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第7课 说“屏” 教案 鲁教版七下 (16).doc
说“屏”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现在我们看黑板。我们今天上的课文是《说“屏”》。下面提一个问题:《说“屏”》的“屏”打了个引号,这个引号是什么作用呢?哪个同学能告诉我?好!请你来!
(麦子评:直接导入新课,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题目上。提出引号的作用,引学生思考,课一开始就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很好的问题导入。)
生1:《说“屏”》的屏加引号,可能就是因为转变另一种意思。
师:嗯,转变另一种意思,转变什么意思呢?
生1:用屏来代表一种器具或者做一件事。
师:嗯,好,谢谢你。继续发表观点。好,你来谈一下。
生2:说不定是说了屏这种范围——特指这一类。
师:“特指”这个词用的好!
生3:说“屏”可能就是说本文主要讲屏。
师:换个说法就是专门指这种事物或者是这个类别。
生3:对。
师:好,谢谢!这里引号的作用是一个特定的事物或者一个特定的内容,而且它还有一个作用。如果没有这个引号,那么说屏这两个词连在一起,写在书上,或写在黑板上,人家就会问,“说屏”是个词啊还是个什么意思呢?有了这个引号,“屏”这种事物就显现出来了。它不是一般的引用是指特定某一个事物或某一个类别。然后我就给大家讲一下
“屏”这个词的意思:“屏”最古老的字义是什么?是“挡在家门口内或者外的一种墙”,这是比较古老的意义。然后这个“墙”后来由于人们的生活的创造,就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如课文内容所说的“屏”。然后这个词语进一步发展,很多像屏一样的事物,已有了屏的含义,比如说看“屏幕”,它就像屏风一样的,有了一个形状在那儿(师动作)。孔雀开屏也是一个很大的扇形,也像一个屏。由于“挡在家门口内外的那堵墙“得那个意思,又有一个含义——屏障。这个词意多么丰富,多么有趣啊!
(麦子评:教师总结引号作用,介绍屏的知识,引发学生对屏的兴趣。)
我刚才说了一个引号的作用,一个屏的知识,我们都可以看作是:学知识。(师板书)咱们开设出了两个知识了。下面学习第三种知识。哪位同学从课文里面找到你认为应该向大家推荐的或者自己要学习的词语?说一个、说两个都可以。好,开始!
(生自学1分半钟)
师:好了,请提出自己的看法。好,请你来。
生4:我认为“因地制宜和伧俗”两个词用得比较好。
师:值得我们去学习、积累!请坐,继续来。
生5:我认为“艺术点缀”这个词比较好。
师:你认为是“艺术的点缀”,“点缀”这个词用得挺贴切的,谢谢!
生6:我认为第一段中的“销魂”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表现出了作者在诗的情境中的感受。
师:连魂都离开了,我们的躯体,我们的身体,那个事物是很动人的了!
生7:我认为“微妙”和第五段中的“休憩”用得挺好!
师:休憩,其实和休息是一样的意思,但说起来很好听,很雅致。它是书面的语汇。
生8:我认为第三段中的“缓冲”这个词好。
师:缓冲,把速度放慢一点。“缓冲”这个词应该很好记的,但有时候也是很难懂得一个词。
生9:我认为第一段中“似隔非隔”用得比较好。
师:很微妙的写出了“屏”的作用。
生10:我认为第一段中的“神秘”用得比较好。
师:“神秘”的作用,我们解释不清楚,就成了“神秘”。
听课,你们没听老师的要求,老师说我们要记得那个词,而不是哪个词用得好。好,你来!
生11:我认为第一段倒数第三行的“微妙”一词用得好。
师:我们要积累它,要学习它。
生12:我认为第一段中的“不禁地心生向往”用得比较好,因为写出了作者情不自禁的喜欢屏风的感受。
师:自己再连起来:心生向往之情。
生13:我认为第一段的最后一个词“齐声称道”比较好。
师:“称道”是称赞的意思。
生14:我认为“流动的空间”比较好,这样写出了屏的巧。
师:很形象。好,老师来小结一下。有这样若干的词在这一课里面,我们要把它积累下来,要会认,会写,知道它的含义。第一词是“微妙,”什么意思呢?就是深奥、玄妙,难以琢磨。比如说: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很微妙,说不清楚。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事物的现象很微妙。这个词生活中常常用到。第二个词我们要找到“擅长”也在第一段里,“擅长”什么意思呢?很会做某方面的事,在某个方面有专长,比如说“擅长绘画”,“擅长
体育”。第三个词“帷幕”,咱们的舞台上有帷幕。“帷幕”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它的比喻的含义:咱们学校的体育运动会拉开了帷幕,什么意思?
