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高拓展模块下第4单元测试A卷(有答案)
「 第四单元A卷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与红色字的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 鲜xiān 鲜红 新鲜 屡见不鲜 鲜为人知
B. 强qiǎng 坚强 牵强 强词夺理 博闻强识
C. 供gōng 供给 供应 提供 供不应求
D. 当dāng 当家 当代 门当户对 安步当车 2.下列红色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纯粹(suì)领域(lù)清晰(xī)开疆辟土(pì)
B. 低劣(luâ)支撑(chēng)憾事(hàn)销魂勾魄(pò)
C. 触及(chù)遐想(xiā)心弦(xuán)毋庸赘言(zhuì)
D. 倘若(tǎng)洞察(chá)发掘(juã)诬天藐小(miǎo)3.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A. 冒昧
分歧
鬼斧神工
称心如意
B. 置信
颇费
纷至沓来
一笔勾消
C. 惰性
磨灭
真知卓见
满腹经纶
D. 沉湎
鉴别
忠贞不逾
标新立异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别无长物
顺理成章
等量齐观
督查
B. 改邪归正
烘云托月
骨鲠在喉
座落
C. 顾名思义
不可思议
关怀备至
股份
D. 自惭形秽
飞皇腾达
鼎礼膜拜
撤销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 ______目前出现在报端的那些言论,我虽然又好气又好笑,但也颇有些高兴,因为毕竟有人回应了。
②我再度 _____ :出版这个参考资料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出一个如何了解下层情况的方法。
③联合国秘书长安南 4 月 3 日向下落不明的中国飞行员家属表示慰问,并说他一直 _____ 事态的发展。
A. 关于
声明
关注
B. 对于
声明
关心
C. 对于
申明
关注
D. 关于
申明
关心
6.依次填入下列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近年来,内地作家 _____ 沿海地区,写出了不少以市场经济为题材的好作品。
②他上任以后,除旧布新,这项工作便 _____ 开展起来了。
③他决定用最 _____ 的方法,解决这个令他头痛的问题。
A. 作客
逐渐
简洁
B. 作客
逐步
简捷
C. 做客
逐步
简洁
D. 做客
逐渐
简捷
7.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____深山,鱼____潭底,驼____大漠,雁____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A. 啸 翔 走 击
B. 啸 游 走 排
C. 跃 游 走 击
D. 跃 翔 走 排
8.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笃嗜(非常喜爱)顺理成章(说话、做事合乎情理,不违背常例)
B. 玩索(游玩寻找)开疆辟土(开拓疆域,扩展领土)
C. 囿(被限制)不可思议(形容事物无法想象或难以理解)
D. 绮靡(精妙,华丽,浮艳)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绝妙的境界)9.下列各句中,红色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 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
B. 入夜,月色溶溶,水天寥廓,我们或坐在树下谈笑自若,或坐在船上叩舷高歌,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
C. 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
D. 他们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一幅优美和壮丽的图景,在音乐艺术中,他们同样能奏出扣人心弦的乐曲。
10.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第二代无绳电话采用了数字技术,主要有泛欧数字无绳电话、个人便携式电话、个人接入通信系统„„等,具有双向互呼和越区切换性能。
B. 比如,也许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只苹果,也许是被人像柱支托着,或者是擎着盾牌?抑或是玉芴?
C. 实际上,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的关系,至少有两重意义,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加深我们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D.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 11.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A. 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见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
B. 在他的心目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它们是两个闪闪发光、可以放在口袋里永远占有的金币,而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
C. 从此以后,科学、艺术和哲学作为一个整体便成了支撑他一生的三大支柱,成了他的血和肉。
D. 在古典音乐的气氛中,人类精神最美丽的花朵之一──理论物理学的思路,如处于春日阳光和雨露之中。
12.下列句子语义明确的一项是()A. 他走了一个多小时。
B. 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C. 他借给我一本书。
D. 天快黑了,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B. 依据纪律处罚办法,决定给予该队员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并罚款人民币4万元。
C. 铭文中记载有关西周王朝单氏族内容的铜器,在这27件眉县青铜发现之前已先后出土了40多件。D. 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14.下列不是复句的一项是()A. 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
B. 从事艺术和科学的最大乐趣不是占有,而是不断地追求。
C. 他的性格,在我眼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
D. 夺取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 ④②①③⑤
B. ①②④⑤③
C. ①④②③⑤
D. ④①②⑤③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2分)
1.文学的趣味是指培养()、()的文学欣赏趣味。
2.《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运用()手法,拉近了同读者的距离,增强了表达效果。
3.作者认为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他认为:这是一次从()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的偶然追求。4.《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是一篇()、()、()的文章。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
与(),指出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5.对于爱因斯坦,文学艺术的作用决不仅仅是()和()。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恰如他献身于物理学一样,乃是出于()的需要。6.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有造诣的小提琴家,而且还能弹一手好钢琴。最意味深长的动人情景是,他常常同()的创始人()在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
7.会议纪要按形式可分为()会议纪要,()会议纪要,()会议纪要,联席会议纪要,协调会议纪要等。
8.会议纪要是()、()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所使用的公文。9.例证法就是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也就是常说的()
。10.会议纪要的格式一般比较固定,通常由()、()和()三部分组成。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8分)
1.《文学的趣味》一文主要使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作者给出了复原断臂维纳斯的正确方法。
3.《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一文主要使用了对比论证与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4.《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一篇关于读书的随笔。
5.写议论文的一般方法是先确定观点,再搜集论据,然后选择论证方法。6.议论文的结构一般而言有一种固定的模式。7.会议纪要一般不具有决议的性质。8.观点在议论文中就是“论点”,即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提出的见解和主张。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2分)
1.人们在文学欣赏趣味上存在的主要毛病是什么?
