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古都地名 感受南京文化

时间:2019-05-14 13:57: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品味古都地名 感受南京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品味古都地名 感受南京文化》。

第一篇:品味古都地名 感受南京文化

这是一个内容太过丰富与复杂的题目。所谓丰富,南京地名举不胜举,说不胜说,这容易理解;所谓复杂,南京的概念、文化的概念都难以说清。以南京来说,有11区2县的南京,有11区的南京,有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6城区的南京,还有明城墙内的南京。日常生活中,新闻报道中,乃至政府文件与各种统计中,南京的概念使用得很乱。其实不仅南京的概念,比如新街口、大行宫,到底指的是什么范围,也是说不清楚的。这在地名学上,叫做模糊地名。文化也是不容易说清的概念,现在什么都成了文化,前些时候,盐水鸭文化就很是热闹了一阵子,当然南京还有大萝卜文化,民国时讨论首都南京的城徽,久议不决之下,有位国民党元老提议:水波之上画只鸭子,鸭子嘴里含枝萝卜花,便可。南京人既爱吃鸭子,又淳朴实在得仿佛大萝卜。而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文化一般包含五个层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比如南京人的口头禅“多大事”、“烦不了”,就是南京人洒脱心态的写照。

如此丰富、复杂的南京地名、南京文化,当然不可能一一说到。我们下面的讨论,将围绕古都意义上的、城市意义上的南京来展开,而且主要关注的是南京老地名。

南京,2470多年的建城史,440多年的建都史,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第四大古都,南方第一的大古都,山水城林交融密合的现代都市——在这样一座城市中行走,真的仿佛漫游在地名的海洋里,穿行在地名的蛛网中。

现代生活离不开地名,没有地名,城市乃至乡村的生活将是一片混沌;然而地名又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它也映射着人类社会的过去与现在。地名是人们赋予各个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自古至今,那些曾经使用或正在使用的地名,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命名的、公认的;反过来,地名又成为人类社会各种信息的载体。从这层意义上说,地名是真实而且珍贵的文献资料,是鲜活而且广泛的文化符号。

作为文献资料与文化符号,老地名往往特别值得品味;对于有着悠久历史、复杂变迁、丰富文化的城市,老地名更是蕴涵着可以回味无穷的各样信息。南京老地名正是这样!那些形成于不同时代而当今还在使用的南京老地名,数量上既成千上万,类别上也是丰富多彩;如果我们把南京的地理、历史、文化、风俗等等比作一部厚重的百科全书的话,那南京老地名就是构成这部百科全书的长短不

一、层次各别的辞条。

下面就让我们浏览一下南京这部百科全书,而把目光稍久停留在那些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南京老地名辞条上……

何谓“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南京老地名辞条”?我们不妨回望2004年的头几个月。那几个月里,南京社会上掀起了一轮轮的地名评选热潮。

先是1月16日,历时半个月的“2002-2003年度南京十佳新地名评选”结果揭晓,充满现代气息、义美音响的十条地名当选:爱涛丽舍、翠岛花城、百里香舍、枫桥雅筑、会贤居、儒林雅居、桃花源居、西城映象花园、云锦美地花园、宏图大厦。

有意思的是,由南京市地名办公室与南京市行政区划地名学会主办、《南京日报》与南京市公证处协办、市民参与的这次“南京十佳新地名”评选活动,引发出的却是众多南京市民的老地名情结。随着南京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在新地名大量涌现的同时,是越来越多老地名的并合以至废弃。这些并合以至废弃的老地名,是那样地让人怀念!于是1月30日,南京主流媒体之一的《金陵晚报》顺应民意,发起了评选“南京十大遗憾消失老地名”活动。较之“南京十佳新地名”的评选,“南京十大遗憾消失老地名”评选活动,反响异乎寻常地热烈,讨论异乎寻常地深入。及2月11日,评选出了得票最多的“南京十大遗憾消失老地名”:唱经楼、安乐寺、邀笛步、百猫坊、杏花村、子午路、凤凰台、仁孝里、吉祥街、赤石矶。

然而事情并未到此结束,南京人被勾起的“老地名情结”愈发浓厚了起来。不少市民反映:“消失的老地名已经成了永远的遗憾,但南京还有更多没有消失的老地名,它们的故事、典故更多!”在广大市民的强烈要求下,《金陵晚报》与南京市行政区划地名学会联合,3月9日再度推出了“南京十佳老地名”评选活动。及4月17日,八位资深地名专家(侯学全、王军、胡阿祥、宋开芝、胡传胜、吴野、鲍昭恺、薛光)在众多市民投票的基础上,从得票最多的前20条地名中,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最终决出了“南京十佳老地名”:乌衣巷、朝天宫、桃叶渡、成贤街、龙蟠里、夫子庙、长干里、孝陵卫、莫愁路、虎踞关。

这“南京十佳老地名”,的确是“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南京老地名”,具有着广泛、形象、到位的象征意义与指示作用。所谓一叶知秋,窥斑见豹,我觉得,这十佳老地名至少从七个方面透露了南京的诸多消息,并能引起我们对南京地名以及老地名文化、新地名命名的诸多思考。以下我们就来逐一地进行分析。