生齐:开始了!
师:再比如“大会拉开了帷幕”等,现在经常用得倒是它的比喻的含义。第四个词就是同学所说的“缓冲”,是事物的速度降下来,使矛盾缓和一下。还有一个很高雅的词:“韶光”。韶光什么意思呢?“春光”,“光”取得它的比喻意:青春年华。还有一个词“休憩”,也就是“休息”的意思,但是我们在口头上不说“休憩”,在书面上说“休憩”。还有一个很普通的的词“得体”,“得体”,恰当的意思,做什么事,说话、行为、举止要得体,要恰当,要恰如其分。还有一个词“造型”,所谓造型,什么意思呢?就是塑造一个事物或者人物某一方面的形象。一个特定的动作,特定的画面出来了,就是“造型”。一个人把一些动作固定下来的一刹那,就叫“造型”。咱们学校的教学楼,咱们学校的大门,都叫“造型”。这些书面的语汇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这是咱们今天学的第三类知识。学知识的时候,我们还要练能力。(师板书:练能力)
(麦子评:积累美词,这个环节设计得好。这篇文章虽是说明文,但是语言优美生动、词语典雅不俗。)
下面我们开始练能力----分析能力。老师出示一个话题,看老师是怎么写的。(师板书:假如没有这一段)开始读吧,读起来。(生随师写逐词读)再读一遍!
生(齐读):假如没有这一段„„
师:看课文,假如没这一段会怎样?假如没有第一段,假如没有第二段,假如没有------继续下去。现在我们分一下工,这一竖行集中来看第一段,假如没有第一段。你们呢——第二段。你们呢——第三段。第四、第五,你们任选一段(师逐列手势指示),好,开始活动。
(生自学3分10秒,师更改板书)
师:看好了,暂停,在发言之前,老师还要给你们介绍一种读书的知识:凡是研究某一个段落,它在全文中的作用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到全文它的基本意思,然后结合这一段的意思理解它在全文的作用。好,再准备一下你的发言内容。
师:好,从第一段开始说起。
生15:假如没有第一段就体现不出屏风的诗意、神秘、微妙和巧,而且还不能和最后一段相呼应。
师:他就站在全文的角度来分析这一段的作用。他概括得很好,但还有个地方没有点出来。
生16:第一段及总结了全文又引出了下文,如果没有第一段,直接从下文中的“屏可以分隔室内外”开始引出下文,给人一种突然袭击的感觉,打击阅读兴趣。
师:很微妙的,很顺畅的把后面的内容引出来,多好!
生17:这还是一个很好的开头,还能够吸引读者,说明屏很深奥。
师:有一个问题你们没有点透,第一段到底是干什么的?等会儿补充发言。先说第二段。
生18:全文主要是从作用和审美的角度写了屏,如果没有了第二段,就没法表达出屏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就好像一个人缺了点什么。
师:她发言中有一个关键词“作用”,第二段主要说的是屏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没有这一段,我们就不知道屏是用来干什么的了。还有表达的吗?好,第二段我们已经点透了,第二段就是说明屏的作用。理解第一段的同学也来想想,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呢?好,第三组。
生19:第三段主要讲了屏的分类,为下文写屏的大小、造型作铺垫。如果没了这一段,第四段的过度就不自然。
师:我想听一下,哪个地方是说屏的分类的?
生20: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竹屏、木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
师:这一组同学发言时注意了关键词(指二组)。这一组的同学发言时注意了关键句子(指三组)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主要说明屏的分类。假如没有这一段,我们就不知道了屏这么多的类别。好,第四段。
生21:这一段主要说明了屏的摆放位置、大小、曲折的折度、视线远近诸方面,不可以随随便便,也有特殊的规定。
师:作者运用了什么词来说明屏的怎么样,怎么样?
生22:造型不够轻巧,色彩伧俗。
师:其实屏的怎么样——你看,这个词是什么?
生:设置。
师:设置,其实是安排、运用、摆放,人家用一个“设置”就解决了这么多的意思。这一段谈得其实是屏的使用方法。假如没有这一段,我们就不知道屏要摆放得漂亮一点,巧妙一点,摆放也有技巧,也有审美在里面。来第五组,当中的同学来说吧。
生23:如果没有了第五段,也就没法与第一段相呼应,而且也就没法使读者读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作用。
师:这一段主要表达作者写这篇短文的目的是什么,一方面是写出来,一方面是希望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美的享受。还希望屏在今后的工艺上有更好的创造。那么,最后一组的同学想说什么呢?
