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名师享受诗意语文(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4 13:47: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近名师享受诗意语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近名师享受诗意语文》。

第一篇:走近名师享受诗意语文

走近名师课堂 享受诗意语文 ——读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有感

赣县城关小学 王小兰

也许是日久生情,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活,让我对语文的爱日益深厚。我深深感受到语文学习是一种感动,更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气质。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享受感动,体验生命成长快乐的乐园呢?去年春天,我校购买了很多名师著作,我认真拜读了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和经典课堂实录,他那荡气回肠的《长相思》,凄凄惨惨的《二泉映月》,安安静静的《鱼游到了纸上》,让我在欣赏之余总有“众里寻它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今年暑假,又有幸拜读了王崧舟钟声愁眠的《枫桥夜泊》,《枫桥夜泊》的精美大气,更让我如沐春风!细细品读后,感受多多,获益多多!

第一感受是震撼!震撼于诗意语文课堂的大气。

诗意语文课堂是文本文化独特解读有效整合的大气课堂。课堂实录《枫桥夜泊》我是一口气读完的,阅读之中只觉是一种享受,一种美美的诗意享受。王崧舟老师的这一课犹如一幅徐徐展开又徐徐卷起的画卷,又如一篇优美的倒叙式的文化散文,它不仅吸引我们走进了诗歌《枫桥夜泊》的意境,分享了诗歌特有的意蕴;还让我们饶有兴致地欣赏了中国一千多年的钟声愁眠文化,感受了经典文化的独有魅力。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千年的经典文化之旅!享受之余,我不禁震惊于课的丰实与厚实,震惊于课浓浓的文化与浩荡的大气,震惊于王老师对文本文化独特的解读与有效整合!

王老师底蕴深厚,解读文本有独到的功力。他解读文本,不是就文本读文本,而是细察文本内涵、还原其本源,从文化的角度拓展文本外延,超越文本。诗人张继留下的诗歌不多,收入《唐诗鉴赏辞典》中仅《枫桥夜泊》一首。这首诗共28个字,诗的前两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寒霜”、“江枫”、“渔火”、“愁眠”,包含了6个意象,形成浓郁的“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只写一件事:卧闻寒山寺钟声。意象集中于“钟声”,其意境疏朗空远,愁绪更加浓厚悠长。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之所以家喻户晓,之所以能奠定张继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因为张继把钟声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成为一种愁眠的文化意象,这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之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声,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只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唐诗鉴赏辞典》)历代文学评论家及我们读者大多认为“愁眠”即诗眼,而王崧舟老师解读时则独具慧眼,抓住了《枫桥夜泊》这一特有的文化意蕴,把视角落在“钟声”上,既抓“愁眠”,更抓“钟声”;并以此诗“钟声”为源,精心收集了唐朝以来历代文人描写“钟声愁怀”的诗句,进行钟声愁眠文化的有机整合。课上以“钟声”为主线,由钟声引出并以此为着力点铺张开去,使学生在浓浓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不仅感受到“愁眠”的意境,走进了诗人的生命世界,更体会到“钟声”的温暖,享受到经典文化千年钟声的魅力。整节课钟声悠扬,情思流动,纵横变幻,具有“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奇丽浪漫之美。“胸有诗书气自生”,人如此,课不也如此吗?于是一节丰实、收放自如、令人荡气回肠的“千年钟声,千年经典文化”的大气课堂便生成在我们眼前,令我们震撼!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啊。走进名师,享受诗意语文.要学习的不是王老师上课的形式,也不是他如诗画般的语言,学的是他对语文教学的爱,学的是他居高临下解读文本的功力。厚积薄发,才能以动情的语言,丰富的感情,传达作者的情思,从而感染学生,课堂才能成为老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诗意课堂。而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求我们多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第二感受是敬佩!敬佩于诗意语文课堂的智慧。

诗意语文课堂是精美的预设与灵动的生成和谐统一的智慧课堂。如果说文本解读要不厌其大,力争发散思维,那么课堂策略则要不厌其小,尽力聚焦成点,让学生从一个个小的环节中接受大道理、大文化。王老师的智慧就在于他不是把大文化整个灌输给学生,而是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化理性为感性,十分巧妙地把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浓缩于一首诗,一个个意象之中。王老师的《枫桥夜泊》可谓简约不简单,简约是说课的结构就是一条线、一个点;不简单是说就这一条线、一个点却让学生动情地走进了《枫桥夜泊》的意境,享受了千年经典文化的魅力。简约彰显丰实与自如,智慧令人敬佩!

一条线,指的是千年钟声文化线。先来品尝一下课的导入和结束环节吧,这两个环节,王老师借用的媒介都是自己精选的几句自唐以来历代描写钟声的诗句,不同的是出示的先后顺序,智慧就彰显在这不同的顺序中。导入是按从今到古的顺序用多媒体出示的,结课时出示的顺序恰恰相反,从古到今。这些诗句仿佛建构起一条千年文化的时空隧道,导入时,学生在诗句的浅吟深咏中循声溯源,自然地转入《枫桥夜泊》的学习,走进一千多年前张继的钟声生命里,感受钟声文化历史的悠久。结课时,王老师引导学生从钟声文化的源头——张继的钟声吟诵到当代陈小奇的钟声,教师用诗意的语言将从唐代、宋代、明代、清代、当代——一千二百多年的诗句串联起来,引领学生深情的吟诵,让钟声在吟诵中一次又一次叩击着每个学生的灵魂,让千年钟声代代相传的无限魅力在吟诵中不知不觉中浸入学生的心灵。在此基础上,教师自然地引出“文化”,引出“经典”,然后课戛然而止。从课堂的生成看,这种循声溯源式的导入和由源探流式的结课,首尾呼应,蕴藉隽永,不仅起到了激趣学文的导入效果和升华情感,令人回味无穷的结课效果,同时还构建了一条千年钟声的文化线,营造了浓浓的课堂文化磁场,增加了课的厚度和广度,生成了课堂浓浓的语文味。

一个点,指的是王老师引领学生解读《《枫桥夜泊》时,抓的“对”字这个训练点。“对”字抓得好,因为它是联接诗意与诗情的桥梁。一位物理学家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生成的课堂告知我们,“对”字在解读《枫桥夜泊》时,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出示词典义、换字,理解字表意思,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用“最希望谁来陪他?……没有……只有……”这一句式的反复问答,在想象中感悟“对“字的意蕴。“对”字由表及里的品读,让诗意平面的意象,立体化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浓浓的诗情也在品读过程中从画面中流淌出来,涓涓地流入学生的心田,钟声愁眠文化的真正意蕴也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悄无声息地浸入了学生的生命里。

语文教育“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课程标准》】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为学生搭建情感活动的平台,创设自能阅读的环境。一条线,一个点,阅读的平台便搭建而起;深入浅出,以小见大,润物无声,不知不觉中钟声文化就已浸入学生的心田。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千年钟声文化之旅,难道不是简约至极,巧妙至极,智慧至极!