一、历史沧桑的南京——乌衣巷

乌衣巷位居南京十佳老地名之首,这是意料之中、情理之中的事。

乌衣巷得名于孙吴时代。孙吴驻扎在这里的军队穿黑色制服,因称乌衣营;巷由此得名。今天的乌衣巷很短,在夫子庙文德桥附近;至于古代尤其是六朝隋唐时代的乌衣巷,则具体位置与规模大小,迄今都没有确切的说法。然而就是这样一条名称算不上优美、位置与规模一直存有争议的乌衣巷,却得到了市民和专家如此一致的认可,原因何在呢?我们可以从比较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有趣的现象。

一座城市总有一座城市的味道,这种味道,往往凝聚在一些千古传颂的诗句中。以江苏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为例,提到扬州,人们立刻想到的诗句就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提到苏州,总会浮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象;而提到南京,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则是唐朝刘禹锡那首著名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由此可见,乌衣巷无论是在本地人还是外地人的心目中,都已经成为南京这座城市的代名词,《乌衣巷》诗,更是南京历史的画龙点睛之笔。

南京历史的最大特点,就是起伏兴衰十分明显。一般来说,统一时代南京地位下落,分裂时代南京地位上升。中国历史上多南北对峙,而南京为南方的首善之区,是南方最重要的都城。又中国历史长期以来,北胜过南,这就决定了南京的悲惨命运:建都南京者,多是最终灭亡的偏安王朝;南京是辉煌总遭遇北方毁抹的一个地位尴尬的都城。然则南京历史的这种沧桑感,在《乌衣巷》诗中得到了具象的体现:昔日居住着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世家大族的乌衣巷,昔日都城建康的交通要津朱雀桥,如今却别是一番情景:野草开花,点染出曾经的繁华之地朱雀桥畔的荒芜;夕阳斜晖,映衬着过去的富贵之乡乌衣巷里的寂寥。那正在就巢的无知飞燕,怎能晓得华堂易为民居的人世变迁!此诗之妙,在乎句句是景,而又借眼于燕,故托兴玄远,用笔极曲,感慨无穷!

要之,《乌衣巷》诗及其标志性地名乌衣巷,典型地折射出了南京历史的沧桑巨变,因而得到了身在古都、心总怀旧的南京市民与专家的强烈共鸣与特别认同。

二、地理形胜的南京——龙蟠里、虎踞关

龙蟠里,北起广州路,南至虎踞路;虎踞关,南起广州路,北接西康路。这两条地名的专名,都来源于相传是诸葛亮说过的一句话:“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钟阜即今紫金山,紫金山逶迤似蟠龙,匍伏于南京城东;石头约当今清凉山,清凉山蹲踞若猛虎,雄立在南京城西。钟阜石头,龙蟠虎踞,南京所以成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正是凭依着优越的地理形胜。

在冷兵器时代,国都的选择往往非常看重地理形胜。拥有龙蟠虎踞之势的南京,可谓“山川形胜,气象雄伟”:其西、北有号为“天堑”的长江;西又有清凉山上的军事堡垒石头城,控扼着古秦淮入长江之口;北又有历来重兵把守的幕府山;南有宽深都远过现在的秦淮河;东有天然的屏障钟山。以这些山水为代表,南京诚为山环水抱、进可以战、退足以守的“帝王之宅”。一代伟人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也说:南京的“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而又恰居长江下游两岸最丰富区域之中心。”以此,南京建城史漫长,南京建都史悠久;而“龙蟠虎踞”也因此成为南京的习称、别名。南京各类地名中,龙蟠、虎踞被广泛运用;新的南京城市旅游形象标识,也是红底白质、似一方印章的“龙蟠虎踞”图案。

要之,相传出自半人半神的诸葛亮之口、又恰当描述了南京作为风水胜地的“龙蟠虎踞”(从风水四象观念来说,东青龙、西白虎,钟阜龙蟠、石头虎踞与此正合;又南朱雀、北玄武,朱雀桥、玄武湖正在古代南京的南北),长久以来极得南京人的珍爱,而龙蟠里、虎踞关两条一对小地名,也因此进入了“南京十佳老地名”行列,并共同象征着地理形胜的南京。

三、性情浪漫的南京——桃叶渡、长干里、莫愁路

南京是沧桑古都,南京是形胜之地;在这人文沧桑与地理形胜的城市里,一代代的人逝去了或迁走了,一代代的人又新生了或移来了。有人就有故事、就有感情。南京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城市,朱自清的美文《南京》说:“逛南京象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南京又是一个特重感情的城市,南京城市的旅游形象口号就是“博爱之都”;南京还是一个故事里饱含感情的城市,比如桃叶渡体现的浪漫、长干里体现的意象、莫愁路体现的心态……

桃叶渡,南京城南秦淮河边的一处古渡,位于今淮清桥南、贡院街东端。渡名得自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爱妾桃叶。相传王献之每每在此迎送桃叶,“缘于笃爱”,又为桃叶作有几首《桃叶歌》: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

风流才子王献之,婀娜佳人桃叶,加上淮水渡口歌送逸事、红花绿叶绝好景致,演至后来,不仅王献之与桃叶的浪漫故事千百年来被传为美谈,桃花桃叶也成为才子佳人、离愁别绪的象征符号。又东晋以后,吟咏桃叶渡的诗词频出,而桃叶之渡也连带着秦淮之水,共同营造出读书声与丝竹声相闻、才子与佳人相映的秦淮文化之特征,从而使得沉重沧桑的南京,增添了一笔浪漫、涂抹了一色亮丽。

