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篇章综合分析

时间:2019-05-14 13:4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英汉篇章综合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英汉篇章综合分析》。

第一篇:英汉篇章综合分析

英汉篇章翻译(技巧综合分析)Category: 本科四年级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hift of perspective, amplification, parataxis, other techniques, E-C translation Abstract: It discusses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uch major techniques as shift of perspective, amplification, and parataxis used in text translating.Compiler: 许建平等 Date: 2000年

E-C Passage 1 ①On my last holiday in the Bahamas, as I walked along the beach feeling the gentle waves wash over my feet, I felt part of universe, even if only a minuscule one, like a grain of sand on the beach.②Although I had to restrict the size of my practice, I felt a closer empathy with my patients.③When I walked in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there was an awesome feeling knowing I, too, had been a patient there.④It was a special satisfaction to comfort my patients with cancer, knowing that it is possible to enjoy life after the anguish of that diagnosis.⑤It gave me a feeling to see the sparkle in one patient's eyes-a man with a total laryngectomy-when I asked if he would enjoy a cold beer and went to get him one.⑥If one realizes that our time on this earth is but a tiny fraction of that within the cosmos, then life calculated in years may not be as important as we think.⑦Why measure life in heartbeats?

⑧When life is dependent on such an unreliable function as the beating of the heart, then it is fragile indeed.⑨The only thing that one can depend upon with absolute certainty is death.①上次到巴哈马度假期间,我沿着海滩漫步,海浪轻轻抚揉着我的双脚,此时此刻,我蓦然觉得自己与整个宇宙融为一体,尽管我显得微不足道,就像海滩上的一粒沙子。②虽然我不得不限制自己的医务工作量,但我感到与病人更加心灵相通。

③当我走进特别护理室时,一种敬畏之感油然而生,因为我知道自己也曾是这里的病人。④我明白,在经历了被确诊为癌症的极度痛苦之后,仍有可能享受人生,因此,安慰癌症患者是我最大的快乐。

⑤一位病人做了喉切除手术,我问他是否想喝冻啤酒,而且为他拿来了一杯,这时我看到他眼里闪耀着感激的神情,一股暖流顿时涌上我的心头。⑥倘若人们意识到人的一生只不过是宇宙的时间长河中转瞬即逝的一刹那,那么以岁月计算的生命就不会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重要了。⑦何必以心跳来定生死呢?

⑧当生命依赖于心跳这样一种不可靠的功能时,它的确脆弱不堪。

⑨而只有死亡才是人们唯一可以绝对依赖的。(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清华大学出版社)[分析] 本文主要涉及视角转换(shift of perspective),增词(amplification),和意合(parataxis)等翻译技巧。具体分析如下:

① 意合:英文形合的一个复合句翻译成中文意合的七个散句。视角转换:词性的转换,介词转换成动词“到”。

切分:“I walked along the beach feeling the gentle waves wash over my feet”在译文中分成两个句子。

增词:增加“此时此刻”。

② 视角转换:由肯定“had to”转换成否定形式“不得不”。形合:译文中仍为由“虽然”和“但是”这一组转折连词连接。

③ 视角转换:“knowing I, too, had been a patient there”这一分词短语转换成由“因为”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

④ 视角转换:句序调整 增词:增加连词“因此” 切分:“knowing that it is possible to enjoy life after the anguish of that diagnosis”这一分词短语切分成译文中的三个分句。

⑤ 意合

视角转换:句序调整;词性转换,名词“sparkle”转换成动词“闪耀着”。

切分:“It gave me a feeling to see the sparkle in one patient's eyes”分成译文中的两个分句。增词:增加“感激的神情”,“顿时”等。

⑥ 形合:译文仍由“倘若”和“那么”这一组条件状语从句连词连接。⑦ 增词:增加语气助词“呢”。

⑧ 视角转换:词性转换,形容词“is dependent on”转换成动词“依赖于”。⑨ 省词:省略“thing”。passage 2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division, other techniques, C-E translation Abstract: It discusses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ajor technique “divis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used in text translating.Compiler: 李运兴编著 Date: 1998年

E-C 英文原文:

(1)Someone once remarked that the British and the Americans are two peoples separated by the same language.(2)Most epigrams exaggerate for effect, and this one is no exception.(3)But it is, nevertheless, undeniably true that some commonly used words mean different things in these two cultures.(4)Consider the seemingly single term-“the government.”(5)To parliamentarians trained in British terminology, “the government” means “the cabinet: a group of the legislature's own members, chosen by it to devise public policies, to manage the legislature's major activities, and to exercise executive powers.(6)In theory, at least, the government continues office only so long as it commands the support of a majority of the legislature.(7)Losing that support, it may be turned out of power at almost any moment.(8)When Americans say ”the government,“ they mean something quite different: it connotes the whole governmental structure-executive,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9)Americans assume a situation in which the branches of government are deliberately separated and in which the powers of each check and balance those of the other.(李运兴编著”英汉语篇翻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中文译文:

(1)有人曾说,英国人和美国人是被同一种语言分隔开的两个民族。(2)警句为求效果大多过于夸张,上述警句也不例外。

(3)尽管如此,在这两种文化中,一些常用词汇表达了不同的事物,这一点却是千真万确的。

(4)让我们看看一个貌似简单的词-“政府”。

(5)对于那些受英国术语熏陶的议员们,“政府”指的是内阁,是立法机构本身的一批成员,由立法机构任命来制订公共政策,处理议会的重大活动并行使行政权力。

(6)政府只有赢得议会多数成员的支持,才可以继续执政,至少在理论上是这样。(7)失去了多数支持,政府几乎随时有可能下台。

(8)美国人说到“政府”,意思就完全不同了。它指的是整个政体,包括行政、立法和司法部门。

(9)按照美国人的做法,政府三大部门是有意识地分立的,每个部门与其他部门相互制衡。(注:上述译文有所改动)

分析:这段文字主要用了切分(division)等翻译技巧,此外,还用了一些其它技巧。(1)Someone once remarked that the British and the Americans are two peoples separated by the same language.(1)有人曾说,英国人和美国人是被同一种语言分隔开的两个民族。句1:

1)视角转换:后置定语转换成前置定语;

(2)Most epigrams exaggerate for effect, and this one is no exception.(2)警句为求效果大多过于夸张,上述警句也不例外。

句2:

1)视角转换:most在原句中为定语,但在译文中用作副词; 2)增词:译文中多了个“也”字;

(3)But it is, nevertheless, undeniably true that some commonly used words mean different things in these two cultures.(3)尽管如此,在这两种文化中,一些常用词汇表达了不同的事物,这一点却是千真万确的。句3:

1)切分:原文中只有一个并列句,但译文将其分成了两个独立的句子; 2)视角转换(此处表现为“词序调整”):“在......千真万确的”。

(4)Consider the seemingly single term-”the government.“(4)让我们看看一个貌似简单的词-“政府”。句4:增词:译文中“让我们”是原文中没有的;

(5)To parliamentarians trained in British terminology, ”the government“ means ”the cabinet: a group of the legislature's own members, chosen by it to devise public policies, to manage the legislature's major activities, and to exercise executive powers.(5)对于那些受英国术语熏陶的议员们,“政府”指的是内阁,是立法机构本身的一批成员,由立法机构任命来制订公共政策,处理议会的重大活动并行使行政权力。句5:切分:原文冒号后面部分在译文中都成了句子;

(6)In theory, at least, the government continues office only so long as it commands the support of a majority of the legislature.(6)政府只有赢得议会多数成员的支持,才可以继续执政,至少在理论上是这样。句6:切分+词序调整(即视角转换中的一种):原文的短语 “In theory, at least” 在译文中成了一个完整的句子 “至少在理论上是这样”;

(7)Losing that support, it may be turned out of power at almost any moment.(7)失去了多数支持,政府几乎随时有可能下台。

句7:视角转换:原文用被动语态,而译文用了主动语态;

(8)When Americans say “the government,” they mean something quite different: it connotes the whole governmental structure-executive,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8)美国人说到“政府”,意思就完全不同了。它指的是整个政体,包括行政、立法和司法部门。句8:

1)减词:“when” 一词在译文中没有译出 ;

2)切分:原文冒号部分在译文中单独成句,并把破折号后面部分译成了句子; 3)增词:译文中“部门”一词原文中没有;

(9)Americans assume a situation in which the branches of government are deliberately separated and in which the powers of each check and balance those of the other.(9)按照美国人的做法,政府三大部门是有意识地分立的,每个部门与其他部门相互制衡。句9:

1)视角转换和切分:原文的动词“assume”被单独译成了介词短语“根据(美国人)的做法”;

2)增词:译文中“三大部门”的“三”和“其他部门”中的“部门”是译文中添加的;3)减词:原文中“the powers”没有译出。Passage 3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mplification, omission, shift of perspective, parataxis, domestication, E-C translation Abstract: It discusses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uch techniques as amplification, omission, shift of perspective, parataxis and domestication used in text translating.Compiler: 冯庆华编著 Date: 1997年

Venus and the Cat

(1)A cat having fallen in love with a young man, besought Venus to change her into a girl, in the hope of gaining his affections.(2)The Goddess, taking compassion on her weakness, changed her into a fair damsel;and the young man, enamoured of her beauty, led her home as his bride.(3)As they were sitting in their chamber, Venus, wishing to know whether in changing her form she had also changed her nature, set down a mouse before her.(4)The girl, forgetful of her new condition, started from her seat, and pounced upon the mouse as if she would have eaten it on the spot;whereupon the Goddess, provoked at her frivolity, straightaway turned her into a cat again.(5)What is bred in the bone, will never out of the flesh.维纳斯和猫

(1)有只猫爱上了一个青年,恳求爱神维纳斯把她变成个姑娘,好得到他的爱慕。(2)女神对她深表同情,把她变成一个美女。青年倾心于她的美貌,便娶她为妻。(3)维纳斯想知道,这只猫变了外形后是否也改变了本性,便趁他俩在卧房里坐着的时候,在她的面前放出一只老鼠。

(4)这位姑娘忘了自己现在的身分,禁不住从座位上一跃而起,向老鼠猛扑过去,好像要把它当场吃掉。女神为她的轻举莽动所激怒,立刻又把她变回一只猫。(5)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的翻译技巧是:增词(amplification)、减词(omission)和视角转换(shift of perspective)等,具体分析

如下: 句(1):增词和音译:译文“爱神维纳斯”增加了“爱神”二字,明确了“Venus”的身份;“Venus” 的翻译运用了音译的方法

句(2):减词和切分:译文中省略了定冠词“the”,“her weakness”也被省略,因为其含义已包括在“深表同情”之中了;译者把原文分号后的分句独立译成一个句子。

句(3):意合和视角转换:译文的句序与原文相比,有了较大的调整,既有分句间顺序的调整,也有分句内部词序的变化,通过这种调整,体现了句与句间的关系(因果和时间先后);译者在翻译“wishing to know whether in changing her form she had also changed her nature”这句的时候运用了视角转换的技巧。

句(4):视角转换,增词,减词和切分:原文中“forgetful of her new condition”是形容词短语,在译文中变为动词短语;译文中增加?quot;禁不住“,省略了连词”and“;原文中分号后的分句被单独译成一个句子。

句(5):归化:这句谚语的翻译没有运用直译的方法,而是根据其意义,套用了中文中相对应的说法。

Passage 4 Category: 本科四年级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mission, shift of perspective, other techniques E-C translation Abstract: It discusses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uch major techniques as omission and shift of perspective used in text translating.Compiler: 刘庆宓编著 Date: xxxx年

The Beauty of Britain J.B.Priestley Translated by Lu Jie(1)I suspect that we are always, faintly conscious of the fact that this is a smallish island, with the sea always round the corner.(2)We know that everything has to be neatly packed into a small space.(3)Nature, we feel, has carefully adjusted things---mountains, plains, rivers, lakes---to the scale of the island itself.(4)A mountain 12,000 feet high would be a horrible monster here, as wrong as a plain 400 miles long, a river as broad as the Mississippi.(5)Though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is island are comparatively small, and there is astonishing variety almost everywhere, that does not mean that our mountains are not mountains, our plains not plains.英伦之美 J.B.普里斯特莱

陆洁 译

(1)英国是一个岛国,处在大海的怀抱里,可是对这一点我们却总是漫不经心。(2)我们知道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一切都得巧加安排。

(3)大自然仿佛为英国精心摆布了她的江山,把山脉、平原、河流和湖泊装点在一个小小的岛国之中。

(4)一座一万二千呎高的山脉在英国犹如一个巨大的魔鬼,而如果将一块四百英里长的平地,或者将一条象密西西比河一样宽阔的河流摆在英国也必定是造物错铸了山河。(5)虽然这个岛国没有显著的地理特征,但是几乎处处都有着令人惊叹的地形地貌。英伦虽小,但她的山脉仍然是山脉,她的平原仍然是平原。

(《英汉翻译技能训练手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刘庆宓编著)

[分析] 本文采用的翻译技巧主要有:视角转换(shift of perspective)和减词(omission),具体分析如下:

句(1):视角转换和减词:原文中with引导的伴随状语在译文中通过视角转换变成了动词短语,语态也发生了变化;译文与原文相比,句序也有很大的调整,英文中it作形式主语的句子翻成中文,往往把真正的主语提前,再用指示代词翻译”it“,如译文中的”这一点“;原文中”I suspect that“和”smallish“ 被省略,因为前者不具有实际的意义,而后者的意思将在译句3中体现(亦算”词序调整“)。

句(2):减词和视角转换:英文中引导宾语从句的”that“在中文中被省略;原文中是被动语态,在译文中译成了主动语态。

句(3):减词,具体化和增词:译文中省略了”we“和”itself“;将原文中的”things“具体化为”江山“;为加强修辞效果,增加了”小小的“来修饰”岛国“,似乎也正好补上了原句1中 ”smallish“之含义。

句(4):视角转换,具体化,增词和专有名词/音译:英语中定语的位置可前可后,而中文的修饰词往往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所以英译中的时候,词序调整必不可少,该句中的”山脉“,”平地“和”河流“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原文中的”here“在译文中具体化为”在英国“;译文中还增加了”如果“和”或者“之类的词,使译文行文更为流畅;”密西西比河“的翻译属于专有名词的翻译,遵循了音译的方法。句(5):视角转换,具体化和切分:原文though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的翻译使用了视角转换的技巧;将原文中?quot;variety”具体化为“地形地貌”;that后面的部分被独立译为一个句子,其中使用了增词(“英伦虽小”)、视角转换(反说正译)和重复。Passage 5 ①All the trees,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are clothed with green and silver crusts of lichens.②Tufts of the bearded lichen or old man's beard hang from the branches like bits of sea mist tangled there.③ Green woodland mosses and a yielding carpet of reindeer moss cover the ground.④ In the quiet of that place even the voice of the surf is reduced to a whispered echo and the sounds of the forest are but the ghosts of sound----the faint sighing of evergreen needles in the moving air;the creaks and heavier groans of half-fallen trees resting against their neighbors and rubbing bark against bark;the light rattling fall of a dead branch broken under the feet of a squirrel and sent bounding and ricocheting earthward.⑤ But finally the path emerges from the dimness of the deeper forest and comes to a place where the sound of surf rises above the forest sounds-the hollow boom of the sea, rhythmic and insistent, striking against the rocks, falling away, rising again.From R.Carson Walking to the Seacoast ①所有这些树,不论生死,都披着一层绿色和银色的地衣。

②一簇簇须毛丛生的地衣如老人的胡须从树枝上挂下,就象一缕缕海雾萦绕于斯。③绿色的林地苔藓和一层不断蔓生的驯鹿苔藓覆盖着地面。

④置身于此地的宁静之中,连拍岸的海浪声也减弱为喃喃的回响,而森林之声也宛如声之幽灵--四季常青的松针在风中微微叹息;半倒的树靠在邻树上,树皮互相磨檫发出阵阵咯咯声和更重的呻吟声;被松鼠踩断的枯枝掉地后反复弹动,发出轻微的嘎嘎声。

⑤但是,小径最终穿过森林深处的幽暗,来到一地,此地海浪之声盖过了森林之声--大海富有节奏,持续不断地发出低沉的轰鸣,撞击着岩石,落下去,又升起来。(美国散文小书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分析] 文中基本以直译/语义(literal/semantic)翻译为主,另涉及拟声词(imitative words)翻译等技巧。具体分析如下:

句1:颜色词的直译:green and silver→绿色和银色。句2:选词:tangled there→萦绕于斯。句3:语义翻译。

句4:

① 切分:把原长句分为三短句处理,既保持原文语序,亦符合中文思维。② 具体化:evergreen→四季常青;in the moving air→在风中。

③ 拟声词的翻译:原文没有拟声词,译文中出现,Whispered echo→喃喃的回响。④ 视角转换:从语法角度,把原文的独立主格结构转换成单独的句子。

⑤ 拟声词的直译:the creaks and heavier groans→阵阵咯咯声和更重的呻吟声。⑥ 视角转换:从语法角度,把原文的独立主格结构转换成单独的句子。⑦ 拟声词的直译:light rattling→轻微的嘎嘎声。句5:

① 切分:前半句按中文习惯分成四个短句。② 省略:介词above略去不译。③ 增词: 增加动词“发出”。

第二篇:英汉疑问句语调对比分析

英汉疑问句语调对比分析

主讲人

王天润

英语和汉语都有完整的语调体系,只是汉语还有字调,而且很复杂,因此,人们在研究汉语时,因为复杂的字调而往往忽略了对语调的研究,或者说,由于字调无处不在,汉语的字调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语调。

疑问句的语调比较复杂,一种语言的疑问句的语调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该语言语调变化的情况,英语和汉语都是如此。本文拟根据英语疑问句和汉语疑问句的基本分类将英语的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及附加疑问句与汉语的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附加问句和反正问句作以对比,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1.一般疑问句(汉语也叫是非问句或然否问句)1.1除了某些特殊因素,如情绪、口气因素外,一般疑问句通常用升调,这一点英 语和汉语大致相同。

(1)Have I kept you waiting?(↗)(Quirk et al, 1985, P1600)(2)Are you quite sure?(↗)(何善芬,1992,p192)(3)Are you Grant’s sister?(↗)(汪文珍,1999,p243)(4)Was Grant in good health ?(↗)(汪文珍,1999,p227)(5)Is he coming tonight ?(↗)(王桂珍,1996,p209)(6)Have you got the tickets ?(↗)(出处同上)(7)你觉得可以公证吗?(↗)爱情可以公证吗?(↗)(张绍刚,2004.05.03.CCTV –1 《今日说法》)(8)你觉得你的观点有变化吗?(↗)(撒贝宁,出处同上)

(9)英玉,你能让我信任你吗?(↗)(李香秀,《大宅门续》第四十五集(2004.05.18)(10)我要是不让你搜呢?(↗)(白景奇)《大宅门续》第五十集2004.05.04)汉语的是非问句往往带有语气词吗、呢等,如果不带,会显得不自然。但是,如 果我们试着把它们去掉,(7)(8)(9)(10)仍应该用升调。

1.2上述这些句子都是用升调,这是最常见的情况。可是相同或类似句子如果换种

语境或者换一种口气,就可能用降调。下面是Jack Marsden和他的银行经理关于借钱买房的一段对话,其中的一般疑问句银行经理在几处用了降调,还有两处用了降升调,给人一种特别严肃的感觉。直到最后Jack 说他带来了关于自己工资的合同,银行经理才用了升调,口气显得轻松了很多:

B.M.: So you are interested in some sort of loan, Mr.Marsden ?(→)

Jack:

That’s right.You see, I want to raise enough money for a deposit on a small flat.B.M.: Do you mean to buy ?(↘↗)