第三感受是向往!向往诗意语文课堂的生成。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的回归。(王崧舟)我喜欢诗意语文课堂,喜欢它浓浓的语文味,喜欢它流淌的文化,喜欢它精彩的生命对话,喜欢师生与文本对话时那飞扬的激情和如诗如画般的语言,更喜欢诗意语文课堂那美如苏州园林般的课堂结构。

诗意语文告知我们语文老师,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是须臾不可分的统一体。语文学习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和感情,在此前提下的知识教学、技能训练,才会有情趣,见实效,才真正有语文味。语文味不仅在于教学内容的语文性,也在于教学方式的语文性。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拥有爱的人,爱学生、爱语文教学,立足学生的生命成长,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来上每一堂课。应该是一个底蕴深厚的读书人,如王崧舟在总结自己专业成长的历程中所说“读行天下,有境界自成高格”。应该是一个感官敏锐的人,对学生、对文字、对课堂、对自己的内心,都应有一种敞亮的敏感、烛照的直觉。对学生,要敏于倾听其心声;对文字,要敏于捕捉其意蕴;对课堂,要敏于把握其氛围;对自己的内心,要敏于观照其灵光乍显的智慧。

冰心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希望能有一天,我也能成就拥有自己特色的诗意语文,诗意地栖居于课堂,成就自己的诗意人生!正如王崧舟所说:“在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语文的大地上诗意栖居!”

第二篇:感受诗意 享受语文业务学习

感受诗意 享受语文

——《观潮》一课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语文教育是感性教育。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一种感性的存在,学生又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语文。而大量的语文教育却是理性泛滥,含义解释、情节分析、要点归纳、主题概括、文法梳通、语料记忆、机械练习,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教师纯理性地教语文,学生纯理性地学语文。其结果是:语文的形象被淡化,语文的情感被稀释,语文的直觉被斩断,语文的想像被禁锢,语文的灵性被扼杀。一言以蔽之,感性干涸。

因此,“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将是新课程背景下小语课堂的主旋律。这种感受不同于一般层面上的感知,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而是以精神为家园,以情感为纽带,融情感、感知、想象、思考为一体,可以说,这种感受富有美感和诗意的。在这样的感受中,才能唤醒语文感性的时空。

【教学案例】

一、在感受中激发兴趣。

课堂伊始,我就激情导语:“同学们,秋游、春游我们都到过江边。当我们在江边嬉戏赏景时,你会发现江水不知不觉漫上江滩的一块块石头,那刚才还裸露在江上的石头悄悄地被淹没了。你们说这是为什么?”生答——“涨潮了。”“对呀,由于月亮和太阳的作用,水面回发生定时的涨落现象,这就叫‘潮’。我们浙江杭州的涌潮尤为壮观。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观潮》,去领略一番钱塘江的大潮。” 学生的愉快记忆被激活了,又被新景象所吸引,立时进入兴奋状态。紧接着,我韵味十足地配乐朗读课文,并让学生畅谈感受。

【评析】

〖“感人心者,莫先夫情。”而激趣的萌发,则常始于对具体情境的感受或感触,即所谓“触景生情”。为了将学生带入钱塘胜境,引发其审美情趣,我首先调动学生春秋游的情绪记忆表象。在音乐声,在感受声中,在学生的眼神中,充满了对钱塘江潮的神往。〗 这时,我因势利导,激发学生进入“角色”:“‘天下奇观’谁不想亲眼目睹?假如今天就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我们学校将组织‘爱我中华’雏鹰考察团赴海宁观看这一‘天下奇观’,你们想不想去?”学生当然兴趣盎然。“现在你们就是考察团的成员了。为了尽情观赏这一壮丽景观,我们还带了摄相机。汽车似乎理解我们急切的心情,经过几个小时的快速行驶,于清晨到达了海宁的盐官镇,我们随着人流登上了海塘大堤。”

【评析】

〖儿童是感性的,儿童是直接的。他们喜欢担当、扮演角色,角色体验是一种比一般的观察更直接更内在更直接的感受。它最容易激发儿童内在冲动和渴望。所以,当孩子们听说自己成为“考察成员”时情绪特别热烈而高昂。进而为全面深入的感受课文情境奠定了最佳的动力基础。〗

二、在感受中丰富意象。

在欣赏钱江胜景时,我播放自己精心剪接的录象,我“领”着“考察团成员”们“站”在“大堤”上放眼望去,看到江水由平静如镜到白浪翻滚,再到以排山倒海之势浩浩荡荡飞奔而来的戏剧性变化,听到江潮如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巨响。学生纷纷发出了由衷的惊叹和赞美。“这真正是天下难得一见的奇观呀!”“简直太雄壮,太惊心动魄了!”有的甚至摇头晃脑吟起了诗:“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

【评析】

〖“只有感觉了的东西,才能理解它。”但并非任何意义上的感觉都为儿童所喜爱,更非任何意义上的感觉都能产生对课文内在意蕴的真正把握。感受虽然包含了感觉,但又超越感觉,它应是情感性的、体验性的、审美性的。只有这样,方能丰富学生的审美意象,为真正的“人文性”的理解创造条件。为此,我在课前从音像资料库中收集了有关录象资料,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目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加以剪接,使之符合美育原则,让学生不仅获得了大潮由远及近的变化发展的完整、连贯、深刻印象,而且产生了震撼心魄的审美感受。〗

接着,我一改传统语言教学抽丝剥茧的分析策略,以读代讲,真切引导、鼓励学生反复诵读:“你觉得最能表现大潮壮观的句子,或者你喜欢的句子就多读几遍,尽量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多少词语都似乎难以形容那潮声。也许只有山崩地裂才会有如此大的声音,你能读出大潮雄伟的气势吗?”;“潮头很快地移过来,气势也逐渐显现出来,你能读好吗?”;“等了那么久,盼了那么久,终于看到潮头了,你的心情怎样?那就把你的惊喜、兴奋读出来!”„„学生兴致勃勃地练着、读着,他们边读边揣摩,然后互相交流、感悟、品味,在反复练读。

【评析】

〖仅仅让学生感受画面当然不够,要促使学生感受向更深层的领悟飞跃,还必须利用语言文字的功能,通过反复诵读,来强化感受。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再现大脑中大潮蔚为壮观的表象,并自动与相应的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从而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神韵的领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越充分,感受就越强烈,领悟也就越深刻。〗

三、在感受中获得感悟。

在学生练读时,我启发学生:“看到这汹涌澎湃、波浪滔天的景象,你联想到什么情景?”“听着这浪涛隆隆的巨响,你想到了哪些词儿?”