较之桃叶渡少些风流而多些纯情的,是长干里。干,是南京古代地方话用字,意为山陇之间的长条形地貌。长干里在今南京中华门外长干桥南;古代的长干里则范围较广,秦淮河以南、雨花台以北都称长干里。长干里是南京古代著名的地名。南京城市史开始于公元前472年范蠡率领着越国士兵所筑的越城,越城在长干里的范围之内;今南京市区内最早的“繁华”居民区,亦即长干里;又孙吴时江南第一寺“建初寺”也在长干里。而使长干里闻名遐迩的,则是被称为“李白最柔情的诗句”的《长干行》,其中最动人的段落云:“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女主人公多么幸福的童年!“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亲昵嬉戏,又呈现着多么纯洁无邪的美好意象!使得长干里的美好意象更加丰富的,还有唐人崔颢等描述长干船家生活的《长干曲》,以及南京旧时“长干折柳”的习俗。船家以舟为屋、以贩为业,易生漂泊之感、离别之恨;又古代人们送朋友南出城区,送到长干为止,再折一根柳枝相赠,表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如此,长干船家、长干折柳以及乐府旧题“长干行”等等,反复出现在骚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强化着长干所代表的丰富意象。

莫愁路,北接汉中路,南至水西门广场。路开于1930年,因通向莫愁湖而取名莫愁路。莫愁湖名称来自莫愁女,而莫愁女的故事历来众说纷纭,有南朝刘宋的石城(今湖北钟祥市)莫愁:“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双桨,催送莫愁来”,有南朝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中的洛阳莫愁:“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能够肯定的是,北宋时莫愁故事已转到了南京,如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词中有“莫愁艇子曾系”句,这大概是因为南京古也有“石城”之称,所以彼莫愁(石城即今钟祥莫愁)成了此莫愁(石城即今南京莫愁),此莫愁又是“洛阳女儿”下嫁到江东(今南京)卢家的,于是矛盾被化解了。及至明清,莫愁湖不仅号为“金陵第一名胜”、“南京第一湖”,而且有了卢莫愁旧居郁金堂,围绕莫愁的故事也越发凄美了起来:莫愁身在富贵人家,心却在贫苦百姓,时时帮助穷人,丈夫戍边后因不堪卢家公婆的欺凌,投湖自尽,云云。然则无论莫愁的故事怎样演变,美丽勤劳的莫愁及其凄美传说、南京著名的菩萨皇帝梁武帝萧衍及其悲惨结局、南京城市的沉重历史及其秀美山水,种种因素的强烈对比与巧妙结合,终于使得莫愁女其人、莫愁湖其名在南京生根、成长,并深得南京人的珍爱,也许,“莫愁”所蕴含的有愁但不要愁、化愁为不愁,正是南京这座屡仆屡起的城市的文化写照,是古都新城中的南京人失落感与宽容心的微妙反映。

风流而浪漫的桃叶渡、纯洁又多情的长干里、化愁为不愁的莫愁路等等老地名,使南京成为了极具味道的城市,使南京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记忆与真实的文化写照!

四、市井百态的南京——夫子庙

芸芸众生,离不开衣食住行;士农工商,都需要吃喝玩乐。南京老地名中,贴近生活者比比皆是,综以观之,可以说老地名构成了一幅南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经济社会生活百业百态图。而最能集中体现南京之市井百态的地名,应该说就是由大雅而变成颇俗的夫子庙了。

论夫子庙之雅,全国各地的夫子庙本来皆是祭祀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文圣儒宗孔丘的地方,南京当然也不例外。孔丘在古代被人们尊称为孔夫子,祭庙也因之被俗称为夫子庙。南京夫子庙坐落在文德桥东、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上,从北宋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了;当然夫子庙建筑本身,因为历经毁建,现存者时间并不长。宋元时代,这里是建康府学和集庆路学的所在;明初为国子学;清代为江宁、上元县学。

言夫子庙之俗,则以夫子庙为中心的一大片区域,从六朝时起,就是豪门世家聚居地;而宋元以降,夫子庙区域之所以出名,乃因其地既为繁华闹市,又歌楼客栈众多,既为典型的声色犬马消费之地,又是颇富文化底蕴的风雅温柔之乡。当其时也,十里秦淮桨声灯影,烟花粉黛文士吏役,三教九流市井百姓,在江南贡院与一水秦淮之间,演绎着城市生活的富贵繁华,上演着人间社会的喜怒哀乐,美好与丑恶同在,真情与假义并存,这是最生活化、最雅俗化、最复杂化的南京。时至今日,夫子庙作为旅游景区,地域范围不断扩大,虽然读书声已为喧闹声取代,饮宴小吃、丝竹画舫、元宵灯节、民间商业、市民娱乐,夫子庙仍然是新时代老南京的真实缩影,老南京人喜欢这里的真实化与平民化,文人学士欣赏这里的诗赋楹联,中外游客流连这里蕴涵的历史文化、呈现的灯红酒绿…… 就地名文化来说,夫子庙也是南京老地名的难得标本。在夫子庙区域及其周边,老地名星罗棋布,贡院街、龙门街、文德桥、乌衣巷、利涉桥、桃叶渡、状元境、瞻园路、来燕路、槽坊园、四福街、教敷营、东牌楼、钞库街、长生祠、大石坝街、琵琶街、平江府路、大全福巷、白塔巷,如此等等,它们有历史,有故事,有歌谣,有风情。作为南京城南老地名的集中地之一,走进夫子庙区域,强烈的历史感觉与生动的文化体验,扑面而来。

夫子庙,“老南京”的代名词,闲适风雅的南京人的最爱,南京市井百态的地名象征!(待续)