Jack: Yes, I don’t want to go on renting.B.M.: I see.Do you think you can get a mortgage?(↘)

Jack: Yes , I’ve seen about that.You see I’ve a secure job with a good salary.B.M.: Is the flat for yourself ?(↘)Will you be living there alone ?(↘↗)

Jack: Yes.For the moment anyway.Why ?(↘)Does that make any difference to the loan ?(↘)

B.M.: No, no.Just interested.That’s all.Jake: Do you need anything else?(↘)I’ve brought my contract with details of my salary.B.M.: Good.Yes, fine.And have you any securities?(↗)Shares in any company?(↗)Insurance policies?(↗)Things like that ?(↗)(王桂珍,1996,p219.录音带3--3)汉语中的是非问句(或然否问句)也有用降调的,例如:

这不刚开过饭吗?(↘)(怎么又让我做饭?)(《大宅门续》白景奇家的厨子)

这句话形式上是是非问句,但它实际上不是提问而是埋怨,表示了说话者的心情:烦躁、不理解,但又无可奈何,(还得做饭)。试想这句话如果用升调就大不一样:这不刚开过饭吗?(↗)(怎么又让我做饭哪?)(↗)(我不做了。)(↘)

再如上述例(10),原句用升调表示了一种藐视敌人的口气。假如用降调:我要是不让你搜呢?(↘)那么口气中愤怒的成分更多一些。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英语的一般疑问句和汉语的是非问句正常情况下用升调,但因说话的口气不同,有时也用降调。2.特殊疑问句(汉语也叫特指问句)

2.1特殊疑问句一般用降调,例如:

(1)What did you think of the show?(↘)(何善芬,1992,p189)

(2)Whose coat is this ?(↘)(出处同上)

(3)What’s your first name ?(↘)

(汪文珍,1999,p235)

(4)What month is this ?(↘)(汪文珍,1999,p236)

(5)When did you come?(↘)(王桂珍,1996,p208)

(6)What’s the time?(↘)

(出处同上)(7)你到底是干什么的?(↘)(白景奇问毕头)(《大宅门续》第四十八集)(8)爸,你都不怕,我怕什么?(↘)(白敬业对白景奇)(《大宅门续》第五十集)(9)这个折子是谁写的?(↘)(武则天,《大明宫词》)(10)土

匪:脸红什么?(↘)

扬子荣:精神焕发。

匪:怎么又黄了?(↘)

扬子荣:防冷涂的蜡。(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2.2尽管如此,由于语言的灵活多变,特殊疑问句用升调的并不少。2.2.1英语的特殊疑问句用作重复疑问句的时候用升调,如:(1)(Pass me the newspaper.)

What did you say?(↗)(何善芬,1992,p194(2)(Jane told me to do it.)

Who told you to do it?(↗)(同上)

不仅如此,有些句子并没有什么语境,但仍可用升调,如:Where are you going?(↗)(王桂珍,1996,p129)。就这句话而言,可能是为了避免说话口气的生硬,但是这样的句子并不是绝无仅有的,如:

Where will you have the chairs repaired?(↗)How much are they?(↗)What’s the weather like?(↗)What was that?(↗)

(王桂珍,1996,pp17,57,74,123;录音带3-1,3-2)

2.2.2汉语的特指问句用升调的也很多, 尤其是带语气词“呀、啊、哇、呢”的句子,如:(1)今天我们的观众得到的收获是什么呢?(↗)(张绍刚,)CCTV—1,《今日说法》2004.05.02.(《说法做客,请您断案》)(2)那药怎么办呢?(↗)(佳丽阿姨说,起死回生全靠这药呢。)(《大宅门续》第四十六集)

(3)还有谁呀今儿?(↗)(宋丹丹,CCTV—8《我爱我家》 2004.05.03.)(4)扬子荣:栾平!

平:有。

扬子荣:这一项交代的怎么样啦?(↗)

平:我是愿意交代的,有什么交代什么。

(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

2.3特殊疑问句还常常省略很多内容,形成一种简短的疑问句,它们的语调比较灵活,而且英语和汉语都有类似的情况.例如:(1)Where?(↗)(↘)(2)What?(↗)(参见汪文珍,1996,p222)(3)Why?(↗)(↘)(4)Who?(↗)(↘)

(5)啥?(↗)啥呀?(↘)(表示否定)(6)什么?(↗)什么呀?(↘)(表示否定)(7)谁?(↗)(↘)谁呀?(↘)(↗)(8)怎么样?(↘)(↗)怎么样啊?(↘)(↗)(9)为什么?(↘)为什么呀?(↘)(↗)(10)怎么回事?(↘)(↗)怎么回事呀?(↗)(↘)(11)哪儿?(↘)(↗)哪儿呀?(↗)(↘)3.选择疑问句(汉语也叫选择问句)3.1英语的选择疑问句前面的选择部分用升调,句末用降调。如:(1)Was he from England(↗)or from France?(↘)(何善芬,1992,p193)(2)Do you study French(↗)or German(↗)or Russian?(↘)(出处同上)(3)Is she a teacher(↗)or a student?(↘)(汪文珍,1999,p246)(4)Do you like red roses(↗)or white roses?(↘)(出处同上)(5)Will you come(↗)or not?(↘)(汪福祥、李孚声,1991,p178)(6)Would you like tea(↗)or coffee?(↘)(出处同上)

3.2汉语的选择问句

3.2.1汉语的选择问句前面的选择部分用平调,句末用降调。如:

(1)雪地行驶使用的是厚块花纹轮胎(→)还是直沟花纹轮胎?(↘)(CCTV—1,《金苹果》主持人,2004.05.30,中午2:30)

(2)唐三彩的蓝色是因为用了氧化铁(→)还是氧化钴?(↘)(出处同上)(3)李丁老师我问你一个问题,当年你头上的瘊子是真的(→)还是假的?(↘)(CCTV—3 《与你相约》 2004.05.31.)(4)这种讲究服务的理念给你们带来的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CCTV—4,《东方时空》2004.06.09.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如果我们排除了字调因素,选择问句的前一个选项是平调,如果有意识地用升调,反倒显得不自然。句末是降调,虽然不是那种大幅度的下降,而是一种渐次的自然的降调。

3.2.2汉语的选择问句有时可以带语气词“呢”,那么,如果前一个选项带“呢”,前项就成了明显的升调。如:

(1)当年你头上的瘊子是真的呢(↗)还是假的?(↘)(2)是社会效益呢(↗)还是经济效益?(↘)汉语的选择问句甚至还有在句末带“呢”的,这时前一个选项用平调,而后一个选项用降调。如:

(3)是厚块花纹轮胎(→)还是直沟花纹轮胎呢?(↗)(4)是用了氧化铁(→)还是用了氧化钴呢?(↗)