2.文学和趣味的关系是什么?
3.《文学的趣味》一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为什么维纳斯为了秀丽迷人,必须有所失去?
5.维纳斯失去的必须是双臂,为什么?
6.《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一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五、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6分,每小题2分)
①几个世纪以来,科学一直被看成一种为人类带来幸福的力量,以牛顿力学为代表近代科学引发的工业革命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20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从宏观和微观的尺度上,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向了高峰。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科学作为一种新的“偶像”登上神坛。
②1845年8月,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开始打破人们对科学的迷信。当原子弹造成的种种惨象通过媒体传播时。那些参与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们陷入了深深地内疚之中。他们开始感到,科学研究的领域也存在着潘多拉盒子。
③20世纪后半叶,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开端的分子生物学革命逐渐成了科学舞台上的主角。20世纪60年代初,遗传密码被破译。1969年,DNA限制性的内切酶被发现。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保罗?伯格将猿猴病毒40(SV40)的DNA引入大肠杆菌并与其DNA重组,获得了一种新的带有SV40基因的大肠杆菌,由于SV40对鼠类动物具有致癌性,还可以在试管内使人的正常细胞转达化为癌细胞,因此伯格的重组大肠杆菌就有可能具有致癌性。
④大肠杆菌广泛存于人体肠道内,如果含有SV40基因的大肠杆菌在人群间传播,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美国著名分子病毒学家罗伯特?普兰克了解了伯格的工作后,立即与他通电话,指出这种大肠杆菌可能成为传播人类肿瘤的媒介,并建议他暂停此项研究。这使伯格特犹豫,他深知DNA重组技术的革命意义,但他也为此项研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担忧,他与其它生物学家讨论后,他毅然决定暂停此项研究。
⑤但是,DNA重组的研究并未停止,并在其他实验室不断取得新突破。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基因重组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1974年7月,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伯格等著名分子生物学家联名发表了一封建议信,呼吁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有可能导致无法预知后果的基因重组研究。因为“伯格信件”的倡议,1975年2月,16个国家的140位著名科学家在美国加州举行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尽管基因重组技术会促进分子生物学的革命性进展,可是运用这项技术所产生的生物新类型,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此严加控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专门对此做了一个题为《DNA争论:科学反对它自己》的专题节目,向公众普及科学伦理。
⑥在伯格信件中,积极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杰出科学家主动提出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限制,这在科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它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堪称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选自《环球科学》2009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伯格信件”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A. 伯格信件是伯格等分子生物学家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1974年7月联名发表的一封建议信。
B. 伯格信件提议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基因重组研究以避免可能导致的无法预知的后果。
C. 在伯格信件中,伯格等杰出科学家主动提出对他们从事并取得成果的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限制。
D. “伯格信件”这一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章中称科学为一种新的“偶像”,这是对在欢呼中登上神坛的科学的批判。
B. DNA重组技术虽然具有革命意义,但也有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
C. 杰出的科学家主动停止了自己的科学研究,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D. 加州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分子生物学革命产生的生物新类型。3.本文原标题为“科学反对他自己”,依据文章,对该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学反对它自己并不意味着反对它的全部,而是反对它有悖于科学伦理的部分。
B. 指卫老婆子合伙劫走了祥林嫂,给鲁四老爷家添了麻烦,还再上门来做什么?
C. 防止科学技术在运用中对人类造成危害,有赖于科学家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
D. 新科学反对旧科学,科学就是在不断否定过去的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得到进步的。
六、阅读二
阅读下文,完成1-4题(每题3分,共12分)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
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七、写作训练
1.仿照下面的句子,以“春风”开头,写一个结构相似、语意连贯的句子。(5分)鼓声如惊雷滚地,似银瓶乍裂,若飞瀑泻来,敲醉了山,敲酥了水„„
春风
示例:春风如玉手拂面,似细语呢喃,若乐曲轻扬,吹蓝了天,吹绿了地──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一位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琢一块尚未成型的大理石,一个小男孩好奇地在一旁看着他。雕像逐渐成型,头部、肩膀、手臂、身躯,接着头发、眼睛、鼻子、嘴巴„„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出现在面前。
小男孩万分惊讶地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她藏在里面的呢?” 雕刻家哈哈大笑,他告诉孩子:“石头里原本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我用刻刀把我心中的天使搬到这里来了。”
请以“雕琢心中的天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答案
一、选择训练
1.C 2.D 3.A 4.C 5.C 6.B 7.B 8.B 9.D 10.D 11.A 12.C 13.C 14.D 15.D
二、填空训练
1.高雅、广泛
2.拟人
3.特殊转向普遍、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
4.科学、哲学、人文气息、互补性、统一性
5.娱乐、消遣、精神生命
6.量子论、普朗克
7.工作、座谈、办公
8.记载、传达
9.摆事实
10.标题、正文、落款
三、判断题
1.错
2.错
3.错
4.对
5.对
6.错
7.错
8.对
四、简答题
1.不知,无趣味;知得不正确,趣味低劣;知得不周全,趣味窄狭。
2.趣味是欣赏的基础。
3.比喻论证,举例论证。
4.“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5.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象征意义。手有着实体和象征之间的一定程度的调和,但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6.语言精练而又富于哲理,理性与激情互相交融。
五、阅读一
1.① B 2.B 3.D
六、阅读二
1.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2.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
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3.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4.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第二篇:职高拓展模块下第一单元测试A卷(有答案)
第一单元A卷 」(满分120分)
一、选择训练(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召唤(zhāo)迤逦(lǐ)停泊(bó)B. 海藻(zǎo)绮辉(qǐ)雕镂(lòu)C. 嗫嚅(rú)窸窣(sù)废墟(xū)D. 轮廓(kuò)干皱(zòu)远瀛观(guàn)2.下列词语,书写全正确的一项是()A. 黯然失色 转瞬即逝 摧山坼地
B. 联绵不断 筚路蓝偻 千仞飞瀑
C. 不盈不溢 一泄千里 渗淡经营
D. 船舷浐侧 嘁嘁喳喳 惊心动魄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查寻、搜集当年日本鬼子野蛮残杀中国人生命的证据,他踏遍了东北的山川河流,走访了数以千计的见证人。