(作者: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第二篇:品味蜡染感受文化

品味蜡染

感受文化

蜡染在很久以前就已经被国家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懂得以及会做蜡染的只有贵州、湖南、广西、云南(国内),这几个省份。作为典型的一种非遗,值得并且应该被人们传承下去。

如果我们要传承它,我们应该懂得什么是蜡染,蜡染的原材料与制作步骤。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蜡染需要蜂蜡、石蜡、蜡刀和染缸,而它的制作过程也是比较复杂的: 画蜡前的处理

先将自产的布用草灰漂白洗净,然后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状涂抹于布的反面,待晒干后用牛角磨平、磨光,石板即是天然的磨熨台。点蜡

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蜡放在陶瓷碗或金属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糠壳火使蜡融化,便可以用铜刀蘸蜡,作画的第一步是经营位置。有的地区是照着纸剪的花样确定大轮廓,然后画出各种图案花纹。绘出大轮廓,便可以得心应手地画出各种美丽的图案。染色

浸染的方法,是把画好的蜡片放在蓝靛染缸里,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得浅蓝色。再放入浸泡数次,便得深蓝色。如果需要在同一织物上出现深浅两色的图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后,在浅蓝色上再点绘蜡花浸染,染成以后即现出深浅两种花纹。当蜡片放进染缸浸染时,有些“蜡封”因折叠而损裂,于是便产生天然的裂纹,一般称为“冰纹”。有时也根据需要做出“冰纹”。这种“冰纹”往往会使蜡染图案更加层次丰富,具有自然别致的风味。去蜡

经过冲洗,然后用清水煮沸,煮去蜡质,经过漂洗后,布上就会显出兰、白分明的花纹来。(依据贵州安顺传统蜡染工艺流程)

作为一各中国人民,应该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文化,特别传统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在人类历史中,文化,文明正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遗传方式延续下去,又借助人们的不断创新而造成变化,由量变的积累和积淀,而导致质的飞跃、从而形成在质上明显不同的进化着的文化、文明的历史。

(一)传统文化的优秀性。

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文化瑰宝,就是现在的人,也未见的能够达到那样的思想高度,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加以传承的精神财富。比如孟子说,当一个国家不仁义的时候,持有正义的一国就可以高举正义之旗,前去讨伐,这一论点同现在国际上那种“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何其相似乃尔;再比如中华民族在抵御外来入侵时所积淀出的精忠报国精神,与现在提倡的荣辱观也有一脉相承之处。

(二)传统文化中也有糟粕。

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特别是农耕文明和官僚文化,重农轻商,过分仰仗仕官阶层,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商业文化,缺乏产权意识和诚信意识。皇帝讲究的是分封诸侯,家庭讲究分家单过,因此中国人很难出现那种巨型的跨国超大型企业,靠股份这种形式把分散的资产联合起来在中国则变得更加艰难,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摈弃的。

因此,我们教育青少年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时,应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并在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第三篇:品味文化感受魅力

品味文化感受魅力

——《胡同文化》教学反思

双流中学贺学玉

《胡同文化》是作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但作家并未从摄影艺术的角度落笔,而是从北京胡同的民居特点的角度揭示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即胡同文化的内涵,全文洋溢着浓烈的京腔京味儿,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一贯始终。这篇小品文是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典范,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力图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力求渲染文化的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文化求知欲,让学生进行一次文化的洗礼。

一、妙设导语,创设文化情景。

精妙的导语设计,可以烘托气氛,创设一种与文本契合的情景,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需要,《胡同文化》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当然需要与之协调的导语来切入。考虑到我的学生(身处西南地区)对北京的胡同了解不多,甚至是知之甚少,因此,如果让学生对北京的胡同有种直观的感知,就会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兴趣,自然的引出对文本的解读,继而层层推进,去领悟胡同文化的魅力。我在设计导语时,抛开了传统的语言文字的渲染,代之以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图片和韵味醇厚的京腔京曲《胡同京歌》,那发黄的黑白的胡同照片,那荡气回肠的胡同京歌,深深的吸引了学生们。歌曲一结束,他们回味着,惊叹着,感受着了北京文化那绵绵的艺术魅力,他们在教学的开始就能受到如此的文化冲击,我的教学初衷就达到了。随后,教师揭示课题《胡同文化》和作者汪曾祺,就顺理成章了。

二、简介作家,张显文化风格。

汪曾祺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纪事》等,也是著名的京剧《沙家浜》的主要执笔人之一。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抒写家乡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他的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师从于沈从文,有“短篇圣手”之美誉。在介绍作家时,适时的补充沈从文及其《边城》,让学生对我国著名的作家们初步的了解的同时,陡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慨叹,并激发学生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之责任感、自豪感。如此的教学,张显了作家的文化风格,也唤起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觉维护之意识,让学生在铺天盖地的快餐文化中,突出重围,找到自己阅读的最佳位置。

然后教师引出这一番话,自然的过渡到对胡同的解读,对胡同文化的解读:“汪曾祺是江苏人,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生活在北京市民之中,加上他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别有京味儿。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三、解读文本,沐浴文化阳光。

胡同是北京市民特有的建筑风格,一位大师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石刻的历史。透过建筑,我们可以看到历史,走进人们的生活,解读建筑背后渗透的人们的文化习惯和文化心态。要领悟胡同文化的特色,首先是领略胡同的特点,因此设计了三个环节,层层剥笋般一步步揭开北京胡同文化即市民文化的面纱。