不过,这两句话听起来不像是在询问信息,而有点象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或自言自语。4.附加疑问句

4.1英语的附加疑问句前半部分用升调,后半部分有两种情况,如果说话者是在询问某人,以便获取信息,则用升调;如果说话者对自己说的内容很有把握,无意询问,而是谈一些双方明确知道的事,就用降调。如:(1)He was there(↘),wasn’t he?(↗)(何善芬,1992,p191)(2)It’s a fine day(↘), isn’t it?(↘)(出处同上)

(3)That man is a teacher(↘),isn’t he?(↘)(,汪文珍,1999,p245)(4)You live here in the city(↘),don’t you?(↗)(汪文珍,1999,p246)4.2汉语的附加问句(或尾问句)和英语的附加疑问句不一样。英语的附加疑问句往往是“肯定加否定”或“否定加肯定”的结构,而汉语的附加问句没有这样的结构。汉语的附加问句前半句用降调,后半部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以“是吗”或“对吗”等作为附加疑问,句末用升调;第二种是以“是不是”或“对不对”作为附加疑问,句末用平调。如:

(1)可是你救不了他了(↘),是吗?(↗)

(《大宅门续》第四十五集,CCTV—1,2004,05,02)(2)占元还在(↗)还在吃饭(↘),是吗?(↗)

(《大宅门续》第四十五集,HNTV,2004,05,18)(3)你好像是在第六期来到《综艺大观》的(↘),是吗?(↗)

(CCTV-3《与你相约》2004,05,31)

(4)最后导致了这场大爆炸(↘),对不对?(→)

(张绍刚,《今日说法》2004,05,07)(5)这是喜来乐的方子(↘),是不是?(→)(《神医喜来乐》)(6)你是琢磨着我这回进了宪兵队就回不来了(↘)是不是?(→)

(《大宅门续》,白景奇对白敬业,2004,05,21)从这些例句来看,汉语中的附加问句并不少见,在汉语的语言学研究中也有探讨。我觉得我们的汉语疑问句分类中是否可以单列出一种附加疑问句,或称尾问句,使之与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及正反问句相并列,以便我们对它进一步研究。5.正反问句

正反问句是汉语中的几种主要的疑问句之一。汉语中的正反问句是以“是不是”、“有没有”、“愿意不愿意”等结构进行提问的句子。汉语的正反问句一般用降调。如:(1)你知道不知道你把所有的人都扔下了。(↘)

(张绍刚,《今日说法》CCTV—1,2004,05,02)(2)大家有没有提出新的观点?(↘)

(张绍刚,《今日说法》CCTV—1,2004,05,07)(3)你是不是学生?(↘)(引自黄伯荣,廖序东,1983,p397,语调是由笔者加上的。)(4)你愿不愿意去?(↘)(同上)

英语中也有类似的句子:

(5)Did you go there(↗)or not?(↘)(L.G.亚历山大,1991,p511)

(6)Are you ready(↗)or not?(↘)(Quirk et al,1985,p824)

(5)、(6)、两个句子分别出现在两本书中(语调为笔者所加),两句话都是列在选择 疑问句中的,但他们和多数的选择疑问句又不大相同,(Quirk等的语法书中说Are you ready or not?是Are you ready or aren’t you not ready?的省略形式(参见Quirk et al,1985,p824),一般的选择疑问句是在两者或三者之间选择,而他们是在“是不是”或“有没有”(…or not)之间选择,与汉语的正反问句何其相似?按照选择疑问句的语调,他们应该是前升后降,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样的句子如果前半部用平调,或者说 整个句子句末用一个降调是不是也可以呢?

综上所述,英汉疑问句的语调有差别也有相似之处。从人类总体思维来看同多于异,从具体语言表现来看异多于同。对英语和汉语语调的研究可以进行对比,互相借鉴,相得益彰。

目前,对汉语语调的研究中,根据句子分类讨论语调的不算多,甚至有人反对这样的讨论。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讨论是正是语调讨论的基础,尤其是方便初学者对语调的了解。英语的语音教材中往往对对各种语调的分析很细,而汉语语调则不然,虽然也有部分学者对语调进行相当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但这些研究都没有进入教材。在现代汉语教材中,一般描写很简单多数现代汉语教材中的描写只有两点:

1、汉语语调有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2、升调表示反问、疑问、惊异;降调表示肯定、感叹、请求。这样的描写不足以指导人们使用语调。有的小学生把所有的问句都读成升调,原因是“老师说疑问句用升调。直到后来学了英语才形成了特殊疑问句用降调的认识。看来我们对汉语语调,不仅需要加强研究而且需要普及语调知识。

以上是笔者对英语和汉语的疑问句语调的一些观察和体会,认识粗浅,实际运用中远非如此简单,英国语音学家Peter Roach曾说:“在本世纪现代语音学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希望,对语调的科学研究将可能把语调的每一个方面加以陈述,这样,我们就能教给外国学习者关于语调的规则,使他们能够像本国人一样的使用语调。而现在很少人相信这是真的。”(Peter Roach ,1983,114)外语如此,我们对我们的母语汉语的研究也是如此。笔者在此仅呈一孔之见。

第三篇:二篇章范文

二篇章: 华堂盛典(经典西式证婚仪式)

1、开场白——介绍嘉宾入场。引领来宾鼓掌热场,投影播放

九盛动漫提示。

2、司仪入场——司仪开场引出新郎,真情表白,感召新娘(干冰起云雾新娘从贝壳中款款走出)(婚礼第一高潮点)

3、新郎迎亲——新郎手持鲜花走到舞台中央向新娘献花,来

宾掌声祝福新人。

4、问誓行礼——新人在庄重神圣的氛围中向对方行礼。

5、交换信物——新郎新娘注入生命结合的彩砂并从沙中取出爱的信物。相向而站,新郎先给新娘佩戴并亲吻新娘手背,新娘再给新郎佩戴戒指.新人行亲吻礼(4支红心礼炮)(婚

礼第二高潮点)

6、嘉宾致辞——在大家的掌声中主、证婚分别走上舞台为一

对新人致辞。

7、真情感恩——感谢父母恩情。突出亲情部分。改口,敬茶

(新郎母亲送给新娘金项链)

8、感谢来宾——新人和父母手携手走上舞台合影并向所有来宾深鞠躬,感谢来宾。(新郎父亲向来宾致答谢词)。

9、感恩长辈——新人依次向亲人长辈改口,鞠躬行礼。

10、合卺交杯——督导为新人呈上合卺酒,新人来到舞台中央交臂,随着激昂的音乐,在来宾的欢呼中共饮美酒,新人

向来宾举杯示意。

11、礼成——(新人现场分发小礼物,使整场气氛上下互动)。所有来宾共同合着音乐的节奏一起鼓掌,在来宾的掌声、祝福声中,在漫天的礼花瓢扬衬托下,携手奔向幸福门,向来宾致回手礼,庆典圆满结束。