然后,我再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把潮来时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地描写出来的。学生再进入文本,细细品读,把自己的语言表达与课文语言进行比较,然后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最后全班小组反馈,学生有的从课文布局整体谈感受,有的从遣词造句局部体味,有的还敢质疑课文语言的矛盾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生动活泼。

【评析】

〖感受是感性和理性的一种诗意结合。感受的最终目的也是达到理解和感悟,内化语言,积淀语感,进而运用语言。因此,我在学生感受课文情境后,并没有“蒸发”或“抛弃”感受,进行孤立、片面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获得的丰富意象,去品味课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在推敲、比较、体验中感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不断内化、积淀、运用,从而使语文课“语文味”浓。〗

四、在感受中拓展视野。

在备课前,我翻阅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许多资料,并制作了《观潮》这一课的课外阅读资料卡。卡片上有描写大潮的“片段赏读”,有“趣闻传说”,有“古诗选读”,有“形成原因”等等。我在课即将结束前将卡片发给每个学生课外阅读,并发两张空白卡片,让学生课后去书刊查阅或网上查找,记录下来。

【评析】 〖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阅读要向课外拓展,向生活拓展,向社会拓展。卡片上的资料开拓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立体空间,加大了学生的阅读信息量,丰富了学生的感悟;同时,空白卡片资料的补充,调动的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去阅读、积累,使“封闭”走向“开放”,“师牵”走向“自主”,真正做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育即生活”。〗

【分析讨论】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席勒曾经说过:“感受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这不仅是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自身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 理性化的语文教学虽然也曾为改善人的理性品质有所助益,但它却贬损了人的心灵世界中最富有诗意、情趣和生命灵性的那些东西——人的情感、感受、对生活的洞察力或悟性的健康发展。是到了应该将丰富深刻的感性生命归还给儿童的时候了,每门学科都负有这样神圣的历史使命,尤其是语文教学更应率先提倡,因为语文是生活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精神的,语文是诗意的,语文是感性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让语文课堂上充满这样灵动的感受,可以丰富学生的意意象,强化其体验,提高其悟性,张扬其个性,从而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 王崧舟 山西教育出版社

2、《语文教研案例论》 周一贯 宁波出版社

我心中的语文课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语文教师正在努力追求真实、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怎样的学习更有效?我觉得语文课,不光是为了会认几个字,会解几个词,能背诵出文章的几个片段。语文课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为了精神的享受,情感的熏陶,思维的拓展,意志的强化,心灵的滋润,人格的升华。肖川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我们能以美好的心情对待学习,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为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生活。他的话让徜徉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我,对语文课堂教学境界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与追求——我心中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的?

一、语文课堂,让生命诗意流淌

我们的语文课,不乏知识,缺乏的是激情,缺乏的是感染,缺乏的是“语文味”,语文课需要激情,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情怀。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要让语文课充满诗情画意,教师就要成为一个有诗意的教师,必须要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人文情怀和诗意的心境,从嘴里流淌出来的思想、睿智能让人豁然开朗,让人柳暗花明,让人峰回路转,让人如沐春风。

诗意课堂,需要诗意教师创设优美的诗境,让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记得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在揭示课题后,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的优美意境,给他们以美的感染与熏陶,我又用充满激情的、诗化的语言和着和谐的音乐以及动态的课件吟颂道:“夕阳西下,天边只留下一道灿烂的晚霞,随着船桨轻轻地划动,我们来到了一棵有着500年历史的大榕树下。这棵大榕树枝叶繁茂、根枝错综、硕大无比,远远望去,像浮在水面上的绿洲,具有独木成林的神奇景象。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用文字记录了这一壮观景象。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者,去一次天堂之旅,到文中去寻找美,发现美,探寻这个天堂的梦。” 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是情!我的一番诗情画意的渲染,旨在营造一种诗性的语境,让学生以诗意的心境融入文本,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指教《桂林山水》,根据课文内容编辑录像材料,并设计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我饱含情感的叙述再加上美丽的画面,把学生引进美如诗画的桂林山水,并适时地引导学生把这种独特的旅行感受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这样学生的心就会随着那美丽的画面,飞到那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激起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再如《长城》、《颐和园》等一些参观、游记的文章,我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他人介绍。这些都是一举多得,既完成了对课文的学习,也锻炼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虽然,这些看似很简单,但课堂上流淌出来的那份诗情,正是真情、入情、深情感悟、品味、想象后的流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的诗意对话。

二、让“读”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了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反过来说,抓住了一个“读”字,什么语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所以要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

1、创设氛围,体味“读”

课堂上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教《桂林山水》一文时,学生对于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较生疏,自己难以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指导朗读时,我边用多媒体展示画面边入情入境地范读,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学生在视觉、听觉的记忆中感悟到了语言之美,并读出了那种感觉。

2、创设情境,想象“读”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这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最后三个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学习时,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想象课文中有关段落所描绘的情景。边听音乐边想象,感受意境,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此时的情感。学生的感受,通过时而轻柔时而激昂的语调在朗读中充分表达,促进了学生对课文所表达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3、变换形式,常读常新

人经常吃一种饭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同样,指导学生读书,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采用默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采用师生赛读的方式比输赢;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表达着自己那份内心的激动。通过朗读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三、让语文课“有滋有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

1、真切的“情味”

“情味”我感觉首先是人情的“情”,语文课要以人为本,老师对学生要充满人文关怀,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要、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再是情感的“情”,是“激情”的“情”,我们要挖掘教材中的“燃情”点,倾情课堂,让课堂“情深深,意浓浓”,焕发生命的美感。要让课堂有情有趣、有情有美、有情有理。学《再见了,亲人》说说大娘、小金花、大嫂可能会说些什么,体会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浓浓的民族情;学《秋天的怀念》想想清明节到了,作者会对母亲说些什么,体会深深的母子情;学《地震中的父与子》可以编写小剧本体会那份深沉的父子情„„老师情真真、意切切学生才能情深深、意浓浓,才能兴趣盎然、思接千载、沉浸其中,这样的语文课才是最美丽的。