B. 要不要打击恐怖主义?打击恐怖主义允不允许同时侵犯他国主权?对这两个问题,我国政府都明确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C. 此事一再警示我们,依法治国,维护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办事的根本。
D. 四年的下海经历,使他尝尽了人世的苦辣酸甜,也培养了他准确的观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4.下列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的一项是()A. 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B. 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
C.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D. 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5.下列句中应填的词语是()(1)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________三峡的航道尽了力,但也给后来者________了精神负担。
(2)在那时的人看来,完成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____________了。
A. 探明 增加 轻而易举
B. 探明 增添 易如反掌
C. 查明 增加 易如反掌
D. 查明 增添 轻而易举
6.下列句子,红色的成语用得正确的一项是()A. 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触目惊心。
B. 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失色。
C. 至于我的这支惯于唠叨的笔,为了免于留下敝帚自珍的笑柄,也知趣地变成了哑子。
D. 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洒洒的时候,可曾想到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
7.选出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各句语言特点不相同的一项()A. 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楼,断砖墙。
B. 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C.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D. 胡同原来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8.《胡同文化》一文中,作者认为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A. 忍
B. 安分守己
C. 逆来顺受
D. “有理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
9.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词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这江水是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________,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________,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________呢? A. 无穷无尽 无止无休 不盈不溢
B. 无止无休 无盈不溢 无穷无尽
C. 不盈不溢 无穷无尽 无止无休
D. 无穷无尽 不盈不溢 无止无休 10.下面破折号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A. 可是,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
B. 这江水„„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 C. 不要小看第一个„„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
D. 他们被一个钢铁的意志──党的意志团结在一起,正在向新的“三峡”进军。11.《废墟的召唤》一文中,作者凭吊废墟的目的是什么?()A. 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意在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废墟的关注,并付诸行动改变它。
B. 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废墟一样凝固的事物的关注,召唤起一种积极改革、弃旧更新、寻求新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
C. 宣扬废墟的警示作用,呼吁人们正视废墟。
D. 让人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12.选出对下面这个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
对社会观察的深刻,往往使他的批判独抒新见,入木三分。
A. 这个句子有毛病;主语残缺。
B. “独抒新见,入木三分”的主语是“他”。
C. “使”的主语是“深刻”,宾语是“他”。
D. “批判”是兼语,其谓语是“独抒新见,入木三分”。
13.按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分类,下面句中红色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⑴落日映红周围的雪峰,像云霞那么灿烂。
⑵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⑶这个月的开支大一点,手头有些紧。
⑷这项工作的计划,他们正酝酿之中。
⑸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⑹老将军听这些话后大发雷霆。
A. ⑴⑵/⑶⑸/⑷⑹
B. ⑴⑷⑹/⑵⑶/⑸
C. ⑴⑸/⑵⑶/⑷⑹ D. ⑴⑷/⑶⑹/⑵⑸
14.选出与例句结构相同的一句()
例句:人们才发现自己马群里的马在一夜间忽然变多了。
A. 他的一席话使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B. 我多么希望大家都能像他那样去关心每一个人。
C. 现在,已经有人发现了这条野苹果沟。
D. 您可以在生活中留下能使您永志不忘的东西。15.选出对句子说明不正确的一项()A. 就在雪的群峰的围绕中,一片奇丽的千里牧场展现在你的眼前。(单句)
B.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二重复句)
C. 当野马群远离人们站定的时候,在日出的草原上,还可以看见屹立护群的公野马的长鬣鬃,那鬣鬃一直披垂到膝下,闪着美丽的光泽。(单句)
D. 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复句)
二、填空训练(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胡同文化》一文是作者为摄影艺术集()写的序。2.老北京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是()。
3.《废墟的召唤》一文主旨是通过对()废墟的凭吊、聆听,而思考,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之中,运用的()手法写了一个百废待兴、渴望变革、期待新生的废墟。
4.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云,()雾,()霞光,()云海。
5.《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作者借助()和()歌颂了历史上那些()的人物。
6.《胡同文化》的语言()、()、(),但很有味儿,富于表现力。7.宗璞,现代()(性别)作家。原名(),作品有小说()、()等,其中作品()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8.“过万重山漫想”,“万重山”指()。
9.“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用香油之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京人对生活()和()。
10.“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景象,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无可奈何之感。
三、判断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北京人性格的佩服和调侃。
2.《过万重山漫想》一文有许多语段由问句组成,其作用是反映出作者喜欢追求构思的奇特,句式的新颖。
3.《废墟的召唤》作者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意在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废墟一样凝固的事物的关注,召唤人们重建圆明园的信心。
4.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
5.“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这句话是说,历史变迁,人世沧桑,楚国早已不复存在,但屈原的精神却仍在流传。
6.废墟的“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而响应“召唤”,是每个人的责任。
7.《胡同文化》是作家为散文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
8.“过万重山漫想”,“过”是线索,体现空间切换;“漫想”是组材,反映时间链接,指不受拘束地畅想。
四、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胡同文化》作者在对胡同文化的描写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2.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
3.《废墟的召唤》中作者为什么把圆明园废墟与“凝固的历史”相联系?
