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院 系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_ 学 号
年 月 日
目 录
摘要.....................................................2 ABSTRACT.................................................3 引言....................................................4
一、绪论................................................6(一)文化的概念.......................................6(二)翻译的概念.......................................6
二、分论................................................6(一)文化内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7 1 宗教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7 2 历史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8(二)生活方式的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6(三)价值观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10
三、结语...............................................11 参考文献................................................12
摘 要
文化(culture)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复杂的概念。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核心,也是文化赖以语言传播的物质表达形式。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是信息和思想的交流,是语言表达的艺术再创造,而不是文字上的对译。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不言而喻,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两种文化。翻译实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本文在阐述文化和翻译概念的基础上,试从中西文化的相似和差异性,包括不同的文化内涵、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指出两种语言翻译中应注意的文化问题。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因素;影响
Abstract
Culture is a complex conception.Language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It is the core of culture.Translation is a transfer activity of two languages.It is the exchange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thoughts, but not the direct translation.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guage and the culture mean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and culture.In fact,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tool for us to communicate.This article tries to point out the problem, what cultural factors should be noticed during the translation, will b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including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 life-style, outlook on values in foundation of explaining idea of culture and translation.Key words: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Cultural Factor;Effects 3
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引言
文化(culture)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复杂的概念。追溯其历史渊源,“文化” 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籍。西汉刘向《说苑·指武篇》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文化”的含义是指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冶和教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相对而言。现在所说的“文化”与古文中的“文化”涵义有较大的差异。今天我们所用的文化一词是外来语的意译,是19世纪末从日文中转译过来的。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s,是由colere 演化而来,而英语中的culture和德语中的kultur同由拉丁语的 cultus转化而来。文化一词拉丁文原义是“开发,开化”的意思。德语kultur本义指精神文化,实指宗教文化而言。英语culture的意义则与政治、法律、教育等社会生活有关。现在,我们可以对文化概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文化定义有 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狭义文化仅指精神文化。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许国璋)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核心,也是文化赖以语言播的传物质表达形式。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文化差异导致不同民族对相同的客观现象和社会存在产生不同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则通过语言展现出来。