2、扎实的“写味” 张庆先生这样认为:“学习语文无非八个字,‘读读写写、写写读读’罢了。”语文教学重视“读”,也要重视“写”。王崧舟老师也说:“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精选典型例文,品其精妙,得其“诀窍”,模其形仿其神,久而久之,学生的表达能力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学完《白杨》让学生写写还有哪些人像爸爸妈妈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学完《古诗词三首》让学生从课文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学了《我的发现》写写自己的发现„„有人说:“写是读的孪生兄弟,读是接受,写是释放,读是充实,写是升华。”倾注于笔端的“语文味”是阅读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恒久而悠远。

3、自然的“个人味” 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我们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如有的老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善于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总之,为了语文课的个人味,每位老师都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教学上的优势。善画的要运用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运用范读的优势:善唱的要运用吟唱的优势如此等等。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美到极致是自然,我苦苦追寻着理想的语文课堂,语文,要教给孩子什么?“在平实中见锤炼,在质朴中见功夫。”——这正是我心目中的语文课堂。

请欣赏孙老师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精彩的结尾——

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液晶投影显示:充满和蔼慈祥的冰心肖像,走近冰心——“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醒目字符。在袅袅的音乐声中,孙老师深情解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是冰心老人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已永远镌刻在她的墓碑上!她曾说:“我们生命的道路,如同一道小溪,从浅浅的山谷中,缓缓地、曲折地流入‘不择细流’的大海”。冰心老人爱海,冰心老人就是大海!她辽阔、深邃、温馨、博大„„是的,正如冰心老人所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是冰心奶奶作品的灵魂。

灵动流淌的音乐,温馨跳动的字符,老师深沉的朗读,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圣洁的境界,使人久久地沉浸在这优美的情境中。接下来师生一起浏览冰心的作品《雨后》《纸船》,与大师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把文学艺术的珍贵雨露浸润学生的心田,爱儿童、爱母亲、爱大海的情感伴随着激情的朗读融入学生的血脉。最后,多媒体课件演示配乐朗读——百岁寿星巴金老人这样说,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儿童,爱母亲,爱星空,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年轻人多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孙老师也希望你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走进冰心奶奶,多读冰心奶奶的作品,也拥有一颗灵动而又充满诗意的心。

孙老师是一个导师,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同时,也感悟了冰心奶奶的其他作品,走进冰心奶奶的心灵,感受到了大师那一颗充满诗意而又鲜活跳动的童心,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孙老师也是一个美的天使,那美的画面,美的音乐,美的语言,美的作品,无不给人以美的熏陶、美的感染,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油然而生;孙老师更是一个智者,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文明积淀成人格,课堂也勃发出生命的活力。

穿过复杂,才能走向简单。美丽其实也就是简单的具体体现,简单也是复杂到极点的表达,语文教学需要简单,课堂原本不需要那么的复杂,简单就是一种生活的时尚。多少人和事物从简单到复杂,经历了多少的坎坷,最后,蓦然回首,才发现简单才是生活的最大哲理。课堂因真实而灵动美丽,课堂因真情而富有生命,课堂更因简洁焕发出迷人的光辉。

业 务 学习

城 二 小

第三篇:走近名师

走近名师,领略数学课堂的情趣美

培训学习汇报材料

9月12日---14日,我和吕小勇老师有幸去南昌市南师附小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培训期间一共聆听了4节数学名家的示范课和4位专家的讲座。感慨颇多,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名家的讲座和示范课,让我领略了数学课也可以像语文课一样,具有情趣美。

一,庞大的专家阵容:

吴汝萍,著名特级教师,江苏金湖实验小学副校长,在知名报刊杂志发表200多篇文章,多次应邀各地讲学,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李培芳,著名特级教师,福建泉州实验二小教师,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培训高级讲师,中央电教馆特聘专家,发表论文80多篇,多篇课例收录于《课堂解码》,《名师名课》等教学专著。

吴正宪,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人大代表,北京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劳模,北京教科院数学教研室主任,她的数学教学被称为“爱与美的旋律”

黄世忠,著名特级教师,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副校长。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讲师,希望工程全国教师培训特邀讲师。

二,震撼的视听享受:

通过学习,我惊奇的发现: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在专家的演绎下变得如此的多姿多彩,原来数学课也可以充满童趣味,充满生活味,充满人文味,充满神奇味。爱与美在数学教学中无处不在。

三,抹之不去的细节经典:

吴汝萍校长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从“人”字的写法入手,告诉学生做一个品行高洁的人比作一个只有学识的人更重要,然后由人字演变成单人旁+“分”组成一个份字,引出平均分,短短5分钟,对学生不仅进行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而且巧妙的引入课题,新颖别致。

在讲解分数的意义时,吴老师始终强调了平均分,但是一直没有把平均分说出口,而是反复问,怎么分比较合理,比较公平,教育学生做人要公平公正,让学生从心里感受一定要平均分,加强了对分数的理解。

通过判断题的练习,吴老师故意漏掉关键词“平均分”,让学生发现错误,然后乘胜追击,要学生改正错误,怎么改正.培养学生知错就改的好习惯。当学生精彩的发言博得听课老师掌声的时候,老师及时教导学生要向台下的老师说谢谢,课堂里多次出现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

特别是判断哪些分数是1/4时,吴老师通过对话形式,反复暗示学生如何使用礼貌用语:

师:你好,你是1/4吗

生:你好,我不是1/4,因为我不是平均分 师:你好,你是1/2吗? 生:不是,是1/4 师:又没有礼貌了

生: 您好,我不是1/2,是1/4,因为下面的部分还可以平均分成3 份

师:不错,学会用您了(台下掌声如雷)。。

吴老师在讲座中强调:我们的数学课一定要把儿童当儿童,尊重儿童的天性,老师要学会倾听儿童,了解儿童,认同儿童,不能把孩子当成是盛装知识的容器。

同时我们的数学课一定要充满人文味,要承载厚重的中华文化 在讲轴对称图形时,吴老师示例可以有意画出心形的一半,美字的一半,让学生画出另一半,让学生感受一个人心灵美才是真的美。

讲座过程中吴老师跟我们分享了什么是教育中真正的爱: 真正的爱是教育,不是教训; 真正的爱是指导,不是指责; 真正的爱是询问,不是质问; 真正的爱是包容,不是纵容; 真正的爱是接纳,不是接管; 真正的爱既要道谢,也要道歉 真正的爱既要纠错,也要容错

吴老师说:我们的孩子没有一个是天生的坏孩子,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必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我们要包容孩子的错误,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但是如果老师犯了错,一定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认错。

同时强调,我们的数学课一定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要有童趣

味的数学故事,每节课给孩子讲一个数学故事,比如在讲0时,老师这样讲:阿凡提问渔翁:今天你打了多少条鱼啊?

