强维持住了脸面。
3、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之后,传统小说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1)不同于以往小说中人物好坏分明的简单化描写,《红楼梦》则写出了人物的丰富性、多面性,换言之,《红楼梦》中的人物多具有立体感,达到了如西人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中所提出的圆形人物的高度。如写林黛玉,既写起孤高自傲、敏感真纯,也写其尖酸刻薄、多病多疑,而这两者又极和谐的统一于她以人身上。(2)《红楼梦》还善于通过侧面烘托与正面渲染相结合来凸现人物的性格。如夸林黛玉的容貌恰如其分,博贾母的欢心而不露形迹,通过这种侧面烘托、正面渲染的描写,惟妙惟肖的呈现出来。(3)通过对比描写展现人物个性,是《红楼梦》人物描写的又一特色。《红楼梦》的对比思维是丰富而精微的,隐现浓淡恰到好处,显示了生活本身的立体感和鲜活感。它不仅比出了差异,而且比出了韵味。如姓名之比(甄士隐和真事隐)、连环性对比(探春与姐妹的对比,和凤姐的对比,凤姐和妯娌婶侄的对比等)。引镜睽影、变幻参差的种种对比,使《红楼梦》的人物描写五彩斑斓、绚
丽多姿。(4)通过人物环境的描写展现人物的风姿神韵,在《红楼梦》中也多处运用。如大观园中各人居室的描绘,便充分显示了人物的气质和个性。(5)《红楼梦》还十分注重人物心理空间的描写。作者往往以写意式的点染,通过一句话、一个动作,写出人物丰富复杂的心理过程。《红楼梦》是一部精妙绝伦的语言艺术精品。所以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之后,传统小说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