4.作者写作《废墟的召唤》一文的目的是什么?
5.《过万重山漫想》写的明明是作者穿过三峡时的感受,为什么作者不把题目命名为《过三峡漫想》而称之为《过万重山漫想》呢?
6.《过万重山漫想》一文围绕什么为线索来写?
五、阅读题(共2道题,每题10分,共20分)
(一)材料一: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的小说《八月骄阳》里写到“文化大革命”,有这样一段对话:“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卖!”“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声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材料二: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1.材料一主要写了什么?(1分)
2.材料一中引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生活,用意是什么?(3分)
①
②
③
3.“‘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其“精彩”之处是()(1分)
A. 反映了北京文化的市民化特点。
B. 传神地刻画了北京人“忍”的特点。
C. 这是反语,讽刺了北京人死要面子。
D. 道出了北京人的倔强。4.对“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
A. 奚落北京某些人逆来顺受的小市民心态。
B. 讽刺了北京人的怀旧情绪。
C. 称道“老北京”懂得生活,语言精辟。
D. 赞叹北京某些用语的幽默,令人倾倒。
5.材料二中作者谈到看了照片后人们会产生“怀旧感情”和“伤感”,又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你怎么理解这些话的含义。(2分)
6.材料二“再见吧,胡同”一句,包含着作者对北京胡同或胡同文化怎样的态度?(2分)
(二)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记得我年轻的时候,见过南宋北派山水画家夏圭画的一个手卷《巴船下峡图》,画的虽是木船,却大得很,船舱是两层楼,篙工舵师有十几个。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两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夏圭画的是宋朝的船,由南宋上溯两千年左右的周秦时代,那时的船自然要简陋得多,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用独木船穿过三峡,简直难以想象,可是那第一个人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
再想下去。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只是或是半路折回,或者中途遇险,没有走完三峡的全程而已。折回的和遇险的为探明三峡的航道尽了力,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遇险的自己不会说,别人
要说;“还想冒险,不要命了吗?”也还会有一些旁观者、嘲笑的、反对的,嘁嘁嚓嚓地发议论,上前拉一把。,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1.给文中的空白处填上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都 却 但 而且 于是
B. 都 但 却 甚至 然而
C. 却 并且 还 甚至 终于 D. 却 并且 还 而且 然而
2.第一段中说“用独木船穿过三峡,简直难以想象”,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 这是因为周秦时代可能只有原始的独木船。
B. 这是因为周秦时代的船要比南宋时代的船简陋得多。
C. 这句话说明在周秦时代一般的人很难穿过三峡。
D. 这句话是说明在当时要穿过三峡简直是异想天开,完全不切实际。3.第二段中说:“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探明三峡的全程尽了力,但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这里的“精神负担”具体指什么?请指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
A. 自己可能会像其他人一样再一次失败。
B. 穿越三峡可能要以付出生命作为代价。
C. 如果失败自己就不能流芳百世,永垂青史。
D. 各种各样的舆论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压力。
4.下列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由《巴船下峡图》,人们可以想象第一个过三峡的人穿越三峡的时候是多么的惊心动魄。
B. 作者写《巴船下峡图》用的是描写的手法,主要目的是突出南宋时代比周秦时代条件好得多。
C. 第二段中说:“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对不是第一个。”这里的两个“第一个”的内涵是相同的。
D. 这两段的思路是由物质到精神,第一段强调客观条件的简陋,第二段突出主观上的拼搏,两部分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
5.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35字)(2分)
六、写作(45分)
1.有人认为,如果尝试用有限的词语去概括一座城市的话,那么,给北京和上海选用的词语是:大气,古老,给北京;繁华,精致,给上海。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查找资料,写一段文字,比较北京和上海这两座特大城市表现出来的文化特点。(200字左右)(10分)
2.调查研究当地饮食与文化的关系,写一篇文章,可以是风俗介绍,也可以写成调查报告,还可以写成文化杂谈。(600字以上)(35分)
方法参考:
(1)调查当地风味小吃,如品种、口碑和制作方式等。
(2)调查当地有关饮食风俗习惯,如年节饮食习惯,接人待物饮食习惯等。
(3)思考这些习惯的形成、演变与当地经济、文化和思想意识的关系,写成调查报告。
参考书目:①《中国文化史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 ②《中国社会生活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③《中国文化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答案
一、选择训练
1.B 2.A 3.B 4.C 5.A 6.B 7.D 8.A 9.A 10.C 11.B 12.D 13.C 14.B 15.D
二、填空训练
1.《胡同之没》
2.胡同
3.圆明园、景物、拟人
4.倏来倏去的、扑朔迷离的、绮丽多彩的、雪浪滚滚的5.游记、想象、联想、具有开拓精神
6.平淡、朴素、口语化
7.女、冯宗璞、《红豆》、《桃源女儿嫁窝谷》、《三生石》、《弦上的梦》、《总鳍鱼的故事》
8.坐船穿行长江三峡经过的崇山峻岭
9.易于满足、节俭
10.怀旧、感伤
三、判断题
1.错
2.错
3.错
4.对
5.对
6.对
7.错
8.对
四、简答题
1.作者对胡同,对胡同中的市民生活,对胡同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怀旧、留恋略带伤感的情感。
2.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宽窄、网络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识极强;从“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等,但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从“宽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阶层不同;就“网络”来说,也体现了生活方便、安静这一特点。
3.在作者眼里,让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蒙受着奇耻大辱的圆明园的废墟虽然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但与它有关的历史却使人难忘,所以它是一个象征,即“凝固的历史”。
4.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意在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凭吊、聆听,而思考,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一个百废待兴、渴望变革、期待新生的废墟。表达作者呼唤人们改造这“凝固的历史”的愿望,并号召人们在改造历史上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5.(1)“万重山”源自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2)万重山又与作者万千心绪相吻合,相呼应。从而使得题目有出处,有来历,更雅致,又是作者情感之凝结处。
6.本文的线索,一是紧紧扣住一个“过”字,写了游三峡的全过程;二是紧扣“漫想”二字,沿着“历史──现实──未来”的思路,在不断拓展时间内涵的同时,丰富文章主题内涵。
五、阅读题
(一)1.揭示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忍”。
2.①传达出“文化大革命”**的信息。②突出证明北京市民“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心态。③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动态中揭示胡同文化没落的不可避免。
3.B
4.A(点拨:此项内容表面调侃,实是婉转的批评。)
5.胡同文化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日渐消失,这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6.表现作者对封闭文化渐离的怅然告别,对现代文明到来的期盼呼唤。
(二)1.B 2.D 3.C 4.A
5.写出物质条件的简陋和舆论的压力,突出第一个过三峡的人的胆识和气魄。
第三篇:职高拓展模块下第一单元测试B卷(有答案)
第一单元B卷 」(满分120分)
一、选择训练(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红色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 储(chǔ)存 薪(xīn)水 酱(jiàng)油 约(yāo)二斤鸡蛋