第四篇:英汉缩略语的构造对比分析

英汉缩略语的构造对比分析

摘要:英汉缩略语是现代语言发展中较为普遍的语言现象。在2013年《中国教育报》公布的网络新成语及2013年《牛津英语字典》热点词汇中,以“喜大普奔、十动然拒、细思恐极、火钳刘明、说闹觉余”和“selfie(自拍)、budget wife(经济适用女)、fangirl(脑残粉)、gayriage(同性婚姻)、mompetition(拼孩)、showrooming(先逛店后网购)”为代表的缩略语占绝大多数。缩略语的构造方法多样,很多学者认为构造缩略语的方法是选取代表字。本文认为“代表字”(语素)的说法过于粗略,没有揭示出缩略语内部的特殊规律。本文以2013年英汉热点词汇为例,分析英汉缩略语的构造原则、构造方式及其对语义的影响。

关键词:英汉缩略语构造原则构造方式语义影响

一、引言

英汉两种语言在现代构词手段方式上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共性特征,即:词汇结构短语化、缩略词激增、类比构词活跃。其中缩略语是英汉构词的一个突出共性特征。为使表达简洁明了、迅捷方便,人们对一些冗长的常用短语进行缩减。《中国教育报》公布的2013网络新成语及《牛津英语字典》发布的2013年词汇都体现了缩略语在现代语言中的应用。其中,《中国教育报》公布的2013网络新成语有:“长发及腰、人艰不拆、累觉不爱、光盘行动、十面霾伏、喜大普奔、十动然拒、细思恐极、火钳刘明、说闹觉余”,这些词语充分体现了缩略语的缩略范围在逐渐扩大,包含的语义信息量不断加大,在使用过程中能体现一类社会群体的应用范围或者心理活动,语言的缩略形式灵活性增强。

缩略语的构造方法多样,很多学者认为构造缩略语的方法是选取代表字。符淮青(1985:56~72)较早提出缩略的方式主要是“抽出原词语中有代表性的词素”。刘叔新(1990:124~131)在讨论作为一种造词方式的缩略时指出,在缩略原固定短语时只须保留“两个直接组成成分中一个较有代表性的单音语素(或代表字)”。这些都是对通过选取代表字构造缩略语的具体解释。

我们认为“代表字”(语素)的说法过于粗略,没有揭示出缩略语内部的特殊规律。首先,词或短语之间,如果具有反义关系和上下位关系,一般不能互相“代表”。其次,原短语中的一个词,在不同的缩略语中可以有不同的“代表字”。本文将对英汉缩略语的构造原则、构造方式及对语义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分析2013年英汉语的新词汇,可以发现缩略语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缩略词汇与短语,新缩略语更多地体现一类语义表达或者社会群体的思维表达。

二、英汉缩略语的构造原则

(一)同义性原则

所谓同义性原则,是指缩略后的短语要与原来的短语意思相同。相较英语而言,汉语的同等语义缩略相对容易。因为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多是由古代汉语对应的单音节词发展而来的,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单、双音节词语意义对应现象,因此在构造缩略语时常常用意义上与原短语中双音节词对应的单音节词来构造缩略语。

“人艰不拆”这个词语出自一首歌曲,歌词为:“别说我说谎,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在这个词语的缩略过程中提取了每个短句的意义表达,形成了一个新的“四字成语”。“累觉不爱”意思为“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十动然拒”意思为“十分感动,然后拒绝”。“喜大普奔”是以下4个词语表达的缩略形式:“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体现了2013年中国人民对政府各种新政策的支持心态。

以往的缩略语通常能让人一目了然地知晓原意,透过新型的缩略语,可以发现缩略后的内容代表了是一类语义表达,但是依然坚持同义性原则。

(二)差异性原则

由于缩略语一般比较简短,所以在表达时应与已经存在的短小语素相区分,在有效替代原短语的同时,应保持在构造上的明确、专一和单一,从而起到区别作用。

2013年的汉语热点词汇“十面霾伏”不同于“十面埋伏”,这一词语的出现更多地体现了时代特征,由于雾霾天气的增多,“埋”字逐渐演变为“霾”,不同于传统的缩略表达,缩略语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已有的简单词汇之间,同时也体现在新旧时代的缩略语词汇之间。

(三)约定性原则

约定性原则一般体现在具有相同知识背景或者文化背景的社会群体之间。青少年是网络语言使用的主体,并且伴随着各种新型社会现象的出现,比如“拼爹”“拼孩”现象的出现,以及不理智追星现象、手机自拍模式、同性婚姻的出现,充分体现在了2013年《牛津英语字典》的热点词汇中:“mompetition(拼孩)、fangirl(脑残粉丝)、selfie(自拍)、gayriage(同性婚姻)。此外,新词“budget wife”(经济适用女)也是顺应当前青年一代面临的巨大生存压力像约定一样出现在交流用语中的词汇,“经济适用女”的提出是相对于“经济适用男”而言的。指的是适龄单身,性格温和,专一勤快,可能没有高薪,但有稳定的收入,能自己养活自己,且至少会烧一两个拿手菜的女生。

三、英汉缩略语的构造方式

(一)英语缩略词语构造方式

英语缩略词语按照语音进行划分,大致也可以分为5类:

1.首字母缩略词

首字母缩略词是选取一个词组或短语中每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并列组合而成一个新词。例如:

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TOEFL

Compact disk of read-only-memory―CD-ROM

2.缩约词

缩约词是指截取一个多音词的一部分,使之成为一个缩约了的单词,根据缩约的情况,缩约词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A.前缩约词:即省去原词的前半部分,只保留后半部分。例如:

telephone―phone aeroplane―plane

B.后缩约词:即省去原词的后半部分,只保留前半分。例如:

gymnasium―gymlaboratory―lab

C.中间缩约词:即省去开头和结尾部分,保留中间部分。例如:

influenza―flu

3.字母缩略词

字母缩略词是指缩略之后不能按单词发音、而只能以字母逐个发音的词语。由于只是字母的线性排列,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它们只能算字母组合,而不能算英语单词。

A.词的缩略:

television―TVbarbecue―BBQ

B.词组的缩略:

disk jockey―DJ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

4.缩略科技符号、代号或标示(其内容同其缩略形式没有任何关联)。例如:

m―thousand I―electric current

5.拼缀词

拼缀词是指对原来的词组进行拆并,并在合成时进行缩略而构成的词,词的意义根据结合形式进行一定的转换合并,形成新的意义。《牛津英语字典》2013年词汇多为拼缀词:“selfie(自拍)、budget wife(经济适用女)、fangirl(脑残粉)、gayriage(同性婚姻)、mompetition(拼孩)、showrooming(先逛店后网购)”,这一类词语的形态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A.两词首。例如:

psywar―psychological warfare(心理战)

biopic―biographical picture(传记影片)。

B.两词首尾结合。例如:

advertistics―advertising statistics(广告统计学)