翻译是指用接受语(receptor language)复制源语言(source language)信息的最近似的自然等值,首先在意义方面,其次在文体方面。(Eugene Nida)翻译就是指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是信息和思想的交流,是语言表达的艺术再创造,而不是文字上的对译。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人们都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王佐良)我们必须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翻译。翻译不仅要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做到文化意义上的等值。
一、绪论
在论述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造成哪几方面的影响之前,先对文化以及翻译的概念进行一个简单表述。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自然的人化即文化。西汉以后,文与化开始结合成一个整词,其涵义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二)、翻译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将翻译定义为:将一种语言(口语或笔语形式)(译出语)转换或创造为另一种语言(译入语)。翻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 人类高级语言活动,这种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很难以图示、语言等其他方式阐释清楚的。不同领域、不同派别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同时是文化的交流,尤其是“文化间交流”。通常我们把这一术语又改称为“文化
间合作”或“跨文化交际”等。语义角度下的翻译着眼于两种语言间的意义对等,正如Nida(1986)指出的那样:翻译就是语义的翻译。
二、分论
(一)、文化内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是不同民族在特定的历史、地理、宗教、习俗等环境里的独特创造。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其根本任务就是传播和交流文化。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
1、宗教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宗教多有“圣经”“洗礼”“修女”“教堂”“上帝”等词汇。而中国人信奉“佛教”“道教”,多有“玉帝”“观音”“菩萨”“慈悲为怀”等词汇。在西方文化中,历史典故多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神话及圣经故事。而中国文化当中的历史典故则源于如“盘古开天”“牛郎织女”“卧薪尝胆”等等。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背景,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多有“玉帝”、“菩萨”、“佛祖”等宗教词汇,与此有关的习语也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
例如:You are just a doubting Thomas.You won’t believe what I tell you 这句话中的doubting Thomas 源于圣经故事,Thomas 是耶稣的12个门徒之一。他生性多疑,后来在英语中常使用doubting Thomas 来表示多疑的人。理解了文化内涵之后,这句话就可译为:
你这个人真多疑,我说什么你都不信。
2、历史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会经常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 而出现的翻译难题。只有对语义对等后面的文化含义和历史背景给予充分的重视,才能真正达到信、达、雅三方面都“天衣无缝”的翻译境界。
再如,毛泽东《七律·送瘟神》诗词中有两 句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诗中的“舜尧”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两位贤明帝王,为人民所爱戴,代表圣贤。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较容易懂,但对于英美读者来说,若采取音译,会使他们莫明其妙,因此必须增译注释。即使那样,仍有隔靴搔痒之感,而且显得累赘,同时也使诗句失去了“诗气”。亚瑟·古柏在翻译该诗句时干脆用Sage-Kings代替, “Springwindsmovewillowwands,intensofmillions:Sixhundredmillionweshallallbe Sage-Kings!”这样翻译既简单明了,音韵铿锵,又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二)、生活方式的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无论从历史传统还是就近、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来看,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都可以说是处于现代文化光谱的两极。尽管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地缩短了这种差距,然而,相似只是相对的、个别的,而歧异则是绝对的、普遍的。
语言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历史上,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下面举几个例子,简单谈谈两种文化在生活方式上表现出来的不同。