B. 镊(niâ)子 惊闺(guī)街坊(jiē fang)
安土重(zhòng)迁
C. 挪(nuó)窝 房檩(lǐn)伺(sì)候 噌(cēng)的一声
D. 庠(xiáng)序
坍塌(tān tā)
虾蟆(háma)胡同之没(mò)2.选择书写正确的一组()A. 呈现 干皱 寂寞 奇耻大辱
B. 遗迹 凝固 石碑 鲜嫩润择
C. 楚词 艳丽 苍烟 瞬息万变
D. 藤萝 花瓣 桔梗 满怀热眈 3.选择用词正确的一组()
(1)右侧在夏天是一片荷塘,现在也只剩下了冬日的__________。
(2)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__________。
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__________,忽高忽低,如泣如诉。
(4)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__________。
A. 凄冷 广阔 呼啸 冷清
B. 清冷 广阔 呼啸 凄清
C. 凄冷 广阔 呼啸 清冷
D. 清冷 开阔 呼啸 凄清
4.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 黄山松铁骨冰肌;异萝松天下罕见。
B. 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
C. 一刹那火球腾空,凝眸处彩霞掩映。
D.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5.下面破折号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A. 可是,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
B. 这江水„„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 C. 不要小看第一个„„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
D. 他们被一个钢铁的意志──党的意志团结在一起,正在向新的“三峡”进军。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北京人爱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__________,冷眼旁观。
②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__________,逆来顺受。
③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__________。
A. 置之不理 安分守己 和和气气
B.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奉公守法
C. 置之度外 安分守己 和和气气
D. 含糊其辞 安分守己 奉公守法 7.《胡同文化》的语言有的朴实,有的典雅。两者互相结合,富有表现力。品味下列语句的丰富内涵,分析有误的选项为()A. 虾米皮熬白菜,嘿!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了虾米皮熬白菜之后的那种极其满足感,证明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的看法。
B.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最后“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有局外人的佩服和赞叹。
C.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D. 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通过一位阅历丰富的老人之口,北京人骄傲自大的神气毫厘毕现。8.下面红色的词语意思基本相同的一组是()A.(1)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睨的飞鸟。(2)时间过去了半年多,事情已初露端睨。
B.(1)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2)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百万言,作者却并不滥用笔墨。
C.(1)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
(2)多年来,我也常想到汨罗江一游,凭吊屈原投江的地方和为纪念他而建的屈子祠。
D.(1)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2)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
9.给下面一段文字划分层次,最正确的一项是()(1)我们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新历史的光辉时代。
(2)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对许许多多的事物都产生了新的联想、新的感情。
(3)不是有许多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
(4)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挺拔的白杨、明亮的 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5)睹物思人,这些东西引起人们多少丰富和充满感情的想象!A.(1)/(2)/(3)(4)/(5)B.(1)(2)/(3)(4)/(5)C.(1)/(2)(3)(4)/(5)D.(1)/(2)(3)/(4)(5)10.下列词语中红色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不约而同:约,约定。
B. 安土重迁:重,重新。
C. 冷眼旁观:冷,冰冷。
D. 忠心耿耿:耿耿,心事重。
11.《胡同文化》一文中,作者认为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A. 忍。
B. 安分守己
C. 逆来顺受
D. “有理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 12.“‘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燥,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对这段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生动的口语, 具有“谈话风”的特点。
B. 体现了北京人用儒道互补精神对待事物。
C. 把北京人凡事不必太认真、不必太放在心上的心理揭示得活灵活现。D. 体现了作者对北京人由衷的钦佩之情。13.“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句中“忽然”一词的作用主要是()A. 表明船行速度之快
B. 表明景物变化之大
C. 写出了水势落差之大
D. 写出了感情变化之大 14.《废墟的召唤》中,作者凭吊废墟的目的是()A. 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意在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一样的废墟的关注,并付诸行动改变它。
B. 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废墟一样凝固的事物的关注,召唤起一种积极改革、弃旧更新、寻求新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
C. 宣扬废墟的警示作用,呼吁人们正视废墟。
D. 让人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15.关于《废墟的召唤》题目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 文章的题目借“废墟的召唤”来暗示对改革的呼唤。
B. 也是在呼唤人们为处于落后状态的祖国和民族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C. 题目体现了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在告诫人们牢记历史不要忘记过去。
D. 号召人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填空训练(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胡同文化的精义是“()”,是(),()。
2.《胡同文化》文中反映的胡同文化的真正含义是:北京人或者说是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意识。
3.框外()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一派()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
4.()如酒,()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想起春日的(),这铺天的()需要多少个藤萝()啊。
5.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有(),有(),有()。
6.《废墟的召唤》作者是()代()作家()原名()。7.“废墟的召唤”运用了()的手法,写了一个()、()、()的“废墟”。
8.胡同文化的真正含义:()。
9.《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但它不同于一般的()其特点在于()。
10.《废墟的召唤》一文中废墟召唤的是一种()的精神。
三、判断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胡同文化》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叙事抒情。
2.《把栏杆拍遍》是一篇带有小说性质的文章,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了辛弃疾怎样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3.春秋战国时期,汉族使用兵车作战,还不习惯于骑马。于是,有了北魏拓跋珪的“胡服骑射”。
4.《内蒙访古》是一篇游记。
5.《内蒙访古》语言简洁流畅、活泼生动;《把栏杆拍遍》语言富于形象性和节奏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6.“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青玉案》。