生24:第五段作者写“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一直到最后,我认为是照应了第四段的从“近来我注意到”一直到“尚少诗意”。它说了因为作者看了饭馆里和宾馆中各种场地用屏用得不太好,引不起作者的诗意,所以让建筑师和家具师以后注意修改这个问题。
师:是啊,还有与第四段呼应的作用,看得很细致。
生25:好,第一组同学还有什么要说的吗?假如没有第一段-----(生沉默)
师:我们来看全文的第一个字是什么?
师生:“屏”。
师26:接着念下去,“我们一般都称作屏风”。好,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说这一段应该是引出本文的线索。
师:点出这个事物,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就是“说‘屏’”。
师边解说边板书:
屏
第一段点出
作用
接下来写
分类
继续——
设置
接着写
目的 然后交待写作
(麦子评:分段感知。这个环节就是领着学生分析分段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但是如果单纯让学生分析段意,这个环节就索然无味了,这个老师就用了“假如没有这一段„„”的句式让学生说话,可谓用心良苦。第一组同学概括不出这段作用的时候老师应该适时引导吧?我觉得不应该拖到最后。)
师:我们把它连起来,一眼就看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是多么清晰,思路是多么清楚。每一段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这样一线贯穿下来,一个“屏”字贯穿全文。我们分析了“假如没有这一段”,如果还要讲深一点,你们学习全文的顺序就叫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说一棵白菜的成长,按时间顺序写。还有方位顺序。一般按认识规律,从容
易的到难的,从小的到大的,从现象到本质各个方面来说明叫逻辑顺序。这些问题上九年级时老师会给你们讲的很清楚。下面我们再来练一种能力——欣赏能力。看第一段,大家一起朗读第一段,我听一下。“屏”读起来。
(生齐读)
师:我听了一下,流畅,响亮,但是情感表达不够。再试一次。“屏”读起来。
生再齐读。
师:这一次读得还没有见长,问题在哪里呢?语气出不来。听我读。(师范读)。语气出来了没有?
生齐:出来了。
师:原来语气是可以这样塑造的:第一,重音要出来。第二,语气要适当。这是“很富有诗意的”,重音在哪个字?
生齐:很。
师:情感就出来了。然后语速稍慢一点,情感就到位了。好,各自读——不齐读,把这一段的情感内涵体味一下。
生自读,师板书。
师:看老师出的第二个题:(指板书)第一段词句的表现力。这一次欣赏,也就是你们在课的开始说的,那个词用得好,为什么?我们既要看到一个词,一个句的表面的表现力,还要看它背后的作用。那才是真正的味道。有些时候我们说有些人写文章,写书法力透纸背的力量,现在我们看文章,欣赏它的含义,欣赏它的表现力,也应该往这方面着力的、仔细的欣赏。看出来这个字为什么用得好?表现了什么?同样要结合全段的文字或全文的文字来进行分析。好,下面安静的思考。
生自学2分钟。
师:好,各抒己见。
生28:第一段中的“擅长”和第四段中的“造型”、“伧俗”形成对比,突出了现在人们没有认识到平在建筑美中应起到的作用。
师:你把“擅长”与作者批评的一段联系起来了,谢谢。
生29:第一段中的“销魂”二字表明的意思是灵魂已经离开了身体写出了作者对“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诗句的欣赏和已经完全陶醉于这种境界,与“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形成对比。
师:“令人销魂”其实是用了夸张的说法来说童年时候听妈妈读诗的那一种美好的令人陶醉的情景。
生30:第一段中的“神秘”两字,后面2、3、4、5段是给“神秘”两字作解释的,更吸引读者读下这篇文章。
师:“神秘”一词在这起了悬念的作用。
生31:在第一段中的“微妙”和“神秘”,还有“似隔非隔”起到了相呼应的作用,当读者读到微妙的时候,觉得心中更有韵味的感受,令人对它心生向往,更想知道到底神秘在什么地方。
师:“微妙”是作者在研究中接触到“屏”这种事物,他的一种感觉。读这个词要注意两个修饰词,“更”“实在”表达了作者一种赞叹的情感。所以这个句子整个都是有表现力的。
生32:我认为第一段运用了实词、美词,借助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写出了屏风的小巧和艺术,还用“微妙”这个词写出了屏的神秘作用,让读者更加喜爱这篇文章。
师:第一段中作者用各种手法把屏的微妙,屏的可爱概括的表达出来了。
生33:我觉得第一段中的“擅长”一次比较好,表现了我们的先人对屏的重视。
师:“擅长”,这种古老的文化就是这样源远流长。
生34:我要说的还是“微妙”我认为这个词中,“微”是指屏看上去是个很普通的东西,其实它是有很多妙处。这个词引出了下文,引出了屏的作用、分类、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摆设。
师:“微妙”这个词用得简洁,含义深刻!