渔翁说:今天运气差,上午打上来的鱼6条无头的,下午打上来9条无尾的

聪明的孩子猜猜看:渔翁一共打了多少条鱼?。。

再看看退位减法的情景剧表演吧:

50-26,让四个孩子分别扮演十位上的5和个位上的0,十位上的2和个位上的6,然后让他们说出计算的过程:

减数个位:你好,能借我6支笔吗

被减数个位:你好,我什么也没有,但是我可以帮你借(从十位上借出一捆)我现在有十支笔,借给你6支还剩4支

减数十位:你好,你可以借我2捆笔吗

被减数十位:没问题,我原来有5捆,借出一捆还有4捆,又借给你2捆还剩2捆。。

多么奇妙的构思,我认为这就是吴老师主张的:确立儿童立场,把儿童当儿童,倾听儿童的声音,了解儿童的想法,认同儿童的情绪

让童真、童趣成为每天数学课堂的主旋律,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学习童年!

李培芳老师的数学课睿智幽默,课堂上充满了笑声和欢乐,他能够让一个不爱说话的孩子在课堂上疯起来,确实是这样,特别是他所谓的神奇的“读心术”,让数学课堂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李老师在快下课的时候,给调皮的学生读心,让他心里想着他的年龄,不要说出来,然后把自己的年龄+4再乘2再加4再除以2,再减去自己的年龄,然后翻开杯底,结果让全班震惊:李老师怎么知道我的年龄通过计算会是6呢

李培芳老师的课,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孩子在探究过程中的乐趣,他说:一个数学老师不小心把数学秘密透露给自己的学生无异于犯罪,我觉得非常经典。

再看一个精彩的课例:在讲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设计一块绿色的草坪,第一次是这样设问的:在学校和书店书店之间为什么会踩出一条路?

后来将草坪改成操场,提问:从学校到书店怎么走较近,然后加上一问: 如果这里是一块草坪,你还会这样走吗?

这两种设计的不同的教育效果,我想应该值得我们深思。印象最深的是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一篇美丽的童话:师生融于一体,彼此都进入了对方的心灵。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童话,又带着问题依依不舍的离开堡垒.开课前吴老师很守时,提前10分钟布置教具,并一一和上课的孩子挥手打招呼,脸上洋溢着迷人的笑容,真的看不出眼前的大师就是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接见的教育界的大腕。

说实在的,这个班上的学生给人第一印象就是不喜欢交流,不爱说话,吴老师跟学生打招呼时孩子们很木讷,不知道回应,此情此景,吴老师揣摩学生的心理:我知道孩子们很辛苦,周末了还要抓到学校

上课,我建议把掌声送给可爱的孩子们,当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时孩子们依然很麻木,吴老师开导:怎么啦,是台下的掌声不热烈吗?当别人赞赏我们时我们应该怎样呢?然后有一个学生举起手,怯怯的说:谢谢老师,吴老师适时地夸赞了这位勇士:强调要大声,然后把一个人的声音变成全班的声音,由小到大,由杂乱无章到整齐划一。

台下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吴老师又问:是上课好还是在家玩好? 学生回答:上课好

师问:你们说的是真话吗?我可不喜欢撒谎的孩子

吴老师不急于上课,好像在找寻什么,问:知道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孩子吗?

生说:坐的端正的,上课认真听讲的,善于思考的,积极发言的。。孩子们的话匣xia子一下打开了。吴老师说,其实坐的不端正没事,只要舒服,只要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就是好孩子。

上课时,吴老师没有作过多的铺垫,直接问:谁听说过面积? 有人举手了:我知道,买房子时有面积

然后吴老师把学生的思维牵引到古埃及的尼罗河,带进美丽的童话世界。你在课堂上听见过这些声音吗?

老师:面积长得什么样的?面积有多长,面积有多大?面积是什么颜色的?面积长在哪?面积是软的还是硬的?

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没有这样的问题,是真的没有这样的问题吗?

吴老师一直在说孩子们,不急,慢慢来。

一节抽象的乏味的概念教学在吴老师导演下仿佛变得摸的着,看得见的好玩的数学课

特别是引导孩子们摸文具盒的六个面时,12哈34哈56哈,那富有节奏的哈哈声,让听课的老师佩服之至。我们和学生仿佛在感受一曲劳动的号子,学生跟着老师喊出的节奏一对对的有规律的找出6个面。如果你亲临现场,你会怀疑这是有过彩排的,但是我要告诉你,真的没有,别冤枉人啊。

在比较面积的大小时,教室里更是充斥着智慧的火花,听一听充满童趣的精彩的声音吧:

男孩的纸占6个格子,女孩的纸占24个格子谁的面积大? 老师:不能比较大小,因为男孩只看见女孩的格子,女孩只看见男孩的格子,男孩不知道自己的一格有多大,女孩也不知道自己的一格有多大。。

四,强烈的冲击,深刻的反思

回到学校,我若有所得,也若有所失。当我们还沉浸在我是十年忠臣的美佛儿人的时候,当我们还在讨论要不要备课,作业要不要全批全改的时候,我们还要不要去听课评课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已经变得百孔千疮,虽然不能说我们在误人子弟,但是我们的课堂完全失去了育人的功效。我也惊奇的发现: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本该享受童年的快乐时却变得童心泯灭,道德缺失,情操变得越来越低迷,精神变得越来越颓废,是什么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私和冷漠。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定位出现了极大的偏差。试问自己,课堂上你是否给足了机会让学生亲历感受探究“过程与方法”的快乐,你是否在课堂上不放过任何一个情感教育的机会,对学生时时刻刻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你是否还在固执的觉得探究很费时,专家的课是在作秀?

再回顾一下我们每节课的目标定位吧:我们除了强行的塞给学生知识,还让学生学会了什么。“三维目标”在急功近利的驱使下变成了可怕的“一维”,我们只是在机械的教书,我们没有育人!

亲,记住,三维目标一旦变成一维了,我们的课堂就失去了灵魂,我们培养的学生 就是那种道德缺失,情商低下的冷漠人。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课堂里给孩子一些探究的快乐和情趣吧,把“儿童”当儿童,让数学课堂洋溢着欢乐的童趣味。哪怕慢一点,值得!