7《胡同文化》整篇文章只有“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九个字,表明这是一篇序,作者并没有把这篇文章当作正儿八经的序来写,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篇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8.促使辛弃疾成就了一个千古爱国词人的主要因素是辛弃疾个人的才能和思想。
四、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废墟的召唤》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2.《废墟的召唤》中“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
3.“过万重山漫想”,“漫想”的起点在何处?终点又在何处?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
4.《内蒙访古》一文,作者是怎样评价赵武灵王的,理由是什么?
5.“修长城”和“胡服骑射”的重要性是一样的吗?哪一个更重要?为什么?
6.《胡同文化》一文中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五、阅读题(共2道题,每题10分,共20分)
(一)①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②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1.①②两段的中心句,分别是:
(1)第①段的中心句为(不超过30字)(2分):
(2)第②段的中心句为(限12字)(1分):
2.从语序的角度分析,第①段有一个倒装式句子,请注意筛选:
(1)这个句子的倒装部分为(1分):
(2)若将全句梳理和调整一下,其正常语序为(2分):
3.语段告诉我们胡同里的居民有何种心态?其封闭性表现在何处?
(1)居民的心态,可概括成两个方面,即:
①. ;(不超过12字)(1分)b.。(5字)(1分)
(2)胡同文化从居民身上体现出来,其封闭性也表现为两点,它们是:
①. ;(限15字)(1分)②.。(限18字)(1分)
(二)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A(溅落、迸溅、溅起)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B(映衬、逗乐、挑逗)。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④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⑤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⑥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⑦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⑧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⑨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宗璞 《紫藤萝瀑布》)
1.根据文章内容,在第②段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A”、“B”两处。(2分)A处应填,B处应填
2.“‘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这是从原文抽出的一个段落,将其放回原处,应放在 段与
段之间。(1分)
3.这篇散文是围绕对 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1分)
4.揣摩下列语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者丰富的想像力)(2分)(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2)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5.如果说开始“我”是因紫藤萝的茂盛辉煌而“不由得停住了脚步”,那么后来“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是因为。(1分)
6.追求积极又含蓄的主题是宗璞写景散文的一贯风格。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旨,并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3分)
六、写作(45分)
1.优美的风景、名人的名言,都会引起你对周围生活的思考。请你拿起笔,把你的想法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文段,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10分)
2.精神生活是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所不可或缺的。著名作家毕淑敏曾写过一篇题为《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散文。她说,若有可能,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对人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事业,第三间用于安放自己。你需要怎样的精神生活,又将怎样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呢?试以“我的精神空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35分)
注意:这种精神空间的构建,可以和毕淑敏女士相同或相似,也可以有所不同。你可以只就其中一间小屋来写,也可以兼及两间或三间小屋,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创意来构建新的小屋。文章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答案
一、选择训练
1.C 2.A 3.C 4.B 5.C 6.B 7.B 8.D 9.B 10.A 11.A 12.D 13.D 14.B 15.C
二、填空训练
1.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2.保守封闭
3.娇红、鲜嫩润泽、雨后初晴
4.浓处、淡处、紫藤萝、霞锦、花瓣
5.挫折、迂回、后退、失败
6.现、女、宗璞、冯宗璞
7.拟人、百废待兴、渴望变革、期待尊重
8.北京人或者说是我们中国人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
9.游记,游记,不注重游记、重在抒怀
10.渴望改革
三、判断题 1.对
2.错
3.错
4.对
5.对
6.错
7.对
8.错
四、简答题
1.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是经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2.号召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内容”就是指方法和环境。与年轻人的对话更说明了人们在探索未来的道路上寻找希望,做出努力,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3.起点──夔门;终点──船过三峡。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面对奇景感慨之极,头脑出现了空白,然后跳出了古怪的念头。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
4.作者认为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理由──他修筑了长城,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
5.作者用一个递进复句来说明“胡服骑射”比“修长城”更重要,且用了两段文字来强调这一点,因为这种敢于破除根深蒂固的强大习惯势力,向异族学习新事物的改革精神,不仅当时有重要意义,而且具有长远有历史意义。
6.“封闭”、“满足”、“袖手”、“忍安”。作者通过介绍评论北京的胡同来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从而揭示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
五、阅读题
(一)1.(1)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2)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2.(1)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2)胡同文化即使不是北京文化最主要的部分,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3.(1)①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②破家值万贯。(2)①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②有人在胡同里一住几十年,舍不得挪窝儿。
(二)1.迸溅、挑逗
2.③与 ④ 之间
3.紫藤萝(或紫藤萝花)4.(1)将花比喻为“瀑布”,形象地表现了花之繁茂,隐含了生命的绵延长远。(2)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花的勃勃生机和烂漫情趣。
5.作者被紫藤萝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所鼓舞(意思对即可)。
6.文章通过描写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点明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个人生哲理。(意思对即可)
第四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测试(附答案)
四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测试
一、拼音写字我最棒。(6分)pān dēnɡ
wān
yán kuò
sàn
tún bù kònɡ
xì dònɡ
tínɡ
二、用“√”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2分)擦伤(chā cā)
仰卧(yǎng rǎng)..波澜(lán luán)
柔嫩(nèn lèn)..