生35:我要说的是第一段的第二句“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这一句,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小时候对屏的喜爱、向往之情,而且把诗句放在开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师:读到这里,我们自己就已经成金在哪种“真够令人销魂”的意境中了,多好!
生36:我认为第一段中的“巧”字用得好,因为“巧”字一个字就写出了“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美感之所在。可谓“一字千金”
师:高度的凝练。关键在一个“巧”字上。“微妙”也好,“似隔非隔”、“神秘”也好,作者概括得实在是“巧妙”啊!
生37:“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在“销魂”的程度上进一步写出了对屏的情感。
师:你这句话说得真好。“其情景真够然人销魂的了”,写的是童年;“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写的是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有“屏”的诗句,就产生的感觉。这时候,作者读书了,长大了,读书了,工作了,作者这种有层次的感受,没有深入的品析是体会不到的。谢谢你!
生38:我觉得“齐声称道”这个词是对先人擅长在屏上作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的一个评价。
师:谁齐声称道?
生39:外国人。
师:不是中国人,外国人吧,这就像侧面描写一样,烘托屏的巧妙。
生40:我要补充的是对“销魂”的解释。“销魂”与前文诗句中的“冷”相照应,写出了夜的冷清。
师:魂也飞走了,写出了母亲背诗给我的幼年和心里留下的美好印象。
生41:“必置一屏”说明屏用得很普通,而且后面又讲“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说明屏的作用很多,深受古人喜爱。
师:你品析得不错,但看黑板:“第一段中-----”,你审题出现了问题,有时候是会影响自己成绩的。
生42:我觉得第一段“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写出了屏的诗情画意,与第四段中“餐厅、宾馆”中的屏作比较。餐厅、宾馆中只是把屏作门板来用,一点诗情画意都没有。
师:强烈对比,意境的对比。现在老师还要指出几个你们没有评到的地方,注意这几个词“这是很富有诗意的”“母亲总要背诵-----”“其情景真够令人销
魂的了”“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怪不得外国人都-----,这些词都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它表达情感的力量去是很强的,这一段每个句子中用了许多表达内心赞美之情、向往之情的虚词,这个地方没有评到。还有一个地方没评到,就是老师所说的背后的含义。当然这对你们来说太难了,老师点一下,“母亲总要背唐人的诗”,它背后的含义是母亲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生齐:书香门第。
师:对。很有文化的家庭。文化对孩子的影响从童年就开始了,这是文化的内涵。再看“每次读到有屏的诗词佳句”,一个“每”字中可以看出作者饱读诗书啊,作者是个读书人,而且喜欢画。第三句“因为研究古代建筑”,这背后的含义是什么?
生齐:专业。
师:对,作者是这方面的专家呀!表面有含义,背后有含义,这文字多漂亮呀!而且这一段的作用至关重要,不管是字、词、句、全段,或者是修辞手法,都有值得我们品味的地方。
(麦子评:欣赏词句,妙点揣摩。这个环节设计的不错,用欣赏的眼光读第一段的词句,读出文字的魅力来,也读出作者对屏的情感态度,锻炼学生揣摩妙词佳句的能力。)
好,今天咱们上课学习了四种知识:一种是引号的作用;一种是关于屏的知识;然后我们学习感受到了逻辑顺序这样一种知识。锻炼了两种能力:一种是分析能力,一种是欣赏能力。同学们表现非常好,勇于思考,勇于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非常好。谢谢大家,我们这堂课结束了,下课!