阮仁朝

2014年9月18日

第四篇:走近名师,赏魅力语文

走近名师,赏魅力语文

——赴洛阳参加小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展示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骆焕学

12月19到21日,在学校的全力支持下,有幸参加了2014年由河南创新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及北京教乐园教育科技中心、全国小学名师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获奖课展示观摩”活动,通过听课,再次开阔了眼界也引发了很多思考。此次教学活动一共听了7节课。有阅读课也有表达课,根据观摩活动的评课标准,大概有六点:课程理念要先进;教学目标要准确;教学过程要朴实;语文训练要扎实;教学设计要完整;鼓励教学过程、方法、策略的创新。在我听的这7节课中,基本上每一堂课中的每一位教师,在设计课堂上都能准确的把握以上几点标准,给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是每节课中都有别具心裁的创新点。印象比较深的比如来自重庆的邓剑东老师执教的口语交际《我是小小推销员》邓老师巧妙设计学习路径:尝试推销,体验表达——学习推销,表达有针对性——创意推销,表达生动——总结推销,活用语言。邓老师根据从课题入手,娓娓道来,让学生把生活与口语交际巧妙的结合到一起,借助孩子们准备的“商品”,上得非常生动、扎实、朴实。再如江西省南昌市育新学校熊丽乔老师执教的表达课《有趣的动物、植物》,这堂课给我的印象也很深,熊老师在开课前,让学生准备了各种动植物头饰,课前谈话时,通过激趣引出交际情景,通过三个版块:猜猜它是谁——比比谁有趣——世界多奇妙,让学生在各种创设的情景中兴致勃勃地学习交流,整个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所谈及到得东西既能联系到本节训练内容又能联系到生活,在展示中,就很自然的出现了非常精确的描述和感人的话语,赢得了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这堂课犹如电视节目一样,现场感非常强,孩子非常感兴趣。因为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整堂课中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运用非常恰当,能够看出来教师在课件上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做了视频还改编了歌曲,学生在又唱又跳的过程中学习到了交际的礼仪和口语的表达,教师评价学生的语言也是贴切、适时、到位。

其它的几节课也都非常精彩,不能一一列举。

通过这些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堂的展示给了我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尽管作课教师形象各异,有亮丽的也有相貌平平的,但不管来自哪儿,共同的特点是都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音色圆润,音质纯美,语言富有节奏;几乎人人都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教师的教学设计都非常精巧,能看出教师拥有着极为宽泛的知识储备,都能从课本内延伸到课本外,用自己丰富的学识提升学生的知识量。

第二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听课中我特别注意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调动学生的方式。有的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堂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在每个环节提出的要求清楚准确,借助流畅清晰的引导话语,把教师的意图传达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激发了孩子们思维的流畅性;有的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每一位老师都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探求的欲望。第三、有效朗读,语文课堂永远的旋律。本次学习共三节阅读课,通过学习,我真正的感受到语文课堂因朗读而美丽,因朗读而丰厚,因朗读而感人,每位老师的语文课堂都特别注重朗读方法的训练和指导,而且这几位老师能够用自己的朗读带动大家,在有效的朗读中使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获得情感的体验。

每天的课后都有一个名师点评活动,吴琳老师和陈金龙老师的点评也非常精彩。尤其是陈金龙老师的点评非常洒脱,自然,充满幽默与智慧。那些诗意的语言从他的嘴里很自然地流淌出来入耳入心,不由得使听课者频频点头。

总之,这次学习的收获非常大,我深切体会到,教学工作是需要提高的一门“艺术”,教学处处皆细节,艺无涯则学无涯,它值得我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和追求。闲暇时间要多读书,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只有提高自身的水平,才能更好的把握课堂,也才能用自己的知识以及魅力去感染自己的学生。

第五篇:走近名师1

走近名师,触摸语文

周小红

3月26日,我和殷丽志老师赴武汉参加了为期两天的‚中小学语文名师观摩教学活动‛的培训,聆听了四节生动的语文观摩课和四场精彩的报告。

一、蒋晶军老师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和报告《基于问题的语文教学》。

(一)蒋军晶,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教改之星,杭州市临平一小副校长。他执教的课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19世纪50年代美国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发表的演讲稿,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内容比较深奥。蒋老师采取从表达角度切入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和小组内讨论画出重点语句,理清整篇文章的布局,并引导学生总结找关键句的方法,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帮助。

(二)报告《基于问题的语文教学》

蒋老师说人类永远是借助问题学习和思考的。关于‚怎样提问‛,他谈了自己的几个观点: A、关于‚问什么‛的问题

·要多提表达类问题

一篇文章,我们可以学习它‚写了什么‛,但是,我们更应学习它是‚怎么写的‛,这样的学习就突出了语文的学科特征,突出了‚语文味‛。如教学三年级的《花钟》,重点是作家怎么表达花开的时间,怎么表达花开的方式,而不是死教什么时间什么花开。再如五年级的《将相和》,教学廉颇与蔺相如的对话,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两人对话有什么不同?学生如果能注意到廉颇的语气是‚我廉颇‛、‚他蔺相如‛;而蔺相如是‚廉将军‛、‚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我们‛,小组讨论学习就会发现廉颇与蔺相如不同的性格特征。

·要多提体验类问题

一个能享受到阅读乐趣的读者,往往能通过语言还原当时的情境,往往能通过语言的深度进入他人情感和世界观内部。例:《月光曲》,可设计如下问题:

①贝多芬为什么要尊称盲姑娘为‚您‛?

②盲姑娘为什么知道是贝多芬?

③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

④贝多芬为什么愿意再弹一曲?

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帮助学生走进人心,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要多提诠释类问题

诠释类问题是相对于事实类问题而言的。事实性问题指那些比较容易在书中找到定点答案的问题。例如问文中人、事、时、地、物(who、what、when、where、how)的问题。诠释类问题则需要读者统整、分析、梳理书中的内容,然后依托文本得出自己的答案。如蒋军晶老师执教《月光曲》,全文提一个问题:贝多芬究竟在想什么?

一位学生说:贝多芬心想——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多么痴迷音乐的姑娘,多么深的手足情,让我满足这个姑娘的愿望吧,让我谢谢这个知音吧,让我为他们献上一曲吧。

另一位学生说:贝多芬心想——知音难觅,能听懂音乐的人多如牛毛,可是能听懂我的心的又有几人,虽然我没有力量能让她的眼睛重见光明,但是,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照亮,这是一首为知音弹的曲子,这是我的幸福。

还有一位学生说:贝多芬心想——兄妹俩如此热爱音乐,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要为他们去创作音乐,圆他们的梦想,真正的音乐是为知音创作的,真正的音乐会是会为知音开的音乐会。

关于诠释性问题,蒋老师还提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问题不要太多。问题太多,学生的经历和智慧就会消耗在你不停的问题转换中。

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快太早太多听到学生的问答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③要及时应对学生的问答。学生回答问题的各种能力还在发展当中,老师要适时点拨、启发、梳理、归纳、总结。