从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来看,英语民族长期过着航海生活,因而英语中就有了大量关于航海,或源于航海的说法――这些在以大陆文化为根基的汉语中就没有对应词语。以下举几个容易搞混的例子:able seaman(“一级水手”而不是“能干的水手”);be left high and dry(“船高高地搁浅在沙滩上”,指“陷于困境”,而不是“高高在上”);give(sb.or sth.)a wide berth(“让出一条宽宽的水域”,指“远远地躲开”,而不是“让其自有发挥”);show one‘s(true)colours(“亮出自己的真正旗帜”,即“显露真面目”,而不是“显示颜色”)„„诸如此类的用法用于比喻性的句子中,就更难吃准,如:
反之,汉语有许多关于山川、四季、农耕等方面的习语,在英语中也难以找到现成的对应词;除非想创造某种“异国情调”,译为英语时往往要用意译的不办法。例如: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为诗,完全可以译为:The hills and streams have no end, there seems to be no road beyond;But dim with willows, bright with flowers, another village appears.但在一般杂文中,恐怕还是直接译出其涵义为好; 9
一种可能的译法是:One has a sudden glimpse of hope in the midst of despair.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英语中虽有As you sow, so you must reap的说法,但不如汉语那么具体,实际上,英语中最常见
(三)、价值观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价值观指人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人情等为人处世准则的观念。一般认为是特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核心,表现在两种语言中,会对语言理解和翻译造成很多障碍,足以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
中国文化中以儒家文化为主,其种族亲属和社会关系表达得十分清楚和严格,不容丝毫的含混和马虎;而对崇尚新教、个体文化价值的英语民族来说,这种亲属关系就笼统宽松得多。表现在两种语言中,英语一般只用uncle和aunt表示对非直系长一辈的称呼,对小一辈只用nephew和niece,而对同辈不分长幼用brother和sister,甚至不分男女概称cousin,这在汉语中是不容许的,因为汉语中对此类关系分得十分详细。所以在英译汉中,要找准汉语对应的词语,必须先弄清辈分和亲属、社会关系。而在汉译英中,这些复杂的亲属关系词语就要适当简化。
英语民族崇尚个人主义,个人至上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特点。体现在语言中,例如:An Englishman's house is his castle.10
(英国人的家是他们的城堡),意味着没有理由不可以去无故打扰别人或没有预约不可以贸然拜访某人;Even reckoning make long friends(明算账,友谊长);Tell money after your own father(亲父子明算账)等,这些都表明西方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中国文化中以谦虚为美德,所以对别人的赞扬、夸奖常礼仪性地予以否认。如“You speak excellent English,中国人常说“no, no”;而西方人崇尚自我奋斗,常会对别人的赞扬乐于接受并表示感谢,积极地回答“Thank you!”。
三、结语
总之,英汉两种语言虽有相同和相近的表达方式,但更多的是表达方式的个性特征。正是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中西文化差异才使人们产生出许多翻译的误解和困惑。要排除表面意思的迷惑,避免错误的理解,克服中西文化差异给英语翻译造成的障碍。
参考文献:
[1]Lyons ,J.1981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M],Cam2 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River ,W.and Temperley ,M ,1987 ,A Practial Guide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M].New York :Oxford U2 niversity press.[3]王鸽平.关于《中国文化概况》中名词的翻译问题[A].语言 学与文化[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4]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6]潘绍中.谈谈汉英对译中的文化因素[J].中国翻译,2004,(3).[7]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邢福义.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杨自检主编,英汉比较与翻译[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0]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1]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第二篇:论文化因素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论文化因素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班级:09贸二 学号:09060222 姓名:谈慧琳 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营销的最大区别就是,要与不同文化环境的人打交道。处于不同文化环境的人,在语言、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不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不同,而且对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同一件事往往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也就是说,在某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有效的营销方法在另一个文化里可能就没有效果,甚至产生误解、摩擦和冲突。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我国企业必须重视各种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并适应这些不同的文化环境。