Chinalish―Chinese English(中国式的英语)

C.第一个词的全部加第二个词的尾。例如:

videophone―video telephone(电视电话)

workfare―work welfare(工作福利)

D.第一个词的首加上第二词的全部。例如:

intertrade―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贸易)

memcon―memorandum conversation(谈话记录)

(二)汉语缩略词语构造方式

以往的汉语缩略语多为概缩词语,概缩词语是指用数词来概括几个词语中相同的部分而形成的独特的缩略词语。有学者也把它称作数字式缩略(万惠洲,1989:67~78;郭良夫,1990:33~41)、由数词统领之简缩(尹小林,1993:181~192)或非原形之节缩(竺家宁,2001:78~90)。概缩词语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最早的文献,如《尚书》《论语》《尔雅》等中,就经常出现此类词语,人们常说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宋代以前便已开始在民间流传。改革开放以来,概缩词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涉及范围越来越广,如: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在2013年的英汉新型缩略语中,缩略语更多是用来概缩句子或一段话,表达一定的新型语义。

综观2013年的英汉语热点词汇,可以发现,新型的缩略语不同于以往的名词的简化(航空运输――空运)、合并缩略(德育、智育、体育――德智体),以及非名词缩略语的主谓式(农业人口转非农业人口――农转非)、动宾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偏正式(面对面地讲授――面授)、联合式(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翻云覆雨)缩略。《中国教育报》公布的2013网络新成语:“长发及腰、人艰不拆、累觉不爱、光盘行动、十面霾伏、喜大普奔、十动然拒、细思恐极、火钳刘明、说闹觉余”,这些词语如果被还原,均可以表达固定的意义,这充分体现了缩略语的缩略范围在逐渐扩大,包含的语义信息量不断加大,在使用过程中能体现一类社会群体的应用范围或者心理活动,语言的缩略形式灵活性增强。

四、英汉缩略语对语义的影响

西方汉学家较为敏锐地率先采用词汇化理论对汉语词汇化现象进行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Packard。国内学者承袭了《马氏文通》以来的传统,汲取西方词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对汉语词汇化现象进行了研究和探索。Packard认为词汇化基本意义是某种正在形成的词的形式。词汇化是汉语中一个重要概念。Packard明确指出,由复合法和缩略法形成新词都是词汇化现象。他认为复合词和缩略词的词汇化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语素(如“打铁”的“铁”,“地铁”的“铁”等),并认为如此形成的新语素可能是汉语历史上语素发展的主要来源。

(一)英语缩略语对语义的影响

英语缩略语词汇化使用缩合法时,经常保留原单词中的字母组来代表这个单词,如果所保留的字母组恰好本身就是一个语素,则会为这个语素增加新的语素义。如“para-”原是个前缀,意思为“旁、侧、外、超”“相似、密切相关、辅助”“异常、失调”。“Parachute”(降落伞)与其他词拼合时缩略为“para”。例如:“parachute”与“brake”缩略为“parabrake”(减速降落伞),“parachute”与“kite”缩略为“parakite”(风筝伞),类似的例子还有“paraglider”(滑翔伞),“paradoctor”(伞降医生)等。可见,“para-”正在形成新的语素义,表示“降落伞”。如果缩略时的字母组本身不是个语素,则这个字母组经反复使用可能会变为一个新的语素,且多为黏着语素,即前缀和后缀。前缀的例子有:“Euro-”是欧洲经济共同体在制定规章时缩略产生的。例如:European+advertisement――Euro-ad(欧洲广告),European+bureaucrat――Euro―crat(欧洲经济共同体官员)。由此可见,“Euro-”在缩略4语词汇化过程中已成为一个新的语素。

(二)汉语缩略语对语义的影响

汉语缩略语通常选取原词语的每个词中较能表义的语素或第一语素组成新词,因此常呈现出表义性和取首性。这时,每一个被选取的单音节语素在缩略语中都代表一个词,在词汇化过程中这个语素的词性和意义经常发生变化,产生新的语素义,有时也能产生新的语素。汉语动宾结构和偏正结构等不同结构的词缩略为单音节语素时,对语义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动宾结构的词语都有很强的整体性,如果使用其中一个语素来代表这个词,从表义的角度看通常会造成残缺。汉语中的“委”是动词,表示“任命、委派”之义。随着时代发展,“委”的语素逐渐发生变化。由于民主化进程,“委员”“委员会”“评委”“常委会”等词语逐步出现。197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委”没有“委员,委员会”的简称义,2002年增补本增加了这一新的语素义。这证明了缩略语词汇化促成了新的语素义产生,动态词汇逐渐被接受为静态词汇,随着语言应用与发展,新的缩略词汇又会产生。

偏正结构的短语或词在词汇化时多选用第一个语素,即偏正结构的修饰性成分。经过缩略后在词性上也经常发生改变。偏正结构的词根据词的语素间的结构关系分为三种情况:名素+名素,形素+名素,动素+名素。由于汉语中取首性的使用,有时会破坏表义性,第一语素来代替原词发生在当没有哪个语素能更明确地表义时,并且由于广泛和反复使用,这个语素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就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逐渐由动态词汇转化为静态词汇,此时这个语素也就能代表原词。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2013年出现在《中国教育报》和《牛津英语字典》中的热点英汉语缩略词汇进行分析,进一步对新一类英汉语中缩略语的构造原则、构造方式及英汉缩略语对语义的影响进行对比阐述,发现英汉缩略语在构词过程中都遵循同义性、差异性和约定性原则,并且英汉缩略语对语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新一类的英汉缩略语不同于以往简单的词汇短语缩略,更多的是用来概缩句子或一段话,表达一定的新型语义。这充分体现了缩略语的缩略范围在逐渐扩大,包含的语义信息量不断加大,在使用过程中能体现一类社会群体的应用范围或者心理活动,语言的缩略形式灵活性增强。

参考文献:

[1]Bauer,Laurie.English Word Forma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ersity Press,1983.[2]Bloom,D.Acronyms Abbreviations and Initialisms[J].BJV

International,2000,(86):1~6.[3]Glowka,Wayne.Among New Words[J].American Speech,1998.[4]Packard,L.The Morphology of Chinese:A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Approac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5]董秀芳.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6]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7]郭夫良.词汇与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8]李振杰.汉语常用简称词典[Z].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9]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0]刘博.谈谈象形文字与字母文字[J].汉字文化,2001,(1):