·要多提批判性问题

批判性问题是相对于认同性问题而言的。认同性问题是指那些指向一个标准、统一的答案的问题,或者直接给出答案要求为答案寻求解释的问题。批判性问题恰恰相反,他鼓励学生质疑,读出自己的独特的观点。

·要多提延伸性问题

延伸性问题是根据文章中的内容而延伸出的问题,是联系生活、关注当下的问题,多以if来开头。例如:你有没有遭遇过和书里相同的情节?书中的人物最向你生活中的那个熟悉的人接近?在你看来,树立哪些部分最贴近现实生活?这本书会让你重新思考自己那段类似的经验吗?等等这类问题。

B、怎样才能提出好问题

·提高文本解读能力。·了解儿童阅读心理。

蒋老师酷爱儿童文学,对许多书中的情节都能信手拈来,脱口而出。他说每个学龄段孩子的阅读心理都不一样。比如一、二年级学生爱看好玩的、有趣的,结局美好的;

三、四年级学生爱看友情的、冒险的;

五、六年级学生爱看侦探的。要自己先读过了,才能推荐好书给学生看,他在班上组织了班级读书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读过的书名写在纸条上,贴到教室前面。

二、武凤霞老师的《渔歌子》和报告 《古诗文教学的思考实践》

(一)武凤霞,特级教师,国家骨干教师,江苏省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副校长。她执教的《渔歌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课前的巧妙安排。她先用‚记忆力测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出示‚翠绿、青绿、火红、山青水秀、五彩缤纷、从容自若……‛等描写颜色和神态的词语让学生识记。后来讲到‚﹙ ﹚的西塞山、﹙ ﹚的桃花、﹙ ﹚的细雨……‛的时候,前面让学生背的那些词都用上了。假如学生平时没有什么积累,有课前的词语作铺垫,也是没问题的,接下来概括诗意就水到渠成了。

(二)报告《古诗文教学的思考》

武老师也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尤其是对古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她在报告中阐述了古诗文教学的三个方面: A、为什么要学习古诗文?

武老师引用了南怀瑾的两句名言作答,很有说服力: ①教材中‚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所以后世的人,就很尊敬它,把它叫做‘经典’‛。

②‚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少年时期熟背一些古书的效果。‛ B、古诗文教学的要求及现状

①《新课标》中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②古诗文教学的现状: • 解析为主,淡化意境; • 以画解诗,稀释了诗情; • 扩写成文,稀释了诗的意蕴; • 重统一认识,轻个性解读; • 教师古诗文底蕴缺乏; • 重背默,轻诵读。C、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①教师古诗文的底蕴决定了教师教学的宽度。在讲述这个问题时,武老师还为我们补充讲述了诗词的两种境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指所描写的景物或营造的意境带有自我的感情色彩。‚无我之境‛指作者将自己融入客体所构造出来的意境。),展示出她自身深厚的古诗文底蕴。

②相关文化素养的匮乏决定了教师教学的高度。D、古诗文,我们应该怎么教呢?

①准确理解诗词内容,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用典。• 什么是‚意象‛?

象,指客观的具体的事物;意,是作者的心意体验、思想情感。有一份独特的感受,通过内心的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出鲜明的形象,称为‚意象‛。它有民族特有的文化情愫和独特象征意义。②不妨让学生猜一猜词句的意思。③理解时应该虚实结合。④理解诗文中所蕴含的情感。

(1)要把诗文放在文化的背景下阅读;(2结合作者的生平了解。⑤古诗教学以诵读为主。诗歌的诵读有三个层次: 一是读正确。

二是读出节奏。如四言‚二二‛节奏;五言‚二二一‛及‚二一二‛节奏;音断气连。三是读出感情。⑥古诗文不妨试试吟诵。

吟诵是吟和诵的合称。吟和诵的区别是吟咏有曲调,诵读没曲调。

三、张学伟老师的《景阳冈》和报告《追求简单高效的语文教学》

(一)张学伟,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1989年从教,扎根农村16年,2005年调入江苏丹阳市实验小学工作。张老师的这节课重点放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精心的板书设计是一个亮点。他抓住喝酒、上冈、打虎三个场面,分别通过对话、心里活动、动作,对比突出了武松‚亦人亦神‛的特点。作为人的特点,武松倔强、犹豫、惊慌,作为神的特点,武松酒量过人,胆量过人,力量过人。张老师把这些重点有序地、很自然地体现在了板书中。

(二)报告《追求简单高效的语文教学 》 A、语文教学的三大误区:

①多读书就能提高语文素养。鼓励学生读书,还应注意几点:

(1)读什么书。

(2)怎样读——要领悟,要积累(悟、背)。②教方法就能提高写作水平。了解方法不等于能掌握和运用方法。应引导学生悟法——实践(悟到——练到——得到)。

③ 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写作。其实,阅读首先是为了阅读,同时也是为了表达。B、张老师的教学主张: ①学习语文主要就是学习语言; ②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是习得;

③学习语文的主要做法是课内得法,课外受益。C、张老师的追求:

·构建简单高效的语文课堂

·把语文教到学生心里,也教到学生手上重视读书 ·重视学生 重视效率

D、简单高效的语文教学 ①‚简、活、实‛——课堂教学‚短平快‛(一)文本研读——挖(抓住文眼)

(1)《林冲棒打洪教头》:金圣叹评林冲四个词: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两个字:忍、狠。

第六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智深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爪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叠川西纸扇子,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 听众人介绍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鲁智深要结识他,‚ 那林教头便跳入墙来,两个就槐树下相见了,一同坐地。

(2)《咏柳》——剪(呼应妆、丝绦、碧玉)(3)《山行》——其创造在于‚叶比花美‛(二)内容筛选——选:(1)《珍珠鸟》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渐渐地它胆子大了,竟然落到了我的小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后来,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 地点越来越近(笼子四周、屋里、小桌上、杯子上、手边);

• 动作越来越亲:屋里——落、站、撞;小桌上——挨近、蹦、喝茶、啄笔尖、啄手指)——选出‚撞‛和‚啄‛ • 导读:换它为我,换我为他——体会珍珠鸟的感受(问:

1、撞;

2、瞧我的反应;

3、‚啄‛——要说什么)(2)《翠鸟》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起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选‚蹬开‛(和’踢开‛等比较)和‚贴着‛(手势)来表现翠鸟捉鱼之快,飞行之捷,技术之高。②课堂操作——转(化繁为简,整合训练)(1)课文《少年闰土》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大哭‛——东家的少爷可以撒娇,依恋闰土不愿分手便大哭;‚躲着哭‛——忙月的儿子只能压抑情感,偷偷哭。折射出两人身份的不同,读出一份沉重(少年已识世事艰)(2)《雨点》