传统观念认为,市场营销是一种经济活动,经济因素是决定市场营销环境的唯一主要因素。但是随着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人们的经济收人普遍提高,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消费者的购买力投向有更强选择性的商品,单纯用经济因素已经不足以说明消费者行为的特点。它不能解释为什么两个收人完全相同的人或者人均收人相近的两个国家消费模式迥然不同。近年来,经济发达国家间的相互贸易有增加的趋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收人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的接近可能导致需求的趋同性,而实际上各个国家消费者的需求爱好、经济模式也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在消费品的市场营销方面,非经济的因素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市场营销活动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而且也是一种文化活动。
因为随着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消费者既是企业营销活动作用的客体,同时又是市场的主体。所以,国际市场营销除了受目标市场的经济技术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外,非经济的因素特别是文化的因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80年代的一项调查发现,欧共体国家中荷兰的真空吸尘器的家庭拥有率为95%,而意大利则仅有7%,这个差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国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造成的,只有很小一部分可归因于经济的原因。因荷兰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地毯,而在意大利使用地毯的家庭则相当稀少。又比如收人水平虽然是耐为在用品消费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可见,面临众多的社会变迁与截然不同的文化习俗,企业必须突破文化环境的障碍,积极寻找有利的市场机会,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营销中有所作为。
第三篇: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 2009-10-07 09:07 ]
当今科技突飞猛进,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信息传播尤为重要,翻译作为信息传播和交际的桥梁也就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翻译曾一度被看做是两种语 言之间的转换,但事实上,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活动,形式上虽是语言字符的转换,内容上却是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翻译永远与文化脱不了干系,永远受到文 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1 思维方式的影响
西方民族惯用抽象性,由一到多的分析型思维方式,句子常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多个短语和从句,由主到次,但形散而意合。而东方民族惯用具体性,由多到一的综合型思维方式,句子多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为顺序,横向铺叙,注重整体和谐。有时英语的一个长句需要转译为汉语的几个短句,而汉语中一个意群 的若干短句却可以合译为一个英语长句。英汉民族认识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其在翻译过程中句式选择,遣词造句,词句省略等的不同。如此例句:“It had been a fine, golden autumn, 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 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 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time fall.”如直接译成:“那是一个美好的金秋,在告别了那些可能丢失他们的青春甚至生命的人之后,树叶才慢慢的落下。”这种翻译显然受到了语言形式的拘 束,译句结构混乱,呆板没有条理性且语言支离破碎。如将译文译成“那是个天气晴朗,金黄可爱的秋天,美好的秋色为那些青年们送别。待到战后和平时期,黄叶 纷飞的秋天再度来临时,当日的青年们已经失去了青春,有的甚至丧失了生命。”就很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失为一段精彩的翻译。再如奥运口号“北京欢迎 您!”表达了中国人民欢迎世界各国人民到北京的心情,我们常见的译文为“welcome to Beijing!”翻译中句式的改变,使用英语祈使句,恰当的表达出中国人祈盼奥运的热情。如译为 “Beijing is welcome you”,则语气过于平淡,效果大打折扣。2 历史典故及风俗习惯的影响
历史典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和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特点。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的许多圣经故事,文学作品等 以及中国的神话,典故,诗词歌赋等也被各自接受和欣赏,翻译也就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翻译就必须是历史典故和历史文化的翻译,而不单单停留在文字的 表面。例如:在《旧约 创世纪》中,有这么一句话:“Can't you see it is an apple?”字面意思为“难道你看不出这是个苹果么?”根据历史典故,我们知道夏娃受到魔鬼的引诱吃了善恶树上的苹果,触怒了上帝。苹果(apple)一词也就成了陷阱的意思。所以,此处译为“难道你看不出这是个陷阱么?”更为贴切。风俗习惯更是如此,影响和制约着翻译的精确性。如汉文化中,人们崇尚“ 民以食为天”,见面问一声“吃了吗?”,一则表示关心寒暄,二则也是正式交谈的开场白。但如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则失去了其语用意义和应酬功能,也不能被西方人理解和接受。因此翻译要在双方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加以必要的解释。3 宗教传统的影响