46~47.[11]吕叔湘.现代汉语规范问题[R].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1955.[12]沈孟璎.汉语新的词缀化倾向[J].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86,(4).[13]余富林.英汉缩略语的比较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2.[14]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15]万惠洲.汉英构词法比较[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1989.[16]尹小林.汉语数目词辞典[Z].北京: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3.[17]郑阳寿.语言缩略语和言语缩略语[J].汉字文化,2001,(2):34~34.[18]周荐.词语的意义和结构[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19]竺家宁.汉语词汇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

第五篇:德语“评论”的篇章分析和写作教学

摘 要:本论文以篇章语用学的理论为基础,论述了德语评论篇章的结构特征和言语行为特点,同时分析了中国学生德语评论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尝试为评论写作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评论;篇章结构;语篇言语行为;写作

1.引言

“评论”(kommentar)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种典型的语篇类别。对德语专业高年级(大

三、大四)的学生而言,评论语篇的写作能力是《德语大纲(profile deutsch)》语言能力等级要求中b2以上的高级德语阶段必备的能力,是学生综合语言技能的一种体现,与学生的语法能力、语篇能力及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德语专业高年级的许多学生不了解这种语篇类别,对与其相关的语篇范式、言语行为等知识掌握不足,不少学生的习作中都存在语篇知识匮乏、语篇能力不足等问题。什么是评论?这种语篇类别有什么特征?中国学生在德语评论的写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加强学生评论语篇的写作能力?这些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思考。2.篇章的概念

篇章(text)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textus”,本意为编织物。“text”一词的中文翻译,在国内的著作中可以看到如篇章、语篇、话语和文本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于“text”这一术语,德语研究者多采用“篇章”或“语篇”的译法,为了保持术语的统一性,本文使用“篇章”这一表述。

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篇章的定义侧重点各不相同,不能简单的评判哪个定义最好。科学的方法是:针对具体的研究对象对篇章进行相应的解释。在具体研究中对相关概念的定义进行选择和界定,是为了在指定的研究范围内对相应的对象进行研究时能够予以实际运用,对于此概念在其他范围内的运用不予关注。

为了针对中国学生写出的“评论”文章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采取的篇章观是将篇章视为基本的交际单位,是一定交际情景下有意图、有结构的语言活动,是复杂的动态过程。3.“评论”的相关概述

《德语大纲(profile deutsch)》中对“评论”这种篇章类别的定义如下:评论是作者对某一主题或某一问题发表观点。它面向的是公众并试图说服公众认同这一观点。评论的风格是评价性的和主观的并且它的修辞格经常是论辩式的和讽刺性的。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经常涉及到的一种评论类别即针对(文章中的)某一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意见,此类书面评论重在强调观点。

按照brinker篇章分类的基本标准,评论属于呼吁类篇章,篇章生产者要说明观点、内容评价的理由,使篇章接受者确信其合理性,并可能引发相应的行为。从篇章意图的角度考察,评论是对事物进行评价,属于强调观点类篇章。

评论这一篇章类别包括不同形式的评论性篇章,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个人针对(某篇文章中的)某一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stellungnahme)而做的书面评论。从篇章意图角度考察,本文研究的评论篇章属于强调观点类篇章。相对于以篇章功能为基础的篇章分类方法,篇章意图角度的分类方法更为细致,更适合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类别界定。

借鉴一般议论文“引论—论证—结论”三段式的划分方法,我们从内容角度出发划分评论的语篇结构,可以将评论结构划分为四部分:引论(简单的引入,复述要评论的观点)、中心论点(评论人的立场和观点)、论证和结论。其中,中心论点部分和论证部分共同构成评论篇章的论证核心。

在引论部分要简单介绍所评论的话题,传递给读者评论对象的信息,语篇生成者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读者都具备相应的背景知识。评论人可以对评论话题的出处、原由、依据等方面进行简单描述,这样能够便于读者更全面的掌握评论对象的信息,同时也能为下文评论人论点的提出和论证起到更好的铺垫作用,有利于评论人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论证。

中心论点体现出评论人的立场和观点,评论的中心论点通常情况下也就是评论人所进行的核心评价。中心论点部分可以细分出两种言语行为,包括评论人表达立场和评论人发表观点。

论证式结构是体现评论语篇意图的重要指示手段。论证部分主要涉及的论证方法包括逻辑论证(说明理由)和举例论证(列举事例论据)。在具体的篇章中,这两种论证方法主要是通过说明行为的理由和举例子这两种言语行为实现的。除了这两种重要的言语行为外,评论论证过程中同时也可以使用其他多种言语行为,包括:斟酌和比较、解释和讲解、发表观点、评价、条件的表达、能力或可能性、必要性及愿望的表达、推测、确定和强调、指出一般的观点、提示读者的认知、提示经验和事实、引用以及谈论文化差异等言语行为。

评论的结论一般位于文章的结尾,可能出现的言语行为包括得出结论、提出建议、表达愿望、做出预测等等。

下载英汉篇章综合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英汉篇章综合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分析综合

    1.在数学证明中,综合法和分析法是两种最常用的数学方法,若从已知入手能找到证明的途径,则用综合法,否则用分析法. 2.综合法的每步推理都是寻找必要条件,分析法的每步推理都是寻找......

    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题综合分析题多为对时政热点、社会现象或者名言警句的看法和理解,一般为第1道题目,答好此题对整个面试的心境和气场至关重要,所以一定要在该题上出彩。在走进去考场的......

    专题综合分析

    专题综合分析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

    英汉疑问句比较

    湖北大学研究生课程班论文 英汉疑问句比较 钢城十六中 汪小青 摘要:英语和汉语疑问句虽然划分的标准不同,种类也不同,但有的却有着很齐整的对应关系。对于学习者来说汉语和......

    名人名言(英汉)

    1、A man can fail many times, but he isn't a failure until he begins to blame somebody else.J. Burroughs. Averican naturalist 一个人可以失败多次,但是只要他没有开......

    英汉绕口令

    绕口令 1、老龙恼怒闹老农, 老农恼怒闹老龙。 农怒龙恼农更怒, 龙恼农怒龙怕农。2、牛郎恋刘娘 刘娘恋牛郎 牛郎年年念刘娘 刘娘年年恋牛郎 郎念娘来娘恋郎3、七巷一个漆匠,西......

    英汉对照

    autozero 自稳零 : 自动归零模式 application [,æpli'keiʃən] n. 应用;申请;应用程序;敷用 time drive 时间驱动 scan [skæn] n. 扫描;浏览;审视;细看 conc n. 浓度;adj. 浓缩的......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从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的诗歌看女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