首先,带领学生从中心句入手,提纲挈领的梳理文脉,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即教会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阅读方法,授之以渔,使教学在追求人文性的同时,也兼顾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探究趣味。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各位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胡同文化’?请引用书上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第5段:“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反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

2、那作者为什么用“胡同”做定语,而不用诸如“草原”“水乡”之类的定语呢?请再引用本段的话回答。

明确:“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3、那么北京的胡同到底有哪些特点呢?它怎么那么厉害,能够左右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呢?请大家引用1-5段中的关键句回答。阅读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通过把握关键词或者关键句,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比如主旨句、总括句、过渡句、含蓄的句子等。

明确: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胡同走向——方正);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名称来源——趣、俗);大小数量——很多;(胡同环境——安静);(居住形式——与四合院一体)

在和学生共同探究胡同的特点时,适当的穿插一些幽默的北京方言,增添课堂的京味儿氛围,这也是对教师课堂语言的一个考验。

其次,引导学生探究胡同文化的内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京胡同造就了特有的胡同文化。于是自然的引出问题:从北京胡同的特点可以看出它有怎样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个?自由发言,谈谈你的感受和理解。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的第6——12段,运用同样的阅读方法,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找出体现胡同文化内涵的关键句,并思考其内涵的特点。

这一环节是最出彩的地方,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联系中国历史,谈到了胡同文化的封闭性;有点联系现实生活,谈到了胡同文化的精义“忍”,辩证的分析了“忍”的价值观的现实意义;有的联系自身,谈到了安土重迁并不是北京市民的特有的文化心态,而是中国人普遍的心理,还列举了三峡移民所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有的联系时代精神,谈到了知足常乐的利弊,有的甚至谈到了胡同连接的四合院与当今的高楼大厦之间的差异和折射出的百姓百态,所有的这些都让我为之自豪,因为开放性的问题设置,让学生们有了说话的权利和机会,也使课堂有了争鸣的学术氛围,有了创造性的课堂生成。这无一不是文化的再现,无一不是文化的张显。这样的课堂本身不是文化么?尤其是有一个学生谈到“忍”的现实意义时,最为精彩,兹摘录要点如下:

现在,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生活小事上应提倡‘忍’,这样人际(关系)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和睦,因为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对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我们不该“忍”,不该袖手旁观,否则我们的社会就没有正气。

在学生激烈的争辩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文本本身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咀嚼玩味,那就是汪曾祺那独具魅力的京味儿语言。让学生或比较阅读原文和老师精心改写后的语言,或分角色朗读《八月骄阳》中的精彩对白,朗读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在琅琅读书声中,进行了文化的熏陶,进行了文化的比较,以更透彻的方式理解了胡同文化的内涵。

再次,汪老先生不愧为语言大师,通俗质朴的语言中,无不寄托着对胡同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因此,在争鸣中以及争鸣后,始终贯穿着作者对胡同文化甚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情感的揣摩,当然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还是在文章的最后三段。有了对文本深入的解读,有了对胡同文化内涵的深刻的把握,理解作者的情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了。这一环节主要是运用了朗读和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区别了胡同文化和高楼文化的差异,认识到胡同的衰败必然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汪曾祺先生是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自然有一种怅惘,一种莫名的留恋和怀旧。但他又同时清醒的意识到胡同文化是一种小市民文化,是一种衰落的文化,一种无力抗争的文化,一种跟不上时代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楼大厦代替了红砖碧瓦,胡同文化终究要走向消亡,他只能表示无奈。但作者是达观的,他以一种豁达的胸襟面对胡同的衰落,以积极乐观超然的态度迎接新文化的到来。这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也是难点所在。

四、迁移拓展,引发文化反思。

这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语言醇厚活泼的魅力,也体验到了北京市民散淡平和自足与作者怀旧感伤超脱理智的情怀。其实在生活中,除了胡同文化,还有很多文化现象日益被人们关注,比如茶文化,饮食文化,鞋文化,酒文化等。要求学生课后做一些研究和调查,写一篇随笔,反思中国的各种文化,感受中国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和魅力。

总之,本堂课努力遵循着从课本中来,到课本中去,再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走进北京文化,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文化的旅程,语文课堂,就该还它以文化的本色。原生态的文学课堂,是我一直的追求,不变的梦想。

第四篇:地名有哪些文化?

地名有哪些文化?

地名的分类和起源

地名种类繁多,意义各异。在这里只能列举一些比较常见的种类。而且部分地名分类的界限也比较模糊,既可以说是以姓氏分,也可以说是以地貌分,所以在本文中就不细抠其类别了。

一、以地貌特征或地物命名。

如黑龙江、大横沟、青崖头、石崖只、窑子门、中岔口、岭底、坡头、沙凹、红土坡、苌池、红崖底、窄门只、车箱、磁盆水、宽坪、白石、黑石窑、黄龙头、岑峰等。有典型性的是“四龙村”,它是以背着一条南北走向如龙的山貌与村落所处的地形而命名为黄龙头(龙王头)、黄龙凹、龙潮湾和青龙坡。还有桂林的象鼻山等等。

还有一种格式,是姓氏与地名的结合,为第一种和第二种格式的综合部分。在人口密集、地貌各异的地方,这样的名称不胜枚举。如*家*,一般第一个*是姓氏,第二个*一般说的是地貌,如沟、梁、峪、陵、丘、阜、畈、墩、乡、亭、聚、坞、壁、垒、戍、堡、镇、铺、集、市、场、务、平、坪、门、砭、碱、寺、塔、咀、店、渠、岭、湾、汇、垴、川、场、窑、城、台、池、坳、屯坎、坟等等。具体如:亢家沟、李家梁、戚家庄、马家砭、肖家汇、梁家寨、蔡家坪、郭村、贺村、路家村、牛家村、傅家垴、贾家峪、郑家沟、刘家坡、赵家岔、郭家坪、苏家岭、袁家梁、王家湾、朱家坟等。