中国人信仰佛教,相信佛主主宰一切,而欧美人信奉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世界。汉语中有“借花献佛”、“缘木求鱼”等成语,英语中也存在“God bless you”、“God be with you”(上帝保佑)等习语。中西宗教传统的差异使得翻译时应特别注意,否则就会出现失当现象。如英语中的:“end of the world”,从字面上很容易译为“世界末日”。但在基督教的教义中,“end of the world”意为“judgment day”,是上帝审判人类的日子,那一天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魔鬼被投入硫磺湖里。此时翻译要达到精准,就必须受宗教文化的局限。4 价值观念及审美观念的影响
不同的民族文化必然造就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念,因此翻译时必须顾及双方不同的价值观,才能被对方理解接受。如:英国主要以马耕为主,英国人对马也有深 厚的情感,因此英美人的价值观中马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英语中就有“as strong as a horse”的说法。而中国自古以来主要靠牛耕,中国人对牛热爱和赞誉因为牛秉性勤劳忠厚。所以英语的“as strong as a horse”,按照中国人的价值观译为“力大如牛”才精准。另外,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翻译的过程中如不注意,就会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在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中,白色象征肃穆、哀悼,而红色则是传统的喜庆色彩,因而中国婚嫁称为“红事”,丧事则称“白事”。但多数西方人对汉语中的“红白喜事 ”感到费解。因为在西方人的审美观中,白色象征着纯洁、素雅、坦率、单纯、快乐和明亮。西方人婚宴多为白色,而丧葬则为黑色。所以翻译时,最好不要把“红 ”、“白”两种颜色译出,只说weddings and funerals(婚礼和葬礼)。因为把白色和丧事联系起来,会引起西方人的反感,而把funerals(丧事)说成是happy occasions(喜事),会让西方人吃惊。5 地域环境的影响
由于各民族所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等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不仅影响着各民族语言的表达方式,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同一事物不 同的理解、语义联想和情感,这就对翻译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李白《江上咏》的诗句中有“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此处翻译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理解 “西北流”。我国地形特征是西高东低,李白用“西北流”喻指功名富贵如过眼烟云,不可能与与江河永流。这一比喻是基于我国的地理特征,但由于英美国家处于 不同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相异,如采用直译法,很多英美人可能并不解其真正含义,这就要求翻译“西北流”时应做适当的变通,于是译成“But sooner could flow backward to is fountains;This stream, than wealth and honor can remain.”这样译文中用flow backward(倒流)的方式表达了原文中“西北流”所蕴含的“不可能”之意,但却不能体现原文的工整对仗及中国的地域特征。总之,翻译不仅是语言表面上的问题,更是文化层面上的问题。翻译的实质是一项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最终目的除了传递原信息外,更要传递文化,促进文化 间的交流和理解。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了解语篇中不同民族文化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原文所包含的文化语义,分析隐含在原文背后的文化因素,在不 违背原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再现原文的文化蕴意。因为只有在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翻译,才是精准有效的翻译。
作者简介:齐媛媛,1981出生,女,河北唐山人,任职于唐山学院外语系,研究方向为语言学,英美文学。
第四篇:文化因素对服装市场消费行为的影响.doc(精选)
题目:文化因素对服装市场消费行为
影响的研究教 学 系艺术设计学院 班级11服装设计班 学号*** 学生姓名薛智敏
完成日期2011年10 月 20日
文化因素对服装市场消费行为影响的研究
【摘要】: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五种: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是影响消费者行为最为广泛、深刻的因素。文化因素往往影响着社会的各阶层和家庭,其通过对消费者的熏陶和潜移默化,使不同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对商品的选择标准。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还表现在它决定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培养消费者的习惯。消费者的需求和动机,消费者购物的内容和方式都与其息息相关。本文将对文化因素对服装市场消费者行为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应的营销分析。
【关键词】:文化因素、消费行为、营销建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注意力不仅只停留在生存必须的吃上,而是将更多目光停留在了外表的装饰上。各个社会阶层和年龄阶层的消费者,无一例外的关注起自己的形象。更有甚者将吃饭的钱省下只为一套喜欢的服装,所以不管其他产业的发展如何艰难,服装市场却一直活跃着。它们没有所谓的旺季和萧条期,因为无论什么时候衣服都必不可少。