三、给加点的多音字注音。(3分)公路盘曲__________而上。刚才还高兴得唱曲________儿的几个年轻人,此..时也屏________息凝神,车里顿时安静了。那屏________障似________的山峰在...车窗外,有的近在身边,似________乎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
四、加偏旁组字再组词。(7分)w
(暇)←→()
()←→()(闲暇)()
()()()←音→()
()←肖→()()()
()()
五、恰当解释我会选。(6分)簇:①聚集。②聚集成的团或堆。③量词,用于聚集成团成堆的东西。1.孩子们簇拥着乐队老师走进少年宫。().2.炎夏,花园里花团锦簇,分外娇艳。().3.一进院,一簇菊花引起我的注意。().
六、我能写出带点词的近义词。(2分)1.我想起刚才做的梦,心头依然突突地跳。()..2.他迈着矫健的步伐走上讲台。()..
七、补充词语。(8分)突()森()
()地而()()()雄伟
连()不()奇()罗()色彩()()()()似()()()万千
八、我能把句子填完整。(5分)1.桂林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舟行______________,人在______________。3.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浮天水送无穷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上明月共潮生。
九、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5分)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2.微风吹来,荷花如少女一般翩翩起舞。()3.这样的天山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呢?()4.蝴蝶在花间飞舞,时而高飞,时而低舞,时而落在花瓣上。()5.怎样粗的树呢?要四五个人合抱才围得过来。()
十、关联词语我会用。(4分)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花朵还是叶子,()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2.()风雨再大,池塘里的小青蛙()不害怕。
3.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稍一伸手()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
4.()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比得过春天的花园。
十一、病句确诊再医治。(8分)A.成分残缺 B.词语重复 C.词序颠倒 D.自相矛盾 1.内洞大概肯定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改
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光明媚,阳光灿烂,我们一起去春游。()改
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放学后,乘12路车去少年宫。()改
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导游员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举起汽油灯。()改
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默写古诗,回答问题。(9分)
独坐敬亭山 [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并写出作者。(5分)2.诗中________、________两字把读者引入“静寂”的境界。(2分)3.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2分)
十三、快乐阅读轻松答。(15分)
十渡游趣
仲夏,朋友相邀游十渡。在城里住久了,一旦进入山水之间,竟有一种生命复苏之感。
下车后,我们舍弃()了大路,挑选()了一条半隐半现在庄稼....地里的小径,弯弯绕绕地来到了十渡渡口。夕阳下的拒马河慷慨地撒出一片散金碎玉,对我们表示欢迎。
岸边山崖上刀斧痕犹存的崎岖小道,高低凸凹,虽没有“难于上青天”的险恶,却也有踏空了滚到拒马河洗澡的风险()。狭窄处只能手扶岩石贴壁..而行。当“东坡草堂”几个红漆大字赫然出现在前方岩壁时,一座镶嵌在岩崖间的石砌茅草屋同时跃进眼底。草屋被几级石梯托得高高的,屋上俯瞰(kàn)着一弯河水,屋前顺山势辟出了一片空地,算是院落吧!右侧有一小小的蘑菇形的凉亭,内设石桌石凳,①亭顶褐黄色的茅草像流苏般向下垂着,把现实和童话串成了一体。草屋的构思者最精彩的一笔,是设在院落边沿的柴门和篱笆,走近这儿,便有了“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意思。
当我们重登凉亭时,远处的蝙蝠山已在夜色下化为剪影,好像就要展翅扑来。②拒马河趁人们看不清_自己的容貌时豁开了嗓门韵味十足地唱呢!偶有不安分的小鱼儿和青蛙蹦跳成声,像是为了强化这夜曲的节奏。此时,只觉世间唯有水声和我,就连偶尔从远处赶来歇脚的晚风,也悄无声息。
当我渐渐被夜的凝重与深邃(suì)所融化,一缕新的思绪涌动时,对岸沙滩上燃起篝(gōu)火,那鲜亮的火光,使夜色有了躁动感。篝火四周,人影绰绰,如歌似舞。朋友说,那是北京的大学生们,结伴来这儿度周末的。遥望那明灭无定的火光,想象着篝火映照的青春年华,也是一种意想不到的乐趣。
1.(1)找出文中表示“看”的词语写在横线上。(1分)1haoti 1.c o 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还能写出一些表示“看”的词语。(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括号里写出加点词语的近义词。(2分)3.文中画“____”的句子采用的修辞手法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3分)4.短文引用了诗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这句诗中主要描写的事
物
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5.这篇文章的体裁是________。它是围绕课题中的“__________”字展开的。游览十渡,“我”总的感受是
(摘抄文中的语句)。(3分)
一、攀登 蜿蜒 扩散 臀部 空隙 洞庭
二、cā yǎng lán nèn
三、qū qǔ bǐng píng shì sìw W w.1haoti 1.c O m
四、瑕 无瑕 春 春天 奉 奉献 谙 谙熟 暗 黑暗 稍 稍微 消 消息
五、1.① 2.② 3.③
六、1.仍旧 2.强健
七、兀 郁 拔 起 峰峦 绵 断 峰 列 明丽 红叶 火 形态