其中如 “岳各庄”这种名称,是由于发音的变化演变过来的。岳各庄其实就是岳家庄而已,这些都是由于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而来的。

先秦时代,华北平原以“丘”、“陵”、“阜”命名的地名很多,这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地貌起伏不平,人们择高地而居以避洪水,“丘”的消逝则说明它们日后被黄河等河水漫流所挟泥沙淤平;两汉时,以“乡”、“亭”、“聚”命名地方,表现了当时的地方基层行政制度;六朝时;坞、壁、垒、戍、堡等地名用字的出现,应与当时豪族大土地所有制以及社会**需要防御有关;唐中叶以后,内地出现的“镇”、“集”、“市”反映小商业城市的兴起,“场”、“务”表明了官营手工业的发达。“不而”、“不夜”、“不其”等沿海地名常带“不”字,可以认为是“不”这一古代东北滨海民族的发语音造成的,这些凝聚民族、语言史料的地名,对于了解古代的部族迁徙有很大帮助。有些是姓氏+地貌词+子这种格式的,如:牛寨子,郝窑子等。还有如八王坟、公主坟等格式的地名。与地貌和姓氏有关的地名种类繁多,是最常见的,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河北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名最早出现于古本《竹书纪年》。邯郸地名之由来,现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阝)而成为邯郸。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国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

中国的很多地名中都带个“洲”或“州”字,在这里也有必要特别说明一下。

古人在制作了“川”字的基础上,为表达“川”中的小岛,才制作出“州”字。“州”的本义是河道中的小岛(或称沙洲)、水中陆地。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周南·关睢》篇中有“关关睢鸠,在河之州”句。《说文解字》:“州,水中可居曰州。周绕其旁。从重川。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在上古洪荒时代,人们还没有建立行政区划的概念和区划单位,帝尧曾经把“水中高土”“州”划分为九个区域(九州)来进行管理。这就是后人把“州”作为一种行政区划的雏型。但秦、汉前“州”的范围很不确定,有“九州”和“十二州”之说,还有“大九州”之说`。皆传说中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实际上并不存在。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始于京师附近地区外,分境内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置刺史巡视境内。东汉末“州”始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后世“州”作为行政区划或存或废,范围或大或小,但仍沿用至今。当“州”被用作为行政区划名称来表示“赤县神州”之后,再用它表“水中陆地”似有欠妥,于是古代文人又在“州”字前面加上一个“氵”部首,用“洲”来替代“州”,让“洲”拥有了“州”原来的涵义,而“州”在现代汉语言中只局限于作地方行政区划名,城市地名。在我国县级以上带“州”或“洲”的城市名称中,除了“株洲市”和“满洲里市”用“洲”以外,其他一般皆用“州”。

二、以家族或族群姓氏命名。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根基,决定了中国社会政治结构以及其意识形态。孟子也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因此,以姓氏或族群姓氏命名的村落或城市在中国地名中是最多、最常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宗法社会的人们往往按姓氏聚居,姓氏便成为地名中最富区别意义的亮点。其格式一般*村(乡、县)。如河南省的卢氏县,还有部分村名如姜家、韩家、弥家、李村等。此外还有诸如秦村刘家、秦店张家等格式的村名。

但是,也有地方是反过来的,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三、以方位命名。

如北坡、北社、北娄、北沟、北崖湾;东寨、东垴、东坪、东园、东坡、东山、东拦;南村、南沟、南河、南岭、南社、南流、南峪、南咀、南贝子;西村、西杜、西社、西湾、西峪、西掌、西坡、西垴、西山头;中兰、中庄、中社、中兴道、中心梁等。方位常常还与姓氏相结合,这个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了。

与“州”一样,“阴”“阳”也是地名中常出现的。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我们都知道“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中国古代根据《易经》等发端出来的风水堪舆学大有讲究(并非完全迷信,参看《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一期)。因此将地势的起伏等都采用阴阳五行的方式加以描述。

因此,山的南方因为能照到太阳,称为阳,山北称为阴;而水(河)正相反,水北为阳,而水南为阴。但也有例外,湖北汉阳却在汉江的南面,其原因是历史上汉水改道,由汉阳城的南面改到北面,而城市名称未变,所以就形成了一个特例。

四、以植物命名。

如苹果园、枣林沟、榆林垴、麻地沟、杨林窑、香草坪、柏石、芦芽沟、椿树底、檀山沟、杳树坡等。

五、以动物命名。

有鹿峪、马乡、熊坪、鹤山、猫铺、豹川、羊泉、鳌头、骆驼道、獐儿坪、绵羊坡、虾蟆垴、狮子坪等。

六、以神话命名。

有仙人、神泉、石佛、普贤、寺坪、禅房、佛堂、泥河、石牛、神头、观音堂、罗汉堂、降香坪、狮子神、老石神、玉女峰、望夫台等。这些地名的起源都跟某个古老的传说有关,如:

山西神池县——因明代在境内建有神地堡,并在堡西门外有池水,相传其水“出无源、去无迹,旱不涸,雨不盈。名曰神池”而得名。

陕西凤翔县——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善于吹笛,引来善于吹簘的华山隐士簘史,知音相遇,终成眷属,后乘凤凰飞翔而去,唐时取此意更名凤翔。