一、影响服装市场消费行为的因素
二、文化因素影响服装消费的具体表现
(一)社会阶层
在一个社会中,社会阶层就是具有相对同质性和持久性的群体。他们是按等级排列的。同一个阶层的人们,其社会地位大致相同,从事的职业相近,并凭借相似的财富和收入水品而倾向于相似的生活方式和拥有共同的生活情趣。在服装消费的过程中,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者在服装产品的选择和使用、信息获取、购物方式、休闲活动以及信用卡储蓄的使用上都存在差异。
(二)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指的是在同一文化下被大多数人倡导和信奉的信念。这种信念反映了人们对某一类事物总体的看法和评价,并通过某种特定的规范来影响人们的行为。人在成长的途中,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同,导致价值观念的差异性.不同价值观念的消费者,对服装有着不同的偏好。
(三)家庭
家庭作为社会结构的基本细胞单位,于消费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统计,大约有80%的消费行为是由家庭控制和实施的,家庭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不言而喻。家庭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分为五个阶段,依次是单身未婚阶段、新婚阶段、育儿阶段、子女成年阶段和老年阶段。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家庭成员对服装产品的数量、需求以及家庭的消费结构和购买模式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年轻的单身男女,他们有固定的收入,大部分已独立生活,几乎没有经济负担,他们追求新颖时尚,对新潮服装有很大的购买力,购买行为中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新婚夫妇,尚无子女。双方的收入使他们的经济状况更好,对高档服装
有很强的购买力。年轻或中年夫妇,抚养未成年子女,这一时期是儿童服装的采购高峰。中年或老年夫妇,这一阶段他们的子女已经长大,教育和婚姻都需要大量投入,因此家庭储蓄倾向明显,消费频率放慢。他们理性购买多于冲动购买,计划性购买多于盲目性购买。老年夫妇或丧偶独居老年人,大部分已退休,收入大幅度下降,消费支出减少,大部分由子女承担。老年消费者对服装有特殊的需求,他们一般有比较稳定的消费习惯和品牌忠诚。
(四)审美情趣
“生活审美化”“审美消费”等新名词频繁在媒体和公众话语中出现,使与审美有关的消费行为成为大众消费的主流。在服装消费中,消费者以服装为审美对象,服装带来的美感成为引起消费行为的一大诱因。这种美感不仅包括服装外观款式上给人的直觉美感,还包括想象、情感所产生的情感宣泄和情感满足的美感。服装外观的美感能够最直接的引起消费者的审美愉悦,因此,外观美感最能促使消费行为的产生。审美感知的深化和升华会形成一种创造性的审美心理能力。当消费者把情感投入到服装上并与之达到情感共鸣时,就会产生情感宣泄和情感满足,同时也能产生美感,这是更高层次的美感。消费者不仅注重服装本身的美感,消费环境的美感对消费行为也产生巨大的影响。优美的环境可以渲染气氛,调节情绪,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心境,还可以突出服装的特点,增强刺激程度,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服装市场上,审美对购买行为的影响不可忽视。
三、对服装企业的营销建议
营销的本质功能就是将同样的产品卖出不同来!这是营销的核心任务,是营销存在的本质意义所在。下面是对服装企业提出的几点营销建议。
(一)市场细分
做好细分市场不只是为了利润,1.性别细分
(1)女装市场:女性购买服装的频率和金额是所有服装消费群体中最多的,因此,女装市场一直是服装市场的大头,其一直引领着时尚和潮流,是时尚、个性的代表。
(2)男装市场:2008年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透露,目前全国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16.9:100,中国的男性数量一直多于女性,由此可见,中国的男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市场。目前我国男装业的发展已具有相当的基础,产品市场定位相对明确,质量比较稳定。前十名品牌占据全国几乎50%的市场。
3.产品细分
我们将现有市场中主要服装产品的属类进行划分,他们包括:
(1)商务正装系列
商务正装系列是指在正式商务活动及高级商务会晤期间所穿着的商务服装,此类服装代表着经典、非凡与高尚,被誉为“衣着贵族”。此类服装的市场需求量一定,价值较高。
(2)高级时装系列
高级时装又被人称为“明星服装”,因为这类服装往往价格高昂,诸如在各类时尚晚
宴及高级典礼之中进行穿着。此系列服装以奢侈、豪华为设计特点,大多以纯个性化(即个人订制)订购为经营模式。
(3)周末休闲系列
在周末休闲的服装系列中,还可进行细分,以现今市场中所出现的休闲类型大致可分为:大众休闲、运动休闲、时尚休闲、户外休闲等。
(4)“新正装”系列
“新正装”系列跳出来传统正装和休闲装的领域,却继承了正装和休闲装的双重元素,成长为一种独立的衣着文化,“新正装”的主导消费群体都是各行业的青年才俊,包括技术型、知识型艺术型等知识精英族群,而且这个消费群体正在迅速的扩大。
(二)渠道建设与维护
现有销售渠道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商家批发
2.形象专卖店
3.大型超市、商场代理
主要的经营方式是“引厂入店、厂商联营”,在经营的过程中要防止产品的脱销和库存的积压,指导再生产的速度。减少商品的上市流程,不要错过商品的最佳销售时机。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扩展业务。
(三)品牌提升
一个品牌的建设与企业形象的塑造,是由企业的各个方面共同完成的。
1.产品质量
服装行业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就是产品质量,而质量的最集中体现为:款式、面料和色彩。必须严把质量关,防止出现生产漏洞,保质保量。
2.品格与品位
一个厂家不能盲目地模仿其他厂家的风格与款式,一定要确立自己的生产理念与款式格调,不能随波逐流。
3.吸纳中西文化,做世界品牌
我国服饰特有的凝重、古朴、华丽及清雅之美已被世界文化和服饰文化所共识,要从我国民族服饰的宝库中去挖掘艺术瑰宝,创造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又符合国际时装发展潮流的名牌模式,汲取西方服饰的精华,弘扬民族服饰的传统。
4.在渠道建设和维护过程有效进行品牌文化价值推广,扩大品牌影响力。