八、1.甲天下 2.碧波上 画中游 3.长河落日圆 4.带雨云埋一半山 5.春江潮水连海平1haoti 1.c o m
九、1.比喻 2.拟人 3.反问 4.排比 拟人 5.设问
十、1.无论„„都„„ 2.即使„„也„„ 3.只要„„就„„ 4.虽然„„但是„„
十一、1.D 去掉“肯定”。2.B 去掉“阳光灿烂”。3.A 在“乘12路车去少年宫”前加“我”。4.C 导游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十二、1.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2.尽 闲
3.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十三、1.(1)俯瞰 遥望(2)凝视 远眺 注视 欣赏 观赏 盯着 2.放弃 选择 危险 3.①比喻 ②拟人
4.铺满花的小路和柴门。5.游记 趣 一旦进入山水之间,竟有一种生命复苏之感
十四、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方位顺序、游览顺序等来写。
第五篇:四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测试
第一部分:阅读积累(38分)
一、请把下面的句子抄在方格里,注意书写规范、字迹工整。(3分)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二、看拼音写词语。(10分)
shāo wēi
wān yán
é jiǎo
zhè jiāng
wú xiá()
()()
()()
cā
shāng
pān dēng
píng zhàng
bá dì
ér qǐ()
()
()()
三、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6分)()平如()()叶似()()()万千 危 峰()()()()不断
奇峰()()
四、比一比,然后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4分)观赏
欣赏
玩赏
赞赏
1、我静静地()着优美的交响乐曲。
2、中外游客不约而同地来到令人神往的九寨沟,()那美丽的山水。
3、大家()着同学们亲手制作的飞机、轮船、汽车模型。
4、这次活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赢得了大家的()。
五、积累填空。(5分)
1、,海上明月共潮生。
2、日出江花红胜火。
3、,白银盘里一青螺。
4、我攀登过
的泰山,游览过
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
,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形态万千……
六、句式练习(10分)
1、照样子写句子。(1)例:漓江的水真静。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花坛真漂亮。
(2)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3)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2、用关联词把下面2句话合并成1句话。对这位年轻的护士的行为,我的母亲没有责怪她。对这位年轻的护士的行为,我的母亲还给予她鼓励。
3、修改病句。
父亲的教导使我终身受到教育和益处。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30分)
七、阅读课内片断,按要求作答。(14分)
(一)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1、这段话选自
,作者是
。(2分)
2、“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这句话表面写,实际上是写
。(2分)
3、作者用词十分准确,“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写出了空隙的,由于这是作者的幻觉,因而
一词用得很恰当。“要是……准会”这组关联词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
的感觉。(3分)
(二)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你心爱的鲜花。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1、作者在这里写出了七月的天山如
一样美。作者抓住
来突出天山之美。(2分)
2、作者的语言生动形象,“人浮在花海上”采用
写法,写出了天山深处
这一特点,其中
这一词语形象地写出了这一特点。(3分)
3、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2分)
八、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作答。(16分)
莫干山的蝉鸣
到莫干山避暑,这儿的蝉鸣声引起了我的注意。
晚饭以后,夜幕降临,一片寂静,只听见凉风吹过满山竹林,哗哗作响。突然,不知怎么回事,满山的蝉儿“吱啦”一下鸣叫起来,整齐得仿佛有谁挥了一下指挥棒似的。于是,夜空中就只充盈着这“吱啦啦、吱啦啦”的合唱曲了。粗听□一成不变□平淡乏味□细品□ 却也五花八门□饶有兴趣□
有些,“叽哩喳、叽哩喳”;一会儿,这边山头的蝉儿嗓门提高了三度,似乎有心要形成二部和声;一会儿,那边山头不知哪只蝉儿在伙伴们的烘托下突然领唱起来,颇有争当一流男高音的气概。如此这般此起彼伏,倒也让人生出一番仿佛置身于音乐大厅的陶醉来。
突然——又是一个突然,停了。漫山遍野的蝉儿一齐闭了嘴,又像是有谁指挥了一下指挥棒似的。真奇怪……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2分)
充盈:
颇有:
2、找出第2自然段中的两对反义词。(4分)
()——()
()——()
3、莫干山蝉鸣声有什么特点?用“
”划出来。(2分)
4、“五花八门”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用波浪线划出有关句子来解释。(2分)
5、判断(对的打√,错的打×)(4分)
(1)“这边山头的蝉儿嗓门提高了三度,似乎有心要形成二部和声”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2)结尾的省略号的用法是语意未尽。
()
6、在第2自然段中□里加上标点符号。
7、文中作者说“真奇怪……”原因是什么?(2分)
第三部分:习作表达(30分)
同学们,你喜欢秋天的田野还是春天的校园?是自家的阳台还是公园的一角?是都市的繁华还是乡村的恬静?请选择你熟悉的一处景物,写下来。
要求:
1、注意要按一定的顺序写。
2、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写。
3、语句要通顺,字数不少于350字。
4、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