(麦子评:课堂小结,适时结束。)
总评:《说屏》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这位老师在这节课上着重培养学生能力,重视积累。
板块式教学,使整节课环节清晰,节奏明快。
教师循循善诱,学生紧跟教师脚步,体验文字魅力。
没有在课堂上看到生成,只有预设,有点遗憾。<
第二篇:七下历史 第7课教学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案7
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教与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和《金刚经》、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掌握隋唐时期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和《金刚经》的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对赵州桥与颐和园玉带桥等桥的对比,雕版印刷术与手抄笔录的对比,培养运用对比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通过对唐诗共同进行赏析,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隋唐时期各族人民在前代文化基础上,注意吸收文化成果,共同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不仅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与学的重点: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
教与学的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教与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交通发达,民族融合,中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教育制度先进,这些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唐文化的部分杰出成就。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1、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叫什么?是谁主持建造的?它的作用及地位如何?
2、唐朝的哪个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唐朝印制的《金刚经》的历史价值?
4、唐朝医学家孙思邈著有什么书?他被后人尊成为什么?
5、说出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及诗歌的特点?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
1、隋朝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出示赵州桥图片)引导学生读图评价赵州桥。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是隋朝杰出的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石拱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赵县古时曾称作赵州,所以安济桥又叫赵州桥。赵州桥设计非常科学,由五拱构成。中间的大拱跨度37.45米,大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它既可减轻大拱及桥基的负载,又可分洪和节省建筑材料。同时,小拱对石桥本身也增添了美观、玲珑和生动的姿态。赵州桥坚固耐用,桥面平缓,有利于交通。赵州桥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车马仍可通行。距今约1400年,在漫长的时间里,历经洪水、地震、风化,至今仍然坚固的屹立着。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出现无疑是由于设计的巧妙。宋人杜德源有诗赞颂安济桥“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蜇背磨空”;元代刘百熙有诗赞“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明代诗人祝万祉赞美安济桥“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实不过誉。
近代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赵州桥的结构“所取的方式,对于工程力学方面竟有非常的了解,及极经济极聪明的控制。„„真可惊异地表现出一种极近代化的进步的工程精神”。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赵州桥遴选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
赵州桥成为桥梁建筑史上难得一现的秀美风景,已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无数国内外旅客观光旅游。
2、光耀千古的诗坛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观看李、杜、白三人画像插图和“文献资料、诗句摘录”,然后讨论回答:
1、唐诗繁荣的情况怎样?
2、哪三位诗人的成就最突出?
3、说说他们的诗歌风格为什么有所不同?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欣赏三位大诗人的作品,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及所处的不同的社会背景,从中品味三位大诗人诗歌的不同风格。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印刷术发明前,人们用手抄书,这既费时耗力,又易出错。到隋唐时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什么是雕版印刷术呢?
教师布置学生看书寻找答案。教师在学习回答基础上强调: 雕版印刷术来源于生活的体验,离不开人们的观察,探索及创新。
可引导学生联系印刷术的发展: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近代欧洲人发明了机器印刷、现代的电脑排版等。让学生感触到近现代中国的与世界的落伍和差距,让学生意识到振兴中国的责任。
教师作如下介绍:唐朝雕版印刷的原本,多已失散。现在所看到的《金刚经》,长约488厘米。卷首为佛像画,后为经文。画着释迦牟尼对弟子们说法的神话故事,四周环绕的天神也在静听,大家神色肃穆。画面精美,线条流畅,字体整齐,浑朴厚重,着墨均匀,刀法纯熟,是优美的版画艺术。
引导学生阅读小字,教师强调: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但在近代被外国殖民者掠走。教师补充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小结板书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唐都长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二、雕版印刷术
唐朝印制《金刚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李白(作品及特色)杜甫(作品及特色)白居易(作品及特色)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一:知识再现:
1、唐朝印制的(),是世界上现存()、()的雕版印刷品。
2、()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李白被后人称为(),杜甫的事诗被后人称为“()”。
二:精挑细选
1.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建筑物是()。
A.江苏宝带桥 B.北京玉带桥 C.大明宫含元殿 D.河北赵州桥 2.被人们称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是()。A.王维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3.以下是赵州桥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桥
B这座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
C由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
D七百多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4.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是()A唐朝
B元朝
C隋朝
D北宋 5.古人云“琴棋书画诗酒茶”,可见自古以来“诗酒”就不分家,那么中国古代自称是“酒中仙”的诗人是()
A杜康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6、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高度繁荣的原因不包括()A科举制重视考核诗赋的内容
B繁荣的经济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C唐朝实行宽松的政治政策对唐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D唐朝亡国的教训促使了唐诗的繁荣
七、教、学后记:
附:问题和练习答案
1、金刚经、最早、标有确切
2、唐朝、诗仙、史诗 1D 2B 3A 4A 5B 6D
第三篇:《说 “屏”》教学案
《说 “屏”》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2.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4.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 教学重点】: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一)初读感知:
1、朗读课文,积累文中词语。
2、感知文意:
3、我的感受:
4、我的疑问:
(二)[预习诊断]
1、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著有《说园》等,本文选自《陈从周散文》。
2、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拿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消魂的了。(纳 销)
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秋夕》中的诗句。
4、作者在本文中介绍了“屏”的哪些知识? 作用、种类、大小
三、精讲点拨
(一)自由诵读了解“屏”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二)、深情美读说说屏