5.在销售终端建设中要有效推广品牌,维护品牌,提升品牌整体运营形象。
(四)终端管理
1.终端的外部形象要符合品牌的文化价值和风格理念,店址要选在目标市场人群聚集地。
2.终端内部在陈列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品牌形象的展示、产品风格宣传,在装潢设上也要别出心裁,营造和谐优雅的环境氛围。
3.导购人员要时常进行的培训,让其在服务细节中体现品牌价值和理念;完善企业售前、售中和售后的服务体系,在整个销售环节中贯穿品牌价值。
4.在形象专卖店定制VIP卡,VIP卡可以为客户提供相应的折扣和便利,赢得回头客。
5.在终端店可以适时举行促销活动,如折扣和其他形式的特价优惠。
6.为有特别要求的商务精英和名流定制服装,展示大品牌的特殊服务。
四、小结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仪表。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与选择不仅与人的心理、年龄、性格有关,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作为服装企业,要紧跟时代的潮流,掌握目标市场的需求变化,设计自己的发展计划,成为能够引领整个行业的世界主流品牌。
参考文献:
[1]亚历山大.汉姆,如何做好市场营销[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
[2]王长征,消费者行为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叶敏,张波,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4]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1
第五篇:文化因素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
文化因素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而文化因素是影响阅读 理解的关键。众所周知,学习语言而不了解文化,结果就只能是“光见树木不见森林”,很 难完全理解和正确使用所学的语言。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干扰是十分明显的。这是因为每篇文章都包含着很深的文化烙印,大到文化、制度、宗教、习俗,小至某一单词 的背景和感情色彩。文化知识的欠缺会造成对整篇文章理解的误差。以下是影响阅读的几个 文化因素。
首先是词汇。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词汇量的大小以及对词汇理解的准确与否直 接影响对整个篇章的理解。不同的民族,由于地域、宗教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往往在同一理 性概念的词中,添加上各自不同的文化色彩和联想意义,从而产生不同的文化内涵。比如,红色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中,表示吉庆、喜悦,而在英美文化中,红色表示气愤或罪行,因此有 see red(发怒)等用法。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此外,习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因此学习者必须深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传统、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等,否则就学不会地道、准确的语言。
其次,句子的组成以至语篇的结构,是人的思维的逻辑组合和思想特征的反映,而思维 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由于东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各不相同,他们对句子的组成和对语篇的处 理也有区别。我们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词序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而相 同的少,不同的多,特别是英汉的否定句,在表达的形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用汉语 的逻辑思维方式去理解,就很难得到真谛。另外,在句序上也有差异。例如,在表达因果关 系的复合句中,汉语习惯于使用先因后果的顺序,而英语则恰恰相反。此外,汉语很少将主 句分开,在中间插入多种成分,而英语却能将一个完整的句子分开,嵌入多种句子补充成分。因此,学习者一定要弄清楚这些差异,才能在阅读中减少障碍。
再次,语言不是孤立、零散的,而是有一定的语言环境与之相联系的,要达到正确地理 解一篇文章就应该首先弄清楚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手段和语言形式把他所要表达的意见有逻 辑地表达出来。英语的表达习惯是一个段落经常以主题句,即表示段落中心思想的句子作为开头,而随后的句子则是从各个方面发展这一中心思想,其顺序是重要的在前,次要的在后。这些都与英美人的观念、习惯和思维方式有关。他们习惯于按照逻辑直线推理的方式思维,而中国人则往往比较含蓄,习惯于按照迂回、环绕式的思维习惯,所以段落或篇章的主题一 般是隐含于文章之中。通过分析英语段落的层次关系和比较英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学习者将 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处理文化因素与教学的关系呢?对有关背景知识的了解在阅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教师一定要注重文化的教学,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的 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有选择性的向学生介绍外国的电影、电视、文学名著、圣经故事、历史 故事、报刊杂志以及西方人的风俗习惯、节日庆典方式等方面的材料,以便让学生有个系统 的感性认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查原版的英文词典和其他外语工具书,以便更好地了解外 语词汇的确切含义,还要让他们学会从文化、历史、宗教等角度去审视词语,学会根据不同 的语境猜测词汇的不同含义。但是,教师要切记,文化教学不应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更不 能取代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