狮子神村——传说,一少女路经此地遇虎,呼救,突然跳出雄狮咬死老虎,女得救,狮无踪。村民立狮神庙供奉,易村名为狮子神村。

寺底村——在昔日此地无水,一日忽见白鹿刨乱石,泉水涌出滔滔不绝。故村名曰神泉村。又因村落处于北寨坡“当里寺”之下故俗称“寺底村”。

罗汉堂村——传说,五台山文殊寺运送100尊铁罗汉经此遗失一尊,化人借宿未留而坐化原形,村民建崖堂置其中供奉祭祀,随即更村名为罗汉堂村。

七、源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地名。

即以历史人物或与其相关的历史活动为背景而生成的地名和以一定的历史事件以及某一历史史实为背景形成的地名。如:长仙门、通远门、迎恩门等。

祁县,因春秋时晋国大夫祁奚食邑于此,而得名。

介休(市),因相传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介子推偕田隐居并死于境内之绵山而。

稷山(县),相传后稷曾于县境南陲的山中教民稼稿,后称为此山为稷王山,此地又因其山而得名“稷山”。

左权(县),古称僚阳,后几经改名。1942年9月,为纪念左权将军在此殉国,改名左权县。

闻喜(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原名左邑县,因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经此地时,听到官军破南粤(今广东)的喜讯,遂改县为为闻喜。

灵石(县),因隋文帝开皇十年挖河道时发现的古代陨石而得名。

八、含有寓意的地名。

这些地名要么是有史料记载、要么有时引诗为名。一般来说都为城市的名称。山西有个繁峙(县),因“城于山麓,群山环而拱之,而得名”。因此,“繁峙”,实际上就是对该县境内高山环绕的地势特征的一种概括性描述。

举例如:

成都:最早对成都二字作出解释的是宋人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卷七二)。乐史认为成都的得名是“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宋人祝穆《方舆胜览》成都府路郡名条认为“盖取《史记》所谓三年成都之义,这种说法流传甚广,影响较大。还有一说是望帝杜宇新营过这座都城,所以取名‘成都’,是取成功、成就、完成的意义”。再有就是根据《山海经》有“成都载天”之山、“成侯之山”的文字记载,认为成都的“成”是古族名或国名,其字形为戊与丁的合体,戊是斧钺的形象,丁象箭或箭中靶形,成侯就是以这个字来作为部落酋王的权力的象征。“都”字在藏语中指两条河的交汇处。按照这样的的解释,成都二字的含义就应是成侯居住的(两河交汇的)地方。也有人则认为成都二字“不过是用中原华夏文字对蜀语‘成都’这两个音的一种对译罢了”。这种起源饱含争议的地名,在中国也是比较多的。

长春:关于长春地名的由来,从一些地理资料记载,有如下说法:一说是,长春之名是以长春花而命名的。此种说法,《满洲地名考》中略加提到:即“长春之意,是蔷薇的异名”;二说是:据《长春县志》记载:长春厅“设治地点,原在长春堡较东偏数里,命名放由此起。而建置之处,土人更名之日,新立城云。”由此得出长春之名,是因厅设于长春堡附近,而故名。然而长春堡之名由何而来呢,据1982年《长春地名》资料记载:长春堡是由新迁居此地的汉族人命名的,是吉祥之意;另则,长春堡是沿用了辽金时代的长春州的旧名,因此地原属于长春州辖境。三说,乾隆几次在夏季到长白山祭祖路过这里时都发现这里的气候比盛京凉爽很多,而且风景宜人,便顺口说出“长白山下春常在,伊通河畔人人爱”的诗句,于是嘉庆5年(1800年)开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取其中第一句的两字设“长春厅”。

无锡:“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有些人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义。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氏族迁徙、流散和与华夏族的融合,原义渐至湮没,但一部分却因用汉字记录同样的音而保存下来,后人不知道所由来,往往望文生义,妄加解释。又有学者认为,“无锡”是因为生活在无锡的一个古越人部落以一种“治鸟”为图腾而得名,其本义应上“神”。

甘肃: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关内道和陇右道;宋时东部属宋秦凤路,西部属西夏;金分秦凤路为秦凤、临洮、庆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肃路(不久即改甘州路),为甘肃得名的开始,后改宁夏行省为甘肃行省;明为陕西行都司;清分陕西省恢复甘肃省,省名至今未变。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九、合并或更改的地名。

主要是指在建制变更中,因两地名合并而成的新地名。如:

山西临猗(县):临猗(县)因1954年由原临晋、猗氏两县合并而成,而得名。

陕西的醴泉(县):因有泉水甘甜的醴泉得名,表明该县拥有丰富的优质矿泉水资源。而1964年为简化“醴”字改作“礼泉”。

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市、海勃湾市合并。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县、博山县合称,后设特区,辖有两县;后建制名屡变化,最后为地级淄博市。

辽宁省盘锦市:锦州市盘山县升格,取盘山、锦州各一字。

通过对地名起源研究,可以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以及民俗风情、特色等。四川安乐县有个“卧佛沟”,人们沿着这个耐人寻味的地名,果真发现了一尊巨大的石佛及盛唐时期释迦牟尼涅磐的岩刻画像,还发现古人埋藏的40多万字的佛经,为佛学研究和唐代文化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资料。夏、商、周是我国上古时期三个相继的朝代,然而长期找不到夏朝的物证。1977年,考古学家以河南登封县一个叫“王城岗”的古地名为线索,在那里挖掘出城墙基槽,经C—14测定为夏朝遗址。