1、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2、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理解诗意,体会作用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牡丹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3、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4、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令人销魂”、“神秘”、“微妙”、“称道”、“真够吸引人”、“闲滋味”等。这些词语也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5、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四、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五、拓展延伸 寻找屏
例:南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 《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教后反思:
第四篇:说屏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16说“屏”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教学重点
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一、导入课文
二、默读课文,感知内容 1.检查词语读音、词义。
2.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⑴.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⑵.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⑶.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三、精读课文,研讨分析(2——4段)
屏的作用:分隔作用,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缓冲视线。
屏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屏的设置:得体。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四、品味课文,赏析诗句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已喜欢上屏风了。作者在文中引用了不少古诗句,使说明的语言生动有趣,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这些诗句的作用。全班讨论明确: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四、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想像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六、作业
1.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像这样的有较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不计其数,他们漫漫演变成了一种器物文化,如中国的茶具、扇子、雨伞、陶瓷、编织工艺品等。作为中国人我们为有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感到自豪,更有责任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请同学们任选一种工艺品,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采用二三种说明方法,2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说“屏”
一(1)深情总引屏
二(2—4)分说:屏的作用、种类、设置 三(5)点明写作意图
第五篇:说屏教案
《说“屏”》教案
新疆教育学院国培中语班
杨雪萍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3.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4.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5.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6.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重点难点] 2、3、4
一、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见过屏风这种家具吗?在哪见过的?有什么作用?
(二)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提到的“屏”,并说明其作用。明确:《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三)请同学们观看一组“屏”的图片,谈谈感受。下面我们走进中国著名的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看看他是怎样和我们说“屏”的。
二、整体感知文意。1.积累生字词。
帷()幕 伧()俗 忒()文化休憩()2.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恰当,恰如其分。
(2)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3)美丽的春光。(4)粗俗、鄙浅。
(5)享受凉爽。纳:享受。(6)使冲突缓和。
(7)高雅和粗俗的区别。(8)无益地耗费劳力(9)果真如此。
(二)自由朗读课文,(三)配乐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3、默读课文,回答问题。自主回答:
(1)本文的文体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合作讨论回答
(3)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七)研读赏析
(一)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二)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体会在文中的作用
1、理解诗意(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用在此处表达了作者幼年时对屏风的无限向往与喜爱之情,诗在开篇引起读者兴趣。(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此处引用放在屏风定义后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时语言生动有趣。(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二、总结拓展
(一)课堂小结
这篇说明文和我们经常见到的说明文有什么不同?语言上有什么特点?陈从周先生怀着对祖国传统文化深厚的感情,用优美诗化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但是遗憾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事的变迁,古代许多精美绝伦的屏都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往往只只注重了屏的是有价值,却忽略了屏的审美价值,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过渡)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多少文人墨客的悠悠的情思,下面是一些大家有关屏风的诗词,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多媒体展示,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的说明理由)。其实古老的中国像这样的有教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不计其数,他们漫漫演变成物一种器物文化,你能再给我们说出一些吗?”学生各抒己见,例如中国的茶具,(二)拓展延伸
(1)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例:南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2)阅读欣赏《中国结》
中国结年代久远。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采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流传至今。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大年三十晚上,长辈用红丝绳穿上百枚铜钱作为压岁钱,以求孩子“长命百岁”。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本 命年里为了驱病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所有这些,都是用“结”这种无声的语言来寄寓吉祥。中国人在表达情爱方面往往采用委婉、隐晦的形式,“结”从而义不容辞地充当了男女相思相恋的信物,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万千情爱,绵绵思恋也都蕴含其中。《诗经》中关于结的诗句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与其扎结,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这一婚礼上的仪式,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结爱》当属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结”字,使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字,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谓是:“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2)作业: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像这样的有较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不计其数,他们漫漫演变成了一种器物文化,如中国的茶具、扇子、雨伞、陶瓷、编织工艺品等。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有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感到自豪,更有责任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请同学们任选一种工艺品,写一段说明,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