雨点落进池塘里,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池塘里睡觉。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小溪里,雨点落进海洋里,在小溪里散步。在海洋里跳跃。

先弄清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的字面意思,再弄清其引申义——换词体会用词准确,最后联系起来体会其社会语义——同一事物在不同环境中,其存在及运动的方式不同,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3)《再见了,亲人》

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其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件事?(救伤员)——请同学读。哪些词引起你的注意?(丢下、背起、唯一等)——什么是‛唯一‛?大娘为什么只有这唯一的亲人?——师:是啊,大娘的亲人,有的在保家卫国的战斗中牺牲了,有的被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由此可见,这唯一的小孙孙在大娘的心目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可是,当敌机飞来的时候,大娘,她背起的是志愿军的伤员,丢下的是自己的小孙孙,保护的是一名普通战士的生命,失去的却是自己唯一的亲人。——教师范读,停顿处学生想象:看到什么?(残垣断壁……)——指导朗读(4)《游园不值》

转换角度,以小草、杏花、柴扉等写心理话

四、吴琳老师的《生命生命》和报告《让学生爱上阅读》

(一)吴琳,特级教师,北京市小学语文教研员,北京市骨干教师。教学中,吴琳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从作者杏林子选取的小事例中去感悟生命的意义,在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充分体验作者内心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与训练,为全场老师展示了‚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范例。

(二)报告《让学生爱上阅读》 吴老师说:

‚指导阅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热情点燃热情,一个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热情的读者。‛

‚语文教师就是在课文和学生之间传递信息的赫尔墨斯,要让学生读得懂,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是最好的解释。‛

A、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讲座中,谈起自己所作的课,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风格,到文章中的每个字、每个词中跳动着作者怎样的思想,吴琳老师都了然如胸。这一点足以让每一个语文老师敬佩与感动。吴琳老师说:‚要让学生爱上阅读,教师首先要是个最好的读者。‛我们必须走入文本,细细地品味,读出蕴含在简单文字背后的情感,我们不是要把自己对教材的解读传递给学生,但只有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教材,读懂教材,课堂上我们才能从容应对。B、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细读文本,如同欣赏自然美景一样,只有引领学生走入教材,在文本中慢慢地走,细细地品味,才能从中发现别人不留意的细节,才能与许多美景不期而遇。C、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走向思想的高处。

在阅读中,语文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走向思想的高度,人生理想的教育永远不会过时,它是照亮人的一生的灯塔,对孩子们的生命成长有着真实而深远的意义。但是这种引领不是简单的告知,不是把我们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应该如清风拂面,如细雨润物。例如:一位老师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文,当学习了丹顶鹤的外形后,教师出示丹顶鹤飞临黄河后快乐嬉戏的场面,问:‚你想对丹顶鹤说些什么?‛一生说:‚我真羡慕丹顶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另一生接着说:‚是啊,丹顶鹤多开心啊!如果我也能像他一样该多好啊!‛‚他不用像我们一样,整天地呆在教室里学习。‛老师连忙收住话题:‚大家能坐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丹顶鹤也很羡慕你们呢。‛这位老师应该说很有教学机智,但这样的说法可能很难令学生信服。如果抓住这个机会出示地图,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丹顶鹤的行程是多么遥远,想一想在这漫长的旅途中,丹顶鹤会经历怎样的艰辛,然后告诉学生:经历了种种磨难,他们才有了这自由自在的生活,我们现在的学习正如丹顶鹤的搏击风雨,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艰辛,我们才能获得成功后的快乐。这样的话,学生对丹顶鹤的喜爱会更深,对文本可能会有更深层的感悟。D、读出课文的文字美、人文美

我们既要读出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美,也要读出课文中人文的美、作家思想的美,从而让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强大起来。E、推荐好书、鼓励课外阅读。

吴琳老师说:‚学生在课内学习阅读,好比在游泳池里学游泳,要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还需要在大海里搏击风浪。‛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必须经常给学生推荐一些富有童趣、适合学生读的书。吴老师还为我们推荐了一些富有童趣的书,有:《爷爷一定有办法》《失落的一角》《猜猜我有多爱你》《爱心树》《一片叶子落下来》《夏洛的网》《特别的女生萨哈拉》《马提与祖父》《放电影》等。F、语文教师永远是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就要用教师的阅读热情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最后,我用著名儿童作家梅子涵 的话与大家共勉: ‚如果我当小学语文教师,我会努力地读很多书。我要让我的学识足以和世界对话,一个眼睛不在彼岸,只在此岸的人,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

‚假如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要努力地去写。我绝不会仅仅满足于只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几句评语,那样的话,学生可能从中得到鼓励,却看不到远方。‛

下载走近名师享受诗意语文(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近名师享受诗意语文(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近名师 倾听名师

    走近名师 倾听名师 平湖中心小学 刘红英 在春意昂然、繁花似锦的暨南大学,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开展得如火如荼。这是一场“教学盛宴”,南宗北派、传统与现代各领风骚......

    走近名师感悟经典范文大全

    走近名师感悟经典——名师课堂带给我的思考‘听,语文的美滴落泉池清照故里恰是杨柳依依上善若水 清澈如许唱一曲《如梦令》我们在等你看,教育的诗意绽放在春花里稼轩屋前正是......

    走近小学语文教学名师窦桂梅

    走近小学语文教学名师窦桂梅 对窦桂梅而言,她的全部努力归结为一点,就是把已经被功利性教育割裂开来的课堂和人生重新弥补起来,而《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和《梳理课堂——窦桂梅......

    走近名师 观摩有感

    第七届“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观摩有感 城三小学: 罗晓芳 3月17、18日,我有幸赴厦门参加为期两天的第七届“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名师教学观摩学习,研讨会上展示了全国优秀教......

    走近名师 激励人生

    走近名师 激励人生黄陂横店小学 胡建华刘溥生名师工作室成立快一年了,这一年来,工作室的全体学员在刘溥生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不仅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有了进一......

    走近名师 走进新作文

    走近名师 走进新作文 ——参加“全国新作文联盟暨海峡两岸‘新作文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2014年3月29日——30日,我国新作文联盟暨海峡两岸“新作文教学”研讨会在贵州师范......

    诵读经典美文享受诗意人生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正值我校第三届校园读书节开幕之际,我非常荣幸地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读书心得。我发言的题目是《诵读经典美文享受诗意人生》。 记得曾经......

    关于诗意语文

    关于“诗意语文”的三点体会 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一年前我开始感兴趣。于是我在网上找王老师的授课视频、王老师关于“诗意语文”的视频讲座、有关“诗意语文”的文章......