第五篇:浅谈地名与文化

浅谈地名与文化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地名是代表地理实体的一种语言符号,是人们在相互交流中为了识别周围环境对位于地表特定位置上的地方所赋予的名称。”地名往往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自然或社会文化内涵,它还可以反映某一民族、某一地区及其某一历史阶段的地貌特征、物产、经济、历史史实(事件或人物)、生存范围、历史变迁以及宗教信仰等。中华大地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对地理位置的命名更是丰富多彩。

中国地名是不同历史时代的产物。许多古老的地名往往负载着历史时代的许多印记,地名可以告诉人们朝代的年号、官府的名称、皇帝用字的避讳等。而且一般都会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如:古城苏州,有十几个别称:春秋时期是勾吴的首府,称为吴中,也称吴都。战国时建立吴国,别称吴门。秦属会稽郡,郡县连称吴会。隋朝以后才以姑苏山为由改称苏州。在封建社会,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如有地名与帝王及其皇族的名字相同,就必须更改,也就是避讳。这种避讳在历史上非常流行,唐宋时期达到高峰。如河南省洛阳市的宁人坊,原名为宁民坊,因其讳唐朝李世民的名字,而更改为宁人坊;湖北咸宁县,原名为永安县,但在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因避太祖父赵殷永安陵讳而更名为咸宁县。

另外,地名还能够折射出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各行各业,各种市集的集散地。如北京的马厂、羊房等地名可以看出老北京兴旺发达的畜牧业;北京的沙锅刘胡同、豆腐陈胡同等地名可以看出老北京的手工业情况;北京的瓷器口、帽儿胡同等地名可以看出老北京的经销的商品。北京的周口店、长城、天安门、紫禁城、十三陵等地名都能折射出古老北京的悠久历史。

地名还带有感情色彩。不过这种色彩的浓淡程度不一罢了。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地名日益增多,地名色彩也因语言发展变化而变化。地名的感情色彩,在地名产生时就有了。最初是人们表达与自然界斗争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胜利或喜悦,希望或祝愿。在耕作、畜牧等生产活动中,人们遇上一块如意的地方,收获丰厚,于是冠以优美动听的名字表达人们的感情。如江苏的常熟、大丰;新疆乌鲁木齐,蒙古语为“优美的牧场”;西藏江达意为“如意牛”,是说这里放的牛最好,随时可以挤奶;拉萨河:快乐、幸福河;吉隆:舒适快乐村。聂荣,意为悦耳谷;萨噶:可爱的地方。这些地名,反映出这些地方对农、牧业生产十分有利,色彩极其美妙而鲜明。在航海,抗洪斗争中,人们表示困难或忧愁,怨恨和愤怒,烦恼或厌恶,希冀或愿望,也命名了若干富有感情色彩的地名。如好望角(风暴角)、悲愁海、可怕海峡、忧愁角、灾祸角、饥饿港、奠愁湖;永安洲、辽宁、江宁、宁波、镇海,望夫石、警惕石、远离石、鬼见愁、鬼门关等。这类地名,意义明白,感情色彩强烈,使人触“名”生情,产生共鸣。

可见,地名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点已引起了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学家的重视,它可以帮助人类了解某一地区、某一阶段的经济、文化、地理.宗教等。

下载品味古都地名 感受南京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品味古都地名 感受南京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品味家乡文化

    品味家乡文化 ----太谷秧歌 教材分析: 太谷秧歌流行于晋中、吕梁、太原等地区,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内容大多是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生活,基本上是一戏一调,节奏明快,易于上口,深受城......

    品味习语文化

    品味习语文化 摘要:解读英汉习语,体味中西文化风格。习语就英文的解释包括成语、熟语、谚语等。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表达式,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幽默典雅, 历史悠......

    感受四季,品味人生

    感受四季,品味人生 不必感叹时光的来去匆匆,让我们一起融入四季,品味人生。 春之望 是谁留下了一时的灿烂和一时的希望?又是谁抛洒了一地的紫花和一地的翠绿? 春雨过后,如穹弓一般......

    感受四季 品味人生

    不用提生命的生活,让我们一起过四季,品味生活。春天看 谁留下了一段辉煌和一个时间的希望,谁喝了紫色的地方和绿色的荒野。春雨后,如弓一般的天空挂彩虹。春天神无论你走从这......

    品味法国文化5篇

    品味法国文化,置身浪漫之都 文章摘要: 浪漫的法国给人印象最深刻,而现在法国人通过一系列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活动和展览,呈现法国在多个领域的创造力。旨在改变法国在人们心目......

    品味警营文化1

    品味警营文化  警营文化就是公安建设的根和灵魂,是公安机关凝聚力、向心力和智力支持。政工干部作为警营文化的组织者和谋划者,树立“文化润其内,养德以固本”的理念,必须要把......

    南京城市文化

    金陵十二钗金砖套装 “金陵十二钗”是名著《红楼梦》的别名,是《红楼梦》里太虚幻境“薄命司”里记录的南京十二个最优秀的女子。小说作者完美塑造了她们在书中的人物形象,将......

    南京文化旅游专题

    南京文化旅游专题---南京文化旅游:现状·难点·战略09机械3班刘杰目录1、文化旅游的概念理解及其基本属性2、国内外文化旅游主要开发模式3、南京文化旅游发展现状4、南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